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爱的教育

时间:2022-04-10 23:31:58

导语:在爱的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爱的教育

第1篇

教育是什么?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按照他的思想,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初为班主任,在暑期前的高一新生入学两周的教育期间,我曾带领着学生学习学校的校规校纪,仅仅停留在“立规矩,树章法”的层面上。暑假里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对校规校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在新学期伊始,利用班会时间,和同学们重新学习了校规校纪,带领同学们以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其意义与价值。从日常行为到学习,种种规定是为了什么?如果三年中我们能始终如一的坚持下来,我们将收获哪些?同学们热烈讨论,当然更多的是围绕三年后收获理想的高考成绩来讲的。从陶老的生活教育启示中,我给同学们做了如下的总结: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是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但校规校纪的更主要目的便是进行养成教育。于无形中培养我们内在的性格,坚韧、自信、执着。并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学会学习与创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才是其意义所在,这才是一笔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经过这次校规校纪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其深刻的用意,但毕竟,他们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好动与顽皮是其天性,他们缺乏的就是坚持,真正让遵守校规校纪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习惯就是我下一步努力的目标。我从宿舍内务入手,去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晨学生起床后,我从女生宿舍开始,挨个宿舍示范叠被子。第二个周,我开始检查,不合格的,我再示范。同时,要求每位同学出操前,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让舍长检查过关后方可离开。第三个周,第四周,一直坚持了六个周,每天早晨6:30我准时到宿舍。在第七个周,我们班长说:“老师,不用每天都来了,我们一定会做好的。”那一瞬间,我真的很感动,也许正是我的坚持教育了我的学生学会了坚持。现在同学们正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宿舍内务整理的令宿舍管理员老师大加赞赏。早饭后,他们能早早地进入学习状态,每天晨读,教室都能如期响起朗朗读书声;自习课,他们能及时安静下来,进入忙碌的学习中;晚自习课间,也不见大声喧哗者。这就是生活教育的结果。感谢这本书,让我与教育的伟人对话,学习先哲的智慧,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班级中那57双眼睛,57颗心灵。

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生活教育应该是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与人无关的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爱的教育搭建了一座桥梁,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在班级中,通过班会,通过那些哲理小故事,不断地讨论应该如何营建班集体,营建怎样的班集体。班级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让我深深折服,那些坦诚甚至连我们大人都做不到。杨丽在自己的生日上,对全班同学说:“我是班上的大姐姐了,却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很内疚。”然后是哽咽。我明白她的意思,接上她的话:“杨丽还想说,以后,她会用实际行动证明给大家看,她还是我们同学的大姐姐。”全班掌声不断。姜亚卉生日晚会上,王新同学站起来,诚恳地说:“无论以前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有过矛盾或看法,我希望都成为过去。对不起了。”全班都很安静。我说:“亚卉,这是你今天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王新的橄榄枝。”姜亚卉极其幽默地回答:“那我就送王新和平鸽。我希望咱们11班永远是团结的集体。”我班团支书跟我说,自己觉得离班干部还有一段距离,他向我推荐王钰翔,说等他觉得自己合格了,会通过竞争再夺回这一职位。这也是我们班这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们的胸怀,从他们身上,我学习了很多,反思了很多。

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爱的教育

1.分析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现状

1.1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表现。

第一,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疼爱过度,为博得孩子欢心,不论孩子提出什么,哪怕是无理的要求,也都给以满足。在生活方面,父母事事包办,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最终养成孩子任性、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第二,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思想上认为“树大自然直,儿大自成人”。他们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把教育子女的任务推给社会,只以供给孩子生活为自己唯一的任务。这就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

第三,专制型。这样的父母担心孩子出问题,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教孩子。结果使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

第四,冷淡型。因夫妻离异或工作忙等原因,孩子没人关心,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嫉妒心强,不与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淡。

1.2 爱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爱的需要。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独立的个体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不理。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是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青少年最容易模仿和受暗示,自我调节的能力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意志力不够坚强。长期的放任自流会使他们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心灵的孤独会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态。最后,独立的个体有爱的需要。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样都有着对爱的渴望,都有着被关心、被爱护、被信任、被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被满足,孩子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奋发向上。父母的、关注可以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家庭永远是自己最温暖、最安全、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反之,爱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发展的偏向,甚至是病态的人格和畸形心理。很多事例都证明,大多问题少年就是因为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应给予的关爱与尊重而造成的悲剧。

第二,以个人经验取性的爱的教育。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会,重要的是教育。毋庸置疑,天底下的每一对父母都爱孩子,这是由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的。但是这种本能的、自发的爱往往会陷入误区。现在许多家长不懂真正的教育,他们的许多做法是想当然的,而不是从教育规律出发、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我们是为你好”是时常挂在中国家长嘴边的话,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其出发点可能是“好心”,但好心未必就能得到好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不能主观假定。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所期望的相反方向。

第三,以单纯说教代替爱的体验。有句古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多数家长们自认为经验丰富,希望孩子不必要去经历他们已经发现的痛苦或冒险,经常告诉孩子“你要做这个,那个不可以做”等等话语。但是,“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的说教,往往会让人产生听觉疲劳,甚至是极度厌烦。巴雷特说,一个人只能通过生活学习,不能通过推理学习。好奇是孩子的一大天性,他想自己做一做,试一试;如果家长束缚了孩子手脚,仅仅只是重复说“不可以”,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从内疚到不安的变化,对家长的说教感到不耐烦、反感、讨厌。如果被“逼急”了,他们还会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2.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现存问题产生根源

2.1 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首先,“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其强调子女应向父母尽“孝”,而对“孝”的解释是“无违”,即孩子父亲在家中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从。这种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的意志,完全忽视子女的独立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个性。其次,中国传统家庭的养育方式是以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型引导下一代的。

2.2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双重桎梏。

家长们重智轻德,重知识灌输、轻个性发展,重言教、轻身教,重批评处罚、轻耐心鼓励,重形式训练、轻实践锻炼。为了使孩子能考高分,进重点,过分关注智力培养,而忽视孩子们的内心体验。

3.改善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不是专治者,也不是奴仆,而应该是子女的良师益友。父母只有从小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选择,他们长大了才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尊重孩子,首先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和我们平等的人来看。只有平等教育下的孩子,其心态才是最平衡的。彼此平等,孩子才不会排斥,父母与孩子之间才不会有距离,也不会出现父母居高临下发命令、下指示的现象。其次,要尊重孩子的独立和隐私。独立和隐私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受到了伤害,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隐私被人窥探,孩子会觉得很难堪,觉得难以做人。最后,要尊重孩子的思想,不要随意曲解孩子。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尊重孩子的思想,是给予孩子的最高奖赏。

3.2 增加与孩子的交流。

现在家长最爱问孩子的问题是“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或者“今天都学了什么”“考试打多少分”等等。但又有多少家长会关心孩子今天快不快乐,遇到了什么困惑,有哪些烦恼?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进行情感沟通的需要,其实不然,两个月的孩子就有情感取向。法国心理学家约翰o格特曼曾呼吁:“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应当把感情上的交流视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婴幼儿就像宠物,只要给它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对情感的需求,就像庄稼需要阳光一样,缺少了它就会营养不良。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倾听是了解的基础。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话是走进孩子心灵的重要途径。

3.3 言传身教,发挥父母的榜样。

第3篇

利用我是图书管理教师的机会,有幸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深深地吸引我,虽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无时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爱是我们构成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没有爱和谐社会无从谈起。

第4篇

一、爱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亦师亦友,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爱必然是多元的。

严父之爱。技校学生尚处于成长期,自律能力不强,需要外界的约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此时,学校里父亲角色的真空应由班主任来填补。这就要求班主任像一名严厉的父亲,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班主任的行为表率,将影响到学生以后人生的处世方法和原则,从这个角度讲,也相当于学生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要有严父之爱。

慈母之爱。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有性格缺陷,同理,单纯的严厉管束是不够的,班主任对学生还必须有慈母之爱。作为一个班主任,对学生有了慈母之爱,就会对学生多一份呵护,少一份责备;多一份责任,少一份应付;多一份付出,少一份计较。

朋友之爱。技校的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行事方式,单纯从长辈的角色进行说教,效果必然不理想。这就需要班主任关心和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个朋友,首先是普通意义上的朋友,这样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听到他们的心声;这个朋友,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因为你比他们更成熟,是一个可以让学生获益匪浅的“大朋友”。

朋友之爱与父母之爱是互为补充的,班主任多重情感角色的合理运用,才能完整地涵盖学生各个方面的需求,全面完成教育任务。

二、爱的内涵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承前启后传播知识的特殊群体,付出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光有付出是不够的,要深刻体会爱的内涵。

爱是尊重。爱的前提是尊重。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他的一切。不仅要尊重他的人格和个性,还要尊重他的情感和独立意识。对于偏离正常轨道的行为和情感,我们应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和粗暴地制止。

爱是理解。相互理解是人际交往的一块基石,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只有与学生站在相同的视角,班主任才能真正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有效解决困扰学生的诸多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业。

爱是宽容。宽容大度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宽容首先表现在能容忍学生对自己的不满“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要准备承受责难。”班主任的宽容还表现在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上。在美国一些学校,班主任不仅善于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且还鼓励学生犯“合理性错误”,不犯合理性错误的学生是不受欢迎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稚气未脱的学生,犯错误是他们的特点,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容忍学生犯错误,不要一棍子打死。

对学生要宽容,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平息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勇于承认错误,以良好的心态去改正错误,不至于生活在歧视或者压力的阴影中。

三、爱的作用

爱的感染功能。爱的感染功能是双向和互动的。爱的感染功能,不仅可应用于日常教学,而且在激励差生方面有更为明显的作用。在很多人眼里,差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便如猫和老鼠一般,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就班主任而言,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往往看到的是差生的缺点,甚至把差生视为害群之马;就学生而言,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往往对班主任的教导置若罔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一对相互抵触的情感,对教学显然有负面的影响。

面对素质低下的后进生,教师应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去感化他们,进而达到使其转化的目的。只要你投入地去“爱”,你就一定能找寻到他们的闪光点,假以时日,相信他们在你眼里就不再是差生,只不过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慢慢地,你在他们眼里也不再是吹胡子瞪眼的猫,而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难得的知己。

爱的迁移功能。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讲的就是爱的迁移效应。应用在教学中,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们都对班主任有一个好的印象,这个印象是全方位的,是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对班主任的喜爱。只要学生“爱”上了班主任,就会对相关的一切有迁移效应。他们不仅会喜爱班主任的课程,而且还会喜爱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仅对班主任的表扬铭记于心,而且对班主任的批评也欣然接受。只要是班主任提倡的,都会用十二分的热情去投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育质量。

爱的保健功能。高中时期不仅是学生身体飞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心理迅速成熟的阶段。拥有健康的精神状态,对身心正处在发展之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的精神压力较大。班主任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可以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在学生遇到早恋等情感问题时,班主任如亲人般的关怀和引导,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与班主任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利于身心健康。

四、爱是一门艺术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爱是一门艺术。

爱要发自内心。爱要真诚,才能感染人。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真情。人的情感是很敏锐的,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爱的分量。

爱要善于表达。光是心中有爱,是不够的,爱要善于表达。学生对班主任的观察是很细致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涟漪。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对学生的关爱传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微笑要发自内心,关心要落到实处。多一点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融入他们的生活。只有将内心的爱充分表达出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表达方式也不同。男生的情感直白,女生的情感含蓄,要区别对待。技校学生对情感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力,对于一般的学生,爱的表达,应以精神激励为主;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应雪中送炭,适当给予物质帮助。

爱要无处不在。只有处处关爱学生,爱才能深入学生心中。爱是没有空间界限的。关爱的体现,不仅局限于教学中,还可以拓展到教学之外。不仅可以体现在学校,而且可以体现在校外、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教学之余或者学校之外的情感交流是对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必要补充。由于在教学之余,彼此的交往氛围相对宽松,彼此的角色相对淡化,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学生看来,似乎更少一些功利色彩,也就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爱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可以是在表扬中,也可以是在批评时。表扬时要拿捏尺度,表扬过头容易使学生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批评时要循循善诱,在指出缺点时给予信心是批评的艺术。

人是感情的动物,爱是人类间发自内心的情感。只要你热爱教育事业,意识到了自己的神圣使命,那么,你一定会去关爱自己的学生。教育是一首爱的礼赞,只要对学生多一点关爱,你就会多一分收获。

第5篇

关键词:爱心;教育;榜样;日常活动

一、教师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教育孩子充满爱心,教师应以身传教,首先自己要有一颗爱心,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一点小小的善举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班的王寒小朋友,父母起早摸黑忙着做生意,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她的头发常乱蓬蓬,指甲黑乎乎的,穿着里长外短,再加上性格较内向,所以孩子们不大愿意找她玩,我发现她很孤独,虽然竭力鼓励小朋友和王寒一起玩,但收效甚微。有一回,无意中竟听到:“我们叫李倩也别和她玩,她身上很难闻。”我的心随之一震。于是,我找家长谈心,王寒妈妈答应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照顾好孩子,有时我也帮王寒梳梳头发、剪指甲、主动问早,亲切地拉拉她的手,抚摸一下她的头,和她一起跳舞做游戏等等。渐渐地,王寒开朗了,也漂亮了,孩子们看到我和王寒那么亲昵,很乐意找她做朋友了。真可谓,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件事感受很深,那是去年的秋天,天气渐渐转冷,班里有几位孩子不幸感冒了,午睡时咳嗽声不断,我听在耳里,疼在心里,悄悄出去买了润喉糖,让他们含在嘴里,轻轻地拍拍他们。过了一个月左右,我也有点感冒,上课时憋不住咳了几声,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杨艳、佳佳拿了润喉糖直往我嘴里塞,用“小大人”似的口气对我说:“刘老师,别咽下去,多吃几粒喉咙就不痒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我只是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而孩子们却给了我如此宝贵的真情,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爱心的世界。

二、利用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许多幼儿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像歌剧《小熊请客》,故事《七色花》《小狐狸的鬼主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等,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譬如故事《七色花》,大意是“一位小女孩珍妮得到了七色花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念着咒语一朵朵地扔出去,但最后一朵思量再三扔出,看到威嘉能站起来和她一起玩,心里非常高兴。”我让孩子们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萌发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假若你也有七色花中一片花瓣,你想用它做什么事呢?”孩子们的爱心让我感动,有的说:“假若我有一片神奇的花瓣,我要让所有的盲人都能看见东西。”有的说,“……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生活快乐。”有的说:“我要造一架最新式的飞机带全班小朋友和老师们到天上去玩。”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那么这种爱的情感,是否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

三、把爱心教育贯穿在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教室里经常椅子倒了没人扶,玩具撒了没人捡,通过一些自编的小故事,把玩具、桌椅等物品编在故事中,利用它们的对话,表现出它们对孩子的不满。通过这个活动,有的孩子能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积木,有的能自觉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椅子,有的看到别人摔倒了会立刻去搀扶他,有的小朋友来园时有点不高兴,其余小朋友会安慰他、陪他玩……经过一段时间爱心教育,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去关心、帮助别人,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爱心。

四、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第6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

请记住,每个儿童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所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种火星很容易被尖刻、冷漠的态度所熄灭。

我是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班里有个特殊的学生名叫小雨,小雨有感觉统合失调症,主要表现在听觉、视觉、平衡觉和运动之间的相互不协调,以及触觉的敏感与迟钝。比如,听节律跟着用手打拍子,即使简单的节律也老是出错,听文章跟读、或听歌跟唱,速度很慢,也很容易出错;比如接球,当投球给学生时,看到球来的方向、速度后,要迅速反应,手脚与整个身体都要迅速运动,进行适合的反应,小雨反映出眼、手与脚的不协调,大家能拍球几十下,小雨仅能拍几下,平衡能力很差,一跑快就容易摔跤;写字很慢,没有间架结构,往往左一划,右一划,形不成一个整体。而且,因为小脑的不健全,抑制了大脑的生长,小雨反应很慢,说话吐字不清。因为他的特殊性,我用脑、用心的教育他,从中我被教育的善良和丰厚的回报所感动。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这就是爱的道理。

小雨的心理很敏感,他可能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因此,他对别人的笑和窃窃私语极为反感,可是他又无能为力,生气和争执之会引来更多的嘲笑,一次课上,他突然哭了起来,我小心翼翼的问他原因,他看着班里的小涛拉着我的手狠狠地说:“他骂我,刘老师,我求你了,你把他开除吧!”因为正在上课,所以我安慰他,下课再解决,他很信任的点点头,依依不舍的松开了我的手,事后,我对小涛进行了教育,并给他一项任务,每天下午帮小雨记作业、装书包。课下,我带着几个女生和小雨聊天做游戏,每天早上,我们都会亲热的聊几句。慢慢的,,大家不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小雨,他那拖沓的语音不再引来哄笑,我们都觉得小雨就应该是这样,他和我们没有什麽不同,小雨呢,他爱笑了,也爱和同学一起玩了。

我们需要爱,也渴望被爱,我一直总结不出什么是爱,也许是关心,喜欢和帮助吧!

一天我生病了,上午在家休息,躺在床上想象班里的学生会是什么状态,会调皮吗?做操会说话吗?每天早上,小雨会用他那特有的声音向我问候:“刘―老―师―好!”并用手碰碰我的手。每天早上,我们都要谈论几句,手拉着手谈今天的早饭,今天的天气,这成了一种习惯,也几乎成了我每天最高兴的时刻。其余时间都在为那些调皮鬼生气。下午的时候,我早早就站到了教室门口,小雨来了,看到我,他歪着脑袋问:“你上午怎么没来呀?”他的怪声怪气引得全班哈哈大笑。樊晨雨白了大家一眼,很不高兴地说:“你们笑什么笑?”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我没有责怪大家,因为这笑里大部分是疼爱,而不是嘲笑,没有一个同学模仿小雨说话。我回答说:“我头疼。”“我给你揉揉。”一双瘦弱地小手放到了我的额头上,细长的手指无目的的乱按我的头,一股辛辣涌上我的鼻头。“还疼吗?”“不疼了,一点也不疼了。够了,孩子,你给我的已经够多了。” 我没做什么呀,上天如此厚待我,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

有时我想,也许你去关爱好学生,他并不觉得什么,而对小雨,你却能得到他的爱。是啊,人们说爱,总是提出种种条件,埋怨找到符合这些条件的值得爱的对象。人们举着条件去找爱,但爱并不存在于各种条件的哪怕最完美的组合中。爱不是关系,爱是关爱,是你在对象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你培养的园林没有皇家花园美,但你爱的是你的园林而不是皇花园。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那个城市非常美,我在那里旅游时曾心旷神怡,但离开后并没有梦魂牵绕。爱的投入必须全心全意,如同自愿旅行一项不可退却的职责。职责是连接事物的神圣纽带,除非在你看来是绝对的需要,而不是游戏,你才能建成你的帝国,神庙或家园。对于孩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每个人都会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爱,每个人也都应该随时准备着蒋别人的帮助和关爱转化为对别人的关爱。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爱的流动,同样,一个人不能不懂的关爱。否则,其人格必然会有缺陷,他也就无法真正融入社会,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

作为教师,我热爱学生,我也对正热爱的学生怀有希望,这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爱。我爱小雨,我也对他充满希望。但我并不完全相信这希望会实现,因此我对小雨十分宽容,上课,检查背单词,读句子“开火车”,到了小雨那儿,我从不勉强他,有时甚至越过他,因为有些问题确实超出了他的能力所及。有一次,我教学teacher这个单词,30秒钟的记忆时间,大家一个接一个的拼读,轮到小雨了,他虽然口吃不清,但很顺畅的拼完了这个单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用掌声来鼓励他,他很骄傲的看着我,夸张的笑了。一节课就这样自然的进行着,同学们似乎忘了刚才的这段小插曲,精力一直集中在我身上,只有小雨时不时的歪一歪头,自己偷着乐一下,我知道他是重温刚才那胜利的时刻。

第7篇

一、“爱”字当头,让学生信任你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爱”字当头,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许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对什么都好奇,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我时刻注意做学生的表率,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给学生树立榜样。我管理学生始终以“爱”字当头。只有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只有尊敬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欢心,才能更好的接近学生,对待学生我从不打骂,时时关心,爱护他们。人们都知道,言教不如身教。每天早晨都能提前到校和同学们一起打扫清洁区卫生。打扫除时不管安排的多周密,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我总是拿起扫帚,用自己的言行引导着学生,同学们看到了就会抢着拿拖把、抹布……顷刻,室内外变得清洁明净。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我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一步步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关爱留守儿童,让学生亲近你

我班有个学生叫田浩康,他的父母都在武汉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我发现这个孩子有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还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针对田浩康同学的情况,我进行了家访,及时和他爷爷奶奶沟通,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1、建议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渐渐地,田浩康同学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生活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精彩。

三、爱组织活动,让学生喜欢你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小学生接受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班级形成及发展的途径,我利用各种机会精心设计,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多数孩子在家里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有求必应,娇生惯养,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我利用班会给学生灌输劳动最光荣的思想,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些手工制作等,并对每天值日情况检查评比,对劳动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奖励一定的量化积分,值日小组哪个获得学校的“卫生先进班级”的流动红旗,给每个组员也奖励积分。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劳动的热情,多年来,我带哪个班,“卫生流动红旗”就在哪个班。

四、关爱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沐浴爱的阳光

第8篇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肃然起敬。

“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如父母对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女无微不至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第9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自己在三年级从10月开学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期间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每月故事。小说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并融入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如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每一种爱都感人肺腑。

节选:

“小石匠” 十一日

今天,“小石匠”到家里来访过我们了。他着了父亲穿旧的衣服,满身都沾着石粉与石灰。他如约到我们家里来,我很快活,我父亲也欢喜。

他真是一个有趣的小孩。一进门就脱去了被雪打湿了的帽子,塞在袋里,阔步地到了里面,脸像苹果一样,注视着一切。等走进食堂,把周围陈设打量了一会儿,看到那驼背的滑稽画,就装了一次兔脸。他那兔脸,谁见了也不能不笑的。

我们做积木的游戏。“小石匠”对于筑塔造桥有异样的本领,坚忍不倦地认真去做,样子居然像大人。他一边玩着积木,一边告诉我自己家里的事情:他家只是一间人家的屋阁,父亲夜间进夜校,母亲还替人家洗衣服。我看他父母必定是很爱他的。他衣服虽旧,却穿得很温暖,破了的地方补缀得很妥帖,像领带,如果不经母亲的手也断不能结得那样整齐好看。他身形不大,据说,他父亲是个身材高大的人,进出家门都须屈着身,平时呼他儿子叫“兔子头”。

到了四时,我们坐在安乐椅上,吃牛油面包。等大家离开了椅子,我看见“小石匠”上衣上粘着的白粉落在椅背上了,就想用手去擦。不知为什么,父亲忽然抑住我的手。过了一会儿,父亲自己偷偷地拭净了。

我们在玩游戏时,“小石匠”上衣的纽扣忽然落下了一个,我母亲替他缝缀。“小石匠”红了脸在旁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