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06:40:26
导语:在腊月二十四的民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3、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4、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济宁的春节,年味儿十足呦!
腊月二十三――糖瓜味儿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小孩子们恐怕最喜欢这一天了,因为在这一天可以吃到十分美味的糖瓜,所以小年给孩子们的印象也十分深刻。糖瓜甜甜的、脆脆的,甜在口脆在心,它象征着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腊月二十四――墨香味儿
“二十四,写对子。”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裁好红纸,准备好文房四宝,请有识之士题写春联。随着一副副春联的诞生,那墨香味儿便散发开来,大家都来赏联对诗,有说有笑。瞧!“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看!“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虽然如今很多人家的春联不再是手写的,但字里行间蕴藏的祝福仍然年味儿十足!
腊月二十五――豆腐味儿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不仅是美味佳肴、养生食品,它还可以“抖福”呢!豆腐,意为“抖福”,所以,在这一天,一家人会团坐一起吃顿“抖福”宴,大家吃得肚子鼓鼓的,说不定里面还有豆腐“抖”出来的福气呢!
腊月二十六――羊肉味儿
“二十六,炖羊肉。”这不,到了腊月二十六,老妈就去超市买来了几斤羊肉,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心炖煮,一道令人垂涎三尺,色、香、味俱全的菜就出炉了!羊有温补作用,是寒冬腊月膳补首选,它更是我的最爱,我大吃特吃,撑得我都走不动了!
腊月二十九――馒头味儿
“二十九,蒸馒头。”到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发好了面,到了二十九,大家都将面团捏成馒头状,然后放到蒸笼中。看,天空中升起的袅袅炊烟,闻,空气中夹杂的馒头清香。随着一声吆喝,一笼笼的馒头就蒸好了。馒头是发面的,意味着新的一年发发发。
除夕之夜――饺子味儿
一转眼,除夕到了,老爸老妈也准备好了面和饺子馅,打开了电视调到了中央一台收看春晚,一切准备就绪!
老爸担当起了擀面皮的“光荣任务”,而我和老妈自然是包饺子的啦!看着老妈的饺子直直地“站”在面板上,而我的饺子都是“躺”下的,我不明白:这饺子又不打仗,“站”那么直有什么用?还不如躺着舒服呢!我便告诉了老妈,老妈听了捧腹大笑,手中的饺子差点儿掉在地上“牺牲”了……家中弥漫着浓浓的饺子味儿与欢笑!
大年初一――幽香味儿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我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爆竹的幽香味儿,原来是老爸在放鞭炮!洗漱完毕后,热腾腾的饺子就上桌了。――爆竹的幽香味儿,这是新年的味道!是一种特有的味道!
新年味儿
糖瓜味儿、墨香味儿、豆腐味儿、羊肉味儿、馒头味儿、饺子味儿、幽香味儿――汇成了新年味儿。
简评
1、不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称为“小年”,而南方地区则错后一天,在腊月二十四迎来“小年”。民俗专家表示,这源于我国古代“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但不论哪天过“小年”,所有中国人都正式准备过年了。
2、一开始,过小年是不分两天的。唐宋时为腊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时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年间起,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廿三过,一般民家廿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为廿五日举行祭灶。
(来源:文章屋网 )
冬月和腊月的区别是冬月指农历十一月,腊月指农历十二月。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子月”称“建子”。农历十二月,也就是汉族民间俗称的“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
在一年之中没有闰月的情况下,农历十一月就是一年之中的第十一个月份,而因为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农历十一月又被称为冬月,又称仲冬、葭月等。
根据我国农历历法规定,冬至这个节气必须出现在11月,如果运行出现误差,则运用闰月的设置来进行调整。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就是说在黄帝时便以冬至为元旦(朔旦)了,农历十一月也因此被称为冬月。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汉族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
(来源:文章屋网 )
祭灶(腊月二十三)
中国传统春节,一般是以祭灶为节日的开始。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人的生活;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送灶王爷上天汇报的仪式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和纸马、草料一起点火焚烧。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扫尘(腊月二十四)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洗浴(腊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除夕(腊月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围绕着除夕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贴门神和春联。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多贴“麒麟送子”像,以取吉利。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取吉祥、避邪的意思。庙宇则用黄纸书写。守制(服孝未满)人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此外人们还要在窗户上贴福字、窗花,在墙上贴年画等等,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也和门神、春联一同起到压胜驱邪的作用。
守岁。除夕晚上民间有守岁的习惯,俗称“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便已经开始,有的人家这顿年夜饭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当午夜交正子时燃放爆竹也是自古而来的习俗,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此外,很多寺庙都有“击钟分岁”的习俗,即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
接神。接神在新旧年分野之时,但接神时间不太统一。有的地方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地方则等到“子正”(午夜零点)才开始接神,有的地方则在“子正”之后方接。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劈啪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人们既在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为了享受阖家团圆的愉快气氛。年夜饭往往少不了两道主菜: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预示来年红红火火;“鱼”“余”谐音,则象征“吉庆有余”。这里面也有地方差异: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还有的地方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等等。
古代在新年还要讲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正指此物。
拜年(正月初一)
在初一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除了拜年之外,正月初一还有个不能动用扫帚的禁忌。俗传这一天是扫帚生日,如果扫地则会扫走运气,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
祭财神(正月初二)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对除夕夜接来的财神像祭祀一番,一般人家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大商号则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破五(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从初一吃“水饺子”一直到初五,不过此俗后来已经淡化了。到了初五,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多选在这一天归宁。还有一种说法是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和财富紧密相连的初五也成为店铺的开市之日。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到了正月初五开市则是为了迎接财神,取得招财进宝的喜头。
人日(正月初七)
关键词:柳林;年俗;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310-01
2010年春节,我们来到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这是山西省西部地区与陕西省交界处的一座县城,距离太原市有200多公里的路程。,道路蜿蜒前行隐没在大山深处,山川与黄土坡交相辉映,参差起伏,连绵不断。柳林县位于晋陕峡谷的东岸,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是黄土高原民俗风情比较典型的区域。这里早在2006年就举办过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众多国内外民俗专家参与了会议。这次文化节举办得非常成功,参观者除了考察了当地民俗民风以外,还有当地的年俗文化活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柳林县的乡村还保留着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古村,古街,古庙,古桥以及古老的纺纱,织布,螺丝,造纸,造纸等原生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活态的,淳朴的年俗文化,这实在是不可多得。
柳林地区年俗活动不仅隆重而且热烈,时间延续长,内容丰富多彩。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二十五,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筹办阶段。进入腊月,所有的人家开始忙着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必须在过年之前值办妥当。“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胡拾翻;腊月二十四,裁下对则写下字;腊月二十五,赶上一回集;腊月二十六,割下几斤猪羊肉;腊月儿时期,婆姨汝则都洗脚;腊月二十八,吃的献的都蒸下;腊月二十九,倒上二斤好烧酒;腊月三十吃早饭,今天的营生做不办,吃力黑间饭,拦出把门炭”。这首民谣生动得描写了年前的腊月里老百姓忙年的景象。
2.过年阶段。从除夕早上开始到正月初七是过年阶段,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热烈浓重的年俗活动,比如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等,走亲访友也是在这个阶段进行。在初五被认为是“破五”,即在初五前不能打扫卫生和洗浴。初七为“人日”,在山西柳林民间有补大年的说法,在吃饭和禁忌等方面的风俗与大年初一相似。
3.阶段。从初八开始到元宵节是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民俗活动的群众参与性很强。年俗活动从家庭走向社会社区,主要形式有闹秧歌,转九曲,听演唱等。在柳林县范围内,元宵节都非常隆重,几乎家家都参与,热闹非凡。特别是县城区域一带的盘子会和转九曲,更是盛况空前,可谓“东方的狂欢节”。
4.收尾阶段。元宵节过后到正月二十五为收尾阶段。年俗的尾声阶段,比较隆重的一个活动是正月二十五的添仓节,家家都要用玉米面捏蒸一种叫仓官的面塑,面塑除有全家人的属相以外,家中各处都要捏相关的东西。在柳林县孟门镇的民俗博物馆里,就展示着许多面塑的作品,挂在天花板上,显示出晋北的民俗特色。
柳林年俗从形式上来说,隆重而热烈,丰富多彩,有盘子会,听弹唱,扭秧歌,转九曲,垒旺火,贴窗花等,节日期间人人参加,热烈祥和,精彩纷呈。盘子会是山西柳林地区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活动,通常以社区为单位,在元宵佳节举行。所谓的盘子其实就是一个人造的木制小阁楼,在春节活动期间,当地人围绕着盘子扭秧歌,转九曲,由于当地是产煤区,所以在盘子前会把煤块堆积起来并点燃,同时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十分热烈,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弹唱是一种综合性说唱艺术,表演时为男女对唱,以弹奏伴唱,通俗朴实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元宵节的晚上,县城里的戏台前人头攒动,当地百姓都来观看弹唱表演。这在21世纪的今天,东部大都市里根本看不到。秧歌是柳林年俗文化中极为普及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同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一样,柳林秧歌也充分展现了其多样性。在县城内,秧歌的流派众多,形成了以三头秧歌,水船秧歌,高跷秧歌,竹马秧歌等多种秧歌。转九曲是柳林人民非常喜欢的春节娱乐活动。由361根木杆围成一个正方形的阵图,内设彩灯,五彩缤纷,并将中国传统农历的24节气融入其中,参与者手持一束香从东门进,西门出,别有风趣。转九曲预示着满年通顺。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年俗活动丰富多彩且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柳林年俗文化的整个过程重在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不论是过年前的准备工作还是过年时的狂欢,都十分热闹。尤其是闹秧歌时,不论贫富一律同台竞技。充满着愉悦和欢乐。
2.天人合一,是柳林文化的核心。柳林人民把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到年俗活动中,比如在最有代表性的转九曲灯会中,中国农历的24节气就融入其中,在九曲阵里,每隔一段就会显示出一个节气,从立春一直到大寒。达到了天地人的完美统一。在元宵节盘子会中,各种神灵同时供奉,体现了人们兼容向善的心理和柳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3.不忘根本是柳林年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每逢过年,不论老幼贫富,柳林人都回家过年,不忘根本。在外打工的游子,长途跋涉赶在除夕前回老家。淳朴善良的柳林儿女不仅敬天地,敬鬼神,更注重饮水思源,敬祖孝亲,他们仍然保持着祭祖,磕头拜年,给压岁钱等古老习俗,这一切诠释着传统伦理道德和“百善孝为先”的真正内涵。
柳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柳林人民厚重的民族感情,在西方洋节文化严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柳林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民俗民风,这在沿海大城市中十分少见。对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以柳林为榜样,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尽一份力。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结尾:春节的意义
有关立春的诗句和谚语咬春迎立春寄语反映气候变化的: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预测天气变化: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立春晴,雨水多。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寒,一春暖。
立春是什么意思盘点立春中国传统习俗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立春不下是旱年。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的民俗有关立春气象的谚语与农业有关: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1)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2)其次区分春联的上下联,按音调平仄分,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2、贴春联的时间
(1)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二十四,写大字”,这是流传百年的民俗谚语,意思是过了腊月二十四,就可以写春联了,但什么时候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其实贴春联要选好时间,除夕下午到傍晚这段时间是最好的。除夕当晚,古人都有一个隆重的祭祀仪式,其实贴春联,也是其中一个程序。
(2)因为过了除夕,万象更新,所以赶在除夕晚上贴好春联,寓意最好。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除旧布新,破除不好的运,或者根据当地风俗,最好是在早上辰时(早上7-9点)阳气最足之时。
3、春联不要倒贴:福字不能倒贴,否则会把福气倒光;
4、单数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