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

时间:2022-06-07 19:47:25

导语:在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 实践教学 课外项目实训 以测促学 以赛促学

一、前言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成熟,现代办公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信息技术在办公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机构、信息产业链中的企业,也会对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提出更多需求。因此,学生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办公的需求, 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重要举措。[1]

二、现有教学与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学生计算机技能入学基础

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高中时由于高考的压力,几乎没有时间来接触计算机,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很差,来自于乡村学校的学生甚至于计算机操作技能零起步;对于小部分对口高职班级的学生,在中职时候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但由于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或对学生训练要求松紧不一,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掌握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课时间为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4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

现有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信息搜索与交流、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操作等为主。

3.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需求分析

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办公业务主要是通过手工来完成的,势必带来工作效率低、资源浪费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办公自动化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政府机关以及大大小小的企业里。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多,深入到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办公自动化能够帮助我们对信息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提高办公效率。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2]

4.现有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

通过我们与相关用人单位研讨发现,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与我们的课程设置还有一定偏差,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①文字处理的基本能力不够熟练;

②数据处理能力不够深入,特别是复杂函数应用能力;

③不具备图形图像简单处理能力;

④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能力有待提高。

为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从事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我们应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从能力培养出发开发教学计划、以能力为本位构筑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财经类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基本思路

“教、学、做、测、赛”相结合,突出财经学院的特色,为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实用为原则,突出计算机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流程,突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获取岗位资格证书。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四、财经类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方案

1、课程内容建设

将原有的以系统知识为体系的课程内容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内容设置,先按社会需求划分各功能模块,再将各功能模块按照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能力从入门、基础、应用到综合的过程来设置课程。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确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我们多方探讨,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案,紧扣能力培养中心,合理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1、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彻底打破原有的以系统知识为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将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划分成几个模块,实现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实践教学,保证学生进行技能反复训练时间占整个课程环节50%以上。每项技能模块都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更具实效和质量。

2.2、课外项目实训作业,弥补课堂时间不足

财经分院各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只给《计算机基础》安排了一学期约72学时的课内教学时间,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时间要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计算机相关内容的操作。课外作业以项目实训的形式布置,加强学生的动力操作练习,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创新能力。有的项目实训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锻炼了学生分工作、共同研究主题、商量计划、具体实施、总结经验的团队合作能力。

2.3、以测促学,掌握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上课,定期测试学生的练习效果,如录入技术,可以两周随堂安排一次测试,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现阶段练习的效果,发现学生效果不佳,及时查找原因,帮助学生提高练习效率。课外项目实训活动中学生完成的作业要及时收集,并进行成绩评定,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内容要及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2.4、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激励学生刻苦训练计算机录入技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技能目标要求,每年定期举行“计算机技能大赛”。

2.5、实训室实现开放管理

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微机实训室向财经分院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实训室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炼,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优势,自我发展,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动态,促进自我知识更新。

结束语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财经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是财经类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关键,也为财经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岗位要求 高职 国际贸易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46

根据笔者从近三年南通市商务局与南通市人才市场联合举办的多场外贸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了解到,许多外贸企业为缓解欧债危机对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纷纷高薪吸引外贸人才,并加大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无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外贸工作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综合技能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大部分不能立即胜任工作,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具备外贸企业岗位要求的各项技能。

1 国际贸易岗位设置及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包括中职、高职、本科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单证员、核销员、外贸会计、涉外秘书、外贸经理助理等。笔者从人才市场了解到,招聘中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货代员,其他岗位对应聘者知识能力、从业资格的要求较高。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岗位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

从表1可看出,较高的英语水平、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熟悉外贸业务流程、较强的沟通能力是毕业生从事这些岗位的基本要求。而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由于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及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上岗初期完成工作任务有较大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方面,应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切实培养学生各项技能,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高职院校基于岗位要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的建议

2.1 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第一,外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希望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高职院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计划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以企业家讲座指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和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第二,对外贸易工作流程性强,强调团队合作,相互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同事的沟通,与货运、保险、商检、海关等机构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必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商务沟通、商务谈判课程时可以邀请外贸业务员参与授课,传授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沟通技巧。

第三,外贸业务中函电的处理、单证的制作、与客户的交流都离不开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英语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课时,最好邀请外籍教师任课;二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熟练的办公系统操作能力是外贸人员必备的基础技能。如熟悉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电子邮件处理往来函电;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出现在对外贸易中,学校应增设电子商务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运作模式。

2.2 以技能培养为抓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专科的本质区别所在。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对理论性知识只需作基本介绍,以“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环节,多方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

第一,增加实践课时比重,加大实训资源投入。从外贸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看,高职院校应增加办公软件操作、英语听力口语训练、外贸英语函电、单证制作、货运实训、报关报检操作、外贸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训软、硬件的投入,购买与行业岗位要求最为贴近的软件并及时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拟操作环境。

第二,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渠道。校企合作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请进来”,约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介绍行业最新动态、工作经验、创业经历等;聘请行业能手担任实训课程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传递最新行业信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校本教材编著、实验实训室建设,参加课题申报、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制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走出去”,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赴合作企业交流学习、顶岗锻炼,吸取行业最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机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第三,鼓励学生考证,开展“课证融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参考指标,以技能证书、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标准之一。上述国际贸易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为帮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顺利取得这些资格证书,学校应开展“课证融合”,在平时授课时即融入行业考证内容,强化技能教育,为学生顺利就业增加砝码。

2.3 以地方经济为依托,打造行业特色专业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对既熟悉对外贸业务又有行业基本知识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特色行业,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融入行业知识的介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为毕业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又服务了地方经济。以笔者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南通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的出口约占南通出口总额的1/3,各类招聘会上,纺织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南通的高职院校可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过程中,将纺织行业特色嵌入专业实践教学,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融合到纺织外贸业务中。

参考文献:

[1]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2]周惠娟.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建设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93-01

1 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已经作为基本工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即将入校的高职学生来说,初高中阶段已经开设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因此对于大学阶段的《办公自动化技术》而言,面临的是大部分操作知识已经获取的事实,《办公自动化技术》课程面临急需教学改革的问题,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应用时操作技能差,进入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素质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项目实施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心、脑、手、眼共同参与学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再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满足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职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行动为导向,任务驱动为原则,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进行整合,将整个课程设计为四个模块,七个训练项目。既涵盖了原有的知识点,又从各类办公自动化的实际任务出发,将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有机融合,重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设计和岗位任务能力项目的训练,充分考虑岗位的实用性,以项目为载体,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改革设计原则遵循“6+2”原则。“6+2”原则是:

“6”指的是: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外语内容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上课的形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要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的方式。

通过“6+2”原则体现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体现三个方面的原则: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3 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通过对在校学生知识目标需求的调查和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能力、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以岗位需求为第一的原则,确定以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设备为讲授对象,将理论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重点介绍微软公司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课程主要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办公自动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3.1 依托精品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建设

《办公自动化技术》精品课程自2009年启动建设至今,从院级升级为省级建设课程,借助建设的契机,将本课程教学资源陆续上网,对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学生,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网上学习”和“与教师面对面或通过教师网上辅导、答疑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主性学习。通过在线测试、题库等项目的练习,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环节。

3.2 借助高新技术考试站,全面提高学生技能

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隶属于我院计算机系,是经劳动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通过借助高新技术考试站,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采用现场上机操作考试的方式,取得办公软件应用技能模块操作员证书,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技能的教学目的,更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

3.3 实施能力项目训练,更好地完成过程管理

本课程的模拟能力训练项目是“正保教育杯”技能大赛的宣传、组织、报名及考试安排、成绩统计、分析、总结。这个项目用以下7个项目支撑:搜索“正保教育杯”ITAT技能大赛有关信息、制作大赛的通知、制作大赛宣传海报、大赛报名统计、大赛成绩分析汇总、大赛成绩通知单、大赛总结演示文稿。授课全程中需要完成相应的项目作品。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评分标准来达到过程管理。

4 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的目的之一是检测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最终效果。早期的教学活动是由任课教师自己组织考试的过程:自行拟定试卷、自行批阅和确定学生的成绩。本课程考试成绩由实训项目成绩和参加高新技术考试站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级)成绩来确定,完全实施考教分离,对于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签订中心统一核发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简称OSTA证书)和美国ATA公司颁发的合格证书。为今后学生实行岗位准入控制的相应职业作为必备的上岗证。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技术》课程以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教并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将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将课程教学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相结合;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想结合;为学生创建多样化、多渠道、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构建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特点的、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程龙.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3]胡慧.基于行动导向的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研究[J].办公自动化,2009(10).

第4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办公软件的应用,还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使用,并要求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拓展能力,以便顺利承接各专业后续课程和计算机综合应用领域前沿知识,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课程。该门课程受众广、实践性强、课程要求高,是除学生专业知识外,在职场上用到最广泛的技能之一。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硬件配备和教学方法改革上,要紧贴社会需要,而在考核上又要精准有效,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掌握相关知识点,促使学生综合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发展。

2课程的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基础较差

学生入学时,受到地域、教育经历、家庭背景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使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大的差距。根据我院近几年的生源来看,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分析后约有71.9%的学生反映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太熟练,其中的23.8%表示很不熟练。在授课过程中,有些同学从没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当他们在实际上课中面对计算机时会产生恐惧,害怕跟不上进度,或者遇到困难时就一直抱怨退缩。有的同学虽然用过计算机,但主要是用来玩游戏或上网,所以他们对一些办公软件操作还是不熟悉,甚至因为长期使用计算机键盘不规范的操作,使得有些同学在打字录入时指法错误,需要授课过程中不停的纠正。而近几年随着高职生源基础知识素质的整体下降,即使这中间有中职对口招生的增长,他们在中职已经学习过了一些计算机的知识,但总体上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处于下降的趋势。

2.2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程度

在过去,本门课程通常采用平时成绩和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作为考核的标准。在试卷的知识分布、试题的数量和难度来说,都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虽然我院每次考试都有90%以上的通过率,通过率一直处于全区前列,但从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来看,离社会实际工作差距仍然巨大。这其中包括很多高分通过考试的学生,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存在严重欠缺。

2.3授课实现全机房环境实训

该门课程实践性极强,教学内容90%都离不开操作。随着近几年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实训设备配备相对充足,使得这门课的授课完全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下进行。相比传统教室授课,再统一到机房实训的模式,直接在机房授课,教学更直观,学生接受到实践、消化巩固知识更高效。

2.4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大多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即使没有自己的OA系统,很多文件的处理也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高职学生无论是何种专业的都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课程在教学需求、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势上的要求。我们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其中有效问卷240份。从统计结果来看,97.1%认为开设本门课程有必要,而在毕业生中,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

3改革措施

3.1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计

“学以致用”是我们在教学中一贯的目标,学生在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尽量调整教学内容来满足需求。所以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案例设计就需要突出更多的实用性。通过反复的实践,我们对课程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以Word和PowerPoint模块进行说明。

3.2课程考核从单一考试转变为模块化考试

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我们将实际使用最多的办公软件的三个部分和打字速度作为课程的考核模块,即打字速度、Word、Excel、(PowerPoint+Windows)四个模块考核,每个模块占总成绩25%。每个模块在考试类型上有了很大的改革,Word、Excel以任务式命题方式,而PowerPoint是任务式和创新性结合的命题方式。在Word、Excel中的难度较原来采用的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难度更高。在PowerPoint中,通过提供一些素材,在完成题目基本要求外,自行对演示文稿进行美化设计。除了办公软件的教学内容外,在平时练习中,加入打字练习,并加以考核,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提高打字速度。

3.3模块化考试穿插于教学过程

模块化考试是将原本集中统一的考试,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试不再是终结性的评价,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诊断学生技能上掌握的情况,并反馈给学生,以便于他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能改正自己的问题。原则上,在每个模块教学完成后,会进行一次模块考试。随着考核方式的改革,本门课教学的老师更注重实操能力培养,而学生的能力考核注重在平时积累上,有效地减少老师和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纠纷,使课程考核更加透明公开。

3.4模块化考试全程上机考核

考试改革后,取消了原来的理论考试,所有的模块全部实现上机操作考核。学生不需要在考试前单纯的死记硬背了,但他们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做多练才能在模块考试中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题目。

4改革成效和存在问题

4.1学生的打字速度明显提高

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打字练习后,学生的打字速度比训练前进步很大。课程学习前,学生打字30字/分钟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53.1%;,而对毕业生调查时,100%的学生打字在30字/分钟以上,其中75%的被调查者打字速度提升到了60字/分钟以上。

4.2参加技能比赛硕果累累

我院学生在参加2013年全国技能活动周南宁区市属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五名参赛学生囊括了比赛前五名的佳绩。在2014年参赛时,也分获了该项比赛的一、二、三等奖。成绩在所有参赛院校里,可谓名列前茅。

4.3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高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教育,学生的双证书获得率是体现职业教育特性的重要参考标准。我们课程设计紧贴社会实用需求,并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挂钩。学生在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适应快,减轻他们的考证压力。我院在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项目认证考试时,学生一次性通过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

4.4课程课时逐年压缩

随着职业教育2+1改革,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校外实习的时间加长。在校期间需要将理论和实训授课内容全将讲完,就需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大部分系部选择压缩公共基础课来弥补专业课时间不够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要求高,但课时也被缩减严重。在教学目标要求不变的情况,难度也进一步增高。

4.5学生层面上存在一定抵触

模块化考试在考核深度和难度上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学生通过考试就需要不断的适应考试的要求,掌握很多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取得课程学分难度加大了。因此相比原来的考试,加大难度的模块化考试在在校生群体中显然不那么受欢迎。当然,与此同时,毕业生调查中还是非常认同本门课程的。

5总结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工作过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高职新生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加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参照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与企业实际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1]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专业服务。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在新的发展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许多新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加剧,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然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还存在脱节现象,与实际应用也存在脱节现象。

2.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如何实现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3.随着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职业高中将计算机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如何兼顾生源差异并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属于培养通识能力的技能类课程。

(2)计算机已深入融合到各行业,行业的差别对员工的计算机能力需求也各不相同,课程必须充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3)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其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已经面临更新,因此,在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变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后续计算机学习能力。

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从行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行业对员工通识能力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2.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1)面向企业,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适应企业需求,以应用为目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该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工作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处理事务的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2]

(2)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将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在Office办公平台下,通过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到最后解决问题的项目案例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办公软件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3.精选和提炼实际应用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

(1)以应用为核心,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由传统的以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以应用为核心,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突出项目驱动。在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项目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通过若干个项目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突出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针对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编排相关的课程内容,将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操作性强的项目来实现课程内容。[3]主要以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为核心内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体现“面向应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为基本应用、综合应用和高级应用,考虑到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提高部分,如“商店销售数据统计分析”的项目案例在内容上还分成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驰骋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教学过程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将知识点融入到综合项目案例中,例如,在论文及公司产品说明书等长文档综合排版项目案例中,就融合了页面设置、文件属性、应用样式、应用多级编号、插入目录、插入分页符和分节符、设置页眉和页脚、插入域等知识点。

4.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在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核心培养目标,以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主线,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创设情境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突出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使用实际项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项目案例的选择是关键,它要求教师要准确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案例,保证项目案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诱发学生完成目标的欲望。

(2)引导学生分析,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在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后,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运用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尝试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可以通过巡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必要时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3)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重点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交给学生讨论解决,对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在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设置工资表中的“个人所得税”项目计算公式时,如何解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后公式可以不改动的问题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4)评价总结,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相矛盾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案例源于企业,最终要应用于企业。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并且将课后作业纳入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

除了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外,教师的导航工作更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对于完成职业活动所需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能力体系。另外,我们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其中学习过程的考核又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而期末考核实行参加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国家办公应用职业资格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三、结 语

通过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开发为依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瞿凡.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29-131.

[2] 聂哲,周晓宏,刘艳丽.以应用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4):76-78.

[3] 王晶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0,(7):20-21.

The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s

Based on Vocational Working Process

CHEN Gui-zhen,DENG Wen-wen,NI Yi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训教学 现状分析 思想动力 策略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传统的中职教学中,计算机课一般是教师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大多数是被动地学习,因而实训能力和实训效果较差,久而久之,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很难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训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持续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具有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学习?针对这种形象和教学困境,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计算机实训教学重要性

计算机具有操作性强特点,由于现在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教学上是讲求直观、便捷,而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是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职业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要薄弱很多,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动手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而计算机对职校的学生来说教学上过于偏重语言和理论。不少学习计算机学生讲起道理来条条是道,但面对计算机简单的故障,常常束手无策。例如,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系统无法启动现象、开机无显示现象,黑屏现象、显示器抖动、花屏现象频繁死机现象、IDE口、USB口失灵现象、显示颜色不正常现象、硬盘无法读写现象、硬盘出现坏道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硬件上的故障产生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查清故障产生的原因,对计算机都有可能成功排除故障。为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故障,准确判断是否是硬件出了问题,对计算机维护和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应怎样判断解决的方法。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如果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那么,在岗前培训或者工作的过程中,会有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尽快熟悉业务技能,提升业务水平,进而在升职或者深造等方面的发展领先于别人。学生要在学习态度上有所转变,意识到现阶段学习的重要性。

2.计算机实训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的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而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大胆舍弃,如《汇编语言(BASI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让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对中文输入、操作系统(Windows XP)、办公软件(Office 2000)的了解,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由于基础差异或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方向不同,在对待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上,可分别实施教育。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培养的方向: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技术员,以熟练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操作能力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以熟练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为主,掌握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员,以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软件操作能力为主;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网站制作员,设置以Dream weaver、N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员。

3.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求知欲,那么就算他们掌握了某种学习技能,也很难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要注意体现学生为教学主体,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精心选择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于教材。用时尚的网络用语作为上机实训材料,不仅符合中职学生追求新鲜文化的心理,还能让他们向来觉得枯燥的汉字录入实训课变得新鲜有趣,学生们看到这样的实训材料后定会产生的兴趣。教师可发动学生搜集其它比较有趣的语言材料作为后期实训课的训练材料,让课堂教学发挥持久的魅力。这样能让学生在快乐中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比如,在办公软件教学中讲Word的表格时,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要讲授内容设计为“课程表”这一具体的任务来实现,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课程表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表格的插入、绘制斜线表头单元格的对齐方式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再讲解各部分具体操作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而充分体现该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4. 注重实践,提搞学生操作能力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一方面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提高了业务实践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使用计算机的实践环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解决问题逐步地掌握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打开思路,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此,教师要了解目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哪些软件,哪些计算机常识、哪些维护能力等等,把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重点联系起来,从而让教学直接与社会需要挂钩,让学生到企业、公司进行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及时掌握计算机发展最新动态,清楚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哪些最基本的素质。这样才能科学高效的完成计算机的教学。

总之,提高中职计算机实训课教学实效,应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学练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提搞学生操作能力。而提高计算机实训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多种多样的,需要要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认识市场,让学生知识更丰富,操作更熟练,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出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又进入了春天。各种专业在高职院校中迅速发展壮大,曾经的老大计算机专业不仅没有发展,人数还不断下滑。“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高职院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不选择计算机专业,肯定是就业出现了问题,也就是专业建设出现了问题。根据本人从教多年的经验,谈一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发展建设的一些想法。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今高职学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这样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大量的应聘者中又找不到适用的人才。这种严重的供求矛盾表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产需之间严重脱节。而造成这样的现象,归纳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软件)、VB程序设计,C语言、Flas制作、网页设计等;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们能把办公软件学好,可是计算机专业班学生是全男班,去公司做文员不大可能。因此现在感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能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很少、很多人不得不改行干别的工作。

(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仍然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理论听不懂,操作不熟练。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未具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强的特点,难于适应IT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高职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必须“四化”

(一)专业设置必须行业化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就只有计算机应用方向,开的课程多而且杂,没有针对性。学生不知道本专业究竟学什么,学习后究竟能干什么。而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经进入社会的各个行业,不同的行业,计算机的作用不同。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方向的设置必须细化,市场化,行业化。根据市场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就应该分为自动办公方向、平面设计方向、计算机维护方向、动漫制作方向、网络搭建和维护方向等。不同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如自动化办公方向,除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维护、办公软件外,还应该加强秘书方面的培训。平面制作方向则应该加强美术方面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方法必须多样化

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所以要交换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一种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多用课件,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利用人机交互,可以即时获得信息反馈,灵活控制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另外,在计算机专业课中还应该多使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三)学生技能强化必须重复化

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是操作熟练。但现在的学生学的东西多,但却熟练的少。办公自动化的打字速度只有50字每分钟,平面设计方向的photoshop操作只能用鼠标等,这样高职学生有何优势可言?同时计算机课程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学校应尽最大可能补充和更新计算机设备,严格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在课程安排上,相关方向的核心课程必须重复强化,课程宁愿少,也必须让学生掌握熟练。

(四)教师知识必须前沿化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使计算机教师跟上行业发展的趋势,必须要求其不断地自学或下企业锻炼或到高等院校深造充实自己,从而及时了解行业的情况及时掌握应有的技能能力。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自己就必先有新的教学理念并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具有针对性,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就业的针对性和稳定性,真正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 专业调研 基于数据的分析方法 课程体系

1.国际商务行业发展

2010-2012年中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发展良好,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无论是一般贸易所占比重的上升还是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都展现出国际商务行业的蓬勃生机。然而近几年中国贸易行业发展受到了世界经济下行的大趋势、各种贸易保护和汇率波动的影响。行业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来自成本升高、质量标准要求提升的压力使得行业的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行业洗牌使得各类企业放缓了对于国际商务相关部门的建设发展,对于业务和市场进入选择更谨慎。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不可避免要面对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带来的供过于求和行业发展迅速,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跟不上行业知识的更新和标准的提高两组矛盾。

调研小组将通过对中国几个主要提供国际商务相关岗位的区域进行分析,找出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再从南京高校的主要就业市场中找到提供相关工作岗位的目标企业,并以这样的企业为样本分析企业对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最后以这些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得到当前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的方法,展示如何解决上述矛盾。

2.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根据省人才市场的宏观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对于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企业主要聚集在江苏(8.91%)、上海(31.85%)、浙江(12%)、山东(8.99%)、深圳(19.59%)和广东(16.69%)等区域。

进一步统计可以发现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集中于面向外向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些企业当中主要担任国际市场营销专员,进出口业务助理/专员,渠道/分销专员,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对外)营销/客户经理,外贸业务经理六个工作岗位。

3.企业岗位具体需求分析

为了获得更具体的需求,明确当前各个主要就业岗位所需要学校培养的重点和标准,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调研小组就江浙沪56家提供两个以上上述岗位的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采用了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及相关部分负责人中进行。根据调查问卷,以人才市场提供岗位数量排名前3的专业第一岗位工作内容为例进行分析,展示如何找到工作内容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3.1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岗位分析

岗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定期完成量化的工作要求;处理和解决所负责的任务;按照公司贸易业务的操作流程及管理制度执行和跟踪监督贸易业务;协助实施公司贸易业务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事务性工作。

对上面的主要内容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如下典型工作任务:制证,运用外贸软件完成相关单据的制作;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并进行信息管理;使用中,英文函电与客户和工厂相关合作方沟通;辅助完成相关市场调查及分析;跟单,负责接单以后直至出货收款整个流程的跟进,解决期间的突发状况;控单,与工厂和销售人员及时沟通确保合同顺利完成。

3.2进出口业务助理/专员岗位分析

根据如协助处理国内/国外客户的产品报价与相关贸易业务;安排国内外贸易运输及办理相关进出口手续;对各种贸易文件和合同进行管理和归档;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及跟进客户要求及订单更改;帮助建立和维护关键客户关系;协助国际营销人员等的工作内容可以得到如下典型工作任务:与国内工厂联系进行产品询价、下订单理;对工厂的产品进行生产管理,产品检验管理,出货管理;输入销售合同的审核L/C等单据;完成订舱、运输安排,费用谈判保证顺利出运;议付单证和收汇,以及费用结算,负责核销单的收回保证进口手续的办理;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同事完成项目的跟踪和实现订单;行政办公常用公文的撰写。

3.3对外营销/客户经理岗位分析

根据汇报,制定海外销售战略;制定并分配所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任务,并分解为有效的销售指标;确保公司产品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维护关键客户或市场的关系;迅速有效反馈市场信息、同业动态、客户建议;开拓新客户,拓展新品,使得区域内经销商或商能完成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与客户、同行业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管理部门销售人员,帮助建立、补充、发展、培养销售队伍等工作内容可以得到如对所负责海外市场区域的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反馈;实行关键客户和市场的营销策略;与国内外合作单位、客户进行日常沟通;制订所负责市场或关键客户的市场营销策略和销售目标计划;进行销售和技术、售前协助、售后客户服务和基础产品知识培训的典型工作任务。

4.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课程设置

有了基于主要工作内容得到的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就可以分析得到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能力。例如:分析“制证,运用外贸软件完成相关单据的制作”这个工作任务,可以得到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英文听说和熟练的读写能力;熟悉合同相关法律条款、信用证、D/P、T/T等国际结算方式;熟练操作外贸制单软件的能力;行政办公常用公文的撰写能力;与国内外合作单位、客户进行日常沟通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课程开发;Excel软件应用;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Excel软件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之一,几乎成为所有现代化企业进行管理的必备工具,财务人员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人员,对于Excel软件应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效率,因此,企业对能够熟练操作Excel软件的会计人才需求量大。而高职会计培养的学生就是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打造能够利用Excel软件完成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开发思路

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归集和分析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以构建各类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应用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应用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本着这样的企业需求,我们依据企业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要求倒推出高职会计专业需要设置的课程及课程实施。具体思路为:

1.采用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了解其工作领域的会计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对涉及Excel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进行汇总;

2.根据汇总的资料,总结典型的会计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

3.围绕典型的会计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4.在专业课程体系范围为,完成具体的实训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开发。

这些围绕工作任务开发的课程,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模型化,学生在掌握后,可以自主用Excel软件实时解决企业的日常会计管理问题和特殊事项。

二、课程体系

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Excel技能应用能力从内容上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层次上来讲也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岗位的会计人员,完成常规化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二是作为综合岗位的会计人员,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特殊性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事项。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既需要掌握Excel数据分析工具,又能够使用这些工具构建模型,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

围绕这两个能力要求,可以建立“工作任务”和“Excel数据分析工具”二维化的课程体系,即以“工作任务”为纵线,选取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的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以案例的形式,展开任务驱动式教学;以“Excel数据分析工具”为横线,教授学生构建Excel构建数据分析模型,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Excel操作技能可以融入到《财务会计实务》等会计类课程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财务管理类课程中,如《Excel与财务管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Excel与会计管理》等课程。

三、课程开发资源

1.校企合作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工作任务”和“Excel数据分析工具”二维化的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课程的设计从工作任务出发,而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只有保证了工作任务的高度真实性,才能保证使学生与未来的工作环境零距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和企业联合打造优质的教学资源。

硬件上,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分批次到企业现场参加实训,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同时,建立足够容量的校内实训场所,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实训材料,从而为学生随时参加实践提供条件。

软件上,采用“校外专家进校园,校内教师进企业”的方式共享人力资源,企业提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实训、实习校外指导教师,把真实的工作任务带入到校园中,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共建项目,为企业项目管理出谋划策,创造价值,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提高课堂的实务教学水平。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Excel的会计应用类课程强调的Exel软件各类工具的掌握和应用,而实训内容又来自于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不同领域,采用的教学形式也应随之变化不断,整体上以任务驱动法教学为主,同时辅以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实验法、课题研讨法、师生换位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3.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应当采用工学结合教材,主要是为了适应课程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目的,使之既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使用,也能成为企业员工培训的理想选用教材。

(1)教材中的工作项目选自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合作单位应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工作案例等素材,使得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编写,既要符合岗位职业标准,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特点。使学生不但掌握一种工具,更能提升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Excel软件作为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必备工具,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的高职会计课程设置,能够增强学生利用Excel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作为会计人员来讲,不但能够适应常规化的基础会计类工作,也有利于职业的长远发展,快速提升到企业会计综合管理岗位。

参考文献:

[1]杨群芬.关于高职“Excel的会计应用”教材内容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

[2]许小珩.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4(1).

作者简介:韩玉竹(1983-),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与统计学院。

龚利森(1967-),男,江苏人,本科,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