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区管理体制

时间:2022-08-25 18:42:09

导语:在社区管理体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区管理体制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城市管理体制;问题;思考

城市管理体制,是由城市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方式、管理队伍及管理约束机制诸多要素组合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是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通过城市政府行为进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整体联动,建立起集指挥、协调、管理于一体的超越部门利益的综合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本文将以社区居委会为切入点来分析时下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一、我市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市(唐山市)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错位,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社区居委会本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却成了政府的下属机构,承担了大量行政职能工作,来自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经常性的、临时性的工作难以计算,可以说是“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目前,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2、社区群众参与意识不强。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可见社区居民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

3、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顺畅。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社区管理体制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社区居委会认识模糊。由于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社区居委会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把社区居委会作为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来对待,漠视了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把给居委会发号施令、派放任务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级一级往下“批发”工作任务,一些本不该由居委会办的事情也压到了社区,使社区居委会大部分时间花在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上,大量挤占了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时间。

2、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关系理论与现实的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还规定“不设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构对居委会工作予以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协助其开展工作。”所有这些法律条文都表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3、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如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问题,由于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模糊不清,当遇到某些企业或团体侵害自己利益时,就不能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而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

三、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各地对社区管理体制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如上海、北京、沈阳、大连等地自1996年以来,就着手进行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实践表明,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要发展,需要改革和创新,同时要坚持立足实际,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革和实践,现结合唐山实际,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1、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

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落实“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规范各部门各单位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建议由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检查)、社区挂牌及设点服务等项目进驻区的,均实行社区工作申报准入审批。对准入的项目及匹配工作经费等内容以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对需要社区协管的事项,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相关部门下派其自身职能工作时,要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实行“有偿服务”。同时,严格规范准入程序,引入动态管理机制,每年年底对进驻情况进行检查,对情况变化需要撤出的,履行撤销手续。

2、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依靠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社区的良性格局。拓宽社区居委会参与社区自治的渠道,规范和引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制度工,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优化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文化、素质结构。

3、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同时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培育居委会的“造血”功能,兴办一些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和保险待遇。还应该进一步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

4、改进居委会的工作方式

要进一步完善居委会的服务功能,扩大居委会工作对象的覆盖范围,科学制定居委会的工作的方法,充分发挥居委会境内企事单位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居委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居委会的工作纷繁复杂,任务繁重,单纯运用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完成上级的要求和居民的需要,通过工作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一定会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提高满意度。

5、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

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参考文献】

[1]赵勤.社区管理[M].中国劳动保障社会出版社,2007.

第2篇

一、认真传达县动员会议精神,让干部群众明白整合的意义

自4月30日全县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议后,我们办事处高度重视,深知搞好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先后召开几次会议,让党员干部明白整合的目的、原则和步骤。首先召开了党委、政府成员并吸收片总支书记参加的党政联席会议,传达贯彻县动员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其次召开了部分村庄支部书记参加的座谈会,让他们知道在整合过程中坚持的:一个永久不变,两个暂不触及和五个不变一不降低。确保了基层干部的思想情绪稳定。再就是召开了培训会,让组织委员、总支书记、片长、经管站长、民政助理了解掌握整合的方法步骤,成为整合工作的明白手,力争不走弯路。

二、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做到有章可循

三、撤销了村委会,并加强了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公章管理

四、下一步确保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力求做到合稳合顺

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文件规定,依法撤消原行政村村委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和有关组织规定,将依程序撤消原行政村党支部并建立社区党支部。从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和村情出发,在村庄整合后的社区建立社区党支部和管委会,为达到“合稳合顺合大合强”的原则经办事处党政联席会研究,我们制定了社区干部选举和任命的干部名单。其中由党员直接选举的村庄一个,是Xx社区,支部书记为Xx,脱产干部任支部书记在社区选举的三个,Xx社区支部书记Xx,Xx社区支部书记Xx,Xx社区支部书记Xx。其他七个社区适合报县委组织部和县政府审批后由街道党委直接任命。再就是召开全办事处的基层干部大会,让干部群众知道办事处的实施方案和人员任命方案。让干部更快的进入角色,便于更好的开展好工作。真正起到合大合强的目的,让县委的政策落实到实处。

五、几点建议

1、社区两委班子的配备在目前开展阶段我们觉得不适合在党员中大面积的选举或任命原村支部书记为社区支部书记和管委会主任,要因村而异,不能够搞一刀切。可以先任命后选举,先有人干事,不能够出现空档,成熟一个选举一个。对一起条件不成熟的社区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的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这样有利于农村干部的相对稳定。给下一步社区支部和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配备打好基础。

第3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社区营救经验,提高社区营救水平。方法:收集社区营救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社区的急救,缓解了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结论:及时用药,正确安放患者的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社区营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8.076

心血管病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为探讨社区对心血管疾病的营救经验,本文收集2011年1~12月本社区营救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来自本2011年1~12月本社区营救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3.6岁。

方法:

⑴现场救治社区医务人员接到急救请求后,我们值班人员立即赶赴现场[3],同时及时联系上级医院或拨打120。在现场急救时应采用“阶梯式治疗”和“分级护理”方法。及时给予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药物,尽快服药。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首先解开患者领口和裤带,让患者平卧,立即给与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患者左胸前部位,拳击要有力,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4],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摩,同时,应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呕吐物、黏痰及分泌物,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注意气道保持通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首先不要惊慌,及时稳定患者的情绪,不要让病人说话,不要翻身,不要大声说话惊吓到病人,周围人不要围观,不要让病人活动。让其就地平躺,把患者的头侧转,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可以让患者用力咳嗽,而且要有规律,或者用力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5],解开病人的领口,保持呼吸畅通,同时注意保暖,可以进行腹部按压或行徒手心肺复苏并注意保暖。

⑵转运途中的救治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的极为重要,一般让患者取仰卧位,避免在转运途中剧烈颠簸加重患者的损伤。在转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表情、神志变化,注意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6]。注意监测血压等掌握补液量及滴数。

结果

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社区的急救,缓解了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患者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社区急救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7,8],社区急诊急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本身医疗设备的限制,只能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但是有些时候早期的救治对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早一分钟可能就可以挽救生命,晚一分钟就可能导致死亡。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度过难关,为120的急救创造条件。

提高社区急救水平的体会:①合理配置急救药物和必要的检查设备,便于携带,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降压药、血压计等,一旦有患者需要,及时服药,延缓疾病发作时间,及时拨打120,等待救援。②急救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与维护抢救室监护仪、除颤仪、心电机、吸痰器,使其长期处于待用状态,定期核对抢救室物品、药品齐全,氧气袋处于饱满状态。③掌握辖区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要根据社区健康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了解小区区域分布,一旦需要急救,能够顺利到达并能清楚患者的病情。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定期进行回访,掌握患者的动态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良好的卫生习惯。④普及急救知识:积极向辖区居民介绍急救知识,利用健康讲座、急救技巧演练、宣传等方式,向居民教授最简单的急救技巧,树立居民的急救意识,普及居民急救常识,在发生突发事件社区医务人员及120急救没有赶到之前发挥作用。对于危重患者的初期救治,社区责任重大,要发挥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运用于社区急救,发挥出社区的优势,为社区百姓的生命保驾护航。

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急救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患者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及时用药,正确安放患者的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省略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Collaborating Group.S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Lancet,2002,360:1347-1360.

3 The SASPI Project Team.Secondry prevention of strokeresults from southern Africa Stroke Prevention Initiative(SASPI)study.Bull WHO,2004,82:503-508.

4 杨兴华,李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定性访谈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12-1014.

5 Capes SE,Hunt D,Malmberg K,et al.Stressbyperglycemia and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after myocardic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a systematic overview.Lancet,2005,355(9206):783-788.

6 张民强.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44.

第4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省佛山市 528305

【摘 要】目的:了解社区门诊中药房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更好地开展门诊工作。

方法:通过调研社区门诊中药的存放环境、有效期及真伪、调配以及领取药物的申请程序等环节,分析现有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类,提出新的措施并严格落实。结果:社区门诊中药房质量管理主要存在库存质量把关不严格、环境不符合标准、药物炮制过程、领药申请程序不规范等因素等。结论:社区门诊中药房质量管理中实施有效针对性的制度以及科学性规范,可大幅度的提高中药的质量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 社区门诊;中药房质量管理;防范对策

中医在医学界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中药学属于中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千年文化发展的知识沉淀[1]。中药房在每个医院药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门包括药物的采购、验收、加工炮制以及门诊配方、药物存储等质量管理环节[2]。现今时代,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门诊的不断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选择更为方便的社区就诊。中药房的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社区门诊的医疗水平。本次研究为了更好地管理社区门诊中药房,分析现有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手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分析本社区门诊中药房现存在的质量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中药调配、中药的发放、中药的申请领取系统和社区门诊中药房的库存室环境等。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周期为1 周,具体的检查流程如下:

(1)中药入库前的把关情况。该项检查包括辨别药材的真伪、药材的质量、药材的使用期限、药材的审批号等。

(2)中药的库存室环境指标。该项检查包括库存室的温度、湿度是否在合理规定的范围内,是否存在粉尘或者是霉蛀等情况。

(3)中药炮制环节。该项检查主要是检查炮制人员是否严格按照处方进行制药、在炮制过程中是否遵守炮制规则、是否细心以及是否发生漏药、多药操作等。

(4)中药是否在有效的保质期内。该项检查主要包括中药的使用期限登记情况以及药物的使用期限。

(5)中药的申请领取程序。该项检查主要是检查社区门诊设立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人员的落实情况、现有制度存在的隐患以及领取差错事假的发生次数等。本次研究,我们采用的评分标准是五级评分[3],分数与问题成反比,即分数越低,则表明其问题越为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21.0 软件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从表1 看到, 社区中药房门诊的质量管理问题主要有:中药材入库质量未经过严格的把关、库存室环境指标未达标、炮制流程不规范、失效药物仍在使用以及领药环境存在漏洞等,具体问题的得分如表1 所示。

3 讨论

针对本次研究中中药房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我们做出了一下的应对措施。3.1 完善规范标准并提高中药房人员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社区人员的专业素养,社区门诊应该定期的开展知识教育,包括对中药饮片质量的识别等;在中药入库前,查阅相关的药物质量资料,明确社区门诊采购的中药饮片是否合格,如果社区条件允许,可以建立中药饮片真伪鉴别数据库,最好是网络在线模式,方便查询,不仅提高了检查的效率,与此同时,增强中药房人员的工作能力,分工明确,加强其责任心。

3.2 严格遵守中药炮制规则

中药物的炮制以及加工是确保药效的关键步骤,比较常用的炮制药物手段是手动粉碎,机械式的小钢磨粉碎太多,影响药效。提高中药炮制人员的专业水平,根据医生的处方,仔细进行每种药材的种类以及份量,谨慎备药,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中药炮制规范保证药物无毒且有效。

3.3 定期检查中药房环境及设备

中药物的存放室是影响药物药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定期检查中药房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十分必要,同时,监测空气中的粉尘是否超标、是否有霉蛀等,对于检测设备如温度计、空调、湿度计以及除尘设备检查其是否运作正常,保障良好的存放室不仅有利于要当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对药物的保存也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药材的保质期的监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及时处理失效的药物不仅可以避免不良事假的发生,而且提高了社区门诊部门的信誉度。

参考文献

[1] 徐春生, 李光明. 浅谈门诊中药房发药复核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 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6):417.

[2] 潘旭, 许保海. 门诊中药房发现的饮片质量问题及相应对策[J]. 中医药导报,2011,17(3):102-104.

第5篇

1 社区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加强质量管理,创造服务精品,是社区医疗机构营造核心竞争力,使社区医疗机构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任务。如何保持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既是提高社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社区医疗机构管理者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

1.1 服务质量不高 无论哪一级的管理人员,置身服务现场,发现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都应拾遗补缺,协调各方,妥善处理现场的问题,让患者满意,但有些管理人员并不是这样。如:社区医疗机构正在某小学进行大型常规体检工作。某工作人员忙着接待患者,连嗓子都哑了,当终于有机会出外舒舒气时,医院管理者出现了,并要求这位社区医疗工作人员为擅自离岗在过失单上签字。因为这个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一连接待了几位患者以后,文明用语少了,一直挂在脸上的微笑也不见了,即使今天患者多,来得集中,也不能原谅。社区医疗工作人员虽觉委屈,但也不得不在过失单上签名。社区医疗机构应该严格管理,坚持质量标准,但其时医院管理者首先应该做的是:通知有关人员采取措施,或增加接待人手。减少患者等候的时间,或抚慰等候的患者,以减轻患者等候中的焦躁;提醒社区医疗工作人员使用敬语,微笑待客。总之,首先要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的接待服务。

1.2 无标准可参考 维护社区医疗机构的质量标准。按设计的服务程序提供服务,防止偏差,这是服务的主要职责之一。社区医疗机构应制订各种质量标准,但员工不是按社区医疗机构的标准而是按管理人员实际掌握的标准工作的。一旦容忍不合格的现象存在,它就永远存在。事实上。工作责任心不强,是导致许多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

1.3 应急能力差 服务现场许多具体问题需要立即处理。这些问题处理得怎么样,对员工的工作质量影响很大。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一些事情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如果背离系统的原则。就事论事地处理面临的问题。其结果往往不是解决了问题。而只是推迟或转移了问题。

1.4 管理者定位不准确 社区医疗机构管理中强调走动式的管理。但更应该研究的是如何走动。有些管理者,置身现场。只是挑下属的毛病,训斥、处罚部属。只是在充当法官的角色。发现问题,处罚违纪的人员。这是必要的,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如果认为它是现场管理的全部内容就未必恰当。任何一级的管理者,都是一位领导者。领导者的职责在于引领、指导、推动,让下属把工作做好。管理就是让别人把工作做好的工作。因此,管理者置身现场。发现好的做法。及时肯定、表扬,至少与发现问题是同样重要的。即使下属做错了事,作为主管,也首先应扮演教练员的角色。帮助下属找到失误的原因,纠正失误。吸取教训。不再重犯,而不是一罚了事。当然这不是说不要惩罚,必要的时候,也要敢于当法官。以维护法纪的严肃。总之,一个管理者要全面设计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对于现场管理的好坏,也是很重要的。

2 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建设途径

社区医疗严密的服务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人员管理、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准则。社区医疗服务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这一点是与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性有很大关系的。由于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事后无法返工或重做,因此社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就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并尽可能保证每次提供的服务都是优质产品。社区医疗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社区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内容。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对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的三个环节即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事前的管理主要是要消除质量发生的隐患,也就是预防:事中的管理主要是当质量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加以改善:事后的管理主要是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促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2.1 强化全员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提供服务的基础,没有服务意识,其他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是无法落实到位的。做服务,首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意识。否则你就看不到一些细节的、容易被大家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问题。若能“换位思考”,有着为患者着想的意识,你才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患者想到的,能想到,患者没有想到的,也能想到并及时向患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如此不断积累,就能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只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每一位员工的服务意识都提高了,整个团队的服务质量才能做的更好。

2.2 努力提高员工素质

2.2.1业务技术素质方面 要培养医务工作人员做事专心、专业、专门,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做事要做到目标、注意力和责任心的统一。在一个组织中,只有通过一定的标准和制度对员工加以制约,才能使其作风得到强化和提高。作风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做法,反映在思想、行动、工作和生活诸方面。只有全体员工用共同的标准、制度来约束各自的行为,共同遵守法定的行为准则,才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作风也是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6篇

【关键词】高血压 个体化管理 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5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逐年增加,而高血压病既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持续的危险因素。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疾病知识水平,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13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一年的个体化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0月-12月通过门诊及体检发现的高血压病人,符合以下条件者130例为调查对象,其平均年龄62.4岁,其中女71例,男59例,纳入条件为:①本社区常住居民;②年龄在35岁―75岁之间;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版诊断标准;④至少有一项可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超重、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负性情绪、咸食等。

1.2 方法

1.2.1 所有管理对象在管理前后全身体检,内容包括:血压、血糖、心电图、尿10项、眼底检查、腰围、腹围、BMI。并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服药治疗,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填写标准:体质指数BMI23-25为超重,≥25为肥胖,根据最近12个月的乙醇摄入总量计算日均乙醇摄入量(g/d)乙醇摄入量男性≥30g/d,女≥20ml为过量饮酒;每日摄盐量>6g为咸食;吸烟,现在吸烟;不愉快情绪:焦虑、愤怒、恐惧、沮丧、悲伤、不满、忧郁、紧张等,有以上情绪者称为负性情绪;适量运动指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运动强度至心率=170一年龄,服药依从性指是否遵照医嘱服药。

1.2.2 个体化管理方法

1.2.2.1 由2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组成管理小组,成员均通过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培训,掌握了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技能,质量控制要点,具有独立和协作开展病例管理的能力。

1.2.2.2 为管理对象建档、评估,制定个体化管理计划,确定个体化管理目标(包括不良生活方式改变目标,血压控制目标)。

1.2.2.3 落实管理计划:A.健康教育,每月举行1-2次健康讲座与咨询,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主题的健康讲座;B.监测血压频率,按高血压危险分层制定监测血压频率,一般患者至少每周监测血压2次,高危患者一天监测至少2次。C.定期随访,用药指导;随访内容有生活方式,血压,并发症情况,用药情况,进行再次评估和调整管理方案。一年至少保证6次随访D.年终评定时再次全面体检及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Excel2007数据库,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计数资料的描述以率和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130例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改善情况(n,%)

2.2 规范管理前后三率改变情况(n,%)

遵照医嘱服药的为规律服药;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为血压控制良好,2周内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治疗的为发病。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慢性疾病,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资料管理前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为46.92%,控制率为33.85%,说明本社区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偏低,通过一年的个体化管理,患者治疗率和控制率都有明显提高,。

本资料管理前后高血压危险因素,如咸食,缺乏运动得到明显改变,超重,饮酒,吸烟、负性情绪、也有改善。

本社区在以往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化,针对不同个体的问题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针对不同人群,分类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讲座及咨询,使患者掌握正确的健康理念,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服药。督促患者落实计划,定期复查随访,最终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及控制率。

综上所述,在社区开展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管理方案为核心内容的高血压个体化管理是效果明显的高血压防控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IMI.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

[2] 李惠娟. 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初探.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第22卷6期.

第7篇

论文摘要:社区旅游开发要求理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关系,并使其权利分配实现均衡。而弄清社区内部的权力运作机制是社区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制订行之有效的社区旅游伦理规范必将匡正社区旅游多重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易与博弈原则,促进古老社区的内部演化从自为走向理性,并为最终实现社区和谐创造条件。 

 

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研究者开始研究社区对旅游的参与,社区参与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性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国内的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始于90年代。旅游开发介入社区发展将推动社区从礼治社会向经济组织转变,通过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的重构推动社区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利益相关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盘根错节,多重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关系需要加以辨析,各自的权利范围也有待明确界定。 

 

一、社区旅游主体之权力关系 

sautter和 leisen较早研究了旅游开发与社区的关系及与社区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唐晓云等认为“农村社区生态旅游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社区、政府部门、投资者、竞争者、顾客和旅游规划师。其中,社区(含居民)是社区旅游发展中的最关键的群体。”[1](p94-95)社区主体可能是以组织的形式涉足旅游开发,也可能是以个人的形式参与。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内组织与社区组织两类[2](p57-66),个人与组织的互相生发形成左右社区发展的强大力量。另外,多重社区旅游主体在不同的权力关系情境中存在着不同的身份认同,不同的权力关系情境会派生出不同的身份表征,上述主体在一些具体的旅游权力关系情境中会演化出男性、女性,正常人群体、易受伤害群体,成人、儿童等等。权力可以表现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无论权力政治或职务权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权力为核心对公共利益进行决策和分配。如果社区旅游主体的关系可以看作一种权力关系,在社区旅游中当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权力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合法地拥有社区旅游资产,是无障碍地进入一种文化传统或生活方式,是任何一方都能够获得了解、认可与尊重。社区旅游多重主体的权力关系经常被具体化,有基于法律规定的产权关系,包括占有权、管理权与使用权;有基于族群差异的文化交流,如民族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与共享;还有基于生存责任的相互依赖,如所有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对东道地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尊重,等等。 

在社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过去通行于社区的制度与组织会不断崩坏与再生。旅游开发介入社区居民的生活,必然打破社区内部传统的礼治秩序,改变社区惯常的组织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社区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等会被赋予新的涵义与功能。旅游开发将使古老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变得复杂,并深刻地改变社区的基本存在形态,而当社区以新的面目参与旅游开发,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则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给各利益相关主体一个准确的权力身份定位。 

多重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对立统一构成复杂的权力关系网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关系网络中没有谁永远高高在上,如果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来看,下列描述是必须的:第一,政府主管部门与东道社区。政府主管部门为社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从社区旅游发展中获得政绩,东道社区则从当地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中明确社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第二,旅游投资者与东道社区。旅游投资者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利润,东道社区则平等地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利益,特别是分享就业方面的利益。第三,旅游者与东道社区。旅游开发中的任何外来者都有权从旅游中获得身心的满足,东道社区则从经营旅游项目中获得营业额,但是应当给予旅游者热情友好的接待。第四,竞争者与东道社区。

一旦某些旅游项目获利,相邻社区很可能会开发类似的旅游项目与东道社区展开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竞争的结果是要么大家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要么互相妥协,达成优势互补。第五,东道社区内部。社区内部的关系过去一直关注不多,乡镇政府起指导作用,村委会起组织作用,而家庭与个人则主要是参与者,作为基层领导的乡镇政府与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则直接决定了东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程度与方式。 

 

二、社区旅游主体之权利范围 

社区旅游主体的权力必须受到约束,而权利规定了社区旅游多重主体支配与服从的对象和范围。社区旅游开展中的诸多矛盾其实不过是利益之争。在社区旅游开发中获取利润是旅游投资企业的权利,全面提升社区的能力是东道社区的权利,获得个人内心的满足是旅游者的权利,如此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诉求都不可能没有限制,在社区旅游多重主体的交错中,作为服从的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支配,接受拥有支配权的一方所制订的各种规章、条例。但是旅游企业不可以依仗自身的文化优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东道社区,东道社区不可以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旅游者的热情友好的接待,而旅游者也不可以随意违反旅游景区的种种规定而对景区造成破坏。总之,所有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都不能因追求局部利益而给生态环境资源带来损失。在对支配与服从的双重规定中权利规定了主体的权力,也同时明确了权力主体的身份,任何利益相关的一方都只能是这一权力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个部门,或者一个环节。 

社区旅游主体的权利分割情况同样比较复杂,目前的现实是真正的社区主体反而处于缺席状态。主要原因是社区旅游一般发生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东道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相对模糊,对自身的权力身份缺乏清晰的感知。在权力的链条上,支配主体与服从主体的身份界定相当困难,同一主体往往既是支配主体,又是服从主体,支配与服从之间的转换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发生,对支配与服从的理解相对偏狭,权利界限的模糊往往使一些旅游主体在权利身份的转换上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相辅相成的观念进入一个文化进步相对缓慢的地区需要一个过程。外来的旅游投资企业以旅游开发为名进入东道社区,如果缺少对社区应有的人文关怀,社区的存在必将被外来企业优势的经济与文化地位所遮蔽,社区主体的主张权更是无从谈起,社区旅游在发展方向上必将背离它的初衷。而社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社区组织如乡镇政府、村委会在少数人的把持下,可能为了少数人而忽视其他多数社区居民的利益,部分“能干”的社区成员可能只顾及本家或本族的成员。当社区主体不能建立起关于自身的整体感知的时候,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表达社区的主张,事实上却难以避免主张的失当,表面上看来社区已经拥有了相当的主动权,实际上却为局部利益所左右。 

社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也是社区结构转型的过程,思想观念的变迁与社区旅游的权力运作机制密切相关。在那些古老的社区中,人与人自为地生活在一个由自然意志推动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的社会中,规范个人行为的是那些世代相传的乡风民俗,如礼俗、人情、归属感等等。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必然促使这种纯粹意义上的“文化的人”向复合意义上的“经济的人”过渡,人们生活在一起是因为有一些财产或者权利需要让渡。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个人交易还将演变成多人博弈,在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中走向合作并达成协约。特别是大量外来人员介入之后,这一转变会尤为深刻,规范社区成员行为的将不再是单纯的传统的社区意识,同时也有一些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社区旅游的开展急需一套能够适应新形势的权利规则,来界定各社区旅游利益相关主体行为的合法性。 

 

三、社区旅游伦理之和谐效应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对于社区旅游伦理规范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p71)。旅游伦理规范作为承载权力话语的一种功能,表达社区旅游开展过程中的多重权力主张。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关人员同时介入社区旅游开发,需要保证强势文化不对弱势文化造成有意的篡改与伤害,弱势一方的发言渠道能够畅通无阻,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争夺影响到对旅游开发的正确评估的时候,弱势一方的声音能够有效地传达出来。

旅游伦理规范是一种道德承诺,即当旅游行为发生的时候,道德与否会有一个一目了然的判断,只追求个体利益,而忽视群体利益与未来发展的行为将受到道德的谴责;同时它还是一种法律评判,任何个体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对景区资源的滥用与破坏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的社区,各旅游主体的任何行为更要建立在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因为失去法律支持的旅游伦理规范很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但是旅游伦理规范是各旅游主体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不一定总是能恰如其分地被协调好,当它们处于激烈冲突状态的时候,旅游伦理规范是否能够保持它对正义、真实的捍卫?比较可行的方法可能是正视社区旅游多重主体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在利益分配的相互制约中寻找动态的权力平衡。 

制订旅游伦理规范需要从制度层面认真考虑社区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与社区的非正式制度相结合。社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可能独立于社区之外,需要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在经营理念的打造上积极吸纳当地社区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十分必要,尽可能使旅游企业经营与社区生活融为一体。新的旅游伦理规范不可能凭空产生,任何一个社区中都流传着世代累积的文化习俗,它从生活最细微的地方规范着社区内居民的日常行为,任何旅游开发行为都应该是对它的遵守与继承,而不应该是抛弃与背叛。家庭作为社区的基本单位,在具体的操作中其存在的文化意义与经济价值应该被充分考虑,应该通过家庭或者在家庭的基础上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组成的行业协会,倾听社区居民内心的要求。(二)与社区的正式制度相结合。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公约是社区的正式制度,它需要得到社区成员的认可才能真正实行,但是它一旦实行就会对社区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旅游伦理规范应该尽可能与其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建立旅游伦理规范的意义在于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找到一条有效的表达渠道。作为庞大的权力网络中的一环,多数利益相关主体的强势与弱势都是相对的,在权力的链条上没有绝对的强者,因此,坚守旅游伦理规范既是对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权益负责。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负责,因为它处在权力链条的终端,它沉默不语却又高高在上地注视着社区的芸芸众生。制订旅游伦理规范的意义还在于推动东道社区不断走向和谐。如果多重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得以理清,各主体的权力身份与权利范围得以界定,对社区旅游运作基本机制的认知达到一定深度,那么社区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就一定能提高。社区旅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和谐社区的构建是统一的,社区和谐要求社区成员之间关系协调,社区成员与外来的专业人员关系协调,社区与当地自然文化环境关系协调,如果社区旅游内部的权力机制实现良性运作,社区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必然会不断趋于和谐,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在文化道义的承担上权界分明,各得其所,整个社区自然也就走向了进步。 

 

第8篇

摘 要: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一种具有特殊内涵和特殊配置形式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与日俱增。如何提高林芝地区图书馆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是我们馆目前应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健词:林芝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能力;文化需求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是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图书信息资源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根本社会价值。所以如何提高林芝地区图书馆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是我们馆目前应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本人作为林芝地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林芝地区图书馆的现状

林芝地区图书馆于2005年7月1日正式开馆,图书馆占地面积为3104.40平方米,当时有藏书4万余册,经过几年的努力到今年已有6万2千余册藏书,有图书种类17845种、有读者7681人。馆内设有综合阅览室、青少年阅览室、期刊阅览室、藏文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有社会科学书库和自然科学书库两个书库,有多媒体室等等。共有10名工作人员,其中6名为正式员工(有本科生2名、大专2名、中专2名)。我地区图书馆是一个传统的图书馆,主要以收藏、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并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操作方式也是传统的借阅方式。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馆员对图书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从一般意义上讲,信息是指已经整理并有用的数据,但它不同于数据,数据就是事实、未经评价的情报或信息的原始资料。数据和信息的主要区别就是:一切信息虽然都是由数据组成,但并非一切数据都能产生消除不确定性而导致较深理解的、专用的、有意义的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频繁,信息资源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

三、加强对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林芝地区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的素质,造就高品位人力资源的活动,对提升林芝地区图书馆在社会及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管部门应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加大对林芝地区图书馆的资金投入、教育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健全切实有效的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馆员的人员配置,努力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尊重馆员的劳动,使图书馆行业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林芝地区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强馆员对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能力的培训指导,引导馆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馆员有了正确的理念,便能产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倾全力于工作之中。

四、坚持精神、物质激励并重,营造林芝地区图书馆图书馆和谐气氛

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问题,激励是图书馆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既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励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求知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个层次。马斯洛的激励理论认为,在某一种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这种需要就失去对于行为的动力作用,或失去成为主要动力的作用;这时另一种需要就会产生,于是人们又继续采取新的行动来满足新的需要。

五、健全人性化管理,缔造林芝地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

1.管理人性化

首先,应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机制,把人这一最重要资源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创造一种条件公开、机会均等、择优录取、严格考评、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标准,把考评与目标管理相结合,使考评真正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2.馆员充实自己、肩负责任

其次,引导图书馆员不断充实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积极进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鼓励馆员参加各类在职培训、学习相关专业理论,提高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先行者作用,肩负起文化引导者的责任。

3.采用轮岗制,积极调动馆员的工作兴趣

制定完善的轮岗制度:一是以“先培训,后上岗”为原则,按照我馆制定的劳动纪律和安全卫生的要求集中培训;二是岗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分散培训,分类排架、借还程序操作、书目查询、数据录入等,培训合格后再安排上岗。

六、树立开放的服务观念,不断扩大社会服务面

“服务”是图书馆事业的生命线。林芝地区图书馆作为融合多种学科的文化行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尤需面向开放的社会拓展服务内容,丰富工作内涵,更新管理手段,不断加强开放的发展观,采取开放的办馆理念,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融入开放的社会,提升“以人为本”的对外开放服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公益服务功能。

1.拓展服务方式

目前,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可以探索创新一些公共服务方式。如在各街道建立社区互动图书室,想方设法把图书馆办到人民大众的身边,对读者来说,不需要再办理任何手续,即能正常使用到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居民在各街道文化站就可以预约我馆的图书并办理借还手续;还可以把通过流动图书车把书刊配送到社区、学校、部队、厂房区等,把服务延伸到公众需要的地方。这不仅可以大大方便了各阶层读者随时随地使用图书,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扩展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2.馆员与读者的关系

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关系,包括业务服务和心理服务,它在读者服务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信息沟通、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读者满意度,并由此影响读者服务质量。同时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又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每个读者都享有平等的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作为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工作善于感知其情绪,给予理解和辅助,是搞好馆员与读者关系的前提。培养这种能力,除了要有接纳读者、关注读者的意识,以一种关爱、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读者,倾听读者的需求,还要善于换位思考,从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感受。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88-02

目前随着现在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妇科肿瘤学的深入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提高。患者在抗癌治疗的间歇期和康复期间,需要在家中度过,多数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社区护理干预是改善妇科肿瘤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出院后,进行社区护理干预,观察其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患者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57±29)岁,其中卵巢癌患者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4例,宫颈癌患者5例,输卵管癌1例,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患者28例,高中以下1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8~67岁,平均年龄为(461±31岁),其中卵巢癌患者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3例,宫颈癌患者7例,输卵管癌患者1例,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患者26例,高中以下1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文化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预计生存期超过1年。2)完成手术或阶段性治疗后,因体质虚弱等原因不能继续进行化疗,出院后居住于本市,居家疗养。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出院时开展常规指导,嘱咐患者进行定期复查,将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制定完善的个人档案设计科学合理的咨询表,患者在出院时由患者详细填写,再将咨询表的内容上传到计算机建立个人档案。由主管护士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水平、家庭情况和生活经历等,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和指导方案。

122电话回访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电话回访制度;治疗间歇掐尖,患者出院后2周进行第一次回访,2周后进行第二次回访,每个疗程至少回访2次。患者居家疗养期间,一年年每2个月电话回访1次。及时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科学的康复指导。1)指导患者适宜运动,多听音乐,早晚散步,适当开展喜欢的娱乐活动,协助患者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2)在出现化疗反应时,指导患者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忌生冷和刺激性食物。3)将化疗常见的常见化疗反应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指导患者识别常见不良反应。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方法。4)向患者传达病情可控的信息,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调整积极的自我心态,给予患者全方位的精神关怀[1]。

123家庭访视组建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到患者家里进行探访。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患者出院后的药物依从性和身体状况。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调理,要求患者多次少量的原则进食,保证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根据患者的喜好,合理搭配饮食,多吃可以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少数患者在出院后仍需用药,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同时不随意服用其它药物,在服药其它药物时应先咨询医生,已避免药物影响病情的控制效果。现场指导家属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

13观察指标在患者出院后进行1年的社区护理干预,在末次家庭访视时对患者进行评价。采用GQDLI-74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物质等4项功能,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采用ADL量表评价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如表1,观察组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