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赵州桥教案

时间:2022-04-10 10:53:28

导语:在赵州桥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赵州桥教案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7-01

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由于小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直观的、形象的思维为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远程教育资源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让我们在教学中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教育的优越性。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积极作用

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语文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远程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远程教育运用到语文教学和研究活动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曾经这样说过。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计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的出现,对诱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现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课前先设计出课件,一开始首先向学生展示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小壁虎,并产生一种想了解小壁虎的兴趣,然后诱导学生进行质疑,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学生顷刻间活跃了起来。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情绪处于亢奋状态,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随着疑问一个个被解开,最终教学目的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达到了。

1.2发挥"动画"模拟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多种现代化媒体的视听功能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送,使抽象的概念成为具体的事物,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掌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产生假设与推断,引起想象与联想,发展发散与聚合等思维能力。

2.调整语文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2.1远程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语文课堂教学难点。对农村小学而言,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小学频道",是具有针对性的栏目,它包括: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等。课程资源中每一课都有教案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内容。这些资源有着丰富、高质以及适用的特征,这对于缺乏教学资源的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作为农村的孩子,对于"大海"、"海岛"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对这篇课文的描写景物难于理解。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海岛的明艳绚丽中,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接着利用媒体录像放映,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从而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的真正含义。油然而生出对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2.2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还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资料,仿佛有了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对于"'人字形线路'、'两端向中部凿进'和'中部凿井法'"的理解,凭讲解、想象,再加上画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利用远教资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样不仅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释疑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创新思维,以及他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再如教学《赵州桥》第一课时,全班同学都知道赵州桥的外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学生又不能亲临现场去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运用远程教育学科教学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从视频节目单上查到赵州桥的外观图片,学生对赵州桥的近景,全貌有了真切的感受,大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2.3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利用学生的班队会计划地播放"专题教育"里一些科普之窗、人物星空,历史大观等节目。"科普之窗"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发展,体会到科学的力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诱发了孩子们的幻想和创新。"人物星空"中伟大人物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戚戚相关,只有建设好祖国个人才有美好的未来。

总之,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缩短了地区教育的差距。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有效性

教学对策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适合教学特点,贴近教学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学对策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注意激发学生直接的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视作文是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农村生活,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可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这样学生作文就会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会叙述完整,而且多处也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描写,有情可抒,他们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会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去体会,多观察,用心去写,就会化难为易。

二、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弦,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的氛围。

在设计导语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原则。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板书设计;精缩;优化

板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抽取关键词,按照某种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构建成一个有机关联的板书整体的规划形式。它虽然是一种传统的传授方式,却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精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板书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增强记忆效果,而且还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那么,该如何精心地进行板书设计,从而助力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呢?

一、合理布局,美感天成

普通教室的黑板大约为4.5平方米的面积,而某些部位还会被投影所遮蔽,实际可使用的板面是有限的。板书经验尚缺的教师,常常因课前没有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板书则随心所欲,或信手写上几个词语,或把主要内容和盘托出。这样的板书教学,使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荡然无存,更容易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因而,在谋篇布局方面,板书设计要有章法可依,均匀布局,疏密有致;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具有一种形象而鲜明的视觉效果。

二、精缩内容,浑然一体

人们常会将板书称之为“微型教案”,这突显了其精缩的特点。譬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一套如右下方所示的板书:

这是一套复合多边形的板书,它能够很好地做到与讲解的高度契合,而且贵乎“少而精”。板书更要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处,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因而板书的设计要能够集中反映教材的精华。用准确、简约的词语将事物的本质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抓住要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同时,板书内容还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逻辑结构,不应该有常识性的偏差。在选择板书内容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认知特征,以便起到循循善诱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套中人》一课时,只板书“套子、讽刺、夸张”等几个词语,我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从中很难看出事物、情理间的某种关联。诚然,解决问题的教学需要,重视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这些方法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深入体验的感悟过程。否则,学生对这些抽象的词语很难形成感性的认识,更谈不上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

三、灵活机动,富于创新

实际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灵动而不可预测的。这样,就容易发生一种事先设计好的板书难于自然成型,即所谓“水到而渠不成”的情况。这就给“设计者”以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尽可能周全地设想出不难实现的板书之外,能够主动地留有“空隙”,留给学生“填补空白”的探究机会,就容易使之产生发现和创造的快慰。果其如此,既可以使教师的板书设计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又可以更高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获得一种“静待花开”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形式,意蕴隽永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二、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

“新成效”和“新境界”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教学也有成效,但这是“旧成效”,即使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学生也会学会一些知识,考试也得到分数,甚至是高分。但这只是“旧成效”,语文教学的“新成效”远不止而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不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也不止是为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和逻辑等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及其他综合素质,如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就是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新成效”。所谓“新境界”就是在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指导下,老师运用新的教法和学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最新的教学境界。

三、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四、追求课堂有效提问的境界

第5篇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某心理学家说过:“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事实证明,只有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通过 “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初中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数学能力。

因此,在培养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初中数学能力,不仅是课改关注的热点,也是每个数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培养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初中数学能力。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参与

现在师生关系提倡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教导、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以真挚的爱生之情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初中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动力,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可以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培养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初中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问题来激发兴趣 。

新颖、富有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垂径定理的推论”时,我们可以根据如何求出“历史古迹赵州桥的桥拱半径”这一实际问题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实用来激发兴趣。

数学的实用性常被学生忽视,教学时应重视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现实世界的中介和工具。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之间关系谈起,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探索,验证并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通过美学来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公式、式子等对象,对称、和谐、统一、简洁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效应。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和美妙,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向往数学,比如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两圆相切、反比例函数图象等,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4、通过动态来激发兴趣。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但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所以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三、少教多悟,留足参与空间

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把讲课时间压下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说话、记笔记,对重要的问题去自主学习,多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还可以采取其它一些策略。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小组内学生能有更好地、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再如:把竞争引入课堂“策略”――竞争能满足学生好强、好奇、好胜、动口、动手的个性,广泛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四 、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它以数学教材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只有当教材、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学的规律”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数学教材通常是以演绎法系统展开的,学习它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学习时要思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由于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学科,而且数学中采用了形式化和符号化的语言。因此,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需要较强的抽象括能力。

“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一种培养数学思维的活动”。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为重要。

2.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数学知识不能拷贝、转移。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它对指导数学教学存在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建构活动,而不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翻版。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理解同一数学知识的方位、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一切都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个学生背景不同,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强调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正如王梓坤先生所说的,“不论是学习数学或研究数学,都必须循序渐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立脚稳固,这是数学方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他科学也要循序渐进,不过数学尤为如此。前头没有弄懂,切勿前进。有如登塔,只有一步一步上,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当然,循序渐进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上升的一个过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不同方位的理解,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学习切入关键。

(3)给学生以适度的指导。

第6篇

关键词:结构力学;土木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付果(1979-),男,湖南株洲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彭旭龙(1983-),女,湖南湘乡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N12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88-02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学科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杆件体系内力与位移计算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类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培养他们结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并为其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程、进行各种结构设计及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结构力学”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土木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结构力学”课程面临着学时减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该课程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提出力学问题及应用结构力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明显不足。针对这些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构力学”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优化

1.删除与其他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

“结构力学”在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新型学科的发展,本科生实践环节和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结构力学”的学时在不断减少。建议在“理论力学”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如桁架杆的内力计算,“结构力学”没有必要再重复讲授。在“材料力学”中学过了静定梁静定刚架的内力图做法,“结构力学”只需简单带过,侧重下不同点。矩阵位移法这一章一般没有足够的课时展开来讲,而这一章的内容在后续课程有限单元法中有详细的介绍,在“结构力学”教学内容中删除不影响与其他知识的衔接,因此可以删除不讲。[1]同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比如结构动力计算这一章,在“结构力学”72学时的课程设置中是不作为必讲内容的,但是动力计算是现代结构计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多数院校考研必考的一章,因此应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2.增加实践环节

在“结构力学”这门课里学到了多种结构体系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方法,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增加相关的实践环节,通过采用课程设计或是开放实验的方式,在实验室提供的材料与制作工具的情形下,让学生自由分组做一个同跨度同高度的房屋结构模型或是桥梁模型等,实验并计算模型的承载力和位移。通过实测载重比与位移的方式考核各种模型结构的得分,并折算到学生的“结构力学”课程综合成绩中。这样的实践练习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实际结构的受力特点以及理论计算与实际的差别,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结构力学综合测评成绩也能全面反映该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能进一步突出结构力学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总之,教学内容的调整在于适用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卓越班的“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就已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弹性力学有机结合,调整了四门课教学计划与大纲,将四门课合为一门大工程力学课分两个学期来讲授,这样减少了重复教学环节,压缩了四门课的总课时,但四门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减少,压缩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实践环节。结果证明这样教学方式的效果良好。

二、改进教学手段

1.发挥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优势

“结构力学”课程中所讲授的每一种结构类型都可以在实际的工程中找到,因此,在讲解每一种结构类型之前,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方便、直观、生动的优点。搜集国内外属于此种结构类型的著名结构图片或常见结构照片,并对该结构的设计背景或设计者加以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该种结构形式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静定桁架这一章时,笔者介绍了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和2012年湖南省刚建成通车的矮寨大桥,对这一远一近的桥梁作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同学对这一种结构类型有了亲近感和亲切感。

网络教学平台也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将结构力学教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PPT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挂靠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预习、复习或自学参考,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布置修改作业、问卷调查、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等,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答疑。网络教学平台增加了师生互动机会,并减少课堂作业讲解所占用的时间,提高课堂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结构力学的学习途径。

2.重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的有效结合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各有优缺点。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集图片、动画、文字和声音于一体的教学信息,但单一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师容易成为课件的播放员,缺少生动形象的身体语言;学生则容易成为课件刻录员,上课不听讲或跟不上课件放映节奏,只有课后拷贝课件,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与方法。而传统的板书教学缺点在于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与效率偏低。因此,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要努力利用每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对于“结构力学”章节中引入一些实际工程结构图片、[2]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的变化和结构动力学部分各种振型的演示等利用多媒体可以做到清晰快捷,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映像,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章节中有计算和公式推导时,如位移计算中的图乘公式、位移法的转角位移公式推导等建议采用黑板板书形式。教师只有通过口头讲解配合黑板板书,逐步讲解推导过程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才能使学生在思维上和速度上跟上节奏,也能使学生和老师间产生教学良性互动,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备课充分、讲课自信。如果全部采用多媒体,师生互动少,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总之,只有合理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课堂才能真正地生动形象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在教学手段上有必要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相结合,各取所长,以便提高“结构力学”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结构力学”教学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这不利于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启发式教学是要引导学生独立运用各种思维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理性认识上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真理、获取知识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每堂课的知识重点和内在关系,围绕“结构力学”中的关键性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实践,主动获得知识,这就要求课堂上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古代的桥梁都是拱桥,为什么梁要正着放等等。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一些感性认识层面上的结论,再经过对比各种结论的合理性,这样进一步得到的理性认识会更深刻。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结构力学理论来源于工程实践又用于指导实际工程,只有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结构力学才是充满生命力和趣味性的。当学生发现结构力学的知识与生活如此接近或者能够利用结构力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他们能获得极大的自信与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领域的勇气。这方面需要教师讲课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要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领域去讲授“结构力学”,尽可能多联系工程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4]比如可以从欧洲古建筑、中国古赵州桥等实际工程让学生去了解拱结构;从输电塔,桁架桥梁去体会桁架结构的特点;从汽车火车过桥的力学问题引入移动荷载及影响线概念;从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的发展历史来讲解这些方法出现的历史因素及发展过程,对比各种方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内力与位移的优缺点,从而让他们深刻地了解这些理论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前后联系的结构力学知识框架,教学效果较好。此外,在学习“结构力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一些科研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如组织学生分组参加结构模型设计大赛,鼓励学生运用结构力学知识去申请创新性实验项目,[5]在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中加深对结构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结构力学”的兴趣。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结构力学”当前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试卷一般来自标准化的考试题库,其基本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作图、计算等。闭卷考试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试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结构力学”作为一门工程应用型课程,其知识内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大量的工程实践,一次期末考试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为此,学校正改革“结构力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结构力学”课程考核已经采用机试、笔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机试在机房电脑上完成,主要测试题型为判断题和选择题,用于考查学生“结构力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每位学生从机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0道题,答题完成后计算机自动算这部分成绩,并占综合成绩的20%。笔试题型为计算题和作图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结构力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查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与网络教学学习情况等。总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趋势是将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与机试、网络教学、随堂练习、课程作业、开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用以弥补单一闭卷考试的不足。

五、结语

新形势下优化“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优势,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并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改进考试考核方法。这些措施提高了“结构力学”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结构力学教改后,学校学生在2012年湖南省第一届结构设计大赛中包揽了前三名。

参考文献:

[1]温中华,唐克东.《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168-169.

[2]李廉锟.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5-181.

[3]付果,马晓娟.以科研实践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0):117-1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