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23:27:11
导语:在联合办学调研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合并,唐山工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用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力争达到完美境地。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国有资产管理; 共性问题; 强化措施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首先源于被调查高校的个别原因,因而应在系统归纳各高效个别原因前提下,从中提炼出普遍原因作为解决这些问题基础。对被调查高校个别原因、普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所示。
具体而言: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信息不对称使部门协调沟通不畅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从领导到教职员工普遍存在的重资金投入,忽视资产管理倾向导致资产价值分离,管钱与管物脱节,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监督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另一方面,现行高校资产管理实行财务、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三者相结合管理体制,由于缺乏协调,使得实际工作中资产价值核算、实物流动和管理与占有使用相互脱节导致固定资产虚高。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6类,教育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又将固定资产分为16类。这样,高校资产财务管理和资产实物管理采用两套不同分类体系,造成固定资产日常核算管理、统计对账工作困难;另一方面,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报废除账以前均以原值反映,不计提折旧。用原值记账只会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被严重高估。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决策程序不科学
从管理整体上看,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内部管理情况看,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上述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决策者对高校教育经费使用和国有资产利用缺少客观公正评价机制,导致盲目投资、一些项目建设规模过大或购置资产不适用等现象出现。
(四)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缺位
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固然有高校相关人员主观思想上的原因,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缺失是更深层次原因。
(五)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盲点
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过百年发展,在社会上树立起较为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但大部分著名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如对以学校声誉在国内外招收各类学生、与国内外大学或企事业联合办学没有纳入无形资产管理范围。
四、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一)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建立管理责任制
高校各级领导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和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资产管理意识,在资产管理者和使用者中形成共识,并将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高校工作目标,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建立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和管理水平高的资产管理队伍,把高校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核算制度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措施。高校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同时,应结合高校实际建立本校可具体实施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2.根据高校发展需要,明确一些原来制度没有规定的资产核算科目,完善资产核算制度。3.细化资产管理,建立不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的无缝对接,便于不同系统间资产的统计核对。4.统一固定资产分类,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5.尽快修订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推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以便真实准确反映资产实际价值,实现资产配置与利用绩效最大化。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1.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的四级管理机制。该管理机制包含四层次:第一层为校级管理层(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处),代表高校对资产行使有效管理;第二层为各归口管理部门(财务处、后勤集团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对各使用部门固定资产进行监管,同时对资产管理处负责;第三层是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进行具体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第四层是各教研室、科室和实验室,负责所使用资产的维护、保管。2.严格界定产权关系,理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投入经营性资产实施有偿使用原则,确保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3.统一高校资产配置标准,为科学核定高校资产配置预算提供依据,为建立科学化、精细化资产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四)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资产绩效评价机制是合理配置和整合高校资产的重要依据,也是适应财政部门“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管理要求。为此,应把资产预算与目标任务结合,制订资产管理绩效目标,以建立高校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对资产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
(五)建立适应高校的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1.尽快研究和出台高校无形资产核算办法,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2.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3.建立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可借鉴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运用配比原则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六)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库,加强财政监管
1.利用校园网构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资产动态管理并作为编制和安排学校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实行资产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与审计监督,坚持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3.创新高校资产监管机制。在中央财政即将实施中央基层预算单位资产预算综合监管的大背景下,首先,应构建高校预算审核机制,授权专员办对高校部门预算进行审核,提高其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其次,通过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年检制度进一步强化对高校财务的日常监管;再次,严格执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日常检查;最后,建立定期巡视、约谈制度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五、结束语
总之,就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看,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导致资产使用的低效率;就存在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各高效资产配置管理层面存在的个别问题及产生原因成为形成共性问题和普遍原因的基点。因而,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最基本的可行措施在于实施资产、预算、财务的“三结合”监管。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S].2008.
[2] 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08.
[3] 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S].2009.
[4] 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关于合肥工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R].2010.
[5] 财政部驻大连专员办.关于大连理工大学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R].2010.
[6] 财政部驻黑龙江专员办.关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R].2010.
[7] 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2010.
[8] 财政部驻湖南专员办.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调查与思考[R].2010.
[9] 财政部驻吉林专员办.关于对吉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R].2010.
[10] 财政部驻陕西专员办.西安交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调研报告[R].2010.
最近,我们根据教体局领导的统一安排,就__如何正确处理就业与升学二者关系,确保学校教育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他们与职校教务处、政教处、招生办等有关处室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__一手抓升学,一手抓就业,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经过持续不断的管理、投入、建设,学校的升学率一直保持在我市职教系统前列,三年来,共有名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学校的就业率也保持较高的发展态势,就业安置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近三年,共有毕业生,被安置到富士康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__*服装集团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获得良好的工资收入,成为企业生产骨干,有许多进入企业领导层。调查中,他们看到,职校近几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关键是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好就业与升学二者关系,使二者“各占其枝,双花齐放”。目前,职校不论是高考班还是就业班,同学们都心态稳定,学习态度端正,对自己的未来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经过认真调研,他们对他们的主要做法总结为以下几条: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
常规教学工作做得好,保证了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为毕业安置和升学打下了基础。
为提高教学质量,调动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出台了《任课教师考核细则》,将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自习辅导、作业批改、备课、听课、论文教研等项目,以总分100分计算,全部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年终的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在备课上,要求教师做到先周备课、集体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每节课必须有教案,教案要求规范、整洁,内容全面、准确,由教务处组织领导和教研组长每学期检查两次,打出该项目的分数。在课堂教学方面,由教务处下发了《课堂教学标准》,学校采取考评听课、指导听课、抽查听课和学生评议等四种方式,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督查:考评听课,即每学期由课堂教学考评小组组织两次听课,为每位教师打出成绩,列入年终考核中;指导听课,即由教务处组织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对部分教师进行集中听课,然后召集评课会,指出其优缺点;抽查听课,即由教务处组织人员,随机到课堂听课,事先不通知,主要检查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有无教案,教学效果如何;学生评议每学期进行两次,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打分,列入教师年终考核成绩。由于措施得力,职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年来,学校共有40多名教师获校级优质课并颁发了证书,10名教师获县级优质课,3名教师获__*市级优质课。在作业批改及自习辅导等方面,学校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评定标准,由教务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限的检查与抽查,结果直接参与年终考核。
二、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
近几年,职校在职校高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狠抓高考班管理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制定相应措施,对就业班和高考班实行不同的教学进度,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为了提高学校高考成绩,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高考教研组,制定了高考奖励政策,并针对学校高考班越来越多的情况确定了“高考从入学抓起”的教学思路,采取提前进入“冲刺”阶段,反复进行模拟考试,定期召开高考分析会等措施,及进调整教学目标和复习重点,确保了职校近几年的高考成绩。20__年,职校本科上线9人,专科上线70人,上线率达94,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高考公共课及专业课共七个学科,有六个学科的__*市单科第一名出在职校。20__年,职校考生囊括了职校高考总成绩__*市前六名,语文、数学、计算机理论的平均成绩均居__*市第一名。20__年,职校78人参加高考,本专科上线74人,上线率95。由于高考成绩突出,职校连年被评为“__*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优异的高考成绩,提高了职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扩大了学校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重视高考班教学的同时,对就业班,也加大了管理力度。主要做法是:加强实验、实习教学管理。学校在抓常规教学及高考班教学管理的同时,突出职校特色,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对就业班加强了专业技能培训。一是加大实习教学设备设施的投资力度。学校在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强了实验室、实习车间的建设,补充、完善了钳工、车工、焊工、家电维修、计算机维修与组装等实习车间,建成了数控编程机模拟室,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实验实习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水平,他们经常组织计算、汽修、机电、空乘专业等的技能比赛,并组织各专业学生参加了上级 劳动部门组织的应知应会考试,为学生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二是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先后与万达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六和集团有限公司__*分公司等单位建成了校外实习基地,为安排学生实习创造了优越条件。三是加强了实验、实习教学管理。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实验、实习教学管理规定,适当啬了实验、实习课的课时,鼓励教师多上、上好实验、实习课,教务处经常组织实验、实习公开课,以此推动学习的实验、实习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三、强招生宣传,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
毕业生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的同时,学校还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把毕业生就业做为重点工作之一,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1、为宣传学校形象,学校经常组织宣传车下乡宣传。20__年,职校请__*电视台制作了《__之歌》MTV及介绍学校综合办学情况的专题片,并刻录成光盘。__*电视台的《胶东子弟兵》栏目还播放了职校与驻地部队军民共建活动的专题片。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正实现了让社会了解职校,让家长认可职校,让学生选择职校的目的。在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职校近几年,招生数量一直优质稳中有升,每年的招生数均接近全市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得到市教育体育局的肯定和表扬。
2、学校坚持以特兴校,办自己的特色专业,保证毕业生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经过多方努力,他们与__*富士康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特别是富士康集团,20__年,职校首批30多名学生被选送到深圳富士康工业基地进行培训,现已有多名学生走了了企业的领导岗位。为了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职校对毕业生实行跟踪管理政策,派专人定期到用人单位了解、走访已就业学生情况,掌握就业信息。近日,学校还组织学生家长及有关中学领导到富士康集团进行参观,企业内现代化的管理,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后,家长对学校的安置工作感到非常满意。
1 PLC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在国内现阶段的职业院校PLC课程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演示,实践,以及课外巩固和考核等基本环节。但是从PLC课程教学现状而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严重失衡,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却无法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在PLC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落后,课堂中概念、理论部分知识的讲解过多,而缺乏课本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控制严重受限,无法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模式与解题思路。
2 PLC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全面推行,对于PLC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结合国内职业院校PLC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笔者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
2.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机电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发展而言,他们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敢于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在PLC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研究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现行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实现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空间,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与主动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2合理进行教材改革,把握教学工作的重点
在PLC课程教学中,现阶段使用的教材经过了数次大规模的调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与实际教学不相适应的章节、内容。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功底较为薄弱,对于教材中较为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很难形成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成绩不理想也是不出意料的。因此,在PLC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教材改革,把握教学工作的重点。
例如:本校在《电气控制与PLC》教学中,采用了课题式单元教学的方式,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在原有的教材中。通常是按照基本原理、指令、应用与操作等顺序进行内容的编排,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组织教学,并不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本校教师在收集,整理和筛选了近百个应用实例后。将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单位,每个单元中都安排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实例,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2.3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PLC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在国内职业院校现阶段的PLC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实践教学,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校实训室建设滞后、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校企联合办学等。为了进一步加强PLC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操作能力的积极影响,其次,教师在PLC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都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敢于在同学面前进行自我展示,最后,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在实践中注重与生活、生产实际的有机联系,进而形成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2.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在PLC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以往的PLC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普遍缺乏客观性、合理性与公平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尊心受到损害,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在今后的PLC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打破“一卷评终身”的传统评价方式,实现“重视结果评价”向“重视过程评价”的转变,即不是简单的按照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PLC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采取理论课程成绩与实践课程成绩分开评价的方法。理论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的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等;(2)学生课堂测验及期中、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3)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PLC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调研报告。实践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包括:(1)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出勤与表现情况;(2)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项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3)学生参与实习的次数,以及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报告。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改革
国家大力提倡兴办学前教育,全国各大新建小区均配套建设幼儿园、众多民营教育家兴办学前教育,在有效提升幼儿园入园率的同时面临着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尤其是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难以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为了缓解幼儿教师师资短缺的状况,《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1]但将“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独特性的挑战.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认知、情绪情感的体验期,教育的过程需要依靠教师对幼儿的观察、理解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学前教育不能因为“缺教师”而不分性质与标准地“进教师”,不应将培养过程简单类同于技术的掌握,必须以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为支点,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体现特殊性.2015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育行业的专业性,但师范教育的独特性仍然没有很好地体现,给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形势下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理性思考
1.1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培养的目标上,即归结为“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从生存论的视野出发,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能根据技术标准遴选出来,而是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勇于为自己的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践行对自己的承诺.[2]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不仅需结合市场,还应关乎人的成长,注重教育的博雅与德性.因此,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上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学前教育是培养人、养育人的根基教育.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理应力求关乎人的心灵,培养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的幼儿教师,并能在实践中了解儿童、观察儿童,体察儿童的思想.因此,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首先仍需从师范性的角度定位教育.
1.2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在知识结构层面的特殊性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结构应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涉及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涉及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包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3]因此,在课程结构上不仅需要绘画、舞蹈、唱歌等专业的技能技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理解儿童、观察儿童、组织实施游戏等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结合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应用型目标,人才培养首先面向的是培养“人”的教育,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中国人”.总之,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在知识的结构上需关注人的精神,以儿童为中心,以能力为重.
1.3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式理应具有实践性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离不开高深理论的支撑,更离不开实践经验之于学生的重要价值.传统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以“理论先行、实践下移”的分离培养模式为主.[4]然而,理论与实践分割状态下培养的幼儿教师,在进入幼儿园工作中“上手慢、成效低”,难以胜任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目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开始关注实践的价值,充分认识到通过幼儿园实践,才能将教育理论内化为理念,并有效地转化为外显的教育行为,才有可能在幼儿园实践中选择有效地教育方式,关注儿童并理解儿童.因此,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需有效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不仅在大学校园里的课程需要增加实践课时,更需使高校与幼儿园紧密结合,在真正的教育现场建构实践知识,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2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1拓展招生渠道,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
滁州学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之初,仅限于从文科中招收学生,多年的教学发现通过高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科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迅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是在面临声乐、钢琴、绘画、手工等课程学习的时候,存在基础薄弱、理解掌握困难、耗时长等问题.然而实践中的幼儿园不仅需要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幼儿教师,亦需要艺术技巧娴熟的教师.因此,2014年,滁州学院拓展招生渠道,从中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对口招生,夯实艺术基础.
2.2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针对生源性质的差别化存在,滁州学院结合办学经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调整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卓越学前教育师资为导向,以实践教学、校地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高校—地方政府—幼儿园协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力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次,在课程体系上,仍然按照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模式展开.但是在专业课程模块,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往往存在重复学习的问题,将基础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融合,以学前教育学为主线,统筹学习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由于比较教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中有众多重复的内容,所以在方案中从学前视角出发,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将教育史中重要的内容融合进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展开模块化的学习.再者,针对生源的差异性,差别化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口中等职业院校招生的学生理论基础差,在合理配置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安排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类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国学通讲、儿童文学和应用写作等,以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建构博雅的大学精神;针对高考文科招生的学生存在专业技能学习困难的问题,为学生科学地安排键盘乐器伴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舞蹈、美术和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且课程的编排是从大一入学到大三整个三年不间断地学习,以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2.3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3.1建构双导师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双导师制”是指为在校的大学生在校内外分别遴选出一名专业导师,两名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发展.其中,校内导师着重负责学生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科研素养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等方面;校外导师则从学生的专业信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着力,并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每周安排学生进入幼儿园跟随导师参与实践,使得“学练结合”,学生将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与导师沟通,获得理解,真正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的理想.2.3.2实行“小学期”制,夯实学生专业能力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暑期实践教学既体现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又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小学期”制主要涵盖钢琴、手工、简笔画、舞蹈和活动设计与组织等方面,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分学期实施(主要是在假期开始一周时间内集中训练),以集中训练的方式展开,每项活动均安排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同时,在每年暑期还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学生根据学习和见习中发现的问题,拟定调研方案,深入周边幼儿园和社区开展实践,形成调研报告;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进入幼儿园参与教育实习,为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打下实习基础.从而,建构四年实践不间断模式,夯实学生专业能力.2.4完善实训条件,增强学生专业素养为了深化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滁州学院着力打造学前教育实训室.目前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包括幼儿园综合活动室、幼儿舞蹈创编实验室、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验室、玩教具制作与设计室、琴房等实训室,有效地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课堂模拟和职业化训练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教教育实践能力.不仅在设备上独立开设了学前教育实验室和实训室,在课程方案的设定上,充分保证实验实训的时间;在师资上逐步形成具有学前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师,目前已有专业的美工教师、舞蹈教师及声乐教师,全力负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及实训指导.
3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进一步综合改革的设想
针对我国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关键词: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2101
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这与一本院校、二本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时量占比较大的比重,基本达到总课时量的30%,而一本和二本院校的这个比率通常只有20%。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立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前景更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就业。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全面
三本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只包含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毕业实习等,内容比较单一,完全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物流专业课程的实训大多是带领学生去专业物流公司参观一下,了解一下基本的物流作业流程;毕业实习则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只对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进行检查,导致实习的效果无法保障。
1.2 不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一个能同时满足80名学生实习校内物流实验室的面积应在160~200平方米,满足基本物流操作的物流设备与软件,大约需要一百万人民币。这对没有财政拨款的三本院校而言是一笔比较大的开支,因此,很多三本院校的管理层虽然知晓建立物流实验室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可由于资金的原因只能采取不建或缓建的办法,实践教学条件的匮乏难免会给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3 缺乏合作的物流专业企业
因三本院校一般成立时间不长,名气不大,很难吸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与之合作,只能勉强寻找实力一般的物流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但这类物流企业规模都不大,从事的还是一些比较低端的物流作业,如分拣、装卸搬运等。学生在这些物流企业实习之后发现所从事的物流活动与书本上学的知识相比差距巨大,含金量比较低,大多是一些最简单且重复的物流基本作业,导致对职业前景失去信心。
1.4 学校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
三本院校很少为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如物流实训教师的培训问题,学生物流实训效果的考核问题,以及对物流课外活动和对应物流竞赛的资金支持问题。这都需要三本院校管理层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三本院校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2.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三本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实践教学内容完整的原则;二是实践教学贯彻始终原则,即时间安排上从物流专业学生开始理论学习的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均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第八学期学生主要撰写毕业论文与答辩)。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上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认知实习、现场调研、专家讲座、课内项目实训、校外模拟实习、毕业顶岗实习。
认知实习:主要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参观,使学生能直观地接触物流的实际工作和具体业务,熟悉物流管理的工作内容,了解物流管理运作流程和方法,为深入学习后续物流专业课程以及将来的实习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现场调研:根据专业课授课情况,布置一些相关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自行到物流行业、物流市场或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搜集的资料撰写调研报告,提高学生发现物流问题,分析物流问题,并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
专家讲座:聘请物流专业的知名教授或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到校为物流专业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必须是当今物流行业最热点的问题,或与物流行业的就业、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物流成本的控制、甩挂运输、第五方物流、物流企业喜欢怎样的物流专业毕业生等。
课内项目实训:与物流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训,如仓储管理实训、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等。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授课情况,为学生设置实训的项目,学生根据所学的对应的理论知识,在校内完成这些项目。
校外模拟实习:联系物流企业让学生在相应的岗位上如仓储、运输、报关、统计等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能身临其境领体会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弥补单纯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掌握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毕业顶岗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物流企业进行比较长时间的实习,可以对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检验,并未即将到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各项实习时间的安排如表1所示。
2.2 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三本院校应逐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最佳方式就是建立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二是软件。硬件与软件相互配合可以大幅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物流实验室一般应包含供应链管理、仓储、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报关等内容。与之相对应的软件分别是:供应链一体化仿真软件、WMS软件、第三方物流软件、国际物流报关软件。硬件主要是仓储中的一些设备,如分拣设备、AGV小车、货架、托盘等。学生既可以在软件系统平台上进行模拟,也能进行实际的操作。
2.3 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
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是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应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与物流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使物流专业的学生可去这些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校外模拟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甚至这些企业在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工作去处。还可以和物流企业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定点为这些物流企业培养其所急需的物流人才。
2.4 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首先要培养一支既能够进行高水平理论课程授课能力又具备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培训的机会,如让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参加物流软件培训、物流设备的操作培训等,还可以让物流专业的教师定期去知名物流企业挂职锻炼。
学校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并推动实验室开放管理。实现对物流专业学生在实验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形式直至实验应管理的全方位开放,也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现象力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发展个性、参与科研创造条件。
应建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取物流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评估、实践课程评估、优秀物流实践人员评选、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考察和监控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机制的建立。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参与科研活动:一是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教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担任其中部分研究工作;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如全国高校物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和奖励。
参考文献
[1]王军锋,王宏斌,李书彦,赵文娟.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9):3335.
[2]关高峰,李诗珍.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长江大学为例[J].物流技术,2014,(4):378380.
[3]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技术论坛,2012,(111):147148.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流失;控辍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80-02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一线复合型人才,国家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职业学校的发展欣欣向荣,基本上与普通学校的招生数量持平。但是,入学之后的学生流失率非常严重,尤其是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流失更为严重,有的竟然高达35%。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流失率,提高在校生的稳定性,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中职校学生流失严重
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中职学校的学生流失率在5%~10%左右,农村中职学校的流失率更为严重,约在15%~30%之左右,尤其是暑假、寒假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时间段成为了学生集中流失的时间段。学生大量流失不仅给学校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构成了很大威胁,进一步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二、农村中职校学生流失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就读中职学校之路,部分学生是迫于无奈,因为年龄较小,家长不放心孩子步入社会,在家长的压力下进入中职学校;还有部分学生将就读中职学校作为“跳板”,有好的挣钱机会就跳出去;也有部分学生随大流,没有主见。从整体上看,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比较差、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一直是老师和学生眼中的“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况。进入中职学校后,加上年龄的叛逆期、自我约束能力差、想学学不会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只有时间和金钱浪费,没有任何收获,继续学习只会带来更大的浪费。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很多学生选择了辍学的道路。
2.家长对中职学校的认识偏差。家长对中职学校的认识偏差,也是导致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就读中职学校只是把学校当作“托儿所”,认为学生年龄小,不宜走向社会;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学生都进入了高中,只有学困生才进入中职学校,觉得上不上无所谓;部分家长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的工作与农民工的工作相差无异,进入中职学校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3.社会的传统与偏见。我国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认为,只有学生学习好,就能读好学校、上好大学,毕业后就能“挣大钱”、“做大官”,不上学或者去中职学校上学基本上没有好未来,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学困生、没有发展前途。
鉴于现阶段的就业环境,中职学校的学生已经被挂上“素质低、学历低、能力差”的标签,很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将中职学校学生“拒之门外”。另外,由于用工制度上的缺陷,很多毕业生的待遇跟农民工的待遇相当,“前途渺茫”成了中职学校的代名词,在这样的社会传统与偏见的影响下,学生流失是必然的。
4.农村中职学校自身的缺陷。第一,硬件设施设备比较薄弱,农村中职学校主要是县级及以下中职学校,由于资金短缺,造成了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比较差,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奇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第二,师资条件,普遍来说,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老师没有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经验,也没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5.企业用工方面。现阶段,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迅速,这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准入门槛,而且需要众多的劳动者,通过自己辛勤的体力劳动,工资也比较可观。在这些打工潮的直接影响下,在春节、寒暑假期间很多学生都跟随亲戚、朋友或同学外出打工,甚至退学,造成学生大量辍学。
三、控制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策略
1.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宣传力度。中职学校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是政策、宣传力度上的支持。首先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彻底扭转人们对于职业学校的“偏见”;其次,通过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为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铺平道路;再次,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还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2.加强学校专业水平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首先,学校需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多渠道多举措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实训设备和实训场所,向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迈进。紧盯社会和岗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技能老师不仅拥有一线丰富的技术经验,还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学历型老师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深入一线岗位,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再次,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前景渺茫是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学校需要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就业上,只有有了好的就业,在校学生才会稳定,学校才会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方式,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因此,学校需要在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上,紧盯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避免“闭门造车”,做好学生就业规划,走联合办学的路子,为社会各个工作岗位输出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学生看到了就业和未来的希望,自然而然地会稳下心来学习。
3.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首先,加强学校的纪律、卫生、课堂出勤方面的日常管理,积极发挥班集体的重要作用,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在每个班集体、乃至整个学校中树立积极向上、正派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管理,很多中职学生都是住校生,缺少了家人的关心与爱护,老师就需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真正关心、关爱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支持与尊敬,为接下来的学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需要加强教学管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做好教学管理是学校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自律性,提高老师教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经过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全方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真正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4.家校沟通,老师与家长对接。做好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对接工作,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及其父母的思想动态。站在“一切为了学生”的立场上,加强与学生父母之间的联系,增进双方的情感交流,赢得学生家长的认可。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为学生的努力学习铺平道路。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农村中职院校学生流失严重的现状与流失的原因开始入手分析,有针对性地从国家政府角度、学校角度、家庭角度三方面共同努力,扭转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为学生的学习和良好就业提供保证,才能从根源上达到控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玉娟,蒋福华.中等卫生学校学生流失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02).
[2]刘亚琦,陈雨婕.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学生流失问题的调研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
一、主要成绩
1、办园理念不断更新。农村幼儿园改制后,广大办园业主的办园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提升。他们不仅把办园作为一种家业,更作为一种事业。他们普遍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把全面贯彻幼儿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作为办园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幼儿园管理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自觉接受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和业务指导。
2、办园条件不断改善。改制前我市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普遍较差,改制后广大业主积极筹措资金建造园舍,添置教育现代化设施设备、购置大型玩具和图书资料等,办园条件得到较快改善。目前各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学、生活用房及卫生、安全、消防、供水、排水、供电等设施设备基本配置到位。各幼儿园的厨房设施能严格按照市卫生监督所的要求改造、添置。与此同时,不少幼儿园重视了幼儿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努力使幼儿园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设面积、生均绿化面积逐步达标,园内环境逐步优化。
3、办园行为不断规范。总体上说,广大办园业主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一是依法保障教职工人员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按政策规定发放教职工的工资。二是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办园行为。三是按类别、按政策收费,财务、会计制度逐步建立,代办费和伙食费能按时结清并公示,办园所需经费和发展资金基本有保证。四是在多数幼儿园实际拟订了办园的目标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五是加强了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建立了安全长效机制,尤其是幼儿接送等制度,基本消除了“幼儿接送车”现象。六是大多数幼儿园能按年龄限班额编班。
4、办园质量不断提高。各幼儿园都把提高保教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一是提高保教队伍的思想素质,主动派送教师和保育员外出学习培训交流。二是制订园务、教研、卫生保健与保育、一日活动安排等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三是加强了家园联系活动,重视幼儿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四是科学安排一日活动,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内容,激发兴趣,开发智力。五是重视健康教育,建立了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
二、主要问题
1、法规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幼儿园没有办园许可证照样在办园;有个别幼儿园仍违规使用幼儿接送车;有个别幼儿园违规收费;一些规模小、设施差的村小幼儿园为抢生源恶性、压价收费竞争、缺乏规范管理;一些幼儿园不按年龄、超规定人数编班,不按编制规定配备保教人员;多数幼儿园没有为教职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部分幼儿园教职工缺少健康证件。
2、办园理念存有偏差。一些法人投资幼儿园的目的就是赢利赚钱,在这样的办园理念支配下,幼儿园缺乏先进的办园宗旨,缺乏明确的办园目标和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由此造成幼儿园改革和发展的速度不快,水平不高,阻碍了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3、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农村幼儿园普遍工资低、福利差,导致队伍不稳定。在市场竞争形势下,不少幼儿园靠压缩编制、增加班额、降低工资等方式维持生存,致使一些不合格人员进入幼教队伍。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低,文化底蕴较薄、专业合格率较差,整体素质明显下滑。
4、办园经费不能到位。除汇龙镇部分幼儿园经费投入较多外,许多幼儿园没有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发展基金用于改善办园条件,不少村幼儿园设备简陋,有的放在民宅和仓库中办园,缺少电教设备和大型玩具,尤其是用于教育研究、师资培训、教育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
5、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市128所成型幼儿园中,主办者来自方方面面,除一部分毕业幼教专业外,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办园者没有受过专业学习培训,也没有保教及管理经验。这些办园者的管理水平较低,往往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6、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幼儿园,尤其是村小幼儿园,为了争取生源或向家长展示其所谓的教学质量,热衷于幼儿识字、拼音、写字、算术教学,这种错误做法严重违背幼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规律,危害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7、布局设置不太合理。部分乡镇农村幼儿园规模小,条件差,生源少,布局分散,如有的乡镇一个镇范围内就有21所幼儿园,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只有四、五十个幼儿,由于规模小,管理措施跟不上,办园质量差。
三、建议意见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如下:
1、规范办园行为,提高法人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与指导,规范办园行为,对持有办园许可证但条件较差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对尚未办理办园许可证的符合办学条件的要督促其迅速办理民办幼儿园办园许可证;对非法举办的幼儿园要坚决取缔。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园长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更新法人的办园理念,使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要进行资格考核制度,对其经营理念、办园水平进行经常性考核,提高管理水平。
2、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注册管理制度。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和录用尽量在教育部门注册的合格教师中选拔,逐步辞退不合格人员。要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要切实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一是经过园本培训,使全体教师与时俱进,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二是继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构筑教师入口关;三是幼儿教师培训交流,展示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鼓励、甚至强制要求各镇中心幼儿园和市区幼儿园吸收录用正规师范毕业的幼儿教师,为幼教队伍增添新鲜血液。
3、加强园务管理,提高保教质量。要进一步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重视幼儿园教育和科研工作,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建立幼儿园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落实到位;随时消除各种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加强综合治理,整治幼儿园周边环境,要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家长和幼儿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切实做好幼儿园安全工作。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的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要加快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4、增加经费投入,提升办园条件。要进一步明晰幼儿园资产,依法提取发展基金,要确保每年毛收入总额的20%用于改善办园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园舍硬件建设,尤其是专用活动室的建设。要大力添置教育现代化电教设施、电教玩具、大型玩具、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等硬件设备。要进一步开辟草坪、沙地、小土坡、饲养场、种植园地、嬉水池等活动场地,增加幼儿活动空间。要进一步净化、绿化、美化园内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充满童趣的健康乐园。
5、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督查指导。要切实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组织领导,完善幼教管理体制,认真履行行政职责。市教育局和教育督导室、各乡镇人民政府、联校要定期对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筹措与投入、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依法办园等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着力提高办园质量。要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设置,鼓励联合办园,规模办园,遏制非法幼儿园和恶性竞争。要积极推进幼儿园的特色教育,引导幼儿园认真开展特色幼儿园的创建活动,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在教育思想、办园目标,园务管理,保教质量,师资培训等方面形成独树一帜的办园特色。要督促民办幼儿园做好创建升类工作,有计划地推动省现代化、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全力推进幼儿教育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产品调研报告(二)
一、调查总体情况
(一)六成家电使用年限超过两年
(二)家电产品品牌集中度呈加快态势
从十省市家电产品的品牌来看,目前,国产品牌占主导地位。调查显示,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热水器的品牌格局是个别品牌市场规模较大,其他品牌小规模跟随,海尔占领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大部分市场;而格力、海尔的空调份额较大。从十省市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预期来看,近期将会有更多消费者考虑西门子冰箱和洗衣机、格力空调、史密斯热水器;而电视市场则考虑购买海信、创维、三星、康佳、长虹均较多。
(三)家电产品升级换代预期看好
从家电产品的消费水平来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日益提升,虽然目前消费者拥有的五类家电产品价格普遍在1,000-3,000元左右,但计划购买的家电价格考虑范围均在3,000元以上,另外购买冰箱和电视价位考虑超过5,000元的比例也比较大。从价格预期来看,家电产品升级换代潜力较大。
(四)家电产品售后服务满意度低、调查故障率高
从家电产品质量满意度水平来看,五类家电产品质量满意率均在六成左右。其中,空调和电视的满意度略高于其他三个品类。而家电产品售后服务满意率均在五成左右,五个品类无显著性差异。从家电产品的调查故障率来看,热水器和洗衣机产品较高,均超过两成,彩电、空调分别是17.4%和17.1%,冰箱相对最低,为15.1%。
(五)家电质量问题投诉多、渠道不畅、处理低效
二、意见和建议
(一)以人为本,绿色环保,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和设计改造。随着中国消费群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家电消费逐步从追求低价转向追求品质、品牌、售后、体验等。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时尚美观、节能环保、智能互动的中高端产品。这种消费趋势的转变给家电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设计改造,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提供使用方便舒适的产品,真正做到技术和人的融洽、和谐,才能继续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
(三)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努力营造家电市场放心消费环境。提高家电售后服务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市场环境,各家电厂商是第一责任人,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更为严格的家电售后服务标准,从制度上保障家电售后服务质量;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修理服务行业的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大幅提升消费者对行业企业的信心;有关执法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家电维修服务行业中存在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努力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放心的家电消费环境。
(四)按需选购,理性消费,培养良好的消费和使用习惯。随着家电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此次调查结果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消费者在选购家电时,不要盲目追求高价格、大尺寸、新功能等,应该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科学理性消费。如选购空调应按照家居面积选择匹配的空调,过大或过小的匹数都不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同样,选购电视时不能盲目追求屏幕尺寸,要综合考虑电视摆放的位置、距离、角度及使用者习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尺寸、款式。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作为家电产品,均有使用寿命限制,经历较长使用年限后,电器产品的安全及性能指标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要定期进行保养维修直至更换,确保家电使用安全。
近年来,随着海宁市城市空间发展不断向南扩张和马桥街道“两新”工程的不断推进,马桥街道居民不断向桐溪、先锋、柏士3个社区集聚,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此确立“整合社区资源、服务教育发展,提高村民素质”的社区教育理念,并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农村特点、马桥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思路,面向居民教育、培训、服务的格局,使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系列化,经常性,尽力尽量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使社区教育中心成为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者。笔者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此结合实践,对社区教育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如何紧密联系起来,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
1 农村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是说城镇化建设需要资源、设备和资本等经济要素的转变,需要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育、科技、知识、信息等工作,更需要与社区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城镇的文化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底蕴。这是社区教育的历史重任,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1.1 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 农村交通相对不便,居住分散,不利于开展集中授课或新技术的推广。因此,通过城镇化建设,大力改善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启动统一标准的社区教育中心达标建设和村(社区)教育学校,按标准完成社区教育中心的就地扩建或异地新建,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如办公设施、培训设备、教育宣传设备等,建立标准的图书室、电脑室、社区课堂、市民文化学校,大大改变了人文精神氛围,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城战略。发挥社区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文明素质,从而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性,这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厚底蕴和原动力。城镇化建设通过社区教育,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
1.2 农村社区教育为城镇化建设的软件提供智力支撑 社区教育在为城镇化建设服务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为居民提供知识技能培训,同时这也是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主动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取得适应城镇化动态发展的基本要素。当然,社区教育仅凭某种单一能力,是难以肩负城镇化建设中智力支撑的重任的。需要有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实施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基本能力,构成高水平的整体能力系统,发挥综合效应。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有其独特的区域、人文优势,具有全员参与性。人人都是学员,人人都是教师;具有全程全面性。社区内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个方面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具有社会开放性。社区处处都能作课堂,时时都可进行教育。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它、挖掘它,并能凝聚它、整合它,发挥它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功能。如作为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海宁市,积极探索以镇(街道)成人学校为主体,构建社区教育中心的模式,集乡镇化技术学校、党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市民学校、自学考试辅导站等为一体,一校多牌,向多功能、综合化发展。通过整合文化体育、图书阅览、科技信息、农业科技等社区教育资源,形成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多功能、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大平台”;为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不断拓展镇(街道)化技术学校功能,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智力支撑。
2 把握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就要充分整合目前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优势,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中心就为其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在现代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无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无论文化基础还是技能培训,无论休闲教育还是健康教育,教育中心都为其服务,使村民获得知识和情操的陶冶。现在除了基本完成的扫盲功能、固有的教育功能等以外,主要还具有以下一些角色定位。
2.1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综合素养“加油站” 城镇化过程伴随的农民居民化,为社区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转化。就目前马桥街道而言,村民素质普遍还不高,农民队伍整体的文化科学知识严重不足,思想道德、文明素质、法律意识较为低下;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人员年龄偏大,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较少,这些都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因此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职能。
社区教育中心没有学制的限制,居民入学不设“门槛”,对于社区教育课程的选择,完全由自己的学习兴趣、生活和发展需要决定。中心可以邀请职业技术院校为社区居民转岗、再就业提供培训服务,根据不同层次的人员的文化需求,让居民参与到学习中去。自最初的扫盲到农民文化教育,包括实用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培训等在内的农民职业教育,再到“双证制”高中学历教育、失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生活娱乐教育等。如为满足市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中心的开辟有政策法规、新闻快递、培训项目、学习资源、网络教育等10多个板块。并依托“中国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开设居民网络学堂,课程涵盖生活保 健、家庭教育、休闲技艺、人文艺术等多种内容。居民足不出户,只需在线注册后就可随时随地免费充电学习。如针对社区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健康养生、科学文化知识、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和转移等多种短期培训。又如社区的老人有学习计算机的需求,中心聘请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计算机培训。为社区老人制定了从零开始的教学计划,精选内容,制作课件,从开机关机教起,手把手指导。通过学习,使许多老人已能上网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有的还参与了论坛交流。通过社区教育,年过花甲的老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更新了知识储备,待业人员拥有了一技之长。因此,社区教育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整体素质,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村民在接受了新的培训和教育之后,能够获得在城镇谋生的手段和较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大力加强岗前培训,开展职业能力培育取向的教育,尽可能提高进城农民的各种工作技能和文化水平,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加油站”。
2.2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终身学习“组织者” 社区教育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社区教育的开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村(社区)的教育状况开展广泛调研,在取得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撰写调研报告,组织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及时向领导汇报社区教育情况,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年初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社区教育例会,具体研究部署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整个街道社区教育的中心,要尽力为各村社区教育提供服务,主动帮助各村分析其社区教育现状,理清社区教育发展思路,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并根据各个村在长期社区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优势,发动街道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村结成共建对子,尽力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努力为各个村(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社区组织召开教育现场会及开展观摩活动,如“春泥计划”启动仪式放在各社区举办。此外,教育中心还应将各中小学教师就近就方便分工到村,对社区教育工作实行挂钩负责、跟踪服务。教育中心平时做好跟踪督查,确保教育培训计划的落实。每个村、中小学校都明确有专人负责,并建立例会、活动管理、年度考核等规章制度,做到有人理事,按章办事。
社区教育是综合运用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来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员,包括未成年人、劳动人口以及老年人,还包括一些外来新居民。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已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且要求街道教育中心能够真正担当起发展社区教育的责任,成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指挥员”“组织者”。
2.3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文明新风“广播站”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格局的变化,农村社会生活方式也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将日益强烈并追求不同层次上的更大充实和提高。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降低劳作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加之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生产,农闲时间相对较长;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少农民转向更高效益的非农产业,这一切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以从事学习和娱乐等活动,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无论从社区教育理论还是从各地社区教育实践看,农村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在农村社区教育。街道在加快社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全力创建社区教育中心,拓展街道教育中心的社区教育功能,其根本宗旨就在于要求发展社区教育培训,增强社区资源整合能力,为农村居民教育培训和休闲娱乐提供更好的条件,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
教育中心与各村及有关部门联合充分运用一切手段,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工作。为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两新”工程建设,中心专门为各个村订制了宣传牌,内容包括“两新”安置点的规划与建筑效果,并配以标语文字,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形象直观,方便农户察看。组织这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快推进街道“两新”工程建设进度,也让老百姓更直观鲜明的了解“两新”工程建设,成为政府和村民沟通的一种新方式。农村社区教育通过自身发展和提高资源协调能力,为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业余生活质量、发展社区经济建设所需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作用。
3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路径选择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产物,全员、全程、全方位是其最显著特点,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它的实施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单位,如农业、工业、科技、文化、广电、劳动保障、法制、计生等,这些都因承担着一定的行业性教育职能,而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社区教育中的重要力量。社区教育中心要一直保持着与这些部门的密切联系,主动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并经常与他们联合办班,共同开展社区教育培训。
3.1 与相关单位密切联系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街道文化站、妇联、新居民事务所等部门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共建共享、深化学用结合。如:举办舞蹈培训、计划生育、艾滋病、新居民法律法规等专题讲座;举办家庭教育、自我保健、公共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培训;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妇女干部家庭教育知识、电脑操作技能培训;举办“魅力马桥”广场文化活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召开村干部家属座谈会;好妈妈素养工程、春泥计划启动仪式、“潮乡习泳”培训班经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以及开展双证制学历培训、大专经济管理财会、药学专业远程学历教育、水产养殖中专学历教育和劳动力后备教育等。
3.2 与农技部门无缝对接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农技部门实现无缝对接,一起组织开展的各类农业实用技术 培训活动,为街道特色农产品服务。如为各村残疾人举办果蔬培训班;聘请高级畜牧师为畜牧养殖户开展动物防疫暨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聘请水产专业人员为广大养殖户开展甲鱼养殖技术系列培训;聘请高级农技师为水果合作社开展南方梨、葡萄等种植技术培训;组织各村开展农机操作安全生产培训;组织各村种植大户开展育秧技术和配方施肥培训。
3.3 与相关企业广泛合作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企业服务中心、有关企业合作,推动消防、安全生产、就业信息登记、社保等工作落到实处。并协助做好企业财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等。如通过园区经编实验工厂这个平台,为到经编园区找工作的外来新居民开展挡车工、穿头、整经和保全工的培训项目,以适应经编企业的产业需要。又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为经编技术培训班、家常菜、丝网花制作、中式面点、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等,培训提高了居民的就业率和创业能力。
3.4 与各单位或协会高频互动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中小学、街道老年协会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教育中心常年做到双休不断人,节假日不休息,充分发挥中心的指导帮扶功能。大力加强少年儿童向社区延伸和拓展,辅助家庭和学校安排学龄儿童不在校时间的活动;组织跨文化、环保、安全等主题教育以及节假日的参观游览、教育实践活动等;预防安全事故和违规行为发生,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中心应组织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教育,不断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开发一批适合老年需求的课程,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如老年气排球队,通过定期组织训练,到周边镇(街道)交流比赛,学员积极性都比较高。各行政村的社区教育成立了中老年人舞蹈队、门球队、合唱队、乒乓球队,让老年人自娱自乐,还经常参加街道、市组织的各种演出和比赛活动。
3.5 与科研实验深度融合 社区教育的实践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而马桥街道有省级特色园区——经编产业园区,是一个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区域中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就更需要理论的指导,为此教育中心采取以课题科研为抓手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工作。一是以实验项目为纽带,开发社区教育实验教材。除了教师自选、部分采购外,还组织力量进行编写,如街道党政办根据村民了解本地时政需要,编印了《新马桥》;新居民事务所根据外来人员融入本地的渴求,编印了《海宁方言》;文化站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传统资料,编印了《马桥拾遗》;经编园区为激励创业者,编印了《马桥故事》、《中国经编》、《集群经编》等;马桥中心小学展现学校科普特色,编印了《喔喔啼》等等。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善于发现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中心通过多次邀请专家,讨论和制定了《马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成校)3年发展规划》,每年都举办社区教育研讨会,邀请上级有关领导作专题讲座,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到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学校平湖新埭镇成校、缙云县壶镇镇成校等地学习取经,多次派员参加上级社区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同时,中心通过深入调研,在新建小区、“两新”企业等非农区域内,建立科研基地,探讨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马桥街道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网络化体系建设实验》等科研课题经过努力,已上报结题,并被市社区学院评为优秀实验课题。
4 结语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万丈高楼起于平地”。总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只有抓住发展的机遇、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崭新课题,不断探索创新,在参与社区发展中建构社区教育特色,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黄尧.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刘岳启.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及其培养方式的探讨.成人教育,2009,9.
孙维胜.城镇化进程与教育结构调整.当代教育科学,2003(1).
李慧玲.“和谐成人教育”内涵解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9,4.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