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15:47:45
导语:在合同风险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虽然风险是发包方和承包方在市场上博弈的结局,但承包方的弱势地位以及管理失控是其合同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本文在分析合同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在合同内容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合同风险;成因;内容
1合同风险主要成因
许多承包方在工作中重中标,轻履约;重报价,轻措施;重义务,轻权利,重口头承诺,轻证据保留;重实体规定,轻程序过程;重客观性,轻时效性。这直接导致施工还没有开始,风险已经临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承包方主动或被动放弃自己的权利。承包方摄于发包方对中标单位的决定权,放弃自己的权利;心理上不敢与发包单位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许多隐藏着风险甚至重大风险的中标条件、不合理要求和不利客观环境因素,自愿不自愿地予以接受。更有一些承包方,为了争取中标机会,在响应招标文件实质条件之外,又进一步放弃自己的权利,提出超出公平范畴的更为优惠的要约条件,以至带来更大的风险。
承包方对合同风险控制工作不够重视,放任风险的发生和存在。不分析风险如何控制,而是一厢情愿地、毫无根据地期望中标后遇到开明的发包方,在合同谈判和实际履约过程中,给予巨大让步,甚至于期望在履约过程中修改合同,以挽回在投标过程中的被动。这无疑把企业置身于难以预测的险境。
在项目上,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由于缺少风险意识、缺少责任心或者缺乏经验,致使许多重大风险,未能被正确识别和有效处置。
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许多承包方没有从预防风险的角度,由专业人员对招标文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对现场勘察、审查图纸、复核工程量,分析合同条款等重要的基础工作,做的不深不细,因而在投标文件中埋下巨大隐患。最终转化为合同风险和经营风险。
在合同谈判和签署阶段,没有组织专业、高效的谈判班子。对关键问题,没能发现和有效处置,导致施工合同中存在重大风险因素。对重大问题,如计价方式、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奖罚额度等,没有认真的讨论并用准确的文字固定下来。特别是没有对发包方的义务和责任加以明确,而自己的义务十分沉重。
对程序问题和时效问题不够重视。承包方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合同中约定工程延期、设计变更等重大事项必须由业主确认后才可以实施,任何未经后者确认的上述决定,都是无效的。如果违反上述规定,重大问题完全请示监理工程师,则可能因程序上的错误而受到损失。还如在合同中约定,工程款的给付,或是经过验收或是经过专家测试,但在工程完工之后,发包方又用各种手段不做验收、测试等工作,导致承包方工程款无法及时收回。
施工合同中对许多工作都有时间上的严格规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相关手续的办理。一些承包方,由于疏忽、工作拖踏等原因,不及时签证,以至超过时效。
不重视或者不擅长索赔工作。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对于并非由于自身过错造成的损失向对方提出补偿要求,它是承包方转移风险的主要途径。但在工作中许多承包方对索赔工作不够重视,表现为不敢索赔和不知道该如何索赔。不敢索赔,认为会得罪发包方,破坏合作关系,不利于履行合同;不知如何索赔,是对合同及相关条款缺乏深刻理解,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工作,相关证据没有全面、及时收集及有效处置,不及时主张权利,项目上相关人员工作素质的低下,致使索赔工作无从下手,无法达到规避风险、保护自身权益的效果。这些都会使索赔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2在合同内容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技术供应问题。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这是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有时个别图纸即使到达现场,但由于图纸不系统,承包方无法正常和系统地组织施工,也会造成工期和成本的损失。在某一水电项目施工中,大坝施工图到位比合同规定的晚了数月,承包方无法开展工作,为此而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有时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参加验收的单位和人员、验收的程序不明确,只是含混地约定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而不明确指定文本。若发包方在验收时采用其它规范,很可能以不符合规范为借口,不进行验收和结算,甚至成为要求返工、拆除已完工部位的依据。质量标准不明确的情况较为少见,但也有这种现象,即只约定符合国家施工标准,而不明确符合哪种行业标准,这在工作中常成为争论的焦点。当然,在许多情况下都没有约定如何评定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难于进行评定,承包方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验收过程中,由谁参加验收和如何验收等细节问题,如果在合同中不加以明确,发包方为了达到自身目的,甚至为了非法利益,更可能进行操纵。对承包方而言,其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在技术供应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业主现场工作人员对承包方提出的技术问题不进行解决或不正确、不及时解决,并严重影响施工生产问题,监理工程师也有类似问题,但在大多数施工合同中,缺少约束条款。
施工准备不充分问题。由于发包方提供的施工现场不具备施工条件,合同约定的开工期限又不允许顺延,致使承包方进场后,无法迅速展开施工,致工期损失和人员设备的窝工。如果合同中对施工现场的描述不够准确详尽,之后又得不到相应的签证,工期和经济损失则很难避免。
地质资料不准确的问题。“地质资料不准确”是发包方和承包方都不可能完全预料到的风险,应当合理分担。但在招标文件中发包方所提供的资料往往都将风险转移给承包方。
工程计价方式问题。实践中,对于设计工作达到一定的深度,边界条件较清楚,工程量变化不大,施工难度小的项目,发包方一般都采用固定价合同方式,以求得自身风险最小,承包方风险较大,并且以较低的报价中标。承包方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很难变更承包价。在这种合同条件下,承包方的索赔机会几乎没有。投标这样的工程,承包方将面临投标时间过于短暂、无法进行深入工作的风险,有价值的重要信息掌握不准确和不充分的风险,工作质量低下的风险。
预付款、进度款问题。主要是发包方不兑现承诺,不拨付预款。一般情况下,发生此问题,主要是合同对发包方违约的后果责任没有约定,或者是没有严格的、细致和量化的规定。也有的是承包方在有约定的情况下,没有主张权利,不进行抗辩,或者失去时效,从而利益受到损害。
对于工程款,之所出现拖欠,承包方的权益受到损害,主要也是由于缺少细致的合同条款约定,特别是缺少对发包方逾期拨款的大力度的、量化的、可操作的制裁措施,这导致发生争议时,承包方没有相应的合同条款支持,承包方又没有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这样发包方在违约后没有后果责任,给承包方造成损害。
工期问题。招标文件中,发包方对工期已经做了要求,但一般而言,该工期已被压缩。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工期滞后的可能性非常大。承包方一般主要是工期风险,发包方则主要是工期利益。合同中发包方往往对逾期交工课以重罚,所以这一风险也就很大。施工时防范工期风险只能是合理的和有效的施工组织。而最为重要的是,在投标之际就应当科学测算,权衡利弊,量力而行。工作中常有对开工和竣工发生争议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合同中没有明确这些重要概念,界定比较模糊。承包方应当力主对此予以明确,并要规定必需办理相关手续。
工程变更问题。有的施工合同对工程变更的范围、程序、计算依据,以及对设计变更相关手续的取得等程序性问题,如现场签证、材料价格的签发、确认等,没有细致的约定。这导致工程变更出现许多问题,发生争议,而承包方又难以保护自己的权利。
1.是国际国内形势需要,可加快结算方式和支付系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金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集中化、管理扁平化和经营集约化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业各类客户的经济活动方式和地域范围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客户在全球范围的扩大及日益多样化的结算需求,要求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结算和支付手段,ACS系统上线打破了金融业按地域进行分散管理和经营的传统模式。
2.加强清算账户管理,增进清算账户管理的灵活性。由于ABS系统在清算账户的管理上,采用了逻辑上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集中核算系统,物理上集中于支付系统国家处理中心的账户管理系统,使得清算账户灵活性不够。而ACS系统账户管理统一化,改变了ABS系统三级核算、分级管理的模式,体现了核算主体对账户管理拥有足够自,增强了清算账户头寸弥补的方式,充分发挥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协助商业银行弥补头寸时横向调剂的作用,从而尽量缩短了清算开启时间。
3.实现数据全球集中化,为决策提供依据。数据的高度集中是以提高系统工作能力、统一数据管理为直接目的的,在纵向上实现全行范围内数据集中,横向上对各会计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是计算机设备、传输技术、软件平台、数据存储的有机集合体。而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全球集中,是提高中央银行会计管理和金融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
二、ACS运行现状及风险防范
自2014年5月26日青海辖区ACS顺利上线后,8个核算主体18个营业网点中业务成功率由第一周的87.15%增长到了94%,多数营业网点连续多日业务处理成功率达100%。但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范。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强化内控意识。随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的发展,特别是ACS系统上线后,其资金清算方式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部门在规范会计管理、改善会计核算质量、降低会计核算风险、加快资金运行速度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风险点,如业务处理的规范、印章的管理、会计核算的重要凭证管理、金融机构开户资料的保管、资金汇划及工作人员UK和私章的保管等等,处处都存在着风险隐患,这就需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堵住可能引发的“导火线”。二是强化相互监督意识。每个会计核算部门、岗位及每笔业务操作都有风险易发的环节,找准风险点,分析风险点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当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会计、国库及营业部等部门。会计核算资金风险往往是因一些习惯性操作所引起的,所以容易被人忽视,如印章不入柜、人离不上锁、离机不签退、重要凭证管理不严等,对此只有找准这些风险点,加以分析,就能找出这些风险点的“症结”所在。并通过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意识,充分发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作用,坚决杜绝过于信任行为(如利用他人角色代为记账、代为签章等)现象,有效控制“风险点”。三是强化工作责任意识。制度再健全,管理再规范,但如果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责任淡薄,也是引发风险的一颗“定时炸弹”,因此,需要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教育,不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严格执行岗位职责、会计岗位轮换、岗位交接等内控制度,督促工作人员从思想深处增强基层央行窗口部门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高防范风险意识一是虽然总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和《业务处理办法》等规定办法,但仍不能满足日常业务处理的需要,还需进一步建章立制,做到有章可循。如在《业务处理办法》中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仅是相关人员在使用核算系统时的岗位和职责,而且不够详细。如重要物品保管、会计档案资料管理、事后监督人员等岗位职责不明确。这些都需要结合ACS系统运行的具体情况及特点,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完善,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性岗位职责、内控制度,并落实系统操作各相关主体的会计责任,建立一个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从制度上有效防范业务风险的发生,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二是依据《业务处理办法》中有关岗位设置相关规定,合理设置岗位,结合实际明确岗位职责,力求做到人员、岗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使风险的可能降低到最低。同时,切实发挥事后监督部门的事前、事中及事后对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作用,提高事后监督管理的时效性。建立监督检查责任制,避免监督检查工作敷衍了事,使监督检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加强会计核算部门与监督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会计质量,增强工作协调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基层央行的会计目标就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有效防范会计风险,将内部控制、效能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机结合,有效化解资金及各种矛盾,提高履职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因此,各项工作不仅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流程操作,做到内控管理的实时监控和监督,还要通过内部的合理分工、严格履行各岗位职责,建立和完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会计核算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改进系统及业务操作功能,防范风险隐患一是借鉴ABS、TCBS等业务系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增补完善有关操作功能,防范风险隐患。首先,建立ACS应急预案。ACS系统由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运行,肯定会出现设备硬件故障、网络故障等运行风险,建议增加网络异常提示功能,以便系统管理人员及时检查排除风险;在“待办任务列表”中增加来账提示、打印功能,便于操作人员查询来账。其次,在办理缴存款业务时,增补应交法定存款准备金金额提示,准备金不足时还应有罚息金额提示,便于账务核对。第三,增加县支行网点查询打印功能,授权县支行网点打印损益表。二是结合实际,规范ACS操作。首先,根据凭证填制需求,适当调整凭证各要素预留位置和空间,保证各凭证要素完整填制,符合会计核算要求,减少差错率。其次,根据基层央行实际,允许各网点根据需要自行调整打印纸张,或借鉴TCBS默认所有账表、凭证都可用A4纸张打印,允许一张A4纸可连续打印多张凭证,简便操作,节省纸张。三是查漏补缺,切实防范操作风险。首先,修改完善凭证附件上传设置,在系统程序中严格要求上传凭证的同时有附件的必须连带附件一并上传,便于上级行、业务处理中心、事后监督部门同步进行真实性、正确性和合规性审核。其次,修改完善业务交接程序设置,操作员A角归岗后,操作员B角“申请退回”,经主管审批后其操作权限设置应自动变更为停用状态。另外,增加系统在没有UKey的情况下强制签退功能;在系统中增加电子登记簿功能,例如《会计工作交接登记簿》、《重要物品保管登记簿》等。第三,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特别是需要对基层央行会计核算业务流程、业务操作和各种登记簿,保留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取消纸质对账,减少重复劳动。第四,希望早日实现与货币发行信息系统的联网模式,减少凭证传递次数,减轻工作量,降低业务风险。尽早上线会计档案管理系统,由于系统提供数据管理保存期与会计准则一致,建议取消纸制传递方式。鉴于ACS系统具有数据共享原则,事后监督所需的总账、分户账及相关数据资料均可在其终端设备上同步查询,建议取消日终或月终凭证传递。
关键词:风险管理,物资采购公路施工企业
1采购风险采购过程是公路施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接口,它的风险来自原材料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供应商交货时间的波动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由于采购是施工企业供应链的源头,所以采购活动是一项很重要的行为和活动,采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物资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这就使得物资采购活动中面临着一些采购风险。采购风险是指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使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近些年来,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某些原材料或设备的价格下跌迅速,在采购这些原材料时,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国际市场上物资的价格大幅度上升,而今年钢材又进一步回落,价格波动随时发生。论文大全。
公路施工企业对钢材、水泥、地材的需求量极大,它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论文大全。
2采购风险的分类采购风险主要分为7种类型:
2.1增大开支的风险
由于在采购过程中各种增加支出因素的存在,誓如采购和保管部门费用的增加、库存太多引起的仓储费用的增加等,使完成一项采购过活动所需的最终采购支出比预期的采购支出有所增加。所以,采购面临着增支风险。
2.2供应商延迟交货的风险
由于供应商在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或决策食物,使其交货日期迟于采购合同所要求的日期,从而使采购机构不能及时采购到委托单位所需的货物等一系列服务,给采购工作带来延期交货的风险。
2.3采购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风险
施工企业购到物资质量过分低劣,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供应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所提供的物资达不到采购合同的要求给采购带来的风险。
2.4采购中的道德风险
2.5合同风险
2.6预付款风险
2.7存货风险
3采购风险防范采购风险的存在,直接地响到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
3.1明确采购目的
物资采购部门在认识上首先明确采购的物资必须是企业所需要的。必须是生产市场所要求的产品的基础上,这就要求采购机构在采购过程中不应一味地追求采购价格最低化,不应把节约资金作为采购的首要和唯一目标,而应对所要采购的物资或质量和效用进行通盘考虑,在为企业节约采购资金的同时,应保证采购质量。
3.2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
在订立采购合同之前,需对参加投标的所有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包括资格预审,资格复审
3.3建立保证金制度
采购中使用的主要保证金类型有(1)投标保证金。它可使采购机构防止投标商在开标后撤回其投标;(2)支付保证金。他经常用于工程建筑中,要求承包商保证向供应商及时支付;(3)履约保证金。其目的是保护采购机构,防止供应商不能履行合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4建立对采购人员监督管理制度
3.4.1建立和完善采购信息公开制和程序公开制度
3.4.2制定《采购道德规范》,规范采购行为
《采购道德规范》应充分体现公正、诚实、忠诚原则。
3.4.3参与专业系统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学习
由于采购自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采购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并且不断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并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系统和相关知识的培训。
3.4.4推行采购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对采购人员进行资格认证,保证采购人员的素质是对采购人员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采购人员向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3.4.5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自律行为,是企业为完成既定目标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建立《物资招标采购制度》、《物质采购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物质进出库计量及量差账务处理制度》、《物资订货、验收、索赔业务管理制度》、《物资供应质量保证工作标准》等等,公司、项目按照这种制度定期对其采购活动进行追踪检查、考核、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确采购,规范管理。
建立物资采购合同会签制度,工程部、经营部、财务部共同会签。论文大全。
3.5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
公路施工企业在采购活动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目前,采购的方式很多,有议价采购、比较采购、招标采购、询价采购、谈判采购等,每一只采购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如果在选择采购方式是不根据采购项目的要求和特点灵活选取,必然会增大采购风险,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从公路施工企业采购的实践来看,坚持采用的主要有:议价采购、比价采购和招标采购三种方式。下面详细介绍这三种方式。
3.5.1议价采购
是指由买卖双方直接讨价还价实现交易的一种采购行为。议价采购一般不进行公开竞标,仅向固定的供应商直接采购。议价采购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由采购商向供应商发询价表,邀请供应商报价;第二步如果供应商报价基本达到预期价格标准,即可签订采购合同,完成采购活动。议价采购主要适用与需要量大、质量稳定、定期供应的大宗物资的采购。
议价采购的优点主要有;1、节省采购费用;2、节省采购时间;3、采购中心灵活性大,可依据环境变化,对采购规格、数量及价格做灵活的调整;4、有利于和供应商建立互惠关系,稳定供需关系。
缺点:1、议购往往价格较高;2、缺乏公开性,信息不对称。3、容易形成不公平竞争等。
因而在议价采购中应掌握供应商的信息,以保证企业在采购中处于有利地位。
3.5.2比价采购
是指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在选定两家以上供应商的基础上,由供应商分开报价,最后选择报价最低的为企业供应商的采购方式。优点是1、节省采购的时间和费用。2、较公开透明3、采购过程规范。缺点是1、在供应商有限情况下,可能出现轮流坐庄;2、可能出现恶性抢标;3、供应品种规格上的差异,可能影响生产效率提高,并加大消耗。
3.5.3招标采购
是指通过面向社会公开竞争招标或邀请招标采购的一种行为。在招标采购中,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公开性。凡是符合资质规定的供应商都有权参加投标。
优点1、有利于做到采购工作的公公公平2、有利于形成符合市场的真实价格3、有利于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4、有利于采购方建立供应商的信息资源库,增大选择范围5、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缺点1、采购费用较高2、容易出现供应商合谋或抢标—即过度压低价格而中标,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影响产品质量;3、采购程序复杂,应变性差。自推行招标采购以来,招标采购得以广泛推行。取得力较好的效益。例如2003年2月邀请了12家单位对钢材、碎石、砂等材料进行招投标采购工作。黄砂最高报价37.8元/t,最终采用31元/t中标;石料最高46元/t,最低39元/t。同年6月对波纹管、锚具的公开招标。锚具参与单位7家。最高620.76万元,最低报价公司587.5万元中标,波纹管单位6家,最高872万元,最低842万元。最终定标价为840万元。节约成本数百万元。
3.6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措施
4结束语综上所述公路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人员应从自身做起,学习专业和相关知识等,把采购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参考文献
【1】郝渊晓、王茜草等编著《现代物流采购管理》
【2】丁立言、张铎等编著《物资企业管理》
关键词:审计计划,调查,内容,重点,方法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审计计划的指导思想,要想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以合理保证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做好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工作。
一、计划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
1、确定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按照相关审计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必须提前3日下达审计通知书。因此,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应确定在下达审计通知后进驻被审计单位后进行。
2、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基本情况,索取会计报表、合同、会议记录等经济资料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考虑审计固有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二、前期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其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1、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前要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类别及经营特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类型、主要产业政策和具体会计制度以及影响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了解其关联方和内部控制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2、了解基本情况的基本方法
(1)查阅行业业务经营材料。对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情况可通过以往的审计案例和行业报刊资料来获取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的成本、平均利润率等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可通过查阅公司章程、会议记录、对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程序、查阅正在履行的合同、分析近几年度的会计报表和纳税申请表来进行了解。
(2)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通过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判断期初余额对本期财务状况的影响,并要重点了解上期期末已经存在的或有事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是否一贯性。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税务纠纷、产品质量保证、商业票据贴现等对本期会计报表的影响。
(3)阅读会计报表的同时,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依据报表中存货与主营业业务成本及预收账款项目的对应关系。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产成品、在制品的数量与资产负债表列示存货余额的适当性,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的交谈,可以初步了解人员结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及单位成本和目标利润的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例如,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取企业部门机构设置,得知某些特点部门或下属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了解有关企业管理层和机构的重大变化及决策程序,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对于已经确认的关联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让每位审计人员都了解并注意收集有关关联方交易的证据。
(二)利用分析性复合程序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为制定审计计划做好准备。
1、计划审计前期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主要目地是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取更多的了解及其确认会计报表数据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波动,以便查找出存在潜在的错报风险领域。
2、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方法
(1)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与比较。①绝对数比较。比如将本期金额(如应收帐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余额)和预期(上年数或本年计划数)金额进行简单比较,如相差较大,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预以重点考虑。②会计报表的纵向垂直分析,比如计算本期毛利率与预期数比较,以发现异常变化。毕业论文,内容。③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是审计人员和财务分析人员常用的分析方法。比如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活周转率、产值利润率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
(2)估计期望值。①根据本期间内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负债平均数额的增加会导致利息费用的增加,应收帐款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坏账费用的增加。②根据会计信息同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非会计信息指标的工人数、产品数量、生产经营场所的规模与可以预计会计信息指标工资费用、制造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的账户余额。
(3)执行计算比较。对于发现的重大差异或波动,判断其重要性,同时确定差异或波动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三)编制审计计划前要重视对重要性水平评估。
1、编制审计计划时,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毕业论文,内容。
2、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前期调查时要关注会计报表、账户余额和交易额两个层次的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评估,一般采用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例如,国外知名的会计事务所,习惯上用的固定比率法是以净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1‰,营业收入的0.5‰―1‰作为重要性判断基础。采用变动比率法时,对于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②对账户余额和交易额进行重要性评估时,把审计时间重点分配到错报或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
(四)审计计划前期对审计固有风险的调查是制定审计计划、关注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前提。
1、调查的重点是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承受外界的压力及其业务性质、容易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和账户交易额。
2、调查的方法。①通过询问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对诉讼案的调查了解,确定管理人员的诚信度,如果管理人员的经营诚信度高,那么固有风险就低。②通过对报表的阅读和查阅借款合同来了解管理人员是否遭受着异常压力,如果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被银行逼迫还贷、企业已连续几年亚种亏损,那么管理人员受到的异常压力大,固有风险较高。③关注被审计单位容易错报的的会计项目,例如,被审计单位常常以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存货和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因此很容易产生错报或者漏报。④运用专业判断,确定账户余额的可靠程度。例如,或有损失,坏账准备,存活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等账户金额,出错的概率比较大,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其固有风险的水平。毕业论文,内容。⑤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和复杂交易。例如会计年度即将结束确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关联方交易以及下一会计年度初的销售退货交易,可能意味着被审计单位有“粉饰”会计报表之嫌,相应的固有风险较大,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期要特别关注。毕业论文,内容。
审计计划前期外勤调查工作结束后,审计组负责人应召集会议,紧紧围绕审计总体目标对计划前期调查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实务操作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程序,形成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材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计划,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EPC总承包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为了适应建设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EPC总承包模式的确立已是必然,和传统承包模式相比,EPC总承包模式将更多的管理职能移交给总承包商,即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均在总承包商的管理范围内,减少了非专业化管理,实现对各个工程目标的有效控制。但是,管理范围的扩大意味着总承包商管理风险的增多,这就要求总承包商在风险管理中必须要做好强有力预防和过硬的专业技术。
2、EPC模式及其特点
2.1、EPC模式
EPC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指承包商以和业主签订的合同为前提条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由总承包完成对本工程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和安装工程施工、设备和材料采购、技术服务、调试和试验后的“交钥匙”承包模式。由于总承包商在此合同条件下,实际上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工程质量、安全文明生产、工程造价等全面负责,大大增加了总承包商的风险。
2.2、EPC模式的特点
EPC总承包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工程建设中,EPC总承包模式主张“交钥匙”承包,工程完工后只需要将性能验收完成的工程交给业主,业主就可以投入使用;二是EPC总承包模式中业主的主要工作是监督,支付工程款后仅需要在工程完工后进行检验查收即可;三是总承包商在设计和施工(包括设备)两方面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总承包商只负责设计模块,施工模块则选择其他的设备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商来完成,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签订合同,分包商的全部工作是由总承包商对业主负责。另一种是总承包商有自己的施工队伍,设计和施工均由自身完成;四是EPC总承包模式都是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业主一旦签订了EPC合同就不能与其他单位再签订项目施工合同。五是与传统模式相比,EPC合同偏向于将风险转移给总承包商;六是在EPC模式的招投标方面,EPC总承包模式的招标属于功能招标,即招标时可能没有一张图纸(尚未开始施工图设计或准确工作量),这时的招标工作必须要有本工程的功能描述书(技术规范书)和相关要求及条件说明。
3、EPC风险识别分析
3.1、风险定义
风险是指由于一些不能确定的因素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导致产生不良后果,使得最终产物和目标不能达到一致。在项目建设风险中,有些风险造成的损失是直接的,比如工期延误、工程费用或造价的提高;也有些是间接的,如工程质量、设备缺陷等,这些风险是在项目完工后一段时间内才逐渐显露出来的,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风险,都将会对项目的经营目标构成影响。
3.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对抵御风险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工程的目标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针对风险识别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信息反映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针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因素都要考虑周全,风险识别需要采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信息,但在识别过程中不能信口开河,要有文字性依据。
2、风险识别方式和角度的多样化。在进行风险识别作业时,不能局限于一种操作模式,要做到各个方法优良使用,针对不同的业务人员要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同时风险识别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不同的项目参与方和不同施工阶段综合进行。
3、针对风险识别,还有相对应的识别方法,一般主要采用定性识别的方法,这其中包括核查表法、工作分解结构、情景分析法等等。这类方法简单快捷,在风险识别中是最常用的分析工作,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定量的识别方法,比如有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等。
4、EPC风险应对措施
4.1、在EPC总承包模式投标风险上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做到针对业主提供的目标作出讨论,从业主招标文件中挖掘出核心,根据这一核心指标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最大程度上还原业主的设计想法,这也就提高了中标率,并且降低了方案的修改次数,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其次需要采用风险分析的科学步骤,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任针对本部门复杂的环节提出实际的可能性风险,随后经营经理将各部门的风险总结概括出来,并将项目管理其他方面需要考虑的风险加入,整理出报价经理风险备忘录,最后移交给管理部门审查。最后,为了确保在投标报价时不出差错,总承包商必然需要有一套完成的报价工作程序,最大程度上减少风险的发生,提高报价成功率。
4.2、EPC项目设计方面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是在设计过程中,总承包商需要协调设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对施工图纸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既满足业主要求,又符合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二是降低合同风险,承包商的设计和合同上的要求要最大程度上相符,减少设计变更和设计修改的产生,以免引起工期延误和成本风险的出现;三是在组织的接口和技术接口应当制定对应的设计接口管理程序,需要通过管理部门的核查无误后才能实施,例如施工图下发前的图纸会审工作;四是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完成设计接口管理,确保设计的质量,满足各方面要求。
4.3、在采购方面的风险应对措施
总承包商拟招标采购的设备或材料中,应在招标文件中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规格、参数、性能指标等提出明确要求,在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供应商在设备和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相关部门要认真清点验收。在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要及时与施工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合理制订设备采购、到货计划;在采购过程中要对采购设备或材料的质量严格审查(主要设备要派驻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监造和设备催交等工作)。此外,采购人员不能从中获取不当利益,企业应加大对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最大程度上减少设备或材料质量风险的出现。
4.4、施工过程的风险应对措施
若总承包商将合同中的施工工作移交给分包商完成,就需要加强对分包商的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监督,分包商的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最终由总承包商对业主负责。同时针对分包商的反索赔工作也要做到预先安排,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掌握全面的工程资料和档案,完善签字审批流程,严格执行合同条款。
总承包商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安排施工进度,将各个部门需要承担的工作义务分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分派专业人员进行监督,过程中出现的施工情况和施工问题要及时上报和反馈;为避免工程出现风险后措手不及的状态,总承包商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收集索赔工作需要的证据。虽然EPC合同中规定了风险大都是由总承包商承担,但一旦发生不可预见事件或者是由于业主自身原因而导致的损失,可以向业主单位提出索赔。
4.5、项目完工后的风险应对措施
在项目完工试运行阶段,需要邀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前来检查验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提出该完工项目存在的质量缺陷和隐患,并针对验收结果制定应对措施;在试运行阶段,总承包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合同中要求的参数和技术指标做出比较,对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索赔计划,将工程档案进行储存。
4.6、风险转移
为了最大程度上缩小工程风险给总承包商带来的损失,需要将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担。一是通过让分包商来分担建设风险,在签订合同时可以尽量转移自身承担的风险责任,明确双方责任的划分;二是将风险移交给担保公司,一旦发生风险,由担保公司承担部分费用。
5、结语
EPC总承包模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是有利也有弊,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会增加总承包商的相关风险。因此,总承包商如想获得更快更有力的发展,必然要在风险管理中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确保自身的风险预测、抵御和处理能力优良,最大程度上减少自身的损失,并且树立良好的业界口碑,为后续发展铺垫坚实基础。高收益高风险的EPC总承包模式,即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创新,不断完善总承包商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使风险管理部门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是当前总承包企业的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胡义仁.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关键词 工程量清单 清单计价 风险 对策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是改革和完善工程价格管理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计价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新的计价法的实施在我国建筑市场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在缩短工期、节约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等有着显著的优点。在清单报价时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是为了维护招投标双方的利益,那么何谓风险?清单计价中主要有哪些风险因素?可以采取哪些相应的策略使风险发生的可能和损失降至最低?如何促进清单计价法的顺利实施等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清单计价模式的基本理论
工程量清单是按照招标要求和设计的施工图要求规定将拟建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划、统一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编制规则要求,计算拟建招标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数量,作为招投标文件的一部分,这是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的依据。
清单计价法的特点:
(1)传统的定额计价法是工程的工程量分别由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分别按图计算。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则因为投标单位根据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各企业站在工程量清单统一的基础上公平竞争。
(2)工程量清单报价法一般采用综合单价形式,综合单价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和利润,并要考虑风险因素。工程量清单报价直观,单价相对固定,能反映工程的个别成本和实际造价。
(3)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投标,一般采用合理低价报价中标法,既要对总价进行评分,也要对综合单价进行分析评分。评标时,标底价是作为市场参考价或业主的拦标价,仅起控制作用,这样可以预防企业在投标过程中过度压价。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中的风险分析
风险会造成工程的目标不能按期实现,效益降低,现代项目管理中,我们一定希望能过一定的风险研究和分析方法来找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减少可能的经济损失。
(一)工程量清单招标中招标方的风险
(1)计价规范不健全。对于清单计价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颁布了相关的计价规范,但是规范分类并不细致,门类也不全,因此对于招标文件的工程量清单来说往往项目特征描述不具体,使报价人员因理解的差异无法确定工作内容和费用组成,不仅给评标工作带来困难,不利于造价的控制和清单法的顺利实施。
(2)工程量清单编制不完善。对于工程量清单编制的不完善一般分为的情况有:业主急于开工,没有达到一定的设计深度就开始准备工程量清单的招标;设计单位自身设计图纸中的问题较多;招标人委托的中介机构相关人员的素质较低。这种情况下投标人会无法准确及时的核实工程量,增大了投标报价的风险,
清单的缺陷会为投标人利用不平衡报价提供了条件,在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争议纠纷,影响正常的施工;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特征表述不清会给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偏离实际,最后增加索赔处理的难度。
(3)评标过程中的风险。由于现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有的投标单位为争取中标,甚至报价可能会低于成本价,一旦报价过低,技术水平又不高的企业中标,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为争取利润,可能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强行索赔等情况发生,给业主带来损失。
(二)工程量清单招标中投标方的风险
(1)清单风险。投标方投标报价准确性的重要依据就是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的正确理解,对于招标文件的内容,要认真看待,有不明确的要请示招标方,如果擅自理解可能因为理解错误导致报价误差较大。
(2)报价风险。许多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内部定额,那么投标报价可能不会反映自身的施工水平,报价就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果报价高于自身的水平,可能会损失利润,或因为低于成本价而丧失中标机会;如果报价低于自身水平,可能会因为报价高于竞争对手而失去有利润空间的中标机会。
(3)评标风险。尽管因为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所有投标单位公平竞争,而事实上目前的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等现象,有的投标方可能会和招标方关系密切,了解的内部消息更多,在投标中占有相当优势,会发生围标、陪标和内部定标的现象,给其他投标方造成损失。
(三)合同类型的风险
签订的合同类型直接影响到了招标方和投标方风险的分担,所以合同的类型也是双方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总价合同:在合同中确定一个工程总价,承包商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内容,在清单计价模式下签订这种合同,那么因价格上涨等引发的风险将转移给了承包商承担。
单价合同:可以分为固定单价合同和可调单价合同。许多承发包双方之间常采用的是固定单价合同,那么就是由业主负责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计算方法,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综合单价不再调整,施工单位就要承担价的风险,这种合同类型比较合理的分担了双方的风险。
三、结论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因其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而成为现在建筑企业改革发展的趋势,新的计价法的实施对各参建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方面影响的是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质量水平和之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造价控制。所以虽然清单报价法比传统的定额模式进步,但是在我国清单计价还不是很完善,整个报价和应用过程中有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和各种风险因素,各企业都应该正确应对计价方式的变化,加强管理,提高竞争水平,争取获得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GB50500-2003,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
[2]金幼君.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40-43.
[3]闫瑾.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论文摘要】送电线路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的工作,从施工准备到工程竣工时时刻刻都存在风险。在错综复杂的风险因素关系中,针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风险管理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的风险识别就成为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工作的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对风险的估计和评价,进而影响决策者对风险的回避和防范措施,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风险识别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在识别中应尽量做到不漏项,同时又重点突出。本文选择送电线路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为研究课题,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理论,从施工企业角度出发,对送电线路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送电线路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送电线路风险管理是指对送电线路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制定防范对策等一系列管理过程。目前,人们通常用到系统理论、概率论、数理统计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对风险进行估计,但是,人们还无法运用我们如今所能掌握的所有的技术、方法、理论,对风险进行准确预测。随着人类科学和文明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科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对风险的预测准确度会越来越高。
2送电线路施工风险的特征
送电线路除了具有风险的客观性、多样性、影响全局性和规律性的普遍特点外,还因其所处地质水文环境、结构形式、材料、施工工艺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征。
2.1所处地质、水文环境的复杂和不完全明了性,造成送电线路施工风险的难预测性基础施工经常会因为地质等原因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和更换施工设备,进而造成工期和成本的变化。送电线路基础无论在工期和质量方面还是在成本和效益方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有时甚至决定整个项目的工期和施工企业的效益乃至整个项目的成败。
2.2施工阶段各个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突出由于送电线路的施工工期安排紧凑,工序的衔接非常紧密,一个风险发生会导致相关的很多风险指标发生变化,有时因为一个风险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整个项目停工。
2.3风险发生概率的难确定性与其他项目可以通过大量的可重复的类似事件进行统计得出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不同,送电线路施工的风险概率难于进行定量评估。有时只能采取定性的方式评估送电线路施工阶段的风险。
2.4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收益和风险管理成本的比值大也就是说用较小的风险管理成本可以获得较大的风险管理收益或者可以说用较小的风险管理成本可以避免较大的风险损失。因为我国送电线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较弱,施工企业有很大的风险管理收益空间,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收益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3施工阶段风险管理的评价准则
风险的评价要求解决风险的影响以及应采取何种对策处理风险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建立风险评价的准则。
3.1风险回避准则风险回避准则时最基本的风险评价准则,根据这一准则们对风险活动采取禁止或完全不作为的态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人们宁愿放弃较小的风险受益而不从事风险活动,或者宁愿付出较高的代价来完全回避风险。
3.2风险权衡准则风险权衡的前提是:世界存在着一些可接受的、不可避的风险。乘飞机是冒着可能失事的风险,但是不能因为有失事的风险而不乘飞机旅行。风险权衡则正是需要确定可接受风险的程度,而这是一件困难的工作。
3.3风险处理成本最小准则风险权衡准则的前提是假设存在着一些可接受的风险。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对风险作处理即可接受(小概率或小损失风险);二是付出较小的代价即可避免风险。对于第二类可定性地归纳为,若此风险处理成本足够小,人们是可以接受的。
3.4风险成本/效益比较准则人们只有在效益大大增加地情形下,才肯去花费风险处理成本,因为承担了风险,就应当有更好的利润。风险处理成本应该和风险受益相匹配。当人们付出了较小的风险处理费用或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损失期望后就可以要求有较高的回报。
4送电线路施工风险管理模型与管理程序
4.1送电线路施工风险管理模型因为事故及其损失的性质是复杂的,所以风险管理的逻辑关系也是复杂的。风险管理模型至少有五个因素:基本事件(低级的原始事件);初始事件(对系统正常功能的偏离);后果(初始事件发生的瞬时结果);损失(描述死亡、伤害及环境破坏等的财产损失);费用(损失的价值)。结合故障树分析,低级的原始事件可看作故障树中的基本事件,而初始事件则相当于故障树的一组顶上事件。对风险管理来说,必须考虑系统可能发生的一组顶上事件和总损失。
4.2风险评价和管理程序送电线路施工企业对现有设施进行评价和风险管理时,应考虑所评价项目的优先顺序。评价和风险管理的程序框架见图1:
5送电线路施工风险管理模型下的具体措施
由于不同的送电线路具有不同的风险影响因素,或者影响程度不相同,体现出绝对的多样性,所以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也有所不同。
5.1采用担保或履约保函的方式转移风险送电线路施工招标或履行合同过程中,业主为避免出现承包人在中标后不签承包合同,或签合同后不履约,或在预付款支付后不实施合同义务和责任等风险,业主一般在投标过程中和签订合同以前以及支付预付款前,要求承包人提交由担保公司出具的履约担保或银行出具的履约保函,将承包人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转移给出具担保的担保公司或银行。
5.2采用分包方式转移风险承包人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遇到对于自身来说有比较大风险的项目,或由于成本、质量、工期等可能会因受到自身条件限制而产生风险时,可以向业主申请把此部分分包出去,以转移风险。由于承接此部分工程的分包人往往对这样的工程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施工队伍,所以对其来说,承接此部分工程不一定存在风险,可能还是一次机会。
5.3采取适当的合同计价方式转移风险对于项目业主来说,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价形式,可以转移项目风险。常用的有固定总价合同、单价合同以及其他计价合同形式。
5.4运用合同条件转移风险在送电线路施工合同中,业主可以运用某些条件来转移风险,这种转移风险的方式实际上是利用合同条件来开脱责任。FIDIC合同条件中就有一些业主免责条款。例如我们可以改进企业的资质管理办法,调控行业总量,优化行业结构逐步发展智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施工企业,形成工程总承包企业、施工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劳务承包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还可以借鉴FIDIC合同的标准分包合同条件,制订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分包合同文本,建立和完善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管理体制,制订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办法,规范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市场,健全工程总分包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总分包合同管理制度。
5.5保险保险作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方式,是应对送电线路施工风险的重要措施。送电线路施工保险是指业主、承包人或其他被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一旦投保的风险事件发生,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时,由保险人给与一定的补偿的一种制度。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其实质是一种风险转移,将原应由业主、承包人或其他被保险人承担的风险责任转移给保险人。送电线路施工一般是线长、面广、点多、流动性大、施工条件复杂、潜伏的风险因素多,业主或承包人经常采取保险的方式,以比较小的代价,换得受损失时的补偿保障。
6结论
对于送电线路施工风险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本文主要考虑送电线路施工项目的特点,对送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探讨。实践证明,送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对于搞好架空送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颇有成效,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包晔.标准工艺在送电线路施工中的作用、应用及编写需求[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3
2黄盛雄.回顾与展望我国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发展[J].广东科技,2008,8
关键词:企业应收帐款,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促进销售,越来越多的采用赊销等市场策略,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应收账款余额的增加,风险加大,怎样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因此有效的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
一、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高额的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直接引发财务危机。企业通过赊销方式不断扩大销售收入,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应收账款。很多企业在具有良好的赢利状况下,因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经常出现利润可观,账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
2.应收账款管理的坏账风险对企业赢利状况的影响。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据统计逾期应收账款在一年以上的其追帐的成功率在50%以下,二年以上的债权成功率就更低了,有的企业因为收入回笼不畅而无法购买生产用料,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全年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占全年平均销售收入较高的比例,必然会对个别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不良影响。
二、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
1、企业的经营观念落后,盲目追求收入、利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一些企业存在着一味抓生产、重产值;抓销售、重收入的观念,而忽视了对资金的管理,忽视了资金作为企业经营“血液”的作用,他们缺乏独立开拓市场、占据市场的意识,为了扩大销售,完成任务,盲目地通过赊销去争夺市场,使其不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最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企业风险意识低,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思想
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为了尽快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资信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采取和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争夺市场。只重视账面的高额利润,而忽视了被客户拖欠所占用的大量流动资金难以收回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基本建设领域,施工单位为了中标,而建设单位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甚至长期拖欠,从而形成呆账、坏账。
3.缺乏信用管理
大多数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就轻易地将产品赊销出去,这就加大了坏账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程度普遍较低,相当数量的企业或单位不能严格信守合同契约,而很多企业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4.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也不利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发生应收账款后,企业应该及时进行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进行对账,进行核实,对于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冲减坏账准备金。因为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再加上业务复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的问题,在内部审计中不容易被发现,这很容易成为会计人员作弊的工具,造成企业资产流失。而且企业往往不会有专人关注应收账款,及时去催收应收账款,导致应收账款累计越来越多,即便对方商业信用下降,还款困难,企业也很难及时察觉。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
5. 企业激励机制不合理
从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浮动挂钩的工资形式,却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业务部门为了达到考核的目标,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等手段强销商品,而不管应收账款是否能收回,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而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一些企业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积极催收,造成账面资金短缺,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是节约企业在应收账款上垫支的流动资金,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资金利用效率,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流动资金用于生产。应收账款日益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要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主要应在健全信用政策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方面下功夫,只有抓好信用政策的管理,严格控制应收账款投资,才能减低投资风险,使坏账损失控制在较小范围内;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完善管理办法,防微杜渐,积极清理旧债,严格防止新的呆账、坏账发生是必不可少的,把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损失从源头上予以控制。
1.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坚持信用评估制度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须有固有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有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信用管理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支持并在赊销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信用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包括建立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客户信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科学制定客户的信用额度,执行应收账款监督等。
企业要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不同信誉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信用政策,并在经营活动中认真执行,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防范和化解应收账款风险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坚持对申请赊销的客户进行信用状况分析。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根据对客户信用评估,确定客户坏账损失率的高低,这些基本上决定是否给客户提供赊销以及提供赊销的额度。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监督
减少企业坏账的发生额或者客户拖延付款的情况,企业就要严格控制应收账款,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销售部门销售的情况,这样才能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其次,企业要加强销售部门的管理,销售部门在同客户签订合同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尽可能在合同中设置保护性条款。这样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的规定享有自身的权利,以防信用欺诈现象的发生。第三,财务部门应该派专人对应收账款项目进行管理,定时分析应收账款的结构、账龄等情况,及时同往来单位进行应收账款的对账,以方便及时了解应收账款的发生情况。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第四,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监督。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要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当然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可以检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能够随时检查应收账款有无异常现象,相关交易人员是否同客户相互勾结,破坏企业自身的利益,这都是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对策。另外,也要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通过他们的监督以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企业积极的对策,保证企业经济利益。
3.制定最佳收账政策
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视账款逾期时间长短、欠缴金额大小、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来制定各种信用条件,并且要灵活掌握。同时,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使收账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此外,还应注意讲究收账技巧,即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既要账收回,又要不失去客户。对于无力偿付与故意拖欠,以及欠款期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进行收账,如:暂不打扰、信函催收( 电子 邮件等通讯方式)、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双方协商解决、借助于有权威的第三者调解、由仲裁机关仲裁解决、上诉司法机关,加强司法执行力度,还可通过“债转股”,将应收账款置换为股权;通过资产置换,将应收账款置换为优质资产;设立清欠应收账款公司实现债权人和债务双赢;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论文写作,企业应收帐款。因此,企业要努力预防和控制应收账款的攀升,采用积极态度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减少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对于逾期应收账款要加大催收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应收账款损失,这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吴玉蓉.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05).
[2]管池森.谈应收账款的管理[J].山东纺织经济,2008,(03).
[3]孙立.应收账款让售的会计处理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策略
一、工程项目营销阶段风险策略
(一)项目营销阶段风险内容。工程项目营销阶段风险包括市场信息的获取风险、项目投标风险、合同洽谈与签订风险三个内容。市场信息获取是正确投标决策的基础,在项目招标准备阶段,信息收集不全面、深化设计深度不到位会导致技术风险。投标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外部环境风险、投标决策风险、承包商自身风险以及业主带来的风险;工程项目由于市场环境不规范,施工合同比较复杂,业主在合同中将项目风险过多的转嫁给承包商,增加承包商的风险。
(二)项目营销阶段风险策略。(1)市场信息获取风险。首先加强项目信息的跟踪与筛选,从中筛选信息,减少投标的盲目性,规避错误信息风险;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自身实力与技术水平,注意对业主单位考察;再次重视市场调查和工程项目现场考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降低风险。(2)投标过程风险。在投标阶段风险主要是控制投标报价风险,提高造价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选择合理的投标策略,以此增强投标竞争力;承包商自身风险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和企业信誉控制;针对业主带来的风险承包商应注意业主资信考察,控制工程垫资等行为。(3)合同洽谈与签订阶段风险。合同签约准备时检查工程的合法性,业主资信情况;合同洽谈过程中注意防范风险,准确计算合同价,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不公平条款,完善企业自身合同管理制度,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合同风险。
二、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风险策略
(1)施工准备阶段风险内容。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风险包括项目策划风险和项目施工前期准备风险两部分。项目策划是对项目的整体规划,其风险存在于项目策划的各环节中。施工前期准备是为施工建立技术和资源条件,统筹安排施工现场等工作。(2)施工准备阶段风险策略。在项目策划过程中要细致彻底地合同交底,对合同中主要核心条款进行讲解与讨论;深入项目现场了解项目信息与现场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重点、关键工程考虑资源配置。
三、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策略
(一)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内容。建筑工程项目,尤其是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一种为包括进度、安全、质量和技术等生产过程类风险,另一种为包括成本、资金、物资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类风险。
(二)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策略。(1)生产过程类风险。为保证工程进度,工程实施工程中应编制科学有效的进度计划,实时监测施工进度,依据合同中规定施工进度和进度责任进行进度考核;安全风险存在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应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以及安全文化建设;质量风险控制从质量影响因素入手,加强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的控制;技术风险贯穿项目周期始终,降低技术风险应在施工前细致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工作。 (2)生产要素类风险。运用成本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成本风险控制,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进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将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资金的预算与计划管理,制定有效的预警机制,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科学合理的规避和降低采购风险首先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严加内部控制,注重采购过程控制与管理;合理配置设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执行定人、定机、定岗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四、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策略
(1)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内容。项目竣工阶段风险主要包括竣工验收风险和竣工结算风险,主要体现于验收人员失责和技术资料内容不全不真实;结算周期较长,结算价款计算错误等风险。(2)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策略。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前编制竣工验收管理实施细则,准备完整的验收技术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验收合格后做好工程的收尾和交接工作;提高结算人员的业务水平,仔细分析,全面计算,避免出现漏项,保证工程价款计算的正确性。
结论: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分析,剖析项目形成各阶段存在的风险内容,并针对各阶段不同的风险类型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亦期望对施工企业在项目风险管理上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