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5 16:25:23
导语:在侨乡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91-02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在日渐频繁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和校园育人文化的交融中,如何更好地选择、运用具有时效性的工作路径,将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本理念、文化凝聚力及寓教功能是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的切入点。依托侨乡文化精神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创新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机制及模式,是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
1 五邑侨乡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江门五邑华侨给侨乡人民留下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五邑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质的文化体系。侨乡文化是侨乡人民勇于开拓、勇于冒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文化凝结,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而得以形成、发展和成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侨乡培育出如陈白沙、陈垣、冯如、梁启超、司徒美堂等一批时代人物,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亦是侨乡后裔。“侨”是五邑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五邑文化最独特的优势所在,充满生机的侨乡文化孕育着浓厚的内涵价值,具有独特的作用[1]。
族侨身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祖国、家乡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与心灵的寄托,这种归宿与寄托始终凝聚为对祖国、家乡最深沉、最热烈的爱。五邑地区的大部分华侨都将侨居国视作暂居地,自己省吃俭用,将侨汇源源不断地寄会家乡,希望家乡的亲人过上好日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族的族侨出资创办侨刊,兴建图书馆,在人口稠密的墟镇组织宣讲,极大地提高了五邑侨乡的文化素质。爱国、爱乡的情感是五邑侨乡文化的灵魂,是推动五邑侨乡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华侨的出洋谋生之路充满艰辛和风险,冒险精神是五邑地区民众开拓、创新意识的雏形。五邑侨乡文化兼容并包、吸取他长的优秀品质将会发挥更大作用。侨乡文化在成长过程中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理念。目前,广东经济的发展进入转型期,创新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概念,五邑侨乡的经济建设正在迎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新的发展模式的挑战,侨乡文化的开拓、创新意识将会在五邑侨乡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潜能。五邑侨乡文化是在文化融合、吸收其他文化优秀品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2 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
五邑侨乡文化为五邑大学探索先进高校青年教育工作路径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五邑大学是江门市的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其秉承“立足侨乡、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利用地方优良的特色文化建设校园,用优秀的五邑侨乡文化精髓孕育人,为社会、为地方培育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时代的快速发展,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提出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新要求。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主要表现在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创新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机制及模式三个方面。
依托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文内涵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 依托五邑侨乡文化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共创幸福校园。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的主体是人,是一群最具活力的年轻人。随着社会转型中不确定因素的加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由于舆论监督、学校与学生之间责权不清等困扰,各高校纷纷加大管理力度,使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中发生教育管理主体错位现象,把管理学生看作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的主体和重心,把学生放在“被管理者”的位置上。整个高校青年教育工作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失衡,导致工作开展有效性降低。侨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与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价值相一致的,五邑大学经过30年的办学实践,贯穿以人为本,因此,只有明确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搭建舞台的人,学生是舞台上的演员,才能提高高校青年教育工作实效作用,凝聚人心,共创幸福校园。
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侨乡文化精神创新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机制 五邑大学与国内外多所高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年定期选派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人员前往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交流学习。虽然我国高校早已成立专门的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机构和高校青年教育工作队伍,但长期以来在实践中为方便工作,常常把高校青年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混为一谈。由于高校青年教育工作者事务性工作过于繁重,专业事务过度挤占德育事务,这种工作机制是和“协作与融合”的国际要求相违背的。一方面,在学校开展多元化教学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中心工作,也是最为常态化的德育育人工作方式。用全局的眼光开展德育育人,就要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的育人环节,把德育育人工作铺设到课堂中,延伸到校道,开设到公寓。另一方面,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大学生表现出团结、友爱、民主的过程也就是德育育人的实效体现。在特定的条件限制内,明确考核目标,通过团队学习成果的考评也是德育和智育教育融合的完善考核机制。
结合侨乡特色文化创新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模式 当今,大学生信念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方式的开放及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发生深刻变化,并且在多样的变化中给高校青年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单从学生基数来看,高校青年教育工作队伍很难有效管理、服务好庞大的学生群体。五邑侨乡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采取就近取材的原则,让优秀的侨乡文化为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注入丰富的内涵。一方面,通过挖掘侨乡文化物质和精神素材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在网络上抢占文化的主导地位,打造网络的文化阵地,在微博、微信、论坛开展侨乡文化大讨论,在整个校园营造一种爱国、爱乡、爱校的文化氛围。如五邑大学在校园网开设文化教育专版,方便大家学习梁启超自由之理念、司徒美堂之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让社会实践走近侨乡文化,让侨乡文化走进课堂。如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是人文、信息、产业知识的集合体,是课堂上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运用侨乡文化的感染力打造一支融合、创新、实干的高校青年教育工作队伍,通过践行侨乡文化独特之美来提高工作效率,推动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朝着更具实效性、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
五邑侨乡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拥有优秀的理论文化精髓,是一部丰富的育人教材。发现侨乡文化之美,借助五邑侨乡的“美”文化进一步推动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为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注入更具实效的生命力。充分发掘侨乡文化素养,对加强推动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理念、机制和工作模式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五邑大学作为扎根在五邑侨乡的地方性高校,借助侨乡文化的精髓探索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的路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围绕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一是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开辟“学习贯彻十八精神”专栏,运用动态消息,深度报道、新闻综述、短评等形式,拓展宣传内容,确保十精神宣传持续不断、热度不减。据统计,今年来共播出相关新闻报道50多条/次,时长约100多分钟。二是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依托“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行动”等新闻专栏,多形式、多视角、全方位深入广泛开展宣传,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播发相关报道150多条。同时,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设计制作贴近生活、新颖美观、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每天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的显著位置持续播放时长不低于30分钟,形成广泛社会影响。三是推动“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跟踪报道各级各部门学习讨论、调查研究,引导党员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快人一拍、先行一步”的状态推进__新一轮发展。同时,策划推出《__发展经验系列报道》,以他山之石启发__发展思路。四是聚焦党员干部“四下基层”活动。开辟“四下基层”专栏,及时发现、总结并报道推进“四下基层”的先进经验、典型和成效,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据统计,今年来播出《领导下基层办实事促发展》等相关报道40多条/次,时长约80多分钟。
2、实施精品战略,力推节目创优。一是推进资源整合,提升节目品质。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撤办《体育__》栏目,把体育新闻报道整合进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中,提高传播实效;开办大型少儿综艺栏目《彩虹桥》,改版《生活资讯》、《房产报道》栏目,整合成全新栏目《乐活在__》、《侨乡房地产》。二是着力节目创优,打造新闻精品。在20__年度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我局参评电视新闻评奖11件,获奖10件,为历史最多;广播新闻节目有9件作品获奖。非新闻类作品取得明显进步,电视播音主持作品有4件获泉州电视文艺作品奖,并有1件获省播音主持作品二等奖。参评泉州电视文艺及少儿节目奖6件,获奖5件;其中有2件作品获文艺一等奖,1件获省电视文艺三等奖。今年电台首次参与了全国对台__广播节目创优评析会,选送的两件作品均获得三等奖,这是电台近年来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同时,积极向上通联,荣获“20__年度全省供稿工作十强县级台”称号。
3、推进“走、转、改”,提升采编效果。陆续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身边人、感动事”、“生活服务台”等新闻专栏,将深入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宣传报道中。组织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先后邀请福建卫视新闻主编等从新闻写作、摄影技艺、节目策划等为采编人员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业务培训专题讲座。选派多名记者赴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跟班学习,不断地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通联稿件质量。
1、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围绕六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中侨文化传媒公司运营发展,即文化创意产业园、电视栏目/电影策划制作、移动互联网终端、自有媒体建设、知名卫视媒体、全国性品牌活动策划。拓展活动策划方向业务,今年成功举办了20__年全国沙滩排球发巡回赛(__站)比赛、第二届童谣大赛、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第二届人居文化节。截至到10月份,中桥传媒总收入为995.4万元(其中电视收入8__.7万元、广播广告收入182.7万元)。
2、电影产业创收能力继续优化。截止到十一月底,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8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放映社区公益电影392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创收方面稳步提升,__电影公司截止到11月底,创收__0多万元,预计全年创收__0万元;全市4家民营影院总收入达3300多万元。
3、传媒大厦建设稳步推进。__传媒大厦是20__年__市重点项目,是我市广部门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局已完成立项、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1、开展全员技能培训。特定全年培训规划,多次邀请各级电视台
、专业院校专家到我局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__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干部学堂培训(__期)以及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参加上级培训256人次,本单位举行培训班42次,参加培训735人次)。2、参与片区改建。在紫帽片区改造建设中,我局主要负责紫帽镇塘头村第六村民小组的安征迁工作,涉及被征迁户82户,房屋102宗。在动迁中,局领导坚持一线靠前指挥,通过“增”动迁力量,先后抽调25名干部职工充实动迁队伍;“强”业务技能,在内部开设“业务讲堂”,提高动迁干部的业务熟悉水平;“细”站队分析,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落实好“一户一策”;“勤”入户解读,坚持“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入户为群众解读方案,算经济账,对群众用心,与群众交心。在提前批签约时段,完成了71.57%的签约率(累计签约房屋73幢,协议90份),高于紫帽片区总体61055%的签约率。
3、丰富机关单位文化。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电梯、墙壁、电子显示屏等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栏和公益广告栏,积极营造机关文化氛围;开展广播电视业务论文证文比赛活动,提升广播电视一线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参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成果展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修订完善考勤管理规定、效能问责实施细则等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机关管理有序,运转正常,塑造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型、节约型机关形像。
20__年,我局将继续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周密安排,及时策划,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突出抓好宣传造势、氛围营造、舆论引导工作,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是做强自办节目。树立新闻立台理念,做强《__新闻》、《新闻天天报》、《晚间在线》、《感动__》等自办节目,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二是推进创新创优。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打造1—2档优秀栏目,推动节目创新新创优;充分发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的优势,提升节目质量,通过打造品牌广播节目,提升侨乡之声整体影响力。
我局将争取在20__年上半年完成__传媒大厦的方案设计和开工建设,下半年完成地下工程建设。
【关键词】琼侨;“五把刀”;“六师”
海南是重要的华侨之乡,目前约有华侨华人近200万人,分布在世界5大洲中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宋乾道八年(1172),占城人掠去一批海南的民众和财物,而被掠走的民众,就是海南早期的华侨。从此以后,海南人离开琼州到东南亚各国谋生,谱写出一部琼侨的历史。大部分琼侨是因为生活贫困而离开家乡,到居住地,主要从事“五把刀”(钩刀、胶刀、剃刀、剪刀、菜刀)的工作,到后来,尤其是第二、三代后,重视教育和资金积累及投资,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成为“六师”(教师、医师、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
第一,“五把刀”时代。由于家乡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出洋谋生。由于《》的签订,允许在海口设置通商口岸,设置琼海关,这样大量的外国产品运到海南,如大量棉纱到海南后,导致海南自己的纺纱厂倒闭,致使大量人口不得不出洋谋生。“就是因为贫穷,穷的没有办法,不能在家等死,总得外出找条活路。”文昌县的白延区走出海南时,身上“一张草席,一个小包袱,外加身上穿的单衣服。”当然,也有政治原因,移居南洋者,有些是因为本地经济落后,而出去谋生;一些是不堪当时统治者的屠杀、压榨、逃难出去的。从明朝开始这种情况就较多了,一些商人为了方便生意,长期居住南洋,并招收故乡人同往,这种因裙带关系去的人为数不少。海南人大批远离家乡前往南洋谋生,是在清朝。清政府,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对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屠杀华侨的行径置之不理,甚至声明华侨是清帝国的“弃民”,华侨得不到自己祖国的保护,有不少人不堪国内统治者的压迫离乡背井,移居南洋。加上在泰国华侨一般尚可安居乐业,因而海南人去泰国的人也较多。到了民国以后,去南洋的人渐渐就多了。马来西亚的巴生港(离首都吉隆坡西面70公里)对面有一处称为海南村,住着几百户海南华人,清一色的海南高脚屋。这个村的起源是这样的:1913年有30多名海南人来此谋生,捕鱼虾捉蟹。至1933年,该村增加到500人,渔船增到60多艘。日本侵华时,又有上千名海南人逃难到这里。至1950年,此村原籍海南的人达到2000多。这是海南华侨出去谋生的缩影。据海关统计,1902至1911年,1918至2927年,1935至1939年,这三个时期,由海口海关往东南亚各国的人数计有61.2万多人。
到东南亚国家的海南人,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到所载国家后,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种植园作苦工。琼侨刚开始地时候大都从事手工业和零售业,绝大多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郊区是种植业、捕捞业和采矿业,在城镇大都是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在马来半岛,琼侨在很多偏僻的荒山野岭上开采荒地种植橡胶林、胡椒园和果蔬园等。赴泰国谋生的琼侨,绝大多数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从事种植蔬菜、甘蔗、棉花和开采锡矿等。新加坡的琼侨主要是从事贸易运输和饮食业,其中卖鸡蛋的最多,他们刚到时候,就是提着篮子,走街串巷叫卖。有的有个铺面也是很简陋的摆几张桌子和椅子。
第二,“六师”时代。老一代琼侨倍受没有文化之苦,所以他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尤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琼侨乡团经常利用琼剧团巡回演出、购买产业生息、推行奖贷学金等方式筹集资金,然后资助那些求学的琼侨学生。经过几代琼侨的努力,他们取得骄人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政治名流、商界巨子、科技专家和文化精英,他们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许多人依靠自有资金创业,通过不断积累,成为商界精英。
琼侨著名的实业家有纺织大王吴乾基,洋行大王郑有英,钟表大王吴多副,饮料大王许士标,塑料大王欧宗清,等。此外,琼侨在泰国拥有最大的洋行、最多的酒店、最大的纺织厂等等。在政治上,他们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活动,如在泰国国会上下两院的300多名议员中,琼侨多达80余人,有的担任泰国政府的高级官员职位:有副总理、国务院副院长、外交部长等。在新加坡,琼侨曾担任过国防部次长、教育部长、律政部顾问、内政部次长等。在马来西亚,有担任过外交部次长、文化部次长等,在老挝的琼侨凌绪光先后担任过老挝的总理府部长等职务。在科学界,有参与法国等国家建造的国际通讯卫星设计工作的韩经准,任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的蔡镇华等。这表明琼侨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符和积主编.海南文史资料第六辑[M].南海出版公司.1993:139,144
[2]冯子平.走向世界的海南人[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96
关键词: 历史博物馆 人文素养 丰泽区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泉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看,在丰泽区行政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其中之一包括历史博物馆。开发和利用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形成学校的历史教材和适合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模式,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一代新人,由此促进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丰泽区历史博物馆的概况
丰泽区历史渊源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所在地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丰泽区本身又集闽南金三角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因而在丰泽区内有着众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清源山风景区、灵山圣墓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37个,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中外文化瑰宝,以及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众多的博物馆中,主要的历史博物馆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博物馆及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
这些历史博物馆,不仅展品丰富多彩,而且各馆都有鲜明的展示主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展示泉州的历史文化风貌,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历史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引入历史课程,开展相关的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二、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的途径
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概念,强调改变关门办学、重知识传授轻人的发展现状,强调通过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教育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利用历史遗迹、遗址,遗迹博物馆、展览馆等,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那么,如何利用历史博物馆资源促进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实践。
1.利用历史博物馆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教具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发挥了任何资料和方式都无可代替的教育教学作用,更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场所和机会,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丰泽区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能够提供给学生实践的场所,是历史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的独特的资源。丰泽区所属的历史博物馆展示内容相关的主题都可以作为历史实践活动的对象,比如:闽台历史渊源、探秘泉州华侨、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探访东亚文化之都等。
案例一:
活动主题:闽台一家亲。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以及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体会闽台之间深厚的历史情缘,使学生深刻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
活动过程:
(1)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各组分别从闽台五缘关系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
(2)组织学生参观闽台缘博物馆,并给予参观方法的指导,必要时进行解说。
(3)根据对闽台缘博物馆的参观,以及搜集的资料,各组成员进行讨论,并以小组的主题设计一个PPT,并写好解说词。
(4)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并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讨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5)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活动小结:通过闽台缘博物馆展示的实物、图片、视频及文字等资源,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深深体会闽台一家亲的深厚情缘,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学生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又可以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博物馆的资源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不免觉得时间久远,枯燥无味。但是地方历史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却又不甚清楚、比较有兴趣了解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地方史的内容,引入历史博物馆中相关的实物图片等资料,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基业》。
教学过程:(1)在本课讲到民族融合的部分,讲述元朝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图片资料,穿插介绍泉州地区的回族历史。(2)在作业布置环节,让学生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3.利用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开设形式多样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泽区丰富的历史博物馆资源,可以为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学习资料和场所。如开设《博物馆里的泉州》的校本课程,从介绍博物馆的馆藏展品入手进而讲述泉州的历史文化;开设《小小志愿者》的校本课程,培训学生介绍馆藏文物,然后到博物馆实习。
三、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对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使其可以在历史课题教学、历史实践活动及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中发挥作用,让学生直观、生动、有趣地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文明基本素养得到培养
文明基本素养的内容非常宽泛,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协作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的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活动中学会互相帮助,理解协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现代文明基本素养得到培养。
2.民族精神教育得到加强
在实践中,教师在利用博物馆宝贵的实物图片资料进行知识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地方历史的调查研究、实地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这样可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下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培育,加深学生对民族的理解,提高民族精神。
一、我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以来,我市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市”为目标,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以赴加以推动,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活动、管理、产业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并紧紧抓住文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文化设施,尤其是镇级文化设施滞后的问题。市委书记、市长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对镇级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求镇一级政府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和旧村改造时,同时考虑文化设施的用地规划和建设,并抓紧市文化广场的规划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进程。
今年,经文化部表彰,我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二)文化工作摆上市、镇(场)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本届市委有丁聪枝副书记、陈建倩常委,市政府有颜子鸿副市长分管文化工作。各镇(场)党委、政府都有分管文化工作领导。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每年专门召开听取文化工作的汇报或专题研究文化工作的会议分别不少于二次或三次。市人大、政协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文化工作汇报,并经常性地组织文化工作调研、考察活动。在这些会议上,都能确实为文化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把文化工作列入市、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并作为其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部门每年均进行考核,都取得合格。
(四)市财政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平均达到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1%以上。正常经费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实行全额拨款,经予经费上的保障。此外,
还积极动员社会、集体、个人和华侨、海外同胞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形式投资、捐资文化建设,兴办文化事业,建成了延奎图书楼、祖昌体育馆、溜江儿童文化园、深沪文化中心、高
湖文化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大批文化设施。
二、我市基层文化的现状
(一)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基础,四级文化网络初步形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奔小康建新村工作,与宣传文化中心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青阳镇、陈埭镇、英林镇、深沪镇均建成面积达3000—40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大楼。东石、永和、金井、龙湖、池店、安海等镇新的文化活动中心已确定用地并投入设计。村一级利用侨资建成溜江儿童文化园、岭畔文化活动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批村级文化设施。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投资近亿元。新建县级公共图书馆4700多平方米、大剧院1.3万平方米、博物馆1.6万平方米,投资逾亿元。我市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仅短短的4—5年时间,就超过了建国
50周年的发展速度。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省定一级馆)、图
书馆(全国一级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各一座,纪念馆5座,3个县级专业艺术剧团,22个民间职业剧团,15支乡镇电影放映队;全市15个镇(场)都有文化站(其中安海文化站是省百强文化站);74%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或文化活动中心,有的还颇具规模,活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全市还根据文化
水平、家藏书量等评选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初步形成了市、镇、村、家庭四级文化网络,基本适应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文艺创作繁荣活跃。晋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首邑,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给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厚实的人文基础和发展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热情讴歌现代生活,整理、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获各级各类比赛的大奖。如高甲戏《金魁星》、木偶剧《五里长虹》获文化部文华奖,舞蹈《风采侨乡女》、歌词《春暖闽南》、论文《文化馆学论稿》、小品《看家》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的金、银奖。另外,全市农民绘画成名作者有20多人,创作了几百幅作品,多次获全省农民画一等奖,还参加全国展出;农民书法家有上百人,多次晋京展出,有的作品还被中国书法协会收藏。目前,我市被国家文化部
命名为民间绘画之乡,磁灶钱坡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
色艺术之乡”(书法艺术)。以民间艺术之乡为龙头的特色文化已在我市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所在,是农村文化繁荣的直接体现,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空前空涨,长期坚持举办戏剧展演节、南音会唱、灯谜展猜、广场文化艺术节、诗词吟
唱会、书画展览、文学笔会、文艺晚会、卡拉OK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与经贸结合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大力实施“芳草计划”和“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规划以来,扩大了芳草计划示范点,壮大了民间社团。目前,全市有各类芳草示范点10多处,文化信息网点3处,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农村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和农民思想生活的实际,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
腐朽思想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高了广大农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首先,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有些镇(场)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的推动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镇文体站阵地流失,常规性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些全国、全省的农村文化典型,也失去昔日的辉煌,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由于体制等原因,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基层文化站干部和民间艺术工
作者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在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鱼龙混杂、相互并存。一些乡村群众生活富裕了,却花巨资修缮或重建各类宫堂庙宇,导致负面文化抬头,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乘虚而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今后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极大的鼓舞了我市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和干劲。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密联系基层文化建设的实
际,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创造
性地开展工作。
(一)多管齐下,抓好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再一次掀起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要对照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05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每个乡镇有文化站”的目标基础上再迈一大步。
(二)立足长远、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认真研究小康社会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
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制定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政策。适当提高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生活待遇,解决各种影响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稳定的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严把进人关,对进入文化部门工作的人员要有严格的素质要求。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活动方式。
要在文化活动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功能的扩展,延伸上下功能。
要主动面向社会,搞好服务。围绕服务,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及家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方式,倡导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结合节日庆典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配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文艺宣传,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和老年文化活动,以及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宣传计划生育、开展文体活动等。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活动方式。寻求文化与企业联营、文化与其他行业和部门共建以及社会甚至个体对经营性文化投资的路子,使基层文化活动方式更灵活,道路更宽广。
(四)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要着眼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着眼于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服务。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基层文化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广大城镇和乡村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黄、赌、
毒”等丑恶现象、文明奔小康的助推器。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
一、巧用幽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中学生可谓见多识广,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更高。他们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还希望其有魅力、有活力,能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讨厌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渴望倾听联系实际、生动活泼、逻辑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幽默教学方法是符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思想政治课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严肃的,但并不排斥幽默的教学方法和语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幽默可开启心智,跨越逻辑思维的障碍,使理性认识建立在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上,使理智建立在审美的情感基础上。
教师要随时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小事,巧妙地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为导入新课提供素材,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我曾在上“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用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昨天老师遇到一件麻烦事,前不久老师买了一双皮鞋,谁知才穿第二次,我在踩摩托车启动杆时,一只鞋跟就踩掉了……”这时学生哄堂大笑,在笑之余,我要求学生帮我想想我该如何处理鞋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
长期以来,学生往往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这是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一般说来,丰富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这一规定为政治课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增加乡土资料,注入乡土气息,增强吸引力。
中学生一般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城市、农村都是如此,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感情,更想了解它、认识它。引入乡土教育内容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特别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泉州,它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当地的文化知识底蕴深厚,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比如在讲到各国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时,泉州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又如我校所在地永春吾峰镇吾顶村,这是一个典型的侨乡,有著名的侨领、书法家、教育家、诗人梁披云、原广东省长梁灵光,还有许多梁氏、黄氏爱国侨亲,这些都是很好的乡土材料,可以应用于政治教学中。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添教学活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手段,可增添教学活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过程趣味性和可信度。
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一般都很抽象,理论性比较强,同时由于学生对这些理论缺乏感性知识,使得教师的讲解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传统的教学法讲解枯燥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把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政治课充满活力。如初一、初二年级的法律知识,对学生来说,单调枯燥,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时可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案例和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掌握难度较高的法律理论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度。
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人机交互,双边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参与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参与意识是学生主体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才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才有生机和活力。政治课与物理、化学等其他课程相比没有实验、实习,因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不多,仅有的课堂发言只是少数同学的事,多数同学上课习惯于被动地听老师讲授,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人——机——人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可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授课内容和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和问题学习,则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教学过程,各有所学,各有所得。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然而,大量中国人移民新西兰的历史则推迟了20余年。一切,开始于黄金。1866年初,第一批广东籍华工出现在南岛奥塔哥金矿场,他们为经验丰富的淘金工,一行12人。应当地商会组织特别邀请,他们其实是从塔斯马尼亚海对面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金矿区辗转而来。自此,新西兰华人的历史全面揭开。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华人的历史甚为相似,早期移民新西兰的华人主要源于广东;华工最先远赴加利福尼亚淘金,其后,他们的身影陆续出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各地金矿场。华人大批到来,引发白人主宰的新世界四国开始制定实施一系列排华法规法案,以控制华人移民。直至20世纪后半叶,四国政府分别顺应其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趋势及经济需求而渐次调整移民政策,主要表现为摒除种族歧视成分的陋规,吸纳非欧裔专业人士及家庭团聚类移民,四国华人人口才终得以激增。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繁衍生息,今天,新西兰境内的华人人口约17万之多,约占该国总人口的3.7%。虽然总数依然微小,但在种族繁多的新西兰,华人为该国仅次于英裔与土著毛利人的第三大少数民族。虽然新西兰华人通常泛指拥有华人血统的特定族裔,但新西兰华人人口组成复杂,大体包括土生华人,即早期移民的后裔,以及新时期移民。后者大多于1980年代后期抵达,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各国。
新西兰华人的历史除了极少数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外几乎不为公众所知,尤其在他们的祖国―中国,即使在他们的发源地―侨乡广东。一个偶然的机缘促成,两位新西兰学者决心合作尝试一件学者通常无暇着手的事情―以精心挑选的艺术照片完整呈现新西兰华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身为华裔的我自2005年开始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行有关新西兰华人的社会史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修改成书出版以后,2013年9月,我来到清华大学历史系及华商研究中心继续从事海外华人历史研究,目前是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尽管我在清华大学的研究重点为晚清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澳新两国华人历史更多了解,接触资料更翻新,我越发坚信直观且记录细节的影像对研究者有着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我的合作者约翰・ 特纳(John Bunty Turner)为新西兰著名摄影史专家,策展人,长期担任新西兰《摄影论坛》杂志主编,在奥克兰大学伊莱姆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执教40年荣休后,他选择在北京定居。于是,一场曲折艰辛的旅途就这样从北京启程。
我们的合作非常默契。2015年初,我们开始讨论策划这个展览的历史内容,并从自己多年研究所累积的记忆当中搜寻可能展示的精品照片,在形成了一个粗略计划以后,我们开始以电话、电子邮件、面见的方式联系新西兰全国各地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者以获取版权许可用于展览及图录出版。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其中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想象,原因纷繁:或则照片年久遗失,或则品质欠佳不宜摄影专业性展览,或则持有者已亡故,线索终断,而最主要的困难则是,作为独立策展人,我们缺乏资金外援。多次往返于新西兰与北京之间、新西兰国内主要城市间的旅行、协商及购买照片版权使用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金钱以及大量时间的投入,而我们同时还需要兼顾完成手上其他的工作。
尽管如此,我们的项目计划也收获到来自新西兰各方面意想不到的热情支持。新西兰华人历史研究拓荒者,现已八十高龄的伍德明(James Ng) 先生首先慷慨提供资讯。众多早期移民的后裔热心协助,甚至无偿提供照片使用,而早期移民后裔的代表机构华人人头税历史遗产信托基金会(Chinese Poll Tax Heritage Trust )则批准了我的资金申请。在华人国会议员杨健博士的引介下,新西兰文化遗产部长玛姬・柏利 (Maggie Barry) 女士亲自致信我给予鼓励与支持,一直热心于中新两国文化交流的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丽贝卡・尼德汉姆(Rebacca Needham) 女士、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John McKinnon ) 先生、大使馆一等秘书玛丽莎・克劳弗德 (Melissa Crawford) 女士一并伸出了援助之手……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在上万余幅照片(包括底片)中精选出120余幅,这些照片来自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 Papa) 、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奥克兰战争纪念馆等遍布全国17家收藏机构及多位私人收藏者。为表示支持,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奥克兰战争纪念馆、奥克兰图书馆、格力茅斯历史博物馆、奥塔高移民博物馆以及丹尼丁中国花园六家机构除积极协助搜寻照片以外,还慷慨免去版权使用费。而奥克兰战争纪念馆图片收藏部负责人肖恩・西根斯(Shaun Higgins) 先生更是古道热肠,挚诚有加,甚至向我无偿提供该馆特藏影集的高清扫描;于是,享誉世界的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于1870年前后所拍摄到的中国(包括香港、澳门)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重见天日。
[论文摘要]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过程为基点,对高职校企合作办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育人才的模式内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提出了凝练特色、提升层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陶瓷工艺专业建设途径。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着立足地方办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江职院艺术系)于2006年设立了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培养区域急需的陶瓷工艺专门人才。在专业方向建设初期,采取传统学科体系结构的课程设置。虽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但是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割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能训练与企业应用的脱节。学生即使完成各课程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实践中去应用它们,更无法覆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应用标准,达不到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动下,我们与陶瓷行业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一起,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组建能力分层、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这种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总结和调整。
一、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就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组建。该平台能够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工作过程。包括: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陶瓷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门市;校外的陶瓷装饰集训营,以及在景德镇、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所建立的多间校外实训基地。
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近300平方米,内有拉坯机、燃气梭式窑、模具车床等多种设备和制作材料;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来划分和设定室内空间。能够实现从“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模具制作、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环节。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等设施,配置平面、立体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能够承接花砖腰线图案设计、景观陶瓷设计等多个项目工作。学生作品销售门市主要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场地。在近50平方米的工作室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筹谋策划与接洽、自主搭配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的方式和氛围设计、作品的摆放与销售计划设计。而校外的综合装饰集训营则为合作企业内设的实训工作室,地点邻近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完成限定的综合装饰项目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陶坯雕刻、施釉上色、青花等综合装饰技法,了解装窑烧制的陶瓷产品整体制作过程。同时利用景德镇“瓷都”的优势,开展渗透式的专业考察和行业调研。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景德镇的陶瓷行业、高校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陶瓷工艺及造型特点,感受行业顶尖发展趋势及其辐射面,使认知、体验和实践三位一体。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各个项目工作室在能力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能力分层且优势互补:校内的系列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行业通用的陶瓷工艺基础知识、岗位核心技术能力以及跨行业职业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实施能力。校外的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则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是校内项目工作室教学的有力补充。强调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氛围,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行业发展规律、职业岗位能力点相结合,在任务目标的要求下,积极地实践、参与、探究和创新。
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融合为一体;使一系列特色教学项目的实施得以融会贯通;使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呈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先行条件。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重点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本土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作,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师生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和专业认知实习之后,马上进入将“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融入其中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与实训。主要包括:建设“双师结构”项目教学团队、改革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
1.校企共同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项目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设计类导师、陶艺大师、企业技术骨干等,分别负责项目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教学中,由陶艺大师或企业专家亲自授课,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座谈。通过行业大师的亲自传授与指导,在专业领域、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且具有亲和力,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成长。同时,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关联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和产品开发推广,这样既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又利于新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2.设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实的、典型的项目任务的引入和承接,是陶瓷工艺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在项目引入之前,项目教学团队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分析。首先确定该项目工作与学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适应性,再将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内容、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处理,并设定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强调通过教师的信任、尊重、鼓励和引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自信、主动地学习。在项目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件能够代表自己设计意念的、与主题切合的产品,并能阐述设计思想和构造机理。同时分工合作完成作品推介、展览设计、场地布置等相关后期工作。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省内外多个项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碉楼旅游纪念品设计项目的承接和实施。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江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碉楼文化中外闻名。以雕楼为题材的本土旅游业也随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蓬勃开展,并带动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就是其一。这种特定的地区文化和习俗,往往就是支撑优秀设计的基础。获讯之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敏锐的市场触觉,迅速地联系商榷,开发设计本地旅游纪念品的项目。
这一富含本土文化创造特征的真实经济项目的承接,使陶瓷工艺专业师生全面地参与到社会和市场的运作当中。首先开展的就是市场调研。在导师的带领下,陶瓷工艺专业学生对江门开平雕楼四大村落、立园等展开调研考察。了解雕楼文化,收集专题资料,分析主题,研究和构想多种新颖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结合各种工艺造型手段与技术,进行物化效果制作,最终把造型与传达糅合成一个整体。在此期间,导师根据学生创作的进程和需求随时提供必需的指引、帮助和解答。学生通过大量的整体与局部的试验,来丰富和实现造型,进而把握到自我独特的设计语言。经过多层次社会行业各类专家的投票评选,陶瓷专业师生所创作的碉楼工艺品在一系列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首要选择。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专业教学的区域影响力。陶瓷工艺专业推行“逐步、递进”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制度,先后开展了陶瓷雕刻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美工等技能工种的鉴定考证活动。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特点,选择考取适合、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把行业企业的要求深化到项目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限定工作任务并达标之后,能够直接获得合作企业工种的高级岗位资格证书。还尝试与江门二轻联社等下属企业联合举办雕刻技能培训班,为关联企业的员工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提供培训辅导,拓宽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之路。
4.形成帮扶政策,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运作。为了更好地拓展专业教学在地区的影响力,陶瓷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学院、政府和各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并促成相关的帮扶政策。例如:学院的各类设计项目优先考虑由陶瓷项目工作室来承接和完成。而完成的各类项目业务,可作为学院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申报。经院内外专家评定考核后给予相应级别的科研奖励。几年来,我们与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学校、文化宫、培训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安排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支援企业生产。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对学生的生产及生活各方面进行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此外,校企双方还联合编写了《陶瓷工艺专业概论》《拉坯》等培训教材,联合开发多项新产品、定制产品等,逐渐形成校企互动双赢、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成效
江职院艺术系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把工作室体制与项目教学融合为一体,把原有的学科课程结构转化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优化创新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最利于学生“工作流程中的关键性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经理和项目指导,不仅要精心设计好每一条利于学生成长的项目实施路线,以及小步迈进的步阶,更要对每一次挫折都进行预计,甚至设计一些需要超越常规才能达到的远近目标,同时提供大量信息资料、案例范本帮助学生分析排解,推动学生在历练与体验中融合基础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和多角度的定义问题答案。在给予学生极大的艺术创造空间的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行动空间、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真实的博弈空间,使学生不仅体验设计过程,也更直接地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广东省教育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江职院礼品设计、陶瓷文化墙设计等系列项目。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设计大赛并连续荣获奖项。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陶瓷作品展览和设计大赛,参与者众,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
四、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陶瓷工艺专业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现象。例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陶瓷专项技能训练,而放松了学生在综合设计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专业面偏窄,专业能力偏于单一。虽然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但初次就业就进入核心技能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不高。仍然有学生坚持把薪金待遇列为首要条件,宁愿选择并不对口但待遇高的实习和就业岗位,等等。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科学规划,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既重视培养学生专项职业技能的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建设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教学平台的建设,更重视二个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交叉融合,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尝试在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能力点,增设大区域范围内应用性强、能够对原有专业能力形成支撑的模块化菜单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多项选择。
2.完善管理,确保项目工作室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与企业磋商,共同研究在企业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环境中,校企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形成良性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例如:建立相对应的生态竞争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来进行深层次制约。由院内外专家组成督导组,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社会声誉及专业影响等方面进行质量考核与评估。再如:建立项目工作室教学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畅通的师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聆听建议和解决问题,促进项目工作室教学形式更为自由和开朗。
3.提升层次,合理提高项目教学团队的职教能力与水平。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例如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曾出现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特别是一些新进的高学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够熟练掌握职业能力分析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影响了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的现象。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则应强化下企业挂职实践的制度要求,尽快提高其职业经历和专项技能水平。而对于从企业引进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聘请的技术导师,则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适当开展教学能力和技巧方面的帮扶与培训。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项目工作室教学机制,促使不同类型的人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和服务。
4.强化特色,以特色优势拓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首先要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从工艺技术、网络宣传、素质培养、思维训练等诸角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规划建设陶瓷艺术中心网站,研制教学课件,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开设全院性选修课程,使该平台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乐于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场所。其次要发挥江门五邑地区唯一的陶瓷专业技能鉴定考证点的优势,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陶艺制作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陶瓷企业员工及需要培训的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5.创新创业,促进部分学生创造性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发展理念。陶瓷产业更是新形式不断涌现,岗位内容及职业结构不断变迁。陶瓷工艺方向教学也要结合这种现状及时做出转变。加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专业建设特点,与时俱进。在突出实践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职业定位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临重要契机
自从去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以来,以福建省为主导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规划骤然升温。所谓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三省部分地区的一个优势独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协作,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通过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群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对外开放新的通道。
之所以要规划海西经济区,从国家层面来说,这个经济区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前沿,它的发展对于促进两岸的经贸往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海西开发区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有利于这几个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协作。而从中部崛起角度来看,加快海西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新通道。就福建省自己来说,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区位优势,以及一些政策优势。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区域化,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度依存性的地缘经济。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资源大规模跨国流动,各国经济都被卷入史无前例的国际分工协作之中。同时,遍布全球的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均加入某一个或某几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成为本世纪世界经济中强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两种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从国内发展看,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发展迅速,经济区域化趋势明显,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征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明显加快,国家西部大开发使以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正在崛起,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使东北经济区重新焕发发展生机。外部形势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发展思路,适时调整福建发展战略,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范围来审视福建的发展和战略定位,构筑超越福建自身发展的大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局所在、大势所趋、大任所托,它不仅明确了福建的发展方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方略,使福建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区域经济分工和协作,而且将有力推动我国东南沿海连片繁荣,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版图的重构;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政治层面上对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需要
随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已成为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十分紧迫而突出的课题。自从李登辉执政后期到上台以及今年以微弱的优势连任,势力在两岸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文化认同上制造出新的矛盾和冲突,使随之出现再度紧张和危机,和平统一面临着新的变数。解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归根结底要靠综合实力的增强,要靠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对事斗争准备。福建面对台湾,有着一衣带水的地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同宗共祖的血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功能性区域。
通过建设一个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区,可以进一步密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提高认同感;可以进一步密切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推动台湾产业从东岸向西岸转移,使两岸经济界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提高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促使台湾主动寻求两岸经济合作和融合;可以通过逐步开放西岸的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业合作,提高台湾农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增进海峡两岸农民的经济交流和相互了解,削弱“”分子在台湾农村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台南地区的政治基础。同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入岛宣传和配合对事斗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需要一个快速发展的海峡西岸,需要一个高度发达和全方位开放的海峡西岸。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客观要求
福建地处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交流的“要冲地带”、“两岸四地”的关键联接点、联接两大三角洲中间地段,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有力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台湾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尽管目前两岸还处于分治状态,但在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必须从更大战略来谋划海峡两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区域。海峡西岸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地区,必然成为大陆和台湾双向物流、人流最便捷的通道,成为承接东岸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两岸经济的对接和融合,将进一步加快两岸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从而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
二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的连片繁荣。海峡西岸地处东南沿海中部,介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西岸地区与两大三角洲产业分工与合作,既可使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两大经济板块对接、互动有了富有实力和充满活力的中间联接桥梁,也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东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到:从香港到上海是太平洋西岸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海道。在这个黄金海道,已有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台港澳地区,沿此黄金海道建立中国黄金海道经济繁荣圈,将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海峡西岸地区是这一“黄金海道”上的最薄弱环节,这实际上已成为“黄金海道”上的一块“短板”,根据经济学的“木桶理论”,要提升这一“黄金海道”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就必须尽快把海峡西岸这块“短板”拉长,必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的迅速崛起。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加快福建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深入推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使福建原有的开放优势不断弱化。尤其是国内以板块为特征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势头日益增强,地处福建两端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断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极。福建虽然地处我国两大经济区的中间地段,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可以通过对台湾海峡西岸地区的资源重新整合和产业重构,形成依托西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新的区域经济板块,构筑以福建为主体的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板块,不仅有助于福建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促进福建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内经济分工中更加主动,使以福建为核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毗邻的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与隔海相望的台湾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互动,在错位式发展中拓展新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战略构想是把福建置于更大的战略背景来思考和布局,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并形成海峡经济区,进而使海峡经济区与相邻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最终推动以香港到上海“黄金海道”为轴心的“”的中国东南经济繁荣圈的形成,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太平洋西岸的经济“黄金海岸”,为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那么福建将处于这一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的经济圈的中心位置,福建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就更加突显。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的现实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自然集聚,无法依存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超越福建省域,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概念,区内具有地域分工明显、经济联系密切、中心城市支撑、市场体系统一、要素流动聚集等自身特点和对台的独特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立足于海峡西岸区位优势和特点,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遵循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一是从地理位置看,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依山面海,具有相对独立性、特殊性和平衡性区域特点,实际上已形成一个单独的经济发展区域。二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看,经济增长有个极化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墨汁”效应和“虹吸”现象,福建虽介于两个三角洲中间,但又远离两大三角洲,要得到两大三角洲经济区的“墨汁”效应,需要相当长的渗透时间,辐射作用也是极其微弱的,而相反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容易产生“虹吸”现象,出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南下北上”问题,造成对福建经济的“挤压”。
建设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有效地增强海峡西岸地区经济的极化作用,促进西岸资源的重新整合,吸引更宽地域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海峡西岸“区域极”流动和集聚,从而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地区,进而使海峡西岸成为区域经济的“辐射中心”和“集聚中心”。三是从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看,产业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梯度依次推进,福建的发展不可能寄托于等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构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主动参与国内外经济的分工和协作。根据上述分析,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符合发展实际,具有良好的现实条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福建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完善,产业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增长后劲显著增强。一是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基础条件。沿海地区形成了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群,厦门、福州两个港口已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成为我国重要的枢纽港,特别是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越居世界第29位;陆路已相继打通了北承长三角、南联珠三角的高速公路南北大动脉,十条出省公路也已全面改造升级,温福铁路和福厦铁路已将相继动工,运达便捷的区域交通大格局正在形成,同时我省拥有厦门、福州两个干线机场和泉州、武夷山、连城三个支线机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随着电力、水利、交通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我省基础设施体系将由初步适应型向适应型转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二是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5%,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5241.73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七位,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是已经基本形成了区域主导产业。近年来,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产业结构逐趋合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快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已经逐步显现。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化三大主导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003年三大主导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的47.4%,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了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四是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近年来,通过强化农村教育、扩大高校招生、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使我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得到了同步发展。所有这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立足区位特点,具有明显的独特优势
一是对台优势,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优势。海峡西岸是台商投资大陆的最密集地区之一,台湾也是福建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之一。目前东西两岸之间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产业集群,两岸之间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应、技术波及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已初步显现,二是开放优势。福建是全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已呈现出从沿海向山区延伸,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推进,从单向“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拓展的开放态势,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外向拉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体制优势。
福建是全国综合改革实验区,在国有企业、基础设施投融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市场化程度名列全国前茅,民营经济占居经济的“半壁江山”,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四是人文优势。爱拼敢赢体现了福建人敢闯敢试、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也是福建文化的独特风格。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1088万闽籍华人、华侨,他们始终不忘家乡,为福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福建英才辈出,涌现出林则徐、严复、陈嘉庚、冰心等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今有许许多多福建籍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仅两院院士就有100多位是福建籍。这种独特而悠久的福建文化,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基础,也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注入发展的活力。此外,福建还有众多优良的港湾、辽阔的海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资源、特色的旅游景观、多姿的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这些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之一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适应时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对于海西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海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海西资源富集,州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海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过度的开发利用会影响海西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由此所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目前,海西资源开发仍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循环,高产值、低技术,高速度、低效益等问题。这种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一切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开发能力,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们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泉州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社会事业发展还显得远远不够,存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根本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不断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腾出更多的财力、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有效财力和社会财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有效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当前海西面临着资源消耗量大、单位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问题,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顺利实现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全面进步和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现阶段海西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海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高投入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根据有关分析,近年来,海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特征显著。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32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4亿元,增长14%,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依然较快。这里的问题是,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制约经济健康发展。
(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目前,海西三次产业结构尽管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但还不够合理。2007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01.67亿元,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1亿元,占GDP总量的2.8%;第二产业增加值155.48亿元,占GDP总量的77.1%;第三产业增加值40.48亿元,占GDP总量的20.1%。从数据看,集中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的比重偏低;第三产业比重不够高,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同时在三次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层次低、加工链条短和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不大
目前,海西科技的总体水平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无论从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海西经济发展的实际看,已经到了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阶段。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六、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当前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思路
处理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切实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当前,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序增长,抑制各地不顾条件片面追求和攀比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动。对那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造成资源配置重大浪费和损失的行为,不仅要形成比较严厉的行政和法律追究制度,而且要形成严格的法律制裁和公开的舆论监督。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要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坚持“强二、优一、兴三”的发展思路,巩固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以三次产业的协调带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继续巩固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二是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切实增强海西工业经济实力和后续发展能力。三是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加快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餐饮、娱乐和其他生产生活性的服务业以及旅游业为重点,逐步形成与一、二产业相互协调、布局合理、支撑能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切实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海西州来看,无论是工业、农牧业还是服务业都处于低端发展阶段,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实现工业节能降耗、农牧业优质高效、产业提质进档。坚持科技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和引进创新并重,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推动科技创新。重点加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融合等关键控制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开发、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煤炭、建材、金属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对接。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部门协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建设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要“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约束性目标。一是要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政绩考核,全面落实GDP能耗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抓好节能监督体系的建立完善。二是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效率。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要加大投入研发施行节电、节水、节材等能源利用、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零”排放等技术,提高废渣、废水、废气、废旧金属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是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减少污染排放。要严把环保门槛,对新上项目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浪费资源的企业落户海西,进一步完善政府环保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法律法规的生产企业坚决依法治理。
(五)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要树立开发人力资源也是发展生产力,培养人才也是生产性投入的理念,大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开发利用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及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依托州内外教育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继续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劳动者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指导企业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牧民,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西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曾祥辉.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展示作为[J].福建理论学习,2008(2)
[2]罗生祥.实施“心各”工程构建和谐海西[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7(3)
[3]姚钦华.海兴则海西兴——全国政协“发展海洋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专题调研侧记[J].政协天地,2009(6)
[4]吕雅琴.刘妍,李亚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收入分配政策选择[J].西安社会科学,2009(4)
[5]林福志.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福建金融,2009(12)
[6]曾宏.海西建设必须重视发展循环经济[J].引进与咨询,2006(1)
[7]王书华.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支撑现状与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