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庆国庆标语

时间:2022-09-06 15:18:34

导语:在庆国庆标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庆国庆标语

第1篇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开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而丝绸之路是后来丝绸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通道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和田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和田玉是“玉中之王”

在众多闪石玉中,和田玉具有独特的材质与工艺特性优势,矿物粒度小,矿物杂质少,韧度大,结构致密度高,是和田玉的材质特性,明显优于其他闪石类玉。较高的透明度,较佳的滋润感,是和田玉独特的特性,明显好于其他闪石类玉。

特别是和田玉中的上品玉――羊脂白玉,主要特点是矿物结构较均匀,其透闪石含量99%以上,几乎是“纯玉”,质地细腻,品质极佳。同时,白玉的硬度要比青白玉或青玉的硬度要大些。因此,羊脂白玉也称为“白玉之冠”、“软玉之王”,是和田老三宝之一。

和田玉卓尔不群的品质与特性,成为琢玉行业的首选用材。在中国玉器宝库中,凡是重要大玉、礼玉、贵玉,几乎都是用和田玉琢制的。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玉中之王”。

和田玉是“帝王玉”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的历代帝王、权贵、帝王均爱好玉器,自商代以来的帝王个人所使、宫内礼仪所用以及内府所藏之玉,均以和田玉为主,和田玉成了名副其实的“帝王玉”。和田玉深受历史帝王厚爱,实因和田玉是帝王身份的象征。帝王是真龙天子,自然要用天下奇器珍宝,只有这样才能与其高贵身份相符。所以,帝王服饰用玉,如玉冠、玉带板等,多用和田玉琢磨。帝王御览、御批、御旨使用的玺印,帝王行大礼使用的玉圭、玉磬等,也多用和田玉碾琢,和田玉还是帝王权威的象征。

和田玉是“君子玉”

中国玉象征道德、品格时,必定是和田玉。因为只有和田玉才具备古人推崇的玉“五德”、“十一德”的自然、人文双重品格,其他玉均达不到如此完备的品质要求。

在中国社会,“君子”不是阶级阶层,更多指的是文化阶层,与“小人”相对。从社会地位看,“君子”处于中层,也可进入高层,以“仁”为本,以“礼”为质,重义轻利,坦坦荡荡,心明如镜,光明磊落,从善如流,以德修身,以德立业,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尊敬。在古代,君子高尚的道德操守,多以和田玉比之。《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春秋繁露》说得更直白:“公侯贽用玉,玉润而不污,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秽,必见于外,故君子不隐所短。”古之君子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把它反映美德的镜子,其坚硬象征品格,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忠诚,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玉已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标准含义的特殊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君子玉”概念的出现,使中国玉走出了权威的神坛,走下了神祗的灵坛,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因素,不仅融入了政治,又融进了礼仪文化,成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物化支柱。

和田玉是“品牌玉”

无论是玉器交易的历史记录,还是目前的玉器市场,或是潜在的大众玉器消费需求,在众多玉材、玉器中,和田玉无疑是最有影响力、最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玉”。

皇家琢玉,首选和田玉,其他玉视为次玉、菜玉、类玉。琢玉大师,如明代陆子岗,也非和田玉不琢。优质玉料,是琢磨优良玉器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著名玉雕作品,几乎无一例外是用和田玉雕琢的。

用和田玉雕成的玉器,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和田玉器,成了中国玉器的品牌。品牌和田玉的背后,是品牌的中国文化。

和田玉是“神秘文化”

中国玉器的神秘色彩,既有玉料的成因,也有碾琢的工艺,还有使用的功能,但影响最大,最具神秘感的还是与昆仑山相关的传说。

昆仑山高大雄伟,自然景观壮美神奇,在我国历史上有“万山之祖”、“第一神山”的美誉。昆仑山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以“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流传于世。

美丽的和田玉与巍巍昆仑联系在一起,古代文献早有记载,《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征至昆仑山“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史记》载昆仑山“其山多玉石”。《山海经》所载昆仑山满山是玉,居住在此的各路神仙琢成玉井,砌成玉台,筑成玉楼……

中国历史上使用的和田玉,主要来自昆仑山的“两河流域”,一条是玉龙喀什河,出产品质极佳的白玉,所以也称白玉河;另一条是喀拉喀什河,出产墨玉、青玉,也称墨玉河。在以行政都城于阗、和阗、和田命名西域美玉之前,昆仑玉早已闻名朝野,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并赋予神秘的色彩。

历史上将玉视为神物,可以趋祥避祛,可以逢凶化吉,可以食之成仙,可以裹尸不腐,多少与昆仑玉的神秘色彩、美丽传说有关。

和田玉是“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玉器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科技文化,更是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史有多长,中国玉的历史就有多长;中国文化有多深,中国玉文化就有多厚;中国文化影响有多大,中国玉文化就有多广。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先是对政治、礼仪、宗教、信仰、风俗、审美意识方面影响的广度与深度,没有哪一种古器物能与玉器相比;其次是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灿烂的八千年中华文化,唯独玉文化一直连绵不断,贯穿始终,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其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中国玉器也是世界六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千古流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和田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法替代的位置,中国玉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绝大部分是由和田玉谱写的。国家稳定了,经济发展了,文艺昌盛了,和田玉交易就活跃了,琢玉业就繁荣了,历史上春秋战国、汉、唐时期,以及清初康乾盛世,都是中国玉文化发达的时期。反之,国家动荡,经济凋谢,文化衰退,和田玉业就萎缩。玉命就是族命,玉运就是国运,国衰玉微,国昌玉盛,和田玉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兴衰存亡的晴雨表。

和田玉是民族团结的“文化纽带”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生活在神州大地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玉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和发展起来的。

和田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发展至汉代,成为西域重镇,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与中原交往密切。汉张骞出使西域途径于阗国,亲眼目睹于阗的繁荣景象。张骞使乌孙时,也曾派遣副使出使于阗。隋代裴矩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之间,撰成《西域图记》一书,将从敦煌出发使西域的道路分为北道、中道、南道,于阗在南道上,使隋唐丝绸之路更为畅通。明代、清初和田为叶尔羌汗国,主要输出玉石,据葡萄牙人鄂本笃记载,当时除河中捞玉外,还开山取玉,和田玉源源不断输入内地,为中国玉文化的再度繁荣提供了充足的玉材。

和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同时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之地,汉、唐时期,和田是西域的佛教中心,许多著名高僧,如晋时法显、唐时玄奘都曾涉足和田。直至公元11世纪,和田多数人民皈依伊斯兰教。魅力无穷的和田玉,使和田与中原架起了“丝绸之路”、“玉石之路”、“文化之路”,成为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团结之路”,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和田玉是“文化使者”

国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和大学都,收藏中国玉器,除少数先秦时期的玉器非和田玉外,其余藏玉几乎都是和田玉。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精美东周玉器,基本都是和田玉的产品。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玉、印度玉器,玉料基本来自昆仑山。国外厚爱和田玉器,实际上也是秉承了中国传统“首德次符”的品玉标准。在西方学者眼里,质地是玉器形态美、装饰美的关键,一件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品位高雅的玉器,质地一定是优美的。

第2篇

法国市井百姓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法棍,据说一个法国人每天要吃掉两根。早餐时他们喜欢将法棍切片涂上黄油、果酱。午餐和野餐时又会在法棍中间夹上肉冻、香肠、奶酪和生菜,做成法式三明治。吃正餐时,法棍可在头盘作为开胃小菜蘸橄榄油或肥鹅肝,也可和主菜搭配吃。最后法国人会用法棍的面包心将盘子里的残汤剩饭擦干净,然后道一声“美味极了”以示满意和感谢。我有一次做中餐招待法国朋友,面对一桌子菜朋友却不愿“动嘴”。倒不是饭菜不可口,没有法棍不会吃饭才是他们无从下口的原因。见此情景,我赶紧出门买法棍救急。吃法棍要讲究新鲜,不少人为买到刚出炉的法棍宁愿去面包店排长队,甚至还没到家就当街啃起来。公园里、地铁上随处可见把法棍当作点心或正餐吃的法国人。当我问法国人当街啃法棍是否有颠覆法式浪漫的嫌疑之时,他们却反问:“法国人若离开法棍还能叫法国人吗?”

事实上,除了当街啃法棍,法国人去商场购物会带着法棍,去总统大选投票也带着法棍,甚至去看球赛,球迷也会带上法棍为球队鼓舞士气,法棍已经成了法兰西精神的一种象征。对欧洲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一位头戴贝雷帽、手拿法棍的法国男人更能体现法国味道了(如图)。著名黑白照片《小巴黎人》中紧抱着法棍在大街上幸福飞奔的小男孩,成就了世人心中永远的巴黎印象。而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银幕处女秀《午夜巴黎》的一张剧照上,第一夫人手里拿的不是最新的时尚手袋,而是一根新鲜出炉的法棍面包。

为稳定民生,1987年前的传统法棍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这导致一些投机商从外形、原料上做手脚,制出加入牛奶、鸡蛋等的“伪法棍”和“花式法棍”哄抬价格。为此,法国前总理巴拉迪尔专门提出法案重申法棍的制作标准。2002年至今,一支法棍从原先的1法郎猛涨到1欧元,价格翻了近七倍。法棍价格的攀升反映了经济停滞、农产品价格飙升的现状,被称为反映法国民生的“晴雨表”。

第3篇

伦敦世博会――见证英国光荣与梦想

1851年5月1日,首届世博会(全称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在伦敦拉开帷幕。场面之盛大,就连见多识广的维多利亚女王都不由感叹:“我感到无比激动,放眼所见……是那么神奇、那么浩大、那么辉煌、那么震撼人心。”

有历史学家认为,伦敦世博会正式拉开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序幕。这届世博会是英国光荣与梦想的缩影。在宏大的盛会背后,隐藏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19世纪是属于英国的时代,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经济变化,特别是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和铁路、汽船等建设事业的进步,直接推动了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爆炸式发展,使其在当时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高居榜首。

当时,英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生产着世界各国所需工业品的大部分。在对外贸易方面,英国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达近1/4,几乎相当于法、德、美三国的总和,它拥有的商船吨位也居世界第一,约为法、德、美、荷、俄五国总和。

在工业革命引出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下,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全世界约25%的人口都至少在名义上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之下,“大英帝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全球各个时区都分布着英国的领土。

然而,“世界工厂”在生产出各式各样产品的同时,需要一个橱窗来展示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自信满满的英国人认为举办博览会是个好主意,希望借此将英国产品和制造程序介绍给世界,促进产品需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世博会在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伦敦召开,这既是对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英国文明的记录,更是对世界辉煌前景的展望。

芝加哥世博会――结束美国大萧条梦魇

1933年,美国经济正值大萧条的严峻时期。自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以来,美国已有5500家银行倒闭,银行系统全面崩溃,国内失业率高达25%,房屋价格直线下跌。

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也往往是芝加哥世博会受后人关注的原因之一,而当时的筹资困难无疑也是危机时期美国经济的一个真实写照。当时,经济不尽如人意,组委会无法再如以往世博会那样一掷千金,筹资一度陷入困境。但这也催生了创新,即发行世博会债券,并与食品、运输、娱乐等行业的15家供应商签订赞助协议。

尽管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召开,但芝加哥世博会却精彩异常。上世纪20年代,美国早已完成工业革命,已经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芝加哥世博会见证了美国经济的国际领先地位,并推动了美国经济从萧条走向复苏。

在“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下,工作中的炼油厂、电控拖拉机、牙膏生产线、面包生产线统统被搬到现场。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也首次展出,拉开了美国作为“车轮上国家”的序幕。这次世博会中,展馆多为临时建筑,由此推动了新型建材和建筑业的发展,为美国经济下一次繁荣打下了基础。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经济指标都稳步向好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也大减一半以上。

芝加哥世博会在美国经济从危机走向新一轮繁荣中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加快了以美国为引领的现代化在全球的传播,成为众多使美国日后进一步融入和主导国际秩序的历史元素之一。

大阪世博会――宣告日本重新崛起

1970年大阪世博会开幕时,日本举国上下已经经历了战后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在20年中,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重新崛起为新兴世界经济大国,成为首个举办世博会的亚洲国家。

历史学家认为,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加上之前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宣告了日本在战后重新崛起。特别是大阪世博会,在改变日本国民“战败国心理”、推动日本经济融入世界方面作用巨大。

大阪世博会正值日本创造经济飞速发展契机的时候,日本当时刚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政府为举办大阪世博会,在公共设施投资方面斥资巨大。在世博会之后,大阪整个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不仅是亚洲地区最早举办的一届世博会,而且是当时国际上办得最出色、最成功,至今仍有影响力的盛会,入场人数高达6420余万人次,创下了当时世博会历史最高纪录。

当时日本政府不仅对建设世博会场馆及配套设施拨出巨额专款,还对交通、住宿、公园、城市下水道与河道等进行了大力改造。尤其是在交通方面,政府对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线进行改建,扩大机场,从市中心到博览会会场之间建设了几十公里铁路,大大方便了游客参观和疏散。

总体上说,日本用于会场建设、相关投资等总费用达到3,3万亿日元,远远超出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的费用(2,7万亿日元)。这届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对日本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具有极大积极意义。得益于这次世博会,日本此后10年经济发展_直保持强劲势头。

大阪世博会闭幕后,经过整整10年的努力,原来的场址被改建成一个庞大的、绿草茵茵的世博公园。园内散布着各类博物馆和科技馆,原来的停车场等附属设施,现在全部改造成了游艺场和温泉等设施。这里已成为大阪的主要景点。据了解,公园便捷的交通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周边的房地产业,当地成为大阪一片幽静的近郊住宅区。

第4篇

【凤凰网体育讯 北京时间】7月31日晚间,伦敦奥运会举重女子63kg比赛在ExCeL展览中心结束,该项目没有中国选手参加。最后哈萨克斯坦选手麦亚-马内扎以抓举110kg、挺举135kg、总成245kg的成绩夺冠,打破总成绩奥运会纪录。马内扎超过第二名8kg,可谓优势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麦亚-马内扎又是一名华裔选手,她是来自中国辽宁的马内扎。

【相关报道】1、前世界冠军李娜曾因放言“我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与国家无关。。。。”在国内引起一片哗然。

2、据统计:前羽毛球男单世界冠军赵*华移民新加坡,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陈*华定居英国,前乒乓球世界冠军何*利远嫁日本,前乒乓球世界冠军林*卿定居香港,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陈*静定居台湾,前体*世界冠军移民美国,前体*世界冠军李*华移民奥地利,体*中心总教练黄*斌的老婆孩子早就移民加拿大,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陈*荷移民美国,跳水皇后高*敏移民加拿大,前跳水世界冠军李*花移民加拿大,中国跳水名将李*政、陈*波、李*平等在美国,任*芬、杨*梁在马来西亚,苏*薇在日本,王*祥、童*辉在澳大利亚,朱*军在新西兰……

虽然说奥运大家庭,世界一家亲,但不知道大家看了上面这些报道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很多世界冠军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进行专门的训练,文化课的教育大多数跟不上,思想品质的教育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国家花费很大的气力培养出来的体育健将、文化名人、艺术巨星、一旦成名或小有成就就纷纷去追求“更好的空间”,弃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祖国而去,甚至还有的“与祖国为敌”,这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对全体国民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现在,随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修订,把国情教育的有关内容调整到了德育教育部分,我认为十分的有必要,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在了解我国当前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各方面的杰出人士,在发展个人特长的同时知道自己将来应该为谁服务,使他们深怀爱国之情,常立报国之志。

那么在我们在把国情教育内容调整到德育部分后,怎样准确的把握这一部分的教育目标呢?我认为要想做好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使学生明确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什么

在本部分的教学中,统观我们的初中思想品的教材,我认为教材总共提到了我国的两个大方面的国情,一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我国的三个基本国情,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目前我国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和妥善应对这一国情。

新课标把这一部分放到了德育教育的部分来进行教学,我认为目的就是要学生时刻明确我们的国情,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正视现实,敢于面对,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五一十,原原本本的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会面对现实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从而从小就树立起为祖国、为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自发的萌发出潜在的爱国意识,这应该是把国情内容调整到德育部分的真正用意,我们在制定国情方面的教育目标时应紧紧把握这一教育意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把这方面的知识与现实展现给我们的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民族危机意识、资源危机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明确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明确每个人,特别是在某些方面有些建树的人身上所担负的振兴祖国的责任,时刻胸怀祖国,对祖国的发展与复兴自觉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使我们的年轻一代成为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承担责任,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我国当前的国情

现在我们的国情就摆在这里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我们的国情,直接影响到我们这一部分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甚至老师不能准确的把握,首先说,目前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从国家形态上来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国家形态,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是个“质”的问题,毋庸置疑;但我们还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程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还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奋斗。这是一个“量”的问题。另外,目前我国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去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我国要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教材把这些调整到德育部分就是要把这些思想深深地根植于广大强少年心中,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危机意识及责任意识,为祖国的强大繁荣而不懈奋斗。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首先领会透新课标这样调整的真正用意,然后通过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这部分知识深化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深处,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从小能真正理解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明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明确祖国发展多各种人才的需求与倚重,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从小树立为祖国的发展强大献身出力的思想,使他们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念,进而把这种信念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潜力,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永久的航标。

第5篇

一、包装设计的概念

包装设计由绘画艺术与自然科学相互融合而成。将其运用到产品的包装,对其产品加以保护和外观上的美化方面。它不再是狭义上的艺术,也不是单纯的装潢。包装是包含材料、心理、市场,艺术综合要素的多学科,多功能相互结合的艺术设计。主要作用分为两个方面:首要特点是保护商品不受破损,其次是美化产品,并对这一产品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如何在包装设计的基本任务上实施绿色环保,经济实惠的去设计产品包装的造型,外观等是我们所需要去探索的。

二、情感符号的形态及作用

(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产品中情感符号的运用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符号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它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工具。符号学观点指出:符号系统展现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文化现象,符号可以表达事物中所存在的所有形式以及方向,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化都是符号的组合。同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决定了其符号的含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俗,都可能给消费者以不同的展现方式所呈现。无论是产品包装上出现怎样的符号,或是图形或是文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给人以关怀,将情感直观的传递给人们。产品的包装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客观载体,当然也离不开情感与符号的表达,包装设计中的情感符号表达形式与消费者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沟通与交流。

(二)符号的传播有时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必然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制约。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一定的情感符号与视觉图案的运用,让消费者很直观的对这一产品有了深刻的了解。任何符号都不可能成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能否正确地将情感符号给予消费者获得一致的感知,需要对消费者的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对同一符号的认知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差异,民族文化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糖果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语境表达

糖果包装的首要因素是突出其趣味性、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用以增强包装的设计感。因此在现在糖果包装设计的视觉认知过程中,情感的诱发与联想不能仅仅靠设计者单方面的意愿,而要在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前提下,通过设计营造的物有所值、物有所爱的这样一种信息传递,刺激消费者主观心理,使其主动参与购买,不应有强迫的成分。一件好的包装设计作品如果想要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并且读懂、领会其中含义,必须将人的视觉、听觉等因素考虑其中,将包装中的文字、色彩、造型、材质,图形等综合在一起。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糖果包装设计中图形对于情感语境的表达

图形在视觉传达中具有直观易懂、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等显著优点,所以在糖果包装设计中被广泛采用。图形在包装中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商品的特点,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让商品信息更快速的深入消费者的脑海之中,促使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包装中的图形选用,必须契合产品的形态,功能,用以提升糖果产品的形象。充分利用图形自身所具备的的寓意象征性作用,准确传达产品信息。

(二)糖果包装设计中色彩与肌理对于情感语境的表达

在糖果包装设计中色彩具有象征性和感情特征代表着童真,也可以用绚丽的色彩吸引人们去回忆自己的童年。色彩在包装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向消费者传递情感。是欢乐、是悲伤,还是温暖;色彩在视觉上的冲击是最直观的表达,就像红色代表炙热,蓝色代表忧郁一样,是人眼可以直观感受的。例如,可口可乐的红色、麦当劳的红色和黄色以及富士胶卷所用的红色和绿色都是最经典的案例。肌理和色彩一样,糖果包装中肌理对人的心理、生理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包装设计中,有时肌理可以比具象图形包含更多的意义,表达更丰富、更含蓄的内涵,如高贵、秀丽、温和、朴素等。糖果包装中可以运用肌理效果给人以童趣,健康,甜蜜等情感寓意。

(三)糖果包装设计中文字与字体对于情感语境的表达

糖果包装设计中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作为食品,安全是首要,对于糖尿病患者,糖果的摄入会危及生命,因而木糖醇的文字植入对于包装十分重要。商品包装可以没有图形,但不能没有文字。文字作为视觉要素,在包装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些重要事项还是需要文字说明来的清楚,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图形。对于一些特殊消费者来说,文字可能对于她们更有帮助,它可以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也可以避免患者误食。

(四)糖果包装设计中造型对于情感语境的表达

第6篇

一、骨法用笔与画家情感有机融合的统一

唐人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就是说明形的意义能不能跟着形象的构成而具体地表达出来,其关键就全在于“用笔”;也就无异说,不懂“用笔”虽也可以成画,但要很好地显示形的意义,那就不可得了。这样,懂不懂“用笔”应是指熟悉不熟悉怎样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技巧,不是仅指知道不知道使笔与力相结合的方法而言。

因此,“用笔”练习――主要是构线练习,被认为是中国画的基本练习。而构线技巧,即使每一有力的线条都直接显示某种感情的技巧,也就被认为是中国画的特有技巧。

根据以往画家的经验:凡属表示愉情的线条,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是燥、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也是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的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风趋电疾”,如“兔起鹘落”,纵横挥斫,锋芒毕露,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不过,这种抒写强烈情绪的线条,在过去名迹中是不多见的。原因是过去作者虽喜讲气势,但总要保持传统的雍穆作风和宽宏气度。所以状如“剑拔弩张”的线条且常被一些士大夫画家所深恶痛绝,而外柔内劲所谓“纯棉裹铁”或“绵里针”的圆线条,就从最初模仿刀画起一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中国画的主要线条了。

圆线粗的叫做琴弦,细的叫做铁线,最细的叫做高古游丝。游丝最初仅见于春秋战国时代金银错器上,从汉人一度仿楚画用于漆画以后,就很少看见,所以叫它做高古。无论是琴弦,是铁线,其初每一图中都只许用一种线条,唐代以还,才看见两种线条同时用在一图一形中,也有在一条线上分别粗细的。到了南宋,由于作者善用方笔;到了元代,由于作者善用渴笔,逐有混合用方、圆、粗、细、燥、湿等线条构成的画,用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情绪。这种在一图一形中的线条逐渐变成多种多样,应该承认是构线技巧的进步吧。

二、运笔方法与画家所描绘对象的高度统一

山水画在笔线形式美的要求上,提倡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形式美,作出的画也就不足观了。其他如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用笔的禁忌。

许多著名的画家,往往同时是书法家,而有成就的书法家,要学画也容易迅速取得成就。只有练就了深厚的用笔功力时,才能水到渠成,能得心应手地画出预想的线条,人为的做作只能适得其反。

三、李思训父子小笔硬画与艺术风格的统一

由展子虔到李思训父子,人们可以看到使用硬笔的、工致的、装饰性很强的青绿填彩的山水画。它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足见我国山水画艺术,远在八世纪以前已经有灿烂的成就了

在用笔方面,李思训画派改进了展子虔比较平直、稚拙的墨线运用法,而能曲折多变地钩划出丘壑的变化,沈颢称他“风骨奇峭,挥扫躁硬”。李思训父子是用坚挺的小笔作画的,笔触线条显得坚硬、劲挺而优美。据说,李思训这种小笔硬画的技法,王维也受他的影响,五代以后的荆浩、关仝、范宽、李唐、马远、夏等也自然有脉络相传、继承发展的关系了。

李思训父子在青绿设色方面,也有重大贡献。唐以后的金碧山水,可以说,无不受李氏父子的影响。我们看《江帆楼阁图》和《明皇幸蜀图》,在设色上较展子虔的《游春图》有变化,有进步,尤其在《明皇幸蜀图》里所使用的大青大绿来填敷山石的丘壑凹凸,向阳向背的形态,已能冲破一定的程式,也不若《江帆楼阁图》的设色那种尚嫌平板的迹象。王石谷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见《清晖画跋》),《明皇幸蜀图》可以说是大体上达到了“体重气清”的设色要求,而且多少已经具有“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的技法上的条件了,故能显出神采生动,自然妍丽的妙处,给后世青绿设色开启了有益的法门,我们看到王希孟的《江山千里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以及元代的冷谦,明代的仇英等的作品,都受到李思训画派的深远影响。

四、界画的法度与画家传达的艺术效果的统一

当然,界画之难并不是绝对的,辩证法告诉我们,难的事物经过学习,在了解、掌握其内在规律之后,便可转化为易。古代楼阁虽然“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界画虽然要求“方寸之间,向背分明,角连拱接,而不杂乱”。但只要我们循序渐进,了解古代建筑,掌握界画的基本画法,当构思涌现在脑海中的时候,才不会感到束手无策。

界画的工具和材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其他画种相同,只是比它们多有一条界尺。界尺木质坚硬,不会变形。古人多用红木,其实樟木、梓木等也可以。它的长度以一尺二三寸,宽度以一寸四五分,厚度以六七分左右为宜。它的式样大致有三种,制作要求表现光洁、平整。必须注意界尺的两边一定要直,不能有一点弧线,否则在画线条时会产生弯曲,影响绘画效果。界尺两端的宽度也应该完全一样,上面不需要刻尺度。

第7篇

专家点评:对于一年级学生,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体会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并在读写中训练。目标清晰准确。

教学过程:

师(出示小河课件1):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齐):小河!

师:那小河是什么样子呢?

生1:弯弯的。

生2:弯弯曲曲的。

生3:窄窄的。

生4:细细的。

专家点评:从书本“弯弯的”引出,又不局限于书本,让学生直接观察小河,并得出“弯弯曲曲、窄窄的、细细的”,真正把书本当作一个例子。引导学生通过书本进入生活。视野开阔,教学灵活。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书上只是说“弯弯的”,大家既沿着小河的走向看出了整条小河是弯弯的或弯弯曲曲的,又横着看出了小河的宽度是窄窄的或细细的,比作者看到的还要多。请大家读读,比较以下几种说法,你喜欢哪一种说法。

1.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

2.我家门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3.我家门前有一条窄窄的小河。

生1:我喜欢“我家门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生2:我喜欢“我家门前有一条窄窄的小河”。

师:有没有人喜欢“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呢?(看无人举手)大家为什么不喜欢第一句呢?

生1:因为第二句写出了小河是弯弯的。

生2:因为第三句写出了小河是窄窄的。

师:对,“弯弯的”与“窄窄的”把小河的样子写了出来,比直接说小河要具体生动,所以表达效果也好。

专家点评:进一步通过有没有形容词的修饰比较,让学生明确了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个比较是总结,也是一种升华,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规律,体现了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与高超的教学艺术。

请大家再看一看,小河边长的是什么呢?

生(齐):青草!

师:对,是青草。那青草又是什么样子呢?

生1:青青的。

生2:绿绿的。

生3:碧绿的。

生4:嫩嫩的。

生5:柔弱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是小作家,作家只看到了小草是“青青的”,你们不仅用了“绿绿的、碧绿的”来形容——

生(齐):颜色!

师:对,颜色!还用“嫩嫩的、柔弱的”来形容小草的嫩与弱,这是娇小的样子。你们可都是大作家啊。

专家点评:颜色学生容易知道,就让学生说;“嫩嫩的、柔弱的”写的是什么特征,一年级孩子不容易说出。老师来说,而且并不在具体特征上讲深,只是让孩子感受,这是目中有生,因人施教。

师:那大家来看下面三句话,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1.小河边长满了小草。

2.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3.小河边长满了嫩嫩的小草。

生1:我喜欢“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因为它写出了小草的颜色。

生2:我喜欢“小河边长满了嫩嫩的小草”,因为它写出了小草嫩嫩的样子。

专家点评:从前面的两个步骤,到这里一个步骤完成。这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上一环节的积累。细与粗的把握,体现了老师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宏观把握。

师:很好!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大家不仅图片观察得很仔细,连语言表达也体会得很细致。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要把事物具体的样子写出来,就要用具体的形容词来修饰?

专家点评:从两个案例进一步进行规律性总结,这是更深一层次的课堂教学升华。

生(齐):是的!

师:所以,大家写事物时,要学会用形容词来修饰事物。老师再给大家几件事物,大家看用什么词语来修饰?

(先出示一条笔直的公路图片)’

生1:笔直的公路。

生2:宽宽的公路。

生3:灰灰的公路。

师:很好!“笔直的公路”写出了路是直的,“宽宽的公路”写出了路是宽的,“灰灰的公路”写出了路的颜色是灰的。

(再出示一棵粗壮碧绿的银杏树图片)

生1:绿绿的银杏树。

生2:碧绿的银杏树。

生3:粗粗的银杏树。

生4:粗壮的银杏树。

生5:高高的银杏树。

生6:茂盛的银杏树。

专家点评:从课堂到课外,从阅读到写作,体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了然无痕。

师:你们看到这么多,太厉害了!“绿绿的、碧绿的”是写银杏树的颜色,“粗粗的、粗壮的”是写银杏树的粗细与结实,“高高的”是写银杏树的高度,“茂盛的”是写银杏树枝叶繁茂。

(再出示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图片)

生1:可爱的小白兔。

生2:白色的小兔子。

生3:雪白雪白的小兔子。

生4:胖胖的小白兔。

生5:肥嘟嘟的小白兔。

生6:胖乎乎的小白兔。

师:很好。“白色、雪白雪白”是写小兔子的颜色,“可爱”是写小白兔惹人喜爱,“胖胖、肥嘟嘟、胖乎乎”是写小白兔长得胖。下面请大家自己看看身边的事物或人,然后用合适的形容词把他(它)的样子说出来。

生1:厚厚的橡皮。

生2:细细的笔芯。

生3:老师高高的个子。

师:那英语老师呢?

生(齐笑):胖胖的英语老师。

生4:高高的楼房。

生5:明亮的教室。

专家点评:从课外又延伸到日常生活。进一步深化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将课堂培养的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是学生内化的最重要的一步。从课文到课外再到日常生活。是学生从语文知识的感性习得到拓展延伸再到日常运用的三级跳,这三个层次设计非常清晰,体现了语文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师(总结):很好!同学们已经能够用形容词来写事物的具体样子了,以后在阅读中可以看别人用的形容词用得好不好,在写作中也要多用形容词,把事物的样子写出来,让写出来的东西很形象,很生动。

专家点评:进一步总结提升。

师:下面两组句子,老师根据同学们说的作出一些调整,大家比较一下,看看更喜欢哪一句?

1.白色的小兔子。

2.雪白雪白的小兔子。

1.很厚的橡皮。

2.厚厚的橡皮。

生(齐):“雪白雪白的小兔子”和“厚厚的橡皮”!

师:老师也喜欢这两个短语。大家着看我们喜欢的两个短语与其他两个有什么不同呢?

生:这两个词语是重复的。

师:对!你们一下子就发现了,这重叠的词叫叠词。其实,你们刚才已经用了很多,如“青青的小草、弯弯的小河、厚厚的橡皮、细细的笔芯、高高的楼房”等。这些重叠的形容词用得好,能让文章更具有味道。大家能不能用这些叠词再来说说生活中的事物?

生1:厚厚的书本。

生2:薄薄的作业本。

生3:长长的木头。

生4:宽宽的长江。

专家点评:本以为这一课教学已经完成。谁知却又推进一层,让学生体会重叠性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让我产生了“又一村”的感慨。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文学素养,看似简单。可从一年级做起,试想,学生如果经过十几年这样的浸泡,其语文素养当如何?老师的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艺术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8篇

【关键词】 温度; 时间; 血清血脂4项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061-01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生化检验模式,使生化检验的数据更加可靠准确,但是在临床的具体实验中还存在采集的血液和标本不能及时检验的情况,因此血液标本的存放温度和存放时间就对检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1]。本文就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脂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观察,以寻找血液标本最合适的存放温度和存放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50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25名,女25名,年龄13~68岁,平均34.2岁。

1.2 方法

仪器选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选用北京首医生产的试剂和质控血清及校准品。清晨空腹采集50名受试者静脉血5 ml,用离心机以35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待检,质控血清及校准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操作,分别对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4项进行检验,其中TC和TG采用酶法,LDL-C和HDL-C采用直接法。标本分离后,每份血清各装置在3管内,将3管分别放置于室温(22 ℃)、4 ℃和-20 ℃的温度中保存,检测的时间分别为,22 ℃:即刻、2 h、4 h、6 h;4 ℃:2 h、4 h、6 h;-20 ℃:7 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

2 结果

TC、TG、LDL-C、HDL-C在22 ℃和4 ℃之内任何时段的结果与即刻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LDL-C之外,其余血脂三项指标在-20 ℃保存7 d的测定结果与即刻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检验中,标本能否及时地进行检验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标本无法进行及时的检验,因此探讨标本在何种条件下保存才能尽可能小地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是十分必要的[2]。

在本组的结果中,TC、TG、LDL-C、HDL-C的22 ℃和4 ℃之内任何时段的结果与即刻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选择常温保存或4 ℃保存,在6 h内对血液标本的血脂四项进行检测,结果均比较稳定。同时血脂四项中除LDL-C之外,其余三项指标在-20 ℃的测定结果与即刻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检测结果对患者的意义重大,而标本的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等人为因素又是可控的,同时技术性要求不高,因此临床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根据待检测指标对时间和温度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保持方法,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工,王丽,王望东.血液标本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小板系统检测指标的影响[J].微循环杂志,2009,15(3):74-77.

[2]黄翠,刘胜勇,等.标本静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8,20(3):190-192.

第9篇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G83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113-04

Test Index of Event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and Its Evaluation in China’s Youth

Sports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ZHANG Xiaoy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youth sports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has been operated as the official qualification test of the 2008 and 2009 league. The overall event specific physical scores were considerably high in the test index system and its difficulty level has been controversial.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special physical index in the test competition, scientifically proved the content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special physical index, and propose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ports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event specific fitness; test index; index evaluation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国际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而赛事是衡量项目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竞技健美操项目与国际接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赛事国际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赛事也进入规范化、体系化发展阶段。2008年,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作为联赛的资格赛正式开始运行,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存在较大完善的空间。

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作为青少年测试赛的核心内容,不但直接决定测试赛的结果,而且还影响个人比赛的连续性。2008和2009两届青少年测试赛中,测试指标体系的专项体能指标相同,未发生变化,但该指标难易程度的设置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内容及评分标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针对性对策,这将会完善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模式,同时对我国基层健美操训练起到引导作用,并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相关研究的论文,阅读体育测量评价、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收集我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的有关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内容,在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就专项体能测试指标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其中对2010年全国11站测试赛区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8.95%。在全国健美操分站赛及锦标赛上发放专家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100%。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制定者、国家健美操项目主管及健美操领域的资深专家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面谈,征求宝贵意见和建议,获取权威性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2008年13个赛区和2009年12个赛区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的构成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

投稿日期:2010-05-19

作者简介:张晓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1]。运动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各个专项的运动素质要求不同,且运动素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在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中选取的“速度、力量、无氧耐力”、“静力性柔韧”,均为素质指标,因此确切的说是专项素质指标测试。

2008和2009两届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相同,未发生变化,仅从测试内容难度及评定标准的不同来体现不同性别或不同组别的差异,测试内容如表1所示。表1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

专项素质部位项目内容测试内容一级 二级 三级评定标准满分标准一级二级三级 质量分完美4 小错3 中错2 大错1 失误0速度、力量、

无氧耐力上肢30 s俯卧撑击掌俯卧撑30

12025

1≥10 cm

0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选取了“速度、力量、无氧耐力”、“静力性柔韧”两项二级指标。速度和力量素质的测试内容设置以身体部位为基准,围绕上肢、腰腹、下肢展开,辅以时限性为耐力补充因素,并根据不同年龄组别身体发育特征设定完成动作的难度系数,设置了上肢30 s俯卧撑、躯干60 s两头起及下肢30 s的基础难度动作测试。测试结果由完成次数(百进制)与完成质量分(0-4分)的乘积所得,其中完成质量分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即完美(4分)、小错(3分)、中错(2分)、大错(1分)及失误(0分),最后总评定结果按权重比例予以换算。无氧耐力素质的测试以10 m折返跑为主,一、二级组与三级组所限时间不同,分别为120 s和90 s,其测试结果评定方式与前两者相同。静力性柔韧指标也是以身体部位为基准,但其测试内容及结果评定方式却异于速度、力量和无氧耐力素质,其测试内容包括站立提拉肩、体前屈及劈腿。与前面所提测试指标不同的是,静力性柔韧以度数为衡量标准,而不是完成次数,再根据不同度数所对应的分值确定最后得分。

2.2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实施效果

2.2.1 专项体能各指标的归属情况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的设置应以竞技健美操项目所需专项素质特征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测试指标。根据运动素质的分类,结合竞技健美操项目的技术特点,将竞技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总结为以下表2。

竞技健美操所需的专项体能主要包括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动作速度、移动速度、无氧耐力、静力性柔韧以及灵敏,这些素质是运动员完成操化动作、难度动作及过渡动作等的基础。根据表2归纳的竞技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将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运动素质归属类别进行整理得表3。

由表3可见,专项体能测试所设置的指标主要集中于力量素质,体现在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上,对移动速度以及无氧耐力测试指标涉及的力度不够,移动速度仅10 m折返跑体现,考核多个素质的综合性指标较少。而竞技健美操所需专项体能中的灵敏素质,在青少年测试赛中并没有专门的测试指标充实,仅10 m折返跑有相关的涉及,力度不够,是否有必要增设相关指标的测试内容值得探讨。

表2 竞技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

一般

素质专项素质 含义 举例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运动员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跳跃类难度力量耐力(控制力)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支撑类难度速度动作速度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托马斯类移动速度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操化动作耐力无氧耐力(速度耐力)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行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成套动作柔韧动力性柔韧肌肉、肌腱、韧带根据动力性技术动作需要,拉伸到解剖学允许的最大限度能力依柳辛类难度静力性柔韧肌肉、肌腱、韧带根据静力性技术动作需要,拉伸到动作所需要的位置角度,控制器停留一定时间表现出的能力搬腿类难度灵敏专项灵敏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跳跃类难度表3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运动素质归属类别

专项素质

测试指标力量素质快速力量 力量耐力速度素质动作速度 移动速度耐力素质

√√2.2.2 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 本文就专项体能指标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专家对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的五个等级合理性评价,得出体能指标总体的合理性较高,如表4所示。

表4 专项体能指标的合理性(n=29) %

非常合理比较合理一般不合理很不合理测试指标13.7937.9334.4913.790评价标准10.3434.4844.8410.340 专项体能指标达到“一般”、“比较合理”、“非常合理”的比重为86.21%,而认为该指标设置不够合理的专家占13.79%。通过访谈得之,大部分专家认为指标选取针对性较强、评分标准量化、细化,总体体能指标设置合理性较好,而部分认为其设置不够合理的主要原因是无氧耐力指标相对较少,仅10 m折返跑一项,且与竞技健美操的关联性相对较低;静力性柔韧指标的评价标准设置偏低,存在角度测量上的误差隐患,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可控性相对较差,对该指标评分标准梯度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疑虑。

2.2.3 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满意度

表5 专项体能指标的满意度评价(n=189) %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测试指标 11.1146.5726.4515.870评价标准10.5845.5026.9916.930 由表5可见,对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不满意的参与人员占15.87%,对其评价标准不满意的占16.93%,两项总体满意度分别达到84.13%、83.07%,说明专项体能总体实施中的满意度较高。从参与人员的访谈中得之,对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不满意的原因在于专项体能测试中耐力测试即10米折返跑测试指标设置难度过于简易,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能达到满分,未能充分体现测试者的自身的体能水平;另外该指标测试操作流程不够统一,标准不一,规范性较差,随意性较大,使得误差大。参与人员对该项得分(即评价结果)、测试流程均存在一定程度不满。

2.2.4 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专项体能指标主要由力量、速度、柔韧和耐力四各方面呈现,如表6所示。

表6 2008、2009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各组别各指标

平均成绩统计表分

组别力量、速度2008 2009柔韧2008 2009耐力2008 2009体能评定结果2008 2009一级80.49 85.05 82.39 92.13 99.36 99.28 87.42 91.29二级80.50 92.37 90.97 95.09 99.77 99.94 92.16 95.69三级95.43 96.30 92.59 96.84 99.98 99.97 95.94 97.44平均85.47 91.2488.65 94.6999.70 99.7391.8494.81 2008、2009两届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总得分偏高(表6),三个组别的平均“体能”得分为91.84、94.81,均在90分以上,且总体呈现各项成绩2009高于2008的趋势。在各指标单项得分中,以“力量、速度”一项得分最低,“耐力”一项得分相对最高,该项两届成绩均在99分以上,平均分几近100,一定程度反映出总体评分标准百分设置上限过低。

而从年龄组别来说三级组平均得分最高,在95分以上,其次是二级组,一级组得分较低,但也在86分以上。三个组别的最后平均成绩能够反映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随着运动员年龄的不断增长,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要求更高,维持高水平难度增大,得分有所下降;第二,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能发展逐渐趋于稳定,上升空间逐步缩小,随着对技术水平和成套动作完成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此外,三个组别专项体能测试的最后平均成绩没有区分男女,但在实际中,女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整体低于男运动员,呈现出女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成绩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体现了青少年运动员随着身体发育的特点男女差异逐渐增大的规律,这也是大年龄组别的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最后平均成绩低于其它年龄组的一个因素。

表7 2008和2009年专项体能测试中的体能指标素质

测试平均成绩分

赛区2008年13个赛区组别一级 二级 三级平均赛区2009年12个赛区组别一级 二级 三级平均河北81.5592.5592.7188.94北京95.0496.2894.2295.18唐山87.8688.8998.0891.61湖南85.5998.0496.0793.23湖南95.9095.9098.2296.67湖北83.2085.3194.1287.54江苏87.8091.5797.2792.21江苏90.9096.0599.0195.32江西83.7592.5893.3389.89河北90.1097.0797.4694.88山东84.9192.8495.4991.08山东91.5595.1293.34山西84.5396.6290.58浙江96.4798.8499.9598.42沈阳89.8389.5489.69辽宁92.8196.0998.9095.93天津87.4291.8195.0791.43山西95.3899.4799.1898.01天津80.5788.2592.9487.25天津90.5299.5398.2696.10西安94.1093.8998.3595.45江西93.6897.6410097.11西安91.4195.9397.4794.94深圳90.3590.0294.5291.26浙江86.9592.2595.9991.73总平均87.4392.1795.9691.85总平均91.3095.7197.4394.81 从各赛区专项体能得分的平均成绩(表7)看,赛区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围绕平均成绩上下波动,差距不大,一定程度反映了各赛区在青少年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培养上虽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有的发展较好,有的相对落后,但总体水平相差不大,趋势较好,也说明专项体能指标的合理性较高。通过访谈也得之,各个赛区由于裁判的更换,评分尺度把握松紧不一,也一定程度的造成了地区间差异的增大,但影响程度不高。

体能指标评价相对合理性高于形态指标,但是耐力指标――“10 m折返跑”得分过于集中,满分人数过多,造成体能指标整体“满意度”下降,因此研究针对2008与2009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25个赛区专项体能测试中的耐力素质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从数理角度对该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提出合理对策提供依据。

由表8可以看出:2008年与2009年所有赛区的所有组别耐力素质测试平均成绩为100分的分别占67.57%和77.14%,其它成绩几乎接近满分,最低的平均得分都达到92.41分,说明10 m折返跑测试指标的评价合理性差,评分标准百分位置不合理,上限设置过低,或是完成难度设置太低,极易完成,总体造成测试成绩分布均衡性差,达不到区分优良的效果,直接使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设置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在对专家访谈过程中,本文就“10 m折返跑测试指标设置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意见提取,发现该指标在操作过程中标准不一,即10 m折返跑测试时,跑动路线不明确,障碍物大小设置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增加其完成难度还是改善其评分标准,10 m折返跑测试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及其可实现性需要重新考究。

表8 2008年和2009年专项体能测试中的耐力素质

测试平均成绩分

赛区2008年13个赛区组别一级 二级 三级赛区2009年12个赛区组别一级 二级 三级河北99.95100100北京100100100唐山99.93100100河北99.80100100湖南100100100湖北100100100江苏95.39100100湖南99.57100100江西98.89100100江苏92.4199.2499.72山东99.15100100辽宁99.78100100山西99.66100山东99.74100沈阳100100山西100100100天津99.03100100深圳100100100天津99.9499.9199.72天津100100100西安99.7597.30100浙江100100100西安100100100江西10010099.97浙江100100100总平均99.3699.7799.98总平均99.2899.7499.972.3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对策 2009-2012年竞技健美操新规则的修订内容中,成套动作的完成时间缩短,成套难度加大,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持续运动过程中抗疲劳的能力。青少年测试赛中专项体能指标中设置耐力指标非常有必要,时限性的10 m折返跑对场地的要求较低,易于操作,可以反映运动员的耐力和灵敏性,是一个可行的指标。基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该指标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缩短测试时间限制,二是提高满分标准,三是改变跑动路线和距离。考虑可操作性,减少误差,经分析现有测试时间限制分为120 s和90 s,运动员比赛成套动作时间介于90~120 s这个时间段之间,测试赛测试时间段与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时间段基本吻合,时限设置相对合理,此外“缩短测试时间限制”不解决“误差大”等根本问题,因此对策围绕“提高满分标准”,“改动跑动路线和距离”两项展开。

2.3.1 调整跑动路线,降低测量的误差 操作中的青少年测试赛10 m折返跑,实际为“8字”跑,由于各赛区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采用的障碍物大小不一,跑动路线(“8”字)差异性大,加上测试人员的不统一,测量过程中误差较大。就跑动路线问题进行专家访谈得到,在现有时间限制和满分标准不变的情况下,跑动路线建议为两点之间的折返跑。采用最简单的两点间10 m的折返形式,解决了现行10 m折返跑操作流程不够统一,跑动路线不一致造成的误差问题,同时在测试难度上有所降低,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图1 现有10 m折返跑图形 图2 建议10 m折返跑图形2.3.2 调整评分标准,增强成绩的梯度性 测量结果满分过多,比例过大,导致运动员优劣区分不明显,拉不开差距,不能得到公正的认可,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对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有一定冲击。通过对各年龄组别以及性别区分,对其评分标准进行对策分析(表9)。

表9 各组别10 m折返跑满分标准的调整

参数三级组男&女二级组男 女一级组男 女X12.0717.2115.8917.4816.86S0.680.810.740.550.50Z=100101315Z'=1001419172018 根据对08、09两周期10 m折返跑成绩进行分析,利用百分位法设置合理的评分标准,从而使测量的整体结果符合正态分布,拉开优劣的差异,更加公平和客观。重新评定后对现行10 m折返跑的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满分设置为:三级组男女均14趟;二级组男19趟、女17趟;一级组男20趟、一级组女18趟。

2.3.3 完善测试模式,规范流程统一尺度 青少年测试赛10 m折返跑,由于各赛区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测试采用的障碍物大小不一,跑动路线设计有差距,随意性较大,加上测试人员的不统一,测量过程中误差较大,运动员、教练员对此意见很大。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系统误差,建议完善测试模式,统一测试标准,降低系统误差以及测试人员造成的误差,从而使测试结果相对客观,在测量过程中为运动员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平台。

3 结 论

1)专项体能指标与评价的设置基本合理,但有15.87%的教练员与裁判员对测试指标不满意,耐力、灵敏素质涉及相对较少,“10 m折返跑”三个年龄组别的平均分将近100分,测试结果无法呈现层次。

2)2008、2009两届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总得分偏高,各年龄组别的平均得分均在90以上,其中力量得分相对较低,耐力得分最高。专项体能指标设置的难易程度需要进一步改进,测试结果应该体现梯度性。

3)“10 m折返跑”采用两点间的折返形式,统一尺度,降低系统误差。重新评定后对“10 m折返跑”的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进行调整,即:三级组男女均14趟;二级组男19趟、女17趟;一级组男20趟、女18趟。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关于下发《2009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9.

[3] 关于下发《2008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8.

[4] 彭建敏,程在宽.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