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投资收益率论文

时间:2022-11-23 05:45:18

导语:在投资收益率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投资收益率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实证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影响实证研究;二是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开展实证研究,西方早于中国,较中国而言更为成熟和系统。本文旨在从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实证研究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

1 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的相关理论,尤其是教育先行理论已被广泛运用情况下,国内外对于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的实证研究甚少。吴开俊、黄莹于2003年通过对1993年和1997年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及生均经费状况的分析,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1]。姜春林、潘雄锋于2005年通过对1991

-2002年数据,分析了经济总量与高等教育投入总量的关系,并建构了经济总量与高等教育投入的二项式模型[2]。笔者曾在硕士论文《广西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一文中,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2001-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与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关系模型、财政收入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关系模型,探讨国内生产总值对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财政收入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影响[3]。

2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

2.1 西方学者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的实证研究历程 西方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源起于西奥多・W・舒尔茨,他提出关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模型:Y=F(K,AL,H)(其中,K表示资本,L表示未经过教育的简单劳动力,H表示人力资本),并创立了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余数分析法,也称投资增量分析法,通过此办法,根据美国1929-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期间美国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完成了西方首次对教育经济收益的宏观定量分析[4]。1964年,加里・S・贝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收益率计算公式,贝克尔还用具体数学计算和实证研究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5]。美国芝加哥大学萨卡罗普洛斯于1973年出版《教育收益国际比较》一书,通过对33个国家教育投资社会效益的研究,得出几个明显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这些结论现也基本被认同和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教育投资政策和决策,具体如下[6]:①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的银行利率。研究分析表明,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一般都超过10%,超过银行利率,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在100美元以下的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收益率。同时,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教育收益率一般为19.9%,高出物质投资收益率4-5个百分点。②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具有更大的经济意义。③研究比较分析还发现,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一般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根据33个国家比较:初等教育平均社会收益率为19.4%,个人平均教育收益率为23.7%;中等教育平均社会收益率为13.5%,个人平均教育收益率为16.3%;高等教育平均社会率为11.3%,个人平均教育收益率为17.6%。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视为内生增长变量[7]。

2.2 中国学者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历程 我国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即定量分析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刁培萼在他主编的《教育文化学》中将教育力――各级学校教育的普及率、社会教育的水平等视为国力要素之一,并用此衡量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用定量分析法研究不同阶段的教育收益;赵人伟、李实研究了1988年中国城镇劳动力的教育投资收益率。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以教育年限作为投资单位,教育的平均收益率是3.8%,即每增加1年的教育可提高个人收入3.8%,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收益率分别是2.7%、3.4%、3.9%、4.5%。陈晓宇、闵维方研究了1996年中国城市劳动力的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按赵人伟等人同样的计算方法,他们得到的结论是,教育的平均收益率为5.3%,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教育的收益率分别为3.59%、4.19%、6.76%、4.67%、6.58%[6]。靳希斌(1997)年通过对1952-1978 年国民经济增长的测算发现,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9%[8]。赖德胜(1998)在其博士论文中也对1995年中国城镇职工的教育收益率进行了估算,其结论是教育的平均收益率为5.73%,即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个人收入可增加5.73%,与1988年相比,中国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有明显提高。叶茂林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提出了教育生产函数,用以计量资本和初等教育以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层次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9]。陈用芳、邢志平基于Panel Data 模型分析,通过以1997-2005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为自变量,开展回归分析,得出基本结论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受教育人口比重每增加1%,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012%[10]。巩海霞在其博士论文《教育投入经济效应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中,利用神经网络仿真法,以1990-2007年江苏省的政府教育投入与家庭教育投入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家庭教育投入与政府教育投入比例为1.10时,可获得最大的地方生产总值[11]。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范明、邱敦元、黎野、文浩、李萍、孙绍荣等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总体而言,西方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早于我国,其不仅创立了对该领域影响深远的研究模型,对全社会经济效益、高等教育收益率、各级教育收益率、以及教育投资收益率国际比较中做了大量的研究,为国际研究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我国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实证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但发展迅速,二十一世纪前的研究主要为对城镇劳动力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近年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对模型建立的关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研究对象的范围的逐步扩大的特点。

3 结语

我国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的研究,任务艰巨,我们应立足于:围绕经济发展要求,合理确定全国及地方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标准;根据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效益分析,建立教育经费投入考核指标体系。为政府教育经费投入金额、结构、来源等的确定提供依据。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国外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效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结构比较。首先,全面测算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考核经济发展效益,开展国际比较,指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优势与不足;其次,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对各层次教育经费投入效益及不同来源教育经费投入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分析提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适度比例、结构及具体配置的政策。二是建立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动态监测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对教育经费投入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安排。

参考文献:

[1]吴开俊,黄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姜春林,潘雄锋.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09).

[3]王结玉.广西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0.

[4]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第1版)[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M].郭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452-453.

[7]Romer P.M.,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

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783-792.

[8]刘伟.全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柯文静.近年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评述[J].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

[10]陈用芳,邢志平.基于PanelData模型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南平师专学报,2007(04).

[11]巩海霞.教育投入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

基金项目: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青年项目“广西经济发展与教育要素投入关系研究”(09BJLL012)的阶段性成果。

第2篇

 

关键词:结构性理财产品 特点 风险 

 

一、前言 

 

通常意义上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是按照对理财基金的特殊的投资运作方式为标准的,它是一种根据需要定制的金融投资,既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又要投资于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复杂多样的投资模式,以保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超过居民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总而言之,它是将固定收益证券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市场上最火热的理财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固定收益类、浮动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最早出现也是相对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财产品,按投资标的和产品设计不同分为信用联结型、票据债券类、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四种类型。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在股市活跃时应市场呼声而出,可以投资于信托贷款、新股申购、货币市场、股票基金等等方向。构成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最庞大的队伍就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与上述两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通过投资于以基础及产为标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了相应的系统性风险,也因此成为最复杂多变的理财产品。 

 

二、结构性理财成品的诞生动因 

 

(一)银行规避资本金管制的要求 

商业银行在经营自有业务时需要按监管当局规定的风险权重计算资产对应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常常会出现因为资本金约束而无法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或经营高盈利项目的情况,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型产品一样同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够使银行在不增加或减少自有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即不占用或极少占有资本金条件下,满足客户的特别投资理财需求并获得手续费等收益,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便于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结构性理财产品将众多投资者闲散资金聚集到一起,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化投资,由于规模巨大对投资方向和产品就有选择性,能够以批发价格进行交易,获取规模化收益。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够进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自有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理财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投资者和银行在自有资信不足或自有经营项目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涉足金融衍生市场的要求。 

 

(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无论是投资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还是投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都会在买卖过程中承担相应的印花税和手续费,这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投资前所做的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形势分析都会造成相应的决策成本,这是隐性的成本。万一信息掌握不充分或决策失误,也会带来选择其他资产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而这些成本,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专业化运作、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特点分析 

 

(一)原理上近似于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的同时持有一个看涨期权多头 

以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它是这样一类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可能与某只股票或某股票组合或股票指数相挂钩,挂钩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决定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情况下,标的资产的市值越高,产品可以获得的收益也越高,当然这也要受到产品收益率设计的影响,有的产品就是观测期内标的资产表现越平常波动越小,收益越高。而同时,其本金得到全部或部分保护。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与同时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和持有一个看涨期权的多头近似。零息票债券保证投资成本和无风险收益,看涨期权保证在支付相应期权费(理财费)条件下获得未来的一个权利,该权利帮助投资者实现价格上涨时获取收益价格下跌时成本为0的投资模式。对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价亦是按照这一原理,产品价值等于零息票债券价值与看涨期权价值之和(v=b+s),产品收益率等于1+min(k,max〔(st/st-1)θ,λ〕,其中,k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高收益率,st/st-1

表示股票收益率,θ表示参与率,即挂钩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者可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分享比例。(st/st-1)θ就表示投资者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实际收益率。λ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低收益率,即保本率。λ等于0意味着完全保本,λ小于0意味着部分保本。 

 

(二)一般挂钩的标的资产都要求有某种金融衍生工具相对应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就是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金融投资,这种投资的特征就是投资挂钩的基础资产的同时投资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衍生金融工具,依据复杂的计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原理,对全部或部分本金套期保值,最终暴露的风险头寸仅局限于运用市场资金成本与产品设计的最低收益之间的利息差异。这就要求,在挂钩的基础资产选择上,需要以是否存在对应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准。目前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无法为发售产品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该类避险工具,现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标的资产依然局限于国外金融市场上的基础资产。

  

(三)投资收益率结构制定以大数法则为标准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计算都只保证投资者获得市场在正常状态下的收益,是以大数法则为依据的,当市场由于遭受利好或利空信息冲击价格大幅震荡时,银行不对其收益进行保证。还是以花旗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帐户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为例,其投资收益率计算方法如下: (1)5% + (50%×挂钩基金期末绝对表现):于产品期间,只要挂钩基金绝对表现从未大于20%,到期就可获得此投资收益率。 (2)5%:于产品期间,若曾有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高于20%,但从未大于40%,则到期就可获得5%的到期投资收益率。 (3)0%:于产品期间,只要有过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大于40%,则到期投资收益率为0%。 * 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即挂钩基金表现的绝对值 = 绝对值 ((挂钩基金观测值/挂钩基金初始水平-1) x 100%) 。可见只有在产品期间,挂钩基金的绝对表现,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不超过40%的情况下,投资者才能获得对应的收益,该产品是适应对象为熟悉香港股票市场并且认为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在产品观测期内不会大于40%的投资者。 

 

(四)封闭式操作,赎回条款向多样性发展 

由于投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结构性理财产品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可赎回的,即使设有投资者赎回条款也会规定特定的时间,同时需要支付赎回费用。如如东亚银行推出的“股票篮子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其中就规定投资者可在交收日后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的第三个营业日向银行申请提前赎回投资金额,但银行要扣除相关手续费用和损失。但是,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的扩大,产品差异性的要求迫在眉睫,一些银行开始尝试改革某些产品设计条款,如赎回条款,以获得自身优势。 

 

四、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谨防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资产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债券、股票、基金、股指、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价格等等,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又是与这些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相挂钩的,当市场萎靡不振或遭遇危机时,标的资产的走势就相应步入盘整或下跌区间,此时很难保证相应的预期到期收益。即当市场向不利的方向变动时,投资者将面临由于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导致到期收益很小或为零的市场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一般来说,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操作复杂,都会选择封闭式运作,对投资者设定赎回限制。虽然这能够保证在封闭期内理财基金全仓位运作,但是不存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二级流通市场的限制,又会使投资者不能像投资固定收益类债券、股票、交易型基金等其他投资工具时主动地买卖套现,进行主动性管理。因此,当投资者面临资金缺乏时,会遭遇到无法赎回或卖出手中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五、总结 

 

我国第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7月发行的挂钩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价幅累积产品,之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外资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纷繁的产品创新和复杂多变的产品设计将中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推向全面的茁壮成长期。然而,国内投资者在这方面的知识仍然有所欠缺,与市场的接轨程度尚不充分。文章尝试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产生、特征以及涉及风险四个方面简单论述该产品

的与众不同之处,希望能为提高投资者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贡献一二。 

 

参考文献: 

[1]谭利宁,2009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研究[j]. 消费导刊,2009,(10). 

[2任敏、陈金龙,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定价研究[j].经济研究,2002,(12).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收益

一、 引 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投资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工的细化使女性更多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女性人力资本特征、投资现状、以及女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性别差异,投资主体为了追求利益,会先比较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目前关于人力资本性别投资收益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两性人力资本哪个投资收益大,哪个更具有投资价值,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研究的成果的梳理,在分析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做了相关评述,以期对将来学者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国外学者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情况

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由私人出于追求利益的投资行为完成。他建议由国家“推动、鼓励甚至强制全体国民接受教育”。即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时忽略了人类性别的划分,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没有差别,不需要进行单独研究,没有从性别角度对人力资本投资展开研究。

美国学者舒尔茨较早明确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男人的范围,忽略“女人资本”的倾向令人担忧”。[3]由此可见,舒尔茨注意到投资中的性别差异,认为以前的研究忽略了对女性的思考,有必要对女性人力资本进行单独研究。但他比较注重宏观方面的分析,缺乏微观的支持,没有就人力资本性别投资问题展开探讨。

在舒尔茨的基础上,贝克尔发展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他主要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弥补了舒尔茨研究的缺陷。贝克尔认为:“投资量是预期收益率的函数。”收益率越高,投资量就越大收益,男女两性在学校教育中的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差异使家庭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更愿意向男性倾斜。他指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和男性有很大的区别,女性人力资本与家庭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即专业化投资会强化女性在家庭部门的比较优势,如果妇女在做家务上优于男人,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讲,妇女应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贝克尔的家庭决策理论为研究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奠定了基础。但他的理论定性的分析居多,定量的分析很少。

明赛尔从投资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他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模型,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收益函数,并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用于家庭决策中来研究人力资本的性别投资行为。他在《家庭背景下妇女的劳动力供给》以及与波拉切克合著的《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由于家庭决策的原因,女性的劳动力市场收益低于男性收益。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女性人力资本折旧率高于男性,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递减速率快于男性。[5]他通过建立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进行了定量分析,但没有就性别投资收益展开定量的比较分析,仍需要继续研究论文格式。

继舒尔茨、贝克尔、明赛尔的研究之后,后期的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逐渐细化。莱姆使用国别数据,将寿命差距作为家庭资源投资男女的指数,分析整个生命周期的家庭分配,最后指出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优先给予创收能力更强的成员。邓肯通过对巴西儿童死亡率数据,进行博弈框架经验分析,得出母亲更倾向于女孩的健康投资,而父亲更倾向于男孩的健康投资。P.Duraisamy通过对印度的数据研究发现,1983、1993、1994年,投资于女性的中级和中高级教育的收益要比投资于男性的高。[4]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比较早,虽然没有从性别角度进行专门的研究,但研究中涉及到了人力资本性别投资问题。分析视角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相关理论在不断的完善,为科学的分析性别投资行为提供了依据,也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但国外学者没有对性别投资收益展开比较研究,研究的还不够全面,仍需要深入的探讨。

三、 国内学者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对性别人力资本的研究比较晚,但是发展的比较快。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性别人力资本,进一步分析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和特征、女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人力资本性别投资收益的研究上争议还很大,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传统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投资对象是同质的,这对投资性别差异的解释不充分,因此潘锦棠(2003)提出性别人力资本,即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象按男性和女性划分,研究女性相对于男性的投资价值。他认为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和“投资环境”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向男性倾斜,是因为目前“人力环境”中男性比女性更有投资价值;男性收入高于教育投资相同的女性是因为存在“性别租金”;男女两性相对投资价值的变化是因为“人力环境”的变化。[6]他从投资的性别差异角度、投资回报的性别差异角度进行了探讨。性别人力资本的提出引起了学者对女性人力资本的重视,进一步提升了女性人力资本的存量。

(二)性别歧视是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期,性别职业隔离现象较为严重,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难,就业中性别歧视成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障碍。学者开始关注性别歧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投资中的性别歧视收益,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人的投资决策产生。李莹(2004)认为,传统的性别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各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来削弱对女性的投资动力,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影响投资范围,因此出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徐彩莲(2006)研究发现由于性别歧视的存在,使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毛艺林(2008)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歧视阻碍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两性的平等发展。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导致性别差异的原因,除了传统性别歧视的因素,还包括经济利益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差异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外,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投资决策,所以投资中差别地、甚至歧视的对待某一性别群体,实现两性优势互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张抗私(2002)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投资中的性别歧视,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和职业培训上的不同,真实收益中女性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高于男性,即女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邵明波(2005)指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受传统社会观念和经济原因的影响,对女性的投资不足,进一步影响女性就业,导致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下降,降低家庭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偏好,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张春霞(2006)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分析出,受性别歧视的影响,女性和男性在教育培训和迁移等方面的投资存在差异。由于投资对象和投资环境的性别差异,知识女性的投资机会比男性少,投资回报率低,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造成了两性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

关于性别歧视研究有非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视角,但结论大致相同,认为性别歧视的存在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非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指出,性别歧视会降低对女性的投资动力,导致女性的投资收益低于男性;经济学角度的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会有性别差异,除了性别歧视的因素外,经济利益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性别歧视,有利于改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为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依据。但关于性别歧视的分析多是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还不多见。

(三)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

性别歧视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倾向,使两性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这种差异没有定量分析,因此将性别歧视作为投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解释力度不够,不少学者开始对性别投资收益进行量化。国内学者在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时,主要是通过收益率来衡量。如禇建芳(1999)等通过对个人投资收益率的研究,得出女性的教育收益率为5.82%,男性为4.36%。[12]孙兰(2003)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指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是很显然的收益,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比男性大,而收益比男性小,这两者相比较是进行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前提。高梦滔、姚洋、梁宏(2004)等通过分析女性健康数据,指出女性的健康情况不如男性,即女性的保健投资低于男性。刘国恩(2004)对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男性的健康的经济收益低于女性。毕雪晴、岳晓菲(2007)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发现我国教育收益率低于国际水平,与同等学历的男性相比,女性收入只及男性的2/3。钟威(2007)指出性别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主要表现在被投资者将会获得较高的预期货币报酬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投资风险两方面,他认为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倾向走入误区,通过对成本收益中性别差异的分析,指出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可获得比男性更高的收益。从上面的研究看出,女性的收益率显著高于男性,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但对于投资性别差异的定量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探讨。

(四)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从静态走向了动态

在参与经济的过程中,两性时间配置差异较大。女性的时间在家庭、市场以及闲暇三个部门间配置,男性只在市场和闲暇两个部门间配置。新古典经济学采用两部门分析法,将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假设为男性,忽视了两性的时间配置差异,存在很大的缺陷。人力资本投资是属于时间密集型的,只有闲暇时间才能用来人力资本投资,闲暇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力资本投资有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女性闲暇时间进行分析论文格式。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对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做了研究。郭砚莉(2006)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出发,结合经济学、人口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指出:由于传统分工的存在,女性在三部门间时间配置不同于男性只在两部门间配置,对女性教育投资小于男性,中断工作经历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最大,中断期间女性不仅无法进行在职投资等活动,还会加速原有人力资本的折旧。导致女性人力资本含量比男性低,从而收益率也比男性低。袁迎菊(2008)从男女两性的时间配置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分析。她认为女性由于要承担工作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其时间配置与男性有很大的差别,因为生育孩子需要工作要中断一段时间,这样会造成女性人力资本因闲置而贬值,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朱凯(2009)指出女性由于生育等因素的影响,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较低,而人力资本投资受限。通过时间配置角度的分析,使人力资本的分析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分析。从经济人的角度对女性时间进行分析,为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比较早,且不同时期的研究视角不一样,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人力资本性别投资的理论在不断的完善,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国外学者没有从性别角度将投资对象进行区分,因此不能充分解释两性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多是关于家庭投资差异的分析,没有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仍需要深入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性别人力资本的研究比较晚,但发展的比较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性别人力资本进行分析收益,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与国外学者相似,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分析,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在不断的深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完善。在研究的内容上,学者主要是关于教育投资和在职培训投资的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还包括健康投资、迁移投资等,但对这些投资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献还不多见。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定量的研究都有,但定量分析还不够深入,能将两种方法紧密结合,系统的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文献也不多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设定相关的衡量指标,对两性投资收益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

由于学者分析视角的不同,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哪个收益更大,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部分价值是没有计入收益中,女性人力资本收益低于男性,但从女性经济人角度分析,其收益却高于男性。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的研究,是目前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难点。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上丰富了性别人力资本的内容,也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为科学的分析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供了依据。最后对改善女性的投资状况,缩小歧视性人力资本投资所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郭砚莉.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M].2006

[4]P.Duraisamy.Changesin Retums to Education in India,1983—94:byGender,Age—cohort and Location[J].EconomicsofEducation Review,2002(6)

[5]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9)

[6]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94-104

[7]晏月平.女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探索,2008(6):161-163

[8]张抗私.人力资本投资中性别歧视的经济解析[J].财经经济问题,2002(7):19-21

[9]李莹.简析传统性别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4(3):56-59

[10]邵明波.中国女性人力资本特点及现状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4):15-21

[11]徐彩莲.论女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18-20

[12]张春霞.性别歧视与性别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纠结[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

[13]禇建芳.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12)

[14]孙兰.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渝西学院学报.[J].渝西学院学报,2003(3):80-83

[15]毕雪晴、岳晓菲.论女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问题[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4)42-46

[16]钟威.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问题分析[D].2007

[17]郭砚莉.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M].2006

[18]袁迎菊.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性别差异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5)

[19]朱凯.浅析性别产生的社会工资差异[J].金卡工程,2009(7)

[20]冯颖.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发展脉络[J].基础理论研讨.2008(32):51-52

[21]李芳.国内外关于女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聚焦,2007(11):39-41

[22]张莹.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人力资本投资[J].经济问题,2007.(4):30-32

[23]李莹.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3.(9):56-59

[24]陈丹.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分析[D].2007

[25]秦政、曾繁荣.性别人力资本投资价值研究[J].人力资源,2006(8):133-134

第4篇

在衡量财产保险行业的效率问题上,以前曾经用净资产收益率、保费费用率、资产收益率。随着DEA方法的产生,传统的方法已经过时。一方面,DEA方法假定每家公司最大化收益并且最小化风险,另外一方面,将各家公司与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各家公司比较来获得效率值。论文百事通应该说,这种方法提供了更加有意义并可靠的效率值,本文将应用这种方法到中国的财产保险行业。

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DMU)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做出评价。各DMU需要具有相同类型的输入和输出。通过数学规划从总体上对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每个DMU的综合效率,这个效率是相对效率,相对效率最高的DMU被确定为有效的DMU,其他DMU与这些有效的DMU之间的差距决定了它们的相对效率。

资料包络分析方法起源于Charnes,Cooper与Rhodes(1978),文中所提出的CCR模式,其后Banker,Charnes与Cooper(1984)将CCR模式中要求规模报酬固定的限制取消,提出BBC模式。此二模式被学界公认为是DEA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SEiford,1996)。

二、对国内产险公司技术效率的研究

1.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选择。作为保险公司特别是财产保险公司,最主要的是进行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投保人通过交纳一定的保费,将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化为确定的支出。本文选取了“实际引致损失(Y1)”这个指标。该指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赔款支出”,这代表承保业务在当年的支出情况;第二部分是“准备金增加”,这代表由于保险公司当年业务引起的将来期望损失支出。其中“准备金增加”应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增加+未决赔款准备金增加+长期责任准备金增加”。

在保险公司的投入方面,本文将其界定为三个方面:劳动、物料投入和资本金。本文直接选取保险公司大专以上学位人员数作为“人力投入”变量(X1)的代表。物料投入需涵盖广告、公关、对中介机构和兼业的支出等等许多方面,故本文用“手续费+分保费用支出+营业费用-摊回分保费用-人力投入×当年保险业平均工资”作为代表,用变量(X2)来表示。资本金对提供保险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是投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资本金是决定保险产品的提供和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除了要满足监管机关对资本金的最低要求外,资本金还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本文选取资本金作为投入的第三个指标(X3),采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资本”和“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都可以代表资本的投入量,两者的差别在于后者没有考虑从未分配利润。我们对于资本金的选取分两种情况,当利润为负时,采用“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当利润为正时,采用权益资本。换句话说,我们此处定义的资本投入为权益资本与“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中较大的那一个指标。

2.计量结果。本文选择了目前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8家产险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涵盖了大中小保险公司,采用DEAP2.1软件进行运算。如图1所示,在观察期间技术效率的均值基本保持不变,方差则明显上升,直到2005年之后才开始下降。这可能因为技术效率是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乘积,表明随着从业公司的增加,各家公司在技术和规模方面的综合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略有下降的趋势,市场竞争压力较大,而方差的波动性更大,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三、利润率与技术效率的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保险公司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水平,本文选取权益收益率(ROE)和资产利润率(ROA)作为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选取TE(技术效率)作为反映保险公司效率水平的指标,将两者排序,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直观感受中技术效率较好的财险公司如人保、太保、平安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的技术效率均处于前列,这一点符合一般预期,这也说明了我国保险市场的部分公司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效率已经颇高,但是部分新成立的中小产险公司的技术效率较低,但由于公司自有资本也较低,导致了效益值的表现却较高。

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分析,财险公司可以按照效率和利润高低的不同组合进行分类,结论如下:

1.效率高且利润率也高。中国人保财险、平安保险、太平洋财险、永安保险这几家公司,效率相对较高,利润率也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成立较早的几家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不仅经营技术效率高,而且经受住了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盈利能力同样很高。同时,一些中小型的公司随着经营年份的增加,经营经验的不断累积,也在不断努力创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提升市场份额和业务质量,盈利能力相应提升。像大众保险这样的中小规模公司,比较注重集约化经营,找出客观规律,从而很好地控制了占领市场和提高业务品质之间的关系。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作为财险市场的前三甲,占据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市场份额,依然凭借着丰富的经营经验、众多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优秀的经营管理水平、高效率的投资能力,因而也能很好地控制经营所必须的成本,利润和效率没有偏废。尽管有些公司如平安在之前的年份会出现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但都能及时调整发展速度,加强内部效率的改进,摆脱利润下滑的阴影。

2.有些公司效率较好,然而利润率却较低。这类公司很多,其中,天安产险和中华联合这两个案例表现的十分明显。天安产险的技术效率表现得较好,但是其效益值却表现较差。天安产险成立于1994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产险经验,技术效率较好,但是近年来效益的提升一直较迟缓。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首先,与同业相比,天安产险支付给员工的报酬相对较低,这样虽然短期内降低了人工费用的支出,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薪酬政策难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人才进入团队,影响了公司长期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其次,虽然成立时间较早,但天安产险的市场份额却发展不是很快,当时的管理层为了尽可能多地占据市场份额,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主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车险等亏损险种占比较高,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的收益来弥补这些亏损;另外,天安产险的投资能力值得担忧,2009年投资收益仅为2.2942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水平也略有下降,比起同期投资收益较高的公司,还有很大差距,投资收益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天安2005年~2008年过度投资引起,在资本市场火爆之时,忽视了隐藏的风险,一旦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之时,其偿付能力也随着资产收益的缩水而下降,经营的风险也加大。另外,由于偿付能力不足,效益表现较差,天安产险寄希望于在2009年的资本金由6.678亿元扩充至21.72亿元,但半年后很快偿付不足的困境还是出现了,一是因为注资资金不会立刻全部到位;二是业务摊子铺得过散,导致资本金的消耗速度较快。因此,面对该种困境,本文认为应该通过产险公司自身效率的进步和对经营风险意识的加强来慢慢改善。

中华联合也是我国成立较早的产险公司,在走出新疆、迈向全国的发展道路上,中华联合短短数年间,完成了全国机构布局;又在短短数年间,中华联合保费收入呈“井喷式”飙升,迅速跻身为国内第四大产险企业。2006年,中华联合的保费收入从4年前的十几亿增长到150亿,跃居国内产险第一集团。中华联合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扩张太快,为了一味追求保费规模,承保控制不到位造成了中华联合一步步走向困境。因总部偏居新疆,在以往的快速扩张中,总部放权过甚,各分公司自成诸侯,日益坐大,形成总部对分公司管控能力较弱的局面。而且因为总部偏处新疆,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因此,中华联合才于2010年将总部搬到北京。另外,由于扩张太快,承保控制不到位,过度价格竞争。中华联合的快速扩张模式:在车险领域一味依赖高佣金和低手续费,没有控制好赔付率和成本费用,最终导致必须保持业务高速增长,以便用新收保费支付以前的赔付。

为了解决公司最大的问题——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中华联合曾于2007年开始引资工作,法国安盛一度成为潜在收购者,但有关谈判目前已经终止。引资失败,加速了危机的爆发。目前状况:自2006年来一直排名第四,一度陷入巨额亏损的中华联合2010年上半年实现盈利,但6个月保费累计增速均为负值,市场份额也较2007缩水一半,至4.8%。但是,为了维持经营的质量,为了公司长期的稳健经营,收缩业务将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3.效率低但利润率高。一些小型保险公司,效率指标都不是很高,但利润率相对还是很高,如中银保险、东京海上和大众保险等。这可能是由于公司本身资本金就较小,加上经营上比较审慎,坚持利润导向,不盲目追求市场份额,保持每年的收益,这样计算起来,其ROA和ROE指标就相对较大。

4.效率低,利润率也低。一些公司,如丰泰保险等,利润率和效率都不高。作为新兴的公司,由于在成立了前三年没有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在业内占据一席之地,加上自身管理与经营理念上的存在诸多问题迟迟没有进步,业务质量和规模都乏善可陈,于是就湮没在众多新成立的小型产险公司之中了。

四、产险公司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

中国产险业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承保利润率波动的现象也比较明显。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产险业承保效益连续下滑,全行业亏损的被动情况也时有出现,在2009年,经过贯彻“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方针,积极转变经营模式,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全行业实现了账面扭亏,但承保还处在略有亏损的状况,经营的不稳定性仍然较大,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

根据前文的对国内产险公司的效率与效益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来看,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较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从中国保险业的发质量来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但低效率的中小公司还有不少,高成本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比比皆是。

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是保险险公司获得利润最重要的两大渠道。在承保利润空间逐步压缩的情形下,保险企业的盈利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另一只“轮子”——投资收益的高低。由于保费收入和赔款支出的时间差,保险公司有了资金运用的可能性。由于竞争的需要,在制定保费时要考虑投资收益率情况以降低保费,这一点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保险市场上尤显重要。所以,资金运用也成为保险公司一项重要的无形服务。保险是金融的一支,注重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对公司资金的有效运用,承保过程是为了进行资本投资筹集资金的融资过程。保险公司应该注重资金运用,通过资金运用获得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利润的损失。

随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相继成立和保险资金的集中专业化管理,国内保险业投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从2003年开始,保险机构在市场博弈中占据了主动,把握了机遇,为整体投资收益率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自2004年10月24日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进行股票投资以来,基础设施项目、商业银行股权、境外投资等投资渠道的逐一解禁,是近几年保险业改革结出的最丰硕成果。尤其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又进一步鼓励保险资金逐步提高资本市场投资比例、扩大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和品种、试点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等,自此在政策层面上打通了保险资金可投资运用的所有通道。结果,保险资金频频以战略、财务投资者身份参与中、工、建行重组上市,并投身于京沪高速、南方电网等基建、能源项目。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由于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需要实行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做;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不仅会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还会对企业年金产生积极影响。当然,面临的一些问题须先行解决。

论文关键词:企业年金;资本市场;市场化

目前,酝酿多时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已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完毕,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该办法的出台将为企业年金的入市提供可能,使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有章可循,这无疑会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一、我国企业年金概况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的养老保险,从其法律关系和运营特征来看,它是一个长期承诺的、受法律保护的延期支付合同,也是一个基金管理、资金运用和待遇制度不同环节综合发展的补充养老制度。在国外,企业年金一般被称为私人养老金计划、职业年金计划或雇员年金计划,我国在2000年以前称之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后来为与国际接轨而将其更名为企业年金,并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以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

在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概括出养老保险制度的三个支柱理论,即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应由国家主办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建立的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支柱构成,我国在l991年便按照这一国际通行的“三支柱”模式建立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三个支柱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纵观全球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推行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美国,基本养老金提供的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补充养老金约为30%,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在德国,补充养老金相当于在职工资收入的l5%,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参加了补充养老保险;在日本,有6o%民营企业实行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之下,我国的长远结构目标定为基本养老占30%,企业年金占50%,个人储蓄占20%,但是截至2000年底,企业年金的参保企业只有16247户,覆盖人员560.33万,只占基本养老保险的5.3%,所以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比较缓慢。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已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累积资金不足,近年来收支缺口逐年扩大,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发放养老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转,亏损巨大,再加上养老金替代率居高不下,即便从85%下降到60%,国家仍难以负担如此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企业年金市场化的必要性

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企业年金之所以要走向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运营,从根本上说,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1.一般而言,企业年金大多采用DC计划,即“限定缴费计划”,它是指由企业设立、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并按个人账户积累额支付退休金的一种退休金计划,DC计划事先确定每期的缴费金额或比例,职工对个人账户拥有投资决策权,并承担由此导致的投资风险。

2,普遍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投资回报全部计入个人账户,退休金水平取决于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的缴费额及其投资收益,因此退休金并不确定。

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企业年金要求投资的稳健与收益的稳定,也即有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这就必须由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事实上,这正是国际上通行的运作方式,但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状况却不容乐观。

首先,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偏低。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基金运营管理,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在当前的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分布中,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占企业年金总资产的80%以上,存入财政专户、现金以及股票等其他形式的资产不足20%,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在国家连续降息的情况下,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很低。

2000年,中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平均只有2.79%,其中行业为3.2%,地方则更低,仅为1.34%。其次,根据经济学上投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制衡关系,低风险与低收益相对应,但对我国的企业年金来说,却是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国际经验,信息技术系统、业务管理体系、投资管理体系是成功经营企业年金的三道阀门,没有这三道阀门,企业年金发展就会缺乏安全保障机制,而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是由现行的各类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承担,缴费征集、会计核算、个人账户的登记、基金账务管理等业务工作基本上依附于企业的劳资、财务等职能科室,汇集的基金由企业直接投资,有的甚至将基金用于企业生产资金投资营运,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无论在账户管理上,还是在投资管理上,甚至在基金资产的保管上,基本上均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并且只接受来自政府监管机构的单一监管,这势必影响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根据马克维茨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年金的投资应采取多元化、多样化、分散化的原则,不仅可以保证年金的盈利性,而且分散、降低了投资风险,可以保证年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我国的企业年金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因而风险较高。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问题,实行市场化运作,把企业年金引向资本市场是一个必然选择。

三、企业年金入市后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1.资本市场对企业年金的积极影响。

(1)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使其投资渠道趋向多元化,不仅可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还可投资于股票、企业债券、抵押贷款、不动产、国外资产等。这种多样化、分散化的投资保证了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同时也分散、降低了投资风险,保证了其安全性、流动性。

(2)企业年金走入市场后,其经营管理将由取得相应资格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年金管理机构、专业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中介机构等参与企业年金的管理运作。企业年金将由这些“谨慎者”管理,执行“审慎决策”原则,并与“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实现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企业年金“既安全又高回报”的梦想。

(3)市场上的竞争机制会引起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使它们在保持“谨慎管理”的同时,尽量为投资者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

2.企业年金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入市后,企业年金可以导致对债券和股票的需求,这种长期的资金来源将会大大增强对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从而激发资本市场,尤其股票市场的活力。

(2)企业年金作为一种长期资金,其对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要求需要市场上的“谨慎者”实行“谨慎管理”,从而强化金融机构的理性投资,降低资本市场的多变性,推进其安全性。

(3)市场对企业年金有效的、规范化的经营管理会使企业职工认识到专业管理个人存款的好处,这将会进一步产生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如投资基金、保单等,多样化的个人储蓄和投资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转贴于

四、关于企业年金市场化的建议

前面对企业年金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积极影响的讨论仅仅是理论上的,要达到理论上的效果,我们还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在资本市场方面。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十分成熟,总体性风险很高,企业年金的多元化投资虽然能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但无法消除系统性风险,因而面临的风险依然很高,难以满足其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多数基金管理公司的绩效稳定性不显著,通过对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与大盘的比较,并考察基金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发现基金的整体业绩比大盘要差,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所以难以保证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另外,从国外经验来看,债券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要超过股票,债券因为风险小,收益稳定,受到了退休基金的欢迎,投资组合中的债券比例通常均高于50%。而我国目前债券市场存在着较多缺陷,市场规模小,缺少连续性,难以满足企业年金投资需要。所以,若要实现资本市场对企业年金的有利影响,一要继续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因为只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才能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才有利于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企业年金产品;二要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的运做,强化其理性投资的意识,尽可能在保证企业年金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其收益性。

2.在企业年金方面。

第6篇

原则一:风险与收益对称,额外风险需要额外收益补偿

一些人以储蓄进行投资并得到回报,另有一些人愿意放弃未来的消费机会而在现在消费。假设面对不同的投资机会,我们应把钱投到哪儿呢?首先,投资者由于延迟消费,会要求比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更高的收益率,否则他们会提前购买目前不需要的产品或投资于那些能保值增值的资产。如储蓄将导致购买力下降,那么推迟消费是不明智的,这是因为风险与收益不对称。

论文百事通其次,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是各不相同的。由于高风险项目的预期收益比较高,所以有些人就会投资风险高的项目,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更高的投资回报。第三,这里所讲的收益只能是预期收益而不可能是实际收益。额外的风险应当由额外的收益来补偿,这就是公司债券利率高于政府债券利率的原因所在。

原则二:货币的时间价值

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观念是货币具有时间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货币都具有时间价值,货币只有被当作资本投人生产流通才能变得更有价值。在经济学中货币时间价值是用机会成本表示的。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要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拒绝。为把未来收益和成本折现,必须确定货币机会成本的大小或利率高低。具体的利率是权衡风险后决定的。因此,风险投资的收益应当高于无风险投资的收益。如购买股票的风险肯定大于将货币存入银行的风险,因而,股票投资收益率必定高于存款收益率。

原则三:衡量价值的是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公司收到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而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利润是公司赚得的收益而不是手头可用的现金。公司的现金流和会计利润的发生往往是不同时的。现金流反映了收支的真实发生时间,因而比会计利润更能衡量公司价值。

原则四:只有增量现金流才是相关的

并非所有的现金流都是增量。这里所讲的增量现金流是指新项目上马后的现金流与原项目现金流之间的差额,反映了该决策的真实影响。当然,增量观念不能局限在现金流上,而应当从增量这个角度考察决策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如收入、成本、税金等。

原则五:利润特高的项目在竞争市场上是不能长久存在的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要创造财富。因此,投资评估和决策时的重点是预测现金流量,确定投资项目的收益,并评估资产和新的投资项目的价值。

在竞争市场上极高的利润不可能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发现收益高于平均收益率的项目十分关键。竞争虽然增加了发现的难度,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市场竞争:一是使产品具有独特性。产品的独特性使其与其他产品相区别,可使产品价格抬高从而增加利润。无论产品的独特性源于广告、专利、服务还是质量,只要产品和同类产品的区别越大,竞争的优势就越大,实现高利润的可能性也越大。二是降低产品成本。规模经济和成本低廉可有效地阻止新厂家的进入从而减少竞争,也能使利润达到较高。

原则六:市场是灵活的、价格是合理的——有效的资本市场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只能在有效的市场中实现。市场是否有效与信息反映到证券价格中的速度有关。一个有效的市场是由大量受利润驱动的独立行为的投资者组成的。与证券有关的信息往往随机出现在市场上。投资者即时对信息作出反应,购买或出售证券。在有效市场的假定前提下,信息反馈到价格中去的速度之快使得投资者无法从公开信息获利。只有当投资者确信了证券价格已经恰当地反映了公司预期的利润和风险,进而反映了公司真实的价值,此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才是理性的,资本市场才是有效的。

原则七:经理、债权人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问题

只要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就必然出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理的所作所为并非一定能使股东财富价值最大化。例如,经理的收入往往与公司的规模、销售额、市场份额、员工数等有关,所以有些经理偏好于扩大投资规模,尽管这样做可能对股东财富的增加并没有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中,经理更多考虑的是个人晋升、收入的增加、地位的提高等。

那么为什么股东不将这些经理解雇呢?理论上讲,股东选举董事会,董事会任命管理人员。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管理人员提出董事会的人选并分发选票。实际上股东所面对的候选人名单是由管理人员提供的。最终结果是管理人员选了董事,而这些董事更多地代表管理人员的利益而非股东利益。于是就出现了的问题。股东往往花费很多时间来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并试图使他们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相一致。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和管理人员工资的审计来完成。另外,把管理人员的奖金和他们的决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股东利益结合起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新晨

原则八:纳税影响业务决策

公司在评价新项目时必须考虑纳税因素,投资收益的衡量应当建立在税后的基础上。不同的税种对公司的财务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债务融资所支出的利息在所得税前列支,可以使公司减免一定的所得税,是一项减税费用。而股票的胜利是在所得税后列支,不能抵减所得税。这也是债务融资优于股票融资的原因所在。

第7篇

【关键词】马氏链 模拟退火算法 均值—方差模型

一、引言

证券投资是在证券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以利息、股息或出售赢利等形式取得利润收益的一项经济活动。证券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及投资风险的大小,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策略时,总希望收益率大而风险小,但二者不可能同时满足。在给定的收益率下,确定投资策略使投资风险最小,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是关于在收益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行为的理论,它由Markowitz提出,认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具有“非满足性”和“风险回避性”两个特征。

一般认为,证券市场是弱有效的,历史信息已反应在当前价格中,证券未来的价格仅与当前状态有关,而与过去无关。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了证券价格具有马氏性,因此利用马氏链模型进行研究是合理的。Markowitz模型要求协方差矩阵是正定的,但是这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具有一般性。模拟退火算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数值计算的解决方法。

二、马氏链模型

定理 对时齐马氏链,如果存在正整数d,对任意的i,j∈S,都有pij(d)?叟0,则此链具有遍历性,且有极限分布π=(π1,π2,…,πn)。

将证券价格的状态空间划分为{上涨,稳定,下跌},用{1,2,3}表示,即状态空间S={1,2,3}。转移概率用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状态的频率代替,即p■=■。因此,转移矩阵为:

P=■

建立马氏链模型,首先要判断证券价格是否具有马氏性。设p■=■,统计量Y=2■■n■ln■服从自由度为(n-1)2的x2分布,利用Y统计量对证券价格的马氏性进行假设检验。前人研究证明[1],原假设被拒绝,即认为证券价格具有马氏性。本文在设计matlab程序时也对证券价格进行了x2检验。

三、模拟退火算法

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如(1)描述,其中X=(X1,X2,…,Xn)是投资组合,Σ是协方差矩阵,R=(R1,R2,…,Rn)T是证券的收益率向量,RP是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均值—方差模型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使用方差衡量投资风险,投资者可预先确定一个期望收益,通过该模型确定在每种证券上的投资比例,使证券组合的投资风险最小。不同的期望收益会存在不同的投资组合,使得方差最小。

minσ■=XΣX■s.t. XR=RP■X■=1X■?叟0(i=1,2,…,n) (1)

由于算法最终解有可能并不是最优解,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2],在设计matlab程序时增加了一个停时器,其作用是将退火过程中的最优解记录下来,并最终输出最优解。本文取初始温度T0=200,最终温度e=0.0001,降温系数是at=0.99,Tk+1=at*Tk,每一温度下的迭代次数L=500。在初始状态的选取上,使用Monte Carlo方法求得一个较好的初始解。

模型(1)中证券不允许卖空,这与中国的市场现状是符合的。由于要求证券组合的和为1,所以要对新解进行归一化处理,保证其和为1。相邻状态的产生规则是产生一个0和1间的随机数,新解X'=X+scale*[rand(1)-0.5],scale是自领域适应因子[3],初值scale0=1,下降系数与降温系数一样,scalek+1=at*scalek,与温度下降类似,它在迭代开始时较大,在结束时较小。优化函数为J(X)=XΣXT-(XR-RP)2,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就是使得目标函数J(X)最小且满足相应约束条件的X。

当出现新解的某个分量小于0或大于1时,本文采用的方法是用旧解中相应位置的分量去代替。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平安银行2011年12月30日至2013年3月25日共304个交易日收盘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际有效数据为290天[4]。通过matlab计算,发现平安银行的价格具有马氏性,这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因此可以使用马氏链模型去进行研究。计算可得转移矩阵,如(2)所示:

P=■ (2)

转移矩阵表明无论平安银行当前股价处于什么状态,未来上涨或下降的概率都接近0.5,股价维持不变的可能性非常低,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由定理知,转移矩阵同时表明该马氏链是遍历的,且存在极限分布limP,如(3)所示。

limP=■ (3)

极限分布表明平安银行下跌的概率约为45%,上涨概率约为52%,股价维持不变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对平安银行股价未来的趋势判断是上涨。同样地,可以对其他证券进行类似操作。接下来,选取十只上涨概率较大,即未来表现较好的证券作为投资组合的证券,通过马氏链模型的筛选,分别为保利地产、格力电器、贵州茅台、农业银行、上汽集团、万科A、招商银行、中国建筑、中国平安、中信证券,选取2012年11月14日到2013年3月29日共90个有效交易日的收益率数据进行模拟退火算法的实证研究[4]。

证券的收益率Ri用历史收益率数据序列{ri}的期望值去代替,因为收益率围绕均值上下波动,用期望值去近似代替收益率是合理的,即Ri=E(ri)。取期望收益率RP等于日无风险利率0.000086,因为如果证券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小于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短期国债而无需承担风险。表一是用Monte Carlo方法得到的初始解,表二是用模拟退火算法求得的最优解,其风险比初始风险要低,同时收益率也比初始值要低,这符合经济学原理,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最优解的优化函数值小于初始解的优化函数值,这表明在相同的收益率下,最优解要比初始解的证券投资组合风险要小。

五、结论

在证券市场具有马氏性这一条件下,利用马氏链模型选取十只未来预期表现较好的证券,再利用模拟退火算法,避开了均值—方差模型当中协方差是正定的要求,得到最优证券投资组合,结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王新蕾,肖东荣等.股指马氏性的检验和预测[J].统计与决策,195:21-22,2005.

[2]庞峰.模拟退火算法原理及算法在优化问题上的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6-7,2006.

[3]肖思和,鲁红英等.模拟退火算法在求解投资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3(1):116-118,2010.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城乡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一、包容性增长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的关系

在人民网2011年你最关注的十大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以71090票居于榜首,回顾近年的两会调查,2010年的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以104887票排在首位;2009年的两会调查,社会保险位居第八位;2008年社保养老也进入两会调查前十。从历年调查来看,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摘要标志和前提,而城乡居民的最大的权利失衡莫过于社会保障。

包容性增长是基于经济不均衡增长和人们不能共享经济快速增长成果这一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所谓包容性增长,即在关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机会均等、普惠共享的增长,强调人们都平等地享有发展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权利,而不是被排除在经济增长进程之外;是一种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增长,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充分就业、合理分配和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的增长,强调城乡、地区、人群的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是社会保障发展的保障和基础,而大力推动社会保障的发展作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一种手段,也会为包容性增长提供社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二、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问题分析

我国城镇已经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相对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国家社保基金的供给严重向城市倾斜,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严重不平衡。

1.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但总体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求社会保障的发展要更好地处理好 “普惠”与 “适度”的关系。包容性增长强调所有人都能够机会均等、公平合理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此模式下,社会保障应该将所有人群纳入其保障范围,同时,其保障水平既能够满足国民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0年底,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32亿元,累计受益7亿人次,无论从覆盖面看,还是从参保人数看,都有了进一步增长,但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例如,虽然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经济学论文,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因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需求仍然尤为突出。

2.农村传统保障功能及手段已失去基础,但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相对落后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及相关基本社会条件的变化,农村传统的保障功能及保障手段都已经在进一步弱化。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名存实亡,集体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几乎消失殆尽;其次,作为农民祖祖辈辈最重要的保障资料——土地,其社会保障功能正在加速弱化;最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家庭的扶养能力却几乎达到极限的同时,农村低水平的养老保险并不能满足需要,在此背景下,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截至2010年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1万个,床位213.9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70.4万人。从国际经验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在50张-70张。在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不过23.5张。保守估计,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数量在300万以上。

3.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多元分割,农村社保发展地区差异显著

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求社会保障在项目和制度的协调与整合方面取得突破。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分散化、碎片化现象严重,各个保障项目孤立开来,独立运行,每个项目的多种制度也是如此,不同地区更是如此,这就无法从制度层面保证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因而更难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和实践层面保证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这种现象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既不利于实现城乡人口流动和社会融合,又不利于通过社会互济来分散风险、保持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从而直接损害制度运行的效率。

4.保险费征缴困难,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大

对于进城的农民工而言,企业应承担一定的保险费,但由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有企业、县以上城镇集体企业减员增效,参保职工急剧下降,而私营企业对参保认识不到位,参保面不广,加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缺乏有力的征缴手段,企业欠缴、少缴或拒缴的情况时有发生,收缴难度很大,甚至当年收支平衡发生困难,支付能力逐年下降。另外对于农村的贫困人口而言,其参加社会保障能力较差。例如2010年大约4223.7万农村困难群众受国家财政资助才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另一方面,如果社保基金不能有效地增值,将很难达到应有的保障水平。过去一段时间物价的持续涨幅,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劳动者、退休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造成了影响论文服务。我们必须看到,自1996以来,国债利息不断下降,银行储蓄收益或购买国债收益已经微乎其微,相对于日益显著的通货膨胀而言,基金保值与增值的压力显而易见。其中养老保险基金能否保值增值决定着能否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将要形成社会性的老龄化趋势。

5.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较低,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求社会保障将提高统筹层次与实现制度间、地区间的转移接续相结合。目前社保制度在基金分割上主要表现为区县统筹,统筹层次较低,风险分摊范围有限,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很难实现不同地区间社保基金的调剂和关系的转移接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口流动频繁,而各个制度间和地区间的转移接续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严重阻碍人才的流动,损害人们的既得社会保障权益,影响人们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三、包容性增长模式下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衔接的途径

1.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取决于覆盖范围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保障水平的高低。首先要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参保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人们参保缴费;其次要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基本保险、保障形式单一的局面,推进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如,在养老保险方面,企业年金曾被认为是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但其发展一直较缓慢。根据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的调研数据,在目前的政策制度下,我国企业参与年金计划的比率仅为1%,且绝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有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加入进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私人部门中,企业年金的参保率大约为50%,并且种类繁多。不过,近期出台的上海、四川、陕西、福建等省市“十二五”规划中,均不同程度提及“要支持和促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提高企业职工参保率”。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于2011年5月1日刚刚正式实施。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也将正式施行,我国应及时制定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企业年金经济学论文,满足人们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

2.完善社保标准调整机制,切实发挥社保功能

过去一段时间物价的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劳动者、退休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应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即改变社会保障标准调整的相对固定周期,形成一种及时反应并调整的长效机制,适时调整和提高保障水平,在物价过快上涨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由于各地区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同,因此,具体政策各地要以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涨幅作为基本依据,在适宜时机开始实行,该机制实现各项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提高幅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基本同步的目标。

3.创新社保基金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社会保障是政府主导建立的一项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可以引入商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有效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服务水平,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资金管理运作服务,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大型保险企业拥有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参与、协助社保基金管理和运作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保联办合作项目”由政府引入商业保险机构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提供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据悉人保健康保险公司在新农合基金医疗合作方面首创“湛江模式”,以风险保障的模式经办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以共保联办的模式与社会医保经办部门开展合作。这一模式已在北京市平谷区推广应用,其他地区可以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宜的保险机构参与社会医保管理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4.完善社保基金投资制度,实现保值和增值

截至2010年底,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总规模共8568亿元,比上年增加802亿元,增长10.32%,随着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1年年底,社保基金可能接近1万亿元左右水平,到2015年有望达到1.5万亿元。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达到16.1%,2010年为4.22%,而去年CPI的涨幅大约为3.3%,总体收益率略高于CPI上涨幅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营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基金运营效率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散,投资收益率低,2009年中国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不到2%。除了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外,社会保险基金所包括的其他基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的投资尚属空白。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仅用了七个条款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及监管作了原则性规定。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并没有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因此,需要对基金的投资运营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法律规定,明确界定基金的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同时应放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通过多种投资方式的组合,分散投资的风险,增强资金的赢利性。

参考文献:

〔1〕《山东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课题组.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东岳论丛. 2010.03

〔2〕申曙光,侯小娟.“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社会保障带来深刻影响[EB/OL].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0.11.15

〔3〕刘永富.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J]. 求是. 2007.13

第9篇

论文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本在 经济 发展 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备受国内学者的青睐。实际上,早在舒尔茨之前,马克思的著作中就已经包含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文章将散落在经典著作中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受到了挑战,单纯从 自然 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已经不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全部原因。在舒尔茨看来,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称为人力资本,它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财富的主要缔造者,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学者认为舒尔茨是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

    1.马克思的人力资本内涵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但是多次使用“劳动力”这个概念,为揭示人力资本内涵奠定了基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资本,一类是人力资本。西方学者给人力资本所下的定义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就是指人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下的定义是“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①。可见,马克思的劳动力所包含的体力、智力就相当于罗默的“人力资本”,马克思所讲的“智力”不过就是舒尔茨所讲的“知识和技能”,他还在《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 科学 劳动”、“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等重要概念。②马克思特别重视科学、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很显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力”和舒尔茨称之为“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之间没有多少差别。

    不过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实质上是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从而也就决定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者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主导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能动因素。马克思以劳动创造价值为起点分析了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及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与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观点一致。

    2.马克思人力资本的生成路径

    西方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的取得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本需要投资才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健投资—基础性投资,二是 教育 投资—核心投资,三是在职培训投资,四是人力迁移投资。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重点研究的投资形式。人力资本投资又分为生存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发展性人力资本投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分析,揭示了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和形式。“在劳动力的价值总和中,应包括三个部分:a.在正常状态下,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以重新补偿劳动者劳动力使用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b.劳动者为养活家属,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保证劳动力商品的不断延续和更新。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从 现代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分析,资本家用于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支出(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的工资)是为了保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一种功利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可见,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前两项是生存性人力资本投资,第三项是发展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形成的两个主要途径是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支出。

    马克思还对当今人力资本理论热议的人力资本流动迁移投资有过相关论述,马克思指出:“劳动者的智力水准是否能提高,是大 工业 发展生死效关的问题。在现代化条件下,资本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社会内部的分工变革很快,劳动者如果不接受综合训练,不开发智力资源,是根本无法适应劳动的变换和全面流动性的。”揭示了现代人力资本用于劳动力的国内和国际流动需要支付的投资的重要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扩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和归属问题,这些理论思想扩展了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进一步揭示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划分的本质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效用。

    1.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从产权角度来讲,资本都有其所有者,这个所有者可以是个人、国家、 企业 和公司等法人。而人力资本这一特殊的资本,他的所有权只能属于劳动者所有。资本通过劳动力市场购买到的只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二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但劳动力所有者,即劳动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所有权。

    马克思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个人产权属性,劳动者始终保持对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而且社会也必须承认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说,要“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的特权”。只有明确人力资本的产权是私有的,保护其私有产权才可以保证人力资本的正常运行,发挥其资本的 经济 价值,否则价值降低甚至降到零。正像“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指出的那样:“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具有未来的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者两者的源泉……人们当然能获得它,但不是作为一种市场上出售的资产而是通过向自身投资……没有人能把自己同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他必将始终带来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这笔资本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可见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不能够分离的,人力资本是具有明确的私有产权性质的,离开了活生生的人,人力资本就不可能存在,人力资本永远凝结在特定的个人体内并随人体的运动而运动,随人体的消亡而消亡。

    2.人力资本划分的本质

     现代 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物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 发展 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显著地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因为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物力资本投资也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持久发挥作用。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已经是决定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也将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变资本,一类是可变资本。所谓不变资本,就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一部分资本;所谓可变资本,就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这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资本的划分相一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而自身的价值量却不发生变化;可变资本则不同,可变资本的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过程具有二重作用,一方面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一方面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些剩余。因此,通过对资本的划分进一步说明,可变资本即劳动力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对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的肯定,实质上是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充分肯定,这与人力资本理论中对资本的划分的实质是一样的。

    3.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用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及收益计量模型,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及收益模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舒尔茨和贝克尔等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测算,得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大大高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