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07 14:34:32

导语:在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

第1篇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中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现针开封市部分学校的七年级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2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3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4长时间的在电脑前5不合理饮食6不认真做眼保健操。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第2篇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被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样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习惯所造成的吗?

二、调查分析:

大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造成近视的。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则是现代青少年近视眼大增的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的近视原因是营养不良、环境影响等其它因素所造成的。最典型的近视原因是:

三、结论:

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班和隔壁两个班的近视人数差不多,说明现中小学生的近视人数也挺多.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视力岂不是窗框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坚决不要变成四眼天鸡,不让我们的将来为眼睛而后悔。有些职业非常需要用眼睛,特别是那些比较好的工作。

第3篇

2014年国内某专业视力研究机构报告,我国的近视患者已达6亿,几乎占总人口数量的一半,青少年是近视的“重灾区”。调查显示,我国约有78%生活在城市的15岁以下青少年患有近视,学生群体的总体近视率高达88.5%,且每年还以8%的速度高速增长。其中,增加最快的是小学生,现在40%以上小学生患近视,为2000年的两倍。相比之下,美国与德国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近视率只有不到10%。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青少年近视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孩子近视,家长责任大

一份关于北京青少年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影响青少年视力的因素中,家长的责任不容忽视。

报告显示:如果父母自己不注意保护眼睛,视力不好,则孩子的近视发生率可以高达78%,其中父亲有视力异常的儿童屈光不正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如果父母视力均正常,子女近视的比例仅有39%。报告同时揭示,父母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父母对子女用眼习惯、用眼时间的关注等,都会对孩子的视力情况有很大影响。如果父母能够在周末或者在完成作业的间隙,督促或者带着孩子每星期坚持半天或一天以上的户外运动,则孩子的近视发生率要比不运动或运动在半天以下的降低6% ~16%。报告认为,家长如果没有树立保护视力的意识,对孩子的不良用眼习惯视而不见,则孩子的视力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用眼过度,近视的最大问题

近视,说穿了就是在眼球发育的过程中,因为用眼过度、用眼习惯不佳,导致眼轴逐渐拉长,光线经过瞳孔后成像却不能准确落在视网膜上,看东西不再清晰了。

中小学生之所以近视发生率高,一是因为学习期间读书用眼多,且是近距离作业。如许多孩子看书写字做作业连续3~4小时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觉。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目艮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二来,中小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眼球容易受到影响。两者相加,眼轴拉长了,就变成近视了。

过去,人们都觉得近视是小毛病,等到孩子迈入18岁以后,也就算“尘埃落定”,此后近视度数基本不会有大的变化了。可如今,这个想法真的行不通了。成人近视正汹汹而来。理由其实也不难猜:都是近距离作业惹的祸。现在城市里的成年人,在工作时几乎都离不开电脑,回到家里,就连电视都看得少了,基本都是对着电脑、手机、乎板,这全都是近距离的用眼活儿。长时间这样,眼肌长期痉挛、收缩,晶体也会变凸;长时间保持这个状态,不能松懈,自然就会进展为近视状态。

用眼习惯不良,偷视力没商量

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如果光线太强,如阳光照射书面等,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相反,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体,头部就会向前,凑近书本。以上两种情况均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并因眼睛的调节过度或痉挛而形成近视。

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有的青少年为充分利用时间,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晃,眼睛和书本的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躺着看书 许多青少年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是一种坏习惯。因为人的眼睛应保持水平状态看书,使调节与集合(辐辏)取得一致,减少眼睛的疲劳。如果躺着看书,两眼不在水平状态,眼与书本距离远近不一致,两眼视线上下左右均不一致,书本上的照度不均匀,都会使眼的调节紧张而且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这样可加重眼睛负担2~3倍,日久就形成近视。

睡眠不足 10~13岁是近视形成的高峰期。此年龄段的孩子若睡眠不足,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去平衡,就容易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近视。故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有保护视力的作用。此外,儿童睡眠时间受成人影响,入睡过晚会导致儿童暴露在室内灯光下的机会增多,不同的灯光照明对儿童的视力发育均能造成一定影响,但普通荧光灯比白炽灯和节能灯患病率高,这可能是因为普通荧光灯频闪更厉害或光线强度不当对眼睛造成更大危害。

吃甜食太多,矿物元素不足 甜食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一方面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方面容易升高血糖,能改变晶体渗透压,这是导致儿童近视的又一祸根。医学研究表明,钙、铬等矿物元素是保证儿童视力正常的一个重要条件,钙元素在维持眼晶体正常压力、铬元素在保持眼睛屈光度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加工过细的米、面,会丧失80%的铬元素,故进食一些粗粮,有益于视力健康。

iPad时代,挑战儿童视力

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丰盈而高科技的童年,ipad、手机给他们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挑战着眼睛的承受力。

曾经有相关单位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4天时间里,分别让3个孩子使用和观看手机、掌上电脑、42寸液晶电视和投影仪,通过对比孩子的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和眨眼次数的前后变化,来判断它们对孩子视力的伤害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持续观看这4种屏幕后,均会导致短暂的近视度数增加(假性近视)、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眨眼次数减少,而手机、掌上电脑对眼睛的影响比电视和投影更显著。其中一个孩子玩了20分钟手机后,右眼视力竟下降到假性近视100度的水平。因此,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玩10分钟手机相当于看30分钟电视。

虽然这个“试验”不是严格设计论证和执行的临床研究,样本量也很小,但它进行了一些客观检查,颇能说明一些问题。三四岁的小孩视觉系统发育还不成熟,而iPad、电脑和手机等屏幕较小,图像变换速度快,孩子在玩赏过程中将眼睛长期聚焦在某个点上,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引起近视和弱视。因此,尽量不要让年龄较小的孩子接触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大些的孩子在玩的同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

其实,儿童眼睛保健应该从日常生活着手,转眼珠、望远等可以当成游戏,打球、跑步等户外运动则是最佳护眼方法,与其让孩子玩iPad,不如带他们去郊游,青山绿水既是眼睛的守护神,还可以激活身体细胞,对孩子而言是全身心的保养。

频看3D电影,当心视力受损

随着《兔子镇的火狐狸》、《辛巴达的历险记2》、《魔幻仙踪》、《太空熊猫总动员》、《情笛之爱》等儿童影片强势上映,吸引很多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影院。其中好几部都是3D版本。

目前,世界上对于3D眼镜究竟会不会损伤幼儿的视力,仍未形成统一看法并得出科学结论。但眼科专家始终认为:儿童3D电影,好看不宜频,尤其在孩子6岁以前。因为儿童眼睛发育不同于成人,由于生理原因,儿童的晶体调节力较大,加之3D效果的画面不断变换,戴3D眼镜观看3D电影时更容易产生视疲劳。6岁为眼睛发育的一个分界点,6岁之前的儿童眼睛发育未完全,6岁后眼睛的发育基本与成人一致。孩子偶尔看一两场3D电影没有关系。如果在观影过程中,孩子感觉眼睛不舒服或者有点累,可以摘下眼镜,让眼睛有个放松缓冲的时间,以减少对眼睛的伤害。此外,儿童在观看3D电影时应选择靠后的位置,远离屏幕,给眼睛以缓冲的距离。

第4篇

别名

calcium

食性物语

人体中矿物质约占体重的5%,钙约占体重的2%。身体的钙大多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约占总量的99%。约1%的钙以游离的或结合的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统称为混溶钙池。人体中的钙每年都有20%被再吸收或更换,因此我们必须每天从食物中摄取足量的钙,以维持身体健康。

食事求适

成年人每日钙的适宜摄入量是800毫克,儿童为每日300毫克〜800毫克,老年人为每日1000毫克,孕晚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为每日1200毫克。青少年、素食者、老年人、孕期、乳母、更年期及绝经期后的妇女应特别注意补钙。

食事提醒

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钙的吸收影响最大。钙和磷的比例应保持在2:1。

补钙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含磷酸盐和草酸丰富的食物,如菠菜。

食疗保健

维持心脏的正常收缩。钙对维持心肌的正常收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钙浓度过高,就会引起心跳减慢或心脏停跳。钙和镁相互作用,可维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降低(调节)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缺钙易导致过敏、水肿等。

强化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钙有助于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足量的钙是保证神经冲动得以顺利传递的关键。人体如果缺钙,神经活动过程就会减弱,反应会变得迟钝。

促进体内多种酶的活动。缺钙时,腺细胞的分泌作用减弱。人体中的各项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酶的参与,而钙是酶激活剂。因此,人体缺钙时各项生理活动过程会减弱。

缺钙会降低软组织的弹性和韧性。缺钙时皮肤缺弹性显得松垮、衰老,眼睛晶状体缺弹性,易近视或老花,血管缺弹性易硬化。

第5篇

最合适答案: 一、近视的危害

(一)高度近视有什么危害

高度近视是指的是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高度近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和预防与一般近视不同。在我国高度近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儿童学龄(前)期出现近视,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逐年加重,从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高度近视又称为病理性近视、恶性近视、变性近视、进行性近视和遗传近视等。

高度近视的人群患病率非常高,约1%前后。高度近视可发生非常多严重并发症,大部分会致盲,是成人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在我国致盲性疾病中占第6位。其主要的并发症有:

1.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77.1%。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

2. 视网膜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由于眼轴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高度近视病人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3.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发生率5%-40%。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响视力。

4. 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由于巩膜扩张和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患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机会比非高度近视着高7-8倍。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

由于高度近视的并发症比有些多,有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有些并发症如视网膜变性、裂孔等需作预

(二)近视的普遍影响

1、造成营养不良: 近视病人眼部长时间疲劳,回导致所耗血氧供应不足,所需要营养物质无法及时满足眼睛所消耗营养,引起营养不良。这也就是为何非常多的近视病人都有:“电线杆”或“小豆芽”的称号,

2、思维受涤行┺制: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人的思维只有在无束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而当患近视的孩子架一副眼镜,同世界有了镜片这一层隔离,思维就会受涤行┺制,直接表现就是反应迟钝,学习效率底下。

致盲已超30万:据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调查,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绿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局世界之首。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达34。5%。中学生近视已达70%以上,病人超过6000万人。因近视导致盲人数达30万人。

3、对我不自信,适应环境能力差,不自信、缺乏主见、自理能力差、过分近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还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4、手持高分,却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在我国,程度不同的近视病人受涤行┺制报考的专业达48个,视力低于1。5的,不可以报告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技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查等专业;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可以录取到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镜片度数大于800度,不可以录取到地质矿产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军工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类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

近视成为求知,婚恋的绊脚石:非常多职业对视力的要求非常高,导致择业受涤行┺制,另外,在婚恋中也受到影响。

据统计由于近视导致的眼盲,已仅次于白内障,青光眼而居第三位。

(三)

近视眼除了引起视疲劳以外,如果预防治疗不及时恰当,还会导致近视度数不断增加,直到超过中低度近视的限度,即600度,成为高度近视,根据国内外的医学资料和现在使用的医学大、中专院校教材,高度近视是指600度以上的近视,并且出现眼底病弯的近视眼。

近视眼的发展分为几个不同阶段,首先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或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引起眼部睫状肌痉挛,此时的近视被称为假性近视,就是说,此时的近视还没有发生眼球的病理性改变,只是睫状体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睫状肌围绕眼球一圈,它的收缩是向中央聚集,收缩时睫状肌组成的圆环变小,这样,它对晶状体的牵拉就会弯小。晶状体依靠自身的弹性逐渐变圆,增加了屈光力,近处的物体便会看得清楚。反之,睫状肌放松,睫状肌组成的圆环变大,牵拉晶状体使其变得扁平,远处的物体才能聚集到视网膜上,人们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肌发生痉挛的时,总是处于高度的紧张的收缩状态,不可以产生对晶状体的牵拉。晶状体不可以变得扁平地,远处的物体看不清楚。

在假性近视阶段,如果用药物或者其他理疗的方法解除睫状肌的痉挛,就可以不可以使眼球恢复原有的状态,阻断近视的发展,防止由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的发展。如果在此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预防与治疗,视网膜刺激巩膜的不断发育,引起眼轴的增长,逐渐演化为真性近视。

真性近视的病人眼轴比原先明显增长,根据专家分析,近视眼病人中眼轴每增加1mm近视度数增加300度。通常将300度以下的近视为低度近视,300至600度的称为中度近视,而600度以上者被称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病人随着眼轴的增大,眼球不断扩张,在眼球标本中可以不可以看到远远大于正常眼球。在眼球增大的过程中,巩膜和脉络膜都可以不可以按照眼内部的信号要求而不断增长,但视网膜却不可以随之而增长,视网膜为了贴和到增大的巩膜和脉络膜上,会出现非常多裂口或者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发生格子样变性,为将来发生视网膜脱离造成前期病变。

二、青少年近视情况

资料1

中国国家视光学研究中心近视眼研究所所长胡诞宁表示,深度近视患病率的国际标准为1至2%,一般近视会诱发深度近视,而深度近视易出现眼底出血、视网膜萎缩、视网膜剥离、青光眼、白内障等并发症,视力明显减退,甚至致盲。

胡诞宁表示,深度近视已成为中国民众致盲第四大成因,去年中国高中生禾垠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小学生便分别高达已高逾70%。他还表示,高度近视眼患病率的国际水平为1%至2%。据2019年的全国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小学生为27%,初中生为53%,高中生为73%,大学生为78%。

资料2

以前“四眼”总是成为近视眼学生的外号,但是现在这个外号已经不怎么流行了,因为带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大学中的近视率甚至已经超过了 80%,近视眼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问题排第一位的是肥胖,第二位的则是近视。并且现在中国的近视病人已经占世界第一!十年前,小学生近视率不到20%,初中学生约40%,高中生接近60%;而到 2019年,各学段城乡学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小学生32%,初中生58%,高中生76%,大学生为83%,如果是省会等大城市这一比率还要提升。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用眼不科学造成的。

三、郑州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

情况一,青少年近视情况严重,重点学校学生近视率高普通中学

某小学分校三三班,35个学生,1人戴眼镜,占总人数的百分之3,8人近视,近视率为百分之23。

某重点初中某班,70个学生,32人戴眼镜,占总人数的百分之46,有一部分学生近视而未戴眼镜,总的近视率接近百分之60。

某中学高一四班,66个学生,29人戴眼镜,占总人数的百分之44,有一部分学生近视而未戴眼镜,总的近视率超过百分之60。

第6篇

2011年我们做了“阳光体育活动的调查报告”,我们大体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状况,发现大多数学校能够保证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但“体育锻炼形式贫乏”“锻炼时间太少”、“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少”影响了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阳光体育实行5年多,学生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却还是逐年增加,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学生小胖墩更是扎堆。北京市从2012年开始小升初禁止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学生们不学奥数的课外时间都在做呢?这些时间是否真正地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为此我们决定就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

二、研究过程

2011年12月开始进行筹备工作;2012年2月底确定选题内容;2012年3月查找资料;2012年5月至7月开始问卷调查;8月初,在中关村一小进行实地调查;8月中旬,根据研究的课题,通过网络和相关资料来查找与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中外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对比分析等;9月20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探询原因,总结收获和体会。

1 专家访谈。为了调查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找到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采访了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罗希尧。罗希尧是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原系主任,高等教育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 中外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对比。为了了解其他国家小学生体质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我们以我们的近邻,同是亚洲人种的日本小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希望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在日本,学校体育已成一个完整体系。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基本都天天有体育课。在日本的学校里,从小学到大学,学校体育馆往往都是设备最好、投入最大的建筑。日本学生4点放学后,还有规定的1小时锻炼时间,学校开设相应的场所给学生,学生可自由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日本每天锻炼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总数四成多。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

7月初印制了600张调查问卷,并通过指导老师在中关村一小进行下发,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我校个别班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对照,发现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肺活量体重指数国家标准值男生为71,女生为67,实际学生测量值为43.8,47.8;台阶测试国家标准值为男生62,女生59,实际测量值为55.8,55.6,其它各项也都有一定的差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用于衡量中小学生体质的一个总体标尺,而体质健康标准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而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造成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锻炼时间,学生调查问卷显示为63.6%,教师调查问卷显示为63.2%。同时有52.9%的学生希望进行课外体育锻炼,84.2%的教师认为学生非常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可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的要求,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学生、教师自觉、自愿进行的。

四、关于运动干预对学生(肥胖型)体质健康作用的实验报告

首都体育学院曾经对北京市景山学校11-13岁超重、肥胖儿童随机抽取60名,分成2组,设干预组30名,对照组30名,每组男女各15名。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使用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学生体质检测的测量仪器对被试肺活量和运动能力400米,实心球和50米进行评测,通过对运动处方的实施,对干预后身体形态、肺活量和运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方法进行评估。实施12个月的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后,干预组的男女生体成分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变,并止了肥胖的进一步加重。肺活量子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女生有所提高。干预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运动能有效地降低体脂,增加瘦体重,改善儿童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因此体育锻炼不但是少年儿童减肥分最有效方法,还有益于生长发育,副作用几乎不存在。

五、结论

1 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缺乏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尤其是放学后以及假期的课外时间;学习压力大,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六年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器材制约;孩子缺少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友伴;学校体育教学与孩子生活实际脱节;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和监督机制。

第7篇

摘 要: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的责任,他们的体质健康备受国家与社会的关注,但是近20年国民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如学生的速度、耐力及力量等方面持续下降,肥胖率和近视率居高不下,学生体质健康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持续下滑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复杂的多因素构成。采用文献资料法从生活方式、家庭、学校教育等方面分析中学生体质下滑原因。结果表明:不论是生活方式、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偏差的因素,最终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锻炼,具体体现在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足,这也是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症结。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生活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一、w质与健康的相关概述

目前,国内对体质较为权威的定义是在1982年的泰山会议所下的解释: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主要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大财富,在1989年,WHO对健康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体质与健康的关系是: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属性来看,体质是一种“特质”,而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是人体维持良好健康状态的能力。

二、现代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伴随而来,同时这也是学生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一个原因。对北京、厦门、广州、哈尔滨、兰州五城市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五个城市的中小学生超重率较高,均达到甚至超过40%。造成肥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长辈的溺爱,使学生产生了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甚至有些学生以营养品为食,从而造成营养过剩。另外,由于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多数中学生都有手机,这方便了他们与父母的交流,但是有许多学生沉迷于电子书与游戏,不仅造成近视,还养成了不按时睡觉的习惯。睡眠不良使得他们白天瞌睡、焦虑、精神萎靡、学习成绩下降。以上种种不良生活方式,致使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即使是上体育课,由于肥胖的缘故,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三、家庭教育不良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多以子女为中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父母不惜代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认为中学、高中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期,现在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后,可以对孩子的体育活动时间进行补偿,因此放假期间给孩子报各种数理化补习班,还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浪费时间,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受伤,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把时间花费在与中考、高考相关的学习上。就此情况,学生几乎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最终结果是学生渐渐远离体育活动,体质下降,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意志软弱。

四、学校教育偏差的影响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唯分数论”和“唯升学率”无疑成为许多学校追求的目标。学生的中高考分数是评价教师能力和办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成学校分配的中高考达线名额,各任科教师不惜侵占学生的体育课,甚至是课间活动时间。爱玩、好玩是学生的天性,通过玩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缺乏玩耍、娱乐的时间。尽管国家一直在呼吁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有学者对武汉城区中学、宜春市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都显示这两个地区“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落实情况不理想,唯有北京市中小学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基本能落实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但仍存在体育课挤占的现象。

五、对策与建议

1.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列为学校考核内容

教育部门应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量化为一定比例的分数,添加到学生中高考成绩中,也可以视情况加大学生体质健康在中高考成绩中的比例。同时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列为评比学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定期检查学校体育课教学情况,改变学校“唯分数论”和“唯升学率”的观念,要让校领导视体育课为专业课一样对待,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强度,从而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2.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父母都有重视文化知识而忽略体育活动的倾向,在他们看来,孩子只要不生病,身体健康就可以了,不应该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体育活动上。首先,要改变父母对健康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次,要让他们对体育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他们懂得: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意志力,提高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有效途径。最重要的是让父母认识到: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意义重大。另外,学生的大部分休闲时间都是由父母在支配,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推广家校合作的体育模式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偏差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家校合作的体育模式是值得推荐的一个措施,家长除了要多和孩子交流外,也要加强与学校交流,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家长会的方式,在加强与家长交流的同时,还可以传输家长体育知识和健康膳食等方面的内容,让家长对体育和健康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生长的重要环境,父母的体育价值观和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要想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首先父母要对孩子的膳食进行权衡,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从现在开始,学校和家庭要弥补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除此之外,强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为模教授强调强度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时,曾说过四句话:“没有强度就没有体育,没有强度就没有健康体质,没有强度就没有大众健康,没有强度就不可能成为体育强国。”可见强度的重要意义。因此,只要保证学生膳食平衡、运动时间和强度足够,学生的体质健康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姚洪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3]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4]李百惠,吴双胜,王海俊,马军,张世伟,等.全国五城市儿童青少年运动状况调查[A].膳食营养、身体活动与健康: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一次学术年会[C],2008.

[5]姚武,姚兴.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J].体育科研, 2008(3).

[6].武汉市城区中学“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实施现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辛琼.宜春市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第8篇

关键词:体质;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干预手段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17-03

在2006年8月19日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杨贵仁出示了一组数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 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盛衰。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不但要加强德、智方面的培养,而且还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体质状况如何,倍受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就高校大学生而言,每隔一个时间段,在形态、机能身体素质方面就有显著性的变化,那么,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处于什么状况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评价、分析对大学生体质造成的不均衡性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整体性的专题研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尽快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尽可能地发挥教育的潜力和能动性。对如何更好地结合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大学等大学生1298人,其中男生469人,女生814人。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统一规定的《检测细则》于2006年6月对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进行检测。

1.2研究方法

1.2.1量测法测量指标:形态(身高、体重、胸围);机能(血压、肺活量);身体素质(50 m跑、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800 m跑或1 000 m跑)。在测试过程中规范了测试内容、方法,统一测试要求和测试尺度,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1.2.2文献资料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文献资料。

1.2.3调研分析法立足我国经济体制中,大学生体质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通过对高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及方法。

1.2.4数理统计法根据测定所得的原始数据,用计算机SPSS.11软件处理系统。

2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研究

2.1体育课内锻炼现状调查

高校体育课基本上是每周2学时,学生按照所选择体育俱乐部项目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看有70%的大学生能保证在40 min左右活动时间,其中40 min左右的人占30%,男生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高于女生。大学生每周两学时的体育健康课90 min,有效练习密度按40%计算,学生每周的直接身体练习不超过45 min,所以很难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调查表明,有7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其中怕累的原因占到了所有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首位,在调查者中达到了45%。学生中只有26%左右的人愿意参加力量及长跑训练。对于不愿意参加力量及长跑训练的原因,80%的学生回答怕累,嫌枯燥。对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原因进行选择时,学生中52%选择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48%选择怕累,30%选择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8%选择没有时间、家长不支持,10%选择没有场地和器材。

2.2体育课外锻炼现状调查

每周1~2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每次30 min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36.5%;偶尔参加,时间不定的占35.4%;每周3次以上(每次30 min以上)的占23.4%。而不参加课外锻炼的占5.6%,说明学生只要有体育锻炼环境,正确引导还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低年级好于高年级,每周3次以上的一、二年级占35%和33%;三、四年级占17%和15%,每周1~2次的一、二年级分明占43%和36%;三、四年级占34和30;偶尔参加,时间不定的,三、四年级高于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分别占38%和42%;一、二年级分别占23%和29%;不参加锻炼者明显是三、四年级多于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分别是5%和6%、一、二年级分别是2%和3%。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加大,这与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有直接关系。

3大学生体质研究结果与分析

以1995-2007年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检测统计的结果为案例,剖析大学生的体质呈现的变化趋势。

3.1从经济发展上看

进入80年代国民收人均值从618元(1980年统计数据)增长到8,558.4元人民币(2006年统计数据),国民收入均值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丰富,饮食结构大大改善,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转化,尤其是少年儿童时期营养充足,为身体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明显看出,形态指标中的身高、体重呈上升趋势。

3.2影响机能主要因素之一是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由以竞技性的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向健美操、网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方向转化,实行1、2年级必修课,3、4年级选修课,男女分班上课,授课时间90 min。体育教学逐渐趋于快乐体育,使体育课运动量、强度逐渐减小。

3.3从1995-2007年的8年间,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只开设两年体育课,到3、4年级以后只依靠自我锻炼,许多学生都会出现体力下降现象。表明,大学生体质多数呈这种现象:1)年级较弱;2) 年级最强;3) 年级下降;4) 年级最差。

3.4大学体育课向俱乐部形式过渡阶段因为目前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还没有提高上来,还没有完全离开教师的“拐棍”,造成自我锻炼效果不理想。

3.5体育课结构变化大球项目引入课堂造成耐力性项目减少,造成心肺功能下降。

3.6机能下降原因高校体育课由竞技性体育为主的项目逐渐向趣味性体育活动方向转变。由田径、大球项目向小球项目和游戏项目转变。目前场地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空间的需求,与南方省市相比还有差距。

3.7高校体育课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线而南方发达省市以项目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和体育俱乐部并重形式出现,加大学生锻炼时间,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发挥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锻炼效果。

3.8身体素质呈下降因素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由于是必修课程,不论学生喜欢与否都得接受,且教学死板,管理严格,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与国外发达国家丰富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学生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相比,势必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国高校也是共性问题,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注视。

4结论

形态: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

机能:血压呈上升趋势(在正常范围内)。

素质与运动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5干预手段

1) 改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按《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改为技术考核(40%)、身体素质达标(30%)、理论知识考核(20%)、平时课堂表现(10%) 的综合评定,这样不仅能激励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同时对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起到促进作用。

2) 要多加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使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尽快得到改善。

3) 体育课开设项目,没有切合实际贴近素质内容。只有系统的体育教学能够全面、明显地改善学生体质状况。那些不适应时代的东西,需急待解决。

4)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目前,高校的体育制度不健全、不合理。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从制度上减少了学生在生长发育期间,接受体育教学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和运动机能的改善。

5) 学生喜爱并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与目前体育教学的内容,有较大的差距,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满足的客观因素之一。

建议,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方法改革向娱乐方向引导。

6) 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以个人和参加学校有组织进行为主,并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尚没有形成全社会的体育行为。要加强投入,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7)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把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外体育活动视为“潜在的体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 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把学生早操、课外俱乐部活动都纳入到体育教学考核之中,加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工作的力度,创造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氛围,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8) 高校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希望各级领导多关心、了解当代学生体质现状,形成关心学生体质的大环境,使我校、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高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学林,等.北京市学生身体机能状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3):8-11.

[2] 姜丽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发展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06:171-172.

[3] 曲宗湖,等.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7.

[4] 秦椿林,等.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93.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76-80.

[6] 曲宗湖,等.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10(3):1-8.

[7] 吴燕丹,等.对影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的调查[J].闽江学院学报,2004(5)

[8] 赵开尔,等.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1).

[9]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4.

[10] 陈连珍.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方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4).

[11] 体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J].中国学校体育,1996(3):101.

[12] 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1(1):41.

[13] 黄力生.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