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01:56:49
导语:在政产学研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产教融合;台湾;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校院评鉴
作者简介:张琴(1971-),女,湖南岳阳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与管理、职业教育;马立红(1979-),女,辽宁锦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华丽(1973-),女,山东烟台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职业教育专项课题“海峡两岸高等技职教育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编号:GIA104012),主持人:周华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5-0093-04
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1975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部”相继推行了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系列评鉴,将评鉴作为了解台湾高等技职校院的办学品质,进行辅导、奖励与核发学校各类申请项目的重要参考[1]。30多年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评鉴日趋成熟,已成为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重要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促进了高等技职校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完善与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标准中将其作为关键指标列入,强调学校教育与产业界需求结合,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技职校院评鉴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效用。
一、推进产教融合是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等第制”标准的重要内容
台湾地区《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台湾所称“大专校院”指大学和专科学校)第十条规定:“教育部应将产学合作办理绩效列为学校评鉴项目之一;评鉴结果绩优者,得奖励学校及相关人员”。自2003年开始,台湾“教育部”将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鉴,旨在引起高等技职校院重视并推动落实。以实务教育为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技专校院评鉴中,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侧重。以《新颁9年度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指标》(台湾地区所称的9年即2010学年)为例[2],在其开展的行政类综合校务、专业类学院和专业类系所三类评鉴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关键指标,具体表现为:
行政类综合校务评鉴中,设“研究及产学合作策略及成效”指标,权重30%,侧重三方面系统评鉴技职校院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是应“具有研究重点特色与应用发展成果”,倡导学校通过产学研取得应用性研究成果;二是应“具有研究与产学合作应用在教学上的成果”,“考察学校与产业界合作办理专班之执行情形”等,旨在强调产学研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用;三是强调学校应“能制订针对产官学研间资源整合所执行之规划与策略”,考查其“校内跨院、所、系整合研究、产学合作之组织、策略及成效”,“产官学研间的专业服务、技术开发、移转及育成之鼓励机制与运作绩效”等[3],从学校发展规划和组织运行机制角度,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
专业类学院“等第制”评鉴中,设“产学合作与研究计划之整合”指标,权重20%,聚焦学院跨领域开展整合型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及成效,倡导“院内师生能整合跨领域专业,推动各项合作与交流,提升专业层次及扩大服务品质”,“能积极寻求相关资源,以推动整合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评鉴中着重三个层面:一是从跨学科组织建构层面,检查“学院内整合型研究中心及各系所学术交流之规划与执行成效”;二是从整合型产学合作研究计划层面,检查“学院规划整合型产学合作与研究计划之执行成效”;三是从特色学术成果研讨活动层面,评鉴学院“发挥学院特色之研发成果研讨会之规划与执行效益”[4]等,系统促进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凝练与优势突显。
专业类系所“等第制”评鉴中,设“产学合作与技术发展与研究计划”指标,权重15%,重点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学院层面,“能否因应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规划有效的研究发展制度与运作机制,以落实产业所需基础与实用科技的研究发展;能否寻求及善用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性或整合性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技术开发”;二是教师层面,“研究与技术研发有无具体成效,并能结合教学、学生实习或社会需求,发挥实质效益”。此类评鉴中着重考查教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表现,包括:“教师将产学合作或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及培育人才情形;教师取得专利、技转、授权、创新表现之情形;教师取得专业实务经验及参加国内外研究或研讨(习)会之情形;教师专业期刊论文、研讨会论文、专书及展演发表之情形;教师产学合作及研究计划承接之情形;教师获奖与荣誉之情形;教师研究成果与来自政府部门或法人机构之经费资助之间的相称度;以及针对前次评鉴(访视)建议事项处理情形”[5],对教师除提出研究计划承接、成果发表、学术交流和成果获奖等要求外,明确要求将产学研和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引导教师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落到实处。
“等第制”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对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促进作用,针对学校办学明确规定众多评鉴指标,学校必须遵循。评鉴定位偏重督促学校维持质量的行政管理,结果采用等第制,且与“教育部”相关行政处理高度结合,难免校际评比,对校际差异尊重不足,学校特色难以突显。
二、台湾地区新推“认可制”技职校院评鉴中,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居重要地位
台湾地区“教育部”自103年(即2014年)全面采用技专校院评鉴“认可制”[6],着重技职校院的“机制评鉴”,以促进学校自我改善为前提,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取消等第与统一标准概念,重在检查学校定位与目标确定、努力程度、现状自我改善能力等。评鉴结果不排名也不分等第,只是给予“通过”、“待观察”或“未通过”等程度判定,未来评鉴成绩将降低与“教育部”相关行政审批事宜的联动,变成基本门坎,淡化评鉴的“赏罚”功能,促使学校通过自我评鉴实现自我改进、管理和发展特色[7]。“认可制”评鉴标准中,仍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高度统整:
“认可制”的行政类评鉴,将产学融合纳入“校务治理与发展”项目,评鉴不再罗列诸多指标,而是从学校发展规划和整体策略角度,提出更综合、更系统的要求,重视学校依据校务发展目标与特色,促进产学合作与国际化的整体规划策略及成效,具体评鉴关注“学校推动产学合作及智慧财产经营管理之整体规划策与运作情形”[8],在产学合作规划中,包含产学融合鼓励措施及行政支持等,不再详细规定专项指标,为技职校院提供更多自主规划和发展空间。
“认可制”的专业类学院评鉴,则关注“学院专业发展与产学合作”,倡导“学院及各系所间之产学合作、技术开发及专业研究表现,能展现学院特色,切合院务发展计划及产业发展需求,具明确整合机制与运作模式,并结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与实习机会,发挥实质效”。明确将学院特色发展需求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主线。具体评鉴过程中重点关注:“学院整合院内外相关资源,展现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专业服务与研究成果之做法与执行成效;学院将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专业服务与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供学生实习及人才培育之作法与执行成效;其他特色规划及成效”[9],更强调产学合作切实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做法,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质成效。学院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和育人特色目标更为彰显。
“认可制”的专业类系所评鉴,同样关注“系所专业发展与产学合作”,强调“系所能因应其发展目标及特色、社会与产业需求,建有效的专业发展与产学合作之作法,寻求及善用相关资源,进系统性或整合性的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与专业服务;系所的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专业服务表现与学术研究能有具体成效,并能结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与实习机会,发挥实质效”。具体评鉴过程中,重点关注“系所因应教育目标及特色、产业需求,规划及推动系所专业发展与产学合作的作法;系所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专业服务表现与研究成果;教师将产学合作或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提供学生实习及人才培育之作法”[10]。专业类系所评鉴的多数产学研指标与专业类学院相似,同时也突出了产学研在技术开发和科研方面的特色要求。
“认可制”与“等第制”评鉴相比,更尊重技职校院的自主办学和个性特色,强调学院、系所和教师产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执行成效,强调学院要提升专业层次,整合资源;强调系所根据发展目标推动实用科技,“研发成果”除包含论文外,还包括“技术报告、专利、技术转让、商标、著作权、作品展演、企业诊断与辅导、商品化产品及其他智慧财产权益之运用成果等”[11],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产业服务导向。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学院还是系所评鉴标准,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都更注重校院特色发展和学生发展,不仅强调教师要有产学合作和技术开发成效,更重视学院、系所教师是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提供学生有效学习与实习机会,获得人才培育实际效益。
三、对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制度的启示
“新建本科院校”是大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承担了大批量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任务。2010年3月,大陆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2011年12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正式启动新一轮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两个文件都鼓励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某种程度上说,大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状况和承担任务,与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中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很类似。因此,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办法具有很好借鉴意义,可从如下方面重视产学融合,完善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价制度:
(一)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院校发展战略规划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制度的优点在于,真正把产学研合作教育当作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是仅规定专项观测点或指标,而是切实做好系统规划和分层分类指导。无论是“等第制”还是“认可制”评鉴,都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出明确引导性要求,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划策略、长效机制和组织保障建设,倡导在产学研合作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绩效,整合资源开展跨领域合作,发挥学科专业集群优势,避免学科专业细分带来的应对产业需求不足的问题。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已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观测点之一,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强调学校和学院系统规划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要更好体现评估的质量保障和方向引导作用,可借鉴台湾评鉴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地位,引导学校和学院拓展整合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好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注意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院校办学中的系统设计与分层要求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系统性,每类评鉴都贯穿有该主线,但又针对不同类别评鉴进行系统规划和分类要求[13]。评鉴指标对学校、学院、系所和教师层面,都提出了明确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要求学校将产学研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整体策略,注意产官学研资源整合;引导学院和专业系所在跨领域、整合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建构、研究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设计长效运行机制;引导教师开展系统性、整合型的应用性学术研究,将应用性学术研究成果与教学紧密融合。这种系统设计、分层实施的做法,对台湾地区技职校院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起到良好保障作用。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方案从整体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但在学校、学院、系所和教师不同层面的要求尚需进一步明确,以便真正发挥产学合作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调产学研合作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台湾地区在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指标中,无论是学校、学院和系所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明确强调产学合作或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上的情形,强调学校、学院、系所和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有效做法,强调研究与产学合作应用在教学上的实际成果,强调教师将产学合作或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及培育人才中。这些都说明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中紧密聚焦和服务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大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中将产学研合作作为观测点之一,重视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但更多停留在产学研合作的大框架层面,对落实在教育教学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的有效作法及其实际成效关注不足,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相关经验,进一步改进完善。
(四)引导校院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机制
台湾地区“教育部”通过评鉴和专项计划推动技职校院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校本促进机制。2005年开始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奖励一般大学校院提升教学质量;2009出台第二期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关注大学教育是否教导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12],要求高等技职校院在创业教育中强调实践教学,设立创业教育机构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建立学校和企业间新合作机制。各校院纷纷采取措施推进产教学融合。龙华科技大学设立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提供创意实践、创新转化和创业辅导三大功能,实现校内创意发明成果与商品化间有效衔接;建国科技大学成立“创新育成研发中心”,协助中小企业研发创新产品,鼓励和支持师生参与校企合作。这种校本促进机制一旦建立,对技职校院的人才培养和院校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五)评估过程中邀请产业企业评鉴专家深度参与
在评鉴委员选择上,台湾制订了《评鉴委员遴聘原则》来保证评鉴质量,负责评鉴单位遴选各专业领域资深学者及主管,以(产+官):学:研=1:1:1的比例为原则聘任,尤其注重业界人士的深度参与和指导,确保学校人才培育与社会产业人才需求相结合[14]。评鉴机构严格规定评鉴人员产业界、学术界及行政三部分的人员组成。这种多元主体组成的评鉴人员,均衡了各方评鉴利益团体的利益。大陆应用本科院校评估委员选择上,应制定相关的遴选原则,评估委员的组成要包括产业界、学术界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有产业企业背景的专家的参与,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对人才需求相吻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标准将产学研合作作为重要的评鉴指标,强调学校教育与产业界需求相结合,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评鉴中的地位,不断促进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在推动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可积极借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办法,强调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融合性,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制定出适合应用性本科教育发展特色的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4]巫铭昌,林以凯,林恩赐.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评鉴制度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12):407-423.
[2][3][5]沈志清.台湾地区技专校院评鉴中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借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5):14-15.
[6][8][9][10][11]台湾103年度科技校院评鉴实施计划[EB/OL].台湾“教育部”全球资讯网http://edu.tw/downLoad/detail.aspx?Node=1123&Page=22002&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7]应金萍,陈建明.台湾高等技职类大学的学生工作对高职院校的启示――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和龙华科技大学的考察报告[J].职教论坛,2011(27):66-69.
[12]台湾“教育部”第二期奖励大W教W卓越计划[EB/OL].http://edu.tw/.
[关键词]产学研;构建;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86 ― 02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中国出现的时期并不断,有史料记载的就可以发现,其实在中国的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了。关于产学研合作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随着社会的进步,西方一些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国在这一模式上也提出了相应的任务要求,以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上,中国的大学采取扩招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走进大学的校园,但是相应的师资力量并没有随着增加。一些课堂之上,一个讲师有时会面对几十名甚至一百名以上的学生,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质量往往不会太高,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情况就不能得到保障。这样就会造成社会缺失大量的高素质、有技能的人才。
因此,培养一批技术能力过硬,素质过高的人才成了高校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得以加深,学校通过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方法,不仅可以加深课堂上的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目前产学研模式所面临的困难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是一些高校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现在的高校需要的是知识与技能双双具备的教师人才。但是现实中,一些教师虽然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但是往往不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掌握知识的真谛。
企业部门缺乏积极性也是当前产学研模式面临的一大问题。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产学研的模式,但是一些企业往往会为了自己的企I利润或者一些工作中的安全问题,不能认真的与学校进行合作。一些实习生到企业进行学习时,企业往往采取忽视的态度,认为实习生都是实习一段时间就离开,费劲精力去教授知识,又不能将人才留下,浪费精力和时间,又不能真正的带来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想法的驱使之下使得一些企业对于这种模式产生忽视甚至于厌烦的心理。
高校本身对于产学研模式的不重视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产学研模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人才。一些高校认为产学研模式就是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培训,学生培训以后就和学校没有关系了。就直接将学生推给企业进行管理,而企业通常情况下重视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在没有看到实际的利益之下,企业也不会真心投入到产学研模式中,在学校没有系统和理论的管理方法,企业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往往使得学生在产学研模式下难以学得到真正的知识。
另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也是一个原因。在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一个宏观调控的作用。如果政府能够重视产学研模式的运行,重视人才的培养,也会是推动产学研模式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力量。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政府并没有重视产学研的模式管理,在相应的制度方面较为缺乏,产学研模式没有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也无法进一步健全模式的建立,培养技术高超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国外产学研模式的先进的经验
因为国外一些国家在发展产学研模式上比我国发展的较早,经验上也比我国要丰富。
比如说美国,在发展产学研模式上,比较重视政府的调节能力和企业的资金的周转的保障。详细的说就是:美国政府十分重视产学研的模式的推广,颁布了多条法规支持产学研模式的运行,同时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政府还大量的投入资金,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另外在美国全体社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模式,不仅是政府、企业甚至于一些民间的团体组织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而美国的大学类型多种多样,在与社会各界相互联系的同时也促进着美国各类大学的发展;除此之外美国还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的利用,为广大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的舞台。
再比如日本,日本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是十分重视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本的大学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大学的教师外,还会到其他地方的企业里聘请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也随时欢迎企业中的人员在大学中进行进修。通过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方法,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学习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而英国最有名的产学研模式就是“三明治”的培养模式。一般的英国本科大学都是三年的时间,而通过“三明治”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三年基本的学科教育上加上一年的带薪实习的机会和毕业论文,构成了大学学习的全部,如果要想顺利完成学业,学生本身就要注重对于实践机会的应用。
三、构建产学研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的措施
就近实训和专业对口是进行产学研模式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对我国的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了解了国外一些先进的方法后,我们可以看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模式时还需考虑到学校的经费问题和学生的个人开支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就近学习的方式进行产学研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的经费问题还能节约学生的实训的开支。另外,专业是否对口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将学生送至企业进行实训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生活,如果实训的工作与学习和日后要做的工作没有联系,那么学生就不会在实践中了解理论知识的真谛,只有在对口专业上,了解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中的各项要求。
做好实训前的各项准备,做好沟通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既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那么完成实训平台就不是单单依靠谁就能解决的。学校方面要做好对于学生实训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学生进行实训之前做好专业知识的培养,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及时与企业进行联系,做好学生培训期间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训工作。企业在实训之中也可以依照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行培养学生的实际适应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机会,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校一起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实训的基地平台。
政府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其他的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学研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在大的方向上政府要确定政策与方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政策与舆论的导向,将社会的注意力都引导至产学研模式的建立上来,使整个社会在人才的培养上都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政府还要做好资金的保障工作,企业与学习建立实训基地平台,需要更多的社会和资金的支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之下,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产学研模式的建立中来,鼓励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奖学金等政策进行鼓励,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牢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吸引高科技的力量运用到产学研模式中来,让学生在高科技的帮助之下,较好的完成实训工作的进行。
对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作为直接与学生进行接触的人群,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生的知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教师也是学校各项政策传达的导体,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枢纽,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H仅完成课堂上的教授任务就觉得完成任务了。教师一般情况就是代表着学校的,要做好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为学生的实训争取更多的福利。此外,学校还应该聘请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人员,不仅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还拥有充沛的技术知识,能够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上做好准备工作。
在实习中的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实训中的教师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超强的责任感。乐于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做到让学校放心,让提升企业的积极性,为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时间的合作做好基础。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开始渗透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企业,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了解世界上关于产学研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畅通,及时互相沟通,改变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
四、结语
大学是大学生的梦想的摇篮,大学也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平台,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践的方式学习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是对传统的素质教育方法的一个提升。在一些成功的国家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实训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课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能够发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离开了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氛围,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产学研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的是学校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基地与资金支持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在发展产学研模式上还有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只依靠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人才的培养的。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重视起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本文在一些构思方面还欠缺思考,希望批评指正。
〔参 考 文 献〕
〔1〕文峰,张苹,杨亮,等.产学研合作框架下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的探索研究〔J〕.广州化工,2016,4(06):167-169,180.
〔2〕朱琰.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3):123-123,125.
〔3〕张雷.自治区林业厅与三所林业大学在南宁签定厅校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J〕.广西林业,2011,(07):6-7.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57-02
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等新的发展战略和论断,在这种人才、创新要素驱动的新常态下,如何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以适应国家对高层人才竞争力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软实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具有重点突出专业素质培养、重视学业与职业相接轨和强化锤炼工程创新能力的特征。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既要重点掌握学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职场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高技术含量和高专业化程度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对他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具有明确、独特行业背景并与职业资格相接轨的专业素质。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目标,并把就业定位于实际工作部门,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社会化学习、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等一些方式改善了职业化进程,对他们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创新,即运用系统性工程思维,投入工程活动中的设计、试验、制造、管理、服务等领域或环节中一个或多个方面,开展创新性的生产活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了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的综合与集成理念,这正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教育部在2009年增招的硕士研究生,全部都是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这说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转变了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情况,已经成为研究生招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同的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的发展,只有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高级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工科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搭建全日制R笛位研究生工程素质培养的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是指该教育体系培养的高端人才面对工程问题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体现在遵循工程规律的能力,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觉性上,也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决定着工程人才在专业工作领域的质量和水平分[2]。工程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科院校改革与与创新发展主要趋势。
(一)工程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工程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思维需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植入。潜意识会在某种外因的刺激下,不自觉地从大脑深层跃至大脑表层转为意识。潜意识动力一旦被挖掘,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将工程教育理念植入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在理论和实践环节无疑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要树立融合自然科学、新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去,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研究生形成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思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的思维方法得到熏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它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选择研究方法、调整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高的工程能力和水平,以及良好的工程素质。
(二)以理论结合实践,注重行为的正强化
理论课程知识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模式,在课程设置时,就要大幅度增加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要求研究生走进实验室、走进工程现场,将理论知识体系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启发活跃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掌握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丰富,能够有效地缩短学生就业期限,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需要聘请行内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或者开设博后讲坛,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国际前沿发展动态。
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应用强化理论,强化能够使行为发生改变,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段正强化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强化物,比如说学生的学分和成绩,教师的微笑和赞扬等。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化手段达到强化的目的,比如说如果将前面提到的工程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将传递的信息进行强化, 逐一建立起工程理念,这样就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实践,促进教育转型
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侧重将本学科领域的客观规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践环节不容忽视。保证不少于半年的集中或分段相结合的方式的企业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育管理,企业在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时,要加强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参与导师横向项目或自主发现生产实践中现实问题的方式来完成[3]。高水平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依托平台。学位论文环节要采用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论文主要应该以校内导师的指导为主,而选题和实践过程的研究等环节可以由外聘的兼职导师参与指导。通过双导师的共同培养保障培养质量,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盲评通过之后方可以参加答辩。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其特色,注重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技能,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注重培养标准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标准接轨,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规范、敬业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其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潜能。
(四)注重师资工程实践经历,优化教师工程知识结构
授课教师应当具有实际的工程经历,导师也应当有工程项目研究背景和素养,坚持人才引进、校内选拔和兼职选聘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注重加强教师自身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面对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程意识,并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鼓励教师积极从事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横向课题,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到企业中锻炼,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使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和较高的工程素养[4]。
(五)依托技术创新载体,拓展工程素质教育外延
高校工程教育受到实践条件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水平相差悬殊。工程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研究生参与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专利加以改善,技术创新的融入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当前高校技术转移有利于高校面向行业和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活动,也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研究生参与专利的撰写和专利的转化实施可以使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一直保持前沿,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企业也可以为研究生的分配就业创造机会。在专利的创造、保护与实施运用的过程中,参与的研究生通过撰写专利文件可以浓缩创新灵感、体现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
(六)构建政产学研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工程素质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在设置课程时就必须考虑增加其学分比例,在完成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创新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充分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政产学研就是政府、产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互补,集先进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系统建立于一体,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综合优势。政产学研用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和耦合。政产学研用将推进知识创造、转移、扩散过程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科学化。高校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研究生选择就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训练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去。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高校依据协同创新平台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和良性互动[5]。
总之,随着我国由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必须转变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理念,增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盲审学位论文,建设具有工程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等,才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并尽快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3]于福莹,漆汉宏.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Abstract: I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chieves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eet national requirement for high-qualified, skilled personnel, draw social resources to promot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y must take the road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ep-level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and long-term mechanism that is urgent to build for promoting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put forward that it is needed to be clear and explored in the practice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popular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ly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make a right position, make goal of running school clear, cultivate many applied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arket and take the roa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mbination, they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关键词: 产学研模式;高职教育;培养机制;合作
Key words: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echanism;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56-02
1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高职院校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途径。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1 高职高专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1 对产学研合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企业因为没有品尝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额外负担。
1.1.2 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些学校和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思路不够开阔或自身条件的影响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1.3 缺乏长效机制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目前一些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1]
1.2 原因剖析
1.2.1 宏观方面①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2]②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③经济发展对产学研合作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合作教育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高专毕业生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1.2.2 微观方面①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探索产学研合作主动性缺乏,实验条件不具备,一定数量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②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在寻找产学研合作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合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改革滞后,学生知识结构具有不适应性。
2建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目前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通过引导、支持产学研的政策,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2.1.1 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3]
2.1.2 在制定有关法律(如《企业法》)时,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2.2 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但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理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双方合作层面如何,将决定产学研合作的程度。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层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2.2.1 浅表层面的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虽在毕业实习方面有一些安排,但也仅仅属于参观性的,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起到职前训练的作用。
2.2.2 中层面合作企业开始关注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而且学生基本能顶岗进行综合训练,有机会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但这种层面的合作还仍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作。
2.2.3 深层面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到毕业生的实习安排,科研课题的合作,再到教学质量评估各个环节,企业都积极参与,把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这种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内外结合关系。
浅表层次合作和中层面合作都没有理顺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产学研结合工作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只有建立深层面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够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2.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3.1 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①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②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
2.3.2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等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合作保障机制。①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建立“三级双轨”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②出台相关基础文件。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2.3.3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如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由于评价产学研合作的指标极其复杂,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否正确、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4]。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高专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3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应明确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①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②必须具有相对固定和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③必须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而且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④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接本科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5]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既要强化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专科接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会越办越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一、目的和意义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专科生、本科生的教育,它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强调在教育中的研究和实践,在研究和实践中进行教育,教师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生的研究性和实践性学习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改革重要途径之一。同志曾经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方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性教育环节建设以及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保障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措施的实施,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广大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和现场实践,不仅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师把参加科研活动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接触的高新技术带到课堂中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又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难以仅在学校狭窄的范围内培养出来,必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因此,除了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管理模式外,还应开阔眼界,瞄准专业发展前沿,抓住科技进步的关键,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开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形成以高校为核心,产学研密切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产学研为研究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机会,有利于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和具体科研活动,通过对生产、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加深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培养研究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能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
(一)制定校地科技合作运作机制
由学校主管科研教学行政部门制定校地科技合作相关政策,如运作模式、过程管理、项目经费管理、成果鉴定和分享等。
(二)组建各专业应用研究机构
根据国内外各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成立各专业应用研究室,从事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优秀软硬件平台的引进和推广、科研生产项目引进与研发。
(三)建设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以课程实验室为基础,以网络方式组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开展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实用技术培训、加工产品等
(四)以优秀研究生为主体,成立专业领域协会,定期开展专业方面实用技术的推广宣传、学术讨论、技术培训等活动
(五)在校园网上建立专业网站,通过校园网开展专业技术咨询、课程教学讨论和资源共享等活动
(六)派研究生在校外产学研基地结合项目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七)参与导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
(八)联合共建国家、省部级及各类软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研究生,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
(九)校企合作,人员交流,联合培养人才
教师承担企业的科研开发任务,企业的部分有经验的开发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双方充分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效果
(一)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
课堂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既无法替代实际的操作技能,又不可能直接运用于现实之中,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弥补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研究生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的机会,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验证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思路,从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和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
(二)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使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实践领域,通过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途径,承担和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研究生参加科技或工程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进行实践学习,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提出不同问题,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
(三)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6月21日,在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实验室,闫捷博士正在专心做实验。闫捷是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研究人员,近10个月来他能够在郑州大学搞研究,源于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关系: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投资1200万元,与郑州大学联合建立了研发中心。目前,双方组建的研发团队正在为企业的12项技术进行科技攻关。
而这只是河南高校创新科研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视察河南部分高校时指出,高校是育人的高地、聚集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各级党委、政府要“多着眼高地、多着力高地、多建设高地、多服务高地”,并强调通过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和品牌驱动来提高质量。省长郭庚茂要求,立足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表示,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只有强化服务、主动融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有更大作为,获得更大发展。
产学研结合大大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6月27日,河南农业大学与28家企事业单位举行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暨科技成果转让协议签字仪式。当天,该校与河南省林科院等3家科研机构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汝南县等4家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河南中鹤集团公司等21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同时,该校的玉米新品种豫单“603”“916”“919”“802”和小麦新品种豫农“4023”分别转让给7家种业公司,实现了学校作物新品种转让的新突破。
“在这次签字仪式上,我们一次性转让了4个玉米新品种和1个小麦新品种,总转让费超过1000万元,单项科技成果转让费均在100万元以上。这是我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协议涉及地方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天华高兴地说。
6月28日,河南师范大学举行高新技术企业协作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等首批加盟协作共同体建设的近百家省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参加了启动仪式。而在此前,河南师范大学还依托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有关高校、电池及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与新乡市政府共同组建了河南(新乡)电池研究院,积极围绕电池材料、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打造国际化研发创新平台,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等领导的关注。
河南大学加强和地方的科技联合与协作,引导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协同研发,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该校先后承担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服务课题90多项,其中“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被44家机场采用;“造纸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新技术”解决了造纸黑液污染的世界性难题,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郑汴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等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河南高校共承担横向课题1.2万项,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方式与国内外企业签订转化项目4795项,转让合同金额12.8亿元,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其中,2011年12月,郑州大学常俊标教授和其团队研究的“抗病毒一类新药FNC”专利以4000万元的价格花落北京兴宇中科有限公司,创下河南高校迄今为止单项成果转让费的纪录。
“高教20条”助推河南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意见》从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等20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河南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出路。
为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我省规定“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同时,我省规定,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此外,我省将重点建设500门精品开放课程、100个教学团队,表彰100名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学名师,发挥其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关键词】数字出版 产学研协作 模式 共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9-5853(2012)03-0068-04
伴随着数字时代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环境与国民的阅读习惯正悄然改变,一个全新的出版领域――数字出版登上历史前台,与传统出版并存且相互融合、竞争着。与行业面临的诸如商业模式、版权保护、人才队伍等转型困惑一样,高校也面临着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难题。自媒体赋予全民出版的广泛自由,使编辑出版学的人才培养逐渐丧失专业技能垄断的优势,而数字技术带来的涉猎领域愈来愈宽,又隐约让编辑出版学的专业教育陷入漫无边际的杂家培养境地。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一度紧密协作的关系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
研究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内涵及其模式问题,关系到数字时代出版教育的人才培养、出版行业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信息与资源共享,也是加快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数字时代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动因分析
产学研协作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行业的技术升级、学界的人才培养、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中,“产学研”常有出现,似乎这样的发展才意味着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出版的产学研协作历经多年实践摸索,在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向行业输送人才和技术转化方面稍有成效,同时一些关乎产学研协作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动因被赋予新的涵义。
1.1 出版产业转型整合,激发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
数字出版产业和数字阅读的发展,契合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连续数年的大幅度增长趋势使其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转型数字化,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贯通与资源整合,均暴露出与产业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多方无序竞争的背景下,依托产学研协作平台整合优势是激发产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1.2 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持续创新技术,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出版技术的快速革新是数字出版产业的显著特征。国家提出“十二五”时期,建立以政策为先导、投入为保障、企业为主体、创新平台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处于主体地位的出版企业研发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在更大的产业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而高校及研究机构拥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和人才,产学研协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开拓市场。
1.3 高校及研究机构把握出版前沿动态,提升教学科研,增加知名度的迫切需要
出版是新兴学科,产学研协作给高校及研究机构提供出版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信息,高校及研究机构借此把握市场需求,调整出版人才培养结构,促进高校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机构理论研究及技术开发的动力提升,在出版学科领域内赢得更高影响力。
2 出版产学研协作的主要模式
产学研协作因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依托的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欧美学者多从经济学角度看待产学研协作的意义与本质,美国社会学家埃兹科维茨(Etzkowitz)和雷德斯多夫(Leydesdorff)1997年提出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则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产学研合作体系。产学研是大学及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三者的相互协作,不再是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间两两作用的双螺旋现象。据此理论,出版产学研协作本质上是基于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出版产业界、学术界的内在需求形成的协作关系。现行的主要模式表现为五类。
2.1 省部产学研协作模式
国家部委和省份产学研协作,这种联姻使科技、教育和地方经济联合起来,既促进高等教育和高效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又提高部属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以“两部一省”的名义实施的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高校依托产学研协作平台,实现大量科技成果转化,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新一代多功能光盘(NVD)整机研制及关键技术开发”,西安交通大学的“音视频多媒体数据(流媒体)编码和传输综合仿真平台”,电子科技大学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媒体通用基础引擎”等,促进广东出版产业提高自主创新。
2.2 省校协作模式
省各级政府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协作多以共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式出现,出版产学研省校协作模式目前主要是共建办学方式,将出版学科确定为地方重点学科,加快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财政经费和其他项目资源支持。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
2.3 校研协作模式
校研协作模式是高校与出版研究机构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强强联合的模式,多采用建立研究基地或培养基地的形式,聘任研究机构专家讲学,在人才、项目等方面实现资源及成果共享。如2007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上海研究基地在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揭牌成立,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传播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揭牌,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出版业输送更多高水平专门人才。
2.4 研企协作模式
研究机构与出版企业协作,采用课题组或咨询形式,提供研究开发支持。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完成中国出版集团的“世界一流出版传媒集团研究”课题,与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业务应用标准”包的研究,助推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彰显研究机构服务企业和市场的能力。
2.5 校企协作模式
校企协作模式是目前出版产学研协作模式中最普遍的一种。高校借此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实现与市场接轨,为出版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协作途径有多种,包括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或研发机构,建立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高校出版社),出版企业委托高校攻坚科研课题项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后培养,等等。如北京印刷学院与京南卫星图书城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设立合肥研发中心,国家版权局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建立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南京大学联合招生博士后。
3 出版产学研协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则最新数据:2011年麦可思专业就业排行榜显示,2010届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20位中,编辑出版学离职率达37%,与动画、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并列第一;2010年度半年内
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中,编辑出版学以51%位列第一。出版产学研协作提出多年,高校出版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也历经数轮,出版人才培养输送与业界的衔接缘何存在如此大的出入?曾有学者提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有效体制机制环境还远未建立。国内出版产学研协作模式类别颇丰,但规模不够且暴露出内因和外因层面的诸多共性问题。
3.1 协作方目标导向差异引发的动力不足
产学研各方在协作中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是导致产学研协作结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学培养全人、探寻与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理念决定了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三重功能背后的主流价值观是培养人才及学术成果,而非市场。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出版产学研协作中追求的目标是将成果服务于教学、研究,多出学术论文,出专著;对研究成果的市场开发和应用,不甚关注。且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职称、课题等评价体系也是以学术成果为导向,以《中国出版》等CSSCI论文数来衡量,鲜有科研成果应用的评价指标,使得教研人员在面向企业应用和市场转化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但企业方的目标是出版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面对学研方在市场应用层面的不给力,协作换来的可能只是理论成果,出版企业有时选择自行研发、直接购买或技术合作的途径,疏远产学研协作。从另一层面来看,作为产学研协作中的交集元素――出版人才,在流向市场时也产生偏移。由于历史原因,出版企业对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及专业的认可度不够、不准,出版专业对口就业整体状况不佳,一方面呼吁“出版需要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却将招聘岗位的专业要求定格为“文史类相关专业”“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等。在数字出版带来的转型期,企业对技术、新经济类人才的偏好更是压缩出版专业学生对口的就业平台,试图借助产学研协作培养人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很有可能成为单相思。诸多因素表明,协作各方在产学研协作中拥有一定的需求交集,但维系其良性运转的动力疲软。
3.2 协作方管理体制在临界地带出现断层
由于产学研协作是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创新行为,协作各方有自己的政府主管部门和配套的管理体制。高校学生培养遵循严格的纪律管理和学分制度,尤其是本科课程教学计划设置均匀,学生难以在二、三年级抽出连续几天的时间在出版企业实习,而出版企业的实习机制期望学生能持续跟进某个项目,缺勤及变动过于频繁给管理带来不便。双方在协作时间上的断层使得专业实习仅限于交付一些表面的编辑和出版工作,难以深入学习和协作。在研究成果的协作方面,高校和研究机构更倾向研究的前期工作,在选题论证申报、立项管理、成果鉴定方面拥有全面的科研部门管理制度,出版企业则在固有模式的生产及销售方面具备成熟的企业管理制度,双方在成果鉴定之后、生产之前的环节存在盲点,制度和政策都处于断层状态,而成果转化环节恰是建立协作方信心和后续协作的基础,孵化渠道不畅,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产学研协作的努力就流于一纸协议合作的文书。
3.3 政府协调功能与协作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如果说动力不足和体制断层是导致出版产学研协作不成熟的内在原因,政府的法规保障则是为产学研协作方保驾护航的外在力量。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的协作职能,且出版业受政府行政、法律、经济调控等宏观管理,产学研协作各方隶属部门差异带来的多重关系需要政府协调,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协作。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出版法来规范出版产学研,现有出台的一些促进产学研协作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等,实质约束性较弱,多带有鼓励性,实施细则不清,缺乏一定的操作性。部分地区制定了支持产学研协作的优惠政策,但力度不大,覆盖面小,有些政策还没有落实,规范协作各方行为的政策法规缺乏,是导致一系列产学研协作破裂的重要根源。
3.4 产学研协作资金及财政投入的缺乏
我国用于支持产学研协作的专项资金较少,一般散见于部分省份和高校,如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基金等。用于出版产学研协作的资金仅以出版类项目形式呈现,如近年来的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等,资金来源有限,且以竞争性经费为主。同时,国家财政投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R&D)经费偏少,十年来全国R&D经费支出从1999年的678.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02.1亿元,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仅从0.83%上升到1.7%,相比之下,2008年美国R&D经费支出398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79%;日本1681亿美元,占3.44%;德国2009年支出940亿美元,占2.82%,均高于中国。2009年5802.1亿元的经费来源中,企业以4162.7亿元占71.7%的主导地位,政府以1358.3亿元占23.4%,经费执行部门中,企业以73.2%的比例高于研究机构的17.2%和高等学校的8.1%。无论是国内外之间的比较,还是产学研协作方之间的比较,均显示出政府财政投入不够,高校及研究机构与企业间在资源配置方面难以平衡,产学研协作缺乏持久保障。
4 促进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对策分析
目前出版产业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困难时期,产学研协作步履艰难,既要应对产学研协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考虑协作方的具体实际。要想出版产学研取得实质性的内容进展,必须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方多管齐下。
4.1 政府层面
出版产学研协作的组织协调首先要提升至国家层面,由政府协同省市新闻出版局调控各地的出版产学研协作,组织跨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分享协作经验;加大政府在出版产学研资金上的投入,拉近与企业在R&D经费来源中的差距,协同相关部门设立专项资助基金扶持出版产学研协作项目,设立风险基金或专项贷款并给予贴息优惠。政府通过出台和完善出版产学研协作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对产学研协作行为和各方合法权益进行规范和约束,以强制性保障出版产学研有法可依。
4.2 企业层面
出版企业要摆脱对高校及研究机构培养的出版人才的一贯经验性理解,重新认识出版专业的教学现状,并树立有义务与高校和研究单位共同培养未来出版人的责任心;立足建立并提升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应对新技术给出版产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资源为高校及研究机构提供实习和试验基地,为培养实践型出版人才服务;推进与高校及研究机构间的出版人才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出版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体系,提升员工研发实力,搭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将成果及资源向社会开放。
4.3 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作者简介:潘志宏(1970-),男,湖北武汉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张家港 215600)谢凌燕(1973-),女,湖南洞口人,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编辑。(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28-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1]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2]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3]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4]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5,6]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7]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8]、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9]、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10]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2]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11,12]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
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使得本文研究能成为“走出去”的研究。
在本校导师为第一指导人的基础上,将来自不同高校和企业中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提倡导师个体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强调校际、校企师资共享,突破了目前我国传统的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能克服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思路的开阔、不利于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以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2]肖劲,李劫,赖延清,等.立体交叉模式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实践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91-193.
[3]张勇,邵松林.走出象牙塔开辟研究生教育新天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2(9):113-115.
[4]杨晓丽.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3):22-24.
[5]莫建文,张顺岚,林基明.产学研合作提高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10,(9):70-71.
[6]陈舜蓬.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47-49.
[7]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84-87.
[8]丁芸,鲍燕宁.关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9):300-301.
[9]许斌,高才,牛玉超,等.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86-90.
[10]王玲玲,赵君,蔡翔.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六题[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4):363-365.
一是政产学研沟通和结合不足。政产学研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造成科研规划、技术研发和工业需求脱节,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非企业所急需,而企业急需的技术又无人研发,造成“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的窘境;由此迫使部分企业选择研发生产“一站到底”,又面临成本和风险的双重压力。同时,政产学研各方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有明显差异。追求短期经济指标导致“短平快”成为政府和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在技术方面重引进、轻学习,重模仿、轻创新,重规模、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往往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上大项目,快速形成高产能和高GDP,装点各级领导的业绩;高校院所研究人员片面追求论文和奖励等定量指标,对于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科技关注不够,研究偏离产业实际需求。
二是原创性成果缺乏。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短,基础差,高水平科研人才短缺,科技创新体系尚存在许多缺陷,导致原创性科研成果缺乏。例如,近年来体现我国原始创新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多次空缺。同时,大量技术引进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削弱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只有27.6%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研发人员数量只占职工人数3.3%,研发经费只占主营业务收入0.93%。行业、企业的研发逐步演化成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始创新方面鲜有作为,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人。
三是成果转化的政策及环境亟待完善。科技政策对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关注不够,缺乏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公共科技平台,包括技术标准研发、基础数据积累及管理、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服务信息网络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服务业薄弱、对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扶持政策不给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原创性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技术的竞争力。社会各界应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着眼长远发展,立足自主创新。建立能够有效激发创新的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通道,避免使用简单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将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错误地导入行政级别的“独木桥”。坚持本征学术评价,引导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技术研发、追求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优化科研活动的软硬环境,吸引和稳定人才潜心研究,厚积薄发。重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着重采用减免税、政府采购等后端补贴方式,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壮大。
二是建立政产学研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机制。明确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定位,加强政府对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政府在成果转化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政府各级部门科技咨询制度和企业科技顾问制度,形成政研、产研有效沟通的纽带。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有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参与的管理委员会,及时有效地了解产业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工作。大力发展提供研发、设计、认证、咨询和知识产权等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