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05:42:39
导语:在固定资产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通过这次清查摸清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为编制部门预算以及深化预算改革奠定了基础。本文就清查固定资产过程中,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自筹资金等多种形式购置,归属国有资产。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好用好医院的固定资产意义重
大。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中存在盲目性,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在事先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效益分析的情况下,就匆忙购置,导致购进的设备不实用、质量差,或是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没有统一、集中的管理机构,医院的固定资产普遍存在多头购置的现象,这样一来就给资产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在购进、领用、保管等环节脱节。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责任不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部门,财务科管总账、管金额;总务科管房屋、家具;设备科管设备;各部门无明细账或明细账不健全,各科室无收、发、维修记录。有的固定资产因保管不善、使用不当,造成设备的损坏、丢失;有的没有建立完整的报账手续,或是买入后不及时入账,报废后不及时销账,或是长期不对账,造成账实不符,使得财务报表失真。
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当前,医院会计核算固定资产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法,并且不计提折旧。医院固定资产余额越来越高。与之相应的老化程度越高,却得不到客观、及时的反映,不利于主管部门的监控、管理、评价。医疗设备大多属高新科技设备,更新淘汰快,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中却没有相应的加速折旧及资产减值准备,造成账面固定资产严重失真。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如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已成为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及建议。
1、建立固定资产三级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制度到人。从基层算起,第三级是资产的占用部门,一般是基层科室。三级部门是资产使用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和资产卡片,领用保管有专人签字、负责。人员调动应及时移交、定期盘点和对账。第二级是职能管理部门,如设备科、总务科、基建组等部门。这一层负责承上启下,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任务重、责任大。第二级应分部门、分科室建立数量金额式明细账,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购进、领用、报废毁损情况,并建立与领用科室一式二份的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领用、维修、转移等情况。第一级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心,是固定资产的最高层。人员可由院长、分管后勤的副院长、财务负责人及经济管理专家等组成。固定资产管理中心,负责全院固定资产管理,负责起草各种管理规定,及这些规定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不定期进行贵重仪器设备抽查,并设立固定资产总账及明细账。
根据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性质、范围、所起的作用,来明确规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范围,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规定各中心的负责人对其负责的资产承担责任。各责任中心既对本部门的资产安全负责,也对其使用的效果负责。责任中心及时将资产使用情况向上级部门进行信息反馈,上级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反馈情况,对各责任中心的资产实行内部控制和调节。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2、严把设备购入质量关。采购部门是资产管理的重要部门,任何部门购入大型仪器设备必须执行请购、询价、公开招标程序。采购部门要和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一起从使用的实际出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及国内外先进技术,购入设备时严把质量关、价格关,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杜绝盲目采购。
3、保管部门要按照规定对资产入库实行严格的验收。资产入库验收包括设备、物资的质量和价格。准确地登记资产购置的总成本,从而保证固定资产统计的准确性,这是保证账实相符的关键。另外,月末或季末进行1次资产盘点,盘盈的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作为原值入账,并将盘亏情况上报中心,中心登记后报财务部门做账务处理。
4、资产管理中心要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监控。资产管理中心的监控包括: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招标及采购过程的监督、入库、保管、使用、报废全过程的管理。对其使用的效益进行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或公示。要建立定期的财产核对制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保证资产的完整。
5、资产占用部门按规定办理领用手续。资产占用部门因设备的使用消耗,应对其进行维修、保养或更新。在此期间,资产占用部门应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对于损坏或因技术原因淘汰的设备,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不应在本部门处理。同时,资产占用部门要设固定资产管理台账,指定专人管理,及时登记、定期盘点和对账。
6、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医院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固定资产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医院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并将结果进行公布,通过考核强化科室保值、增值意识,促进增收节支。
7、完善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是医院会计核算的一个重点。医院的固定资产占医院资产比例较大,如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提供固定资产增值、减值的客观评价依据,是《医院会计制度》面临的一个问题。为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维护更新,加强成本费用意识,强化经济核算,保证固定资产及时得到维护、更新,医院应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按月编制固定资产提取修购基金计算表,实行统一的标准格式。
8、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固定资产。计算机的普及,为医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利用计算机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总之,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是保持医院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有色医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定超.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财经界,2007.12.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从高校国有资产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的对策:1、强化国有资产意识,明确国有资产的范围;2、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3、健全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4、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5、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6、定期开展清产核资;7、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
一、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1、多头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部分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由各校区、资产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实验室管理部门、图书馆、房产部门、各院系(部)、资产经营公司、后勤部门等多头分管。多头管理常常造成部门间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相互扯皮、推诿甚至无人管理,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处于僵化和被动的工作状态。
2、对房产和土地的管理存在误区
大多数人认为高校的房产和土地具有固着性,不可能流失,对其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致使“非转经”资产中的一部分房产、土地被其他单位侵占,特别是一些高校为扶持校办产业,将房产和土地无偿划拨给校办企业,而且没对这部分资产计提折旧,使经营收入中没有扣除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虚增经营收入,将国有资产增值资金及收益量转到集体或个人身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3、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重置与闲置的现象,有的相当严重,不容忽视。如一些高校在已经有了体育训练中心及多个学生运动场的情况下,又建设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等场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理由下,高校各个院系也相互攀比搞建设。院系各自为政各用各的,结果是大量的计算机等设备处于不能充分使用状态,学校缺乏对国有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4、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不严格
有些高校尽管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却不能同步完善,有些高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①新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已竣工的基建工程不及时入账;②有些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③长期不能彻底清查的固定资产,使账实不符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使问题越积越多;④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⑤同时许多高校对资产缺乏动态管理,不能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现时状况,给国有资产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5、国有资产概念不清、管理松懈
一些高校的教职工由于教学或科研的需要,长期占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在工作调动时物随人走,将高校资产误认为个人财物;一些高校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申请的科研经费是个人财产,从而将用科研经费所购仪器设备和资料等据为私有。
6、资产权属改变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伴随着高校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淘汰及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增加,造成国有资产的权属改变及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如下:①“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特别是高校在扶持校办产业时将国有资产无偿地划拨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②“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大部分高校将国有闲置资产对外投资(如出租等)的收益都放入经营收入,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学校职工福利或在学校内部分配使用,而且校办企业利用学校无偿投入的国有资产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校办企业,学校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计入经营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强化国有资产意识,明确国有资产的范围
首先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识不到位,措施也就难以落实。高校各级领导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将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办学效益,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只有在根本上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实质性认识上将私人财物与国有资产严格分开,从严格意义上领会国有资产包含的内容,才有可能避免将国有资产私有化,才有可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避免使高校的其他国有资产游离于管理的框架之外。
2、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高效统一的资产管理机构,按照“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总原则实行。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的模式开展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设立固定资产总账;资产管理处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职能部门,研究资产管理政策、负责资产明细账及具体操作,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行政科室等部门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各使用部门设资产专管员,将所有固定资产明确到人,各资产专管员在业务上归资产管理处领导,由资产管理处根据管理需要定期对资产专管员进行业务培训。从而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使用单位三级管理网络。同时,资产管理部门每年与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账目至少要核对一次,做到账账相符;各资产专管员每年度负责对所管的资产进行一次实物核对,将核对结果直接上报资产管理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账实相符。同时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全面实施责任追究制。
3、健全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如建立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账簿记录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制度,确保资产管理各个关键点的有效性;建立资产购建的申报和决策审批制度,确保资产购建有一个完善的决策程序;逐步规范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程序,确保报废固定资产只有在经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后才能报批处置等。
4、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
利用校园网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及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信息化,使整个学校的资产置于网络化管理之下,同时各高校可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渗透在网络化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网络化管理各个环节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各级管理者的职能,通过网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来实现资产管理全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所有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包括资产购置、管理使用、报废处置等,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管理质量,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6、定期开展清产核资
通过对高校国有资产定期地进行清产核资,可以摸清各类财产“家底”,及时发现和处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盘盈、盘亏、闲置、浪费及其他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实物清点,对高校占有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有利于做到资产管理的帐实相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7、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说到底是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只有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发挥作用。而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相当一部分薄弱,经济知识较为缺乏,综合性人才少,影响了高校国有资产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按照新形势下资产管理的要求,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系统培训,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预防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要素之一。无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其固定资产结构、状况及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长期投资,特别是企业的房地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必须不断优化其结构,减少因管理不当而导致其收益率的减少。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特点
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做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有些只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定义,也有从固定资产的对象出发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义,例如郝净、高卉在《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以固定资产为对象,面向资产增加、变动、减少全寿命周期,以保证既有资产安全、完整。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更主要的是一种过程,因此在本文中,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其具有以下特点:长期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广泛性。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多样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
本文重点对企业房地产、设备等的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此类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使其在企业的各项生产过程中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对企业房地产的管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就要求企业房地产管理能及时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保证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正常进行,同时使企业掌握的房地产能保值并能尽可能地不断增值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建立起企业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房地产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如各宗房地产的市场价格、面积用途、利用率、购入价或租赁费、更新改造投资、租约更新日期、运营开支记录、房产税等)和外部信息(如各宗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和出租价格等)、这些信息在各宗房地产一购入或一租到就应立即建立档案,并随时予以更新。根据企业房地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及企业决策层决策的需要还应按时提供相应的房地产业务月报和房地产财产报告(半年或一年)。
企业房地产管理并不终止于通过租约或购买得到房地产,接踵而至的还有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对现有的房地产进行合理分配、使用,控制房地产税收及其运营开支、修理、维护控制,辨明没有充分利用的房地产,以及如何再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或多余的房地产等多项管理工作。
(二)建立企业的房地产管理部门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将企业的房地产管理部门视为一个利润中心,即将企业所有的房地产都置于房地产中心的管理领导之下企业中其他各业务部门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以市场价格或以略低于市场价格向中心租用房地产,这样就能使各业务部门精打细算,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中心可以将多余的房地产出售或出租出去以使企业能从中获利。这样,企业房地产及其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就能以量化的形式加以核算、评估。
当企业的规模较小时,则可以将企业房地产管理部门视为一个成本中心,由它对企业的与房地产有关的业务提供咨询,按企业生产、运营的需要提供房地产,并对其进行维护、控制。它的工作与企业的财务业务运营、法律、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等工作都密切相关,所以该部门可置于企业分管业务运营或分管财务的副总裁领导。
(三)对企业房地产的再开发
如果由于企业停止某项业务或是其他原因,致使企业的某部分房地产被认定是多余的,则企业房地产管理部门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处置即再开发,以防止企业的利润由于无效率的资源利用而减少。
企业房地产再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企业内部再利用
将该宗房地产照原样出售或出租
将该宗房地产更新、改造后再出售或出租
一般而言,经过更新,改造后的房地产可以增值,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果在出售某宗(特别是大面积的)房地产有困难时,则可以先将其租赁出去也可以将其先分割成多宗较小的房地产,这样都将有助于它的出售。在这些方案的分析比较过程中还要考虑时间因素,要保证所选方案的财务净现值NPV值是最大的。
三、提高企业设备综合效益的设备管理方法
(一)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关键。设计选型时既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因素,又要考虑到厂情。尽量同原有的设备系列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后续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传统的设备一生管理中,由于各环节都是以行政单位为界,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的现象,有时候设备刚投运。就出现改善、改造情况,既影响生产又增加了投资,因此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精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二)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
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
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监舒和增强约束机制,就是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为此,建立了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以状态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各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控制设备运行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设备风险控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企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措施。
2.冗余储备。冗余储备是指备用设备或备用计划的准备。当原有设各等失效时,这些备用措施就可立即起作用。
3.风险分散。风险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分离是将某事物或作业程序区分成好几个部分。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对保障医院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已成为医院管理者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医院固定资产的定义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医院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例如:图书、办公桌椅等。
二、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1.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1)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医院各科室之间存在资产随意转移问题并且不告知资产二级管理部门和财务科固定资产会计进行及时调账,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实物未贴固定资产标签,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时,对于不同型号或相同型号的类似资产(如盘点同型号的计算机、打印机等)只能盘点数量,固定资产实物与卡片无法一一对应,资产管理极为混乱。(2)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包括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缺乏责任心,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培训,对全体员工加强资产管理教育培训,医院都没有重视,造成全体员工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3)重视购置、轻视管理。医院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各项采购制度比较健全,程序比较规范。但购置以后,管理者对固定资产不管不问,不管其经济效益,不问其使用成本,因疏于管理,没有及时利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大多数医院临床科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购置医疗设备,导致资金的极大浪费和资产使用率低下,购买之后在库房闲置。(4)职责划分不明确。很多医院建立了固定资产账套,配备了专职的固定资产会计和固定资产二级会计,且固定资产分部门管理,但大多数医院没有实质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求不严格,专职管理人员缺乏,大多还兼职其他的工作,人员流动频繁,配备随意,专业人员较少,也没有明确使用科室或使用人的资产管理责任,没有责任到人。(5)固定资产转移随意、报废处置不正规。医院各科室之间存在资产随意转移,甚至有的医院报废固定资产时不审批、不评估、不公开,报废手续不正规,固定资产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医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购,虽然报废处置时纪检、审计人员也在,但大多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对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实质性的评估、监督。
2.如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及制度,增强管理意识。现在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实行归口管理,器械科负责专用设备;信息科负责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后勤管理科负责家具用具、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等一般设备;基建房产科负责房屋及建筑物等,医院应成立资产管理科,实行集中管理、分级核算、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全院的固定资产均由资产管理科统一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档案、负责采购、调拨、维护、报废。医院还应该建立一整套专业、规范、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内控制度,如固定资产出入库制度、固定资产验收制度、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残损、报废审核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意义上做到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运营的收益,杜绝管理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医院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才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率,节约医院成本。医院固定资产品种繁多、功能不一、使用部门多、存放地点分散,尤其一院两址甚至一院多址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起来很困难。所以必须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制度,医院的固定资产实行政府采购,购买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资产的验收入库工作,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出入库制度,对种类繁多的固定资产要认真分类、专人保管,入账前需要验收合格、领用时使用部门负责人登记,防止出现差错。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要追究使用部门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2)把好固定资产购置关,合理高效使用固定资产。医院购置固定资产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论证,切忌盲目采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医院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批分期购置设备,应优先考虑国产设备,这样既可以节约医院成本,又可以推动我国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要使用素质良好的采购人员,一切以医院利益为出发点,多人参与采购、验收环节,确保采购无不良现象发生。(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三级管理模式,责任到人。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应建立“三账一卡”制度,把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三账一卡”是指财务科设置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账;固定资产二级管理科室(如:医疗设备科、后勤管理科、信息科)设置二级明细分类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并在每一个实物上贴上固定资产标签,便于清产核资工作;资产具体使用科室应建立固定资产台账。为了使医院资产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医院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固定资产清查,由财务科、资产管理二级科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全院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要完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每年至少对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在清查过程中发现的账实不符现象要查明原因,明确责任。(4)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医院院领导及资产管理科要加大对医院各个科室固定资产的监管力度,尤其在审核固定资产报废时,严格按国家规定程序审批,认真全面审核报废手续是否齐全,并组织评估机构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认资产是否真正没有使用价值。对于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报卫生厅和财政厅办理审批手续,单项固定资产损失低于50万元的,根据中介机构的审计意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报卫生厅审批;单项固定资产损失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低于200万元的,由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卫生厅、财政厅审批,获得批准后才能进行财务处理,残值收入上缴财政厅资产处,不得自己随意变卖。(5)鼓励旧资产再利用。医院应鼓励旧资产再利用,这样不仅能节约医院成本,而且能提高资产使用率。回收的资产如医疗设备,可以降低成本摊销鼓励其再利用,这样可提高资产使用率,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6)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应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通过参加财政厅资产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应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爱岗敬业精神;同时应加强管理人员法治道德教育,遏制不正之风;还要重视医疗设备科资产维修人员对设备维修、保养及售后服务,从而可以降低设备维修费用,降低设备正常运营成本,节约医院成本。总之,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合理的政府采购、规范的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率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只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的竞争实力,实现医院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晶.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2]张中祥.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
摘 要 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对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从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关键词 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业务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要求,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实现增值保值,对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设备企业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企业价值在800元以上,为固定资产。企业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按固定资产管理。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增强有关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
1.增强企业负责人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会计法》规定:“负责人对本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认真执行好《会计法》,使企业主要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这是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关键所在。我们企业负责人非常重视资产管理,成立有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设有专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杜绝思想意识上的“重进轻管”、“重资金、轻实物”。
2.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由于职责不明,有些企业在出借出租固定资产时没有明确的手续,致使固定资产流失;有的固定资产长期使用早该报废,没有及时做报废手续,账面上仍大量的反映;房屋改造、修建应增强建筑物面积和金额,由于疏忽没有及时增强等。企业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不能定期清查、盘点,造成企业“家底”不清。
3.增强设备使用人员和维修人员的责任心。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生产设备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寿命包括有物资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物质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设备的自身质量及运行过程中的使用、保养和正常维护情况。首先,要注重日常维护,延长其物质寿命。否则,会使之提早报废,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给企业增强了支出,减少了固定资产总值。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更好的生产设备,从而造成原有设备的贬值。一些设备虽然能继续使用,但影响了成品的质量。经济寿命是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设备最合理的使用期限。在最适宜的使用年限内,会出现年均总成本的最低值,而能使年均总成本最低的年数,就是设备的经济寿命。凡是技术更新处于相对缓慢阶段的设备,其更新以经济寿命为主,同时兼顾技术寿命。
二、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1.固定资产预算制度。每年应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安排固定资产预算,预算批准后,一般不予突破,对“紧急需求”固定资产的报批应在制度上有所规定,并从严掌握。
2.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固定资产购置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和责任。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未经审批,不得采购。
3.组织责任制度。对购置、验收、接收、环节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明确其责任、具体工作要求,并相互稽核、职权分离。
4.账簿记录制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要完整保存固定资产的请购、审批文件、采购和招投标记录、购置发票,以及验收报告、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项会计记录,严防调换、遗失和损坏,并主动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建立设备卡片,反映设备使用变化情况,并记录主要技术特性的登记卡。建立设备资产台账,反映各设备的使用、保管和增减动态而建立的设备登记簿。建立设备资产档案,设备从规划、设计、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所形成的图纸、文字说明、凭证和记录等文件资料,通过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归档建立起来的动态系统资料。
5.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按有关规定,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调配要遵循“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原则,并办理内部调拨手续,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做好报废设备的处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制订设备报废条件: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性能落后,能耗高,效益低,经济效益差;主要结构和零部件严重磨损,无法修复,无改造价值;因重大事故或意外灾害受到严重损害,且无法修复;严重影响环保、安全,容易引发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修复改造不经济;按国家能源政策规定应淘汰的高耗能设备。
6.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的使用和保管部门要定期对实物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
7.固定资产维护制度。通过清查盘点,查明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情况是否正常,并对实物的盘亏和人为损坏进行赔偿做出具体规定,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要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由于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
四、做好固定资产效益分析体系
为了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必须搞好设备效益分析。
1.设备购置前,应做好设备效益预测分析。
2.统计科室设备使用率,发挥设备效用,该报废的报废,该维修的要及时维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固定资产;企业管理
一、基于大数据背景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
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具备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有利于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进行信息及数据的收集,在提高企业数据信息收集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其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弥补了传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周期长、工作量大的不足,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联结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协作性,提升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作的效率。此外,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对投资风险的分析能够综合自身的环境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环境进行充分考虑,有利于优化投资方案,控制投资成本,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
二、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具有庞大,快速以及相关性这三个特点。庞大的数据源带领各经济领域进入了量化的阶段,包括学术界,商界以及政府。它的关键所在是对未来的预见性,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存储、分析、预测和输送等工作。根据相关管理规则,程序记录着数年来的资产信息,其他非资产平台要调用资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需求也在上升。同样,资产管理分析平台也需要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内部以及其他外部平台引入数据信息,以便实现更好地资产管理。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新矛盾的处理上,比如说数据的保密与共享、监督与服务、内部控制与授权管理等。企业应该资产管理平台的开放性,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企业内外部数据管理和控制。财政部所指定的内部控制规范作为指导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企业需要基于规范所强调的原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实现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的合理管控。从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具备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宏观层面上,企业的政策制定具有时间的期限性,为了满足新发展新业务的需求,需要不断注入新内容。其次,在具体的资产管理工作体系上,部分企业仍存在部门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责权模糊、互相推诿的问题。同时,企业在微观的数据网络化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变动的滞后性、查询过于复杂、信息运用难度大等。此外,审批流程的软件安全、职务分工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三、企业基于大数据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论思路
第一,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不断更新管理方法,致力于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宏观上对内部控制做出规范性指导性。企业应确保固定资产业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避免受到外部处罚,以此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信誉上的影响。同时,如果固定资产业务未经审批或越权审批,也会由于舞弊、欺诈而带来严重的资产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评价、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以及行政办公用房的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环节上之制定出科学的制度规定,以便促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第二,企业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实践情况的资产管理工作体系,按照相关的管理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此落实管理责任,实现账物一致、责任到人的管理目标。如果企业在缺乏资产使用部门的严谨论证的情况下,随意购买固定资产与建造决策,则会导致单位资产损失或者出现资源浪费。同时,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维护以及管理过程中违背相关规则,也会降低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率。所以,使用单位要对拟申请报废处置的资产进行充分论证,并在单位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后,以处置报告的形式交给相应的设备归口管理部门。对于需要报废的资产,必须经过企业资产处、财务处以及管理层领导签批后才能进行资产处置账务处理。此外,不合法不真实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也会引发单位资产账目与实际支出不一致的现象,甚至导致企业资产损失。因此。企业要定期开展账目核实,确保资产账目和财务账目的一致性。第三,实现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在网络化管理下,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查阅与盘点自己的资产,这样便捷化盘点的好处在于,使用人能对名下资产进行清晰化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资产管理员的工作强度,实现资产与人员、地点、单位随的同步更新。企业应该在资产使用人员、地点、使用单位上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形成物物有人管、人人有物管的企业管理理念,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大数据理论来进行资产的管理与应用。此外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企业员工不仅可以查阅与盘点自己的资产,也可以查询企业现有的整体资产分布。当企业资产变动时,各部门的管理员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登记,各部门需要对资产组织进行年度的清查盘点,并以两年为周期联合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处、审计处等相关部门进行资产清查,对各单位的资产管理情况评价,对各部门资产进行盘点抽查。最后,企业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宏观指导和监督机制,都离不开日常的监督,企业要充分发挥日常监督的作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
第一,促进资产管理程序的规范性。企业应该注重对入账程序、报废程序的研究,深入分析其规律性。对于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做到明确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同时要避免固定资产取得依据不充分不适当的情况,确保决策过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处置和转移等环节,企业也应该就进行清晰严密的流程控制,确保会计核算、账簿记录和固定资产转移的文件手续的齐全。第二,针对性的解决历史上遗留问题。企业需要加大对由于职工擅自离岗、单位撤并等造成账实不符的不良现象的处理力度,避免清查时反复出现这一类问题的干扰。第三,提高资产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对修改审核已经记账的功能权限严加控制,对服务器密码要严加管理。首先是对财务审核人员、各级归口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权限变动的管理,各级变动必须做好记录,以便后期查询。其次,企业要定期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安全备份,避免黑客攻击造成数据损失。最后,企业需要降低升级过程中对数据失误操作的可能性,查询和平时管理同步用两个服务器,尽量减少无关人员对数据库的访问。第四,明确职务分离。企业至少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加强职责分离工作: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分离;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和相关会计记录分离。对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处置及出租、出借收入和发生的相关费用,需要确保入账的时效性,并保持记录的完整性;对于大金额大批量处置的审报,需要在获取上级部门批准后与审计财务纪委等单位协作进行。第五,基于内部控制与保密法原则,促进企业的信息共享,充分挖掘企业数据对资产管理服务的利用价值。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流管理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由最初的面对面交谈发展为多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贯穿于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分析等全过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互联网+”资产管理思维不断成熟,与传统的资产管理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开发一站式的工作平台,利用手机APP的便捷性,实现企业各部门资产信息的共享,避免出现信息割裂于信息孤岛,最大化利用数据信息,以促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刘海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商论.2017(4).
[2]刘娜娜.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代国企研究.2017(5).
一、我国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目前,高校从领导到基层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又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觉得教学工作才是所有工作的重点,其他都不重要。各资产使用部门往往只管申请购置固定资产,管买不管用。而且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学校有的钱,用坏了不见了再买就是”的思想,怠于维护管理,对学校资产只用不管,缺乏爱护意识。据调查,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存在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
(二)制度问题
我国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从计划、采购、入账、使用到报废的动态过程。由于历史固定资产信息不全,对高校自有固定资产缺乏整体概念,加上高校各部门资产间相互利用率较低,容易导致采购计划不合理,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其次,固定资产采购一般高校都有集中采购、公开招投标,但是在采购过程并没有真正做到货比三家,物美价廉,只凭采购人员个人喜好,随意性大。第三,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入账口径不一致,财务人员根据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分六类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资产管理部门则根据各高校所在省的资产管理系统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每个省的资产管理要求都不太一致,这会造成固定资产账账不符或者账实不符。最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报废,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和处罚措施,管好管坏一个样,工作人员觉得没用动力和责任去管学校资产。
(三)管理方法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二级部门众多,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低,资产购置、核算、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相互脱节,容易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和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
(四)内部控制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沟通机制和监控体系等方面。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意识较弱,管理氛围淡薄,导致内控环境薄弱;风险评估工作缺失;固定资产制度执行不到位;内控信息生成和传递沟通机制不完善;监控体系不完善,未将固定资产监管活动落实到个人,责任不清,缺乏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监控活动。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高校从领导到基层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体系,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体系,与年终评优、工资奖励挂钩,以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管理水平,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相关法律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该涵盖固定资产从购入、使用直到报废的全过程,合理确定资产管理、使用、财务和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与权限,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三)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高校规模庞大的固定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不仅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实现固定资产从计划、采购、入库、保管、使用、调配、入账、折旧、报废核销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减少沟通环节,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应与财务软件进行对接,保证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固定资产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固定资产常规管理
加强内部控制应从优化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控活动等方面着手。各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对闲置或报废资产应及时清理,减少维护费用,避免虚增资产和增大开支,并将信息反馈到财务部门,确保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高效内部审计也应参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定期审核和评价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提到企业,人们的第一思维就是货源的稳定、生产的安全、销售的通畅、经营循环的顺利,很少有人会同时考虑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与规范。这也是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经历与肤浅的社会观察,想从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说起,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化措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很简单,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体现其从投入到其寿终正寝的整个运行轨迹。即固定资产的请购、审批、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核算、出租出借、报废、处置等过程。这也是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投资大并且是一次性、价值高并分期补充等特点决定的,因此一旦管理不善,损失将远远超于存货等流动资产。
二、多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一些不足
我们可以想象,固定资产在企业活动的时间之长、环节之多,所以管理必然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本人通过总结归纳如下,仅供参考:
1.认识不够深刻
多数企业,包括领导在内,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多年的习惯已经养成了“重钱轻物”、“重投入轻管理”。因此后面的在人员配置上、岗位设置上、投入上都存在一些随意性与盲目性,这为后续固定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影响着企业整体资源的配置与优化,进而阻碍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2.请购与审批管理不严
由于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家底”摸不清,哪些设备“在用”,哪些设备“待用”,哪些设备“能用”分不清,许多基层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主观地进行申请,审核过程中缺乏调剂阶段,审批过程中又带有人为色彩,这样也是重复购置,浪费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3.验收入库不规范
设备应该先验收入库,之后再付款,部门再支领,这是最基本常识。可是有的企业设备购入后直接进入车间使用,也不存在试车阶段,并且缺乏对工人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这种本末倒置的固定资产购入方式在许多企业中存在,这样会导致在付款上容易产生纠纷,在今后厂家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上产生矛盾,这样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也影响企业对外之间的关系合作。
4.使用与维修缺乏安全保障
由于前面说过,由于缺乏人工培训与技术指导,再加上维护与保养的不及时,以及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设备使用不当,使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并提前进入了“衰老期”,这样势必增加了不良资产,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周期。
5.日常基础工作管理不善
首先是在固定资产购入阶段,卡片的建立与账务处理不一致,导致后期账实不符。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的内部转移,记录不全面以及不详细。对外捐赠或者出租出借乃至后期的报废处理不规范,随意性强,这些都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最后盘点与清查不及时也是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6.固定资产核算陈旧许多企业的旧房屋不进行固定资产清理,不进行加上折旧,仍然采用直线均摊;新建的在建工程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及时竣工结算,导致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技术先进的设备不进行减值测试,这样虚增固定资产,导致固定资产隐形流失;调账不及时,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三、如何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针对上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回避与漠然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解决与完善才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我们财务管理者的职责,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谈个人意见:1.完善管理制度我们知道,有完善的制度,管理才能规范。所以首先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一定要完善。修改与更新一些年久已经不适应的旧制度。如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应该将固定资产的处理、报废重新修订;重新制定高耗能低产出的隐患大、危害严重的淘汰设备制度;完善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跟踪管理制度。2.规范管理模式再好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与管理,否则制度将成为“废纸”。首先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这是制度落实的关键。其次责任要到人,就是说“谁的责任谁承担”,“谁签字谁负责”。最后在管理中要强调固定资产的每个阶段运行都必须有制度加以相匹配,有措施与手段加以跟踪,在这里手段也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措施也包括罚金与刑事责任。3.用动态信息平台管理固定资产计算机的简单程序不是真正的动态管理平台,真正数据库动态管理平台要将整个企业固定资产包括每个固定资产的动态运行全部展示在信息的需要者与使用者面前,让数据的使用者一目了然地掌握每个固定资产从入账购入到出账处置。另外将会计电算化软件镶嵌进来,让动态信息平台全面、系统、有效地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这样有助于固定资产效率的提高。平台的设置有助于监督的透明,公平的竞争,更有助于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监督,以此体现“实物管理、价值管理、使用管理”三个层面的相互统一与协调。
四、结束语
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需求,企业应该不断地改变内部环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做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保障——固定资产,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使用率与周转率,优化固定资产的现有资源与潜在资源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朱志强 单位:市东升炭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边赵亮.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5):68.
[2]边慧芳.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2):68-69.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目前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是从形成资产的源头开始到资产退出企业为止的全过程管理,经过规划、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建设、转资、现场使用、日常维护、更新改造、减值管理、调剂使用、对外处置、报废、清理变现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运营期间)管理和后期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前期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的前期管理包含规划、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建设等环节,一般由具体使用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规划、设计并进行详细论证,将论证结果上报上级部门投资管理部门,上级部门对使用单位上报的计划进行审查,对于可执行项目,进行投资立项,最后进入采购、建设环节。
(二)固定资产的中期(运营期间)管理从设备采购完成试运行达到可使用状态后进行转资,从而进入了固定资产的运营管理,也就是资产的使用环节,一般由现场使用单位进行设备的实物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由财务部门完成资产的价值管理工作,由上级设备管理部门完成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工作。固定资产中期管理除正常设备管理外,还大致涉及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调剂管理、固定资产租赁管理、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管理、资产评估管理。
(三)固定资产的后期管理固定资产后期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资本化与费用化判断标准不一致,造成资产“量价”的不准确;第二,在项目改造中,往往轻视存量资产的再利用;第三,资产运营过程中重新购、轻维护;第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第五,固定资产点多面广,不利于管理;第六,项目搭车的问题。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难点1.资产管理不全面,资产的实物管理、专业管理、价值管理脱节实物管理、专业管理、价值管理是资产管理的三个方面,既有相关性,又有独立性。实物管理主要在基层单位,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及保管;专业管理主要是生产、设备、安全等专业职能部门,按照本企业业务管理规范、标准及有关制度进行资产专业化管理和审核、鉴定工作;价值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进行资产价值量核算以及投资收益评估。由于资产管理全过程中各部门工作衔接不够,造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2.忽视资产的收益属性和费用属性收益属性,从会计准则定义看,固定资产将来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收益的,收益属性对于我们的日常经营非常重要。固定资产的费用属性是非常强的一个属性,固定资产在整个的生命周期里面,对整个的费用支出有过一些统计,一个大型的固定资产的费用支出是它原始支出的300%以上。油田企业是高投入行业,它的费用支出不会占到如此高的比例,但它的费用属性,后续的大修、作业、保养等等一系列的费用支出,也是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3.投资中的不良资产投资环节中的不良资产在企业不良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油田企业高风险的投资特点是产生不良资产的根本原因。投资决定资产,在投资阶段,资产管理部门没有介入,按投资计划实施后,形成的资产才交与资产部门管理,资产部门对于不良资产的形成没有控制力,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从资产生命周期的初始环节参与管理。
三、构建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一)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内涵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由全周期成本管理发展而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本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是从前期规划、设备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管理开始,到交付运行后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退役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一套涉及财务、管理、工程、运转的集成管理系统。同时,建立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意义就是在资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寻求资产寿命周期内的总体费用最优化。
(二)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强资产管理组织建设按照分专业、分层级管理模式,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坚持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盘活资产存量与优化资产结构相结合,将资产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主管部门和各级使用单位,有机衔接各级岗位的管理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互动,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和长效机制。
(三)建立资产指标考核体系,强化资产的质量管理以追求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存量资产的管理,促进资产价值的有效增长,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产占用,实现由资产总量最大到资产质量最优的转变。对于增量资产,实现对资产的源头管理,加强投资过程控制,加大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分析,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提高资产回报和运营效益。
(四)优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合理划分资产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管理职能,涵盖了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双重概念,包括了资产和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即从设计、选型、采购、运行、维护、更新到退役等设备管理过程,从新增、分摊、折旧、核算到报废等资产管理过程。这种既包括设备运维管理,又渗透着其全过程的价值变动过程管理,综合考虑了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设备可靠性的管理,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在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对资产经济性的管理,也由技术部门负责。在ERP中进行管理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协调功能和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