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学研究报告

时间:2022-10-09 19:53:46

导语:在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研究报告

第1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不产生大的负责影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评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工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科学、客观、公正地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把好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防止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失误。

一、环境影响评价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从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历史渊源看,几十年前的世界环保主义思潮产生了国际三大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最初的项目环评到区域环评,再到现阶段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环保意识的转变过程,从局部到区域,从近期到战略,从科学到更科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成功我国项目审批的一项目重要的和基本的依据。

中国的环境问题从一定程度来讲更是一个大结构和大布局问题。单个项目的工艺技术都比过去更先进、更环保,但挤在一起是否合理?生态环境是否承载得了?这是规划环评要回答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单个项目环评没有这个能力。为了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推行科学发展观,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规划环评的法规。

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社会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环境公平和社会公平密切相关,环境的不公平必然加重社会的不公平。马克思说:“物与物关系的背后从来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用中国哲学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环保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公众参与是环境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环保领域第一部有关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不仅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权利,而且规定了参与环评的具体范围、程序、方式和期限,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充分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的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决策的正确性。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在立项阶段或前期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目前已将之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程序可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环保措施更具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公众参与过程也体现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有关部门对公众利益和权利(如居住权)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然而,尽管我国对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一直在进行研究并不断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却没有详细规定,使得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公众参与,即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必要。

“公众参与”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项目方或者环评工作组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使项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对公众利益构成危害或威胁,以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这里的公众系指一个或更多的自然人或法人。因此,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l、大多位于项目范围或位于项目的影响范围内直接受影响的人群,即预期要获得收益的人、承担风险的团体、利益相关团体;2、受影响团体的公共代表:国家和省政府的代表、地方官员、传统的当局人员、地方机构、私有行业代表;3、其他感兴趣的团体:环评中公众参与包括听取项目所在地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团体、学术团体或居委会代表。征询受影响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重视公众参与的质量,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第2篇

【关键词】报告分析方法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6-02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关键的交流和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时间关系或老师主观的原因,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1)实验结果交流不全面,只有一、两个小组的汇报;(2)分析不深入,没有对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3)忽视学生丰富的发现,对学生发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由于担心影响正常教学视而不见。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必须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结果进行质疑,相互间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后,得到了亲身体验的、丰富的信息,如果此时学生能对实验结果进行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探讨分析,那么,不仅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功不可没,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要抓住结论形成这个契机,根据不同形式的实验结果,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一、利用现象观察型结果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推理及分析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里,许多科学探究的结果是以某一种现象呈现出来,尤其是三、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例如在探究“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实验中,学生提出了“水分、光线、温度、养分、合适的温度、空气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协调,12小组分组进行某一个条件的研究,最后各小组学生汇报汇总实验结果,全班一起讨论思考、比较分析推理,最后得出“水分、合适的温度、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而光线、养分并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相互的汇报和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做好实验数据处理,促进学生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路培琦老师说过“科学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实验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小学高年段的数据收集比较常见,在实验中搜集了许多数据,如何处理,如何理解,就需要老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思维。例如三年级《空气的压缩》,学生在压缩空气前,针筒里的空气读数为5毫升,堵住针筒口,用力推活塞后,空气读数为2毫升,学生就会很兴奋地说:“空气少了!”老师可以顺势问:“真的少了?从哪里漏走的?如果继续用力压,空气还会少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再思考空气的读数为什么由5毫升变成了2毫升,由于继续学生继续用力推针筒后,空气的读数并没有减少,从而想到是因为空气被压缩而体积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头脑经历了一个这样的推理:假如空气是从某个地方漏走的,我一直压,它会一直少至0毫升。可是,我压到后来,读数并不是0毫升,还是2毫升。可见,空气不是漏走而变少的,是被我挤压缩小的。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就会对“空气可以被压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的认识从表象提升到了本质,学会了抽象概括这种思维方式。

三、重视实验结果的偏差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3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大学生;创新创业;应用

1 课题的背景研究

课题的提出是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虚拟教学情景、分析情景和实践教学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实践环境,用虚拟现实技术之“长”弥补现有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之“短”,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实践教学环境,用虚拟现实技术之“长”弥补现有实践教学环境之“短”,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课题在于解决创新创业课程中,教学实践环境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矛盾,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运用。

2 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过程

2.1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提出问题――理论综述,分析问题――引入技术,模型构建――实证研究,提出方案――验证总结。

2.1.1引出问题从目前大的社会环境和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以及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岗位任职需求的现状入手,找准矛盾所在,引出关键问题。

2.1.2分析问题通过总结和明确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地位,分析实践教学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证构建虚拟实践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1.3引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当前最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其沉浸性强、交互性好、效果逼真等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不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1.4提出解决方案,分析对比多种构建虚拟实践教学环境的技术平台,选取最适合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教学的构建方法。

2.1.5验证总结通过开发运用创业综合演练虚拟教学环境,一方面验证课题所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改善院校在综合演练教学环境中的不足。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查阅法

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文献,了解和借鉴这些领域的基本理论、科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最新研究成果。

2.2.2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

对武汉市高校实地调查,访谈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和相关组织,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认知、响应程度,响应的驱动因素、障碍因素等。数据采集经历访谈调查、试调查及问卷调查三个阶段,预计共发放问卷500份。

2.2.3比按分析法

课题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出发,比较分析同一支持体系关键要素在不同情境下大学生响应程度的差异。

2.3实施过程

2.3.1实施的步骤

文献梳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研究课题、分析框架――相关文献综述――创新思维、创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境设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创业课程构建。

2.3.2实施步骤

2.3.2.1本课题组成员,从课题立项初,2016年5月份左右就开始着手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于2016年9月开学时开展调查问题,历经2月份的调查及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其中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31份,问卷有效比率为93.57%。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有效问卷的分析。由于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属于理工类院校,男生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男女比例分析见表1。

2.3.2.22016年10月份至今,课题组成员按照预定目标,进行课题各部分的研究,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之星的比赛。

3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理论依据

3.1知识的正向迁移在传统学习环境中难以促进大学生学习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进行讨论或阅读的方式学习被认为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同化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Dede et.al(1997)认为抽象科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学习者建构关于现象的智力模型,而这种模型经常混合了难以理解的抽象性概念等不可见因素。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实际的物体能够被感知,学生学习起这些概念的时候就不能进行类推,从而不能在头脑中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模型,学生也就不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例如创业中,企业的成立,及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通过抽象的知识很难让学生掌握。

而在F实生活中,又会发生了许多现象,有时是会扭曲科学原理甚至和科学原理相矛盾。例如Dede et.al[1997]提到:现实世界中的摩擦力的存在会使正在移动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减慢而最终停下,这就和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相矛盾。在学生学习这个物理知识的时候就会在头脑中产生错误的概念,形成错误的认知结构:物体的移动本身需要力;而不是正确的概念:物体的改变需要力。现实世界中的现象经常是被扭曲的,是与客观实在不相符合的。如何正确的认识世界,如何把现象与本质区别开来并通过现象揭示本质。在这方面,我认为,虚拟现实技术会是一个很好的认知工具。

3.2建构主义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其他人,以及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去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协作”、“情景”、“意义建构”、“会话”。从行为理论到认知理论,再到建构主义,情景化的学习是适应时展需求的,并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的一个重要学习理论。倡导情景化学习的专家认为:只有把学习置于物理和社会的情境中,并使学习者能够运用具体所学到的知识,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情景创设需要发挥一定的技巧。在多数教学中,学习的情景创立需要真实的教学情景。事实上,很多场景是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真实场景的创建,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习者就可以通过在预先设计好的场景中,利用真实的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刺激,进行交互式学习体验。这样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对其进行的控制信息都可以跟踪学习者的进程,使教育者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进行必要的干预,达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4 虚拟现实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中的应用

需求是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训练中已经得到共识,它在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育训练经费,提升学生实操,降低创业失败率方面有重要作用。

4.1教学与训练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企业进行操作训练,开发虚拟现实辅助教学软件,例如“创业之星”,以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实现与岗位无缝链接的有效手段。学生需要肩负着为企业制定产品的研发任务,为了更快的适应市场,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虚拟实际环境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相应的创业环境数据库,包括工商部门注册、厂址的租赁、产品的设计、营销渠道的开发等,并通过网络技术为大学生创造一种逼真的立体职场,以增强身历其境的感觉,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

5 课题研究价值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实践教学模拟实际职场环境并应用于教学,除了可以很好地解决院校经费有限、时间有限、有此实践风险性高、硬件设备磨损严重等问题外,还可以逼真地模拟各种教学所需的市场情景,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这是传统教学所o法比拟的。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教学,有利于深化院校教学改革,促进院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改善院校教学条件,创造接近实际的专业技能训练环境,实现与岗位的接轨,提高培训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有利于教师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一,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地进行体验、探索学习,充分调动潜力,集中精力,提高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下科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了解实验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使用,科学验证或展开演绎课程的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理沦的认识。而对于一专业方面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模拟环境中,建立了诸如财务、商场、银行、股市、房地产、电子商务、旅游场景、人力资源开发等虚拟经济环境。为此,可以建立各种虚拟实口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那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及效果。

参考文献:

[1]Dede C,Salzman.Us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Convey Abstract Scientific Concepts[M].1997

[2]Young M.F.Assessment of situated learning[J].1995

[3]Jan Herrington,Ron Oliver.Using Situated Learning and Multimedia to Investigate High-order Think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999.401-402,选自《当代教育与技术译丛: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1-79,131

[4]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12

[5]杨士平,赵国旗.高职教育院校实践性教学地位和原则[J]中国军事教育,2005.04:54-56

[6]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1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 学报 教学科研 作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Promotion Role of Vocational College Journal

to Colle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ZENG Xiangqi, ZHOU Qin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vocational colleges Journal also will develop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offer academic exchange exchange window, but also for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demonst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platform.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r academic exchanges, help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an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schools, and to form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ticles for the Journal will b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jour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le; development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在校学生规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学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学报承担着展示教学及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整体教研水平、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展示学校最新科研成果、引领学校科研方向以及促进教学科研发展等重要任务。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报,对于促进院校的发展、提升院校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学报和科研工作上起步较晚,并且起点相对较低,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有限,高职高专院校在学报与科研的发展上,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不利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1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与学报发展现状

1.1 学报和科研的关系

从学报的属性来探讨学报和科研的关系。我国的高校学报一般都是将展示高校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发展作为办刊宗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对学报的属性也了相关文件,规定了学报的刊名、刊号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等,将教学与科研成果作为学报的办刊宗旨。因此,学报的基本属性就是,学术性、学校性、综合性。从其属性可看出,学报是为科研而生,展示科研的工具,可以说,没有科研就没有学报。但事实上,物质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学报在依附于科研的同时,也对科研产生了影响。

1.2 教学科研发展现状

高等院校承担着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社会服务和传承文化的职能,以及承担各类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所有的高校都应该加大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力度,深入进行教学科研理论的研究工作。但是,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科研能力远远弱于教学能力的情况,并且,只有少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过国家及省部级的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而且,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期刊上的数量非常少,产生的影响也很小。高职院校的教学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其教学发展水平。

1.3 学报发展受到制约

学报承担着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展示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大多数院校还存在着学报稿件质量较低、稿源短缺、期刊的特色定位、办刊理念以及栏目设置等都无从谈起的情况,不能起到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展示教学科研成果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学报板块起步较晚,并且规模很小,大多数院校的学报没有国家统一的刊号,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统计,由新闻出版总局批准公开发行的高职学院学报有240余种,约占高职学院总数的20%,其余院校多为所在省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发行的连续出版的内部刊物,个别高职院校尚未举办学报。我省2012年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公开发行刊号的学报仅有8所。

对于学报的编辑部门来说,没有根据院校的科研发展来办学报,而是一味地模仿其他院校的编辑模式,被动地出版学报,没有做到主动寻求教学科研成果、创新办刊思路等。这就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的学报发展受到制约,难以做大做强。

2 学报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影响

2.1 为教学科研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高职院校作为科研学术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其学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优势,而这些特色学科的教师的研究成果一般较多,如果将其合理地组织起来,那么,学报就有了自己稳定的稿源,然后,可通过这些教师向其他知名教师、专家约稿,增加稿件的来源,建设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而带动学校的科研水平发展,提高学校的总体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2.2 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的中小型企业以及乡镇企业呈迅猛发展的态势,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成果。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能力和培养技术型人才密切相关。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应该加强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这就使得学报特色应运而生,其主动选题编辑策划学报栏目以及对科研成果的展示等功能,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向企业现实的转化,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2.3 有利于建设新学科以及重点学科

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事业上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与企业的联系、结合还不完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理论研究落后与经济发展,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盲目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特色理论体系,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提高其生存发展的空间。

2.4 有利于发现并培养新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报板块的开设,为培养院校的科研新秀提供了基础。通过学报刊登的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学术论文,为青年学者的科学研究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够直接、有效地提升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学报的内容在选材时,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学报的编辑部门要及时关注作者所研究的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并做到对该学科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并帮助他们找准切入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提高学报对教学科研促进作用的方法

3.1 做好学报的工作定位

教育部明确指出:学报要以反映院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为主。因此,在进行学报的编辑工作之前,编辑部门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将编辑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编辑从最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保证学报的正常出版,并且提高学报的质量;科研则是提出专家办刊、鼓励编辑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学报不仅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及教师发表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同时也很好地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学报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传播者以及评价者。

在传统的学报编辑工作中,学报的编辑并不是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而是通过栏目设计、组织稿源、评审稿件以及规范出版等行为,对教学科研成果进行组织、引导、传播及评价等,从而促进科研的发展。作为一般的编辑人员,不可能做到对所要编辑的每一个专业课题或是每一个学科,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高职院校的学报,要促进教学科研的繁荣、发展,就必须要掌握每一个科研的基本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学报编辑队伍的培养工作,并聘请各学科的专家进入学报编委会或兼职编辑,创建一批具有高业务水平的编辑队伍,为其提供坚实有力的后盾。

3.3 从学报服务于科研出发改变期刊组稿方式

高职院校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体现院校的学术水平、营造学术氛围、引导院校的科研方向以及促进科研活动的进行等。对于学报出版稿件不足的情况,编辑部门应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原有的等待投稿的方式,编辑人员应该深入到教职工当中,主动帮助教育科研工作者,解决论文在撰写、发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要利用学报的交流渠道,帮助教育科研工作者向正式的刊物投稿。

3.4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发掘新资源

学报是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编辑部门应加强学报对培养科研人才方面的重视,在精心培养、热情扶植本校内的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的同时,还应该努力联系外部作者投入到学报的出版工作中来,形成一批具有高业务水平的作者队伍。学报可以利用自己学术交流平台的优势,定期与相关科研单位进行联系,预约他们高水平、高质量的稿件,而这些稿件往往更能够展现科技水平,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扩大学报的影响力。

3.5 服务于企业宣传其成果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报难以做大做强问题,学报应充分认识到学校面向社会、依托行业、服务企业的宗旨,并将其作为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特长和优势,创办具有本地特色的技术专栏,将紧密合作的行业、企业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并加以重点宣传。通过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从整体上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

3.6 连通企业培养科技人才

学报应该努力成为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纽带,加强学校和企业在技术开发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本着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将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结合,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展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企业员工和教师的联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较强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共同合作,撰写出更加优秀的教学科研论文,同时可使得学校的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在为企业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高职院校学报的质量,从整体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有利于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报编辑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科技交流,实现互利双赢的局势。

4 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要想提高其学报的办刊质量,提高学报的影响力,真正发挥学报的作用,就必须转变现在的办刊理念,加强学报服务于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不能只是被动地作为教师交流、传播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必须要主动出击,以促进院校的教学科研发展;要明确定位,打造特色的办刊栏目,努力提升办刊水平,将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与学报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高职院校综合能力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立项课题(编号2011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陆颖,祝西莹.高职院校学报促进学院教科研发展的对策探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92-93.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体育保健课改革实践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教材内容与要求虽与正常班体育课不同,但总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增进其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逐步使身体康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我校自2006年起开设体育保健课,3年来结合我校的实际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体育保健课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人文价值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理念构建

1.1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身体及心理接受与价值引导。

对于大学弱势群体来说,当他们面对充满欢乐的体育场域,面对体育运动器械,必须直面自身的身体缺陷,其内心体验尤其酸涩、痛苦,因而产生回避体育的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身体局限,鼓起体育锻炼的勇气,追求体育运动的快乐,对每个身体有缺限的大学生都将是心理大于身体的挑战。为此,大学体育要在课程及评价上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怀及终身体育的教育引导。对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人生价值迁移教育及心理疏导体现了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与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

1.2大学校园人文教育氛围及对大学弱势群体的生命呵护。

当代大学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大多只关照正常的普通学生,对大学中的弱势群体还没有给予生命的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大学教育是一种缺憾的教育,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个体生命力的呵护与关照,忘记了对生命的完善和价值的提升。

大学校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首先要营造出“有身心障碍的学生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校园文化氛围,普通学生要培养学会关心他人的精神,把大学校园营造成适合身体障碍者生存环境的土壤。另外,为提高全校师生对大学弱势群体的认识,大学要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宣传报道,有意识经常组织播放有关残疾(障)人的电影,促进正常学生和残障学生的相互交流,大学的公共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尤其是这些弱势群体需要,体现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

2.体育保健课的基本特点与教学措施

2.1基本特点。

体育保健课采用运动手段进行治疗、康复和预防身心疾病,从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改善运动功能,达到恢复自信及增强体质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同运动项目、练习强度、幅度、时间等的选择,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个别化、具体化等问题,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力争用有限的时间获取较佳的效果。

2.2教学措施。

2.2.1使学生掌握有关体育运动、身心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与方法,自我监督与医务监督密切配合定期进行定量测验对照(成绩、心率)。注意保持合理、科学的运动量。对健康逐步好转,体质逐渐增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以提高进入参加正常体育锻炼的适应力,运动时心率可保持在120―170次/min之间;但以无不良反应为度。健康情况较差的,运动时心率可保持在110―140次/min之间。对患有心率失常的学生除定期检查外,应注意有否出现心率失常现象。进行功能锻炼要根据负荷,承受力来决定,肌力锻炼一般感到有胀、酸感为度。

2.2.2集中教学、分组进行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要贯彻量力性、启发诱导性的原则,积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步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体育基本理论、运动、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养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

3.体育保健课的考核与成绩评定的科学化及标准化改革实践

3.1体育保健班学生上课管理要求。

患急性肝炎临床治愈后,肝功能3次检查正常后可上体育保健课;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上体育保健课,在上课其间,两个月复查肝功能一次,以便任课老师掌握运动量。心肌炎恢复期和心率失常在观察期间可上体育保健课,在此期间,应每月复查心电图。运动外伤、骨折或大手术后体弱,根据医院病假标准适当延长2倍时间,可上体育保健课。所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每学期开学后2周内,应集中到校医院保健科进行检查,符合规定者,由校医院保健科开出证明,交体育教研部,以便统一安排教学。

3.2体育保健课考试项目、内容、方法和标准。

3.2.1考试基本要求

体育保健课考试是检查康复和体育保健教学是否完成了大纲规定内容、要求的一种手段。考试的内容应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康复、体育保健教学的效果,反映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及康复效果。

3.2.2教学实践

根据“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从我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校3年来进行了如下改革实践与探索。考核项目、内容:体育理论,基本理论,保健理论。实践部分:徒手操、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推拿按摩点穴法、常见疾病防治法,毽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跳绳等。每学期酌情选择以上考试项目、内容。

考核方法、标准与成绩评定:体育保健课每学期都进行考试,或单学期考查、双学期(学年)考试。每学期的考试或考查项目,以1―2个项目为宜。体育保健课采用100分制计入成绩,同时套入“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分。体育理论(基本理论、保健理论),每学年考试一次。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为主要内容,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统一命题、开卷考试,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记分。体育理论考试成绩在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0%。实践部分的考试项目可进行两次考试,以最佳一次的成绩计入总分。学生康复效果如何确认,每学期根据医院保健科出示的证明、教师观察考核认定、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来综合打分。学生康复效果在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0%。学生学习态度、锻炼意识、课堂表现占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的10%。出勤情况评定占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的10%。

每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有齐全的病、事假手续,每次扣2分;无故缺席、旷课一次扣5分;一学期缺课、旷课1/3以上者(含1/3),体育保健课不予评定总成绩,必须重修课程。体育保健课的考查、考试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中有关体育课的条款执行。每学期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为不及格者必须进行补考。

4.提高体育保健课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4.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科学研究资金。

4.2加快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建设。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中心,围绕课程目标而构建。加强对实践教材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新的教材内容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民族传统健身内容为主,吸取国外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内容。在组织教学上,要轻松、活泼、灵活、多样,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重视对学生保健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掌握康复体育保健的运动处方,学会在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和康复健身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3全面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师的业务能力。

应重视体育保健教师的再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的康复医疗体育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合格体育保健教师。同时应多开展有关课题的研讨会,探讨科学、系统、合理的教材建设、教学教法,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4.4建立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评价标准。

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也是反映教与学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应从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入手,从掌握康复保健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制订适合自己康复的保健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以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评。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育保健效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自觉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并为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Z].2002.

[2]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

[3]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

第6篇

[关键词] 水利水电 工程 施工 技术

1前言

建国以来,福建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7年末,福建省已建成的以防洪、灌溉为主的水库2948座,水闸3724座,有效灌溉面积952.91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53.21千公顷,水利工程供水总量157.56亿m3,农村小水电总装机632.4万千瓦,修建围垦滩涂造地128.58万亩,江海堤防5825.68km[1];截止2008年8月,全省水电总装机达1025万千瓦[2],占全省电源总装机2502万千瓦的40.7%。

建国以后头30年,即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福建大兴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大办小水电,这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施工设备简陋,主要靠人海战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七五”到“九五”期间,福建省迎来水利水电建设的高峰,全省集中力量构建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完成了千公里海堤、千公里江堤、千座险库除险加固,建成了大批水利水电工程。近30年来,福建广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所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在筑坝技术、堤防与围垦工程施工技术、深软基础处理技术、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技术、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机电与金属结构制造安装技术、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砌石坝、碾压混凝土坝等施工技术均在国内处较高水平,贫胶凝粗粒料筑坝新技术在施工围堰中的应用为国内首创[3]。

2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学科发展现状与目标

2.1 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学科发展现状

2.1.1 导截流工程。我国导流工程在规划、设计、科研、施工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最高124m,总方量168万m3,月浇筑强度达47.6万m3,建成后蓄水总库容达147亿m3,堪称世界之最[4]。

2.1.2 地下工程。随着我国一大批大型水电站、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我国地下工程的开挖技术、长隧洞掘进机开挖技术和极软岩中的长隧洞施工技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很大发展与突破,其施工技术水平和科技成果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已处世界领先地位。溪洛渡水电站地下厂房断面尺寸为444.0m×31.8m×76.0m(长×宽×高),总开挖量为500万m3,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洞库之一。

2.1.3 土石方(坝)工程。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土石坝工程建设就呈现出很快的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建的清江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233.0m,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拟建世纪第二高的砾石土心墙坝,在科研、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均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

2.1.4 混凝土工程。通过三峡、小浪底、二滩和万家寨等工程实践,在混凝土骨料、外加剂、补偿收缩混凝土、抗冲磨蚀混凝土、塔带机混凝土筑坝等方面,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突破,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技术专著和技术标准。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已处国际领先地位。

2.1.5 地基与基础工程。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水平总体上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一些重要方面与发达国家甚至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差距,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主要包括:各种地基的基础处理的基础工程工法都要向“更高、更难、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应加强理论研究,争取在地基与基础工程理论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大力研制开发先进的地基处理和基础工程机械,提高施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努力开发新的工艺方法,降低物耗,提高生产效率;注重施工环保问题等。

* 第一执笔人:曾金水,福建省水利学会施工专委会副主任,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1.6 施工组织设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实践,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施工组织设计水平,现在的施工组织设计正朝着数字化、可视化、仿真化方向发展,数字化设计和可视化施工管理也将广泛应用于现场施工。

2.1.7 施工管理。目前我国已全面实现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逐步提高,质量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实现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和群众监督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2.2 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学科发展目标

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学科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我国整体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开展和倡导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工艺、处理措施以及施工设备的研究,促进水利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本行业的推广和应用,加强施工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施工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3福建水利工程施工学科发展现状与主要成就

3.1 导截流工程

3.1.1 围堰工程。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古田溪梯级、安砂等工程的施工围堰采用填石木笼围堰,上部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混合结构允许汛期过水。上世纪80年代,水东水电站采用低流态高掺粉煤灰的混凝土拱围堰;水口二期围堰采用心墙式土石围堰,堰体防渗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和土工膜,水口三期围堰采用碾压混凝土新技术。进入新世纪以来,围堰防渗技术又有新发展,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采用冲灌袋护坡的吹砂围堰,堰体采用高压摆喷防渗技术;尤溪街面下游量水堰(堰高13.54m,总方量0.42万m3),以及宁德洪口大坝的上游围堰(堰高35.5m,总方量3.2万m3)采用贫胶凝粗粒料筑坝新技术填筑施工围堰,成功建成中国第一座高35.5m的贫胶凝粗粒料主围堰,围堰建成后经受50年一遇超标洪水考验(Q=5400m3/s,水位超坝顶8m),围堰运行正常,安全可靠[5]。贫胶粗粒料筑坝新技术的研究,获2005年度福建省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3.1.2 大江截流工程。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施工能力低,处于半机械化状态下,我省在九龙江北溪引水桥闸施工中截流设计流量为1660 m3/s,采用民船抛投条石及填筑砂堤围堰闭气的方法截流,截流堵口时,流量1200 m3/s、龙口水位差1.33 m、流速4.88 m3/ s,断流一举成功,在当时是一大壮举。进入80年代,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的截流施工技术也随之提高。1989年9月,水口水电站二期围堰截流,设计截流量为1620 m3/ s,采用单戗堤双向进占立堵法,最高抛投强度为3158 m3/h,顺利实现闽江干流大江截流[6]。

3.1.3 围垦工程堵口截流。长乐外文武围垦工程堵口段处于开敞式海域,风浪大、水流急、潮差大,为解决粉细沙地基、大水位差、大库容量、高速急流、深水条件下的堵口闭气难题,改变过去贯用的山土闭气方法,采用充灌袋吹填沙技术应用于堵口截流闭气,同时比传统的堵口闭气方案缩短了施工工期45天。充灌袋吹填砂堵口截流闭气新技术应用,获2003年度福建省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

3.2 地下工程

3.2.1 地下厂房。21世纪以来,福建先后建成了棉花滩、周宁、街面等大型水电站的地下厂房。采用了岩壁吊车梁、系统喷锚支护等新技术。棉花滩水电站地下厂房主要洞室尺寸为:主厂房129.5m×21.9m×52.08m(长×宽×高) ,主变室137m×16m×20.1m,尾水调压室87.3m×12.0m×50m,采用预裂爆破技术进行开挖,施工质量好、速度快(主厂房开挖只用16.5个月时间,创当时同类规模主厂房开挖的国内记录)。

3.2.2 水工隧洞、竖井。福州市第二水源供水工程跨流域引水隧洞控制段,单头掘进长度达3.7km,是国内罕见的小洞径超长隧洞,工期紧、强度高、难度大。因有效解决了供气、光面爆破、通风排烟、排水、洞内高压送电、循环进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如采用水幕降尘和多级串接的混合式长柔性管通风技术,成功解决了超长单头掘进隧洞的通风排烟技术难题,在单头掘进长度3.5km时,月进尺仍达到150m,创造了国内同规模工程的施工记录,超长隧洞高强度施工技术研究获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穆阳溪梯级周宁水电站,是一个高水头(最大水头437.2m)、高竖井(高453.25m)、长隧洞(长12.352km)、深埋式地下厂房洞室群,地下工程施工难度大,其中竖井总高453.25m,为国内已建同类工程之最[7],竖井开挖采用LM-200型反井钻机进行反导井施工技术,简化了施工工艺,掘进快、施工安全、开挖质量好。

3.3 土石方(坝)工程

3.3.1 吹砂筑堤。福建省在千公里海堤、千公里江堤及围垦工程的建设中,在天然砂丰富的个别地段,采用吹砂筑堤技术,就地取材,成本低、速度快,又起到疏浚河道的效果。如桔园洲防洪堤、龙洲防洪堤等工程均采用吹砂筑堤技术。

3.2.2 土石坝施工。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福建省修建的各类大坝中,碾压式土石坝的数量最多,以灌溉为主的土石坝数量超过1900座,主要有均质土坝、土石混合坝。土石混合坝的代表作为1973年建成的山美水库,坝高76.5m,库容6.56亿m3,大坝填筑量为160万m3,因机械化水平低,主要靠人海战术,施工高峰期总人数达2万多人,经历3年9个月建成。

3.3.3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CFRD)是当今世界上坝工发展的主流之一。“八五”以来,福建省已建和在建的面板堆石坝共有7座,坝高超过100m的有3座,其中街面大坝的堆石体330万m3,最大坝高126m,大坝填筑工期仅用16个月[8],最高月填筑量达42万m3。混凝土面板防裂技术是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关键技术, 1995年万安溪的混凝土面板防裂技术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经专家鉴定处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结合芹山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福建省成功研究应用了新型复合GB铜止水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200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4 混凝土工程

3.4.1砂石料生产

(1)天然砂石料生产。我省大中型水电站多数使用天然砂石料,经筛分加工成级配料,如水口、洪口、沙溪口、水东、高砂等。毛料开采采用大斗容挖掘机,配大吨位自卸车运输,或采用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采砂船配自航式驳船运输。如沙溪口水电站所需砂石料采用全盘机械化,设计砂石料系统生产能力为360 t/h,可满足混凝土月浇筑量5.5万m3,的要求。水口水电站砂石系统的设计生产能力为750 t/h,可满足高峰期月浇筑混凝土12.4万m3的需要。

(2)人工砂石料生产。我省人工砂普遍采用干制法生产,大型工程(如棉花滩)采用巴马克破碎机(B-9000) 制砂,如坑口、涌溪三级电站也采用干制法生产人工砂。人工碎石生产系统普遍采用PEF600×900颚式破碎机初碎、PEF400×600颚式破碎机中碎,然后用筛分机筛分成不同粒径的骨科,生产能力根据工程需要进行配置。如棉花滩水电站大坝混凝土工程量为611550 m3 ,根据混凝土月高峰浇筑强度为6.0万m3的需要,选择生产能力为500 t/h的破碎筛分系统。

3.4.2模板工程

我省混凝土坝施工的模板技术,在近20年有较快的发展,钢模板、竹木胶合板已大量取代木模板,模板的型式也大量采用大型组合模板、滑升模板、翻升模板、悬臂模板及预制混凝土模板等。如水口水电站大规模采用轻型组合钢模板,钢模板立模率达95%以上,广泛采用2.3m×3.0 m的悬臂模板,这种模板使用次数可达50次以上,每块模板吊装只配4~5人,仅10 min可完成拆装工序,施工工效高,经济效益显著,而且混凝土表面整齐美观。棉花滩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中,采用斜面可调式翻升钢模板,不但解决连续浇筑、快速上升的问题,还具有悬臂、可微调倾角、翻升、装饰等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3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施工机械化水平。近十几年来,我省大中型水电工程普遍采用先进的混凝土拌和设备和与之相配套的混凝土运输、浇筑设备、使混凝土施工达到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如水口水电站采用3座自动化混凝土拌和楼(其生产能力分别为150 m3/h、300 m3/h、112.5 m3/h), 混凝土运输采用2台起重量为30T平移式缆机配9m3蓄能式混凝土罐(主要用于大坝)及一台起重量20T平移式缆机配6m3蓄能式混凝土罐(主要用于厂房子),采用CAT38LCP65HP和D31P63平仓机,五棒高频振捣机等配套设备,实现了综合配套机械化作业,创造月浇筑混凝土量12.4万m3、年浇筑混凝土量118万m3的较好水平, 工程质量达我国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5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的最好水平。

(2) “双掺”技术。

① 混凝土的掺合料。坝体混凝土掺粉煤灰,可大量节约水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增强混凝土密实性,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提高抗裂性能等。自1978年以来,我省在大中型水电站施工中大力推广掺粉煤灰,在常态混凝土中的掺灰率一般为20%~30%,个别工程如南一水库大坝常规混凝土中掺灰率达30%~40%;在碾压混凝土中掺灰率达50%~70%,其中:坑口大坝R90100碾压混凝土的掺灰率达57.1%,棉花滩大坝R180100碾压混凝土的掺灰率达64.7%。

② 混凝土的外加剂。坝体混凝土掺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是改善混凝土质量和性能、节约水泥用量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我省不论是常规混凝土坝还是碾压混凝土坝都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不同要求,普遍采用合适的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防裂膨胀剂、脱模剂、泵送剂等。

3.4.4碾压混凝土筑坝

福建的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行动早、推广快、技术领先,经过20多年大胆的研究和实践,福建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已形成了较成熟的技术体系,从砂石料生产到碾压混凝土配料、拌和、入仓方式、碾压、仓面养护,已形成配套技术,在国内知名度较高。1986年,福建省建成全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大田坑口,采用高掺粉煤灰,全断面辗压,连续浇筑等工艺,从混凝土开盘算起只花6个月时间,建成一座高56.8m的大坝,在当时达国际先进水平, 1988年“福建坑口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福建坑口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荣获“全国施工新技术优秀项目”。2000年建成的永定棉花滩2003年荣获“鲁班奖”。

3.5 砌石坝工程

砌石坝,是采用胶结材料(主要指砂浆或混凝土),把单个的石块砌筑联结在一起而成的一种挡水建筑物。过去,砌石坝的胶结材料是水泥砂浆,采用人工插捣砌筑;20世纪60、70年代,在闽、浙两省砌石坝率先采用一级配混凝土作为胶结材料,80年代推广到二级配混凝土,并采用机械振捣。目前,福建省已建的坝高15m以上的各类砌石坝总数约600座,数量居全国之首[9],其中砌石拱坝的数量最多,占砌石坝总数的70%以上,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福建省砌石坝设计与施工技术(特别是砌石拱坝)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施工技术在国内处领先地位。自1972年首次采用坝体自身防渗技术,成功建成仙游东溪砌石双曲拱坝(坝高57m)以来,福建砌石拱坝的防渗方面一律不设混凝土防渗面板或心墙,只靠迎水面的深勾缝及砌石体自身防渗[10]。目前,福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坝高大于80m的砌石拱坝有9座(其中黛溪最高,为96.3m),全部采用自身防渗技术,全部运行良好、不渗不漏。

3.6 地基与基础

3.6.1 基础灌浆。目前,我省已建坝高超百米大坝有7座,在各种复杂地基处理过程中,我省的基础灌浆技术也得到快速的提高。我省钻孔设备从70年代以后使用液压式回转钻机到80年代小口径钻机,钻具方面以合金及金刚石钻头取代钢砂钻头,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工作效率和钻孔质量大为提高。灌浆机也不断更新换代,已能满足高、中、低压力的灌浆要求。灌材料主要有水泥、粘土及各种化学材料(如丙凝、聚脂、水玻璃等)。近十几年来,灌浆方法主要采用小口径钻孔、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孔口封闭法;高压灌浆法;以及GIN灌浆法新技术;大工程已使用自动记录仪,实现灌浆施工机械化、自动化。如水口水电站基础灌浆采用小口径钻进,孔内循环灌浆技术;雷公口(坝高86.3m)砌石拱坝岩基复杂,采用高压帷幕与固结灌浆技术;街面面板坝址基采用GIN灌浆法[11],解决址基断层、裂隙发育,以及存在软弱夹层的特殊地质的防渗问题。

3.6.2 混凝土防渗墙。为解决堤坝基础的防渗问题,近年来,福建采用了形式多样的造墙的技术 ,如采用冲击及反循环钻机配合抓斗造墙,射水法造墙,高喷(旋喷、定喷、摆喷)造墙,深层搅拌桩造墙等施工技术,采用刚柔性相结合的新型防渗技术(即采用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或射水法防渗墙和铺土工膜防渗相结合的新型防渗技术)。其中最具福建特色的混凝土地下防渗墙施工技术是射水法造墙技术,该技术是福建水利水电科研院自行研制的,目前投入使用的为射水法“三代机”,可适用于纯土质、砂质、砂土质以及粒径小于100mm的砂卵石地层,最大墙深可达30m。

3.6.3 深软地基处理。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城市防洪工程及围垦工程大都建在砂基及软弱基础上,随着技术的发展,福建江海堤防的基础处理,广泛采用深搅法、爆破挤淤置换法、挤压法、高喷法等方法;围垦工程的深软基础处理,广泛采用打设塑料排水板等土工合成材料应用的新技术。如泉州晋江下游岸线整治的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条件,分别采用高压旋喷桩、振冲碎石桩、沉管灌注桩、锚杆静压桩(大淮水闸软基)对基础进行处理。如过桥山和白水等大中型围垦工程软基处理中采用多项新技术,即海堤基础水下插设塑料排水板;海堤基础水下铺设土工织物和加筋软体排;实施海堤施工过程加荷监测和控制,较好地解决了围垦工程深软基础处理的技术难题,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过桥山围垦工程已被编录“中国围海工程”工程实例。围垦工程深软基础处理应用研究,获200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3.7 施工组织设计

福建省自1988年在水口工程引进项目管理软件P3以来,在一些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逐步推广应用项目管理软件,以优化施工方案,提高了施工组织设计水平。目前福建省水利施工中应用较多的还有梦龙项目管理系统、微软的project等。网络计划的应用实现了进度计划、资源平衡、网络绘图、成本分析、项目跟踪等全方位动态管理,能方便地进行工程网络计划的修改、调整和工程成本的控制、管理,大大提高大中型工程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水平。

3.8 施工管理

福建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总体较高,上世纪70年代的华安水电站、80年代的池潭水电站、90年代的桑园水库均获水利部优质工程奖,万安溪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水口水电站工程的施工质量均处国内最好水平,2000年建成的永定棉花滩荣获“鲁班奖”。随着中国加入WTO,福建省各水利施工单位陆续进行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进入新世纪,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等施工一级总承包单位,还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

4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4.1 学科发展的目标

福建水利工程施工学科的发展目标,应以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学科的发展目标为中心,根据福建省的具体情况,努力在“四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方面有新突破,提高我省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4.2 学科发展的方向

根据福建水利工程施工学科发展在国内所处的水平,结合福建省水利“十一五”科技专项规划[12],学科发展的方向是:

4.2.1 研究贫胶凝粗粒料筑坝新技术与新工艺。贫胶凝粗粒料坝是介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CFRD)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RCC)之间的一种新坝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显著的特点是:胶凝材料用量少,对筑坝材料要求低,坝体和地基受力条件好,是一种环保性能、力学和大坝安全性能都很有竞争力的新筑坝技术。近年来,福建省分别在龙岩白沙大坝、宁德洪口大坝及尤溪街面大坝3个工程的围堰施工中进行生产性试验,已取得初步的技术成果,但该技术在大坝主体工程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4.2.2 研究长距跨流域调水工程关键技术。闽江“北水南调”工程长距离输水、输水防渗等方面关键施工技术问题的研究。

4.2.3 研究海堤堤身、堤基渗漏除险技术。根据福建省千公里海堤不同的地质条件及堤身结构特点,分析堤身渗漏病险原因,在总结海堤除险加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适用我省不同类型海堤的可靠、实用的渗漏除险技术,建立我省海堤渗漏除险技术的标准化系列模式。

4.2.4 研究深软淤泥海堤新堤型关键技术。针对深软淤泥常规方法筑堤工期长、投资大、堤身变位大、抗风浪能力低等问题,研究一种全新的堤型,即施打两道预制混凝土连续墙,墙顶设拉结梁,中央填充土料,形成抗风浪强、可快速施工的直立式墙中填土新堤型。重点研究新堤型受力机理、预制混凝土墙体结构和施工方法等。

4.2.5 研究爆炸挤淤软基处理技术应用。爆炸法处理水下软基技术在我省海堤、防波堤、护岸等水利工程中已陆续采用,研究爆炸挤淤法在围垦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重点分析研究其适用条件、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措施、工程造价等,以确保工程设计、施工顺利进展。

4.2.6 研究砌石拱坝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技术。福建省石料丰富,砌石拱坝一直是我省经济实用的主流坝型,建设的数量多,坝高也不断向百米级突破,但不少砌石拱坝出现裂缝现象,研究砌石拱坝裂缝成因、分布规律、对大坝安全运行的影响以及裂缝处理技术措施。

4.2.7 加强工法的开发创新。工法是以工程为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的先进施工方法,服务对象是工程,核心是工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它不单纯是施工技术,是企业管理与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法的开发创新,围绕工程项目的核心工艺,针对关键技术,不断革新施工方法,并搞好先进工法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施工企业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 。

5存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问题

自建国以来,福建省在水利工程施工学科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施工技术达到国内较好水平,但与国内其他的水利大省、建筑大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水利工程施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水平较低;

(2)新型材料研究少,新型材料推广与应用技术落后;

(3)原创性新工艺的研究较少;

(4)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不高;

(5)水利工程施工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化、机械化水平低,施工技术积累少,施工工法的开发创新落后于福建省的其他行业。

5.2 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确保福建省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海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经对福建水利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促进福建省水利工程施工学科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软硬件建设。如水利施工企业必须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大力推广应用项目管理软件等。

(2)加大科技投入,结合项目带动,促进新型材料研究与施工的应用。

(3)结合福建省情,重点推进贫胶凝粗粒料筑坝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以及深软淤泥海堤新堤型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

(4)借鉴其他行业经验,鼓励施工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鼓励施工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实现标准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环境管理水平。

(5)加强水利施工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引导现有二、三级水利水电施工队伍向专业化队伍方向发展,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工法的开发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及技术积累。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水利厅.2007年福建水利统计公报.2008.

[2] 郑家松.福建电网科学发展报告――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节约型发展电网之路[J]. 海峡科学, 2009,(1): 55-62.

[3] 何光同. 贫胶凝粗粒料新坝型在街面量水堰中的研究与应用[C].中国碾压混凝土坝20年――从坑口到龙滩的跨越[A].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7~2008水利学科发展报告. 2008.

[5] 赖福梁, 林琳.贫胶凝粗粒料筑坝新技术在洪口水电站的设计与实施[J]. 中国水利, 2007, (21): 50-52.

[6] 施工专业委员会.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综述[J].水利科技,2001, (B08): 7-11.

[7] 谢德瑞.反井钻机在周宁水电站高竖井开挖中的应用[J]. 水利科技,2006, (1): 31-32.

[8] 徐在民. 福建在建的四座超百米高坝[J]. 水利科技, 2005, (4): 16-17.

[9] 全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信息网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

[10] 曾金水.福建省砌石拱坝自身防渗技术[C].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A].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11] 李祖发.GIN灌浆法在街面水电站面板坝趾基灌浆中的应用[J]. 水利科技,2006, (4): 21-22, 43.

[12] 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省水利“十一五”科技专项规划, 2006.

课题组成员:

1、曾金水,福建省水利学会施工专委会副主任,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涂启龙,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工。

第7篇

果蔗是一种供生吃的食用甘蔗,属禾本科甘蔗属热带种,主要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地区栽培种植。它皮薄、茎脆、汁多、味甜,具有水分多(75%~80%)、糖分高(11%~15%)、纤维含量低(6%~8%)等特点,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较多,占到氨基酸总量的68.8%,同时,富含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B1、B2、B6、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其中每千克蔗茎中含钙80毫克、磷40毫克、铁13毫克。它可以解渴、充饥、消除疲劳,在药用上还有清痰止咳、清凉解毒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小肠,清痰止咳,除胸烦热,解洒毒,止呕哕等。现代研究也证明,蔗汁可充饥解渴、有醒脑提神等功效。

同时,果蔗也是一种单产高、经济价值多的农作物,上市时间长,销量大,在我国22个省市都有广泛种植。据测算,每种植1亩的果蔗,除农药肥料等生产物质投入,每亩蔗农纯收入一般4000~5000元左右,特别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种植效益更好,因此,蔗农的种蔗积极性较高,种植面积占到全国面积的70%以上。

2 我国果蔗生产概况

2.1我国果蔗生产的发展历史

果蔗最早种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但《离骚》、《汉书》上就有蔗盼记载,记作柘。晋朝已有“糖房”生产红糖,按常理,直接生吃的果蔗种植历史应早于糖蔗,据此推断,我国果蔗栽培历史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

在制糖技术未发明和应用前,甘蔗基本是作果蔗用的,制糖业发展后,一些原来作果蔗用的甘蔗品种也用于制糖,如竹蔗、芦蔗等。此后,出现了一些专用的果蔗品种,这些品种解放前种植较多,以后因种植量少、种性退化等原因逐渐减少,目前大多数品种已基本绝迹,只有少部分作为地方品种保留下来,多为零散、小规模的种植。上述地方果蔗品种种类繁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品种,同一地域也有多个品种,这些果蔗品种的茎色、茎粗、口味、甜度、株型、叶型等各不相同,品种名称也是由当地群众根据其主要特点取的俗名或土名。故同一称呼的可能为不同品种,不同称呼的也可能是同一品种。

2.2我国果蔗生产发展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需求和效益的拉动下,我国果蔗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种果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截止到现在,全国共有22个省(市、区)种植果蔗,品种多达几百种,面积达到375万亩以上,总产量不少于2000万吨,平均单产不低于5吨厂亩。主要品种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黑皮果蔗(badila),果蔗种植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江西和四川等省。

2.3果蔗的主要品种

2.3.1拔地拉

即黑皮果蔗,是我国果蔗的主栽品种,20世纪30~40年代由国外的热带型果蔗品种。近十几年来,在南方各省,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种植面积大,已占果蔗栽培面积的70%。该品种纤维高、多达8%,抗风抗倒伏能力强,高产稳定,蔗糖分高。黑皮果蔗因普遍感染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等,造成蔗茎节间变短、品质变劣。而近年来研究较多的采用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健康种苗供种,可使其品质提高,产量提高15%~30%左右。

2.3.2闽引黄皮果蔗

原产于台湾,2003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从广东引进,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现出早生快发、高产稳产、品质好、适口性好的特点,亩产量达到10吨以上,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03年以来,“闽引黄皮果蔗”已累计推广面积近3000hm2,得到广大蔗农的欢迎。

2.3.3同安果蔗

主产于厦门市郊及同安县。该品种的茎色黄绿,节间倒圆锥形,蔗茎粗大,节间较长,茎皮薄,水裂少,芽三角形,芽沟深,叶鞘背无茸毛。蔗肉松脆、充实,纤维含量低,适口性佳。蔗茎产量较高,含糖份较低些。缺点是在生长后期,即越冬时节,蔗梢侧芽容易萌发。

2.3.4大田雪蔗

主要在福建的大田、永华、南安等县种植。茎皮绿色,节间圆锥形、粗大,叶鞘背无毛。茎皮软,纤维含量较低,含糖分较高,食用时松脆清甜,口感佳。它生长快,蔗茎产量高。

2.3.5白玉蜜蔗

在广西的桂东南有较大面积栽培。该品种生长很快,蔗株高,中茎,茎径未能达30m。未剥叶的蔗茎呈淡黄绿色,剥叶见光后,茎色变绿,且多水裂。节间长、圆筒形,有芽沟,芽较大。含糖分高,含纤维分低,松脆爽口,口感佳。生长前期的分蘖苗很多,结果有效茎也多,产量很高。由于生长快,茎较细,后期易倒伏,宜采取穴丛植,丛中插入支柱,逐步把枯老叶片捆成束,以防倒伏保持较佳的茎色。

2.3.6罗汉蔗

在云南、贵州及四川部分地区有栽培。该品种茎经色略带紫,节间圆筒形,蜡粉带明显,芽圆形,有芽沟,叶鞘背毛少。蔗茎含糖分高,纤维份低,松脆爽口。它在生长前期分蘖莆特多,作为上市果蔗,品质欠佳,栽培上要及时间苗。

2.3.7温岭果蔗

产于浙江温岭,但目前很少栽培。该品种茎色深绿,节间呈腰鼓形。生长很快,茎也粗大,节间长,有效茎数多,产量高,汁多、清甜,只因含纤维分较高,达9%以上,因此口感差。

2.3.8潭州白蔗

原产于广东珠江三角洲番禺市潭洲及江门市郊一带。蔗茎粗,茎绿色或绿中略带黄,蜡粉多,节间圆筒形至纺锤形,节间长。皮肉松脆,清甜,纤维细。高产稳产,亩产达到7—8吨,高的达到10吨以上,蔗糖分一般,纤维份低。

2.3.9东乡果蔗

产于江西东乡。该品种茎绿色,节间腰鼓形,叶背茸毛少。茎粗大,皮薄,纤维份低,仅6%,酥脆爽口。生长快,株形微散,较易倒伏。

2.3.10上湖青

产于杭州市郊区,又称杭州青皮蔗。蔗茎绿色,粗大,节间圆筒形,蜡粉不明显,茎皮薄,质脆,汁多味甜,品质较好。

2.3.11华南54-1l(沱江红)

该品种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科学所培育的杂交品种。亲本为台糖10×台糖134。该品种中大茎,节间圆筒形,红皮微紫色,节间长,蔗株高,叶青绿而长,它比一般糖蔗松脆,、爽口,品质不及果蔗,纤维粗糙些,鲜味略差,但高产稳产,较耐粗放栽培,市场销路好,颇受蔗农欢迎。

2.3.12雷州果蔗

雷州果蔗产于广东雷州半岛。蔗株直立,特高大,茎径3.8~4.0厘米,茎色绿带紫,节间长,圆筒形,芽沟不明显。蔗茎产量很高,蔗糖分略低,纤维分较高,达到8%左右,酥脆爽口性较差。

2.3.13闽选703

该品种1975年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选育而成,近年在福建漳州郊区以秋植栽培供作果蔗,它的特点是生长快,产量高,节间长,糖分较高,每年7—8月份就可上市供应,汁多清甜,纤维分较高,高达11.20%,缺乏松脆感,但供小型榨汁机压榨,蔗汁清鲜可口,确是酷暑的上佳饮品。

2.3.14川蔗14号

该品种是由四川省糖料研究所选育的一个甘蔗品种,该品种茎色淡紫色,节间扁圆形,植株直立。蔗肉松脆,汁多味甜,口感较好,耐寒耐旱,在四川、江西和湖南等省有一定的面积。

2.4果蔗主要蔗区

广西境内沿铁路两侧的地方果蔗种植面积较大,如崇左市、南宁市、玉林市、柳州市、贵港等,总面积有35万亩,产品除部分自销外,大部分运往其它地区销售,主要品种有黑皮果蔗、白玉蜜蔗、荔蒲果蔗等。

广东省原有的蔗区如粤北的翁源、英德、珠江三角洲的番禺现大部分改植果蔗,面积有12亩以上。另外,广东徐闻县既是糖蔗主产区,又是果蔗产区,全县18个乡镇都有栽培果蔗。广东省的果蔗主要销往华中地区,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品种有黑皮果蔗、广东黄皮蔗、雷州果蔗等。

近年来,浙江的果蔗生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产、供、销相结合的趋势。“义红”果蔗、“温联”果蔗已形成品牌并以优良的品质而大量销往华东、华北等省;温岭县还成立了专门的果蔗经营机构——_果蔗合作社,义乌市成立了果蔗专门研究机构——果蔗研究所。目前,这两个主产区种植的果蔗面积达7.5万亩。

江西省果蔗产区主要分布在丰城、崇仁、余江、上高、峡江、乐平等地,2002年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主要品种是黑皮果蔗,少部分乐平皇后、瑞金果蔗。江西果蔗产品除自销外,一部分销往安徽、江苏、山东等地。

四川省果蔗主要种植在地处西南金沙江、安宁河中下游的攀西地区,面积有25万亩左右,主要种植的果蔗品种是一些较耐寒的糖果兼用蔗,如华南54-11、川蔗14号等。产品大部分内销,少部分销往省外。

另外,云南、海南、贵州、湖南、江苏、安徽、河北、河南、辽宁等地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

3 福建省果蔗生产概况

3.1福建省果蔗生产现状

福建省是全国果蔗主产区之一。由于在福建糖蔗生产面积大幅度滑坡的形势下,果蔗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且种植果蔗的效益较高,每亩年收入达4000—5000元,蔗农种蔗的积极性很高,果蔗种植面积发展很快,在福建省各地市都有发展。福建省果蔗种植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万多亩发展到1998年的近10万亩,2010年接近15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每年的产值在10亿元以上。各地生产的优质果蔗产品除本省自销外,主要销往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3.2福建省果蔗主要品种

福建省的主栽品种黑皮果蔗(又称拔地拉)是20世纪30~40年代由国外的热带型果蔗品种,种植面积占到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其它品种主要是一些地方品种,如闽引黄皮果蔗、同安果蔗和大田雪蔗等。其中闽引黄皮果蔗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03年以来从广东引进后,“闽引黄皮果蔗”已累计在福建省推广面积近4.5万亩,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二大果蔗品种,受到广大蔗农和消费者的欢迎。同安果蔗主要在厦门市郊及同安县种植,大田雪蔗主要分布福建的大田、南安等县。

3.3福建省果蔗产区

由于福建大部分属于中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在17℃~2l℃,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各项条件都非常适宜种植果蔗,又加上种植果蔗比其它经济作物的效益来得高,因此福建蔗农的积极性都比较高。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规模种植,重点集中在我省南平建瓯市、建阳市、三明大田县、宁德蕉城区、福安市、漳州长泰县、龙海市、漳浦县、泉州永春县、洛江区、莆田仙游县、龙岩市新罗区等地区,其它地区也有少量种植。

3.4福建省果蔗主要病害

3.4.1花叶病

花叶病是福建省果蔗生产最常见的一种病害,同时,全国各地果蔗种植区都不同程度地感染此病,通常会造成果蔗植株矮化、节间变短、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商品性变差。全省各地果蔗种植区都不同程度的感染此病,花叶病通过蚜虫进行传播,机械摩擦也可传染,斩过的病蔗的蔗刀也可将病毒传染给健康的种蔗,较高的温度和较少的降雨,有利于蚜虫的发生和活动,促进病害的传播、蔓延,可加速病害的传播。特别是主栽品种黑皮果蔗是易感染品种,有些地区的花叶病感染率高达100%,产量下降15%~30%左右,严重制约福建省果蔗产业的发展。

3.4.2梢腐病

梢腐病也是福建省果蔗生产重要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梢头的嫩叶部,会使嫩叶基部产生退绿,并呈现黄绿色斑块,叶片皱缩并发生畸形或缠结在一起,不能展示,严重时引起梢头腐烂死亡。特别在每年的6~7月份,天气高温高湿,易发生此病。由于许多蔗农认识不够或预防措施不力,往往对福建的果蔗造成严重的影响。

3.4.3赤腐病

赤腐病也是福建省果蔗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此病属于世界性病害,分布很广。此病在果蔗上造成为害通常在三个方面:危害种苗,造成种蔗腐烂,造成缺株;危害蔗株叶片,影响产量和糖分;危害蔗茎,造成果蔗品质差,易造成储运期腐烂。此病以为害蔗茎和叶片中脉为主。蔗茎被害后,内部组织变红,并向上下扩展,可贯穿几个节间,变色部位夹杂圆形或长圆形的白色班块,长圆形的白斑与蔗茎垂直,白斑是赤腐病的主要特征。

3.4.4线虫病

线虫病在我国大部分植蔗区都有发生,由于蔗地的长期连作,导致此病在南方蔗区发展迅速,给果蔗生产和品质造成一定的损失。据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的调查,为害蔗地的线虫主要有8个大类,主要症状是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症状,一是失绿。在病害后期,叶尖干枯,叶片变黄色,植物的黄化是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二是矮化。受线虫为害的植株,叶片变细,植株矮小,整块蔗田植株大小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苗期尤其明显。三是凋萎。在当蒸腾高峰期或长期缺水期间可观察到此症状。

3.4.5其它病害

果蔗的风梨病、黑穗病、虎斑病等病害不是福建省的主要病害,但是在有些地区也有少量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影响。

3.5福建省果蔗主要虫害

3.5.1螟虫

螟虫是福建省果蔗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螟虫在我省的果蔗种植区域普遍发生,果蔗从苗期至收获的整个生长期间,都不断受到蔗螟的为害。苗期被幼虫侵入为害生长点造成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蔗螟如在果蔗萌芽或分蘖期为害,通常会造成果蔗枯心,则会造成缺株,减少有效茎数;在生长中期后期为害,破坏茎内组织,钻孔为害茎部,造成虫蛀节,遇到大风,常在虫口外折断,而且伤口常引起赤腐病菌侵入,影响果蔗的品质和外观,造成果蔗不同程度的减产。主要危害螟虫种类有大螟、二点螟、条螟、黄螟等。

3.5.2蚜虫

蚜虫也是福建省果蔗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蚜虫通常为害蔗叶,群集在蔗叶的背面中脉两侧,以刺吸式口器刺入叶肉中吸食汁液,受害叶片枯黄萎缩,同时排泄蜜露引发煤烟病,降低光合作用,受害严重的果蔗生长萎缩,导致产量、品质下降。主要有绵蚜和黄蚜等。发生程度受气候、天敌、寄主因素的影响。

3.5.3蔗龟

蔗龟也是福建省果蔗的一种重要的地下害虫。幼虫称为蛴螬。蔗龟在各蔗区的发生种类和为害损失程度不尽相同。对果蔗的为害有两种情况,一是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啮食地下部;二是成虫咬食果蔗地上部蔗叶。主要危害种类有突背蔗龟和光背蔗龟。在福建主要发生在南部的洲地和水田蔗区。蔗龟绝大多数是以幼虫在地下部为害果蔗的根和茎,使果蔗的产量和品质受到损失,有些种类还会为害幼苗和叶片,由于成虫发生期正好是果蔗苗期,成虫咬食蔗苗基部,其食口常超过幼苗直径的一半以上,蔗苗受害后便成枯心苗,造成缺株断垄。

3.5.4蓟马

蓟马是一种体形细小的昆虫,据目前所知,其寄主为果蔗和甘蔗,成若虫喜欢背光环境,通常主要栖息在沿未展开的果蔗心叶内,以锉吸式口器锉破叶片的表皮组织,然后吸吮叶汁。南于吸汁破坏叶绿素,故当心叶展开后,叶片呈现大小不一、不规则的水渍状淡共同斑块;为害严重的果蔗叶尖减缩枯黄,甚至缠绕打结,呈现黄褐色或紫赤色,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妨碍果蔗正常生长,造成减产。

3.5.5其它虫害

果蔗的蔗粉蚧、白蚁等虫害在一些地区少量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影响。

4 福建省果蔗生产存在的问题

4.1品种单一,种性退化

在果蔗生产过程中,我省果蔗生产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果蔗品种结构单一、种性退化严重。目前,我省果蔗主栽品种仍是黑皮果蔗,该品种具有皮薄、茎脆、汁多、味甜,高糖分、低纤维量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和蔗农的欢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占我省果蔗种植面积的80%以上。但由于该品种种植时间长,种性退化严重,田间病毒病(花叶病、矮化病)发生严重,尤其是果蔗花叶病发病率已达到95%以上,造成果蔗植株矮化、节间变短、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商品性变差,严重制约我省果蔗产业的发展。果蔗品种更新换代,品种多样化是我省果蔗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4.2栽培管理水平不高

4.2.1种苗选择不当

南于果蔗留种都是采用蔗梢和全茎留种,部分蔗农由于贪图眼前利益,将好的果蔗当商品蔗出售,剩下的差、劣、病的果蔗当做蔗种,这些果蔗带有严重的病虫害,造成果蔗的品种种性一年比一年退化,产量和品质也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随着科技知识的普及,蔗农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逐步摒弃这个观念。

4.2.2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果蔗的产量和品质跟果蔗病虫害病的防治息息相关,如果防治不及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蔗农缺乏果蔗的病虫害防治知识,特别对果蔗的病虫害发生高峰把握不准,不能在病虫害发生之前进行防治,往往等到病虫害大量发生才进行防治,为时已晚。

4.2.3肥料偏施滥施

蔗农为了追求高产,造成滥施、偏施肥料的严重现象,不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还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地力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蔗农不用或少用有机肥,也造成地力退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4.2.4轮作严重

果蔗属热带种,对土壤条件要求比较高,特别忌轮作。但一些蔗区农民由于当地的土地资源紧张,且种植果蔗效益较高,同一块地常年种植果蔗,连作加剧果蔗的病虫害发生,使得果蔗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4.3政府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果蔗属于小作物,又加上特别的身份,在定位上既不是属于甘蔗范畴也不是水果范畴,没有纳入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很难像大宗作物得到经费的支持。特别在政府科技部门的科研经费和农业部门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果蔗的产业举步为艰,果蔗的品种选育和改良的工作难以开展。

果蔗生产基本还停留在农民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栽培水平较低,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以致生产出来的果蔗产量较低,品质较差,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极大地影响果蔗的市场销售价格和市场竞争力。急需建立科技含量高、栽培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果蔗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对农民示范引导作用。

4.4果蔗种植综合利用效益低

在果蔗地里套种其他作物,不仅可提高单位土地的总体经济效益,而且能增加蔗地复种指数和植被的覆盖率,增强土壤的肥力,抑制行间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冲蚀,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由于本地蔗农没有套种其它农作物的习惯,造成行间杂草生长,还要进行除草,增加生产成本。

4.5果蔗市场销售不畅,产品附加值不高

近年来,由于果蔗的综合效益较好,福建省果蔗面积发展很快,造成果蔗供过于求,加上广西等省果蔗对我省果蔗市场冲击,使我省的果蔗价格下降,农民收入降低。同时,果蔗销售靠外地客商采购,以鲜食为主,没有任何的加工技术及保鲜技术,一般只能进入低产值的小型果品交易市场,无法进入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附加值很低,大大影响了果蔗经济效益。

5 福建省果蔗产业发展的优势

5.1自然条件优越

福建地处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水分充沛,无霜期平均在330天以上,有丰富而肥沃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水利灌溉设施,特别在东南沿海的几个地市,非常适合大面积发展果蔗。

5.2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从2000年以来,福建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福建省的多条高速公路、高铁运输也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提高福建省的运营能力,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同时,福建还具有其他内陆省份没有的、费用较低的海上运输,这些都为果蔗的运输提供极大的方便,对发展果蔗产业化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5.3农业政策优惠

随着果蔗的经济效益提高,果蔗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福建各地政府相继出台许多优惠的农业政策,鼓励蔗农扩大生产,特别在果蔗的产业化基地建设对蔗农进行直接补贴,给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大大减轻蔗农的负担,降低果蔗的种植生产成本。

6 我省果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6.1发展思路

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形势,切实提高产业素质,进一步稳定果蔗生产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改善生产条件,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果蔗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在各地市适宜的地方重点发展,特别在建立有规模化的示范基地,引导蔗农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形成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促进果蔗产业的发展。

6.2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省优势区域果蔗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2万亩发展到15万亩,平均亩产从7.0吨提高到8.0吨,甘蔗总产从84万吨增加到120万吨。

7 我省果蔗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7.1品种良种化

7.1.1品种引进与创新

针对我省果蔗的品种单一现状,通过引进外来的果蔗品种,并进行改良创新利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由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和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共同引进的闽引黄皮果蔗也是广东引进,经过多年多点试验,发现其优良特性,已在我省各地区进行一定面积的推广。因此,要大力引进省外甚至国外一些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的果蔗品种资源,建立果蔗资源圃,观察其特征特性,为以后品种的改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7.1.2提高种苗纯度

种苗质量好坏决定了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果蔗也一样,因此,果蔗种苗质量十分重要。因此,为了提高种苗纯度,首先,对果蔗种苗进行提纯复壮,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所等进行合作,通过组培脱毒方式,生产脱毒组培种苗,提高种苗种性;第二,在当地离果蔗产区一定距离的地方建立果蔗种苗异地繁殖基地,对提纯复壮后的组培苗进行加繁,扩大种苗数量。从而既能防止病虫害的互相传播,又能解决无法自我留种的问题,降低果蔗种苗的成本。

7.2栽培管理标准化

按照果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要求,对果蔗种苗处理、种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砍收等一系列过程实施全程标准化管理,特别要大力发展果蔗无公害生产,推进果蔗绿色产品的发展。要按照无公害果蔗产品的卫生质量标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的产品,配套一系列与之相应的生产技术。

7.2.1无公害果蔗的生产基地选择

生产基地建设要远离城市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污染,保证灌溉水清洁无污染,土壤土层深厚,肥力高,质地松碎,土壤无病虫害感染的轮作地。

7.2.2肥料使用

提倡使用天然能源,培肥地力,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微生物肥、化学肥料相配合。基肥以有机肥(如蘑菇土、花生饼、豆饼)为主,分蘖前期可适当施些化肥,分蘖盛期重施有机肥和矿物肥料,生长后期适施经腐熟的有机肥。

7.2.3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因地制宜选用高抗、多抗或耐病虫害优良品种;做好品种区域化布局,根据不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品种;营造有利于果蔗生产和天敌生存而不利于病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加强水肥管理,合理轮作,适时灌水;增施生态有机复合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增强植物营养,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及时剥除蔗叶,使蔗田通风透气,把剥下的蔗叶集中堆放,减少传染源。

要应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用诱虫灯杀害虫;优先选用微生物源、植物源生物农药、不施用毒性强、残留期长的药物防治地下害虫;采用释放赤眼蜂、红蚂蚁、寄生蝇及施用电虫性引诱剂防治螟虫;蚜虫的防治则可释放瓢虫、食蝇蚁、草岭或施用蚜霉素。禁捕田间的鸟、蛇、蛙和捕食性昆虫,维护农田生物多样性。

7.3科技培训普及化

鉴于当地蔗农整体栽培管理不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种蔗历史短,生产技能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差等情况,当地政府必须在这方面起牵线搭桥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科研单位、农技部门的专家学者,针对果蔗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存在问题等,不定期开展短期蔗农生产技术培训,通过现场与室内教学相结合的办法,传授果蔗栽培、植保、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新技术及新成果,研讨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蔗农的生产技能,促进果蔗生产发展。

7.4销售加工市场化

在我省的部分地区,果蔗极易受到霜冻的影响,果蔗短时间必须砍收,因此,造成产品上市集中,供大于求,这就必须对果蔗的销售、保鲜及深加工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们的销售还是保持传统的小贩采购,销量不大,价格不高,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当地果蔗营销专业户,加大果蔗的营销力度,促进果蔗的销售,提高果蔗的价格;同时,要加大果蔗的保鲜与深加工研究,探索蔗汁饮料、菜用蔗梢、真空保鲜等研究。通过对果蔗进行加工,加工成罐装果蔗汁,福建厦门同安个别罐头厂从事这方面加工,产品风味独特,但规模较小,主要是一些技术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另外,果蔗蔗梢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具有营养保健功能,可以开发利用,生产蔗梢饮料;蔗梢心叶也是高营养物质,作为蔬菜,价格很好,台湾在蔗梢饮料和蔗梢作为蔬菜用已开发出较多产品。也可以通过对果蔗进行包装保鲜,提高果蔗品质,延长果蔗的贮藏期,从而提升果蔗的附加值,最终达到提高果蔗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目的。比如,浙江省温岭市把果蔗削成后砍成一节一节,用真空袋包装上超市,扩大果蔗的销售。

第8篇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成都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成都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成都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成都、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成都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都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成都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成都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

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成都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成都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成都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成都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成都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都、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成都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成都”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

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二)成立__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搭建全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公司运作,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运营。

第9篇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又着眼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促进,衔接互动,既反映当前发展的要求,又反映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统计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就是如何科学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各要素的变动规律。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思维,全面地回答了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统计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准确地破解了统计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为现代统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特别是当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彰显其在社会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就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开创新时期统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理论保障,因此,基层统计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统计工作实践的内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并建立统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推动统计事业进步的各环节。

二、当前推动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和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是快速推进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过中国几代统计人的不懈努力,反映统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计方法制度逐步确立,统计的信息产品与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增长方式转变,人与环境的统一等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党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随之提高,统计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和和谐,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领导不断深入当地统计机构调研视察,既是对统计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给统计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解决了统计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

2、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统计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监测预警功能,是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是反映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晴雨表和报警器;经济和社会的深入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统计提供强有力的监测、评价和服务能力;同时,统计的发展更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来支撑,统计内容的变化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因循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经济的腾飞又为统计发展提供了更多调查制度需求,丰富了统计调查的内涵;社会的进步为统计发展创造了宽松的人为环境和物质环境,提供了持续永久的发展动力。

3、统计事业新局面的不断开拓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统计内部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统计的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统计的方法制度日趋完善。根据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需求,建立起来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更能有效地监控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统计预警监测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经济形势有什么变化,统计分析和统计报表就反映什么,社会公众需要什么统计产品,统计工作就设计提供什么产品。统计工作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统计教育和统计文化的发展,统计工作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不断开拓,统计的科学发展日趋成熟。

4、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条件。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客观需求越强烈。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的不断增强需求,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统计的职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监测,对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剖析;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不断增强的需求,就必须努力拓展统计的服务职能、强化统计的预警作用,推动统计工作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前进。

三、影响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基层统计机构基础薄弱,统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从中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实际情况看,统计机构建设呈倒挂“金字塔”的特点十分明显:上层统计机构设置健全、人员多力量相对较强,基层统计机构(市县乡镇)尤其是乡镇统计机构设置单一、人员少力量相对较弱;目前,市级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80人左右,县级政府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30人左右,而乡级统计机构人员近2—3人,村级统计网络则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样的人员规模,既要完成国家、省局的统计调查任务,又要完成正常的业务报表和当地政府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更要高质量地完成跨度大、时间长的大型普查,统计人员常常是超负荷运转,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上强下弱”是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层基础工作也相对薄弱,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资料不完整、统计网络不健全、统计服务不到位、统计制度不科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统计任务和统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凸显,周期性的统计普查和定期性的统计调查相互交织,任务重、范围广,基层统计站(所)条件简陋、办公经费短缺,统计人员兼职过多、待遇差、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流动频繁,基础统计资料管理混乱、残缺不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2、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统计的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首先政府综合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本级地方政府管理和拨付,同级政府对统计机构具有人、财、物权的绝对领导权,上级统计局对下级统计机构仅有业务指导权,这样给统计政令的上下畅通增加了一定阻力,不但弱化了上级统计机构对下级统计机构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和统计主管部门在统计数据评估监测等意识领域的矛盾,特别是下算一级制度和地方行政绝对领导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上下都难做人;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无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给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增加了难度,严重约束了统计工作的独立自主性。其次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联系不紧,政府综合统计干了许多本应由部门统计干的事,但缺乏对部门统计强有力的管理和协调手段,导致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等现象,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第三目前推行的国家调查与地方调查双轨制管理模式,由于局队之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明、配合不力,使局队在数据汇总、使用上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统计调查系统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双方各自为政,重复调查,不仅导致了调查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统计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

3、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统计的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还是属于物质生产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内容、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还不能完全反映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统计方法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环境资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活动,在统计上还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指标体系。抽样调查虽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代表性以及数据分层使用的问题,还不能满足目前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统计调查方法的双轨制运行,加重了基层统计的负担,使得统计工作越到基层,头绪越多,任务越重,压力越大。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统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指标体系不完备、数出多门、重复统计、统计调查对象负担过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样,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是由层层汇总、机械求全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组成。这是在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单一的公有制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所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统计报表制度面临严重挑战,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现象屡有发生。全面报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4、统计调查网络结构单一,兼容性能差,统计的工作效率难以明显提高。

统计调查网络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终端,统计数据的生成都要通过成千上万个终端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汇总形成完整的数据库。经过20多年的统计建设和发展,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住户,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计调查网络体系,这些调查网络体系的形成,为地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调查网点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调查网点功能单一,工业调查点、服务业调查点、贸易业调查点、城市住户点、农村住户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点、农产量调查点等专业调查点同时交替设立,星罗棋布,且专点专用,互不干涉,调查点的兼容性能差,使调查员跑了东村跑西村,出了南村进北村;二是现有调查点由于受经费、被调查人员素质(记帐户)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调查点的配合程度差,调查质量不高;三是各种类型(级别)的调查点数量庞大,调查成本高,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负担;四是调查点的设立缺乏系统性,重复调查,造成了统计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本来人员紧张的统计系统更是举步维艰、疲于应付。统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