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03:37:07
导语:在教学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医学独立院校双语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1双语教学的本质含义和现状。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源于美国,意思是“TwoLanguages”,即两种语言。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提高医学生查阅英文医学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用外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在医科类独立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2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表现。
2.1学生人数多、英语水平不平衡难以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因材施教”。可是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因为年年扩招人数众多,以我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为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常常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有八九十名学生,有的甚至还存在一堂课有100~200的学生,还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因材施教?而欧洲和美国的师生比例要低很多,一个教授的课堂上也就是20个学生左右。并且欧洲和美国的高等学府,都很注意国际留学生的引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更能快速的提高的英语,同时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很快。而我们的课堂上,很少有国际留学生,都是众多中国本土的学生,没办法创造很好的英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意境。
2.2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实施双语教学,师资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越来年轻化,他们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一般不够丰富,很难准确地把握专业课程的理解与传授;而医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在使用英语讲解课程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教师本身都无法实现“英语思维”,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了,因而难于胜任双语教学任务。鉴于此,实际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使专业课成了变相的英语课,既影响了专业内容的信息量和讲解深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师资的匮乏导致双语课程的开展勉为其难,多数教师已经无暇顾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革新,同时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借助语言工具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沿袭“以译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学的氛围中来,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
2.4内容实用的外文原版医学教材匮乏。
教材选择很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使用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应有之义。直接采用原版教材,虽然有语言优势,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内容陈旧、重复引进等弊病,而且其编写体制与我国现有规划教材差距很大,比如某些基础医学教材中的正常值范围等与国内有很大差距,有些则篇幅往往很大,专业词汇过多,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有时还相差较大,因此实用性较差;如果将中文版规划教材翻译成英文,优点是与现有教材匹配,且价格便宜,缺点是难以保证英文的质量[5]。
3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3.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校须对学生外语基础、师资情况、课程教材等因素综合考虑,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并推广双语教学。
3.2突破瓶颈,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双语教学是“国策”,更是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决策者应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不断激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鼓励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使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内在体魄,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师资和教材上。
3.3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服务社会。
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成共赢。同时,注重实施效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独立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类独立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应当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合我国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泽,杨晔琴,王公旺。医学院校实施双鱼教学的困惑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2006,(6):72~73.
[2]何兴祥,刘伟。医学双语教学探析[J].医学教育,2004,(3):23~24.
[3]吴升华,陈辉,陈庆吉,吴元俊。对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6):177~178.
文学教育作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将小学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分开,特别强调加强前者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小学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小学教育的关键性。相对于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因为小学阶段一共有6年,孩子从6岁入学,一直到12岁毕业升初中,他们从一个懵懂、幼稚的儿童逐步成长成为一个青涩的少年,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对外在世界的逐步认识与评判,这些都会在这关键性的六年时光内得到发展,除了家庭、社会之外,学校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及人生经历的增多而增多,他们对外在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会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想法对外在的世界做出自己简单的评判。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认知事物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均需要小学教师具备有强大的知识容量和浓厚的责任意识,需要小学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热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名言警句从一个共同的层面强调了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等美好品质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名小学教师而言,他更是应该具备以上种种优良品格。试想一个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低下、思想境界不开阔的人又如何能作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在当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孩子们的思想极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梦想被无情粉碎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求真、求善、求美,是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可以说,当今的小学教师乃至于大学教师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学生进行有效人文教育的重任,相比于中学和大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
2.现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文学就是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也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每一次阅读,我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2]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论是还是儿童文学,它们实际上都具有开阔人的视野与增长人的见识、拓展人的思想与精神边界等作用。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文学类课程,这既是专业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两千年以前,孔子曾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现和重视为后代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学不仅要从孔子的教育观上吸取经验,更是要在具体行动上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文学教育。只可惜,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根本不重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笔者随机抽查了十所学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居然发现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任何文学类课程。而在另外九所学校当中,我们发现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却各不相同,自由度非常大。在这九所学校中,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比较集中于儿童文学、古典诗文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七门主干课程,其中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较为普遍,而后几门课程的开设在不同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基本上开设了两门及两门以上的文学类课程,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课程的安排、课程的性质、课时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它们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相通点。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它们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宁波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其课程学分均为6分,湖北理工学院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分三阶段进行教学,共6学分。对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各个学校似乎不大看重,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开设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另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现有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不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实用型教育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样还应该有着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因而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各类文学、艺术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而在所抽查的几所学校当中,大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均为理论教学,它们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去完成,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有效的文学品读、欣赏,既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同时还可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几所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古典诗词鉴赏”、“文学鉴赏”类课程,可它们对学生文学品读与鉴赏的实际训练并未做硬性规定。从这些现状均可看出相关学校对该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和重视力度的不够。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科学设置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上存在着的不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要求相关的教学部门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强大功能,要求他们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做出变革,在相关课程教学上也应该做出具体、详细的安排。总而言之,相关教学部门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变革,进而使现有的这种不良教学现状得到改善。
1.重新审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拓展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文学是一门软学科,它不像那些应用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科,学生可在较短的学习时间提升其某一方面的技能。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先生认为:“文学教育始终都是人的心智教育、情感教育、人的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3]因而,对学生特别是这些将来要从事于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的文学教育必须是持续的、有效的。利用文学作品的品读教学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健全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爱心与浩然之气,以便于他们将来能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教育祖国的下一代,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有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的课程教学基本上集中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儿童文学”这几门课程。除去“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的三门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很多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如冰心女士创作的小诗与中国古典诗词、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之间联系紧密,她的“爱的哲学”三个组成部分“爱自然、爱母亲、爱儿童”都可在泰戈尔先生的诗文寻找到相关的足迹。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在具体文学创作中,后世作家对前世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或对同时期作家创作的学习,这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当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关键是要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持续的、有效的阅读与赏析。我们可在课程性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加大力度,来强化对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力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儿童文学经典赏析”以及某些学校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都应该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首先课程性质的设置上对其进行重视。将它们视为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必须接受较为全面和较长时间的文学品读训练。除此之外,对于以上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我们也应该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较长,经典文学作品较多,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因而我们可适当加大“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此类推,我们可适当减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32学时为标准,我们可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48或56学时,将“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时间设置为12学时。也许有人认为,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开设“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那么,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课时安排或课程教学内容上做出灵活处理。我们可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读放入到“中外文学经典赏析”这门课程以内,根据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适当地给予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教学学时;或者干脆将其作为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将这部分的阅读纳入到最终的课程考核范围之内,也可将这门课程设置为课外必须选修课程。在文学已经走向全球化、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适当地理解外国文学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
1.艺术类中职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正如引言所述,艺术类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文化课的学习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少。相对于别的专业来说,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英语的弱势群体,他们初中阶段的英语基础就非常不牢固,几乎没有掌握多少学习英语所要求具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把“你的名字叫什么?”这样简单的句子翻译成“Whatisyouname?”。
2.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艺术类中职学校往往会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艺术类高考上,英语教学的中心仅仅只是艺术类高考英语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艺术类高考。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度强调与考试相关的词汇、语法和阅读,弱化了英语听说的培养,这样也会进一步导致艺术类中职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不足,尤其在实际的英语对话方面表现极为明显。
3.艺术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信心。艺术类中职学生受到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他们养成了思维定势,让他们认为英语刚开始没有学好,基础底子薄弱,现在无论怎么努力就更学好不好了。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踏实努力地学习英语,对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系统性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产生想走捷径的错误想法,不愿意静下心学习英语。学生发现想要找到英语学习的捷径无法达成之后,从刚开始认为自己只是英语基础差转变成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英语的能力,进一步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艺术类中职学生的特点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艺术类中职学生具有各种爱好与特长,喜欢欣赏各种艺术,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师在课外时间可以给学生推荐欣赏国外较为经典的乐曲和影片,同时还可以关注国内外关于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方面的动态发展与报道。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接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化的今天,努力学好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日常英语教学与熏陶中,我们以学习一首英文歌曲为例:“听英文歌,记歌词”,这其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英文歌曲的选择比较重要,一般可选取较为经典的,受到大众广泛喜爱或熟知的一些歌曲,例如《YesterdayOnceMore》。我们可以把这首歌曲改编成歌词填空:WhenIwas___,I’dlistentothe___,Waitingformy____songs,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Itmademesmile,Thosewere____happytimes.(young/radio/favorite/such).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英文听力和词汇表达的能力。
2.改变艺术类中职生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保障,也是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基础。大多数艺术类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例如做事拖沓、学习随意性很大,缺乏计划性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积极督促学生发现并改进不良习惯,克服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限时作业”的方式,针对英语阅读和词汇记忆采用限定时间的方法,通过笔者的实践经验发现,这种“限时作业”的教学方式对于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较为明显的成效。
片断训练是篇幅短孝内容单一、形式灵活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也叫小作文、小练笔、单项练习等。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其进行短平快的战术性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片断训练是一种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指单一的写作基本训练单位,主要是写作中的常用片断,如开头、结尾、总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着力于“格”的理解和运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恰当选择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一般应具有连缀能力强,使用范围广,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或者是微言大义,或者是意境深远……衡量的标准是在学生的语言交往中能经常运用或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切实帮助的。
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当然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要遵从于教学评价标准。这里的教学评价标准至少包括学院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师自我的教学评价标准,以前者作为主要。目前法律类职业院校的《社区矫正》课程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不客观,评价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传统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有:教学状况,教学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旧的评价对象以教师讲得好不好为评价标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课程目标,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现方法;这必然会出现学生反感、教师反感、师生恶性互动的教学模式,所以要改变旧的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改变教学评价标准,这也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必然要求。新的评价标准要做到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素质目标,课程的内容要以项目和任务的方式体现出来。
2法律类职业院校《社区矫正》
课程教学设计要坚持的理念法律类职业院校《社区矫正》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遵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要达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所以法律类职业院校《社区矫正》课程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再走知识本位教学设计的老路,而是要以能力培养的规律为主线,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设计观念。《社区矫正》课程的设计要以当前我国社区矫正职业活动为导向,要以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3法律类职业院校《社区矫正》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3.1主线:职业能力培养
法律类职业院校的《社区矫正》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当前,一些法律类职业院校的《社区矫正》课程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和偏离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有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知识不系统,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发展后劲不足;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参与度不够等。要改善这些不良现象就要系统化的设计整个教学内容,采用以问题来引导学习,关注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2载体:项目和任务
项目课程是有效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一种课程模式。它的开发要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典型产品或服务项目为载体,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内容选取要以任务为参照点。《社区矫正》属于法律类的课程,很多教师认为这样的课程不像理工类的课程能够采用项目教学法。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认识。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并没有明显的选择对象,并不是理工类课程的专享。仔细分析《社区矫正》这门课程不难发现,在整个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可以概括为“评估接收,监管改造,解除终止”等几个大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若干个子项目,而且每一个子项目都有很明确的工作任务。换句话说,这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强的课程,虽然有理论部分,但是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依然可以采用,而且非常实用。
3.3主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法律类职业院校中,也许你也听到过这样的声音:“这些高考的失败者”;“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15分钟的学习热情”;“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等。也许有些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这样的学生让我怎么教?”。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分清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普通本科及其以上的教学是要学生适应教师和教育内容;而职业教育是教师寻找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所以,法律类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由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转变学生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探究者、意义构建者。转变教材作用,由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者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认知的学习资源。
4法律类职业院校《社区矫正》课程教学设计的保障
4.1政策保障
法律类职业院校的《社区矫正》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有很多政策的支持。大的方面比如说需要打开学生就业出口,打造名牌学院等,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小的方面比如说制定有关教学方面的政策,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好保障。
4.2经济保障
目前我国高校依然在不断的扩招,法律类职业院校也如此。所以加大经济投入已经成为维护学院正常运转的需要,当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法律类职业院校的《社区矫正》课程的教学设计也需要资金的支撑。
4.3资源保障
关键词:经管类学科;双语教学;探索
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双语教学正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高校素质教育推向前进的又一个新举措。
一、双语及双语教学的界定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personwhoknowsandusestwolanguages.Ineverydayusethewordbilingualusuallymeansapersonwhospeaks,reads,orunderstandstwolanguagesequallywell(abalancedbilingual),butabilingualpersonusuallyhasabetterknowledgeofonelanguagethanoftheother.
(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优于第二语言的。)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也叫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的概念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为止,国内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
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我国学者吕型伟认为“双语教学”不一定就是两种语言教学,它是用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教学的统称;王本华认为,“双语教学”就是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强化英语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双语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把双语教学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认为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某门学科或课程内容的教育,并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即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用外语(英语)传授某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是英语,所以,对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的学科教学。
二、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实践工作,其中一些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开展的更早。有些学校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相关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前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工作,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商学院。还有一些走得更远一些,他们已经在某些课程中已经开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将国际贸易课程开设为全英文和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模式,特色显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另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都是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用于双语教学,在教材选用上已有相当成功的实践。
其他非重点的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大多数处于试点阶段,而经管类专业课程则成为试点的重要领域。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尽管其合作办学项目早在1999年已经以经济管理学院为基础开始运行,但全院性的双语教学试点工作2003年才全面展开,目前还处于磨合阶段。学生才刚刚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些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如国际经济学的双语教学中,由于没有进行英语水平的筛选,男女生英文水平极度不平衡,大部分女生认为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好,但大部分男生却认为效果不佳,这对双语教学的整体效果不利。
另外,调查结果表明,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非重点院校,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学校只是选用英文版的教材,而教师的教学基本上用汉语,有些双语课教师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能力还不及学生;有些双语课程只是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作业及考试都是用汉语来完成,学生在课外根本不预习或复习教材,部分学生是专业知识没有收获,英语也没有提高。因此,双语教学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应根据学校、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经管类学科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问题
确定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它与教学目的以及培养目标的关系,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双语简单的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或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趣小组等,这种观念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中过于关注英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而忽略了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二)双语课程的选择问题
选择哪些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目前,在双语课程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必须注意所选课程同时也受到专业性质的制约。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但是,经管类学科中许多课程具有国际共同性,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等,也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对于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应该根据自身的现状和需要,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与实施标准。
(三)教材的选用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采用的经管类课程双语教材模式有如下几种:
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信息量大,表达生动,逻辑性强,内容也较先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但是原版教材往往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性较差,并且许多比较有权威的原版教材不仅昂贵且内容繁多,在规定课时内学生根本就掌握不了,这就使原版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采用翻译教材即将中文教材翻译成外文版的教材。这种翻译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接近我们的语言,教师容易授课,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其他课程衔接较好。然而,这种将汉语翻译成英文的教材其内容往往加有个人理解,一些教材经过翻译后失去了原有的逻辑性,读来费解。
采用“活页教材”。现在某些高校没有固定的双语教材,多数采用“活页”性质的教材。这些教材体现各科教师的个性,他们可以根据课程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范围,但是这类教材质量难以保证,有些甚至有拼凑感,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可见,双语教材的问题已成为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
对于教材的选用,针对绍兴文理学院双语教学的教材做了调查。其中,会计专业学生采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采用的是中英文混编的双语教材。为了了解两种不同类型教材的适用性,分别统计了学生对两本教材适合度评价,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得出两点:学生对教材适合度评价不高,且差距较大。尽管原版教材具有内容主流,资料新颖等诸多优点,但学生对中英文混编教材的适合度评价远高于原版教材。说明教材的选择应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就普通高校的教师、学生总体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而言,更适合采用混编的双语教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整个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虚实以及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就成为能否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关键。但是,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甚合理。有的教师有时因为下意识组织英语语句的表达而忘记了教学内容,从而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有的教师用英语板书而用中文讲述,只能是名不符实;有的教师沿袭以译代讲的教学方法,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参与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也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远没有达到双语教学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五)师资的问题
师资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保证。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能够用英语表达、解析本专业知识,要具有相当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发音准确,符合语法及外语的表达习惯。客观地说,就整体而言,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很难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目前的现状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虽然英语表达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够,很难胜任除英语外的其他课程的教学,而专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没有问题,但是英语表达能力却较差,让他们用英语去准确地表达、解释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确实勉为其难。鉴于这类情况,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就出现了一半汉语一半英语的混合语言。在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必将使双语教学走入歧途。在调查中发现(见表2),学生对教师外语水平满意度与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六)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
由于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是非常大,但对双语教学的考评方式与传统考评办法并无区别,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各高校应科学、公平地看待双语教学课的工作量,设计一套有效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四、完善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双语教学目标
经管类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具有双重性。
首先,在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中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使学生获取学科前沿最新知识。
其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通过直接学习国外原版教材来掌握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阅读所学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英语文献资料,而且还能够用英语以口语和书面的形式、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处理和交流与所学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信息。
(二)合理选择双语课程
双语课程的选择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双语教学应选择那些具有国际共同性,其词义、表述、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表述比较一致的课程,而经管类学科的许多课程都符合这一要求。
第二,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选择双语课程。
第三,先实践性课程后理论性课程。比如笔者所在学院在国贸专业双语课程的选择上,先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然后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再加上学生之前已经用汉语学习了《市场营销》,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之前已经用汉语学习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课程,而且《国际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营造了一定的双语氛围,学生在接受双语《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时也就相对容易了。
(三)完善双语教材建设
完善双语教材建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选好教材;二是要加强双语教材的编写。
选好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选用教材的首要原则是选择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水平的适用教材,各高校的老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在双语教学的初期最好选择同时有中译本的外文教材。同时,应加快英文版教材建设,对一些针对性和区域性强的课程,应尽快组织国内有关院校教师编写英文版教材。这样的英文教材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同时,教材结构和内容与国内现行中文教材也大体一致,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接受。
比如,绍兴文理学院王道文教授编著写的《StrategicManagement》双语教材,使用国外特别是美国先进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典型大公司的案例,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创新双语教学模式
对于经管类本科专业来说,双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也应该是相延续的,尽管当前我国双语教学的总思路为保持型双语教学,但在此认为经管类本科专业的保持型双语教学应采用“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加州大学克拉中教授的“输入假说”理论和“直接法教学”理论。
“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双语教学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
渗透阶段,即“用英语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接触英语。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普遍会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并能主动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扩充自己的专业词汇量。
整合阶段,即“用英语表达”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互为主体。教师很自然地将汉语和英语交替使用,学生也很自然地将他们会表达的意思用英文回答,课堂上英语的使用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一种自然流露。
思维阶段,即“用英语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这一阶段的实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营造一个好的“英语校园”环境,能让学生时时、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
此外,在各方协调下举办一些丰富的英语类文化活动,真正地让英语学习“活”起来,深入双语教学的开展。
(五)加强双语师资建设
学校可以选择英语水平高、责任心和上进心强的教师先行开展双语教学。鉴于目前我国师资水平的现状,必须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辅导(英语语音,语法等),可以通过多渠道培训一批英语口语流利的教师队伍。
有条件的高校应组织双语教学的教师到英语母语国家去进行短期进修,这样既可以了解国外学科动态,又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可以提高英语水平。比如,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外语培训,从2001年学院就启动教师的英语语言培训工作,举行外语培训班,学院请外教授课,要求中青年教师参加,提高教师外语阅读和口语能力,并使更多教师能承担双语教学任务。另外,学院近几年每年选派3-5名左右教师出国深造,让他们广泛参与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六)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基础文件建设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评定和专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除了检查对课程内容本身的掌握情况可以运用书面试卷考试外,还应当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进步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不过,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和个性,在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选取上给教师广泛的自。
本次调查中,有73.7%的同学建议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英语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加共同作为评价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姚晓艳,段会川,刘伟.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2、W.F.麦凯,M.西格恩著;严正,柳秀蜂译.双语教育概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当前,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管理科学化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手段的,这就要求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溶入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模型的模拟分析或过程模拟,对实际中的经济管理类进行预测、分析和应用是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来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计算机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能提供模拟真实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运行环境,这些模拟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及时、准确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建设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1.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硬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的模拟环境多数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合理设计网络,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
2.建立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软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是使用经济管理类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进行的,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大对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否则无法进行实验教学,也很难充分发挥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在软件平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用于购买一些比较成熟的实验教学软件;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实验教学软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在教改项目立项中给予资助。
3.建立全面的实验教学辅助环境
(1)建立实验辅助教学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网站,将备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各实验项目的设计、实验数据、操作手册等放置在实验教学网站上,方便学生实验,极大地提高实验的效率(2)建立开放实验环境。首先建立实验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以外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其次,建立开放实验的环境,设计一些选修实验项目,业余开放实验室,提供给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选做。(3)建立实验管理环境。开发实验教学的管理平台,一方面加强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验内容的管理。(4)建立实验考评环境。制订各实验教学课程及实验项目的考评方法和标准,对学生实验的效果进行全面、公正地考评。
三、构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1.创建经济管理实验中的学习型组织
在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中创建的学习组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共同学习,发挥个人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与组织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使实验效果更好。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应以教师为主。
建立经济管理类实验学习组织有以下几个步骤:(1)由教师协调动员成立知识组织;(2)调动组织的能动性;(3)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4)加强学习的互动性;(5)建立交流制度。
2.建立用于知识交换的网络平台
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主要有两种:(1)物理网络,(2)虚拟网络。物理网络主要是局域网的构建和互连网的接入。它是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物理基础。学生通过网络完成电子商务实验协调化操作,并利用网络交流经验教训。虚拟网络是指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协作,遇到问题相互帮助,取得成功知识分享的个体沟通网络,是人的网络。两种网络是建立知识管理为核心实验教学体系必不可缺的。
3.集成知识管理工具与实验工具
经济管理类实验工具包括网上交易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基本可以涵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流程,满足企业的绝大部分管理需求。但是软件的全面性并不代表实验的全面性,以前的教学体系中,应用大部分管理系统供学生操作,但实验水平仅限于软件的使用,处于一种静态环境下。而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却是多变的,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验中假想设置不同变化的市场环境,为系统填充实验用数据,使系统运行于动态的环境中。
四、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
1.从教学理念上,提高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上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
2.从学科专业角度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各课程的特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提炼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的课程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制订其实验教学大纲。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顺序,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课程之间和实验内容的连贯性。
3.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计实验项目。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与理、工等学科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不需要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在课时数量上可多可少;在实验时间安排上,可集中实验,也可分散实验,可使用正式上课时间,也可利用业余时间。
4.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演示、验证性的,往往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扼杀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在开设演示、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实验项目的设计。演示、验证性实验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设计性、个性化的实验就是让学生在遵循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性的实验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问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设置开放实验。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选修实验项目,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与能力选做这些实验项目。或者利用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发实验项目。这类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一个跨知识点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和规划、各课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生源特征
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不同于部属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没有悠久历史、雄厚实力和优越感,但却具有很强适应性。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是地区性高校发展的重点。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性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知识而非科学的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应用型教育相对于理论型教育而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紧密结合生源的实际。大多数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招生范畴多为二本和三本招生,少数特色和优势专业实现了提前批和一本招生。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学习,如果直接向这些学生讲授高深难懂的专业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只有掌握学生基本特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因材施教对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制订培养计划,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在生产或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上比学科型、理论型人才更出色、更有成效。当然这对相关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二、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
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关对大学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意见。赞成者认为,我国目前推行英语教学是明智之举,是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强大推动力,其成功推行,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认为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外语文献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同学们接受到本学科最新的前沿进展。而不赞同的则认为,目前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还不高,而且同一班级同学的英语水平之间也参差不齐,这就给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其次,学生长期只有公共英语的教学,而缺乏在科学方面的基础英语的教学,因此采用英语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免有点如空中楼阁般缺乏基础,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大学教学改革中要不要推行英语教学呢?若需要,是选择双语教学好,还是全英语教学好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推行全英语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必须保证听课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在各高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求参与该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学生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其他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其专业课程的教授不采用全英语的模式,而采用双语模式,这样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非母语”国家和地区应用的情况看,的确大大推动了国民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全球化竞争力。专业课程采取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不乏生动的例子。许多在华大型跨国公司中,往往采用英语交流沟通的方式,在和公司管理层(一般是外籍人员)交流时,一般是全英语沟通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大陆同胞一般只能工作于基层,而香港、新加坡的华人却能很快适应这样的环境,迅速在中层,甚至在高层占有一席之地。这主要归功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的居民从小就接受英语语境的熏陶,能够很好的适应外企的文化氛围。相对而言,大陆人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他们在国际化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将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分为9类: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这9类毕业状况统称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从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自主研发的“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系统”(CHEFS)显示,应用性强优势学科的人才输出规模已远小于人才市场的正常需求;但就用人单位薪酬待遇而言,只有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达到其聘用标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往往是薪酬待遇较高的用人单位,这类单位往往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全英语教学可全面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面向社会就业,而且对其将来在学业方面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胡梦红刘其根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广告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皆有的、综合的、独立的学科。广告以科学开始,以艺术结束。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广告学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和许多的学科有天然的联系。它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广告是广告主发出的,借助大众媒介传播的,采用艺术手段以劝服方式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的,有代价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信息。”这个定义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它缺乏对传播学、营销学、艺术学与广告学关系的动态诠释和分析,只见现象不见本质,似乎广告学只是一个大拼盘,而且这些“菜”没有系统没有主次,自然让我们无从下口。广告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产品,当然它包括了文学、电影、电视、音乐、美术设计等众多的形式,但就平面广告而言,设计学是它的主要实现手段和学科支持。不可否认,我们看到的平面广告,如报纸广告、杂志广告、邮递广告,大多数都是平面设计作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艺术类的教学,特别是针对广告学特点的艺术类教学。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的构成
由于广告学是一门独立且新颖的学科,它的组成结构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以开办此专业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北京广播学院为例进行分析。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了广告学方向,同年9月新闻系正式招收广告学专业本科生。就广告学学生的构成而言,主要是文科类的毕业生。1994年广告学系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广告学系,下设广告学基础理论教研室和广告艺术设计教研室。此后又增设了硕士学位点,学科的构成更为完善。广告学本科生的课程结构主要由五大类组成。它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广告学专业课;广告艺术表现课;选修课。其中,广告艺术表现课又分为:广告设计概论、广播广告、影视广告赏析、广告美术基础(1.2)、构成设计、印刷设计、电脑图文设计(1.2)、多媒体动画设计(1.2)、广告摄影(1.2)、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1.2)、电视文化学。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各有千秋,但也大同小异。从理论和实践上,我们不难看出广告学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广告学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支学科。它的分支学科包括:理论广告学、实用广告学、市场广告学、广告设计学、广告写作学、广告语言学等等。广告学专业除了在新闻传播学院里开设以外,有些高校在人文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开设。这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这也说明了广告学的外延非常广阔。广告学比较合理的是开设在概念比较广的学院的范畴之下。如果涵盖面过于狭窄将不利于广告的教学与研究。广告人的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创意没有行业之分。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虽然广告学属于文科类招生,但是它的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决定了它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针对广告学和文科类招生的特点进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一)加强艺术理论知识灌注:我们发现,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很多的课程是通过“转移模写”来完成,让学生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来指导感性创作的。因为大多数艺术类的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对形态、结构、比例、色彩这些元素的感觉比较灵敏,而对于一些文字的、理论的、抽象的表达往往不敏感。可是文科类的学生对文字表达的把握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把一些设计原理尽可能多地表达给他们,仅靠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那些原则积累多了,融会贯通了,他们的灵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艺术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创造艺术美是困难的。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上只需要从一般的、普遍的美入手,让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品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从而实现它的商品价值和行业价值(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是一种经常性的心理活动。联想并不神秘。它是人们知识的积累,它也是可以培养的,联想的丰富直接导致灵感的产生。广告是一门需要奇特灵感和特殊联想的科学。不少的学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由于知识面比较窄,生活阅历比较浅,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所以联想也比较单一,创意也比较干涩。联想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正向的,一种是逆向的。例如: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图形,让同学们从正向的方式进行联想。黑色代表夜晚,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春天,春天代表温暖等等。这是一种惯性的思维,它比较的正面、积极,大家掌握也比较快。但是对于逆向思维,有些同学就掌握得不好了。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它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和潜意识的渴求,正话反说以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类的广告往往更具有震撼力,更容易记忆。万红丛中一点绿,要的就是这种异乎寻常的穿透力。这一种方式的联想对于广告学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广告需要“坏小孩”,我想逆向思维也是让你坏起来的方法之一吧?广告是创意与联想交织起来的。在广告的图形设计和文字创作中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所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销售,“除了销售我们什么也不是”。(三)加强新技术条件下的基本功训练:首先,加强对新技术的掌握。现代平面设计几乎都涉及到了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由于很多广告学的学生本身没有绘画的基础,因此这些工具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可能。计算机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绘画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空间的布局上,而不是具体的画面上。实践证明,广告学的同学在版式设计上和设计类的同学的能力是相同,或者说是相当的。在相同的课时和相同基础的情况下,对于计算机的掌握能力也基本相同。除了艺术性非常强的广告招贴以外,广告学的同学和设计学的同学在版式的设计与商业广告的创作上处于同一水平。其次,加强色彩的教学。色彩和色调以及所产生的色感是广告学教学中的难点。颜色的搭配是一种既有法又无法的东西。有些同学可以比较快地找到感觉,但有的同学却总是不着调。因为他们缺少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训练与筛选。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引导,二是灌输。让他们看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慢慢加以体会,或者干脆让他们看一些颜色搭配的规范,生搬硬套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法。虽然匠气了些,但积累多了却也有了些体会。总之,在色彩的把握上,广告学的同学要弱于设计学的同学。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