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05:47:31
导语:在幼儿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注意集体教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幼儿生活技能不如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教育幼儿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难点在于找出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比如音乐教学,要让幼儿学会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教师选择让幼儿纯粹地跟唱来学的话,幼儿是能学会,但是会经常遗忘歌词,唱歌时毫无感情,很平淡无味。这时候如果换一种学习方法也许效果会更好。比如:某次课余时间我突然想教幼儿学唱《头发、肩膀、膝盖、脚》,起初,我只是先带他们读歌词,感觉很机械,然后一句一句带唱,虽然幼儿能唱,但是听起来却很不悦耳,没有生趣,像应付我而唱。后来我想这是一首讲身体部位的歌,正好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些身体部位的小知识,于是,我带幼儿按照歌词的内容及顺序一一介绍身体的部位,并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边说边指,有了身体的动作,幼儿更加活跃了,都很积极地跟着我一起边说边指,很快幼儿对这些部位的顺序熟悉了,于是我再轻唱着带他们边做动作边唱,效果要比纯粹的教唱好得多。用这种接近小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有兴趣地学习,主动地来学习,效果完全不同,幼儿唱出的歌很生动、很活跃,也
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既达到了本来的教学目的,又使幼儿学习了一些小知识。
二、以班级集体为单位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心中有他人。这对于现在大多为独生子女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题。而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让幼儿初步认识社会,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是孩子懂事后第一次与同龄左右的小孩生活在一起,可谓集体生活的前哨战。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幼儿集体意识的重任,为孩子以后的集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幼儿园,每个班都有很多幼儿组成一个集体,而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很多方面都以自己为主,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着,因而个人意识太强,不懂得怎么和其他幼儿相处,在这里教师就要成为一个较好的引导者。
比如每天来园时的桌面活动,每个桌子上都有玩具,但是幼儿们之间却时常会出现争抢的情况,对于幼儿来说不会觉得玩具多,只会觉得自己的玩具太少不够,而有些幼儿看到其他幼儿搭的玩具比较好自己想要,就会伸手去“拿”,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懂以语言交流来解决事情,不会分析,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去拿,因此会产生一些争执。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并经常地指导幼儿互相谦让,并让幼儿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想要其他幼儿手里的玩具可以说:“可以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么?”对于自己玩具太少可以说:“我的玩具快没有了,你能给我几个吗?”
因此,教师在幼儿面前要有耐心,引导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学会互相谦让,学会和其他人用语言交流,自己有想法也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别的幼儿或者老师知道,让幼儿渐渐地认识集体的概念。
再如,我班有个幼儿特别爱讲话,不分上下课,也不管可不可以讲,他都会自言自语或者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没人陪他讲,他会自己哼着歌,上课时点他名提醒他,或者让他不要发出声音,他会视若无睹。这孩子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他人。
教师可以用一些方法来让幼儿体会集体的重要性,比如《拔萝卜》这堂课,准备好一个大萝卜,然后一个人先去拔,拔不动再请一个幼儿来帮忙,依次请几个幼儿才把萝卜拔起来,让幼儿间接地理解人多力量大是一个集体的能量,而不是个人的能量。
对于一些个人意识较强的幼儿通过合适的方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孩子们不再狭隘地认为集体意识就是放弃个人,从而认识到集体获得了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功,每个人都是集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在与幼儿进行真挚情感交流的同时避免幼儿对老师的情感依赖
幼儿教育存在极其特殊的一面,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教育,更有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上的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比某些工作繁忙的父母更长,不可避免的,孩子会把教师当做自己父母的替代者,把自己感情寄托在教师身上。
这有其有利的一面,能使孩子不再逃避老师,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同时又存在不利因素,教师扮演父母的角色,极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凡事习惯于让老师去解决,自己独享其成。
在幼儿教育上,我们必须在和孩子建立情感基础的同时,避免其依赖心理的产生。
幼儿时常会发生摔交的情况,而不同的教师对于幼儿摔交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教师在幼儿摔交的第一时间把他扶起来,并很关心地问:“有没有摔伤?”“那里疼?”等。而有些老师看到幼儿摔交,先会观察摔的严重程度,如果不是很严重,这些教师会以一个很严厉的身份来处理这事,会给幼儿鼓励的眼光,并说:“×××是很勇敢的对不对?能自己站起来的,老师相信你!”看似冷淡的行为,让已经摔交的幼儿还要自己站起来,但是当摔交的幼儿站起来后,教师会去询问他的情况并给予表扬:“看吧,老师就知道我们×××很厉害,不需要老师帮忙就能站起来,真棒!有没有那里摔疼了呢?”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一、激励的作用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通过一定形式的刺激手段使人发奋起来,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会在幼儿身上会产生无穷的效应,德国教育学家迪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激励是不可或缺的。人的主体意识是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幼儿发展的自主性较低,需要来自家长和教师的激励,激发儿童的外部动机并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平,幼儿才能获得发展,对幼儿来说,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动机。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其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而逐渐有了主体意识的参与,对来自外部的激励,幼儿开始进行反思,逐渐具有批判性。因此,内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与主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一方面,个体经过学校教育和自身的社会活动与交往,不断形成自我意识,这是内部动机激发的前提;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不断激发、培养幼儿正确的内部动机,也推动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逐渐确立其主体性。
二、激励教育的方法措施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学会正确运用激励方法,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促进幼儿在思想品德、学习习惯、身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教师要正确分析和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利用激励教育因势利导,扬长补短,促其成长。
第一,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现代幼儿教育所提倡的动力型教育,就是以鼓励、赞赏等方式让幼儿多经历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享受一些快乐的感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远比教会他学会多少知识重要。再调皮的幼儿也有优点,再与人为难的幼儿也愿意别人肯定他。对幼儿来说就是,“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消沉”。激励教育应当及时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幼儿优点以及长处、能力的欣赏和肯定,要让幼儿体会和感受到大人对他所持有的肯定、欣赏、信任。
第二,关注幼儿的尝试和努力过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孩子追求良好品行的意愿和行动的结果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一致,他们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有时幼儿们出自良好的愿望却办了错事或傻事,有时幼儿们也会产生担心和害怕,他们不愿意探索和努力,因为他们不知道结果会如何,特别是他们的努力没有取得他们预想的效果时。对幼儿的努力,不管做事和行动的结果如何,大人都应当鼓励幼儿尽力去做,即使他们失败了也不要去太多的指责幼儿,而是应该尽且肯定他们积极的一面,进步的一面。教育者应该鼓励幼儿勇于探索新异事物,敢于了解未知,要允许幼儿走弯路、犯错误,要鼓励幼儿从学习的过程中经受挫折,得到经验,体会成功。要教育幼儿勇于承担后果,承受失败,经过挫折得到的成功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更深的印记。
第三,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目标对幼儿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能引起幼儿积极活动的动机。目标的吸引力越大,其动机越强。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引导幼儿努力去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及时给幼儿以充分的肯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引导帮助幼儿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鼓励幼儿自己去进行尝试,这样能给幼儿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可以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这样幼儿就会建立起自信和乐观,为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重视情感激励的功能。实践证明,要使我们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真挚的情感和殷切的期望,是推动幼儿积极向上的车轮,是激励幼儿奋进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幼儿教育 品德教育 重视 发展
幼儿教育中对“发展教育性”的理解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而且在不同时期有着质的差别。幼儿有着独立的个性和学习方式,以此为基点,以“发展”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注重儿童的兴趣。二是相信儿童的创造能力,让儿童参与活动的构想、计划、实施、评价等。三是尊重儿童的生命整体性,关注儿童全面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智力过程,儿童的认知与情感,社会道德成果与智力成果同等重要。四是关注儿童的个别差异。总之,这种课程关注儿童的内部冲动,要求以适应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去解决疑问,形成儿童自发的积极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儿童的发展是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以环境为媒介的儿童自身的创造。儿童主动积极地选取环境要素作为学习对象,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儿童自发的积极的游戏或创造性活动,便没有教育,也没有发展。为使儿童的活动能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展开,就得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和情绪倾向及能力。适应儿童的要求、兴趣、爱好、能力和情绪倾向来选择学习题材。这是幼儿课程标志的重要标准,但是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认为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原封不动地让他们学习。因为儿童所感兴趣的事物并非一切都有意义,未必都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比如,让大多数儿童都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奥特曼就未必能培养儿童的正义感,反而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谓发展,不是单纯的变化,而是朝着比眼前更好、更正确、更美好的状态提高的运动,即意味着价值向上的运动。这种价值向上唯有借助思维与行动逐渐地接近合乎科学的逻辑的判断或是伦理规范、审美规范的规范化、法则化的运动才有可能。为实现这种价值向上的合乎目的的运动发展,就得使儿童逐渐掌握科学的知识和科学所固有的方法,儿童才能一步步地合乎规范地进行思考和行动。
第二,不要认为发展是先行于教育并同教育无关的,教育必须自己追随儿童内部产生的心智的年龄成熟过程。人的形成过程源于儿童内部的各种成熟而展开的单纯联系过程,儿童的各种心智是否发展是受儿童从事什么活动所制约的。这就意味着人的心智功能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尤其是教育的作用。提供给儿童不一样的教育内容、实施不同的指导,他的发展时期、速度、方向会大相径庭,儿童一旦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就会及早地显示出新的力量和新的发展,因此从幼儿时就要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早期阶段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往往会对他们以后良好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开始,这是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在幼儿时期所形成的一切品质和习惯是非常牢固的,会影响一生,成为个人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兴趣最高。特别是小班幼儿,过深的道理他们听不懂,只有游戏和日常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好方式,因此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交往技能,利用看图片、讲故事、学儿歌、做游戏形式向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玩玩具使幼儿精神愉快,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丰富他们的知识,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很有好处。在玩玩具时,可以不断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比如,要好好爱护玩具,如果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就应该马上交给教师设法去修。开玩具商店的游戏也是幼儿们最感兴趣的。老师当售货阿姨,幼儿来买玩具,游戏规则是能够正确地说出玩具的名称和怎样爱护玩具,就可以把玩具买到手,而“售货员”阿姨要逐个地提醒小顾客要爱护玩具,通过这样的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玩具的认识,使幼儿受到教育,养成爱护玩具的好习惯。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一种美德。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必须从小开始。通过劳动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幼儿从小做一些力所能及自我服务的简单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脱鞋、摆小椅子、收拾玩具、洗手,进餐等,尽早脱离成人的照顾,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幼儿知识经验少,动手能力差,在教给幼儿每项任务之前,老师要做示范,然后与他们一起做,最后再让他们独自去做,完成后应及时表扬、鼓励,向他们表示出满意的微笑、亲切的拥抱,当众表扬赞美。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37―01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规定的。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们知道,幼儿身心的影响及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工程,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就得让教育教学活动对孩子整体产生影响力。尤其是那些任性好动的孩子,他们往往是班级不安定的“起事头”,在“班级”管理中,要想提高教育效果,就特别需要关注那些孩子。对他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才能让一个幼儿集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
一、交流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尊重是基础,让孩子生活在希望当中,学会自尊自爱
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与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来尊重幼儿,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身体接触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获得自由愉快的情感体验。例如,课堂中认真听讲的他仅有三分钟的热度,其余时间要么离开自己的位子,要么与同伴讲悄悄话,这时我便让他当小班长,帮我看看谁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或那个同伴又讲悄悄话了。若没有发现同伴有与自己行为相似的,我便表扬他和小朋友;若发现同伴有与自己行为相似的,我便让他去管管同伴然后再说:“如果这会儿你们都认真听讲,就不会被我们的小班长发现了,是吗?”以此来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这种办法在满足幼儿小小“虚荣心”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带头作用。
二、以“化”为先,让孩子适应温和教育,使孩子更多感受人格力量
万事贵化不贵堵,对待孩子我们要更多地用温和的方式来处理。一些调皮孩子从小到大往往听多了呵斥,习惯了电闪雷鸣式的管教,他们大多对老师温和的话语充耳不闻。还有些孩子天性喜动不喜静,从某些方面说就是自控力差,要让他端端正正坐一节课确实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就应留给他们“动”的机会,让孩子有节制地释放情绪。
三、让孩子懂得规则的必要,乐于服从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运行的,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社会规则的初步理解和遵守。调皮好动的孩子上课不安分,下课也比别的孩子更喜欢打闹。在一般性的活动中,往往不愿接受规则的限制,行为放任不守集体秩序。因此造成的危害,首先是别的孩子玩不成,跟其他孩子造成冲突,最终也使自己不痛快。对此,就应帮助孩子认识其中道理。可以先从安全角度引导孩子,认识为什么不能追逐打闹。类似地面很硬,摔下来会骨折,追逐打闹会撞到别人,可能会发生流血事件等等,道理孩子可以一点就明。知道遵守秩序是爱自己的表现,也是爱集体的表现,更是维护班级荣誉的需要,他们自然就会乐于遵守规则。在教育过程中,家园合作,坚持原则,步调一致,帮助幼儿积累正确的经验,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学会遵守必要的规则,从而纠正幼儿的任。
四、适当的赏识与惩戒并举,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关键词:幼儿教育;发展;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82-02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和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幼儿的教育管理对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阶段的发展特点
(一)认知方面
感知逐渐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对较复杂的空间、时间的认识较差。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情感易受外界情景所支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且很不稳定。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想象主题易变化,并常常有夸张性。
智力和思维发展迅速,一般3岁右左幼儿的思维是在具体行动和直接感知中进行,逐渐过渡到具体思维,并成为幼儿阶段思维的主要形式。在6岁左右的幼儿逐渐由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二)语言方面
幼儿在三四岁时已能够掌握大部分基本语音,词汇量也逐渐增多。能在正确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的词汇已接近成人,说话俨然像个“小大人”。
(三)个性方面
由于遗传因素、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不同,使得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存在个别差异,表现为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化特点,这些都在整个人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三、幼儿教育的方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心理上幼儿和成人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性强,无意性大等特点。因此,不能让幼儿长时间地进行重复和枯燥的活动,教育幼儿应该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生动和具体的东西,以便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有力手段,他们会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增强动手能力,使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既激发了幼儿的潜在兴趣和能力,又通过幼儿间的游戏活动培养了相互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营造了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增强了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具体游戏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语言游戏:比如可以通过词语、成语接龙等游戏活动,增加儿童的词汇量;通过朗诵诗歌续、编故事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②艺术游戏:让幼儿多接受一些艺术启蒙教育,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情操,使他们保持良好情绪,促进其智力发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唱歌舞蹈比赛,音乐舞蹈欣赏等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根据特定的主题自由创作,用各种形状拼画,变画,可以融入他们自己的想法与想象,不拘泥于形式,让孩子们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③健康游戏: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儿童分别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对角色的塑造让幼儿能识别好人与坏人,善恶美丑,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还可以进行手工剪纸、拼图等游戏,增强趣味性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二)注重德育的培养,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观念
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幼儿时期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表率作用对他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眼一行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我们老师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等,可见教师在平时做事一定要严于律己,经常检查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用幼儿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不要一味训斥。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进行爱的教育,如“三八”妇女节可以给妈妈做贺卡,对妈妈说一句话,帮妈妈做一件小事等活动,激发幼儿对妈妈的情感;重阳节可以组织小朋友进行关爱老人活动;还可以在小朋友之间的进行相互关爱的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三)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自理能力主要是指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在中心地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任性、自私、过分依赖心理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幼儿阶段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己能力,为将来的成长打好基础。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幼儿时期是儿童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教师既要满足幼儿受保护和照顾的需求,又要尊重他们成长中独立的需求,避免包办代替和过度保护,要不断指导并鼓励幼儿自理自立。具体可以利用主题活动、游戏活动、故事活动、利用图片配儿歌的方法巩固幼儿的自理能力并及时给予奖励,增强教学效果。
(四)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
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特有的人格特征,个性不同,人理解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有所不同。现在许多情况下,个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未能的到很好的保护与关怀,取而代之的是规则与纪律,应试教育压抑幼儿的天性、扼杀幼儿创造力,只会产生像机器一样缺乏自主意识的社会零件,从而给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造成重担。我们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尊重幼儿的个性,给予幼儿最大的宽容与帮助,使其个性能自由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放任与纵容儿童的顽劣本性,尽可能在保护幼儿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设;游戏;魅力;教育;情境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幼儿游戏氛围
1.教师要热爱和信任幼儿
只有对幼儿充满爱心,教师才能用心去关注每个幼儿的喜怒哀乐,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把钻研、改进幼儿教育活动作为自己的乐趣。教师的信任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动力,能激发幼儿的活力,使他们振奋精神和充满信心去克服困难,追求自身的进步。只有在充满爱和信任的氛围内,幼儿才可能有安全感、有愉悦的心境,能够无忧无虑地投入到游戏等活动中去,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得自我展现和发展。教师应当满怀对幼儿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建立起对幼儿的信任,努力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调动幼儿的发展潜力,使幼儿在爱和信任的浇灌中进步。
2.幼儿教育过程富有感染力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育过程,使教育活动充满魅力,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忘我地沉浸其中,获得主动的发展。幼儿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迫切地想要了解和探究周围的世界。教师必须重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各种疑问的思考与研究,使幼儿在熟悉可感的、有趣的活动中开启心智、增长智慧。教师应有意识地按活动主题创设富有美感的教育情境,用美的环境、语言、旋律、情感,把幼儿带入美的氛围当中,使教育过程成为美的享受,并使幼儿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参与活动,获得进步。同时,教师要重视幼儿情感的调动。幼儿的思维较为感性,他们情绪性强、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的情感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幼儿良好态度习惯的养成。
二、提供良好游戏条件,丰富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对幼儿园教育而言不可缺少,只有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把游戏融入幼儿教育中去,才能使幼儿教育充满游戏的魅力。游戏的环境会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幼儿游戏的数量、主题、内容、方式等与环境的安排组织密切相关。良好的游戏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意愿,而且有助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探索与合作,提高游戏质量,促进游戏的进行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把握环境对幼儿游戏的影响,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场地、游戏材料,丰富和促进幼儿的游戏活动。
三、改进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优化教学情境
1.改进游戏活动的组织
游戏不仅指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更蕴含着反映游戏内在本质的精神性内涵。教师要正确认识幼儿游戏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幼儿园中的游戏不可避免地具有教育的意味,当幼儿游戏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进入到幼儿园中,便不再是纯粹自然的活动,而被印上了教育的痕迹。即使教师对其的游戏不加干预,而游戏若发生在幼儿园就具有了教育意义。游戏的自然性与教育性并不是截然对立,它们有可能并且有必要融合统一于幼儿游戏中。幼儿不仅有玩耍的需要,还有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需求,其在游戏中的满足感源于他们自我发展的实现。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自然性与教育性的关系,既保证游戏的自由愉悦性,又使游戏充分发挥教育性,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主快乐的发展。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教师必须支持、引导幼儿游戏的发展。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质量,他们的重视和参与会让幼儿感到自己进行的游戏活动是有价值的、被认可的,就会更加认真、自信、专注地投入游戏。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幼儿的游戏施加干预,而要仔细考虑、谨慎而为,对干预行为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组织游戏的过程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个观察、决策和反思的过程,需要在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明确组织指导的目的、时机和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策略扩展和丰富幼儿的意义建构,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
2.优化教育情境,把游戏渗透到教育活动当中
幼儿教育活动是由教师设计发起的、以促进幼儿教育为目的的活动,它不同于幼儿的自主游戏。在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教育意图主要通过间接方式,而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要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由于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中的主动参与、愉悦体验对幼儿学习和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教育活动把游戏引入其中,能提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把游戏渗透到教学情境中,使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身的要求,使教育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主动自觉投入其中的富有意义的活动,实现教学需要与幼儿个体需要的和谐统一。
四、结束语
幼儿的成长是在具体的环境进行的,幼儿的行为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游戏离不开教育情境的创设,要使教育情境充满游戏的魅力,不仅需要营造健康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还必须提供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改进游戏的方式。
作者:马英 单位:黑龙江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方法;教师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54-01
1.有效使用玩教具,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玩教具是实施科学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和玩教具是他们认识世界、实现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学习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紧紧抓住幼儿对动画的特殊喜好,能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音乐活动《小月亮》一课,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创设情境,拓展幼儿思维空间,使教学活动丰富生动,处处引人入胜。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结合技术,营造了一种星空多彩的氛围,为幼儿学习歌曲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课件中小月亮在天空中停停走走,还时不时地向孩子们眨眨眼睛,歌词“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和画面相得益彰,让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同时又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和小月亮做游戏时活泼有趣的氛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3.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3.1抓教学常规,强调一个“实”。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方法陈旧。面对这一实情,我们首先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提出“抓基础,重能力,高效率”的教学总体要求,在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变化上花功夫。由于切合实情抓住了牛鼻子,因而变化非常显著,近几年,在办园模式上有了较大进步。其次,教学常规不要过于繁琐,必须精要易行、方便操作。几年来,我们一直这样去做,领导觉得教学常规便于抓、便于管,教师认为具体实在、好实行。切忌为抓常规而抓常规,搞成形式主义。
3.2抓教学常规,坚持一个“恒”。抓教学常规最忌时冷时热、有始无终。而事实上这样的工作也最容易三日风四日雨,虎头蛇尾,形成一个“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局面。我们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如果园领导对一项工作没有恒心,那么,作为教师就没有持之以恒遵守“规矩”的毅力,就很难使自己形成严谨踏实的教风。
4.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某某,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5.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人的一生中,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成为焦点,有的人却独坐一旁无可奈何;有的人出门时非要找个同伴前行;有的人独来独往,事情照样办得井井有条;有的人怕在人多的地方露面,有的人却“自来熟”,人越多的地方,他越活跃。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交往能力不同。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是人们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幼儿多与同伴交往,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主、愉快的环境中游戏、交往、合作。
一、正确处理学生犯错误的行为
儿童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并未经过社会功利观念的熏染,因而极为简单纯洁;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是非观不明确、自我控制力差等缺点,需要教师、家长及时的监督和教育,才能保障健康人格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幼儿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误的行为时,要充分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简单和纯真,努力站在儿童内心真善美的角度进行教育。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我是被爱,被信任的,在他人的眼中我是很棒的孩子。”这样对儿童无形中产生正面的感染力,使儿童在被他人信任的同时更加懂得自尊和自爱。此外,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误的行为时,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就对学生妄加论断,要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立场,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训斥儿童的立场,努力了解学生犯错误的背后原因,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纠正儿童错误的认知观念,帮助儿童深刻反省自身的不足,促进儿童的转化。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幼儿教师在面对顽劣异常,屡教不改的儿童时,不要认为是孩子的原因而对他们大肆批评,要探究学生的内心认知问题,找出儿童情绪出发的关键点,及时解开儿童的心结,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教师还要善于进行工作总结,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结合儿童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二、耐心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阶段性、顺序性等特点,幼儿也存在着发展的差别,具体表现为同一班级的儿童其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儿童时要充分了解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有区别地对待。尤其是一些学习不好、领悟能力差的儿童,容易因为自己在班级体中的落后产生焦虑情绪,因此他们心理更加敏感,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尊重和小伙伴的友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切不可粗暴地批评他们,应该用爱心和耐心去积极引导儿童,逐步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有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和耐心,才能使孩子在情感依赖的基础上对教师充满信任和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在幼儿园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在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时,还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教师在审视学生时应具备多元标准观,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尤其使幼儿教育,强调的是儿童身体各项技能的锻炼、社会性人格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非功利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家长来访日”的接待工作,及时总结儿童在幼儿园内的近期表现,和家长交流儿童的信息,加强对儿童的理解;善于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提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事项,努力使幼儿园教育能和家庭教育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对于儿童的犯错误行为,教师要深入探究儿童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等深层原因,对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要及时、耐心地沟通和更正,以确保幼儿在更加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幼儿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爱心和耐心照亮学生的心灵;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充电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为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艳单位:山东省金乡县金色阳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