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时间:2022-04-20 09:46:55

导语:在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第1篇

文章从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并分析了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考核方式;创新设计方法;过程考核

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引入,传统考核方式在不少大学课程的教学中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1],尤其是对“创新设计方法”这类新兴课程[2],更加体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查。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以期末闭卷笔试为考核形式;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30%(出勤情况占10%、作业情况占10%、实验情况占10%)。没有实验或实验学时较少的课程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定指标,以概念、原理、推理等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考核是不全面和不充分的,考核结果也是不准确的,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亦有所欠缺。第二,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平时学习松懈,形成不良学风,而是期末搞突击,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不扎实,更谈不上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都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第三,课程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强调了考核的“评价”功能,忽视了整个教学进程中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时反馈功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以教学方法上的调整。第四,传统考核方式基本还在延续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当代大学教育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相适应的。

二、基于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

(一)考核原则“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是为配合TRIZ理论推广而开设的一门新课[3],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育目标的先进性必然要求考核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科学化、合理化。针对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是:加强过程考核,以能力训练和提高为主导思想,形成多元化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信息透明化,同时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4-5]。考核形式多样化是指学生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共同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大部分,包括对出勤及表现、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章节测试、设计性大作业、实验和实践等的考核,形成综合全面的考核;考核时间全程化是指考核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时刻积累知识并提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考核内容科学化是指考核内容的选取要围绕课程的核心知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考核信息透明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各阶段的各项成绩,发现问题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争取下一次或在其他项目上取得好成绩,过程考核信息的透明化对促进学生学习十分有利。

(二)考核项目及分值分配“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特点是强调基础,重在应用,贵在创新。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受到创新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达到具有一定创新设计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成绩组成为:总成绩=过程考核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为百分制)。过程考核由六部分考核内容组成,各项目及具体分值分配如表1所示。还需要强调一点,各单项成绩(包括考试成绩)低于30分者(过程考核的20分项目低于6分,10分项目低于3分),总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对单项成绩必须达到30分及以上的要求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保障,以防止学生期末过于放松,使前面学习的知识不能长久扎实和得到巩固,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期末考试的总结验收作用。而且,还可防止个别学生不上课、不交作业或不参加实验等,这些都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对各单项成绩必须达到30分以上的要求是课程过程考核中重要的一项要求,除能加强平时学习还可以防止学生总成绩组成不合理。期末考试的内容也较传统考试有所改革,淡化概念、定义、公式等记忆性知识,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主要是能力考核,且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小,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减小,避免了期末临时突击现象,精力分配更加理性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消除学生的抄袭现象,利于改善考纪、考风。

(三)过程考核的具体要求1.出勤及表现。出勤及表现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侧重于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如出勤、课堂纪律、听课状态、课堂互动等情况,保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成为主体。2.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其目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随时做出调整。3.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选出的思考题、习题,督促学生课后对所授课程内容的复习,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顺利进行。在这一考核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避免相互抄袭的现象。4.章节测试。章节测试根据教学内容随堂、随机、分阶段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各重点章节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平时学习形成阶段性的检验,也对学生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随时采取措施弥补前一阶段教学中的不足。5.设计性大作业。设计性大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实际工程问题,规模比较大,内容比较多,所用时间比较长,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进度同步。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学各种创新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设计性大作业一般要求达到三至五次。6.实验与实践。实验和实践是创新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训练和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加强实践教学“,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的实验达到10学时,实践为1周。

三、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笔者近两年在机械设计专业进行了两届学生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分别采用了新旧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比较发现,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所提升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后,强化了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大部分,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对期末考试降低了门槛,学生只要平时用功,培养出了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设计能力,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期末自然就容易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新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精神更强,显著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

(二)成绩分布更趋合理通过与以往班级的成绩对比,旧考核方式下学生考试成绩和总成绩普遍偏低,卷面及格率低,计入平时成绩后,很多学生的总成绩才达到及格,导致总成绩在60多分的人数比较多,分数拉不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区分不明显,没有达到考核的理想效果。新考核方式下的及格率大幅提高,总成绩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更趋合理。这说明新考核方式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成绩分布上得以科学的体现。

(三)学风与考风明显改善考核方式带动学风和考风向正确方向发展,学生比以往更注重平时学习,平时出勤和听课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在班级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期末考试压力不像以往那样大,考试作弊现象比以往明显减少或基本消除,考场秩序很好。新考核方式的实施,使以前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当然,由于过程考核内容较多,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以上考核方式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勇刚,李宁,周广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

[2]潘承怡,姜金刚.TRIZ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9.

[3]潘承怡.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TRIZ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

[4]伦蕊.“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教学改革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才,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起检验、反馈作用。抓住学习效果评价环节的改革和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和研究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评价模式应该是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的。为此,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对现行的评价模式深入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评价模式,推动高校的教育发展。

一、现行的“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评价模式的构成

根据调研发现,“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普遍存在单一的问题,即使有的学校增加了实验环节,但是不少实验报告存在模仿甚至抄袭现象,不能较好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验成效。虽然课程设计形式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太适合理论性很强的“信息理论与基础”这门课程,该课程学习效果普遍的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可以看出,每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由该课程的总成绩决定(通常总成绩为100分),而总成绩一般由平均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通常平时成绩占2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一般又由学生到课率和平时作业构成,通常两者各自占总成绩的10%。

2.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图1可知,现行的评价模式以期末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和尺度,再辅以到课率以及平时作业成绩作为补充手段,长期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模式越来越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下面从评价模式的各个构成部分分析现有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由到课率引起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强调学生的到课率,要求任课教师狠抓学生的出勤,班主任督促学生上课,任课教师勤点名。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使得当代大学生总处在管制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且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这项成绩,“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违背了该项成绩的初衷——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习风气。

(2)由平时作业引起的问题。平时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的习惯,但实践证明由于抄袭现象严重,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同时由于分不清谁抄袭导致无法对平时作业进行公平的评价,从而影响这项成绩的可信度。

(3)由期末考试引起的问题。高校里,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衡量的最主要杠杆是每门课程的期末最终成绩,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学金也主要是依赖这个来实现。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学生们发现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对重要地位,并且评价尺度就是通过期末的一次考试,致使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前备战,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再者,为了得到这项成绩,致使学生养成平时懒惰、期末突击、答疑套题、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使得这项成绩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

总之,现有的评价模式把期末考试成绩看成是能力的外在表现,导致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无法进一步发挥其反馈、激励作用。为此,本文在多年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理论与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以期改变目前的状况。

二、新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

1.新评价模式的构成

本文提出的新的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模式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表明: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由该课程的总成绩决定,而总成绩由以下四部分构成:①阶段测试成绩;②平时作业成绩;③说与思成绩;④期末考试成绩。具体的构成比例由课程的结构决定。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中,根据该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设置测试的次数和成绩分布。考虑到信息的度量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后续的章节完全是建立在信息能够度量的基础之上,为此本章进行一次测试,成绩为10分;信源与信道的基本理论是解决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问题的基础,为此这部分设置一次测试,成绩为5分;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是解决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关键,设置一次测试,成绩为5分。在每部分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安排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概念和细节的掌握情况。平时作业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态度,但是又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为此该部分成绩根据作业的次数定为5分。期末考试成绩为70分,且主要是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题型设置时一定为综合题型,一般为闭卷考试。说与思部分的成绩为10分,它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及畅谈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构成。该课程的总成绩不得超过100分。

2.新评价模式的优点

新的评价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阶段测试注重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每部分学完则测试一次,要想得到该章的成绩,临时突击的做法失去了作用,平时必须学习,否则该章无法通过,影响总成绩。

(2)由于分数比较分散,学生平时必须重视每一节课,不能随意缺课或不认真听讲,否则无法通过本课程,对学生逃课现象有了有效的约束,同时也维护了课堂纪律。由于分数比较分散,学生某次考试受挫,不会失去信心,后面的章节再努力可以补回来的,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3)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考试,是综合性评价手段,能够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校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期末考试题型设置符合这个原则。

(4)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符合培养人才的原则,最基本的理论需要学生掌握,并且学会如何着手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期末考试题型设置可以有效解决到课率和课堂纪律的问题。“信息理论基础”课程若干年的实践表明:对于综合题型(实际也是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学生完全靠自己自学根本无法解决。

(6)说与思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及畅谈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构成。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或者能够畅谈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证明该生思考了,对课程有收获,则给予加分,这样如果测试成绩不理想,则可以由这部分成绩来弥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总分不超过100分。同时通过说与思的方式,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7)在新的评价模式下,学生随时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考试容易通过,不再有作弊的动机,作弊现象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总之,新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考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因素,结合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发挥其评价、促教促学功能,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并且多年的上述评价模式的实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细节的掌握基本都在平时完成了,再加上一定的综合试题的练习,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套题现象大量减少,平时问问题的同学增加了,不及格现象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新评价模式实施的保障

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阶段考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58-02

考试一词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考试与学校、教学和学习是浑然一体很难区分的。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检查教学效果,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更好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领悟的程度。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最有效途径。

作为高校教学中的考试,长期以来的考试制度和教学体制形成了很多不利于学习和知识掌握的弊端。为了适应食品科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需要寻求与新的人才培养相切合的考试方式。因此本文提出通过改变考试的方式和思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考试促进教学的新途径。

一、考试方法改革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考试作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的考试形式往往是为考试而考试,结果不可避免的形成学生只为分数、学分和获得毕业文凭而学习,成为单纯的考试机器。对学生而言,考试只是证明学习了某一门课程,得到了多少学分;对教师而言,考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成为简单和重复的过程。传统的考试是以最后的结果和分数来检测课程学习的优良,只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知识、技能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在高等学校中也如此。考试基本以闭卷为主,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也是检查学生对概念、原则、理论的机械记忆占主导,缺乏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系统性考核;而考试时间又是集中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这样的考试目的、方法和时间只能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方式,让高校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紧张和压力,平日学习放松,多数学生只是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的去看书、背书,不求甚解成为必然。现行考试制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不仅使考试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教育目标无法完全实现,更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阻碍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对考试模式、考试时间和内容进行改革,让考试成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指挥棒,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阶段考试是复合型培养人才改革的目标

所谓阶段考试,就是根据课程的学习进度,将考试作为教和学的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的手段,进而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引入阶段考试,就是要以多样化考核与多次考核相结合为原则,通过采用阶段考试,打破传统的单次考试模式。科学的、分散的考试制度,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做法,有助于减轻学生对考试的心理压力,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考试观,使学生将精力放在平时的学习中,而不是期末想尽办法应付考试,从某种程度讲也改善了考风和考纪。阶段考试既有利于对课程教学进行阶段效果的评价,更能动态追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教师可以随时调整讲课的难度、广度和讲授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所有的问题和内容都集中到期末统一解决是无法应对这种阶段考试的,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不得不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而随时随地的复习,真正做到课堂内容及时的消化和吸收,阶段考试的成绩更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警钟的作用,促进学风建设良性发展。由于阶段考试在高校课程考试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式,结合笔者亲身的体会,提出了时间、内容、题型和成绩在阶段考试中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三、阶段考试的时间确定

在以往的高校教学质量的考核中,往往是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乾坤,平时成绩占有的比例很小,基本在20%以下。而且在期末上交成绩时,还要拿出成绩的依据,这就使得很多拿不出成绩依据的教师连这20%也节省了。在这样的形式下,多数学生平时不能认真听课,课后更不会用心复习,只要期末考试前集中精力的突击一段时间,最后同样可以拿到比较理想的成绩。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得快,忘得也更快,不要说到用时,就是过了一个假期,下学期再用到相关内容时,都很难想起来。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安排考试的时间。多数的专业基础课都是前面讲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后部分是基础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内容,前面的内容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但又直接影响了后部分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基础理论课学完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安排一次阶段考试,既督促了学生的复习,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另外,如果学时数比较多,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阶段考试,也可以先归纳总结一下课程的重点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结束一部分就进行一次阶段考试,让学生能及时的消化吸收重点内容,也为上一阶段的学习做个总结。这学期我们专业共进行了两次阶段考试,尽管教师出题、批卷子很是忙碌,可从学生上课听课的情绪和状态来看,发现学生知道了上课听课的重要性,考前的临时突击不再适用了,关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扎实了。

四、阶段考试的内容选定

所谓考试就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质量的检验和评价。阶段考试与以往的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不同的是没有强制的规定什么时候进行考试,考试的范围和内容更是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阶段考试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考试是在为“教”和“学”服务,是“教”和“学”的催化剂和剂。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与课堂强调的内容保持一致,让学生领悟到上课听课和不听课是有区别的。考试的时候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阶段考试尽管有答不出来的内容,但由于课程没有彻底结束,在平时的看书、听课以及和教师的交流中,有很多机会再次学习这部分内容。此外,在平时的上课和交谈中,要经常强调阶段考试出现的内容不是下次考试或期末考试再不出现了,使得学生能不断重复记忆,真正彻底地掌握重点内容。

五、阶段考试的题型设定

由于阶段考试都是随着课程讲授过程进行的,多数时候是占用上课时间。我们都知道,高校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很紧张,再插入阶段考试占用了原本上课的学时,一定会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

因此,在考试题型的设定中,既要兼顾需要考核的内容,更要考虑到答题时间,尽量在1个学时的时间内答完试卷。同时,还要注意到,由于是阶段考试,很多内容尽管上课注意听讲了,也理解明白了,但要落实到卷面上也需要语言的整理和预先大块时间的背诵。对于这样的内容,就要避开大量的问答和论述题。论述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理和输出,只有在对问题的彻底理解后,才能很好的作答。而一些判断改错、名词解释和填空等基础题型,正好符合对基础知识考核的要求,不仅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重要的是这类题型在答卷的时候占用时间不长,对整体的教学计划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考试中的综合性题目则侧重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更有助于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阶段考试成绩分布的圈定

阶段考试的安排,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做到及时复习、消化课堂的内容,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是弥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决定整个学期成绩的缺陷。所以,阶段考试成绩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根据课程的学时数合理的安排阶段考试的次数、时间和在期末成绩中占有的比例。考试成绩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同时恰当时间的考试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剂,这也是阶段考试的另一个目的所在。因此,学生不同的阶段考试成绩也要给予正确的重视和处理。每学期的第一次阶段考试,学生有些不能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要点,同时开始的课程有些单调枯燥,所以整体成绩一般都不理想,只有部分上课能够聚精会神跟着教师思路的学生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这个时候教师不仅要适当的放宽阅卷的标准,而且还要审时度势的调整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及时把成绩状况的信息反馈给学生,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求异思维,提倡学生用独立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及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现代社会所需的优良素质。

考试是高校教师控制学生的指挥棒,尽管总是遭到各种抨击和批评。但是只要我们很好的控制、应用各类考试,相信“考试”这个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考核“教”与“学”的方法,一定会在教学中给予我们帮助和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45-147.

[2]金敏力,等.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2,(2):70-71.

[3]魏春荣,张锦鹏.创新考试改革的一点探讨[J].高校教育研究,2009,(3):40-41.

第4篇

一、通过成绩分析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各分数段双上线人数均偏低,制约了语文语成绩的提高,这也是语文学科多年来的一块心病,下一步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成绩,强化培优补弱工作。

2、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差,卷面潦草、不规范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次语文考试中扣书面分的力度很大,有的学生因此丢掉了3—4分。

3、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忽视基础的现象。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思维不严密,会做的题得分率低。如很多基础不错的同学选择题只得了一半的分,与第二卷得分不成正比。

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不善于归纳、总结,个别学生学习动力还不足,作业、错题本落实不到位。

5、学生应试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答题习惯;审题不仔细,答题不严谨,规范性不够,很多解答题中的常规步骤写的不全、不准。

二、近期目标:

狠抓落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搞好学法指导,抓好优生的培养工作和各班边缘生的推进工作,力争期末考试成绩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三、保证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情、考情。一方面,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彻底落实。另一方面,要研究学习近几年的考题,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重点研究考试题所考查的学科知识重难点,题型的设计、命题规律以及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核心。

2、狠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围绕结构构建、知识点排查、重难点突破,习题选择,教学结构优化等主要方面,从集体和个体两角度,将备课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相对完善的学科整体备课方案。个体备课要在坚持集体备课思想的前提下,立足个人特长和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

3、聚集课堂,决战课堂,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应从各个环节入手下大气力研究课堂教学。备课中坚决杜绝不扎实,不充分,对教材研究不深不透的现象;上课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防止没有重点要点的错误作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第5篇

(安徽农业大学 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指委教学研究立项项目(DWJZW201435hd);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改研究项目(2014zdjy031);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sxzx009)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网络课程的发展很快,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课时数又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考虑把网络技术引入辅助实验教学中。2011年,我们建设了《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含实验课件,教学视频,仿真实验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师生提供了现代化辅助手段和良好的多维学习平台。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课程在老师辅助实验教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从容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看老师的实验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而该平台在学生网上自主学习上却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自觉地按照老师的上课要求,先通过网上预习后,再到实验室做实物实验。原因是由于现有的网络课程不能有效监管学生学习效果,全靠学生的自觉和兴趣学习。从多数学校了解到,网络课程的教学情况与我校相似,其网络课程大部分用于老师助教,而如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比较少,大部分学校都只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而未有将课程建设的成果切实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基于上述情况,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提升网络课程的功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现有的《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基础上,我中心开发了学生网上学习成绩管理数据库,并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形成了由基础实验和专题实验二个实验模块,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四个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下的《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并建立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多维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成绩能得到有效管理,有效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以保证网络教学的监督性更加有效,切实发挥网络课程的“助教”、“助学”和“助管”等多种功能。力在通过对《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的优化和功能的提升来探索出一条切实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可行性道路。

2 构建了两个模块和四个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

农业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学生多,设备不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以“夯实基础、加强应用、培养能力、突出特色”为指导思想,将旧教学体系中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按照学科方向分别整合,把老师的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建设体现农林特色的综合、设计、研究于一体的逐层提高的专题物理实验项目,形成由基础实验和专题实验二个实验模块,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满足基础技能训练培养的基础上,将有限的教学时间集中到一个专题实验项目中进行系统学习,避免了实验项目与实验时间过于分散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力在通过专题实验的分层教学,逐层训练学生的实验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新体系如图1.

3 建设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

该平台含学习系统和评价系统两部分内容:

3.1 新体系下的网络学习系统

学习系统中的每个实验项目含有:学习要求、实验课件、教学视频、虚拟操作、在线测试等九个子模块。提供给学生网上预习和复习,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系统化学习、探究式和合作性的学习,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很大的延伸,弥补了实验课学时不足的问题,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没有减课时的时候反而有了明显的增加。

3.2 成绩管理评价系统

由专门的管理员负责,以师生交互为主体,形成多维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1)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本系统进行实验项目测试和期末考试并查看测试成绩。实验项目测试前,系统设置了学生必须先通过学习系统的预习要求、实验原理、仪器介绍、虚拟操作等每个环节的环环相扣学习,最后才能进入到相应实验项目的测试。学生每次获取的实验项目测试题是随机产生的,每个项目测试次数最多三次,最高分作为该项目的预习成绩。期末考试,每位学生的期末考试题是随机产生的且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试卷进行考试,考试时间到,系统自动关闭。系统根据老师拟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自动阅卷和评分。

(2)教师:老师能查看自己名下学生的项目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教师可以调用实验项目试题库中的题目组成期末考试卷,也可以新增题目组成考试试卷,并提交至试卷库备用。每场考试可以使用试卷库中的多份试卷,实现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试卷。课程成绩包含预习测试成绩、课堂操作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其成绩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20%、50%、和30%,预习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由系统根据学生测试成绩自动统计,老师只需填报50%课堂操作成绩,系统自动统计每位同学的总成绩,最后由老师将每位同学的成绩提交到教务处

(3)管理员:管理员可以在系统中对用户的各种基本信息进行授权管理。管理员具有系统中的所有权限,包括试题库建设、试卷库数据的维护,用户信息的维护等,同时还具有公告、出题、组卷、安排考试、成绩管理等功能。

4 构建了多维教学模式

4.1 “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相结合

精选5个基础性实验为学生必修的实验项目,而以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研究性实验为主的专题实验项目为可选项目。可选实验项目的学分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由中心给出可选项目所对应的学分菜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兴趣和专业需求,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只要完成实验课程的学分并通过期末考试就能获得相应的物理实验课程成绩,已对全校50多个专业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全面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的试点,很受欢迎,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避免了过去不同专业上相同实验项目,避免了相同专业上相同实验并在同一上课时间而相互抄实验数据的情况,实现了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老师的全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4.2 “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依靠《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规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实物操作前必须先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相应实验项目各个环节学习和测试后,才能进实验室进行实物实验项目的操作,同时网上预习测试成绩纳入实验课程总成绩中,并规定没有进行网上预习的,该实验项目的成绩以零分处理。此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预习实验的目的。

4.3 “传统教学”与“开放教学”相结合

基础性实验仍然采用传授和指导的教学方法,老师借助网络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由学生完成实验;专题实验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研究性实验中,采用讨论互动式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把一个实验班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老师上课前提出实验要求,由学生们课前查找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实验方案等;上课时,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最佳方案。专题实验的实验报告采用小论文或实验总结等形式。此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4.4 “传统考核”与“网络评价”相结合

实验课程成绩评价方式包括课程网络预习,课堂教学,期末考试等,学生成绩由教师根据网上预习测试、课堂实验完成情况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5 实践效果

(1)《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学习环境,给老师提供了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监管功能,开创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新手段,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

(2)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应用于教学中,采取课前网上预习、课中课堂操作、课后深化三维一体以及多重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老师“教”转变到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幅提高,物理实验成绩显著提升,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大幅下降。

(3)经过3个轮次的教学实践,新体系极大提高了学生预习实验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抄袭和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大大减少。此外,由于学生课前网上预习和仿真操作,使实物实验操作时间大大缩短,原需3个课时完成的基础实验项目,现在2个课时就能完成,使得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专题实验项目的学习。

本中心所构建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多维教学模式,以师生交互为主体,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将“多层次”教学融入到专题实验项目中,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创新,学生在完成一套实验项目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并掌握初步的设计创新技能,从而达到真正的实验教学目的,而不是纯粹地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实验而实验的割裂式,分散式的教学。多层次教学理念的推行和尝试,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一次升华,我中心会继续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思想为灵魂,创新为目的,为更多的师生提供平台,也为农业类高校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洪炜宁,钱良存,刘家菊等。大学物理实验开放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6):190-192.

(2)李婧,何仁生,邵冬梅,等。大学物理实验实施混合模式教学的探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4,27(4):113-116.

(3)王化忠。中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1):54-58.

(4)王涛,钟穗东,张汉平,等。大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25-127.

(5)马红章,王龙,张亚萍等。依托多元化定量考核机制促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31(9):201-205.

(6)赵样,罗骥。开放大学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30(4):89-96.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考核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50-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数学考试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学改革。

一、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的现状分析

虽然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时间短,还有许多制度沿用的是传统的大专教育模式,考试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

1.考核方式单调。在考核方式上仍沿用了原来的大专教育时候的模式,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形式上就是在统一的时间内,以闭卷的形式进行。题目一般在22~25个之间,类型主要是填空、选择和综合计算题。考试内容基本上是老师讲什么,就考什么,题目也只是课本上例题或课后作业的原题或是翻版。这样就导致学生被动的学,老师被动的教。

2.考试成绩评定上也基本上是以期末一次考试为准。期末考试成绩在计量上是以平时成绩(30%)加期末考试成绩(70%)不评定的,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作业成绩,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出勤率的统计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作业作为考核成绩的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基本上还是以期末卷面成绩来“一锤定音”。

3.在现有的考试方式下,学生的成绩不理想。高等数学课程是大一新生最先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然而,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不会自己学习,考试不出成绩,对今后的大学学习势必造成不好的影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愿意学,老师被动的教。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下个学期开学后补考,补考及格率更是不尽人意,给学生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今后的学习。

4.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仅仅把考试作为学生能否拿到学分、奖学金、毕业证和学位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只是把考试当作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考完试,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就结束了。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也是如释重负,对数学的思想、基本方法和数学精神也就都忘的差不多了。造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考试内容的记忆,而缺乏深刻的理解。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造成能力低下,在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中感觉底气不足。

二、高等数学考核方式的创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确定为: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不仅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方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所以,为了更好的完成高等数学的教学,笔者试图从高等数学的考试角度来重新审视高等数学的教学。

1.从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习过程。首先,我国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老师领着学,家长督促着学,学生自学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大学新生首先是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其次,高职高专学生一般基础比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第三,高等数学课程理论性强,学生感觉不好接触,所以只简单地采用期末一次考试的方法不再适用他们。为了改变现状,尤其应该加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改变学习习惯。(1)对一个班级进行分组,组成学习小组,主要是按照高考数学成绩和入学后的数学摸底成绩分组,小组成员优劣搭配,并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老师在讲授一课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然后由各小组推举成员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授完一元微积分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微分与积分的联系和区别,由学生自己总结极限的求法,然后计入小组成绩。(2)小组共同完成作业,由小组成员互相批改对方作业,由组长总结作业中的问题,上课时推举一名同学总结点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同时给该组成员的平时成绩适当加分。(3)在每章讲授完成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小论文或者是相关的数学故事,也就是加入了数学史的东西,把数学文化的内容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入其中,引起学生的兴趣。(4)在每章结束后,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对该章给出考试题目,也就是换位思考。通过看学生给出的题目,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对该章的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二是可以看出学生对该章的题目分布掌握情况,三是老师可以取长补短,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2.期末实行教考分离,开卷考试。在考试前,老师精心准备试题库,同时允许学生把所有的公式汇总起来,打印在A4纸上,代入考场。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的背诵公式,增加理解,先从心理上减轻负担。同时在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实用”、“应用”等特点,重实际、轻理论,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专业联系。

3.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加入数学建模内容。要求学生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课,自己举例,能够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并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上交,记录在平时成绩之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不是数学知识的本身,而是在于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够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

4.在考试成绩的记录上,提高平时成绩的分量。根据学生的表现,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在50%左右,期末笔试成绩也在50%左右。

尽管提出了创新的模式,但是在实行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课程一般是大班上课的模式,这必然给分组造成一定的困难,即使分组成功也可能会给一些学生造成“寻租现象”,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考试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厂,所以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王志瑛.高职考试方法要服从高职目标[J].考试周刊,2007,(19).

第7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微积分 教学效果 改善途径

一、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的现状

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的措施,下面是我所在学院今年的某一个教学班级的微积分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情况(见表1)。这一个教学班级共有142人,微积分成绩优秀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19%,良好的30人占总人数的21.1%,69分以下的有63人,占总人数的44.4%,其中不及格的有17人,占12%。142人微积分成绩的平均分为71.6分。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的以下几个特征。

(一)成绩分布两头大,中间小。

从学生微积分期末考试的成绩看,142人的成绩在70―79分之间的学生只有22人,只占总人数的15.5%。而79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0.1%,7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4.4%。学生成绩人数分布明显地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这表明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二)多数学生成绩处于每一个分数段的底部。

从142人的成绩分布表还可以看出,成绩在79分以上的学生有57人,70分以下的学生有63人,但平均分仅为71.6分,平均分偏低。表明学生成绩多数处于每一个分数段的底部,对平均成绩起到一个向下拖拉的作用。

(三)处于及格线附近的学生比例大。

142名学生中有44.4%的学生成绩处于及格线附近,其中有17名学生成绩为不及格。几乎近一半的学生成绩处于70分以下,成绩偏低。甚至有12%的学生不能达到及格线。这说明学生对微积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微积分教学的效果不够好。

二、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现状的原因分析

从学生微积分期末成绩可以看出,目前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学生成绩偏低,成绩分布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而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较薄弱,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的入学成绩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数理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独立学院的生源中也存在一部分数学基础较好,但其他科目较薄弱,或高考发挥不理想的学生。此外,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招生中文理科的学生均可以报名,而在高中阶段对文理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是不同的。这些生源层次的差别,都导致了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解水平的参差不齐。而目前独立学院的微积分教学仍同普通高校的类似,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时安排。这就导致在相对有限的课时中,完成统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比较合适。而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是囫囵吞枣,不能很好地掌握微积分基本的知识点与内容,甚至失去学习微积分的信心,完全放弃微积分的学习。因此,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中,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U型成绩分布,并且70分以下的人数较多,微积分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微积分的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

微积分作为高等学校大一的公共基础课,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数学课和专业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微积分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函数,最基本的概念是极限,后续的导数、积分、级数等概念都是在极限的基础上定义的。同时,微积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极限方法,例如导数、定积分等概念的给出都是运用的极限的方法。因此,微积分是变量数学,与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数学相比,其内容比较抽象,更难于理解。尤其是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枯燥,学生接受就更为困难。而对基本概念、方法的缺乏理解,必然会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基本概念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微积分教学的效果。

三、改善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分层教学以适应学生数学基础差异的需要。

针对独立学院生源层次的差别,可以在组织教学中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按不同的层次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针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组成常规的教学班级,教学大纲要覆盖后续专业课要求的数学基础和考研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同时,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分层,对有意愿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常规教学班级课时量的基础上,增加课时量,放慢教学进度,以便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弥补基础知识点的缺陷,加深对微积分知识点的理解。而如果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没有意愿考研,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可以同常规教学班级的课时量一样,但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区别,教学大纲只包含后续专业科要求的数学知识点,以便在相同的课时量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够更好地运用微积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转变微积分的教学模式。

为增强微积分教学效果,我们要转变微积分的教学模式。微积分的内容最基本的是概念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我们应该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例如,对极限概念,可以通过几何作图使得概念直观化,这样要比单纯地用ε-δ语言描述更好理解。同时,还可以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分析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总结,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增强微积分的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 电工电子学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课程考核方式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1]。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院一直采用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大学生存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不严,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课,课外作业完成不够认真,存在抄袭现象;基础理论知识不牢固,影响了听课时的接受与理解能力。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模式使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严重缺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成为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瓶颈,所以推进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已迫在眉睫。

本文从考核方式改革、考核环节改革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作介绍,积极探索多种考核方式如开放性的综合设计、专题的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现成实验的故障分析等,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考核方式改革

电工电子学包括电路基础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加上课堂内容信息量大,造成学生课上浑浑噩噩、课下迷迷糊糊。这种情况下,靠期末一张试卷闭卷考试势必导致大批学生不及格。我们将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课程论文或者专题调研、专题讨论、课程制作等环节,并将传统的平时考核成绩加以细化如课堂互动情况(主要包括主动提问、被动回答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等)、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独立完成或者抄袭)、考勤等。重点加强对电工电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注,通过实验课程解决必修课程中学生本应掌握,但尚未掌握的理论及构造知识问题,实验教学考核已做实验的故障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3]。强化电工电子学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通过已有的电工电子学网络课程平台增加对相应章节专题的讨论环节或者课程论文,提高学生学习电工电子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书面表达、写作的能力。理论考试以应用为主,尽量少一些记忆性内容,多一些实用内容,考试的目的由拉开档次变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变传统的闭卷答题为开卷答题,允许学生带教材或参考资料参加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深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提高学生选择、组织、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这种开放式的考核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注重实践结果的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4]。

二、考核环节改革

考核环节由期末一次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将考核贯穿整个学期的授课和实验。重点解决考核环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从而解决理论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在实践操作哪怕是个很小的问题时也无法处理的问题,抑或有些同学实验做得很成功,却不知道为何这样操作,有的学生甚至是看别人如何接一根线也这样接一根,完全没有电路模型的概念,这几类学生根本不适合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我们根据电工电子学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非电类教学对象采取多样性的考核模式,如借助网络课程的网络化考核模式、半开卷式考核模式、随堂考核模式、分阶段考核模式和全程考核模式。这些考核模式都极大地丰富了考核环节。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为真实性评价,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抛开卷面成绩作为学生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避免学生只注重分数、轻视能力,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缺点,强化考核环节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减少标准化考试,将考核的重点倾向于实践和技能的掌握,倾向于整体系统结构的掌握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体现在强化过程考核,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需要淡化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生及团队小组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还需要对考核评价方式做相应的调整,变教师单一考核评价为集体考核评价,在考核过程中成立考核小组,采用由教师评、网络自评、团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得考核结果更客观,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原则,我们对2011级、2012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160名学生采用了以下具体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1.“基本电路理论”课程考核由平时作业成绩、平时测验成绩、期末成绩和小论文成绩组成。

2.平时作业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并批阅(作为试点,部分教学班的平时作业在课程网站的习题系统上独立完成,其成绩由习题系统给出)。

3.平时测验分为两次完成,都在网络课程测验系统上独立完成,并由测验系统给出成绩。

4.期末成绩参加课程期末统一考试后,在统一阅卷的基础上给出。

5.学生必须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并在一定形式下进行宣讲、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和自拟最终形成20道课程论文题目、20道课程制作题目。课程论文答辩首先在学生组中进行,评出名次,前几名将在教学班上进行宣讲、答辩,这些在教学班上答辩的论文将公布在课程网站上。最后,根据课程论文及宣讲、答辩情况评定课程论文成绩。

6)作业成绩、测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论文成绩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为:作业成绩及考勤20%,测验成绩20%,课程论文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

四、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通过电工电子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过程与以往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考试成绩较以往更加合理公正,改变了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和水平的测试,被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接受。我校从2011级汽车电子专业开始实行课程考核改革。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将2009级、2010级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成绩与2011、2013级汽车电子专业学生加以比较。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成绩分布基本上成正态分布,说明不管哪种考核办法基本上都符合教学规律。并且考核改革后学生的不及格率有所降低,不论是最终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分还是总评的成绩都有一定的提高,很少有学生不及格,大部分班级的不及格率下降到10%以下,具体情况见下表。

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我们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前几届有了很大的改变,勇于提问,敢于同教师交流,尤其是课程论文和课程制作对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尤为突出。

本文针对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学习的困局,立足于“电工电子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相关课程知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仅仅是衡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更应该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积极改革和探索,使电工电子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工科非电类专业更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黎明,付扬.少学时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292-294.

[2]李文.工程背景下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54-257.

[3]张传洋.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电子学教研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4):254-257.

第9篇

关键词: 考务管理 课程类考试 等级考试

在普通高校中考试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考试能发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调整。考试这种特有的检验、评定、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所以搞好考试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很多高校的教务处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考试中心,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各种考试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各种大型的考试;负责公共课程的试题库或者试卷库的建设和管理;负责试卷的制作、保管,以及归档工作。考试中心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校内课程考试组织管理(期末考试、期初补考、新生分级考试,以及返校重修考试等)和校外等级考试的组织管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下面结合个人的考试管理工作经验,对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校课程类考试管理

(一)制定一套完善的考试规章制度。

制定一套完善的考试规章制度,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形成良好的考试风气。近年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课程考试的科学管理,加大对考试方式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考试制度管理,并制定了相关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包括《监考教师职责》、《考场纪律》、《监考工作流程》、《作弊处理流程》、《学生管理规定》、《试卷印刷流程》等。考试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了考试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课程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总体教学情况,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比较认可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实施教考分离是一种挑战,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一种措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考试改革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1.建立试题(卷)库。以各学院、各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根据教学计划,就所开设的每门考试课程进行集体命题,每门课程的试题不少于10份(5套),学校严格规定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和各专业的基本教学计划;课程组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教学目的、任务、深度和难度等要求进行命题。每一份试卷的重复率不超过25%,所有试卷按规定编号,命题课程组填写试卷命题审批表后由所属教研室主任审核,主管的教学院长签字后交教务处考试中心。考试中心分学院以课程为单位对试卷库进行编号,并做使用、修改等详细记录。考试时,由考试中心随机从题库中抽取一份作为考卷。当教学大纲发生变化,或者有新增加的课程,则在开学初由相关的课程组组织命题,经审核后交教务处考试中心。另外像《高等数学》等课程可以组建试题库,利用计算机实现试题库的管理及快速组卷,使命题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进行机考,实现无纸考试。

2.做好试卷安全保密管理。试卷保密是保证真正做到教考分离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试卷的安全保密上建立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首先是要申请一间专门的试卷保密室,保密室的设施完全按照保密部门的要求配备;其次,为试题(卷)库配备专门的计算机和打印机,用于试卷电子稿的保存、修改、打印等;最后,在试卷的交接方面,在试卷启封前严格限制接触试卷的人员数量,从抽卷到送印试卷再到试卷的印刷、密封都是由专门的试卷保密人员进行交接,从而降低在试卷流通过程中泄密的可能性,确保试卷安全。

(三)端正考风,强化考纪。

1.做好考前教育工作。考试前要求各二级学院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考前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公平竞争的思想观念,提高遵守考场纪律的自觉性。

2.制定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加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教务处和各学院在每次期末考试前都召开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的专门会议,组织监考教师认真学习监考工作守则,强化监考教师的监考责任感。监考教师必须在考前1小时到指定地点领取试卷。学生必须凭有效证件进入考场。考试开考前15分钟监考教师对学生实行抽号入座。

3.加大作弊处罚力度,严肃处理,狠抓落实。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格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作弊学生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并及时处理,绝不姑息。

(四)制定领导巡考、参与监考的监督机制。

领导在考试过程中进行巡考,可以监察考务管理部门在考试的安排上是否科学合理,试卷印刷是否有误,考试时间地点是否冲突。学校中层领导参与监考对督促监考教师尽职尽责、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起着督促作用。同时,公布违纪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欢迎广大师生对考试管理工作给予监督。

(五)实行教评分离制度。

在教考分离的基础上实行教评分离。阅卷是考试的关键环节之一,阅卷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影响考试的质量。所以在阅卷方面,由课程组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流水作业”式的评卷方法,阅卷在同一时间、指定地点进行,统一登分。这样为了考分来求情、送礼的现象就少了,既减轻了老师的精神负担,又保证了阅卷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整个考试结束后,由任课老师对试卷和成绩进行分析,分析试题的主要特点及不足(难度、深度、广度、题型、题量、分值分配等),统计各个分数段人数的比例及考试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从中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以后的教学做出相应改进,最后填写试卷分析报告。

(六)考试试卷归档。

每次考试结束后,考务管理人员整理所有考试试卷,分学院编号、装订,最后录入学校档案室的档案管理系统。

二、高校等级考试管理

(一)等级考试的报名工作。

1.传达省考试院文件精神,组织网上报名。考试中心考务人员于每次考试前参加考试院举办的考务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并起草等级考试报名通知。报名通知分别以邮件和书面的形式下发到各学院教务办,同时利用校园网、电子显示屏等渠道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报名信息,以防学生漏报。所有学生的学籍及历年来等级成绩都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管理,学生可以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结束后由考务管理人员统一将学生报名数据导入等级考试系统中。

2.交费确认,上报报名数据。考试中心整理报名数据后打印考生信息确认单,发到各学院,由学院下发到考生手中。考生本人核对信息,确认并签字。各学院教学秘书收齐信息确认表后上交考试中心。考试中心考务人员检查所有考试数据核对无误后对报名数据进行编排,做出数据统计表,导出上报数据上报省教育考试院。

(二)等级考试的具体安排工作。

1.考场安排。安排考场前,考务人员会预先统计一次全校可用做考场的教室数及每个教室的座位数,检查教室的设备是否完好,保证考场安排科学、合理。

2.监考安排及考前培训。等级考试的监考安排同校内考试一样,每个考场配备两名监考。监考教师一般都是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的担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般会尽可能多地安排外语老师监考,而计算机等级考试更多地会安排计算机老师担任监考。等级考试前教务处会对所有监考教师进行考前培训,要求监考教师认真学习监考守则,严格按监考守则要求监考。

3.下发考试材料,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考试中心于考前一周打印准考证及监考工作材料。准考证下发到各学院后必须由学院加盖公章后才能发给每一位考生,并要求学生必须持身份证、学生证和准考证才能进入考场。通知学工处及学院,对学生进行考前教育,要求学生诚信考试。考生本人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4.试卷的领取、交接和发放。对等级考试的考试试卷严格按上级对试卷的保密规定进行保管。领取试卷时派专人专车领取,并安排学校保安陪同。试卷的交接必须当面核对签字,领取试卷必须两名监考老师同时在场。

5.成立等级考试领导工作小组。等级考试前一周由学校召开等级考试工作协调会,并成立考试领导工作小组。考试领导工作小组成员分别由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各二级学院教学院长,以及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校外等级考试,特别是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都是国家级考试。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保证考试各个环节不出任何纰漏,教务处会起草考试工作责任状,责任状又由各职能部门处长及各二级学院院长签订。这样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6.考试材料回收、整理,统计缺考、违纪数据并上报。考试结束后及时处理作弊违纪的学生,并通报批评。整理考场签到表,统计缺考学生数据,在系统中录入缺考、违纪数据后上报省考试院网络中心。整个考试工作结束后,考试中心对该次考试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考试的管理程序,使今后的考试组织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三)等级考试结束后的成绩和数据分析。

1.考试成绩公布。接到省考试院的等级考试成绩后,考试中心会在第一时间下发各学院,同时将考试成绩上传至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供考生个人查询。

2.考试成绩分析统计,发放成绩单。每次成绩出来后,教务处会对该次成绩进行分析,统计考试通过率,并将通过率数据提交给外国语学院及各二级学院。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单由全国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印制,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单由各高校统一领取成绩单空白证书并打印。所有等级考试成绩单均由考试中心清点无误后下发到各学院。

高校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考务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高校要进一步端正考风、强化考纪,在考试组织管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建立更加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书研.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违纪作弊处罚的立法完善[D].吉林大学,2010.

[2]李丽.考试作弊的防治政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