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校园环保活动

时间:2022-12-10 15:51:43

导语:在校园环保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环保活动

第1篇

全球气候变暖,植被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我国的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为保护环境奉献一份力量。针对我校目前绿化面积较小,部分草地人为破坏严重状况,希望通过此活动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是校园的绿地规划更加合理,科学。

二、 活动内容

校园绿地图制作:绿地图标注出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分布,基础建设,文化景观,生态资源,环境资讯,交通步道甚至污染情况等地区信息,共同组成 一幅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绿地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个向导,帮助人们加入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和文 化生活中。

三、 活动目的

① 重新发现学校环境的绿色美;

② 提出学校环境议题;

③ 建立起学校环境的基本资料;

④ 加强10级新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能力的锻炼。

四、 承办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碧源环境保护协会

五、 活动时间

六、 活动地点

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

七、 活动对象

武汉工程大学全体在籍师生

八、 活动流程

Ⅰ物资准备

Ⅱ实地调查采访

① 通过调查学校的全貌,得到学校的整体分布图;

② 根据ICON提供的信息,收集足够多的资料;

③ 通过对周围居民、商贩、教师等做采访调查。

Ⅲ资料的汇总整理

① 各个小组成员将所有的资料整理在一起,列出主题表;

② 讨论得出所画绿地图的主题;

③ 筛选出能体现主题内容的材料。

Ⅳ绿地图绘制

Ⅴ经验分享

在协会内部交流分享制作绿地图的心得体会。

选取优秀作品与湿地使者绿地图一起在学校内展出。

九、 活动预算 彩铅 24元/盒*3=72元

美工尺 6元/套*3=18元

A4纸张 0.1元/张*60=6元

总计:135元

A3纸张 0.2元/张*20=4元

黑色签字笔 1元/支*5=5元

机动费用 20元 十、 注意事项

① 做校园调查时,在湖边调查时应注意安全;

② 做采访调查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礼貌;

③ 如遇阴雨天气,放弃室外调查,做好资料的整理;

④ 制作绿地图时,应保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教育 环保意识 生态道德 青少年

0 引言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年—2015年)》指出:“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纲要”的颁布将对推动学校广大师生环境意识的增强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对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小学的环境教育通过网络教育打开一片天空,实现环境教育便捷化,实现了师生时间空间分离方式下的交流。通过网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 网络教育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教育的丰富性、开放性、灵活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性,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甚至成为中小学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丰富知识的载体,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学习,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当下的环境教育中实现“终身教育”和全民环境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应用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料,教师也可以获得最新的环境教育信息,还能接受专家对其教学方式、方法的指导,实现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促进其共同进步。

通过网络,师生可以开展更生动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情境、游戏等,还可以接受更广泛的知识覆盖,能更真实地体会到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通过网络,师生可以随意选择交流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和距离已经不再是交流的障碍。此外,网络还可以促进各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了学校和社会团体、决策机构的联系,加大学校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通过网络,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活动,文件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减少下发、上报纸质材料,节约活动成本,提高效率。

通过网络,如召开环境教育电子会议、电子交流和信息管理等,网络教育成为中小学环境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例如:通过网络视频交流,积极尝试和探索两地远程环保资源的分享,为学生创设出有利的远程学习环境,获取优质的资源。

2 福州市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应用网络教育的主要做法

2.1 以福州教育网为主渠道,开展中小学环保活动

利用福州教育网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为环境教育活动、教学等提供服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市有关的中小学环保活动通知在福州教育网首页滚动播放,鼠标点击后就连接到数字青少年宫具体环保专题活动,例如2008年7月,我市开展“中小学生迎绿色奥运――节能减排金点子比赛”,全市2204名学生参赛,30名学生获奖。2011年5~6月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歌曲你我唱”活动,学校直接到市教育局网站的下载中心下载三首环保歌曲,结合学校音乐课、班会课、晨会课、团队活动开展“环保歌曲你我唱”活动。通过唱环保歌曲,向学生传播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中小学生环保参与意识,同时进一步促进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

将环保部宣教中心等部委组织中小学生环保活动的通知在福州教育网首页滚动播放,由参加学校随时下载,并将学校进行环保活动后情况,以文字、图像、影视等资料上报。2009年组织全市各级绿色学校参加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全国小学生环保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以及2011年开展福州市限塑令宣传活动,组织各级绿色学校中小学生观看《节能减排行动公益广告集》,并通过网上截图、下载收集此专题学习活动的图片、影像记录材料,及时上报并汇编成册。

福州市教育局组织环保活动,例如:2011年网上植树活动,由市教育局导入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福州人 ? 网上植树。

2.2 以各校园网为主,进行环境教育教学

利用校园网,通过现代视频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学,使环境教育内容更生动、更有体验性。我市校园网络研究性学习探索从2004年开始,例如:福州第三中学地理组郑友强、车云教师在《WebQuest在环境可持续教育中的应用——以福州市内河水污染状况及治理为例》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方法——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Webquest探究学习的基本构想,就是帮助那些暂时不能凭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资源,以一个个阶梯形式提供支持,使之最终形成在没有帮助情况下去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利用WEBQUEST进行网络教学,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并知道如何进行学习,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校园网成为学校环境教学的窗口,实现校园网与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相联,实现了国内外环境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远程环境教学。

2.3 以福州市环保网站为主,开展中小学环保知识普及,组织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活动

要做好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环保宣教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每年环保和教育部门都要共同制定全市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共同开展绿色学校创建、中小学生系列环保活动等。福州市环保网站开设环境宣教专栏,此专栏有四个内容,即环保宣传、环保教育、公众参与、环保科普,将我市环保工作动态、中小学开展环保活动情况以及环保前沿科普知识放到福州市环保网站,让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全面了解我市环保情况。

第3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意识;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71-02

如何保护环境,还地球一片青山绿水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依靠政府、国家是一方面,作为地球的主人,全人类人人参与环保行动才是根本。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来源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自觉环保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已经日渐走入中小学的课堂,作为培养技术与服务型人才的中职校同样也需要开展环境教育,让学生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内化为习惯。

一、环境教育始于环保意识的培养

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看法和评价能够转化为客观物质力量支持和人的外在环保行动。因此,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首先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地球的关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己在保护绿色地球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一)中职生环保意识的现状分析

2009年10月,笔者对某中职校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30个问题,主要涉及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了解情况、学生日常的环保行为习惯、学生对当前环境问题的态度及学生对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度。通过问卷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对基本环境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近四层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主要依靠政府与国家的作为,自己的力量非常弱小,这说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二是大多数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不好,对自己或别人表现出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乱丢垃圾等行为毫无所谓、视若无睹或者仅限于心理的不懈,而没有任何加以制止或劝说的行为。如问卷中的对“乱扔垃圾”一题,学生知道乱扔是不对的,是不文明的表现,并且都表示愿意扔进垃圾桶,但是“有垃圾桶就扔进垃圾桶,没有就扔在地上”的学生并不少,这说明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只是缺乏自觉性与随意性,环保行为明显滞后于环保意识认知。

(二)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效举措

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些了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和行为倾向。???它由环保认知、环保体验以及环保行为倾向三者构成,其中环保认知是环保意识产生的基础,但环保意识并不止于环保认知,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相应的情感体验,如对环境的焦虑感、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并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意向倾向,这三种心理成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统一于个体的环保意识之中。

1.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奠定理性认知基础。环保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需要掌握较为系统的与科学的环境知识与环保知识。但当前专门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中职校并不多,绝大多数中职校的环境教育采取的方式是在其他学科上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而各个学科在环境方面的知识较为零散而且容易造成重复,不具有系统性,容易使环境教育失去实效性。这就要求中职校可设环境教育课程,旨在通过环保教育、资源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内容的教学,让为学生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环保技能,养成环保道德等。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使用普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教育教材,也可以根据中职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能力,结合学校及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围绕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当前社会环境教育的热点问题等,自编环境教育教材。系统的环境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对环境知识形成基本的认知是形成环保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在环境教育的课堂上,可以采用灵活的、多样化的形式。如: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社会调查报告、热点问题辩论,还可以邀请环保局或社会环保爱心人士开展学术讲座等等。在讨论与辩论的问题选择上,可以结合社会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进行设问,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让环保意识的责任感得有强化。比如:根据2008北京奥运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必要性进行讨论;根据国家取消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举措进行讨论;根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问题进行大辩论。

2 .开设情感体验课堂,为环保意识的形成搭建情感认同通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结成的某种关系的态度。在一定条件下,当人们在与事物发生联系时,如果他认同这种联系时,则愿意保持这种联系,而且对该事物产生更大兴趣,并乐于接受,在心理学上叫情感认同。反之,若没有这种情感认同,就会对之无兴趣,即便接受,也是表面的、不牢靠的。而任何人在接受教育时都存在着理性认知与感性情感的双重心理表现,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要依靠理性认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而感性情感则是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的先导条件。因此,环境教育过程中,其内容、方法必须有利于诱感认同,才能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教育的内容,从而利于稳定的环境意识的形成。

情感有鲜明的层次性,青少年的情感具有丰富而情景性强、激烈而持续时间短等特点,许多情景都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而且遇到激动人心的场面,或听到有号召力的宣传,甚至会产生突发性的激情,表现得豪情满怀。因此,在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时,应遵循这一情感规律,有规划地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教育校外课堂,进行环保的情感体验。如:选择附近环境优美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海洋生物馆,让青山绿水的自然界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享受,给他们以清新宜人之感,在充分体验到环境美后会产生对环境的积极情趣,进而激发他们爱护美好环境的道德感,使他们内心深处不能容忍肮脏、丑陋和杂乱无章的现象。此时,学校也可组织反面的体验课堂,考察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或深受自然灾害侵害的地区,通过强烈比对与反差,让他们在心理产生环保情感,强化他们对美好环境的爱惜之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激动人心的情景会淡化,这种情感也就会随之消失了,因此,在学生形成基本的环境情感后,学校应定期组织校外课堂,深化情感体验,以巩固与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

3.营造绿色校园,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创设熏陶情境。一个人自出生能感知外界环境开始,就无时无刻地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的发展就是在人与周围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的活动中实现的。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资源。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有广泛教育功能。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谈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当然离不开绿色校园的建设,而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环境,即为绿色生态。实施环境教育需要整洁、有序、和谐的物质环境支持,只有这样,环境教育才具有说服力与公信力。绿色生态的校园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的美化与绿化,校园环境的有序与有效管理,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节约使用等方面。二是绿色文化,即为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绿色精神与绿色行为。绿色的校园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个体具有导向与激励、约束与调适、凝聚与辐射的功能,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护校园的责任感,形成与校园环境相一致的绿色行为方式,绿色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环境教育。柯拉克罕说:“文化在人生每一个转变上,都在调整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意识到与否,从生到死一直有不断的压力,督促我们去遵循别人为我们定好的行为模式”。???绿色校园文化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师生的绿色行为习惯等方面,通过以绿色为主题的讲座、研讨、沙龙、辩论、座谈、演出、竞赛等宣传环境伦理、绿色经济、环境法制、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传授绿色教育基本知识,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对绿色事业的关心和参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绿色意识的形成。

二、环境教育重在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

环保意识被教育者内化,形成环保行为,养成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环保意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它的周围还包绕着许多其他的意识与情感,如效用意识、随性情感等,环保行为将取决于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外化,并最终养成环保习惯。

(一)开展积极有效的环保活动,为环保意识的成功转化创设平台

环保行为的落实与习惯的养成是实施环保教育的主要目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有利于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为。在环保活动的选择上在始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的同时要考虑到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如:学校与当地环保局合作组织“走街串巷参与环保监督与环保执法”的活动,让学生在环保局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街道与社区进行环保的宣传、监督与执法,从法制的高度来引导学生认识环保,了解保护环境、遵守法纪对国家、对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了一定的作用。除校外活动外,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标语设计比赛”、“环保照片展”“校园绿地认养”、“校园植树”、“废旧垃圾义卖”、“环保创意我发明”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环保行为的“星星之火”形成全校学生参与环保行为的“燎原之势”;明白自己的环保行动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服务了自己;形成环保行为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行动的认知;认识到环保应由我做起、由点滴做起的道路;深刻体会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自豪感与责任感,进而激发他们的环保行为,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积极转化,而环保行为的多次训练,环保情感的强化体验,促进环保行为自觉性的形成,即为习惯的养成。

(二)加强学校环保规范制度的建设,为学生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加设防线

“意识虽然影响人的行为,但这种影响能否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决定于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合理有效安排。如果没有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安排,及时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也难以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可见,缺少实现环保行为的渠道与途径,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与约束,将造成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脱节。

在环保规范的建设上,学校需要把环保管理上升到制化管理的层次中,除了层次化管理外,在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的过程中也应体现这种制度化管理的规范,对学生提出环保的具体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条款,如对学生实行6S管理,对学生的环保文明行为、参加学校环保社团与环保活动、有效制止他人不文明、不环保行为等自愿或非自愿行为进行加分制;对学生的乱丢垃圾、践踏草坪、乱刻乱画、随地吐痰、采用一次性餐具、大声喧哗等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减分制;同时将班级环境、包干区卫生纳入学生的考核中,对考核优秀的同学给予评优,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同学要求进行环保知识与活动的再学习,或者带头组织一次环保活动的“惩戒”。在考核制度的约束下,学生能从对环保管理的无意识状态转变到环保管理的有意识的状态中,促进环保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业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清偿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在环保意识,环保活动、绿色文化、规范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才有可能形成稳固、长久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习惯。当然,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还应该延伸至家庭、社会,并借助于多方的力量,中职校的环境教育才能走的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宁宁.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J].《学海》,2001(1)。

[2] 时蓉化. 社会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环保意识;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5-02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趋恶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目前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所以保护环境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调研,希望能够引起大学生对环保的重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环保意识的概念

环保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调查的内容包括“知”和“行”两方面。即对环境问题认知程度和对环境保护的行为取向。共分环保知识、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了解学生环保意识水平。

2.调查方法主要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整理,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自编了“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第一,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意在了解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环保意识与行为,主要了解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参与环保的实际行为;第三,环境知识的获得及对环境教育的态度,主要了解大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途径和自觉程度、对环境教育的态度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对浙江农林大学与天目学院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其涵盖了法学、公管、经管、园林、土木工程、生物环境、英语、艺术等专业,样本由一至四年级本科生随机抽取组成。样本涉及的范围类型相对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因此,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总体状态。

1.对环保意识了解和掌握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不关注或较少关注;有58%的同学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了解得并不是很全面,也不会自觉地关注环境问题。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

2.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分析。通过调查,结果如图显示:有60%的同学在食堂吃饭时会经常打包,只有5%的学生不会;在限塑令的限制下,仍然有37%的学生在购物时购买塑料袋,42%的学生有环保意识但会忘,只有16%的学生会自带购物袋。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很多人有环保意识,但是很难将意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习惯当中来,这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只有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才能对环境保护起到有效的作用。

3.对限塑令的态度分析。有70%的学生对于国家实施的限塑令是给予支持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还有20%的学生对于限塑令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甚至有10%的人持反对意见。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一是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十分薄弱的,对环保的关注度不高并且缺乏相关的环保知识;二是自觉性不高,不善于让环保行为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但是参与环保活动的潜在性大,积极性较高。因此,为了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大学生应当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并且将所学的环保知识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念。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构建和谐文明校园,更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普及环保教育,加强宣传力度。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平台,应当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体系,开设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的课程,营造浓厚的绿色校园文化。这有利于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掌握,易于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另外,学校应当组织相关的环保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等,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社会媒体多渠道宣传。社会媒体应使用各种手段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地投身到环保的行动中来。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栋梁,保护环境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应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加强环保意识,并且积极参加环保活动,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冯怡,柳向动.关于塑料袋有偿使用的统计调查分析——以广州地区为例[J].暨南大学,2009,(5).

[2]孔得宽,等.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调查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昆明大学,2011,(5).

[3]陶文媂.北京市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

[4]韦薇.对云南思索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引起的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9).

第5篇

一、启动“节能减排”倡议仪式。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向学生宣传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搞好“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我校启动了我校在全体师生中启动了“节能减排”倡议仪式,帮助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积极开展节能活动。

暑假之前,我校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设计一份“我为节能能源献一策”的方案,并在家中进行节能,水循环使用,请家长对孩子节约能源的行为进行评价。开学后,我们将学生设计的方案收回来,进行评比。开展“节能小标兵”和“节能标兵班”的评比,每周对各班用电用水和分类垃圾情况进行评比。

三、创设环境教育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1.开展文明校风建设活动,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入学生心中。

(1)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绿化、美化校园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使学生养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捡起地面的纸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黄叶,不践踏草坪,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人离关灯的习惯等。

我校各班坚持的“每天两小扫,每周大扫除”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我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文明班级、文明标兵班和节能小标兵、节能标兵班的评比,激发了学生自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净化了学生美好心灵。热爱绿色、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结合环境教育活动日,开展专项环境教育

在世界环境日,我校对学生进行环境资源、环境状况的教育;在世界无烟日,对学生进行吸烟危害健康、影响环境的教育,开展劝家长戒烟活动;在世界水日,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在世界粮食日,开展节约粮食活动。

2、走出校园,开展家校互动活动,扩大环境教育的影响

环境教育走进家庭

第6篇

一、环保,源于改变的心

与环保的结缘来自文学的启蒙。文学为我打开了环保的一扇门。文学作品中那些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是如此打动人、震撼人,各种富于感染力、冲击力的山川美景的书写激发了人由衷的热爱之情。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看到、感受到的却是这种美的不断破坏乃至消失:森林的砍伐、河流的污浊、空气的肮脏,以及各种老建筑的毁灭,都让我感到惋惜乃至气愤、伤感。应该做点儿什么,改变一点儿。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直到我从事报道职业后才有了初步的行动。

记者的职业感受促成了我的环保意识。记者到处奔走,发现了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环境问题:河流发黑发臭,工厂烟尘四处飘散,大量的垃圾污染着土地……看得多了,便想着记录和改变。于是,就有了我的环保活动。

二、环保,从植树开始

我的环保活动起步于植树。

那年,单位集体植树。我原以为我能够去参加,在大家集合时候还兴高采烈的,可是快要出发了才知道没有我的名字。我跑去找主编,他坐在车里,一脸冷漠,无论我如何请求,就是不应。我看着大家说说笑笑远去,心里的失落感难以形容。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去植树,你不让我做,我偏要自己干!

机会来了!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徐州团市委正在发动青年人栽种一片世纪青年林。机会难得,我马上报了名。那天下午,我借了工具,带着水桶,一个人跑去了云龙湖北大堤,和一群青年情侣植树。半个下午,我栽种了两棵树,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2000年栽种世纪青年林,是我环保活动的起点。

此后,我到武汉读博。读博三年,是我独立付诸环保行动的三年,做了很多琐碎的事情。

我曾制止纸餐盒滥用。大武汉真不愧“纸盒之都”,无论早晨、中午还是晚上,只要就餐的地方纸餐盒就泛滥成灾,连大学校园也不能幸免。大学生就餐时间端着纸餐盒匆匆赶回宿舍,没有谁感觉到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这种风气该扭转了!于是,就有了我多次追赶武汉大学男生的故事。第一次,那些男生并不知道我的意思,当我赶过去,劝他们不要使用纸餐盒时,他们似乎觉得很奇怪,不过还是答应我了;第二次,他们有点不好意思了,快步回宿舍了;第三次,一看是我,他们干脆就跑起来,我追到宿舍,一番劝说,但他们两耳不闻,上网自顾娱乐着;第四次,他们看到我就跑得飞快,等我追到宿舍的时候,他们已把门锁上了,任我如何敲门也不开。

我也曾倡议减少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我掏钱买了竹筷和横幅,在一个教工家属餐厅推广使用竹筷。

之后,我回到任教的江苏师大。我决定将环保行动继续下去。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限塑。我所在的云龙校区有一个食堂,大约1 000人在那里就餐,还有数百人跑到外边吃饭。饭后,扔弃的塑料袋随处可见,这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身体健康。我劝阻学生使用塑料袋时,学生觉得很奇怪:使用塑料袋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他们不清楚塑料袋对身体的危害,对塑料袋导致的环境污染更是不甚明了。作为老师,我在食堂反复劝阻,慢慢地,一些学生觉得不好意思了,不少人开始减少使用。

限塑需要食堂配合。我先后购买了800个塑料筐,分送给5个大食堂。塑料筐可以重复使用,有助于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我要求云龙校区食堂早晨、中午尽量不挂塑料袋,让留下就餐的同学使用这种筐。我还在学生中反复劝说。冬天早晨,我经常5点起来,差不多6点赶到食堂,早早等候大一学生前来,宣传塑料袋的危害,劝说他们不要使用塑料袋,希望在进入大学校门后能尽快培养、巩固他们的良好消费习惯。当然,单在就餐时间宣传还不够,我还利用课堂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当加以引导。

三、环保,组团来战斗

一个人限塑毕竟力量有限。我在单枪匹马劝说一年后,2009年,我发起成立了新世纪限塑同盟,以自己所带的班级为主体来实施环保活动。

高校环保社团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指导教师。我担任这个角色很多年,深深懂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道理。学生一届届流动,每年进来一批,离开一批。社团中学生流动性大,会导致活动、经验都是短暂的。环保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这样就需要指导教师稳得住、留得下,坚持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远远不够,他们平时也极少主动关心环保动态,也不看环保报道。这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指导教师,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做,社团也很难有什么发展。一些学生缺乏环保动力和热情,做一次两次还可以,要是做个一年两年,就很难坚持下来。这需要指导教师一点点带动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

我充当的,就是指导教师的角色。

我提出食堂值班与发放饭盒、水果等创意。我安排学生轮流到食堂进行宣传,就餐时候几个人在食堂门口分兵把守,身披红色绶带,发现使用塑料袋装饭菜的同学,就劝说他们使用饭盒。为了鼓励学生使用自备饭盒,我自己掏钱买了几次饭盒,先发给限塑员,再发给那些使用塑料袋的同学。为了鼓励使用饭盒,我不定期组织人对那些使用饭盒的同学发放水果,以示奖励。

我要求限塑员自身必须做到不使用塑料袋、纸餐盒等一次性产品,杜绝自己言行不一的行为。会员一旦被我发现违规,我会对其单独教育,促其改正过来。

对我的做法,有的学生是不理解的:“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不回家休息和照顾家庭,为什么这么痴迷管闲事,真搞不懂!”“他这么管着,我还真不习惯呢,有时候会在进食堂之前问问:老贾在不在?”有的学生则表示理解:“刚上大学那会儿我也使用塑料袋,后来加入了限塑同盟,听了贾老师的环保理念之后我就开始理解贾老师了,他因为限塑常常在食堂受到同学们的白眼,挺不容易的。”

四、环保,从校内走向校外

校园内限塑是我们环保活动的一个起点,一个基础,而外面的世界则是我们奔走的广阔天地。我组织学生到苏北乡镇走访,利用暑期在自己的家乡调查,内容包括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河流污染以及工厂污染等问题。

几乎每次大的集体活动都是由我带队的。我带队的社会调查,大多是利用课题开展的。近年来我积极组织学生申报课题,而课题都是结合目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进行的。除了农村的白色污染之外,我还指导学生关注水污染、垃圾处理、绿色出行、雾霾背后的浪费污染等问题。课题一旦立项,我们就开始外出实施调查。

校外植树是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的活动。我不仅仅自己做,还带着学生参与。我第一次是带着2007年入学的学生到徐州汽配城植树,一个班都去了。大家高高兴兴地挥动铁锨,挖树坑和铲泥土,劳动的场景很热闹、很开心。

我三次带队奔赴4 000里外的甘肃民勤沙漠植树的经历至今难忘。“沙都”民勤植树治沙意义重大。民勤是全国环境恶化的典型,沙漠吞噬了大量良田和村庄。2010年,我在网上联系上该县民间组织“拯救民勤”负责人马俊河,决定到那里去植树。第二年清明节,我带着五名会员来到民勤。映入眼帘的场景让我们震撼:被黄沙埋了半截的房子、枯死的沙枣和灌木随处可见。原本万顷碧波荡漾的青土湖,如今已被黄沙覆盖。沙地里遍地是贝壳、鱼骨……

在民勤县昌盛乡昌盛村,我们顶着呼啸的风沙,在5个小时里,植下了1 000多棵梭梭苗。

此后的2011、2012年,我又两次带学生到民勤植树。

回故乡植树也是我每年都坚持做的事情。我十几年前为孩子在老家院子里栽种生日树,以后每年都会在春季回去栽树。我买了梧桐树,房前屋后、路边,多多栽种。夏天时候,故乡的老院子到处都是绿荫,可谓美不胜收。

我植树还植到了台湾。借着到台湾访学的机会,我在台北辅仁大学多次植树。如今,这些树该是长高了吧?

我带领的环保社团,从限塑、植树开始,将爱的触角伸向四方。

当西部和其他地方出现灾情时,我以社团名义去捐款,展示环保社团的爱心与善意。

当徐州市孤儿院孩子渴望关爱的时候,我出资购买礼品,赠送救助费用,以社团的名义表达一份心意。

近年来,捐赠物品帮助贫困地区我们也倾力而为。我带领学生在社区倡议为西部地区捐衣物,居民纷纷献爱心。我们收集整理了一大车,学生分拣之后,自己租车送到民政局的捐助中心。

我们还为捐款。保护我国,支持行动,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我找到了中华保钓协会会长黄锡粼,为保钓协会捐款。他给了我两件标示属于中国的衬衫。

五、环保,享受在心中,探索在路上

我的环保之路与我的人生追求紧密相联。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有的人忙着发家致富,有的人忙着追求享乐。我属于“70后”,所受的教育是看重和追求传统的价值实现,通过服务于社会,奉献于国家,从而获得价值感。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就是我人生的意义。

在教师岗位上,我找到了一条相得益彰的特色路径:将公益(环保)、教学、科研三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主要目的是什么?作为指导教师,我追求的是培育人才。通过环保这个平台来锻炼、造就环保和其他社会公益领域的人才,最起码是促进环保意识,激发爱心。公益活动可以掌握第一手鲜活的资料,促进教学和科研。科研反过来能够针对公益项目进行研究,促进公益行动。从事科研课题的研究,还带来了经费支持。在前几年,我组织的环保活动,没有经费,几乎都是自己掏腰包。去民勤植树治沙,我限定最多带五个人去,坐最便宜的火车,五个人来回花费接近2 000元,这个数字不小。这两年,我组织学生申报各类课题,有了一些经费,学生就能够经常出去做调查和访问了。

成果与荣誉促使我继续前行。

这些年来,由于坚持环保活动,我们社团获得“全国优秀环保社团”荣誉称号。我们三次获得中华环保基金会立项课题,一次获得全国挑战杯大赛三等奖,两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第7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为期三日的环保交流大会上,来自中外、立志践行环保的青少年通过专题演讲、讨论、参观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当前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并在互助交流中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除了简单的听、学、讲,青少年还可以从自身感兴趣的环保活动入手,投入到实践中去,获得从书本中无法触及的环保体验。

“你对大自然感兴趣吗?你尝试过融入自然吗,也许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难以接触到大自然,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还有各式的环保团体,这些事物让大家得以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自然环境中来,比如我所在的团体组织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英国气候立法专家Terry Townshend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的青少年朋友们分享了他的故事。

近年来在英国,布谷鸟的数量下降得十分迅速,只剩下过去的30%左右。为了解这些消失的布谷鸟去往何方,terry在几只布谷鸟的身上装上了跟踪的仪器,以记录它们的飞行轨迹,并把记录到的数据放到互联网上,让所有人一同关注它们的去向。

Terry还介绍,不仅在英国,其所在的社团近年在北京也组建了一支团队,专门跟踪记录当地正逐年减少的候鸟――燕子,试图研究其消亡的真正原因。北京的团队成员里有包括高中生、大学生,也不乏有退休“老大爷”、“老大妈”参加。通过定位调查迁徙后又飞回来的燕子,可以清晰地知道,北京的燕子入冬之前开始往西南飞行,穿越了亚洲和欧洲大陆的50多个国家,竟到达了遥远的南非!随后,它们又往回飞行,最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当初志愿者们在它们身上安装定位装置的地方――北京的颐和园。

听完Terry的故事,在场的青少年代表无不对这种生态环境研究活动表示向往,恨不得自己也能即刻参与其中。

记者了解到,在美国,不少学校对于环境教育的主要做法,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感受和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变化情况,例如通过栽种植物、记录天气、照看动物、访问公园与农场、参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等活动,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将环境本身视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允许青少年在真实的活动中发展知识和理解力,培养其调查、交流和协作等能力,才能激发人们的环境情感。” Terry对记者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甜蜜的牵引。凡事都有第一次,只要青少年能够行动起来,试着走到大自然中去,他们一定会爱上我们生活的这片美丽的土地。如此一来,行动,就推动了新的行动。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Terry的研究团队相似,深圳大学的观鸟学会从建立至今,都很注意培养学会会员的兴趣爱好。”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协会每周都会组织会员进行数次观鸟活动,并对数据进行整合比对统计后,向相关鸟类保护机构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被运用后,参与者都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兴趣爱好的培养。

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生硬的,环境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往往也需要与青少年的兴趣联系起来。通过实践的形式,为青少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环保知识在课外得到了有效延伸。

持之以恒方能达到既定目标

制定详细的计划,目标不达,奋斗不止;同时学会总结经验成果,使环保活动更具持久性。

一名来自印度的女学生在《改善气候问题,拓展环境教育与环保公益新思路,共同寻找蔚蓝》的交流课上,向大家讲述了她的一段经历:“为保障饮水安全,我代表我所在的地区寻求环保方面的支持。我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独自面对20名外国官员,提出自己的诉求,并回答他们的问题。好几次,我甚至想到放弃,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为我自己订下了必须完成的目标。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我的计划,朝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定立清晰目标,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持久性,在遇到挫折时也不轻言放弃,直到实现目标为止。通过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影响身边人的行为,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所以在参与环保社会实践过程中,当面临困难曲折时,青少年仅有努力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详实的阶段性目标。

“假设你是一场环保活动的策划者,你会怎么去做呢?你是否需要明确,这次的活动目标是什么?你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来自国际女性领导力组织专家Joanne与在场的青少年代表交流经验时提到,“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会来一场头脑风暴,把认为要达到既定目标所需要做的事情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并初步想好应对方案……”

近年来,广东不少高校环保社团均有组织各类型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废旧物品收集利用、踏青感受自然到各类公益活动都有涉及。尽管参与者及组织方都认真重视,短期内也能在校园引起一定的反响,但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深度和持久力方面尚有欠缺。

业内专家指出,出现类似这样的现象,与不少高校环保社团缺乏行动计划、长期目标,与政府环保部门接触较少有关。

“近年来,一些成功的青少年环保社团十分活跃,环保活动开展得相当成功,这也得益于其在活动设计上进行了短期目标乃至长期目标的设置,定立计划,按部就班,依计行事。”作为交流大会主办方之一的华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老师表示,他们旗下的“华师大绿色文明社团”(简称“绿社”),就曾为了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持续深入到河源市义容镇进行环保宣教活动。

自2011年起,“绿社”的青年环保志愿者就定下计划,通过为当地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的方式,身体力行推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绿社”都对每一场活动、每一个细节,做好详细的记录,随时反馈成效,依时修订行动计划。2014年期间,“绿社”整理编制的《中国农村饮用水报告――以义容镇自来水为例》得到了义容镇政府及当地人的信赖与肯定,还受托参与了当地的自来水工程重建项目。

“正是这种‘计划-追踪-记录-反馈’的行动方式,使华南师范大学的环保社团在对环境问题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为环保活动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记者了解到,为使各类青少年环保社团更好运作,持续开展更多环保活动,近年来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开辟了“小额项目资助”扶持基金,资助包括青少年环保社团在内的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处理等热门环保活动,为青少年的环保活动持久运作提供助力。此外,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首个专项培育和孵化青少年环保创意项目的“绿苗项目”也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项目将通过比赛形式,征集如“简易太阳能板”“环保充电电池”等生活上的环保科技创意,对优秀项目予以孵化资金或扶持。

环境教育平台提供源动力

为青少年群体打造环境教育平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鼓励他们发挥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参与环保

“本次交流大会的举办,对鼓励青少年能从小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了解自身的环保责任,树立节能低碳的生活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大会主办方介绍,今后争取将“广州・世界青少年环保交流大会”将打造成为广东专有的青少年环保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广东的环保与人文理念,为广东不断培养先进环保人才的生力军。

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坚持,树立青少年环保自觉,非一日之功。环境教育,也将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贯穿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新的环境宣教形势下,除了利用好传统教育系统的力量外,打造环境保护教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据介绍,经过多年悉心打造及经营,广东的环境科教体系正逐步丰富及成长起来。例如

“绿色创建”、种子教师、志愿服务下基层、自然学院等项目,都在潜移默化地将环境教育课程融入到中、小学校及社区中去。“高水平,多层次环境科教平台一直是我们至力打造的,我们希望能建设一套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全链条’环境教育体系。”

“要让青少年懂得,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如此一来青少年才会热衷环保、参与环保,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环保领域的生力军。”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5年底,通过评审的省级环境教育基地达103个,绿色社区281个,绿色学校1287个。通过定期开展各种环境教育与实践活动,编写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教材,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带动青少年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此外,广东省环保部门还联合高等院校开展多层次的深度科教合作,如广东省环保宣教中心联合了华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绿色公民教育、生态文明公众教育、广东环境教育基地创建模式等一系列课题共同开展研究;联合广州大学发起成立广州环境教育学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四所高校的环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扶持广东省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新和环境教育发展等。

第8篇

关键词:“医治”地球;初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意识

初中地理教W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中包括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景观,并且还较为详细,而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也正因如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向学生引导养成环保意识才更为有效,以下我将结合初中地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浅谈如何将环保意识巧妙渗透于地理教学中,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却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曾经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大力破坏自然环境,以至如今黄沙漫天、淡水缺乏,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陷入一种“疲病”状态,而能将其“医治”痊愈的只有我们,依靠我们共同的努力方能实现。地理学科是一门地域性和人文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它能够帮助中学生认识全球各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差异,给予中学生充分的视觉刺激,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其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队伍中,从而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伟大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

二、在初中地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生动画面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较之普通的教学方法来看更能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能让中学生直观地看到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教师可以搜索一些如今保存依然相当完整的优美景观,并且搜索一些已经被人为破坏的恶劣景象,将两者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给予中学生最大限度的视觉刺激,当学生看到由一片优美的绿洲转变为漫漫黄沙之后,并从的皑皑白骨中体会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而起到环保教育意义。

2.立足地理教材,利用学科优势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并且我在教学中发现,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人与环境关系的复杂因素,对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来说,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利用本学科中的环境教育优势,使学生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要在课前仔细研读教材,找到可以在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教育的相关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中的“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其中本课有一个地理概念叫做“大气污染指数”,大气污染指数是反映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大气污染指数越大,那么空气质量也就越差。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节课内容时,巧妙地将环境保护意识贯穿到地理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展示全国各地的空气污染状况表,让学生对我国各地的空气质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让空气污染的状况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在课前寻找丰富的空气污染照片,例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厂房浓烟滚滚、森林大火熊熊燃烧等,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环保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3.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和理论上,还要教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用学生的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强化中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如,节约用水,将学生在宿舍洗衣服、洗头用的水用来冲厕所,在校园周边派发环保宣传画册,动员社会大众一同参与到保护地球环境的实践中,又或者教导学生在来学校的途中,尽量乘坐公交车和骑自行车等方法,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概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向学生巧妙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有效“医治”地球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净化我们的地球,改善生活环境,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展示环境恶化的画面,触动学生心灵;立足地理教材,充分利用学科上的优势以及通过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有效优化环保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建华.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第9篇

座;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16―01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人与生物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主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环境形势不谋而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笔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调动起他们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热情,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现行初中生物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可有意识地突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例如,教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强调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影响、改变着环境,也影响人类的生存。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两种情境让学生想象:第一,假设我们所处的山区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终年没有一点绿色,我们能在这里很好地生活吗?第二,我们山区经过进一步治理后,将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环境与现在相比,空气、水、动物、植物等将有何改变呢?通过习题的分析,也可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二、组织环境教育专题讲座

讲座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的途径之一,也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专题讲座既可以邀请校外环保人员和学者,也可以邀请有经验、有环保知识的农民,当然也可以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讲演。主要围绕“人与自然”、“农业与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当地环境现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利用”等内容进行演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积极加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和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实情,适当组织一些环保知识竞赛活动,既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环保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组织环境考察与环境调查活动

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给学生布置具体的考察或调查的内容及方法,让学生在考察和调查中做好记录,回校进行交流,并写出考察或调查报告进行存档;还可以集体组织外出对乡办化工厂、纸箱厂等乡办企业周围环境进行考察,发现其周围的植物生长受到哪些影响,河中的鱼虾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对破坏山坡植被而开荒种庄稼的几个村进行考察和调查,看看这几个村每年雨季滑坡形成泥石流的现象有无增加,被洪水冲刷走的泥沙有无增多。这些考察和调查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考察和调查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