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博士考察报告

时间:2023-01-19 02:49:00

导语:在博士考察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博士考察报告

第1篇

在夏老师对课程做尝试的前前后后,网上几乎在同步展开着一场论战,正反双方旗帜鲜明、互不相让,都在捍卫着自己的观点。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争论,我陷入到了回忆之中,我发现,夏老师用这节课把我打发回了一九九五年。

那年上半年,有一位顶着“联合国开发署(UNDP)首席技术顾问”头衔的美国专家Dwight W.Allen博士“悄悄地”来到了中国,在对中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一次短期考察后,他给当时的国家教委写了两篇考察报告,报告的名称有点吓人——《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未来》和《对中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再考察——一个警告》。由于这两篇考察报告没有在国内的媒体上公开发表过,所以知者不多,但它提到的观点,却如同一条潜流,直到今天还笼罩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空。

让我们先重温一下考察报告中的观点。Dwight W.Allen首先明确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机教育:要么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目标,要么把它看作教育工具。这有点像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学者Robert Taylor对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基本形式的概括,就是众所周知的3T模式,他认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计算机要么是Tutor(辅导教师),要么是Tutee(学习者),要么是Tool(工具)。这里的Tool显然对应Allen的教育工具,而Tutee就对应着教育目标。它还有点像我们经常提到的“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的划分。简言之,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目标,就意味着直接学习计算机知识,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如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把计算机看作教育工具,就意味着计算机并非直接学习对象,而是要学会用计算机来学习,如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软件本身的学习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学会用软件来处理文字。

18年前的Allen是坚定的工具论者,他措辞激烈地认为计算机应该是工具而非目标。“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的目标还是教育的工具,这是当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政策和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的计算机教育政策的根本区别所在”。他从计算机教育的历史中寻求佐证:“在二十年前的七十年代,注重计算机语言学习的课程在美国的中小学校很是典型,但近十几年来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了。”“以BASIC语言为中心的课程是第一大危害者……如不彻底改变方向,一切证据表明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将面临最大的灾难。”

观点偏激?危言耸听?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介意具体的结论,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射到整个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那么,我们会看到,在一九九五年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考察后写下了两份考察报告,不过是计算机教育历史上的一个点。而在计算机教育的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上,你会发现计算机有时候是教育目标,有时候又成了教育工具,计算机课程正是这样左一脚、右一脚地向前行进着。

思绪又回到了18年后的今天,计算机课早就变成了信息技术课,课程的内容之丰富更远非当日所能想象。但奇怪的是,Allen所提出的“目标—工具”二元对立依然困扰着我们,今天的很多争论说到底还是“目标—工具”之争。不信我们就拿这种论调来分析一下当下的种种课程实践倾向,如强调硬件的(传感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学习、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强调算法思想,就大致是把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原理当作了学习的目标;而在动漫一类的课程中,信息技术仅仅是学习工具,而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创作才是课程真实的目标。

回到夏老师的课,在她眼里,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工具,学会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课程应该给学生的东西。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学习目标的人眼里,在这节课上却只看到了热热闹闹的活动,而课程中的技术却未免有失浅显,甚至有些活动根本和信息技术无关。

第2篇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国际工程教育方面,工程教育认证既是一种通行的的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完成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师资格国际化认可的必要基石。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是由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召集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的职业学会、协会,一起对工程类方面的专业进行的一种合格性评估。认真贯彻围绕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认证理念,针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应该从多角度、多方式出发。在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过程两者的考察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要重视在毕业时能否达到标准。在工程专业发展进程中,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身为始建立于1958年的“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历经将近60年的发展和建设,在科研和教育成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1年,专业支撑学科“化工过程机械”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在当时众高校中,是最早拥有本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2003年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设立动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961年首届毕业生走上社会,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4600多名本科毕业生和1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活跃在机械、石油化工、能源、环境、冶金、建材和军工等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本科毕业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杰青2名、长江学者3名。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特点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称“过控”)以机械工程为基础,融入过程装备、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塑造拥有过控专业知识以及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化工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相关技术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融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于一体的复合、交叉型本科专业,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日益综合的特点。“过控”专业作为“化—机—电—材”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在石化,冶金,机械,建材,环境,食品安全等,本专业在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首先,能源,石油,动力,化工等这些支柱产业支撑国家命脉,而这些产业发展需要过程装备与就控制工程的支撑。过程装备与就控制工程为支柱产业提供具有先导性的工艺过程和先进的控制技术及装备,保障其相关行业的稳定发展。其次,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第三,纵观我过石化行业装备的发展历程,从起初引进国外整套设备,到引进主要设备,再到关键核心设备,到相关辅助设备的国产化。其中经历的每一次发展变革,都倾注着过控专业人员辛勤的付出和不断的创新。在今后的引进、吸收、创新和发展中,本专业将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颁布),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查和形成认证报告这三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递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申请认证学校与专业概况,二、专业基本状态数据表,三、本专业培养方案(请见附件),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教育认证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撰写和提交自评报告。在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秘书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应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目的是核实学校所提供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且能够去考察学校中的其他未在自评报告中体现的情况。会晤学院(系)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用人代表及毕业生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审阅,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条件的审查等,都是专家组在进入学校所要考察的重点内容。在整个认证过程中,不对学校进行任何横向比较和评价,只是针对所要认证的标准能否达到要求进行判定。其达成度包括P、P/c、P/w、F。P表示本项指标已经达成;P/c表示本项指标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在下一次进行认证时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变化;P/w表示本项指标基本上达到要求但会在某一环节存在弱点,可能会对学生达到预期有负面影响;F表示认证方无法提供可信的材料证明该项标准的要求能够达成。专家组在进行现场考察后,在规定的15天之内,要撰写并提交现场考察报告。接下来专业认证委员会会对“现场考查报告”、“自评报告”及“学校的反馈意见”进行审核,并且给出认证是否通过以及相关建议。“不通过认证”、“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这三部分是认证委员会对校方做出的认证结论及建议。认证方提交认证结果,再由审议委员会审议,最后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审议结果。

三专业认证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通过说、做、证这三个环节,对学校的投入、资源、过程进行考察,对学生的培养是否达到要求进行判断,最终做出认证结果。“说”就是说明,具体指所要求认证的专业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毕业要求等清晰明确;“做”就是执行,具体指所有的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来实施,而且要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跟踪式评估;“证”就是证明,具体指专业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来证明自己达到标准。因此专业的“说”“做”“证”必须一致。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过程工业发展”的专业定位。结合工程认证标准,制定本专业毕业生几年之内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具有从事过程装备特别是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检测与管理的能力。(2)熟悉机械加工过程及机械设计方法、设计标准。(3)具有对先进过程装备及其成套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4)具有良好的经济、安全和环保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5)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及国际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结合工程认证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制定本专业12个毕业能力要求,如能力(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了解过程装备与控制的创新设计方法,具有对先进过程装备及其成套技术进行初步开发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考虑安全、环保、伦理等制约因素。

四总结及思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学校在谋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人才保障机制;同时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自身素质的提升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才保障机制。对控制专业市场和确立专业地位需要工程专业准入制度与认证制度相关联为其提供基本“门槛”。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推进了高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了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为我国的工程师走向国际市场,得到国际认可奠定基础。当然和已经发展几十年的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探索,但是随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顺利实施和发展,未来的专业认证会更加成熟。因此,对于逐渐趋向国际化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积极面对,对工作经验要不断总结,对认证结果的使用和持续性改进更加重视,将会使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的技能、知识、道德标准进行规范,在工程专业领域为其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C].2014.

[4]南京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认证自评报告[C].2014.

第3篇

1893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院士首次发现了该地层,但没有做更深入的调查。

1922年4月21日,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中亚古生物考察团”,

该考察团组织40人、5辆汽车及数十匹骆驼,由张家口出发,4月25日到达二连盐池西驻扎。

在二连地区伊尔丁曼哈组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在二连盐池达布苏组首次发现了恐龙及恐龙蛋化石,揭开了二连恐龙动物群研究的帷幕。尤其是恐龙蛋的首次发现,证实了恐龙是卵生的爬行动物。

这项工作进行了10年,有关的考察成果由伯基,格兰杰和吉尔摩分别于1922年、1927年、1933年发表。

发现的恐龙种类有:霸王龙科的欧氏阿莱龙、似鸟龙科的亚洲似鸟龙、蒙古龙属的坦齿蒙古龙、鸭嘴龙科的姜氏巴克龙和蒙古满洲龙以及吉尔摩龙等等。目前,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依然陈列着二连达布苏组出土的恐龙化石的正模标本及装架标本。1930年有9名中国古生物专家参与了该团的考察工作,其中有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键教授。古生物学家张席教授担任中方团长。1932年该团结束考察活动回国后,发表了《中亚的新征服》考察报告,立即轰动世界。这次考察工作,在亚洲及世界古生物化石研究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1958―1999年,内蒙古地质局先后成立了“呼和浩特幅”1/100万区调队、内蒙古区测队、内蒙古第二区测队等单位,先后在全区开展了1/100万、1/20万、1/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测量工作。通过地质测量及调查,在白垩纪地层中采集到大量的恐龙化石,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外检。通过对恐龙化石及其他门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首次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白垩纪地层系统,并成立了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古生物组和综合研究分队,专门从事包括恐龙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出版了《内蒙古古生物图册》等多种地层、古生物专著。

1959年,中国与前苏联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国科学院一苏联科学院古生物考察团”在二连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考察营地设在二连盐池,考察团中方团长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苏方团长是洛日杰特文斯基,考察团约80余人,有13辆大小汽车,发掘时使用斯大林100号推土机。1960年考察中止。出土的化石种类有:鸭嘴龙两个属(Bactrosaurus和Gilmoreosaurus)、似鸟龙(Orithomimus)及肉食龙、甲龙、蜥脚龙等。其中部分化石曾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

1987―1990年,由中国、加拿大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加恐龙考察团”。

在达布苏组又进行了考察、发掘。加方团长为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加拿大国家博物馆馆长戴尔・拉赛尔?罗素博士,中方团长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考察队队员40余人。这次考察工作对了解全球恐龙分类、揭示恐龙绝灭之谜、北美与中亚两大陆的连接和分离、远古动物群的迁徙及有关古地理、古气候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5年,由中国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比联合考察发掘队”,在二连盐池发现了一处分布面积近40平方米的骨化石层,发掘到至少四具巴克龙化石。初步研究表明,二连达布苏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比原定的晚白垩世晚期大约提前了1,000万年。

1998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原内蒙古地质矿产厅)接受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下达的前沿科技项目,开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首次大范围的恐龙化石专项普查和研究工作,该项研究工作由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担。

自2000年起,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先后在二连浩特地区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建立了杨氏内蒙古龙、美掌二连龙、锡林郭勒计尔摩龙、赛罕高毕苏尼特龙等恐龙种类。

内蒙古龙是古生物学家在二连盆地首次发现的镰刀龙类恐龙,也是内蒙古的古生物学者首次用内蒙古命名的恐龙。

第4篇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保定市医疗集团。保定市医疗集团是以保定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保定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保定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 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保定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保定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急救中心、保定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朝阳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朝阳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朝阳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保定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二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听国家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保定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朝阳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朝阳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 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年度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医院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医疗水平,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培养一支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专业队伍。由于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利用人才。高度重视横向联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京津地区名医众多的优势,加快与国家级医院高新技术接轨步伐,带动本区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拟定国家级专家教授会诊带教计划,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医来我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提高我区医务骨干的技术水平。二是招贤纳士吸引人才。保定市第三医院和北京垂杨柳医院除了为人才搭建一个优越的生活平台外,更注重为这些事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展示才华、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作为的专家,也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充实到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三是眼睛向内培养人才。加快对医院内部业务骨干的培养和锻炼,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专家会诊的机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业务尖子送出去进修深造,特别是加大与大专院校挂钩,尽快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大陆;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Abstract]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s the warm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around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comb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better sha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hina;Taiwa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2013年末,作为教育考察代表团的成员,本人有幸赴台湾高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交流。我们先后考察了包括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长荣大学以及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在内的三所台湾高校。重点就两岸高校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台湾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此次考察,我对大陆高职教育与台湾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借鉴台湾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良好经验,为本市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高等教育系列的划分

大陆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系列。普通高等教育从本科阶段开始,可以一直读到博士。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专科层面的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台湾的高等教育和大陆基本相同,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生可由中学一直读到博士。技术与职业教育系列教育主要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五年制专科、二年制专科、二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后,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再进入博士班深造。以上两大系列,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形成了一个渠道多样、体制完整、交叉互通、具有畅通升学进路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体系。从上述的情况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台湾的高等教育,是两个相互平行的教育系列,学生可以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开展学术研究,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系列学习,完成博士学位,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大陆和台湾的高等教育虽然都是相同的两个系列,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对比大陆与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更好地配置两岸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校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二、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和教育思想观念的总和,它决定了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和发展方向。大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表述得非常清楚:“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职业导向非常明确,即强调人才培养的工作岗位导向。16号文中明确将高职教育归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贯通连接并没有真正地建立,相反其独立性和“门槛性”还相当明显。

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全人培育与发展”的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构成了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社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台湾于1985年起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实现“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台湾的职业技术大学都普遍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成立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委员会”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课程规划与检讨、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效评估。同时提升通识课程在学生必修课程中的比重。这种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台湾地区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后续发展能力,较好地适应了台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形式、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结构,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比较典型的有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以此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和“证照制度”,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大陆自2006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已经成为大陆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项非常重要内容。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教育,职业性是其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与企业合作,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一方面,台湾教育部、经济部、劳委会、国科会等8个部委,联合推出“产学携手合作计划”,实施职业高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三方合作,衔接学制,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实行“最后一里学程”计划,“最后一里”的专有解释为:网际网路从机房至用户的末端部分。而台湾教育界引用这一术语,主要用来指职业院校开设最后一年课程时,先和企业联系与磋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授课,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打通学校到职场的“最后一里”。为顺利完成“最后一里学程”试办计划,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巨额补助经费,并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明确的奖励计划。

大陆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的文件从2005年起就有制订和颁布――2005年11月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6年11月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了相关规定。在这些规定中,财政部对企业资助和捐赠职业院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和设备费用;对企业按与职业院校签订的实习合作协议,支付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报酬、意外伤害保险费等费用;对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等费用,在税收上给予了优惠和减免,但是总体上推动力度不大。或者说,大陆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进还仅仅局限于教育部一个部门,并未形成教育、行政、经济等相关部门的整体全面推动和促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

五、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大陆的很多高职院校之前一直借鉴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与逻辑体系,这并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市场导向。于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在2006年国家实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后,在课程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已基本摆脱了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知识与逻辑结构的原有轨迹,设计与开发出了适合高职教育发展本身的素质、能力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方法等内容上进行二度开发,优化已有课程方案。同时,为了深入推进课程建设,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大批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课程,推动课程的总体建设和发展。

台湾地区的课程建设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台湾职业教育最早引进的是美国CBE模式,强调课程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和专业化程度。后来为了适应台湾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实行了宽专业口径的职业群集课程模式。1998年,台湾推出了“跨世纪技职体系一贯课程”发展规划,将职业技术体系分为15个群,同步发展各群核心课程。台湾的技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根据学生未来的不同定位,不同的科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不同的产业和职业,在此基础之上与产业界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和岗位能力分析,设置课程,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并掌握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

大陆与台湾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其基本出发点和设计理念上基本相似。但在课程本身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大陆制订的细则、所做的工作更为具体、规范,具有更强的岗位能力实践性与针对性。

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之所在。台湾地区在技职教育的师资队伍组成方面,力量非常强大。大多数的台湾技职院校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历,有较大比例的教师来自企业,并通过制度规定,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赴企业进行实务锻炼或进行合作研究、专题制作,聘请有实务经验、有技术的企业界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为保证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职业技术院校在严把师资进口关的同时,特别注重教师的培养。一般教师两年内必须去欧美、日本的高校进行短期访学,为教师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知识与技术,提升教学与研发能力提供时间和机会。

大陆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即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求要有学校的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行业、企业经历,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要求在师资队伍的组成上,要有一定比例的行业兼职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课程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是大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此外,从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程度而言,台湾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大陆。台湾地区学生学习和管理的网络化程度非常高。在教育的国际化方面,台湾地区的很多技职院校都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教师大多都受到国际上大学的教育和培养,学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化教育教学平台,教师互动学习和交流,学生自由学习和交往,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较好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大陆与台湾两岸同根同源,高等教育在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走暖,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在不断地加强。如何很好地吸收和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促进两岸之间高等教育及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利用两岸间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两岸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马树超、郭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6篇

针对广播,电视教学及函授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信息传递的单方向性弱点,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与原则,对CD-ROM教材中的虚拟人机对话学习方式进行论证.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结合网络通信手段,提出改善当前远程教学过程中的单方向教学内容传递方式的设想.并重点探讨通过CD-ROM教材,向学习者提供教学内容与双方向对话学习方式的可能性.

1.立论理由及研究目的

当前,中国远程教育的开展依然是以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及函授的形式为主.其共同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单方向非交互式传播.在很多地方,为弥补单方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反馈的不足,通常采用面授的方式进行面对面教学.然而,短暂的面授期间里,授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教师无法与学习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

伴随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在线实时教学,网上学习等新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远程教育领域.但是,由于技术与硬件条件的限制,对声音,画像及动态画面的传输,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而且,现有因特网的TCP/IP传输方式,对信息的传输是点对点进行的.当多数用户同时利用同一服务器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网上塞车现象.从而影响课件的下载和及时反馈.

现在,日本在双向远程教学方面的开展,也仍然以传统的电视广播为主.E-mail,网上揭示板,主页等手段正在广泛地被采用.但往往只局限于简单通信,信息检索,资料登载等功能.在有些地方,因特网会议方式被用来实施校际间,国际间的远程教学交流.而最具有实用性的是被称为大学间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的SCS(SpaceCollaborationSystem),可以实现视听觉双向实时交互,作为日本面向21世纪的远程教育工具,到目前为止已经联结了116所大学等教育机构,拥有139个收放站点.目前正以这种形式在国立大学之间开展共同授课活动.但是,其高昂的运营费用令其很难普及,大范围的应用尚未开展起来.

根据王珠珠教授等五人的考察报告(1999.12),美国和加拿大的实时交互式远程教育大多数也只局限于小范围,以小集团人数为对象,并基本上限于数据与语音的交互传递,对于完整的实时双向交互式远程教学尚无非常成功的经验,远程教学的开展依然以电视广播为主.正在开发应用的远程教学手段多为非实时,非对称方式,WEB,E-mail的应用非常广泛.另外,在美国和加拿大,远程教学软件的建设很受学者们的重视.

可以认为,现在远程教学中的学习者大多数还只能相对被动地接受单方面广播电视授课,处于学习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为此,建立双向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多种方式,多层次提高远程教学服务,确保教育信息的传递,将是目前远程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课题.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双向对话式教学,并配合E-mail等已成熟的通信手段,来实现在线与非在线相结合的远程教学.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实用性上都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尤其,对于卫星通讯及网络事业进展迟缓的边远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是行之有效的.版权所有

基于上述的现实状况与考虑,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推广应用CD-ROM教材与学习者之间可能的交互式对话学习方式,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方式的基本构成进行剖析,以便验证CD-ROM教材中的对话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双向交互式教学.并探讨现有CD-ROM教材的设计与制作,用以改善远程教学中的双方向交互式学习环境.

2.CD-ROM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与实现双向对话学习方式的工具用于远程学习

近年,随着个人计算机的飞速普及,CD-ROM渐渐成为一种最为常用的多媒体.由于其具有容量大,价格便宜,制作简便,适于长期反复使用等特点,选用CD-ROM作为教材载体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内容,尤其对大数据量视听觉信息的传递非常有利.

在2000年APEID研讨会上王一兵教授曾指出,学习软件包在远程教师学习与培训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欧美等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正在为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培训开发,制作学习软件包.

丁兴富博士在2000.4<<中国电化教育>>中阐述远程学习的概念时,曾提出基于教学信息资源的远程学习.

中国政府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第6部中提出,为满足利用计算机学习,开发,改善多媒体教材的交互功能,建设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央电教馆的2000年工作计划中,更将开发提供便于学习者自学的多媒体教材作为工作重点.

将上述几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将教学信息,内容及方法以软件包的形式记录于CD-ROM并传送给学习者,可用于开展基于CD-ROM教材资源的远程学习,对当前远程教育的开展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CD-ROM教材与个人计算机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体现在,CD-ROM教材将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服务送到学习者身边,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者必须到学校去接受知识与教育的大量人员移动方式,从这个角度看,CD-ROM教材与在线学习具有相似点.

现在,电子游戏已经极大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常常被电子游戏中的虚拟空间所吸引.虚拟空间,虚拟现实已经对人们的认识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合理地利用虚拟技术,虚拟情境来支援远程教育,将是很有意义的.在CD-ROM教材中采用虚拟技术,制造假想现实,可以使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变得更加自如与逼真.

CD-ROM教材的利用,还可以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中一位教师面对多名学习者的固定教学形式,令学习者有充分的自由与选择,学习者与教材的制作者(教师)之间没有明确的固定关系,即教师可以为很多未谋面的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的同时,而每一位学习者也可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这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教师视为教育资源的思想.另外,通过CD-ROM教材的传播与应用,教师之间的优秀教学方法,经验也可得到交流与推广.

当然基于CD-ROM教材的远程学习是处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进行的.鉴于其局限性目前还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因此,必须适当地加以通讯等其他手段来建立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校正.

第7篇

关键词:生物学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培养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01-02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于2009年。该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学生进入该计划,由国家设立专项培养经费,为进入该计划的学生聘请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拔尖学生的培养遵循“一制三化”的原则,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而国际化培养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能够成长为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至关重要。

四川大学2010年开始实施基础学科“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近六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建立国际化评价标准、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构筑国际化交流平台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并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培养通道,同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及国际化评价标准

在制订《“生物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试行)》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调研了国外知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原有专业教学计划相比,增加了数理课程的学分及难度,对于夯实试验班学生的数理基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毕业总学分,增加了选课的灵活度,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改变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动的知识探求,在试验班的教学模式上积极推行国际上通用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与讨论空间,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教材的选用上面尽量选用国外最新原版教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为学生出国深造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改变了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做法,而是强调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及考核,将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转化为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以平时成绩为主,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讨论、小论文、辩论赛等,而期末考试的成绩仅占总成绩的40%而已。

二、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我们在学院现有的优秀教师队伍基础上选聘部分具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并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拔尖班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同时还邀请本院的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等为拔尖班学生开设专业研讨课。

为了符合拔尖班学生国际化培养的要求,让拔尖班学生能够适应全英文教学,为其今后出国深造奠定基础,我们还聘请了多名全职外籍教师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与《保护生物学》。对于试验班学生而言,初次接触全英文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困难同时也是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适应之后,多数学生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在外籍教师的课堂中感受到了全新的教学风格之余,不仅体会到课程学习的巨大乐趣,也为他们将来快速适应海外留学过程中的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外聘全职外教开设全英文课程的同时,我们利用学校每年国际交流周的机会聘请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和大师开设短期课程。如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植物抗逆的分子机理分析Erwin Grill教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免疫学教授、以色列癌症协会主席、“国际癌症微环境协会(ICMS)”主席Isaac P. Witz教授,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从事植物进化研究的Richard Abbott教授等,均先后来学院为拔尖班学生开设短期课程。短期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知名学者的指导,了解国际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三、营造国际化的育人环境

四川大学作为国内知名大学,一贯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风格,校际学术交流、院系学术交流已经常态化。我院长期以来与多所国外一流高校及著名的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利用这种优势,我们每年会邀请多名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这种让学生与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进而迸发出学生的创新潜力。近三年来,我们共邀请了90余位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来院开设学术讲座,包括2009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教授,以及2009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教授。

此外,从2013年开始,我们在拔尖班学生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为每位拔尖班学生配备一位院内导师以及一位与院内导师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知名高校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外籍导师。院内指导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兴趣,训练学生查阅文献、科学报告的能力,并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外籍指导教师主要在高年级阶段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某些外籍导师还会利用国际交流周的机会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四、探索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在拔尖班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四川大学和多所国际一流大学签订了诸如“2+1+1”或“3+1”等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我院也先后与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签订了“3+2”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利用已经建立的这些学生联合培养平台,每年我们会选拔部分学生以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这些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

2011级吴昊Z同学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在完成了课程学习后,又在导师的挽留下继续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由于科研工作突出,该生参加了2013年度的美国细胞学会年会并将其阶段性研究成果整理后以海报形式展出,2014年7月该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我院拔尖班学生通过联合培养在境外高校进入到各自感兴趣的研究室开展研究工作,多数获得了外方导师的高度赞赏,基本确立了本科毕业后读研的方向及接收的实验室,因而为继续留学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鼓励拔尖班学生积极参与国外一流大学设立的暑期学校以及暑期科研训练项目。针对学生的兴趣所在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为学生争取各种海外夏令营的机会。2012年我们选派了2010级三位同学赴瑞典参加乌普萨拉大学夏令营,重点开展了海洋生态及海洋生物多样性考察。2013年选派2010级的段北璐同学赴英国参加达尔文基金会组办的野外生态考查夏令营,该生从中收获很大,同时在学院举办的留学交流汇报会上展示了她完成的精彩的考察报告。

除此之外,让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性学术会议也是国际化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鼓励拔尖班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在经费等方面给予了支持。

从2012年至今,我院拔尖班学生累计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达58人次。为了加强管理,促进学生利用宝贵的海外交流机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院还特别制定了《四川大学“基础学科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留学奖学金申请及评定办法(试行)》。

五、人才培养成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立足长远,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战略,而拔尖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总体框架设计下的重要一环。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形式多样,我院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初步建立了合理的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自2009~2011级试验班学生中累计有23位学生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继续深造。此外,这一培养模式也在其他专业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加以推广,对于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凌.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途径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9):21-22.

[2]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4):11-14.

[3]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9,29(6):77-82.

第8篇

关键词:外语师资培训;终身教育;教师进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42-02

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外语师资队伍,除有计划地引进新教师外,主要还是依靠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因此,建立合理高校外语师资培训机制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创造多种类多层次的培训形式、更新培训观念、建立培训基地和网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使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有效促进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基本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但要顺应时展,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仍须改进。

(一)培训工作与教师个人终身发展需求不符

目前,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的层次基本上包括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上岗培训班、进修班或研讨班,对中年教师进行培训的国内访问学者等层次,同时,还有骨干教师进修、到国外访问等形式。这些培训方式都是对高校外语师资进行某一层次培训的平面形式。但这种培训只着眼于对不同人的分层次培训,未针对个人进行不同层次的立体培训。高校外语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劳动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也就意味着终身接受教育。

(二)培训工作与教师进修需求量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新的人才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逐渐确立,现行的进修模式却限制了外语教师们的进修渴望。主要原因有:需要进修量大大超过了目前有限的培训能力,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有一次;需要进修者所在单位在人力、经费上不能满足进修者的需要;培训政策尚存弊端,如进修其间无工作量、奖金受影响、进修成绩的优劣及是否进修都与晋职无关等,不利于教师自觉进修,挫伤其积极性。

(三)培训工作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高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新时代所必备的经营意识和创造意识。而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的外语教师统统“一锤定型”,进修的内容往往仅限于原来的专业内。因此,在提高教师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交叉学科课程培训就十分急迫,而现行的师资培训模式对此还未予以足够重视。

二、国外师资培训经验借鉴

当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一个国家强盛与否主要取决于科技,科技取决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教育取决于师资。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正因为这些国家重视教育,重视师资的学历和培训,才有力地推动了其经济的腾飞。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和教师在职教育工作,其《高等教育法》,强调了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各地应采取的措施,加强教师的在职进修,并规定:“政府应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训练教师费用”。美国高校教师参加进修活动属于个人行为,但一些高校也想方设法建立教师进修的保障机制,如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研究经费,设立培训机构等。美国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来强化师资培训工作,如:严格评估教师;建立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育中心,并配备大型综合性图书馆;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推行聘优汰劣的客座教授形式鼓励竞争,促进教师自觉进修;明确规定在职培训与日后留校任教、提薪、晋升等密切相关,而这种提高贯穿其职称晋升、获取终身教职和赢得学术地位及社会声望的过程之中,从而激发了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在动力。法国继续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在职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继续教育是政府政策的一部分;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一定的服务年限之后,教师享受一定时间的进修假;以教师工资总额的5%用于教师的进修费。再如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通过发展教育起家的发达国家。1949年公布的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规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经领导批准可以脱产进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1991年日本提出“确定教职员身分、使教职员制度民主化;实行新教师试用期;规定国立大学、大学院的教员,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同时必修教学法;奖励教职员,自主的进修、增加进修休假期;各高校保障进修经费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也确立了师资培训工作在教育发展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培训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训进修机制。

三、建立合理外语高校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合理的高校外语师资培训机制。

(一)更新理念,引入终身教育思想

自1968年以来,终身教育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活动的指导原则和一项教育的战略决策。许多国家已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总政策”。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要适应这一变革,承担起对高校教师进行终身教育的重任。为此,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就必须从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转向对一个人进行多层次的终身教育。唯其如此,才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从教师的个人角度来说,要适应社会发展,也必须终身受教育,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品质、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量身定做”式培训,提高教师进修动力

“量身定做”是根据外语教师及其所在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培训理念。美国高校教师进修的“市场化机制”与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相一致,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教师参加进修的动力问题。我国高校教师培训过多地依赖于组织,教师参加进修的亦有一些迫于无奈。因此,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在保持原有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要进行改革,逐步转换教师培训机制,把进修渗入教师的内在需求结构之中,以教师聘用标准、教师评估标准等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从而形成政府、学校、教师共同分担教师培训的义务与费用的市场化机制。

(三)加强“综合化”培训,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一直是以专业性、基础性培训为主,这诚然是必要的。但要适应时展,对教师的培训就要“综合化”――要扩展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继续加强专业基础的培训,巩固深化专业知识;进行边缘、交叉学科培训,拆除专业壁垒,实行文理渗透,扩大知识面,拓展应用范围;进行尖端学科的培训,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注重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改变封闭式培训,在动态中进行培训,强化教师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根据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高校外语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急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多层次、多分支、多网络的系统工程。政府、学校、教师都要把它当成份内之大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努力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适应科技、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明.加强高校师资培训管理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2] 刘剑虹.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与管理考察团赴美考察报告[R].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4).

[3] 孙广玉.浅谈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3).

[4] 唐亚厉.创新高峻师资培训模式的构想[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6).

[5] 徐娜.教师在职培训应引入终身教育思想[J].北方论丛,2002,(5).

Thinking of establish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mechanism in colleges

WANG Rui-zhuo

(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Harbin 150028,China)

第9篇

对于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缺少舞蹈教师这个职业。”人类祖先十分重视舞蹈教育。如今,中国的舞蹈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每次芭蕾舞国际大赛中,中国舞者都名列前茅。中国的舞蹈也在西方各国乃至世界广为传播和发展。在此,我们必须感谢前辈们为舞蹈做出的杰出贡献,没有他们的付出,便没有中国舞蹈与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的舞蹈事业正在崛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也绝不能墨守成规,人们只有科学地进行继承、创新,客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加快舞蹈事业发展的步伐。

一、明确中国舞蹈教育的目的

基于我个人接受舞蹈教育的体会,并且以舞蹈教学为理论指导,以中国舞蹈教育的现状、舞蹈教育的相关问题为出发点,我们最基本需要明确舞蹈教育的目的。可以说,中国舞蹈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

第一,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这主要是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和群众性舞蹈教育的目的。此种教育不以未来成为专业舞者为目的,而是为了提升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属于知识性教育、艺术素质教育。而这种艺术素质教育也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第二,为社会培养舞蹈专业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依靠专业舞蹈学校。目前,我国舞蹈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舞蹈演员、编导、教师、史论研究者和管理人员等。

上述是本人对舞蹈教育目的的理论阐述。提到教育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欧建平先生曾说:“舞蹈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使学生顺利离校毕业、拿到学位证书,更要将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生活(起码十年)‘负责到底’。”这句话道破了舞蹈教育的真谛,也说明了中国的舞蹈教育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接受舞蹈教育的学生们看到中国舞蹈教育的未来。

二、普及舞蹈教育,使专业舞蹈教育与普通舞蹈教育同步进行

许多优秀舞蹈家在世界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有不少舞者被淘汰,继而转行。这对于学习了十多年舞蹈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他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舞蹈,倘若转行,他们将面临专业不对口的难题,十几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因此,舞蹈教育还应扩大和普及,将舞蹈教育渗透在普通教育之中,使专业舞蹈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进行,这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艺术创造力以及青少年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舞蹈教育的先驱道布勒率先引领美国舞蹈教育在大范围内大踏步地前进,最终使得舞蹈这一学科在美国各大院校占据一席之地,使美国人民看到了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英国舞蹈教育家玛格丽特?赫德曾对美国的7个州中8所大学的200多个班级的舞蹈教育做了实地考察,并写了一份考察报告:《舞蹈教育在美国大学里》。报告表明,美国舞蹈教育从小学、中学、大学是一贯到底的,它本身构成一条线,形成一个体系。这一点与中国现代舞硕士郭明达对美国舞蹈教育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郭明达先生通过自己在美国多年的学习和对美国舞蹈的了解,证实美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确实普遍设有舞蹈教育课,美国的这一做法是基于对舞蹈艺术的基本认识。

玛格丽特?赫德在报告中还写道:“在美国的每个州里,每所大学几乎都设有舞蹈学科。”开设舞蹈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舞蹈人才,还为了满足热爱舞蹈的人的需求。有的人学习舞蹈是为了进行业余表演、娱乐,也有的人是为了健身、减肥或纠正体态。

谈到专业性舞蹈教育制度,英国有八年制的英皇舞蹈学校,该学校设立了学生业余舞蹈教育课程“RAD”学前教育。目前我国的舞蹈学校主要是以中等教育为主,如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上海舞蹈学校、广东舞蹈学校、深圳舞蹈学校、四川舞蹈学校、北京国际舞蹈学校、沈阳音乐学院附中等。而高等舞蹈教育学校最早只有一所独立的舞蹈院校,即北京舞蹈学院。如今,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独立的高等舞蹈学校除了北京舞蹈学院以外,还有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

三、具备大舞蹈观,提升舞蹈教育效果

中国的舞蹈教育正在迅速发展,舞蹈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和认可。近几年来,中国流行的“艺术热”足以证明这一点,而“艺术热”之中的热门舞蹈则是重中之重,大多数艺术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都设有舞蹈考试这一项;在专业课里,舞蹈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只有具备大舞蹈观,才能提升舞蹈教育效果。

大舞蹈观是普及型舞蹈教育与专业性舞蹈教育之间的一座沟通的桥梁, 普及型舞蹈教育与专业型舞蹈教育两者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

第一,两者彼此需要。普及型舞蹈教育需要专业的指导,专业性舞蹈教育有推广舞蹈事业的作用。目前,已有不少专业性舞蹈人走出了舞台和教室, 走进了广大舞蹈爱好者的中间,他们深知推广和发展舞蹈教育事业是伟大而又光荣的。对此,中国舞蹈界的老前辈、著名舞蹈教育家曲皓教授、吕艺生教授已做出了榜样。他们走进了广大舞蹈业余爱好者的中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舞蹈教育的发展。美国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哲学思想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是美国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的思想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他把教育看做是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未成熟的成员走进社会。他认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致力于个人本身和社会的成长。杜威和其他美国教育家的思想使美国舞蹈教育带有浪漫的色彩,使舞蹈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教材与方法都较为自由。这种思想与做法虽然使美国舞蹈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却对舞蹈教育的普及具有极大的好处。

第二,专业性舞蹈教育需要通过普及型舞蹈教育提高知名度。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舞蹈不再陌生的时候,才是扩大整个舞蹈界影响力的时候。

第三,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就业率,尽量降低学生的淘汰率或转行率。

第四,在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传授一些专业知识,采用科学、传统而又创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平等而充分的实习排练机会,不能斥责、讽刺或体罚有问题的学生。例如,发胖是舞蹈专业人士的一大忌,而各个年级都可能存在个别发胖的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后,教师要因人而异,协助学生减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胖的原因,绝不能采取放任不管的消极态度。

舞蹈教师应当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十几年作为舞蹈学生的体会以及十多年舞蹈教学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即身体条件好、身材比例好的学生,往,在能力、力量方面较弱,摆起舞姿、做起动作极其漂亮,但转圈、弹跳能力稍差;而能力强、身体素质好、技术技巧过硬的学生,身材条件又不够理想;还有的学生的技巧、身材比例都一般,但表演能力极好,悟性很强。因此,舞蹈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如此一来,老师便能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和潜能,以免埋没人才。

在基础训练课和剧目排练中,学生知道自己所站的把杆位置和舞蹈队形位置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好坏的“标签”,凡是班上前两名的同学无疑会站在把杆正中间和前排中央位置,成绩不好的学生则站在后排或把杆旁边。这一做法有时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每个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做到换位思考,在心中放上一把公正的尺子,对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同等的机会,注重定期调换把杆位置和组合队形位置。

作为舞蹈教师,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舞蹈艺术的内涵和意义,借鉴和学习众多舞蹈前辈的宝贵经验,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舞蹈教育事业的道路有些崎岖,舞蹈教育者仍需加倍努力。

四、对指导方法、教育课程的要素等要进行深度研究

舞蹈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将舞蹈教育的理念加以具体化,舞蹈便成为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方法与素材。因此,舞蹈教育的内容必须要明确。在舞蹈教育的理念上,人们应当把最需要、最适合的部分,从现有的舞蹈方式或舞蹈现象中挑选出来。

然而,当一些舞蹈纳入到教育中时,人们必须根据舞蹈教育的理念与目标进行严密的分析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人们需对指导方法、教育课程的要素等进行研究。

人们应当先确立舞蹈教育的观念,以利于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对象。虽然这都是理论上的,但事实上教育便是从这里开始的。邦正美认为,在研究和重视舞蹈教育之前,人们应该要了解舞蹈教育的原理和要素。舞蹈教育是对于能够完全做好自然运动的身体而言的,这种身体会通过肌肉来完全领会自然运动的法则。当自然的身体成为舞蹈的身体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创作舞蹈或表演舞蹈。为了拥有舞蹈的身体,人们所采用的方法完全不同于技巧的学习,完全不同于舞蹈教育方法。舞蹈教育方法包括训练技巧、技能、技术。

而舞蹈教育所采用的舞蹈身体培育法显然不同于舞蹈教育学校中的基本练习。前者的作用不在于培养人们的学习技巧,而在于使人们的身体发育得理想。邦正美在《舞蹈教育原论》一书中指出,舞蹈教育的基本课程包括舞蹈身体培育法、空间架构法、即兴法、节奏原理、动作的安排、舞蹈形式论、创作实习、舞蹈史以及舞蹈美学等。

舞蹈教育课程也称舞蹈课,是依据舞蹈教育的理念设计的。为了做好舞蹈教育课程的研究,人们必须使普遍的理念与目标以及学科的内容相统一。它们之间不应当存在矛盾。人们要做到“艺术与教育的结合”,艺术与教育同等重要。

艺术性的关键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与动机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来说,它是一种根据题材确定适合的动机的方法。同一种题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动机。对于某种题材,人们可以使用一种特定的动机作为必要条件。至于以哪一种动机作为条件,人们则必须基于学生或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和心态慎重地做出选择,这才是教育的关键。人们只有把艺术性与教育的关键性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具有客观的方向与基准。学生的自由表现不是指导的终点,而是起点,基于这个起点,人们才能正确地为学生指明方向,才能制定具体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