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文艺部日常

时间:2023-01-18 20:14:47

导语:在大学生文艺部日常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文艺部日常

第1篇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该学院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主要以两种形式开展,其一为通过开展“党在我心中”歌咏活动,引领全校师生唱响主旋律。该校团委通过充分发动广大团员青年唱红歌、晓经典,营造“校园处处飘荡歌声,师生人人为党献礼”的良好氛围,掀起全员参与回顾红色经典、投身“创先争优”伟大实践的热潮。各系部也充分发挥主动性,深入结合系部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成效、以红歌为载体的主题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湖南文理学院致力打造“武陵风韵”艺术教育品牌。

该校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文化和道德“两个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为抓手,确立了构建“武陵风韵”艺术教育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多元、成效显著的校园文化品牌。一是以建校、国庆、五四、建团等为契机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二是开展了“武陵风韵”社团文艺活动,举办每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尽显大学生青春魅力。三是组建大学生艺体服务队,选派优秀声乐、器乐、舞蹈等文艺节目,服务于学院的各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湖南理工学院构建“一二四”艺术活动模式,建设地方院校特色校园文化。

该院作为地方理工院校,根据区域位置、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因素,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功能,提高了学院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建成了以艺术素养为特色的地方理工院校校园文化。该院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四平台”,为广大学子提供学习实践、展示青春风采、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广阔舞台;二是将艺术基础、音乐艺术鉴赏等16门艺术类课程设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营造艺术素养教育的氛围;三是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南湖音乐会等十多个艺术社团,举办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五星”大赛等,组织社团参与到服务学校、服务社区、服务企业的文艺实践中。

二、音乐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探析

1.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构建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由于经历了课业繁重的高中,而大学课程安排相对疏松、课余时间充沛,如果大学校园缺乏足够吸引力,没有构建与大学生心理年龄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失落的情绪,出现懒散、松懈,甚至消极的心理现象。音乐作为一门最能直接引起人的共鸣、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深受学生群体的喜爱,它对人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对性格、情操的塑造,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运用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结合各种艺术社团培训、文艺演出、音乐欣赏选修课程等形式,能有效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便于让大学生接受、喜爱,产生深远强大的文化力量。

2.挖掘音乐的情感表现功能,打造与爱同行的校园文化。

音乐作为一门富有情感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极易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育爱心的作用。聆听古今中外经典名曲、观看高雅艺术音乐会、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等,能让大学生对国家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大好河山以及人民大众丰功伟绩、劳动情怀、亲情友情、生活风俗产生浓厚的热爱之情,进而培育大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热爱家人的情感,促进大学生以饱满“爱心”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形成一股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学校团委及学生组织,可以利用国家重大节庆及传统节日等组织文艺演出,举办合唱比赛、歌咏赛等活动;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可组织青年学生参加义演、献爱心等活动,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3.利用地方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打造富于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2篇

学生会工作计划精选一

一组织概况(学生会工作计划)

1成员:(部长)谢佩宏(副部长)王颖周奇

2主要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促进年级间,院系间的交流,在可能情况下尽量丰富本系同学的课余生活,组织动员同学参加学校大型活动,如一二九大合唱,新生文艺汇演,毕业生晚会,十佳歌手,十佳演讲,北大之锋协助宣传部,学术部以及体育部的工作,将学生会的整体效应发挥到最大值。

3发展方向: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在不断的历练中变得成熟,文艺部也一样,除了一些传统的活动以外,我们最大希望就是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改变,有创新。虽然历史系是个小系,但是只要用心,我相信我们组织的活动同样可以吸引众人的目光,展现我们的风采。

二日常工作(学生会工作计划)

1与其他部门合作

(1)体育部:为篮球赛,足球赛,以及运动会组织拉拉队,参与户外活动的组织动员工作。

(2)宣传部:协助十佳教师评选的筹备,宣传,以及dv制作,讲演准备。

(3)学术部:协助举办历史电影文化节以及开展辩论赛。

2组织同学参与学校文艺活动

(1)一二九大合唱

(2)新生文艺汇演毕业生晚会十佳歌手十佳演讲北大之锋

3与宣传部定期讲座信息同步,在论坛学生会版上定期大讲堂,南配殿节目预告。

4动员同学参与学生会活动,如社区英语,支教

三工作计划(学生会工作计划)

1尽力做好日常工作(大致如上),为学生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2在全系范围内展开一次文艺特长及爱好调查,希望能够通过调查挖掘人才,了解兴趣,为以后组织活动的形式及内容提供依据。

3至少开创一个属于历史系学生会文艺部自己的传统节目

(1)舞会。舞会的主要目的是扫盲,形式可以是周末的联谊舞会,也可以是节日的庆祝舞会,可以是本系内部的舞会,也可以是与其它院系合作的舞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对这项活动进行可行性评估。当然,举办舞会的前提是:教会大家如何跳交谊舞。因此,文艺部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教授交谊舞的基本动作、步伐。据我所知,大部分人是想学习如何跳交谊舞的,只是平时机会太少,我想如果能给大家提供机会学习,尝试,练习的话,应该可以达到既放松身心又促进交流的效果:)

(2)卡拉ok比赛。这应该算是大学中最普遍的集体娱乐方式了。但是由于我们系小人少,在组织形式方面就必须有所创新,比如以寝室名义报名,对唱形式分组总之要尽量激发大家的热情,在飚歌中得到全方位的放松。

(3)举办文化周。历史系是一个学术氛围相当浓厚的地方,它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资本让众人驻足观望和欣赏。因此,我们可以举行一些介绍民俗,各地特长以及历史的展览和讲座,让来自各个地区的同学主讲,并做成一个系列,延续下去。比如大理文化周敦煌文化周等等。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宣传,还可以增长大家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宣传的队伍中,讲述自己的家乡。

(4)教奏乐器。有一些简单的乐器,如竹笛、口琴、吉他等等,成本不高,价格不贵,演奏起来也不太困难。可以请专业的同学固定一个星期讲一次课,让有兴趣的同学有一个学习的场所。因为,据了解,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同学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

(5)生日祝福。在兴趣特长调查表中可以搜集全系本科生的生日及星座,系小的好处就是人情味浓,我们可以统计出同一个月过生日或同一星座的同学,在系版上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他们生日之际送出温馨的祝福。

以上活动都是初步的设想,需要不断的完善,还有更多的想法在萌芽中,我们会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选择出那种可行性强,成本低,而效果又好的活动开展下去。

学生会工作计划精选二

学习部作为学生会的一个核心部门,肩负着规范全院学习秩序,搞好学风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任。因此学习部的目标是引领同学们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发展自己,在学习中成就自己。其中认识自己是首要的。认识自己,即准确的定位自己、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跨入大学校门,在许多同学的观念中存在两大误区:第一,认为大学生活是自由的,于是许多人将此自由实践为放任自己,随心所欲。第二,认为大学生不应只以学习为主,于是许多人便盲无目的的发展各种素质和能力。鉴于此,学习部将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各项活动的宣传与举办,为广大同学们提供在参与中茅塞顿开的机会,提供发展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使同学们的兴趣、特长与理想达到最完美的结合。

以下是我这半年要完成的计划:

1. 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 对每周一次的例会做好通知、记录,并且落实例会的决定。

3. 与其它学院的学生会办公室成员联谊,交流其工作经验及其它日常事务。

4. 协助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

5. 增强内部交流,想要做好工作,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所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要不段进行内部人员的交流,培养彼此间的默契程度,增强部门的团结意识。以增强部门凝聚力,树立组织部良好形象。

6. 增强部门间的交流,在认真完成本部门工作的同时,主动了解其他部门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协助,积极配合工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7. 扬长避短、积极工作,在认真完成本部门工作的同时,主动了解其他部门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协助,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力争做到真诚,切实服务于学生会、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同学,与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系发发展的更好.

8. 端正工作心态 创新工作思路.

9. 扩大活动广度 挖掘思想深度.

10.努力务实的做好每件事,工作将会越做越好,在新的学年里争创辉煌.

学习部的发展建议认真完成如下:

1、举办具有本系特色的学术讲座和学习经验交流会;

2、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

3、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反馈前沿信息;

4、负责各学期奖学金评定工作;

5、负责搜集电脑拥有量,英语、计算机过级率和考试及格率等情况;

6、收集和了解同学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系教学秘书反映;

第3篇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38-02

一、德商的概念及要素

1.德商的概念。“德商”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的,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及“情商”的研究为“德商”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研究。1996年,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科尔斯提出“德商”(Moral Quotient)这一术语。他认为,品格和德行胜于情感和智力。2011年,美国学者布鲁斯・温斯顿在《德商:为什么比情商和智商都重要》一书中,把“德商”具体描述为五条原则:不造成伤害、友爱、公平、尊重他人、让事情变得更好。

2.德商的要素。德商的要素主要包括同情、正直、自控、宽容、公正、尊重、善良七种美德。同情是能够对他人的处境在感情上产生关怀、理解。正直是坚持正确的东西,能够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信念。自控是有自我约束力,能够控制个人的意愿,管控个人的行为。宽容是能够容许他人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不计较个人得失,宽恕他人。公正是强调人人平等,做事不偏不倚,寻求公道和公理。尊重是对他人尊敬友善,礼貌对待他人,欣赏、接纳他人。善良是心地纯洁,不怀恶意,和善对待他人,关爱他人。

二、财经类高校加强大学生德商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代表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德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今后的发展。财经类高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财政、经济、管理等行业,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财经类人才的支持,这些人才素质决定着市场经济是否能够稳健发展。对财经类人才不仅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更需要有优良的品格、较高的德性修养,德行兼备;不仅需要能够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专家和企业家,更需要能够维护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审计师、会计师等人才。

2.加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当前的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最受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性格上压抑、自闭,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另外,这一代的大学生多属于独生子女,在“4+2+1”的家庭模式下,可能由于家庭溺爱而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不能正确调节自己的心态、缺乏团队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3.加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有些对道德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行为上却不能坚守道德底线,经常出现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德商教育仍是财经类高校开展素质教育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输出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教育的重点阵地,教书和育人则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的路径

1.将德商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中。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较为重视的学习内容,是大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也大多投入较多精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因此通过将德商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课中,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道德文化,使德商教育与专业教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利用专业教育这个主阵地,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德商。

2.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德商。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途径,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把德商教育贯穿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这个大学生的活动平台,开展寓教于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把校园文化精神渗透在活动中,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也有着重大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是多角度、多形式的。例如:(1)召开主题班会。在经常召开的班会上,除了关注学生人财安全、学风学纪外,对德商的提高也要加以强调。(2)组织富有德商教育意义的文艺晚会,观看充满艺术气息的文艺晚会能够对人的心灵予以一定的冲击,同时较容易接受文艺晚会所要传达的道德教育。高校大学生在表演、排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领悟到文艺晚会的道德精髓。(3)开展提高德商方面的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受大学生欢迎的形式,将德商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校园文化;发展;南京农业大学

一、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现状

1.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是在校党委领导及团委指导下,由团委宣传部直接管理的艺术实践和文艺演出团体。其宗旨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校园主流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人文气氛,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进行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

2.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管理现状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实行团长直接领导,监督下的分团长负责制。下设秘书处、外联部、宣策部、礼仪部四个办公室部门,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器乐团、戏曲团五个表演部门。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机制明确规定了团员的权利与义务,在档案管理上,只要成为大艺团正式团员均需填写大艺团团员档案表,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建立团员档案,由大艺团秘书统一建档。记录训练、演出、比赛及奖惩情况,毕业时转入学生人事档案。

3.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现状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活动采取日常训练和短期集训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内容包括常规课程,完成上级交给的演出任务汇报演出及校内外进行的各种规模、性质的巡回演出、慰问演出和礼仪活动。大艺团以及各分团负责人每两周召开一次例会,各分团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及会议记录交予秘书处归档。

二、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1.大学生艺术团工作中显现出来的不足之处。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近几年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看到很多制约大艺团发展的不足之处。

(1)艺术团成员艺术素质的差异导致大艺团发展不均衡

大学生艺术团成员主要是由各个院系对艺术活动有爱好的同学和艺术特长生组成,在专业素质方面,有着很大的距离。学校根据艺术团成员专业素质不同,进行分开式培训。这在艺术作品排练与教学实践上给艺术团带来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与传播。

(2)大学生艺术团保障措施不确定、不到位,给实际工作中带来困难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学校不断下发文件和组织文艺活动,宗旨在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与全面提高在校生的素质,尽管如此,由于学校没有对大学生艺术团制定健全的保障措施,给艺术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的展望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的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艺术团培养里一大批具有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的优秀学生。但大学生艺术团整体水平的提高还需要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艺术教育办学、教学经验,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为大艺团正常运行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从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指导教师管理制度

指导教师是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优秀的大学生艺术团来说,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是艺术团成员提高自己艺术水准的重要契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团体指导教师是以学校艺术专业的在职教师为主,以外聘艺术老师为辅。指导教师在完成自己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和自己科研训练之外,还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指导,而往往大多数高校在其工作量的计算和津贴补助方面又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这不仅降低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艺术团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保证艺术团成员进行长期的教学和训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爱岗敬业的艺术教师队伍,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艺术团专业水平和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公共艺术教育是各个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有效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为艺术团体提供新动力,使艺术团队伍不断壮大,从而提高艺术团的整体水平。

3.建立健全的艺术团运行机制是艺术团发展的必要条件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艺术团解决各个方面事务之间现实问题的高度概括,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艺术团体根据学校的发展和艺术团成员的实际情况来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使艺术团减少了不必要的艺术资源流失,有效地整合了校园艺术资源。

4.加强艺术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艺术团体在形式有多样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给大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大多数高校艺术团体之间缺乏必要性的合作,加强大学生艺术团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的整合校内的艺术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不同艺术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艺术团发展和深化的强大驱动器。

结语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艺术团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也要虚心学习,理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艺术团在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把艺术团的管理、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与发展前景[J].湘潮(下半月)(理

论),2009(01).

[2]苏燕.从广西工学院艺术团的建设简论普通工科院校大学

生艺术团的管理与发展前景[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戴跃侬.和谐校园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学生工作;思考

作者简介:夏毅(1976-),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讲师。(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音乐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音乐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如何开展学生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呢?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

音乐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身上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共性的特点,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又表现出诸多不同的特质。

1.思维比较活跃

音乐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自主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都比较强。他们追求新奇、追求浪漫,注重个性发展,喜欢无拘无束;他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生活充满激情,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特别是在一些公众场合,他们为了让自己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胆地彰显自己的个性;他们渴望获得成功,自我评价比较高,同时又非常关注社会评价,特别是领导和教师的评价。音乐专业学生思想上的自由、散漫虽然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难度,但艺术需要激情,需要灵感,需要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生命力,才可持续发展,所以音乐专业学生活跃、无拘无束的特点也必将带给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灵感。在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教育形式,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更容易接纳;在学生的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体验到班级的温暖,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样才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2.文化知识相对薄弱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由于他们在升学考试中,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客观上造成了自己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总体来看,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同时,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学生对与艺术相关的文、史、哲以及艺术理论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学好了,在社会上就能得到“承认”,表现出重专业轻素质、重专业轻能力的倾向,甚至只学专业技能的现象。加之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专业轻理论、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技能技巧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了学生在知识上营养不良,认知结构不合理,其结果是专业技能虽然较强,但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却较差,这势必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舆论引导和日常教育中,要让学生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自己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综合素养以及本学科的理论知识。

3.日常行为有失规范

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城市的比例较大,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又生活在父母身边,教师和家长看管得紧,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大学以后,随着学习压力的放松,远离父母的管教,他们就想追求所谓的“自由”和自认为的“个性”,表现出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自我约束不够,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由散漫,日常生活行为不检点,行为缺乏规范;注重个人仪表,宿舍却脏乱差;爱护个人物品,对公共财物却任意破坏;穿拖鞋、背心、短裤等进入教室;不遵守宿舍作息时间,不尊重管理人员的劳动,不服从管理;就餐不排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在台下交头结耳,在公共场所男女交往不得体;无故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满口脏话,贪图安逸,讲究实惠,厌恶劳动,胸无大志,法制观念淡薄等。

4.个性张扬表演欲强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表演、表现欲望,他们喜欢舞台,善于用自己的言行来诠释自己张扬的个性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充分表现自我,以求得到关注和认可;他们大都性格外向,会毫不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大都性格直爽,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而将自己的喜好表达出来;他们言行夸张,有时让人显得尴尬,无法接受;他们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他们物质生活水平要求比较高,爱攀比、嫉妒心强;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种“艺术专业学生就该与众不同”的误区或偏见,在行动上表现出标新立异的个性特征,喜欢穿着奇装异服和追求特殊打扮,特别是男生把留披肩发或扎辫子、染红发黄发、戴项链耳环自认为“时髦”。同时,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他们大都会流露出做学生干部、参加社会艺术实践的欲望。

二、对音乐专业学生工作的思考

针对音乐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如何,影响到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况,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结合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加民族音乐教育的开课时间,引起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让他们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举办歌会的形式,歌唱祖国、颂赞教师、弘扬革命精神,把严肃的教育主题与活泼多样的形式相结合,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让学生得到实践和锻炼,又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通过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让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2.注重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

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指挥技能、舞蹈表演技能等。同时,作为师范类音乐专业学生,还必须具备音乐的教育教学技能。这些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在课余时间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专门设计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开展音乐专业技能大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培养艺术表现力,激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舞台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举办班级音乐会,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让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到表现、施展和提高,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团结、协作,增强团队精神;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比赛,使学生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学习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音乐专业学生自由、活泼的个性心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实践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琴房教学以追求理论性、技术性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艺术实践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专业汇报演出”,让学生独立策划、组织、实施,从舞台设计、宣传海报、后勤工作到礼仪接待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在艺术水平、节目质量上进行把关;开展“班级音乐会”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让师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利用重大节假日或纪念日开展“文艺演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学校所在地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以此接近社会,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加专业实习或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参与艺术培训、教学辅导或协助编排文艺节目等工作,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参加校内外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专业素养。

4.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领域专业过硬的人才,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自己的理性、意志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其音乐想象力、提高对音乐作品深刻的洞察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学科,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在课余活动中,鼓励学生多上图书馆,阅读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同时开展一些相应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

5.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的是遵纪守法的公民。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是何种专业,都应该具有一种规范意识,即具有基本的生活、行为规范。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当成为全社会讲文明、讲礼貌的楷模。各个高校都制定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要求学生在校园、图书馆、会场、运动场、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为准则,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各方面,要体现出基本的道德修养。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他们长期养成的自由散漫的特点,对他们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他们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的形式加强对规章制度学习,通过入学教育考试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遵纪守法教育活动,将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纳入学生品德量化考核,与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强常规管理,对学生每天早上早练功、课堂考勤、琴房纪律检查、晚就寝检查、寝室卫生纪律检查等加强监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总结

总之,在开展音乐专业学生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不失艺术的创新能力,而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盈.音乐专业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特点及提高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朱芳.高校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闫辉.高校音乐专业班级管理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养成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91

1 音乐教育在国内高校开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设置音乐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开设时间仅限于第一至第二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均非常有限。另外,根据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94名学生中,9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其中,喜欢通俗歌曲的占78.53%,认识简谱的占48.5%,认识五线谱的仅占3.5%。可见,国内普通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音乐教育迫在眉睫。

2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养成的作用

2.1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更能促进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建构。音乐的陶冶对于人们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曲《国际歌》,激励着战争年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一曲《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新一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献身。欣赏与聆听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锻炼他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由此可见,在大学生道德体系构建中,音乐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2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

音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每个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写照,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美妙悦耳的和声,把欣赏者带入另一个世界。学生可以在音乐的旋律中洗涤心灵,感受责任,坚定对未来的信念。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意素质的良好媒介,无论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还是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当美妙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刺激大脑神经中枢时,人体便会产生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起到加强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情绪状态等作用。如,在演奏器乐的过程中,当学生因为不熟悉谱子、动作练习太少而导致乐曲的演奏得断断续续时,如果老师能够多鼓励学生,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为其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此外,在类似“大合唱、乐队”等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特长和技能进行分工,使他们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活动中的不断调整与配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3 在大学生素质养成过程中实施音乐教育的途径

3.1 教育理念多元化

在教育理念方面,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概念,随着“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推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渗入多元文化为其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学校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要转变传统的单一音乐教学目标,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教学目标中去,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独立、终身地进行音乐学习,能够从音乐学习中获得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3.2 教学内容丰富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精选富有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的音乐作品,把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世界各族文化的介绍、内容健康且水准高的流行音乐等纳入教学内容中,把音乐教育当成文化普及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引导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另外,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即兴创作和指导性命题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内涵。总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提高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实现音乐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3.3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国内大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一味的讲解和灌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采取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育手段的突破口,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并使之个性得以全面发展。总之,音乐教育要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4 教学成效实践化

在教学成效上,高校可以把音乐教育的成效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把文艺活动深入到学生所在的系部、班级、寝室,通过广泛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使音乐教育达到普及化的目的。学校可以组建艺术团、合唱团、器乐团等社团,由音乐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合唱比赛、歌手大赛等,为热爱音乐、有艺术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个性发展、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拥有音乐美感的素质教育环境,为学生今后踏上社会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庆权.音乐欣赏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2]周姝.论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第7篇

举办我系团总支学生会换届选举大会。

进行新一届团总支学生会纳新活动。

组织队员参加学院“寻找春天”拔河比赛。(体育部)

新一届学生会日常工作开展。(纪检部、劳动卫生部、宣传部)

邀请XX年年考研初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举办考验经验交流论坛(学习部)

4月

组建教育系舞蹈表演队、礼仪队。(文艺部)

承办师范学院“青春飞扬”大学生辩论赛。(学习部)

配合学院在全系开展“明星教师擂台赛”。(学习部)

举办教育系首届乒乓球比赛。(体育部)

举办教育系第二届“音乐森林”(文艺部)

整理教育系团总支学生会档案资料。(办公室)

5月

举办“母亲节”礼物设计大赛,选拔优秀作品展出。(宣传部、女生部)

举行教育系首届讲故事大赛。(学习部)

促进民族团结,开展民汉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学习部)

开展“母亲节”影片展播及征文大赛。(女生部)

教育系第一届(舞蹈、相声、小品)大赛(文艺部)

配合学院在全系开展“明星教师擂台赛”。(学习部)

6月

举办女生部首届“美的真谛”活动,并进行其标志图案的评选。(女生部)

开展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影片展播活动。(纪检部)

配合学院在全系开展“明星教师擂台赛”。(学习部)

纪检部、劳动卫生部学期工作汇总。

深入开展教育系第二届宿舍“参观评议”活动(生活部)

7月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的各种媒介形式并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育人活动。现如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微信、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携带物,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新载体包括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和网络心理咨询等形式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创新大学生载体教育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是在新时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客观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情、社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养和行为表现也出现新变化与新情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形式,以便跟上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从而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宏伟目标。

社会信息快速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挑战。随着信息随带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主流信息与非主流信息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混淆了视听,也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出了新挑战。一是当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难以跟上现代化的信息传播速度,很难适应电视、广播、报纸等这种旧式滞后性和低效率的载体,急需跟上时代步伐。二是学生接受能力强,超前性、跟风性、潮流性是大学生的个性风格,而网络信息渠道多、覆盖面广,使得课堂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同一个信息接收平台,导致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和影响力。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信息网络空间参差不齐,多元化、亚文化等观念充斥其间,其交互性、海量性和虚拟性以及隐藏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歪曲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甄别能力差,手机、Q群等网络信息模糊视野,思想变得随意,意志力下降。这种情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特别注意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冲击力和负面影响力,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健康的文化,不断增强信仰,如何把网络信息时代不对称的信息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行为,是高校管理工作者探索焦点问题,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高校教育改革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高校开展了以内部管理体制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与探索,但效果并不明显。现如今,高校迎面而来的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适应,给传统的高校思政带来了巨大瓶颈。例如,高校学分制改革,学生选修课,文理科打通以及分级教学管理等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开放性和自由度更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甚至难以在时间和地点上同步进行。敞开式校园给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打乱了原有的校院系班管理框架,教育和管理变得自由而松散,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革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旧的机制体制的藩篱束缚,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建立适合大学生实际、个性、喜爱、心理需求的工作载体,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增强大学生思政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原则

唯物论认为,原则是观察事务与处理问题的准绳和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条件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优化创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优化与创新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而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继承创新原则。创新载体是已有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继承上的一种发展、超越和提升。高校中有许多优良传统载体应当合理地继承并需要大力弘扬,例如,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培训班、开会、作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开展党团活动等,都是应当合理而科学地继承和发展的,不能全盘否定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以生为本,学生喜爱的课程理论和各项活动,应继续坚持和完善,而学生厌倦和反对的应及时更新换代,坚决取缔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只有在安排密度上、运用时间上,要恰当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避免重复和活动形式的单调死板,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的功效,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大学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潜移默化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到达效果和目的,须是一个逐渐灌输和渗透的过程。理性和抽象地加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灌输固然重要,但校园文化和优秀历史文化等这种隐形无形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可或缺,甚至会超越显性文化的载体。墙壁的名人名言,著名校友的精神,一条文化长廊,这些都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载体运用要优于这种渗透方式,比如,校园社区文化、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寝室文化建设、大一军训、周末劳动大扫除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往往会让学生无形地感受到某种启迪感悟和熏陶感染,纠正了错误的人生理想和歪曲的价值观念,真正强化了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吸引力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吸引力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之一,是高校思政内容创新的根本需求。除了在教育载体内容上加强改进和优化方式方法以外,载体的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彩,以及载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自主性较强,有理想有抱负也有渴望成才,爱美、好动、时尚、选择是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育人载体上要考虑全面,在选择载体上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不断增强载体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承载和传递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可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须从优化活动载体、优化管理载体、优化课堂载体和优化服务载体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大学生的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活动,将活动孕育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提高思想觉悟。高校在创新思政载体上,应注重活动载体的层次化、特色化,分门别类,分类指导,精心谋划,从形式到内容上做到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统一。其一,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把活动目标与解决大学生心理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义务服务进社区、志愿支教、无偿法律援助、送温暖送爱心、结对扶贫助学等活动,力戒走过场、搞名堂、不落实。其二,开展健康有益的大学生文体活动。利用海报和编辑手机短信等多种宣传工具和宣传形式,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拓宽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活动方式选择上大学生文化状况、工作特点、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举行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其三,举办大学生学习活动,开办“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教育基地,感受革命伟人的精神风格;主动参加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报告会、宣传展,举办训练班等,发挥形象化教育的辅助作用,把说服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大学生的传媒载体。新闻传媒载体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手段,应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重要形式。尤其是QQ空间、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日益广泛,这种忘了载体具有开放性、信息的海量性和及时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远远要胜过报纸杂志、宣传橱窗、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传统的媒介的宣传作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创新势在必行。一是,网络载体创新应该观念和理念的改变。新型网络媒体的出现并不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恰恰相反,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载体创新提供了重要新方式和方法,带来了新教育契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重新审视并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目标和原则。二是新兴网络载体的创新应是机制的优化。大学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机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利用网络载体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加大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的监管,积极倡导大学生寝室文明上网、文明交友。

创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载体。所谓日常管理载体,就是指让各种高校的日常管理活动承载并传导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 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当中,从而达到优化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育人实效。但我们也应看到日常管理过程中还仍然存在各种漏洞和困难问题。因此,做好高校日常管理载体的创新,应首先要提高高校管理育人的意识,更新管理理念,形成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氛围。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加强配合力度,在高校各系统、各部门之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和凝聚力,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其次,高校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道德修养能力,营造浓厚的以师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的氛围。三是要不断提升管理者的自身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用率先垂范来影响学生,达到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目标。 四是要以生为本,与学生平等互动,要营造公平、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争取得到学生认同、接收和赞成,进而支持和参与高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实现日常管理刚性与柔性、民主性与开放性的有效结合。

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载体。马克思在其博士毕业论文《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社会社会的一切都是实践,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源。参与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社会实践载体的创新应是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紧扣“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总结历年开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把握生活实践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暑假义务支教、开展三下乡活动等长效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持久性和新颖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成效、见实效、形机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应突出社会实践案列教学,采取图片、声音、PPT等多形式,图形并茂,绘声绘色,展现给大学生面前。例如,在全国许多高校中推行“第二课堂制”,这更是创新思政育人载体的有益尝试,值得广泛推广实行。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应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高校每年每学期都应该策划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育人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力求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与理论研究、择业与就业相结合,大胆创新实践思路,在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大力开展“爱心乐园”学雷锋活动,大学生“进千村调查”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践履社会责任感和砥砺品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2]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胡滢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 2013(9).

[4]宁廷国.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5).

[5]柯文进.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思考[J] 北京教育 2011(5).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101-04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肩负着未来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重任。他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和水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品质;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大学文化生活,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1]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国际竞争战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他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另外,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应用到生产中,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所有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高校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都把培养国际化、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3] 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启动阶段到正规阶段,再到深化阶段,已经发展为跨学科团队间的较量,成为向生产力转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人数少,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本质改变,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完全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进入高校的学生存在着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因此,只有学校的部分社团,例如机器人社团、创业社团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课堂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精力较少。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重视不够,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学生对本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不了解,高校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教育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这也影响了科技创新教育及活动的开展。

(二)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不健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各高校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各不相同。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与奖学金挂钩;而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等一同作为评定奖学金的综合测评成绩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抱有趋易避难的心态,选择与科技创新平行的文艺体育等作为综合测评的加分项,这容易造成“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一样成为大学生的丰富课余时间的一种娱乐方式”的误导;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作为充抵课程学分的途径,但是其评定需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或者、申请专利等,这些奖励措施要求较高,令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当前许多高校的传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紧张,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课程考试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加分比例较小。

(三)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突击性强,不利于长远发展

从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各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多依附于各项科技竞赛,但是科技竞赛容易形成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功利性强等弊端。例如,机械电子类的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经济管理类的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地质测绘类的山东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等等,这些竞赛的共同特点是短、平、快,突击性强。再如,机械电子类专业的科技创新竞赛参赛形式是根据竞赛要求提出一种创新结构并用三维软件表达出来,然后提交作品,比赛结束后创新活动随之也就结束了。这样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含量低、周期短、连贯性差。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看,它注重的是短期功利,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和物质保障

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常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了解有限,对研究方向、目标和所用理论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二是缺乏场地、设备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因此,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普遍面临缺乏专门的指导教师、缺乏活动场地和相应的实验仪器、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资金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4]

(五)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独创性和实用性

由于学校指标或者教师项目需要,目前很多科技创新课题是由指导教师牵头提出基本思路,找一些学生来承担部分子课题,这就造成了学生执行老师意图、被动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局面,学生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没有摆脱对老师的过度依赖。这样的科技创新课题对大学生来讲没有达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师高层次的专业指导以及足够的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含量往往不高,多是依据他们日常简单的兴趣爱好而定,因而在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据调查,2012届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仅占60%,其中还包括对口度非常高的医学、工学等专业,而40%的大学生就业不对口。这项数据既显示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也说明了高等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同时这更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尔·盖茨曾谈到,在21世纪重要的竞争方式改革中,高等教育扮演着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因此,各高校要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配备骨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建立起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积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5]

(二)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应用机制。应充分发挥各专业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实践基地的作用,支持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购买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科技创新和锻炼能力的平台。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各院系的实验室,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科技部门应协同合作,设立“挑战杯”等各类科技创新专项资助基金,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化管理,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间的团队合作。

第三,建立一支高层次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承担的工作作为教学工作量,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评定职称的基本要求和必要任务,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情况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这种开放式的指导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出发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建立起实际工程观念,缩短学生从校园学习生活走向社会职业生涯的磨合期。[6]

(三)要不断创新和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