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22:38:02
导语:在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总结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考查形式发现,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直都比较重视,且常放于该部分的第一题,题型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设有一定难度的,以考查配对题,选择不同项或者意义相同项与选文中的虚词配对为主,并且选项的虚词均来自于课内古文中的虚词。本文试就应对虚词考查作一些复习指导。
一、 真题详解
(2010・江苏无锡卷)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不以物喜 B. 可以一战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策之不以其道
【详解】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前后文的意思,粗略读懂文意是理解的基础。“号令中国,以尊周室”也要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吴越争霸历史的学生应该可以解释出这句句子的意思了:“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王室的统治。”
在古汉语中,“以”的释义有:①作连词,表并列、承接、因果等关系,可译为“来”、“因而”、“以致”等。 ②作介词,可译为“把”、“用”、“凭借”等③作动词,可译为“认为”等。
在选文中,以就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来”。考生经过三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虚词“以”的用法,所以命题人提供的选项都是来自于课内的。以这四个选项为例,
A.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B.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D.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释义:A.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B.作介词,可译为“凭借”C.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来”D.作动词,可译为“按照”。参考答案:C。
【小结】
从文言虚词题型的详解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学好课内,不断积累。可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也是来源于课内的。
二、 重点虚词例析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例举几个常用虚词。
1. 对文言虚词“之”的考查
【中考真题】
(2009・浙江义乌卷)1. 下列句中的虚词“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
【解析】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参考答案:D。
2. 对文言虚词“而”的考查
【中考真题】
(2012・江苏泰州卷)1.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 学而不思则罔《八则》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解析】
“而”在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助词。
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或不译;A项中的“而”表转折关系,可以为“却”;B项中的“而” 表承接关系;C项中的“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D项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参考答案:B。
3. 对文言虚词“于”的考查
【中考真题】
(2010・河北保定卷) 1.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于”的用法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非常常见,正确掌握“于”的用法,对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很重要。
例句中的“于”是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A、B、D项中的“于”引进动作的处所;只有C项中的“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参考答案:C。
三、模拟演练(10分)
1. 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裴)侠亦不以入私,并收佣直①,为官市马。
(①佣直:指劳务收入《北史・裴侠传》)
下列句中的“以”与“侠亦不以入私”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 以其境过清
C. 祭以尉首
D. 以土砾凸者为丘
2. 下列选项中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蜀之鄙有二僧 B. 至之市
C. 无丝竹之乱耳 D. 而忘操之
3. (阎)应元带刀出,跃马大呼于市曰……(《阎典史传》)(2分)
下列句中的“于”与“跃马大呼于市曰”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苛政猛于虎也
C.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 积于今六十岁矣
4. 下列选项中的“其”与其他三项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其境过清 B. 其真无马耶
C. 其人视端容寂 D. 距其院东五里
5.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列子・说符第八》)(2分)
下列句中的“而”与“立召文子而告之”中的“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 言和而色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