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

时间:2022-02-05 16:26:53

导语:在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 ERDAS软件 教学改革 中学地理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1]。遥感技术的应用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中学地理教学模式[2]-[3],因而,很多论文介绍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但从网上下载的原始遥感影像传统看图软件较难直接打开。因此,本文介绍一款遥感图像处理专业软件,并阐述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该软件为ERDAS IMAGINE,是美国ERDAS公司开发的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将其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构建活跃开放的地理课堂。

一、利用ERDAS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具有知识面广、获取网络知识便捷等特点,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ERDAS软件的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取知识。例如,《地理》(人教版第3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教学中,学生通过软件的实践操作,利用ERDAS软件窗口的叠加显示功能,可动态显示学校所在城市年代际(如10a间隔尺度)遥感影像,可主动了解城市建成区的扩展,感受城市化的动态过程(图1)。这种直观展现地理教学信息,改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人,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明确地理学习动机。

二、利用ERDAS强化教学效果

中学地理教学中常会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这些抽象的问题单靠教师讲解尚难以让学生理解。基于ERDAS遥感软件辅助教学,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地理现象的形成发育及演化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时空思维[4],可观察和识别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地理》(人教版第5册)“中国的自然灾害”学习中,讲到台风灾害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软件打开卫星云图,追踪台风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防灾减灾。

三、利用ERDAS建立开放自主的地理课堂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授。因此,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十分重要。即将部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学生根据提供的影像资源下载网址,自主收集所需的卫星影像数据,并利用ERDAS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地学分析,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在开放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ERDA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分享自己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案,一方面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团结协作的处事方式,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动手操作能力

ERDAS软件以英语作为显示语言,学生在多次操作过程中,有助于加强对不同功能模块专有名词的记忆,从而可积累大量的遥感专业领域的外文关键词。比如,为提高卫星遥感影像的对比度,需用直方图匹配(Histogram Matching)和直方图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模块,学生可通过具体操作掌握与直方图相关的专业外语名词并在操作过程中区分意义相近的名词。

五、结语

基于ERDAS遥感软件的地理教学,可使得教师更便捷地展开教学实践。其直观生动的图像展现形式,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ERDAS软件凭借友好灵活的界面和易操作性等优势,以及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潜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时空思维能力,与新课改理念相契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ERDAS软件必将成为可成功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关键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韩晋仙,段永蕙.“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与内容探讨[J].黑龙江科技,2016,6:83-84.

[2]孙守涛,王立,车克钧.基于Landsat数据的白龙江上游迭部林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34(1):39-47.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思维导图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又称为脑图、心之地图,其可以对人脑皮层所有资料进行有效的运用,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思考方式,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地理教学与思维导图结合的优点

通过对构建主义理论的分析,可以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会用自己认知的图示来进行学习思考。这可以称之为“意义的构建”。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此构建的优化,可以使得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点发生联系的已有知识,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在思维导图中运用分析、归纳、分类等思维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与地理教学有效地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以及计划。其次可以加强以思维导图为主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融合,再者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对知识的加工和构建产生重要的意义。

二、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课堂授课过程当中,思维导图能够对授课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如此便使得授课知识点清晰明了、难点区分明确、重点突出显著。例如:在进行“保护城市历史景观”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将思维导图与知识内容进行组合,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措施。在这一环节之前应当让学生明确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以及具有的特色,并且了解“特色”指的是什么,保护的意义是什么。一旦此背景构建成立,教师便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具体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注意教学内容,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要通过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学习兴趣。思维导图乃教学课程中的主线,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在授课反思中,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充分的归纳、总结,使得需解决的问题清晰明了,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的研究以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尤其在我国,对它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并不断完善,这对提高教学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2]张博文.基于思维导图方法对职前教师极限概念理解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3]韩振国.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2009(8).

作者简介: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中学,专职地理教师。曾先后担任初中、高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地理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第3篇

【关键词】课堂设计 导学稿备写

地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但地理课在学校、学生、家长的眼里是一门“副科”,本来地理课一周只有2课时,还有学校各种活动一般占用下午上“副科”的时间,加之各种类型的公假,致使地理教学时间紧张,多年的地理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对上课内容作适当调整,就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刚刚步入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面对这一问题的确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因此,我成立了“新课改形势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课题,以提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切为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真正让学生爱上地理课,体现初中地理课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终身受益。

我校自2013年春节开始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全校32个教学班,全面开始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之初,总感到上课一片乱哄哄,上完课之后,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上了些什么,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到了第一学期中期之后,感觉顺畅了许多,似乎没有导学稿就不会上,但是总感觉学生没有掌握教材的知识要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要点呢?从自2013年春季开始开始之初,我就在探索这个问题,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的课堂设计要满足下述条件是我的初步设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要互相配合,熟练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掌握教材知识要点。

结合教学实践,好的课堂设计和导学稿的备写密不可分。那么如何备好一堂课的导学案,适应新课改形势下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好的课堂设计要有好的导学稿。

一、导学稿的备写在自主预习的内容里面,应该备写知识铺垫、教材助读、预习自测等。以上三方面要灵活确定,不一定面面俱到,起到能使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的目的就可以了。

二、导学稿的备写最关键的是合作探究的备写。

导学稿的备写从知识结构看要做到知识框架清楚,一目了然,不拖泥带水,毫无头绪。要做到这一点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熟练的掌握教材知识,才能梳理好教材知识要点,备写才能做到应用自如。导学稿的备写从题型方面,应该做的灵活多样,避免填空题。每个知识点的探究设计都要遵从“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采用问题串的形式。

三、检测训练的备写。

检测题的拟定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检测的内容覆盖面广,尽量覆盖课本所有知识点,同时还能突出本课训练的重点,不盲目提升难度系数,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课堂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那么具体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换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热情。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二、善于把握时机,注意学生动态。

在一堂课中,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心态常常是不同的。有的时候十分活泛,跃跃欲试,有的时候则精力分散,走神开小差,有的时候迷惑不解,一筹莫展,有的时候则思路清晰,十分敏捷……针对不同的情况,老师们就应该对症下药,对不懂的同学加以引导,让活跃的同学充分发挥,顾全大局,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应用“亮、查、言、展、评、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地理老师,我觉得,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应补充的强调一下教材的要点知识,使学生真正掌握教材知识。

第4篇

1. 情境创设类。资源库中的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表演或视音频资料的欣赏完成学习情境创设的活动。

情境创设教学理论反映了一种教学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来获得知识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接受能力,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真实的情境是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的情境。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地理情境,学生在进入地理学习之前,对这些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地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情境教学创设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有利条件,巧妙的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发现从不思考过的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并继续用于探究并解决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 交流互动类。资源库中这部分是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说,教师的问学生的答,完成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

广义地说,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思维交流沟通的过程。活动化资源库就是记录整个交流过程的载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是从教师的传授的,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外界的帮助,通过自己的思维构建获得的。这也就是传统课堂无法适应现今社会需求的原因。如果活动化资源库中只有教师思维的结晶,只有成型的知识点介绍,缺失了学生主动交流接受的收录,那么,貌似穿上了活动化教学的新鞋,走的还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老路。当然,活动化资源库里也不能只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双方互动,缺一不可的。教师离开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学生离开了教师思维其思维过程就会漫无目的。只有把这两种思维行为紧紧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两者的互动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离开了教师的思维行为,学生思维就成了脱缰的野马:没有了学生的思维行为,教师思维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记录了这样两种交流互动的过程的资源库才是有效的,成功的资源库。

3. 探究活动类。资源库的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思考、研究完成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探究活动,就是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资源库中探究活动类的活动资料占的比例不是最大的,但是耗费的心血却是最多的。因为探究活动必须明确探究的目标,却又不能太限定探究的方向,否则,不能让学生展开自己思维的探究线索;探究活动必须给出研究的方法,却又不能限定学生采取这个方法的步骤,否则,不能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和记录都是教师智慧和实践的结晶。既满足课标知识点的要求,又能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还得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4. 知识拓展类。资源库这部分主要记录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点。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综合学科,涵盖了自然人文等众多方面,只要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就都是地理研究的范围。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科,海量的知识,不可能都包含在教材中,课标也不可能全部照顾到。因此,需要教师在活动化资源库中进行知识的拓展。通过拓展知识,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环节都需要知识拓展,还要有所取舍。现在,信息来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所以,拓展知识要经过筛选。

新课程标准规定地理学科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扩展的知识就不局限地理学科内,还要和历史、生物等学科沟通,让地理生动立体起来。

5. 练习反馈类。资源库中这部分主要是将传统的填空、选择、读图、对错判断改变成比较新鲜的形式,让学生更乐于参与。

有了精心设计的活动,课堂活跃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如何让活跃的课堂也能扎实的落实知识,是作者一直很挠头的问题。经过多轮教学实践,作者将传统的填空、选择、读图等都转变成比较新鲜有趣的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课堂练习设计灵活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设计形式要具多样性,说、写、画、评、游戏等有机融合,使练习富有趣味,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自然学习效果就显著。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不同类型的练习,将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的练习,设计成开心辞典的形式。

6. 学法指导类。资源库中本部分主要记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传授地理学习好方法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地理初中阶段每周只有两个课时,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讲解,而且每个地区也是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特点,多个地区综合在一起才能涵盖大多数重要的地理元素。所以,如果不能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客观现实的话,很容易让学生意识不到地理课堂上学习的只是地理学科这棵参天古树上的一片叶子的一段叶脉,或者是一片花瓣。因此,一定要指点学生如何去学习地理,掌握学习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7. 新知总结类。资源库这部分主要是记录教师的板书,形成本课知识结构和框架。

板书是反映教师教学思路的重要体现。没有板书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无所依从。每节课都要与活动安排对应的板书,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活动都是在为了构建知识框架服务,培养学生自觉的为构建的自己的知识框架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

8. 过程评价类。资源库这部分主要跟踪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即时规范其学习行为,实现一课一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化教学已经在课堂上体现了这一点,自然不能在评价方面有所缺失。活动化资源中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一方面,重视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评价学生是不是能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真的把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生的自评与教师的不定期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强化自律意识,体现尊重的教育。并在迷你剧场这样的学生表演之后,增加了地理金球奖的环节,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地理活动化资源库的素材选择

1. 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有人给出了基本描述,即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素材类型选择和描述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网络成了很多信息的主要来源。客观评价的话,网络是使用最便捷的,却不是最客观权威的。因此,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严格筛选,多方比较,务必保证素材的准确、真实,不能将错误的、含混的过时的素材,放入课堂,融入教学。

2. 典型性原则。地理课堂,不能变成素材的大展示,流水账似的把所有数据都展示学生看。那将是比没有素材更可怕的事情。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信息多,头绪多。教师建立资源库时,必须挑选最具代表性的素材。这个素材一般只要能具体反映一种地理要素的影响作用。典型素材的选用,一般会让学生明显体会到选取此素材的目的。

3. 可操作性原则。把深奥的东西,浅显的解释清楚是门学问,做好了就是艺术。要针对初中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框架,控制好素材的难度水平。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刚刚好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不会太生涩难懂吓退想了解的学生。使学生在接触某一素材时,回忆、搜索和提取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的作用,应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启迪其余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进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

4. 美的原则。活动化资源库是直接应用于教学第一线的,面对是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还未健全的初中生,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指导学习的目标,还兼有树立科学人生观,审美观的任务。资源库的素材一定要有艺术气息,要有美感。

三、地理活动化资源库的组织形式

我校的活动化资源库组织,体现了“二八十六”理念。

“二”指两个渠道——多媒体课件助教,学生活动材料导学,因此,集体备课的主备人每堂课的备课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制做多媒体课件、编写学生活动材料,每堂课学生都是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在学生活动材料指导下进行学习。

“八”指,即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学生活动材料编写过程中要遵循,

清(清楚)、新(前沿)、美(艺术)、趣(有趣)、

准(准确)、丰(丰富)、适(适宜)、实(落实)。

“十六”指16个活动板块:

本课重点(学习目标)、小小黑板(课堂笔记)、

得分地带(课堂评价)、迷你剧场(学生表演)、

美厨工坊(美食制作)、炫彩T台(学生欣赏)、

畅所欲言(学生感想)、开心辞典(互动学习)、

图画图话(读图分析)、奇闻妙谈(学生表演)、

探索发现(实验操作)、是真是假(对错判断)、

解疑答惑(问题分析)、百度一下(信息获取)、

大干世界(知识拓展)、驴友天下(旅游知识)

(注:括号前为活动板块名称,括号后为活动板块功能)。

教师在建设活动化资源库的过程中,可根据课标要求、班级具体情况和教学设计意图选择最适宜的活动板块组织教学。

四、地理活动化资源库对师生的影响

第5篇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本文中,笔者对课堂导入的概念、课堂导入的作用以及课堂导入的类型等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导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导入;例谈

一、导入的概念及作用

导入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或者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迅速投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占用的时间虽然比较短,可是因为这是一节课的开始,所以非常重要。

首先,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其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课堂学习中;再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能够让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之思维活跃;第四,一个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融会贯通;第五,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揭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了解学习目标,从而更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这种导入就是在课堂一开始,直接向学生说明本课的学习目的、要求以及内容等。

2.经验导入:这种导入通常是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原有知识导入:这种导入通常都是以对旧知识的提问、复习等开始的。

4.实验导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直观导入:运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具来导入新课,如生物模型、标本等。

6.设疑导入:采用具有启发意义的疑问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7.事例导入:运用学生熟知或者感兴趣的事例来导入新课。

8.悬念导入:这种导入一般都是在课堂一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9.故事导入:用生物史上的故事或者与生物相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内容举例与导入分析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苏教版必修一模块的五个知识内容点作为课例。

例一:第一章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的开篇,对高中生以后的生物学习影响非常大。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科学和社会关系等。因为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对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如艾滋病、癌症、肺结核等等,所以笔者就采用了经验导入法。笔者是这样来设计导入环节的,首先笔者说:“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你们知道肺结核吗?你们知道患有肺结核的人都有哪些症状吗?为什么有些人会得肺结核呢?”这样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纷纷地议论起来。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课本上的一些内容作了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个导入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灵活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例二: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这一节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原子与分子、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等知识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子与分子的概念,可是因为细胞、分子、原子等概念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就可以采用直观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就可以采用模型导入法。笔者在教学中就是这样来设计自己的导语的:“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两百多万种生物种类,可是组成这些生物的细胞的元素却大致相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中的分子和原子。”由于模型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宏观事物和微观事物都不容易观察,而采用模型展示的方式则能够让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三:第三章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这一节内容包括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等知识点。在教学导入环节,生物教师就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类型。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显微镜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例四: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知识点。细胞膜的结构决定了物质怎样进出细胞,所以在学习这一节时可以使用原有知识导入法。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细胞是通过细胞膜与外部环境隔开的,而细胞膜则保障了细胞内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它能够保证细胞顺利摄取基本营养物、排除代废物、调节细胞里的离子浓度等。那物质是怎样顺利实现自由出入的呢?那么,我们就先来回忆一下细胞膜的结构,以及构成细胞膜各部分的作用。”这样来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

例五:第五章第一节(细胞增殖)。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知识点。因为在初中生物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所以我们就可以使用设疑导入类型。例如,笔者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对多细胞生物来讲,细胞要实现增殖、分化的话,基础就是细胞分裂,那么,在细胞分裂的这一过程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对一堂课来讲导入环节特别重要。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各种有利资源,认真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安晓燕.浅谈高中生物课堂导入艺术[J].学周刊.2013(03)

[2]汤德坤.课堂导入教学方法探析——以生物课教学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12)

第6篇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种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堂物理课,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并留下了较好的自由发挥和创设情境的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为学生创设一种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萌生学的欲望。例如:学习水的沸腾时,把"纸锅烧水"这个小实验演示给大家。通过观察,水虽然沸腾了,但纸锅却没有烧着,学生感到非常新奇,随即便会产生探求"纸锅为什么没有烧着"的兴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兴趣是学习物理时首当其冲的必要条件。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基本概念,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为了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平时多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要走出教室、进入实验室,尽量多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造设计,包括对器材的创造和改进等。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利用自制教具,重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平时对他们的小制作、小发明多加鼓励和赞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好方式。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还能养成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提高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有赖于丰富的想象,只有知识面广,才能触类旁通,使发散性思维建立于坚实的知识基础上。为此,要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丰富的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并经常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开拓知识领域。知识点如同"食物链"一样具有一定相关性,在实际教学中讲授某一知识时,不能仅仅单纯地"就事论事"解决问题,而应启发和诱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联想到其相关联的大量知识,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例如,讲《超重和失重》时,先用一弹簧称拉悬挂的物体加速直线上升或加速直线下降,让学生观察弹簧称的示数变大或变小,启示引入课题,最后要求学生联想,单摆、弹簧称、气压计等测量工具能否在运行的飞船中使用?为什么?这样能让学生从单一领域进入综合领域,为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直觉是运用有关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对当前问题进行敏锐的分析、推理,并能迅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的思维形式。在物理教学中,直觉有三种表现形式。1.直觉的判断: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系统的结构、特征、规律等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2.直觉的启示:当主体沉思于某一物理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某一时刻,由于一个偶然的外部刺激,使他"茅塞顿开",直觉得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3.直觉的想象:当研究某一物理问题时,外界提供的信息不充分,那么,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大脑中的所有知识组块和"潜知"调动起来,并进行重新组合、加工,然后与原有的信息结合,从而把一个未曾料到的关系、模型、形象构想出来。

五、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第7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 参与意识实验能力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更好的实践高中课程,应遵循心理转变、由浅入深、习惯养成等规律,一开始不拔高、扎基础,循序渐进,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指导,多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在这门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程中得到更大的收益。下面就高中化学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1.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高一化学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首先要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2.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意识。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考试就惧怕不已。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

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3.强化学生实验能力。高一化学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化学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实验,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加强对教材的二次创作。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剖、析,尽管教材是按物质分类思想编排的,但作为每一种物质来说教材还是按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来描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学习完本节后,教师还要对每种金属和它的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梳理各知识点。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入门教学 参与意识 实验能力

高中三年的化学教学总格局是:高一把好基础关,高二把好素质关,高三把好提高关。高一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抓好基础,引导入门,注意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而在高一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并让他们接受这样一种信息:我们学的是“有用的化学”,而不是“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下面就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1.加强师生互动和同学的参与意识。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考试就惧怕不已。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2.预防盲目拓展知识内容。高一化学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首先要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3.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创作。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剖析,尽管教材是按物质分类思想编排的,但作为每一种物质来说教材还是按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来描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学习完本节后,教师还要对每种金属和它的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梳理各知识点。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生;数学;教学模式;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62-02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在迎合改革下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是尽心尽力地整改,但是初中数学思维性以及逻辑性非常强,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加大改革力度。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的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将教学进行系统的结合。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它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现在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合了多媒体教学,促使学生的手、眼、大脑等各个器官良好地结合,激发学生的新颖度以及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上打开知识的大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同时,对于教师来讲,也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学负担。所以,教师运用课余时间制作大量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情景模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具有活力的课堂中进行全面的学习,再也不会感觉知识的枯燥。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 趣味性与直观性的开发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的趣味性以及直观性,同时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模式走进数学课堂,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没有生命力的知识点变得活化,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大家,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各种器官并能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多媒体利用自己形象直观的展示方式,突破视觉以及思维的限制,从多个方面来展示和观察所有知识,在所有知识中突出重点,强化学习理念,突破难点,这样就能很好地利用其直观性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初中数学关于全等三角形的讲解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地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例题讲解展示给大家。在同一平面内能够完全重合(大小、形状都相等的三角形)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教师在给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信息以后,就要用多媒体模式展示出全等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运用动画的形式进行平移。这样,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形成,看到这里就非常的明了。这就使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变得非常容易,教师上课轻松,学生更是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自觉地进行了学习。

2 激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习能力提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需要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而感性认识来自于情境。多媒体可以替代真实的情景,同时也能创造出很多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提供学生一种真实的、身临其境的画面,使课堂变得活化,由一种静态变成一种动态,这样就能有力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对学生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和发展。

如讲解初中数学知识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出示例题:“五一”期间,某商场搞优惠促销,决定由顾客抽奖确定折扣。某顾客购买甲、乙两种商品,分别抽到七折(按售价的70%销售)和九折(按售价的90%销售),共付款386元,这两种商品原售价之和为500元,问这两种商品的原销售价分别为多少元?学生一看到这样的应用题,不用说去解答,就连看都不愿意看。教师将这样的应用题模拟真实的场景,用动画的形成展示出来,有顾客、有店主,同时也有商品,用一些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能很好地做出一定的指导。学生理解了知识的要点,了解了题意,就能很快地融入进来。教师进一步地讲解,得出第一步,即:设甲、乙两种商品的原销售价格分别为x、y元,则0.7x+0.9y=386。学生看懂了列式,自然就能给出第二步:x+y=500。然后将两个等式联立起来,可求得x=320,y=180。多媒体将整个数学中的形象问题表达得很清楚。

3 突破课堂教学难点,提高质量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数学知识逻辑性比较强,课本上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很容易记忆,但是对于那些比较深一层的数学难点就很难理解,学生经常对于这些难点避而远之,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处以极端状态的负状态。教师看到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这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策划,运用多媒体科技来将这些难点变得简单化。计算机具有高分辨率的作图功能,绘制的图形色彩丰富,形象逼真,能形成动态化和立体化的图形。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有趣,因而能化抽象为具体,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破难点自然就成了很容易的事情了。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举一反三的数学知识题,让学生有一个类比思维,让大家逐步地适应难点。

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很多时候教师总是想深化一下课堂知识,但是总是时间不够用。加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后,节约了时间,教师总是能帮助学生深化一些知识,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保证了教学中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只有遵循教学本身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遵循效益性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达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将课堂的知识掌握得淋漓尽致,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该教学模式重要性非常得强。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一种无可抵挡的教学模式,它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非常得高。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也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会不断地进行优化。各科教师都看到了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大家纷纷采用,为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而努力。总而言之。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创新了思维。笔者坚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祖忠.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