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12:27:38
导语: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ity of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stroyed, the demand of water is greatly, land, energy resources, to create the nature, return to nature as the theme of the green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ity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Thus, the thought of green building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National assessment of green building has a more comprehensive standar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ity planning of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 to make a few shallow understanding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方针又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活空间。
1 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认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有以下六个方面: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
与城市规划相关性较大的是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选址、用地指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室外环境(声、光、热)、出入口与公共交通、景观绿化、透水地面、旧建筑利用、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 4.1.1、4.1.2、5.1.1、5.1.2项主要是对项目选址阶段提出要求,正常情况下项目严格执行当地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等应当可以满足条款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4.1.3是用地指标要求,是对节地的重要控制项。
4.1.4是对小区规划合理性的要求,体现节地与健康、舒适的辩证关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4.1.5、4.1.6、4.1.7、4.1.11、4.1.12、4.1.12、4.1.13、4.1.14、5.1.3、5.1.6、5.1.7、5.1.8、5.1.9是对绿地及环境的要求,保证室外环境的健康与舒适。
4.1.9、4.1.15是对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要求。
标准中4.1.17、4.1.18、5.1.11、5.1.12是对节地措施的要求。
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评价结果,也是评定绿色建筑的前提条件。
2 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价标准的建议
(1)人均用地指标
呼伦贝尔市位于的东北部,中心城区现状人口大约30万人,属于中小城市,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对于我市来说,建筑层数基本是3层、6层、11层、18层以上,多层比例较大,高层建筑比例逐年增加,11层建筑从经济合理性方面较好,近些年11层左右的建筑比较多。
从人均居住指标控制看,中高层与高层人均居住指标相差1.6倍,对于11层左右的建筑如果申报绿色建筑,比较难满足指标要求。
建议能否对中高层与高层的界定上进行调整,可否将7-11作为中高层,12层以上为高层;或者人均用地指标体系再进行细化。
(2)绿化
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4.1.5与4.1.14项的评价:我市处于寒冷地区,地方树种较少,仅满足乔木种植数量要求基本可以达到,但是对于星级更高要求的建筑 ,绿化景观难以达到更高要求。
在规划局出设计条件时绿地率要求是大于30%,但是实际运行中对很多小区尤其是多层建筑群,绿地率往往都达不到要求,所以在评价此项时不能仅看设计条件,还应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核算。
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5.1.8项,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对我区东北部区域不适用。呼伦贝尔市地处严寒区域,采暖时间长,可绿化时间短,垂直绿化基本不可行;我市冬季降雪多,屋顶大多是坡屋顶,屋顶绿化也不容易实施。
建议对北方寒冷地区在绿化方面要求适当放宽。
(3)地下空间
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4.1.17与5.1.11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项: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节地的主要手段。住区建设中车库、设备用房、文化体育设施等可以建在地下。公共建筑中的停车位、设备用房等也可以建在地下。
建议在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项审查时,第一加大安全性审查的力度。
第二关注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比例的合理性。在我市地下车库的售价至少是住宅售价的两倍,所以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上开发商是非常积极的,这样室外地上停车位就会非常少,小区居民为了方便经常占用道路和绿地停车,因此建议在审查4.1.17项时,关注一下地下停车与地面停车的比例关系,不仅仅因为有了地下空间的利用而导致地上空间利用的不合理。
(4)节地与节能、节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方法
0前言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在积极履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建筑行业来说,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方式与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使我国积极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
1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建筑施工工程中,应该加强对绿色理念的践行,做到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使资源得到一定的节约,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减少环境污染,使环境得到积极的保护,以此能够促进我国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与舒心。而对于绿色建筑技术来说,在施工中,应该合理控制能源质量、水电以及环境等问题,以此能够使建筑得到一定的绿化。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节能节地目标的实现,而这也积极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分析与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们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与方式
2.1准备阶段的绿色评价
建筑工程施工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而在这一阶段,可以积极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针对一些对象类型进行评估,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实施。首先,应该对评价对象的类型进行积极确定。由于评价标准受到不同类型对象的影响。所以,作为相关人员来说,应该,从对象所在的自然环境,以及对象的建筑因素入手,对建筑评价的框架进行积极确定,从而能够将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好。
2.2评价标准的积极确定
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两种: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而对于这两种评价标准来说,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然而,在现实评价过程中,应该对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进行积极借鉴。而如果不能对现行的国家评价标准作为采纳,可以针对当地的现实发展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制定,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纳专家给出的意见等[1]。此外,对于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借助标尺的形式,并且能够对当地的发展状态进行合理反映。此外,还要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核心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应该对数据信息进行积极收集,然后实施测试工作。另外,作为评估人员来说,应该从评价标准出发,分类归纳所收集的信息内容,并且实施定性的判断。此外,在现实的评价中,作为评价人员来说,可以输入相应的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数值,并且以评价标准为依据实施评价,从而能够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2.3总结阶段的绿色评价
这一阶段中,应该综合所有评价层次的结果,借助配合权重系统,计算评价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评价人员也有相应的要求,评价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资格水平,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实施规范的评价。而对于评价的结果,应该通过加权累计的手段来计算,综合所有的评价分数,并且针对不同的分数,对绿色建筑的等级进行合理确定,最后,还要对相应的登记证书进行颁发等。
3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并且评价内容也不够全面。因此,应该加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完善。首先,应该将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起来。而在这工作实施之前,需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政策,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以此才能有效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其次,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针对我国的发展实际,还要将我国相应的法律条文作为发展的积极参考与借鉴,才能使评价标准更加客观,以此能够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要想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与准确,一方面,应该保障评估的准确性,使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另一方面,还要还要积极从当地的现实状况出发,进行指标体系的制定;此外,还要积极考虑建筑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以此能够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对不同角色的利益进行积极考虑,以此能够促进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发展[2]。最后,在评价过程中,针对评价方法,应该将定性评价积极向定量评价方式转变。作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大多数都是借助累积的形式进行计算,然后再对总评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等。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证明,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不仅仅对艺术造型加以重视,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在生产、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过程中,其中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一定的数据,但是这很难进行定量评价,因此,当前应该加强对评价方式的完善,促进评价的科学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建设。而建筑评价体系的绿色环保也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能源节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增强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积极走向绿色环保道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酒淼,宋凌.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思路[J].建筑科学,2015(12):29-31.
源的意识,已成为一种共识
关键词 绿色建筑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环保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建筑产业毫无疑问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其主要材料砖、瓦、钢筋、玻璃、石材的生产都是环境破坏、能源高消耗的元凶。我国自八十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伴随着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建筑外形日新月异,为了追求现代风格,建筑设计外立面竞相采用石材和大面积玻璃幕墙作为外墙装饰,严重破坏了环境,大量消耗了宝贵的能源。例如,石材的开采造成了山林破坏、水土流失,玻璃和水泥的制造对于环境破坏、能源高消耗尤其严重。据2011年版《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已达4562万吨标准煤。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健康、舒适的高要求。在此大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什么样的建筑是绿色建筑?现在有一些开发商在宣传是偷换“绿色建筑”的概念,使人们对“绿色建筑”产生了误解:有人误以为小区草坪多,建筑屋顶上种植花草就是“绿色建筑”;也有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豪华建筑,等等。这些都是误解。
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是绿色建筑呢,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解释,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绿色建筑在日本称为“环境共生建筑”有些欧美国家则称之“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 “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在美洲、澳大利亚、东亚、北美国家则称为“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绿色建筑的评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方法,我国于2006年6月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和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步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该标准即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用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绿色建筑的标尺。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同时,大力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工作,充分发挥和调动全国各地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示的积极性,鼓励绿色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6月印发了《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号),并制定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具备条件的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经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后,科学、公正、公开、工正地开张所辖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工作。目前评价一、二星绿色建筑权力已经下放到部分省份,目前有26个省份可以自己评价一星和二星的绿色建筑,三星绿色建筑需要到住建部绿标办和城科会进行评定。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分解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用地和高质量的室外环境;2、节能和能源的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良好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是建筑发展基本趋向,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推进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生产量迅速增加,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扩大,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地增长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排污手段,势必会导致资源的继续枯竭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因此,推行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引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引入使得绿色建筑的思想超越的定义的限制,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控性。并且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得绿色建筑在国内真正的得到推广。[1]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
由美国、日本、英国等各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评价标准既有一定的优越性,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国外的建筑水平和实际情况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所以我们在借鉴外国的体系思想的同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本国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是构建绿色建筑评价系统的基础和关键。评价系统中的指标和内容受到实际情况和要求的双重束缚。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本地环境、土地利用状况、材料的使用和能源的利用等几个方面。并且根究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取舍。同时指标要尽量做到少而精,过多的控制指标会加大评价难度,减弱专业人员对评价系统的评估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所选取对的评价系统要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应为建筑的功能不同,对他们评价的侧重点不同,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要根据建筑的实际需求而发生改变,并不能按照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设定。像是我国对公共建筑的评价中便明确指出建筑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其中民用建筑中又包括居民建筑和公用建筑。公共建筑又细化为政府、商业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和旅游建筑等。除此以外,绿色建筑的评价对象按照新旧不同还应划分不同的标准。
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特点
多人性、多科学性
这里的“多人性”是指一个建筑的评价过程中,必须由多个专家和决策者共同参与、共同探讨,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并且对一个建筑体系的环境性能的评价不仅包括环境、资源、生态和设备的消耗,还包括美学、艺术和生理学等各个方面。所以只有综合多个方面的专家进行共同的测评才可以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更加真实可靠,更具有科学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评价并非只有一个指标,而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去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这样才可以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多层次性和多目标性
评价体系的“多层次性和多目标性”是指评价对象具有较大的规模、较多的系统和因素,有着较为复杂的内部关系,并且这些目标之间具有多层次性和多目标性。有着递进的关系。像是对建筑环境性能的评价便具有能源科学、建筑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一个建筑在进行评价时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综合考虑。[2]
评价目的具有动态性
一个建筑的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要符合客户的需求。但是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便使得平价标准具有动态性和非唯一性。像是有的顾客更注重室内布局和室内环境的品质,他希望可以有一个较高标准的室内环境,所以他会在这上面下功夫;有的顾客却希望可以较多的节约金钱,在保证质量和舒适度的情况下,花较少的金钱。这样不同的要求也就构成了不同的评价体系,所以说评价体系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动态的评估。
要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建筑有着较大的占地面积和较高的环境性能评价,因此会具有较多的评价人员。这便要求建筑体系有个一客观公正的标准,使得建筑的评价不会因人而异。建筑系统的环境性能测试是较为复杂的。只有从建筑本身出发,找寻合适的切入点,才可以制出更加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三、绿色建筑评价的基本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去共同考虑,这里面既包括生态环境又包括设计理念。因此,在进行评价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实际上便是对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评价。因此这一评价标准必须在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下进行。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态度之间的不同,来合理的统筹资源的利用和消耗问题。使得资源的利用和过度的消耗问题得以很好的兼顾,以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令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3]
技术合理性原则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要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建筑情况相匹配。如果制定较高的标准,超越的实际的建筑能力,便会使得技术的发展无法达到标准的需求,则标准在当下无法实现,便失去了构建绿色建筑标准评价的意义;若是一味的降低标准便会有迁就技术和资源的意味,也就无法合理的对绿色建筑作出评价。所以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一定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去统筹考虑。
(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的在构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时候,要去科学的、理性的进行思考。要通过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找出当前绿色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应注意在科学考虑的同时也应注意它的适度性和各项因素。
(四)地域性原则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系统的建立除了要参考国外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和研究成果外还要综合考虑我国自身的建筑情况和地理特点。一是由于我国由于人口庞大,地质较为稳定,所以大多数人都居住在高层建筑和住宅楼内;二是,由于资源状况,使得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要采用燃煤;三是,我国大多数用户都会考虑二次装修,二次装修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在我国日益严重;四是我国目前森林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我国对森林资源的使用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五是由于我国的建筑大多有钢筋水泥土混合浇筑,所以会导致室内环境恶化,空气质量受损等情况的发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建筑体系是在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和我国已有的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根据国情作出了调整,使之更符合我国的发展需要。另外本文也从绿色建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从人文、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适当的分析。
五、参考文献
[1]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2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会上的讲话.建筑技术.2005,36(3):168.
关键词:绿色建筑 节能 绿色照明[Abstract] green building refers to the whole building life cycle, to maximize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energy, land, water saving, material saving),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reduce pollution, provide health, application and efficient use of space for the people,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rchitecture.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green light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要求正式纳入立法。《规定》首先明确四大类建筑必须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建设要求日益严格。要想实现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电气设计的因素。
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是环保(绿色)和节能,而绿色建筑中电气设计亦应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关于绿色建筑设计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规范有如下版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 - 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176-2009;《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星、二星、三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款分为控制项条款、一般项条款和优选项条款。评价的项目需全部满足控制项条款;根据满足一般项条款和优选项条款的程度确定绿色建筑等级。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
住宅建筑
公共建筑
注:当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款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电气设计内容
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的设计应该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是一个所有专业根据所定目标共同努力去实现的系统工程。
其中与电气相关的内容如下表:
上表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电气设计的必备条件;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条件。
从上表分析看出,绿色建筑电气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设计的节能;二是科学管理的节能;三是电气产品的节能;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建,其中必备的控制项在我们以往的设计中已经参照国家节能、照明等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在执行,相对容易达到;而在一般项和优选项内的科学管理和电气设备产品在当今的科技发展及人们的节能管理意识提高的状况下也都可体现;由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起步不久,同时各地气候、经济发展又不相同。因此再生能源利用是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设计难点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设计的难点
《可再生能源法》中第二条:“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和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但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造价先对较高,成本回收常常需要10~20年不等,这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何种形式能源。要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合理的确定,才能真正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才能实现建筑的绿色设计。同时风能、太阳能等独立发电系统原动力不可控,电能质量不佳,调节能力有限,能量转化效率低,投资成本较高,为了优化电力结构和方便统一调度,并网发电已是大势所趋。为了不影响电网的质量,必须保证使发电系统的输出电压与电网电压在频率、相位和幅值上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发电系统和电网间功率能够双向调节。这就牵涉到的功率因数较正、大功率变换以及高稳定性系统设计等技术,也是我国国内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5、电气节能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环保电气设计存在着价格、技术等方面问题的制约,那么换个角度思考,我们通过节能设计降耗实现低碳、实现环保,也是对绿色建筑的一种贡献。电气节能设计应包括以下关键点:
供配电系统节能:降低配电系统自身的能耗,提高设备用能效率;
(1)合理确定建筑物的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宜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分组计算,精确选取变压器值。
(2)变配电机房位置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各层配电竖井的合理设置,缩短配电距离,降低线路压降损失。
(3)按照经济电流合理选择电缆截面,降低线路损耗。
(4)在低压配电系统设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补偿后的功率因数大于0.95,减少无功损耗。
(5)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建筑设备实现自动华模式化的自动控制,实现建筑设备及环境的自动化节能控制。
(6)空调器、水泵等采用节能型电动机,提高电动机的能效。
(7)对于动态变化的负荷,如:冷冻泵、生活给水泵、空调器、新风机等,采用变频器控制,根据负荷大小实时调节电能供应。
(8)照明节能:一般照明采用直接照明方式,所有照明灯具、光源、电气附件等均选用高效、节能型,推广LED照明光源,提高照明方式与照明器具的效率,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公共区域(门厅、走廊、会议室等)、大开间办公室、外部环境照明等实行集中管理实现照明系统的实时控制;
(9)节能管理:避免人为浪费,通过设置计量及能耗监测系统,提高人们用电的节能意识。为提高用能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权重体系对比分析
由于BREEAM工业建筑与《标准》在指标大类的设置上有所差异,现将BREEAM按照《标准》中指标类进行合并由此对两者进行权重分配对比,从图2中可看出,《标准》更关注工业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方面的表现,而BREEAM对于节水部分赋予的权值极小,而在室外环境、室内环境与运营管理方面赋以较大的权重。对于创新部分的体现,BREEAM和《标准》均采用额外附加的方式。但BREEAM采用额外附加分值将得分算入综合得分中,而国内体系中一般通过优选项、重大突破最终评级升一级的方式予以体现。
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权重体系的差异
BREEAM体系在BREEAM体系中,工业建筑与办公建筑各指标所占权重较为相近,与住宅差别较大。相对于BREEAM办公建筑,BREEAM工业建筑更多地关注能源方面的指标,而办公建筑更多地关注交通运输方面指标。除此之外,其他各方面指标所占权重在工业建筑与办公建筑之间并无差异,均更侧重于管理、舒适与健康、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污染4个方面的指标,而水资源方面相应权重较小。BREEAM住宅建筑指标权重则明显不同于工业建筑,对能源、水资源与材料的关注明显较高。绿标体系国内绿标体系中,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比民用建筑多出一个章节———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在民用建筑中,室外环境与节地部分同属一章。从整体权重分配来看,工业建筑权重体系与住宅建筑更为接近,与BREEAM截然不同。在各个指标类的权重分配上,总体而言3类建筑基本保持一致。公共建筑在运营管理部分赋以较大权值,在节地上相应弱化,这与公共建筑运营阶段能耗巨大相符合。
结论
第一条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以下简称“评价标识”),是指对申请进行绿色建筑等级评定的建筑物,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按照本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要求,确认其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一种评价活动。标识包括证书和标志。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四条评价标识的申请遵循自愿原则,评价标识工作遵循科学、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制定管理办法,监督实施,公示、审定、公布通过的项目。
第七条对审定的项目由建设部公布,并颁发证书和标志。
第八条建设部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日常管理工作,并接受建设部的监督与管理。
第九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对申请的项目组织评审,建立并管理评审工作档案,受理查询事务。
第三章申请条件及程序
第十条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请。
第十一条申请评价标识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拖欠工资和工程款。
第十二条申请单位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申报材料,填写评价标识申报书,提供工程立项批件、申报单位的资质证书,工程用材料、产品、设备的合格证书、检测报告等材料,以及必须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管理资料。
第十三条评价标识申请在通过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后,由组成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对其进行评审,并对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30天。
第十四条经公示后无异议或有异议但已协调解决的项目,由建设部审定。
第十五条对有异议而且无法协调解决的项目,将不予进行审定并向申请单位说明情况,退还申请资料。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标识持有单位应规范使用证书和标志,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标识进行虚假宣传,不得转让、伪造或冒用标识。
第十八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停使用标识:
(一)建筑物的个别指标与申请评价标识的要求不符
(二)证书或标志的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撤销标识:
(一)建筑物的技术指标与申请评价标识的要求有多项(三项以上)不符的
(二)标识持有单位暂停使用标识超过一年的
(三)转让标识或违反有关规定、损害标识信誉的
(四)以不真实的申请材料通过评价获得标识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监督检查的
被撤销标识的建筑物和有关单位,自撤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再次提出评价标识申请。
第十九条标识持有单位有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情况之一时,知情单位或个人可向建设部举报。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可比照本办法对其规划设计进行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规定的其他类型建筑,可参照本办法开展评价标识工作。
第二十一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最直接的感觉,同时也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原因,于是要满足低碳经济需要发展绿色建筑。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量也随之越来越多,而因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证实,由于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中耗能巨大,其中电能的消耗就占据了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三,而建筑资源的获得也会对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且建筑垃圾对环境也会有危害。于是,建筑物的建造所带来的对环保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建筑中基本都是高耗能建筑,而且这类建筑还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很快,我国建筑业也需要考虑到越来越少的资源和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才慢慢引入我国[1]。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陆续了一些关于绿色建筑标准、规定和法规,大大促进了绿色意识。虽然我国对于建筑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重视比较晚,但是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这一方面了,而且也拟定了一些有关的政策法规。
2 绿色建筑技术
2.1 节能技术
建筑布局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方法。建筑在满足了使用要求,确定了地点和规模之后,合理的建筑布局相对来说对建筑影响很大了。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345)
作者简介:靳鹏伟,男,1981年生,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与教学。E-mail:
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在冬季散热相对来说也会降低。但是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在夏季的时候散热就非常必要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就需要相应的增大体形系数,这样更有利于节能。所以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作用来合理的布局。
2.2 建筑隔热保温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不好,即导热性能怎么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大小。在寒冷的地区,建筑围护结构就需要有很好的保温功能,在墙体的外层加一层保温的材料效果很好,并且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就既要考虑夏天的时候的散热效果,又要考虑冬天的时候的保温效果,这两者有时会发生对立矛盾。现在,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幕墙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从节能方面,玻璃幕墙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增加白天辐射量,相对提高室温,并且可以增加室内采光节约能源,但是就现在的技术来说,造价还是不低,相比较而言难以作为决定。而且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所以在夏天的话,太阳辐射就是对空调系统的一种大量能耗,透明围护结构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以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2]。从整体来说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不是透明围护结构差,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说,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使用量。
2.3 太阳能利用技术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年日照时数大于两千五百小时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部分地区还高达三千小时。我国研发太阳能技术是有很好的平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太阳能的范围将会更广。
2.4 节水技术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水资源匮乏。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采用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水价杠杆调节等方式,降低用水量[3]。推广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的雨水视情况结合实际收集或可以结合路面施工采用可渗透材料使雨水能浸透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注意节水以及对地下水的保护。
2.5 节电技术
照明不仅本身消耗能量,并且自身还会散发热量,在有需要降温的场所,照明还增大了空调系统供冷的能耗。在绿色建筑中有很多照明新技术能够减少照明的耗电。昼光照明是绿色的照明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电能消耗,还可以错开用电高峰期。节电技术的发展为照明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满足所需照明要求的情况下,节能的光源和灯具比普通光源和灯具消耗的电能要低得多。
3 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对建筑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相关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工作下,很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对绿色建筑在能耗上、环境保护程度上的评价结果,为后来者提供材料。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本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较为成熟评价体系主要有如下几个: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GBTool、日本的CASBEE、中国台湾的EEWH、澳大利亚的Green Star、芬兰的Promis E、瑞典的Eco-effect、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GreenCalc、德国的DGNB、法国的Escale,丹麦的BEAT等,还有绿色建筑挑战2000(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2000简称GBC2000),是由加拿大组织的,并有将近20个国家参加的绿色建筑国际合作大会。绿色建筑挑战大会的宗旨是成立一套能够针对全球所有绿色建筑的标准,各国家可以交换建筑信息使各自的项目案例能够进行对比及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这些评价体系具有典型性、应用及影响范围较广,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评估体系也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很多都是建筑业相关组织自己规定出来的。相比之下,欧盟各国政府在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很大的贡献,在制定建筑的评价体系上,各国官方政府的都积极参加。为了推动这些标准体系的采纳,政府会有积极措施来奖励那些参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估的企业,并且会对那些不参与环保建筑计划甚至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进行惩罚。所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3.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2001年9月出台的,由建设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编制而成,该手册的推行受到社会行业人士得广泛好评和热切关注,到2002年又对该手册进行修改、完善,因而第二版评估手册诞生了,2003年再一次进行修订完善,第三版评估手册再次出台,该版对社会影响颇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好评与认可,它是中国首部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5]。它包含生态住宅性能的方方面面,体现设计指导与性能评估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由能源与环境、环境规划设计、水环境与材料资源等五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有细化指标与实施措施,结构清晰,有利于指标的修改与改进。该评估手册采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理念来评价指标,技术措施定性指标有利于绿色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评价。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评价体系由必备指标审核、规划设计期间评判与运营管理期间评分标准组成:必备指标审核是指参评项目是否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以及是否适合绿色建筑要求进行审查评定,若其中任意一条不满足,则就没资格参评生态住宅;运营管理阶段与规划设计都是以五大指标评价为基础的,每部分大指标100分,即规划设计阶段与运营管理阶段都各是500分,总分共1000分。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我国以其他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加以借鉴,提出并制定了国家和多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引导和规范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使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得到适应,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6年6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建设部对绿色建筑评价和衡量的工具与标尺[6]。依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特点制定,明确说明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并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强力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我国应当鼓励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推动节能减排。以教育为核心,推进文化内涵发展。要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有许多要涉及的方面。建筑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大产业,由于其范围大、能耗高、领域广、涉及其他行业的内容多,因此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有着十分急切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体的节能计划实行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期下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的评价标准开始的时间虽然比较迟,但是总结了多个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中国实际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体现出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决心,同时由政府推动全国各地开展建筑绿色实施,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蔡瑾.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J].大陆桥视野,2009,05:78-79.
[2] 李薇娜.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06):23.
[3] 牛,杨杰.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分析与思考[J].东岳论丛,2011 (10):185-187.
[4] 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19).
1.1整体概况
我省从2010年底开展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截至目前为止,福建省共有25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达250万㎡,涵盖了办公建筑、住宅建筑、商业建筑、酒店建筑和科研用房等,在数量和建筑面积上,居国家中上水平。
1.2绿色建筑类型及标识类型
在2012年我省获得绿色建筑的建筑类型来看,公共建筑项目为10个,住宅建筑为8个,比例分布如图2。从建筑类型上看,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数量基本持平,说明我省绿色建筑在建筑类型上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公共建筑中,以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游建筑(酒店)为主,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类建筑等尚未有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这主要与绿色建筑在各行业的认知度及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适用性有关。在2012年度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中,获得设计标识为17项,获得运行标识为1项,见图3。从我省绿色建筑项目获得的标识类型上分析,这些项目大部分是设计标识,运营标识较少,其原因是:一方面绿色建筑一般是获得设计标识,然后才获得运营标识,而目前处于绿色建筑较快发展阶段,时间尺度的先后导致运营标识偏少;另一方面,对于住宅等项目来说,实施单位一般为房地产开发商,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仅作为其地产销售的一种手段,其并不关心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营标识的实现。
1.3绿色建筑标识等级
从2012年获得的绿色建筑等级来看,三星级绿色建筑有2个,二星级绿色建筑有5个,一星级绿色建筑有11个,见图4。所以本年度绿色建筑以一星级为主,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数量相对较少。这基本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规律一致,一星级建筑由于增量成本较低,技术难度较小,且易于实施,在绿色建筑中占主导地位;而三星级绿色建筑不论在面积上还是项目数量上所占比重较小。所以在我省目前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发展绿色建筑应以一星、二星级绿色建筑为主,并适当引导三星级绿色建筑发展。
1.4绿色建筑本地化
由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较为复杂,在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而衡量绿色建筑地域特征主要是看其是否采用当地适宜技术,更直接的体现是考察该项目是否采用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在2012年度我省获得的绿色建筑项目中,依据《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0)评价的项目有5项,占2012年度的28%(见图5),所占比例不超过1/3,有超过70%的项目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所以绿色建筑当地化程度不高。
1.5绿色建筑地域分布
从绿色建筑地域分布来看,我省2012年度绿色建筑均分布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见图6)。在九个设区市的绿色建筑分别为:福州7项、泉州5项、宁德3项、厦门1项、漳州1项、莆田1项、南平0项、三明0项、龙岩0项,见图7。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反映了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一致,一方面体现出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情况。
1.6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分析的因素,我省绿色建筑项目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单位比较单一。从绿色建筑实施单位来说,“万达集团”开展的绿色建筑项目有10个项目,“厦门建发”有5个项目,其他单位有3个项目。所以本年度万达、建发在我省绿色建筑实施单位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因此,下一步工作中,应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使得更多的单位参与绿色建筑的实施与建设,以利于绿色建筑的良性发展。
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保障。目前,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修订,多部标准和细则陆续编制,多省市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实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5]。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省具体情况如下:1、广泛收集和整理来自省内各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评审机构等单位在实施和开展绿色建筑工作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并已经着手对《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0)的修订工作。2、将《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检测及运营技术规程》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列入我省地方标准编制计划,并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研究编制工作,为我省绿色建筑的合理设计、检测及运营管理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利条件。3、2012年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福建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福建省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等5项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绿色建筑及节能标准体系。从以上的情况来看,我省在绿色建筑评价及建筑节能方面的相关标准已经具备,但是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检测及运营还相对滞后,阻碍我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所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省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也是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应重视的问题。
3配套政策的制定
绿色建筑是在经济方面需要更多的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项目,更重要的是,由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使开发商受益,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6]。建立绿色建筑激励政策,一方面可以调动相关主体参与绿色建筑开发、运营、消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并完善绿色建筑市场,建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7]。所以在当前条件下,要使绿色建筑由起步阶段转入迅速发展时期,制订并落实相关激励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2004年起,国家制订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激励政策,并于2012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这些重要文件将全面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从地方政策制订来看,苏州是国内最早对绿色建筑给予奖励的城市,其后上海、深圳、青岛、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出台了绿色建筑激励政策[8]。我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制订了我省绿色建筑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省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0万㎡以上,并从2014年起全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厦门和福州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措施[9]。但是与绿色建筑发展较好的省市相比,我省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相对单薄,所以我省还需进一步制订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激励政策及实施细则,在财政支持、税费优惠、政府采购向绿色建筑倾斜等,确保这些措施目标明确、灵活有效、可行性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