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09:22:52
导语: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 财务处理 作用特点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会计数据,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用以为企业管理、分析、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它的发展历程包括: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其中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其缺点是:处理会计数据易出错、效率低、信息孤岛、丢掉了非财务信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该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而E化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它的核心是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称其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和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相比较来看,二者的循环程序基本相同,但二者差别在:
(1)存储能力及其介质不同。会计数据处理均须借助于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等来完成,但在手工数据处理会计中采用的是订本、活页、卡片等账簿,其存储能力有限,且查找较困难;而计算机会计采用磁盘形式的账簿,存储能力大,查找容易。
(2)受人工干预程度不同。计算机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数据一旦进入处理系统后,整个处理过程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人工出具处理会从原始凭证审核开始,知道编制亏埃及报表均须会计人员完成。
(3)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同。人工数据处理会计对一些特殊事项,可以依据合理性和合法性确定其会计处理方法,而计算机会计则无法识别这些非经常、非惯例项目的处理。同时人工数据处理能不断适应新情况,如会计改革,但计算机会计则必须投入较大的人力修改程序才能适应新情况。
三、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石。所有者的目标函数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说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经营者总是背离股东的目标。这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股东在做出采取何种监督与激励的具体方法时必须依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否则肯定会导致决策的失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无论股东还是其他利害关系者,都会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极为关注,这些结论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行动。实践也证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成效。
2.会计信息系统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服务和运用会计管理的科学方法,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有积极地作用。现阶段会计管理同以往相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会计管理方法的运用,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制订经营目标、控制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进行经营决策等提供经济信息。
3.有助于完善CEO 以及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和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有效的遏制管理低效率的状况。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4.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核算特点,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而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则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系统为现代企业管理中强化内部约束机制服务。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失效控制”的目的。
5.信息系统在预测、决策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的预测领域分为: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和筹资预测,应用了信息系统后,企业就能够很好地做出这些预测。预测方法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依据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的分析,靠的是“专家系统”功能;定量分析法是指在比较完整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靠的就是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运算能力。短期经营决策是指决策的结果只对企业近期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经营决策。具体可以概括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两大类内容,因而分析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现有资源和条件的充分合理利用,以便发挥企业各项资源的效能。只要设置好基本参数,就可以应用信息系统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了。
长期投资是指投入大量资金,获取投资报酬的持续期间在一年以上的投资。“租赁与借款的决策选择方法”可以说明信息系统完全胜任在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功能中的应用
6.信息系统在预算管理、控制及考核中的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工作始于预算的编制,结束于预算的执行分析,所以要做到预算的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同时对各单位的功过是非作出恰如其分的考核评价。信息系统在全面预算的过程中起到两大作用:一是公文的审批和流转;二是预算的编制、控制和分析。
只要建立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各地的配件工厂都直接通过专线与之相连接,比如在北京的一个仓库仅仅要发掉一个电池,都会通过专线直接在总部的库存中扣除库存,这样就可以通过预测和计划,控制住全国的配件库存。可以让信息系统支持多种考核方法,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员工分别按照: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投资中心来考核。比如可以制订:“上游只将标准成本或费用传递到下游,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考核这一基本规则”,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不同的考核。
参考文献:
[1]陈书勤.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精要[M].2002-10-24.
[2]张艳.论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N].贵阳学院学报,2007(12).
从我们的管理流程来看,从客户签订合同开始,到合同最终执行,交到客户,全过程都在信息系统的监控之下,除了整体产销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工程建设系统、科技建设系统之外,宝钢在能源管理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领域之一,信息技术同样被广泛地应用到宝钢的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它的应用不仅涉及到生产、输送,分配、监控,以及减排当中,而且全面覆盖能源的计划、统计、分析、预测、评估,还有日常管理。在宝钢看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场生产设备的应用,这个方面的应用各个钢铁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有自身的尝试;第二个方面是系统生产管理的应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对生产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预测、为系统管理和整体决策服务,以达到优化生产,完善系统的目的。
给大家汇报一个案例,就是宝钢的能源中心系统。现在讲的宝钢是现在宝钢集团的宝钢分公司,就是过去的宝钢,后来因为上钢和煤钢合并之后,原来最早的那个宝钢,现在是宝钢股份下面的宝钢分公司。今年预计产钢1600万吨,非常典型的一贯制的钢铁企业。
从能源中心管理系统来看,我们经常说的EMS,在提高能源系统的管理效率、优化能源平衡、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功能质量、完善消耗评估技术方面提供一个成熟、有效和使用方便的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一套先进、可靠和安全的能源系统运行、操作和管理平台。
它的重点是宝钢在能源管理能领域,从传统的装备节能向同时重视系统节能转变,以改善和优化结构。EMS涉及三个类型技术,第一是涉及能源的工艺技术,包括能源的平衡模型,节能调度还有信息技术,包括传统的经常说的数据库,系统集成,现代网络。包括我们的现场总线,涉及一些数学工具,还有一些模型,诊断技术,把几种技术综合起来,结合软硬件平台,构建能源中心的管理系统。这是宝钢的能源中心的管理系统的一个示意图,这个左下角的弧形的是宝钢的能源中心的一个集中监控中心,控制宝钢所有的能源,水、风、电、气各种能源都在宝钢的能源中心监控下。
这是系统结构的一个简图,上面这个方框是能源中心的设备的配置情况。下面所有的设备都是连接到现场的所有的设备。负责数据的收集和现场的监控。
转贴于
汇报一下能源中心系统的作用。在线监控,平衡调整,采用综合监控技术,实现对能源系统运行状况的及时监控,并且结合节能调度的措施,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高炉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煤气,如果消化不了就放出去,大概很多同志看到过去钢铁企业都烟囱上冒火,都进入到大气层当中造成污染。第二作用是能源系统实现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针对管理的要求,在公司层面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满足能言工艺系统特点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第三减少能源的管理环节,优化管理流程。第四,减少能源系统运行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个能源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现场的管理,运行成本,还有检修量大,通过能源中心的建设,可以减少日常管理的,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第五,加大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提高对全厂性能源事故的反应能力。所以处理异常事故的时候,效率会非常高。第六,优化能源调度和平衡,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第七,进一步对能源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加工、进行处理。能源中心系统的作用,提高能源的管理水平还有整体管理水平,还有能源系统的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的质量。
第三能源中心系统的功能和任务,我不详细报告了,第一能源主设备的集中控制,操作调整,能源系统的快速采集,分析处理。
第四方面汇报一下能源中心系统的技术的要点。第一是现代自动化及信息技术。第二是节能调度技术。在能源系统里面,结合了我们的能源工艺的技术,这个所有的涉及到的节能调度技术的内容,涉及到宝钢有各种各样的能源设备。以客观信息为依据的基本的能源管理技术,基本的钢铁企业是一个粗放的管理,是基于一种经验性的管理,但是宝钢通过这个系统的运行,把粗放的经经验性的管理,事后的管理做了根本性的转变。然后是无人值守管理技术,在现场有很多的重要的能源的是无人值班的,是实现扁平化的技术,有三个典型特点,显著提高劳动生产力,显著提高能源体运行安全水平,还有显著提高能源供需的动态平衡水平从而实现良好的平衡和节能减排效果。
软条件花钱不一定可以买的着,硬件是可以买的着的。
第五方面,跟大家汇报一下,能源中心运行的效果。宝钢能源中心从1982年投产以来,经过1987年二期工程改造,又通过1991到1997年的三期改造,现在有各种能源建设的环保的监控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宝钢的能源生产调度和管理的中枢,这是能源中心的一个图。这张图从1997年到2006年,我们在高炉炼铁的过程当中,会产生煤气,煤气多了就是放出去,就造成污染,同时也造成人员的浪费,1997年我们煤气的放散率12.6%,从1997年明显下降,目前基本上是0.7%,为什么还有零点几呢,有的时候检修安排的时候,确实有的错不开这个时间,所以会存在少量的放散,0.7%是一个非常低的放散率,当然现在还有更多的调整,就是把我们的一些高炉煤气,焦炉煤气作为燃起发电机的原料,这样的话跟发电结合起来,这个方面的结合更加好。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流程
项目实施的关键是项目计划,在确定人员配置以后,项目建设以前,要根据项目管理的原理与原则制定项目计划,具体操作过程应按照项目计划进行,以保证整个项目建设协调一致。业务分析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前提基础,要求针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等进行详细的业务调研分析,并编写调研分析报告。实施数据准备阶段非常重要,为后面系统试运行奠定基础。当然其它每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对项目实施成功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项目通用流程如下
1.人员配置;
2.项目计划;
3.产品演示;
4.实地考察、确定软件;
5.软件实施(配合业务、系统分析、实施数据准备、组织实施培训、组织安装及调试);
6.系统试运行;
7.系统验收;
8.后续工作(绩效分析、运行维护)。 ①项目建设开始,确定项目小组人员配置:
1.组织机构:项目实施小组;
2.构成:组长,组长成员;
3.如何参与实施:
制定系统的目标和要求;
参与项目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培训;组织系统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协调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参与项目验收。
②制定项目计划,组织产品演示
项目计划制定后,按计划分别邀请几家软件公司进行产品演示,掌握软件商的资质,产品的功能、流程及缺陷等。
③实地考察,确定软件产品
根据软件演示情况,有针对性地实地考察软件商软件产品的缺陷,写出实地考察报告,根据考察结果确定软件。
④组织软件实施
业务及系统分析
制定详尽的调研计划,配合软件商针对企业当前业务(包括规则、角色、流程、实体、方法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结合系统的功能,提出解决方案。这个阶段配合软件商业务咨询、需求调研、需求分析等针对企业具体业务和现状的调研分析,项目实施工作的实质性工作已经开展。
系统分析设计,整理业务需求,根据管理模式,设计适合企业运行的系统管理架构。
实施数据准备
根据系统调查分析的结果准备相关数据,准确、完备的数据非常重要,为以后系统试运行奠定基础。数据准备是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是系统成功上线的保证,同时也是对系统设计和系统配置等工作与成果可行性的验证。此阶段需要为各业务模块提供各种运行准备数据,主要工作包括:数据整理、数据录入、模拟运行。提供一个快捷的整理数据的方法,一般企业都会有一个旧系统,从旧系统导出相关数据再修改确认。
人员培训,安装调试
制定各类培训计划、编写各类培训教材、组织各类培训(系统培训、维护培训、应用培训)。
1.数据准备结束后,组织实施人员培训,安装并调试系统,在系统中录入初始数据。
2.维护培训:技术培训活动针对企业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尽可能的进行网络、互联网、软件、数据库基础知识和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
3.应用培训:针对各部门,不同岗位的业务人员分别进行培训,既有整体的业务流程和整体业务培训,又有针对不同模块、不同岗位的操作培训。
⑤系统试运行
系统试运用应该是对全系统的测试,需要各个部门的用户参与。由软件公司协助将各种必要的数据录入系统,带着企业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组织实战模拟,提出解决方案,直到系统运行顺畅稳定。在试运行期间,及时解决系统暴露出的所有问题,包括技术、业务、人员和制度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为系统的正式运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正确性进行进一步的核查,检查系统设置、期初数据、业务流程、数据类型、编码体系等工作的正确性。
⑥系统验收
系统试运行结束,须经过验收小组的验收,报最高领导的审批通过后,即可切换运行,所有最终用户必须在工作岗位上使用系统的客户端处理业务。与现有系统短时并轨运行。项目正式上线以后,结合项目最初对系统的期望和目标,对项目实施成果进行验收,并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果作出回顾和总结,提交项目验收、总结报告,交流分享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正式投入运转及使用。
⑦后续工作
绩效评估
一个新系统被应用到企业后,实施工作并没有完全结束,还有必要对系统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判断是否达到了系统建设目标,从而为下一步工作确定方向。
而且,由于企业的发展,将会不断有新的需求提出,再加之系统需要更新换代,所以亦有必要通过对系统的绩效评估,制定下一目标,再对系统进行改进。
运行维护
需要软件公司协助系统维护和提供售后服务,有一下几方面:
1.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确保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可用性。
2.需求变更:企业在有限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提供相关系统设定或实施服务。
3.改进优化:在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发现的系统缺陷、不符合企业的业务情况、使用习惯的系统功能,经过优化流程将得到改进。
二、项目资金预算
1、软件费用预算
软件费用预算,其它费用(包括考察费、劳务费、业务费等费用)软硬件环境购置资料
硬件环境
数据服务器(1台)预算。
应用服务器(1台)预算。
客户端预算。
软件环境
服务器
操作系统
数据库系统
软硬件环境购置资金合计
项目资金预算共计
1企业传统信息管理的弊端
1.1手工数据分析,处理困难
对于传统的手工数据分析技术来说,当前企业面对的信息和数据规模都是非常大的,如果采取传统的手工数据分析技术那么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数据信息处理作用,而且不仅效率大大降低,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企业的收益来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传统的组织结构使信息传递受限,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它的组织结构都是机械性的,是一个受限的信息网络,每一层都有一个固有的权利等级,每个职能部门都是封闭的,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都成了相互分散的,有时候甚至出现了矛盾。
1.2传统手工劳动繁琐
传统的手工劳动不能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对于信息索取的时效性的要求,而且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只能采取单一的分析模式,还需要具备深层次的数理基础才能完成信息处理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往往会超出想象,还有可能导致信息的获取存在人为错误、信息失效等后果的出现,不能及时给企业反馈有用的信息,这些都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了不良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在我们进行银行相关业务的实施过程中,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能够大大降低实际信息处理的效率,但是如果借助于传统技术来进行下相关业务的开展和办理,那么所需要的时间是非常大的,对于企业的业务效率来说大大限制了运转效率。
1.3传统管理信息存储上的缺失
对于传统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来说,其所需的资料都是纸质版的,在储存的过程中,不仅要占用一定的空间,还有可能造成人为破坏或者自然损失,尤其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如果双方距离远,就有可能因为信息传输速度的原因造成企业接受信息上的延迟,造成严重后果。
2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前面我们对当前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想要保持现代化的管理效率难以实现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的相关信息化管理手段也应当进行一定的变革,企业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开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内部的相关数据信息应当进行全面的公开,尤其是内部各个有关系的部门来说,实现资源信息数据的共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相关数据的交流性,保证企业在进行相关决策的过程中享受高度的信息共享性。而且实现计算机辅助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降低成本费用。对于现代企业在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转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形式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首先,在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运转过程中需要保证所进行除了收集的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信息能够为企业所用。其次就是相关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转需要符合一定的传统业务运转模式,保证企业在借助相关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保证传统管理技术的健全。这一方面的技术实施是具有一定困难的,所进行的相关管理措施和技术都对企业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最后就是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企业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来进行,使企业的管理具备一定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发展中的应用
3.1智能化管理
在当前大多数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其所采取的数据信息的处理以及收集大多都会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来辅助实现,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控制系统和各种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对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说,企业大多会通过其对数据的准确记录,实现数据的时效性特点,通过对企业数据信息的处理实现智能化的管理,保证企业的生产效果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2商务活动的智能化
当前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相关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大多都需要借助内部的企业相关数据才能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保证决策信息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利用企业数据资源来实现商务决策。进行商务决策时,要进行联机分析数据,利用专业知识和实际信息,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这种商务活动的智能化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收益。
3.3客户关系智能化管理
企业获取利益的一个重要资源管理就是客户关系管理。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商业信息交流,我们要运用现代技术来实现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对于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保证企业在进行相关客户信息搜集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从而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4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适应时代潮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入手,合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创建满足企业需求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重新焕发出企业强有力的生命力。
引用:
[1]秦红星.计算机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科技信息,2006(02).
[2]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四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1.合理规划成本核算的流程
在当前的煤化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对各生产领域的成本无法进行周密的核算的现象,从而导致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十分有限。由此可见在煤化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应当充分顾及到煤化工企业这一产业流程的特殊性。对其生产产品种类多、工艺复杂以及数量庞大等特点合理地进行成本核算流程的设计。例如,在进行煤化工企业加工的过程中,常常可以用一种原材料生产出几种不同的产品,或者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部分半成品进行对外销售。因此在进行煤化工企业成本核算的时候,对于一种原料所产出的不同的产品以及半成品,就应当根据不同的原材料用量进行不同的成本核算,而不能够将其进行统一的处理。从具体措施上来说,企业可以先对总的成本进行核算,然后通过以生产过程为依据对产品以及半成品的级别划分,从而设计出按级别分层次计算成本的成本核算流程。
2.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
虽说煤化工企业运用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为其成本核算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存在较大的隐患。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存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煤化工企业应用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其安全进行一定的保障。首先从接入点来说,煤化工企业可以采用以太网络进行连接,保障网络的稳定性以及高速性,保障信息传输的准确及时。除此之外,在浏览器及系统的使用权限方面也应当加以严格的规制,对数据还应当进行及时的备份,防止信息的丢失。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双主机系统等从硬件方面进行保护的各种保护技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妥善的管理,保障成本核算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得以应用,防止因为财务信息的外泄而出现的经营管理危机。
3.分模块进行应用软件的设计
(1)数据字典定义模块
数据字典定义模块是煤化工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中最为基础的模块,其主要功能就是对财务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相应的编号或者是对应,以实现成本核算系统的初始化与维护,使得整个信息系统的计算对象等更加明晰。简单地来说,数据字典定义模块指的就是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中实现系统与各生产流程之间对接的一个模块,对各项信息进行明确地编号处理,实现管理者对其更好地管理,也能够使得整个系统的维护更加方便。这一模块通常包括对产品进行编码、对产品计算价格进行报表处理、相关原料的单价维护以及分摊系数报表制作等工作流程,是实现成本信息向上级准确汇报以及准确核算的基础模块。
(2)基础数据收集和成本分摊模块
在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结合上文提到的其生产产品种类的复杂性可以得知其生产成本的核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其作为一种生产形式,产品的成本组成部分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与其它生产企业一样,煤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由产品的基础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等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三部分构成。但是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生产方式的不同,使得其成本的数目以及具体的组成比重也不尽相同,由此又导致成本的计算方式具有差异。因此煤化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成本构成对产品产量,内销及外销产品量、动力消耗量以及其他成本等不同的成本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录入,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实现其准确性以及穷尽性,使得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功用尽量实现最大的发挥。
(3)成本核算具体过程模块
在煤化工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虽然有部分数据以及核算流程需要人为地进行录入和设置,仍然需要进行人为地操作,但是从其核算过程上来分析,却可以省去人工进行计算和分析的过程。在人为地进行核算流程地设置并将数据予以录入之后,成本信息核算系统会自动按照流程进行相应的成本的核算。其核算过程包含首先对各生产过程的生产原料消耗总量、生产产品的总数量等数据进行统计;继而对其他辅助生产费用等费用进行汇集和分配;最后通过统计的各项数据对整个生产成本在成品以及半成品之间的分配?算出各成品以及半成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完成整个成本计算流程。
(4)产品成本报表生成模块
煤化工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完成企业成本的核算上,但是部分煤化工企业并未对其进行完善的利用,是将目光局限于其完成上一条所述的核算步骤。从实际上来说,在成本核算系统按照相关的数据以及流程实现企业的成本核算之后,企业应当根据相应的核算结果进行产品成本报表的制作。一般来说,产品成本报表包括产品的成本总量表、成本明细表、各种产品的相关账单以及利润账单等相关的一系列报表。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将不同极度或者是成本核算时间段内的成本以及利润报表之间的对比认识和把握企业运转和成本控制的规律,通过对成本报表的合理利用实现企业管理条例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不断优化以增加企业的利润。
二、煤化工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应用特点
1.自动收集生产系统的数据
在传统的煤化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煤化工生产流程的复杂性,使得其生产的业务部门十分繁杂,在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和统计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各生产部门以及业务部门的相关数据多数只能进行单独地处理进而汇总到财务部门进行重复地计算,大大增加了财务核算的复杂性程度,并且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处理流程中的数据误差。除此之外,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信息的不畅通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业务信息的反映延误,使得财务系统得到的相关数据具有延后性,企业就无法根据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及时的管理决策的变更,企业就无法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但是成本核算信息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实现了各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使得各业务部门的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到财务部门,并及时向企业的决策部门作出反馈,实现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以获取市场优势。
2.数据录入简单并且灵活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要想实现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就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但是由于人工的工作效率具有较大的有限性,因此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容易在记录和核算的过程中出现误差。但是煤化工企业运用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对生产成本进行相应的核算的时候,由于是通过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及时的信息共享实现财务信息的传输,只需要各部门分别进行财务信息的录入则可以进行相关的核算,因此其数据的录入十分简单灵活,并且不容易出现错误,具有较大的优势。
3.大大提高了财务核算的效率
跟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相比,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核算过程中的人工的使用量。由于在?M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数据的录用不需要人工进行重复地操作,减少了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工作量。而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不需要人为地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操作,也不需要人工对其进行计算,而改用计算机操作代替,大大缩减了人工操作的部分,提高了煤化工企业财务核算的效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信息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各中小企业的青睐。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商务营运信息化,是以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外部信息资源为出发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过程。
一、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构建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小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存在着误解,是因为信息化成本和效益之间的不匹配。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管理层消除这一误解。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的一项综合指标系统,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是:①可实施性,相关指标能方便、准确的收集;②关联性,相关的指标间相互关联,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③可拓展性,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标的内容可以拓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又要兼顾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指标体系。
(二)形成全面成本控制观
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应实行作业成本管理和标准成本控制想结合的原则。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将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地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标准成本控制是事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标准成本来监督实际发生成本是否有异常变动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将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控制相结是指在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时,根据作业分析结果为各项作业制定消耗标准,可以对企业的全过程进行计量,为成本差异分析创造有利条件。
二、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难以负担信息化产生的成本
信息化建设期间发生的建设成本、建成后的运行成本和硬件、软件的维护成本构成了信息化产生的主要成本。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较大,而信息化系统产生的收益大多数是无形的。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会认为信息化只有高额成本没有收益,从而挫伤了信息化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二)信息化成本控制受客观条件制约
信息化成本控制主要采用的是标准成本法控制,标准成本法是指事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以表明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大多数中小企业虽然表面上也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但由于生产部门提供的成本数据不准确,使得标准成本难以制定,即使制定出来也不精确,大大限制了信息化下成本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欠佳的原因
(一)信息化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称
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虽然恰当运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但是这些改善都是不够直观的,不能够用经济数据来准确、直观地衡量。所以我们就需要在信息化系统下,制定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指标体系来准确评价信息化系统所产生的收益,变无形收益为有形,管理者才有动力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
(二)难以掌握准确的成本数据
首先,由于生产部门缺少严密的数据采集及传输体系,造成基础数据提供不及时、不准确,导致进行成本计算的财务部门成本数据计算不准确。其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存在着生产过程随意、生产流程不规范等缺点,成本控制随意性,变动较大,所收集的成本数据有限。因此,标准成本难以制定,即使制定出来,所制定出的标准成本也往往与实际成本差异过大,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不稳定的。无法准确、合理的制定标准成本,大大削弱了信息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
(三)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局限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亟需改进。具体地说,成本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的扩大,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注重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将产品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局限于企业的生产部门,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但往往忽视对产品整个命周期的管理。现代企业的成本内容应是广义的、综合的,它不仅包括产品制造成本,而且还包含了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技术成本、运行效率等,它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结语
我们相信,信息化成本管理是信息时代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整合资源,完善成本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息化成本管理不是完美的,在建设和投入使用后也会遇到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蒋银花.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74-80.
[2]叶林德.浅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科技,2007(7):184-185.
[3]姚红.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思考[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50-65.
随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笔者将其主要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因为企业规模有限,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
主要表现在不规范管理和资金不足两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必然要伴随企业巨大的资金投资,诸多企业本身利润率偏低,资金匮乏。资金限制企业发展,通用性和极度廉价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成为此类企业购买的着眼点,系统性不足是这类软件的突出特征,与企业自身繁杂的业务流程和生产管理方法格格不入。而且其自带的风险性,无法保证企业按时按质的生产效率,企业效益与管理效率受到限制,不仅不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反而会因为进一步加剧这类企业资金匮乏现状,危及到市场生存。另外,脱离于规定要求之外的业务管理和随意性突出的业务流程,是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失败的另一主要因素。因此,加强管理,规范流程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2.因为企业个性化发展,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
部分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带有自身企业特色的能力和价值观念,以此去实现企业预定的经营目标,企业个性随之形成。此类个性化特征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带来了问题,诸多现代企业以标新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机制为个性化体现,片面认为企业个性化发展可为企业市场竞争带来核心竞争力。也有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会使企业管理理念出现固化现象,个性发展得以束缚,企业竞争力减弱。但在目前市场状态下,尚未出现满足企业个性化发展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二、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应用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大满足企业个性化发展的系统软件研发力度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集多样信息处理功能于一身的系统,要想对它有所开发,就必须知道它的基础结构和基础功能,包括导入、解决、导出这三个功能。企业在面临数据庞大的资料库时,往往需要大费周章地连续进行这三个步骤,而经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现有资料的加工归类后,企业工作量就会相应地减少了很多,会为决策人员进行下一步决策提供更充裕的时间,极大提高了企业运转效率。而企业所要对所持信息进行处理的原因不尽相同,信息管理系统则是能够通过企业导入的信息先自动归类处理,解决一些机械繁琐的事务,在进行下一步深层次加工数据前,置换出初步处理好的信息数据,供决策者根据时下情况自由选择,这样一种颇具人性化理念的设置为决策者定夺方案时留出更多余地。一个健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具有完整流程的系统,在单个与单个之间形成因果,在多个运行功能之间形成连接的关系,有一个顺畅的运行公式。这样一个运算公式涵盖了诸如信息导入导出和上文提及的各种处理方式,在信息基本处理过后,出于谨慎和专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还备有检验结果的功能,这个功能虽说是一个检验流程,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故与企业生产经营有联系的科目都应当被注入,如生产策划、购买原料、人员调配、管理供货、物流管理等,以解决决策者因信息处理不当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企业信息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运作的系统,一旦企业对其设定完成,就意味着要投入企业运作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开发之初就必须考虑到影响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多种因素,如社会发展、企业运作完成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连接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缺一不可,运算过程中一旦遗漏某个环节,哪怕只是毫不起眼的一步,对决策者下一项步骤开展都有不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每个因素,都要兼顾到开创、落实、处理、分类的每个环节。
2.改进传统企业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
虽然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我们更好的应用。由于当前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经常面临软件风险和用户行为风险,当这些隐患转换为现实危害时,就会对信息管理者构成威胁,缩减管理者在数据库上的应用频率。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切实维护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在网络的条件下进行研究,保证对网络风险存在免疫性。在试运行操作时,因地制宜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信息管理者的数据和网络安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数据库理论也随之拓展,我们应将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引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实践的科学性,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数据库理论的实际应用性。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它很好的适用性,同时也决定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促使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价值。
3.健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关键绩效指标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整体运作而言是一项重要工作,就其关键绩效指标的核算定义有着严格的定式规则,应形成一套无可挑剔的运算理念,类似于SMART法则中的五个元素———具体,可衡量、可企及、可察觉、截止日期。就其关键绩效指标的最终确立前,结合所有情况经行一番细致而多元的思路加工总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地依循着这几个固定的原理,肯定是犯了企业管理之大忌的。任何一个企业在在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指定关键绩效指标的时候,都应该灵活运用,切记勿生搬硬套。而关键绩效指标所侧重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对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线路、生产管理等相关环节有重要指示作用或是对其有一定的启发引导作用,都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关键绩效指标在讨论设计之初就应当有对未来的预想,对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有的突发状况做人性化假设,直至在最终完成指标之时,都应该事先整理出一套备用的紧急预案,并结合前后步骤做好衔接工作,以期减少无用功的出现。企业生产经营是在一个环境的具体情况下作出具有盈利性质的决策,而这样的决策会由于周边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明智的决策者在很多情况都像是:发现了一点风吹草动就惊慌失色,急于找到问题的最终出口,最终弄巧成拙。这样的现象运用到关键绩效考核中就是,我们对于关键绩效的考核方式优化应该全面而冷静,专注于每个产生过程的细节,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保持广泛性,做到“不以偏概全”,重视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运转中发现的问题,时刻做出调整准备。企业盈利的很大一部分都由一些关键环节所决定,这些关键关节在企业整体运行中并不占太多比重,却能对企业生产销售起到至关重要影响,这便需要企业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饱览整个运行流程,在了熟于心的同时能准确把握关键地方,抓住要害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核心。对于一些企业盈利微乎极微的产品而言,总是有企业选择习惯性忽视。管理者尚未意识到在这个信息极度流通、企业竞争者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运作机制时代,一丝一毫利润意识的疏忽可能就决定着整个企业的管理运行。对于以薄利多销见长的企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些专业性高的研究领域,总是有吸引全球各地专家学者来关注的独到之处,也总是不乏一些发人深省的见解。在研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美国学者曾就自身研究经验提出一个大胆猜想,如果企业产品有足够存放空间和宣传商品的地方,在生产营销本金的极度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前提,从前市场上需求度极低的产品,有销路就会有收入。这个设想还提到:产销两旺的主要商品销量并不会比之前那种商品的销量超出多少。这样的假设尽管只是站在一个相对的基础和特定的情况上提及的,但绝非无稽之谈。以上设想还给了关键绩效指标制定的重要启示,首先即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必须有一个度的限定,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不然就会失去效力。其次,整体的综合考虑是重要环节,在一个结构清晰思路明确的信息系统中,没有一个步骤可在优化整体绩效中轻易删改,这种各司其职的组合对整体作用要求更高。
三、结语
摘 要: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重心已经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提升信息系统投资回报,实现信息化与公司发展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者的共识。文章结合一家地市级大型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中的管理创新与实践,提出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管理思路,并结合该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从指标体系关键指标的设计、组织保障、工作流程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 信息系统 指标体系 应用绩效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005-03
近几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工作重心逐渐由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但信息系统的应用涉及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视建设、轻视应用、忽视绩效”的现象,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还有较多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1)系统基础数据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均存在问题;(2)系统业务覆盖面有待拓展,系统使用率有待提高;(3)人员应用水平不高,一些重要岗位专业人员对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提升信息系统投资回报,实现信息化与公司发展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一家地市级大型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中的管理创新与实践,对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等内容进行阐述。
1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这家大型供电企业,担负着该市所辖的8区14县、1.58万平方公里、1 050万人口的供电任务,员工5 000余人。该企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于2006年全面开展了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应用了财务、营销、安全生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物资、项目及综合管理等业务系统,用于支撑公司日常办公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但由于员工基数大特别是包含的8区14县,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基层单位生产人员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意识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造成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亟待提升,不能如实反映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降低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影响了信息化绩效的发挥。
2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管理思路
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扩大信息系统使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实现信息系统目标和价值的核心途径,是发挥信息系统作用的活力源泉。这家企业在此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深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了“建规范、强治理、抓考评”的指导思想,从建立信息系统应用三级指标对标体系入手,强化评价考核,持续提升信息化绩效。
(1)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评价标准体系,形成明确、量化的深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应用及绩效情况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科学揭示系统应用状况和取得的效能、效率、效益。
(2)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业务部门作为信息系统的需求部门和服务对象,在深化应用中要发挥主体作用,信息部门作为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和技术支持作用。为此应按照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信息系统应用三级指标对标体系,将深化应用工作纳入到每个部门、单位和岗位的日常管理中。
(3)利用对标体系,强化评价考核。通过定期信息系统应用对标成绩,发现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先进典型和存在的问题。以先进带动整体进步,以先进部门和单位为标杆,开展多种形式的比学赶帮超活动,限期达标。同时,将信息化应用效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全面推进公司本部及8区14县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
3 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设计
通过深入分析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情况,确定了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的重要应用系统,具体包括营销、物资、财务、协同办公、生产、安监、企业门户、ERP八类指标。在听取了多位专家的建议之后,该文进行总结、分析、筛选,得出了当前系统应用水平下组织在评价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时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及其权重(见表1)。
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如下。
为有效推进指标体系和公司管理的紧密结合,该公司制定并了《信息化深化应用推进工作方案》,成立了信息化深化应用领导小组、9个专业工作小组、一个技术支持组和评价考核小组。
在此基础上,以“一级重预警,二级重分析,三级重培训”的工作原则,创新建立了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三级对标体系,将每一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同时明确了指标的提升目标、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以指标ERP日人均新增设备工单为例,如图1所示,指标一级责任部门为各专业主管部门;一级责任部门根据业务涉及的单位确定二级指标责任单位,二级指标责任单位将指标目标值进行再分解细化并落实具体指标三级执行责任人,最终形成了涉及52个部门、单位的三级对标体系。通过构建三级对标体系,该公司在公司上下形成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节点细化到天、基层提升有目标,督导监控有依据的良好态势。同时将信息管理工作的触角深入了各基层单位、班组和县公司,不但提高了各专业人员信息系统的应用意识,更为今后信息深化应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人员和组织的基础。
4 效果分析
通过应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该公司获得以下管理效益。
4.1 提高了公司信息系统应用绩效
该公司通过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建设,完善了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信息系统数据完整率、软件应用熟练度、系统覆盖面、系统登录率都有了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管理和信息化互相促进、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目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纵向贯通和横向集成的业务管理平台,有效地融入公司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绩效突出,在公司发展中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
4.2 实现信息系统绩效提升的闭环管理
通过定期基于三级对标体系的指标结果,以考核评价作为强化手段,及时发现信息系统应用存在的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各专业深入分析问题源头,制定详细的提升方案,每月根据对标结果对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动态修订,实现了指标提升的闭环管理。
4.3 通过完善应用系统管理制度,固化深化应用成果。
在推进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过程中,该公司始终积极引导各业务部门发挥业务主导作用,为使各专业好的深化应用思路和具体的管理要求得到落实,巩固深化应用成果,公司将规范、完善应用系统管理制度的工作常态化,定期召开信息管理制度评审会,形成公司级ERP管理制度14项,有效地促进了系统应用与业务的有效结合,确保了用户操作规范、业务数据准确、流程明晰、运转及时。
5 结语
随着工业与信息化的逐步融合,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均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地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如何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目标和价值,提高信息系统投资回报,是信息化管理工作者接下来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该文即是在这样的尝试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能在构建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提高信息系统绩效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者们共同分享。
参考文献
[1] 于本海.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煤炭企业管理,2004(5):63-64.
[2] 李淑萍,王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基于企业战旅与系统管控视角[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6):1241-1242,1249.
[3] 彭庆喜,游兰.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J].软件导刊,2013(14):28-30.
关键词 商业智能发展趋势建议分析处理据挖掘
一、商业智能概述
1.商业智能及其意义。商业智能(BI,BusinessIntelligence)最早由GartnerGroup的HowardDresner在1989年首次提出,是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目的是使企业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促使他们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BI将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等结合起来应用于商业活动中,从由不同的数据源收集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将数据经转换、重构后载入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然后利用合适的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时信息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于用户面前,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可见,BI并不是基础技术或者产品技术,而是一种解决方案。
2.商业智能的核心技术。商业智能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关键部分: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数据挖掘以及联机分析处理(OLAP),其中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是商业智能的基础,而数据挖掘和OLAP是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重要工具。
二、商业智能的主要研究内容
BI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成系统。近年来,它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支撑技术的研究、体系结构的研究、应用系统的研究。
1.支撑技术。BI支撑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数据
仓库、数据集市技术;数据挖掘技术;OLTP、OLAP、Legacy等分析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二是现代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统计、预测等运筹学方法;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建模方法。
支撑技术的研究注重跟踪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例如对数据仓库的研究集中在数据集成中数据模式的设计、数据清洗和数据转换、导入和更新方法;数据挖掘的研究重点则偏向数据挖掘算法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的数据类型、应用环境中使用时所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上,如对各种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数据挖掘语言的标准化以及可视化数据挖掘等。联机分析处理研究主要集中在ROLAP(基于关系数据库的OLAP)的查询优化技术和MOLAP(基于多维数据组织的OLAP)中减少存储空间和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OLAP相结合的产物联机分析挖掘(OLAM)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企业建模是为解决如何建立特定企业模式的辅助工具,比较新的建模方法包括基于UML的企业建模方法。
2.体系结构。BI体系结构是指通过识别和理解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数据在企业的应用过程来提供BI系统应用的主框架。BI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仓库、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展现等几部分,BI基本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BI体系结构的研究关心采用什么样的体系结构才能使BI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3.应用系统。对于应用系统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各个应用领域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分析,根据对各类问的挑战,Internet、IT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则为BI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未来,BI有望进一步获得长足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决策方式。具体来说,BI未来发展将集中于以下几点:
(1)支撑技术。基于关系对象数据库的数据仓库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数据仓库的平台性能将得到很大改善。数据挖掘方法和算法研究将更加深入,专门用于知识发现的数据挖掘语言有望进一步向标准化发展。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与OLAP将实现融合和互补,从而使分析操作智能化,使挖掘操作目标化。信息可视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以提供更优的洞察力。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比如文本挖掘和WEB挖掘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2)体系结构。BI方案的协同性和开放性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能够利用合作伙伴的数据仓库或Intranet系统中的多维数据集进行决策分析活动,并且OLAP及其它BI的应用以Web服务形式提供,以XML形式发放BI应用的分析结果是新的发展趋势。
(3)应用系统。BI系统将更具专业化和行业化的特点,笼统的BI系统渐渐成为概念,BI根据每个领域关注的重点和分析模型,提供针对具体企业进行扩展的解决方案。各种商业分析模型、数据挖掘算法将集成到BI软件和分析应用之中,从而能够集中解决不同部门的需要。同时,BI应用与企业门户、企业应用集成紧密相连,新的BI系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应用。
三、我国发展BI的若干问题
1.关注BI的技术研究。目前,我国在BI软件开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上都非常薄弱。应在研究开发领域中关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
BI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息息相关,要提高BI研究开发水平,必须紧密跟踪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扩展到对认知科学研究。认知科学引起的新的智能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对认知科学的研究中,多个西方国家的国家科学战略计划都对认知科学的研究进行了重点部署。多国合作的“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被国际上看作三个重要计划之一,投资100亿美元,认知科学是该计划的重点内容。我国在1992年将“认知科学中若干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列入国家攀登计划。认知科学的信息处理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得到了国际的重视。目前,国际上已将“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极限”列为21世纪需要解决的24个数学问题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十五”发展计划中,将“认知科学及其信息处理”列入优先资助领域的24个主要内容之一。
数据挖掘是BI的核心技术之一,加强对数据挖掘的研究是BI研究开发的重要内容。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分类方而具有良好的性能,它在数据挖掘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VM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其算法实现方面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也限制了SVM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目前很多研究是将支持向量机扎实的理论背景和快速的算法相结合应用于数据挖掘,这对于BI系统提高数据处理功能将产生很强的促进作用。
这些技术的研究成果将对BI的研究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2.重视BI的应用研究。BI系统是复杂的系统,它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经济、环境、人员、组织等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在实施BI的过程中,除了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还有来自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挑战。另外,企业还存在数据质量管理混乱的问题,这也制约了BI的实施。在国内,企业实施BI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需求,确定目标。在实施BI之前,要科学地进行立项分析,是否实施BI,必须和自身的特点及发展需求相适应。企业是否具备了实施BI的基础条件、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BI的必要性以及投资效益等等都必须加以考虑。
(2)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强数据质量管理。BI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如果数据库等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强大的数据源,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BI就不能发挥作用。
(3)全局规划,统一协调。BI系统由于是构筑于所有的业务系统之上,有着独特的复杂性和全面性,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和全局的规划,结合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思路、业务流程等,规划BI实施模型。
(4)培养BI应用人才,转变管理理念。要充分发挥BI的优势,企业必须培养既懂业务知识,又熟悉信息分析技术的复合型BI人才。并且,企业实施BI必须培养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以适应BI系统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