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2-06-06 20:41:05

导语:在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法与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60-02

引言:构建先进、高效、实用、有趣的教学课堂,始终是一名教师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介绍液压与气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传动的基本回路,其内容繁杂、理论抽象。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的《液压传动概述》内容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力求与同行交流学习。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一、课程分析

《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介绍液压与气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传动的基本回路,其内容繁杂、理论抽象。由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直观性,实验教学虽然直观但其动作迅速、元件和油管多而凌乱,不利于学生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而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静态的图形动态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系统简单化,将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教学设计内容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由马振福主编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该教材编写是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目标明确,理论浅显易懂,突出了实践应用,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学的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教学安排为二学时的理论教学,内容为项目一《液压与气压传动认识实训》中的任务一《概况了解液压传动》,作为该课程的开篇,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对液压传动的基本认识,更为学生兴趣的引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充实完整,我将任务三中的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等知识点融入本次课;为了清晰地展示液压传动原理,穿插了液压千斤顶的工作过程分析,为完成液压系统的分析打下基础。对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液压传动在生产设备中的应用,掌握液压传动系统的定义、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能理解液压动力元件的特征和执行元件间的能量转换。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科学进行观察联想,采用“任务驱动―创设情景―信息搜集―知识初探―案例导入―动手动脑”的教学模式,介绍液压传动系统;通过“猜一猜”、“连连看”等游戏活动形成对液压传动的基本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日常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液压技术应用就在我们身边,树立“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理念,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思考、探索求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不懂的问一问,不明白的查一查”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三、教法与学法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对液压传动的结构组成有一个清晰真切的认识,能将液压传动区别于其他的传动方式,并对其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液压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采用动画展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学练结合和游戏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学与玩中更好地去掌握专业知识。

机电一体化(高级工)二年级学生们有着较好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也较强,但是他们多缺乏自信心,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强烈。在搜集信息环节中,运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法学生共同找出液压传动的特点,在动手动脑环节中,学练结合,巩固知识。在液压实训设备和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配合下,我们应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教学环节设计

1.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播放图片,介绍液压传动的定义及应用,展示5000吨大楼平移61米的新闻视频,介绍其中的主角――液压千斤顶,引出主题,对照“昨日的愚公移山,今天的大楼平移”使学生形成对液压传动的深刻印象,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工作任务――进行液压千斤顶的原理图的连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选用震撼人心的事例、采用直观展示的方法创设情境导入问题,从而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教学目的。

2.搜集信息、知识初探。课前将学生们按照异质结合的原则分组,然后按小组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参考“液压、传动、系统、应用”等关键词。完成下面问题:(1)液压传动系统由哪些元件组成?(2)液压传动系统有哪些应用?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对液压传动形成基本的认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增加信息来源,正确运用网络,从而促进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3.典型案例、建构新知。引出典型案例――液压千斤顶,教师通过对千斤顶的工作动画展示、分析,讲解其中的工作原理,结合学生搜集的信息总结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元件的特征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们注意各机构间的能量转换。我们应该运用动画演示、分析讲解等教学教法,突出教学重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接纳、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点。

4.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为了对新知识进行强化,介绍学生认识稍复杂的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及组成元件,并分析各元件所属的类型;接着开始难点分析,让学生观察flas分析其工作台的运动方向,观察阀芯的移动带来的油路的变化,明确控制元件尤其是换向阀的功能。然后比较结构原理图和图形符号图,认识典型元件的图形符号,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讲解等教法,学练结合、层层深入等学法,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系统的建构。

5.任务驱动、动手动脑。任务一:由同学来表演液压元件,完成“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教学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个元件特征和图形符号;任务二:以两人为一组,把老师发给的图形元件符号图连接成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图,同学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根据液压元件特征编写的顺口溜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采用游戏模拟的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实现了教与学、知识与能力、接收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任务驱动让学生们积极的动手动脑,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6.练习测试、评价反馈。练习测试、评价反馈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完成本节课程的课堂练习和自评、互评反馈表,使教师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对课程教学意见等信息的收集,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五、教学反思

第2篇

一、关注课堂教学,强化目标管理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程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学”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能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否具体有效,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机械基础》的教学应摆脱传统的学科教学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强调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注意实际应用,适当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求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机械基础》中的机械原理,研究的是机器中机构的运动特性性能和设计问题。这与一般的基础课程存在不同之处:第一,一题多解;第二,只要能实现给予的运动要求,其方案都是对的,而差别在于考虑现实问题的周到性和合理性;第三,不限于逻辑推理的结果。例如,在讲解机械传动时,从传动是把机器动力部分的运动和能量传递给执行部分的这一目的入手,引出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最后,根据机器的功能和要求选择合理的传动方式。机械零件部分是学习通用零件的结构、功能和特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熟悉零件结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通用零部件的选用方法和装配技能等。这种引入目标意识的发散思维,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培养学生的目标学习意识。

二、抓好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积极思维相结合,是当代兴起的“情境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符合课堂条件下心理活动规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用在当今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启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一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它可以是直观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练习启发、演示启发等各种方式的相互使用。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就会感到新奇,并逐渐通过学习在知识上有所长进,在精神上有所享受。例如,在讲解滚动轴承时,出示各种类型的轴承,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分析、归类、总结它们的使用性能;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用硬纸板和图钉做成四杆机构,并通过改变相关杆的长度来演示各种基本机构之间的转换,并体会他们的运动特性。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三、重视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基础》不仅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很多学校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这些课件能将一些黑板教学不易描述清楚、学生难以理解,甚至于有些是在实验中看不到的现象,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例如,液压传动部分,只利用挂图讲解,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利用课件,把液压的动态过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然而,技工教育是针对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培养,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机构部分时,除了用多媒体形象展示各种机构的运动外,还要让学生观察各种机构模型、动作演示装置。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实践课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学中还要安排一些有较强实用性的实训课,如带传动中心距的调整、齿轮间隙的调整、减速器拆装等。实训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掌握基本理论。实训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按照操作步骤认真操作;安排一定课时去工厂车间见习,向工人师傅学习操作经验和窍门;结束后,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实践报告,特别要把观察到的现象、操作的步骤和自己分析、感受写在报告中。这样完成实践课,既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液压与气动;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是一类传授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不能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制,要强调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要扮演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协调人的角色。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系列基于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简称。它包括了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到职业教育领域,尤其在德国该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使用。

本文基于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我国国情与学情,采用传统教学与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1.液压与气动课程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开设的对象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维修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高中后三年制的高职学生,每学年有400多学生需要在第三学期学习这门专业必修课,共3个学分,48学时。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有:机械制图、计算机二维绘图、计算机应用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训、车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子电工技术等,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如:工控自动化应用技术、工控自动化应用方案、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2.传统的液压与气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及问题

高职院校中,很多液压与气动课程的老师仍然在采用传统的本科教学法,即按照知识体系从液压系统的简介、五个组成部分、基本回路到最后的典型液压系统分析。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部分液压与气动精品课程建设院校,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液压与气动的授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纵观许多采用项目教学或者行动导向教学的新教材,发现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换汤不换药。

因此,这样的改革实质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过是挂了行动导向的名头。结果往往是学生与老师都觉得没有意义,老师们又回到了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于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再次出现:一边是学生报怨教师教的不好,一边是老师指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不愿意学习。这使得我们必须再次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3.基于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实施

为避免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开始项目的学习,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先安排了24课时的基础知识讲授,内容包括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五个组成部分、基本回路和仿真软件使用;然后进行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由易到难安排了三个项目,其中二个液压项目(多缸顺序专用铣床液压传动系统的分析与仿真、铜铝屑压块机液压系统的分析与仿真)和一个气动项目(工件夹紧的气压传动系统的分析与仿真),共八周24课时。新的教学计划中,液压基础知识部分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讲授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最常见的元件、最基本的回路,只要求对液压系统有基本的了解。通过三个项目的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掌握常见的保压回路、调压回路、卸荷回路、换向回路和调速回路;掌握液压系统的控制要求;能分析中等复杂液压系统、熟练运用仿真软件去检验液压系统的动作顺序与具体要求;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项目2为例,详细说明本课程项目教学实施的全过程。阶段1项目初步分析:老师下达《铜铝屑压块机液压系统的分析与仿真》任务书;学生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对项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填写任务书中的计划分工表,分析记录可能存在的困难与解决办法;老师了解各组的计划分工情况,了解存在的困难。阶段2项目详细分析:学生完成系统简介、图形符号的名称与作用、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分析、各电磁铁的得失电控制分析、画出各工作状态时的液压油的流动路线图、系统基本回路分析等分析任务,老师巡察了解各组计划分工执行情况、了解进度、以及存在的困难、检查记录手写的项目报告书完成情况。阶段3软件仿真:学生利用Automation Studio 软件正确选择系统所需元件、连接系统仿真比较系统各个动作时液压油的流动路线与之前手写报告的区别、修改系统元件的参数,观察改变之后,动作变化的原因、记录仿真过程的图片、动画、数据图表、制作带解说的系统工作过程视频。老师与学生讨论,提供一些建议。阶段4撰写电子的项目报告与PPT:学生需要说明系统的工作过程与分析结果,遇到的难点与解决的办法,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价,简述优点与不足。老师准备小组自评表、同行专家小组考核表、项目考核成绩登记表等,并组织、筛选确定汇报的小组及成员,以保证下一次的汇报与评价工作顺利开展。阶段5汇报与评价:学生公开汇报与自我评价、同行专家小组评价、交手写的项目报告、交电子的项目材料:小组考核表、同行专家评分表、电子的仿真原文件、带解说的视频动画、PPT与WORD。老师课上组织汇报与评价工作的正常实施、适当点评、记录、收集资料,课后整理资料归档、登记成绩。

4.课程实施的保障及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法最困难的阶段是实施。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充分利用了Automation Studio仿真软件与学生的笔记本电脑,有效解决了项目实施这一最大的难题,让所有的同学都能行动起来,在行动中自主学习。

在项目教学阶段,并不是老师发了任务书与考核表就万事大吉。没有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取得成功。行动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需要老师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巡视、观察、记录、评价,此外还需要就某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与共性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全班性的讨论与汇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5.结语

教育是强国之本,作为老师应该负起这个光荣的责任。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学情,改变是必然。如何去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教学道路,需要所有一线老师脚踏实地、负责任的、认真的实干与探索创新。

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已经被证明是能够有效开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由于国情不同,把德国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到中国教育教学中来,是不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的客观现实的。我们没有拘泥于行动教学法的表面形式与方法,大胆创新,抓住其实质,在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了符合中国的行动教学法,事实证明易于操作、行之有效,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Riedl,Alfred.Handlungsorientierter Steuerungstechnik-Unterricht Pneumatik und Elektropneumatik an der Staatlichen Berufsschule Weilheim.[J]. Lernen & lehren,1996,(11):65-76.

第4篇

关键词: 机制制造 内在联系 直观教学 现场教学 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它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切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等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习机械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积极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书育人,德育为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性质,从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讲授,使他们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做人。

二、注重内在联系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上,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机械制造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材是按着一定的顺序编写的,但前、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讲授“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加工精度”等基本概念时,经常要用教材中的例子和生产中的实例来说明,而“典型零件加工”的内容又与前面机械制造基本理论有重要联系,就应引导学生寻找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更容易系统深刻地理解教材。

机械制造专业的各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机制制造技术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其它专业课和基础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介绍机床夹具的内容时,夹紧力可以由机械、液压或气动装置提供,夹具的结构就有变化[1]。教学中,要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气动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掌握要点,提高专业水平。

机械制造技术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单片机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介绍“机械加工设备”的内容时,由于机械装置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导致机床内部结构有很大差异。普通机床有复杂的机械传动和变速机构,而数控机床采用CNC、伺服电机、滚珠丝杠等部件,机械机构大大简化[2][3]。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他们深刻认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理论与实践更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理论联系生产实际,而在实习时要联系理论知识,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能带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三、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每节课的知识过多,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艺术性。对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易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讲课一带而过;较抽象的内容除布置学生预习,还应认真讲解;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充分地讨论之后,教师做总结,指出要点。例如在学习曲轴加工的内容时,曲轴与一般的轴不同,它由主轴轴颈、连杆轴颈和连接板组成,结构细长,多曲拐,刚性差,其加工过程很有特点[4]。组织学生参观曲轴加工现场并翻阅技术资料,自己根据零件加工特点,提出加工的方法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曲轴加工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案。这样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便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四、利用教具、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各部分教学应注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讲解各种刀具时就可以把常用车刀、数控刀具和刀柄、麻花钻、深孔钻头、浮动镗刀、珩磨头等带到课堂上,适时拿出来介绍。在介绍机制工艺规程制定的内容时,可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直观了解工厂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技术准备、毛坯制造、零件的各种加工过程等。较大的典型零件如车床主轴箱:床身等可能用木材和纸板做成简易模型,较复杂的工装、机床结构也可做成模型,必要时还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对于工步、走刀、工序等较难掌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车削、铣削的加工录像,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区分。讲解数控加工工艺时,可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介绍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的对刀、设置刀具补偿、工件的定位和装夹、刀具运动轨迹等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看数控机床加工现场,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搞好现场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各种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可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工厂机加工车间参观实习。针对某一典型零件的加工,可组织专题现场教学,要详细了解图纸和工艺条件,学习工艺过程,了解其典型设备、工艺装备的机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重点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方法;对生产中遇到的质量或其他技术问题,应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必要时,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在实习中,把典型的工艺方法、夹具、专用刀具都记录下来,与所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与现场要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教案,精心组织实习的内容,首先在课上介绍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然后带领学生深入现场,最后回到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汇总,指出要点。

六、认真搞好课程设计工作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对绘图、制图、加工方法、刀具应用、材料选择、夹具设计和工艺实施等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是学生独立思考、翻阅技术资料、完成设计的一个实践过程。设计的课题应选择有一定难度和代表性的零件,要求学生完成工艺设计、专用夹具设计、编写工艺规程等,学生要深入工厂,研究技术资料、夹具、刀具和量具,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有生产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生产并验证工艺的可行性。

总之,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必然能教好这门课,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洪涛.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蔡厚道等.数控机床构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国华.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25-02

近年来,一些老旧矿井的技术改造等使我国矿山机械装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对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在“质”和“量”上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作为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主干课程的《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对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所以应结合我学院实际经验去不断地完善《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该课题在探讨课程改革的思路以及模式的前提下,分析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对矿山机械设备使用、维护、故障处理及进行技术改造的基本能力,总结实践的成果,对以后的课程开发所应做的具体工作提出建议。

一、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中做出的改革

《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课程以学习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主要针对煤矿行业矿山生产机械的特点,按照机械化采煤生产过程主要生产设备为载体,分析归纳这几种主要设备的学习情境,完成学习情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制定课程标准。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

根据课程体系中核心技能需要,制定《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课程标准,把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从学生实情出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做、练一体化为典型特性,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设计,最终使教学取得显著成果。

《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这门课程在实行课程改革后的这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了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完成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同时,该课程的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并实践于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生产为主线,进行系统性规划,实施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互融,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完成生产的能力,以提高学习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在教学模式方面作出的改革

《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致有些内容很枯燥,即使有丰富现场经验的教师,如何传授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况且有的内容用嘴说不清,图画不出来,视频的内容也很有限,造成老师着急,学生听不懂。这样导致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强,很多的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让他们更加有兴趣的去学习,因此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可能会使学生出现一种厌学情绪。还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采掘机械也在不断的发展,比如说现在在采掘机械中应用的变频调速技术、电牵引采煤机、大型的液压支架以及一些由PLC技术控制的采掘机械设备,在讲解这些设备时决不能仅仅地讲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就可以了,必须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否则难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其中的内容。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知识,而不加以实践辅助,无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以上问题,在《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程教学方面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任务驱动,采用项目化教学,利用学院配备的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综合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模拟真实现场的采掘机械设备的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以各种采掘机械的使用与维护过程带动整个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系统地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学习到了每一种采掘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从而使学生具有了操作矿山采掘机械设备的技能,提升了判断和处理煤矿生产机械中的常见故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案列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变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为让学生活学活用知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实际问题理解理论知识及结构特点并从中发现前人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加深了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将任务、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任务问题深入到课程中去,针对任务通过学习、实施、实践体验等环节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学观结合方法。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我们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更高的积极性,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校内实训室,我们可以掌握井下采掘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过程及故障处理等。通过下矿实践学习,针对真实的产品给学生讲解,学生可以跟教师或者企业师傅提出问题,互相交流,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进入矿山生产角色。

4.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分组讨论这一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8人,共同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由教师负责施教,分项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分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概括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5.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我探究。采用启发式提问,老师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思想和信息得到多向交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

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正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到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我们在《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课程中主要用的现代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及网络教学。

1.多媒体教学。《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课程内容信息量大,很多教学环节相对比较抽象,在想象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教学课件、教学动画及视频的使用,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利用教学录像展现实践内容,特别是现场生产视频,增强了感性认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专业视野,对专业课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2.仿真教学。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配套了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综合实训室,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环境,精简了授课学时,提高了授课质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使用微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微课,将《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中的典型设备的机械分析、液压系统分析、操作规程、操作顺序、故障处理、工作原理、结构分析等制作成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而且内容可以被永久保存,当忘记所学内容时,可供查阅和修正。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使老师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

4.使用网络教学。我院网络中心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条件,2008年机电工程系建立了教学网站,教学资源逐步上网。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建立了本课程的技术交流群和留言板块,教师与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学术上和感情上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根据该课堂的教学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微课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新民.矿山机械[M].中国矿业出版社,2004.

第6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 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第7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目标;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73-03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资源勘查及油气(水)井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能力,同时可对该领域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具体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人才,特别是对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与同学们的深入交流,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应充分重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鉴于中国国情,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使得相当多家长把考大学看成子女们的人生唯一目标,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一切,考高分、进好大学是孩子们的全部,其他都是浮云。所以从不让孩子参与学习之外的事情,导致学生只会读书,只会考试,其他都有老师和父母考虑,不仅缺乏团队精神,也不主动参加社会活动,更没有除应试课程之外其他知识、技能的补充与拓展,有的甚至个人生活都不能自理。这些孩子们到大学后,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即便有好好学习的愿望,也因无法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的转变而无法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显然,要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应从点滴做起,其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应作为大学学习内容。首先,培养学生从大学入校报名抓起,如入校手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不要家长代办,学校要做好学生大学学前教育,为学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提供一些必要条件。其次,将学生宿舍采用混住式方式,让专业可边缘交叉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使得不同专业学生便于交流,在日常生活谈论中就可对别的专业有所了解,便于专业融合,人脉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建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让他们在喜爱中学习,将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勘察技术与工程是野外性较强的专业,生活内容与城市生活有着许多的不同,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企业文化,多找校友中工作多年、已经学会充分享受野外生活的同行谈谈人生体会,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工作乐趣等。

三、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引导是学生培养的关键

中学学习阶段,对于大多数考生、考生家长以及学校来说,学习知识并非为了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增强其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能力,而是一切围绕高考,考取高分是所有学生心中的重中之重,而接受填鸭式教育,通过死记硬背以及训练所谓的考试技巧来尽可能考取高分,进入“好”大学。学生本人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们训练的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是学生们学习的唯一动力,已经谈不上什么合理或者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学习完完全全是被动的,一旦考入大学,学校、家长们如释重负,体现在中学阶段的各种干预不复存在,导致大学新生们普遍不知道如何应对缺乏了老师、家长督促条件下的大学学习。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基础知识需牢固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方向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有关系,如:地质矿产勘探钻进;水文水井钻进;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施工钻进;油气井钻进;爆破孔钻进(采矿、物探);科学钻探(海洋、湖泊、大陆、环境、冰川、外星);地热、干热岩钻采;水力采矿;……显然,该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涵盖面较广且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有着较强的联系。例如对于《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来说,牵涉到专业基础知识有:岩石破碎与碎岩工具;井眼轨道设计与控制;钻井液与完井液;优化钻井;油气井压力预测与控制……而要学习这些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学科知识,如:岩石破碎学;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表面物理化学;油田化学;计算机技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学习内容呢?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所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及重要性,对自己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如在讲授相应内容时就将某种理论应用在具体工程那些地方以及如何应用教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结合与专业具体内容相关的模拟工程进行应用锻炼,将会有效地使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劲头就会高些。显然,这就对基础课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技术内容与特点。

2.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现在的高教水平总的来说是不尽如人意的,经常有学生反映在大学四年学不了什么东西,或者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有的专业所指定的培养计划,甚至只有在大学最后一年才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必要的实习环节严重缺失,这种缺失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说甚至是致命的。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专业实践时间少,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专业知识掌握得也较为浮浅,毕业后到工作单位后很难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或投入到工作中去,往往一至两年后才能承担一定的技术工作,特别是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差,更是难于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从一入校就与专业相接触,可让刚入学的学生从参观专业现场、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科普性专业讲座等方面入手,对专业逐渐了解,使其从入学就明白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等,同时在基础课程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一下与专业内容有关的认知实习,使其了解即将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学习期间穿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基础课教学完成之后,再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专业现场实习,然后再进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这样学生对学习课程所要掌握的内容目的明确,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提倡让学生经常与老师所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小组经常接触,采用参加研讨会、室内及室外试验甚至直接参与到项目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对专业有着切身了解,更容易明白专业内容学习的目的并由此产生学习动力。目前勘查基础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在学生一入学就安排有《学前专业导论》课程,力图在学生大学四年学习之前就对专业有个初步认识,并根据教学进度系统安排有认知性的专业教学实习、现场生产实习及专业内容较为全面的毕业实习。不定时安排专业讲座,并为每个班配有专业教师担任的学务指导,使得学生可随时与专业进行接触,已收到较好的效果。

3.灵活学习应用专业知识。专业课是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具体应用,课程教学要设法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总结、回顾,掌握融会贯通的技巧,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其自己体会过去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对现阶段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发现不足,立即采取措施补救,使得后续课程的学习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如钻井设备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尽可能结合设备有关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需应用到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知识及机械制图、材料处理、液压传动综合性思考题,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并锻炼将所学基础知识结合工程需求有机结合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作为任课的专业课教师则应认真批改作业,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更正学生错误,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并尽可能在讲授过程中适当安排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现场教学内容,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关联起来。如钻井与完井课程结束后,设定工程基本要求,安排钻井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通过具体钻井工程设计而进行综合演练,从而得到必要的锻炼。

4.指导学生尽量拓宽专业知识面。勘查技术与工程是应用性及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应用的技术体系。该专业主要从事与钻探工程为主的各种技术工作,是典型的隐蔽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戏称自己是“有眼干的没眼的活儿”。这是因为地下地质构造千变万化,施工人员看不见、摸不着,施工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工程技术人员结合长期的施工经验积累和对所施工钻孔的地下地质条件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对于钻进过程来说,发生的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各异:泥浆材料问题?钻头结构材料问题?碎岩方法问题?排屑问题?取心工具及操作技术问题?等等。如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能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措施失败,也会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指导后续工程施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很显然,知识面的拓宽将会活跃施工人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基础理论制定应对措施的能力和比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应尽力做到将与该内容有关,但属于不同领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随时跟踪行业技术进步并及时在教学中讲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以及跟踪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因为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任何一部教科书都不可能跟得上快速发展的行业技术进步,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努力,使得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了解到行业的最新技术进步。在教授课程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拓展知识面,适当留一些课外综合类练习,并结合某些内容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参考文献、相关查阅方式,达到拓宽知识面及获取知识渠道的目的。

四、教学资源要全面惠顾学生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试验设施资源等。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服务教学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学生,教师必须对所教授的课程全面精通掌握,其相关内容也要力求熟悉,特别是本专业所涉及现场施工相关工序内容必须熟悉,这样授课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学校应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让每位青年教师都必须通过现场得到锻炼,熟悉本专业的每项内容。让经验丰富、精通本专业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确保授课质量。学校在实验设施拨款时要首先为本科生着想,要依据教学大纲考虑到本科教学要求,所配试验设施要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及耐用性,而不是高精尖,只能给学生观看,而不能亲自动手,而学生无法亲自实践,其兴趣性、探索性就会大受影响。特别是与学生所从事专业应该必备的专业技能一定要做到学生可以随时使用,如泥浆性能测试、力学试验等;具有危险性或成本太高的可配备一些模拟装置,如钻头制作、钻机操作等,如目前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实践教学所配备的钻机模拟装置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除了一些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设备仪器之外,学校不同院系间有相当多的实验设施具备通识实践教学的条件,应该打破不同院系之间的封闭,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也为试验设施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当前人口数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发展不平衡。随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为此,“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勘查力度的加大,相应领域对技术及技术人员需求必然增加,因此,如何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对学生认真负责,帮助他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采取必要措施使他们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同时为他们提供较为全面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王杰,潘海生,孙克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1):18-23.

[2]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1):1-8+19.

[3]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5-14.

[4]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