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15:37:21
导语:在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信息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加工和整体之后,将其与其他单位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建立联系,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经济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促进相关技术的优化与完善。在整个核算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建设脚步,要求核算的数据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全面的。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也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法制化。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会计工作的依法治理也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因为如此,会计核算的法制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所谓会计核算法制化,主要指的是相关机构和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是合法的,此处所说的“合法”,不仅仅要求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核算工作,而且还要根据其他法律法规中与会计核算有关的规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以此来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法制化。3、规范化。目前,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大,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强会计核算规范化也成为了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核算规范化,主要指的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严格依据相关准则和程序进行操作,根据现有准则在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内进行相同的核算工作。
二、会计管理的发展方向
目前,会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会计人员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工作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操作和执行。因此,在目前企业会计管理中,负责人更加注重的是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果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在整个计划当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对于会计工作的管理,而加强对财务战略的管理,则是企业会计管理中的核心任务,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也是会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此外,加强法制化管理也是会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对于法律是极其重视的,会计工作又是很容易触犯法律的一个特殊职业。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必须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趋势
从上文中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二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会计管理工作如果想顺利展开,必须要有准确的会计核算作为根本依据。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会计工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的核算职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核算职能不单单是反映出经济活动的变化,也涵盖了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从中可以看出会计核算中难免会出现会计管理的工作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使核算和管理功能实现统一。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企业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及财务状况的情况特别普遍,这使得会计核算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一体化的发展脚步,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财务软件应运而生,也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更侧重于会计的管理。财务软件有预算、财务分析等强大的功能,财务系统分析得出的核算结果等,都可以作为依据,使管理者快速的做出下阶段的工作计划,也说明会计核算工作正在进一步深化。会计是通过分析、计划、审计、核算等措施对管理层及时的提供经济运营资料,从而实现管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都说明核算原理不断的渗透到管理中。
四、结语
一、成本控制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的专业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较短,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这些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本控制的准确性,导致很多企业的成本控制不能及时完成。另外,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缺乏有效的道德约束,很多企业对会计核算领域的监督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使得会计核算的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企业的领导者与决策层缺乏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对企业会计核算领域的成本控制认识不足,导致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控制水平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程度。
(二)会计核算中成本控制的数据统计不准确
很多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仅仅局限在原材料的采购和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忽视了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导致企业成本控制不全面,产品定价不准确,进而影响企业业绩预算和实际经营效益;另外,很多企业的领导者仅仅对发生问题的会计核算领域进行后期调整,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缺乏清醒的认识,在问题的总结中也不能准确地对成本控制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都使得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控制难以得到保证。
二、成本控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提高成本核算的专业能力
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机构要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建设,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的准确程度,加快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要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企业会计核算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企业要及时组建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部门,采取科学的方式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管,使企业真正实现成本控制工作的目的,要保证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使企业的领导者将企业成本控制当做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保障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及时获得企业权力机构的支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
(二)提高会计核算中成本控制的准确性
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会计核算内容的范围,不能仅仅将会计核算工作局限于采购环节和生产环节,还要重视研发、设计、销售、售后等有关部门的成本控制,要在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扩大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范围,企业的领导者与决策机构,要提高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问题的认识程度,不能仅仅在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发生问题之后进行简单的补救调整,也要在问题发生前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具应对方案,企业的领导者要全面认识到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所涉及的主要范畴,及时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对企业的会计部门进行成本控制培训,切实提高企业会计部门的专业能力水平,保证其专业水平达到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相关要求,确保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的准确性。
三、成本控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一)合理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范围
企业要对成本控制的范围进行合理的设定,以保证成本控制有效的运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方式来确定成本控制的范围。会计核算的方式多种多样,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不同的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企业在设计成本控制的范围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合的会计核算方式,在设计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确保成本控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企业要把握好成本控制的具体对象,使成本控制工作不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成本控制核算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我国各行各业,因此,企业有必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企业各阶段的成本进行核算,[1]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可以保证企业成本信息核算的范围更广,数据更准确,企业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目标,不断更新完善企业的经营核算信息系统,定期对会计部门员工进行信息系统操作培训,企业要赋予会计工作领域更多的独立自主权,以确保会计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使会计工作统计数据的来源范围更加广阔,会计工作领域要对高科技手段获取的会计核算信息进行认真的统计研究,使企业对会计核算的信息掌握更多的价值,更加充分的利用会计核算的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进一步规划设计,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计划中来。
(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机制
建立高水平的会计核算机制是企业增强成本控制的主要方式[2],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的工作质量,才能够保证企业领导者与决策层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领导者与决策机构对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会计考核工作的工作质量,使企业在发展方案的制定中,能够及时获取更准确的数据和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运用状况以及经济效益具备充分的了解,建立健全会计核算机制,[3]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会计机构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使企业会计工作更具规范性,避免企业会计部门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和工作疏忽而造成的企业经济效益受损,促进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成本核算工作要与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相结合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完成经营发展任务,增强企业的经营实力,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许多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成本控制,因此,将会计核算工作与企业发展规划方案的制定有机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为了使成本控制能够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经济条件和企业长期发展要求,对企业会计核算领域的成本控制的范围进行划定,会计部门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范围进行划定,然后,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统计研究,最终实现科学的企业成本信息核算范围的确定,确保企业的成本控制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正在向全社会渗透、影响全社会,这就要求作为管理决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人员,应顺应当下社会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革。众所周知,会计的主要职能为反映和监督,但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世界的高速发展,其主要职能正朝着管理与服务的方向转变,且各国政府和非政府部门要求在权利过程中加强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我国为激励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激发管理活力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部在总结管理会计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在2014年10月和2016年6月,先后推出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国应基本形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即指明管理会计工作的紧迫性以及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加快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充分发挥两种会计体系的作用。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1.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一种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利用恰当的技术和观念,加工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制订计划与绩效管理,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并实施合理有效的组织战略和可行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帮助管理部门为达到其经济目标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决策。即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经过分析、编制、传递,使这些财务信息能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现代管理会计是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是依据法定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运用科学的方法确认计量,最后形成财务报告,并定期向各个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的一种会计。财务会计是当代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需要向其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还需提供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升企业价值,使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体系的两大基本内容。从逻辑关系上看,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前,财务会计还未产生。从结构关系来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源自现代企业会计体系这一母体,共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约束,又相互补充。(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使用信息相同。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帮助,其原因是其相关资料的多样性。在实践中,管理会计人员需要财务会计提供大量相关信息,例如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一些凭证、账簿及报表等。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深加工和再利用。所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本信息来源相同。(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相同——企业价值最大化。首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均为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有价值的表现,其次,它们都必须服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管理目标服务。所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彼此制约又彼此促进。由于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再加工、深加工,从而指导、控制、组织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的相关信息;同时,财务会计的不断革新也促使管理会计更快发展。所以说,管理会计的发展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加快了财务会计的进步与发展。
1.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同的内在,决定了其融合是必然趋势。现代会计的实质是管理活动,这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理论前提。在职责上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的深入和加强,在工作内容上是对财务会计的深化,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企业经济利益。在当代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也成为了财务会计重要的服务对象,二者服务对象的融合,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创造了条件。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技术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浪潮已蔓延至产业界。数据的价值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它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行业机会,也是企业运营情况、财务状况的重要分析依据。大数据技术使原本很难收集和利用的海量数据开始被利用起来,并进一步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帮助公司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信息。大数据,特别是会计大数据,已成为为企业缔造价值的关键资源。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大平台上,会计大数据得以便利输出,这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价值基础
3.1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管理层,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显而易见,企业内部管理层能够采用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对财务信息进行监控管理,加强其管理力度,这就使管理会计比财务会计的信息更可靠。这样,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就会影响财务会计,使财务会计可靠性增强。另外,管理会计信息不仅包含非货币信息,还包含财务会计的货币信息,显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有利于两种信息间的互相校正检验,防止错报和会计人员的非法操作和舞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整体可靠性。3.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别负责向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提供信息,则二者的融合,能够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兼顾个性与共性的需求,使会计信息更加全面,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具体措施
(1)建立更加全面、严格的企业相关会计制度,并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或相关专业组织。会计制度能够规范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这也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前提。企业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融合性会计制度,规范管理会计的职责。同时,应以财务会计为主体,保证其向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企业也应该细化管理制度,在内部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同时,要想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就应从制度上对其进行约束。所以我国应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严格管理会计师等级考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管理会计规范化,从而保证企业进行高效的生产经营活动。(2)引领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观,改变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会计工作仅限于报账、算账、记账的传统模式,会计人员被误认为是记账员,这种对会计人员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在新形势下,财会人员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转换旧观念,提升职业素养,主动约束自己,加强学习会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加强对管理会计重要程度的认识,在企业内明确管理会计的工作计划与目标,将管理会计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市场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内部控制与内部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因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企业的机遇。在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审时度势,看清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寻求突破,最终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融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与质量,使企业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雅琼.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J].财会研究,2015(8).
[2]余鸿.试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东方企业文化,2015(2).
[3]管符钰.简述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商,2014(1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看法对策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物中的简称。会计电算化是运用电子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收支,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进行核算,对企业的预算、资金流、物流成本等进行管理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包括电脑、软件、存贮介质和操作人员。其次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枢神经,企业信息是企业决算、管理、生产经营的依据和结果反映。无论是企业的收支核算还是会计要素核算最后都以各种报表形式把信息反映出来。因此说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
1.电算化管理制度与执行脱离。为确保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的安全、准备、合法可靠,企业需要研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方法与制度。一些企业为达到甩账目的,根据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要求制定了大量的企业内部电算化管理与控制制度,一时起到很好效果,但甩账后,这些制度没有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操作规程混乱、职责不清;在装有电算化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些与电算化工作无关的内容,如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允许一些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电算化数据档案保管力度不够等,上述问题均应解决。
2.会计制度的修改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记账方法、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以及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修改,企业只加强了软件的运用,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建设。
3.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建立手工操作条件下的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实现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
4.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可是,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具备管理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模块,却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管理功能,没有从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作用。
5.操作人员安全保密意识差。安全性问题主要是指一旦软、硬件出现故障或病毒侵入,数据的安全、可靠性就受到威胁,加之数据资料的储存介质发生变化,如果资料没有定期打印存档或随机备份不及时,一旦出现故障,则损失惨重,无法弥补。另一方面,保密意识浅薄也易造成巨大损失,这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设置不当,操作管理不严。
6.电算化专业人员缺乏。由于会计电算化对员工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而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大多数会计人员都已接受过计算机培训,培训的人员却主要是初级人员,高、中级应用人员不多,而目前接受中高级培训的人员数量少,根本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三、改进和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1.设计与实施电算化系统的方针。会计电算化在财务工作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财务工作短期目标,它总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因此需要详细制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在统一规划下,分步有序地实施,以免盲目性,保证前后阶段工作的协调,从而扎实地扩大应用范围,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
2.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财务软件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必须引入安全稽核机制,对重要操作日志进行记载,并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使业务数据只有在解密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身份认证和内容检查,控制一些软件的安装,尤其是数据库系统软件,以防止利用数据库系统打开多账数据库,进行非法处理,拒绝一切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环境和软件系统是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监控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完整的行使自己的权限以达到会计内部监控。
3.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地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若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收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一、 增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
1.学校领导可通过校园网络把各项计划下传到各级组处室,教师便可查询到各项具体情况,通过学习其中精神,调整自己工作步骤。
2.学校各处室通过校园网互通信息,可在一个部门建立教师档案库,以便各个办公室进行查询,可避免因多次重复工作而浪费精力。
3.教师可不必亲自面对领导,通过网络就可把自己的意见、想法直接向领导反映。而领导也不必立即回答。可在适当时间查阅后回复,使校领导与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得到增强。
4.通过校园网对全体教师进行财务公开,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也可把教学常规等日常管理情况公布于众,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情况,知道自己在各方面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二、 推进教学工作信息化
1.通过校园网,教师间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与体会进行相互切磋,增进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的频度。避免教学研讨活动由领导多次组织的麻烦,使教师自己主动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得到了自的教师,实际工作动力增强,使教学工作再现活力。
2.配备录像机、光盘刻录机等设备,把学校优质课、有创新性的好课制作成光盘,作为学校校本教材,组织教师相互学习,进行教法对比,改善上课教学结构,向高质量的教法迈进。
3.利用教学软件制作课件,优化教学。教学课件及其配套软件具有声像一体的特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视觉、听觉、感觉合为一体共同参加了进来,学生便得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如生物课中学习动物时,可以播放与动物有关的专辑,如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所学知识,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4.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班主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制作相应的文件,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记录下来,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测评,对表现好的进行鼓励,对表现差的进行教育,力争让每个人不论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不掉队,呵护培养好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5.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利用电脑软件进行日常课件管理,做好平时学生学习活动记录,填好学生学习档案也是很重要的,它会让工作变得有条不紊。
6.让教师定期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学习,观摩优秀的教学方法,学习科技发展中的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内涵。同时把自己好的作品、好的教学思想在网上传播,与同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远程教育网络是教师不断增加自己知识、技能的平台,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它可以促进学校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化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配套教学光盘教材,给学生进一步增加学习各学科知识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打开一扇深入探索的大门。如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多种舞蹈,结合各舞蹈自身特点及内在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鉴赏能力的教育,让学生脑海中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远程教育网变成学生增长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乘信息技术这阵春风,沐浴知识的丝丝细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全面发展。
四、积极推进学校各部门信息化
1.校长是学校的最主要领导,工作头绪繁杂,有一个合理便捷的信息化助手是非常必要的。① 许多电脑软件都有工作安排向导,可帮助校长制定工作安排,并且还有定期提醒的功能。② 利用电脑软件可以对文件进行分类存储,利用工作计划向导,可以为校长节省大量工作时间。③ 校长可以足不出户查阅学校的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2.推动总务工作信息化。学校教学工作需要总务的全力保障,让电脑进入总务处,无疑能优化它的工作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总务财物核算工作主要是通过会计工作来进行的,用电脑软件进行辅助会计工作,工作执行起来便如虎添翼。同时让总务工作加入校园网能推进学校工作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
3.推进图书室管理信息化。随着学校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相继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随着图书类型与数量的不断增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并且多数是频繁的重复性工作。为让电脑进入图书室加入校园网,一方面可以利用图书管理软件对学校图书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图书进行查阅了解,从而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书。图书阅览加入信息化管理这将是学校向信息化迈进的特征之一。
4.把物理、生物、化学三个仪器室的管理纳入信息管理进程,不但能减少工作强度,而且能加强仪器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条理化。实验管理人员将设备拥有情况公布于网上,供教师查阅,以备借用,同时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使学校仪器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并在生产领域得到深入应用。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推广,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及以信息论、系统论、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全业务的采用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网络经济时代,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情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这种信息化的高度集中带来了高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风险,信息系统审计也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功能日趋完善,其软硬件结构的复杂性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以及信息处理技术更新的频繁性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同步把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从外延上看,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信息系统主体的审计,二是对信息系统应用环境的审计,包括网络环境、使用环境、管理使用情况等。一般说来,审计信息系统本身相对容易,但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却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某公司的信息系统通过防火墙连接到互联网,而在防火墙内还存在其它系统,其它系统是不是也在审计范围之内?
从内涵上看,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评价。安全性、可靠性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以系统安全性为例,它包括:ISO开放系统互连安全体系结构、TCP/IP安全体系、开放系统互连的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和功能配置;系统安全涉及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密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抗抵赖技术、预(报)警机制、公证技术、防火墙技术、漏洞检测技术、网络隔离技术、计算机病毒防范等。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限制性,绝大部分信息系统本身均存在安全性问题(如防护级别最高、防护技术最好的美国国防部也常有被攻击的情况)。
把握不准信息系统审计的外延和内涵,就难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难以解决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难以控制审计风险,即不该审的审了,该审的却未审;二是由于绝大部分信息系统本身均存在安全性问题,信息系统审计很容易演变成“信息系统是否存在问题源自于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不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即,绝大部分信息系统均存在不安全、不可靠因素,就看审计人员能否发现由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是绝对的,而审计人员的视角和技术水平是相对的,信息系统审计的成果部分取决于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审计内容的把握程度;三是由于审计需要大量的证据支撑,对于未造成损失但信息系统存在不安全隐患的问题难以定性,即便是造成了损失,也难以界定这些损失与信息系统不安全、不可靠因素之间联系。
因此,审计部门应根据“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及“先易后难”、“先系统本身后系统环境”的原则,参照国家信息技术部的有关标准,界定信息系统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将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方向定在: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或标准,而不是系统是否有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标准很难确定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涉及会计信息处理自动化、表示代码化、信息处理与存储集中化、内部控制程序化等诸多广泛、复杂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环节,其技术性较高。而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对审计机关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尚在积极探索中,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审计案例,也缺少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相关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
近年来,国家安全部门相继出台了多个安全标准,例如公安部出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还有相应的安全技术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0-2006)、《信息安全技术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2-2006)、《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3-2006)、《信息安全技术 服务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技术要求》(GA/T671-2006)等技术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标准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提高,一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确定,缺乏一个等级认定的部门,目前是由各个单位自己定级报送,会存在低报等级风险;二是等级要求没有量化和详细解释,等级认定存在困难。这些都给具体的审计实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建议审计部门及时组织总结实践经验,规范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有关概念、审计内容、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形成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准则、操作指南或实务公告的准则体系,这是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信息系统审计缺乏相应的人才
我国目前尚缺乏既熟悉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同时了解国内标准信息系统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会计、审计、管理和计算机等知识,而进行信息系统安全性审计主要从系统总体安全、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中心安全、硬件设备安全和网络安全情况五个方面来进行,每个方面都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当对系统总体安全进行审计时,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系统总体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安全分析的知识;当对系统运行进行审计时,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系统运行管理、系统维护和系统安全管理的知识;当对数据中心安全进行审计时,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工程建设、数据中心安全维护和灾备等知识;当对硬件设备安全进行审计时,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设备采购、设备维护和设备安全分析等知识;当对网络安全情况进行审计时,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网络安全分析和网络防范等知识。但在当前情况下,审计人员能够掌握上述某一方面的知识都已经难能可贵,更不用说要掌握所有的知识面。
建议审计部门加强对审计人员理论培训,并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实践,通过实践经验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出更多的信息系统审计复合型人才和相应的专业性人才。
四、信息系统审计需要相应的法规支持和成果考核标准
我们通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88号)的规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文档等资料”,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电子数据,开展电子数据式审计工作。但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方法、步骤要求我们必须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底层数据库的数据字典、程序开发文档、甚至程序源代码等核心文档已经高级管理用户的权限。但事实上大多数被审计单位也不掌握这些核心文档,软件开发公司又以知识产权应收保护为由拒绝提供文档。特别是要求SAP、Oracle等国外软件开发商提供开发文档非常困难。因此,应出台更为明确的法规以支持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工作。其次,信息系统审计的实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目前审计机关工作繁重的背景下,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审计工作方案以及考评指标的支撑。因此,审计相关部门应该考虑把信息系统审计纳入年初审计工作计划,并出台相应的考评标准。
五、信息系统审计自身风险较大
数据分析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的需求提供电子数据,审计人员将数据转换后导入计算机进行分析。这种过程避免了直接操作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然而,信息系统安全性审计的很多步骤必须要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上直接执行,这种在真实系统上的操作必然存在安全风险。如对电信公司计费系统的审计,如果测试时间不当或测试用例不完善都可能影响计费系统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医院;会计管理;风险分析;防范策略
医院会计管理内容涉及面十分宽泛,包括各种药品、物资、设备等庞大的数据信息,仅仅依靠传统的会计管理手段显然难以满足当今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医院所有的财务数据资源统一纳入信息化系统中以充分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成本核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有效促进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不断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受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资源数据系统的安全性得不到全面保障,会计管理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为此,医院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医院会计管理存在的风险,进一步推动医院会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1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分析
1.1信息系统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环境日趋复杂,基于网络技术的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一旦系统感染病毒或者被黑客入侵,会计数据信息很容易遭盗取或丢失,严重影响到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此外,由于部分会计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水平较低,不能够及时地将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信息转移至储存卡中,导致数据丢失后难以再次找回,从而给医院会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
1.2内部控制体系薄弱
信息化背景下,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医院能够快速便捷地对各项财务工作实施统一化的管理,尽管这一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但同时也使得各部门的职责界线变得逐渐模糊,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医院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力度,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漏洞较多,潜在风险增大。
1.3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偏低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摒弃传统的手动抄写、记录、运算等工作方式后,会计管理人员拥有更多的时间对数据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研究。然而,就目前来看,多数会计管理人员只是学会了使用一些日常办公软件,忽略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此外,由于网络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医院会计管理人员不能准确掌握不法分子的犯罪动机,自然也就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导致医院会计管理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
1.4软件使用风险
部分医院为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私下购买或自主研发了新的会计软件,然而这些软件与复杂多变的市场机制相比往往不够成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会给医院会计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安全风险。此外,由于会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在没有充分了解软件功能的情况下便开始投入使用,导致会计软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
2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医院会计管理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
2.1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时,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对医疗数据资源档案进行妥善的管理与备份保存,以免当信息系统出现故障时,由于数据丢失而导致医院的各项运营活动受到影响。首先,医院应结合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会计信息档案管理方案,针对重要的数据资源进行备份工作,定期更新、检查档案资料库以确保会计管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会计管理人员应对医院重要的会计信息采取加密保护措施,同时设置浏览权限,一旦检测到不安全因素要立即上报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最后,增强会计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医院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信息预警能力,一旦发生风险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避免重要文件信息的丢失,尽可能地降低会计管理的风险。
2.2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信息化背景下,医院要想实现对会计管理风险的有效防范,有必要先加强对其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保证各项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医院要加强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从医院实际预算收入情况出发,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及工作计划,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此外,对医院资产实施统一化的管理模式还能够有效加强对药品、设备、库存物资等内容的核算管理。另一方面,从会计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加强审计管理可以有效规避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提高医院会计管理的质量。医院应对各个科室、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提高审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医院管理者还应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监督工作,及时指出医院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达到有效规避会计管理风险的目的。
2.3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医院会计管理工作职能的逐渐细化,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外,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因此,医院要针对会计管理人员开展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第一,医院领导层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医院要着重培养会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其是对一些处于重要岗位的会计工作人员,一定要强化他们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对会计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开展短期培训工作。例如收费窗口、门诊窗口等岗位的会计人员同样需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信息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最后,会计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觉悟,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活动中。会计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日常工作机会,主动学习、了解更多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充分确保医院会计管理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2.4加大会计软件的研发力度
科学先进的会计软件在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医院加强会计管理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规范软件研发行为是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医院会计管理风险预防的前提保障。一方面,医院要提高自身的科研技术水平,加大对会计软件的开发力度。在开发过程中,为提高软件的保密性能,技术人员可以在某些功能方面予以一定的限制,例如给软件增加密钥等。另一方面,技术人员还应加大对软件研发的审查力度,不断规范会计软件的开发行为,尤其是对于医院内部自主研发的软件,在正式投入使用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实验观察,全面检验软件的功能,确保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标准并且符合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需求。此外,医院技术人员在研发会计软件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事先全面收集与会计管理工作相关的数据资料,科学权衡各种软件的利弊分析,以确保最终研发出来的软件具有实用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医院的会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信息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医院要想顺利实施各项运营活动,有必要先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因此,医院要从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入手,加强对会计管理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同时还应注重提升会计管理人员的信息综合素养,加大会计软件的研发力度,全面促进医院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王佐君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参考文献:
[1]吴宏.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6,(06).
一、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通过实践对比,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比采用传统教学法更能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学生以听讲、讨论、阅读、背诵、书面练习为主,然后通过一定的实训课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线性演绎过程。正是这种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将课程划分为实训课与理论课的同时,也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而项目教学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主,采用以小组教学为主、班级授课为辅的形式组织教学,并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适当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模拟企业组织活动结构,让学习者“身临其境”。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教学中也只重视概念、事实和程序性知识。而项目式教学法则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并把重心转向启发策略、控制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去领悟教师是如何运用这些策略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让学生逐步会像企业家一样思考,而不只是像教师一样思考,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三)师生角色的转换。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是以教师“控制”为主的,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教授系统的内容”,教师主要是进行“言传”而忽视“身教”,学生即为单纯的学习者。而在实施综合实践的项目课程时,需要把目光放到更大的社会情境中,突破传统的学校组织制度的约束,把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而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生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成为社会共同体的合法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则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等中性工作转向设计、策划和辅导、咨询等工作,如参与制定项目课程实施计划,设计和策划教学方案,建立技术可行的学习环境,组织动员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并设计和提供学习资源等。
(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转变。传统的课程内容与评价过于强调知识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评价模式也主要采用书面和笔纸的这种机械、静态的评价方式。而项目课程评价就是要努力改变这种以认知水平作为衡量学习者优劣的标准,注重过程的、动态的评价,寻求有别于书面和笔纸评价的能力评价模式。主要以学习者完成工作任务或形成职业成就来衡量其学习结果,积极响应我国职业教育提出的“零距离就业”、“无缝对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能直接操练,就能给企业出效益。
二、项目教学法在会计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为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导向;而项目教学则可以通过工作任务、项目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所以,项目教学法要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确定教学项目,明确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教师要根据会计专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的会计工作岗位,根据教学进度设计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项目活动,以任务的形式提前交给每一位学生,并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以及本项目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即为学生在本项目的学习成果。
学生在仔细阅读了这些会计项目和评价的要求后,就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一些基本工具、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正确分析教学项目、明确任务,并写出本项目的工作计划。
(二)学生实施项目,尝试完成任务,教师辅导。教师在提出某个会计项目设想前要对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会计理论知识,通过对项目内容的介绍和对工作任务的提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接下来,按照学生讨论制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分组实施。一般以3~4人或5~6人为一组,根据设定的项目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分角色展开活动,如制单、出纳、复核、记账等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先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具演示一部分项目内容,然后由学生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尝试完成本项目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协调互相轮换岗位。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出问题,编写项目报告。根据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即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先获得哪些知识?来引导学习者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在投影仪上展示每小组的学习成果来激发学生去挖掘发现各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习者对复杂多变的会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把所获得的知识与项目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广泛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分析编写项目报告。
(四)考核评价项目成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应共同对项目工作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取得相应的分数。而项目结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根据学生原始凭证填制的好与坏来判断,应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以鼓励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成果,并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组内的合作情况和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均纳入评价的体系,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了成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会计专业、乐于会计实践、勇于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项目教学法在会计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的企业实际工作模式,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大胆创新精神。但是,由于会计课程种类多而散,项目教学缺乏系统的目标和内容,再加上受到教学设备和场地的限制,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难以有序地进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设备和环境问题。会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和实训场地予以保证,而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技能训练主要还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没有居主体地位。校内的实训室小而少,教学环境上没有企业的氛围;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但比较散,根本就不利于大批量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项目教学,还有许多会计项目教学的设备有待于开发。
(二)观念问题。尽管现在项目教学已在很多职业院校的数控专业、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中大张旗鼓地开展,但是受校内校外实训条件的限制,有很多会计专业教师甚至领导对会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还没有充分认识,或者说还比较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愿意从根本上改变课程体系状况,情愿安于现状。
一、职业能力基本内涵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三层涵义:为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在步入职场之后所表现的职业素质;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能力应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故可把职业能力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种能力:一般职业能力、特殊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以及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特殊职业能力则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则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跨职业的专业能力,表现为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方法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定工作计划以及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个人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越来越被重视,个人的职业道德愈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严谨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二、高校成教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
高校成教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成教面对的学习对象是在职的成人,从成人教育的生源情况来看,无论从学生的学历(涵盖高中、中专、大专)、学习动机(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学历文凭和学位等多元化呈现),还是到工作背景(来自企、事业等各行各业),都是复杂多样的。针对成人教育的这一鲜明特色,在构建培养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当前企业和岗位的社会实际需求,重视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真正做到提升在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考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确立生活价值和调节自我身心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时代需求。因此,高校成教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现将其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表述如下:专业能力——会计业务核算、审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与管理、会计与审计软件运用等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以及英语应用能力和其他专业相关能力等;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拓展专业领域、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沟通协调能力——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情感沟通的能力和人际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等;价值确立和身心调节能力——寻找生活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能力;对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客观评估逐步树立职业理想并建立相应的职业价值和职业行为模式的能力;面对工作生活压力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
在上述构成要素中,专业能力是学生胜任岗位需要的必备基础;学习创新能力是学生应对岗位变化和社会发展、保持职业活力和持久成功的必要条件;沟通协调能力不仅是学生进行正常的会计职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必备技能,更是学生获得职业提升和人际归属感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价值确立和身心调节能力,则对学生的整个精神健康成长和人生活动起着统合和支配作用,对其他各项能力的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高校成教会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路径
21世纪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更是急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职业能力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因此,高校成人会计教育应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办学优势,注重创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路径,促进我国会计人才整体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培养基地。
其一,以大众教育为核心,启动职业化教育工程。会计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经济管理职能,成为健全市场信用、完善交易规则的基础,成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基点,而会计教育正是促进会计职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职业要求,因此,高校成教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着力启动“会计职业化教育”的系统创新工程:(1)以会计职业岗位的用人标准为依据,来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成人教育是典型的“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高校成教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作为应用型较强的会计专业,也必须用职业化的标准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职业化特色、行业特色和地域经济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成教会计专业学生来源于各行各业,遍布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证券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因此,对在职的成教学生来说,培养角色的定位应是注重由过去传统的簿记加速向现代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转变;(2)根据社会用人岗位的职业需求,来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些企业通过跨国合并、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有些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还有些企业在境外进行多元化投资。在防范和规避境外经营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方面,会计工作尤为重要;会计专业人员在参与决策、制定预算、资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员特别是跨国公司高层会计专业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财经法规等方面的专业水平。高校成人会计教育应尽量参照这些新的职业需求来设置专业及课程,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且在课程设置上融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会计团队职业化建设等模块,这种由职业化群体模块共同打造的与企业需求岗位对接的专业教学计划,将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其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规范化培养结构。培养结构是高校成教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针对成教学生(学历涵盖高中、中专、大专)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工作背景复杂多样的特殊情况和特点,高校成人会计教育应重在构建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注重“基础厚、口径宽、特色强”的培养结构,夯实在职学生的职业基础,稳步提升其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设置: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理论等。专业基础理论——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设置: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等。专业知识——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金融等。技能结构包括:(1) 一般技能:外语应用技能——外语的实际应用技能是学生能否走向国际化职业的通行证,故成人会计教育应把口语水平的提高作为外语教学目标;表达沟通技能——会计作为企业的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会计信息能否被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准确理解,并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决策,则与会计人员能否正确的表达和有效的沟通密切相关。课程设置:公共关系、商务沟通、演讲、案例讨论等。(2)专业技能:书写技能——能否写一手得体的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字,对于胜任会计职业是一项竞争优势。核算技能——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即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一定的逻辑推断能力和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课程设置:会计模拟操作。簿记技能——即对原始单据、填制凭证、记账、结账、试算平衡、报表编制、凭证装订和归档等的处理。课程设置:会计模拟操作。报表技能——能否编制财务报表是检验会计专业学生能否综合利用会计知识、核算技能和簿记技能的关键。课程设置:会计模拟综合操作。电算化技能——即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的初步知识及基本的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课程设置:会计电算化、通用财务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