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13:42:31
导语:在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当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的初三化学教材,实验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相当大的篇幅,足见初三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从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多的学校没有按照教材的要求安排化学实验的教学与操作,所谓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实验不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探究,而是停留在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层面,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初三化学教学质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相当不利,所以急需引起各校的高度重视,调动一切资源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让化学实验真正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初三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不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和看待世界。
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和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是激发学生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于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充满好奇,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树立学好化学课的决心。
2.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思维的前提,认识的窗口。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都起源于观察,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化学实验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现象的描述都离不开观察能力。对于同一实验中所出现的多种现象,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的重点。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未知的世界,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逐渐养成爱好探究的习惯。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直接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化学实验中学生手脑并用,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作用显著,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乐于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分析当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校化学实验室条件限制、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缺乏重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缺乏规范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化学实验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些教师认为初三化学课时紧,做实验费时费力,所以分组实验不如做演示实验,甚至演示实验都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干脆讲实验。把学习化学科目理解成简单的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启发,认为学生背实验既简单又省事,而且只要能把实验背下来就能拿高分。用背实验的方法应对中考,因此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编成演示实验,就是已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也只是布置学生该怎样做,忽视了学生是否做,做得怎么样。由于多数学生胆子小,动手能力差,因此基本上是组内一人动手,其余的人观看,一人包揽了整个实验过程,教师也听之任之。这样,不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反而滋长学生的惰性心理。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的配备和用一种简单的套路教学生怎样实验,把实验看成走过场,而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操作评价与操作后的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也就谈不上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2.忽视了家庭小实验及选做实验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这些小实验具有趣味性、探究性、规范性和普及性的特点,而且学生可以轻松操作。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等妙不可言的化学现象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多数学校很少组织学生操作这些实验,少数学校由于教师害怕学生在实验中会有差错、闪失,不让学生亲自验证,通常只是将最佳的实验方案提供给学生,并对试剂的用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陈述得一清二楚,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生活相结合,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拓性思维的机会。
3.忽视了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教育。初三化学实验比较多,但实验必定会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在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只是提供一个废液回收容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就排放,实验结束后也只要求学生把实验仪器洗涤后放回原处,把实验操作台擦洗干净,而缺少了在实验中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储存浓盐酸时要告诉学生一定得密封保存,防止氯化氢气体挥发污染大气;储存硝酸时应放在棕色瓶子并避光保存,防止见光分解的气体污染空气等。在分组实验中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回收药物,鼓励学生安全合理地利用废物,处理废物。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化学实验与当地的环境污染等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探索改变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策略
造成化学实验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应试考试指挥棒的问题,又有学校对实验重视不够的问题,更有化学教师的认识问题,部分学校还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目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的种种问题,必须对症下药,一一解决。
1.增设初三化学实验能力考核。现有的中考政策并没有把化学实操作成绩纳入中考总分,而实验操作是以“技能考核”的形式出现的,只要没有什么重大失误,大部分同学都能得满分,这对于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没有体现出竞争性。所以很有必要将化学实验考察成绩纳入中考总分,并严格执行实验考核的评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老师真正重视化学实验。
2.合理投入为化学实验提供保障。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化学实验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购买仪器和药品,确保有足够的实验室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同时学校要配备专职化学实验员,确保能按时保质保量为化学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提供器材和药品准备。
3.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通过正面引导,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让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教育水平。
总之,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初三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逐步完善,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必将会得到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谷春华.中学化学中的环境保护知识教学[J].电子化学教学参考,2000:216.
[2]朱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渗透[J].科教论丛,1994:119.
关键词:初三化学 学习策略 策略训练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3
本文对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为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1.2 研究工具
针对学习策略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实验前包括计划性和准备性两个维度;实验中包括意识性、执行性和方法性三个维度;实验后包含总结性、反馈性和补救性三个维度。其中方法性又包括一般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练习方法以及复习方法等五个亚维度。因此,本量表包括三方面,八个大维度,十二个小维度,并且用SPSS8.0进行全部数据的统计处理,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等的优点。
1.3 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分为准实验法和对比实验法。
2 具体研究过程
2.1 理论模型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实验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采用自评和他评共用的方式,达到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相关学习策略的实验目的。
2.2 实验中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包含因变量和自变量两种,其中因变量是本实验研究对象的化学成绩,自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学习策略训练。
2.3 实验过程
首先,以一个真实实际的化学实验入手,要求研究对象写出解决本实验问题的具体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以及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要指导研究对象备课,并进行教学自评和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既稳定又有效的实验策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反省的经验交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找出自己实验中异常现象及错误实验操作的原因,在反省和再修改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实验问题解决方案。
3 实验结果
3.1 学习策略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准备性、听课方法和预习方法这三个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其他维度实验组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
3.2 多元回归分析
选取本次研究中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成绩为因变量,学习策略的各维度为自变量,展开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策略的各维度特别是计划性、执行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水平明显较高。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策略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β)和t检验分析结果
4 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训练性,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流行性策略训练,就能够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计划性明显增强,实验意识性也更明确,并且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之后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学生更加懂得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策略性。本次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重要作用,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
5 总结
本次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更加明确流行性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可以从教与学的方式改革着手,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包括计划能力、准备能力、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2]梁笑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10).
[3]陈灵志.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3).
[4]韩勇.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6).
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投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去做学生的贴心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代,真正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二、常规工作
1、 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坚持每周活动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定为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地点定为初三办公室、具体任务:杜丽红负责第一章《化学的魅力》,葛金妮负责第二章《浩瀚的大气》,陈静华负责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张蕾蕾负责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备课组的各位教师均要参照备课组指定的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再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全校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2、进一步完善初三化学教学资源库、备课资料库、题库的建设,创建初三化学图库,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实行分层训练,对基础好的学生,重点从解题速度和强度方面进行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把要求适当降低,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立足于每个知识点,多得分。突出练的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复习课上,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转化为基本技能,坚持以学生为轴心,做到精讲多练。
4、 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5、 坚持组内公开课、互听课、推门听课、督查听课制度,促进全组同志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做到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紧扣,知识要落实,能力要提高。
关键词:初三化学;“四导四学”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教育学家克洛维尔(S.Crowell)说过:“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现处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需要会学习、会创造、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探索符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本文尝试研究在这一模式下的初三化学教学。
一、“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四导四学” 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活动为主体,课本上的素材为依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认知、运用逐步发展到学透、活用,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由“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导评促学”四大板块构成,这个模式的基本结构图1所示:
“导预-导问-导法-导评”中的“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疑学-研学-慧学-促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评价活动。
二、“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导预疑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导预”即为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教材。此环节中教师必须提前做好: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本内容,巧妙联系起新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问题、练习等。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此环节还可以安排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课前就参与探究,记录下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课前可安排家庭小实验“纸杯烧水”。学生实验后提出的问题主要有:纸杯中有水为什么烧不坏?杯底为什么黑乎乎的?两个纸杯套在一起外面的纸杯为什么会被烧坏?课堂上针对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讨论,顺其自然就能得出燃烧的条件。
“导预”不仅要确定学习目标,更要考虑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布置自主学习内容,并且给出相应的问题检测(一级练习)。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感知到教材中的新知识点。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另有疑问,可及时记录在“预学质疑”板块,教师在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时能直接获得,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起教师的问题,学生在讨论自己提的问题时更有积极性。
预学质疑(选取部分学生的疑问):
学生1:炼铁后的尾气中有哪些物质?
学生2:尾气处理装置是什么?为什么要处理?
学生3:实验后的固体全部是铁吗?
学生4:一氧化碳有毒,能不能换用别的物质来做实验?
学生5:实验过程中需要一直通一氧化碳吗,何时能停止?
(2)导问研学
“导问”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新知识新内容诱导下的学生的问题由浅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目前的初三化学教材跨度大,有些教学内容仅靠学生阅读仍难以理解。在此环节中教师需将一个难点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小活动),让学生从解决小问题入手;或者充当搭桥的角色,让学生借助这些“桥梁”到达知识的彼岸。“研学”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做实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地。
[案例2]关于“探究铁的生锈”
问题:铁为什么会锈蚀?
活动1:观察图2,试推测铁钉的哪个部位最先锈蚀?请你猜想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2:设计实验验证铁生锈的条件(仪器、药品均自选)
小结:铁锈蚀的原因
活动3:为什么化学实验室的铁架台更容易生锈?请你猜测哪些因素会加快铁生锈?并通过实验验证。
此案例中,“探究铁生锈的因素”是主问题,通过以下活动展开:活动1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图2进行大胆猜测,一般都能得出“水、空气(氧气)”两种因素。活动2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然后展示本组实验方案。此活动既培养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活动3是对“铁生锈因素”的提升,再次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掌握“酸、食盐水等会加快铁的生锈”。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导问”的关键在于: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难问题,不是过早解释,而是抓住主要问题(尤其是能起母题效应的问题),组织学生大胆质疑、思考讨论,从而掌握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力。
(3)导法慧学
“导法”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慧学”是学生将课堂中吸收到的信息加以处理、深化、运用。此环节采用小组制,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成六人一组,每个学习小组先组内讨论,然后形成共识,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成果,同时可以提出本小组未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认真倾听学生发言,不打断、不提醒、不补充,把总结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这个环节追求的是:学生自主发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融会贯通的方法等。 例如,“探究铁的生锈”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验证通常用到哪些方法?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铜生锈的条件”?
(4)导评促学
这个环节主要以习题的形式出现,提醒包括选择、填空、问答等。习题的挑选既要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体现全面性,对学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要体现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中考挂钩。习题在设计上“易、中、难”相结合,先易后难,学生能在“难题”中看到前景,能在“基础题”中举一反三。此环节一般放置5~6题,预留5分钟给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学生在完成习题后的评价也要有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组内互评式、小组积分式、组间提问式、自我反思式等。教师在此过程中起调控作用,适当给予归纳和提升。
一般情况下,除章节检测、需要重点补充练习的内容外,“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不需要额外布置新的课后作业,大大减轻了毕业班学生作业量大的负担。
构建以“自主学习、探究质疑”为基本特征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阅读、概括、反思、表述等能力得到了更好地培养;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动手实验、善于反思等化学学习习惯得到了更好地养成;同时学生能更深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带来的困惑、愉悦和成功。
总之,改革教学方式的根本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发自内在的活动(内驱力)。课堂上学生的激烈交流、互相带动、小组竞争等,消除了传统课堂中被动听课、消极模仿、无聊睡觉的现象。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和方法,同时锻炼了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认真执行期初工作计划。重点强化教学,向课堂要质量。认真地抓了常规教学的五个环节,强化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实效性,在课程的设置与课表安排上注重了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特别是强化了备课、上课、检测等工作,基本上杜绝了用陈旧教案上课,缺课、迟到、早退现象较少,早读、午自休、晚自习规范,教风、学风、考风良好,教学质量上稳中有进。 深入课堂,本学期听课100余节,听课结束,和上课教师交流,谈心,了解本节课优缺点,写好课堂反思。
二、开展校内公开课。本学期培养骨干教师李博,上3节校内公开课,有20余名教师参与听课交流,课后召开评课工作,每位同志认真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优缺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与建议。
三、加强了对年级组组工作的指导、督促与检查。本学期各年级组工作都落到实处,各组都制订了工作计划,有内容,有措施,理性且实际。各组活动已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有特色、有效率、有时间保证,具体体现在定时间、定地点开展年级组活动,包括班主任会议、集体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安排科学合理,强化了针对性、实效性。
四、采取针对性举措提升教学成绩。
1.推行学习小组学习经验。要求各班级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小组,学生检查作业,学生帮批作业、学生检查背诵情况、学生检查纪律、实行学生管理学生,确实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本学期检查学生作业两次,针对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鼓励采用针对性、个性化批语,张秀芬、李博、刘学军、金丽荣老师批改的作业,质量高,有特色,批改认真,值得推介、学习。
2.本学期召开三个年级学习优等生座谈会5次,找学生畅谈学习困惑、感想,交流学习心得60余人次,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
3.多次召开提升教学成绩交流会,有年级组长交流会,教学骨干交流会,学年组长交流会,领导班子交流会,想尽办法提升教学质量,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与赞誉。
4.王校长多次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交流,找学生座谈,大家为提升教学成绩共同努力。
五、组织知识竞赛。本学期召开初一数学、语文、初二生物、地理知识竞赛,初三化学学科知识竞赛,7.1王鑫,7.3崔鑫分获初一数学语文第一名。8.4兰昕泽,8.3张译丹获初二地理生物第一名,9.1赵鸿舒93分获初三化学第一名。
通过竞赛,三个年级的师生及学生领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组织有序,设计内容丰富、合理,并且在全校进行公开表奖,7.3分获初一语文数学团体一等奖,8.4获初二地理团体一等奖,8.3获初二生物团体一等奖,9.1获初三化学团体一等奖。
六、重视考风考纪。本学期成功组织了期中、期末考试,在考场安排、监考安排、改卷安排等考务工作安排都科学高效,公正严明,同时进行了成绩分析和试卷分析;也积极组织了四次大考学生复习动员大会,给学生鼓劲并介绍复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七、抓好教研工作。积极参加教师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
1.我校种子教师李博,四次参加区级种子教师培训:包括智慧黑板课件制作;pad教室的使用及操作指南;授课端的处理;管理员培训;回来对校内老师进行培训, 提升种子教师的影响力,借助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早日掌握技术,助力课堂教学,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使李博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很快,进一步使学生受益。
2.文军,李红等几位教师到沈阳市第五中学参加中考命题评卷等相关工作培训,受益很大。
3.教师参加市、区教研活动70余人次。教师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参加培训,并且回校后补上课程进度。
4.组织老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
八、教学成绩。初三年级测试成绩有很大程度提升,9.1雨欣,9.4何原野,9.1赵舒分别获得全区第47名、85名、109名的好成绩。还有尚俊冲、罗鸣源、孙己然等10余名同学成绩有很大程度提升,较第一次模拟考试提升近100名。
九、认真迎接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重点做好迎接语言文字工作省级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抽调3名教师整理档案,全体教师准备相关材料,按照相关要求逐条落实,经过区级部门检查过的好评。
本学期出现的问题:
(1)尖子生、后进生的培养还有待加强。整体成绩上升缓慢。尤其是初二年级的总成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教师专业技能教学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强化,个别教师对技能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农村中学;化学;学习兴趣;高效课堂
一、前言
化学是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一门自然学科,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它,农业生产、新材料的开发、新能源的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都与它息息相关。初三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为了给学生高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追求化学的高效课堂。
农村中学的种种局限性阻碍了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农村中学一般地处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区域,经费短缺,没有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也没有太多的多媒体设备,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多数学生生活在留守家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受到留守老人的溺爱,所以学生自身也比较懒散,使得厌学情绪渐渐地高涨。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消化吸收课堂的知识,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我们的化学课堂中。下面从我的教学反思中,谈谈我对如何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拙见。
二、构建高效课堂之精心备课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教学原则,我们该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呢?
1.深入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化学兴趣,学生原有的基础决定对这堂课所授的内容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决定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教案之前应深入了解学生,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目标或高或低都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新知识。
2.教案设计达到新颖合理化
俗话说,百变不离其宗,课本是教学最核心的参照物,新课标是教学的风向标,所以我们应吃透教材,认真研究学习新课标。内容上应丰富且紧跟主题。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同时也应该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且系统的整合,建立清晰的框架方便学生去理解。设计尽可能多的问题去诱导学生进入课堂?农村中学学生眼界比较狭窄,除了课本上有限材料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各渠道搜集相关的趣味性材料,化学家的小故事,化学的历史。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候,一是讲述关于死亡谷的故事:一个公主带了宠物狗来到一个大峡谷,狗狗突然间就倒下去,公主蹲下去摸摸小狗狗也晕了过去,提问为什么公主和狗狗都倒下了呢?二是设问:假如海平面不停地上升,我们会怎样?为什么海平面会上升呢?怎样才能阻止海平面的上升呢?一个个问题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形式上灵活而不失规范。备课几大要素缺一不可,新课标提倡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其次明确重难点,搞清楚各部分的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困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
三、构建高效课堂之开心上课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课堂上必须富有亲和力和激情
大多数学生认为太温柔的老师给他们唱催眠曲,太严肃的老师令他们敬而远之。所以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富有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和老师打成一片,易于师生互动从而迅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声音铿锵有力,音调抑扬顿挫,肢体语言要优美,尽显自身的风采,让学生一一张一弛,激起他们的注意力,严肃中有笑声,对于重点之处,教师要细嚼,学生要慢咽,这样才会让他们掌握的更加牢固。
2.语言要风趣幽默和委婉
化学中多用修辞方法可以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识记。如,在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可用吃饱和没有吃饱作类比,吃饱了不一定就吃的多吃得多了不一定就饱了;还比如有学生趴在那里没精打采,当你恰巧在讲到金刚石和石墨时,金刚石和石墨时双胞胎兄弟,你就问他们你想成为金刚石还是石墨呢?在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红的实验中,你可以欲扬先抑: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等他们注意力集中,让他们观察颜色的变化,好多同学见到漂亮的颜色就兴致勃勃,激动地说看着好想喝一口。教师互动中对学生多鼓励。初三学生处在处在转折点,自尊心比较强,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一定要给他充分的肯定,如果他回答错误了,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一定要给予委婉的提醒和适当的鼓励。如多说“你狠棒,现象描述很不错,如果再加上这个答案就更加具体了”。
3.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演示实验中。
很多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恐惧感,例如怕浓硫酸烧伤自己,或者某些化学物质有毒,所以不愿意参与实验中。所以当讲述这些危险物性质,告知细心就能避免危险的发生,如浓硫酸的稀释,为什么硫酸还被被喻为“工业的血液”?,还要激励学生应该有勇敢探索的精神,多给他们讲讲居里夫人为什么拿了两次诺贝尔奖品,农村中学没有太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去做演示实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做实验时,让学生协助完成,通过认真观察现象,闻一闻,摸一摸,透过现象思考问题。
例如在演示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实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三个学生分别演示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解时的现象,并分别让他们来描述感觉到的冷热现象,以确定谁溶解时放热还是吸热;还比如让学生自己回家用花瓣或果实制作酸碱指示剂。
关键词:分组 合作学习 化学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 也是一个崇尚合作的社会。个性使合作成为必要和可能,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大背景下,合作学习便诞生了。合作学习可以将一般的学习落到实处,它要求合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相互沟通和彼此帮助,形成团结和睦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学效果的最佳化。本文拟简要介绍分组式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引言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和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个人责任感,协调人际关系。而分组式合作学习则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的任务由组内成员共同分担,通过过组内的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统一的结论,在思想上达到共鸣。在初中化学学习中采用分组式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且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 分组式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1、将所任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基本组,组的多少按学生具体情况和活动内容自行决定。原则上老师安排,也可学生自由组合(实践中发现自由主合活动开展情况较好,但必须保证有一名学优生)。
2、各小组内选出一名领导者(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活动安排。
3、课前将学习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让每个组内成员熟悉所分配材料并提出至少一个自己想知道(疑惑的)的问题。
4、各小组长收集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先组织讨论。不能解决的,汇总专家组(学优生组成且每个小组至少一名成员,科任教师带队)讨论。
5、解散专家组,回复基本组,并由专家组成员进行组内交流。
6、课堂教学答疑并进行检测。
三、分组式合作学习的应用
1、研究对象和内容
选取初三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像,两班分别为58人。选取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作为研究内容。水的组成是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而得出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总结归纳出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学习的重点集中在电解水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上。
学习时间为一个课时。学习方式为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法及学生自学;实验班采用分组式合作学习。
2、 分组式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
将实验班分成8个组,每组8人,其中两组为9人。课前让学生自己先预习教材内容――水的组成,经过思考后提出至少一个自己想知道(疑惑的)的问题交到小组长处。
小组长汇总后进行初步整理并组织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对问题进行处理。小组讨论问题举例:1、为什么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2、检验电解生成的气体时,为什么要控制玻璃管活塞的开启速度,使气体慢慢的放出?如果气体快速放出,对实验会有什么影响?3、为什么在点燃氢气前要进行验纯?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等等。
各小组长将组内所遇到的困难问题(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上交到教师处,教师组织专家组进行讨论、交流。完成答疑后,解散专家组学生,使其重新回到基本组并负责解决组员的疑难问题。专家组讨论问题举例:1、如何知道氢气中混有一定里的空气或氧气?2、为什么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3、电解时,为什么是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等等。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并对学生所提之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测试学习结果。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班级的成绩较高于对照组班级的成绩。
通过实验表明,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对照组班级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学习形式,学生很难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而在分组式合作学习的模式中,由于每个学生在对教学内容和材料的预习后,必须至少一个自己想知道(疑惑的)的问题,并在组内论文,交流。这使得学生在压力和责任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认真讨论、做笔记并进行反思。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合作的意识。
一、习题课的重要作用
习题是实际问题抽象、简化、理想化得来的。习题课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记忆、深化理解、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等,同时能够便于教师得到反馈信息,掌握教学效果;另外,高效率的习题课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传统习题课存在的缺点
(一)“一言堂”“填鸭式”,学生不是习题课的主体。
(二)就题论题,无拓展、归纳、延伸。
(三)只说错误,不挖掘产生错误的原因,即只“纠错”而不“究错”。
(四)只讲正确答案,或只分析答案的正确性,不讲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
(五)对学生群体的错误公开指责甚至大发“雷霆之怒”,教师反思不够。
三、“学―议―讲―练”的习题课教学模式
(一)自主学习的过程。对教师已经批改过的作业来说,这个过程尤其重要。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点独立思考,参照化学书或者课堂笔记,反思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不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可以标注好以待后续解决。
(二)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讲解答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辨质疑的时间,同时能最大化地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
(三)班级内展示交流。在一位学生代表的主持下,各组派代表提出本组内没有解决的难题,其他同学给予解答,这个过程可以是一个同学解答清楚,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解答完整。在此过程中,老师不要急于插嘴,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思维整理过程。如果没有同学能够解答清楚,可以再给出组内交流合作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以及班级内交流的过程就是其思维轨迹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高效的合作展示,不仅可以达到纠错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再现,分析知识的纵横联系,同时交流错误率较高题的错因和应对策略,提示强调常见“陷阱”,挖掘隐含条件,了解题中渗透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规范解答步骤和书写格式。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知识积累 成长
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地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因此,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我校在2006年9月创办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到现在已经七年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感悟颇深。
我认为校本课程重在需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流畅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1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素材
素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选择让学生喜欢素材、喜欢学习这门课程,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适合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选择素材,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收获。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选材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更合理化。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进行调整。
2 突破课本的局限,发挥多媒体作用
生活中的化学内容及教学的实施有些是知识型的,仅靠教师的讲授,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显得较松散,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失去了开设校本教研的目的。学生受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知识面有限,难以体会和感受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不能联系生活和应用于生活。所以仅以常规教学手段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多媒体教学却可利用趣味横生的FLASH图象、声形并貌的影视录象和悦耳的音响等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具体传授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兴趣和注意。所以,化学校本教学过程中运用电化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气氛中落实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2.1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学生,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实验资料表明:学生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的。视觉记忆的效果为70%,听觉记忆的效果为60%,而听视觉结合记忆的效果可达83%。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功能,进行综合记忆, 如何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真正融于整体教学之中,适当的介入电教手段非常重要,一般地说,在导课时适时介入电教媒体,就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活动。例如在《牙膏与人的生活》一课中,在导课时插入的一段FLASH动画,顿时使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的牙膏中存在的摩擦剂碳酸钙(CaCO3)的作用,F离子可以预防龋齿的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不必用太多的语言就可把难点顺利化解。而且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能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并能很快的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中的用关问题。
2.2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是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形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旬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即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昼地放到感官的跟前。”通过多媒体教学,有的学生说:“要是所有的课堂都有课件就好了。”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必定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初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直观形象,多媒体教学正好能通过图文声像,把学生不了解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这一节中,学生没见过,对的理解仅限于生活中大人的一些说法和电影电视等媒体中的一些镜头,对的种类没有直接感受,理解起来有难度。但通过使用多媒体,可把的种类及外观带给学生,结合相应的文字介绍,图片资料展示,使学生深刻理解对国家、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危害。
3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校本化学开设的第二个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例如:在趣味实验《土豆和番茄电池》的制作中,课前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土豆和番茄电池的制作过程及所用材料,并布置学生带好材料下节课去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除了带了所要求的材料外还带了许多苹果、梨、西瓜等,学生认为既然土豆、番茄能导电,那水果是否也可以呢?在实验课上我们师生共同动手,证实了学生的设想是正确的。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所以,我很庆幸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使我的学生有了创新思维的锻炼。
4 校本课程利于积累知识,事半功倍
校本课程的第三个目的,是渗透初三化学书中简单的化学知识,缓解初三学习压力,课堂中老师须把涉及到的初三课本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中的一些专用名词,消除陌生感,帮助学生入门,辅助初三化学知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校本课程重在密切联系实际,体会学有所用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化学理论是不够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设弥补了化学教学中的不足,它的取材重在贴近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身边的化学知识。如:染发剂的危害、化学与癌症、吸烟的危害等。
6 化学校本课程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教育。化学教学中配合思想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播放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科学家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从中学到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和献身精神,从中领悟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利用现实、生动的录像资料,展示我们丰富的矿藏资源,介绍我国在化学基础研究和化工技术及生产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幸福需要化学科学。学生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便能将化学的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