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15:13:16
导语:在毕业油画创作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在这块盛产楚辞和漆器的土地上,经过当代艺术市场几十年的大开大合,湖北艺术家纵横捭阖,气象万千。
市场的胜利
国外艺术市场权威艺术监测网站ArtPrice最近公布了当代艺术市场拍卖的统计数据,在这份榜单里,中国艺术家的名字几乎占据了前30名的半壁江山。在这个表格中,中国艺术家的名字频繁出现,包括成交额排在第二的中国艺术家曾梵志(3330万欧元)、第五的张晓刚(1938万欧元)、第六的周春芽(1604万欧元)、第八的陈逸飞(1548万欧元)、第十的何家英(1291万欧元),此外,方力钧、王沂东、罗中立、杨飞云、岳敏君、刘野、刘炜等在中国拍卖市场的主打艺术家,都在这个世界前30名的榜单里出现。
奢侈品行业龙头法国巴黎春天(PPR)集团创始人、著名艺术收藏家弗朗克斯·皮诺特(Francois Pinault)目前已收藏了15幅曾梵志的作品,即便其作品价值愈加昂贵且愈发难获得,但皮诺特的收藏兴趣没有丝毫减退。
2008年5月24日,周六,佳士得拍卖行在香港首次举行亚洲当代艺术夜间拍卖,中国画家曾梵志的一副作品《面具系列1996 No.6》卖出950万美元的高价,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作品拍卖价格的纪录。
在2010年全球当代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中,湖北黄石籍艺术家石冲排名第五,他的作品布面油画《今日景观》曾在2007年的保利春拍上以190万美元创造了当时最高拍卖纪录,在2010年嘉德春拍上,《今日景观》又以340万美元的落锤价再次刷新了石冲的个人拍卖纪录。
1991年7月,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应届毕业生曾梵志完成了毕业创作《协和医院三联画》;同年,比曾梵志早4年从这所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石冲其油画作品《被晒干的鱼》获得了“第一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此后,曾梵志和石冲先后北上,并取得如今令人瞩目的成就,曾梵志更是国内目前最值钱的职业艺术家。
至今仍以武汉为中心的画家冷军是超写实风格在当代中国的最重要代表,也是中国目前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此次他逆流而上,在北京首次举办个展“限制与自由”,受到追捧。但他仍保持一贯低调的创作态度和生活作风,虽然属于写实画派但是却和多数人的古典抒情气质有别,透露出冷冽的文化审视和反思色彩,艺术趣味和思考也从不追随时代的种种新时髦。
长江画派气象万千
湖北老三老,著名画家张肇铭、张振铎、王霞宙,成为湖北画家在国内举足轻重的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些名字在湖北绘画艺术史上熠熠生光。他们是湖北画派的开山鼻祖,诸多重要画家都曾师承三老门下,如著名画家陈立言。新“四老”则是指的周韶华、鲁慕迅、冯今松、汤文选四位先生。
其中“北吴南周”中指的就是与吴冠中先生齐名的周韶华先生,1929年出生的周韶华,开创了中国画的“气势派”,是中国水墨画坛的革新大家,也是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之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长江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被人称之为“走路走得最多的在世画家”。作为画坛元老,周韶华的作品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现年81岁的邵声朗是湖北“画坛四杰”之一,曾师从中国画坛宗师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等名家,邵声朗以山水画见长,作品风格厚重坚实、雄浑壮美,骨力神韵兼具。在2012年6月湖北诚信201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邵声朗作品《银河落九天》以46.2万元被本地一藏家购走,创下邵老历次拍卖作品最高价,显示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强劲的市场动力。
虽然如此,但市场对湖北画派的反应如何并不是他们最在意的问题,这一代艺术家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作风和旺盛的创作激情,为湖北画派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奇观和精神财富。
“八五思潮”崛起
如果不是1985年那一场“一引即爆”的轰轰烈烈的新潮推动,湖北当代艺术的发展远不至于像现在这般星河灿烂。正是因为那一段岁月纯净的天空,只剩下理想和心灵在画笔下喷薄而出,才有了那一段时期艺术家作品的高质量呈现。
亲历过美术思潮的湖北画家冷军说:“85美术思潮开始以后,现代艺术开始引进中国,国内美术界发生了一些变化,学术界、理论界一时活跃异常,大量的图书被引进,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尝到了什么是‘如饥似渴’,我常常认为我们是最幸运的一代。”冷军是少数留在本地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艺术成就也得到艺术界的高度认同。1992年1月,魏光庆完成其代表作《红墙》系列,作为“85新潮”的代表人物之一,魏光庆将西方波普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画风成为他的作品最有辨识度的特征。其“红墙”系列作品还曾经在90年代做过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85美术新潮时期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和先锋的实验性质。这场运动的启蒙思潮沿用和承袭了五四以来西方各种哲学思潮和现代艺术理论,是为和过去那种集权体制主义下单一的写实形式进行挑战和突破。各种美学思潮在当时得到热议,装置和行为艺术也首次得到实验和发展。1986年12月武汉“部落·部落”的回展在湖北美术学院举行,其主要成员李邦耀、曹丹、方少华、魏光庆等也是“85新潮”极具代表性的团体艺术家。1988年魏光庆在武昌小东门“关于‘一’的自杀计划模拟体验”的行为艺术在当时也是极具实验的前卫性。
傅中望、樊枫、周向林、肖丰、李峰……一批吸收了大量西方理念的艺术家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们都有出国留学或再次深造的经历,在那段日子里,似开天辟日般世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宽广,在经历了西方艺术现实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层层浸染,他们又纷纷回过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养分,最终在自己的领域里打通任督二脉,中西方文化取用自如,自成一派。他们坚守在传统文化领域里,让思想和灵感肆意发酵生成。
混合的自信
“文艺复兴之后,技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人类就像坐上了高速列车一样往前飞奔。所有人都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越来越丰富,流派和分支也就越来越多。”从85思潮以来的乡土伤痕艺术、艳俗、玩世、政治波普到现在的青春残酷、新老卡通,这些名词都带有每个时代鲜明的烙印。而如今的各种艺术形式很难界定其到底属于哪个流派,它混合了各种不同的流派的特征,但又不同于任何一支,却混合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创作道路,这些创造中透露的自信也恰恰说明了当代艺术的包容和无穷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徐勇民、冷军两位以油画见长的画家而言,他们也会将创作的方向向传统国画方面发展,通过当代绘画的创作经验而介入水墨画的领域,因此,他们的水墨小品,都能以当代人的眼光来关注和审视传统,并以通俗的方式来转化传统艺术中的“母题”。也因为如此,徐勇民、冷军的水墨画,反映出他们对于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实践路向。
冷军第一个用油画技法来画传统国画中的主角——竹子。冷军在近期北京的个展期间接受采访时说:“我用油画画竹,叶子之间的穿插、趣味、结构,都是从国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西方的油画没这个东西,所以,以油画画竹基本上就是我独创的了。”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当代艺术中70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并且越来越向权力中心靠拢。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在2006年就有这样的论述:“70后一代的自我征候在自我形式上实际上是李继开等人完成的。李继开的绘画最终完成了两个方面,一是为70后一代的自我征候在图像上设置了一个最低限的意义状态,二是为这种自我状况找到了图像和自我特征对应的自我形式。最低限意义主要表现为70后一代特有的一种‘微痛苦’的表达,以及物质社会的新生代形象。”
在这一点上,1975年出生、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的李继开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这种“微痛苦”的精神特征,也找到了表达这种70后体验特征的绘画形式。在自我形象上,李继开的男孩都显得细腻、敏感、神经质、沉湎、自我游戏和冥想,表现出70后一代的一种自我虚空和精神漂浮的自我特征,以及在物质社会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形象。这种形象在上几代人甚至70后一代早期的绘画中都不曾出现过。
青年艺术家王尊出生于1979年,200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200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材料技法与创作”研究生工作室,他被《时装》杂志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之一,现任教于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现当代油画教研室负责人,油画技法实验室主任。
20世纪90年代,我曾在《美术观察》《本期名家》专栏撰文,向读者推介一位画家,称赞他执著地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在油画领域进行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他的艺术取向和创作实践,在当时的中年画家中“具有一定典范意义”。这位画家就是黄来铎先生。
至今15年过去了,再次看到这一时期黄先生的一幅幅油画,顿时感到极大的内心震撼与强烈的视觉冲击。他的作品意境深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东方神韵。在传统的涵盖下又透着现代的人文思考与观照。画中充满着才华横溢的青春活力和永久的生命力。
2012年3月3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永远的风景一黄来铎油画展”中展出的80余幅作品,将向我们展示黄来铎先生近年来的创作成果,可以看做是一次阶段性回顾。
黄来铎1935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950年考入昆明师范学校艺术系,美术、音乐兼修。在校期间,从师留法油画家廖新学及姜唤堂诸先生,接受欧洲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启蒙教育。1953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后入油画系攻读,接受苏俄批判现实主义学院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在长达十年的正规学院教育中,黄来铎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素描、色彩基本功,而且牢牢树立了现实主义艺术理念,培养了热爱生活、钟情自然的美学理想。从青少年时代,黄来铎就记住了法国画家柯罗的名言“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并且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身体力行,数十年坚持写生作画。他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风景画家。
自然、社会和人是艺术的永恒主题。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黄来铎更倾心于表现自然,成为大自然的歌手。他的油画,多以风景、静物为题。青年时代,作品就在国内外展览获奖。
在风景画写生创作中,黄来铎一向重视感觉。他说:“无论在立意前,涂抹之后,我总领悟着一种感觉,把握这种感觉。艺术最可贵的就是这种感觉,没有这种感觉,便一切终止。”抓住了感觉,就抓住了根本,因为“画家首先依赖的是可视的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绘画。”(塞尚语)对于风景画家来说,感觉是开启造化之门、捕捉自然美、唤起创作灵感的一把钥匙。感觉是重要的,但仅仅停留在感觉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视觉、心理的撞击,点燃心中的激情,升华为一种意境。“我作画前往往都是在自然或生活中,由直接或间接的视觉冲击、刺激,而引起情感的躁动、思维的启迪,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的物象像是一种发现、发掘,融会到我的审美心态、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中。当我在画布上把这种感觉把握表现出来,已觉与原物神似貌移,貌似神离,神貌皆离,形成了一新的境界。”当情感、精神、灵魂注入到对象之中后,再凭借画家那双神奇之手,一幅动人的风景画就产生了,于是自然变成了“第二自然”,成为一件艺术品。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人的主体精神、人的较高意旨、人的思想境界是个决定的因素。对于人和自然的主从关系、对于摹写和创造关系,西方美学家、艺术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许多画家过多地强调了如何客观地如实描写,以致掉进自然主义泥坑而不能自拔。
艺术与生活、与自然应该若即若离,出于造化,融于心灵,驰骋遐想,思接千里。“我—直在‘造景’,以情造景。我所画的静物、风景都是在我自由审美意识下做重新组合,将我的情感和爱倾注其中。”这是黄来铎几十年从事风景画创作的高度总结。黄来铎90年代以来的风景画,取材日愈宽阔,举凡乡村、农舍、水乡、渔船、码头诸景无不在描绘之列。画家不拘泥于物象形体精到细腻的塑造,而注重场景气氛的烘托渲染,常常以粗放凝重的笔意创造一种诱人的意境。他的作品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在画中透露出画家浓浓的诗人隋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美学追求,作为一位中国油画家,黄来铎天然地接受了这一传统。他以画为诗,努力追逐一种诗意的表达,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画毕竟不是诗,它必须借助绘画的色彩、笔触、图式等形式语言传达内心的诗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黄来铎在油画语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在西方古典绘画语言的基础上,向着两方面突进:一方面,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语汇,加强色彩对比力度和平面构成的视角反差,一方面又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意精神,讲究刀笔的书写性。这种具有反差性的语言探索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黄来铎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2000年以后,黄来铎有幸参加法国巴黎国际现代艺术博览会、美国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瑞典斯德哥尔摩欧洲艺术大展,参观卢浮宫、蓬皮杜、大都会等欧美各大博物馆,考察了欧洲古典主义至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有分析有选择地吸收有益的营养,为我所用。考察期间,他还在一些城市、港口游览参观,写生画画,完成了《塞纳河畔》《纽约第五大道》《哥本哈根新港》等系列作品。面对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异国风光,黄来铎异常兴奋,按捺不住激越的情感,或以色点、笔触疾速点按,或以毛刷、刮刀奋笔直书,于是一幅幅色彩鲜活、笔墨淋漓的风景夺框而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一种惊艳兴奋之感。黄来铎潇洒自由,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直至抽象表现主义都着实过了一把瘾。巴黎街头和纽约第五大道的写生壮了黄来铎的胆,他冲破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藩篱,着意强化造型、色彩的主观表现,并将传统意象造型、以色貌色等手段引入其中。进而,他又尝试运用现代平面构成以及抽象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将传统书写笔意与西方表现主义手法相结合,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既强化了作品的诗意,又凸显了色彩张力。黄来铎不断完善油画风景的诗意追求,将传统的意象性、书写性与西方的表现性语汇相融合,探索具有中国气派、现代意蕴的风景画,逐渐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2004年,黄来铎定居上海,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出生地。这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画上海的街道、弄堂、市场、林荫路、咖啡屋、城隍庙、老洋楼、都市夜景、世纪灯火……与其说在描摹现实,不如说在追思历史。画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千思万绪和百感交集中,以其奔放颤动的笔触、沉稳厚重的色调以及诗的意境,向人们述说着一个艺术家的生命感悟。
(一)重写生轻创作
以美术学专业为例,美术学有国画,油画,壁画,雕塑等学科,国画与书法密不可分,油画更强调材料的探索运用,雕塑的材料内容更多,壁画也需要一定的国画基础。但是很多学校用了过多时间让所有学生画素描,练写生,练基础。最后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很多人画得一手优秀的素描,真实程度甚至不输相机,却画不出自己的作品。过长时间的基础训练,让学生越来越接近一台重复劳动的机器,失去了思考和感受的能力。很多四年级的学生在面对毕业创作时不知所措,脑子里空白一片,对作品的构思,设想,用何种材料能达到何种效果,哪个阶段会遇到哪些问题一无所知。很多本来很喜欢绘画的学生,在基础训练阶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是奇怪的是毕业之后便不再有作品,一部分人继续从事美术教育,还有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少部分人能继续从事艺术创作,甚至有很成功的艺术家坦言,自己进行创作时,在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的过程中“第一个想忘掉的就是学校教给我的那些东西”甚至是“学院是我最大的敌人”。我们应该好好去思考,我们是否忘记了训练的目的而把训练当成了目的。
(二)重手头操作轻理论
很多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两大块,公共课,专业课。专业课则以写生训练为主,石膏,风景,人体,着衣绘画练习过多。与此相比,只有少部分的美术史论课程,时间占所有专业课程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内容则是文字为主,考试时要求以语言文字列举某时代代表画家代表作及主要风格特点为主要方式。学生学习时间少,内容多,来不及深入学习,很多所谓油画专业的学生甚至都没见过自己试卷上写出的某张画。没有真实的视觉感受,谈不上懂美术史,别说创新,连继承都是凭想象,这样的心理准备去创作,高质量的作品稀少是可想而知的。
(三)重学院轻民间
自有学院教育以来,学院与民间艺术的分野就显现出来,古今中外都有这种情况。学院派看不起民间艺术,认为后者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学术传承,比不上学院艺术的正统地位,难登大雅之堂。而民间艺术往往源于自然,感受天真活波,想象力新奇大胆天马行空,不囿于传统审美,正统观察方式。许多优秀艺术家出身于民间艺人,之后能学习学院艺术中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成为集大成者也不在少数。学院艺术与民间艺术有合作,在国外的高等院校屡见不鲜,比如德国的艺术设计院校的鼻祖包豪斯。但在国内,学院艺术与民间艺术仍存在很强的壁垒。
(四)重基础轻材料
这一点从教师构成上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写实基础教师很多,多年的大规模写实教育,为我们培养了很多擅长素描色彩的专业教师,因为每个人教的内容都差不多,学生会很适应,学习起来目标比较明确。但是擅长材料的教师少之又少,因为掌握某种材料的性质,效果,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事情,只有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人才有这种能力,而这样的人差不多都已经是小有成就的艺术家,人数少,不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这方面的改善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去努力的。
二、改善美术基础教学现状的应对措施
虽然现实情况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转变思想,情况是会逐渐改善的。
(一)思想上不要避重就轻
艺术教育界有句著名的笑谈叫做“技术能教,艺术不能教”。这话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成“技术好教,艺术不好教”。我们的技术教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而且有了很丰富的相关经验,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对有志于学习写实绘画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幸运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审美教育,任重而道远。审美教育之难,在于内容多而庞杂。百花齐放,如何读懂每朵花的美,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美学修养,甚至心理学修养,因为所谓美,不一定是甜的,甚至是苦的,辣的。手上功夫了得,心里却空白一片,这很可拍。我们要追回的是天真并不是痴呆,只有敢对症结所在下手,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艺术教育上重手轻心,本末倒置的局面。
(二)在实施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偏重美术史的学习,加长学习时间,丰富学习资料,改变考核方式。我们的网络资讯已经如此的发达,美术史教材却还是多年前的那几本,干干巴巴,少的可怜的几张彩图,是时候投入人力物力去编写更好的史类教材,这比浪费大量的时间颜料闭门造车收效大得多好得多。美术馆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外国小朋友在小学就可以到自己国家的国宝面前去临摹。我们也不必总是关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去实习,去为游客讲解介绍,让美术馆时间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让心灵真正与杰作对话。专业教师也应注重自己的知识更新,成为教学材料的收集者,组织者,成为学生修心的引导者,让学生能更好的吸收这些知识。在教学中转变思想,善于发现学生写实能力以外的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发展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作品评价上更多元,就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可怕下场,我们要培养的是创造力,不是照相机。我们不必先把自己训练成照相机再去成为真正想成为的人。
三、总结
鹤之于中国,民间视它为仙禽,如有“仙鹤”之说,如武汉的黄鹤楼,最早就是源于跨鹤之仙,至于成仙的人能化鹤,鹤亦能成仙化人传说多如牛毛。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则着意把称之为高人,称之为隐士的人誉之为鹤,经常用鹤立鸡群、鹤骨松姿、闲云野鹤等词汇来形容,以示其卓尔不群。杨德衡先生1956年考入东北美专附中,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长达八年的美术专业修养,五十余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用同行的话来说,他是融艺术探索与人生阅历于一炉,“迁想妙得”,“皆成天趣”,工笔花鸟画、特别是鹤画艺术渐达至臻境界。
展厅内,悬挂着立轴《稻香季节》,是杨德衡先生1964年创作的,这幅画是他的毕业之作、得意之作、成名之作。画面上,一望无际的稻田泛着金黄,几只鹤自由自地低空盘旋于其上。1964年,正国家连续遭受后迎来的第一个农业丰收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丰收的喜悦,激发了他的表现欲望,最终让《稻香季节》跃然纸上。《稻香季节》是对杨德衡先生八年研习花鸟画专业的技艺是否厚实考量。《稻香季节》的创作成功了,不仅随同傅抱石、李可染等中国名家的作品漂洋过海去展出,同时还被录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的油画卷。杨德衡先生与鹤结缘,《稻香季节》把他扶上马,他也不负众望,在画坛不断耕耘,不断进取,也不断有名作问世。比如他的鹤画《春归》、《傲雪》、《哺育》、《古藤逢春》、《搏击风云》等,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和国家级展览。不仅如此,他的《春归》还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搏击风云》在国家级美展中获得佳作奖。
“白丝翎羽丹砂顶,晓度秋烟出翠微。”鹤,从来是以性情雅致而著称,喙、颈、腿的“三长”更显其形态优美。始终如一的亭亭玉立形象不光让古代人,同时更让现代追求身材完美的人所钦慕。古往今来,为鹤写诗写文的不在少数,然而笔者最推崇的是南宋文学大家鲍照所写的《舞鹤赋》,在他的笔下,鹤的肢体美动态美真可谓活灵活现与神俱来。“引员吭之纤婉,顿修趾之洪。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唳清响于丹墀,舞飞容于金阁。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而龙跃。踯躅徘徊,振迅腾摧。惊身蓬集,矫翅雪飞。”“长扬缓骛,并翼连声。轻迹凌乱,浮影交横。众变繁姿,参差密。烟交雾凝,若无毛质。”读罢这些文字,在你的心目中,觉得还有那种鸟比动态中的鹤更漂亮、更引人神往呢?
我和孔先生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将近半个世纪的友谊让我全息地看到了一个艺术大家的成长经历和艺术智慧;我们的交往甚密,交谈话题可谓亦文亦艺,让我深刻感受到孔先生的人生历练和文化态度;1986年孔先生前往大洋彼岸后,多次回国办画展和采风,我也有在美国当访问学者的经历与多次访美的机会。在国内时,更是谈天说艺,通宵达旦,在艺术时空上可谓亦此亦彼;我们从东方绘画的发端谈到西方艺术的演变,所论的艺术传承、美学建树、人文睿智、绘画流派可谓亦东亦西。四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令人称奇的是,孔先生的绘画激情依然澎湃,艺术锐气依然如初,固体油画独树一帜,纸上油画长驱直入。孔先生与大自然的联系依然亲密,在上海时连续十二个春节出没于沪上小镇、江南水乡曾传为美谈,现在依然如故,走近山和水,乐于画自然,孔先生的理论思考依然连绵。他在再现敦煌艺术时总结过“三字经百句”,流传甚广,近年来,常常会在夜间飘来绘画思绪,立即起床命笔,陆续写下了《作画心态》、《我乐于画自然》、《五月的慢板》、《画树》、《伟大的梦》、《看近作有感》、《艺术之真》、《棲息处的流连》、《画的回忆》、《思念母亲》、《幸福》、《若干快乐的回忆》、《怀念苏州》、《路过英国乡间小镇》、《我走在巴黎的小街上》……孔先生的艺术之路走得坚定、执着、踏实、从容,他的艺术心路充满坦诚、豁达、理性、阳光。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孔柏基油画展”力求体现回顾性、探索性、凝重性、抒情性和经典性。画展设置固体油画、敦煌印象和纸上油画三大板块,这些作品创作之年起于1979年,止于2011年,跨度22年,2001年以后无一年遗漏,可见其艺术历程的回顾性。孔先生在固体油画领域辛勤耕耘了四五十年,开创性地践行了铺、敷、刮、揉、搓等,画出了浑厚凝重、斑驳陆离的艺术风格。孔先生画的敦煌印象源于敦煌艺术,菩萨坐像栩栩如生,力士伎乐形象丰满,供养人虔诚坦荡,信徒月神各有其貌,孔先生不仅画出了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画出了富有灵性和张力的“孔柏基的敦煌绘画”。纸上油画为孔先生所独创,他用液体油画颜料在中国皮纸、宣纸和西式各种纸上姿意作画,精心收拾,力透纸背,滋润渗化,情思悠悠,尽收神奇,难以复制,不可多得。这次展览突出重点,力显创意,较好地体现了探索性。凝重性是孔先生作品的一大特征,他的画总是画得准确肯定,下笔见力,磅礴见势,掷地有声,在画中可以找到力量的凝聚和爆发,可以感受激情的回荡和升华,有时甚至感到飞流直下、雷声滚滚、气吞山河、惊天动地。《塞尚像》、《梵高像》、《海蓝》、《庞贝的女儿》等画得铁骨铮铮、锵铿作声、线条硬朗、神情深邃,《南浔老戏台》、《后院》、《沧桑赋》、《遗迹咏叹》、《老树》等画得浓烈浑然、格调深沉、古朴庄严、感召历史,其凝重性清晰可见。孔先生的作品在关注凝重性的同时并不排斥抒情性,相反,以情入画、以情动人是孔先生作品的另一特征。《近边小林》的风光旖旎、楚楚动人,《池塘》的波光云影、婀娜多姿,《海边》的湛蓝调子、浪漫风情,《花》的缤纷岁月、绚丽春光,《思念母亲》的思乡心切、情意绵绵,《怀念姑苏》的阅读宁静、领悟单纯,《路口》的人生感言、人文情怀……孔先生的作品总是弥漫着幽幽情愫,细细品来,感人肺腑,沁人心脾,难以忘怀。经典性是孔先生作品的毕生追求。孔先生十分重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油画展,带来了精品力作。他深情地说:“我把它作为一次汇报、一次自我鞭策,并一定不负众望,继续前进。”《远眺》注重形体结构与色彩结构的统一,意象夺人,诗情怡人。《窗外秋色》强调构图新颖、动静相含、情景互融、声色伴行。《北魏菩萨》、《观音菩萨》、《力士》和《供养人》讲究线条质量、美学涵养、艺术境界和敦煌传承,具有鲜明的绘画个性和经典的艺术价值。《北欧行》、《意大利印象》、《威尼斯》、《临梵高素描》、《塞纳河畔》、《伦敦小街》、《法国圣米歇尔》、《巴黎郊外》是孔先生欧洲采风归来之后的精心之作,挟裹典雅之风、包含艺术人文。这些作品的经典性是画家的绘画能力与生活体验、综合素质整合的产物。
孔先生于1932年出生于浙江上虞,1944年拜师学画,1948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52年开始版画创作,1956年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曾任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艺术研究所所长。1986年定居于美国。他的艺术人生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印象启蒙”时期,从上一世纪40年代至1964年。在这一时期,孔先生努力学习绘画基础知识,率先接触“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技巧,画了大量写生,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二个时期为“发展创新”时期,从1964年到1986年。在这一时期,孔先生积极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洋现代绘画艺术表现方法的结合,从汉砖石刻、书法碑帖、古墓壁画、民间木刻、皮影戏等的造型研究到敦煌、龙门、永乐宫等传统艺术宝库的现场观摩写生,进行了大量积累,作品数以千计。他在固体油画上异军突起,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开辟出富于个性的表现领域。他还开创了“宣纸油画”的新领域,使油画作品更易渲染,更具东方神韵,更易保存,成功探索了一些独特的绘画技法。第三个时期为“走向经典”时期,从1986年至今。孔先生移居美国后有更多的机会赏研世界艺术大师的经典名作,对世界艺术发展潮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于是在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中进行“学通东西”的绘画实践。
对于孔先生的画,笔者已经写了不少文字。对于此次画展,我想最值得研究的是孔先生“坦诚豁达的艺术心路”。
“艺术的责任”为其一。孔先生带着“艺术的责任”画画。因为有神圣的“艺术责任”,总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不屈的艺术胆略、不息的绘画实践和不凡的精品力作。孔先生在艺术札记中写道:“我经常问自己,艺术是什么?艺术即自然,即现实,即真理。而艺术家从这个基础出发并感悟到自己的责任,那即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表现出更真挚的内涵、观念和个性,并使自己的表现形式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自然的召唤”为其二。孔先生向往自然,崇敬自然,对自然有亲情之感、深切之悟,他对“自然的召唤”有许多至理名言,值得我们记取和共品。他说:“我乐于肩背着画夹,在康州格林威治小镇附近奔逐,寻觅景色、写生作画,置身于春天的妩媚、夏天的葱茏、秋天的艳丽,以及冬天的静谧。细品行云流水,一树一屋,我领会到,一个凡人,如能作画于斯,融化于斯,能够感悟到自然的运转、生命的运转、艺术的运转的存在,那么,这确是一种幸福……”
“创新的坚守”为其三。孔先生的艺术之路是探索之路、创新之路,孔先生在固体油画领域的创造性耕耘、在“敦煌印象”领域的大胆实践、在纸上油画领域的开拓性崛起,足见他对创新的坚守,这在前面对于此展作品特点的分析中已经论及,不再赘述。孔先生十分关注法国文化艺术的浪漫与创新,他在《我走在巴黎的小街上》一文中平和而深刻地解析着这种“创新”:“我只感到,这样的环境和气息,只能说明这是一种均匀、一种雅寂、一种古朴、一种浑厚,同时也洋溢着一种浪漫、一种温馨、一种协调、一种庄重。确实是非常古典,但又是非常现代,确实是非常传统,但又是非常朝气蓬勃……表现出特别浪漫和诗意,特别的自信和洒脱。”在孔先生的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浪漫、诗意、自信和洒脱”。
“城市”赋予每个人独特的“城市记忆”,这段独特的城市记忆,成为我们面对城市的“态度”。于是,我们恋上一座城,恨透一座城。这些缠绵悱恻,喜忧参半,赋予这些艺术家更为个性的表达。
“双城记”并非是对上海、广州两座城市的文化梳理,更多的是与更多人分享身处这两座城市的“情感累积”。我们正处于怎样的时代?我们正面对怎样的际遇?我们会迎来怎样的未来?答案在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与看法。通过这些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在奔忙的生计中得到喘息。让更多的人,能在这些艺术家的情感抒发中,得到情感的宣泄与共鸣。
迷路在“文字花园”岳敏君个展于U宝轩开幕
2015年1月17日,岳敏君个展《文字花园》于上海U宝轩画廊开幕,此次展出的作品来自岳敏君新的重要系列――“迷宫”。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木石、花鸟、人物等符号入画,将文字变形为迷宫。艺术家始终相信中国园林与象形文字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花园就是文字的述说,而文字也可以看成是花园的一种概括。
不同于岳敏君最具有代表性的“傻笑人”形象,他的“迷宫系列”以完全不一样的形式展现了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及文化的思考。这些看似古朴的色调和传统书画元素并不代表岳敏君本人对传统的回归,相反,这样的画面代表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这也是U宝轩画廊创立的初衷,即通过展示大师级艺术家的艺术精品,提出并参与有关传统与当代的讨论,并最终将问题给予观者以带来更多对当下的事物、生活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现代的中国人而言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时代承受着各种文化背景的冲击,如何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对于当下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进行独立的审思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大展连连 值得期待上海龙美术馆新年展览计划
2015年1月16日,上海龙美术馆于西岸馆内举办新年媒体会,总结2014并展望新年,同时了2015年展览计划,此举获得广泛好评。从计划上可以看到大展一个连着一个,王薇馆长更说出“要成为世界一流美术馆”的豪言。
龙美术馆拥有浦东和浦西两个馆,艺术生态比较独特,成立两年来,已经通过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展,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在2015年龙美术馆大展“排片表”上,媒体同仁们看到各项大展又被排得密密麻麻。
其中,当代艺术方面有丁乙、刘|、徐震等的大展,他们都是中国当代艺术里的新天王。龙美术馆向以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而闻名,拍场上常由刘益谦先生的举牌而屡屡爆出天价,今年龙馆将推出馆藏历代花鸟画精品展、馆藏历代瓷器精品展、康雍乾艺术特展和宋元大展。刘益谦很早就收藏了不少陈逸飞的油画,并打破了陈逸飞作品拍卖纪录,今年龙美术馆将推出陈逸飞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特展。海外艺术方面,龙馆将举办苏富比荷兰油画展。
身体记忆和空间探索刘正勇、孟后均双个展“MAO SPACE”开幕
2014年12月26日,刘正勇、孟后均双个展《身体与空间》拉开帷幕。这是“MAO SPACE衡山坊”2014年里最后一拨艺术享宴,期望在告别2014的同时,也迎来2015年新一轮的美好艺术生活。参展的两位艺术家,虽然年轻但已有一定艺术成就。
艺术家刘正勇,1980年出生于中国湖南,200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其作品主要为架上绘画、装置艺术、行为影像等。作品以身体为线索,从个体角度探讨人性的记忆与历史。他2008年开始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先后于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美术馆和机构举办展览,包括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保罗瓦列里国家美术馆个展、巴黎大皇宫展览等。艺术家孟后均1979年生于湖南省株洲市,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始尝试绘画的一些新的想法,借用非绘画的粘贴方式或摄影要素,以冲破学院绘画的叙事原则,从而在时间与空间上建构起多元的绘画视觉秩序。
作为“80前后”艺术家,他们的成熟正好赶上了中国社会的平稳发展期。因此,在艺术创作上可以避免因时局动荡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也就能够更加持续地关注某个精神主题,探索一些更为个人化的语言风格。
那些山水时代――三十五年水墨时代艺术家联展开幕
2015年1月30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主办、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水墨时代艺术家联展“那些山水时代――三十五年”于上海图书馆开幕,展期3天。
这次展览遴选的五位艺术家蔡萌萌、汤哲明、陆天宁、游波、黄琳琦,都是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在山水画由复兴而发展的探索道路上有所成就的。他们不仅具有传统滋养或学院背景,而且个人对笔墨的理解和修炼、对造化的感悟和表现,体现了三十五年来创造观念和艺术思潮的某种代表性。从这几位艺术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山水画“文艺复兴”的有益实践。通过了解和梳理这五位画家的经历和创作,并由此反观“新时期”以来山水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相信,经过三十五年“文艺复兴”,山水画不仅枯木逢春、枝繁叶茂,而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艺术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成功的作品也都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大成就”还是“小清新”,“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决定了这一代甚至两代艺术家“承上启下”的命运,“承上”不易、“启下”更难,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上海徐汇西岸文化商务新地标滨江城开中心项目签约并启动
2014年12月29日,备受瞩目的滨江城开中心于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举行项目签约及启动仪式。上海市徐汇区相关领导、文化界学者名人、知名企业代表及媒体记者等一众嘉宾应邀出席。作为“上海城开寰宇发展”的核心控股方,上海城开是由上实城开和上海市徐汇区国资委共同投资的房地产企业集团,2014年“上海城开寰宇发展”携手国际顶尖团队,以跨界与创新的前瞻视野,传承与融合的文化理念,筑就起一座光耀于徐汇滨江的文化商务新地标。
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城开董事长倪建达,仲量联行大中华区及上海零售地产部负责人邓汝舜,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代表丁勇,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马未都,四位依次发表演讲。最后,在“上海城开寰宇发展”各股东方共同旋转完成项目二维码魔方拼图的同时,滨江城开中心项目宣告正式启动。
据悉,滨江城开中心将打造成一座总体量约50万平方米,涵盖办公、商业、文化、休闲等多产业集群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值得一提的是,观复品牌的入驻将文化业态巧妙融合,项目潜力不可估量。
仰望星空 万物皆明中国首个粉画民办美术馆开幕
2015年1月9日,苏州明・美术馆于苏州园区李公堤四期正式开幕,这也是国内首个以传播和推广粉画艺术为己任的民办美术馆。它作为中国粉画艺术网的实体交流平台,未来将兼顾水彩、油画等西方画种,与国内外其他粉画艺术机构密切合作,努力为中国粉画的明天做更多贡献。
为庆祝明・美术馆顺利落成,并为弘扬和推广粉画艺术,明・美术馆特联合苏州圆融集团、苏州耀盛集团、新明阳投资顾问公司、上海银行苏州分行、苏州新源传媒、韩国盟友、上海马利等支持单位共同举办“仰望星空,万物皆明”――明・美术馆迎春首展。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为明・美术馆树品牌、造影响特别策划的首个展览,展览以世界粉画发展史为线索,搜罗了199件各时期世界粉画名家的作品来进行集中展示,并展出中外粉画名家及粉画新秀的高品质原作50件,共同构成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至2015年2月28日,展览时间近两个月,感兴趣的朋友可合理安排时间,前往参观。
被一连串的大画击中站台中国“大画展”北京开幕
关键词:色彩基础教学 色彩归纳 改革
一、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大陆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史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较之德国等欧洲国家有近100年的差距,但近年来我国的设计水平已有很大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然而,在设计学院的整体基础教学中,对负责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师而言,其色彩基础短暂的三四周的学习课时安排太少,虽然用尽浑身解数施教,却达不到预期和课程安排的要求,有的教师往往也只能竭尽所能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各个专业的教师又会觉得,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无法与今后的各个实际设计专业相结合,难以达到设计教学当中打好色彩理论基础的目的。在诸多的色彩教学摸索当中,色彩归纳从概念上更加符合设计专业,因为既结合对象进行写生,描绘过程有感性认识,又不是被动摹写,要求理性概括,训练由浅到深,教学很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色彩的理性认识,其简洁的色彩关系更接近设计色彩理性配色的本质,多样的表现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是一种快速、有效、实用的教学训练方法。对色彩归纳色彩理论的理解训练,能够提炼出的色彩规律,更适用于现代设计专业的基础色彩教学。
二、归纳与传统写生色彩的异同
色彩归纳,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概括、简练的色彩表现对象的形象和色彩,当然相应的造型及构图都会随之变化,由此创造出统一、和谐的色彩作品。它训练的是对客观物象的色彩进行夸张、概括、简化,主要是运用人们对色彩关系的理解表现对象,注重的是创造性思维,与常规色彩写生有很大不同。过去传统色彩基础写生教学是为纯艺术打好写实基础的,如油画、版画和国画等,抓质感、体量感、空间感,注重色彩的真实表现,画家情感的表述也是重点,讲究笔法和技法的运用,色彩变化过多,需要多次、反复、长期、深入训练,才能够达到较高境界。然而,设计专业又无法安排长时间、多层次的训练,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把握色彩关系理论。传统写生不是为设计专业进行的色彩理论教学而设计的,设计专业又大多是在传统纯艺术院校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商业需求而分离出来的专业,即使是新的设计学院,往往教师也受到传统固有观念的影响,专业分出来了,但基础色彩教学模式又没有进行相应符合现代设计专业性需求的改革。对于设计教学体系来说,基础课程都是为各个专业设计课程打基础的,没有相互联系和延续的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必然是失败的。然而,很多学院是将基础与设计内容截然分开,教基础的教师被普遍认为就应当是有坚实造型和色彩基础,学油画专业的,懂不懂设计没有关系,这必然会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很多设计专业今后并不涉及写实的绘画创作,因而所学没有实际的应用,专业教师在学生大学二、三年级进入专业设计课程,往往又要再次从专业方面的用色,进行设计色彩理论知识的讲述,这就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这种教学体系是不科学的,没有与时俱进,设计出与现代设计专业协调的基础色彩训练方式。
色彩归纳理论是:在造型上要求理性,块面大小的合理分布,块面与块面之间协调的关系都带有一定的创意性;色彩上色块概括,色阶差别较大,这都需要理性处理;构图上理性而带有装饰创意感,相应的理论指导是必要的,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这是一门重理性的教学课程。色彩归纳从字面上看,重在归纳二字,它以客观对象为主,是从客观对象概括、归纳而来,通过感受,运用色彩提取和推移,教学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并总结为以后理性运用色彩,寻求画面的整体统一和谐。
三、色彩归纳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科学性
笔者从1993年第一次采用色彩归纳教学,初次教学探索是学校所安排的“装饰色彩”课程,当时“装饰色彩”还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时尚的课程,然而对于笔者来说,刚毕业不久,在学生时期并没有涉及该课程。没有课本,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和范例,又没有可参考的书籍,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参考的教学理论来源于在清华工艺美术学院所学图案教学体系当中的限色写生、色彩采集运用,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用的色彩装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为今后设计专业的色彩理论打下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总结,从单色固有色入手,注重固有色的调色训练,到单体两三个色,开始训练光对物体照射时色彩的变化关系,由简单再扩展多色的过渡,寻求色块之间的变化关系,注意环境色和物体质感的表现,最后发展到归纳超写实的研究,这样联系就形成了色彩归纳训练的体系,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教学,从而初步探索出了单色明暗推移表现法、单体固有色表现法、勾线色块法、色彩归纳推晕法、限色归纳法、装饰色彩归纳法、写意色彩归纳法、设计色彩归纳法等训练方法。这一系列的训练法,具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经过短期的训练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够画出视觉效果好、有设计创意感的作品,又能够掌握简单实用的色彩理论。由此可见,色彩归纳的教学,其训练是具科学性和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课程。色彩归纳训练内容丰富,有静物、人物、花卉、风景、动物等,可以根据设计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地进行训练,例如,服装和动画专业侧重人物归纳训练、平面装潢专业侧重静物归纳训练、环艺专业侧重风景归纳训练、染织专业侧重花卉归纳训练等。这些与专业相适应的色彩归纳训练作品的效果,更加接近各个专业的设计效果图表现,显而易见,明确的专业教学目的,就为各个专业的色彩理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结语
关键词:中国画高专院校美术教育
一、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的意义
谈及中国本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象征。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众多绘画种类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具有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的审美程式,是中国文学、美学、哲学的综合体现。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很多东方艺术备受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画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文明和严谨完整的绘画体系,拥有毫不逊色于西画的程式语言和审美价值。不论是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从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角度看,在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彰显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本土艺术的强大自信。同时,在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小学教育体系推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乃至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毫无疑问是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高专院校有很多学生走上中小学美术教学岗位,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中国画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笔者在高专美术教育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绘画、书法、篆刻感兴趣,这应该源自他们对本民族艺术的一种天生的崇拜和共鸣,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种意识。这种本能与天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可能会逐渐消失殆尽,这不管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施教者而言都是非常可惜的。
二、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国画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约120余人,为三年制教学,主要专业课程为素描、色彩、美术史论、中国画、油画、工艺与设计、手工制作、教学方法论、实用美术、毕业创作等课程。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及对课程教学的观察,针对中国画的课程设置,分析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中国画教学现状。近年来,中国画课程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根据美术教育学生的课程体验和反映,由于美术专业统招制度主要以西画中的素描、色彩为主,部分学生之前较少涉及中国画的相关内容。中国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接触的事物,他们理应热情高涨,但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中国画课程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并不是因为学生对中国画这门课程不感兴趣,而是作为一门新课程,学生初上手并不容易,而学生刚刚入门正要深入研究的时候,课程又结束了。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中国画课程有工笔、写意花鸟与山水、写意人物几门课程,分别有36、36、48课时,课时量相对西画略少,间接导致学生对中国画接触不深,而难度越高,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也越高,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另外,课时量少也导致了一些中国画写生课程和创作课程难以开展。学生仅仅学习相关技法,并没有体悟“搜遍奇峰打草稿”的主动性,更没有独立思考、创作的机会,这与三年级的毕业创作课程衔接不够,导致毕业创作的立意、形式都缺少一定的内涵和深度。毕业创作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所学零散知识技能整合、提升的一个过程,各大专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毕业创作都非常重视。与以往专业课程中以临摹、技能训练为主不同,学生从选题、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独立体悟、思考的体验和表达。但是,据笔者所了解,中国画课程中并没有设置相关与毕业创作衔接的创作课程,学生要从临摹阶段直接跨越到创作阶段,其中的难度是很大的。笔者观察近几年大三学生的毕业创作,虽然技能方面较之前课堂习作有所提升,但在选材、立意以及形式、创作完整性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缺少新意,在尺幅方面较为拘束,缺乏深度和内涵,这值得教师深思。
三、中国画课程改革建议
1.选订适用性教材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的艺术,关于中国画的教学并非是几十节或者一百多节课程所能涵盖的。但高专院校学生学制大部分为三年制,去除半年实习时间,仅余两年半时间完成大学期间全部课业,分至中国画的课时较少。就学习时间而言,高专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便少了一年的学习时间,根据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也无法开设类似本科学校的专业方向针对性学习。所以,因高专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同,课程安排和教材选订也无法同本科院校一样。尤其是在教材选订方面,笔者认为,统编适用于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材的内容设定、知识点侧重方向、实用性等方面应根据教学需要仔细推敲。质量优秀、适用性强的教材能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2.优化课程结构
在高专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课程内容大部分偏重广泛性和实用性,这样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的绘画技能,但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在总课时量不变、课程增多的情况下,部分高专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一种重实用、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长久发展。中国画作为中国国粹之一,高专院校的中国画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但院校面对有限的总课时也无能为力,所以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安排是大多数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课程安排,以及对周边同等类型高专院校的调查,笔者认为可以适当调整、整合课程,分模块进行人才培养,并开设不同的专题研究小组,如基础造型专题、西方绘画专题、中国书画专题、艺术理论专题、当代艺术风格鉴赏专题等;组建相应的工作室,针对不同专题开设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必修模块内的专业基础课程,又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在保证学生完成基础课业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精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在教育事业中,教与学永远都是相互影响、无法割离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高专院校中,大部分中国画专业教师是各个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中国画专业毕业的,他们接受了严谨的学院派教学模式,对传统绘画和当代绘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多数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穷其一生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中国画艺术的传播者,高专院校中国画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增加与其他院校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专业进修,提高科研创作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书画比赛活动;教研室里的教师也应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沟通教学感想和心得感受,并相互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