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教师思想工作

时间:2022-08-08 23:18:28

导语:在小学教师思想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教师思想工作

第1篇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为首的主导地位。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首先是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取得共识,真正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主导地位是由秩序的功能所决定的。德育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功力作用,德育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保证作用。因此,从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必须更新育人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四坚持”、“四抓”。即坚持德为首,抓“五育”并举,坚持面向全体,抓后进生的转化;坚持全程负责,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全面丰收,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上。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增强全员德育意识。这种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共识,才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根本所在。

二、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游戏、谈天、日常生活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这就要求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些,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以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让学生明确我们周围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看问题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辨别能力。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学习呆板、枯燥的德育内容如同嚼蜡,当然谈不上德育的实效了。只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学生。

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中小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三、倡导主体性的德育活动

主体性德育活动,就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认知冲突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比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参加社会劳动、开展军训、野炊等,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培养他们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社会信息,防止和抵制精神污染,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四、德育要知行结合。部分学生知与行的脱节现象严重,道理人人都懂,标准人人清楚,但是缺少正确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当前德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把德育的途径――知、情、意、行,叫做德育过程,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常常把知、情、意、行割裂开来,认为“知”是最主要的,比较多的精力都花在让学生“知”上了,把德育的任务也仅仅局限在“知”上,而把最后要形成的性感意志转化成行动这一重要的一环并不看成是德育的责任。

五、德育工作的多途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学校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任何社会的学校教学,总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把德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古今中外教育规律。谁忽视教学这条德育的主渠道,谁就失去德育的主阵地。

(一)要抓好中小学思品课主阵地。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又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每位教师工作者都要十分重视教材中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小懂得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做到内外协调。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做到上主果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空洞,乏味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二)抓好班主任一条线。班主任是班级的骨干,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辛勤劳动。班级的德育工作,日常管理要求到位,坚持常抓不懈,尤其是要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做好“结对子”,“一帮一”全班红。

(三)是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尽可能使每堂课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良好作用。

第2篇

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本人承担了三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实践环节 思想教育 分析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普遍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但是实践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却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特别是较长时间的校外实训,学校虽然落实了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但校外导师大多是企业的师傅,由于自身的工作关系,他们能够胜任学生工作上的指导,却无法承担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导致一些学生思想上的迷茫无助,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本文以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学生实训期间的思想调查,对这一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探讨。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环节学生思想调查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在第三学年设置大约一学期的校外实训环节,至今已实施了四届,在实训环节中不断暴露出一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今年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思想跟踪调查,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5%的同学在实训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我们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汇总:

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环节学生思想问题分析

针对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确定了学生出现这种思想问题的原因。

2.1 不适应工作环境的原因分析 校外实训环节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是初次离开校园,走进施工企业。刚开始很多学生比较有新鲜感,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面对施工工地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就会感觉一些美好的愿望逐渐破灭,适应不了工作环境。究其原因:一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小圈子”进入开放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现实与预想有差距,就会觉得不适应;二是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变成了准职业人或社会人,由于对角色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身在企业,心为学生,自己的角色没有转换过来。三是时空发生了变化。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个人的自由度相对较高,弹性空间也较大。到了企业或用人单位,学生的生活或工作的规律性强,受到诸多约束或限制,个人的空间相对缩小,难以忍受。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变化,不适应工作环境就在所难免了。

2.2 不能正视岗位分配的原因分析 学生在学校学了10多年,终于踏上施工岗位,很多学生都想大展身手,期待做出一些表现,受大学生精英时代的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很高,有些大学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仍然存在,因此一旦分配的岗位不如其所想,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往往工作环境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里落差,感觉无处发挥才能,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应该说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学校老师对大学生定位的教育,这种学生有所减少,但还是有的,这个问题仍然是应该重视的。

2.3 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挫折的原因分析 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事事包办。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退缩、放弃,缺乏知难而进的精神。

2.4 与同事沟通有困难的原因分析 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在学校又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一旦离开了学校和父母,缺乏与人沟通的主动性,不善于与人交往共事,从而产生思想问题。

3 校外实训环节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的校外实训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重视校外实训环节的思想教育工作。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为校外实训环节思想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一下内容:

3.1 重视心理疏导教育 心理疏导教育非常重要,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进入开放的社会,容易把问题想得简单、天真、美好。一旦遇到挫折,又以偏概全走“极端”。按照我校的经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可以落实到指导老师身上,因为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只有10名,实训期间他们是和学生联系最多最密切的,对学生的情况也最了解,指导教师不但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更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3.2 生活方面的关心与引导 由于学生校外实训的施工现场的条件与学校相比,要差很多,比如健身器材、健身场地、食堂条件等。有些实训单位路途比较远,交通不便,学生感觉比较辛苦,体力也会有些透支。与学校简单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企业学生会感觉到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难相处。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抗挫折的的能力。这些教育平时会在学校就应进行,当实习过程中困难来临时,更要帮助他们积极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3.3 工作方面的引导与指导 学校虽然有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但主要以学为主,企业则以真做为主,还有质和量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和重点、学习的形式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更何况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工作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能把它一股脑推给校外指导教师,这也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够对理论和实际的转化,以及工作中的难题作出解答。

4 学校对校外实训环节思想工作的重视

4.1 成立专门的校外实训思想教育工作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负责校外实训环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4.2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内容等。

4.3 必须建立实训学生的信息库,信息库包括学生各种类型的联系方式及其关系密切的朋友或亲戚的联系方式,同时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实训单位的具体情况等。

4.4 对校外实训的学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思想教育。

5 结束语

总之,开展校外实训环节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是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多层次与多途径及多形式相结合,这样校外实训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成效,才能够真正提高校外实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耿保荃.高职院校落实顶岗实习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职教论坛,2009(1).

第4篇

本文以G大学为例,分别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层、学生,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G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全面的造就,更要把在校的学生培养成思想素质过硬、“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健全、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对后一部分的培养则需要高校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但目前高校学生思想现状则是令人担忧的: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伦理道德底线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个结果的出现与高校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缺位或定位不准确有很大关系。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继承了西方工业社会的科层制管理体系,在追求了效率、公平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出现缺失。为此,中办联合国办在2004年8月共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2006年,主席又提出了“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同样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在伦理道德层面的缺口提出了警示。以上两个指导性纲领的出台,也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指导方向。

国内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相径庭,作者以G大学为研究个案,对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地挖掘,并发现制度层面的问题(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度)。此论文弥补了国内目前在此类研究论著方面仅倾向于微观层面的不足,并分别从管理层和学生之间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

一、G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状况

1.自然情况。G大学是我国高等院校。学校共有15个院(系),在校学生(本科、研究生)22 026人;包括处级干部在内的专职学生干部91名,其中辅导员51人。平均每个辅导员负责432名学生。该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两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本文主要针对后者进行阐述。

G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负责除了“两课”教学任务以外的在校学生所有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的全部事物。管理结构自上而下是科层制度。

2.G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现象。为了量化说明G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作者按G大学工、理、管、文四类学科的比例、性别比例,并且均衡了四个年级的人数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在这些问卷中,有103人(89.57%)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多或少地表示出不满的情绪。不但学生的反映如此,对专职学生思想工作干部进行访谈的时候也了解到很多建议和意见。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管理者、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

现象1:

G大学学生工作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目的是把学生工作程序化,做到“凡事必留痕迹,痕迹必可追溯”。体系把学生工作细化为10个一级指标和90多个二级指标,绝大多数都要进行文字整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打乱了学院的工作安排。目前情况是:很多记录是在学校检查之前突击补的。(为什么好的想法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现象2:

在G大学,涉及学生工作的有4大部门,14个科室。所有科室布置的工作都需要由各院系学工办的4~5个人完成。(“一头沉”的工作模式是否合理?)

现象3:

学校有一个针对基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干部的聘任文件。大意是本科生毕业后留校担任2年基层学生工作干部,然后具有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简称“2+2”。观察得知,学生干部队伍里流动最快的就是“2+2”辅导员。(制度、政策是否把握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的源头?)

现象4:

学校每年都有百多人因各种原因退学、留级,其中网络迷恋是其主要原因。(学生自身对网络的痴迷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现象5:

2007年5月,学校召开紧急会议。议题是要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深入排查。事情的起因是近日高校屡次出现学生自杀现象。而省内某媒体对此事做了不实报道,这在学生中间引起不良影响。(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有多大?)

现象6:

学生经常反映学校食堂的水果很贵,但又乐衷于购买和食堂价位一样、甚至更高的水果摊的水果。(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是否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沟通存在的问题?)

二.对现象的分析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在学生工作中出现的不和谐片段。可以将其归结为管理层次的问题(现象1、2、3)、学生的问题(现象4、5),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问题(现象6)。

1.首先分析管理层次的问题。G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是科层制的。科层制追求效率、稳定和公平,这是其得以存在的基础。但它又有着明显的弊端。科层制过度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的作用。规则的更迭总是落后于人的行为。而规则却又限制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另外,物质刺激也是科层制得以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人们为了更多地得到它,而把本应作为“手段”的物质刺激作为目标去追求,而丧失了在组织中的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情感支持。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学生工作的价值就是把他们塑造成个性鲜明的人才。如果硬要把他们变成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学校的职能和部队也就相差无几了。而G大学当前的学生工作恰恰就扮演着“模具”的角色。“凡事必有痕迹,痕迹必可追溯”是针对个案,是否需要全面铺开呢?严格的规则的确能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但高校毕竟不同于生产流水线。“个性化发展”不是针对个别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都要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而G大学把这个范围划的太小了。

2.其次看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似乎更复杂一些。因为它的产生是个人、同学、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都说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片净土。之所以说它是“净土”,因为相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高校少了一些喧嚣、少了一些功利色彩,人与人之间更单纯、更直接,笔者认为,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不被系统殖民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日常交往实践的核心,它是扎根在日常交往实践中的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对货币和权力的追求逐渐从“手段”转变成“目标”,货币和权力占据的生活世界的主要位置,而对生活世界的追求逐渐沦丧。这就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它是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的结果。

这一现象在我国也非常普遍,高校同样不能幸免。学生为了达到目的,攀关系、送礼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类社团活动中,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其理由竟然是“大学学到的知识在单位用不到”。

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与其对大学的认识,以及家庭、社会、网络世界对其影响息息相关。现在大学生普遍“早熟”,这种所谓的“早熟”让他们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当做“确定”和“必然”来认同,缺少对信息的甄别。当错误、消极、扭曲的信息进入他们的视野后,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背景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表现出来的就是上述的现象。

这也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每一方都承担着必要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片净土保持真正的纯净。

3.最后再看学生与管理层之间的互动。在我国,“上大学”属于“卖方市场”。高校对学生的“挑选”造成了学生与管理层的地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入学前是被双方认可的。学生在入学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希望与管理层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而管理者为了更方便的实行管理,却维持这种不平等。再加上后期沟通不畅,激化了这一矛盾,进而引发了管理层与学生之间不和谐的音符。

三、构建一个更合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对于G大学来说,要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从管理层、学生,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管理层要解决管理机制的问题。

1.对现有学生工作机关部门进行整合。

2.重新定位ISO9001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的执行方式。

3.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脉络,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其次,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最后,要解决的是二者之间结构问题。

1.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为事务性工作和思想工作两部分,并在职能上要清晰划分出来。

2.提升班主任的作用,把现有的从上至下的二维线型结构变为由点至面的三维立体结构。

3.拓宽二者沟通渠道的有效性和畅通性。

第5篇

1.思政教育过于重视理论致使管理工作问题凸显

通过对现代高效的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得知,目前的高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课本教学,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导致很多高校仅仅进行填鸭式教学,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思想教育。很多思政教育都在课本中进行,脱离了现实,使得很多现实的思政问题成为纸上谈兵。很多学生在进行思政学习后,对于思政本身的要求和变化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学生自身的思政教育效果很差,不能够达到思政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由于很多高校?τ谒颊?教育中学生的主要地位没有全面的认识,导致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政教育分析,为学生的思政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导致问题频发。

2.教师工作开展不深入,自身的素质不达标

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目前进行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具有素质偏低的缺点。而且从很多教师对职业道德操守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无法做到言传身教,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认知程度较低。很多教师甚至讲课和教授相应课程的时候,都受到学生的排斥。目前的高校对学生的成绩具有绝对的重视,导致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认知较差,教师自身的素质偏低,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和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对接。

3.教育工作与实践脱轨,进而致使管理工作止步不前

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时候,需要将教育工作和实践经验进行相应的结合,以此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灵活运用。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从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情况来看,目前无法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经验指导,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创新和融合实践所导致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一般比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相应的理论课程无法做到结合实际,导致工作方式比较传动,无法满足学生的时代要求。

2 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促使学生全面且健康的发展

高校是学生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对其未来的人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今又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型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就需要有正确的政治理论作为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具备抵制社会不良信息的能力。

2.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发展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积极面对生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美好的生活。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磨练自身的意志,树立坚定的目标,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实现自主发展。

3.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创新观念、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1.基于思想教育的内容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体系

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一个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有了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才能使各项管理工作在具体运行中规范化、科学化。而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科学的理论起支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于学生管理制度中,将有利于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证管理制度在政治方向中的正确性。

2.强化思政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项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实践活动的进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观念则会将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在学校教育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就要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思想,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观念,从而有利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

3.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经历。当今时代各类信息事件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对于还没有迈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强化校风,建设学风

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情况又直接受该学校的精神文化面貌的影响。强化学风、校风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5.管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工作,其中,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是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学生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个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时,就需要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素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处理管理工作。

第6篇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全面体现中国精神,有效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顺应国家发展形势,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其民族信仰,积极运用传播学的教育理念,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传播更具实效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能效。

二、现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网络信息时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也逐渐呈开放性特点,对西方的节日与文化更偏爱,崇洋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对中国历史文化却了解甚少,民族精神有所欠缺。此外,很多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缺乏集体意识,注重自我感受。第二,高校大学生群体都为年轻人,他们讲究时尚、追求新潮,各方面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很受家长的溺爱,享受别人对其的关心及重视,不懂得分享,在吃穿住行上,注重品牌与价格,享受别人的羡慕,但却没有体会到家长的艰辛,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困难。

三、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1.培养学生带头人,扩大号召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高效传播,产生积极效果,就应充分注重学生对学生的影响与号召力,加大培养学生带头人的力度,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号召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多性格活泼好动、开朗热情、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他们呈现在外人面前的是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极具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青春与朝气,活力十足,在学生当中有很好的人缘,拥有这些性格的大学生可能是校园学生会成员,也可能是班级某个职位的小组长抑或高校党员,许多学生对这部分学生喜爱并信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善于发现拥有这样性格的大学生,选取部分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利用他们在学生之间的号召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建立民族信仰,助其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丰满的理想目标,对未来发展有具体的规划,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然后通过他们掌握现代大学生的主要思想变化,从而让他们与教师共同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到学生当中。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带头人不仅是教育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者、传递者、号召者,引导他们自发产生传播行为,在学生之间通过日常对话,潜移默化地进行有效传播,起到积极的影响效果,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根据传媒影响论,引领学生思想

所谓的传媒影响论,具体指的是媒体传播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媒体人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虽然传媒不能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传媒的影响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根据这样的效应,来引领学生正确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重视与关注,从而有效提升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不同时期的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实到校园每个角落。在大学生开学之初,重点为学生讲明校内各专业的优势与高校的特点,宣传本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特色课程,让大学新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用积极的态度投入高校学习生活中。在校期间,高校要多组织“爱心活动”“争创文明人”“义务劳动”等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向上的性格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寒暑假之前,高校应加强学生考试时的规范性、自觉性思想教育,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假期时间,锻炼自己,主动兼职,到实际工作岗位中,体会挣钱的不容易,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动态,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懂得珍惜父母给予的一切,学会感恩。社会实践能有效激发大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运用传播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加强完善校园各宣传硬件设施,比如报刊、广播、宣传栏等,改革创新宣传内容,多加入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可以将微博中热议的社会事件或是具有深刻思想教育意义的时事添加到校园报刊中,对其他校园传播媒介也应积极创新,从大学生兴趣入手,先引起他们的关注,才能更好地影响其思想。可以成立校园媒介的学生会部门,让学生会成员进行设计、编写以及排版校园报刊或是宣传栏内容,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并对校园报刊每期的内容产生期待感。此外,高校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力度。可以创建高校官方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以及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培养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网络教育工作,积极与学生展开讨论,突显出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亲切交流。网站及相关社交软件要确保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也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网络教育形式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被他们所接受,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各方面,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思想意识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我国未来发展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作用,就要用传播学角度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有效传播,积极通过实践活动、校园传媒以及网络软件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并使教育渗透进校园每个各角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其建立社会荣辱感与责任感,坚定报效祖国的民族信念,从而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为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结合;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十分迅速地发展,然而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在学生工作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传统枯燥、单一、僵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发挥良好的作用,极大地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发展,将新兴的、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以促进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以及毕业就业等能力上的提高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本文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可行依据

1.做好学校社会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的补充与完善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多年,并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由于经济社会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的限制,我国在近几年才开始在高校内实行这一工作机制,并且事业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初期状态,没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随着我国专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上海、深圳等一些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也已经开始了将学校社会工作应用到了中小学的校园中。例如深圳市的盐田区各个中小学已经基本实现了“一校一社工”的全面覆盖,这一学校社会工作机制在盐田区内中小学的实行,对于提高学校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与推动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其实在工作的性质与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上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然而作为一种先进的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与课程教育改革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实践锻炼、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和榜样树立等方法来实现,然而这种有目的的建议方法即呆板生硬、缺乏活力又十分枯燥,而且还存在着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忽视问题,因此不但不能起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的过于刻板、教条,打消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

而学校社会工作却具有十分灵活的工作方法,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学校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等形式来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疑惑进行界定,并根据问题提出几种具体的工作方法,这种人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理论与工作方法是建立在对学生们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观尊重与照顾的基础上的,并对学生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明确,十分符合高校学生们的需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补充,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整体水平。

2.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延伸和项目范围的扩展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利用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这两种方式来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政治观等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在之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提高高校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与工作压力与社会压力等也随之加大,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而人际交往问题与毕业就业等问题都极大地困扰着他们,这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整合

1.问题学生对症下药――个案辅导

辩证唯物主义中有这样一条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要想促进问题的解决,就应该以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研究。高校在进行学生工作时也应该适当地对这一工作原理进行借鉴与利用。对于那些“问题学生”,用对待普通学生的方法去教育是很难起到良好效果的,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学校社区工作中的个案辅导方式来加强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细心研究这些学生的特点,然后对症下药,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展开。

通常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直接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一些专业的社会技术与知识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从而有效地提高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而且个案辅导这一工作主要以帮助学生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目的,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自主的探索求知指导工作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学生人格的健全与行为的完善,促进其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

2.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小组工作

作为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小组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为个人,小组中的人通过互相帮助与协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组内成员的素质与能力,促进小组内个人、整个小组以及整个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与教育,能够激发小组内工作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为其他人提供各种积极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提高小组内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创新能力,学生们能够在小组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提升各自的能力与素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内成员进行集体性的学习、娱乐活动,或者加强各个小组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并且这种工作方式十分受大学生们的欢迎。

3.创建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社区工作

社会学中将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称之为社区。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社区。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公寓的管理上,而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则是对学生整体的忽视。而学校社会工作则主要将高校的学生整体作为其工作对象,通过计划与举办各种集体活动来推动高校学生各种问题的解决,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在集体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也会越来越强烈,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助与互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三、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24—02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做出了通俗的解释,并把它描述成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书中还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具体内容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探讨,他们对于学习型组织所给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组织的持续学习能力,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是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本世纪以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学习型组织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开。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意义

1 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借鉴学习型组织理念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成员能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学习已被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并溶入了组织的血液之中,所以主动学习将替代被动学习,系统化学习将替代零星式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在高校师生中形成学习先进理论的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导功能,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不竭的创新动力

跨入新世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新举措、新作为,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就不可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借鉴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组织学习,不断地超越自我,用系统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了不竭的创新动力,以应变各种环境变化,使高校可以紧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结构变化的步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更积极主动的反应,从而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

3 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心智模式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雕塑期”。如果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较好地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营造一个充满活力、有机合作的学习氛围,创设一个互动合作、多方共赢的学习环境,就能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其“可雕塑性”,使学生寻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适应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4 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高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蓬勃发展,而且可促进高校自身持续健康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教支持。“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应通过发挥这三大职能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维持自身的发展。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可以使这三大职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为学习型组织将学习作为组织的核心活动,以学习推动组织成员的成长,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为高校的三大职能注入了活力,促进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1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先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心智模式就是植根于心中的影响人们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者是图像、印象。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影响着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但又常常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不易被察觉和检视。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用科学的、全新的观点看待世界,就是要把镜子转向自己,改善那些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和印象。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应不断检测自己的思维模式以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既可以提升管理的能力,也较易顺应环境的改变。而组织成员拥有较佳的心智模式是组织成长的基础,一个人只有自己不断“照镜子”,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方能使自己做到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更为出色,更为淋漓尽致。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改善心智模式为先导,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转变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陈旧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的新观念,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时代气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要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既敢于批判自己,也敢于突破极限,既讲个人需求,也讲理想信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整体的利益。

2 以建立共同愿景为基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建立一个共同的组织愿景。建立共同愿景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前提,它为有效开展组织学习提供能量。共同愿景的建立应以个人愿景为基础,为此应持续不断地鼓励组织成员构筑自己的个人愿景,通过沟通、分享和聆听彼此的愿景进一步明晰大家共同想要实现的未来目标。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全体成员共同的目标,凝聚着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有了这个共同愿景,才有了为之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学习型组织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十分相契合的。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共同愿景必须围绕大学生成才而展开,为学生成才服务,既要构筑学校层面的共同愿景,又要构筑各级管理团队直至班级层面的共同愿景。要能够听到每一个人的声音,让组织决策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学生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创造性张力,将产生显著的效果,会促使师生更快地成长。将纷繁的个人愿景整合为集体的共同愿景,将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追求卓越的本性,进而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

3 以自我超越为突破,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

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用创造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一方面应提高个人的能力,挖掘内心向上的欲望和潜能,以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对待生活;另一方面,应追求精神上的成长,在生命中延续创造性张力,使生命活得更有意义。这两方面都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追求。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恰当地运用自我超越可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为此应树立强烈的激励意识,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帮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实现目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自我超越”这一突破口,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进集体的整体超越,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

4 以系统思考为核心,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功能

第9篇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它在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尤其是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中显得更加突出。现在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模式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的成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育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是十分有益的,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突破以往的教育模式,用全新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其在思想上不断进步。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

1.价值观模糊,自律意识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到校园以后其法制观念相对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这些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遭受着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道德观念和思想上仍然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就其自身而言,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行为习惯,且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当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有少数人选择了自我利益,这就说明,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2.自我控制力不强,缺乏社会阅历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很多,他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前所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其去操心。当他们迈进大学的校门之后,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与照顾,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处理,这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安的情绪。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成效

1.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可以说是各大高职院校向大学生展开思想教育的一个主渠道,是每所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在开展该项理论课程教学时可以将社会发展趋势与每位学生的特点相结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特点,与目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改革的手段多方位结合,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关注形势与政策教育。

在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也变得个性化和多元化,他们的自我主见开始越来越凸现出来。倘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符合其需求,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再加上学校相应规范不是很严格,学生就会不重视甚至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候要讲究教育艺术,这样才能够充分将成果显现出来。

2.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充分用网络新媒体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运用在政治教育中。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实践和网络媒体相结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长组织其去学校周边的社区或者养老院等地做义工。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上建立论坛,让老师和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交流,老师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3.师资队伍建设利于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将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队伍加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而形势与政策课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在许多高校辅导员都承担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加强对自身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的理解,与之专业相关的教师可以将教育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主要职责。就学生而言,有这样一个高质量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来引导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将对给其学习和生活及其他方面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三、小结

总而言之,从长远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改善自己进行形势与政策相关的教育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感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以激发出来,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梅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