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

时间:2022-10-31 12:50:38

导语:在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

第1篇

1.用项目导向法来进行实践课程设计。课程是学校的产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重点,在设计专业实训时,通过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成一个个实训项目,从而来强化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单片机技术》课程引入智能小车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了数个基于智能小车的单片机实训项目,融“教、学、做”为一体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这些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EDA技术》课程引入信号源设计与测量的项目,设计了数个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项目,使用基于QuartusII的软件平成项目开发。《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课程引入多个电子产品制作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引入Arduino开发平台,通过近十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型课程的技术平台和综合实训体系。通过持续建设专业实训室,给专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了多门课程的专业实训课程建设和改革。现在100%的核心课程具有专业的实训室,提供了专业的技术平台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本专业联合企业,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优化,建立学习型课程。近年来,本专业80%的专业课程完成了综合实训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末期,在各个实训室进行为期一至二周的综合实训,通过完成课程项目来巩固知识体系和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每门综合实训课程,均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对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制定实训方案。并且引入企业专家的意见,对实训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从而制定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式综合实训体系。

3.大力开展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促进实训教学模式改革。2007前,本专业在校内没有专业实验室。从2007年至2011年,经学院大力投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分别建立了: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子组装实训室、电子设计实训室、通信原理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和EDA技术实训室和电子信息综合实训室。2012年与北京精益达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电子信息联系创新实训室。通过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大幅改善了本专业的实训条件。从而提高了专业课程中实训环节的比例,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幅提高,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4.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007年至2013年,本专业在武汉地区建立了五个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训基地涵盖了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质检、调试、维护等多个方向数十个工作岗位。学生实习时间达半年以上,培养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熟悉了企业的运行模式,了解了人才市场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5.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打造精品课程。近年来,本专业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提高教学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重新序化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设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学习情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启发式、项目驱动、项目小组、仿真生产、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出版校内、外教材2本,编写实训指导书12本(含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指导书1本)。本专业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2010年被评院级精品课程;EDA技术课程2012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逐步建立三级递进式技能竞赛机制。首先通过每年五月份举行的校级专业技能大赛进行选拔。在选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代表我院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的湖北赛区预赛。赛前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培训,巩固参赛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能力。最后,通过省级比赛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决赛比赛。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发现优秀人才,通过这部分优秀学生可以带动和帮助另一部分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能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促进整个专业班级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另一方面,专业也建立了相关优先推荐机制,优先推荐获奖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7.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近年来,本专业一直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每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都会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对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在完善专业发展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适当地调整专业发展方向。9.2011年,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并获评审得专家一致好评。2008年至今,学生就业率均在93%以上,行业就业率在80%以上。

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整个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中,有些实践课程已经实现了基于项目式教学,还有些课程距此还有差距,或者说没有真正实现基于项目式教学。项目的选择上是否能真正贴合课程体系需要,特别是目前社会企业的需要,尚需进一步调研讨论。

2.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否都能达到课程体系要求,是否真正从项目实践中学到了本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尚需进一步摸索。

3.实践课程体系不是从易到难,课程间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训课程都是单独设计,很少有将多门具有一定关联的课程重新编排,设计项目。

4.实践课程项目有些不够岗位化,综合实训的项目过于简单,项目目标不明确,无法达到企业级水平。

三、今后改革的措施

1.对于那些尚未实行项目式教学的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项目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与企业紧密联系,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课程的设计,使之达到企业的岗位需求。

2.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可根据学生实际与市场需求,进一步打造特色课程或优势课程,实践课程设置尽可能地增加一些交互类项目,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实训教学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不断感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保证将来择业时“进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提拔快”奠定良好基础。

4.增加校企合作机会。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第2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战略需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正在进行结构化大调整,即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为充分反映国家、社会及学校对研究生的提高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定培养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基本性文件,也是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不仅涉及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影响到一定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本文就以重庆邮电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探析适应其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充分发挥各方面才智,共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要充分反映国家、社会及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业务教师群体的作用,这里面要包括偏重教学型教师、偏重科研型教师,既要有丰富培养经验的资深老教师,也要有刚从学生转入教师角色的新教师;这些业务教师有不同的业务专长,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专家发言权,是培养方案制定的主体。其次,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具体从事着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毕业等工作,积累和汇集了大量有关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教育信息,还掌握了社会对历届毕业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等信息,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可以为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持。然后,在培养方案初稿完成后,要征求各培养方案干系人的意见,其中包括相关学科专家、企事业兼职导师、学校行政单位、主要用人单位、学生等等。

二、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并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培养方案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出发,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指导着方向,围绕着“创新性人才培养”,重视社会需要,显现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主要由思想政治目标和业务目标构成。首先要确定研究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研究生培养不能离开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要求研究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目标离不开本学科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定位以及市场需求。重庆邮电大学是我国数字通信发源地之一,一直站在我国通信技术研究的发展前沿,具有长期的研究积淀和学术传承,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特色学科综合实力位于全国本学科前茅,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享有盛誉。这些电子信息类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重庆市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大需求,强化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和重庆市对信息技术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迫切需要,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求研究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同时,电子信息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所以要求研究生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完善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论文工作三环节全过程中坚持“以用为本,以创为先,贯穿全程”的建设理念,将“产学研用”合作在培养环节中的横向拓展和纵深发展,面向培养三环节的不同要求,分别建设针对专业基础关键点的系列研究生实践教学主题实验室构建强化研究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环境;建设面向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研发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构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建立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构建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实践环境,同时,还通过建立健全多维立体,保障到位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实践教学软环境。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导师应根据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出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的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低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低于1年。

(四)鼓励实行双导师制,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论文工作必须在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五)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的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和相关师生需要根据培养目标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构筑起适应时展、关注前沿、注重应用、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应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非学位课程是根据各学科研究方向的要求并结合研究方向的特点,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学术前沿的课程等。非学位课包括专业课、自选课和实践环节(含有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综述)。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大量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另外通过“科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等讲座,创造良好的学校科研人文环境,对课程体系形成强有力补充和支撑。建立针对研究生课程的评估体系,定期系统分析课程设置。

五、强调实际应用性,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环节,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可以综合反映研究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出自己观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的最好检验。围绕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考察研究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为目标,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过程、以及最终完成论文都注重应用性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重在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六、其它问题

在培养方案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问题,需要给出明确要求。比如培养方案的生命周期问题、学习年限等问题。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无处不在,以电子、信息、通信、控制等领域的多个学科所构成的电子信息学科群的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重点不断变化,学科自身也不断发展、延伸和扩展,学科内容与分支急剧膨胀。电子信息学科这些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研究生成才的时代特点,都要求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具有时代特点。所以此培养方案应每三年作一次全面的修订。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可对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予以规定。比如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标准在校学习年限(学制)为三年,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在校学习时间最短不能少于两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六年。

第3篇

【论文摘 要】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推广运用。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信息档案的建立,这种记录信息的手段对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和快捷,避免了传统的纸张档案的弊端。但是有利必有弊,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这一手段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在运用此技术时一点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力求使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转贴于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

第4篇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是实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必要条件,对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种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子信息装备日常应用中的质量问题出发,结合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建设,对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以及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促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装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竞争发展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等条件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体运用以及实施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1.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

电子信息装备实际应用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装备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根据有关调查,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使用管理以及电子信息装备的配套装置中。其中,电子信息装备设计以及生产、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比电子信息装备在相关配套装备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机率要相对较大。在有关调查中,电子信息装备的实际应用中,那些新型的电子设备装置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多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缺陷造成的质量问题,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部分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大部分是在应用中的使用管理阶段开始暴漏质量问题,而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由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以及生产阶段造成的。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过程中,另外一部分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和电子信息装备的复杂性的增加,电子信息装备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对于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护费用提高,而且也面临着一定的质量和使用完好问题。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影响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的错误操作或者使用、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等造成的。

2.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2.1 可靠性工程以及与质量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针对缺陷的一种预防以及对于出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改正,是对于产品以及工程质量的一种保证。它为了达到产品设备的相关质量或者可靠性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建设工作。进行可靠性工程建设其实就是对于产品工程可靠性的确定和对于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保证,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通过对于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以及可靠性试验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和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获取保证的。其中,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就是通过对于产品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模型建立,可靠预计、分配和分析等实现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以保证产品工程应用的可靠性。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可靠性的计划制定和文件制度的建设,以实现对于产品设备以及工程的设计、生产等阶段的管理。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试验主要是产品工程的生产环境以及运行应用等可靠性的鉴定试验,是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确定有效途径。

在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可靠性管理是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首先应该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的应用、监控,通过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目标来逐渐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的可靠性的实现。在进行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和质量管理之间的区别的划分,以能够真正的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的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质量。

2.2 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是一项拥有较为庞大并且复杂的系统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性要求要相当的高,因此才能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来讲,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是通过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运行的分析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相关纠正措施,可以避免后期的生产以及应用过程中各种故障的发生,对于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有一定的作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情况选择的。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设计过程中装备的各种故障模式的分析,对设计中的薄弱环节的纠正,并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的关键系统部分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

3.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部分系统装备的可靠性,并不能够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同样并不代表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是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功能的可靠性维护上的。

参考文献

[1]杜晋军,李霖.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柳琳.浅谈如何提高电子装备的软件质量[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09(2).

[3]肖格.发展先进制造,跻身世界一流——上海市质量管理奖制造业获奖企业的持续改进之路[j].上海质量,2010(11).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专题化实践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的人才平台,着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面广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的高级电子工程技术人才[1-3]。在整个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由于其体现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无疑成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和调研发现:省内外各高校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引入大学生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加以约束[4],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拷贝论文进行简单的句型改变、段落重组来规避检测,使得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不显著;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同学通过网络购买相关毕业论文与实物来应付毕业。

1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1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妥,导致学生

在高就业压力下,无暇顾及毕业设计一般本科院校大都将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来完成,而该时间段正是用人单位的招聘和考研的高峰期,大部分本科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于就业或考研,甚至一些大学生将毕业论文看成是就业或考研过程中的一个包袱,导致毕业生很少有精力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1.2传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应

用型高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取约束性的选题方式,即由指导教师提供确定题目,再由本科生进行选题。有些导师将自己的学位论文或科研学术论文进行分解,以供本科生进行选题,由于学生对导师论文的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加之难度太大,要求过高,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大多数学生均无法完成相关题目,最终依靠导师提供数据和实验结果才得以勉强过关。有些选题过于简单,其完成难度甚至不及平常的课程设计。另外,选题“假大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显然,传统的选题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1.3孤立、滞后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限制了多元化形式的发展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及就业体制的变化,传统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已略显滞后,已不能满足多元化课题的要求。传统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内必须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一刀切的将毕业设计与前期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孤立开来,并没有考虑前期学生参加见习、企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因素,让学生在大四下学期重新面临新的课题选择。对于前期参加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的同学,传统模式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死板的要求其默守陈规,打压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1.4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师生比严重不足,影响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由于目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师生比严重不足,有些院校某些专业的指导老师平均需要指导十几个学生才能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而且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繁重的任务,加之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时间上的集中性与周期性,严重影响了教师投入在毕业论文环节上的时间与精力,从而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5]。综上所述,传统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体系已不能够适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导致该类学校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严重下降,针对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相关改革迫在眉睫。

2毕业设计的“专题化”实践模式改革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将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跨度进行扩展,提前至大二下学期启动,进行“专题化”的管理与运作,即将毕业设计环节一体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的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逐渐进入所选专题的领域(如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专题,电路与系统类专题,信号处理类专题,自动控制类专题),做到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诸多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多元化的选题模式,并根据各个选题的来源分类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实施模式,支撑选题的多元化发展;将项目团队管理方式引入其中,实行学生团长辅助导师管理,“以老带新,逐级传承”等方式,一方面减轻指导教师的指导压力,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针对所各类毕业论文的实施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毕业设计评审与答辩制度。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2.1时间安排及专题化运行机制改革

将毕业设计环节的启动时间扩展至第四学期开始,将其与专业教学体系相融和,形成一体化的毕业设计实施新模式,以解决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该模式将整个毕业设计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毕业设计准备阶段该阶段,各个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各自的专题方向,进行师生互选,确定专题大类后,导师首先让学生熟悉该专题所涉及的学科竞赛、学术课题、产学研合作、实验实训等多个课题来源平台,初步明确其兴趣方向;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机制,强调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锻炼学生写作论文及格式排版的基本能力;经过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对所涉及专题有初步的认识,然后与导师进行探讨来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进行开题。第二阶段(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毕业设计实施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所确定的课题,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如掌握导师课题中的实验技能,投身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备战,进入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自主完成整个课题的设计、制作、测试过程,凝练相关成果,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及专利,完成进展报告,开展中期答辩。第三阶段(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完成阶段针对前期的工作进行完善,优化,根据要求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于第七学期完成首次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第八学期,针对首次答辩及申请补答辩的同学组织二次答辩。

2.2选题与实施模式改革

在选题方面,可根据学生兴趣或实习方向及将来可能从事工作领域的实际情况,采取选题多样化的形式,选题来源可包括导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企产学研合作、参与实习或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自拟等;可以是学生在企业调研中遇到技术问题或直接来自于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可以是从教师科研课题中分离出来的小课题;可以是从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中凝练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与本专业相关的兴趣课题等等。各种形式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形成多元化的选题模式,满足学生各种实际情况的需求。在实施模式方面,由于各个题目来源各不相同,相应课题的实施模式就该有所差别,如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应从开题源头注重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锻炼其科技文献检索、创新点提炼、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迈进科研之门。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其从所取得的成果凝练创新点,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对于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及已经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鼓励学生以在企业参与的实际技术课题为毕业设计选题,学校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联合指导,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6]。总之,毕业设计工作可以在不同情况下采用合适的个性化实施,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毕业设计制作的实际效果。

2.3指导方式改革

采用学生团队合作的指导方式,按照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实行学生团长负责,以老带新,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为完成专题而努力。这种团队式的设计制作,不仅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导师的指导压力。

2.4评审与答辩制度改革

为适应本体系中的毕业实施模式,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完成情况进行分段评价,并根据学生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激励,如在以主要完成人在三类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奖项、获批专利的学生,可直接免于答辩,直接认定毕业设计优秀等级;在答辩时间上进行灵活性操作,可由学生根据课题完成情况提前申请答辩,将常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放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对于首次答辩未通过及申请缓期答辩的同学,于大四下学期进行补答辩,以避免与学生就业高峰与考研时间相冲突。

3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创造工作;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数都应聘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公司和企业,以及对应的研究机构。这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外,更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就是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培养目标,据此,学校在新培养计划中增添了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该平台设置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内容与之相适应,同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方面除了系统完成所需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外,也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培养创造性工作能力配置的课内外对应强化训练项目。这是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求职就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针对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目标和现有资源条件,通过追求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效利用课内外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合理设置相关内容,系统地、有目的地强化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的教学,针对培养途径、内容及相关结构进行系统多方位、多角度的优化设计、合理调整和有效管理,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及实践活动。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途径刻意选拔或培养高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切实从科学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和心理等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建设开拓性(善于发现新知识、创立新技术)、普及性(善于总结前人知识和方法并消化整理传授于学生)、全才性(前两者兼备)完美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配置的课内实习实训

1.认识实习

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即将开始的第二学期,通过参观省内大中型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省内有关研究所或设计院管理和研发部门、科技城和电子市场,听取工程技术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或专家有关技术和管理、新开发、新技术、新发展方面的报告,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前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情况,认识一些常用的电子元器件、设备及常用集成电路,并了解其应用情况;了解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市场及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使学生对本专业有关的企业生产管理、工业控制过程、各类电子设备的研究、设计、应用、制造、开发和电子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开阔专业视野,为今后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教学实习实训

教学实习实训是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性工具使用及应用的实训,两方面内容包括:可视化开发工具――VB6.0设计应用方法和Protel99_Windows95/98环境下的EDA电子辅助设计应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造性工作的理念,采取学生自学制作为主、教师实时指导为辅的方式,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布置对应的制作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多方面素质能力,不设标准结果,以完成制作的技术含量、质量、合理性、独特性评价成绩,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各自潜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自学、掌控、总结、发挥和创新的工作能力,也更加充实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内容。

3.生产实习实训

生产实习实训是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中综合训练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强化本科生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在生产实习实训中,学生能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得到系统性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获得“设”“装”“调”“校”“修”的技能和能力。我们根据各年度省和国家电子设计竞赛题或联系厂家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导性生产实习内容或集中制作一批电子竞赛制作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平台或接口设备。通过完整的设计、制版、焊接、编程、组装、校调、报告等系统工作以及在生产并维修一些用于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的实验设备等具体工作过程中,强化了创意、组织、协作等各方面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在学校本科评建期间展示的学生制作的多样化产品深受全国评建专家的好评。

4.专业综合实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是综合多门专业课并以多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基础的实践环节,是为解决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应用问题而进行的综合性实验训练,旨在提高学生在MCU及传感器对外部过程参数进行测量、转换、处理的硬、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能力;MATLAB等仿真技术在通信和信息处理等应用能力。

三、配置的课外实践环节

1.开放实验室项目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同时提高实验室教学资源利用率,从组织形式、经费支持、开放实验项目等方面给出了实验室开放的具体安排。学生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自行选择或教师规定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并给出了完成形式,由学校组织统一验收。

开放实验室为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训二次开发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真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研发兴趣,有效启迪创造性思维;极大地给了学生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亲身体验自身组织设计工作过程,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提升专业工作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电子信息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理论和实践配置

(1)电子设计竞赛赛前的理论指导

学校在新培养计划中增添了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该平台设置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开设了电子设计竞赛赛前指导理论部分课程,以实现电子设计竞赛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集中针对性教学目标。

理论课程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前系统培训为主,结合具体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历年的题目和设计方案,内容涉及各类题目的分析方法、常用元器件及设备、开放设计软件语言编程调试与使用、制版和制作、装配及调试、重点单元功能电路的设计与应用、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制作及准备、可编程逻辑器件系统设计简介、系统设计的综合训练、电子设计竞赛设计与总结报告写作、电子设计竞赛过程及参赛演示应注意的问题。将竞赛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应用,讲练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上具备设计开发制作电子系统的能力。

(2)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

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是强化培养学生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工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校为此已将电子设计等竞赛纳入正式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并给出了竞赛奖励创新学分的机制。第六学期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校电子设计竞赛(为期3周),也是省或国家参赛队的遴选,第七学期或是省电子设计竞赛或是全国电子竞赛(都从暑假的后2周开始集训至竞赛结束),不仅加强训练强度也为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提供了必要保证。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大平台,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于参赛学生得到了社会选材的认可,成了抢手人才,因此参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积极性日益提高。更由于竞赛内容100%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学生通过参赛训练的过程,在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新技术、新元件应用,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一批具有创造性工作能力、高专业素质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而且对于所有参赛的学生,无论获奖与否,都在方案论证、系统设计与调试、新器件的选用及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此外,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也是强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工作能力的一条很好途径。竞赛的过程和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提供了很好素材,奠定了写作科技论文的基础。

总之,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各种实习实训和及电子设计竞赛等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强化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是适应当代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涉及心理品质+健康体质+广博知识+创新才能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英杰,石初军,王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高教改革及人才培养的作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2]袁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9).

[3]刘宏,任继业,赵红言.着眼高素质人才培养全方位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

[4]胡升平,宋跃,余炽业,等.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指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4).

[5]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论文摘要: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但由于信息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质,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保护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1我国信息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①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②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③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2我国信息安全保护的策略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①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②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③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分层培养;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2-02

一、地方院校的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成果往往较少,以本科专业教学为主,分布在省会以外的中等城市,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科技服务支持,生源往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就山东省而言,办学历史较短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无法与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等)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老二类本科)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但地方院校的优势就是了解地方的需求,知道地方需要什么,错位发展,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电子类专业的特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数控人才显得缺乏,社会急需大量这类应用型人才,而山东省多数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并且学生在校数相比其他专业是比较多的。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都与培养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山东高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相近,只是在课程的深浅度上有所不同,无各自的特点。现有的课程体系尤其理论系统性强、知识结构较完整的优点,但弊端是理论性占学时偏多,需较高的数理基础,不适应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偏重实践能力的需求,分层次培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三、调整培养模式,分层培养

我们借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的先进理念,采取分层培养,大一、大二基础课、主干课统一要求,拓展课、考查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

1.首先鼓励学生考研究生,给他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加强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学,从时间、学时、师资上给与政策倾斜,安排优秀的辅导教师,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实验资源,提高考研录取率。

2.调整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学时,课程安排紧密。联系学生顶岗实习半年,解决学生大三、大四学生课程相对偏少的问题。

3.鼓励优秀学生考取公务员、村官、选调生等,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作专题报告会、辅导会。

四、校企联合,顶岗实习

联系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实现企业走进学校,学生走进企业,既可以为企业培养员工,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用教师的社会经验和关系、往届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上的作用,通过培养方式的调整,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上顶岗实习,短则三个月,长可以半年,对于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积极作用。

五、多渠道增加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了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课程进行了分类。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按照实验类型可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课程四类。基础实验为:计算机操作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为:多媒体技术、MATLAB、信号与系统实验、现代电子设计系统实验。实践环节为:软硬件知识与实践、课程设计、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在培养思路上,还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设置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面向对象编程与应用实验、MATLAB语言等。基本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上机实践的课程,同时通过和社会上的劳动部门、职能鉴定部门联合,使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维修合格证。

2.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体现理工科特色,分阶段实施。从一年级开始,基本每学期都设置有带实验学分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具体如下:

一年级:C语言编程仿真设计;大学物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二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同步进行,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软硬件知识与实践、创新活动。三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顶岗培训、技能培训同步进行,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电视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Protel设计、高频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电子实习、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增加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工作,现代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学年论文、电子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六、多种形式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

1.构建学生的创新实验模式。创新是灵魂,对于电子信息类学生尤其如此。学生通过课堂上、书本上的学习,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形式非常多,应该说是不拘一格。

2.多证教育。学校利用与社会劳动部门的关系,让学生取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如计算机维修培训、电工技能培训、电子工程师培训、焊接培训等。通过培训,学生不仅可以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还可以拿到劳动部门认可的计算机维修证、高级电工维修证、电子工程师中级证等。通过业余时间培训、办证教育,既增加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3.大学生竞赛。国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针对大学生教育,也开展了很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工程师大赛、山东省物理实验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凡是获奖的同学都非常受社会的欢迎,即使没有拿奖的同学,也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

4.科技创新项目。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启动,很多大学生展示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每年从泰安市申请到科技创新项目十几项,学生完成项目,写论文,并且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点,有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发明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赵华君,程正福,朱家富,等.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73-75.

[2]李陶深,苏一丹,胡强,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程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3]乔闹生,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50-51.

第9篇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资源已成为图书情报机构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电子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与电子丈献资源应有的使用价值与功能不符,丈章分析了影响电子丈献资源利用的因素,并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在馆藏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文献资源已成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特网上电子文献成为图书情报部门在量上无法衡量的巨大虚拟馆藏。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电子文献利用率显然与电子文献资源应有的使用价值与功能不符,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笔者从事电子文献信息服务多年,深刻体会到提高电子文献使用的深度与广度的意义,现从影响利用率的原因与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二个方面加以论述。

1影响电子文献信息使用的因素

(1)读者信息意识差,图书情报机构缺乏有效的宣传。许多读者习惯于印刷文献的翻阅,复印,对在电脑上翻阅文献、下载、打印、拷贝,从心理上有抵触,加之目前大多图书情报部门在设立中外文阅览室以外的房间专门设立电子阅览室,提供电子文献服务,进人电子阅览室则需要一些相关手序。再则,就是缺乏必要的宣传,读者对电子文献的拥有量、种类、具体期刊名称、覆盖年限等基本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直接影响使用的主动性。

(2)读者缺乏数据库使用的知识与技能,不具备电子文献独立检索的技术与方法。目前电子文献数据库数量众多,在内容上涉及各行各业,使用方式有单机光盘版、网络版、远程联机等,而且不同数据商的产品在检索方式上也存在差别,非专业人员无法掌握如此复杂的操作技术。而且在应用过程中,在文献的检全率和检中率上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使用的积极性。

(3)语言障碍。与国内大型数据库相比,国外大型数据库容量大,覆盖年度长、更新快、检索深度深,电子文献数据库产业化水平较高,在质量与数量上远远高于国内电子文献库。特别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大数据公司、出版商,往往在其网络页面上提供免费的电子期刊浏览、检索、打印与下载服务。在国内外文期刊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已成为获取外文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可是,由于存在语言障碍,许多用户无法正常加以利用。

(4)信息共享环境问题。目前各电子文献信息拥有机构隶属于不同行业与部门,由于电子资源购置

费高,各部门只为本部门人员提供服务,如读者所需信息内容广泛,就要在不同的机构间跑。以河南省为例,据调查,省内主要大型电子文献资源集中在省科技情报所、省各大高校图书馆、各研究机构图书、情报部门等信息服务机构,电子文献资源在内容上有重复,也有交叉,但各单位间并未建立基于用户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缺乏必要的整合。

(5)费用问题。收费较高一直是影响电子文献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开展电子文献信息服务投人的硬件、软件购置费用较高,一般都实行有偿服务,各单位收费标准也不一致。与传统文献信息服务极低的收费标准比,显然要昂贵的多,成为大多数用户不选择该种服务的理由。

2提高电子文献资源利用率的对策

(1)建设特色馆藏,发展馆际合作,做好宣传工作。建设与宣传应该是一个时期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重点,应树立一种大资源观,以文献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发展跨系统、跨地区的馆际合作,通过合作,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支持和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同时应有针对性地收藏本地区其他信息机构未收藏或较少收藏的电子文献信息,发展特色馆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的宣传工作,加快电子文献信息目录与内容的更新,举办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电子信息资源使用培训,培养吸引用户。

(2)转变观念,引进信息营销的理念,强化电子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服务机构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社会对信息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再是该机构建设规模的大小、收藏资源量的多少,而是集中在提供信息服务质量的高低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上。要提高这一程度,就必须转变观念,在服务上由被动变主动,并引进信息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注重资源的经济价值,强调服务的质量与档次,强化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

(3)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从业人员。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正在由传统的文献咨询专家向信息技术专家转化。除了具有较强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本身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拥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较强的语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网上信息检索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调整工作人员的专业配置。同时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将电子文献信息服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①熟悉电子信息源并具有利用它们的能力,包括熟练查找各种电子信息源的出处和具备利用各种信息网络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②外语应用能力,由于外语关系到网络技术中各种软件的应用,并且以外语语言形成的资源在网络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资源就必须突破语言障碍;③具有对电子信息资源质量的鉴别能力,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有效的查找到所需信息;④预见和引导用户的信息需求的能力,能不断地激发潜在用户的潜在信息需要,使之成为现实的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