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教师思想工作

时间:2022-08-08 23:18:28

导语:在小学教师思想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教师思想工作

第1篇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为首的主导地位。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首先是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取得共识,真正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主导地位是由秩序的功能所决定的。德育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功力作用,德育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保证作用。因此,从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必须更新育人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四坚持”、“四抓”。即坚持德为首,抓“五育”并举,坚持面向全体,抓后进生的转化;坚持全程负责,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全面丰收,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上。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增强全员德育意识。这种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共识,才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根本所在。

二、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游戏、谈天、日常生活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这就要求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些,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以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让学生明确我们周围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看问题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辨别能力。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学习呆板、枯燥的德育内容如同嚼蜡,当然谈不上德育的实效了。只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学生。

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中小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三、倡导主体性的德育活动

主体性德育活动,就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认知冲突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比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参加社会劳动、开展军训、野炊等,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培养他们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社会信息,防止和抵制精神污染,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四、德育要知行结合。部分学生知与行的脱节现象严重,道理人人都懂,标准人人清楚,但是缺少正确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当前德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把德育的途径――知、情、意、行,叫做德育过程,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常常把知、情、意、行割裂开来,认为“知”是最主要的,比较多的精力都花在让学生“知”上了,把德育的任务也仅仅局限在“知”上,而把最后要形成的性感意志转化成行动这一重要的一环并不看成是德育的责任。

五、德育工作的多途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学校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任何社会的学校教学,总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把德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古今中外教育规律。谁忽视教学这条德育的主渠道,谁就失去德育的主阵地。

(一)要抓好中小学思品课主阵地。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又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每位教师工作者都要十分重视教材中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小懂得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做到内外协调。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做到上主果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空洞,乏味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二)抓好班主任一条线。班主任是班级的骨干,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辛勤劳动。班级的德育工作,日常管理要求到位,坚持常抓不懈,尤其是要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做好“结对子”,“一帮一”全班红。

(三)是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尽可能使每堂课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良好作用。

第2篇

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本人承担了三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实践环节 思想教育 分析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普遍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但是实践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却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特别是较长时间的校外实训,学校虽然落实了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但校外导师大多是企业的师傅,由于自身的工作关系,他们能够胜任学生工作上的指导,却无法承担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导致一些学生思想上的迷茫无助,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本文以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学生实训期间的思想调查,对这一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探讨。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环节学生思想调查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在第三学年设置大约一学期的校外实训环节,至今已实施了四届,在实训环节中不断暴露出一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今年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思想跟踪调查,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5%的同学在实训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我们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汇总:

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环节学生思想问题分析

针对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确定了学生出现这种思想问题的原因。

2.1 不适应工作环境的原因分析 校外实训环节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是初次离开校园,走进施工企业。刚开始很多学生比较有新鲜感,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面对施工工地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就会感觉一些美好的愿望逐渐破灭,适应不了工作环境。究其原因:一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小圈子”进入开放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现实与预想有差距,就会觉得不适应;二是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变成了准职业人或社会人,由于对角色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身在企业,心为学生,自己的角色没有转换过来。三是时空发生了变化。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个人的自由度相对较高,弹性空间也较大。到了企业或用人单位,学生的生活或工作的规律性强,受到诸多约束或限制,个人的空间相对缩小,难以忍受。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变化,不适应工作环境就在所难免了。

2.2 不能正视岗位分配的原因分析 学生在学校学了10多年,终于踏上施工岗位,很多学生都想大展身手,期待做出一些表现,受大学生精英时代的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很高,有些大学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仍然存在,因此一旦分配的岗位不如其所想,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往往工作环境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里落差,感觉无处发挥才能,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应该说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学校老师对大学生定位的教育,这种学生有所减少,但还是有的,这个问题仍然是应该重视的。

2.3 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挫折的原因分析 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事事包办。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退缩、放弃,缺乏知难而进的精神。

2.4 与同事沟通有困难的原因分析 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在学校又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一旦离开了学校和父母,缺乏与人沟通的主动性,不善于与人交往共事,从而产生思想问题。

3 校外实训环节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的校外实训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重视校外实训环节的思想教育工作。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为校外实训环节思想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一下内容:

3.1 重视心理疏导教育 心理疏导教育非常重要,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进入开放的社会,容易把问题想得简单、天真、美好。一旦遇到挫折,又以偏概全走“极端”。按照我校的经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可以落实到指导老师身上,因为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只有10名,实训期间他们是和学生联系最多最密切的,对学生的情况也最了解,指导教师不但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更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3.2 生活方面的关心与引导 由于学生校外实训的施工现场的条件与学校相比,要差很多,比如健身器材、健身场地、食堂条件等。有些实训单位路途比较远,交通不便,学生感觉比较辛苦,体力也会有些透支。与学校简单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企业学生会感觉到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难相处。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抗挫折的的能力。这些教育平时会在学校就应进行,当实习过程中困难来临时,更要帮助他们积极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3.3 工作方面的引导与指导 学校虽然有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但主要以学为主,企业则以真做为主,还有质和量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和重点、学习的形式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更何况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工作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能把它一股脑推给校外指导教师,这也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够对理论和实际的转化,以及工作中的难题作出解答。

4 学校对校外实训环节思想工作的重视

4.1 成立专门的校外实训思想教育工作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负责校外实训环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4.2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内容等。

4.3 必须建立实训学生的信息库,信息库包括学生各种类型的联系方式及其关系密切的朋友或亲戚的联系方式,同时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实训单位的具体情况等。

4.4 对校外实训的学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思想教育。

5 结束语

总之,开展校外实训环节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是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多层次与多途径及多形式相结合,这样校外实训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成效,才能够真正提高校外实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耿保荃.高职院校落实顶岗实习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职教论坛,2009(1).

第4篇

本文以G大学为例,分别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层、学生,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G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全面的造就,更要把在校的学生培养成思想素质过硬、“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健全、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对后一部分的培养则需要高校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但目前高校学生思想现状则是令人担忧的: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伦理道德底线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个结果的出现与高校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缺位或定位不准确有很大关系。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继承了西方工业社会的科层制管理体系,在追求了效率、公平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出现缺失。为此,中办联合国办在2004年8月共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2006年,主席又提出了“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同样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在伦理道德层面的缺口提出了警示。以上两个指导性纲领的出台,也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指导方向。

国内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相径庭,作者以G大学为研究个案,对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地挖掘,并发现制度层面的问题(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度)。此论文弥补了国内目前在此类研究论著方面仅倾向于微观层面的不足,并分别从管理层和学生之间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

一、G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状况

1.自然情况。G大学是我国高等院校。学校共有15个院(系),在校学生(本科、研究生)22 026人;包括处级干部在内的专职学生干部91名,其中辅导员51人。平均每个辅导员负责432名学生。该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两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本文主要针对后者进行阐述。

G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负责除了“两课”教学任务以外的在校学生所有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的全部事物。管理结构自上而下是科层制度。

2.G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现象。为了量化说明G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作者按G大学工、理、管、文四类学科的比例、性别比例,并且均衡了四个年级的人数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在这些问卷中,有103人(89.57%)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多或少地表示出不满的情绪。不但学生的反映如此,对专职学生思想工作干部进行访谈的时候也了解到很多建议和意见。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管理者、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

现象1:

G大学学生工作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目的是把学生工作程序化,做到“凡事必留痕迹,痕迹必可追溯”。体系把学生工作细化为10个一级指标和90多个二级指标,绝大多数都要进行文字整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打乱了学院的工作安排。目前情况是:很多记录是在学校检查之前突击补的。(为什么好的想法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现象2:

在G大学,涉及学生工作的有4大部门,14个科室。所有科室布置的工作都需要由各院系学工办的4~5个人完成。(“一头沉”的工作模式是否合理?)

现象3:

学校有一个针对基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干部的聘任文件。大意是本科生毕业后留校担任2年基层学生工作干部,然后具有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简称“2+2”。观察得知,学生干部队伍里流动最快的就是“2+2”辅导员。(制度、政策是否把握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的源头?)

现象4:

学校每年都有百多人因各种原因退学、留级,其中网络迷恋是其主要原因。(学生自身对网络的痴迷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现象5:

2007年5月,学校召开紧急会议。议题是要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深入排查。事情的起因是近日高校屡次出现学生自杀现象。而省内某媒体对此事做了不实报道,这在学生中间引起不良影响。(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有多大?)

现象6:

学生经常反映学校食堂的水果很贵,但又乐衷于购买和食堂价位一样、甚至更高的水果摊的水果。(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是否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沟通存在的问题?)

二.对现象的分析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在学生工作中出现的不和谐片段。可以将其归结为管理层次的问题(现象1、2、3)、学生的问题(现象4、5),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问题(现象6)。

1.首先分析管理层次的问题。G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是科层制的。科层制追求效率、稳定和公平,这是其得以存在的基础。但它又有着明显的弊端。科层制过度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的作用。规则的更迭总是落后于人的行为。而规则却又限制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另外,物质刺激也是科层制得以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人们为了更多地得到它,而把本应作为“手段”的物质刺激作为目标去追求,而丧失了在组织中的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情感支持。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学生工作的价值就是把他们塑造成个性鲜明的人才。如果硬要把他们变成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学校的职能和部队也就相差无几了。而G大学当前的学生工作恰恰就扮演着“模具”的角色。“凡事必有痕迹,痕迹必可追溯”是针对个案,是否需要全面铺开呢?严格的规则的确能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但高校毕竟不同于生产流水线。“个性化发展”不是针对个别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都要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而G大学把这个范围划的太小了。

2.其次看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似乎更复杂一些。因为它的产生是个人、同学、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都说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片净土。之所以说它是“净土”,因为相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高校少了一些喧嚣、少了一些功利色彩,人与人之间更单纯、更直接,笔者认为,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不被系统殖民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日常交往实践的核心,它是扎根在日常交往实践中的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对货币和权力的追求逐渐从“手段”转变成“目标”,货币和权力占据的生活世界的主要位置,而对生活世界的追求逐渐沦丧。这就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它是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的结果。

这一现象在我国也非常普遍,高校同样不能幸免。学生为了达到目的,攀关系、送礼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类社团活动中,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其理由竟然是“大学学到的知识在单位用不到”。

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与其对大学的认识,以及家庭、社会、网络世界对其影响息息相关。现在大学生普遍“早熟”,这种所谓的“早熟”让他们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当做“确定”和“必然”来认同,缺少对信息的甄别。当错误、消极、扭曲的信息进入他们的视野后,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背景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表现出来的就是上述的现象。

这也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每一方都承担着必要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片净土保持真正的纯净。

3.最后再看学生与管理层之间的互动。在我国,“上大学”属于“卖方市场”。高校对学生的“挑选”造成了学生与管理层的地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入学前是被双方认可的。学生在入学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希望与管理层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而管理者为了更方便的实行管理,却维持这种不平等。再加上后期沟通不畅,激化了这一矛盾,进而引发了管理层与学生之间不和谐的音符。

三、构建一个更合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对于G大学来说,要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从管理层、学生,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管理层要解决管理机制的问题。

1.对现有学生工作机关部门进行整合。

2.重新定位ISO9001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的执行方式。

3.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脉络,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其次,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最后,要解决的是二者之间结构问题。

1.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为事务性工作和思想工作两部分,并在职能上要清晰划分出来。

2.提升班主任的作用,把现有的从上至下的二维线型结构变为由点至面的三维立体结构。

3.拓宽二者沟通渠道的有效性和畅通性。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思想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在高校扩招的新形势下,大学生队伍中“特殊群体”的比例也日趋增加,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相对而言是高校的不稳定因素。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存在,不但影响学生成才和高校的发展,而且还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如何做好对这部分学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使之健康成长,是新时期摆在高校德育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重视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特殊群体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他们思想偏执、心理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问题愈发突出。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往往会引发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恶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的完成和健康成长。因此,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工作,对于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前一项迫切而又非常必要的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

随着高校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择业可双向选择,学生与用人单位相对灵活的就业方式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和挑战。大学毕业生特殊群体往往由于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和综合素质较低而屡屡受挫。因此,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将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因素和社会发展、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是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对精英人才的培养,而应更多地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特殊群体这些一般学生的思想教育,力求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一个学校良好发展的构成因素不只在于师资设置的好坏、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那么,作为占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特殊群体首当其冲的成为高校就业难群体,做好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其步入社会提供基本的保障是高校思想教育不容忽视和义不容辞的工作要求,也是高校长远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高校大学生特困生群体的不良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一个人与人密切接触的集体生活中,特殊群体的消极行为诸如:逃课、痴迷网络、无学习目的、无生活目标等都会潜在地影响着周围的普通学生。由此形成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学生的的个人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存在是大学校园中的不稳定因素,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有利要素和重要保障,对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成因

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是相对于大学生普通群体而衍生出来的概念。本文论及的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自身心理、身体以及学业等方面呈现出某种共同的不良心理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特殊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诸如收入分配差距致使贫富差距的扩大、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都容易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逐渐侵入校园,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蔓延日益侵蚀着大学生思想和身心健康,必然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家庭因素

众所周知,家庭环境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就受父母娇惯溺爱,养成了随意任性、相容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习惯,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应接不暇的事务,他们大多感觉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差的弱点暴露无遗,焦虑、恐惧和茫然使他们变得烦躁不安,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家庭的教育情况令人堪忧。加之,家庭条件的贫富差异,使家庭条件不同的学生产生大小不同的生活压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面临很大的生活经济压力和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有的积极奋进,勤工助学,奔波在兼职工作和学业之间,身心疲惫不堪;有的恣意妄为,消极度日,生活随意不顾及经济的拮据,嗜网成瘾,荒废了学业,长此以往心理终将出现问题。

(三)自身因素

如今的高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从小接触社会的机会甚少。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多数父母娇宠孩子不给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上学放学都是接送到位,孩子很少有独立应对事情的机会和场合。这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了由客观――社会、家庭和主观――个人相结合而产生的通病――学生心智不成熟,独立性差。面对大学生全新的生活时,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和经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极易产生沮丧、抑郁等心理问题。

总之,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形成是这些消极因素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问题是学生个体所处环境的局限影响。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倍受娇惯溺爱导致其动手能力和独立性的锻炼;再如中学教育体制的弊端――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能力的养成教育,缺乏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等。说到底,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只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阶段性问题,正基于此,我们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才更应努力探寻解决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构成分析

(一)单一因素的特殊群体构成

1.经济特殊群体。经济特殊群体分为家庭经济贫困群体和家庭经济富贵群体。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生活中,由于家庭拮据,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加之从小生活环境的制约,使得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一般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常常敏感多疑、自我封闭,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学习上,他们大都靠兼职来勤工助学,工作和学习往往不能照顾周全,成绩平平让他们愧于面对父母的夙愿,从而加大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高校扩招后,大学门槛的降低使家庭经济富贵学生也获得了升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他们不少是官宦子弟,商界后裔,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置身在富裕家庭中的他们,从小就不愁吃穿,养尊处优,认为金钱万能,家人的宠爱和命运的厚爱让他们如温室中的花朵。进入大学后,依赖的个性和脆弱的心灵在前后悬殊的生活中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孤傲骄横的个性使他们有着极强的优越感,不合群和自私的性格弱点使他们极易产生彷徨失措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学业特殊群体。学业特殊群体分为学业成绩低差群体和学业“书呆子”群体。即所谓的“落后生”和“尖子生”群体。由于高校扩招,学生入学时成绩参差不齐。学业成绩低差群体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争取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而服从学校安排进入了自身不擅长学科专业或不感兴趣的学科专业学习后,产生厌学情绪而导致的成绩低下的群体。这类学生有的基础较差,无论如何奋进也达不到理想的成绩;有的消极被动,自暴自弃,进而逃课、痴迷网络,最终落入了学习低差的学生行列中。他们逆反心理和沮丧情绪并存,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学业上“书呆子”型学生是指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或者成绩优秀或者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等杂书的学生群体。前者往往成绩优秀,是班级的尖子生,经常获得奖学金的“好学生”。学习上的专注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学习以外的任何事务都漠不关心,不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使他们易产生偏激和孤注一掷的心理问题。他们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弱,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3.身心特殊群体。身心特殊群体包括生理缺陷学生群体和心理障碍学生群体。生理缺陷学生群体主要是指身体残疾、有缺陷、体弱多病的学生。自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升学的比例逐年增多,虽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不大,但其特殊性不容忽视。由于自身的缺陷,他们大都不能向普通同学那样参加集体活动,自我价值的实现受阻,因此,自卑、忧郁的心理剧增。他们害怕别人嘲笑和异样的眼光,导致自身更加自闭和焦虑。

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是指这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的狂妄自大,唯我独尊,有的孤僻内向,自我封闭,有的愤世嫉俗,仇视社会。一旦遇到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他们往往表现得失落、愤恨、精神压抑,长此以往终将导致心理畸形,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多种因素的特殊群体构成

除以上单一因素导致的特殊群体外,还存在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如就业弱势群体、痴迷网络学生群体等等。这些大学生群体的分类是相对的,有很多学生同时兼有多种类型。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脆弱不堪一击,于是,他们逃避学习,嗜网成瘾,不思进取,成绩落后,成为多种类型相结合的特殊群体。

四、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家庭的期待,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明显地打着时代的烙印,并折射出时代的特点,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探讨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思想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特殊群体的问题。

(一)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高校的心理咨询是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和任务的。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使得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健全心理咨询机构职能,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心理健康专职咨询人员、学生干部从事心理资讯信息员为一体的学校心理咨询三级网络组织机构,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通过新生团体训练、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情景剧等活动掌握和反馈大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同时,高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辅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他们所学专业及专业课程的拓展上,主辅相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培养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力争塑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二) 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

如今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以不仅仅受从前的局限,电子通讯的发展,使得大学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方式。网络的便利使用更受大学生的青睐。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现在流行的QQ群、校内网、开心网等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与学生交流,从其网络日志上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更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情况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把握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状况,实实在在地、认认真真地把学生工作做实。

(三)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拓展教育新思路

高校中辅导员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学生身心健康和树立“三观”教育紧密联系,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地开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新形势下赋予辅导员的新使命,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 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重视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

以往的学校教育一味注重统一管理和模式化管理,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校大学生特殊群体不应只依赖学校和父母的传统管理,应积极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培养自立精神、塑造自强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自我管理,如通过参加有益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身集体荣誉感、提高动手能力等。这种学校与自身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有效合理。同时,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与大学生特殊群体接触密切,他们的言行将潜移默化地对特殊群体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干部的正面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更容易敞开心扉无保留地交流,如能发动学生干部,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将是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一个成效显著有力的支持。

总之,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必须进行及时的、特殊的处理。新时期新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特殊群体,高校应不断更新理念,革新制度,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从而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三型校园”建设研究项目:(0903)

参考文献:

[1]王素萍. 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中“特殊

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山西医

科大学学报,2003,(2).

[2]孔德根. 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成都教育学

院学报,2006,(5).

[3]苏兆杰,方伟.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

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

学报,2007,(9).

[4]付原科. 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特殊群

体的思想教育工作[J].林区教学,2009,

(6).

[5]孙宏发,刘占波. 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

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工作[J].内蒙古农业

大学学报,2009,(1).

[6]边峰. 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浅谈[J]. 理

论界,2008,(8).

[7]郝丽琴,郝凤琴,耿柯平. 高校大学生

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探析[J].白求恩军

医学院学报,2008,(10).

[8]何霭. 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探析[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

[9]王洪军,白杭. 加强高校心理弱势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J].佳木斯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7).

第6篇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全面体现中国精神,有效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顺应国家发展形势,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其民族信仰,积极运用传播学的教育理念,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传播更具实效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能效。

二、现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网络信息时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也逐渐呈开放性特点,对西方的节日与文化更偏爱,崇洋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对中国历史文化却了解甚少,民族精神有所欠缺。此外,很多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缺乏集体意识,注重自我感受。第二,高校大学生群体都为年轻人,他们讲究时尚、追求新潮,各方面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很受家长的溺爱,享受别人对其的关心及重视,不懂得分享,在吃穿住行上,注重品牌与价格,享受别人的羡慕,但却没有体会到家长的艰辛,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困难。

三、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1.培养学生带头人,扩大号召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高效传播,产生积极效果,就应充分注重学生对学生的影响与号召力,加大培养学生带头人的力度,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号召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多性格活泼好动、开朗热情、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他们呈现在外人面前的是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极具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青春与朝气,活力十足,在学生当中有很好的人缘,拥有这些性格的大学生可能是校园学生会成员,也可能是班级某个职位的小组长抑或高校党员,许多学生对这部分学生喜爱并信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善于发现拥有这样性格的大学生,选取部分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利用他们在学生之间的号召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建立民族信仰,助其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丰满的理想目标,对未来发展有具体的规划,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然后通过他们掌握现代大学生的主要思想变化,从而让他们与教师共同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到学生当中。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带头人不仅是教育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者、传递者、号召者,引导他们自发产生传播行为,在学生之间通过日常对话,潜移默化地进行有效传播,起到积极的影响效果,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根据传媒影响论,引领学生思想

所谓的传媒影响论,具体指的是媒体传播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媒体人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虽然传媒不能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传媒的影响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根据这样的效应,来引领学生正确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重视与关注,从而有效提升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不同时期的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实到校园每个角落。在大学生开学之初,重点为学生讲明校内各专业的优势与高校的特点,宣传本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特色课程,让大学新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用积极的态度投入高校学习生活中。在校期间,高校要多组织“爱心活动”“争创文明人”“义务劳动”等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向上的性格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寒暑假之前,高校应加强学生考试时的规范性、自觉性思想教育,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假期时间,锻炼自己,主动兼职,到实际工作岗位中,体会挣钱的不容易,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动态,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懂得珍惜父母给予的一切,学会感恩。社会实践能有效激发大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运用传播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加强完善校园各宣传硬件设施,比如报刊、广播、宣传栏等,改革创新宣传内容,多加入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可以将微博中热议的社会事件或是具有深刻思想教育意义的时事添加到校园报刊中,对其他校园传播媒介也应积极创新,从大学生兴趣入手,先引起他们的关注,才能更好地影响其思想。可以成立校园媒介的学生会部门,让学生会成员进行设计、编写以及排版校园报刊或是宣传栏内容,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并对校园报刊每期的内容产生期待感。此外,高校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力度。可以创建高校官方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以及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培养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网络教育工作,积极与学生展开讨论,突显出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亲切交流。网站及相关社交软件要确保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也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网络教育形式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被他们所接受,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各方面,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思想意识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我国未来发展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作用,就要用传播学角度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有效传播,积极通过实践活动、校园传媒以及网络软件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并使教育渗透进校园每个各角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其建立社会荣辱感与责任感,坚定报效祖国的民族信念,从而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为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长效机制

我国教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精尖人才。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反映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谈到普通高校的学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在19到23岁这个人生最有活力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青春活力,所以普通高校的学生,性格相对都比较外向,与人沟通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个人修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队伍基本已经脱离了大龄化,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以及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影响下,这一部分人群总体上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人群彼此间的生长环境、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人生经历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学习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学习,学习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学习方式由高中的识记性转为理解性,更重视实际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培养。特别是普通高校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专业和不用的研究方向,导致学生学习、科研等都比较分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独立,一般是围绕自身的专业而进行,这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本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满意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然而,随着我国各大高校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低于大学生就业人数,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会逐渐加大,这也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压力。

三、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否认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对教育主体的漠视、缺乏时效性、长效机制不完善等不适应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的问题。因此,虽然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至造成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长效实施的现状。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的学习

当前我国大学生培养方案通常比较注重对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学生管理部门都把大学生教育的重点放在专项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多数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学分、练技能、拿毕业证”。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往往轻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与提高,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专业能力的提高上。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缺乏主体责任意识

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孰重孰轻的比较上,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必然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自觉地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学习中去。

四、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构的途径分析

(一)普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注重以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先锋模范带头意识。

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辅导员如果单纯的对大学生进行外部监督和被动教育模式并不能充分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要以体验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为主,激发和调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先锋模范的带头意识。要将支部民主生活与党员的自我教育紧密结合,定期召开大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发扬民主精神,使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同伴群体教育的作用,强化支部活动的时代感、使命感、亲切感,激发党员兴趣的同时,提高党员同学的自我约束和服务意识。

(二)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班导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班导师是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强化班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职责。班导师处在教学、科研的前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完善班导师负责制,让班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大学生交流,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班导师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靠言传身教,他们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尚的人格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大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班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时常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新能力,鞭策他们努力学习,塑造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导师师德建设,只有真正强化了大学生导师的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也才能为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第8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24—02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做出了通俗的解释,并把它描述成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书中还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具体内容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探讨,他们对于学习型组织所给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组织的持续学习能力,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是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本世纪以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学习型组织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开。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意义

1 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借鉴学习型组织理念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成员能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学习已被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并溶入了组织的血液之中,所以主动学习将替代被动学习,系统化学习将替代零星式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在高校师生中形成学习先进理论的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导功能,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不竭的创新动力

跨入新世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新举措、新作为,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就不可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借鉴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组织学习,不断地超越自我,用系统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了不竭的创新动力,以应变各种环境变化,使高校可以紧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结构变化的步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更积极主动的反应,从而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

3 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心智模式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雕塑期”。如果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较好地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营造一个充满活力、有机合作的学习氛围,创设一个互动合作、多方共赢的学习环境,就能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其“可雕塑性”,使学生寻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适应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4 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高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蓬勃发展,而且可促进高校自身持续健康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教支持。“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应通过发挥这三大职能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维持自身的发展。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可以使这三大职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为学习型组织将学习作为组织的核心活动,以学习推动组织成员的成长,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为高校的三大职能注入了活力,促进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1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先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心智模式就是植根于心中的影响人们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者是图像、印象。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影响着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但又常常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不易被察觉和检视。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用科学的、全新的观点看待世界,就是要把镜子转向自己,改善那些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和印象。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应不断检测自己的思维模式以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既可以提升管理的能力,也较易顺应环境的改变。而组织成员拥有较佳的心智模式是组织成长的基础,一个人只有自己不断“照镜子”,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方能使自己做到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更为出色,更为淋漓尽致。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改善心智模式为先导,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转变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陈旧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的新观念,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时代气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要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既敢于批判自己,也敢于突破极限,既讲个人需求,也讲理想信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整体的利益。

2 以建立共同愿景为基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建立一个共同的组织愿景。建立共同愿景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前提,它为有效开展组织学习提供能量。共同愿景的建立应以个人愿景为基础,为此应持续不断地鼓励组织成员构筑自己的个人愿景,通过沟通、分享和聆听彼此的愿景进一步明晰大家共同想要实现的未来目标。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全体成员共同的目标,凝聚着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有了这个共同愿景,才有了为之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学习型组织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十分相契合的。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共同愿景必须围绕大学生成才而展开,为学生成才服务,既要构筑学校层面的共同愿景,又要构筑各级管理团队直至班级层面的共同愿景。要能够听到每一个人的声音,让组织决策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学生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创造性张力,将产生显著的效果,会促使师生更快地成长。将纷繁的个人愿景整合为集体的共同愿景,将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追求卓越的本性,进而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

3 以自我超越为突破,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

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用创造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一方面应提高个人的能力,挖掘内心向上的欲望和潜能,以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对待生活;另一方面,应追求精神上的成长,在生命中延续创造性张力,使生命活得更有意义。这两方面都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追求。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恰当地运用自我超越可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为此应树立强烈的激励意识,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帮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实现目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自我超越”这一突破口,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进集体的整体超越,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

4 以系统思考为核心,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功能

第9篇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它在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尤其是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中显得更加突出。现在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模式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的成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育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是十分有益的,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突破以往的教育模式,用全新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其在思想上不断进步。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

1.价值观模糊,自律意识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到校园以后其法制观念相对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这些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遭受着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道德观念和思想上仍然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就其自身而言,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行为习惯,且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当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有少数人选择了自我利益,这就说明,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2.自我控制力不强,缺乏社会阅历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很多,他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前所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其去操心。当他们迈进大学的校门之后,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与照顾,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处理,这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安的情绪。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成效

1.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可以说是各大高职院校向大学生展开思想教育的一个主渠道,是每所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在开展该项理论课程教学时可以将社会发展趋势与每位学生的特点相结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特点,与目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改革的手段多方位结合,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关注形势与政策教育。

在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也变得个性化和多元化,他们的自我主见开始越来越凸现出来。倘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符合其需求,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再加上学校相应规范不是很严格,学生就会不重视甚至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候要讲究教育艺术,这样才能够充分将成果显现出来。

2.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充分用网络新媒体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运用在政治教育中。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实践和网络媒体相结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长组织其去学校周边的社区或者养老院等地做义工。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上建立论坛,让老师和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交流,老师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3.师资队伍建设利于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将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队伍加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而形势与政策课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在许多高校辅导员都承担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加强对自身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的理解,与之专业相关的教师可以将教育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主要职责。就学生而言,有这样一个高质量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来引导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将对给其学习和生活及其他方面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三、小结

总而言之,从长远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改善自己进行形势与政策相关的教育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感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以激发出来,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梅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