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12:45:05
导语:在高级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绩效准备
在准备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使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前提;第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教的事业,所定的岗位职位要有详尽的了解,既要了解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这个可以参照胜任力模型,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水平和胜任力结构。这也是我们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相对明确,教学、育人、科研、创作都是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既包括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包括所教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以培养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2)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制的重要阶段,它既是组织目标细化为绩效目标的重要阶段,同样也是绩效执行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教师管理时,针对学校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在教师间进行大范围内的讨论,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细化要求和目标,这能够使教师对于组织目标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就如何达成组织目标有更明确的思路,同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创作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和实施奖惩的标准。绩效计划的执行既要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绩效计划可行。传统的机制正是缺乏对教师应有的计划控制,导致对教师的考核缺乏相应政策依据,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导致教师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不足,这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3)绩效执行
一旦绩效周期开始,我们就必须按照先前制定的绩效计划去实施和推动。但是绩效管理不是过去那种只认结果、不看过程的“到期对账式”管理,而是一种积极参与指导式管理,管理者既要求教师努力工作,达成组织的目标,同样也注重对个人成长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绩效管理的二维性是区别于以前管理模式的最本质的要素。一方面,作为教师,利用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加责任心,努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为己任。其次,管理者也应该经常保持与教师的联系,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加强对教师的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和对教师的引导,并做到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的机会,增强其执行力,引导其更好地执行绩效计划,并适时地根据学校的组织目标及绩效目标的变化修正当初制定的绩效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教师更好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也实现其个人的价值。
4)绩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职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工作行为,这也是教师提职、晋升、奖惩或解聘的依据。而绩效评价注重的是双向评价,上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表格,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对上级管理部门也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评价意见。只有上下级都参与绩效评价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相互间认知的差距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对绩效管理进行修正,最终帮教师找出能够提升和需要开发的领域。
5)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坐下来,针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审议。通过绩效反馈,教师可以明确知道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有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不偏离,才能够达到双赢。同时,教师可以对自己绩效中效能低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强化和提升,为提升总体绩效找到新的目标和切入点;管理者也能了解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反馈沟通为教师提供工作指导,寻求提升绩效的方法,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师个人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绩效反馈并不一定都存在于绩效管理的末尾,而是贯穿于绩效执行的始终,绩效反馈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指责和追究责任,而是积极地引导教师沿着绩效目标前进。
6)绩效计划的修正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绩效计划的不断更新和修正。绩效计划的修正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下一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始,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绩效计划的更新和重新签订需要以在绩效反馈阶段收集的教师工作和完成的信息作为参考的依据,同时在必要时需要对不合理的计划作出调整和修正,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进程。
2强化激励形式,提升高校绩效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低。
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高职院校在社会地位、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与普通高校都无法相提并论,高职院校的发展困难重重,教师的待遇不高。一方面由于国家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水平较低,导致教师的物质待遇较差。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办高职院校隶属于教育局、教育厅,高职院校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上级手中,高职院校领导大部分是空降,导致院校领导级别意识强,工作中做派严重,甚至存在“外行人管内行人”现象,不能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专家治学”,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主人公的责任感,教师的权利待遇差,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情绪失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高职院校教师存在职业自卑感。
许多家长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又脏又累的蓝领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考上普通本科院校,宁愿让孩子复读或者读二级学院(俗称的本三)也不愿意让孩子就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渐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有的甚至在人前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的单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无疑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兼职多,分散教学精力。
高职院校教师物质待遇和权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教师职业认同度又不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职教师开始从事第二职业,进行社会兼职。高职院校教师不用坐班,时间灵活。学校对教师从事兼职缺乏约束,高职院校教师在兼职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
二、学校因素
1.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要淘汰一些招生不景气的夕阳专业,设立招生火、社会热门专业,但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这就意味着许多教师要进行“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进修,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这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几乎是重新开始,需要边学习,边积累,边教学,因此会感到十分辛苦。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职业为导向。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讲课技能,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更要有实践工作经验,要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接收来自行业领域的最新知识。他们既要教学生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产教结合,把课堂搬到宾馆、车间第一线,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教师承受的来自学校和学生的压力空前增大,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学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使教师过分关注科研工作,对本职教学工作不重视。
具体表现在:①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过分关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中,过分关注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在职称考核量化中,常常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数量、级别等为量化标准,虽然教学成绩也是评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估,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方面往往被忽视。这样的职称评定标准,严重挫伤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收入与职称高低紧密相关,职称评定又与科研成果紧密相关,因此教师的收入主要由科研成果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影响其收入水平,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搞好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②我国高职院校一部分由发展不景气的本科院校转制而来,就一部分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几个高职院校合并而来,教师来源多,思想不易统一。教师的思想长期以来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市场经济大潮重,以个人为中心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侵蚀,教师的思想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社会兼职缺乏约束和引导,校内教学也缺乏评估,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兼职上花费大量时间,对本职工作敷衍,效率低。
3.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加上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上缺乏健全的评估制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只是从教学工作数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有要求,教师的教学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管与评价,教师在教学上产生“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思想。而且一些学校不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的计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缓慢。教师感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被重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欲望逐渐消磨殆尽,教学积极性下降。
三、学生因素
1.生源素质差,教师教学有难度。
虽然教育部在今年4月份特别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基本沿袭着普通高校的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招生过程中,高职被作为专科二批,放到了高考录取的最后。高职成了专科第一批落榜者的“收容站”,成了部分学生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尤其是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差是以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厌学,对专业没有兴趣,知识衔接不上,给高职教师带来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得不到学生的回应与共鸣,失落感增强,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
2.学生就业难,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无形地受到了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的影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学生就业难,使学生感到前途暗淡,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上课带有情绪,认为学什么都没用,老师教什么也没用。教师的授课情绪受到影响,教学积极性下降。
四、个人因素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影响教学积极性。
教师教学积极性首先来源于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热爱,来源于其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认同感。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像中学教师那样有成就感,也不像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那样有心理优越感。面对各种思潮的侵蚀,一些教师不能明确自己职业的特殊性,角色意识不强,甚至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敬业奉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教书育人”仅仅成了他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教师由于职业认同淡化,丧失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教师个人性格差异,无法有效自我调节。
近年来,高职教育承受着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变化。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对自我认识不客观,角色定位不准确。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具有负面的性格特征,如怯懦、自卑等,面对这些变化,心理上充满着压力和挫折感,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无法有效地自我调节,难免影响到个人的教学积极性。
五、结语
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数量的急剧扩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出现严重不足,同时素质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英语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职院校自身素质的提升更加紧迫,本人主要讨论如何借助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事实上继续教育已经成了当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过程,结合高职教师工作的实际,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该考虑到时间灵活性、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途径多元性。
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及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跨文化意识是要求学生对除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能有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了解,而由于文化本身所涵盖内之广和深,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是无法快速养成的。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后,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因此,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英语教师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1.重视基础再教育
基础阶段是语言教师基本要素的再教育。想要成立一名优秀的语言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六要素:掌握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会使用熟练的口语,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掌握大量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及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英语教师在基础阶段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第一,在词汇教学中。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对一些看似相同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词汇,培养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性。第二,语法教学过程中。句法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千万别忘记介绍语意和功能,比如附加疑问句“Terribleweather,isn’tit?”,这句话的意思是:Theweatheristerribletoday.实际上说话人对今天的糟糕天气不存在任何疑问,这只是西方国家人引起话题的一种习惯而已。又如“wouldyoupleaseopenthewindow?”,这个句子表面上是个疑问句,但它实际是表请求。在欧美国家,为了表示有礼貌地请求,常常习惯性地使用疑问句形式提出请求。当然,如果是长辈对晚辈或者是同辈之间比较熟悉的朋友就会使用祈使句,如“Pleaseopenthewindow.”第三,在阅读训练中。在我们的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了解跨文化的阅读材料,如新世纪高职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BackgroundInformation(文化背景)”,主要是通过阅读过程充分感受西方文化,比如西方的婚礼、衣服颜色、手势等方面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强的文化导入,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2.进行跨文化学习
一是从校企合作模式上提升了职教集团总体经济效益,特别是政府在推进职教集团化实践中,结合行业发展需求,鼓励企业参与到职教集团建设中,并从职业院校学科建设与校企合作机制上,深入挖掘产教联合的潜力和优势,优化产业实训基地建设、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提升职业院校自身办学软硬件水平上,还能够整合职教集团的科研合力,推进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二是借助于资源共享机制来优化了职教集团的发展活力,在高职教育集团化实践中,以兴办实训基地为代表的股份合作机制,将职教资源与企业资源建立整合,特别是通过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校企深化共享机制来发挥各机构的资源优势,紧密了集团内部的联系,有利于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稳定融合,促进了职教集团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高职教育集团化能够从资源共享与互补中发挥学科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从高职教育集团化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上,利用集团化教学与生产优势,强化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在企业中的深入应用,并从校企科研中推进合作,强化项目研发水平,尤其是在集团化校校师资互聘互访中,以学科专业技术交流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企业专家与技术能手在高职师资队伍中的深入融合,共享科研成果。
二、职教集团化平台下师资合作机制构建
高职教育集团化下将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的有力途径,并从改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优化办学方向、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思路,将行业、企业经济与专业特色与职业教育进行重构,促进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重要合作作用,调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活力。
1.优化校企人力资源合作顶层制度,促进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互补作用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明确企业在职教集团中的积极地位,特别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上来保障职教集团化校企合作的深入。如在职教师资队伍准入制度上、师资培养标准上,参与企业岗位实践上、兼职任教与利益补偿上等,要从可操作性和制度上加以约束,增强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保障作用,推进校企合作下职教师资“双师型”队伍教学能力的养成。要从企业申请、企业认定、资格考察复审等环节进行规范,并从企业在职教师资培养及培训中的诸多细节进行明确;从就业准入及职业资格评定上,要从职教师资的配置与调整上来融入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中,管理职教师资参与到企业岗位实践,并从健全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上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竞争力。
2.强化对职教集团化专业特色建设,提升企业参与能动性
职教集团化专业建设要以职业院校为载体,鼓励专业技能人才与品牌专业的协作,吸引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从职教办学特色上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职教集团化师资队伍合作交流上,要从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转型上来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交流,鼓励企业从产学研上整合教育资源、专业优势,发挥职教师资在教学与行业发展中的合作能动性。如职教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建设需要,从企业、行业、地区经济发展中来重组师资队伍,突出校企双方在人才需求、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融合等方面的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重在深化产教融合,突出优势资源的共享与共建。职教集团化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从产业链的需求及发展上,全面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促进企业技能型人才对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的补充;另一方面要从职教人才组合及运行机制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
3.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共建
职教集团化以职教院校和企业为合作的两大主题,从教育资源和行业、产业全面合作上实现对接与融合。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校企沟通机制上,要从多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中,构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职教教育方针,强化对各方力量的协同,发挥职教院校在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中与企业资源的合作优势;对于企业生产人才来说,职教院校具有知识、人才、信息等资源和政策优势,企业可以从职教工作中实现人才互动与渗透。
三、结语
关键词:独立学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础会计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认识和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是专业学习过程尤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应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特点及专业设置相结合,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体现办学特色,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公信度。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
《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都开设,由于代课教师对会计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认识不够,对非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了解,从而使得代课教师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学生不能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和掌握《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内容。
(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被动,入门难
独立学院为三本类院校,学生基础相对差,学习被动。加之《基础会计学》专业术语多,概念枯燥,解释抽象,会计账务处理内容多,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训课程内容脱节
《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多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基础会计学》中涉及的记账、算账、报账内容,学生难以体会。而多数独立学院,往往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分学期开设,使得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中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学期的《基础会计实务》教学中,则要不断重复理论内容,受到课时的限制,就影响了其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准确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的建议
(一)结合专业学习特点编写《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基础会计学》教材的版本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严格按照教材规定的章节顺序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建议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分专业编写教学大纲,使得《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统一,并能与专业后续课程衔接,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二)独立学院应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
目前,可选用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然而真正适合独立学院教学,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却是个空缺。因此,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材,就非常重要。教材编写应突出“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教学思想,处理好理论和实训内容的前后衔接、先后顺序问题。
(三)建议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与《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
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在各高校中包括独立学院,都是分设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基础会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在随后学期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老师则需要不断地重复理论内容,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应用和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应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一般独立院校一学期20周中有18周是教学周。建议《基础会计》理论内容教授11周,每周4学时,主要讲授会计的基础知识、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复式记账法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实务》占7周,每周4学时,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理论内容和单项实务操作的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的下,边学边动手操作。既加深的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如表1、表2所示。
以上是对课时和内容的安排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学院的课时情况做相应的安排和调整。
(四)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方式。不同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分值比例均应相同。成绩考核由作业、出勤、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考核内容与分值比例如表3所示。
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出勤成绩可结合代课教师的教学需要,自行安排检查内容和检查次数。期中考试根据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大概安排在第11周教学周进行,可检验学生对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会计账务处理的掌握情况。
建议在同一学期开设的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应分别给出成绩,对《基础会计实务》课程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实训学习过程,针对每个单项实训项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每次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训情况填写实训报告单,代课教师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训报告单的填写次数并给出相应的分值。
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能改变以往平时上课应付,期末考试突击的不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重视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会计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熟悉各单项技能之间的关系,对会计操作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建议分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两个阶段。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可利用教师和院系的有利资源,向单位提出申请,提供实践项目和内容,并派出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赴实习单位参观实践。指导教师要讲清楚实践的目的和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是利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的暑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安排参加社会实践,即对经济业务的认知学习。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实践内容,对实习单位的了解情况,以及认识与看法,给出评语与成绩。社会实践成绩应参与学生的毕业成绩考核,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将学校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经济业务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达到双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建青.浅析《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J].商业经济,2009(11).
关键词:演示实验 问题 优化
演示实验是有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基础环节。根据当前新课标的要求,演示实验的价值为取向指导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然后根据实际的教学资源,对演示过程、手段、效果等各个维度进行积极的优化创新,以使得演示实验教学的最佳功效得以实现。
一、演示实验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实验器材不足
实验室里并不是所有的演示实验所需设备都能够配齐,有的演示实验设备只有一套,究其原因,主要是办学经费紧张,学校为了节约资金,在订购实验器材的时候就只征订了一套,这样就造成了实验器材不足,例如有时某一节课会出现两个班的物理课重合,这时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导致只能有一个班级可以使用演示器材进行上课,而另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只好不用。另外,有的实验器材由于使用时间太久,次数过多,部分仪器或部件出现损坏,而实验室里由于条件所限,又没有必要的备用部分来加以替换。现在普通高中的物理实验员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担任,而任课教师由于平时的工作压力和任务,一般没有多少时间能到实验室对仪器进行检查,对于一些工作原理较为复杂的演示实验仪器,实验员没有必要的维修设备,很多情况下也没有所必须的维修技能,因此导致有的演示实验仪器出现损坏后就只好放置在实验室里,导致演示实验不能开展。
2、照书演示分析而忽略实践
当前高中教育把追求升学率放置在了首要的位置,为了有个好的升学率,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限于条件,教师普遍参照书上的实验插图进行解释和说明,对于书上的演示实验,一些物理教师采取将其画到黑板上,以黑板上的实验图像代替真实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法,他们认为这样做能节省做演示实验的时间,可以着重讲解注意事项和原理,继而提高上课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避免演示实验仪器导致的分心问题。
3、演示过程简单
教师在上课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多数人都是匆匆了事,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教师自己在讲台上做、学生在讲台下观看的形式,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演示实验的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来抓,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是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例如某个公式或者定理)之后,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所讲授知识的结论。每次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导思想,纯粹是为了做演示实验而做实验。
在课上演示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更多的时候教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讲解员和演示者的角色。演示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过程,而且演示实验开始之前,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向学生们提出观察的要点和需要思考或注意的问题,当演示实验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很大程度上就好像在看表演或变魔术演出,当演示实验做完了,“戏”也就结束了,纯粹就是看一个热闹。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把所有的实验过程都自己包办,学生在下面机械的听讲、观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更不要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难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偏低,其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得不到训练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会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效果反而也不会很理想,最终影响的其实还是物理教师本身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物理如何进行演示实验的教学优化
演示实验作为高中物理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使其取得理想的效果,则对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素质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所以在当前的实际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提倡多做演示实验,有时还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大胆的对课本里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使其更好的适应自己的物理教学工作。
1、充分运用演示实验教学,解决实验教学资源匮乏
演示实验的教学需要数量众多的教学仪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里配备的实验仪器也是越来越好,越来越现代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的演示实验现在在网络上都有了多媒体视频。在现在的物理教学当中,即使实验室里没有演示实验所需的器材,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相关的视频录像和模拟动画,并通过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省略了自己的动手演示。
2、引导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教学
在演示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可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内容,如果有的同学看不清楚,例如后排的同学,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学生得不到锻炼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正确认真的科学态度,无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应尽量吸引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逐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原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点拨下,化身于上几个世纪的科学家,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经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从而总结出所要掌握的物理规律。通过这样的变化,可以使得学生在演示实验进行的时候,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会把有关的知识掌握的更为牢靠,同时也会使得自己学会科学的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有关高中物理演示教学问题如何优化及未来展望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过程中,操作和示范的主要任务由教师承担。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每天都有很多功课要学习,学习任务和压力较大,很难有太多时间能参与演示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创新。因此,从另一方面给我们物理教师提示:如果想要学生们也能参与进演示实验的开展,有时必须要提前通知他们抽时间做好仪器或设备的准备工作,这对他们的作业时间势必要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学习时间的分配,甚至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规划和统筹能力,能够安排合理学习时间,提高主动探索能力。另外,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如何,有时不限于教师自身采取的教学策略,还与演示实验的合理准确性和学生学习状态密切相关。但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钻研,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上肯下功夫,则演示实验的教学肯定会对教师的教学带来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建立稳定的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首先应调查在本地区有哪些学校可以接纳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接下来选择一至两所学校,作为自己的对口实习基地,在建立实习基地时,双方学校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实习学校应该为实习生提供相应的实习班级和课程,营造一个有利于实习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大环境,而地方高校也应该充分做好每一届教育实习的准备工作,从实习生的人数、性别、专业等方面周全考虑,加强管理和督促,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实习生的安全,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合理的前提下让实习生为实习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寻找到值得信任、合作愉快的实习学校之后,地方高校应尽可能与对方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可以签订相关的实习协议,开展正式的实习基地挂牌仪式,并通过教育实习以外的一些活动,如教育见习、专业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节假日期间的交流活动等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让实习基地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2011年年底至2012年年初,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这充分证明了国家教育部门对教育实习的重视,也说明之前短短6周的时间远远不足。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是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也是地方高校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教育实习是一项观摩性、模仿性、反思性较强的活动,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实习效果的保障。除了实习周数适当增加外,地方高校还应考虑其他的教学任务,如其他类型的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工作,尽可能不要相互冲突。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应对班主任实习工作给予同样的重视,同时可以鼓励实习生进行分散实习,一方面可以减轻实习基地的负担,同时也可以为实习生毕业后找工作打下基础。
扩充实习专业,拓展实习课程
教育实习本应寻找专业对口的班级和课程来展开,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实习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是,面对目前实习生人数多而对口专业班级少的现状,适当地扩充实习专业,拓展实习课程,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以笔者调查的某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实习为例,2012届实习生共有53人,全部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而实习学校在校的旅游专业仅有2个班,共有8门课程可以提供给实习生,僧多粥少,如果坚持专业对口,教育实习是无法顺利开展的。事实上,不同专业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其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相通的,而且相近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航空服务专业开设的“形体与美容”、“礼仪与形象训练”、“普通话”课程,在会计专业开设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关礼仪”课程,同样也是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可将实习生分散到相近专业和相关课程里进行实习,在减轻了对口专业班级的压力之下,同样能够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的效果。
加大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通常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感染力,作为教育实习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着教育实习活动目标效果的达成。针对目前教育实习中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对教育实习中本校指导教师的管理,对实习中各个环节的开展做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和奖励。当然,如何才能让指导教师从繁重的管理和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积极投身于教育实习的指导,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高校的领导和管理部门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在教育实习期间适当安排一至二名教师专门负责该项工作,在实习中全程陪同实习生,对于那些确实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应给予特别的表扬和奖励。另外,地方高校还应加强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实习生真实的表现,给予实习生及时指导和帮助。只有在地方高校指导教师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双方的高度配合下,才能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才能促使实习生不断进步和完善。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重要性 教学研究 阅读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在阅读和鉴赏的活动中,要不断地充实个人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阅读实用类、文学类、专业类的各种文体。从教学大纲对语文的要求中可看出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文学基础,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只是依据课本讲解而讲解,讲解的知识不新颖,授课的方式单一,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运用个性化地阅读方式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只有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在做题目时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一来提高了解题的速度,二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可以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三、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四、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要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数学任务框架理论侧重于如何学,变易理论侧重于学什么,两种理论的有效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因为这两种理论都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原因分析,并关注一般思维方法和有意义的学习.三种学习内容(即预设的、实施的和实际的)之间的差别为我们提供了将教学(由教师预设和实施)与学习(学生实际学到的)联系起来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变易理论为教学设计分析提供工具和素材(各活动阶段的数学任务及其实施情况),任务框架理论为教学设计分析提供操作指南和方法;另一方面,数学任务框架理论为变易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分析,变易教学设计将数学任务框架的思想落到实处.两种理论能够有效整合怎样学(一般能力)和学什么(专项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使发现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基于对教学设计、数学任务框架理论和变易理论的分析,可以帮助师范生理解好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特征,以及好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下面重点解决如何构建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框架及相应策略等.
2高师学生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的构建流程和策略
2.1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
高师学生数学认知基础和思维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会影响任务活动或变易图式的多少和复杂程度.熟悉学生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差异,然后考虑设计教学,学生才有可能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对于师范生来说,不太熟悉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法.认知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解决复杂的、非算法化的问题,思维方法主要体现在解决复杂的、非算法化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和优化程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决定学生平时学习方式是下位学习还是上位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算法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有一些基本策略:预习和复习时多设计情景型、开放型和应用型问题,避免直接让学生预习新课内容,简单直接接触数学结论,导致不能完全经历再发现的过程;设计多层次水平的问题和变式练习;先形成概念性和策略性知识后经历算法过程;分析代数内容的几何意义;多介绍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将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显现化,积累基本思想方法和分析步骤等.
2.2辨析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
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是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对象内涵的重要基础,是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平时教学设计时,总发现学生不能以期望的方式学习,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经历关键特征的认识过程.由于我们自己具备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忽略提炼关键特征,更是阻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我们基于对学生和学习内容的理解,分辨出关键特征特别是出现理解困难的特征,并将这些关键特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显现出来.一般来说,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有以下方法:参考文献及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访谈学生;设计分析性的前测、后测及仔细分析学生的答案;在课堂上细心聆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下面结合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课题内容有四项关键特征:实际问题用方程来表示(方程思想和分类思想);理解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解(形式化和函数思想);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形式化思想);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公共数组(变元和定元转化思想).我们师范生由于已经形成完整的方程知识体系,很难直接体会到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难点,导致初中生不能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要求,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分析.
2.3分析数学任务的情境与预设
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适切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氛围,特别是有效贯穿整节课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具体数学内容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应能够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产生数学认知冲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接下来设计的关键,应该说大部分中小学生并不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预设的教学任务无法直接实现,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改变任务认知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任务的分解和综合,构建变易图式,逐步发现数学内容的关键特征,促进教学预设和生成的一致性.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情境创设中,大多数教师创设的情境会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这样既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必要性,以及对其解的唯一性意义的理解.在情境创设中,可以用一根32厘米长的铁丝,在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类比过程中,逐渐体会出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形成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经历科学思维的完整过程.
2.4数学任务的组织与实施
确定了数学任务及其配套的教学情境之后,接下来关键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但学生最终学习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达不到我们的预设要求,这时需要我们保持任务认知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综合法,设计出辅助问题、引导问题、平行问题等变易图式,经历对照、区分、类合、融合四个阶段,实现数学问题的有效表征,任务的改变引起学习内容的可变性,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协作性活动和学生思考相结合才有效果.在认识函数概念的教学组织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符号的理解,区分代数式(符号代表数)、方程(符号代表未知数)和函数(符号代表变数),可以设计求长方形周长的三个辅助问题,已知长和宽分别为a和b,求周长计算公式;已知周长和长,求宽的大小;已知长为定值,周长与宽的关系等.通过变易图式的设计,认识函数的关键特征,发现函数与代数式及方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结合数学史的相关知识,体会函数实质是几何的代数化.在数学任务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课堂交流和应用是保持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课堂交流的差异性更为显著,一方面,部分学生主动交流的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是优秀学生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成绩一般的学生以接受信息为主,缺乏有意义的比较和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提供的问题和交流方式,富有层次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2.5数学任务的认知要求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之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我们可以围绕任务的三个阶段进行反思对比,即比较预设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内容和生成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预设教学任务的认知要求,是属于高认知水平任务还是低认知水平任务,有没有将低水平任务转化为高水平任务的途径,例如将重视算法程序的获得转化为概念形成和算法程序相结合;将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预设任务显性化;渗透一般科学思维的流程,重在整体思路和具体方法的获得,避免过多低水平任务的重复训练等.第二,尽管我们预设任务为高认知水平任务,但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设的高水平任务同样也有可能被转化为低水平任务,我们需要分析保持或降低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原因,思考保持数学任务高认知水平的方法等.例如预设任务的类化、分解以及分析综合法的熟练运用,掌握基本的数学活动或数学实验的方法.最后,需要科学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要注重数学活动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为学生能够长期进行下位学习奠定基础,避免同分不同质学生的混淆对待等.
3小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