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制冷技术论文

时间:2022-03-30 05:26:02

导语:在制冷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制冷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炉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水冷却温度控制技术;施工工法

Abstract: currently, our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rising, and mass concrete also began in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blast furnace big-volume concrete wate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Key words: the blast furnace basis; Mass concrete wate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methods

中图分类号: TV54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大体积混凝土在各大冶金工业建设中的应用也随之越来越广泛,3200m3高炉基础外轮廓是矩形,有57m长,42.6m宽。基础底标高-5.000m到±0.000部分就可以称作是普通的C25混凝土,大约有11000m3的混凝土总量。

一、特点

1.将每立方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进行降低,对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进行充分地运用,在60天的时间范围内,强度的水化热现象也应该减少出现;

2.水化热比较低的水泥是选择的最佳材料,或者选择矿渣硅酸盐水泥,使水化热出现的几率有所降低;

3.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有效地控制,而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化热也可以通过循环冷却水被带出来,从而使混凝土中心温度得以很大程度的降低;

4.针对裂缝,可以通过保温、保湿来实现,使混凝土表面温度有所提升,同时,混凝土中心和表面之间所产生的饿差值也会逐渐缩短,将其温度保持在25°的范围内,这样的话,与规范要求就会相符合。

二、适用范围

这种工法在工业、桥梁和民用建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也得到较为广泛地运用。例如,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底板、大桥的承台基础、大型设备基础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三、施工工艺

打桩降水放线土方开挖浇注混凝土垫层破桩放线绑扎底板钢筋安设固定架、埋设冷却水管安装基础±0.00 下模板绑扎±0.00 以下钢筋安装螺栓浇筑±0.00 下混凝土保湿、保温养护、拆模回填土。注:当混凝土浇筑到冷却水管时,就进行通水循环冷却。

四、施工要点

1.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1.1在标号相同的前提下,富裕系数比较大的水泥是最佳选择,因为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增强来讲,水泥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在强度相同的前提下,需水量较小的水泥是最佳选择。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大约在21%~27%的范围内,在对混凝土进行配置的时候,较小的需水量水泥可以使水泥的用量得以降低;

1.3针对标号不同的水泥应该进行合理的使用。在对C40以下的流态混凝土进行配制的时候,32.5Mpa的普硅水泥是最好的选择;在对C40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进行配制的时候,42.5Mpa硅酸盐水泥或者普硅水泥是其最佳的选择。

1.4面对不通过的混凝土的认识,要选择与其适合的水泥品种,若是要求早强或者冬季施工的时候,R型硅酸盐水泥是比较好的选择,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所选择的水泥应该是矿渣水泥或者普硅水泥。

2.混凝土配合比选择

2.1水胶比

针对一些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而言,将结构设计和施工作为基本依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混凝土技术要求》,在此要求中,会针对强度的最低等级做出阐述,将保证率的95%作为基本条件,使配制强度得以确定; 而初步选水胶比应该是以最大水胶比最为参照,将上述配制强度所需要的水胶比找出来,然后可以再次进行试配。或者将没有掺加任何东西的普通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关系选择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系数,当将粉煤灰掺入到其中之后,按照等浆骨比作为基本依据,对水胶比进行相应的调整。通常情况下,在耐久性要求的中等强度等级混凝土中掺入多于30%粉煤灰的时候,0.44是水胶比的最大值,绝对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2.2浆骨(体积)比

在水胶比确定的前提下,反映用水量或者胶凝材料总量,或者骨料总体积用量,也可以说是将浆骨比反映出来。针对泵送混凝土而言,要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作为基本条件,使胶凝材料的最小和最大值设定出一个合适的范围,由试配拌和物工作性确定,在确定浆骨比值的时候应该选择最小值。当确定水胶比的时候,比较小的浆骨,也不会又太高的强度,弹性模量会比较高,同时,体积稳定性也比较好,也不容易出现裂缝,相反的话,则也全部相反。

2.3砂石比

通常情况下,配合比中的砂石比,对其的表示可以利用一定浆骨比。针对那些石子有比较好的配制,而石子松堆空隙率和砂的松堆空隙率相乘之后可以成为砂率选择的主要依据,而最好为0.16~0.2之间的范围。通常情况下,泵送混凝土一定要小于36%的砂率,并且绝对不可以超过45%。在此基础上,对于石子的级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不同粒径的两级配或三级配后松堆空隙率不大于42%为宜。石子松堆空隙率越小,砂石比可越小。在水胶比和浆骨比一定的条件下,砂石比的变动主要可影响施工性和变形性质,对硬化后的强度也会有所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小的砂率,强度也不会很高,同时弹性模量就比较大,就更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而且也没有很好的拌和物粘聚性,相反的话,这些内容也会具有相反性)。

2.4矿物掺和料掺量

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视工程性质、环境和施工条件而选择。对于完全处于地下和水下的工程,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如基础底板、咬合桩或连续浇注的地下连续墙、海水中的桥梁桩基、海底隧道底板或有表面处理的侧墙以及常年处于干燥环境(相对湿度40%以下)的构件等,当没有立即冻融作用时,矿物掺和料可以用到最大掺量(矿物掺和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最大掺量粉煤灰为50%,磨细矿渣为75%);;一年中环境相对湿度变化较大(冷天处在相对湿度为50%左右、夏季相对湿度70%以上)无化学腐蚀和冻融循环一般环境中的构,对断面小、保护层厚度小、强度等级低的构件(如厚度只有10~15cm)的楼板),当水胶比较大时(如大于0.5),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20%,矿渣掺量不宜大于30%(均包括水泥中已含的混合材料)。不同环境下矿物掺和料的掺量选择见GB/T 50746-2008附录B和条文说明附录B。如果采取延长湿养护时间或其他增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密实度措施,则可超过以上限制。

第2篇

【关键词】 相变空冷 双相变换热器 散热器压力

1 相变空冷系统工作原理

相变空冷系统是采用制冷剂作为中间冷却介质的空冷系统,如图1所示。

相变空冷系统工作原理可以简述为:制冷剂在双相变换热器中汽化吸热,在冷凝器中凝结放热,即是利用制冷剂的相变过程来传递热量的[1]。

上式也就是相变空冷散热器内氨气的饱和温度,对于一个结构与形式均设计合理的相变空冷系统来说,空冷散热器的总传热面积为已知,迎风面积也一定,空气密度和入口干空气定压比热可由空气温度确定。所以由式可以计算出空冷散热器中氨的饱和温度,继而通过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结合氨特性表就知道空冷散热器的饱和压力P[4-5]。

因此,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利用上式的计算模型就可以得到任意工况下相变空冷散热器压力值随某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相变空冷机组冷端系统变工况特性

本文以国内某600MW相变空冷系统为例,分析散热器压力随某个变量的变化关系[6]。已知设计工况下的机组主要原始数据见表1。

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编程对空冷散热器做变工况计算,其结果见图2-5。

4 结语

(1)当氨蒸汽流量、迎面风速以及管外污垢热阻一定时,空冷散热器的压力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大;

(2)当环境温度、迎面风速以及管外污垢热阻一定时,空冷散热器的压力随着氨蒸汽流量增大而增大;

(3)当环境温度、氨蒸汽流量以及管外污垢热阻一定时,空冷散热器的压力随着迎面风速增大而减小;

(4)当环境温度、迎面风速以及氨蒸汽流量一定时,空冷散热器的压力随着管外污垢热阻增大而增大。

参考文献:

[1]陈立军.蒸汽动力循环耦合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理论与评价研究[博士论文].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0.

[2]吴业正,韩宝琦.制冷原理及设备(第二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3]史美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杜小泽,杨立军,金衍胜,等.火电站直接空冷凝汽器传热系数实验关联式.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第3篇

关键词:蒸发嚣 电子膨胀闪工调节特性 控制方法 独立控制

电子膨胀阀――蒸发器联合调节特性与控制策略

符号

CD――开度系数

Z――轴向长度,m

Te. Tc――蒸发、冷凝温度,℃

Tin――室内温度,℃

Tα――换热器进口风温,℃

Fi――压缩机频率,Hz

Gr――制冷剂流量,kg/s

Gα――风量,m3/h

Tsu――过热度,℃

Tsb――过冷度,℃

Q――换热量,kW

ρ――介质密度,kg/m3

P-压力,Pa

h――介质焓,J/kg

A――管内截面积,m2

S――管内截面周长,m

A(z)――开度对应的截面积

d――管径

τ――管内表面切应力,N/m2

q――热流密度,W/m2

α――两相流空泡系数

g――重力加速度,9.8m/s2

u――流速,m/s

Ov――电子膨胀阀开度

下标

l――液相制冷剂

v――汽相制冷剂

a――空气

1.引言

随着制冷空调技术的迅速发展,空调器正在从传统的单室内机、单室外机的结构逐渐向单室外机多室内机及多室内机和多室外机系统发展,系统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具有代表性的变流量制冷系统(Variable Refrigerant Volume Air - conditioning System, 简称VRV)也从单元变流量制冷系统(SVRV)向多元变流量制冷系统发展(MVRV)[1-3]。对于多室内机的热回收系统来说,室内机可能同时做冷凝器或蒸发器使用,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热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些控制方法已不能再适应新空调系统的需要。由于系统的复杂程度的增加,传统的一些基于制冷空调系统整体的控制算法都由于其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等因素而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各室内机和室外机独立控制的思想已经被引入到制冷空调系统的控制之中,一些控制理论和算法如矩阵电子控制算法、人工神经元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都已经被引用到实际的制冷空调系统中[4-8]。为使制冷空调系统能安全稳定的运行,除了在控制技术上提高之外,更要注重研究制冷空调系统本身的运行调节特性。本文在通过分析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电子膨胀阀开度、室内温度、室内机风量、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等对室内机换热的影响的基础上,得出了室内机的调节特性,找出了对室内机制冷模式下更合理的控制策略。

2.数学模型

2.1 电子膨胀阀

电子膨胀阀是通过步进电机等手段使阀芯产生连续位移,从而改变制冷剂流通面积的节流装置。研究表明,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可借鉴热力膨胀阀的研究成果[9-12],其模型描述为:

能量方程:

hin=hout

(1)

动量方程:

2.2 蒸发管路及蒸发器模型

2.2.1 管内制冷剂侧稳态模型

在VRV空调系统中,由于膨胀阀可能设置在离蒸发器较远的位置,节流后的两相制冷剂沿膨胀阀后的管路进入蒸发器,所以在该段管路及蒸发器内部的大部分区域制 剂处于两相流动状态;当液体过冷度较小时,由于管道阻力及上升立管中重力的影响,液态制冷剂将会出现闪蒸,闪蒸之后管路内的流动也为气、液两相流动;当室内换热器制热采用其出口电子膨胀阀控制制冷剂过冷度时,膨胀阀之后的高压液体管内仍然可能呈气、液两相状态。在制冷空调领域内,蒸发管路内制冷剂两相流呈环状流[13,14],故本文以环状流建模。因制冷剂蒸发现象可能发生上述管段的任何位置,建模时必须在动量议程中考虑重力项。

能量守恒议程:

整理上述议程,分别得到气、液两相流的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

式中 Ρtp=αρv+(1-α) ρl是微元管段中两相流体单位容积的质量,称为两相流体的密度。

在式(3)~(5)中存在P、α、uv和u1四个未知数,方程无法封闭求解。传统的方法采用空隙率经验公式作为补充方程,使方程封闭。但目前还不存在公认准确的空隙率模型计算公式;本文采用文献[4]所提出的两相界面关系方程使方程封闭。

气、液两相界面关系方程:

在式(3)~(6)四个方程中,共有P、α、uv和u1四个未知数,方程组封闭可解。

2.2.2 空气侧换热模型

因横流蒸发器外侧的空气流速较低,一般Re<2000,且蒸发器沿气流方向的管排数较少,故忽略空气侧压降,只考虑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方程:

3.调节特性

数值求解蒸发管路和电子膨胀阀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出系统的仿真特性。对于选定的系统来说,换热器的几何参数为定值,是一个不可调的参数。因此,影响电子膨胀阀-蒸发器部分换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电子膨胀阀开度、换热风量、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室内环境温度、换热器几何参数。

3.1 膨胀阀开度对蒸发器换热量的影响

如图1所示,当系统风量为600m3/h其他参数不变时,蒸发器换热量随膨胀阀相对开度的变化曲线。

图1 换热量随膨胀阀相对开度变化曲线

当电子膨胀阀开度很小时,通过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也很小,制冷剂很容易在蒸发器内变成热气体,在蒸发器出口处有一定的过热度,蒸发器两端的制冷剂焓差基本为一定值。因为制冷剂流量随电子膨胀阀开大而增加,在换热条件仍能保证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时,出口制冷剂焓值变化不大,所以蒸发器的换热量也随流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膨胀阀继续开大,制冷剂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换热条件已经不能使制冷剂出口有过热度,出口已经处于两相区,管外空气侧的流量和换热系数基本为定值,制冷剂流量的增大造成出口干度的降低,但管内制冷剂的换热系数会有所上升,因此,蒸发器换热量只随电子膨胀阀相对开度的增加略有上升。这说明,在蒸发器出口有过热度的情况下,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调节蒸发器的换热量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而当蒸发器出口已出现回液的情况下,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调节蒸发器的换热量收效甚微。

3.2 室内机风量对蒸发器换热量的影响

换热量随室内机风量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当风量很小时,不能使管内的制冷剂完全蒸发,蒸发器出口有一定的回液,随着风量的增加,管外的换热系数也逐渐增加,空气带走的热量增多,因此蒸发器出口处的制冷剂干度也逐渐增加,制冷剂在蒸发器进出口的焓差逐渐增大,在制冷剂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换热量逐渐增大,当风量增大到一定程度以后,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能够完全蒸发,风量增加使制冷剂只能进行显热交换,出口焓值变化已经不大,所以换热量随风量增大而略有增加。

图2 换热量随风量变化曲线

3.3 冷凝温度对蒸发器换热量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冷凝温度、冷凝压力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制冷剂流量来影响蒸发器的换热量,如图3所示。随着冷凝压力的升高,电子膨胀阀的进出口压差也随着增大,在蒸发器能够保证制冷剂完全蒸发的情况下,制冷剂流量的增加也就意味着蒸发器换热量的增加。

图3 换热量随冷凝温度变化曲线

3.4 蒸发温度对蒸发器换热量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温度、蒸发压力的变化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蒸发器的换热量,一方面随着蒸发温度(蒸发压力)的升高,电子膨胀阀的进出口压差减小,使得通过电子膨胀阀的制冷剂流量减小;另一方面,蒸发温度的升高,使得制冷剂与空气的换热温差减小,也使换热效果降低。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使蒸发器的换热量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图4所示。

图4 换热量随蒸发温度变化曲线

3.5 室温对蒸发器换热量的影响

室内温度对蒸发器换热量的影响如图5所示。室内温度就是蒸发器空气侧的入口温度,当蒸发温度一定时,室内温度主要影响管内外的换热温差,由于经过蒸发器冷却,空气温度最多只能降低到蒸发温度,所以当风量一定时也决定了蒸发器的最大换热量。当室内温度很低时,蒸发器内的制冷剂不能完全蒸发,蒸发器出口有回液现象,随着室内温度的上升,换热器的换热量也逐渐上升,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干度也逐渐上升;当室内温度上升至一定值时,制冷剂能够完全蒸发,蒸发器出口有一定的过热度,由于制冷剂温度最高只能升到室内温度,制冷剂的在蒸发器出口的焓值变化很小,换热量随室温的增加略有上升。

图5 换热量随室温变化曲线

3.6 调节参数的联合影响

影响蒸发器换热量的参数中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是表征系统运行的参数,不能直接作为调节参数,室内温度是被控对象;如果系统正常运行,还需要蒸发器出口制冷剂保持一定的过热度以防止回液。因此,要控制的参数是室内温度和过热度,能作为调节参数的只有室内机风量和电子膨胀阀开度。室内机风量和电子膨胀阀开度对室内蒸发器的联合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制冷量、过热度随膨胀阀开度和室内机风量的变化曲线

电子膨胀阀和蒸发器联合工作输入、输出状态方程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1) 当蒸发器出口制冷剂已经过热时,因制冷剂出口焓值变化不大,电子膨胀阀所决定的制冷剂出流量是决定换热量的主要因素;风量对换热量不大,而对过热度影响较大。各调节手段民对应的控制对象之间可近似认为是相互独立的,此时B(t)是对角占优的。

(2) 当蒸发器出口为两相流时,蒸发器空气侧进出口温差基本为定值,换热量主要由风量决定,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换热量影响不大,但进、出口焓差与流量近似成反比,对出口干度的影响较大。室内机风量对过热度同样有较大的影响。此时B(t)是上三角矩阵。调节手段对控制对象的影响是有一定的耦合度的。

(3) 只要保证蒸发器出口为过热状态,就能实现调节手段与控制对象之间的独立调控。而在制冷空调系统中,保证蒸发器出口过热又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条件之一。所以在过热度优先控制的模式下,独立调节是可以实现的。

(4) 在蒸发器出口未过热的情况下,调节风量和调节膨胀阀开度对过热度有同等程度的影响。仍可以采用风量控过热度优先的方法,同时用膨胀阀开度来改善风量对过热度的调节,独立控制与适当的耦合也能取得同样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风量Gα控制过热度Tsu,电子膨胀阀开度Qυ控制室内温度Tin的控制策略。

5.结论 在两个优先原则下,可以实现室内机风量与电子膨胀阀开度对室内温度与过热度的解耦控制,独立控制策略是可以实现的;独立控制策略可用于复杂的系统,可对整个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模式;独立控制策略便于实现模块化,不会因系统形式的改变而对控制方法产生较大的影响;独立控制策略有较强的可扩展性,不会由于系统的复杂而增加控制部分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彦启森. 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1998:1-5

2 荒野喆也. 空调环境技术の展望. 三菱电机技报,1992,66(4):2-3

3 石文星. 变制冷剂流量空调系统特性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0

4 Fumio Matsuok. Electric Control Methods in matrix form in Air Conditioners, Refrigeration, 984; 59: (679)

5 松冈文雄. 空调机におけるマトリりクス电子制御方式. 冷冻, 1985; 60:(693)

6 松冈文雄. 空调机のホロニクス制御. 三菱电机技报, 1987;61(5)

7 Fumio Matsuok. Fuzzy Technology in the Refrigeration &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Trans. of the JAR, 1991; 8(1)

8 中尾正喜他,年间冷房空调机の高效率制御(第1报). 空气调和.卫生工学会论文集,1995;59

9 中尾正喜他,年间冷房空调机の高效率制御(第2报). 空气调和(卫生工学会论文集,1996;60

11 Nakashima Y et al. Reversible Flow Type Linear Expansion Valve for Heat Pumpt. Hi-85-31;93)1555-1568

12 翁文,王瑾竹,蒋能照.电子膨胀阀的制冷剂流量特性的实验研究.流体机械,1998;26(10):58

13 石文星,邵双全,彦启森.电子膨胀阀-压缩机联合调节特性与控制策略.中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2000:184-188

第4篇

[关键词]H型钢 控轧 控冷

中图分类号:TM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007-01

1 前言

H型钢作为一种经济断面钢材问世已有几十年,现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车辆、码头、电力、制造业等领域。与世界发展水平相比,我国H型钢生产起步较晚,从199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引进德国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大H型钢生产线投产以来,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先后培育出马钢,莱钢、津西、日照、长治等H型钢主流生产企业,加快了我国H型钢生产的发展,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钢材品种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H型的广泛应用,对H型钢的力学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对H型钢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技术的研究。国外已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生产,但技术仍未成熟①。而我国尽管近几年H型钢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研究控轧控冷技术提供了平台,但认识较晚,正处于起步阶段,运用控轧控冷技术改善H型钢强度、韧性和焊接等性能的工艺还比较少。本文结合热轧工艺特点,分析了控轧控冷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因素。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H型钢控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早期一些国家如比利时,瑞典等国的钢铁厂首先采用控轧来代替常化处理,解决了钢的脆断性问题,这确立了控冷技术的原始技术。以后随着控冷技术的发展,60年代采用控轧控冷解决了含Nb钢VTs偏高的问题。近年来国外有关控冷应用基础研究日益深入,发表了许多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进一步指导和推动控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日本新日铁为在提高韧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焊接性能,采用了微合金化加上控轧控冷的措施。轧制中对H型钢翼缘进行控制冷却,以减少温度差,细化铁素体晶粒,同时使得H型钢的断面各部分的组织均匀,防止产生较大的内应力,以及翘曲和弯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在开发低温高冲击韧性钢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采用了TM-SC工艺(控轧-局部冷却工艺)开发出的低温高冲击韧性钢,在轧后采用了QST工艺(淬火自回火)。通过对钢材的微合金化处理,结合采用TM-SC工艺和QST工艺,产出了传统工艺无法获得的高韧性高强度的产品,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焊接性能。为克服普通的TM热轧工艺在轧制H型钢的缺点,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与其它公司合作开发了TM-SC工艺,生产的产品截面的性能均匀,提高了轧机的生产效率。可以看出这个局部冷却工艺与H型钢翼缘冷却工艺几乎是相同的。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与其合作伙伴进一步开发了QST技术,鞍山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课题综该工艺是在终轧后对钢梁进行快速水冷,使其表面生成马氏体,在钢梁中心冷前停止水冷,利用中心余热进行回火。

目前世界上H型钢控冷技术以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为代表,开发了H型TM-SC轧制技术和QST控冷技术,代表了目前H型钢生产及控冷技术的最高水QST控冷技术设备.

2.2 国内H型钢控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控制冷却和钢材形变热处理工艺方面己经起步,取得初步的成果。70年代初,控冷技术先后被列为“六五”、“七五”“八五”科攻关项目,有关大专、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结合常用钢种和国内的控冷技件,在控冷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测钢种的基础数据,对Nb、V、Ti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形变奥氏体再结晶控冷工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微合金元素碳氮化合物固溶析出,钢的变形抗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某些生产厂应用控冷工艺取得了提高产品质量的良好果。另外还在重钢五厂等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独具特点的控冷生产实验线。这些作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这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轧钢新技术奠定了可靠的石出。

1991年12月,马钢在改造了630轧机试轧后,成功地轧制了ZO0rnrn以下H型钢,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批量生产。1992年6月,马钢向外商提出了万能钢轧机的项目询价书,最终德国曼内斯曼德马格萨公司(MPs)中标。这是我国投兴建的第一条万能轧机生产线。至1998年又引进建成我国第一条热轧腰200一700~的H型钢生产线,该厂的设备是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是我国目前产H型钢装备水平最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前后不过10年时间,因此H型钢的控制冷却方面,国内开展的研究工作还很少。我国鞍山第一轧钢厂于年从美国内陆钢铁公司引进了一套H型钢二手生产设备,该生产线设置了控山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课题综述,可以在成品孔出口辊道上进行强化喷水冷却,同时在冷床入口侧设有立冷翻装置。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H型钢生产还处在起步推广阶段。如何使热轧H型钢尽

快在国内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是当务之急。

3 控制冷却技术

控制冷却是通过控制轧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改善钢材组织和性能的目的。由于热轧变形的作用,促使变形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温度(Ar)的提高,相变后的铁素体晶粒容易长大,造成力学性能降低。为了细化铁素体晶粒,减小珠光体片层间距,阻止碳化合物在高温下析出,以提高析出强化效果而采用控制冷却工艺。

控制冷却条件(开冷温度、冷却速度、终冷温度)对相变前的组织和相变后的相变产物、析出行为、组织状态都有影响。因此为获得理想控制冷却钢材的性能,就要选择良好的冷却方式。一般可把轧后控制冷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称为一次冷却、二次冷却和三次冷却(空冷 )[1][2][3]。三个阶段的冷却目的和要求是不同的。

4 对控轧可行性分析

控制轧制(TMCP)技术的核心是晶粒细化和细晶强化,用以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方法。控制轧制原理是应用了奥氏体再结晶和未再结晶两方面理论,控制奥氏体再结晶的过程,利用固溶强化、沉淀强化、位错强化和晶粒细化机理,使内部晶粒达到最大细化改变低温韧性,增加强度,提高焊接性能,是将相变与形变结合起来一种综合强化工艺。根据奥氏体发生塑性变形的条件控制轧制可分为三种类型。(1)再结晶型的控制轧制(2)未再结晶型控制轧制(3)两相区控制轧制。

H型钢控制轧制即对轧件温度和变形量进行控制,可以参考中板的低温控轧技术,但由于H型钢断面复杂,二者存在差异。

5 轧后控冷现状

轧后控冷是继控制轧制后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的一项技术,与棒线材控制冷却原理相同,对轧后的H型钢进行快速冷却使表面生成马氏体组织,在轧件中心冷却之前停止冷却,表面马氏体组织利用中心余热进行自回火。由于H型钢断面复杂,冷却工艺要求很高,需要保证终轧断面温度均匀并且冷却过程中冷却均匀。与国外技术相比,我国研究和实践已显落后。国外已出现轧后超快速冷却技术,得到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且晶粒较细,提高了产品的屈服强度。

6 结语

目前国内外H型钢控轧控冷技术还没有趋于成熟,但控轧控冷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发展方向。我国H型钢生产已初具规模,现已有条件加快步伐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1)发展近终形坯短流程技术,简称CBP技术。该技术以近终形连铸坯为原料,用一架轧边机代替原来的开坯机,轧制得到万能轧机需要的断面尺寸。通过这种途径可以降低轧制温度,实现温控轧制。

(2)在轧线设立保温罩,降低开坯温度,对轧件温度实行控制,研究低温轧制的可行性。

(3)尝试开发万能轧机机架间冷却装置,对翼缘中心表面及R角冷却,使轧件温度均匀。

(4)加强对精轧后冷却技术的理论研究,在短时间降温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晶粒细化,均匀提高产品强度,对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实行控制。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臭氧层 温室效应 环境友好性 安全性 制冷剂

中图分类号:P42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由于

制冷空调热泵行业广泛采用CFC与HCFC类物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以及产生温室效就,使全世界的这一行业面临严重的挑战。CFC与H CFC的替代已成为当前国际性的热门话题。

二、两次国际重要会议。

1、臭氧层的破坏、《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莫利纳和罗兰教授合作指出,卤代烃中的氯和溴原子会破坏大气臭氧层,这就是著名的CFC问题。为保护臭氧层1987年9月制订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的制订便于以定期的科学和技术评估为基础对淘汰时间表进行修订。根据这些评估,在1990年伦敦、1992年哥本哈根、1995年维也纳和1997年蒙特利尔的会议上对《议定书》进行了调整,加快了淘汰时间表。

2、温室效应及《京都议定书》

实际上CFC的排放也会加剧地球温室效应,CFC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在目前估计的气温变暖的因素中,20%~25%是 CFCS类物质作用的结果。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东京度召开,会议通过了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确定了CO2、HCFCS等6种气体为受管制的温室气体,并将限制上述温室气体排放总水平。要求各国采取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水平。

三、绿色环保制冷剂的发展趋势。

从这两次国际会议和最近的相关论文看,为了适应环保的需要,特别是为了适应环保臭氧层的需要,近10年来,制冷空调行业已作了积极响应,采取了许多措施和行动。从目前情况分,替代工质有许多种,大致归纳如图1所示。潜在的替代物有合成的和天然的两种。合成的替代物有HFC,天然的有,NH3,CO2,水,碳氢化合物等。

图1制冷替代物树性示意图

表1列出了21世纪绿色环保制冷剂的趋势。

表1 21世纪绿色环保制冷剂的趋势

四、如何正确对待替代物的多样性

从近10年替代物的发展看,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很难找到一种完全理想的替代物(ODP=0,低GWP值(100以下),高效,安全,与价格不贵的高性的油互溶等。为了替代一种原先使用的CFC或HCFC制冷剂(无论CFC-12,CFC-11,R502或HCFC-22),客观上往往存在多种解。在许多替代物中,只有"更好",很难说"最好"。究竟如何选择替代物,必须"因地制宜"。

例如HCFC-22的主要替代物,就有HFC-134a,R407c,R410a,R290等等。就以R407c和R410a两种替代物来看,也很难绝对地说哪一种"最好",因为它们各有优缺点。R410a的优点是亚共沸,传热性能好,压损小,但其缺点是压力太高,比原HCFC-22提高了1.5倍,容积制冷量又太大,约为HCFC-22的1.4~1.5倍,因此无法直接充灌,必须重新设计压缩机和主要部件,提高成本。反之,R407c的优点是可直接充灌(除换酯类油外),能效接近于HCFC-22,但其缺点是非共沸,成分的变化对性能和维修会产生影响。

目前,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往往采用不同的替代物,例如日本,以及美国,对于家用空调器,倾向于R410a,对于大中型制冷空调倾向于R407c;而欧共体国家则均倾向于R407c。国外这种态热,势必会对我国制冷空调行业产生影响,特别是由于我国空调行业大都是90年代刚引进的技术和生产线,情况与国外大不相同,而且实际上国外对这两种替代物,还都认为不够理想,倘若盲目跟进,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五、结束语

CFC与HCFC替代工作,是大势所趋,时间紧迫。从我国情况看,当前应首先抓好CFC-12,CFC-11,R502等含CFC物质的转轨工作,而HCFC类物质替代物是近来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迅速,我们应积极跟踪,及是掌握动向,进行必要的研究工作以期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替代物。

参考文献

[1]曹德胜.《制冷剂使用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2003

第6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比较地源热泵与传统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说明了地源热泵在运行费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虽然地源热泵的应用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一项节能新技术,地源热泵必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热泵及其节能环保原理

热泵是能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及co:排放的供热和空调新技术。热泵通过做功使热量从温度低的介质流向温度高的介质。空调系统一般应满足冬季的供热和夏季制冷两种相反的要求,传统的空调系统通常需分别设置冷源(制冷机)和热源(锅炉)。如果让传统的空调系统在冬季以热泵的模式运行,则可以省去锅炉和锅炉房,不但节省了初期投资,而且全年仅采用电力这种清洁能源,还能大大减轻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热泵可以通过直接燃烧燃料(石油、天然气)产生热量,并通过若干个传热环节最终为设备和建筑供热。在锅炉和供热管线没有热损失的理想情况下,一次能源利用率最高可达l00%。但是,燃烧燃料通常会产生1500~1800℃的高温,是高品位的热能,而建筑供热最终需要的是20~25℃的低品位的热能,这就是说直接燃烧燃料为建筑供热意味着大量可用能的损失。如果先利用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热能发电,然后利用电能驱动热泵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低品位的热能,适当提高温度再向设备和建筑供热,就可以充分利用燃料中的高品位能量,大大降低用于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所以采用燃料发电再用热泵供热的方式,一次能源利用率可以达到200%以上。热泵利用的低温热源通常可以来自环境(大气、地表水和大地)或各种废热。应该指出,由热泵从这些热源吸收的热量属于可再生的能源。

2、地源热泵供热技术特点

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还可供生活热水,一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代替原来的锅炉加制冷机的两套装置或系统。系统紧凑,省去了锅炉房和冷却塔,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地源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40%~60%。另外,地源温度较恒定,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整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也较锅炉一制冷机系统大大减少,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3、地源热泵的一些不足之处及部分解决方法

地源热泵系统在运行费用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制约了地源热泵的快速普及。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初投资较大,地源热泵的初投资不仅包括传统空调系统所需的地面上管路和设备的投资,还包括埋地盘管投资、埋地盘管敷设投资以及购买敷设盘管所需土地的使用权或所有权的投资。初投资成为影响地源热泵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个制约地源热泵普及的重要因素是技术不是十分完善。比如,由于各地的地质结构相差很大,造成埋地盘管与土壤间的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这在设计埋地盘管长度时将产生问题:若埋地盘管设计过长,将会造成大量初投资浪费;若设计过短,不但满足不了设计工况要求,还可能造成设备损坏。除此之外,还有管路防冻液的选取,变工况运行等问题需解决。不过,地源热泵不足之处目前已得到部分解决。如混合型地源热泵系统即较好地解决了初投资高和埋地盘管长度设计困难等问题。由于在许多大型地源热泵的应用中,制冷所需的埋地盘管长度要远大于加热所需的盘管长度。在这种情况下,为降低初投资可用冷却塔代替一部分埋地盘管,即混合型地源热泵系统,冷却塔只在冷负荷大于埋地盘管所能提供的冷负荷时才投人运行,其作用与埋地盘管类似,只不过冷却塔是将室内的热量排到大气中去,而埋地盘管是排到大地中去。

第7篇

关键词:纺织企业,人工冷源,性能系数,高效节能,蒸发冷却

 

0. 前言

纺织行业一直是我国的出口创汇大户,但同时又是个低利润行业,与较高的运行能耗成本不无关系,因此对于纺织空调系统能耗有着较大影响的人工冷源分析与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空凋系统能耗中,冷热源设备能耗约占60%以上,是空调节能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进行各种空调冷源节能性能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空调冷源综合性能比较分析和冷源形式的选择探讨,以其对企业的节能设计和运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各种冷源节能性能的比较

目前纺织空调中选用的冷热源设备,由于各种机组的耗用能量形式不同,无法根据各自耗用的电能或热能耗量直接进行节能性比较。例如:蒸汽压缩式和吸收式两种制冷方法耗能的形式是不同的,无法根据各自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如果把各自消耗的能量折算成—次能源,则各类机组均可用单位时间内一次能耗量所制取的冷量或热量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矿物能源能效比”MEER(Miner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n),它是把蒸汽压缩式输入电能和吸收式输入热能均按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进行折算,这样各类机组就能用单位时间内矿物能源燃烧发热量所能够制取的冷量进行节能性比较,结果见表1。

(1)

式中——两类机组在相同外在参数工况下的制冷量,;

——每秒种矿物燃烧值,;

——每千克矿物能量的热值,。

表1 各类制冷机组的性能参数及其矿物能源能效比(EMMR)值

注:表中数值取自部分公司样本,为参考值。

如果蒸汽压缩式制冷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耗能均直接来自矿物能源,由表1中的值可知,应尽量利用矿物能源发电后驱动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组才具有节能意义。大力推广直接利用矿物燃料热能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对提高全国的能源利用率是不利的。

然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是否节能,还要看其耗用能源的来源,只有在使用余热、废热或过程热等情况下吸收式制冷机才具有节能意义,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中,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饥组比外燃型节能,但直燃型必须使用燃油、燃气等高级燃料,外燃型可使用煤或其它劣质燃料。具体采用哪一种燃烧形式的制冷机组涉及企业的能源结构。在大、中型空调工程中,当无法保证压缩式制冷机组的电力供应时,且有余热蒸汽、余热高温热水可供使用时,选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是解决空调冷源的一种方法。

2. 各种制冷机组性能系数比较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空调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已成为制冷机的制造大国。大部分世界级品牌的制冷机厂家都已在中国成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大大提高了国内市场制冷机组的质量水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为合理选择制冷机,确定合适的纺织厂空调冷源,表2、表3列出了国家标准GB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规定的压缩式制冷机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最低性能系数。纺织企业可参考使用。

表2 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第8篇

关键词:典型制冷系统循环;模式;热负荷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按照目前冰箱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冰箱行业以及类似制冷器具制造迎来了新的一轮能耗升级高峰,但也对制造厂提出了能耗升级的客观硬性要求,冰箱制冷系统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其中采用的节能措施和方法。

一、典型制冷系统循环分析

目前家用冰箱制冷系统多数采用的为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系统。这种典型制冷系统为单路循环,依靠布置在冷藏室内机械温控装置调节储藏温度,冷冻室或者类似间室粗藏温度是依靠系统设计压缩机吸气缸容积决定每次循环压入系统的制冷剂蒸气的量(容积流量v1或者质量流量),受制冷剂类型影响,提高容积流量或者质量流量要求提高焓差h1-h4和降低v1。在实际操作中,依据v1的参数是我们选择制冷剂的参照。通过对压缩机理论比功分析得出降低冷凝压力或者减少冷凝和蒸发的压差可以实现。由冷凝热负荷qk=(h2-h2′)+(h2′-h3)以及qk=q0+w0关系,冷凝器采用强化换热或者增大冷凝面积可以降低h2-h3,在系统设计的时候保证5℃左右的过冷度,减少毛细管节流后闪发蒸汽比例,增大毛细管流量。整体匹配减少制冷剂灌注量也可以实现减少冷凝器热负荷的目的。

二、典型制冷系统循环模式

1、双循环制冷系统

双循环制冷系统引入一个分流电磁换向阀或者稳态电磁阀,主要功能为实现单个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从制冷循环中断开,单个冷藏冷冻箱可以实现冷藏或者冷冻功能的转换,选择功能的转换控制是通过换向阀或者稳态电磁阀的开闭来实现。制冷剂流程可简述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 压缩机冷凝器+过滤装置换向阀冷藏毛细管冷藏蒸发器冷冻蒸发器压缩机

②压缩机冷凝器+过滤装置换向阀冷冻毛细管冷冻蒸发器压缩机

③压缩机冷凝器+过滤装置换向阀冷藏毛细管冷藏蒸发器压缩机

分析:冷藏蒸发器蒸发温度 t 由冷藏毛细管节流产生,冷冻蒸发器蒸发温度由冷冻毛细管节流产生,冷藏功能和冷冻功能的转换所带来的冷量负荷是不一样的,单位容积制冷量 qv 下降,总的制冷剂加入量下降,理论比功降低,压缩机轴功率降低。

2、三循环制冷系统

三循环制冷系统中引入变温室储温功能单元,可实现储温功能变温功能转换。三循环制冷系统引入两个分流电磁换向阀或者双稳态电磁阀,主要功能为实现冷藏功能以及变温功能从制冷循环中断开,以单独实现冷冻功能以及冷藏冷冻功能匹配、变温和冷冻功能匹配等功能组合。选择控制的转换简单通过换向阀组合的开闭换向接通变温毛细管、冷藏毛细管、冷冻毛细管来实现。

第一种情况:电磁阀(Ⅱ)常闭关闭,电磁阀(Ⅰ)常闭关闭。

压缩机冷凝器+过滤装置换向阀组合变温室毛细管变温室蒸发器冷冻室蒸发器压缩机

第二种情况:电磁阀(Ⅱ)常闭打开,电磁阀

(Ⅰ)常闭关闭。

压缩机冷凝器+过滤装置换向阀组合冷藏毛细管冷藏蒸发器冷冻蒸发器压缩机

第三种情况:电磁阀(Ⅱ)常闭打开,电磁阀(Ⅰ)常闭打开。

压缩机冷凝器+过滤装置换向阀组合冷冻毛细管冷冻蒸发器压缩机

分析:三循环制冷系统提供了多于双循环制冷系统的储藏温度功能,引导高档冰箱多样化储藏功能设计。双稳态电磁阀结构由主控程序的脉冲发生器发射脉冲实现通断,基本无电能消耗。回气管组成换热器结构需要依据不同节流方式的毛细管的匹配粘贴长度(换热面积),可实现回气换热器末端多余过冷液态制冷剂换热,满足回气管末端温度高于环境相对湿度的露点温度,避免回气管不凝露。

3、冷凝器保压循环制冷系统

该系统将一泄压毛细管并联于冷凝器结构流程,端口由单向阀和三通阀组成制冷剂换向控制器接入循环。压缩机停机工作状态,脉冲单向阀断开:冷凝器+过滤装置反方向泄压毛细管脉冲单+三通阀冷冻蒸发器冷藏蒸发器压力平衡。

压缩机停机工作状态,脉冲单向阀断开:冷凝器+过滤装置反方向泄压毛细管脉冲单+三通阀冷冻蒸发器冷藏蒸发器压力平衡。典型制冷循环中从压缩机停机开始,系统高低压区失去压差动力,自动开始平衡,受到蒸发器低压区影响,吸气管温度位于环境温度 t(25℃)以下,该部分冷量 Q§由于不属于有效制冷区域,属于无效;同时由于回气管与蒸发器末端相通,回气管的温度波动进一步影响蒸发器,直接结果就是造成蒸发器温度快速回升。

采用冷凝保压制冷循环后,系统冷凝器开停机时刻,冷凝器温度在系统停机后依然保持在 28℃~30℃之间,并继续同环境进行热交换,吸气管由于没有了从低压部分过来的低温蒸气交换热,从而温度快速受压缩机温度影响而上升,该部分热量为压缩机有效散热。高低压部分由于截至阀的存在无法通过原回路平衡,只能从泄压毛细管位置贯通。

其中两种制冷循环的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完全相同,冷凝器保压循环中的吸气管平均温度相比常规循环升高,并且在循环的停机时间段冷凝器温度升高,即此段冷凝器继续同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系统效率明显提高。

三、典型制冷循环的热负荷分析

静态热负荷为 Q0;实际热负荷为 Q0+Qx;压缩机消耗功为 P;冷凝器散热量,吸热量,系统循环效率为 COP;,冷凝器总负荷 。

假定系统循环效率为 1.70,根据测试数据计算 Qx约为 Qk的 5%,则计算结果为:Qx=Q0

0.09,即冰箱热负荷增加约 9%。用冷凝器保压循环制冷系统的热负荷分析:根据循环中的冷凝器温度和吸气管温度分布可知,压缩机开机区间的无效吸热量由于泄压毛细管的节流作用维持高压高温状态而再次利用,静态热负荷为 Q0;实际热负荷为 Q0-Qx1

假定原系统循环效率为 1.70,采用冷凝器保压制冷循环的系统循环效率为 1.75,根据测试数据计算,Qx约为 Qk的 8%,则计算结果为:Qx1=Q0×0.12,即冰箱热负荷减少约 12%。可知:采用冷凝保压技术后系统节能效果提高为 10%。

根据以上分析,将常规循环和冷凝保压循环制冷系统部件热损失比较汇总。其中两种制冷循环的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完全相同,冷凝器保压循环中的吸气管平均温度相比常规循环升高,并且在循环的停机时间段冷凝器温度升高,即此段冷凝器继续同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系统效率明显提高。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完善制冷系统各个部件的设计按照节能参数原则进行优化时非常有必要的,25℃环境温度条件下蒸发温度要求控制在-26℃~-28℃;过滤器的过冷度控制在8℃~10℃(设计冷凝温度为40℃);42℃环境条件下储液罐(气液分离器)尽量保证为干蒸汽状态回压缩机;壁面和最热M包的传热温差要大于5度;其次,充分利用停机阶段的高低压部分的压差继续转化为制冷量,维持冷凝器部分的持续散热,也是提高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

提升冰箱制冷系统的节能水平不是单纯的依靠制冷系统来实现的,是需要包括保温层设计,压缩机工况实际运行数据修正,以及结构漏热处理来综合实现的。节能设计从一开始就需要统筹全面,抓住细节,分析热损失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建周,冰箱冷凝器压力缓释技术的实验研究和节能技术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1年9月

第9篇

关键字:地源水泵;问题;办法

Abstract: The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are energy efficie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for both heating and cooling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Because of its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eatures, making this technology in the last decade, especially in the last five years,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North America, Northern Europe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s marke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tive.Key words: ground source pumps; problem; way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中图分类号:TU-0

一、地源热泵的技术原理

地源热泵分为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和地埋管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为闭式系统,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的地下埋管中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间的传热。结构上有一个由地下埋管组成的地埋管换热器。地埋管换热器的设置形式主要有水平和竖直两种。竖直埋管的形式是在地层中钻直径为0.1m~0.15m的钻孔,在钻孔中设置1组(2根)或2组(4根)U形管并用灌浆材料填实。

地源热泵作为一种有益环境、节约能源和经济可行的建筑物供暖及制冷新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是利用地下相对稳定的土壤温度场,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获取土壤内热(冷)能量的新型装置,可一年四季方便地调节建筑内的温度。由于该制冷供热方式不存在能量形式的转换,几乎是一种能量的自动“转移”过程,因而其能量转换效率高、运营成本低。

二、地源热泵的形式和特点

地表水体作为热泵系统的热源和热汇,通常有两种形式:开式和闭式。闭式系统就是在地表水体中设置换热盘管,用管道与热泵的蒸发器或冷凝器连接成回路,充以媒介水,在水泵的驱动下循环;开式系统中,从水源的底部抽水,送入换热器与循环介质换热,如果冬季水温比较高,也可以将水直接送到机组的换热器,经过换热的水重新排放到水体中。地表水源热泵所具有的优点使其不断的向前发展,又因为所具有的缺点使其在使用中受到诸多的限制。从优缺点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水源问题是限制地表水源热泵推广使用的主要障碍。如果水源问题解决好,势必会促进地表水源热泵的推广应用。

地源热泵系统在应用的所存在的问题

1、进水温度过低,机组保护停机。

地表水水温随着季节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夏季,地表水水底水温一般不超过32℃,制冷没有问题。冬季,特别是北方地区,地表水温度很低,甚至结冰。这种温度很低的水源进入系统换热后温度进一步降低,如果换热温差过大,就会出现冰冻堵塞或者胀裂管道的危险,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为了防止这种故障的发生,热泵系统一般都会设置进水温度保护装置。当水温低于设定值时,机组保护停机,水温恢复到设定值以上时,机组重新开机。如果水温反复变化,机组就会出现频繁的开停机,严重的影响了机组的寿命。

保护停机或频繁的开停机影响了建筑物的空调效果,这种情况下一般采取加辅助热源的方式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辅助热源有锅炉、电加热和太阳能等。锅炉辅助热量较多,但投资较大;电加热启动速度快,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太阳能是绿色环保的辅助热源,但是受天气的影响很大,见效相对也慢一些。在实际使用中,辅助热源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慎重考虑,以保证系统的经济高效运行。

2、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地下水热泵空调系统需要有丰富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作为先决条件。 虽然在理论上抽取的地下水可以回灌到地下,但目前国内地下水回灌技术还不成熟,在很多地质条件下回灌的速度大大低于抽水的速度,从地下抽出来的水经换热器后很难被全部回灌到含水层内,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即使能够把抽取的地下水全部回灌,怎样保证地下水不受污染也是一个难题。

3、生物污泥

自然水体中常见的有害微生物主要有藻类、细菌和真菌。它们的生成主要是由于水体的温度和pH值恰好适合微生物的生长。而且水体中有它们生长所需的营养源,如有机物、碳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加上自然水体常年有阳光照耀,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细菌都具有粘性细胞壁和形成菌角团的能力,能将悬浮水中的无机物、腐蚀产物、灰砂淤泥等粘结在一起,形成淤泥沉淀物,附着在管壁上,且越积越厚。微生物沉淀不仅增大传热热阻,还会影响冷却水的流通性,使传热系数进一步降低。

4、使用土壤热源热泵(闭式系统)需要的场地大

土壤埋管式热泵系统在冬季供热过程中,栽热介质从地下收集热量,再通过系统把热量带到室内。夏季制冷时系统逆向运行,即从室内带走热量,再通过系统将热量送到地下岩土中。因此,土壤埋管式热泵系统保持了地下水热泵利用大地作为冷热源的优点,同时又不需要抽取地下水作为传热的介质。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但这种地源热泵系统对土壤换热器的材质及地质结构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埋设换热器需要较大的场地,系统投资也较其它方式要高,所以这种系统一般应用于面积比较小的居住类单体建筑,在大型工程中应用相对困难。

在国外,地源热泵的主要研究和应用对象还是土壤源热泵系统,国内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重点也是如此。然而,土壤源热泵系统远比地下水热泵系统和地表水热泵系统复杂,一次投资相对较高。

地源水泵系统的发展前景

应用自然能源,通过地源水泵技术的使用,为建筑物提供热(冷)能,对低品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符合科学用能的基本原理,并已在工程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我国政府已将淡水源、海水源、土壤源和污水源地源水泵技术列为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推动低品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这是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决策和必然选择,对我国节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建议将低品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补充列入现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地源水泵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已受到广泛重视,其应用规模迅猛发展,但是产品和应用的技术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强化传热、减少热阻和降低泵功率消耗都是是重要的技术发展发向。地源水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将在近期形成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对于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应予充分的重视。面对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应当进一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万仁里,谈地源热泵,全国热泵和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1.10,宁波

[2]赵军,季新国,等,地源热泵的工程应用与环保节能特性分析,全国热泵和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1.10,宁波

[3]庄迎春,直埋式地源热泵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2.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