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02:28:18
导语:在艺术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产业的成功转型需要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设计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之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等提供创新服务、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和经济再发展。推进设计服务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步伐。
二校企合作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创新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国各个办学层面遍地开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直接面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满足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企业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步伐。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效益着眼点不同,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建立在浅层面,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分析两者的利益关注点,校企合作可以在人才互培、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对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实训等多环节展开校企合作。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选题、计划的制定,展开市场调研、明确设计定位,再进行方案的表达与论证,最后完成论文或报告的撰写和答辩。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才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因而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走向社会独立开展设计工作的桥梁;一份好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是学生通往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现实操作中,毕业设计的实施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教学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脱节。
分析原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毕业设计与实习工作相冲突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就业形式和教育形势的影响,多采用“2+1”或“2.5+0.5”的学期设置,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为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虽然专任教师普遍认为毕业设计课程很重要,学生应该在学校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被指导;而更多的学校考虑到就业需要(亦或是为了毕业设计课题的真实性),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学生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采用面对面指导、网络指导、电话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这一操作方式就像双刃剑,专业对口的实习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相得益彰,增加了实战经验;而专业不对口或岗位不对口的实习使学生忙于应付工作而无暇顾及毕业设计。
2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师资队伍的扩建,大多数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无法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深入指导毕业设计,多数毕业设计纸上谈兵,无法被企业采用、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重、指导学生数多,时间、精力有限,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毕业设计教学实训条件有待改善毕业设计流程的完整性决定了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需要借助较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才能完成。校内教学实训场所条件往往无法达到企业级模拟仿真效果,规模上也无法容纳所有毕业生,因而会影响毕业设计质量;毕业生分布在各个校外实训基地或实习单位则能缓解这一矛盾,但如上文所述也存在实习岗位不对口反而影响毕业设计的现象。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策略
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特点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校企合作融入毕业设计的各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引企入课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局把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动员会,学生可以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评分标准、时间进度安排以及不合格的后果和责任等。动员会上可邀请企业专家到场,介绍设计的前沿动态、企业的设计领域和设计项目,便于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毕业设计,学生的设计过程也是参与企业项目设计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度。
2校企双指导教师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等直接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校企双导师共同培养毕业生。毕业设计由校内及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和主动性。校内指导教师主抓毕业设计程序的完整性与论证的严谨性,给予方法论和技能上的指导;校外指导教师主抓学生的设计创意与可行性操作,给予技术、工艺上的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制不但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沟通与相互学习。对校内指导教师而言,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技术要求,增加了教师项目承接、科技服务的概率。
3企业多途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环节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选题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的训练,体现毕业设计实践的综合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好的课题能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并使毕业设计质量最大化。高职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应植根社会经济建设热点,保证选题的实效性、创新性和社会价值。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选题也应体现该目标。企业可以多角度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环节。
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一般分为三类:
⑴模拟命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与导师共同商定课题,该类课题需要教师积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模拟选题,所在专业可以建立毕业设计课题库。
⑵设计比赛:目前常见的设计比赛多为行业、企业主办,主办方希望通过比赛征集某一主题上的设计创意,往往具有较好的前瞻性或实用性。《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政府举办、行业参与的设计比赛具有更高的含金量,此类课题可以吸引政行企校多方的关注度,将比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优秀的毕业设计参赛作品对于提高院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⑶企业实际项目: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单位的实体项目直接挂钩,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市场,在把握设计项目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战演练中得到质的变化。此外,毕业设计可以通过公开的开题答辩环节论证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让学生陈述对选题的理解、相关调研、可行性分析及设计定位,校企指导教师当场进行指导,确保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4校企共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可以互为利用、相辅相成。校企合作可以为高职教育充分利用与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提供条件,校企共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训基地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学生在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单位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场地、设备等条件,缓解校内资源的紧缺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引企入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建立校内设计工作室等,让学生在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管理。校企合作共建毕业设计实训基地可以让学校和企业从物质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实现资源互补,形成合作的多赢局面。
5企业人员参加毕业设计展毕业设计展作为一种有效的展示手段,可以视觉化展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阶段性成果。多数设计院校会在答辩前后进行毕业设计作品展,一方面便于答辩教师提前进行作品评阅,另一方面丰富的设计作品也可以吸引低年级学生观摩,浓厚的氛围在凸显毕业设计环节重要性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展览的开放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荣誉感结合,提高其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从而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展也是实现校园招聘的优质平台。展览可以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参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企业也可以通过展览感受院校毕业设计的水平,从毕业设计的质量判断学生的专业能力,直接招聘优秀的毕业生。
6企业人员参与毕业答辩毕业答辩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的最后环节,以往的毕业答辩多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单一的人员构成在判断设计作品的实际应用性、可行性、商业性等方面不免会点评不到位或产生偏差。毕业答辩聘请校外企业专家,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可以对设计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再一次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企业专家参与毕业答辩也有利于企业发掘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提高毕业设计成果转化率,实现校企合作的最高目标。
五总结
关键词:创新;实践性;艺术设计
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艺术设计的设计需要、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带来变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独立学院也要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几方面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一、全面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
1.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旧有的教育体制、教学管理及许多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都已不再适应社会的
发展和需要了,社会需要新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既是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也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并且势在必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正是这个特殊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学与文理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性。
2.设计创新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谓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从“新颖”的层次来讲,分为原创和再创。既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也包括对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由此可知,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是一种原创;二是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是再创造。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3.设计创新教育的内容
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
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设计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定位和教育宗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所定制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是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展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包豪斯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让学生探索个人的设计道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观念、方法或是某种风格传授给学生。”包豪斯确立了三大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运用事物共同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法则进行创造,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设计学院还参照包豪斯的方式还组织教学。强调设计的创造性,这一点从专业确立之初就被视为艺术设计的
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才得以蓬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2.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往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偏向单一人才类型的培养,注重专业
技能,除纯理论性的艺术设计专业外,设计理论课程、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少。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
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
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社会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
体现。因此,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
课题。
1.建构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学科课程呈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状态: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1)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
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设计基础学科之间的选择与设定,技能体现出各个专业的差异性,又能反映出各个专业的交叉点与联系性。
比如,对于三大构成的学习,它们是深化视觉体验的表达方
式,强调观察认识分析能力决定表现的能力,掌握视觉表现的基础方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与技法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并能用科技产品媒体与技法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作业有:涂鸦、碎片、写实、抽象、装置、文字、图像、拼贴、表现、秩序、版式等,但是不同专业授课的侧重点和布置的作业都不一样,视觉专业侧重形象之间的构成与表达,人物更侧重于色彩搭配的学习。
(2)整合专业结构,突显专业方向
强化专业特点,化整为零,让学生在相对完整的时间段里去体验事物,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将知识连贯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重视实习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加强实习基地的广泛性、多样性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设计手段,熟悉传统手法与新型材料工
艺,观察设计家的表述手段,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亲力亲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例如,我们的展览展示课程,除了让学生构思设计方案,表达设计方案之外,更要了解市场,了解材料,学会做出工程预算,并且做出等比例缩小的模型,它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控制能力、空间把握能力和执行能力。
2.“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教育的性质而言,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有凸显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因此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放式教学模式
①要开放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上课平台。
②要开拓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不保守、不僵化,除专业角度外,也可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去学习分析,锻炼学生的阐述能力,辨析能力。这样,掌握的东西更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
(2)引导式教学模式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就是避免填鸭式教学。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讲,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而设计教育的重点是
什么?是创意。因为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技法,程序只是一种手段,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瞬间迸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创意是不可教的,不可教又要教,这就是教学的难度所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向个性创意的方向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方向,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3)讨论点评的教学模式
在每项课题即将完成时,通过完成的每项作业来测试学生的
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理解和诠释,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通过讨论点评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便因材施教。
(4)毕业论文创新模式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四年理论水平的体现,为了以防学生论文
陷入假大空的境地,我们要求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有感而发,把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到毕业论文里。这样的毕业论文模式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
与技能的综合把握;二是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
3.重视商业实践
进入企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时,要以模拟命题的方法和寻找实际商业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创作意为有创造性的作为,它能检测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也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领域。
观察比较每个学生所选用的方法与创意,帮助他们寻找一种途径,从而把他们引向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领域。
4.重视展示形式的创新
毕业设计和毕业展览是每一所毕业院校每一年都要经历的一场视觉盛宴,我校把毕业设计分为动态展览和静态展览。静态展览是有展台的常规展览,动态展览是有真人演示的T台秀,它考查了学生全方位的素质,造型、服装、化妆、演示、舞台设计等等的综合能力。动态展览比静态展览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影响力和延展性都很强。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所在,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为主要目标,通过开放式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在课题辅导中引入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设计人才。
注: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科研课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毕业论文 指导模式
[作者简介]颜陶(1976- ),女,甘肃兰州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90-02
一、少数民族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截至2009年,高等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已占6.23%。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质量是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的设计艺术论文为例进行分析。北方民族大学是一所位于西北的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65%。其中,来自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的学生居多。
1.与汉族学生毕业论文评价的差距。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06届共计278篇毕业论文,最高分值为92,平均分值为69.7,少数民族学生26人,最高分值为70.8,平均分值为65。2007届共计180篇毕业论文,最高分值为88,平均分值为68.6,少数民族学生19人,最高分值为76.2,平均分值为68.45。2008届共计214篇毕业论文,最高分值为82.8,平均分值为68.6,少数民族学生24人,最高分值为81,平均分值为68.68。2009届共计毕业论文215篇,最高分值为82,平均分值为71.8,少数民族学生17人,最高分值为81,平均分值为69.7。可见,少数民族学生毕业论文最高分值与汉族学生最高分值之差距为1分至21分。平均分值差距分别为4.6、0.15、-0.08、1.1,虽然从2006年到2009年连续四年学生论文质量不断提高,但横向方面的差距却起伏不定。北方民族大学从2005年到2009年的优秀论文总数为118篇,但少数民族学生优秀论文数只有2篇,且都是维吾尔族学生。2005年、2008年、2009年全校少数民族学生优秀论文为零,这从侧面反映出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劣势,以及无法与汉族学生竞争“优秀”荣誉的现状。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不如汉族学生,在论文评价、写作能力、知识运用以及严肃性方面存在不足。
2.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对2010届不同方向和不同教师指导的少数民族学生论文取样8份,通过多种影响因子寻求论文质量及影响其质量提升的原因。
选题因素。北方民族大学选题通常做法是教师先拟定题目提交,然后再由学生根据题目选题。好处在于题目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新颖性和学术性较好。但问题在于学生对选题缺乏主动性,往往一个好题目都去选,而不好的题目或非主流学科题目却无人问津。其结果是,有人占据先机选上自己喜欢的题目,其他人却不得已选上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最终影响论文的写作。
题目与作者背景联系程度。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尤其是有自己传统文化、语言、宗教的世居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对本民族的了解远高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题目与作者背景联系成为论文写作的一大优势。所选8篇论文中,有4篇论文与作者的背景有联系,4篇论文字数、理论分析方面都明显高于与作者没有背景联系的论文。
调研方面。社会科学论文注重假设但不忽略实证。一方面是通过实证使学生更易接触和了解社会,在走向社会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认识。另一方面是自己亲身体会或所见所识远比其他方式获得的论证更真实有力。8篇论文都没有进行过社会调查,大多在泛泛空谈,甚至不切实际地远离社会事实。
语言运用能力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流畅,甚至滥用家乡方言,学生腔调比较突出,用语方面不太成熟。虽然个别学生朦胧地知道一些专业语词的表达方式,但运用到写作中的语感不强,语言组织协调能力不佳。
理论水平与写作的关系。本科毕业论文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但需要适当的理论注入才能体现文章的水平。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难以在理论上对论题自圆其说。典型的三段论方式,缺乏缜密的逻辑性,对问题的理论分析都是事实表达而不是哲学解说。一些分析看出学生的专业知识积淀不足。
二、引致问题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原因。为发现问题根源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选取2009级设计艺术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他们主要来自蒙古族、回族和土家族等。涉及20个问题,基本涵盖了少数民族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问题。
关于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回答资料不好找的有15人,语言困难1人,不知如何表达1人,格式不好处理5人,知识太少1人,创新难1人。大多数人都强调资料不好找,一方面可能是北方民族大学地处西北,信息不发达,学术资料稀少。另一方面,学校指导教师只强调写作本身而对学生如何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没有点明和帮助。网络资料作为论文文献,几乎每个学生都当作主要参考资料,这无疑助长了学生的抄袭。可见,外在的情景性、技术性问题的确限制了他们的论文质量。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一:色彩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表现
摘要:艺术设计创作是具有两重的属性,一方面,是艺术设计创作属于艺术的范畴,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创作还具有实用的功能。因此,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表达是表现创作者的一种对社会和对周围的感知过程。分析认为,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表现体现了创作者的风格,也架起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色彩的表达也体现了色彩的情感需要,色彩的表现更是文化需求的一种诠释。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作;色彩表现;审美
所谓艺术设计创作其实就是用艺术表现的形式,通过审美的表现来结合社会、文化、市场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作在设计中。一般情况下,艺术设计创作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是具有审美的功能的,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其实还是具有使用功能。因此,作为艺术设计来说,是为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而服务的,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的结合,也是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的产物和过程。实际上,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色彩是通过人的眼睛,脑和大众日常的生活经验综合运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在光的作用下的视觉的效应。这种视觉的效应是创作者对周围感情的认知,也是对感觉的一种向往。创作者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时候,也需要通过色彩的表达来表现自身内心的感觉和自己内心的喜好,而色彩也是最好的一种表达内心的过程。实际上,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和表现就是一种颜色的搭配,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创作中,这种艺术的表现是千变万化的,通过艺术设计者的创作把色彩表现出来,再通过大众用眼睛来体会周围的环境,色彩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在人类的视线中产生相应的各种各样的效果,带给大众不同的体会,也会反映大众的美感认知、情绪波动和自身的审美的情绪。因此,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一、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风格表现
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风格,和把握创造的精髓。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品,在创作设计中都是用色彩来体现风格的,作为色彩设计来说,就其自身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风格的,比如由鲜艳、强色的暖色调的色彩配成的艺术设计创作的风格表现和由冷色调配出来的风格就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暖色调的色彩风格都是给人以明快的感觉,也可以突出艺术设计创作的主题。其实,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生动的色彩设计可以诠释创作者那一刻的心情,以及呈现给观众,观众也可以了解作者的风格和作者想表达的主题,这种色彩的风格的体现是很直观的,直接在色彩的表现中表现了出来。另外,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内涵的体现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浓厚的色彩直接对创作作品的内涵显示就起到了重要的凸显作用。
二、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现实中,人们的感知的色彩是通过现实的眼睛来直观的反映和体现的,一般情况下,视觉器官在感知色彩的时候,都是伴随着其他器官而产生的综合性的知觉和感觉的意识活动。所以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创作者使用色彩其实代表的是一个整体的形象和过程,包括了客观的创作者的印象、记忆、联想和情感的体现,只有综合的丰富这些元素和内容,才会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体现出良好的色彩的效应。比如,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创作中,同一类的色相或者色调的配色方式其实在画面相一致和颜色相一致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但是如果色调反差很大的话,色调的落差又正好突出明显的颜色,画面是否丰富,色调是否统一其实带给观众的都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淡雅的紫色配上大雁的黄色,这样的情感需要其实就是一种色彩情感的体现。也体现了创作者当时创作阶段的心情,给观众也表达了自己的倾诉和追求。所以,色彩的配色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要特别关注色彩设计配色的反差和魅力,善用色彩的配色来赋予颜色的内涵和丰满颜色的内涵。
三、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文化表现
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不管是商业的设计还是个人的爱好创作,实际上都是一种流行和文化的反映,色彩的表现是一种模仿和流行,色彩可以带来追随和认可。实际上,艺术设计创作者在色彩表达的时候,可以把色彩和同一色调的事物明显的表达出来,比如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平面设计的色彩表达方式直观的反映色彩中的流行的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在思维上就可以演绎细微和微妙的色彩感受力。众所周知,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普通的魅力的颜色再加上黑白灰颜色,不同的颜色的搭配和属性就会呈现不同的创意和表现。在艺术设计创作者创作的过程中,在对色彩的感知过程中,实际上不能忽视眼睛第一时间的即视的感觉,要从文化魅力的角度来体现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的表现。文化是一种流行,也是一种魅力,色彩的表达是文化流行的元素,也是引领设计的一种新潮,色彩给人的文化表现,给人一种文化的流行,艺术设计创作的色彩一旦拥有了文化的气息,也必将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是流行的文化的体现。综上,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表现力量是很强的,直接反应了创作者的风格和情感和文化力,因此,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设计创造者最直观的视觉表达,突出了创作的表现力。在艺术设计创作者创作的时候,必须根据色彩的实际情况和创作作品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色彩的搭配和分析,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用色彩来感知创作者的思想和空间。因此,色彩是直接联系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的表现是直观反映创作者和观众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呈现。
参考文献:
[1]侯履晖,论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表现,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5月
[2]吴志华,色彩通感在审美活动中具有的价值,南昌大学,2012年8月
[3]徐燕,论色彩在中西现代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4月
[4]周小娟,浅析艺术设计中的设计色彩表现,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月
[5]杜森,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色彩表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3月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二: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
摘要:文章重点针对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进行分析,以便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明清;环境艺术
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我国传统设计理念和西方设计理念,风格多种多样,有中式、欧式、简约、田园等,不同的设计风格彰显着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其中,我国的传统设计理念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因此,文章重点对明清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进行研究,这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指导意义。
一、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总体思想在于“道”,大到园林别院,小到客厅卧室,“道”之思想始终存在。古人云:“园总之奇在变化万千、独藏与道之衍一,虽穷变亦在气中,顽石水榭楼台阁角,无不与气通。”其中的“气”就是指“道”,这句话的总体意思是说虽然环境艺术千变万化,但是每一种都要与“主人的气”相互沟通,通俗来看这是因人制宜设计理念的表现。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理念在于“藏”,既能“藏拙于巧”,又能“藏灵于愚”,具体表现在“不漏”二字上。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没有唐代的夸张、宋代的活用,但是就“不漏”二字而言可谓登峰造极,最著名的莫过于皇家别院与园林的设计。每当我们看到故宫、天坛等设计,总会感慨其气象万千,但如果仔细挖掘,则能够发现其设计材料种类虽少却精、颜色虽少却重,总体设计理念并不张扬,但是在稳重的表象下藏着设计者根据皇家气象别具一格的“不漏”思想,既不让人感觉到夸张,又能衬托出皇家的威严,这是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的“简”的思想。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方针在于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不同的设计。如,北京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大气,江南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别有洞天,西北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方便使用,因地制宜思想成为当时的主要设计理念,任何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当地的地域风情、民俗习惯。因此,明清环境艺术设计针对不同的地域风格、人民生活水准、业主,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即追寻上述的“道”“气”“藏”“不漏”等思想理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在1570至1620年间,由于当时民间思想更为开放,在这一段时间内基本打破了“士农工商”的阶级理念,建筑设计标准也随之被打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设计思想得到普及。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在于与人结合、与“道”结合、与时结合、与地结合,不拘泥于形式。
二、明清陈设思想的内涵
与整体环境艺术设计相比,明清的陈设思想更为复杂。明代陈设在于“自然”,沈津为《长物志》写序说:“几榻有变,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明代的陈设布置根据主人经济状况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分,但是总体讲究“自然”,陈设摆放的位置、款式、数量都有一定的规格。如,明代的书房陈设标准要有长桌、笔格、笔筒、笔洗、古砚、水注、糊斗、镇纸等,根据文人的地位和经济状况,这些事物都要有不同的款式规格。又如,明代的卧室陈设要有榻床、滚凳、小几、花尊、定瓶、鼎炉等。清代的室内陈设讲究简约,没有固定的要求,在设计理念上,设计者根据自身喜好可以对室内物品进行增减,其总体标准在于简约实用。同时,清代的汉族设计理念与满族设计理念相互杂糅,所以清代的陈设思想也融入了一定的少数民族风情,更贴近自然。明清两代的陈设思想有一定的不同,但总体而言,陈设与主人的地位相适合这一中心思想没有改变,室内的陈设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地位、品节、风格,如读书人的客厅讲究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室内外布置为“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讲究自然、情趣、意境。
三、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明清两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都以尊崇主人的地位、身份为根本,配合“道”“藏”“自然”等思想在细节上进行一定的变化。这一思想理念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设计根本在于衬托业主的气质,配合地域、民俗等客观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业主的个人品格和思想观念;第二,设计的根本在于结合当下社会风气融入艺术气息,因时制宜地进行设计变通;第三,设计根本在于在繁复中彰显简约、自然,自然含有素朴、本性、本质之意。一些人常常注重繁复的设计风格,却忽略了自然的特性,也忘记了从简单的事物中体验快乐的感觉。因此,要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则必须回归简单的设计风格。明清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将环境与人看作一体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因此,若想将这种自然的设计理念运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则必须基于时代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语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受时代影响较大,并且受文人思想与社会风气的影响较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延续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将其设计理念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如此才能传承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思天,郝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陈设艺术.现代装饰(理论),2015(1).
[2]肖一倩.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手段、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赵杰.关于植物造景的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08(16).
[4]王朝晖.园林绿化与生态景观结合的意境美.黑龙江现代建筑,2014(14).
艺术设计论文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篇
2.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3.包装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就业趋向
目前,我国将电脑艺术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等。由此可见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前景甚好。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来培养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呢?他们的就业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呢?因此我借鉴许多前辈的优秀经验和观点阐述了我对电脑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趋向的一些看法。
一、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施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设计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训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设计的流程和制作工艺。而我们在具体教学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市场的希望。因此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使专业必修课在工作实践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的落实,可以和一些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又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设计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设计作品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
二、电脑艺术设计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
电脑艺术设计无论从排版到字体设计还是到图形图像处理上,都为平面设计注入新的血液。电脑艺术设计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不仅是表现在技法上,还从设计师的初步定稿到对整体设计的控制、印刷制版以及和客户的沟通,都取代了传统平面设计中繁复的制作工作。电脑艺术设计给设计领域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电脑艺术设计的加入使得广告设计、报纸设计、杂志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以及企业形象设计等更具有多元性。走在喧嚣的都市,放眼过去都是色彩斑斓的各种海报和形色各异的各类广告,比如服饰、小商品、房地产、招生、饮料、计算机、电影海报等等,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特别是海报,它是某一特定商品、某一特定商业活动进行商业推销的制胜法宝。商家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有好的销售,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到处进行广告宣传,为了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将广告贴到人口流动比较大,引人注目的位置。因此制作精美而又有创意的画面成为各大商家首选。过去,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总是被嘲笑,老外戏称咱们中国的商品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现在,由于电脑艺术设计的加入,我们产品包装外观的设计达到了相当精美的程度,包装内在质量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减少了由于不美观外包装和包装质量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基本上改变了“一类产品,二类包装。三类价格”的旧貌。电脑艺术设计的出现,并运用到平面设计领域后,便以其独特的语言给平面设计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平面广告的创造空间。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和方法。
三、电脑艺术设计在网络广告中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脑已普及到亿万家庭,网络广告逐渐成为网络上的热点,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广告主都对其充满冀望。网络广告作为所有网站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而网站的点击率和浏览人群是广告主投放广告的依据。因此网站要吸引多的浏览人群和广告客户就必须有一个精美的网站,于是就需要设计师进行网站的建设和设计制作。
当前,我国还基本处于广告设计人员与网页制作人员相脱节的状态,即广告设计人员不懂制作网页的知识,网页制作人员欠缺广告专业知识,因此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正好符合其需要。因此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正好可以把握好这样一个契机。
四、电脑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电脑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领域已经运用了较长的时间。建筑学上许多的传统理论通过电脑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随着电脑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它能通过高度复杂的视觉方式来表达设计师对建筑的构思和创作。
每个建筑方案在设计以及宣传等过程中,一般有两种方法来展示其最终效果;一种是建筑设计图及效果图。另一种是实体模型,但实体模型无论从质感到细节表现都无法达到尽善尽美,而且制作成本高,不易流动展示。效果图则可以很好克服以上缺点。而运用电脑技术制作的效果图则更胜一筹。因此,电脑建筑效果图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从建筑设计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很多房地产商的广告中更是随处可见。 论文 qiqi8.cn 毕业论文
五、我国电脑艺术设计教育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也过于简单化。大家普遍认为:会画画,会设计软件的操作就可以作设计。许多设计公司在招聘的时候更是明文列出须应聘人员有几年的美术功底。会操作哪几个电脑设计软件这种错误的信息对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产生了就业的误导。
其次,从课堂教学层面而言: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没有紧密联系人才市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教学只停留在老师课堂教,学生课下做练习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大多是老师讲述,基本都是围绕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软件课的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要。这使得教学被束缚在一种与社会孤立的尴尬状态之中,供给学生的也几乎是与社会绝缘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是学生学习只寄托在课堂,只停留在课本的实例制作,课后不愿去学习新的知识,缺乏尝试精神,这使得学生学与用和市场完全脱节,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好商业化的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制作。
因此,中国的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合作办学,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如实训场地、实训设施、一线设计师等,建立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合作关系,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学习,并要求学习的教师参与其商业项目的开发与设计,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上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电脑软件课,同时也需要导入一些商业案例进行教学和研究,引入商业项目进行模拟实训,使学生尽早地了解自己将来要做的工作,并且让学生深入合作企业和设计公司实习,了解其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从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六、专业人才需求及特点
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与其它专业一样非常注重观念与方法,会适当弱化具体的设计门类与技能表现。毕业设计综合运用了平时学习到的设计思维于方法以及表现技法。因此,在具体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辅导辅导比设想的要困难很多。一方面,部分同学表现出缺乏连贯性思维于综合联想能力,很难提出比较有价值的概念。相关论文和文字工作写的也比较吃力,文章的逻辑性、信息的搜集,非常欠缺对已经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相对于以往,现在的艺术设计学习周期被拉长了,许多本该在早期学习阶段解决的基本技能被推迟到了本科学习阶段。对于以后的工作学习方向,同学都有了更多更充分的自由选择,这样就使得有些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大大减弱。另外一方面,有些同学的视觉表现能力也制约了许多好创意不能有效实现,甚至半途而废,最终暴漏出很多基本功的欠缺。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再比美术字写的工整,颜色涂的均匀。但是图形表现语言,视觉符号的提取与归纳仍然是这个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理论与实践毕竟是两个层面的事情,理论理解的再透彻,与创作优秀的设计也不可同一而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反思,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课程设置需要调整——所学专业不能与社会需要快速接轨;强调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优化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新认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观
包豪斯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的出发点就是要寻求在设计艺术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创造出合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于科学技术关系密切,需要创新思维观念、科学技术知识,并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决定高度概括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特征、方向和目标。学校和老师要关心学生的协调和综合发展,对学生要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义务,培养学生善于吸收新知识,解决新矛盾的各种应变能力,既要把本专业的课程学好,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修养,学好文理综合课程,更要具有自主、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意识,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因此,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现代艺术设计培养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就显的尤为重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注重和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一点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尤为重要。由于在招生时“享受优惠政策”,很多学生个的文化功底很薄弱,毕业在撰写相关毕业论文是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这样的情况还是还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毕业设计是四年最终的结果,可是只有从源头着手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课程设置需要调整——所学专业不能与社会需要快速接轨
面临即将毕业,大多数毕业生都有很大的择业压力。这压力的一大部分来自学生所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那么,在课程建设上,我们就要作到改革与重构。作为学校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以时展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科调整重构。课程体系的建构应更趋向综合化,与设计相关的知识要相互渗透,并注重加强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启发他们的创造力。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与目标培养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使之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是我们目前应探讨的问题。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他人的长处,不断探索,设计出既符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同时又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教学内容要和社会的需求接轨,就要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潮融合在一起。不断地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以以市场需求为目的,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调整,必须有严密性,知识性,使用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强调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社会到底欢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一方面招聘者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是应聘者求职若渴的局面。目前,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大多偏重艺术与设计专业性的教育,在材料、工艺制作方面的学习课程开设的很少,或者说还不够切合实际。学生的课题设计受条件限制,很多都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对所设计作品的工艺材料还不能充分的实践掌握其性能和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最终是要通过产品来体现的,“工艺”是决定设计水平、成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都知道,材料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计。艺术设计包括对材料和制作方法的设计,反过来,材料又会制约工艺制作。如果对工艺和材料缺乏实践经验,不但设计会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发挥材料、工艺的美感,还会给生产加工带来困难,就更谈不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了。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单承黎老师在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中给我悉心指导、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无不包含着导师的关爱和心血。
导师宽厚的教学作风,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造力的学术见解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些优良品质都将使我终身受用。导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在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
感谢朱赛鸿教授、舒平教授、孔俊婷教授、袁景玉教授、赵晓峰教授、刘磊副教授、任彬彬副教授、李建华副教授、魏广龙副教授在学习中给予的有益教导,使我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得以展开设计研究,在此深表谢意。
关键词:艺术设计 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 团队建设
国内以二本为主的地方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大都缘于世纪初的扩招,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然而,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总共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因此建设起点低、建设滞后,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建设现状与问题
1.年龄结构问题。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当年他们大多本科毕业教本科,从教时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即便10年过后,这一队伍仍在补充年轻血液,只是招募的已多数是二十五六岁的硕士毕业生。年轻的队伍固然富有朝气,然而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从队伍建设角度而言则是缺乏专业学术带头人,不容易建立起梯队。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则在结婚生子、职称申报、学历提升方面造成“拥挤效应”。
2.学历结构问题。学历学位也是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渐发展,世纪初开始从事教学的本科生们,在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以及学位进修等方面瞻前顾后、左右忙乱,这对日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国内高校设计学博士点少,对绝大多数设计专业教师而言,进入博士阶层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而从团队建设角度来说,在校内各专业间横向比较时因硕博比低而缺乏发言权,在校外与其他层次高校纵向比较更缺少竞争力,各类研究课题、建设项目往往与其无缘。
3.职称结构问题。由于扩招迅猛,多数年轻教师日复一日整天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年工作量甚至达到700节以上,根本无暇顾及教改科研。可是实际工作却无可奈何地要“拔苗助长”,在毕业论文指导时连助教也充当着讲师、副教授的角色。由于大家同时起步,在每一级职称晋升中拥挤、竞争,历经10年仍然处于起点较低的水平。在国家人事政策实行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后,在上一级岗位满员的情况下,他们将只有长期待在现有助教或讲师岗位上观望,等着前人空岗后递级而上。
4.研究水平问题。除了前述三个刚性的可比性指标,有些教师的教改科研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则是隐形的。由于仅仅“对付”过自己毕业时的本科论文,有些教师并未掌握系统的研究方法,有的甚至自己撰写论文时也要重新学习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再则就是学术视野问题,由于地方院校的区位问题,教师普遍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勿论国际视野,连较新的专业信息也多要通过网络渠道得来。从很多高校现状来看,部分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对如何凝练研究方向、如何积累前期成果、如何做好课题论证都不是很清楚,有些甚至连“学科”“专业”“专业方向”三个名词都难以界定清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所谓研究往往成为实质上的低水平复制。
5.实践能力问题。艺术设计是与社会应用紧密挂钩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但同时也是一项容易忽视的隐性指标。由于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并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历,因而对于设计的实施与设计管理很容易停留于理论层面,部分教师对于平面印刷、环艺施工、服装工艺等实际操作流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不甚了解,如果其所在高校同时又不加强各类实训工作室建设,则教学无异于“空对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问题虽然在各地方院校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或改善,但问题依然严峻。要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艺术教学呼唤一支高素质的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二、建设策略与思路
1.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术梯队建设不过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目标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前,多数地方院校艺术师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研究力量分散,研究行为个体化,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形成研究团队和重量级研究成果。那么该如何统筹兼顾而使之不至于割裂分开呢?笔者以为,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是关键。艺术学升级为第13个学科门类之后,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在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是作为一个专业开设的,大多下设平面、环艺、服装等专业方向,也有少数高校开设有服装设计、工业造型等专业。无论哪种情况,都应当思考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明确一个学科研究方向,使教师的教研科研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生相融,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在完成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过程中,造就一批名师与专家。
2.提倡培养双师型设计专业教师。对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来说,创新的作品最终要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和承认,因此,本科教学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二要有优秀的师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高职教育领域(1998年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其核心是指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这一概念对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只有善于将理论紧密结合实践、从实践中不断革新理论的教师,其教学才不会流于空谈,其科研才会与时俱进。在设计领域材料不断更新、技术不断革命、观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教师也只有勤于实践,才会使自己的设计教学紧跟时代,乃至推陈出新。
要做好双师型设计专业教师的培养:一是要做好政策引导,创设氛围和环境;二是教师要自觉身体力行,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项目,多开展产学研的校企合作;三是校院两级要搭建起校内外的实践基地与平台。由于校外实践基地自身的商业运行带来的条件限制,因此,建设完善的校内实践平台才更具实效,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成立教师主导的工作室,约定其在教学、科研、经济三方面的责、权、利。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如果学校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降低了教师参与设计实践的商业风险,对激发教师积极性是十分有利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参与面往往不够,通常示范效应大于普及效应。
3.建立符合专业实际的评价机制和晋升通道。由于其他传统学科的强势地位,美术学、设计学学科在二本院校普遍难以得到足够重视,在各种绩效评价机制的设立上,高校都是实行一刀切政策,不考虑特殊的专业背景,是十分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比如由于美术类国家核心期刊数量少,的难度也就相对大得多;艺术作品参展获奖在很多高校也难以获得认同,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很多学者呼吁,艺术作品应按照学术论文获得同等的智力成果对待。此外,在职称晋升和硕博比评价方面,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国内设计学学科硕、博士点的建设现状,不能搞不同学科专业的等量齐观。
4.在学历学位、课程进修方面,应当建立定期培养制度,尤其是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或出国访问、考察,使之开阔视野。艺术是一门国际性语言,是通过图形、色彩等的组织搭配向观众“说话”,无需英语、日语、汉语等语言文字来做过多的解释说明,所以,不应当设置过高的外语语言考核门槛。只有建立有序的培训制度来加以落实,才能保证教师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5.从教师层面来说,应当建立起自我建设意识。首先,设计专业教师应当从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并自加压力,迎头赶上。目前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一些现象,他们或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或想做教改科研却苦于方向不明;由于平时缺少积累,到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时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其次是校院两级如何落实“青年教师一帮一”制度问题,如果这一制度流于形式,则由于缺乏教学方法、研究方法上的传帮带,很容易出现个人和群体都缺乏发展后劲的情况。再次,设计专业教师要剔除那种把设计实践作为经商赚钱手段的思想。由于买房买车的现实压力,一些青年教师将工作之余的精力放在了“解决温饱”的问题上。这种观念如果带进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校内工作室,就会导致教育导向失衡,因此,我们既要通过制度来进行规范,教师个人也应做到思想自律。
结语
1湖南农大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自制定和使用几年以来,运行状况良好,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良莠不齐,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能够课外自觉进行基础训练的人极少。因此,在调整教学计划的时候不得不相对地增加基础课程或基础课学时,以保证学生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分制与学时制同时并存的矛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上要考虑各学年、学期的合理分配,出现第七学期的选修课没有学生选修或选修了却不去上课的现象,原因是很多学生已经学满了毕业所需要的选修学分,这与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程的门数和学分总量的要求及设置有矛盾。学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防止学生第七、八学期在校期间没有课上而失去约束,要刻意安排相应的课程。第三,受就业的压力的影响,教学计划中不得不考虑第七、八学期课程的特殊安排。第七学期以实习和社会实践为主,第八学期只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导致整个四年的课程分配不均匀,二、三年级的专业课程相对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第七、八学期,部分学生因为要实习、找工作或以此为由而缺课,个别学生甚至整个学期都不在学校,使校内课程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学校对这种现象没有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第四,一年级第一学期,由于新生人学时问较晚及相应素质教育(如军训等)占用了四周时间,再加上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一般都较大,导致学期和周学时量都偏大,学生学习的时间紧迫,没有充足的课外时间进行温习和消化。第五,由于学校的排课系统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不协调,任何课程每周的课时安排不能超过8学时,导致单位时间内的平行课程较多,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的作业任务重。第六,师生比失调,师资不足,再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教师在专业实践和实习环节中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实习指导不能完全落到实处。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湖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的调整中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首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始终围绕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从事艺术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的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其次,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目的,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优势、专业特色和教学资源。第三,教学计划的调整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2教学计划的内容进行具体调整的策略
2.1发挥优势,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色调整教学计划的内容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为基础依托的综合型大学,有比较完善的涵盖各学科的教师资源,可以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开设史、民俗学和I环境学等相关课程,如民俗传统文化、文化与设计、,卜态环境美学等既能体现与一般艺术院校的区别,又展示r小卡交艺术设计专~l!dCJ特色,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2与时具进,增加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社会在不断发腮,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各种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必须纳入大学的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教学与时代步,才能为什公养合格的人才。艺术设计是应用型专业,与市场联系非常紧密,所有与专业相关的时尚的东西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中可设置专业讲座等课程,时刻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并及时传达给学生。
2.3与市场接轨,重视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秉承学校的基本办学宗旨,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分量,并且相应的主干课程都配备了课程实践环节。建立单项和综合的实验室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让实践教学完全落到实处。
2.4优化排课系统和方法,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和授课顺序遵循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每学年和学期的课程。对课时量大作业多的课程要阶段性集中完成教学,避开同一时段内作业多的课程重叠,避免学生作业过分集中,疲于完成任务。阶段性排课还可以让教师集中精力完成教学任务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和其他社会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课程的因果主次关系和关联性,对课程做合理的排序,把有上下承接关系和可同步并联讲授的课程进行科学有序的排列,专业基础课部分如素描、色彩属可以同步讲授的课程安排在整个教学的最前段,然后是三大构成、图案和基础理论等课程,专业主干课部分同步穿插相关专业理论课。其中有些课程必须集中授课以保证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连续性,如专业基础技法课、设计实践主干课等;有些课程适合相对地延长授课时段,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和消化,如专业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