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08:52:33
导语:在集成测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首先,持续集成和集成测试还是有很大区别,持续集成强调的是自动化的编译构建,部署,自动化的冒烟测试,保证开发过程的产出随时都可以构建一个冒烟测试通过的可用版本。而集成测试则涉及到严格的测试策略,测试方案,集成测试顺序,各个集成功能点的覆盖,详细的功能性测试等。集成测试不仅仅是接口测试,更重要的是以接口质量为前提的跨组件功能性测试。
1.为什么要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也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为子系统或系统,进行集成测试。实践表明,一些模块虽然能够单独地工作,但并不能保证连接起来也能正常的工作。程序在某些局部反映不出来的问题,在全局上很可能暴露出来,影响功能的实现。
理论上凡是两个单元(如函数单元)的组合测试都可以叫做集成测试。实际操作中,通常集成测试的对象为模块级的集成和子系统间的集成,其中子系统集成测试称为组件测试。
在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发现大量单元测试阶段不易发现的接口类错误,又可以保证在进入系统测试前及早发现错误,减少损失。
对系统而言,接口错误是最常见的错误,单元测试通常是单人执行,而集成测试通常是多人执行或第三方执行。集成测试通过模块间的交互作用和不同人的理解和交流,更容易发现实现上、理解上的不一致和差错。
2.集成测试什么时候开始
在开始体系结构设计的时候开始;
在进入详细设计之前完成集成测试方案;
在进入系统测试之前结束集成测试。
3.集成测试原则
集成测试是产品研发中的重要工作,需要为其分配足够的资源和时间。
集成测试需要经过严密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
应采取增量式的分步集成方式,逐步进行软件部件的集成和测试。
应重视测试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不断提高集成测试效率。
应该注意测试用例的积累和管理,方便进行回归并进行测试用例补充。
4.集成测试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4.1 集成测试的可迭代性
在整个软件开发都可迭代的模式下,要意识到集成测试过程本身也是可以迭代的。大型产品集成不应该等待到真正各个子系统或业务模块都开发好才开始集成测试。功能开发的迭代直接驱动集成测试过程也是迭代,同时在每个集成测试周期中最好又分为几个关键点,首先是服务模拟器,其次是替换掉模拟器联调通组件接口,再次测试接口服务中详细实现。
4.2 集成测试的顺序问题
我一直认为这是集成测试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集成顺序的确定涉及到前期大量的组件间依赖关系分析,业务功能点和接口对应关系分析等。特别是发展到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组件间不再是以前单纯的单向依赖关系,由于接口服务注册在总线上,导致多个组件间可以相互依赖,所以前面简单的组件依赖分析已经不适用,替代的方法是基于跨组件的流程协同分析,以核心流程驱动组件间的组装顺序。
同时,对于传统的自顶向下集成和自底向上集成方法往往都不能完全覆盖。很多时候采用的都会是混合集成的策略。一个是为了及早的看到集成的效果我们期望从顶向下,但是却需要大量的模拟器和stub桩模块。另外一个是为了减少模拟器,我们从最底层向上集成,但是往往却将风险延迟到最后发现。
4.3 测试全流程的问题
在每个组件或模块的单元测试阶段更加容易实现每日构建和持续集成,持续集成完后应该对每个独立模块进行详细测试,但是测试需要依赖一定的模拟器。在集成测试环境则进入到集成流水线,集成流水线的准入应该是每个组件在单元测试环境都完全测试通过,集成流水线根据组件的集成需求来规划具体的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集成测试过程仍然应该首先是冒烟测试进行准入验证,然后是接口测试,然后是详细功能测试,最终交付到验收。
5.集成测试方法
5.1 非递增式集成测试
所有软件模块完后单元测试后一次集成。
优点:测试过程中基本不需要设计开发测试工具。
不足:对于复杂系统,当出现问题时故障定位困难,和系统测试接近,难以体现和发挥集成测试的优势。
5.2 递增式集成测试
逐渐集成,由小到大,边集成边测试,测完一部分,再连接一部分。
在复杂系统中,划分的软件单元较多,通常是不会一次集成的。
软件集成的精细度取决于集成策略。通常的做法是先模块间的集成,再部件间的集成。
优点:测试层次清晰,出现问题能够快速定位。
缺点:需要开发测试驱动和桩。
5.3 集成测试实现
集成测试在实现方式上和单元测试是一样的,需要根据测试需求设计实现相应的测试驱动和测试桩,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进行辅助测试。
对我们的系统而言,相对于单元测试,适用的商用集成测试选择面更窄。
实际工作中,各项目开发的模拟工具即属于集成测试工具,但在系统化、灵活性、通用性上尚欠缺,缺乏系统全面的设计。
现有的模拟工具在测试自动化上也需改进,如实现测试数据的自动生成、测试用例的自动运行、测试结果的自动保存和比较等。
所有的软件项目都不能摆脱系统集成这个阶段。不管采用什么开发模式,具体的开发工作总得从一个一个的软件单元做起,软件单元只有经过集成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的集成过程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只要有集成,总是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工程实践中集成测试,几乎不存在软件单元组装过程中不出任何问题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天日,林宁,高林.基于国产基础软件应用系统的性能测试与优化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10(11).
[2]谢谦,高林,杨建军.国产基础软件标准化与研发、测试、应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06).
[3][美]Paul C Jorgensen.软件测试[M].韩柯,杜旭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版),2002.
【关键词】集成电路; 生产; 测试; 技术
集成电路测试贯穿在集成电路设计、芯片生产、封装以及集成电路应用的全过程,因此,测试在集成电路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向量的生成又是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部分,且对测试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有性能良好的测试系统和高效的测试算法。
一、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的基本概念
根据有关数字电路的测试技术,由于系统结构取决于数字逻辑系统结构和数字电路的模型,因此测试输入信号和观察设备必须根据被测试系统来决定。我们将数字电路的可测性定义如下:对于数字电路系统,如果每一个输出的完备信号都具有逻辑结构唯一的代表性,输出完备信号集合具有逻辑结构覆盖性,则说系统具有可测性。
二、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的特点
(一)数字电路测试的可控性 系统的可靠性需要每一个完备输入信号,都会有一个完备输出信号相对性。也就是说,只要给定一个完备信号作为输入,就可以预知系统在此信号激励下的响应。换句话说,对于可控性数字电路,系统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输入进行控制。从数字逻辑系统的分析理论可以看出,具有可控性的数字电路,由于输入与输出完备信号之间存在一一映射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完备信号的对应关系得到相应的逻辑。
(二)数字电路测试的可测性 数字电路的设计,是要实现相应数字逻辑系统的逻辑行为功能,为了证明数字电路的逻辑要求,就必须对数字电路进行相应的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来证明设计结果的正确性。如果一个系统在设计上属于优秀,从理论上完成了对应数字逻辑系统的实现,但却无法用实验结果证明证实,则这个设计是失败的。因此,测试对于系统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测试就是指数字系统的状态和逻辑行为能否被观察到,同时,所有的测试结果必须能与数字电路的逻辑结构相对应。也就是说,测试的结果必须具有逻辑结构代表性和逻辑结构覆盖性。
三、数字电路测验的作用
与其它任何产品一样,数字电路产出来以后要进行测试,以便确认数字电路是否满足要求。数字电路测试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设计验证 今天数字电路的规模已经很大,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时间的角度,都不允许我们在一个芯片制造出来之后,才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这个“样机”进行测试,而必须是在计算机上用测试的方法对设计进行验证,这样既省钱,又省力。
(二)产品检验 数字电路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错误,最终导致数字电路不合格。因此,在数字电路生产的全过程中均需要测试。产品只有经过严格的测试后才能出厂。组装厂家对于买进来的各种数字电路或其它元件,在它们被装入系统之前也经常进行测试。
(三)运行维护 为了保证运行中的系统能可靠地工作,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维护。而维护之前首先要进行测试,看看是否存在故障。如果系统存在故障,则还需要进行故障定位,至少需要知道故障出现在那一块电路板上,以便进行维修或更换。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电路测试贯穿在数字电路设计、制造及应用的全过程,被认为是数字电路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预计,到2016年,IC测试所需的费用将在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总费用中占80%-90%的比例。
四、数字电路测试方法概述
(一)验证测试 当一款新的芯片第一次被设计并生产出来时,首先要接受验证测试。在这一阶段,将会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和交流(AC)及直流(DC)参数测试。通过验证测试,可以诊断和修改设计错误,测量出芯片的各种电气参数,并开发出将在生产中使用的测试流程。
(二)生产测试 当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案通过了验证测试,进入量产阶段之后,将利用前一阶段调试好的流程进行生产测试。生产测试的目的就是要明确地做出被测数字电路是否通过测试的决定。因为每块数字电路都要进行生产测试,所以降低测试成本是这一阶段的首要问题。因此,生产测试所使用的测试输入数(测试集)要尽可能的小,同时还必须有足够高的故障覆盖率。
(三)老化测试 每一块通过了生产测试的数字电路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一些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同一型号数字电路的使用寿命大不相同。老化测试为了保证产品的可靠性,通过调高供电电压、延长测试时间、提高运行环境温度等方式,将不合格的数字电路筛选出来。
(四)接受测试 当数字电路送到用户手中后,用户将进行再一次的测试。如系统集成商在组装系统之前,会对买回来的数字电路和其它各个部件进行测试。只有确认无误后,才能把它们装入系统。
五、数字电路测试的设计
统计数据表明,检测一个故障并排除它,所需要的代价若以芯片级为1的话,则电路板级为10,系统级为102,使用现场级为103。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集成电路的测试变得越来越困难。虽然对测试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或停止,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集成电路发展的需求。过去先由设计人员根据功能、速度和电性能要求来设计电路,然后再由测试人员根据已设计好的电路制定测试方案,这种传统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实际生产的需求。
关键词 车辆比赛;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4-02
1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在比赛过程中,选手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1)轮胎等很重的物品无法快速搬运,用老的笨重的方法,无法实现快速更换;2)工具多且较重,常常丢失找不到;3)赛场上,队员之间联系困难,需要保持随时沟通联络;4)多种用电设备,保证供电也是个问题。
基于此,北京理工大学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有了做一个集成工具车的构想,其应具备以下功能:无线电联络(team radio),设置小功率发射基站,实现单工集群通讯,构建指挥和通讯平台;快速卸胎,参考国外类似工具,实现同时卸除多个螺母的功能;应急供电平台,多个电瓶组成电瓶组,以提升输出功率,通过高效正弦波逆变器提供稳定的220伏电压,并通过电压转换模块提供多组USB 5伏输出,必要时可以改为连续可调输出;设置车载工具箱,随时提供必备应急工具。
机械创新实践中心内现常驻三个创新团体,分别是方程式赛车工作室、智能车俱乐部和节能车俱乐部,目的是通过实践和参加汽车类创新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在各种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工作室,是其中成绩最优秀的。在汽车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先后在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中获得冠军;其后分别赴日本、德国参加比赛,并取得优秀成绩,创造出中国高校参赛同级别比赛的最好记录。2012年汽油机赛车排名位列世界600余所高校的88名,是唯一进入世界前100名的中国车队。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车队参与了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历次比赛,在前八届比赛中,多次获得各组别的华北赛奖项和全国赛奖项,竞赛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基于车辆比赛及测试的辅助装备集成工具项目的实现,将会帮助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工作室创下更加优异的成绩。
2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项目的特色与创新点
其最大特点就是,将比赛过程中常用维修维护功能集成起来在一起,以提升工作效率。其实用性,在于集成多种功能,这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进行调整和改进。其新颖性,在于以最优化的组合和最人性化的设计,专门针对方程式赛车的研究和维修,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工具车造型现代,集成车队技术工作、工作指挥平台、储存零部件和运送大型装备等功能,节省人力物力,并且占用空间少,是一个很实用的产品。而且在汽车类创新比赛中,北京理工大学是较早开始研发多功能工具车的。
3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研究内容、进度计划和研究方法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的研究内容
车辆基体原理:底盘部分采用五轮结构:四个万向轮;车底部中间安装第五个轮,为主动轮,负责辅助动力传输。制动为自行车碟刹动力传动采用带减速器的同步电机,具有可调速功能。
无线通讯原理:以中功率对讲机为基础,安装小型对讲基站,选择相同频段,给赛车和队员都配备发射接收装置,实现车队内部无缝沟通。
电动与电路设计:通过电瓶提供能源,用逆变器调节电压,通过传动装置实现车体运动,使用同步电机来限定转速。逆变器能提供220伏输出,供给电脑灯设备工作,也可给其他设备充电。
快速卸胎装置:参考国外类似工具的原理,计算扭矩,运用轮系设计改装电钻,使其达到同时卸除多个螺母的目的。
工具储存:在满足上述要求后,优化小车结构设计,充分利用空间,使随赛车的工具盒标准件能在工具车上有更人性化的储存空间和相应归类。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的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1月,对工具车车身、结构进行设计,对方案进行修改,每周二下午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以及分工进行三维建模。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月,布置学生通过走访五金市场、网上搜索、组内头脑风暴等,对设计进行创意分析,并得出调研报告和修改纸质方案;布局构建,将多功能所需工具或部件合理设计并分布到三维模型上。
第三阶段:2013年1―4月,设计传动系统,研究“换胎枪”和无线通讯设备的原理以及对电机电瓶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并对计划进行一定调整;对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根据各学生特点,对他们做了分工:陈智舟负责无线电设备原理的研究,叶剑辉负责“换胎枪”的设计,李益民负责传动系统设计,许尧负责电机,李诗音负责电瓶。最后得出设计或研究报告。同时,建议他们进行深入调研,走访宜家、朝龙五金等大型市场,对布局和多功能整合性、加工难易程度进行调研,通过及时的调研结论,修改、整合设计,得出最终设计方案。
第四阶段:2013年5―6月,将车的整体加工组装,分为车架加工、车身加工、结构部件填充和最终组装四大部分;同时对一些细小的地方进行小修改;车的整体加工完成。
第五阶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中旬,对科创项目进行实验,分析并解决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车架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的研究方法
首先,要求对现有工具车调研后,通过SolidWorks建立模型进行车体的大致钢架结构设计,对ANSYS车体进行力学结构分析,选取材料,使其承载极限达到100 kg,同时保证车体结构的稳定性,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可以运载轮胎等重物。整车布局如图2所示。
第二,通过前期网络创意收集和反复研讨,修改钢架设计,使其兼具加工简易性、经济性,并符合美学原理。
第三,重新建立三维模型,将多功能的各部分分部先置于车上,并根据使用情况调整结构布局。
第四,经过对家居市场调研,通过整合设计,修改部件和布局,让车辆的结构设置兼备美学与简易多功能的特点。工具车最终模型如图3所示。
4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的最终成果及验收指标
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和改进,最终实现:
1)制作出一台多功能工具车,可以实现快速换胎、具有组成团体内的移动小型通讯功能、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提供交流直流电源、实现常用工具的储存;
2)培养三名学生,使之能够熟练使用SolidWorks和ANSYS进行三维机械设计,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
5 结论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系统配置 二次系统集成测试 电力行业
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很难在工厂内完成测试,严重制约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为IEC61850 标准,该标准兼具网络通信特点和数字化建模思想,很多信息只需依靠光纤进行传输,给接线、布线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因此,与传统意义上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在系统结构、设备模型及集成调试等方面出现很大变化。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集成测试工作可在厂商工厂内完成,进而缩短了现场测试时间。文章以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典型结构为案例,阐述和分析系统集成测试工作。
1 智能变电站调试特征
根据“IEC61850”系统相关配置规范,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需要以网络作为依托,并结合多种智能化电子装置组成。这些电子装置接口及功能模型必须是可配置的,且需要相应的配置文件和工具对其进行维护,使系统能够按照不同需求开展配置和集成。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在进行二次系统调试工作时,可主要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成测试,二是现场调试。其中,现场调试主要负责联合性测试,包括信号回路检测、回路测量、开关传动试验等。集成测试则主要使用“SCD”作为系统配置文件,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能够完成二次系统大部分性能测试。集成测试能够保证二次系统运行质量和维护效率,对智能变电站具有重要意义。
2 二次系统集成测试工作
2.1 基本流程
集成测试是指应用“SCD”文件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集成,同时完成对二次系统的配置工作,并对连接后的系统功能进行测试。根据“IEC61850”中相关标准,系统集成配置完成后,应参照“SCD”文件、设计图纸对整个二次系统进行功能测试。现阶段,很多智能变电站为了保障集成测试工作的进度,会先在非集成商的厂家开展 IED 装置测试,后实施系统集成测试。整个过程要对 IED 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对各层 IED 装置进行测试,通常先后顺序为:过程层 IED 装置――间隔层IED 装置――站控层 IED 装置――顺控、五防功能测试。
2.2 系统集成配置
可以说,系统集成配置是智能变电站的特有之处,与传统意义上的变电站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智能变电站使用“IED”文件来描述所有功能,特别是涉及到对外信息交互。而“SCD”则主要负责将“IED”逻辑根据系统规范联系在一起,由全部 ICD 文件、相关配置工具共同创建,并参与到维护工作中。每个“SCD”文件均包含“IED”数据及网络信息通信相关参数,并与其建立交互关系。因此,只有保障二次系统集成配置、设计完整无误,才能正确发挥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方面和逻辑方面。
通常,“SCD”文件在生成、维护时,需要由集成商来完成,集成商也就是常说站控层相关配置的供应者。集成商可使用自身配置工具将多种 ICD 文件收集起来,集中进行配置,然后根据配置完成后的信息,将“IED”升级成为 CID 文件。这样一来,CID 文件中就会存在相应的“IED”连接信息和网络通信信息。IED 生产商可利用自己厂家的装置工具将 CID文件下装到“IED”中,完成整个二次系统集成配置,即网络通信参数配置和相关逻辑连接设置。
2.3 系统集成测试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集成测试应该以“SCD”文件作为基础,主要负责对“IED”装置配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验证,特别是针对不同厂商、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IED”整体性能,利用网络通信参数、数据共享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集成测试主要包括模型测试、“IED”单体调试、相关设备互联互通测试、间隔层设备之间的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等。
2.3.1 模型测试
模型测试是指对“IED”配置中 ICD 文件模型进行标准化测试,测试标准首先应满足“IEC61850”中相关规范,同时要兼具国家电网要求。同时,要对 ICD 模型与装置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测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检验模型是否符合我国国家电网工程的相关模型。
(2)对模型中各项参数实例化进行检验,如 LN、DO、DA 等。
(3)检验模型中是否存在“desc”字段。
(4)检验模型模板是否和“IEC61850”标准发生冲突。
2.3.2 “IED”单体测试
“IED”单体测试主要负责对 ICD 模型安全性和一致性进行检验,同时检测输入和输出接口数据的准确性,并对设备同步过程中精度进行测试。另外,由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主要采用网络进行通信,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时,通常不需要模拟信号(实时)接入。这种情况使得电压、电流控制的实时性与网络通信功能的好坏存在直接联系,因此“IED”单体测试也负责对网络报文分析仪器进行测试和调试。
2.3.3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以“IED”单体测试为前提,基于系统整体性能对二次系统的安全性和整体性能晋级下那个测试,进而保证多种装置形成的二次系统的可靠性,主要内容包括多角度对系统进行整体性测试,以确保由多个层面多个类型装置所组成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这其中主要包括主窗口功能检测、数据库检测、警告功能检测、系统自我诊断检测、系统自我恢复测试及时钟同步测试等。通过微机监控体系对系统界面、数据库及网络通信等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其中的网络通信功能测试及高级应用检测都是传统变电站不具备的,属于智能变电站独有的。
3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智能变电站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二次系统集成测试工作的主要目标、基本流程、工作内容尽心很高简要介绍,指出目前二次系统集成测试工作需要强化的主要环节,旨在为完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建设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萼青 .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方法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05(01).
与其他类别PC产品在商用与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差异类似,外观设计、配置灵活性、使用便利性以及可管理性是二者的主要差别。当然,它们的价格体系以及购买渠道也存在根本不同。
价格水分
商用产品的价格水分有目共睹,其中以投影机为代表的外设产品价格水分最大,甚至成交价格与报价的差异可达3~5倍。
而对商用PC来说,价格水分与购买折扣也相当可观。如果不考虑产品定位和形态差异,仅以本次测试的用于主流桌面办公的一体电脑来说,大型企业及政府机构采购价格折扣率可达5折。折扣率的高低,与采购规模及公开程度有关。即便是像戴尔这样的直销模式,批量采购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有15%左右的议价空间;采用渠道销售、厂商后台支持模式的惠普,价格折扣率约为20%~30%。反观国内品牌,用于大型企业、行业采购、政府标单投标的机型,价格折扣都在50%上下。
因此,考虑到价格折扣因素,本次测试的6款产品,除联想扬天S760外,实际价格均处于4500~7000元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之所以把联想扬天S760作为特例,主要是因为其硬件规格明显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售价也高于主流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其形象价值高于购买价值。
一脉相承
ThinkCentre M7101z是联想面向大型企事业用户所推出的主流规格一体电脑产品,其定位比之前推出的M9000系列略低,外观差异主要体现在缩小至20英寸的屏幕,分辨率也降低至1600×900。
虽然屏幕尺寸有所减小,但M7101z硬件架构整体升级,采用了基于H61芯片组所搭建起的Sandy Bridge平台,而处理器是专为一体电脑所定制的低功耗版本Core i5-2400S。同时,该机配备的Radeon HD 6450A独立显示芯片,也是为一体电脑定制的低功耗版本。M7101z的4GB内存由两个独立的SO-DIMM组成,这样的配置虽提高了其内存升级的难度,但对发挥整机性能更有价值。
一脉相承自Think产品的外观设计元素和内在品质元素在M7101z上得到了全面体现。它提供了便捷的扩展能力,存储单元与主机分置于180W电源的两侧,升级操作互不相扰。位于右侧的主机结构EMI屏蔽非常出色,主要部件整体被封于金属笼架内,内存插槽位置设计了金属材料的工作舱盖,方便直接升级内存,而CPU的热量通过双热管被传导至笼架外侧、电源上方的散热片上。整机的散热气流在涡轮风扇和热气流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从底部直接流经电源、CPU散热器,实现了高效、低噪音的散热。
在外观方面,M7101z采用了悬浮式U型金属支架,与背后支撑脚同样为可拆卸结构。放在桌面上使用时可以起到抬升屏幕位置的作用,而在改用100mm×100mm VESA支架时,又便于保持主机小巧。与整体黑色的外观相搭配的是M7101z右下角用镀铬边缘镶嵌的圆形内凹电源按钮及背部兼做出风口防尘罩的红色提手,这些细节充分表现出该机的家族传承性设计。联想出色的TVT软件系统,在M7101z上也得以保留,无论是数据管理和维护,还是硬件工作状态监控,该软件均能让这些工作变得简单易操作。
触摸的出路
联想扬天S760在本次测试中实属异类,它有着令人咋舌的顶级配置,无论是TDP功耗65W的Core i7-2600S处理器、配备1GB显存为一体电脑优化的Radeon HD 6650A图形芯片、由80GB mSATA模块SSD和1TB HDD组成的存储系统,还是21.6英寸全高清的触摸屏,都远高于主流市场需求。
无论具体硬件配置如何,S760的SMB特性显露无遗,与硬件的高配置形成鲜明反差的Windows 7家庭高级版操作系统符合其产品定位,而其余面向大型企业的产品则均配备了Windows 7专业版。由于在一体电脑内率先配备SSD,同时整机硬件配置较高,因此S760的性能成绩非常出色,SYSmark 2007 Preview成绩高达278分。
S760外观设计简约,稳重的黑色和带有“无边墨晶”触摸保护屏的镜面屏幕形成鲜明反差;两个独立的前支脚不可拆卸,而后支脚则可以拆卸并安装VESA底座,从而实现更灵活的摆放。
虽然整体表现如此出色,但是S760的全高清触摸屏丝毫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应用价值。以该机目前的定位来看,触摸屏只是个添头,实际的使用价值,有待特定应用领域的专门开发,以及Windows 8将带来的操作界面改变。
改头换面
在配置上与S760有着相同情况的还有戴尔Vostro 360,它也配备了全高清触摸屏,而且尺寸更大,达到23.6英寸。相比于联想扬天S760的高配置和高价格,Vostro 360的价格平易近人了很多。这款面向SMB用户的产品,整体表现十分均衡。它使用了Core i5-2400S处理器,显示芯片为英伟达的GeForce GT 525M,同时支持CPU核芯显示卡GMAHD 2000与独立显示卡的动态切换技术——Synergy(即桌面版的Optimus),可有效平衡功耗和性能。但正是这一技术的引入,给Vostro 360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多数桌面3D应用尚未支持该技术,因此在大量的应用及测试中,双显示卡切换处于无序状态,高性能独立显示芯片的特性无法充分发挥。
仔细观察Vostro 360,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该机与戴尔旗下的消费一体电脑Inspiron One2320同宗同源。有着类似情况的还有惠普Compaq 8200 Elite-AIO,该机实际上是Omni 305的商用版。正是因为Vostro 360有着与消费品牌相同的基因,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该机配备了无线键盘鼠标了。
虽然在外观设计上照搬了消费级产品,但是Compaq 8200 Elite-AIO的硬件采用了地道的顶级商用平台,它采用了Q67芯片组。而且它是本次测试中唯一提供远程管理功能的产品。作为惠普顶级的商用产品Elite系列的一员,Compaq 8200 Elite-AIO的软件特性也非常突出。其软件系统结合了管理、维护、恢复、升级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改变是它允许用户选择并下载软件的功能组件,用户的自由度更大,而之前的设计是无论用户是否需要,所有的软件都会全部安装,占用了大量的系统资源。
出乎意料的设计
被宏碁收购后的方正,正在逐渐显现出它的活力,宏碁带来的产品优势,很好地与方正的渠道优势相结合,为用户带来更有价值的产品。
君逸系列是方正面向大型商业应用的产品,A410是其首款一体电脑产品。它的模块化设计非常突出,可充分满足用户对系统灵活性的需要。该机是6款产品中唯一使用Core i3-2120处理器的机型,虽然没有其他产品处理器代表低功耗的“S”后缀,但该处理器的TDP同样为65W,完全可以满足一体电脑散热的要求。同样没有打上一体电脑烙印的还有其Radeon HD 6450“显示卡”,同样没有字母“A”标识其低功耗。与直接将显示芯片集成在主板上的方式不同,A410配备的是可以插拔和升级的显示卡。该机主板结构非常特别,将PCB上方空间留给PCI-E x16扩展槽,用户既可以直接使用CPU的核心显示卡,也可以安装半高显示卡,并留有更换升级空间,这样的设计仅有宏碁旗下的一体电脑产品才可以实现。
同样出人意料的还有同方超越A2000,它的主机设计中规中矩,性能表现主流,但是它的结构设计高人一等。考虑到成本因素,虽然多款一体电脑产品预留VESA安装支架位置,但仅将其列为选装。而A2000直接配备了可升降、水平及垂直旋转的多功能支架,这一改变充分发挥出一体电脑的灵活性,更好地平衡了舒适摆放与桌面空间占用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对类似CHIP编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颇有吸引力,水平摆放时如传统电脑一样工作,而当屏幕“竖”起来时,20英寸900×1600的屏幕正好能放下整张A4纸,无论是写稿还是排版都非常舒适。
多元化探索
【关键词】系统集成 实践 策略 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IT系统集成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作为系统集成的一个子集,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是网络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下面对网络系统集成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网络系统集成概述
1.1 概念
作为信息系统集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系统集成主要指将相关硬件设备、传输媒介有机整合起来的,以网络为中心和载体而形成的系统。网络系统集成目的在于将各部分有机协调,从而更好的提高效率、创造效益、实现价值。
1.2 原则
归结起来,主要原则如下: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前瞻性等。第一,实用性。网络系统必须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更好的实现实用性的目标;第二,可靠性。网络系统必须具有可靠性,一旦系统某一部分发生故障,必须保证其在短时间内还能满足用户需求;第三,安全性。网络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必须是安全的,应具有在出现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的情况下预防与恢复的能力;最后,前瞻性。网络系统不仅得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良好的性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须能够更新与拓展,适应用户多样化需求。
1.3 设计步骤
网络系统集成的设计步骤主要包括确定网络的规模、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网络协议的选择、网络设备选型、IP 地址规划、网络安全设计、布线方案和布线产品的确定等几方面。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步骤并不需要,可适当的省略,而有些步骤必须遵守,具体步骤的确定应以实际要求为依据。
2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需求分析
2.1 性能功能的分析
在性能和功能分析中,需要了解对方的数据传输率、将来的扩充以及存储容量等。这个环节中,主要分析了用户所需的系统功能及性能,要根据现在的技术做结论,并研究能否达到目标。
2.2 相关风险的预测
在计算机网络集成的过程中,常由于一些不可见的因素而无法达标。要考虑这些因素,就要做到充分的考虑,并尽可能将这些不可见因素都考虑到。
2.3 成本和效益分析
在得到其余分析结果的同时,要做出大致的预算方案,对整个方案中的效益进行分析,分析在这些效益中包含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社会效益、产生的经济效益、财力等等。
2.4 现状分析
这个环节中,主要分析了用户单位的资金状况、设备状况、人员状况、地理分布、业务数据流量等方面。在设备状况中,应着重分析这个单位中已有哪些设备,在今后的使用中还要使用哪些设备,什么设备已经被淘汰不能再使用,造成上述的情况原因都是什么,在现在的环境下都有什么设备是需要更新的。除此之外,更必须了解需要建构网络集成单位楼层的地理位置,整个楼层中各个部门的地理位置等,把得到的数据集合成图纸,并根据图纸来进行具体的操作。
3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策略
所谓的策略,广义上来说便是对一组规则和方法的描述,用来动态地调整系统的状态与行为。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过程中,策略定义了对于完成某个事件系统应该采取的行为准则。为了更好的适应用户业务和网络规模发展的需求,在进行网络系统集成时,应当从是否有利于确保用户所处的领域、自身竞争实力及常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出发,制订集成策略。
3.1 多次求证,合理超前
在网络系统设计时,紧密结合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反复求证,注重实用性。在选择具体的网络技术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当前一段时间内的主流应用技术,也要考虑未来技术发展的可能趋势。
3.2 仔细设计,操作切实
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企业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和行业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细心设计,务实操作。在选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成熟度和使用熟练度,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问题。
3.3 重视技术、服务的关键作用
应树立“做服务”,而不是“卖产品”的理念。做到处处为用户着想,提供及时、贴心和周到的培训咨询、服务维护等。当用户遇到困难时,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把妥善解决顾客问题放在首位。
3.4 平滑对接,效率最大化
每个用户都希望尽可能的降低网络投资成本,尽管每个用户都希望尽可能用到高性能的网络系统,但在实施网络系统集成时,应当考虑与原有相关资源平滑对接问题,实现效率最大化。
3.5 实行严格检测、安全第一原则
由于安全性基本涉及到了网络系统集成的各个方面,所以应严格检测,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4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实现
4.1 项目施工
在施工中,需要注意两点:
(1)布线前画好施工图。好的施工图更有助于明确布线走向,在画好施工图之后还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做出相应的开工报告提交给上级。
(2)开始施工后,了解及时反映的重要意义。要明确施工进度表的重要作用,在发生任何情况时,都要最及时的向上级领导及相关技术部门报告,着手于解决问题。
4.2 相关的检测以及调试
在施工完成后,应该开始检测和调试,安装系统设计架构后进行数据测试和优化,这种调整能使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达到最优状态。并应该在不同的平台和用户间进行测试,由专家进行最后的验收。此外,对用户进行必要培训,这种培训主要用于保证系统未来的正常运转和及时维护。
5 总结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服务行业,并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和依托的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收益。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还能最大幅度提高系统内部完整性与灵活性,具有极重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具体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对多加注意以便规避。
参考文献
[1]薛振兴.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6).
[2]田亚东,王顺兴.浅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策略及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07).
[3]刘兴俊,钟惠球.浅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J].价值工程,2011(11).
作者简介
任海瑞(1978-),大学本科,现供职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职位:技师。
关键词 工程测试 研究生课程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26
Graduate Course Engineering Test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form Practice
ZHAO Yan, DAI Rong, LIU Chuanbo, CHEN Zhe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graduate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the formation of integrated solutions in solving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o that learning is to become an approach of drawing students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has become the"energy storage"of scientific thinking for their future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engineering test; graduate courses; reform practice
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课程是我院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硕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学位课,主要讲授测试系统构成和测试信号处理相关知识,以及典型工程量感测方法及系统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进行工程测试所需要的传感检测技术、测量信号处理技术、工程测量系统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合理配置测试系统、提供测控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迈入专业领域、培养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引桥。为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几年来,针对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只重视理论和知识的讲授,而轻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知识的传授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的现象,我们开展了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建设。
1 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较早在研究生中开设“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课程的院校之一。在1998年率先在机械工程硕士专业中开设了“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2002年,课程由机械专业的一般专业课升级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学位课。同时,为了强化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更名为“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所沿袭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思想,“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①教材则注重基础理论、公式推导、内容系统性,对科研和工程项目案例反映少,即使有一些例子,也只是将完整的项目抛去,只取项目中的相关部分的内容,如:信号处理方法部分,会举出相关分析的例子、频率分析的例子等,但缺乏整个项目的全貌。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常常产生困惑感―― “我学的知识有用吗?能够用在什么地方呢?怎么用呢?”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使学生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好奇心,只关心考试的结果。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对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将针对性强、直观性强的典型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案例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好奇心,使他们逐步了解和体会基础理论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不可分割的作用,建立面向工程观的教育理念,这是本课程改革要达到主要目的。
2 课程改革的实践
对研究生而言,了解工程实践活动中对解决问题时知识的集成与应用创新的过程比仅仅“知道”知识更重要。②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场”,而课程的学习则成为学生进入科研实践活动的引桥,“问题”意识的启蒙就成为科研思维的“储能仓”。所以,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探索能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科研及工程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以及知识挖掘、集成、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养成。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研究生整体素质和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依靠学校的重视和大力资金投入,我们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建成了“传感器及工程应用综合实验室”、“振动测试系统”、“快速可重组传感器测试虚拟实验平台”等多个综合性实验平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采取实虚结合的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约30多个工程实物实验与仿真实验,用实验来代替因学生理论基础不足和缺乏工程实际经验而造成的难懂、抽象和枯燥的习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建设上述立体化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将涵盖本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典型科研项目提炼后引入到教材和课堂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了解如何将专业知识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进行整合集成创新、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从而使得课程的学习达到牵引学生进入到科研实践的引桥的目的,为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积累加速前行的“能量”。
我们还将据教师在车辆性能测试技术、机械故障诊断、传感器设计等领域的研究理论和成果,提炼为课程的实验和教学内容,逐步完善以工程测试典型项目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选取了典型的串起测控技术各重要的理论和基础知识点的“列车纵向冲动的检测”作为振动测试实例,教材中将此内容单独成章,改变以往将多个涉及局部知识的案例“洒”在各章的内容中的做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列车纵向冲动既有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分析(1学时)、纵向冲动关键影响因素及评价标准分析(2学时)、智能检测系统的构建(3学时)、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分析(2学时)。通过这个关于列车纵向冲动的测试实例,讲述工程测量与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包括问题的分析、测量对象已有理论分析的研究、测试系统的构建、测量结果的处理以及实验数据的规律性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是是学生掌握测量与数据分析的过程及振动测量的方法。掌握对实验方案的分析与设计,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及相关规律的挖掘。
通过案例教学,将工程测试技术的理论用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串起来,学生“看”到了从何处入手来构建一个面向对象(这里是列车纵向冲动)的振动测试系统、构建的测试系统中软硬件的相关知识、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法、能量分析法、频率分析法等是如何用于列车纵向冲动测试中的? 懂得了理论知识是有用武之地的,不是空洞的。
3 教材的改革
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目标还处于“知识本位”的状态,这也导致大多数研究生教材的内容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缺乏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发的理论和应用过程的交融、提炼和探讨,结果是教材内容趋于“本科化”,失去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辩驳、整合、集成的作用。
所以,在教材的改革上,我们尝试将科研案例转变为教学内容,如将列车纵向冲动的检测作为振动测试实例一章的内容,并依据列车纵向冲动的检测项目科研工作的实施规律展开内容的讲述,例如,对振动测试实例的内容编写中,首先告诉学生对列车纵向冲动的检测这样的一个实际问题,先得分析该问题的相关背景,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及评价方法,再通过自己研究关键影响因素(以确定主要测量参数)、搭建测试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测量,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是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而找出有关的规律。这样,在课程内容上,就将如何“解决问题”(科研工作的目的)作为本课程教材的主线条。这就使得《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教材侧重于提高学生研究工作的能力。
教材共分两部分: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和工程测试技术应用。第一部分讲解工程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内容共分6章。第1~6章介绍测量与试验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测试方法的分类与非电量测试系统的构成,测量与标定的关系,测试的输入与输出结果的表达,测试系统基本硬件构成,测试系统动力学基础及测试系统动态测试的性能,测试系统动特性的技术指标、不失真测试系统构成的条件,数字信号处理及小波分析。第7章为振动测试―系统构建及信号处理方法,第8章为温度测试―系统构建及信号处理方法,这两章属于科研项目的提炼,目的是用案例串联前几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清楚地学习到从何处入手来构建一个面向对象(如列车纵向冲动振动或温度)测试系统、构建的测试系统中软硬件(如传感器、信号变换器、显示装置等)的相关知识、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法、能量分析法、频率分析法等)是如何用于列车纵向冲动(或温度)测试结果的分析中的?改变了以往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应用的现象,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工程测试技术应用能力。
回顾课程的发展和成长,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展望未来,有信心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做好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作贡献。
注释
关键词:软件测试 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12-02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软件产品处理日常生活、工作事务,比如查看天气、交通导航、撰写报告、统计业绩等。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软件开发投入增多,同一主题的应用软件越来越多。面对消费者挑剔的眼光,软件供应方必须不断提高软件的功能性、智能化和友好程度,尽可能地降低出现bug的机率。这就必须要在产品前,进行严格的科学测试。因此,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软件企业需要大量软件测试人才的形势,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软件测试这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软件测试人才。
1 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软件的开发过程一般根据瀑布模型分为问题定义、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与维护,软件测试通常只作为软件工程的一部分内容来讲解。但由于近年来软件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把这部分内容独立出来作为一门课程,一般由担任软件工程教学的老师来承担软件测试的教学。但承担教学的老师往往缺少企业工作的经验,他们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讲解:测试概述、测试过程、测试方法、测试工具与测试管理等。先做好PPT,演示书上的内容,课后布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也只能照搬照抄,死记硬背一些理论,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还停留在老师教,学生跟着学的填鸭式教学,缺乏信息化时代教学的多样性。
1.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少能动性
软件测试按照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与验收测试。由于软件测试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现有的教材都是对这一测试过程进行理论性的介绍,没有对一个软件产品进行完整性测试,缺少规范的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文档的编写,对于测试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测试工具也是一笔带过。学生学完主要内容后不能对一个软件产品进行测试,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需要的团队协作能力。
1.3 整体课程认识不足,缺乏前瞻性
很多软件专业的学生临近毕业时,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没有办法选择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认为软件测试无非是找找软件产品的错误,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等到真正开始做测试工作时,才发现规范的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完全不会写,简单的测试工具也不会使用,又匆忙去找培训机构开始培训,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2 《软件测试》教学对策探讨
2.1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案例,采用情景模式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5个教学情景,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第一个情景为制定软件测试计划:包括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测试(可以是每个小组自己在前期的学习中编写的项目,也可以是老师推荐的项目,或者是自己在网络上下载的项目),编写测试用例,测试要达到的目标等。第二个情景为黑盒测试:主要讲解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因果图法、决策表法、正交实验法与错误推测法等;会使用QTP进行自动化测试。第三个情景为白盒测试:主要讲解逻辑覆盖法与路径测试法;会使用Junit工具进行自动化测试。第四个情景为性能测试:使用Loadrunner工具进行自动化测试。最后一个情景为测试报告的编写:完成功能测试的bug汇集与性能测试的负载情况分析等。
2.2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学生完成软件测试学习后要能胜任软件测试员或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工作,因此,为了契合他们以后从事岗位的基本能力,对于课程的考核,应从多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60%)、规范文档的编写能力(10%)、PPT的制作能力(10%)、上台讲解的能力(10%)、团队的协作能力(10%)等。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针对每节课后的作业是否能够准确按时地完成;规范文档的考核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规范地编写一个项目的测试计划、测试用例以及测试报告;在每一个教学情景完成后每个小组要制作PPT并上台讲解完成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够正确地收集bug并进行分析,是否能正确录制脚本并进行回归测试等;通过完成作业的情况及上台讲解的能力能反映出一个团队的协作能力。
2.3 建设专业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实地体验企业环境,授课地点放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验室进行,专门为软件专业学生所搭建的实验平台,安装软件企业通用的一些测试工具,如Loadrunner、QTP、Junit等,并且有专用的网络可供学生上网查询问题。学生可以随时进实验室进行实践,老师也方便指导学生。这种专业的实验环境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丰富师生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应定期选派一些优秀的教师到软件公司的测试部门实习,学习对一个完整项目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过程,在公司允许的情况下,将测试项目引入到教学中,可以丰富实践教学,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另外,可以聘请一些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负责人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行业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最新前沿知识,为学生最终进入软件企业实习做好理论与实践上的铺垫。在学习中,学生组建3人小组,1人任测试组长,2人为组员。可以固定小组成员完成全部课程内容,也可以按教学情景确定小组成员,让同学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3 结语
软件测试与软件产品的质量息息相关,要做好软件测试,就需要大量的软件测试人才,高职院校软件专业要与软件企业紧密结合,做好输送人才的基地。我们要建立为企业服务、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教材的建设、实验室的搭建、师资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找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佳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帅,朱彬,李丽萍.软件测试课程建设的几点措施[J].计算机教育,2010(8):66-68.
关键词:舱室环境; 远程检测; 无线通信; TCP协议
中图分类号:TN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1)17-0144-02
Design of the Remote Detection System about Submarine Cabin Environment
LI N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Utilizing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f distant spread spectrum to carry on the remote transmission for detected data. Using TCP protocol to package the detected data for achieving the remote detected data based on IP techno-logy. The remote detecting system of submarine cabin caters for the remote detection of various harmful gases or dust, oxygen and the noise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remote submarine cabin, and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remote detection and Information of army's hygiene supplies.
Keywords: environment of cabin; remote detec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CP protocol
0 引 言
随着潜艇内部人机工程学的提高,艇内的各种有害气体、氧气、粉尘和噪声的检测越来约显得重要。现在检测的单一物理量的传感器在准确度和响应时间上都能达到要求,然而对于多种测试指标的复杂测试需要以人工的方式分别对各测试仪器的数据进行记录、统计,事后分析。无法实时的对所有仪器的测量数据进行动态监控报警,效率低下。特别对于测试仪器数量大、种类多,覆盖范围广、距离长的移动环境的监测系统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开发一种能集成多种测试仪器,统一通信协议模型和数据格式的长距离的移动的监测系统平台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潜艇舱室环境远程检测系统是将以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多址接入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技术结合并扩展的一个系统。首先,将各种单一传感器集成在一起,要解决各传感器对后端电路的特殊要求以及气体对传感器的交叉干扰的问题;其次,对于检测数据的采集分析、融合需要开发新的软件将不通协议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再者,多通道数据压缩,多址接入,无线传输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新的问题。所以,该系统是一个集合了多个新技术的一个新的系统性设备。
1 系统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潜艇舱室环境远程检测系统由前端测量系统和后端监测车系统构成。前端测量系统通过各个数据采集单板采集到各传感器的信号后送给前端数据处理单元,对采集的数据分析、提炼、打包压缩。前端数据处理单元还通过数据总线接口接收一些监测设备的数据,也统一打包压缩。打包压缩后的数据通过扩频无线通信终端传输出去。
后端监测系统通过扩频无线通信终端接收前端的检测数据,通过网口传给数据处理终端,进行解包、处理、分析和图表显示。
2 系统构成
潜艇舱室环境远程检测系统由前端测量系统和后端监测车系统构成。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3 软件设计
软件系统是本系统的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工作量。
本系统软件分为四个子系统来实现,监控终端主软件系统,监控端处理软件子系统,监测端处理软件子系统,智能连接软件子系统。前三个软件子系统将在基于PC的软件平台上开发。智能连接软件子系统将基于嵌入式软件平台开发,连接不同的仪器将有不同的协议转换,所以这个子系统将有若干个不同的协议转换应用软件。
3.1 监控终端主软件系统
监控终端主软件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3.2 监控端处理软件子系统
监控端处理软件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4所示。
3.3 测试端处理软件子系统
测试端处理软件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5所示。
3.4 智能连接软件子系统
智能连接模块软件子系统将基于嵌入式软件平台体系结构,其体系结构如图6所示。
智能连接模块软件子系统将在此平台上削减大部分不需要的功能模块,加上不同的协议处理应用即可完成。
4 结 论
采用扩频无线通信系统结合简洁易用的TCP/IP协议栈,为系统提供了一个成本低、速度快的信息传输途径,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设计提供了一个传统的检测系统向远程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实例,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潘琢金.CP2200/1单片以太网控制器数据手册[EB/OL].[2009-06-07]..cn/qtcp/核心模块(CP2200).asp.
[2]喻向阳,郭丽.基于CP2200的数据采集接口[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7,34(6):50-53.
[3]张文昌,刘志国,崔向东,等.基于CAN总线的舱室微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0,33(3):45-47.
[4]谢东,温阳东,毕锐,等.一种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J].安防科技,2008(5):40-42.
[5]向祖权,茅云生,刘志会.潜艇舱室富氧环境测控系统设计[J].造船技术,2006(4):27-29.
[6]蔡洁,姜任秋,王乃义,等.靠岸潜艇应用太阳能空气处理系统控制舱室环境的方案研究[J].节能,2006,25(10):20-22.
[7]赵欣,李震,王为宗.潜艇舱室密闭环境中微生物在线监测技术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07(4):71-74.
[8]陈立定,冯景辉,胥布工.远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1):1659-1663.
[9]王鸿磊,张雪松,徐钊.嵌入式平台远程无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37(5):82-84.
[10]庞丽萍,曲洪权.基于证据理论的潜艇舱室综合环境质量评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34(11):124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