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06:48:44
导语:在个人课程设计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2.028
0 引 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中,数据库系统原理作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实际意义,而数据库课程设计作为其实践环节重要性也至关重要。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完“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数据库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然而目前有些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琼州学院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教学,就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1 高校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
根据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掌握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只不过是一门考查课,没有试卷,没有老师监考,自己知识把实验做一下,课程设计报告交上去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东西,随便到网上下载一个管理系统应付了事,到验收的时间,具体的设计是怎么完成的,一问三不知,当问到通过课程设计学到了什么的时候,很多人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可见,很多同学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上,作为对理论的巩固与应用,数据库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还要求学生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流程,它不仅仅是像某些同学认为的比较复杂的程序,而是一个完整的软件,要包括规范的开发文档等一系列内容,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学生就是一名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程认识上的引导,培养他们严谨,科学的研发态度。
对于课程设计的目标,有些同学并不清楚,他们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知道通过课程设计,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收获什么东西。很多同学在课程设计中只是停留在老师给出的题目和任务上,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他们认为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事实上,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对软件开发的一个系统模拟过程,通过这项课程设计,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数据库及其应用开发的操作流程,掌握行之有效的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规范的学习作风,为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1.2 课程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优秀的课程设计选题方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他们的创作性,从而在课程设计中做出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些学校在选题上存在几个问题;选题没有新意,每年都是同样的几个题目,有些同学直接把师兄师姐们的东西拿来照抄,这种选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跟上发展的要求;题目过大,比如飞机订票系统,火车订票系统等。这些选题看似不错,能够锻炼学生的开发能,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选择这么大的题目,学生也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很重要,应大小适中,以实际能力出发,最好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方向,贴近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方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创造性,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1.3 课程管理复杂,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通过调研一些高校学校,发现其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考核方 式与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一样,但是数据库课程设计本身更注重实践、更贴近实际的特点使它不能跟其他课程同等对待。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通常采用平时分加实验分作为总成绩,但实验分数上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最终课程设计的验收往往只是随便问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我们认为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是在被动地完成任务,而不是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能够通过课程设计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加强数据库课程设计建设的几点措施
针对以上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本校教学研究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2.1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研究态度
严谨的学习态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要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脊梁,肩负着科技兴国的责任,一个没有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的人,是不可能担此重任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出现的应付了事、抄袭他人的现象,反映出学生学习浮躁、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它反映了一个学校近期的整体学习风气,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从深层次上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学科教师的科研治学态度问题。教师要求不严格,没有加以合理的引导,也会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
所以,我们必须先从端正的学生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以及科研工作的基本素养教育,这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其在无形之中具备严谨、科学的学习研究态度,无论对他们课程设计的完成,还是以后的工作学习,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开放式教学方式,增强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
长期以来,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由于课时少时间紧,在选题上,大部分教师提供固定的题目供学生选择,这样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指导与管理,但在另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不大一致,对课程的理解也参差不齐,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自选题目,自由选择开发工具,只要完成所要求的设计内容即可。加入在数据库选择上,可以选择 SQL Server、Oracle、Mysql 等,在开发平台上,可以选择 Power Buider、Delphi、. net、J2EE,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尽量不去指定某个平台。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人员分工组织上,很多情况下还是一个人完成系统所有的开发任务,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公司里面几乎没有哪个软件是由一个人负责开发完成的。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而课程设计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更具学生不同特点,合理进行项目的分组。比如,每个组里面各包含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语言书写能力较强的同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又可以避免有些组几个人都只擅长同一样东西,课题无法很好的完成的现象。另外,如果有条件,可以模拟公司的开发环境,组织每个小组进行团队开发,让他们掌握团队开发中的软件版本控制问题,这些都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积累很好的经验。
2.3 规范化课程管理的构建
在课程管理环节,建议采用了以下流程:确定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课程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确定选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进行分组,确定题目,描述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为开题做好铺垫。
开题是整个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指引。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系统边界,建立业务模型,对具体的业务流程绘出图表,确定各个业务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之后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抽象出业务实体,进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画出 E-R 图,描述各个实体的属性、联系。这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详细设计的完成。
中期检查是对学生上一阶段的设计情况作一个总结,解决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进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系统验收是对完成后的系统的正确性、可用性、合理性及性能,实现的情况是否与初期设计目标一致进行的一个检查。这一验收结果是评价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质量的主要依据,比如,系统是否能够完成基本的数据查询、更新,是否使用了视图机制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是否试用储存过程提高系统的性能,是否有完成的日志系统以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系统界面是否符合操作习惯等。
课程答辩是对整个系统完成情况的一个系统的总结,也是最终评定课程设计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提高总结描述能力,通过对整个开发过程的总结,对某些细节问题的回答,提高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2.4 考核方式的构想
在进行选题的开放性教学后,由于大家的选题不一样,开发平台不一样,最终系统完成的功能、效果不一样,很多老师会遇到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对课程设计结果进行考核。根据课程设计的流程,我们可以分别在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设计答辩4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由于各个小组完成系统功能的差异化相同的某项功能。开题考核占整个课程评价的15%,评价标准初步构想如下:
概念模型:E-R是否符合规范;实体属性师傅完整、恰当;实体联系师傅正确。(7分)
系统结构:系统设计整体思路师傅符合需求;难度、规范是否合理。(5分)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否符合规范。(3分)
中期检查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进度的监督检查,目的是督促学生按照课程计划如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检查的指标包括各种数据操作是否实现,系统功能模块完成情况。中期检查占整个课程评价的20%,评价标准如下:
各种数据操作:数据库连接;查询,更新。(10)
功能模块:模块划分是否合理;模块互操作是否实现;模块功能实现的程度;流程图是否正确。(10)
系统验收是对学生课程设计的主要评价,学生对整个系统开发设计的完成情况都体现在这里,我门主要对系统界面、功能实现、系统性能、创新点、帮助系统进行考核。占整个课程评价的45%,评价标准如下:
界面:界面显示效果;可操作性。((5分)
功能:正确性;实现程度;复杂性。(20分)
性能:稳定性;运行效率。(10分)
创新点:是否有创新之处。(5分)
帮助系统:完整性;操作是否方便快捷。(5分)
课程答辩是对整个系统完成情况的一个系统的总结,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自身完成情况清楚流畅地介自己完成的工作,是否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出恰当的回答。占整个课程评价的20%,评价标准如下:
课题介绍:总结、表达能力。(5分)
答辩:正确性;实现程度。(7分)
课题评价:人员分工情况;团队合作情况。(2分)
课程答辩是对整个系统完成情况的一个系统的总结,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自身完成情况清楚流畅地介绍自己完成的工作,是否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出恰当的回答。占整个课程评价的20%,评价标准如下:
课题介绍:总结、表达能力。(5分)
答辩:正确性;实现程度。(7分)
课题评价:人员分工情况;团队合作情况。(2分)
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是否符合规范。(3分)
技术文档:是否符合规范。(3分)
3 结束语
本文对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对学生严谨、科学、创新的教学目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几年来,我们在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并将继续将其发展和完善,在教学指导方法上不断创新,并在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慧娟. 数据库系统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原理[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机械原理 课程 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后提供一个较完整的从事机械设计初步实践的机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编写宗旨就是指导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理论运用于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通过机械传动方案总体设计,机构分析和综合,进一步巩固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得到工程设计方面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资料,提高绘图、运算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
1 目前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1教学内容乏味
就现阶段的机械原理教育课程来看,教学的内容非常乏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部分老师在教学时只针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从不去扩展,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发散不出来,限制了其想象力。但是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关于机械方面学习很重要,如果只是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就十分有限,这样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解就会被限制在了书本上,根本拓展不开。
1.2需要做的修改
长期以来,各校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更是进入新一轮。各校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题目、组织形式作了深入研究,探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这些教学实践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准备。本文旨在总结各校近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3机械原理的重要性
在机械原理的理论教学中,尽管可以安排一些实物、模型、甚至录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但是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机械原理实践环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机构、零件结构和机械设计等工程实践知识的认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机械运动方案设计而机械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乃至以后的制造和使用最关键的阶段是决定机械产品质量好坏、性能优劣和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步骤其创新特性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使用效果。因此我院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也经历了“机构的图解法分析机构的解析法上机分析机构创新设计”三个发展阶段。我们把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能力作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宗旨。
2.1选题
传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仅仅以指导书为蓝本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其题目一般是由教师指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半自动平压模切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今的选题原则是在不脱离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多学生的创新设计题目极具研究和应用价值。创新需要基础素材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就不会有创新成果出现。因此我们将课程设计提前布置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时能有的放矢的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章节内容。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他们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大有帮助这样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设计过程的控制与要求
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让学生对课程设计进行选题并说明整个设计过程的要求。这一阶段为分散教学,要求学生选题并提出多个运动方案。在集中设计阶段,第一天完成多个运动方案的评价与优选,确定本课程设计的运动方案;第二天,确定机械的总体尺寸,给出各执行机构与传动机构的初选尺寸,绘制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编制机器运动循环图;第三天,对所选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第四、五天,编写设计说明书,进行答辩。由于严格要求按给定的时间进度设计,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任务。在机构的评价与优选过程中,采用个人、教师及学生小组的多层次的机构评价和优选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运动方案的认识,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课程设计说明书作为一种技术说明书,强化其编写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技术工作中,编写技术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和产品说明书等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如何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给出了详细的写作要求并提供了写作样本。我们运用公开、透明及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分。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说明及展示设计说明书,并对自己这的课程设计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同学对其进行质询与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讲评并给出成绩。这样,使学生体验主动参与、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学术气氛,并学会用理性与公正的态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
3结束语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是进入21世纪后,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我国工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成功尝试。全国高校围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无论对于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深入开展包括机械学科在内的工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都富有借鉴意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各种教改尝试,既有鲜明的主线,又各具特色。既有成功验,也有需要探讨、摸索之处。因此有必要总结、梳理,以利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4]王慧敏.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17-19.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金丹(1978-),女,辽宁建平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王鲁杨(1963-),女,天津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085智能电网技术本科教改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98-0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气与控制类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基本任务一方面是巩固和加深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成果和“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中所掌握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作风及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
学生通过熟悉设计任务、查找资料、设计电路、计算机仿真、安装调试、整理总结等环节,初步掌握电子工程设计思路,了解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步骤。学习电子产品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专业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为较好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设计做准备,为将来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接受新知识,进而发明创新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学生的训练和锻炼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是专业建设中值得重点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课程设计改革目的
近年来,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条件不断改善,能够适应“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硬件设施所提出的更加灵活、更加高端的要求,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电子技术课程的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为丰富课程设计内容、提高课程设计水平提供了人员保证。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并实施“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突出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二、课程设计改革中的几个措施
1.优化设计题目
好的设计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而且真正寓教于乐。
题目的选择原则是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趣味性、先进性、创新性。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能体现出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选题时宜选择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采用的芯片为目前主流的中等规模、大规模芯片;设计成品应该是一个包含信号源、信号处理、输出显示在内的完整的小系统。例如《洗衣机控制器》题目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所学课程如何在工作中应用。再例如《乒乓球游戏机》题目,将课程与游戏相联系,活泼新颖,获得了学生的喜爱。
2.采用导师制
通常的课程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配置一名教师,以往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也采用这种方式。由于课程设计的题目灵活度较大,也具有一定深度,所以一般每个教师只会精通两到三个设计题目,而学生就只能在这几个题目中选择。随着师资队伍地壮大,每个教师掌握两个题目,那么所有教师加在一起就一共有三十几个题目。本校希望这么多的教学资源能够为所有学生所用。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打破班级的概念,采用导师制。所有教师的所有题目均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自由选择,选择题目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导师。对某个题目特别感兴趣,可以直接选择该题目。或者特别喜欢某个教师,也可以为了追随那个教师而选择他的题目。此外,每四个学生为一组,结组时也打破班级的概念,学生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所以学生不仅可以选择题目、教师,也可以选择同伴,自足选择性很强。
3.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把课程设计的电路、具体步骤都传授给学生,学生很少思考,很少质疑,更没有探索。本次改革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案例,按行动路线设计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
设计过程模拟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包含项目任务下达、方案设定、软件仿真、硬件调试等各环节。体现为课程设计中的如下环节:学生选定设计题目与导师、下达任务书、确定设计方案、电路连线图仿真、电子元器件的安装与对所设计电子系统的调试、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学生自主设计,重视启发式教学。教师只在大思路上加以引导,对具体方案和设计细节不做过多干预,只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配合广大学生大胆的发散的设计,提供了门类齐全、种类丰富的元器件供学生选择。[2]
4.提高工程意识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工程设计的缩影,具有很强的工程特性,以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具有天然的优势。
对于一个工程的实施,所设计产品的性能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设计周期、设计成本、团队配合也同样重要。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为了提高对设计周期地重视,在课程考核中加入了时间概念。在完成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时间使用最少的组成绩最高。另外,为了提高对设计成本的重视,在设计中引入性价比概念,对高价格器件的领用进行登记、统计与限制,推荐学生采用低价格的元器件完成相同的功能。在帮助学生提高成本概念的同时,也为学校节省资金投入。最后,为了加强团队配合,在每个组的四个人中推举一名组长,负责整个设计过程的协调。由组员共同讨论完成对项目的理解并做出具体的设计方案,然后统一调配每个成员所负责的设计任务。每个成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在项目调试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部分的密切配合。因此要求每个人除了了解自己的设计部分以外,还必须了解其他人的设计思路。因此为了考核团队配合,在答辩中除了检验每人分管的部分外,也会检验对整个方案和设计思路的理解。
5.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
随着电子电路产业的发展,所设计的产品在功能、线路等各方面都越来越复杂。在实际的电子电路开发中,教师一般将电路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人负责一个模块。先设计单独模块并独立调试,然后再把几个模块联调,最终将整个系统联调。尽管在课程设计中所设计的电路功能较为简单,但是为了模拟电子电路的实际开发过程,仍然希望在设计中能够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因此,每个教师开发自己的题目时,都有意识的使所设计的电路功能齐全,保证整个系统结构完整。所以在每个题目中都包含了信号源、输入、输出、控制等多个部分,可以很方便地划分为几个模块。每组中的四个成员可自行选择设计模块。既让学生学习了电子电路的设计理念,又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工作量,做到人人动手。
6.软件仿真与实物调试相结合
由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电子应用领域产生了很多成熟的开发与仿真软件,为实际电子电路的开发提供了准确的保证,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EWB、Protel、ORCAD、PSPIC、Multisim等都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电子电路仿真软件,在实际的电子电路开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模拟实际的电子电路的开发过程共十天的课程,其设计分成五天软件仿真和五天硬件调试。前面五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仿真软件设计并调试电路。调试成功后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制定元器件清单,并进行第一次答辩。答辩通过后根据清单领取元器件以及面包板、导线等硬件设备。后面五天进行实物连线与调试工作,调试成功后进行第二次答辩。然后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并提交,完成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软件仿真与实物连线各自的特点。比如软件仿真在原理性错误的排查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而实物连线除了让学生更熟悉元器件管脚排列以外,更加让学生对元器件的时间延迟以及因此可能引起的误动作产生更深的体会,这些都是在课本以及“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不能收获的。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软件设计与元器件接线调试中均得到了锻炼。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项教学改革效果十分明显。教师们精心准备的题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采用导师制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性;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入工程意识、模块化设计理念以及软硬件结合的设计方式等改革措施在不同方面让学生体会了实际电子电路的开发过程,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能力;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践
一、概述
工程实践能力是评价车辆工程系本科生对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学生未来就业水平的关键指标。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体之一,上海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践行创建“精品本科”教学目标,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同时也决定了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1-3]。在车辆系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水平。在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有专门的12门专业实践课程,用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实践类课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课程设计工作中存的若干问题,从课程设计的题目、学生的参与状况、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和评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同时以课程《汽车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为对象,通过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前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选题方式单一,选题题目欠新颖
目前课程设计的选题方式一般采用教师出题目,学生被动选择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选题内容不感兴趣,对课程设计的参与度差,因此如何在课程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命题,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等是支撑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的重要手段。另外,目前课程设计的题目欠新颖,缺乏多变,学生往往能根据往届学生的设计结果修修改改以应付答辩,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课程设计选题需要定期更新并注重与时俱进。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易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计划时间内经努力能够完成任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优先选择与生产、科研等密切相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4]。同时要丰富题库中题目的数量让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同学存在抄袭现象
课程设计全过程的认真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问题解决思路、工程绘图能力以及成果答辩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达成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选题题目比较集中,分组设计及答辩的形式使得小组内部分同学注意力分化,另外在对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面仅根据答辩结果进行评分,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从上述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提升学生对实践类课程参与度是待解救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传统,缺乏详细可操作的教学流程,过程管理松散
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一般采用教师给出备选题目,学生分组后被动选题形式;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身在课下完成,同时教师在固定时间的答疑环节;最后通过小组答辩形式给出评价成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结果抄袭现象严重[6],另外有的课题小组内部成员除了答辩小组长对设计结果能够较好答辩外,其余成员对问题解决思路、工程图纸制作过程以及设计说明书内容等均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另外,课程设计答辩过程太过松散,导致小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抄袭,蒙混过关。因此,除了在答辩环节的教学方法改革外,如何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加大过程监控,确保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的开展自己的课程设计是目前存在的又一关键问题。
(四)课程设计评分机制不合理
由于以往课程设计成绩均是基于最终答辩环节给出,如小组内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变速器箱体的机加工工艺设计规程与对应的夹具设计工作,但小组内每个学生对课题的参与程度与完成度都是不一样的,但在小组答辩后的成绩相差无几,这就导致了课程设计中学生得分大多比较集中,区分度不够,自然这种评分机制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得分多少多依赖于学生最终上交的课程设计,这种评分机制评分方法不能体现出学生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因此,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评分机制,能够分阶段的给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度与完成度打分,同时确定每一个阶段的得分在最终评分中所占的权重,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激发优秀学生创新性的重要手段。
三、工程类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上述课程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新的教学环节与实施办法,同时通过对企业工程项目实施中管理方法的引入,使得学生及早熟悉工程项目开发流程与时间管理方法,增强学生对课题的参与度,提升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本科生的就业水平。
(一)压力下的选题决策环节以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
目前,课程遇到问题时主要由老师一人评判或决策,在方法层面上可以统称为Delphi专家决策。该决策在课程设计中的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而头脑风暴法可能导致长时间达不到共识。因此,为了调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的协作能力,在选题阶段,提出压力选题决策法,该方法是名义小组法的衍生,提高了决策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了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度。具体做法如下:通过学生辅助资料的快速研读,让划分为一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达成一致,如课题分析离合器设计和变速箱设计,平均分为两组人,分别给4种离合器和变速箱的设计结构,并提供混乱的复杂调研数据,让每个组必须在规定时间达成设计理念共识,并由一人进行设计说明。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并能说明结论的小组本轮高分;如最后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各个设计理念派一个人进行说明,教师决策最终设计理念,并依据展示的好坏本轮得不同的成绩。
(二)设计结果的持续性改进报告———提高学生工程问题分析能力
设计方案决定后,操作层面上分为更小的小组,每组的设计参数不同。进行答辩后获得基本成绩,对于每个小组设计出现的问题,目前主要的方法就是老师指导后改正,学生被动改正后,很多往往不知道原因,也没有动力做进一步的分析。为避免此类问题,对于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提供改正报告,对于同一个小组,可以将不同问题分给小组不同的成员,分别提供最终的报告,并将报告的内容作为一项重要评分点。
(三)学生表现的阶段性过程监控———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挖掘资料和利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将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中[5],并且深化其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学生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这样能够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来参与到课程设计中,阶段性测试中要多以小组成员逐一论述的方式进行,确保每一位同学能够参与其中。同时要促进各小组间的竞争来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竞争性答辩与评优环节———提升学生逻辑性与沟通展示能力
对于评优的团队,答辩过程中,除了在问题改进中的成绩,也要进行相互辩论,获得进一步的评优成绩。首先,均按照一定的规范(如5W1H)的逻辑进行课题设计展示,然后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在自由辩论环节,最后,双方各派一人进行总结。最终老师决定各个评优团队的胜负,并对各个辩论者评分。
(五)面向全过程的加权评分机制———有效考评学生完成度,营造良好学风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评分集中,区分度不够,无法有效考评学生完成度的问题,可采用面向全过程的评分机制,即采用多阶段评分,并给出最终加权成绩作为最终评分的形式,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营造良好的实践类课程学习风气,不断加强后续选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成绩的具体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三阶段的成绩,而最终的成绩为三个环节加权后的综合成绩。综合评分体系如下:压力选题环节占比20%,问题改进环节70%,竞争性评优10%。以汽车变速器箱体的机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任务为例,具体操作过程可按照如下形式进行考评:1.压力选题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针对该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可通过小组讨论预选2-3种,然后给定时间期限内,对不同方案的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小组达成一致70分,不能达成一致50分;发言者1-20分,满分20分 ,设计理念说明者1-10分,满分10分。2.问题改进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在初始确定的设计方案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改进建议或者小组内部的方案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与总结进行答辩,改进措施与报告成绩1-40分,40分满分。设计质量1-30分,满分30分。问题报告质量1-25分,满分25分,报告格式5分。3.竞争性评优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对于该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展示与问题答辩,并根据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表现优秀70分,表现成绩良好60分,表现不佳40分,答辩过程中发言者1-20分,20分满分,总结者1-10分,10分满分。进一步按照上述各阶段的表现进行综合加权,具体权重值可根据教师对阶段性结果的重视程度而定,最终即可获得课程设计中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上述改进的课程设计类教学方法改变老师选题的金字塔模式,在时间和方案的双重压力下选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7];同时,该问题也是未来就业中实际工程项目在时间节点与方案的抉择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在互动讨论环节迫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设计与流程,对于出现的问题,采用实际工程中常使用的设计变更流程与质量控制的报告,使学生初步了解汽车制造企业正规的工作流程;而竞争的答辩提高了学生的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实际工作中,都会受到竞争对手或者客户的压力,通过竞争的答辩环节,可以让学生对压力面试以及工作陈述等有更真实的体会。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多环节的教学方法改革,如选题内容紧密结合汽车制造工程实际,此外通过互动选题、阶段性评分以及紧促的教学节奏提升学生对课程设计课程的参与度与兴趣;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将课程设计案例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施,加深学生对课堂制教学知识点的兴趣与理解程度,提升车辆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全过程中执行详细可操作的教学规则与流程,锻炼学生在压力决策、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思路以及沟通展示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车辆工程系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工程能力。
作者:刘银华 周萍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玉波.加强《机械基础》实践性教学环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141.
[2]付保川,徐宗宁,董兴法.工科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71-74.
[3]宋玉梅.浅谈机械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261.
[4]张日红,朱立学,韦鸿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184.
[5]周喜权,陶佰睿.课程设计在电子专业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1):97-99.
关键词: Java;课程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16-02
0 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是专业知识的基础与重点,也是一类理论与实践开展同步教学的课程。Java程序设计作为一门强调实践的课程,在其教学模式上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把握。与之相关的课程设计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扩展。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面向对象建模及编程的能力,加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而实践动手能力正是通过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锻炼和体现的,也是最接近企业需求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创新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协作性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1 Java语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我们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存在严重不足,课程设计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多是单一的理论型、基础型、验证型题目,只是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已有的知识简单地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题目相对陈旧,而应用型、综合设计型的题目比较匮乏,且与工程实践相脱离,缺乏开展创新性和创造性活动的平台,这样以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经过课程设计以后学生所掌握的的仍然是理论课上所讲授的一些基本语法和理论知识,而对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却依然很陌生,工程性的知识十分欠缺,不具备开发项目的必需素质与能力,也就无法很好地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
本文所研究的主题是在Java的课程设计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形式来改善其教学效果,目的旨在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通过项目的开发来带动学生在深入学习语言基础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给学生制造更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开发,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 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教学法[1],它以项目驱动教学,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以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境”,然后使学生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即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意义建构[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系统地应用于Java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应用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2.1 系统性:项目教学法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构建和设计,不仅要掌握Java语言特定的语法及使用规则,而且还要融合软件工程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2.2 协作性:因为是以团队的形式由若干个学生协作完成一个项目,所以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学生之间的能力有差异,但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争议,使他们可以交流心得和体会,共享学习资源,互相帮助,对所学知识能够加深印象,共同提高。小组成员也可以适时分工,相互协作并及时交流信息,既可以节约时间,也能够及时获得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3]。
2.3 模拟性:项目方式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对未来企业中项目开发的模拟,在课程设计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方式,能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并感受到真实工程的开发过程,这对于掌握计算机语言知识以及提高自身的独立项目开发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多角度:由于渗透了软件工程的思维,因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的培训,从项目可行性与需求分析到维护等各方面,加深了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软件工程意识。
2.5 周期长:项目方式的课程设计在系统的设计这一环节可能会占用较多课时,因而其开发周期比较长。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更全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性编程理念,这恰恰是课程设计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3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实施
Java语言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1 实施的原则 项目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4]。在教学开始前要选择好合适的项目。总体上应当注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 项目选择适当原则 项目选择的难易程度关系到该教学法实施的成败。合适的项目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性,不仅能使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还包含了课程主要知识点。同时该项目还应利于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以一贯十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项目的难易程度适中,模块化程度要高。这样的项目有利于他们团队分工明确。选择项目时还应注意其趣味性和现实性,这样的项目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系统开发能认真自觉对待,利于项目更快更好的完成。
3.1.2 注重多层次教学原则 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人与整体两个方面考虑,因材施教,进行多层次项目设计,针对不同学生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如第一个层次遵循的是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那么第二个层次可以在大纲的基础上有所扩充,第三个层次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项目开发的综合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3.1.3 适时归纳原则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学习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和知识点掌握的不全面。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适当适时的加以总结和交流,对于学习有疏漏的学生或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总结弥补其疏漏的知识,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同步发展。另外,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更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出合理安排。
3.2 实施过程
3.2.1 设置开发团队 团队组织是否得力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成败的关键[5]。每个团队由5到6人组成,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分别担当项目组长、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文档编写员等角色,由团队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创建协作学习环境。这与企业中真实的项目开景相仿,教师作为组织者要对学生分组的总体原则给予控制,使各组的技术力量相对协调。尽量为每个团队营造和谐的协作氛围,使学生群体的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最终实现项目的开发。
3.2.2 完成项目 项目驱动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其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首先学生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协助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师不过分干预各团队项目开发的正常进度,保证团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但要注意随时跟踪学生情况和项目的进展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协助指导,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3.2.3 项目总结 把项目开发划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要求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不同团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同时提出开发过程中及所遇到的困难。这种阶段总结可以明确各团队进度,促进团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教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可以集中进行讲授。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使之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顺利解决,最后教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论
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ava语言课程设计中的实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开发自然而然地对语言语法结构融会贯通,掌握项目完整的开发过程,在项目的实践中缩短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只有合理的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在Java乃至其他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把项目教学驱动法切实的运用到其课程设计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肖胜阳.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2]张哲,陈桂生.在 Java 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8).
[3]侯书芹,刘学莉.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关键词: Oracle;数据库;CDIO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001-0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Oracle databas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DIO model matching well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racle database, the CDIO model is introduced 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oracle database in this paper.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developed with the way of active, practi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stage of the idea, 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and then the training targe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s is achieved.
Key words: Oracle; Database; CDIO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Web服务的出现,数据库管理工具的地位越来越得到提升,作为存储数据的Oracle数据库以其独特的各种优势成为当前的主流,Oracle数据库课程也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重点之一[1]。一般来说,在Oracle数据库课程的先修课《数据库原理》课程中掌握了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在《Oracle数据库》课程学习时着重Oracle软件的实际设计,它研究服务器数据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与访问的效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2]。由此可以看出,Oracle数据库不仅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更需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然而,Oracle数据库理论课学生只能听着和看着老师操作,实验课也只能将理论课所学知识简单地加以操作。虽然实验课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水平,但基本是将实验内容直接实践出来,而不需要设计,更不需要综合,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3]。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突破了《Oracle数据库》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局限教学范围,将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联系转化,需要由学生自己选题、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综合实验课程所有操作的实验内容,以团队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数据库项目开发,进而促使团队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Oracle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和学习培养目标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 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4]。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在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普遍采取数据库项目开发形式,由数据库项目题目确定和项目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现到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等四个阶段组成,刚好分别对应了CDIO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过程。同时,Oracle数据库项目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求学会Oracle数据库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培养学生个人设计能力,还要求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开发水平,以及数据库综合设计能力,也是社会对数据库方向人才的基本要求,与CDIO培养大纲要求相吻合。因此,将CDIO模式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基于CDIO模式的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
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对应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阶段。
3.1构思阶段
(1)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确定。通过资料的查阅整理和初步的需求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分析与商议一起确定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当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团队成员共同确定数据输入需求,获得结果需求,系统输出需求等方面,重点围绕系统用户进行需求研究,以获得系统的基本需求。
(3)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系统体系结构的确定。团队成员共同选择课程设计项目开发工具之后,从网络结构模式和软件开发模式两个方面共同确定系统软件架构。一方面,确定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C/S)或WEB兴起后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rowser/Server,B/S);另一方面,确定为普通开发,或MVC,或分层模式等。
3.2设计阶段
(1)功能设计。团队成员应该掌握软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根据构思阶段对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的需求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商量反复讨论,不断完善构思与设计,最后确定系统的目标、范围、定义和功能。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重点,主要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存储设置。概念结构设计通过对项目处理过程的分析抽象出实体,并确定这些实体的属性,画出实体ER图。逻辑结构设计包括对表的结构、序列、索引、视图、存储过程、函数、包、触发器等对象的设计。存储结构有物理存储结构和逻辑存储结构,以物理存储的数据文件和逻辑存储的表空间为重点,将数据库对象与存储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3)项目分工。项目团队确立小组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以及确定各模块间的接口规范,并为团队各成员分配任务。
3.3实现阶段
(1)数据库实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作为数据库课程,数据库实现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虽然在设计阶段已经进行了数据库设计,但最重点的还是要将这些设计实现出来,主要是基于数据库设计对表、序列、索引、视图、存储过程、函数、包、触发器等对象的创建(CREATE),数据文件和表空间的管理,为后面的代码实现提供基础。
(2)代码实现。在构思阶段确定的开发工具和系统架构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阶段设计的系统功能,团队小组成员依照任务分配编写程序代码并不断地反复调试、测试与修改代码以完成系统各子模块的开发。代码实现虽然是学生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部分,但由于涉及数据库知识点不多,不作为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重点组成。
(3)系统整合。在团队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根据事先规定的接口规范将各成员开发的子模块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测试,完成课程设计系统的所有功能。
3.4运作阶段
(1)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主要是对系统的功能性测试,测试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是否符合要求,并适当的反复修改代码,甚至修改设计,直到达到课程设计目标为止。
(2)论文撰写。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根据软件开发规范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运行与测试等生命周期撰写论文,是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当中不可缺少的重点组成部分。
(3)评价评分。评价评分是指导老师的工作,用于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与打分。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平时考勤表现和平时实验情况确定平时分,参考系统的设计与撰写的论文,最重要的是系统的任务分配与学生的答辩水平,由此得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4 结束语
本文将CDIO模式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根据CDIO模式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学习过程,重点介绍了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阶段,以达到培养学生对Oracle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汝华,李亚兰,李盛欣.Oracle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2):44-46.
[2] 苏靖枫,柳菊霞.应用型本科院校《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9-250.
1.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众说纷纭。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的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1]。”如果以此为标准去探讨,同样的在财经课程设计的最后的体现就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使用的教材的综合结果。从课程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最终达到的要求,目标模式也成了运用最为广泛的财经课程设计表现。随着其他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的发展,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很多的学者开始提出新的模式,虽然这些模式都不是最合适的,但是对于教育者和研究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R.W.Tyler)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维度,指出课程有四个基本问题,后被人们称为“泰勒原理”[2]。“泰勒原理”简单的描述了课程设计原理,是目标模式的经典表现形式,也是将课程设计科学化的开端,对课程设计的理论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经验发现,在高职财经课程的设计中,不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的财经课程设计,如果依据“泰勒原理”,都可以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课程目标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课程内容是专业的物质内容,课程组织是教学过程中的逻辑表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程设计使得三者实现统一,服务于教学课程,为课程评价搭建平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是泰勒对有效课程提出的三大标准。其中连续性与顺序性是研究课程的垂直组织关系就是讲究的一个次序关系,整合性则是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大的归纳是一种水平组织关系。泰勒提出的这三大组织标准指出了“应该如何组织课程内容”,但却没有回答“如何刻画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果”。相对来说实验性的学科来说,财经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安排出课程来具体化,将抽象的内容具化,看到整个财经课程设计的全貌,这种安排是人为的且客观存在,形象的反映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3]。”尽管财经课程设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从课程内容的实现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必须走好,所以财经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在同样的课程目标下对课程的设计不同,对学生知识的产出效果就会产生差异,由此也能反映出不同的课程设计理念的优越性。例如,现在很多课程都是“一标多本”的政策,各个学科都受到这样的影响,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市场上出现了多本的教科书,呈现多样化,而所有的教材都是以同一个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所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定量,唯一在其中的变量就是课程的设计,教育者在编写教材时的不同的理念和财经课程设计的风格。
2.财经课程知识点具体
知识点是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目标最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对于财经课程的设计来说具有指导意义,事实表明,人是以逐个知识点为单元完成知识学习的,这样学习者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直接的获得学习重点,以及更加有效的掌握教材课程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点甚至进行自主学习,那么如果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快速的定位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学习效果得到最优[4]。一门专业课,各个知识点是由很多小的知识点串起来的,要实现对一门专业课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化整为零,采用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的学习不断地积累,进行深入的学习,达到对每个小的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掌握整门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创造者、传递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在传授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要从简单到复杂的这种变化,难度系数逐渐增大,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能够由浅至深的逐渐接受。将知识分为事实类、概念类、程序类、元知类,难度逐渐变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更趋于个性化、智能化,高职财经课程设计也应当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对学生来说,财经课程偏于理论,所以是枯燥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建立了各种奖励机制用于对于学习者的鼓励,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例如精神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机制、短期激励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等。这些激励方式可以给学习者得到认同感,例如积分的累加、获得鼓励的勋章等都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端着学习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发现学习的意义。另外进行排名,不仅可以对学习者学习的状态进行分析,也可以让每个学习者感受到公平。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结合可以使得学习者具有更长的耐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持续的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学习,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有一种积累感,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学习的过程更加的轻松,知识点的接收更快。
3.评分方法的量化分析
课程设计评分目前作为最终的设计成果,是高校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最后的结果。学生与教师都以自己主观的方式进行评价打分,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相互评价,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尽管最后的结果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但是这种评分的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参考的价值。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衍生出更多的评分机制。多样的评分机制也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多种评分机制的交错,使得结果不尽一致。因此,不能绝对的保证其中的公正性和主观性,不能从实际上解决客观评价的问题。例如通常财经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的百分之六十的期末考试成绩与百分之四十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最后看到自己分数时,总会认为分数不公正,在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时也很难保证没有带上主观的情绪去评价,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这也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设计产生怀疑,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高职财经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都是一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那么学生在其中的感受和收获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评分时学生的主观认识就会发挥较大的效用。有些认为是由专业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决定的,但是这完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应该认识到的是每一门课程的难度都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被破解,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财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但是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清晰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相对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给未来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在设计评分制度的过程中,评分点应当与专业特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尽管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要尽可能的契合,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评分的量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尽量准确,专业课程的设计上,即使评分制度采用量化的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用量化得分点的这种手段给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适用于任何使用这个制度的人,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的突出,教学效果能够更好,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量化评分点的设计,要考虑教学要求,以及一门专业课在专业中的地位,依据教学大纲对财经课程设计提出具体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强化必须掌握、了解的知识点。所以,评分系统的设置标准并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交错的网,相互之间互相关联,各个课程的评价体系形成一个教学链。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整体能力,以及现阶段能够接受知识的程度,随着知识点的积累,学生的能力会逐渐提高,教师能够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向不容易掌握的部分进行学习。例如,会计系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熟悉会计电算化软件、不能对很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等问题,在设定量化评分的标准时就可以针对这些点去制定,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点。通常在设置评分项目时也会对各个项目的比例进行调控,这个必须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要保留主观性,也要保证客观的公正性,有利于在最终的分数体现上。例如在会计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将比例更多的放在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关注基础知识,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学习。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协同合作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计算机组成原理一直作为核心基础课而备受重视,有些专业(如嵌入式)也将它作为必修课;但是,课程自身的难度及其对硬件知识的高要求性使得它被公认为是枯燥和难学的课程。因此,关于它的教学改革成为谈论热点。截止2011年11月,在“中国知网”中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关键词就会检索到八百六十多条记录,而发表在《计算机教育》的文章就有一百多篇,可见该课程极受大家的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原理的理解程度,往往课程学习之后,要进行课程设计活动,从原理理论到具体设计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达到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合作的能力。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设计,国外大学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用VHDL语言实现CPU或VGA显示控制模块等,并最终在FPGA中完成软硬件调试[1]。此外,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也要求学生自主完成ALU等设计。在国内,大多数院校对该课程设计以模型机设计居多,近年来采用VHDL语言进行设计成为流行趋势,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中直接采用Xilinx ISE集成开发环境和
ModelSim仿真工具的做法[2],用设计性实验来代替验证性实验。
在综合多方面信息和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如何开设好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课进行调研、分析和论证,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决定采用Xilinx ISE、ModelSim和VHDL语言的设计性实践方法。在课程设计的选题方面,我们摈弃过去老师指定题目的做法,采用学生自主选题、老师把关的办法,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向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3]方向发展。
1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总目标
为保证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现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了本次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如图1所示,以确保改革实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1.1 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目前,众多的企业项目的研发工作都是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够适应团队合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素质,这一点非常重要。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081203);哈尔滨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作者简介:李世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安全、图像处理。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工程应用或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会经常运用一些技巧性方法或思路去解决某些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来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尤为重要。
1.3 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挖掘能力
由于工程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而快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目前常用的搜索引擎工具搜索他人关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思路。在检索信息方面,不同检索能力的人会得到不同的检索结果,检索能力弱的人搜索到的信息不够全面或深入。所以,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搜索技术和能力。在检索中,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发散思维会提高检索质量,获得与众不同的检索结果;反之,这些与众不同的检索结果又会启发学生产生新的灵感。
1.4 培养学生规范的文档撰写能力
项目研发中文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撰写文档自然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或研发人员的必备能力。一个好的文档不仅能够清晰地反映设计者的思路,更有利于项目组内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设计课中的设计内容尽管无法与正规项目相比,但可通过它们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设计中学生必须上交所有的开发文档,并且文档要符合规范。
1.5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沟通是合作的基础,项目组成员之间及时而无歧义的沟通能够提高合作的质量,加快项目的研发进度。所以,激发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的灵感和创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改变其“死读书”和“读死书”的习惯,将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研究课题。
1.6 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抗压心理素质
目前,大学生普遍为80后或90后,中国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甚至个别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通过带有一定强度压力的课程设计实践,让他们提前感受日后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尽管这种强度无法与企业的强度相比),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大学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1.7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决定设计能否按计划进行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设计中,为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对问题先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论证,然后几个人在一起研讨,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技术骨干及教师在一起研讨,然后将解决方案讲解给大家听。
2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步骤
2.1 学生的分组
为便于管理和了解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对学生按每组10人进行分组;每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由组织能力强、技术好的同学担任。
组长和副组长分别负责小组的人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计过程中的组织(如技术研讨会等)、各组成员表现的评测(计入学生的总成绩)等。为避免技术“强”“弱”两极分化性分组,也为实现以“强”带“弱”(让学习和能力等方面强的同学“带”相对较弱的同学),各组技术实力要均衡。这样做也打破了过去学生“单兵作战”的局面。除上述角色外,要确定组内核心骨干力量,专门攻克设计过程中的难关。
2.2 课程设计的选题和立意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采取学生自主选题与指导教师把关相结合的办法。当各组成员确定后,组内全体成员围绕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利用信息检索工具进行网络调研,每人提交一个题目,并附题目介绍(提出的设计题目要注重基础性、工程性、可操作性、可行性);然后组内研讨并确定三个备选题目,再由组内骨干力量与指导教师共同把关确定课程设计题目(题目确定后,不得更改),组织学生撰写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交给全组学生去阅读、研究和完善,同时让全组学生理解该课程设计题目。
2.3 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
2.3.1 相关软件的学习
由于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采用的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没有学习过Xilinx ISE、ModelSim仿真工具和VHDL语言,故学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它们。为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中做法是每组指定2名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先学习上述软件及语言,其他同学则集中精力去做设计中的其他工作;然后,利用业余时间,这2名学生对各组内没有学习该软件的同学进行快速培训,也让他们对该软件有所了解,培训程序能够达到满足本课程设计即可。
2.3.2 设计任务的分解
由于设计任务对于学生而言较重,需要将任务按功能进行分解并分配给相应成员。这些活动任务由两位组长与技术骨干共同完成。在分配任务时,重点考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对设计任务的影响。
在分解任务前,组长、副组长和技术骨干负责集中设计任务的总体规划,组内技术骨干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确定课题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难关,制订进度报告,撰写技术路线;一周后,组长组织召开组内会议,组内技术代表介绍课题的总体规划、任务分解情况;然后组长分配任务给成员,并对每个任务采取任务驱动法,规定完成时间及要求。
2.3.3 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
项目组定期在组内进行交流活动,学生间相互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心得,以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和改进。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小组内可随时交流、寻找帮助(可到组外寻求帮助),定期对设计内容进行检查和总结。
2.3.4 撰写工作日志
课程设计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撰写工作日志,用来记录自己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新颖的想法、遇到的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尚未解决的问题、任务完成的情况和个人的经验体会等,以利于组内人员之间的查询和研发交流等;组长及核心技术骨干根据日志也能够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情况。
2.3.5 文档规范与整理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做到规范撰写文档,并对文件能够按树型结构科学合理地分类。每个组都能够用工程应用的思路撰写课程设计的各种文档,如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设计难点分析、系统框架、功能描述、实现方法、进度预估报告等,基本做到了思路清晰、任务明确和结构合理。
2.3.6 课题设计的质量保证
为保证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确保设计内容达到预期目标,由老师和组长共同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如研发进度、任务完成情况、是否偏题、完成质量、文档是否完备等。除此之外,也注意到各组都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包括产生的新问题);此时,暂时放弃非必要的问题(在学术方面有意义问题可留待日后研究),转而围绕课题设计进行,从而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2.3.7 成果汇总
在课程设计基本完成后,由技术骨干核查文档的完备性等。当对整个课题核查后,相关人员按技术骨干提出的核查结果和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最后一次实践课中,每组各派1名代表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同学可以质疑并提出一些问
题并相互研讨各项目的特点等。
2.4 评分标准
由于此次课程设计改革成份很多,时间较短,按教学大纲安排于本学期前5周(共计20学时);所以,本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为出发点,制订如表1所示的评分指标。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组长对组员打分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因为组长最了解学生的状态,尤其是学生在业余时间所做的工作是教师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同时便于组长调动组员工作。
3 实践改革效果分析
在本教学改革方案实施后,很受学生的欢迎,基本上收到了改革预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于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益处,不仅能够主动去学习、查阅资料,而且锻炼和提高其他方面的基本技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也看到自己在基本专业技术方面的欠缺并着手弥补,例如,当教师当众演示文档编写技巧后,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技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3.2 提高了合作能力
由于课程设计任务量大,学时少,学生仅凭个人力量无法完成,所以必须通过合作。因此,设计任务会使学生向合作方向发展。此外,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相互之间的研讨也提高了他们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3.3 减少了抄袭现象
由于各组题目不同,并且每个学生的工作日志中记录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细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走过的痕迹,使学生无法去抄袭他人成果。
3.4 提高了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
采用不同于传统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能够从多种角度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让学生摆脱过去的“背诵”学习方式,转而采用研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5 小结
总之,采用这种教学改革模式,将学生从“做题型”转向为“应用型”;而教师也由施教者变成学生的辅导者、合作者和顾问,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由于本方案实施时间短、次数少,还存在一些不足:评断标准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评测;学生选题用时控制需要加强,需要提高信息
检索能力和相关领域知识;存在个别学生不会合作,交流和沟通能力较弱;个别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在合作方面表现得不如有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因时间关系导致在学术方面有意义的问题只能留待日后研究解决,等等。
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增加该教改模式的运用次数,向其他课程推广,让多门课程设计共同来提高学生的应用型综合能力。
5 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总结了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确定了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下一次课程设计质量奠定经验和基础,也为在本科层次中培养出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善于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进行探索性实验。随着改革经验的不断积累,本课程设计中的教改活动会做得越来越好。当然,上述工作中也有很多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只要将改革坚持下去,一定会在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亮. 应用EDA技术改革“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9(19):40-42.
[2] 向琳,张展,罗丹彦,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20):82-83.
[3] 李世明,周国辉,周英,等.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J]. 计算机教育,2010(11):19-22.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ng in Course Design of Computer Composition Principles
LI Shiming, ZHANG Jun, ZHOU Guohui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