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6 17:13:57

导语: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篇

1.数学概念关注"学生准备了什么?要到哪里去?"

学生准备了什么?指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前已有了哪些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即学习新概念的现有基础。要到哪里去?指学习新概念的哪些知识,即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弄清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和哪些目标有困难,这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事先了解到部分学生已经对百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百分数的读、写和百分号的认识等知识与技能目标,就一带而过。百分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虽然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但通过交流课前收集身边的百分数信息,学生只要稍加概括归纳,就能达成百分数应用广泛的共识。以上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既非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又容易达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仅需较少的时间即可。而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在课堂中花较多的时间完成。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百分数重点问题

百分数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上说,"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这其实是一句十分抽象的解释,学生光从字面上是难以切实理解的。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百分数应用情景,让他们联系生活情景体会百分数的应用。比如上文讲到的教师满意度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计算:王老师的满意度=得票数÷班级学生数×100%=47÷55×100%=85.5%;李老师的满意度=得票数÷班级学生数×100%=90.7%。根据之前学的分数知识,可以知道85.5%

某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所占比例是多少?

白酒瓶上标注的酒精度53%是什么意思?

你们爱喝的果汁瓶上标注的维C≥10%是什么意思?

电视上经常报道GDP以10%的速度增长,怎么理解?

……

这一系列生产生活中对百分数应用的实例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环节的教学切不可由教师单线讲解,最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他们展开思考和讨论,以使概念逐渐植入他们的思维。

3.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百分数

百分数及分数的应用,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型的典型之一,它是集整数、小数、和倍数知识于一身的知识,是研究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例子。通过百分数应用,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1对比启发,重在应用:由于小学教材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前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温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要把我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根据教材的结构,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意与相关问题的研究,寻找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用对比的手段,比较不同知识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能力。

3.2利用数理,剖析解答:百分数体现的是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这个关系是以倍数方式存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这种关系,然后,用以解决前面所提到的至少五种基本问题,以及由这五种基本题型演化而来的种种数量关系,通过恰当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规律,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为了深化知识,牢固掌握知识,在授完百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题,应突出应用题中标准量,对应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这个重点,抓住"找出与量相对应的分率"这个关键,引导学生把不完整的应用题补充提出问题或自编应用题。

3.4联系实际,指导验算。小学生要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提高把握知识的准确率。小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细心程度尚待开发和培养,通过针对像百分数这样即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的数学及数量关系知识的学习,不断检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准确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细致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做事管理能力。

3.5鼓励多种思维的发展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有不少方法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显得格外方便。作为老师不应该固守自己的一套,要积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探究其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体现了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x;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知道百分数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弄清分数百分数的异同。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适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等。

(五)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54人,大部分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有一定的收集信息能力,反应灵敏,很好地表现自己,学习热情高。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知道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且在生活中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部分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具体百分数的含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过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

二、教学设计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下面我们来看一场足球比赛。(课件播放江门市“迎亚运”足球比赛片断)

1.设疑质疑

(提出问题,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师:在刚才的比赛中,新会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如果你是主教练,你会选派队员去罚点球呢?(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要看这位队员在平时训练中的表现

生2:我会让在本场比赛中发挥最好,进球率最高的球员去罚点球

生3:我会从技术水平差不多的球员中,挑选心理素质最好的

出示课件表格,让学生看到三位球员以往的点球战绩,讨论会安排几号球员去。

新会队球员 罚点球总数 进球总数

9号 20 18

3号 10 7

5号 25 21

生1:我会让5号去,因为它进球最多。

生2:我不同意,因为罚点球总数不同,所以不能这样比。我认为让9号去,因为在罚点球中,他失球最少,说明他水平高。

生3:我认为要看他们的进球率。假设都罚点球100个,3号进球88个,9号进球90个,而5号只进86个。所以9号最合适。

师:刚才同学们据理力争,那么你认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队员水平更公平?

生:按进球率

师:为什么刚才的同学要把分母化成100呢?

生:方便比较它们的大小

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为了便于比较,把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你知道这样的分数还可以怎样表示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百分数。(板书课题:认识的百分数)

3.感受百分数的作用

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百分数,哪些数据用百分数表示更简洁一些。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课件出示表格)

师: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呢?

自己先独立做,然后小组交流、比较、汇报,进一步感受百分数的作用。

生汇报:一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二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三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这样一比较,二号品种发芽情况最好。

师:对,把分母变成100,比较起来非常方便。

【评析:本节设计,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足球比赛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创设“足球比赛罚点球―种子发芽率”等系列问题情境,将“百分数的意义”以“问题串”的形式巧妙地贯穿其中,使学生体验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二)探索新知,研究意义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1)小组合作交流。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内对某个百分数的认识。

(2)感受百分数的优越性。人们为什么喜欢使用百分数?使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开展信息会。教师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师:课前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百分数,待会我们来开个信息会。大家先在组内交流一下,把你们组最有价值的信息向全班,好吗?(每组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讲解,并选一个小主持人来主持: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收集的信息: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树木过度砍伐……)

据了解,某西欧国家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为91%,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吗?)

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一个儿童体内80%是水分。人体中,除了人脑以外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97%-98%。(我们每天要多喝白开水,及时补充水分,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我省还有少数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书读……)

信息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评析: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进行交流,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而且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探究分涤氚俜质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自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

(1)一堆煤重85/100吨,运走它的。

(2)鸭的只数是鸡的70%

师生讨论:

(1)这两句话中的三个分数,哪个是百分数是?为什么?

(2)吨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师: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百分数与分数不但读法、写法不同,而且意义也不相同: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也就是说,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不可带单位名称的。

【评析:为了让学生明确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设计了这两道题,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

3.指导学生写百分数

(1)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比如写成22%(板书: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板书:百分之二十二)。

师:(指板书)谁来黑板上随意写几个百分数呢?(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像22%、90%、70%等,就是百分数)

(2)这些百分数那些写得漂亮,有的哪个地方需要改进,使学生自己发现书写方面的问题,从而指导书写。

(3)教师布置写5个百分数的任务,在写的过程中突然叫停,让学生说一句带百分数的话描述自己的书写情况,叫其他同学才自己写了几个。

(三)巩固强化,应用拓展

1.做课本第91页读一读,说一说。(实物投影出示)

2.写出下面的百分数。(课件出示)

(1)某造纸厂2008年完成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2)女性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3.选择适当的百分数填空。(课件出示)

2% 15% 120% 98% 100%

(1)淘气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患者治愈率达到( )

(2)今天上课,由于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动脑,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3)小汽车的速度是大客车速度的( )

师:在短短一节课的相处中我发现我们班同学学习氛围特别浓厚,上课发言积极踊跃,真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班级。老师刚才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它吗?那百发百中呢?十拿九稳呢?平分秋色呢?一箭双雕?半壁江山?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如“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百发百中”等让学生根据这些成语写出相应的百分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价值。】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百分数,你有什么收获?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 最后老师送你一个成功的密诀,那就是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件出示:天才= 99%的汗水+1%的灵感)

【评析:教师并没有把结尾看成是搞形式,走过场,而是始终如一的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当中去。在这个结尾中,教师充分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实际,适时地把总结的权力放给学生,实现了从“要我总结”到“我要总结”的思维转变,如最后教师送给学生成功的密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

1.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引入课题,还是在巩固练习中,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还安排了让学生交流在实际生活中收集到的百分数这一环节,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使数学与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数学”生活化,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于生活。

2.这堂课还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用教材或依托教材展开、扩充教材的新教材观,不拘泥于已有教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巧改教材,努力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3.《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能得到了张扬。

四、蓬江区环市街中心学校数学教研员周一安老师点评:

吴顺超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这一课时,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1.上课时,吴老师组织学生观看了江门市“迎亚运”足球比赛片断。课始,他从新会队的比赛引入,通过出示图片、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新的教学内容之中。

第3篇

一、找准起点,感知实效

原有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起点。找准教学起点是追求实效课堂的前提。我认为可以从概念中的关键字下手,认真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解决它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然后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

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以“不断重复”为重点和教学起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生:故事里的内容是依次不断重复的。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然后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循环”一词。

师: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如白天和黑夜。想一想,还有哪些循环现象呢?

生1: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断循环。

生2:星期一至星期日不断循环。

……

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知识中也有着有趣的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

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循环”的概念。正是这种注重感知实效的教学设计,凸显了概念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精心铺垫,体验实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主体主动构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积极、主动地体验数学概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为学生铺路架桥。

在教学“速度”这一概念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凭借经验比快慢

小学生与教师赛跑谁跑得快?为什么?

2.路程相同比快慢

(1)小明跑60米用了12秒。小华跑60米用了10秒。

(2)马跑300千米用了6小时。鸵鸟跑300千米用了5小时。

3.时间相同比快慢

(1)小熊4分钟跑了240米。小象4分钟跑了280米。

(2)火箭每秒飞行8千米。飞机每秒飞行200米。

4.时间不同、路程不同比快慢

(1)客车2小时行驶120千米,卡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想一想哪辆车行驶得快?

(2)客车3小时行驶100千米,卡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想一想哪辆车行驶得快?

(3)客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卡车7小时行驶350千米 。谁行驶得快?

解决(1)(2)题,可用上面所用到的知识,将其转化成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相同看时间。解决(3)题时只能用求“速度”解决。这样的精心铺垫,不仅使学生主动构建、体验“速度”概念,体会到学“速度”的必要性,还展现了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增加“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增强了概念教学实效性。

三、提炼教学,抽象实效

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常见的百分率”这一课要求在认识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逐一掌握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但学生在计算盐10克、水100克中的含盐率时,错误率非常高。经分析,症结在于学生对常见的百分率的定义理解不到位。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我受此启发,重新设计教学:

1.引出部分数、总数

师:一杯白开水放入一些糖,溶解后变成……

师:白开水90克、糖10克,糖水多少克?

生:90+10=100克。

我引出部分数、总数:90(部分数)+10(部分数)=100克(总数),并从中提出分数问题,如:“糖是水的几分之几?”“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让学生独立解决。

2.理解百分率

(1)10÷100=1/10,将1/10改写成百分数10%,引出百分数。

(2)将前四个分数问题变成相应的百分数问题。

(3)后两个百分数问题可用三个字代替,引出含糖率、含水率。

(4)前两个百分数问题不能简称,前后对比,总结规律: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才能简称。

(5)指出谁与谁的百分比:稻谷的出米率大约是70℅、树苗的成活率是90%、花生仁的出油率大约是40%、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100%。

……

第4篇

关键词:精致 灵动 目标 过程 点评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22-02

省特级教师顾建芳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苏州园林般精致的环节演绎,太湖流水般灵动的课堂展示,让笔者充分领略了苏派名师的功底和内涵,充分感受了他主张的“随学而导”思想。“随学而导”是以学生为本的需要,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应该关注教师的恰当引领。“精致”源于教师的课前准备,“灵动”源于课堂的随机生成。本文将围绕:制定目标的精准、挑选素材的精心、设计过程的精巧,处理偶发的精当,点评学生的精妙来领悟顾老师“随学而导”的思想。

1 精准的目标

数学课堂目标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顾老师在《认识百分数》教学过程中不仅给本课制定了总体三维目标,更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精准的目标。如,“情景引入”环节目标设置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两个量比的恰当性;“游戏比拼”环节目标设置让学生深刻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自学新授”环节目标设置让学生全面掌握百分数的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巩固提升”环节目标设置让学生充分领悟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正是由于每个环节精准的目标制定,才能真正确保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 精选的素材

课始,顾老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篮球明星姚明投篮视频作为引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素材姚明与我校篮球队员姚小明的投篮命中次数的对比冲突,引出要比较两个人投篮的水平除了投中次数外还要考虑投篮次数,由这两个量来决定的必要性。

课中,为了引入百分数,顾老师挑选了学生们喜欢的游戏素材。出示两种表格,哪个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挑选出前三名运动员就获胜。在公布比赛结果时,比赛输了的学生发现了游戏的不公平。他们提出要统一比赛规则输了才服气,也就是要把自己组表格中的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时引入百分数教学是多么的必要和迫切,老师顺势自然流畅的导入百分数教学。顾老师把新授的内容变成切合学生认知水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

课尾,练习题的选材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收集的百分数中巩固新知,在学生们熟悉的成语中寻找蕴含的百分数,借“喝牛奶的数量多少” 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异同点,无不凸显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理念。

3 精心的设计

为什么说“用两个量的比”来表示投篮水平的高低是科学合理的,教材没有给出答案。顾老师在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选择、重组、加工、完善,创造性的设计这个教学环节。顾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得出姚明的投篮水平不可能低于校篮球队队员,引出要比较两个人投篮的水平除了投中次数外还要考虑投篮次数,由这两个量来决定。(2)如果两个量中有一个量相等只要比较另一个量;如果两个量都不同,比失球率不能囊括所有的情况。(3)必须要看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的比,从而引出两个数量的比。由此显见,用两个数量的比来评价投篮水平是科学合理的。

顾老师在“为什么引入百分数”的教学设计上,通过预设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便于统计和比较,一直是执教老师的困惑。针对这一困惑,顾老师设计分组比赛,第一组是任意的分数,第二组分母都是100的分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三层意思:第一,比赛结果是选择第二组分数的同学大获全胜,使学生明确了只要分母相同就能一下子比出大小来。第二,选择第一组的同学想怎样也可以一下子比出大小来?可以通分或者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而当要比较的分数很多很多时,显然要找到公分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更便于比较,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第三,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发现分子中出现了小数,老师顺势引出了百分数。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让学生深切感到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或百分数)是最便于统计和比较的;也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所以它的运用更广泛。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学生的认识迷茫或者模糊时,老师预设生成,奇妙点拨,对思考方法的点拨使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逐步清晰、深刻。

顾老师精致的环节设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又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到新知,掌握技能。

4 精彩的举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灵动的课堂,教师智慧地教与学生智慧地学交相辉映,焕发课堂“灵动的”智慧。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机械叠加,而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结果。

在“比较三位同学投篮次数与投中次数都不同的情况下,谁的投篮水平高”这一环节,学生产生歧义。有人提出“只要比失球的个数少就可以判断谁的投篮水平高”。针对这一说法,顾老师先追问同学有没有不同看法,全班居然一致认为这种判断方法可以。于是顾老师随即举例:“如果老师投篮2次,投中1次,老师失球1个,你投篮10次,投中8次,失球2个,由此推出我的投篮水平比你高,你服气吗?”学生笑了,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随即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揭示要比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才是科学合理的,在顾老师随机生成的精彩举例中,课堂的进程又回到了老师课前预设的轨道。

5 精妙的点评

在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点时,顾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组织教学。有这样两题“(1)小明喝了27/100千克牛奶,小刚喝了29/100千克牛奶,谁喝的多;(2)小明喝了一盒牛奶的27/100,小刚喝了一盒牛奶的29/100,谁喝的多?先比较,再看看那个分数能改写成百分数?”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完全能按照要求理解分析,改写时,偏偏有一位学生提出第(1)题的分数也可以改写成百分数。顾老师没有否定他的思路,当场写下27/100千克,并用眼神鼓励这位同学大胆说出他的想法。学生答:“小明喝了27/100千克的牛奶,我可以说小明喝了1千克的27/100,不是就可以把27/100改写成百分数吗”。顾教师随即红笔板书学生表达的内容,加重语调解释道“哦,原来你是把27/100千克换成了1千克的27/100,确实还有些道理。你们说他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什么计?”学生齐答:“偷梁换柱”计。“你真是有才,将来你可以当军事家。”顾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板书、一句幽默的点评,既尊重了学生的想法,保护了学生肯动脑筋的积极性,又同时指出了他偷换概念的错误,真正体现了一个大师的上课风范,这样的课堂教学展示不可谓不灵动。

第5篇

一、神形兼得

这种课堂的教学设计重“神”的把握,贵在“神形”兼得. “形”讲究的是教学结构,教学流程的微格设计. “神”,则注重境界的形成. 神韵如何把握?境界从何而来?教师的真性情表现在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并且创造性地运用新理念,凭着自身特有的数学底蕴与视野,优化教材,在课堂上践行学生的主体观、学生的发展观和学生的创造观. 笔者曾听过“百分数的认识”一节课,印象颇深.

师: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80%,涤纶20%.

生2:我在酒瓶的商标上找到酒精 ≥ 11.5%,还在牛奶盒上找到含乳量 ≥ 60%,脂肪 ≥ 3.5%.

生3:我在书上找到人的眼泪中98.2%是水分;太平洋的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49%.

……

师:呀!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百分数,虽没学过,但会读出来,我真佩服你们!老师也收集到了很多百分数,看,这是一张江苏《扬子晚报》中的“证券一周”的版面,谁来数一数,其中出现了多少个百分数?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你们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4:百分数是个什么样的数?它到底有什么用处?

生5: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二、巧“引”妙“导”

在绿色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不是口若悬河的讲演者,不是智慧的给予者. “绿色”的课堂,教师是非讲不可的,但应是精到的点拨,是巧妙的引导. 这样的课堂,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亲历解决问题实践的过程. 学生的知、情、意、行是由不对到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会到会,从而渐臻完善的过程. 从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老师说的最多的话应是启发的话,点拨的话,引导的话,激励的话——启发思维,激发兴趣,指点迷津,激活语言,调动积极的情感. 试看一个“比与比例”的教学片段:

(在学校的操场上)

师: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生(七嘴八舌):爬上去量;放倒旗杆量……

师(鼓励):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

一生冥思苦想后,大叫道:“可以用量旗杆的影子方法来求出旗杆的高度!”

生很快就用前一堂课学习的“比与比例”的知识解决了问题.

师: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竹竿杆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旗杆的影子,又该怎么办呢?

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于是学生又干劲十足地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探索,终于有学生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办法来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具体是这样的:将镜子放在地上的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 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的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 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之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

三、刚柔并济

“绿色”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创造着奇迹,是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科学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乐章. 在这美的殿堂里,不仅能看到数学的阳刚与粗犷,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神秘与秀美. 既注重思维能力、数学思想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重数学品质与文化品味养成的模糊性、艺术性. 既让学生懂得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又让学生学会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

日前去某市一所小学听了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轴对称图形”,让笔者不经意间感受到了数学综合课的艺术魅力.

师:严老师兴趣广泛,工作之余喜欢背背诗,唱唱歌,打打球. 哪名同学来跟老师来一场背诗擂台赛. ①“白日依山尽”②“书山有路勤为径”……

生:(兴趣盎然)①“黄河入海流”②“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情绪饱满地唱)①“碧草青青”②“但愿人长久”……

生:①“白雾茫茫”②“千里共婵娟”……

师:老师上星期与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梁对垒,(生哗然)可结果老师赢了. 为什么呢?(多媒体出示一张不完全对称的乒乓球桌)

生:(议论)球网没有把一张乒乓球桌面平均分成两面.

师:(多媒体出示)乒乓球桌、羽毛球场、篮球场有什么共同点?用数学语言准确说出特征.

生:球场中间有一条线,把球场平均分成了两面……

师:(启发)认真回想一下,人造出的什么是对称的,大自然中呢?

生举例:汽车,飞机,树叶,雪花……

师小结:人是万物灵长,大自然是美的创造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积极动手,你将会有很多收获. 窗花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它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多媒体配音乐让学生欣赏窗花精品)让我们也来设计自己喜欢的窗花,好吗?

生:(欢喜雀跃)动手剪窗花,张贴成果交流欣赏.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就这么随意剪,打开后就成了这么美的图案,你有什么小秘密吗?

第6篇

一、回归本原——莫忘数学来时路

闻一多先生曾对诗歌的比喻:诗歌本来是自由美妙的内心流淌,可是因为有了诗体形式的限制,诗歌就成了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套用闻一多先生对诗歌的比喻,我们的数学课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因为数学之所以是数学,在于它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时不能忘记数学的本原。忽视了数学的个性特征,戴着数学这副“镣铐”跳舞,数学课就不是数学课了。

我曾经听到两堂公开课都是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堂课老师在引导归纳百分数的意义上是让学生从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入手,给予一张表格

百分数的意义调查记录单

摘录:

这个百分数是()和( )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是( )的()%。

看到这个百分数你想到些什么?

糖水重量

第一杯 80

第二杯 75

第三杯 100

试图在学生先填写这张表格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结果学生虽从生活中摘录了很多百分数的例子但正因为不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而无从下手。课堂上既浪费了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位老师,她从一则小故事入手。小猴请三位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三杯糖水。小熊说:“我爱吃甜食,我要最甜的那杯。”小白兔说:“我要保护牙齿,就拿最不甜的那杯。”小鹿说:“我随意啊!”面对小伙伴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小猴犯难了,我们大家来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难题好吗?师出示:

师问:根据小猴提供的数据,我们能帮助它解决问题吗?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接着出示:

糖水重量 糖的重量

第一杯 80 20

第二杯 75 15

第三杯 100 21

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白把分数转化成百分数利于比较,并明白了百分数的由来,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二、精心预设——胸藏万壑凭吞吐

王鉴先生认为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预案的设计是先进理念在课堂教学预设的呈现。教学预案撰写,要分析学情,了解其学科的教学特点;要把握好教材的难点、重点、特点;前后教材知识的联系点;教材与学生知识的连接点,增长点;思维的生发点;课堂内外的延伸点。这样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预案,就能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理念,心中有学生,才能使数学课出现期待的亮点。

在上《比》一课时教师在课的开场白提出:“每周一我们学校都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提问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侃侃而谈。同时学生也受到了思想教育。教师继续问:“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国旗有大有小,那国旗的长和宽是不是任意确定的?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一听都兴趣盎然。教师随即打开电脑, 出示三面国旗的长和宽。第一面:校园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长1.2米,宽0.8米;第二面:教室墙上的五星红旗长6分米,宽4分米;第三面:教师办公桌上的五星红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接着学生探讨每面国旗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明白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在熟悉比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自学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老师见时机已到追问学生:“现在你知道国旗的长宽是不是任意决定的?如果不是,它们之间有何规律?”学生立马明白了国旗的长和宽不是任意决定的,长和宽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3/2。

一节课在教师精心的预设下上得紧紧凑凑,快快乐乐。对比传统的讲授方式,这节课鲜活了许多。更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破了“预设”的重要性,那么怎样进行预设,预设什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在课前可多些有备无患的各种应急预案,少些粗疏随意的所谓“以逸待劳”。

三、趋向简洁——去繁削尽留清瘦

聆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都被他们的简洁、真实所折服。其实真正的好课也都很简洁,简洁的教法同样能成就课堂“收成”的丰富,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上《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山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不规则形体。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而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体,引导学生从上下底面,侧面和高这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圆柱的特征。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获得新知。

这堂课教学设计简洁明了,教具简简单单。但教具的简单有时并不是坏事,它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对于一个正在成长,需要学习和发现的孩子来说意义是何等重要!应该看到看似简单的课的背后却也饱含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正如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四、关注细节——滴水原本可藏海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藏智慧;看似简单,简单中孕育深刻。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重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

我在观看光盘《圆的认识》一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老师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时,先工整地写好课题“走近圆的世界”并且工工整整地在用彩色粉笔突出“近”字。最后当学生认识了圆整堂课将至结束时老师又把课题改为“走进圆的世界”这个细小的动作却让人回味:一来这是一堂新授课,学生对圆只有表象;二来在把“近”字改为“进”,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无声地告诉学生:这堂课要真正掌握圆中的知识。我们常看见有的数学老师在黑板上随心所欲地龙飞凤舞,看上去洋洋洒洒很是潇洒,但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板书的重要性。一位专家说过:“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细节的处理,既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尺”也是测定好课的“天平”。

有句格言:“想大事,做小事”。我想:我们不敢奢求能做一名伟大的教师,但我们应该努力把细节做伟大。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细节,就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滴水原本可藏海。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第7篇

一、科学使用教材

1、创造性使用教材

我觉得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必须通读教材几遍以上,才能理解编写者的思路,把握教材的重点和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并思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创造性适用教材,还要善于对教材提供的信息情景进行取舍和信息整合。而不要一味的迷恋教材,一切照搬教材。

2、深入浅出,体会教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动脑,要善于深入钻研,把深奥的知识通俗、浅显地讲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如果没有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理解,对教材的驾轻就熟,就不可能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因而,教师必须实现与教材文本的深层次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的表面,要深刻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知识内涵,自己真正理解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理解教材、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

3、广泛吸收、纳百家之长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新课程教材,我觉得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各有自己的特色.我在学校图书室借阅了几套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从而让我在教学中虽然使用一套教材进行教学,但使用的却是几种教材的思路和方法,相得益彰。

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主动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学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导入时,必须精心设计,设计的活动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用精彩的探究过程、有效的小组合作吸引学生。如:引入“乘法的初步认识”,我采用了和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也想掌握快速计算的法宝,从而激起对乘法的探究欲望。在讲授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测量身高、课桌、书本等学习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的长度等,使他们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我们每个人联系很密切。在学习百分数时,让学生自己查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资料,感受百分数很有用,生活中百分数应用很广泛。其次,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发展智力的必备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学习图形时,让学生用眼睛看,观察物体的表面。再次,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理智的积极活动和独立克服困难探索知识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真知,把真知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渴望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让他们产生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什么规律?等想法,带着这些想法再去研究问题。这样目标明确,探究意识浓厚,探究会更有效。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多方位、多感官参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视觉体验能掌握知识的25%,听觉掌握15%,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不是40%,而是65%.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动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来.例如,在观察物体时,让学生自己不断变化方位,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反面、上面等角度来观察物体。例如在认识图形时,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滚一滚图形,把图形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圆柱体和球体,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再通过进一步观察他们的特点和特征来了解它们.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的体积时,让学生通过装土,装沙,装水,让学生体验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同底同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让学生动手操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也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多问,大胆质疑,,促进主动学习.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我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争论和各抒己见。首先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鼓励那些大胆思索用自己的方法来观察和思考、理解事物的学生,使他们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冲动的机会。其次我们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尝试去解决。即使错了,也不要打击学生,而要肯定学生的这种主动学习意识。如遇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施以援手,共同学习进步。

三、 重视练习,精心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设计练习题时,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出多层次,逐层递进,深入强化的练习。

在对乘法口诀进行复习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对口令。即把乘法口诀的每句口诀一个同学说出前一部分,另一同学说出后部分或是小组对练、师生对练。鼓励家长与孩子对答。小组夺红旗。教师先写出算式,按组接力写积,看哪组先算完就夺得了红旗。各小组、各班级进行口诀大比拼。

在学习比例尺时,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绘制自己家房子的平面图,并制作一期板报“我爱我的家”展示展览同学们的作品;小组合作活动课上参观校园,在老师的指导下,绘制学校的平面图。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绘制山东省和全国地图。学生亲手经历创作的过程,看见自己的作品成形,很自豪,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第8篇

本文作者从课前谈话、巧用语言、媒体手段、趣味活动、群体练习五个侧面阐述了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01.34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想办法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让学生有兴趣去听、去看、去想、去说、去做。现在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多课前谈话,最大限度让学生专注起来

实践中,我坚持把课前谈话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并与新课导入一并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上《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公开课时,我怕学生紧张,放不开,配合不默契。于是,在课前我设计了一段关于“100%”简短鼓励全班同学有信心的谈话,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顺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根据如今小学生都爱追星的特点,我用课件展示姚明、科比、易建联三位篮球明星,谁投篮最准?

全体学生都兴奋地大声齐呼:姚明最准!

紧接着再出示他们的进球个数、投球总数及各自的进球率,从而引出百分数。学生看到结果与他们的猜想一致,就特别地高兴,一下子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为上好下面的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用生动语言,最大限度让学生调动起来

结合小学生的天性,课堂上教师怎么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效果呢?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力求语言形象生动、语气多彩感人。使用生动的语言,配上适当的动作,甚至来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进入良好的自主学习状态中。如果不注重语言语气,干巴无味,平淡无奇,台上教师再怎么讲,台下学生也很难调动起来。

在讲数列求和公式时,我给学生讲了高斯小时候的故事:有一天,教师出了一道题,1+2+3+…+98+99+100=?教师话音一落,全班学生迅速地计算起来,唯有高斯盯着题目还在思考。我边讲边做思考状,并继续往下讲故事:不一会儿,高斯就算出了答案,全班同学惊叹不已。这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高斯是怎样很快算出来的吗?这个故事把全体学生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让大家很快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就基本记住了数列求和的公式。

三、多借媒体手段,最大限度让学生激发起来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恰当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在《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中,我将量角器量角的过程通过动态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克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讲清的缺点,也减轻了教师一一示范的负担。通过这样的模拟演示,学生更好地掌握量角器量角的过程。

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很难理解将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这时,就可以用课件形象地演示拼的过程,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思考: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等于圆的什么,拼出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主动地去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记忆。

四、多增趣味活动,最大限度让学生兴奋起来

对于低年级而言,枯燥乏味的讲解是吸引不了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数学活动,更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主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乐学的目的。教《秒的认识》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秒钟是多长时间,我用音响播放“嘀嗒”声之后,让学生口头模仿“嘀嗒”声。接着又让学生做趣味游戏,看看一秒钟的时间里可做些什么事情?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有的做喝水的动作,有的眨一下眼睛,有的蹬一下腿,有的扯一下衣服,有的拿起桌上的笔,等等。通过这些趣味活动,学生很快理解了一秒钟的时间长短。

再如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为了让语文成绩见长的学生一展他们的风采,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成语中的百分数”一题,即给出一些成语,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纷纷举手,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多做群体练习,最大限度让学生齐动起来

机械、呆板的大量做题,效果不一定就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时间久了,学生就可能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甚至是厌倦、抵触数学学习。因此,设计练习时,除了内容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外,还必须注意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数的整除》练习课上,我把和每个学生的姓名和学号引入课堂。“学号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的,请说出24的最大约数”;“请4和6的最大公约数说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等。每当老师提出一个学号,全体学生都会积极判断是不是叫自己,把单纯指名变成了群体思维,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都能主动思考教师的提问,还提高了练习密度。

总之,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系统准确的讲解等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让教学水平一天更胜一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天更比一天浓厚!

(作者单位:公安县斗湖堤小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认识分数”时,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1/2:小兔子和小熊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住在森林深处,每天一大早它们其中一个总会出去找吃的,每次回来觅食总是平均分。第一天,小熊出去找到了4个苹果(讲到这里,提问: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学生很快分出每份2个)。第二天,小兔出去找回了2个苹果。(再提问:它们怎么分苹果?学生很快回答出它们各1个)第三天,小熊又出去找吃的,可这一次只找回了1个苹果,这下怎么分啊?问题一出来,学生的思维起了涟漪,学习欲望非常强烈,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除此之外,针对小学生对抽象知识难以掌握的特点,如加、减、乘、除,同样多,平均分等概念,教材上都没有明确清楚地用文字表达它们的定义,教师也是要采用此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发问。孩子天生爱问,遇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于儿童的情感心理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还要不断地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驾驭教材,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并引导学生从发问进而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二、活用素材,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感到熟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分类的时候,我把学生带来的书、鞋子、文具、饮料瓶、玩具等东西混乱地放在地板上,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会、理解分类的知识内涵。课后,要求学生参与“争当小管家”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回家将书柜里的书分成爸爸的、妈妈的、我的,或者按照工具书、杂志、小说等来分类;整理衣服的时候按照上衣、裤子、袜子来分类等。学生用同一标准或不同标准,灵活、准确地进行分类,对分类知识的学习得到了运用和升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又如我在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师想购买一台42寸创维的彩电,但是发现了如此的一个现象,华龙商场标着彩电八折优惠,新华都商场标着彩电七折优惠。请同学们说说老师应该去哪一家商场购买彩电?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引导学生达成一致的意见:应该先去了解商场彩电原来的价格(也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再计算彩电的现价,看哪家商场的彩电比较便宜就到哪家去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说明学生的思维离不开生活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左右脑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这个螺旋图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9+3=12 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来实施动手操作:①1)9支塑料棒要和几支塑料才能凑满10支塑料?2)另一支塑料应从哪里来?怎样摆?3)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②1)3支塑料要和几支塑料才能凑满10支塑料?2)另7根支塑料应从哪里来?怎样摆?3)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③1)如果要你摆出15支塑料,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2)有多少种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