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铁路实训报告

时间:2022-03-12 18:56:51

导语:在铁路实训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铁路实训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乌鲁木齐铁路局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请拨付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的再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特别是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自治区实施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企业职工队伍、提升职工职业技能的优惠政策,乌鲁木齐铁路局抓住机遇,持续加大申请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并及时投用到路局所管辖的50多个站段单位。通过大量深入细致工作,一是有力推进铁路职工转岗培训和提升就业能力工作,全局分布于各站段车间、班组的富余职工经转岗培训、就业能力培训后重新安排岗位;二是有效扶持各站段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了全员岗位技能演练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大力改善职工培训硬件设施和条件,建成车间级、站段级电化、多功能、网络培训教室51个。特别是2015年、2016年,实施两批实训演练设备投资预算计划近1个亿资金,用于填补高铁实训演练项目空白,补强行车主要工种实训设备,使职工培训硬件设备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满足了高铁运营管理、电气化铁路开通运用后现场实训演练的需求,切实发挥了促进再就业资金“促就业、保稳定”的核心有效作用。

一、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是做好企业富余职工就业工作的基础保证,资金纪律是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如何严格执行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的政策规定,科学合理、依法合规管好用好资金,保证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长效性,切实发挥资金“促就业、保稳定”的作用,始终是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关键之所在。依据乌鲁木齐铁路局管理现状,经工作实践的思考分析,认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金管理基本工作模式不够规范,制度办法不够健全。自治区多年来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工作模式限于宏观性、方向性的指导性意见,而对于资金拨付到企业层面上所进行的具体管理和基本工作模式,没有具体细化的操作规定。如:涉及资金管理的具体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实施步骤、经办程序、财务管理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还缺乏专门的就业专项资金购置公共实训演练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2.设备资产归属没有界定,基础管理缺乏配套的标准。专项资金购置的公共实训设备资产,均配置到站段单位使用,设备资产到底属于自治区、铁路局还是站段单位,还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专项资金购置的实训设备管理与运营生产设备管理有较大不同,前者管理方在路局,使用方在站段单位,设备费用结算和列账又在路局财务集中核算所,并没有严格执行使用、管理、财务列账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而后者则统一由站段单位归口一体管理;现专项资金购置的实训设备列入固定资产管理后,其发生无偿划拨、转让、毁损、报废等方面还没有规范化的执行标准。

3.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制度落实上需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多年来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没有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检查验收工作,也没有进行资金使用管理的专项审计工作,实际上弱化了监督监管效果。路局、站段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执行重视程度不够,年度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没有及时进行公示、通报和报告,设备资产的盘点清查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4.在资金严格使用范围和有效使用上存在偏差。专项资金使用既不能扩大支出范围,造成资金流失,也不能缩小支出范围,造成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现个别单位存在借培训教学之名申请购置实训演练设备,却分散用于本单位科室车间的日常办公,间接弥补办公经费不足问题;有的单位所申报就业资金使用项目缺乏可行性、投入产出效果的充分研究和论证;有的单位申请实训演练设备项目过于分散,规格标准追求“高大上”,在实际应用中又未能充分发挥其有效功能。

二、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对策

1.明确管理工作模式,健全管理工作制度。当前情况下,应在自治区再就业专项资金主管部门指导下,局内各部门参与配合下,专题研究确定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工作模式,可借鉴目前成熟管理部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也可组织管理部门“走出去”进行学习考察调研,按照简约高效、规范管理要求,研究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工作制度,形成职能明确、细节清晰、统一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体系;健全就业专项资金购置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有效实现资产从计划、招投标、购建、交接验收、保管使用、维修清查、处置全过程的规范管理。

2.界定设备资产归属,健全基础管理配套标准。要严格划分专项资金购置实训设备资产的归属问题,界定设备资产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理顺管理关系,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要研究制定和完善设备无偿划拨、转让、毁损、报废等工作配套标准,针对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劳动组织变化致使机构撤并频繁的实际状况,加大实训演练设备资产清点检查力度,对设备完好、使用状态、地点变更进行检查登记,落实好设备移交的填报、审批、签认制度,防止设备资产流失。

第2篇

论文摘要:陕西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优势在于,以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通过不断深入工学结合,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陕西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全国及陕西高职教育发展和示范院校建设概况

近1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达12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7%,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6年,国家启动了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并给予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单独招生等政策支持。2006年评了28所,2007年评了42所,2008年评了30所。陕西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名列其中。陕西省于2008年开始建设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有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9所。2010年,国家启动全国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学院建设计划,全国高职教育将形成以国家示范院校为引导,国家骨干高职学院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更加注重高职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创新,强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骨干院校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它反映着学校的管理层设计思想,体现着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也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阻碍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症结所在。在“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一致通过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改革创新、合作共建、凸显特色、提高质量为发展思路。以上4个“合作”是高职学院今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努力方向。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优势

1.以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理念革新。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要力求让企业能深度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等合作工作,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紧密、互为依存。

示范院校在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为各高职院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省级示范院校的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行业、企业、社会用人标准及需求变化,及时改革和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院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开门办学,探索出以“工学五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符合各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把教鞭指向生产一线,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此外,该院通过组建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等多种途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了150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实现了学校培养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依托行业办学,校企深度合作特点突出。学院与长期合作的20多家企业组建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念同新、目标同趋、任务同驱、资源同享、创新同步、质量同兴、和谐发展。学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以“四接轨”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学院利用地处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行业背景优势,积极创新“市企共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与用人企业密切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考评教学质量,促进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工学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根据学校自身或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的不同,工学结合的具体方式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建设院校。该院于2007年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果园和蔬菜大棚,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在实践中,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蔬菜选种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家畜育雏、养殖、常见病预防、饲料与营养等技术。“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实现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谋求新突破,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上谋求新突破,在建立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训体系上谋求新突破,三个新突破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为了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规定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要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学生还要有最少半年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生除具备毕业证外,还至少要有1-2个社会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院内也开设了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等多项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满足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此外,该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

3.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二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双轨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重身份”。

强调实践性是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同样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的框架内建立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 转贴于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该院在不断增强自身实践教学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原有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达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良好效果,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有了可靠保障。

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得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贯彻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相关专业领域内职业岗位上广受欢迎的实用人才。

三、示范校建设对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1.示范建设院校招生就业“两旺”。学生报考示范建设院校十分踊跃,第一志愿报考率显著增加,录取分数大大提高。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平均达到170%,87%的学生超过三本录取分数线。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保持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的同时,不断加大跨省招生规模,2009年达到30%以上。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陕录取学生三本线以上占41.3%,2010年达到100%,新生的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再创新高。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均保持在200%以上,个别专业在400%以上,文理科最高录取分数均超过二本分数线,70%以上的学生录取分数超过三本线。2009年,全国已有3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开展独立招生,2010年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扩大到73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三所职业院校2010年首次实行单独招生。可见,示范建设高职院校已越来越受到考生及家长的青睐。

示范建设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大都在98%左右。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居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全国榜首(88.1%)。据相关统计,近3年陕西所有国家级、省级示范建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达到95%以上。

2.校企深度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示范建设院校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突出铁路工程,实践教学强化铁路技能,工学结合依托铁路企业。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该院依托铁路施工与维护企业,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高速铁路地基检测实训室、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专业机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挥铁路特色优势和中心城市地域优势,构建了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校企合作网络。校企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多项成果得到广泛运用;校企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数量稳定、结构合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该院与多家企业联手打造示范高职校企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形成了“五环联动,工学六合,十种模式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很高的示范推广价值。

3.在扩大社会服务的同时实现校企合作发展。高职学院担负着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主要途径有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包括:就业转岗培训、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文化教育传播与辐射、社区需要学校有条件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

示范建设高职学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实施,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该院针对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完善和创新了基地示范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技术服务型、企业带动型等五种产学合作模式,与千百个县、企“联姻”,“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建设中发挥学院“一个集团、四个基地”(学院是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铁道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地方铁路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西安市职业教育电子技术类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实施“千站百段”工程,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各站(点)段(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不断扩展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邢胜言.多层面构筑学生跨入职业生涯的“匹配性接口”——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创新纪实[N].中国教育报,2007-07-01(4).

第3篇

[关键词]企业 调研 岗位领域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70-02

截止到2020年,我国的营业铁路里程将能够达到十万公里,比较繁忙的主要干线对客货进行分线,复线率与电化率都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铁路的世纪运输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关的技术装备都能够实现与国际水平的基本契合。在确定了这样的蓝图后,人们获得了奋进的力量。在2010年,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做出了更加详细的部署:要将职工的整体素养全面提高,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如今,铁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对高素养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的落实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重要性

党曾经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而作为铁路承认高等教育来说,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科学理念,也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完善人格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新兴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应用与更新,要想推进铁路的大发展、大跨越,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去操作和应用。因此,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乘风破浪、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实践,创新的发展铁路成人教育事业。要改变固有的传统观念,重视人才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充分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鼓励职工积极学习、自主学习。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经费支持要到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面对这些之前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和矛盾,我们没有已经积累好的经验,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答案,更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因此,这些问题若想得到良好的解决,改革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要对当今时代人才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将视野放在实现中国铁路事业的现代化的高度上,对铁路承认教育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把握,不仅要对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做出及时而充分的肯定,更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保持清醒的认识。

为了能够与当今企业改革的步伐相吻合,并适应如今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就不能仅仅满足对当前状况的认识,而应该具备不断追求的精神,杜绝墨守成规的现象,将原有的条条框框打破。如今,铁路部门实现了六次调图提速、改造既有线电气化、对电气化铁路进行重新建造、投入大量的动车组并开始运营以及促进了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全新的设备、技术、理念、以及交路、模式等被运用,在安全运输实践过程中广泛地运用了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工务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技术、运输调度技术、重载运输技术、机车车辆技术、牵引供电技术以及通信信号技术。通常来说,在铁路局、基层站段和车间都会设有作用等同于职工教育委员会这样类似的机构,但客观来讲,他们很难真正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最后变成形同虚设。虽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若要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才支撑,而人才的获取又依赖于教育。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一)行车管理岗位群

行车设备的监督与操作;行车报表记录;日常运营情况监控与调整;非运营期间行车业务作业;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

(二)客运管理岗位群

客流组织;客运设备操作与维护;乘客服务;车站环境管理。

(三)票务管理岗位群

AFC设备操作与维护;AFC设备故障应急处置;票务台账及报表填记;车站票卡管理;票款及备用金管理。

(四)机电设备管理岗位群

车站消防报警系统管理;车站BAS系统管理;气体灭火系统管理;车站通风设备管理;车站给排水系统管理;车站低压电器设备管理;其他辅助系统设备管理。

(五)安全运行监督岗位群

工程车故障和处理;调度中心紧急疏散处理;行车设备故障的处理;自然灾害类事件的处理;供电类故障的处理;火灾类事件的处理;大客流疏散;AFC设备故障的处理;治安事件的配合处理。

(六)车站综合管理岗位群

综合治理台账记录;车站重点部位的管理;车站治安,消防管理;相关单位(部门)的组织协调;车站附属区域的管理。

三、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分析

1.在对铁路成人教育进行定位,不能脱离铁路运输服务。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将更大的生机与活力赋予到铁路承认教育工作中。在对相关职业学校建设时,应当以多功能、综合性和集团化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作为铁路成人教育系统,要对铁路运输的实际运输生产以及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仔细地调研,将培训前与培训后进行有机地结合,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同时,对一些不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制度、政策,该废除的废除,该整改的整改。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铁路发展需要的铁路成人教育的模式,探索建立高效、便捷的人才教育的体制机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3)所示。

2.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而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与此同时,搭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平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奠定了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39-40、42.

[2]甘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与相关专业配合的思考[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01:52-53、56.

[3]徐虎,刘奇.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策略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167.

[4]李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培养目标与授课的优化[J].教书育人,2011,21:100-101.

[5]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13-14、50.

第4篇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 管理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继出台,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阶段。改革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1]

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不能满足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的适应上海对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优势和优化学院办学结构,结合学院的发展和学院师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等实际办学条件,2005年起开设了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

一、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铁路集装箱运输。20世纪70年代,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正式启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增长速度始终以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幅(6%-8%)的水平发展。现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较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集装箱运输体系。

近年来,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迅猛,吞吐量连续10余年保持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依然保持着这一优势,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878万标准集装箱(TEU)装箱吞吐量18878万标准集装箱(TEU)。 2013年,我国各主要箱厂的集装箱板消费量为320万吨左右,集装箱用钢材市场总体呈现弱势震荡的格局,箱板行情不容乐观。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重点钢铁企业共生产集装箱板带333.56万吨,减产29.6万吨,产量同比减少8.2%。

2014年1月-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38.98万标准集装箱,同比增长5.25%。集装箱市场有望触底反弹,我国集装箱行业用钢量也有望出现小幅增长。

中国已初步建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港口群体,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另外,中国公路、铁路、内河集装箱运输近些年来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未来中国集装箱运输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中国正在实现从集装箱运输大国向强国的转变。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中心,到2020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亿。

二、上海港及长江三角地区的集装箱发展现状与趋势

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另外,上海还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上海港继2010年夺得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双料冠军后,2011年成为全球首个突破3000万标准箱吞吐量世界纪录的国际大港。直至2013年上海港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港。与此同时,洋山港的第四期工程正在建设中。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海港2014年4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2.2万标箱,同比增长6.9%。2014年1-4月,上海港共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18.8万标箱,同比增长5.3%

截止目前,共有70多家世界著名集装箱班轮公司在上海港开辟近远洋国际班轮航线195条,以上海港为枢纽、覆盖世界12大航区主要港口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结构日益完善。港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上海整个物流业以及临港产业群的迅速发展。各类船代、货代、拖车企业和其它快递、配送型物流企业迅速增长。截止2013年底,上海物流和货运企业超过8000家。

中国港口和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上海港、长三角地区的航运形势及地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人才来支撑行业和产业的高速发展。[2]

三、上海市部分集装箱运输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1.调研方法

我院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建设小组采用问卷加访谈为主要方式,辅以文献查阅和网站查阅为补充,对上海市部分集装箱运输企业的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此次调研的企业类别有:集装箱储运公司、集装箱堆场、船公司、船舶管理公司、船舶公司、货运公司、国际物流公司等。既有大型外资公司,如日本邮船NYK公司、韩进海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德迅(中国)货运有限公司等,又有国有企业,如上海远洋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振华物流集团,还有民营公司,如上海珉钧集装箱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阳帆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等。查询了智联招聘网、中国国际海运网、所有被调查企业的网站,以及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上查询了相关文献。

2.典型企业调研情况

上海远洋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在国际集装箱运输实务中,员工需要掌握集装箱水路运输、码头装卸、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及多式联运的全面作业流程,能进行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公路中转站、集装箱铁路办理站、货运站的调度计划工作,能进行机械设备调度配置,能进行集装箱船舶的配积载,能进行集装箱水路运输、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公路运输、集装箱铁路运输、集装箱航空运输、集装箱航空运输、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管理与全面单证操作等。对于集装箱运输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已经系统掌握了以上主要的理论知识,我们非常欢迎适合的人才来公司工作。

上海珉钧集装箱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外高桥经营近60000平方米的专业化集装箱堆场,为海运客户提供普通集装箱的堆存、检验、维修,冷藏集装箱PTI、维修,罐式集装箱的检验、清晰、维修等现代物流服务。集装箱修箱管理、箱务管理等业务需要专门的集装箱管理人才。

上海阳帆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服务涵盖国际货运,报关,外贸,大件散货运输,包机租船业务,商业搬迁,保税仓储,第三方物流等。公司依托自身完善的海外网络和齐全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包括国际运输,仓储,分拨,包装,保税仓储,集装箱装箱/拆箱,集装箱托运等一站式服务。作为CIFA和FIATA的会员,阳帆已经在中国交通部注册并取得了在中国境内经营无船承运业务的资格。掌握了集装箱运输相关理论知识的专门人才,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工作,节省了岗前培训时间,是我们公司急需的合适人才。

(三)集装箱运输行业对急需人才的要求

1.专业知识技能要求

在调查今后三年企业对急需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时,企业的选择主要是:要求具备集装箱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能组织各种货物运输、船舶、船务、船舶管理、港航调度,掌握国际货运与报关的基本知识、货运和通关程序,单证的操作技能,掌握全球基本港口的地理知识,掌握集装箱运输组织与管理以及国际多式联运实务所需实务技能,掌握相关金融基本知识和具有营销经验。

2.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外资企业都对外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语口语流利,书写功底扎实,获得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证书,熟练运用航运专业英语。其他企业只要求具有基本的外语口语会话和书写能力,个别企业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绝大多数企业只要求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而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企业都没有要求一定要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3.职业资格证书

调查中,货代操作员岗位和进出口操作员岗位均要求具有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货代岗位要求具有国际货运证书、国际物流师证、报关员证书、港航管理证书、船员从业证书、报检员证书其中之一或几种;物流企业要求的证书主要有国际物流师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国际货运证,报关报检证。还有两家外资企业对从业资格和从业技能没有任何要求,他们更看中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

4.个人素质

在被问及企业对急需人才的素质要求时,列出七个备选项目,按照选择的次数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能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抗压能力强,品行端正。少数企业还选择了“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其中,要求具备“能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强”的呼声较高。由此可见,企业比较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我院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国际航运物流学院目前共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学院专业带头人,在本行业影响力较大。在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居多,均为硕士学历。另有企业客座教授2名。为了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学校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实习。专业还建立一支在生产第一线的集装箱运输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批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集装箱运输的实践经验,长期以来关心集装箱高职教育事业,在集装箱高职教育中,特别是在实训、实习课教学,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习实训是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它是培养各职业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2012年为了更好的建设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学校投入25万元资金引进了以青岛港码头生产管理软件为背景的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系统实训、集装箱货运站管理实训、集装箱堆场管理实训等三个软件。加上之前学校实训室已经引入的口岸物流实训流程软件、国际货运实训软件、国际通关实训软件、报检实训软件、集装箱多式联运实训软件等共同构筑了学生模拟各种岗位实践操作应用的体系。

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适应集装箱行业应用型,整体优化重点课程”原则,坚持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使课程设置综合化、模块化,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的课程体系。根据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特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具体方法上借鉴了国内一流的交通运输院校的办学方法与思路、运用实用、实践的课程开发新的课程。如:集装箱运输管理、集装箱租赁与管理、集装箱单证业务、集装箱运输法规、集装箱船队经营管理。

按照“功能互补、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方针,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与上海地区的一些航运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2014-2020年中国集装箱制造行业分析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2014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仓储类课程 教学改革 实训 实践基地 应用能力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主要分为本科层次、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研究生以上层次较少,而大专层次大部分出自各类职业院校,属于应用型人才层面。与普通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更贴近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大专层次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物流人才需求面最广、量最大的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层次的需求。

仓储是物流的两大基本功能之一,而仓储类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借鉴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对仓储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缺点,面向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适用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仓储类课程的特点

从许多案例来看,仓储管理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环节。这是因为仓储总是出现在物流各环节的接合部,例如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的初加工与精加工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同运输方式转换之间等等。仓储是物流各环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的表现,也正是解决这种不均衡性的手段。仓储环节集中了上下游流程整合的所有矛盾,仓储管理就是在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而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最大的差别就体现在库存环节上。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物流管理的一个分支。该课程从了解仓储活动人手,研究如何管理才能以最低的仓储总成本提供满意的客户服务。仓储类课程涉及物流管理和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明确仓储与现代物流的关系,理解仓储的涵义,有助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带有更明显的职业化特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适应物流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仓储类课程,更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强调实际应用及操作能力。强调理论知识与不断革新的技术应用能力或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相适应,其深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相适应。不强调知识系统性,而是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主要问题

针对物流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改革核心课程仓储类课程现有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但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校内实训环节脱节

目前,有些院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上海商学院,有上海百联集团这样的连锁零售业巨头作为办学背景,实训室的设置和投入都是有保障的,他们的连锁经营实训就是在校园超市内完成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熟练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实验实训室和机房的条件所限,实训课的开展存在场所与时间限制。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之初就缺乏行业背景,目前在教学中这种需要配合的环节很多是脱节的,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图片、视频演示,通过仓储模拟操作系统软件对课本内容粗浅了解,无法增加实训内容,这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2、缺少校外实践基地

首先,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晚,资历浅,往往存在行业背景不足的现象。民办高职院校,更是缺乏很好的渠道来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尤其是和大企业,难以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吃苦精神和竞争力相比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欠缺的情况。当用人单位可以有所选择时,他们会优先考虑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再次,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往往难以承担学生集体实习的高昂的费用支出。最后,学生对实习单位正常生产活动的打扰、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安全问题也是实习单位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由于上述等原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往往只能开展参观、短期见习等实践形式。

三、建议与对策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企业需求以及物流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相关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改革,使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理论教学做到“必需、够用”;对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加以修订,设置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进行物流管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为方便进行相应的物流管理软件的实训,应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在物流综合实训室内进行。物流综合实训室内除了配备用以锻陈学生仓储设备操作及使用能力的配送中心立体仓库、贯通式重力货架、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等设备外,还要配备用以锻炼学生信息化处理能力物流系统操作软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训,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领会与强化训练。采用物流管理教学软件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仓储各个岗位的职责,掌握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连接方式、方法,熟悉货运的业务操作流程。

此外,应建立仓储实训基地,完全按照真实的仓储环境来布置。并添置高层货架、堆垛机控制柜、电子拣货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满足仓储课程教学中各种实训项目。

2、教、学、练相结合

一是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证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突出加大实训、实务内容以及职业能力培养,加强高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结合,使教、学、练相结合,增强学生实务能力。

二是课程教学与实际、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及课外实地考察等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案例分析及小组课外作业,由浅入深,由单元至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等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并提高专业素质。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其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仓储管理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仓储合同管理、入库作业、货物储存保管、库存控制、流通加工、仓库安全及环境管理、绩效考核及CCXT软件操作九大学习情境,根据学习情境设计17个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达到仓储合同拟定、验收、库存控制、出库作业以及CCXT软件件操作等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在物流综合实训室现场操作仓储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业务流程操作过程中锻炼仓储业务信息处理和流程管理的动手能力。

再如“仓库布局规划”章节内容要求,给出一个具体仓库,要求学生进行规划,并说明理由,考核时采用提问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身规划,结合知识点进行提问,学生可小组讨论

后派代表回答,然后由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和点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演讲辩论、模拟演练、调查报告、操作总结、案例分析、设计策划、实践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

3、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受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必须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选择某公司货场作为仓储类课程的校外实践课程教学基地。例如铁路货场是办理货物整车到发、仓库和场地贮存,并提供运输等服务的综合性货场。货场以铁路、公路、码头运营为主,交织着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等运输方式;除营运车辆外,还拥有各类装卸搬运设备,具有货运交通优势,拥有自己的运营车队和众多客户。有一个机械化水平较高的运营作业码头,是运输、仓储、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较理想的场地选择。

其次,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与学习,使学生了解仓储功能的一般业务流程,了解典型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应用,掌握基本的物流仓储运作的技能。由企业专业人士就运输、仓储等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参观企业时承担运输业务流程讲解及货场参观指导任务。学生参观了铁路线、火车货物装卸区、仓库、集装箱堆场、码头区装卸作业等,并到控制室观看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等的演示,通过这类活动,使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相关业务的实际运作,开拓视野,加深对课程相关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实地参观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以及对实际岗位需求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第6篇

1、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认知

通过专业介绍会、参观专业实训室、企业专家和校友报告会介绍、高速铁路运输现场参观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行业,了解了专业概况,形成专业概念,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

2、指导学生开展学业规划

通过学业规划讲座、指导学生设计学业规划等活动,让学生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思考如何达到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提高大学期间的学习效率。

二、实施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工程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企业劳模报告会、铁路员工职业道德素质调查、铁路安全警示教育讲座等活动,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使其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敬业和奉献精神。

2、开展法制教育

通过举办系列法制教育讲座,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施社会适应教育工程

1、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

通过社区服务、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宣传等社会性实践活动,教育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方式,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

2、开展岗位适应性教育

通过组织专业学生参加铁路局机关段和各火车站的春运、暑运等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体验工作,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学会与同事相处,与客户打交道,提前适应岗位。

3、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通过举办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专项活动、演讲大赛、辩论会等活动,激发专业学生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

4、开展挫折教育

通过举办挫折教育辅导报告等活动,促进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引发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其解决的思想问题,把一切不利的消极因素降至最低点,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在克服挫折中奋起。

四、实施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工程

通过接发列车技能竞赛、客运服务技能竞赛、列车调度指挥技能竞赛等技能大赛,以及科普知识讲座、客货运营销策划成果展示等科技文化周活动,启发学生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运用、外观的设计、加工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激发学生的求新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7篇

关键词: 铁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 发展方向 优质服务

十七大报告要求:“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二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三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表明到2020年我国要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我国职业教育将得到极大发展。

一、铁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办学类型上是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强调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继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延续性、延伸性的教育,是在接受一定的学历教育后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既包括学历教育,又包括非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概念,比如:终身教育、成人教育、教育培训,等等。

职业教育特色使得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占到半壁江山。铁路高职院校要尽力为满足铁路行业对具有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需求,做到培养与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近十年来铁路发展很快,一是铁路网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3250公里。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发展,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铁共有22条,总里程达7563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二是铁路运量持续增长。目前,我国铁路完成的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换算周转量居世界第一位。三是铁路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由于铁路建设步伐加快,硬件水平提升很快,而“十二五”仍将是我国铁路继续加快发展的时期。这给我们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大量机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21世纪高等学校教育任务的一半要放到成人的继续教育中来。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铁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1.铁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要创新

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逐年增加,这就切实减少了高职院校招收落榜生接受成人学历教育的数量,以前靠招收大批高考落榜生读大专函授的情况不复存在,迫使我们不断创新铁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更新办学观念、创新思路、突破常规,将成人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都作为铁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点,切实为铁路企业发展及地方经济繁荣服务。

2.多渠道、多层次办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国各行各业的技术不断更新,设备不断升级,这造成我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主要面向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是各岗位在职人员学历提升、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应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既要大力发展各层次、各类型的学历教育,又要立足行业,积极开发各类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把岗位培训、转岗就业培训、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作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十年来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作为有鲜明行业特点的铁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要突出行业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我国铁路高速发展的契机,做大做强铁路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

近几年来我们学院正是这样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地办学的。在学历教育方面与同样具有铁路特色的著名大学联合办学,作为他们的网络教育学习中心,举办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还作为铁路(集团)公司相关专业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点。在函授学历教育中我们有自主招生的中专、大专,是铁路相关大学的本科函授教学站,还是铁路(集团)公司复退军人学历教育的培训学校。继续教育的学历办学层次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学历办学类型有函授及网络教育。办学形式有自主招生、和铁路(集团)公司联合办学。在短期培训方面,配合所在地各级政府,开展高技能培训、农民工培训、GYB培训、SYB培训等;和铁路(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合作,开展各类干部、职工的短期培训班;为服务行业员工进行综合素质培训,等等。

3.突出铁路行业培训特色

短期培训的核心是要有高质量、实用、具有时效性的培训内容,我们作为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要及时了解现阶段铁路企业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及时了解参培人员对职业技能提升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为铁路行业培训服务,我们充分利用既有培训资源,加强培训硬件建设,提高培训能力,注重学习掌握铁路岗位培训规范、铁路职业技能培训规范、高铁一线关键专业技术岗位资格条件、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岗位准入管理办法等,为开展铁路岗位培训夯实基础,并紧跟行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发实用教学内容,加强培训师资力量。

行业培训对培训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握较超前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的教师。优秀培训师资团队一方面有长期参加培训教学工作成长起来的深受培训学员欢迎的培训名师,另一方面引进一线工作经历的表达能力出众的教师,使参培人员能够通过比较短时间的教育培训,将所学直接和自己的工作对接。

三、优质服务是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

优质服务包括教学服务、后勤保障、和服务团队等方面的高水平服务。教学服务上要力求完美,要有自己的教学名师,要有高水平培训课程,要有优良的教学设施,要有一定历史积累和沉淀。学院还要为教师成为名师提供成长的空间,使名师后继有人。我院专门为培训设立了高配置的培训专用教室,以高规格来保障培训质量。在新校区,我们有配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培训楼正在兴建,以提供更好、更舒适的教学、实训和食宿条件。服务团队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奉献精神,也是做好培训的重要保障,服务好了,就会有好的口碑,就会与送培单位和学员有更好的沟通和感情,带来更多的培训任务,就会有更多的学员选择来我院提升学历。

总之,我们要抓住历史契机,既要巩固和更新成人学历教育,以优质服务、认真办学、确保质量来扩大生源,又要大力发展各类短期培训,创建精品培训项目,赢得政府和企业的信任,突出铁路行业培训特色,多渠道、多层次办学使铁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上):10-14.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

党的十以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期望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无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一创新职教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职教理念创新,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其中办学理念的创新至为关键。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高职教育办学功能定位为: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培训三位一体。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日益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校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错误的定位,结果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耽误发展的大好时机。正确的定位,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光明。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1336所,在校生超过1000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口红利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少,高职院校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将来只有那些创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崇技尚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打造高铁职教品牌”的办学思路,逐渐走出了一条“对接高铁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专而精”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借助我国高铁产业蓬勃发展,“中国高铁”成为一张新名片,高铁产业正迈向世界,铁路人才需求旺盛的时机。我们首家以“高铁”命名职业院校,倾力打造“高铁品牌”,高铁成为我院的办学特色,成为一块有吸引力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先后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和“省文明高校复评”,学生规模超过1.2万人,招生、就业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创新职教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如果我们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学生就会抛弃我们,学校生存就会遇到危险。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近年来,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真心实意把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三个一切”落到实处,全方位搞好服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近五年,我们投入千万元用于校园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热水维护、数字化监控、消防设施等,致力于打造一个平安美丽的校园,还不断优化奖勤助贷工作体系,制定措施鼓励学生创业,提供专项创业经费,推进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体验式教学+个性化辅导+多样化活动”心理教育工作模式,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8%,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6%以上。

二推进内涵发展

校园建设是增强办学实力的一个“硬实力”。但真正让学校发展可持续性的是学院的内涵发展,是“软实力”。近5年来我们投资4.5亿元建设“数字化、职业化、共享性”的新校园,办学条件不断夯实,规模越来越大,校园越来越美丽。同时,我们也不断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内生增长动力。目前我国的高铁产业蓬勃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如火如荼,湖南省在“一带一路”带动下着力建设“六纵六横”铁路运输网。为此,我们抓住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着力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高铁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先后淘汰停办5个与办学定位关联度不高,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新增7个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高,就业比较好的专业。对接高铁产业链上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以及多元服务环节等,我们重点建设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四大专业群。依托行业办专业,根据职业定能力,按照能力设课程,产业对接,实境育人,先后与11个铁路局、16个工程局、12家地铁企业、7家地方铁路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融入产业链,成立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南方高铁人才培养基地”、“先科桥隧学院”和“电务工程学院”,践行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建立起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还积极拓展订单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我们相继与10多家地铁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校内涵发展关键在于人。教育质量关键在老师。我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特色专业群建设,整体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等环节,建设“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教师达到90%。在校园内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快推进网络互动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应用。建立校企“相互培训聘任,定期易岗锻炼”的柔性流动机制和教师能专业教学、能指导实践、能技术开发的“三能”成长激励机制,把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奖优罚劣,形成扎实工作,合理回报,公平和谐的良好氛围。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起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能力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多多开设人文通识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我们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高职过程导向教学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资源,推进空间课程、慕课、微课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师生通过微信、微博、空间、二维码等形式进行沟通,共同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衡量学校是否成功,归根到底看培养出的学生怎么样。高职学生只有具备敬业精神、高度负责态度、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才会拥有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近两年来国家连续在“五一”期间播出《大国工匠》,挖掘多位顶级工匠的典型故事,宣传“工匠精神”。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其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的育人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实践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近几年来,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015年在全国职业院校“南方高铁杯”高速铁路精测精调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团体特等奖、三个单项奖;在全国第六届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优秀作品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在湖南省第三届测量大赛中,荣获第一名。2015年我院学生毕业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以上。

三提升管理水平

教好学靠老师,办好学,靠治理。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教政法[2016]1号),我们形成了以学院章程为统领的配套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组织领导,是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我们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党委承担主体责任,总负责,负全责,各部门负责人对部门工作负全面责任,把各自承担的参与的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年年有成绩。按照学院章程,不断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进一步明晰院系两级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提升教学管理的前提。为此,我们制订了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实行了教学部门年度考核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成绩并重的考核机制和网络APP考核平台。按照专业特点,制定学分制实施办法,全面推行学分制。推行选课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落实德育首要地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坚持和完善督导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管理制度,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努力达到让学院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完善实习实训实践管理体系非常重要。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实践信息通报制度,设备管理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探索与企业一起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各项社会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深入践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校风、学风直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体现一个学校好坏的风向指标,校风、学风如何直接反映在学生管理上。因此,我们创新“信念引领、榜样示范、环境影响、文化促进”的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优化学生管理体制。实行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年级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活动、职业规划和指导、安全教育等。继续开展半军事化管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按照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训练学生职业习惯。近几年来,我们学院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学风优良,被湖南省评为“文明高校”和“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EB/OL].中国教育网.

第9篇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升,由我国企业负责或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土木和水利工程领域[1]。在该背景下,为了使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西南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前后成立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实施面向高速铁路的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现已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面向国际化高速铁路的优秀工程师。为了响应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服从学校“志于工,视野宽,基础坚,上手快,后劲足,善创造”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点,正在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铁路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及教学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于1958年成立,是我国非地质院校第一个专门为铁道部门培养高级工程地质技术人才开设的专业。培养出的工程师遍布铁道部、交通部各大设计院、工程局、管理局,承担着重要的行政和技术职务。参与了宝成、成昆、襄渝、贵昆、南昆、京九、西康、京沪、京津、青藏、厦深等铁路的建设[2]。“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专业的重点课程,其全部教学内容和暑期实习都与铁路建设实践相结合,是一门研究与解决铁路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应用性科学。例如,1959年和1960年本专业师生对宝成铁路的宝鸡至广元段和鹰厦铁路的路基病害进行工程地质普查。既解决了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路基病害问题,又锻炼了教师和学生[2]。目前该课程主要涉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测分析和评价,特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状和加固处理,地下洞室和地基基础等内容,并形成了具有鲜明铁路特色的教学模式[3]。面向铁路建设,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协同发展,即从理论出发解决工程中的重大地质问题,又从生产中吸纳工程经验弥补理论的缺陷。

三、“铁路工程地质学”的教改必要性分析

虽然以往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铁路工程师,为我国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短期的地质实习为主要传授方式,效果不够明显[4],往往出现毕业的本科生需要再经过单位入职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所以“铁路工程地质学”课程教改已经迫在眉睫。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教材内容陈旧目前使用的《铁路工程地质学》教材为1990年6月编著,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其为我国铁路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国内外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更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出现,工程地质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更严格的技术规范标准的出台,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公布都对教材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培养已由原来单一的面向铁路系统而逐渐转为公路、水电、机场、码头港口、市政工程等领域,也促使《铁路工程地质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如水电工程地质、水库区工程地质等方面内容,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关于不同类型工程地质所涉及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成果要求等知识。所以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必须大大深化复杂地质条件下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水平,不仅使该教材成为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教科书,而且还尽量成为一本工作手册型的成果书籍。目前作者和其他教师们正在修编该教材,吸纳了大量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3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数值模拟计算等)。2.教学模式落后传统“讲授—记忆—实习—考试”的教学模式与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格格不入,无法满足新时期下地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注重学生地质基本知识的获得。虽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知识输出的效率,却忽视了学生接收并消化知识的程度。在知识尚未巩固之时进行实习,多数学生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完成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与运用。考试更是临时抱佛脚,对知识进行简单拼凑,应付了事。这种缺乏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之不顾,最后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铁路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两方面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学科特色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按照当代国内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章节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发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对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形成自我奖励、自主学习的倾向具有重大意义。

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教学模式改革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建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潜能,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等。而这些又依托感染学生情绪、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教学手段来实现。并注重根据学生毕业后发展质量的反馈信息来改善教学模式。

1.工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掌握了一些基础地质技能,但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地质知识的领悟还不够全面,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工程,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些方面学生几乎没有直观的映像,更谈不上理论指导实践了。因此,在课程绪论部分就应当清楚阐述工程是什么,地质工程是什么,地质条件与工程如何相互作用、涉及哪些内容、会遇到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手段解决、目前的发展趋势等等。例如,笔者在课程中采用了《建筑时空》节目关于英吉利海峡隧道建设的视频资料,既直观地说明地质与工程的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工程地质问题出现与解决整个工程处置的演化过程,为今后的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置工程地质学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勘察、测绘与实验等技术手段来调查、研究、解决各类工程活动,为合理选址、设计、施工与运营服务的应用地质学[5]。为了突出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工程手段和分析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工程师。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在课程内容上,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2)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3)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4)从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科技创新实践为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学校广泛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战平台,从实践上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将课程知识与科技训练项目结合,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不断巩固和提升学科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工程思维方式,建立工程实践观念。同时地质专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构建与其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适应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陆地交通抗震及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把实验教学课程植入,促进实验教学、个性化实验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融合。该项举措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工程经验的积累等必须依靠实习教学。所以,工程地质实习作用不可替代,而且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6]。然而众多高校的实践环节,学校承担全部任务,教师扮演了太多角色,很多时候实习就是室内教学搬到了室外,虽然学生通过实习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但是仍达不到工程师培养要求。因此,除了暑期实习以外,还应当适当增加寒假实习。可以校企联合,学生直接去工程所在地实习,身临生产第一线,培养多方位的感官认识,突出实践能力锻炼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5.教学组织设计(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践行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设疑式、讨论式、考问式与发现式的新型教学方法[5]。重视批判性与创造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践行知行统一,将知识实验、科技创新、技能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实践教育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例如,讲到我国四川山区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时,先放一些地质灾害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们结合学到的力学和地质知识,思考与讨论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灾害,从而培养学生地质问题综合分析提炼的能力。最后通过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来选择最优方案实施。(2)通过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后习题或者开放性的课题,让学生分组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和实践,使学生牢固掌握地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6.外部激励邀请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专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如请著名滑坡专家许强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总工程师来校上课,既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使学生学到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7.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1)考核依据。地质工程专业现场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等是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出勤、工作表现、鉴定材料、学生提交的实习日志及其他材料和成果。(2)考核方式。应视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不搞“一刀切”。学生可以提交实习体会、调研报告、工程分析报告、技术革新建议、科研报告或论文,可以提出产品(广义的)设计、工程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也可以提供其他物化成果等等。(3)评分等级和标准。采取等级分制和综合评分办法。由双导师或导师小组按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分。学生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应当“补课”。学生成绩优秀的,应当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成绩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推免攻博,或者可以根据本人意愿推荐就业。

五、教学实例展示

当课程结束地下洞室这章内容时,以中国高铁国际化为背景,引入跨洲际高铁建设的蓝图。密切联系隧道工程特点,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构思修建隧道的整个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例如:白令海峡隧道是一条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拟建海底隧道,整条隧道长104km,预计这条贯通欧亚美三洲的铁路将在2030年竣工。隧道完成后可以消除在白令海峡航行的危险,同时大大提高人财物运输的效率。首先,教师抛出问题:在修建海底隧道需要考虑哪些内容?接着,学生自行组队,通过5分钟的自由讨论,纷纷阐述己方观点,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概括并罗列的形式展示给所有学生。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思维非常活跃,共总结出如经济效应、设备测量、应急救援等38条考虑的方面。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将其重新分组,具体分组按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管理运营方、地方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进行划分(表1)。教师进一步要求各组学生从黑板上的38条筛选出与自己立场最为密切的内容。完成之后,由每组代表轮流发言,阐述本方应尽的职责及相关措施。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将各方联系起来,依据现实情况,分析各方的合作关系、利益关系和法律关系,由点及面,将原本复杂的关系有条不紊地梳理出来。从本次课堂教学,可以总结出课程教改的几点优势。第一,在课本的基础之上,教学内容结合当下最新隧道工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运用案例教学,形象生动,在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全面严谨的能力。第三,运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清晰定位,一方面加深了解自己角色的性质和职责,也可以明确认识到其他角色,包括角色之间的紧密关系网。这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的勘察、设计、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第四,将复杂的工程先细化,再系统化。工程涉及财务、安全、进度、质量、管理、法律、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内容。通过此次课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之下,对大量的信息进行了完整的归纳与分类,使得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也为之后参加工作和参与工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