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机电行业贸易

时间:2022-03-09 09:18:29

导语:在机电行业贸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机电行业贸易

第1篇

论文摘要:风电行业是一个新能源行业,发展还未成型,资金积累也不够,拓宽融资方式显得特别重要.分析了我国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现状,研究了融资的战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为风电行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在近些年不容小觑,由于其尚属新兴产业,基础不够扎实,资金积累也不够,因此迫切需要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融资以增强发展实力.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外汇银行对进口商和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有关的一切融资活动,并具备简便、快捷、准入门槛低等优点,因此风电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融资,以达到融资的最佳效果.本文通过分析风电行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拓宽风电行业的融资渠道.

1.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必要性

我国的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至今已走完20多年的历程.“十五”期间,风电发展非常迅速,累计总装机容量从2000年的3.44x105kW增长到2008年的1.2153x10’kW,位居世界第4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我国历年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如图1所示.

虽然我国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发展迅速,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我国风电设备却始终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的技术设备.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风电设备新增市场份额中,国产设备(包括合资)占57%,进口产品占43%;2008年我国风电设备市场40%需求仍由进口产品满足,见图2.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风力发电机组976台,金额超过了9853万美元.现在世界几大风机制造巨头订单已经排到两年以后,主要订货商都是中国的公司.这些设备价格昂贵,生产周期长,因此占用了大量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影响了风电企业发展甚至日常生产经营.

我国的风电企业在设备制造技术上要与国际大厂商竞争还为时过早,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因此,我国风电行业必须从进口方面入手,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贸易融资,解决我国风电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资金问题.

2.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2.1短期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融资期限在一年内的属于短期融资.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以短期融资为主.需要进口风电机组的企业可以选择以下短期国际贸易方式.

2.1.1进口发票融资

对于一般性的单笔金额不大、生产周期不长、付款期限也不长的经常性贸易,应该选择进口发票融资,又称进口汇出汇款融资.它是在进口商收到进口货物,进口货物销售货款回笼之前,向进口地银行申请资金融通用以对外支付进口货款的业务.这一融资方式不需要冗长的审核,只要有票据就可以进行融资,而且效率高、风险小。因此,采用此种融资方式可以减少风电企业在进口设备时资金占压,并可优化资金管理.有了银行的信贷支持,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但由于银行需要控制风险,并不会对所有的发票都进行贴现,因此这种方式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2.1.2进口押汇

进口押汇是银行为帮助进口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而向其提供的一种资金融通.根据所使用结算工具的不同,可分为进口信用证押汇和进口托收押汇,前者是开证行在收到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后即先行付款,进口商凭信托收据取得单据并将货物销售后,再偿还银行先行垫付的进口货款本息.对进口商而言,进口信用证押汇是以信托收据为抵押品,利用银行信用和银行资金完成其商品的进口贸易和国内销售的融资方式.进口托收押汇是银行给予进口商凭信托收据提货的一种融通资金方式.在付款交单条件下,进口商为了不占用资金或减少占用资金的时间,而提前付款赎单又有困难,希望能在汇票到期前、或在付款以前先行提货,就可以要求银行进行进口托收押汇.实际上,这是一种对进口商较为有利的短期融资方式.

2.1.3假远期信用证

在假远期信用证下,买卖双方达成的是即期交易,但规定受益人出具远期汇票,待提供单据后可即期收汇.这种操作方式对出口商来说是即期收款,对进口商来说要等到汇票到期日才对外付款.这实际上是出口方银行对进口商提供的融资,是进口商通过兑现它所持有的银行远期承兑汇票而实现的融资,因此付款银行的贴息及承兑费均由进口商承担.对于进口商来说,借助银行资金既实现了对出口商即期付款的承诺,又减缓了自身暂时的资金短缺.这样,不仅可以即期取货销售,还可以即期付款为条件,要求出口商对商品价格和数量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降低进口成本.

2.2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我国风电企业针对付款期较长、金额较大的交易可以采用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期限一般在1一5年或5年以上.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较多应用于大型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或进口融资.

2.2.1福费廷

福费廷是一种以无追索权形式为出口商贴现大额远期票据提供融资,并能防范信贷风险的金融服务.主要适合对大型成套设备提供出口融资.福费廷是包买票据(Forfeiting)的音译,是指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福费廷属于批发性融资业务,适合于100万美元以上的中型合同,对于金额较小的项目而言,由于收费较高,优越性并不明显。

2.2.2出口信贷

相对大型的风电企业可以选择出口信贷形式,其贷款金额大、融资期限长,有些甚至可以长达10年.出口信贷是出口国银行通过向本国出口商或国外进口商提供优惠贷款,从而使国外进口商获得融资便利,增加购买本国出口产品的能力,以达到鼓励本国产品出口的目的.出口信贷作为一种支持本国出口贸易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推广.出口信贷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

我国风电企业主要通过买方信贷进行中长期融资.买方信贷是进口商在进口货物运到至该货物销售出去取得货款期间,从银行获得的资金融通,一般由出口商所在的国家银行在出口信贷机构的担保下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用于支付进口所需贷款.买方信贷对进出口双方都有利.对于我国风电企业而言,买方信贷可以使机组或者零件采用现汇报价,以便企业对商品货价、费用了解得比较清楚,而且也便于和其他国家企业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出口商则可以及时收到货款,从而避免向出口方银行申请贷款,支付不必要的费用.

3.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常见问题

当前,在我国风电行业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也存在转多问题.

3.1缺乏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很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风电企业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做后盾,一旦遇上风险便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易忽视对对方资信的调查一旦没有及时收到零配件和机组,就没有足够的收益,不仅企业难以归还银行的贷款,让自己的资信受到牵累,而且连国家也会受到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国风电企业必须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贸易欺诈行为,同时圆满地完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在进行贸易业务前,可以通过信用管理体系的全球信息网络,进行客户资信调查,从资金实力、信用程度等多方面了解客户的信息并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估,帮助企业防患于未然.在交易过程中,可以通过信用管理体系即时跟踪国外客户的动态变化,适时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并提示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果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设立这样专门的信用管理体系会大大增加管理成本,也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同样可以达到规避贸易风险的目的.

3.2对国际贸易融资相关业务不够熟悉

由于企业内缺乏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对国际贸易业务和银行业务不熟悉,从而不能熟练地运用新的金融工具.现在越来越多样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求操作人员要有更高的技能和经验,而大多数的风电企业都不能很好地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工具.因此,风电企业应该加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

另外,企业可以根据贸易条件和自身财务状况,选择国际贸易中的组合融资工具,达到最佳融资效果.单一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必定有其特殊性和不足,可通过与其他贸易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来填补缺陷.我国风电企业大多进口金额大的成套风机设备,融资期限较长,更需要根据国际贸易的特殊要求,创造性地利用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与现代融资方式,将整个贸易流程作为融资对象,通过组合搭配各种融资方式和风险缓释技术,设计专门的融资方案,以实现充分融资的目的.

3.3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

银行为防范贷款风险,通常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一方面,企业在寻找第3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风电企业进口的风机设备是用于进一步投资风电场项目,而且投资风险较大、期限较长,缺乏银行认可的担保条件,如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机器设备虽然能用于抵押,但是抵押率低,而且还有费用高、手续繁琐、时效性差等缺陷.在担保不能落实的情况下,银行不可能为没有实力和担保能力的企业提供较大的融资额度.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本身要努力提高实力,提升自身的担保能力.只有在提升自身能力,增加资金积累、资信度和业务量的情况下,使银行承担的风险随之减小,自然就会愿意提高企业的资信额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融资.当然,当前我国的风电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政府应该出面为风电行业的贸易融资提供担保,这可作为政府扶持绿色能源产业的一项措施.从世界各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的政策扶持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风电企业和银行之间还应该建立密切的联系.国际贸易融资同时涉及企业和银行两方面的业务,需要双方的协同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企业和银行间能够建立比较稳固、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银行可以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从企业的银行存款、外汇交易或者融资等业务中获得利益,同时也就愿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是一种共生共利的关系.企业和银行之间建立亲密关系,还可以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变得相对快捷和方便,将整个业务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降到最低.

第2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 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一、跨境电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特别是加入WTO的重大际遇,精外语懂外贸的外向型人才一度成为社会最急需的紧俏人才。许多学校瞄准市场需求,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纷纷申报和设置国际贸易这一新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700多所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与英语、计算机、法学等专业一样,国际贸易专业现在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

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也属于本科层次,但最大的特色和优点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培养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虽然两者的培养目标定位有所差异。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相差甚微,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从总体上而言,并没有完全具备所预期的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虽然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复苏和回暖,但基本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给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对外贸易模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这几年,Ebay、亚马逊、阿里巴巴、敦煌网、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等海内外电商巨头纷纷转向跨境电商,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额的新一轮提升,并超出同期传统对外贸易额发展速度5倍以上。由此可见,跨境电商的发展态势异常迅猛,并与传统贸易的缓慢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跨境电商本身所具有的海量商品信息库的巨大优势,传统外贸企业纷纷谋求转型发展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的人才却“一票难求”。据有关部门测算,整个跨境电商行业未来三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445.7万,并且呈不断扩大之势。

跨境电商是融合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种业态的新型跨境交易模式,在交易平台、支付手段、报关方式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运营方式。这就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如果我们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改革,不重视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仍然侧重于传统外贸模式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对跨境电商的发展和运营涉及很少,就将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全面了解当前国际贸易特别是新兴的跨境电商的进出口操作模式,也必然使得课程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导致教学内容和实践出现脱节。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职业需要。

综上所述,对跨境电商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改革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并且显得尤为重要。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所占学分和学时较多,教学内容僵化。与英语为例,众所周知,英语是与国外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最核心的能力在于沟通和表达。但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却基本上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导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功底比较扎实,听力和口语这些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弱。此外,他们的专业英语也相当薄弱。导致在面试和步人工作岗位时,面对面试官和客户一片茫然,不知道应该如何用专业外语进行表达。

第二,专业课程体系老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跨境电商如火如荼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只有电子商务概论与之相关,而且这只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今后的工作需要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实操性强的课程,譬如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电子商务视觉设计、电子商务建设、运营和管理、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策、网络营销等,普遍开设较少。

(二)专业教学内容陈旧

如今国际贸易的专业教材种类繁多,层次多样,但是他们基本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教材内容基本上都立足于传统贸易方式,对于最近这几年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的跨境电商的相关内容没有及时地进行补充和更新,甚至根本都没有涉及。这样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很难对跨境电商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两者的区别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学内容稍显陈旧。例如,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贸易对成交方式的限制,不再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而要求最小订货数量(一般为整柜20尺)。其运输方式也不再采用传统的海洋运输,而是以邮政小包、国际快递和海外仓为主。同时,传统CIC和ICC的保险条款也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专门针对跨境电商的险种。如果不让学生详细了解并掌握跨境电商和传统外贸存在的这些诸多不同点,就将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全面了解当前国际贸易特别是新兴的跨境电商的进出口操作模式,也必然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导致教学内容和实践出现脱节,最终影响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

(三)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思维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细致的讲解来传授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虽然教师一般也借助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但是本质上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信息都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缺乏。如果我们一直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将受到严重影响,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也将大打折扣。

(四)实践教学严重滞后

第一,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师资力量方面,担任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仍是以年轻教师为主,尤其是具有硕博士学历的教师。虽然这些教师自身的文化层次较高,但是他们普遍缺乏从事外贸工作的经历与经验,无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教学设施和教学软件有待进一步更新。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规模相对较小,教学设施也相对比较陈旧和简单,不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场所。另外,由于资金和财力的限制,所采购教学软件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而且许多软件开发的年限较早,教学内容陈旧,与现行外贸运作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三,实践教学手段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除了软件教学,他们还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其他途径来加强实践教学。但是基地数量有限,能够接纳的学生也相当有限,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单一的实验室教学和有限的软件模拟来完成实践教学这项。

(五)评价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各高校普遍流行的做法是采用结果考核,主要多采用传统的期末试卷测试方式来评价考核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该考核方式虽然很流行,但也存在较多的弊端。首先,这直接导致学生出现趋利主义。他们在平时学习中往往缺乏主动,几乎没有花费什么功夫,而把精力几乎都放在了期末考试上面,临时突击的现象非常突出。事实上,这样做已经的话卷面分数已经失去了评价考核的意义,因为学生很快就会将这些强行记忆的知识遗忘。他们压根就没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极为薄弱,专业功底非常不扎实。其次,虽然教师灵活采用多种题型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无法否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试卷仍侧重于考查专业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涉及。就算学生平时认真学习期末成绩也比较亮眼,但这也并不能说明W生已经掌握了进出口贸易的操作技能。或许等他们毕业实习或者寻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工作与课堂所学存在较大的差别,不能马上适应进入工作状态。

三、对策研究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我们要紧密跟随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制定和调整课程培养体系。包括确定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的合理学分份额和学习年限,避免过多的挤占专业学时。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课程基础知识,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讨,对现有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剪裁和添加,与时俱进,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公共课教学体系,为宽口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需增设与跨境电商密切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这种新型的外贸运作方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我们要大力加强师资引进,特别是精心挑选一些有丰富外贸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各种丰富的教研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让教师接受业务培训交流,提升实践能力。第二,重视师资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技术等级鉴定,通过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增强实践技能。第三,建立长效的实践能力培养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走访企业、挂职锻炼、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外贸从业技能,了解和熟悉最新的外贸发展情况,特别是掌握跨境电商这种新型外贸业态的运作流程和操作技能。

(三)改进教学方式

首先,我们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充分运用投影、录像、录音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各种网络、移动学习平台,开阔学生视野,加强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科技学习自由便利的进行学习。其次,我们要彻底摒弃单向式教学思维,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改变传统课堂过于强调被动接收:机械训练的枯燥沉闷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一个能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互动、乐于思考、富于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我们应该更新实践教学观念,深入了解跨境电商背景下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便于精准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修订人才培养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学时。其次,加强课堂实训和实验室建设,通过软件模拟、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并通过各类专业比赛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拓展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重视和落实专业实习,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和参与真实的工作场景,并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外贸技能,真正做到与就业无缝衔接。

第3篇

关键词: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技术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9)02-00

机电产品(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和仪器仪表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贸易是国际贸易及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导产业,因此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能力和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机电产品出口能力的大小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从1995年开始机电产品连续十几年都是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4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明显萎缩,但是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与2007年持平。

上海市多年位列于全国外贸出口前三名。2008年上海全年外贸出口额1693.5亿美元,增长17.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1.85%。上海市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地区。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1185.68亿美元,增长20.3%,占上海外贸出口额的比重达70%,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14.41%。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或占有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同一产业的定义,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方法是将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TC)下三位数以后的所有产品(即组内产品)归为同一产业。本文根据该定义采用第7类产品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上海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7年的市场占有率是2000年的4.6倍,上海市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 br>

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若1.25≤RCA

三、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TC=(X-M)/(X+M),其中X、M分别为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TC取值在[-1,1]之间,TC为正值表示本国产品存在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出口能力,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TC为负值表示本国产品存在净进口,出口能力较弱,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TC值越大表示该产品竞争力越强。从表3中可以看出虽然贸易竞争指数较低,但是从2000年到2007年贸易竞争指数逐步改善,2005年上海市机电产品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上海市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

四、高新技术产量比重

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查看高新技术产品名录,高新技术产品并不都是机电产品,但是既是高新技术产品又是机电产品的比例很高。本文采取海关统计的高新技术出口额和机电产品出口额来计算上海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上海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说明上海市机电产品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出口的态势。 br>

五、结语与建议

1、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上海市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逐步提高,开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贸易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出口的态势。

2、建议 机电产品属于深加工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收入弹性高和附加值大,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倾斜的扶植政策,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此外,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4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明显萎缩,而这种影响在2009年可能将继续存在。因此,政府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

(1)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改善贸易环境。政府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方面通过差别性的优惠措施,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的最新信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轻易行动而丧失良机;政府要对企业创建品牌予以尽可能大的扶持,充分调动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例如对创建品牌及品牌商品的出口在资金、通关、出入境检疫、外汇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建立专项基金对自有品牌出口产品给予奖励。

(2)加大对机电生产企业技术提升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策来支持企业的科研,例如优惠的税收政策、关税政策、信贷政策等。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建立机电产品出口技术改造专项基金,给予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等开发项目以支持。

(3)促进机电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产业集群,形成集加工制造、产品开发、技术研发、运营服务、物流等配套服务体系为一体、产业链相对完善的机电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不断完善产业链、转变价值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发展规模经济。

第4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产品;经济贸易效应;技术效应

一、 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升,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技术性贸易壁垒却越来越普遍,WTO通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数量快速培增,尤其是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据相关统计,中国对外贸易遭受的壁垒有80%来自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超越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最大贸易壁垒(王亚星,2007~2014)。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升级,机电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机电产品的出口额,早在2003年就已经超过出口贸易总额的50%,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大,出口市场相对集中,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同时也给我国设置了最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文献较广泛,但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分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实证研究方面,对贸易负面影响机制的研究文献较多一些,而对技术效应等正向效应的研究较为匮乏,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全面性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另外,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计量研究需要一定的数据积累,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的出口贸易情况,计量模型和研究范围的精选也是深化我们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认识的重要途径,本文力图在对其研究上更深入、更具针对性。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效应

1. 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及特点。目前,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表述多样,但内涵较为统一,是指贸易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组织针对其进口商品,制定过严的技术要求,从而对出口国造成了实质性贸易障碍,主要包括技术标准、认证法规、技术合格评定程序、绿色壁垒、商品包装标签以及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措施等方面,分为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措施。

美国、欧盟、日本在实施贸易壁垒上体系结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有完善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复杂且更新快,种类繁多;具有覆盖面广泛的认证体系,民间参与度也较高,即使是非强制性标准或认证,其实际实施的阻碍作用都很明显,对我国的机电产品行业有强烈的壁垒效应。

2. 技术性贸易壁垒效应形成机制分析。首先,短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抑制效应。我国在面对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时,相应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各项标准,生产成本及出口成本都会增加,如价格不变,则利润减少,机电产品出口量也相应减少;如成本上升的同时价格提高,则欧美日等国将会选择更低价格的产品,也会导致机电产品出口量下降。

具体地,根据图1的供给―需求曲线模型,我们首先假设短期内进口国对机电产品的需求不变,也即是图中D1需求曲线不变,初始时均衡点为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Q1;当企业成本增加后,供给曲线将从S1移动到S2,且S2曲线比S1曲线更加陡峭,弹性更小,新均衡点为E2,均衡价格变为P2,均衡数量变为Q2,与进口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前相比,出口数量减少,减少量为Q2Q1;我国出口机电产品时受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程度不同,则出口数量也不同,极端情况下,供给曲线如图S3所示,此时完全无弹性,均衡点为E3,均衡数量和价格对应为Q3及P3,均衡数量减少为Q3Q1, 这即是出口数量抑制效应机制。

其次,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价格上。主要还是因为出口成本的提高导致了出口价格的上涨,进而抑制了产品的出口。如图2所示,图2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初始状态下市场均衡点为B,单位利润可以用BD表示,当发达国家实施贸易壁垒时,我国机电产品厂商必然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于是在研发投入、生产改进、产品验测等各个方面就会增加投入,从而增加了成本,假定单位成本增加了ΔC,则出口产品单位成本增大为AC+ΔC,平均成本曲线上移ΔC单位;显然,如果企业要维持自身利益,将会导致产量减少至Q2,价格提高到P2,且P2至少要达到P1+ΔC才能保持单位利润水平,由此形成了价格抑制效应机制,导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且从动态来说,跨越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后,将会面临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以数量抑制效应与价格抑制效应也将是循环作用的。

长期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行业具有明显的技术效应。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刺激出口国做出反应,分为消极和积极反应;如果出口国采取消极反应,长期来看必然导致贸易抑制效应;如果出口国更多地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就会不断地突破壁垒限制,对出口国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等产生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持久的技术效应。中国多年来在面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一直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和策略,在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革新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机电产品行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主动或被动创新整体提高了机电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在长期内优化了我国机电产品结构,体现了明显的技术效应。其次,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软实力。在环保意识,法制化,标准化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且这些作用是需要长期积累而实现,形成过程也伴随着较好的正外部效应,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三,机电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技术效应的影响大于其它大多数产品。针对机电产品的标准、规范等更易于制定,而相应企业针对贸易壁垒做出调整的时间也要快于农产品等行业;另外,国内外机电产品行业技术进步和革新相对较快,正外部性效应显著得多,从而技术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三、 实证分析

1. 假设设定。通常认为,TBT通报数反映了各国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Swann、Temple和Shurmer(1996)最早对英国进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之后也有学者实证分析了贸易量与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出口国经济规模、国家及地区间距离等的关系。此后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孙龙中等,2008;陈晓娟等,2014;杨B晖,2014)。近年来在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效应、正外部性方面也有了一些进展,有文献研究总结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效应存在性、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等(江涛,2014);Felbermayr G J和Jung B(2011)分析说明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基于前述理论及分析,本文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出模型假设1:

H1:机电产品出口量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呈负相关。

出口国GDP、进口国GDP在研究贸易量问题通常被看成正向动力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口供给能力及进口需求能力的强弱。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及假设3:

H2:出口贸易量与出口国和进口国的GDP呈正相关;

H3:出口国GDP越高,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量的负向影响越小。

2. 变量说明。(如表1示)

3. 计量模型设定。改进后的交互项计量模型设置如下:

4. 估计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为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基于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采用随机效应估计方法对样本进行估计。本文采用的是Stata12.0软件进行操作。

5. 稳健性检验。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将因变量替换为我国对i国出口机电产品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由于比重的取值为不大于1的百分数,因此需要采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某连续变量方程模型(周华林等,2012),这里将估计方法变为面板数据的tobit估计方法。同样由于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采用随机效应估计方法。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主结果和稳健性检验如表2所示。

表2中第一列为模型估计主结果,整体来看,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能;第二列为稳健性检验结,依据表2中结果,说明了模型所验证的结论有效。从回归模型中,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主要变量结果显著且符合预期。据实证结果可得以下结论:

第一,出口贸易量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呈负相关。ln(TBTi,t-1)的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出口贸易量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的增加而降低,假设1成立。回归结果表明,TBT每增加1%,机电产品贸易量下降2.03%。

第二,出口贸易量与出口国GDP和进口国的GDP正相关。ln(DGDPi,t-1)和ln(HGDPi,t-1)的系数显著为正,则说明出口贸易量随出口国GDP和进口国的GDP的增加而增加,假设2成立。回归结果表明,目的国的人均GDP每增加1%,机电产品贸易量增加1.89%;我国人均GDP每增加1%,机电产品贸易量增加0.44%。

第三,距离对于贸易量的影响不明显。ln(distancei,t)的系数不显著,则说明出口贸易量与两国距离的关系不显著,这符合目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距离对于贸易量的影响不再重要。

第四,出口国GDP越高,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量的负向影响越小。ln(DGDPi,t-1)*ln(TBTi,t-1)交互项系数为正,说明调节效应为正。即随着出口国GDP增加,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量的负向影响反而减小,假设3成立。GDP的增长使得贸易量随TBT增加而下降的速率相对减小。调节效应可以通过图3表现,图3中,虚线线段的斜率为ln(TBTi,t-1);而实线线段的斜率为ln(TBTi,t-1)的系数与ln(DGDPi,t-1)*ln(TBTi,t-1)的系数之和。

五、 结语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影响,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作用,短期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在长期中逐步呈现出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市场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确实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出口目标市场更加多样化,以及机电产品产业逐步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法制化和标准化水平提升等因素的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并不像传统估计结果那样严重。正面作用通常要经过较长的积累过程才能实现,且技术效应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正外部性作用愈加明显,现有的大多数文献由于数据积累和模型设置的原因,通常高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贸易抑制效应。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及交通物流的快速发展,国家间实际物理距离在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甚微,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质是争夺全球性市场。

综上,我们要积极面对和深入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效利用其带来的正面效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政府、行业、企业多级联动,依法合理维护自身利益,树立全球贸易思想,开拓更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加强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创新发展意识,加强人才战略,提升我国机电产品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贡献力。

参考文献:

[1] 王亚星.中国出口贸易壁垒监测与分析报告[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014.

[2] 周华林,李雪松.Tobit模型估计方法与应用[J].经济学动态,2012,(5):105-119.

[3] 孙龙中,徐松.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8,(2):26-34.

[4] 陈晓娟,穆月英.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基于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15-121.

第5篇

2000年底,中国政府与东盟各国达成协议,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双方协议,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原东盟6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015年东盟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也实行同样的做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将创造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这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同时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区域贸易集团的建立。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在1975年为3.35%,1995年上升到7.25%,2003年这一数据进一步增至9.19%;另据东盟数据,1993年东盟对中国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2.06%,2001年上升至6.61%,2005年进一步增至12.47%。至2005年底,双方已互为第四大贸易贸易伙伴。在贸易额逐年提高的同时,双方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交换的主要商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在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2004年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机电产品达237亿美元,同比增长42.44%,占对东盟出口的5450/oo与此同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也大幅增长,2004年,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达365.7亿美元,同比增长36.56%,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58.1%。机电产品贸易额在1999年和2004年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4%和57%,年平均增长率为45.7%,超过了所有产品贸易的增长率。

伴随着机电产品在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研究机电产品进出口变化对双边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也日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构建的背景下,这一命题就显得更为紧迫。泰国学者提塔帕(2003)从贸易与投资角度入手,研究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欠发达国家如何应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带来的挑战。认为四国应该充分利用协定给予的优惠待遇,加强国内的供应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保持在机电产品零部件上作为第二道供应商对中国的出口优势;朱军生(2003)分析了中国一东盟双方在机电产品上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认为中国与东盟在机电产品的互补性更强,发展前景更为广大;Kar-yiu W0ng(2003)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然后运用嵌套商品、地理等因素的出口竞争力公式,研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加入自贸区后的利得和损失,认为加入自贸区后,中国商品在第三国市场上挤占东盟各国出口的效果并不显著,反而双方都会从自贸区的建成中受益;而张伯玮(2005)则从宏观层面上,以多国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为基本分析工具,对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将有明显收益,而贸易区外国家则因为贸易转移等原因有受损的可能。

上述研究或侧重于特定年份,或侧重于某几国或地区,或侧重于宏观层面上,都无法全面地量化地分析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成过程中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各产业尤其是机电产业的冲击影响。本文则试图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一东盟CGE模型,从宏观、产业、省市三个对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产业、省市的冲击影响进行全面的量化研究。

二、中国一东盟CGE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的是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和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政策研究中心(Cops)共同开发的Chingem模型中的一个扩展模型一一中国一东盟CGE模型,模型的核心基于澳大利亚单国ORANI模型(见Dixon e1.a1.1982和Horridge 2001)。基础数据结构来源于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下的第六版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2001年的中国数据进行合并调整。模型基本结构包括了25个生产部门,1组居民以及土地,资本和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四种生产要素。25个生产部门中包括5个农业部门,2个矿业部门,14个工业部门,6个服务业部门。其中,属于机电产业的有三个部门,分别为金属及其制品(Metals)部门、汽车制造(MotorVehicle)部门和其他机械设备(OthMachineEq)部门。根据国际商品统一分类制度(HS)Code2码分类,金属及其制品包括HS72.HS83共计11个2码大类;汽车制造部门产品为HS87;其他机械设备包括HS84-HS86、HS88-HS93共计2码9个大类。

模型生产过程采用了Leontief生产函数与多层嵌套的常替代弹性(CES)。进口方面采用Amington假设,模型假设以国外货币计算的进口价格外生,即国内的进口需求不会引起进口品国际价格的变化。出口方面,出口需求用不变弹性的需求曲线描述。生产部门产出产品,以及产品出口与销往国内之间均满足常转换弹性(CET)。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本、劳动和土地收入,居民支出采取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政府收入从直接税、间接税和关税中获得收入。汇率在模型中作为价格因子(Price Numeraire)。

基于本文主要研究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尤其是机电产业)的影响,在引用Chingem模型核心的同时,对模型部分模块进行了必要的扩展:

1、综合模型中三个机电产品部门,构建新的机电产业模块;

在原始的Chingem模型中,并没有将机电产业单独作为一个子模块。而是将其分解为三个部门,即16金属及其制品部门、17汽车制造部门和18其他机械设备部门。为方便研究机电产品关税削减的不同变化对中国经济的综合冲击,模型中将三个部门合并组成新的子模块――机电产业模块。

2、将出口商品区分为出口至东盟及出口至世界其他国家;

Chingem模型是单国CGE模型。为更好研究中国与东盟自贸区机电产业内贸易,有必要将模型中机电产品对世界出口进行细分。所以在模型中,模型将机电产品对世界出口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为对东盟(ASEAN)出口和对世界其他国家(RestOfWorld,ROW)出口。事实上,根据东盟十国的不同特点,也可将东盟再细分为农业国及工业国。

但作为典型农业国的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占据及其有限的份额,故模型中仅考虑东盟几个重要工业国的情况。因为存在运输距离,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等外在原因,机电产品出口到东盟与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可使用CET函数来反映这一特点。这样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表现为两层嵌套的CET函数形式,第一层区分国内贸易与对外出口,第二层区分了出口到东盟和世界其他国家。

3、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方程的改进:

中国与东盟各国消费者因地域、风俗、气候等明显差异也存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不同。另外相对于竞争激烈的东盟市场,国内机电产商因为拥有营销渠道、熟悉本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销售机电产品的难度与对东盟出口有不少差距。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假设:在机电产品上对国内市场销售与对外各国出口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性价比上。基于这个假设,本文在模型中构造CET(转换弹性不变)函数来描述机电产品国内销售到出口的转换,以求更加符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东盟的特点。

(二)情景设计

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简称《货物贸易协议》)。协议规定,除已有降税安排的早期收获产品外,其余全部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大类。在正常产品中,产品又分为一轨产品和二轨产品两类。两者共同点是最终税率均为零,区别是二轨产品在取消关税的时间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敏感产品中,产品又细分为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两类。两者的共同点是最终税率可不为零,区别是前者要在一段时间后把关税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而高度敏感产品最终可保留相对较高的关税。根据协议规定,中国与文莱等东盟6国在一般敏感产品上,2012年将降至20%,2018年降至0~5%;高度敏感产品2015年降至50%。与柬埔寨等4国的一般敏感产品2015年降至20%,2020年降至0~5%;高度敏感产品2018年降至50%以下。

本模型在对东盟十国关税进行加权平均基础上,得出东盟综合关税值,其中权数采用的是2004年中国对东盟十国机电产品出口份额。在降税模式上,东盟机电产品既包括正常商品中的为一轨产品和二轨产品,如大部分金属制品和其他机械设备等;又包括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如数字彩电等少数其他机械设备和摩托车、汽车等。正常商品与敏感产品的不同,关系到各部门产品降税幅度的差异。因此在模型中,将金属及其制品和其他机械设备定义为正常和一般敏感商品的综合,按其降税幅度进行模拟;将汽车制造定义为高度敏感产品,按高度敏感的降税幅度进行模拟。在东盟关税降低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年度其一为2009年,正常关税降税幅度最大的一年,整体降税幅度约为3%;其二为2015年,敏感及高度敏感产品开始大幅度降税。故模型模拟场景分为两个阶段,即2009年减让阶段和2015年减让阶段。模型将2003年作为关税消减的基准年份,当年东盟十国正常机电产品的综合关税为8.02%,敏感产品的综合关税为40%。

1、2009年减让阶段:

模拟情景为金属及其制品和其它机电产品按综合商品降税,而汽车制造部门关税则保持不变。通过加权平均,可得出前者关税水平为3.85%。继而可得出该减让阶段关税的冲击量为.3.85%。因为存在2015年第二次关税冲击,故2009年第一次关税冲击模拟方式为短期模拟。短期模拟将实际工资和资本存量外生,实际工资影响就业水平,从而最终影响GDP的增长。在支出方面,居民实际消费,政府消费以及投资外生,因此,最终影响GDP支出的只表现在贸易赤字上。

2、2015年减让阶段:

2015年,在正常商品关税继续降低的同时,高度敏感商品关税也开始进行减让。具体模拟情景为金属及其制品和其它机电产品继续按综合关税降税,汽车制造部门按高度敏感商品降税。通过加权平均,可得出前者合关税水平为0.9%,进而可得出正常商品关税的冲击量为.6.59%;后者综合关税水平为20%,关税的冲击量为.14.29%。2015年后,双方关税已经降至极低的程度,已不存在第三次降税冲击,故此次模拟方式采用长期模拟。长期模拟将就业水平和资本收益率外生,资本收益率影响资本存量,最终影响GDP的增长。在支出方面,只有贸易赤字外生,最终影响GDP支出的只表现在消费和投资上。具体模拟场景由下表所示:

三、模拟结果分析

(一)宏观效应

1、实际GDP上升,社会福利改善:

从短期影响上看,东盟削减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将刺激中国名义GDP增长0.149%,实际GDP增长0.067%。对实际GDP的贡献进行分解(见表5):首先从支出法角度来看:GDP:c+G+,+E-M,GDP由消费、投资和贸易平衡共同决定,在短期模拟中,模型假设私人消费C、政府消费G、社会投资l、都不发生变化,能够引起GDP变化的只有贸易平衡,即进出口差额(E.M)。其中出口贡献+O.148%,进口贡献.0.081%;其次从要素收入角度来看:GDP=A・F(K,L,T)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短期模拟中,技术进步A、固定资本投入K及土地资源T都保持不变,能改变GDP的只有劳动力投入和间接税。其中劳动力增长贡献0.050%,间接税贡献0.017%。

在长期模拟中,中国名义GDP增长0.441%,实际GDP增长0.131%。对实际GDP的贡献进行分解:从支出法角度来看,模型假设私人消费C、政府消费G、社会投资I为内生变量,同贸易平衡一起共同决定实际GDP。其中投资增加0.161%和出口增长0.164%对实际GDP增长贡献最大,而进口减少0.21 3%对实际GDP增长起负面影响;另外从要素收入角度看,劳动力、土地以及技术进步是外生不变的,资本存量和间接税决定GDP的增长。资本存量又由资本存量与基本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决定。资本品相对价格越大,企业生产对资本品需求就越低,反之同理。

机电及其相关产业产出增长拉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长期模拟中,实际就业水平外生给定,保持不变。供给不变而需求增加,必然拉升要素价格,所以劳动力价格上涨+0.471%。消除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0.218%)的影响后,工人实际工资仍然上涨+0.252。实际工资的上涨改善了社会福利。

2、进出口量增长,贸易条件改善,长期来看,进口增长速度更快;

从短期上看,中国对外出口增

长0.441%,进口增长0.331%,对外贸易顺差增长0.11%。与短期内贸易顺差相比,在长期模拟中出口总量仅增加0.489%,进口总量则增加0.875%,贸易平衡有恶化的趋势。这是因为企业生产成本由要素价格和中间投入品价格决定。中间投入品来源于进口和各产业产出。要素价格上涨拉动企业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出价格,产出价格增加下游企业中间投入品成本,加重下游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形成一个成本提高的闭合循环,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产出价格的提高又影响到出口价格,造成出口价格指数上涨026"P/o,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对外出口。另外进口价格指数保持不变,同期国内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对企业而言,进口中间投入品更有利可图,故企业将加大对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导致进口总量的上涨。

贸易条件由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CIF)对比决定。短期模拟中,进口价格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存在,数值不发生变化。贸易条件改善0.092%,全部由出口价格指数的上升所导致。长期模拟中,出口价格指数上涨,而进口价格指数保持不变,中国的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0.267%。

3、短期内实际就业水平提高,长期上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受机电产品出口需求增加的影响,生产要素需求有所增加。短期模拟中,资本、技术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外生变量,保持不变,唯一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是增加劳动力,故机电产业劳动力需求提高。机电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上游行业如能源矿产品、水力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造成对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实际就业水平上升0.109%。其中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0.116%,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0.108%。

在长期模拟中,劳动力、土地以及技术进步是外生不变。需求增加导致基本要素价格上涨0.331%,进而拉动了劳动力和资本品价格分别上涨0.471%、0.237%。劳动力价格比资本品价格上涨更快,这是因为长期模拟中投资增加了资本品的供给,而劳动力就业水平则保持不变。同时在模型中,土地作为农业和矿产的生产要素。因为农业产出出现负增长,长期内减少了对土地的需求,而同期土地供给保持不变,故带动土地价格下降0.304%。长期上,要素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产业效应

1、行业整体产出增加,农业、轻纺工业产出轻微下降,长期上获益向能源矿产产业倾斜;

机电产业及上游或相关产业受益不小,而农业和轻工业产出则轻微下降。在总产出水平上,增长最快的是金属及其制成品行业和其他机械设备行业,交通运输业、电力能源部门、建筑行业产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农业部门,轻工业部门如纺织品部门和食品部门的总产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纺织业产出所受负影响最为显著(短期内产出减少0.075%,长期减少1.104%)。原因一是作为机电产业的下游行业,机电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纺织业生产成本增加;二是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价格上涨0.042%;三是纺织业产品出口弹性高,出口价格的上涨导致出口量萎缩,影响行业产出。在长期中,纺织产业产出下降也影响了其上游产业――羊毛部门产出减少0.638%。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模拟中,交通运输部门等部门产出增幅不大,而非金属矿产品部门则增长0.425%,增幅仅次于机电部门。这是因为根据产出方程:

Leontief[CES(K,L),能源矿产]一CE$(K,L)/能源矿产=A保持不变。

短期内,K不变,能源矿产随L变动,故幅度有限;但在长期中,K和L同时增加,带动对能源矿产的需求大幅增加,刺激相关产业产出的增长。

2、短期内第二、三产业就业增加明显,第一产业就业小幅减少,长期上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转移,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

就业增长最快无疑是机电产业,短期内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就业增长0.830%,金属及其制品部门就业增长0.553%;紧跟其后是机电产品上游及其相关产业,如其他矿产品部门增长0.215%、石油化工部门0.173%和水力、电力能源部门0.248%。另外,得益于上述产业对物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部门就业增长0.216%。其他各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相关部门就业需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纺织产业受就业减少冲击最大,劳动力需求减少-0.140%。

长期模拟中,就业水平保持不变,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通过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实现。而劳动力需求又与产业产出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机电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国内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转移。其中汽车制造部门就业人数增加最快,为2.256%;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和金属及其制品部门就业人数也有大幅提高,分别增加1.035%和0.746%。纺织和羊毛部门就业人数分别下降1.079%和0.632%。相对于农业及轻工业部门,机电产业等部门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的转移,也促使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需求上涨0.047%,而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则下降.0.011%。

3、机电产品对东盟出口增长迅速,出口竞争力增强;

机电产品对东盟出口大幅增长,短期内其他机械设备对东盟出口增幅最大,达31.727%,金属及其制品对东盟出口也相应增长27.550%。而汽车制造部门产品因关税保持不变,受出口价格上升影响,出口量不升反下降O.382%。但长期模拟中,高度敏感机电产品开始降税,导致汽车制造对东盟出口激增130.216%,其他机械设备出口增长60.182%,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增长51.369%。

进口关税的变化,直接关系商品到岸价格(CIF)。短期中其他机械设备CIF东盟价格下降.3.386%,金属及其制品CIF东盟价格下降-3.417%。长期中汽车制造部门价格下降幅度最大,为-12.975%;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和金属及其制品部门也有大幅降低,分别下降5.793%和5.750%。到岸价格的降低,有利于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从而拉动中国相关机电产品对东盟市场的出口。

(三)区域效应

相对发达省市将从东盟削减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关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其表现为产出、就业水平比其他各省更高。短期模拟中,老工业基地辽宁、上海、天津、北京及江苏获益比较明显,而相对落后省市则获益不多,甚至受损,如海南、和新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

产出负增长。严格意义而言,福建省并不算是落后省市,但因为其工业主体为纺织业和手工制品制造业,经济受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拉动并不明显,反而受到要素和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消极影响。

长期模拟中,能源工业省市将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如辽宁、山西、青海等。这些地区产出增长原因有:一,能源矿产品需求的增加;二、其他机械设备部门产出增长的拉动,如辽宁山西两省其他机电部门分别增长0.166%和0.108%;三、受纺织行业等轻工业部门产出萎缩影响较少,如山西省TCF产出仅萎缩0.031%;四、长期投资对地区产出的拉动,山西建筑部门增长0.052%。另外,上海、北京等发达工业省市产出也0.2%左右的明显提高。而其他省市则获益不多,部分省市甚至受损,海南和福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出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工业强省的浙江省产出出现-0.026%的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纺织行业规模较大,而纺织行业大幅萎缩0.159%,影响了当地产出的增长。

从产业角度对短期模拟中受益最大三省市(上海、辽宁、天津)和受损最大三省市(、福建、新疆)进行分析,如表8。可以发现发达省市一般都是工业大省强省,其工业规模大、部门齐全,机电产业占地区工业比重较大;而落后省市一般都是农业大省,机电产业占地区工业比重较小。整体上看,机电产业及上游相关产业都对各省市的产出都有正相关影响,各省市产业结构迥异最终造成相对发达省市受益颇丰,而相对落后省市则受益不多,甚而受损。如上海机电产业部门规模大、行业全,仅其他机械设备一个部门就为本地产出贡献0.075%的增长。相反,机电产业占全省工业比例极低,机电产品关税削减造成本地区交通运输部门萎缩,使全省产出出现-0.018%的负增长。

从产业角度对就业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的三省市(辽宁、北京、上海)和下降幅度最大三省市(浙江、新疆、福建)进行分析,如表9。可以知道,各省市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决定了各省市就业水平增减幅度。辽宁就业增长最快的原因在于纺织业行业规模小,就业水平下降不大,仅为0.050%,同时其他采矿部门扩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水平;上海就业水平上升则得益于其他机械设备部门的大幅扩张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0.172%,另外上海农业规模很小,农业部门就业水平下降对整体影响较少;北京纺织行业就业水平虽然下降明显,但受机电产业扩张强力拉动,地区就业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浙江就业水平大幅降低主要受纺织行业拖累,该行业就业减少0.117%,其他农业部门就业萎缩0.029%更使其雪上加霜;新疆机电产业规模小,农业、轻工业规模大,造成当地就业一方面受机电产业扩张的正面拉动不大,另一方面受纺织和其他农业萎缩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小,其中前者减少0.062%,就业水平下降迅速也就理所当然;与新疆类似,福建的农业和纺织行业规模很大,两行业的萎缩也给当地就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出口,对就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机电及其相关产业的扩张和发展,但对农业和轻纺工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工业相对发达省市经济如上海、广东、北京和辽宁等的发展,但对工业相对落后省市如、新疆等的经济发展会有轻微的不利影响。矿产大省如江西、辽宁等省在长远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具体而言:

1、东盟削减关税将推动中国实际GDP的上升,差别只在长期模拟中,关税削减幅度更大,实际GDP上涨更为明显,达0.131%。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模拟中,进口量增长速度快于出口量增长速度0.38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有减少趋势。进口品价格相对下降将使国内中间投入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2、伴随CIF东盟价格的下降,中国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将小幅提高,机电产业成为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过程受益最大的产业。机电部门产出都有明显增长,就业大幅提高,并带动上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刺激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部门的成长。相反,农业和轻纺工业则受到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及第一产业适当萎缩,有利于改善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

3、大多数省市在模拟过程中受益,表现为产出增加和就业水平提高(尤其在短期模拟中)。但相对而言,工业相对发达省市受益更大,其中,辽宁、上海、北京是受益最大的三个省市。与之相反的是,工业相对落后省市经济则轻微受损,其中,新疆、、福建是受损最大的三个省市。站在长远角度上看,辽宁、山西、青海等能源矿产省市将得到更多的利益,成为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过程中最后的赢家。

本文作者:

赖明勇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

第6篇

关键词:哈尔滨;俄罗斯;机电产品;合作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70-02

俄罗斯在哈尔滨市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2007年俄罗斯就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的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市场。进一步加强对俄机电产品进出口合作,对于扩大哈尔滨市的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对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机电进出口市场概况及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进出口合作的现状

机电行业是俄罗斯工业的核心之一,其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年销售额超过550亿美元,全行业从业人员达850多万人。

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机电产品进口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是俄罗斯第一大类进口产品。近年来,俄机电产品进口激增,而出口则逐年下降,总体处于逆差状态。俄机电产品出口主要为航空航天设备、运输工具、动力机械、核电站设备、船舶、矿山采掘设备、机床及金属加工设备,仪器及电子产品等,出口市场主要为中国、独联体国家和一些欠发达国家;进口主要为汽车及零配件、计算机及组件、气压机、通讯设备等,主要来自德国、中国、乌克兰、意大利、美国等。

机电产品是俄对我国出口的传统产品。近年来,随着政府间协议项目陆续执行完毕,又无新的大项目签约,俄对华机电产品出口开始逐年下降。进口产品主要为航空航天器及零件、核反应堆及零件、金属加工机床、船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等。而我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则快速增长,并已成为我国对俄出口第一大类商品。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以大型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及零件、汽车及零附件、机械基础件、电工器材等为主。

目前,机电产品已经成为哈尔滨市对俄出口的主导产品。2006年,机电产品开始占据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商品的首位,占全市对俄出口总额的52%。2007年,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21%,俄罗斯位居全市机电产品第一出口市场。哈尔滨市对俄出口的主要机电产品是汽车和汽车底盘。其余排在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前列的产品还有蓄电池、轴承、灯具照明装置等。

二、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进出口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哈尔滨市对俄机电进出口贸易额实现了快速增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该市对俄机电产品进出口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1.贸易不平衡现象突出。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贸易中进口与出口严重失衡,出口远大于进口。这种贸易的不平衡性使得该市对俄机电产品进出口合作的发展过分依赖对俄出口,将增加俄罗斯市场对双方机电贸易合作的影响力,加深双方机电贸易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大起大落。同时,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快速膨胀与进口额的踟蹰不前之间的强烈反差对比,容易引发俄方的负面情绪,激发贸易摩擦,不利于双方贸易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出口贸易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基本都是通过一般贸易完成的,而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和加工贸易出口的份额微乎其微,致使机电产品对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拉动性不强。同时也与俄罗斯方面希望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联合生产,以振兴本国机电产业的意愿不相符。因此,进一步调整进出口贸易方式,尝试开展加工贸易已显得异常迫切。

3.双方缺乏必要的了解。由于沟通、宣传的力度不够,双方在开展机电贸易合作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了解。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各自都有很多适合对方需求、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机电产品,但是,由于缺乏了解,哈尔滨很多企业和个人对俄罗斯的机电产品还停留在多年前的“傻、大、黑、粗”的印象上,而俄罗斯方面认为中国的机电产品“质次价低”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根本不知道俄罗斯市场需求哪类产品,什么型号,缺口有多大,具体有哪些设计要求,而往往是在得知同行向俄出口成功后便蜂拥跟进,结果导致出口产品“扎堆”于俄市场。

4.售后服务体系亟须完善。从哈尔滨市以往出口到俄罗斯的机电产品来看,售后服务往往委托俄方负责,中方在供货时,按一定比例无偿提供各种零、散、备件,用以售后维修。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进口公司并没有将这些备用件用于售后维修服务,而是另外拼装成整机出售或直接销售零配件赚钱。还有些公司自己在国内搞售后服务,销售到俄罗斯的机电产品出现故障时,俄罗斯消费者一般需要等待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得到需要的零部件。这些都影响了哈尔滨市机电产品的声誉和竞争力,制约了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贸易合作的长远发展。

5.企业对开拓俄罗斯机电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哈尔滨市的机电生产企业,由于俄罗斯投资环境和贸易秩序存在诸多问题而缺乏开拓俄罗斯机电市场的积极性。尽管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补贴,但许多企业都认为,从事对俄进出口风险大、利润小,人身安全无法保障,而怠于开拓俄罗斯机电市场。

三、对加强哈尔滨市对俄机电产品进出口合作的对策建议

1.拓展合作方式,以投资合作带动贸易发展。在对俄机电产品进出口合作中,除一般商品贸易外,还要积极拓展贸易合作方式。俄政府近年来积极吸引外资进入生产部门,以带动本国经济和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开展生产加工合作已成为俄政府鼓励扶持的优先方向。哈尔滨的机电企业拥有成熟先进的技术,应通过在俄罗斯组建合资或独资企业,逐步扩大生产投资规模,带动本市优势机电产品出口和富余生产能力的转移。同时还可以有效规避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以俄罗斯为中心辐射整个独联体和中东欧市场,真正实现“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目标。

2.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哈尔滨市的机电生产企业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强化品牌宣传,健全营销网络,完善售后服务。要针对俄罗斯市场不同的消费层次,设计与提供不同档次的产品。要注意俄罗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环保规则等,取得必要的认证。要扩大企业知名度、强化品牌宣传,积极组织机电生产企业参加在中俄两国举办的各类机电产品展览会,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俄罗斯的各大媒体开展广告宣传,提高哈尔滨企业在俄国内的影响力。要健全营销网络、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机电产品大多成本高、零部件多、使用年限长,对技术服务的要求严格。哈尔滨市的机电生产企业需充分重视售前和售后服务,保证零配件的及时供应,编制完善的外文说明,认真履行合同义务,严格遵守俄罗斯的各种售后服务规程,做好对当地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起运行有效的营销与售后服务网络,通过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取得俄消费者的信赖,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

3.根据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选准对俄机电产品出口的主打产品。哈尔滨市在对俄机电产品进出口合作中要有所取舍,不要盲目地贪大求全。例如,俄罗斯家电市场前景广阔,但家电生产并不是哈尔滨市的强项,因而不宜投入太大精力。而哈尔滨市的光宇蓄电池却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对外出口连年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长率,2007年更是达到了198%的出口增长率。该蓄电池在俄市场上也有很好的销路。只要哈尔滨市政府加以支持和引导,完全可以使其像温州的打火机一样把小东西做大做强。所以,哈尔滨市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对俄优势机电产品,重点搞好汽车和汽车底盘、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蓄电池、汽车零配件、电站成套设备、轴承、医疗器械、农用机械、塑料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建筑机械等。

4.政府要采取配套措施保障企业真正享受到各项优惠政策。省市政府为加强对俄经贸合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得企业实际上没有享受到政府的优惠。例如,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为了鼓励对俄出口制定了优惠政策,按对俄出口商品的价值给本地企业一定的奖励,这一政策对哈尔滨的企业扩大对俄进出口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些相关企业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享受到这一政策。如哈轴集团在对俄出口轴承的时候,由于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企业征收约70%的高关税,使得俄方进口企业要求哈轴集团先将货物出口到芬兰,然后再转口到俄罗斯,以降低进口关税。但是这样一来,哈轴集团便无法享受到省市的奖励政策。所以,哈尔滨市政府要抓紧制定各种配套政策,以使政府的奖励政策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5.尽快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由于俄罗斯市场环境还不十分规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而政府在鼓励我市机电生产企业加强开展对俄进出口合作的同时,要积极为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可以由市政府联合进出口银行共同筹划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制,为机电生产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提供担保,减轻企业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林浩,罗进强,郑岗.我国机电行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05,(9) .

[2] 李金波,孙书林.俄罗斯机电产品市场[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4).

[3] 学友.开拓俄罗斯机电市场大有可为[N]. 经理日报,2003-06-03(B02).

第7篇

关键词 标准;国际标准;贸易技术壁垒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2-0194-01

1 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外第三世界国家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外电力市场前景广阔。第三世界国家一般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在选择水电站机电设备上多倾向于系统集成的供货模式,即机电设备EPC(Engineer Procure Construct)模式。为抢占国外水电市场,国内、外水电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各施其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第三世界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根本不具备能力编制相关标准和规范,通常直接采用科技水平领先的发达国家编制的标准。因此,国际标准化水平和程度的高低也就成为国内、外水电机电设备制造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2 概念定义

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27个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使用。水电站常用的国际标准有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欧盟标准(EN)、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标准(CCITT)、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标准(CCIR)和国际照明委员会标准(CIE)等,常用的美标国家标准有美国国家标准(ANSI)、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标准(ASME)、美国材料和实验协会标准(ASTM)、美国焊接协会标准(AWS)、美国钢结构学会标准(AISC)、美国全国电气规程(NEC)、美国全国电气制造商协会标准(NEMA)、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标(IEEE)等。

3 行业现状

纵观国际水电机电设备采用标准的行业状况和竞争局势,国内、外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反差巨大。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水电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不遗余力的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ISO、IEC等国际标准有一半以上被德、美、英、法、日五国瓜分。为限制他国水电机电设备产品出口,国外发达国家将标准涉及的技术指标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技术要求越来越苛刻,版本更新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技术标准的缺失和不被认可使我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受制于人。国内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基本采用中国国家标准(GB标准)、行业标准(DL标准、SD标准、JB标准和YJ标准等)和企业标准,对国际标准知之甚少,更是鲜有应用,国际标准问题已成为国内水电机电设备制造公司进军国际电力市场不可逾越的

屏障。

4 目的和意义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是对全球市场经济的精辟概括。当前形势下,技术标准已成为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在传统大规模水电机电设备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标准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产品的互换性和通用性。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先有标准后有产品,标准是把握产品主动权或限制市场的重要手段。标准之争其实就是市场之争,谁制定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意味着先行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抢占了国际市场的制高点。中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深刻认识到国际标准学习、研究和推广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1 国际标准是中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业进军国际水电市场的通行证

随着贸易自由化在全球的推进,国际标准已成为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发达国家利用标准的合法性和隐蔽性,将各种标准作为贸易技术壁垒,达到限制他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国家质检总局统计表明,2006年,我国有31.4%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以标准为代表的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以技术标准为主的技术壁垒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

壁垒。

4.2 国际标准是中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业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国际标准是国内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切实关系到企业在国际电力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国内相关标准在国际上尚未得到认可,且国际标准技术要求一般普遍高于国内标准。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加强国际标准的学习、研究和推广,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使国内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国际水电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产品的国际化。

4.3 国际标准是中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动力

“得标准者得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标准已上升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谁掌握了技术标准谁就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一个公司的产品是否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关键所在,而质量问题首先就是一个标准问题。标准是评定和衡量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标准的贯彻执行过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标准是质量的前提,只有抓住了标准这个根本,企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4.4 国际标准是中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业进行国际技术交流的纽带

采用国际标准有利于促进中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健全产品标准体系,更有利于我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同行业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4.5 国际标准的学习、研究和推广能加强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我国技术标准

通过国际标准的学习、研究、应用和推广,使我们充分认识和正视国际标准的重要性,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对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去粗存精,为我所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对内没有防护性贸易技术壁垒,不能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对外得不到技术认可,丧失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建立我国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技术标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总之,中国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业要想走向国际市场,要想在国际水电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掌握国际标准,加强国际标准的学习、研究和推广工作,并大力推行国际标注。只有推行国际标准,才能消除水电机电设备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只有推行国际标准,才能促进国内水电机电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只有推行国际标准,才能健全产品标准体系,促进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第8篇

【关键词】 净出口消费指数 地区环境基尼系数 环境成本转移说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关系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环境成本转移说”。Roldan Muradian和Joan Martinez-Alier(2001)认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这类产品由于国际贸易而产生了环境成本的转移。根据“环境成本转移说”,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环境规则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因此,国内学者对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沈利生等(2008)、张友国(2009)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贸易的环境代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李小平等人(2010)也认为,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低排放系数的“干净产业”,中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污染排放的急剧增加。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入世后的2001―2008年,北京市年贸易总量平均增长率为26.8%,工业废水排放从2.12亿吨降至0.84亿吨,工业SO2排放量从12.63万吨降至5.77万吨,贸易增长情况下污染却在降低,这种贸易与环境关系与全国总体状况相悖。

二、北京市贸易规模、结构及总体环境状况

1、贸易规模扩大,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中国入世前,北京市的对外贸易量增长缓慢。1983―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93%。入世后,2008年贸易量为2717亿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平均增长率为26.8%。同时,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2008―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加大政策力度,继续保持了贸易的平稳。

北京市环境质量方面,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呈现出递增趋势,然而各个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单项含量只有部分指标超出环境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只有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8)22%。全市废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重却显著下降,从2000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8%。SO2排放中工业所占部分从2000年的65%下降到2008年的47%。2009年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均削减2%。

2、进口量快速增长,污染减少

北京市在贸易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同时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2009年进口额为1664亿美元,是1983年的10.46倍;出口额为483亿美元,是1983年的3.29倍。根据“内含污染”的解释,产品中包含着污染的成本。若进出口行业结构不变,进口增速大于出口意味着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有利于北京地区环境改善。

3、污染密集度低的行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北京市产品结构偏向于污染密集度较低的机电产品生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北京市主要进出口产品,两者同时表现为出口比重上升,进口比重下降。2000―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2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

三、污染转移的实证分析

1、污染密集度的行业划分

基于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原理,结合环境污染状况及经济状况,将经济效益指标纳入到污染统计中,引入地区环境基尼系数RDC。

i表示行业,P代表行业污染物排放量,GDP代表行业工业增加值。为了更好地对污染行业进行重分类,采用“工业三废”作为衡量标准。在此,结合北京市自身环境状况,当RDC的值大于1时,我们认为是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当RDC的值小于1时,我们认为是“清洁”行业(大于1的数字在表1用“*”标注)。2007年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环境状况统计最准确的一次,因此选择2008年度的数据计算污染行业分类标准。

由表1可见,工业废气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废水排放密集度的行业有: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

固体废物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综合以上3种污染排放,将所分析的13个工业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排放系数行业: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个行业。另一类为低排放系数行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

2、净出口消费指数的投入产出分析

在区分污染行业后,本文利用北京市的投入产出状况综合分析贸易所带来的污染行业转移。净出口消费指数(NETXC)可以用来检验污染天堂假说:该指数可以衡量本国污染产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净出口相对于该产业在本国消费的比重,根据该指数的趋势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的现象。我们设净出口消费指数为NETXC,其中,C=P-(X-M),C、X、M、P分别代表地区的消费、出口、进口和产值。对于地区而言,污染排放是由当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而进出口报关产品并不是全部由该地区生产,这就存在一个数据不匹配的问题。为此,需要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调减调入并调增调出的产品,排除非北京市生产的产品计入出口。对NETXC进行修改,X代表出口与调出之和,M代表进口及调入之和。如果某产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即平均增量大于0),则说明外国向北京转移了该产业,如果该产业是污染产业,则“污染产业转移”成立;反之,则说明北京转移出了该产业。

2000―2009年间,机电产品在北京市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平均在52%以上,有必要对其细分。表2中,将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划分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业。同时,由于投入产出表利用生产属性分类而不是产品分类,投入产出表将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合并为化工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由表2可知,1997―2007年,净出口消费指数平均增量大于0的行业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而这些行业都为清洁型行业,说明对外贸易向北京市转移了清洁行业,北京市不属于“污染天堂”。北京市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尤其是在“绿色北京”之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的体系构建及“十二五”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规划》,通过制定较高水平的环保标准,既可以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又能保护资源环境,减少污染排放。

3、贸易中内含污染的行业结构

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在产品中就构成了内含污染。在分析进出口所带来地区的污染时,内含污染量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在判断进出口所带来的内含污染量时,采用出口与进口的相对比重(出口进口弹性):Ki=,Xi、Mi表示i行业的出口和进口,当Ki>1时,表明i行业的出口产品带来内含污染,加剧北京市的污染排放,用“?鄢”标出)。

从近三年北京市各行业的出口进口相对比重来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分别是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这些都是污染密集型行业。

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行业的,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为废水密集型行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

4、行业进出口量及贸易结构对比

从行业的进出口分析,北京市主要的进口产品集中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北京市的出口能够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排放。2007―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品比重保持在39%以下,2009年达三年来最低(0.34)。

就进出口总量来说,北京市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出口机电产品、电子设备等污染密集度低的产品,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北京的污染排放,同时Ki由2007年0.62减少到2009年0.58,利于北京市环境改善。

四、结论

1、进出口总体状况看,污染产业转移在北京不存在

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贸易转移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对外贸易过程中,从外国转入了清洁行业,主要产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时,对照出口进口比重小于1的行业,北京市进口既包括污染密集型行业,又有清洁型行业,但是总体表现为环境状况的改善。这是因为北京市制定了高标准的环境政策,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附加值较高产业,避免了污染产业的进入。企业缴纳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和环境税等)限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使用。

2、进口贸易迅速增长,贸易结构趋于污染型产品进口

北京市进出口贸易量呈现进口大于出口局面。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进口具有“内含污染”,从而替代了北京市自己生产,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但是进口比重连年下降,2003年为58.86%,而2009年为30.6%。清洁型行业的进口比重下降,同时侧重于污染行业产品的进口,说明北京的贸易结构趋于清洁型。

3、污染型行业出口比重小,清洁型产品出口利于降低污染

从内含污染角度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都为污染密集型行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说明这些行业的出口增加了北京市的污染。但贸易结构总体表现为,2000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平均比重52%以上,清洁型行业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出口,降低了北京市污染程度。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能耗及污染排放低,这无疑使得北京的环境状况得以改善。北京市加大清洁型产业的投入及外资引进,中关村科技园、亦庄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和产业的发展,使得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倾向低污染行业。

【参考文献】

[1] 尹显萍、李茹君: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2).

[2] 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33-02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而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占据总贸易额的一半以上。然而,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中却没有开设机电英语等专业或课程,造成了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要么懂英语但是对机电产品却一点也不知道,要么熟悉机电产品却不懂英语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这里仅谈谈对机电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兴趣不高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或者正在学学英语,而机电专业英语往往是考查课,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又不够,同时,自己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和机电设备打交道但是用到机电专业英语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很多学生对机电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机电专业英语学不学无所谓。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对机电专业英语没有任何兴趣或者兴趣不高。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及相关专业都开设有机电专业英语课程,但是在其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机电专业英语课程都开设在第五或者第六学期,而作为基础的大学英语主要开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这样,学生在学完大学英语后要间隔很长时间再去学机电专业英语,就会破坏英语学习的连续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三)没有合适的教材

现在机电专业英语的教材有很多种,但是有一些教材比较枯燥无味,而且很多教材侧重于词汇教学,还有一部分教材的难易程度掌握的不好,要么太深使学生难以掌握,要么太浅显,对专业知识涉及不多,从而使学生感觉和大学英语差不多。这样的教材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可能会使学生讨厌专业英语的学习。

(四)缺少既懂英语又精通机电专业的教师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教师队伍在过去十年中在不断地壮大。但是就专业英语教学而言,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特别是缺少既懂机电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教师。我们现在的机电专业英语教师绝大多数都是英语专业的老师,这些老师的英语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他们对机电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就比较吃力。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样的,即老师先就一些专业的词汇进行讲解,然后对课文进行逐句解释翻译,最后给学生讲解一下课后习题,教学手段不外乎就是传统的“粉笔+黑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会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

(一)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本课程前,要帮助学生纠正从前的错误观念,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本课程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告诉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好处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我们选择教材的原则是:所选教材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水平,内容翔实,同时,教材中的主体内容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所选材料能够反映机电产品的最新发展方向。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选择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由胡庭山主编的《新职业英语――机电英语》这本教材。该教材的特点就是以机电行业主要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来组织内容的,而且内容较新。学完本课程后可以满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讲授机电专业英语课程时,我们没有完全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授课,而是加入了多媒体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我们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和企业,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而任课老师则根据教材上各个模块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知道该去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去学。更重要的是,这样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专业英语教师

我们非常注重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针对多数英语教师机电产品知识匮乏的特点,每年的暑假,我们都会派遣一些英语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让这些老师深入企业,了解机电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维修等各个环节的专业知识,了解机电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另外,我们还定期从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邀请一些专家来我系给专业英语教师讲授机电产品的知识。通过这两种途径,我们培养了多名机电专业英语的骨干教师,完全能够胜任我院机电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机电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之后,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地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庭山,新职业英语――机电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H H 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苏琳,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4] 王玮,浅析机电专业英语教学[J].职业技术,2009,(3).

[5] 王新陇,机电专业英语的特点与教学[J].发展,2008,(12).

Exploring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the machine and electricity speciality

YANG Le

(Henan industry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Nanyang 47300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