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5 18:18:44
导语:在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贾根良.中国经济学革命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Abstract:TheFifth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at China shoul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meaning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framework system of the five coordinate developments,and proposes the research thinking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which are people-oriente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一、发展评价的理论
对发展水平与进程进行评价既是对过去发展成就、发展的得失的总结,也是对当前发展道路、发展起点的选择与判断。关于发展阶段的评价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以结构差异为依据的发展阶段评价,二是从要素贡献角度分析的发展阶段评价。前者以钱纳里为代表,后者以库兹涅茨和丹尼森为代表。钱纳里在《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根据战后20年间101个经济增长程度不同的国家的统计资料,分析出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上的一般变化规律,以人均GDP为纲,将经济发展分成9个阶段,考察不同阶段经济结构在10个方面体现出的变化[1]。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后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二是在这些国家的总产值不断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生产的部门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的变动趋向如何。丹尼森在1960年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测算,发现在美国国民产出相当多的部分无法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增长来解释,丹尼森的解释是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知识进步[2]。
通过发展成就来评价发展水平是当前广泛使用的发展评价方法,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通过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在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体面的生活水平的平均成就反映一国的发展水平,这是目前为止衡量发展水平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指数之一;世界发展指标是世行每年发展报告的数据来源,包括世界概览、人口、环境、经济、政府和市场及全球联系6大类,近千项指标[2]。中科院现代化指标体系由中科院何传启在《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中提出,其现代化评价模型的基础是英格尔斯现代化10项指标,再加上三类文明发展指标(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分别衡量一个国家知识生产能力、国家知识和信息普及程度以及测试知识应用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何传启评价模型为评价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方法[3]。
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合作开发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是与发展评价相关的又一项广为人知的评价方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兴未艾,各国专家和学者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了很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评价研究也倍受关注,基本形成了复合指标与多指标或指标体系两类评价方法。尽管各类评价方法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是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具体关系和联系、指标的权重、指标的阈值、综合评价方法一直是评价的核心和难点[2]。
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理念达成共识之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一直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有:
1.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的体系。典型代表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联合国统计局(UNSTAT)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联合国可持续委员会(UNCS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等四大系统”的概念模型和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DSR模型)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议程》的内容设计而成,体系由25个子系统、142个指标构成,是目前较有影响且得到广泛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工具[4]。UNCSD的体系比较适合于环境受到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关系描述,但对于社会和经济指标重视程度不够,其指标数目也过多,层次、粗细分解不均,压力指标和状态指标之间差异模糊,指标权属的不确定性明显[5,6]。
联合国统计局(UNSTAT)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FISD遵循“压力-状态”体系的思路建立,即社会和经济活动对应于“压力”,影响、效果与存量及背景条件对应于“状态”,影响与响应对应于“响应”。该体系共31个指标,与CSD指标体系不同的是,FISD指标不是依环境因素或将环境成分作为划分依据,而是以《21世纪议程》中的主题章节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对指标进行分类。该体系的缺陷是选择的指标数目多于前者,在分类或指标属性上表现得较为混乱[4,5,7]。
2.综合指数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针对CSD和FISD两种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一套高度合并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选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共25个指标进行系统分析,采用无量纲化和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该体系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今后可持续发展政策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值之间的差距给予各自的权重,即对于那些当前值和可持续目标值差距较大的指标给予较大的权重,这就需要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意见上的一致为前提。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意见存在着差异,该指标体系简单明了,易于认识和掌握,但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5]。
3.以价值核算为前提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典型代表有基于净财富流量的指标体系如绿色GNP、基于财富存量指标体系即“新国家财富”指标体系等。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提出的绿色GNP体系,其思路是就资源、环境对原GNP指标(也包括GDP和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进行修正。基本做法是从原GNP指标中减去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世界银行提出的“新国家财富”指标体系,改变了传统的以“收入”为中心的做法,而以“财富”作为出发点,从考察实际财富以及可持续能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这一宗旨出发,将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四个要素,即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首次将无形资本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要素之内。该体系的优点是赋予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内涵,并利用“储蓄率”的概念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动态的表达。该类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在理论上是否一切资源环境要素都可以价值化尚有争议;二是即使可以对资源环境进行价值量化,在技术上也很复杂和困难[4,5]。
4.基于“能值”理论的指标体系(ESIISDI)。能值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该理论分别用能值产出率((EYR)环境负载率((ELR)、能值交换率((EER)来衡量系统产出效率、系统过程的环境影响、系统的交换效益。能值分析将能量分析方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丰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1997年美国生态学家Brown M.T.和意大利生态学家Ulgiati S.首次提出了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初步填补了能值理论中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综合评价指标的空缺,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学者陆宏芳等人针对ESI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能流、物流和货币流进行综合分析,将系统社会经济效益作为分子、环境压力作为分母拓展构建了与系统可持续发展性能成正比的新的综合指标((SDI)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SDI值越高,意味着单位环境压力下的社会经济效益越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越好[4,8]。
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文发展指标体系(HDI)、道夫尼尔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AI),Daly-Cobb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指标(WMDS),Cobb等的真实发展指标(GPI)等,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Dal和Cobb 1998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Prescott-Allen 1995年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模型、荷兰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HUE)提出的城市可持续评价模型均为可持续定量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4,5,8]。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跟踪国际相关研究的动向,1985年马世骏院士参与了世界第一份可持续发展宣言书《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起草,1994年中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牛文元于1993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度(DSD)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丰度、经济强度、社会稳定性、环境忍耐性和决策合理性等5个指标来衡量可持续发展[10]。赵景柱于1995年综合考虑世代的连续性、重叠性以及人类的生育年龄和工作年龄等因素,构造了时间跨度为30年的世代持续发展评价指标[11]。1996年毛汉英以山东省为例设计出4个系统层共计90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层面评价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12]。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和42个指标层。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1997年按照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4个领域分别列举了重点指标,从总体上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13]。1998年郝晓辉提出了由社会(含23个指标)、经济(含18个指标)、资源(含6个指标)、环境(含20个指标)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4]。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998)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总体结构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成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科教6个子系统,共计83个指标。王铮等2004年提出了一个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思想是按照资源、环境、增长、社会公平四维展开,每一维的测度都与新经济增长模型联系起来[15]。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有些具有先见的专家学者对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产生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朱庆芳2005年曾用38个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评价中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度[16]。胡学锋2004年用科学发展观对小康社会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36项指标)[17]。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年提出了5大综合指标来衡量干部的政绩[18]。《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也推出了与科学发展观相应的政绩评价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19]。
三、发展评价方法
根据指标权重赋权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分为两种: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1.基于主观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夏水春提出用AHP法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状况,来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情况[20];姚天祥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汽车运输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进行了评价[21];刘建翠(2005)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22];刘亚臣等(2008)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几个典型省份的城镇化进行评价[23]。此类研究人为影响因素大,说服力不强。
2.基于客观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王大虎等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对河北省11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24];王艳平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陕西省的经济状况[25];陈玉娟等将熵值法应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中,并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成经济、社会、环境和支撑四个子系统,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26];杜心灵等(2007)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小康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27]。朱顺全(2004)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城镇的小康发展水平进行评价[28]。闫文周(2005)应用熵权方法对我国的小康发展水平进行评价[29]。此类研究对结果成因和评价过程的经济学解释说服力不强,其确定的指标权重也可能与其实际的重要程度产生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思路
1.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补充和完善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指标集。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国家进步指数、国民幸福指数等反映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指标,改变现有研究指标残缺不全的现状,完善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指标集。第二,进行科学的指标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正交旋转,对海选后的指标进行筛选,筛选出反映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主要指标。第三,利用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合理的分层。采用Fisher聚类分析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逻辑分层,构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利用地区差异系数,保证不同地区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应用Topsis、距离函数确定绿色GDP、人均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系数,量化不同地区在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区域差异。解决以往在不同地区的评价中忽略地域性差异而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的问题。
3.采用循环修正的思路,构建评价方法体系。第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例如,用模糊聚类、AHP、灰色评估、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国家或地区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第二,一致性检验。利用Spe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上述方法得到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三,评价结果的循环修正。利用平均值法、Boarda法、Compeland法等方法对通过一致性检验的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得到合理的评价结果,解决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相互矛盾的问题,提高评价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主成分分析斜交旋转法对已获取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因素,弥补现有研究判定评价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缺乏量化分析的缺陷,提高判定主要影响因素的精确度,有利于评价主体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5.根据不同指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分方法。分析不同指标的特征,选用不同的评分方法对不同的指标进行评分。可解决现有研究忽视评价指标个体差异所导致的综合评价结果失真问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提供新思路。
6.构建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相对应的评价机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找出评价对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促进评价对象的自我管理和完善。
五、结论
建立一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一是可以比较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年份的发展状况,根据不同年份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找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归纳出发展最好年份所采用的措施及方法,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思路。同时找出导致发展比较差的年份的原因,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针对性建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是比较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比较不同地区发展状况。例如,比较深圳、大连、西安等副省级城市或某一个省的各地级市某一年的发展状况。根据不同地区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找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归纳出发展最好地区所采用的经验、措施及方法,同时找出导致地区发展较差的原因,并将评价结果及改进措施抄送给有关政府部门,为城市的宏观决策提供思路及针对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美)霍利斯钱纳里,莫尔塞斯塞尔奎.发展的格局:1950-197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204-230.
[2] (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134-152.
[3] 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8-132.
[4] 张林英,周永章,杨国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简评[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5):50-62.
[5] 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3):34-46.
[6]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 Methodologies,New York:UN,1996(6):56-74.
[7]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230-248.
[8] H.T. Odum,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ergy and E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M].NewYork:Wilev,1996:48-56.
[9] Wackernagel M,Rees W E,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28-36.
[10]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46-154.
[11]赵景柱.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理论研究[J].生态学报,1995(3):50-62.
[12]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论[J].地理研究,1996(4):38-46.
[13]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J].统计研究,1999(2):18-24.
[14]郝晓辉.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探讨[J].科技导报,1998(2):74-78.
[15]王铮.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指标体系与科学发展观[J].地理教育,2005(3):64-70.
[16]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5(8):32-38.
[17]胡学锋.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J].南方经济,2004(7):54-62.
[18]张法一.政府绩效评估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理论新探,2005(5):38-44.
[19]田藏.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22-30.
[20]夏水春,夏世斌,王芳.基于AHP方法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6(16):301-302.
[21]姚天祥.汽车运输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
[22]刘建翠.全面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与国际比较[J].中国青年科技,2005(1):48-52.
[23]刘亚臣,常春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24(1):132-136.
[24]王大虎,李建磊,金浩.主成分分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6):721-725.
[25]王艳平.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陕西省的经济状况[J].财经界(下半月刊),2006(2):299-300.
[26]陈玉娟,查奇芬,黎晓兰.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88-92.
[27]杜心灵,赵彦云.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12):61-64.
关键词:高等学校;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前言
知识的进步关系着时代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目前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重要的关系,根据西方国家的和教育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能够促进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份力量。
一、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地理原因、政策原因、历史原因和资源原因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学校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也可以认为是知识分布的薄弱,影响了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高等学校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这样的支持来自于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策和资金,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的普通高校当中,其中三分之二的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当地的政府,而学校的后续发展也离不离开相关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从这一方面来看,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依赖区域政府的支持。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学校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其中的各项福利和制度比较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群众的生活更加能够得到保障,在这样的基础前提下,人才的流动方向便会更加倾向于这些地方,人才力量的流入,会给区域经济提供更强大的发展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的地方,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只有高等学校得到发展,相应的区域经济也会得到发展,在许多地方,这样的关系都得到了证明,在区域经落后的地方,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发展情况也较为落后。
另外,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国外也有实践,在高校教育当中,所涉及的专业较多,而专业的强势发展也能够催生一种产业,而这样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当地的高校并没有发挥其主要作用,但是在第三地浪潮发生的时候,当地的著名高校却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在现代的高校发展当中,高校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心,而且在产业的竞争当中,厂家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了重要的体现,高校以其技术扶持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在认识到高校重要性的情况下,也会投入较多的资金和物力保证高校的发展。美国的硅谷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地理位置处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附近,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硅谷以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作为依托,逐渐的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整片区域的发展。
二、加强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措施
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为了加强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
1.首先,高等学校需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也不同,所以说,目前的高校需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来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高等学校的合并和扩招,盲目的进行综合性和高水平发展,忽略了原本的办学定位,另外,高等学校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整体实力,来确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依据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条件来选取方向,同时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实践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来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时间。
2.另外,地方政府需要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共同对待,以此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其中的重点是保证高等学校的知识产品是否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了一定的优势,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地方产业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首先是加强对高等学校优质人才的培养,根据当地的产品发展情况,来调整高校人员结构,使其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另外,当地政府需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逐渐淘汰对环境有害的生产项目和企业,为了使区域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根据调整之后的产业结构,来使教育生产力尽快的转换企业生产力,使高校人才培养转化为当地的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另外,当地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扶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同时区域中的各个企业需要提高相应的财力和物力来促进高等学校中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使两者进行长期的合作和发展。
三、结束语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逐渐形成了正相关系,高等学校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也能够扶持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当地政府合理的调整高等学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立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驻保高校为例[J].中国经贸,2014(20):41-42.
[2]尤芳,敖丽红.辽宁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3(2):6-9.
关键词:中外药物经济学 研究 发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5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5-01
1 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及其方法研究
1.1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仅关注投入成本,可以为总体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本信息。
1.2 成本-效益分析。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归化为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字,用以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
1.3 成本-效果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差异在于,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亦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等。
1.4 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更细化的成本效果分析,它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直接效果,同时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着重与分析医疗成本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关系
1.5 最小成本分析。用于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虽然只对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但也需要考虑效果,这是最小成本分析与成本分析的区别。
应用领域:
(1)药品定价通过对新药和已上市同类药品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制药厂家可以战略性地确定新药的价格范围,这是药物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内部战略研究。
(2)药物补偿或共付水平除了英国有国家医疗服务体制补偿几乎所有的上市药品以外,大多数欧洲国家或者指定药品报销范围,或者对不同种类药品采用不同的共付水平,或者是采用参考定价体系来限制药品的公共补偿。
(3)制定医院用药目录或诊疗常规很多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各个独立的医疗服务决策者(包括地方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师)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4)促进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合理用药,有效利用药品资源,药品合理使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病人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
(5)控制药品费用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高新技术和新药被广泛地使用,医疗费用特别是药品费用的急剧增长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关注。
2 药物经济学与医疗保险管理
由于医保涉及医院,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参保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加之医疗服务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医疗服务由第三方付费等原因,给医疗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药物经济学和医疗保险是紧密相连的,包括药物经济与药品补偿政策的制定,自由定价体系,以及偿付标准定价体系与参考价格体系,经济学评价体系。下面是各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制定:
澳洲:自1993年起,澳洲的制药企业想要使申请产品用过药物利益计划进入报销目录时,必须提供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结果。对于研究方法,政府提倡用成本-效果分析,政府部门参考专家意见,公布认可的健康指标及成本-效果比值。
加拿大:由安大略省最先制定药品报销管理的法规,此后加拿大卫生技术评估合作办公室建立起一套整体指南。
美国:美国是不同卫生服务者体系,要求制药企业根据不同指南的需求提供药品药物经济学数据,以后获得进入不同保险组织的《报销目录》的机会。
德国:范围十分广大,导致报销费用支出过于庞大。
荷兰:荷兰健康体系是由政府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与私人商业健康保险共存的一个保险体系。
3 我国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和启示
药物经济学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即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2006年进入了冰河期。8月28日,发改委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医药业运行报告提到,行业利润同比增幅降低10.6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点,全国12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上半年约30%的制药企业出现亏损,22家中国重点药企中只有十家保持利润增长,11家降低,1家亏损。
4 战略转型
首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速。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者占总人口的10%。专家预计:今后50年,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约26%。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将给制药业提供强劲的用药需求增长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药品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消费方式变化,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肥胖等,将直接带动药品市场的扩大。第三,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决定推进“医改”。现在版本很多,但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而且从我国经济的纵深发展来说,如果不能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刺激内需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这次中央建立医保体系的决心,是不应怀疑的。以前药品市场主要针对一亿多医保人群的市场,从一亿人的市场,扩展到13亿人的市场,市场无疑会成倍上升。第四,虽然传统的化学制药发展减速了,但是中药对于慢性病的特殊作用,还有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快速,给制药业提供了新增长点。这几年,中药和生物药品在中国增长很快,并没有受到行业调整影响。
(1)把品牌建设作为营销管理的核心。转型时期的国内医药市场,迫切需要真正具备实力的主导品牌出现。在家电行业,海尔以品牌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医药行业同样呼唤类似“海尔”的本土品牌涌现。我们深信营销观念的转变将使一些优秀企业尘封已久的品牌重视辉煌。
(2)把品牌建设作为先导。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应该以产品品牌的培育作为先导,通过诸多产品品牌的建立来提升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即所谓的“单品牌谐振效应”;同时产品品牌的培育要以企业品牌作为基础。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企业主品牌统领下的多元产品品牌的互动偕进,共同提升。
(3)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话题。无论单一产品品牌的培育抑或企业主品牌的建设,都不宜追求“轰动效应”,而应走循序渐进的道路,通过选择严肃媒体以及公共关系运作的谐同配合,弘扬稳健的企业形象,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
参考文献
1发病因素
1.1主要病因-HPV
自20世纪50年代,人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被推测能诱发宫颈癌之后,大量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了高危型HPV感染是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的必要病因。HPV是一种双链闭环的小型DNA病毒,基因片段分为3个区:上游非编码区,早期编码区,晚期编码区。早期编码区包括E1~E7,编码产物主要调节病毒DNA复制(E1,E2)、病毒RNA转录(E2)、细胞骨架重组(E4)和细胞转化(E5,E6,E7);E6、E7作为CIN和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E6可诱发P53降解,E7可抑制Rb的抑癌功能,所以是目前研究HPV致癌机制及针对HPV相关癌症的防治疫苗研制中的重要靶基因。晚期编码区包括L1和L2,编码产物是病毒衣壳的结构元件,其中L1为主要衣壳蛋白,L2为次要衣壳蛋白。如果HPV感染人体后,机体能够针对HPV衣壳蛋白L1和L2产生中和抗体,就能够预防HPV的感染。目前已经得到鉴定的HPVDNA有百余种,其中低危型(HPV6、11、30等)可引起尖锐湿疣、扁平湿疣等良性病变,高危型(HPV16、18、31、58等)主要导致CIN和宫颈癌。流行病学显示,约99%CIN和宫颈癌是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其中2/3患者与HPV16、18的持续感染相关,HPV16型多发展为宫颈鳞癌,而HPV18型与宫颈腺癌密切相关。E6蛋白可能在其恶性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通过抑制P53与DNA结合,导致P53蛋白降解失活;水解Bax、Bcl-2,从而抑制凋亡;激活端粒酶,使正常细胞永生化;使感染的HPV细胞逃逸机体免疫[2]。因此,HPV16和HPV18E6蛋白可作为HPV持续感染及CIN发生与发展的重要预警指标,提示我们在开展HPVDNA临床检测时,必要者作HPV16和HPV18E6蛋白检测,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最新参考价值。E2蛋白作为主要的调节蛋白,对E6蛋白和E7蛋白起抑制作用。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HPV基因整合进宿主染色体DNA并导致病毒E2基因的破坏,从而导致E6和E7基因的上调。国外一项研究筛选了103名健康人群,检测其体内不同部位HPV混合感染的情况,发现HPV总患病率为68.9%,感染率(皮肤61.3%,阴道41.5%,口咽30%,肠道17.3%),48.1%HPV感染者存在多种HPV亚型混合感染的现象[3]。免疫因素可能是HPV混合感染长期发生的风险因素,而短期风险主要是多个或活跃的性活动[4]。由于非致癌病毒可以通过干扰病毒或免疫交叉反应来刺激/抑制共存的致癌病毒,从而促进癌变,所以混合感染也是导致宫颈癌变的一个高危因素。但是,目前常用的检测工具只能检出导致宫颈癌发生的少数HPV亚型。
1.2其他病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靶向攻击CD4+T细胞,导致严重的免疫功能受损。HIV阳性宫颈癌占HIV感染相关性肿瘤中的14.4%,仅次于淋巴瘤而居HIV相关性肿瘤的第二位,居女性HIV相关性肿瘤的第一位[5,6]。提示我们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应采取免疫辅助治疗,更好地改善其预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6号染色体上(6p21.31)的表达产物,具有高度多态性,主要负责细胞间相互识别、诱导免疫反应和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有研究表明,HLA的基因多态性是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免疫调节可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7]。流行病学研究发现,HPV相关肿瘤的发展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关,其可能通过损伤宫颈黏膜屏障、降低病毒清除率、减少下生殖道抗原呈递细胞、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抗凋亡等机制,导致HPV持续感染甚至宫颈癌变[8]。此外,统计学研究发现,久坐的女性患CIN的风险增加,坚持体育锻炼的女性患CIN的风险降低[9]。原因可能在于体育锻炼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更好地抵御HPV的感染。因此应当提倡女性合理安排坐姿时间并保持终生规律的体育锻炼。
2免疫学发病机制
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肿瘤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引起效应细胞的激活和释放一系列效应分子,攻击和清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在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应答中,T细胞尤其是CD8+T(CTLs)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发挥着主要作用。T细胞通过TCR识别MHC提呈的抗原肽,启动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通过CTL介导特异性细胞裂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Th1细胞介导迟发性超敏反应。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无法有效识别、清除“异己”成分或突变细胞时,就可能发生肿瘤。为探讨HPV感染对宫颈癌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一项研究选取医院2004年8月~2010年8月收治并确诊HPV感染的283例女性患者,分为宫颈癌组109例及CIN组174例,对比其宫颈局部免疫功能,发现宫颈癌组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TNF-α、INF-γ、IL-6及IL-10水平等较CIN组显著降低,提示持续HPV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使局部免疫功能耗竭,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10]。在某些情况下,肿瘤能够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如肿瘤细胞免疫原性下降、产生血清封闭因子、CD4/CD8倒置、Th1/Th2漂移、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等[11]。此外,有研究表明HPV16E5蛋白通过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环氧化酶2(COX-2)途径的活性,增加宿主细胞的免疫逃避,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减少凋亡,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等机制影响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12]。免疫缺陷是高危型HPV感染持续存在的重要特点,抗原耐受、宿主防御不可逆损害、HPV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无法到达感染中心,导致宫颈上皮HPV大量表达E6和E7蛋白。Stanley等[13]在研究中避开感染中心,采取肌肉注射高效预防性HPVL1VLP的方式,从而启动强大的免疫反应,产生高浓度的L1特定血清中和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防止病毒经上皮逃避。
3免疫治疗与预防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宫颈癌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肿瘤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借助生物制剂的作用,回输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到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不仅能杀灭体内残存的微小癌细胞,还能防止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因此,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宫颈癌,都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获得理想治疗效果。肿瘤疫苗是免疫治疗的重要代表,目前用于宫颈HPV感染的疫苗主要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两大类。
3.1预防性疫苗
HPV感染是一种全身性疾病,HPV相关妇科恶性肿瘤的控制,关键在于预防。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这些疾病最可靠的手段。预防性疫苗主要通过重组DNA技术表达L1或L1和L2蛋白,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particles,VLPs),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特别是黏膜分泌型IgA,从而预防HPV感染。由于VLPs只含病毒抗原,不含病毒DNA,不会导致病毒感染,使用较安全。由美国FDA认证上市并已被世界多个国家接受的第一代预防性疫苗:Cervarix疫苗(美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二价),为包含HPV16、18的VLPs;Gardasil疫苗(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制,四价),为包含HPV16、18、11、6的VLPs。3.1.1适应症及副作用Cervarix疫苗主要用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预防,而Gardasil疫苗用于预防生殖器疣、不典型性病变、癌前病变及癌症。最新全球癌症预防设想能够通过对感染HPV的年轻女性接种这两种疫苗来预防HPV相关疾病的发生[14]。美国FDA批准男女性均可接种Gardasil疫苗,女性注射Gardasil疫苗可预防HPV16型和18型引起的宫颈癌、外阴阴道癌、癌和HPV6、11型引起的生殖器疣,男性则用于预防生殖器疣和癌;但Cervarix疫苗只用于年轻女性,用于预防HPV16和18型引起的宫颈癌。上述两种疫苗上市以来,相关临床试验报道的大多数不良反应事件都不严重,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头痛、恶心、发热、晕厥等,耐受性良好,且抗体效价比自然感染HPV患者显著提高[15]。有研究分析,HPV四价疫苗具有较高的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均属于疫苗接种常见免疫反应[16]。Deleré等[17]人对接种疫苗的功效进行系统文献评价和荟萃分析,HPV16、18疫苗接种后,长期观察并未发现抗病毒能力消失,但长期保护力比短期稍弱。目前,Cervarix疫苗和Gardasil疫苗的技术已基本成熟,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需低温保存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3.1.2接种方案由美国卫生部管辖的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于2014年最新的HPV疫苗指南,推荐:11~12岁女孩应接种HPV疫苗(二价或四价);11~26岁女性,未开始或未完成全程HPV疫苗注射的应予以免疫;11~12岁男孩应接种四价HPV疫苗;13~21岁男性,未开始或未完成全程三剂HPV疫苗注射的,应注射四价疫苗进行免疫;两种疫苗最早可提前到9岁注射;疫苗接种方案分三次注射,第二剂与第一剂间隔1-2个月,而第三剂在首剂注射后6个月接种。此外,Boxus等[18]人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量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发现二剂和三剂接种方案的抗体反应质量相似,对9~14岁的女孩也可采取Cervarix疫苗二剂接种方案。这一实验提示,对于9~14岁的少女,Cervarix疫苗的临床方案可有两种:6个月内注射三剂(0、1、6月),或6个月内注射两剂(0、6月)。3.1.3第二代预防性疫苗随着第一代HPV预防性疫苗技术的成熟,第二代疫苗也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主要靶向HPVL2,可诱导更多的中和抗体,进而阻止更多HPV亚型的感染[19]。然而,优化L2抗原决定簇使其更好的被免疫系统识别以及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是目前设计第二代疫苗的难题。在三期临床研究中,Merck等[20]人最新研究的HPV疫苗V503能预防97%高分期、癌前病变的外阴、阴道、宫颈疾病(由HPV31、33、45、52、58亚型导致);该疫苗对HPV6、11、16、18亚型也有效,甚至效果比现有的Gardasil疫苗更有效,能通过诱导中和抗体来预防感染,是监视疫苗生产、效能以及诱导免疫反应的有力工具。提示我们应该在目前疫苗的基础上,重组更多的致瘤性HPV亚型(HPV31、33、45、52、58型),即构建九价疫苗,从而扩大相关肿瘤的预防范围,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但由于该疫苗还处在三期临床研究,所以相关的安全性问题尚缺乏数据支持。
3.2治疗性疫苗
由于预防性疫苗对已感染HPV人群无效,因此研制HPV治疗性疫苗成为近年来相关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HPV治疗性疫苗的主要类型包括:HPV载体疫苗、多肽疫苗/蛋白疫苗、基因疫苗、细胞疫苗等。由于高危型HPV的E6、E7蛋白是公认的转化蛋白及肿瘤排斥抗原,在宫颈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故成为研究最多的靶抗原。3.2.1作用机制载体疫苗用有效的病毒或细菌作为载体,融合HPV靶抗原,注入机体内后可产生特异性的CTL反应,从而削减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和载体类型可选择性等优点。多肽疫苗/蛋白疫苗是将HPV靶抗原与人HLA型相配的多肽片段直接输注到体内以诱导CTL反应,从而杀伤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高、安全性强和易于生产的优点,但其免疫原性较弱且具有HLA限制性。基因疫苗是把编码特定抗原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抗原特异的免疫反应;制备简单、性质稳定,且无MHC限制性,可反复免疫,但其免疫原性较弱。细胞疫苗,如树突状细胞(DC)疫苗,荷载HBV靶抗原,可表达高水平的MHC分子和B7、CD40等共刺激分子,启动CD4+和CD8+T细胞反应。杨爱珍等[21]人解读美国FDA行业指南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肿瘤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细胞毒药物,其特殊之处在于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须经一定的时间,才能转化为临床效应;并且复发或转移的患者通常都接受了多轮治疗,可能影响免疫系统,降低疫苗疗效。因此是选择晚期肿瘤患者,还是选择少瘤负荷或缓解期无明显残留灶的患者,需要我们权衡其中的利弊。可见,现阶段HPV治疗性疫苗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不同于HPV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需要在机体刺激出有效细胞免疫应答才能发挥作用。DC作为一种抗原提呈细胞,是体内唯一能激活T细胞免疫的细胞。如果HPV感染部位缺乏细胞因子的产生,可妨碍DC细胞的活化和成熟,从而抑制正常细胞免疫应答的激发,所以在HPV相关肿瘤局部增加DC数量可明显抑制肿瘤进展。但使HPV相关肿瘤能逃避机体免疫攻击,所以这一技术的成熟仍有待深入评估才能获得新的突破。其次,调节性T细胞(Treg)产生的免疫抑制也是目前宫颈癌免疫治疗面临的瓶颈。CD4+CD25+Foxp3+Treg在维持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CIN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水平增高,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清除HPV16+宫颈癌患者体外CD25+T细胞可使抗HPV16E6和E7蛋白T细胞应答增加[22]。这对宫颈癌治疗性疫苗今后进一步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3.2.2临床研究新进展目前有一些治疗性疫苗已用于临床前期及临床试验,并在临床前期显示了极好的有效性。虽然在最初临床试验中很少获得成功案例,但近期研究获得了一些较好成果。有研究者对VGX-3100(经EP产生的HPVDNA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VGX-3100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仅能诱导强烈而持久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能诱导有效的HPV特异性Th1细胞免疫反应,促进CD8+T细胞向CTL表型转化,提示VGX-3100可使高危HPV血清型产生有力的免疫反应,有助于消除HPV感染性细胞和促进发育不良细胞的逆转[23]。2014年6月,生物科技公司Inovio制药宣布其旨在消除宫颈癌癌前病变的试验药物VGX-3100在中期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该公司的数据表明,用药患者中,49.5%的CIN2/3患者可恢复至CIN1水平甚至疾病信号消失,相比之下,安慰剂组的这一比例为30.6%,这一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Sugiyama等[24]人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过放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使用低剂量(0.2mi-crog)的免疫调制剂Z-100比使用高剂量(40mi-crog)获得更好的总生存期(OS),此次他们进行了一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三期临床双盲随机试验:将249位IIB-IVA期宫颈鳞癌病人随机分配并按计划给予Z-1000.2microg(Z组)或安慰剂(P组),观察总生存期(OS)、无瘤生存和毒性,发现死亡事件发生极其慢于预期,虽然统计功效低于预期(两组的存活率比预期的高),但是Z-100能改善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总生存期。PhippenNT等[25]人进行的一项三期临床试验,用以评估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长期或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成本效益,通过比较标准化疗方案和由“标准疗法+贝伐单抗”组成的实验方案,发现总生存期(OS)与贝伐单抗呈正相关,并且当每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增加155美元时,在标准化疗的基础上增加贝伐单抗能达到共同的成效比,提示了适度降价贝伐单抗的价格或使用小剂量就能显著改变其可购性。此外,有研究者还提出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IVB期、复发或者长期卵巢癌患者的缓解率、无疾病进展存活期和总体生存期,是第一个能够改善妇科癌症生存期的靶向药物,能给那些不肯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并有望能改善其预后[26,27]。Rosales等[28]研究者为了评估MVAE2重组痘苗病毒用于治疗上皮内瘤变伴随HPV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进行了一项三期临床试验研究,试验招募了1176名女性和180名男性患者,予以局部(生殖器或者)注射MVAE2疫苗,观察各项组织和免疫指标,发现1051名(89.3%)女性患者病变完全消除,28名(2.4%)病变退到CIN1,另97名(8.3%)治疗后发现孤立的凹空细胞;男性患者所有上皮内瘤变均完全消失;所有接受MVAE2疫苗治疗的患者均能产生抗体及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免疫反应,83%患者治疗后HPVDNA消失。这些数据提示MVAE2疫苗是治疗性疫苗极好的代表,局部应用可激活免疫系统并使上皮内瘤变病变消退。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开展HPV治疗性疫苗的临床研究,试验效果显示着HPV治疗性疫苗的诱人前景。但在成功上市之前,HPV治疗性疫苗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怎样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等。
4结语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 学校体育
农村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的主战场之一。农村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南部安康、商洛经济欠发达的15个县区268个乡镇(125乡,143镇)的30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对陕西省南部安康、商洛经济欠发达地区30所农村学校的30名学校领导、90名体育教师和600名学生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606份,回收率为84.2%;其中有效问卷569份,有效率93.9%。
访谈法
对陕西省南部安康、商洛地区30所中学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及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走访,获取了最新情况资料。
数理统计法
根据统计学原理,运用EXCEL2000和SPSS12.0对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为本文提供数据支持。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校领导重视程度
对30所中学的90名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1.2%的体育教师认为本学校领导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反映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缺乏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与低、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工作被淡化,学生体质下降、肥胖、近视等一系列问题相继而来。
(二)体育器材、设施现状
调查的30所中学体育器材、设施数量与国家教育部2005年10月1日在全国实施的《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标准还相差甚远,体育器材设施条件不仅影响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而且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表1)。
(三)体育教学管理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47.2%的学校根本没有体育教研组,61.1%的学校任用非专业教师负责学校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导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不科学问题;88.9%的学校体育课的检查与督导不重视。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与监督,体育课教学松散“,放羊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体育课被调换或挤占现象十分严重。
(四)体育师资队伍现状
由表2可知,陕南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与国家规定的中学5~6个班应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标准有一定差距,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流失较多,教师队伍不稳定。
(五)体育经费投入
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经费投入的多与少直接关系学校体育开展快与慢(表3)。
以上数据表明陕南城镇中学和农村中学体育经费是严重短缺的,并且两者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城镇中学尽管也处于山区,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相比农村要优越一些,农村学校资金紧张,个别学校也存在挪用学校体育经费的问题,更不用提用于学校体育的经费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体育地位不被认可,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偏低,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教学不被重视,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与监督,缺少正确有效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学校整体体育经费严重短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差,无法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
受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体育教师流失较多,教师队伍不稳定;体育教师学历层次低,高职称体育教师少、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科研能力不强。
(二)建议
经济欠发达山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相关领导应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的位置及重要性,合理公平对待学校体育教育。
完善山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学校教学法规体系,依法管理学校体育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投资,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为学校体育教育过程提供物质保障。
提高教师待遇、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伟.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从“小”抓起[J].中国学校体育,2006,3: 30-31.
[2]李艳茄,汪普健.陕南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中学体育发展制约因素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5-37.
[3]段海俊.甘肃省学校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x):88-90.
1.1制定发展规划,重视集群发展
广州政府2003年出台了《先进汽车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来增强汽车产业发展,并且提出了全国性汽车产业园基地的战略目标,并且以开放水平,产业规模,龙头培育,产品品牌以及技术创新五个层面对战略目标进行了分解与细化,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1.2推进品牌战略,促进市场拓展
行业协会以及政府,企业共同建立,维护集群品牌,对于汽车产业链条各个部分之间联系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树立起了独特的汽车文化。品牌战略使得汽车企业在当地知名度增加,为进一步汽车产业集群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1.3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群
为了更好的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政府等有关部门重点进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并且加大资金投入,指引汽车产业集群化核心企业逐渐投入到开发研究中去,集中发展集群化重点项目,其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
1.4深化综合服务,壮大集群实力
政府相关部门定制了扶优扶强企业政策意见,对具有成长性以及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并且对于积极上税,自营出口,引进外资,高新技术等取得重大成就的企业及经营者给于物质与精神上奖励。对于侵权行为,假冒伪劣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处理,维护市场统一秩序。
2.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经验借鉴
2.1建设汽车产业园区,大力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汽车产业园区的建设需要遵循三个要求。一,政策性。土地的优惠,提供税收,简化传统繁复的版式程序都是园区需要对进入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二,专业性。必须是企业产业企业或是与之相关的企业才能够进入园区,严禁出现“大杂烩”。三,关联性。园区内的企业需要有技术或是产品的关联性,以便与形成横向合作纵向竞争的良好局面。
2.2建立互动创新机制,推进集群创新
所谓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就是各方力量集合互动的过程,互动机制主要有三种:一,垂直互动。整车企业帮助零部件企业进行开发或是将部分任务交予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互动。二,水平互动。将整车企业或是产品相同或相似的零部件建立起战略联盟,既是竞争关系同时又共同开发新技术。三,交叉互动。即汽车产业充分的利用各个领域的高新科技以及智力资源,实现产业化。
2.3支持相关服务机构发展,完善集群结构
成熟的汽车产业呈金字塔形集群结构,而目前我国多数产业则呈现纺锥型结构。(见下图):
成熟汽车产业集群模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汽车产业集群模式
因此需要分离掉其中官办性质,提高各类各级汽车行业发展,使汽车行业协会能够真正代表现代汽车产业利益,以做好搜集,协调,沟通及促进作用。提高企业销售,加强对汽车销售企业,售后服务机构,汽车金融体系及旧车交易市场的发展,加大当地对汽车产品的需求。
2.4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搭建集群平台
汽车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针对我国汽车国有企业多,创新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加强软环境建设,积极树立创新企业文化,吸引当地民营资本流入。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国内外投资流入。三,减少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多余人员,施行资产重组。四,大力支持竞争,积极打击地方保护。五,支持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促进汽车人才培养以及吸引人才。六,培养汽车文化,即完善汽车产业园区的排污,供电,用水等基础设施,改善交通,通讯以及道路环境等。
2.5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汽车产业集群形成
由国内外汽车产业集群来看,基本均是围绕着多个或是一个汽车总装厂而进行的零部件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聚集从而逐渐形成,根据目前广州吉林等汽车产业集群化调查显示,其汽车配套企业具有四百多家,而拥有配套能力的仅有一百多家,2006年零部件总额近九十亿,其他地区采购仅占不到百分之三十,因此加速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有以下几点方式:一,使得区域聚集加速,引导总装厂进行迁移,二,迁移零部件产业要围绕总装厂,促进形成配套。三,分拆大且全面的企业,促进形成集群。四,吸引企业进行集中投资,对汽车城或汽车工业园进行规划。五,提高模块化所占比重,加强汽车企业互相合作。只有给于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才能形成制度效应,使得汽车企业集群化发展更健康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摘要:武陵源区是我国首批的世界自然遗产,随着近年国内旅游的升温武陵源区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对武陵源区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武陵源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武陵源区;旅游发展
武陵源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主要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两个自然风景区组成,面积390.8平方千米,武陵源地区石英砂岩比较多,而且在地表,经过流水的长期,形成了这一地区最奇特的景观——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分布着土家族、苗族、白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大多数,具有丰富绚丽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等。
一、武陵源风景区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的旅游热不仅带动了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学术界也出现大批学者投入到我国旅游发展的研究中。向延平基于武陵山区的经验数据,研究了武陵源区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空间相关关系,表明该区域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密切关系外, 也反映了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集聚性、 同质性等特征, 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黄忠伟,黄梦哲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作者对比分析了我国大陆与台湾旅游发展的差异性,总结出旅游市场发育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区域型旅游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另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诸如发展乡村旅游,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等,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的区域型的发展模式最终也是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二、武陵源风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必须要以保护为前提,旅游资源的禀赋才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武陵源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坏反过来会对资源禀赋造成侵蚀。当前武陵源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白色垃圾污染、水土流失等等。张家界市环境保护局2012年度环境状况公报表明,武陵源景区地表水水质2012年度各监测断面除黄龙洞达到相应功能区Ⅲ类水质要求,其它各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未达到相应功能区Ⅰ类水质要求。据武陵源生态区建设规划(2005—2012)可得,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6826亩,占幅员面积11%,其中,中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高达54%。从全区水土流失的区域分布来看,较为严重的主要集中在坡耕地、油桐林粮间作地、紫色砂岩区的疏林及未成林造林地。
目前,武陵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仍以山水观光为主导,旅游开发的附加值低,模式简单易于复制和模仿,严重影响到武陵源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趋势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丰富而具有特色,。武陵源的旅游发展还比较单一,未来发展的道路必须朝着多元复合型升级转型才能跟上旅游资源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也就是这种单一的模式阻碍了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的发挥。旅游发展的多样化可以赢得更多市场需求,多元复合型发展必然会在多样化发展的过程形成市场的集聚,这样才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更有力的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每一个旅游景点的难题,武陵源区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政府的科学指导下稳步进行。武陵源区旅游的建设政府参与必不可少,旅游交通的建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保护等等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开发当中适当的引入市场的机制可以更好的解决一些政府力所不及的问题。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好武陵源区的旅游产业。
三、武陵源风景区的发展建议
3.1深入挖掘武陵源区旅游资源禀赋
在经济空间中,各区位上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区域性要素分布的空间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绝对的、普遍的、长期的,从而形成区位优势差异。空间区域上经济活动的产出与区域性主导因素成对称关系。当经济活动与区域性主导要素相符,则产出遵循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相同的生产活动在不同的区位上有不同的产出效果,从而获得不同的利润。
独特的自然风光是武陵源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但现阶段大部分的自然观光旅游的开发都停留在旅游资源的表层,利用效率低,难以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旅游景点。相比原始型观光旅游,基于区域视角的一体化综合开发,不仅要保留原始的自然景观,而且在开发中力求环保,在深入挖掘资源禀赋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自然资源的挖掘、改造和发展,需要更符合自然区位条件的现状,融入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从而形成更为强势的区域旅游景点。
3.2发挥武陵源区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活动主体根据特定空间的要素享赋差异进行区位选择,不同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上的集聚,而集聚经济的内在报酬递增效应以及循环累积效应进一步强化了集聚,促进了经济功能区的形成。因而武陵源区旅游资源集聚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区域型旅游发展模式就是要协调区域优势发展低碳生态的产业链,目前武陵源区的发展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吃、穿、住、行、游”等传统旅游产业层面,缺乏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品牌产品。其中区域型旅游发展模式融当下流行的低碳旅游与生态一体是区域一体化的可持续旅游模式。武陵源区域旅游行业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质偏低,经济效益不高,政府主导的力量不足欠缺。,武陵源区地处偏远的山区,地区发展起步晚,经济发展落后,武陵源区自身人才不足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并重
旅游资源的集聚经济,会产生正的外部性经济,但是负的外部性也是经常存在的,这种负的外部性存在会削弱社会福利所得、打破经济自组织的内在机制,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作为这种负外部性的补充,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政府与市场互补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发挥二者的长处。市场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以弥补政府的不足。对于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我们可能更多地需要政府的指导作用,避免市场逐利过程中不适当的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基于区域经济学的武陵源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3SP89项目负责人:邹瑶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杨新军、马小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
【关键词】中职教育 发展困境 科学定位 发展策略
当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主流教育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全民素质以及提高就业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再为国家培养专业型实用人才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了教育功能,奠定了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 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一、保证中职生源稳定 维持生源平衡
中职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总体看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结构欠缺协调;二是学生来源不稳定。迄今为止这些仍是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较,中职教育距离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适应经济结构转型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渗透延伸,我国历来注重学历教育,而对技科学能的专业培养缺乏基本重视,这也导致了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偏低,中职教育被片面的认为是二流教育,职业性技能技术的传承,长期依靠师傅带徒弟、长辈传晚辈等隐形教育方式进行,甚至直到现在,学徒制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一定作用,职业教育二流教育的观念在基层民众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子女送入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远远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中职学校应抓住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这难得机遇,夯实本校教学基础,狠抓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华崛起培养和输送合格优秀的技术人才。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中职学校该如何寻求中职教育的突破。
三、中职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直接决定教学成果,在中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人才建设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为苛刻,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要,教育要求也不断提高,无疑对担负着教育教学任务的中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积极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经验,切实落实教师终身教育制度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进修项目,让中职教师定期脱产或半脱产进行项目培训学习或到企业参加实践与项目研发,不断提升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
(二)建立学生信念教育 消除职教生心理障碍
职教生由于学习基础普遍薄弱,成绩会存在普遍性偏低现象,通过笔者对职教生的深入了解与实地访谈,发现多数职教生很羡慕学习好的高中生,因为他们能进入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同时也表露出对自己现在所处状况的不悦。在刚入学的时候,教师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用人需求的现状,还有不少单位给农民工开出待遇高于大学生的现象,作为中专生,如果毕业后有一技之长,要比大学生“热销”,更容易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三)提倡人性化教学 突出教育因人而异
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清晰认识到多数职教生的现实状况,即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难以统一,这就给教师开展教学造成了相当难度,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更为明显,基础扎实的中职学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学生,中职学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好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四)改进教育模式 增强毕业生综合实力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与科技与能力的双重培养,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密切结合实用性与理论性的优势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动脑,还要学会动手。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技能,因此把职业教育办的像普通教育一样,那是职业教育的失误。要不断探索进双学历教育与学生技能认证,强调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单位的衔接纽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技能实践。
三、德育教育不放松 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部分成绩不理想的职教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失去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缺乏竞争精神和自我约束力,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难以用在学习上,反而将一些不良习气带到了中职校园,影响到了学校风气。因此,学校里要多举办集体活动。通过入学军训、集体参观实习基地、举办各类运动会、比赛、活动等等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并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分子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庄岚,张力跃.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变革对中职教育发展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2(31):68-71.
[2]朱隐星.湛江中职教育发展的危机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2(21):172-174.
[3]张秀萍,刘岩.农业中职教育发展的思考[J].现代交际, 2013(8):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