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房屋建筑学实训总结

时间:2022-12-19 21:02:26

导语:在房屋建筑学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房屋建筑学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 预习 课堂 实习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67-01

《房屋建筑学》是实用性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这门学科从教学内容上看同时具有很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要想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深入地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做到学完这门《房屋建筑学》,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阶段。这一步骤看似简单,似乎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但对于我们《房屋建筑学》这门学科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在正式上课时抓住重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上去。才能在课前预设很多问题,不断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学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因此我认为课前布置是很必要的一个环节。

其次,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教学阶段是直接与学生交流的阶段,只有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对教授的过程中有哪些疑惑,这一阶段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将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在课堂上都要一一解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就教学方式而言,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教学方面也应该跟上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具体到教学上,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给学生一个更直观、更形象、更有吸引力的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方式教学的不足,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学课堂空洞乏味,而多媒体课件教学从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方方面面来抓住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这门课程。从教学方法上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引导、启发、讨论、研究,这些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有了老师的课前布置,课上的引导启发,自然而然地就到了讨论和研究阶段了,老师可以就一个重点内容或者一个难点拿出来进行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

二、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房屋建筑学》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的这种教学形式,是比较适用的。因为就刚刚接触到这门学科的学生而言,完完全全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所以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摆在学生的脑海里,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老师在理论上的传授,会给学生造成这是一门枯燥乏味学科,久而久之学生对这门学科会慢慢失去兴趣。显而易见,师生互动会让学生在脑海里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后,又形成了新的问题。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是教学过程中很有用的教学形式。

再次,课后实践阶段。课后实践阶段,我认为是学好《房屋建筑学》这门学科的核心。只有课后实践阶段做好了,才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够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这也是我们教授这门学科的目的所在,所以课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现场实地实习:应该预先将课堂上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知道实习的目的,思考的方向,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这一环节上应该做到充分的准备,因为施工现场环境非常复杂,学生应该把安全方面放在第一位。在现场实地实习中应该找一个在房屋建筑方面有经验的实践人员,参与学生的实习,来为学生解答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紧紧地抓住实践这条主线,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再不断地使学生得到合理的实践答案。

2.实践课程的设计:在实践中的课程设计是学生能否掌握这门学科的关键,教师必须注重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使课程设计紧贴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进行以上的改革与实践,感觉虽然课程设计的难度降低了,但更加贴近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课时的不断压缩,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就课程设计的内容、难度有待继续探讨,深化改革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崔艳秋,姜丽荣主编.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袁雪峰,许光主编.房屋建筑学实训指导.科学出版社,2005年.

第2篇

1. 面向专业岗位群和能力培养,采用CBE模式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化课程,组织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把不同专业从事的不同岗位群进行职业分解。根据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直接确定各项职业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能力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与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职业群及课程设计,推动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职业岗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较短时间有效地学习一种职业或多种职业的能力。

2.借助“学工交替”,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来完善课程设置,编制最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要面向岗位群,确定各项能力指标和技术要求。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通过实习指导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

3.注重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

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上岗证和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综合训练

1.岗位群划分及实践模块分类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

⑴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构造节点处理、建筑物的抄平及放线、施工规范及技术、施工进度及网络控制以及质量事故分析和项目控制。并且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专业上岗资格证考试、学校与企业联合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人才需要标准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而精的效果。

⑵建筑工程预决算模块。本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等。重点围绕工程计量规则和定额应用、工程项目招投标书的编写及项目评析和投资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建筑企业或者模拟建筑工程进行招投标和工程预决算工作,聘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评议,这样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⑶建筑设计模块。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应包括建筑制图与AUTO ACD、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美学、初步设计、建筑设计等,教师可以提供限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

⑷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能力模块。任何一种专业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力都是首要的,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业务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千万不要一统到底,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条件允许可以成立企业参与的考评委员会,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工程监理;应用;实例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面临着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社会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严峻的问题。笔者带领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工程监理教研室的教师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多个项目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它既是一种教法改革,也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全面改革[1]。现选取砖砌体综合项目教学作介绍。

一、我国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理论的来源和定位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2]。2001年4月,查德博士曾来中国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德国最早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2003年7月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法规,该教学法陆续被欧洲、南美、大洋洲、日本、韩国引进。中国职教电子专业教师2004年10月前往德国进修,德方就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3]。

二、考察建筑类专业职业需求,确定项目研究内容

1.考察建筑类专业职业需求

在准备阶段,通过考察建筑类专业职业需求,确定教学计划安排的与建筑类专业职业需求相关的专业课程。考察发现,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监理、质检、施工和计价等工作,所以项目教学的课程确定为:房屋建筑学、工程计价、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投资控制、质量控制等,从这些课程中摘取社会需要的技能,设计出实践教学项目,确定研究专题,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出了几种项目教学法在建筑类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方法。

2.精心确定项目研究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还没有解决传统理论教学和当今职业需求的矛盾,本课题着眼于该领域展开实践探索。我们以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社会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社会职业技能需求为中心,精心选取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出实践项目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效果。

三、注重以学生操作为主实施项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4]

在实施阶段,由教研组开会研究,确立07工程监理专业用于教学的项目,让相关专业教师明确该项目内容并领会其精神,以后所有教学紧紧围绕该项目组织教学。

在确定项目法教学所采用项目时,我们不仅要考虑项目中包含哪些专业知识点,还要考虑该项目从开始发生到收尾需要涉及到多少门专业课,如何安排专业课的先后次序,涉及专业课的那些内容等等诸多方面。

围绕所确立项目内容,重新整理知识点的排序,恰当地应用到项目教学当中,本次教学改革尝试成功之后,下一步就开始大范围地整编教材,使所用教材更有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项目教学的教学计划进行,不得偏离计划,有时要根据工程进度调整教学计划,但需确保授课内容以项目为中心,在执行项目法教学过程中还要配齐有关图纸、规范、图集、检查工具以及教学模型等。

四、研究项目举例:砖砌体综合项目教学

对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看到(比如隐蔽工程)但又能做的项目比如砌砖工艺、钢筋制作、抹灰、模板等工程项目,我们采取以下方式进行项目教学。

1.确定项目

砌砖工艺、质检、计价综合项目教学。

2.分析所涉及专业课并排序

①《房屋建筑学》;②《施工技术》;③《质量控制》;④《工程计价》。

3.“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理论教学

①《房屋建筑学》: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学习§3.3砖墙构造,重点讲解砖墙的组砌方式,了解砖墙的组砌种类及尺寸。

②《施工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课堂播放教学录像,重点学习不同厚度砖墙的组砌方法。

③《质量控制》:重点学习砖砌体验收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并介绍其验收标准。

④《工程计价》:重点学习砖砌体的工程量计算。

(2)实践操作

①三个项目小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为监理组、施工组、计价组。

②现场实施

监理组:准备施工检验工具;制定施工检验方案,砖的浇湿,砂浆拌制,皮数杆的设置,放线的正确性,水平灰缝及砂浆饱满程度,组砌方法,质量允许偏差;了解计价检查项目并准备相关资料;设计使用的砌筑材料及其规格尺寸,使用部位,设计使用的砌筑砂浆种类,强度等级及使用部位;计价列项,定额的套用,工料分析的实际情况。

施工组:要求学生砌筑0.24m宽、1.2m高的砖墙,在90分钟内完成所有的任务;熟悉施工场地,准备相关工具;掌握砌砖找平、弹线,摆砖样,砌筑、勾缝的工艺要求;熟悉砌筑的质量要求,做到横平竖直、灰浆饱满、错缝搭砌、接槎可靠;拌制砂浆,模拟选用白灰和过筛后的河砂进行拌制,比例为白灰:河砂=1:2。组砌形式采用一顺一丁。

造价组:收集编制本工程施工图预算的基础资料;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熟悉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的全部内容和项目划分,正确计算填写工程量清单计价相关表格,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施工方法、材料规格、质量要求、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方法,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调整换算定额的规定条件和方法。要求施工图预算书计算项目的内容完整,无漏项,计算方法简明、清晰,工料分析是否正确。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1.通过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法在建筑类专业课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1)项目教学法把建筑构造设计、工程计价、施工组织、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及建设法规等不同的专业课程连接成一体,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专业的特色。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对本业的理解和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得到了显著提高。

(2)通过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建筑类专业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明显提高,由以前的被动倒灌式学习,变成自觉查阅资料的主动式学习,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3)通过对项目中问题的共同探讨,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4)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信心,推动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基础课与基础课之间、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应用于建筑类专业课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观念的转变

①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②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③评价学习效果方式由期末考核评价转变为实践能力评价。

(2)项目的设计

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要选取身边的实际工程,该工程不一定很大,但要涉及面广。项目设计要既符合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又能保证绝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和接受程度。这在班级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需认真考虑。项目设计既要考虑多门课程的综合,又要按照项目逐个实施,内容上的欠缺与重叠是项目设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3)项目活动的教学考核

项目活动过程中,营造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体现出学生和团队的多种能力水平,对最终成绩评定的客观性,也成为项目活动教学的一个难点。

(4)项目活动的师资

项目活动的设计是综合性的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求知识面广,而且要求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对整个活动的驾驭能力强。同时,教师要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设计和指导是整个项目教学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5]。

六、总结

本次在建筑类专业教育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工程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出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在学校教育与实际职业岗位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让学生真正地可以学以致用,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下一阶段研究中,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心理学,完善项目教学法在建筑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方面推出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仪玉莉,胡洋,刘景良.解析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2).

[2] 王玲,陈军.专业综合型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第4篇

目前,国内高校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形式主要是通过二维投影图来表达三维立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此类传统的制图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问题。制图教学中教了一些无用的知识,这是很多教师的共识。如画法几何中的换面法,旋转法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基本用不到,部分课程知识点(如截交线、相贯线等)过于抽象,学生很难想象一个几何形体经过截交或相贯后的投影图形,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该部分知识在后续的课程及工作中较少涉及。2)学生反映。在近年来所做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平面图的识读能力有限,更无法能够将平面图与建筑实体完全对应,而思考的过程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们更希望所看到的图纸是直观的,形象的,而传统的二维图纸反映的建筑信息有限,也很抽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容易掌握图纸所表达的内容。3)学时问题。目前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学时压缩过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土木工程制图从原来的120学时逐渐变为100学时、80学时、70学时……制图课程在很多老师眼中已由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变成无足轻重课程。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趋势揭示了理论课时减少与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的事实,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6]。

2现状的思考

长期的理论教学研究也让笔者不禁思考几个问题:1)以平面图形表达建筑实体是否能满足未来行业发展对效率的要求。2)是否还是停留在通过传统的点、线、面的几何空间学习。3)是否还是让学生用二维平面图表达三维的思维,施工时再用二维的识读到三维实体的建立。作为与土木类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工程制图,是与BIM技术紧密相关的课程,这种低效率、大费周折的传统表达方式将不再满足未来建筑新技术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国外高校BIM课程模式

由于BIM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美国很早就在AEC行业中应用BIM技术,国外的高校也很早就开设了关于BIM的相关课程,其中70%的学校已将BIM贯穿到对应课程中进行教授,而没有设置BIM课程的学校中,88%表示计划增加BIM课时[7]。为了适应建筑行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美国很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改革。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BIM课程典型设置见表1。由于各个学校特点不一样,每个学校都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课程设置模式来看,俄怀明大学的独立课程模式是最容易开设的,不需要考虑和他人的协同工作,可以独立在课程中融入BIM相关的知识。但这种模式涉及到BIM的内容是片面的,不能与其他课程形成紧密的联系,很片面的把BIM作为一个提高绘图效率的工具教授给学生。从奥本大学总结的经验来看,将BIM贯穿到整个系列课程中更为重要,如果仅仅是在一门课程中应用BIM,作用就没有那么明显,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课程群和毕业设计两种模式,可以建立系统的BIM体系,加强对技术和过程的理解。

4课程改革方案

长久以来,土木工程制图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主,用二维线条式投影来表达三维形体,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往往忽视了培养对象,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对于建筑的组成是不清晰的,而利用二维图纸教学,学生很难通过对二维的识读来确定三维实体。具体如何改,改什么,哪些知识需要纳入课程体系中都是需要仔细思考的。通过对目前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分析,设定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1)教学体系的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几何图形理论教学为主,计算机绘图为辅”,将空间问题简化成平面上的点、线、面问题来解决。基于BIM技术三维图形软件的出现,要改变传统的CAD思路,需要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看待工程的项目运作。目前,国内对于BIM的教学改革成果还很少,很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的BIM教学改革成果。在初期,可以先借鉴怀俄明大学的独立课程模式,在制图课程中融合与课程相关的BIM知识,主要是以Revit软件进行真实模拟操作,直接虚拟显示讲解。从奥本大学的经验来看,将BIM纳入课程群中更为重要,仅仅通过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涉及BIM,而不能将BIM与其他相关的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其作用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在后期,待课程改革成熟后,仍需采用课程群的模式,在多门课程中穿插,将BIM在不同课程中的应用连贯起来。就像土木工程制图与房屋建筑学是前后密切相关的课程,在制图课程中,可以通过Revit软件学习如何建模,在后续的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中,就可以利用Revit软件进行房屋的建模,生成对应的平面图。在后续的施工课程中,同样可以利用Revit软件得到的模型结合Navisworks软件,进行建筑构件的4D模拟,生成施工动画,加深学生对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的了解。掌握主要的三维设计软件,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创建“以三维建模为重点,计算机三维绘图为主线,图学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适应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8]。2)教学内容的改革。目前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主要由画法几何,专业制图和计算机辅助制图三部分组成。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上加入BIM技术的学习,课时明显不够,需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压缩。画法几何主要讲的是投影理论,解决点、线、面的投影问题,与实际工程图形联系不大,只要掌握基本的投影关系即可解决常规问题,可将难度较大的相贯线、截交线这部分内容降低考核要求,压缩部分课时用来介绍BIM。利用BIM软件的三维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空间关系,快速得到复杂形体的相贯线和截交线。在专业制图教学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板书结合PPT模式教学,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很难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通过Revit软件的Architecture,Structure,MEP三个模块,对整个建筑进行虚拟建模,全方位的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方案和设备设计方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加深对建筑整体的认知。通过图1所示三维视图与图2所示平面视图一一对应[9],使学生明白图纸上的符号具体指的是什么,不同的图例分别代表着什么。在讲解建筑的立面和剖面时(见图3,图4),当学生通过观察立面图、剖面图不清楚建筑外观和内部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三维视图进行动态观察,从全方位的角度来观察整个建筑的情况,这样平面、立面、剖面之间的关系就能一一对应。目前的计算机辅助课程是关于AUTOCAD的软件培训,CAD三维表达能力有限,主要还是以绘制二维平面为主,随着BIM逐渐普及,考虑到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应适当增加BIM设计软件的学习,在土木工程制图理论课时结束后,安排一周的软件实训,主要通过Revit软件建模。

5结语

第5篇

针对建筑施工专业的教学与工作岗位存在一定差距,个别知识点不对应,新技术、新要求还没有进入教学中这一现象。本文主要以建筑预算这门学科的教学为切入点,从课堂教学、学生岗位实践、教师岗位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只有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后,再充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将技能真正学懂、学精。

建筑预算学科作为建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专业知识基础。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基础知识薄弱、课堂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结合,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角度挖掘学生以及岗位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多种教法和学法相结合,根据学生岗位需求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收集施工现场相关资料丰富课堂教学。

(一)多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与教学内容相协调配合的教学模式才是最优的。在最恰当的教学模式下,还有运用好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环节、不同的知识类型都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只要方法好,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在预算教学中知识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对重点记忆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采用关键词法和口诀法等学习方法。工程量计算规则这部分知识是该课程的重点理论知识,文字性内容多,要求记忆的知识量大,对于本就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来说就更不愿意去接受新知识了。结合学生将来就业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不要求学生字词不落的记忆,只要真正懂规则,真正理解其含义并将之应用就可以。这时,教师可以概括总结出大量文字中的关键词,或者将其整理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学生降低记忆难度,较快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建筑工程费用组成这个知识点,可以将其总结成口诀“人材机管理利润;冬夜临雨,安测已搬;五险一金,污洪残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记忆优势。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了使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更贴近,部分课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例如,在“费用定额”这节课中,取费程序的应用为重点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如果只是将费率查找和取费公式用知识点教给学生,则体现不出整个取费程序的应用,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不能快速上手。所以,将此节课设计为项目教学的模式,把重点只是以项目形式给出,教师再把完成项目所需知识点进行交代,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研究,并得出最终的项目研究成果。体会项目完成全过程,更贴近工作实际,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学生岗位需求情况调整授课内容

预算这门学科包括算量和算价两大部分。对中职学生来说,在施工现场主要从事施工技术方面的工作,应用最普遍的是算量这部分知识,同时算量也是算价的基础。所以,教师将授课重心调整为培养学生算量的技能。

又根据毕业生大多在省内地区工作,所以在课堂授课中我们以《吉林省建设工程计价定额》《吉林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为主要的教学参照。对算量内容中北方地区常见建筑构造的工程量计算详讲,南方地区的略讲。这样可以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最大限度与工作实际内容相对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电脑的普及,现今预算工作岗位上运用相关电脑软件进行预算相关工作是一个主流的趋势。因此,学校及时引进了预算软件,并开设了“建筑工程算量软件”这门课程。将电算这项技能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培训学习,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在电算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也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以现场实际工作流程作为教师授课的流程,这样进一步使学生所学内容与岗位相贴近。

(三)收集施工现场相关资料丰富课堂教学

在工程量计算规则讲解时,常会出现一些生活中不可见的建筑构件或构造,这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新鲜的建筑构建和构造成为了她们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将在网络资源以及岗位实践中收集来的图片、视频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最后阶段,我们安排了学生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阶段我们用工地收集来实际预算书为样本,让学生参照这个预算书,根据所学知识,编制一套完整的施工图预算文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具体应用中,使学生所学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生岗位实践

在企业招聘中,学生是工作岗位上的新手,都要从基层做起。职业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才是企业所青睐的。针对这个现状,在教学生除了理论授课外,学生的岗位实践活动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在授课计划中有组织的安排学生下企业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受益。首先,将已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将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例如,在取费计算过程中,我们由于没有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市场价等信息,导致计算时有些费用项目生搬硬套,学生理解也不是很透彻。通过实践中全套预算相关资料的收集,使得各种影响预算结果因素被综合的考虑进去,将书本知识学活。把生硬的理论知识融合于实践中,慢慢消化为学生自身的技能。其次,在施工现场中,情况是多变的、不定的。例如,在做施工图预算的过程中,预算人员下到施工现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使所做的预算项目和费用尽量贴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以减少预算中不必要的一些损失,计算的造价更准确,保证施工企业的利益。这是可以锻炼学生处理现场临时问题的能力,将技能用活。学生根据自身的查缺补漏,将实践中遇到不懂或难懂的问题提出来,在接下来的课堂在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岗位实践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角色定位;专业特点;择业心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udents into vocational schools begin this new environment, so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what their own identity? Come to this school is doing? What is their future? In the self, professional and employment aspects of the role to help students make new positioning, so that students faster and better adapt to the new role of conversion in order to learn something, well into the job.

Key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role; professional features; career psychology;

G455

一、自我角色定位

1.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

(1)中职学生的人格特点

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存在严重的悲观心理。不重视自己,也不被别人所重视。一方面,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因学科分数低而常受到周边人的歧视,渐渐地由厌恶学习演变到厌恶生活。“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抱着“我就是这个样”的逆反心理走进职业学校。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受到长辈们的宠爱,吃苦耐劳的意志薄弱,对自己学习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养成了“得过且过”的惰性,抱着“混水摸鱼”的心理走进职业学校。可以说选择职业学校也是为了暂时的躲避压力。总体来看,学生个体的人格不够健全。

(2)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和方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既适应时代背景,又切合改革形势,更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鼓励式。鉴于中职学生特殊的年龄段,自尊心和成人意识逐渐增强,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肯定。这时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切忌过多的批评,那样只会加速他们的逆反心理。

第二 激发式。中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不乏聪慧,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却是思想、学习的双差生。对这类学生不妨试着委以重任,挖掘其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让其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激发积极向上且带动其他学生。例如我班生活委员何玉海,刚开始很是散漫,而且很有号召力。他伙同宿舍的另外两个学生不参加军训、在校园内外闲逛,正式开课后一个月内时有迟到现象,而且下午的课上一节逃一节。多次找他谈话,但收效甚微,我感觉很棘手。一次在和他们宿舍成员聊天时偶然听说这个学生非常细心,我当时没太在意,确切地说是我不太相信,他,这怎么可能?随后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我班教室有一幅窗帘掉下来好几天了,我以为是坏了,就督促生活委员找人修,之后就没了结果。有一天进教室,那幅帘子重又挂了上去,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是他修好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是他找了工具利用下午时间修好的。我借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我发现他居然红着脸,不好意思的底下了头。还有一件是班里开展了一次宿舍卫生大比拼活动,他们宿舍全票通过为优秀宿舍,卫生的打扫、物件的摆放、被褥的叠法以及宿舍的布置都是他策划和带头实施的。在接下来的班委调整中,他被推举为班级生活委员,每周一的卫生检查我们班总有加分,而且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严格,在学期末由于成绩良好,还被评为了优秀班干部。

第三 安慰式。安慰式教育方式主要适用于后进学生和成绩处于下降状态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思想包袱重,意志消沉。这时,一般的鼓励作用不大,班主任应及时帮助他们查找落后的原因,使他们尽快摆脱失败的阴影,重新树立起前进的信心。

第四 联合式。班主任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要尽可能多的与学生家长联系,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及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情况,并与家长共同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另外,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还可以采用诸如冷却式、群体式、榜样式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2.增强个体与团队协作的意识

中职学生毕业后是直接面向用人单位的。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具备较强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使用的重要指标。因此增强学生个体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尤为重要。

团结协作不是要抹煞学生的个性,而是在极大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尽所能,为集体争光。但是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集体性活动。没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团结协作等于一句空话。于是我有意识的在班会、课堂等场所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辩论赛,班级学习园地布置等。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体现出团结协作意识,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专业角色定位

1.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施工

【主要开设课程】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地基与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

【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建筑工程施工的操作与管理人员

(2)对应工作岗位举例

施工员 质检员 安全员 制图员 工程测量员 监理员 材料试验员 测量放线工

(3)对应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施工员 质检员 安全员 制图员 工程测量员 监理员 材料试验员 测量放线工

【职业能力要求】

(1)具有安全施工、节能环保等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掌握建筑工程及其施工的基本知识;

(3)会选用建筑材料和构配件,能进行建筑材料取样、监测、保管;

(4)能识读建筑施工图,能进行测量定位放线;

(5)能正确使用常用建筑施工工具、设备,能制定主要工种的施工方案;

(6)掌握建筑工程主要工种施工方法及质量监控、检查验收、监理和安全管理的方法;

(7)具有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笔录、整理、建档能力;

2.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热情

借助学校新学年对于该校优秀毕业生大力宣传的契机,请这些优秀毕业生来到学生中间,利用现身说法,用他们成功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积极鼓励学生观摩并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各项专业技能大赛。对于获了奖、拿了名次的分别记入班级“功名册”,特别地还在班级学习园地中予以公示。并利用班会课,和大家一起交流思想,总结成功经验。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所学的专业。

3.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时刻不忘提醒他们手脑并用,动手第一。强化操作技能培养,重视技能考核。

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根据专业特点,定期监督学生按照专业科要求到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接受企业考评。另外,要求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即将到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就业角色定位

1.学生择业心理与现状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学生还非常热衷于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其实随着近年来国企改革和机关人事改革的进展加快,这些单位的编制普遍紧张,不少单位还面临裁员。同时,这些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素质等要求都很高,职校学生很难能在其中谋职。并且,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技术工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和各基层的劳动者。有的学生不愿做工资低、干活辛苦的工作,只想选择办公条件舒适,薪酬高的岗位,却不知自身的条件达不到那些岗位对员工的学历、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从而导致求职失败。

2.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

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一般如下: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合法从事个体经营;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再学习等。

看起来门路似乎不少,但是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毕业之后的首选还是就业。现如今,每年的中职毕业生数量都在迅速增长。而且,同期毕业的大学生们不断降低就业期望值,也开始成为与中职毕业生抢饭碗的“竞争对手”。为此,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3.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就业目标

第7篇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

土木工程系依托母体资源作为学院实力最强、最具有潜力的重点系部之一,其今后发展对学校的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的、相促相融的建设策略,在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同时带动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尝试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的拓展、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融合平台拓展、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元化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其他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爱民,李洪华.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构建思考: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0(增刊1):88-91.

[2]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3-45.

[3]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21(5):68-71.

[4]严玛丽.“五位一体、竞教结合”努力培养理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J].公关世界,2021(12):146-147.

[5]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21(6):69-72.

[6]卢艳军,张晓东,徐涛.成果导向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29-80.

[7]王静,王聪.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2):183-184.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