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医学论文

时间:2022-03-03 12:40:58

导语:在中医医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医学论文

第1篇

    一、引导寻找疑点,启迪思维的灵活性。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 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我 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

    1.设问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课中,我做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 它的面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律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然后 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面的规律。设问式引疑,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2.自学式引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 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学习求商的近似值的时候,学生通过看书上例8后,看不懂的 是例7与原来求积的近似值都求出原题的商或积, 再根据四舍五入法来取舍,而例8却做到题目的一半,这是为 什么? 学生通过自学后有存疑、生疑,就会迫切需要释疑,从而就会积极投入到下阶段的进一步学习中去了。

    3.悬念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 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 复习引入时学生 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 因为个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那么该 怎么看呢? 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 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 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 么呢? 迫切需要解疑。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活泼。

    4.图解式引疑。就是通过直观图解式线段图来引出学生的疑惑、疑异,从而形成从几方面来开展思维,深 刻理解概念,正确解答题目,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了4 幅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 找出哪些是能围成这个长方体的。复习了长方体面的特征及长、宽、高的关系,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展开 图的面积与长方体表面各有什么关系及怎样运用长宽高的关系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计算的一般公式。图解式引疑还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出疑异。如有的学生就是根据图解,提出了更高 层次的求表面积的公式:底面周长×高+2个底面积。

    5.演示式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或老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异,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训练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动手拼接,让学生得出只有两个完全 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再通过演示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与拼成 后图形的关系,产生疑惑,从而积极思维,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S=ah÷2。这时有个学生又提出疑异, 还可以这样来推导:把一个三角形沿两腰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 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的一半,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a×(h÷2 )也和前面推导的公式一样。

    引疑的方法还很多,如迁移式引疑、练习式引疑等等,引疑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存疑生疑后,还要 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在学习中形成“疑”后,通过自学、思考,自己不能解决,就要勤于质疑,可以问老师, 也可以问同学。只有这样勤于质疑才会提高质疑的质量,善于质疑,从而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鼓励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想要释难与解疑。若他们不把疑问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他们心中有 什么疑问。因此还必须要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我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 生打成一片。如在课外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一起打乒乓、跳绳等等,在课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于是学生们从不想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起来,敢于问了。接着我又向他 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呀?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 别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一般不要再重复提。学生提问的质量渐渐有了提高。现在他们的提问能抓住新旧知识的 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步的善于问了,如在学习了地积的计算后,新授例4时,学生看书后提问 :(1)前面我们学地积时都是先求出面积,然后再乘0.0015就可以求出亩数了,而今天算的为什么要用亩数除 以0.0015,才能求出问题呢?(2)书上的《想一想》问我们:还可以怎样算?我思考过了,但想不出其它的想 法了。到底是怎样做呢?学生的这些提问不再就是论事,细小锁碎,而是能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来思考问题 ,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当我解释了他们的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又有了问题,既然能列式求出正确 的答案,为什么还要我们想另一种方法,且只能求出近似数的答案呢?学生的提问有时也含对教材,对教师提 出疑异。提问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形成了要问个为什么的学习好习惯,也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学生敢于 问、善于问,为下面环节的继续学习开辟了道路。

    三、组织参与议论,形成思维的开阔性。

第2篇

1.1识神-主司意识思维活动“识神”原是佛教的概念,指轮回思想中接受世间因果报应的灵魂实体。道家借来表示思虑、意识等心理活动,故也称其为“思虑之神”,《医学衷中参西录》“: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盖用识神则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深,实有着迹象之弊。”它是以元神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活动,产生后还可以扰乱元神。故道家养生,多排斥“识神”。现代医家多认为识神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也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的体现。大脑具有加工各种生物信息的功能,且大脑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可以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然后通过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快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1.2欲神-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所谓“欲神”,泛指人源于其个体生物本能的一类欲求冲动及相应的行为,食、色、性及趋利避害是其主要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紧密相关。从实质上说,此种行为在动物中多为生理性的,是在无意识下引发的,多数情况下,机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类冲动的萌发,并借助意识作出相应调控,同时还伴有某些情绪体验。

2三神与心身关系层次

心身关系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对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追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三神学说对中医学心身关系和心身结构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心身疾病的辨治提供了重要的靶点,这主要体现在三神学说与心身关系层次紧密相关性上。

2.1从“身”到“心”关系层次-欲神这是一个低层次的身心关系,在这层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多是躯体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控制这类行为的调节中枢位于古皮层、旧皮层,也称边缘前脑。可以说本能性的欲求冲动多为这些系统的功能所控制。然而,传统理论多认为:“识神”可以诱发或抑制“欲神”。从生理原理来看,则是大脑皮层的感知及意识等活动所伴有的皮层神经电化学反应对皮层下较低层次中枢调控的结果。本质上,这种关系是皮质电化学反应对边缘系统功能的下行性作用,这是“身”与“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一些医学家则认为“欲神”亦可以沿着神经通路向上扰乱元神,影响大脑皮层的精神心理活动,但从侧重的要点来看,上行性有可能次于并弱于识神对欲神的把握。

2.2从“身”到“身”的关系层次-元神就解剖构造而言,元神与欲神位置接近,不仅包含低层次的内侧皮层(边缘系统)也囊括了脑干、下丘脑等局域结构的调控作用在内。且这些部分主要依赖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对内脏的功能进行调节。这些功能多是与生俱来的,其调控中枢为边缘系统。故多认为“元神”是一种神经电化学活动,属于“身”的范围,而且这种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即所谓“识神”主宰“元神”。因其解剖位置相近,且有的则是同一结构的不同功能,故欲神与识神之间多是紧密关联的。

2.3最高层次的身心关系-识神识神多被看成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所产生的感知觉、思维、意识等高级精神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多是以皮层下较低层次的脑的活动(亦即元神)为物质基础,并接受了大量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意识、思维、感知觉等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大脑皮层乃至全脑整体的神经活动为前提而彰显出来的;皮层下的结构对感受到的神经信息起到了向上传递和向下通达的作用,也可以使皮层始终处于觉醒状态。这些均是思维、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相关研究也证实,大脑半球后部的皮层和神经电化学活动是直接引起感知觉和意识等心理现象的最终整合部位,而且上述的心理现象则是依靠其余地方的神经活动引起相应部位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电化学活动的最终产物。由此可见“,识神”是心身关系的最高级层次,也是最为错综复杂的。由于意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大脑皮层及整个脑部神经电化学活动的基础上凸显,故“身”是“心”发生的基础,而“心”则赖“身”来表达。就这一层心神关系而言,大脑皮质及其活动即“身”是物质基础,意识、思维即“心”是“身”凸显的结果。但识神一旦突现,又会对“身”及低层次的心、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疑—问—议—论”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数学课程重要性日趋凸现,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致力于根据学生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要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性主义建设。

我觉得,对初中学生来说,“自学质疑与讨论理解”这两个环节很重要,为此,我主要抓好4个要素:疑—问—议—论。

一、引导学生“质疑”的情境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课堂中,许多的问题是自然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问题由老师直接问出来,学生会觉得很突然,无从回答。也就是说学生其实更感兴趣的不是别人问自己的问题,而是自己脑子里产生的问题。所以课堂需要培植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如何让我们要问的问题从学生的脑子里自然的生长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如:在初一数学“十字相乘法”的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引疑的情境:任意找两个数,分别用它们作p,q,写出二次三项式x2+px+q,请全班同学分解因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更深入地体验十字相乘法的精髓:拆分常数项,验证一次项。而且学生出的题一定会出现类似x2+3x+3的二次三项式,通过反复的尝试,学生会自然发现十字相乘法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会产生疑问:这样的二次三项式能不能分解因式?怎样分解?倘若没有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难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老师凭空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更是难以回答,而合理的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自然生发疑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问题不应该生硬地抛给学生来解决。如果问题都是有源之水,有疑之境,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会更主动,更积极。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说到提问题,我想起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的一句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以一种探索意识,是我们所说的创造的起点。我们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授课时应努力让学生学会对所授的内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看到一道题目,我会让他们先找问题,找出问题之后,再找关键字,然后决定用什么运算方法来计算,但现在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会提问,会解题,这就需要我们去给学生创设一个提问的氛围,不仅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在平时的课上,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师生之间要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提问题,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变“不敢问”为“敢问”。学生提出问题后,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甚至挖苦讽刺:“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一定要做个倾听者,这样既能尊重学生,同时又让学生觉得他自己很棒。同时,也要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我们认为不能称其问题的问题时,也应该加以赞扬,保护他们的那颗童心。有些问题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及时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组织学生参与议论。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四、指导学生概括论述。

经过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第4篇

1.1现代合理用药原理

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

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

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

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

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

⑤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

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1.2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1.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1.2.2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1.2.3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1.2.4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1.2.5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2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2.1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

2.2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2.3医疗行政单位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

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轻松;愉快;点拨;幽默

一、以简单问题切入,层层递进

中职生较差的学科基础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生甚至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好,若按现中职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是想学也学不懂。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问题,仍处在“填鸭式”的被动局面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导入上下工夫,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焦虑和恐惧感。以简单问题为切入口,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处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解决问题,才能快乐学习。例如,在计数原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重温了一次儿时的快乐生活:给布娃娃搭配服装。让班上特长绘画的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几件短袖、长衫、长裤、短裤和裙子,然后问学生用这些服装给洋娃娃搭配穿衣,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用课本中的新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与讲授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在充要条件教学中,以“光头是和尚,和尚是光头”为例,展开对充分必要关系的讨论和理解;在几何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用简单的实物来想象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来想实物形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长期坚持,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点拨记忆,提高数学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很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学习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中职生毕业后可以参加职业高考继续升学,对这部分渴望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文化课仍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要迎战高考,就要有成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针对中职生基础不好的现状,运用记忆来弥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理解。然而记忆的东西太多,难免就会乏味。只有通过教师的创意,学生的创新,师生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找到一些记忆的窍门,才能让记忆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记忆根式与指数幂互化的一个公式:a-mn=1amn姨,我编了一个顺口溜:看指数,分母开方,负号取倒数。在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我教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记忆对数函数图像:把指数函数图像画在一张纸的右下角,把纸角折起,纸的背面就会印出一个图像,给它互换坐标轴,就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在锐角三角函数教学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忆起来很不方便,有的学生就很聪明,他这样总结: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全部开平方,正余弦分母填二,正切分母填三;在记忆向量的垂直与平行的判定公式时,学生也总结了一句话:平行减异(音同“以”)垂直,相反,全没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欣慰,更让我感动。

三、幽默风趣是活跃课堂的法器

第6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话语文化 传统文化

在话语风格方面,中国人多依赖暗示性的陈述,避免直接阐述,并偏爱使用比喻和类推解释阐明观点。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国人在陈述、解释、阐明、辩论其观点时是循环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种复杂而有力的辩论方法和辞令。在批评或劝告对方时,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双重否定、低调陈述或历史典故,虽然间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请求时,中国人会尽力避免说出伤面子的话,避免表现出妄为、渴望、自私的语气和态度。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材中,这种积淀了传统文化的话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常体现为:

称呼。《阿Q正传》中阿Q宣布“造反了”之后,赵太爷为何要叫他“老Q”?赵白眼也要叫他“Q哥”?而假洋鬼子在未庄人面前为何要称“革命党”为“洪哥”?这里便有一种文化的意义:在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称“老”意味着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称兄道弟则说明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在欧美,“老”则是衰弱、无用的同义词,人们最忌讳称老。只有了解了这些称呼背后所隐含的意思,才能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把握。

谦称。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但很多时候,谦称的背后表现出的是说话人的高高在上和虚情假意。《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母说话的语气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她对迎春姐妹们的念书态度不以为然,谦称“不是睁眼的瞎子”的背后反映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文化观念牢牢地盘踞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此,聪敏乖巧的黛玉也听懂了。所以,后来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便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可见,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多么的脆弱敏感、小心谨慎。

穿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为何湿的是“青衫”呢?这就涉及古代衣服的质料、颜色表示地位高低的服饰文化。古代“白衣、白丁”是指平民百姓,穿红着绿者是有品位的官员,而黄色则只有帝王才能用,“黄袍加身”即是登基为帝。依唐制,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知晓了这种服饰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深切地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的情感内涵:他由一个朝廷谏官一贬再贬为着“青衫“的九品小官,心中该有多少郁愤和凄苦,“青衫湿”也就不足为奇了。

座次。《鸿门宴》中有这样的描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俗,室内的席次是有等级、地位差别的。以东向(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排席次,同室内。依礼,刘邦为客人,本应居首席,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项伯因是项羽的叔父,辈分高,故与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己的谋士范增坐了,而把客人摆在了第三等的位置,连范增也不如。至于刘邦的谋士张良,则只有“西向侍”的资格。这种座次安排是颠倒的,由此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轻辱。这一细节,深刻地揭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的性格。

讳饰。《礼记・曲礼上》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讳饰作为礼数渗透了汉民族文化。《药》中华大妈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儿子“痨病”,便感到不快。《祝福》中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时离开人世,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通过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回避“死”字,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不愿承认“马克思已死”这一残酷事实的极度悲痛心情,又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作为最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内心悲痛欲绝又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而对于读者和听众来说,经过作者这么一“讳饰”,就感觉刺激小多了,情调也缓和了,并且与追悼会的氛围相吻合,更便于人们接受,这在教学中应加以细辩。

信仰。以下两例可看出东西方的信仰的差异:一是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窦娥冤》);二是父亲,父亲,看在圣母的面上,看在十字架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灵面上,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看在我性命面上,你不要动它(《守财奴》)。

总之,话语的文化意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学习时要结合课文语境和汉文化传统对教材中话语的文化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深入发掘,促进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和思想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第7篇

但是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这项工作还有待加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李廷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类13种核心杂志进行调查发现,从1980年回顾性查阅至1998年为止,手检13种期刊的临床试验32939篇论文中,属RCT(随机对照实验)者3312篇,占10.06%,为数较少,其中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多,占24.24%,最低者仅占4.03%。在32939篇论文中符合临床对照试验(Cliniccon-trolledtrial,CCT)者有2522篇,占7.66%,仍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高,占13.62%,最低者占3.10%。由此表明部分杂志论文质量较低,真正符合RCT者数量有限[2]。除此以外,循证人才的缺乏和循证理念的薄弱也是我国中医学循证的现状,虽然曾有大批人才被派往国外学习循证理念,但是他们大多以临床西医学为主,中医学人才并不多,这直接导致了中医领域循证人才缺乏或质量不高,进一步影响了中医的创新发展。

2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途径

2.1对中医学循证的思考

中医学与西方医学大不一样,虽然同属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学科,但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建立于临床经验之上,而后有理论;西方医学建立于自然科学,理论先于实践。而循证医学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医学对其基础———自然科学的尊敬;中医学里虽有循证元素,却并未提出类似理论,是出于中医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先验性。所以从循证医学被引入国内以来,中医学界对中医学能否循证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中医专家认为,循证医学就是要完全摒弃医生的个人经验而遵循所谓的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所获得的证据循证,因而不适合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师更加重视经验在治疗中的作用,原因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轻视现代检查技术,这就要求医者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但是中医领域的研究成果、文献数量有限、质量也并不高,故而容易出现无证可循的尴尬场面。这些原因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根本无法循证。但是循证医学更多地是一种理念,它不仅仅是一门由知识堆积起来的学科,也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是要求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根据医生的经验和医学文献,寻找最佳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它并没有否定经验医学,而是提高了证据的可信性。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代表,从来都是重视证据的,也就是一直都有着循证的“基因”。只是中医学所循的证,部分来自经典古籍,部分来自古时的医家医案,甚至有些属于“祖传秘方”。这些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也许真的存在疗效,但是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检验,所以这样的“证据”在现代社会并不具有太大的可信性。在这种状况下,中医想要适应时代生存发展,只有通过提升自己证据的“可信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素材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在中医的教育实践领域提出适应时代的新的循证观念和循证方案。

2.2如何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的教育实践

2.2.1培养中医学生的循证思维

以前的中医教育传承,大多是学徒制,经验教学远远超过了理论教学,更不用提科学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省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进入了正规教育的时代。但是由于这种教育并没有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性,导致我国这些年来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中医行业也青黄不接。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如果培养不出一批具有循证思维的高素质中医师,那么我们将永远在中医学循证之路上原地踏步。我国循证医学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医学院校的循证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与学期末考试的阶段,这导致很多医学生的循证观念还只是简单的文字概念,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更不用说与临床相结合。循证医学并非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的教学必须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循证思维的中医生。教学不必局限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临床上,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说,可以在学生完成基本的教材学习后,通过见习的方式学习临床医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融入循证思维,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对某些文献做出“循证价值”的评价,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的循证思维。

2.2.2循证观念与辨证施治相结合

第8篇

我校留学生生源主要以亚洲和周边国家、地区为主,欧美非等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有所增长[2-3]。留学生来华后都会学习汉语课程,故我校留学生教育以汉语为授课语言。中医药留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培养模式,其汉语水平差异很大。在汉语水平较好的班级授课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较多。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授课过程中存在语言障碍。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是教材、幻灯,以阅读为主,以听和记笔记为辅。学生通过阅读,很多知识可能不易于理解,但由于语言障碍的存在,向老师问问题也较少;还有不看教材的学生,上课以听为主,会增加其学习难度。由于语言交流不畅的原因,师生的磨合适应期明显延长,教学前期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影响留学生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4]。

2教学模式不同

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与各国留学生其所接受教育模式不同。现在国内本科教学中在逐步开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因为语言障碍的存在,并未在留学生中开展或开展较少。在汉语水平较高的班级授课,很多学生喜欢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但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提出问题和讨论较少。

3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进办法

3.1加强中医药留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教师在第一次课,预防医学绪论的讲解中,通过案例讨论等,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特点,与其他课程的不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习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疾病谱和死亡谱改变的需要[5];还是医学生向WHO五星级医生[6]标准培养的需要,即未来医生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健康的倡导者、卫生服务管理者。在刚刚接触这门学科时,使留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共同促进中医药留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

3.2加强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

留学生在还未通过HSK5水平考试的情况下,就学习专业课程,有很大的难度。故应在留学生来华前期,先过语言关,再学习专业课程,否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留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其英语水平也各异,采用英语授课更加增加语言障碍。或者按照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英语水平等分班,来最大限度减少语言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不便。若进行英语授课,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学校需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参加国外知名高校语言、教学培训或者访问学者的机会,鼓励有留学经历及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多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

3.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在本科教学中应用成熟的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留学生教学中。在教师备课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课前准备。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课堂中教师要多借助手势、表情以加强沟通,课间及课余可以多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课后可以采用QQ、电子邮件等方式进一步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搭建师生互动平台[7]。

3.4积极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

青年教师刚刚毕业不久,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工作后所涉猎的知识与学生相近,思维方式与学生相近,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较好。尽管在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相对沟通起来要容易,通过接触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我们能得到授课质量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法,使课堂讲授更具有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4小结

第9篇

如果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健康状况良好,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起作用导致正常生理活动被破坏,开始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就随之而来,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都是为了弥补这种平衡。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现象,六、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态过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两种力量的存在,穴位是调整功能的枢纽;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精神因素,即内在因素;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大类,包括细菌病毒是致病的外来因素。气血是全身的动力,还有内外因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的功能因素。《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经典医书正是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产物。在中医思路与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到的有意义的症、脉、舌象等信息确定患者的“证”,再通过对“证”的辨证施治,确立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法,这与当今许多西医学家提出的个性化治疗非常一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等概念,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法治则等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概念、理论体系都无一不体现出中医学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用药的方剂中讲究君臣佐使,每一个方子都有不同的配伍原则,其内在也是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意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治疗作用和副作用,针对疾病的主要药物为君药,为了辅助君药达到更好的效果的药物称为臣药,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称为佐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称为使药。君臣佐使四类药物的相互影响,给人使用后就能帮助人体尽快恢复生理平衡,疾病自然消失。西医采用了很多化学药物,生产工艺中有很多污染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医药的原料都是自然界可再生资源,并且以植物为主,这与人类的饮食习惯一致,也符合现在比较热门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理念。现在很多人在饮食中都注意食用适合自身保健作用的有药性的食品,比如鱼腥草、马齿苋、山药、枸杞等药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这对于我们提高全民素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很有益处。对于很多新出现的疾病,西医很难在短时间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学在中国防治非典和现在肆虐全球的H1N1型流感的应用极大的作用,对于突发的疫情,中医药学工作者及时提供了相应的处方,避免了很多易感人群感染疾病的机会,给疫苗的研发机构争取了时间。

二、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