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14:07:54
导语:在畜牧调研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户经营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合作服务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中介,把分散的农牧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坚持分类指导,系列开发,确立和开发主导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教、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增长机制,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进而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
1、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当前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 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利益分配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企业与农民签订的经济合同不规范。一些企业往往凭借其自身的强大经济优势,在与农民签订合同时故意损害农民利益,使所订立的合同条款尽量有利于企业。第二,利益主体双方不守信用。有些地方,当产品市场价高、产品畅销时,农民往往违背合同,不愿将产品卖给企业,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市场价低、产品滞销时,企业又不愿意按原定合同收购,有时即使愿意收购也经常压级压价,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第三,违约追索成本高。
2.3 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畜牧业产业化要求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要有机联合;但我国的畜牧业集团化却存在产中、产前发达,产后加工严重滞后的格局,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 70%,而我国肉类加工比重不到5%,且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还存在着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较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的问题。
2.4 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
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继续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资金投入的支持。今后,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走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中,确保投资及时到位。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应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逐步提高到15%以上。各级政府在税收政策上,要对产加销龙头企业视同开发性农业企业,实行先征后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对区域性重点民营龙头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各级财政也要把畜牧业产业化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增设扶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各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应从资金投向和资金结构上向畜牧业产业化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倾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农业信用合作社也要在贷款方面向畜牧业产业化倾斜。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质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事关产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各地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对策。在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其次,也要积极探索畜牧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新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鼓励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此外,还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和企业管理者自觉履行各种经济契约和合同,尽量减少产业化发展中的履约交易成本,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几年来,*市70%以上的养殖户还处于分散经营,庭院养殖,遍布各村屯,给承办贷款的金融机构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例如某县农行*年发放的养羊贷款,共计2380万元,养殖户1017户,分布10个乡、97个村、225个自然屯,每名信贷员平均负责170个养殖户。距离该行最远的养殖户村屯达120公里。这样就导致信贷员到户率低,跟踪管理不到位,对养殖户和养殖情况发生变化不能得到及时了解和掌握。
例如,该县*乡*村养殖户王志刚贷款2.5万元,购买羊76只,仅半年时间,由于饲养能力和越冬缺少饲养,便把羊一次性全部卖掉,卖羊款用于子女办婚事。目前,该笔贷款已全部形成风险。
缺少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市场与养殖户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目前,畜牧业产品市场发育并不完全成熟,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2户,覆盖率低,对养殖户经济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拉动作用小,养殖户直接面对市场,只要市场价格或需求出现较大波动或变化,不但畜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而且养殖业主的经营理念和信心也会产生变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对农户经营规模,经营项目受到严重制约,致使畜牧业贷款存在风险隐患。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
无论是当地政府、牧业管理部门或金融机构,在过去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重投入、轻回收。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后果是把养殖户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承贷的金融机构。
以某市农信联社为例,20*年奶牛贷款项目启动后,从开始申报贷款、筹建奶牛园区,到养殖户办理贷款,购回奶牛。项目竣工之后,畜牧部门及推介该项目的乡镇政府便完成使命,后续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资金偿还、安全隐患等全部由该联社承担。这种严重缺乏部门之间协管理的现状,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仅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
畜牧业贷款具有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难以把控等特点,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金融业投放信贷的顾虑短期内难以消除。据对辖内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座谈反映,过去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由于缺少相关配套政策,以至于出现大面积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时难以挽回,因而顾虑重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资金出现风险时,金融内部缺少保全措施;二是地方政府推介或主导的项目,金融业贷款出现损失后缺少必要的补偿政策;三是畜牧业贷款缺少保险政策的及时跟进。
对策与建议
完善配套机制,实行封闭式运行。
针对区域大多数养殖户与市场脱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条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注重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当地养殖户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市场的有机对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即:市场—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由产业化龙头企业首先建设养殖和加工基地,要引进养殖农户进入基地集中饲养,并由公司统一提供防疫、疾病治疗等服务,提供饲料,统一收购加工,统一销货,统一结算,整体运作程序完全达到封闭式运行,将市场、管理、资金流程等置于可控之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
建立多方联动的协调管理机制。
针对目前养殖户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不便管理的实际,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协调畜牧职能部门,乡村政府,承贷金融机构建立多方联动协调管理机制。
乡村政府要协助承贷银行管住户、看住物,防止个别养殖户中途转产不养、变卖等造成贷款形成风险;畜牧职能部门要对养殖户实行档案化管理,不但要为养殖户提供饲养技术、防疫等服务,还要协助承办贷款行社管理资金使用,防止挪用;对贷款购买的大牲畜实行档案化管理,变卖时需经畜牧业部门批准;承办行要督促分管信贷人员做到经常到户,及时了解掌握养殖户的经营情况和思想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信贷风险。
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实施集约化经营。
政府部门在扶持区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改变过去按户补贴、分别使用的做法,将政府扶持养殖户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按统一标准建造畜禽集中养殖园区,走牧业养殖专业合作化道路,建议由养殖大户或养殖能手出任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实行种畜统一购进,统一饲养,统一配购饲料,统一防病治病,统一管理,逐步提高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尽快建立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首先,要对大牲畜、规模养殖的家禽等实施保险政策,由地方财政统一承担畜牧业保险费用。其次,制定实施畜牧业贷款风险和损失的补偿政策,在该项贷款完成一个周期后,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畜牧、承办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参加的评估小组,对被认定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及时予以补偿。最后,对金融机构新增加畜牧业贷款要给予收贷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一是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营销理念,要正视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实际,努力寻找金融助推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切忌畏首畏尾,故步自封,无所作为。
二是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与管理,力求在信贷人员配备、业务流程设计、风险管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0*年全县猪饲养量115.74万头,出栏55.48万头,存栏57.87万头;牛饲养量36.5万头,出栏3.1万头,存栏18.4万头;山羊饲养量20.3万只,出栏8.1万只,存栏10.15万只;家禽饲养量315.6万羽,出栏155.48万羽,存栏157.8万羽;畜牧业产值5.22亿元。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县畜牧业生产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科技水平跟不上等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为此,要发展我县畜牧业生产,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以及“1113”工程目标,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我县草山草坡众多,山塘水库较多,无工矿企业,生态环境优越,具备了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畜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到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一是要从传统的畜牧业发展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二是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发展养殖大户和生态畜牧小区建设作为工作主战场;三是多出台有利于畜牧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对外采取招商引资,对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活经营;四是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畜牧业的开发;五是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我县的畜牧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从而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民增收。
二、发展规模养殖,建设生态畜牧小区我县多数农民仍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养殖效益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我县畜牧业发展,重点要在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推进“畜——沼——果”、“畜——沼——粮”等科学生态养殖模式,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养殖大户到外县、市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参观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推行“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大户养殖,统一防疫,集中服务”。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结合生态学原理进行圈舍建设,饲养管理,逐步实现畜牧生态协调发展;二是狠抓养殖大户和畜牧养殖小区,逐步实现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三是培植和发展以大户、小区、重点乡镇为主的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典型示范带动,提高辐射带动效益;四是充分利用粮食、秸秆、牧草、草山草坡等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五是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兴办畜产品生产基地,搞好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六是结合我县农村“四在农家”、沼气池建设,大力推进沼畜工程,逐步实现畜牧产业化、农村沼气化。
三、力求创新,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正安养牛业历史悠久,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饲养牛,在长期的饲养选育过程中,不仅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培育了适应性较强的地方优良品种——桴焉黄牛,该品种耐寒、耐热、耐粗饲,蹄质坚实,动作敏捷,适于山区役用,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项目。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的畜产品中,草食牲畜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牛、羊肉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牛、羊肉被现代人称之为“人类的保健食品”,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从销售来看,大到国际、国内市场,小到周边市县及本县的两家牛肉干厂,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因此选准主攻肉牛养殖对正安畜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而且潜力巨大。选定肉牛这个项目,因为正安本身就是肉牛项目基地建设实施县,加上周边县市肉牛的饲养量都偏小,均没有形成规模,这正好给正安的肉牛发展提供了机遇。县内草场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无霜期长,光照充沛,牧草生长周期长,同时还有田间空地,还可人工改良草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秸秆圈养肉牛。建立牧草繁育基地,积极推广良种牧草,引进一年生、多年生黑麦草、苜蓿草、芽茅等优良草种种植,减少养牛对天然林地和草场的依赖,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山林植被,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强化品种改良,完善繁育体系积极发展外二元母猪繁育场,确保每年新增外二元母猪5000头以上,外三元商品猪10万头以上;进一步推进牛、羊冻输配技术,牛改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羊改普及率提高到75%以上;积极引进推广良种家禽,兴办良种家禽养殖场。提高良种覆盖率,形成竞争优势,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大力扶持,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对引进良种实行补贴。
[关键词] 畜牧 生态 农牧业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6-01
一、 共和县畜牧业建设基本概况
共和县共辖4镇7乡,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4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21250户90264人,有藏、汉、回、蒙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拥有耕地44.77万亩,天然草场1931.6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28万亩,现存栏各类牲畜156.5万头只。2012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81785.4万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牧业产值61778万元,同比增长11.9%;农业产值15995万元,同比增长9.5%;渔业产值4012.4万元,同比增长48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68元,同比增长23%。全县共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56个(养殖业合作社63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43个,种植业合作社39个,农机服务合作社11个),涉农企业16家,农牧科技专业技术人员131人,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二、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观念依然陈旧
干部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特别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思路不新、办法不多。农牧民群众中头数畜牧业观念和落后的经营理念仍然根深蒂固,虽然放牧形式从家庭为主分散经营向合作组织的规模化转变,但生态畜牧业仍然处于一个常规性的建设投入和发展状态。大部分群众市场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牧民劳动技能低,转移就业任务繁重
只有稳定的务工岗位和收入,牧民才能彻底地从草场上脱离开来。劳务输转成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受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年龄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牧民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多数劳力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消耗性工种,收入低且不稳,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困难,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保障务工人员稳步增收任重道远。
3.建设性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效益低
各牧业村的牧户基本修建了畜棚、贮草棚等基础设施。由于农牧民收入低,投入到畜牧业发展中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畜棚存在闲置或“大材小用”的状况;饲草料加工设备普遍不足;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缓慢。
4.科技推广滞后,畜疫防治工作形式严峻
受经费、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制约,新型畜牧业技术引进和推广不及时,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指导农牧民发展生态畜牧生产服务能力低;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尚未健全,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给为疫病的传播留下了隐患;现有防疫员队伍中还存在人员少、防疫装备差等制约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5.产业化程度低,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
畜牧业集约化养殖程度还较低,规模小,尚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弱,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影响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加工、流通相脱节。
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加快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牧区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前提是必须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让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牧民、村干部、大学毕业生或优秀的企业家起带头作用,鼓励开设畜牧专业的院校、科研机构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联营,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畜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农牧民企业经营规模化、农畜产品生产专业化、畜牧业发展产业化的畜牧业生产新机制。
2.切实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是要安置好生态畜牧业建设所需的富余劳动力,所以要切实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要继续进行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发展,从事牛羊育肥、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运输等产业由合作经济组织统筹管理,进而吸纳多余劳动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三是切实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相结合,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游牧民定居点,引导有条件的牧民转移就业。
3.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应用水平
通过畜牧业内部资源结构调整,有效推进畜牧科技研究工作,不断提升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基础上,加大环湖牧区和南线牧区的种草规模;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的锲机,推广牧草免耕混播技术,提高牧草产量。要强化饲草料调制饲喂技术研究与推广。根据当地饲草料及作物秸秆构成,研究适宜当地的饲草调制方式和饲草料搭配饲喂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养畜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4.打造高原特色品牌效应
要立足共和县草地畜牧业牦牛、藏羊资源优势,组织力量倾力打造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结合当地畜牧业及其他优势资源,研发具有高原特色的产品,并进行商标注册;采取政府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的方式,通过举办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产品展示会、推介会等形式,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建强.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学员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国培计划(2013年)”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2013)” 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进村校项目活动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送教下乡”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 “国培计划”转岗培训心得 “国培计划”培训策略研究 “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的服务与管理研究 “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培计划”农村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解读与策略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建构 “国培计划”初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问题及策略分析 "国培计划"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体育游戏在留守儿童中的延伸"国培计划"2013 “国培计划”辅导教师培训总结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综述 “国培计划”中的“影子研修”探索 结合兵团实际 创新国培计划培训模式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2-12/2013-10-24
11 李淑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62-64
(责任编校:齐媛)
张修前
今天我们开一个简朴会议,不挂会标,不放座签,市政协经济委和我们市工商联联合召开羊毛防寒服产业 发展情况调研座谈会。参会同志有:市政协经济委主任柴自军,市畜牧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中小企业局、市统计局等单位负责人,羊毛防寒服产业协会负责人以及5家防寒服企业负责人。
在此我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和我们市工商联感谢大家在百忙中积极配合出席参会!
我们老**人都知道,轻纺产业是我市一项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轻纺工业对我们地方经济作出过特别贡献,一度时期轻纺产业占到全市工业产值近一半,1988年达到44.9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也亲历见证了轻纺产业的潮起潮落,期间既有辉煌的成就,又有惨痛的教训。近年来,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不断崛起一批像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羊中王等羊毛防寒服标杆品牌企业。这些标杆企业坚守创业发展的现实举措与成果,让我们有理由增强轻纺产业重振发展信心!
这几年,特别是近两年来,无论是中央战略层面,还是我们地方政府层面,在经济建设领域“调结构、促转型”呼声越来越大、越来越紧迫。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大背景下,似乎我们**“一煤独大”的结构性调整显得尤为紧迫,我们正在经受着要走出“资源诅咒”的困惑考验,我们的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出路在哪里?
未雨绸缪,不管是我们的党政宏观决策层,还是我们实业界微观操作层,都能把一部分聚焦度和发展力转移到非煤领域,从“一业独大”转向“多业并举”的新格局发展上来。这几年,我们市委市政府重要经济会议,可以说逢会必讲:“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把“调结构、促转型”这方面的考虑与研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两年前,我们市区域发展研究会、市政协经济委就先后把振兴轻纺产业、羊毛防寒服产业纳入重要调研课题,并在去年底形成宝贵的调研成果。今天大家人手一份的调研报告,就是柴自军主任去年底带队调研形成的调研成果。我们今天这个座谈交流,要在充分借鉴、吸收这个调研成果基础上,来一次意见的再征询、再讨论,也是一个再润色、再完善的过程。
今年8月份,我们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冯月菊来榆调研视察的过程中,也对我们**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产生浓厚兴趣,并把振兴**羊毛防寒服产业建议案列入给省委书记、省长们的重要议案。她来榆期间,不仅走访了我们羊老大等部分品牌企业,也看到了我们去年形成的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在充分肯定这个调研成果的同时,要求市政协经济委和我们市工商联共同把这个调研报告再深化一下,再凝练一些,站的再高一些。要站在省级这个层面上,对振兴**羊毛防寒服产业的发展来讲问题、谈支持。在大的方面需要哪些具体支持?需要特别解决哪些具体瓶颈问题。
本来我们贾主席要亲自出席并主持这次座谈会,她这段时间省上安排到杭州学习半个月,省上这几天内追的要调研成果,所以只能赶着鸭子上架,由我这个副职和柴主任,与大家一起完成这个调研任务。希望得到大家支持,一起共勉!
在座谈交流前,我把这次座谈会的一些背景来龙去脉特别交代了一下,还有讲的不到位的地方,请柴主任补充一下。特别是怎样更好的完善好这个调研报告,请柴主任给我们讲一些指导性意见。
近年来,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这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基层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口蹄疫、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一直威胁着畜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如何完善与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动物防疫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肤浅的看法,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1、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动物疫病防疫体系不健全,工作开展难度大。近年来,还有部份地方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还未建立健全,成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村级防疫工作条件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难于保证常年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群众动物防疫意识淡薄,主动配合性差. 由于我市地处西部山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很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不按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免疫。
1.3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华蓥市辖13个乡镇(街道),有4个乡镇畜牧站无办公用房,3个畜牧站的办公室为危房,其他乡镇畜牧站的办公条件也很差,乡镇畜牧站的防疫、检疫、诊断等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器械、工作手段普遍落后,制约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动物防疫监管难以到位,综合防治效果较低。由于村级防疫队伍还未健全,对分散的饲养户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平时补针工作难度大,使免疫接种密度在非集中免疫期间难以达到规定指标,从而使综合防治效果降低,个别边远地区甚至出现免疫死角,成为动物疫病发生的潜在隐患。
2、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行政管理。动物防疫工作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而且是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动物防疫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观念,并以此为准则确立动物防疫工作的地位和目标。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2.2 建立完善机制。各地应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动物防疫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对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加强现有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工作理念,逐步健全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切实解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环境,积极提升乡镇动物防疫站业务能力。
2.3 广泛宣传发动。动物防疫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人民群众的动物防疫法律意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组成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处置的能力。
2.4 搞好防疫监管。要继续采取“五强制” (强制免疫、强制隔离、强制封锁、强制消毒、强制检疫) 措施,切实加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要健全完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加强以口蹄疫、禽流感为主的动物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进一步改善工作手段,做到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各级政府要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快速处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从贾悦镇与沙河站镇的情况来看,贾悦镇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基础较好,近年,在工业发展上也有一定优势;沙河站镇在畜牧业和农业的保护地栽培方面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工业经济相对薄弱,双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结对帮扶,彼此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够共同实现镇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我们把结对帮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委、政府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并由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镇长具体靠上,专门负责与沙河站镇的结对帮扶事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变增加输血总量为增强造血功能
结对帮扶绝不是单纯的送钱送物,要想从根本上产生实效,必须在思想上求突破,在增强造血功能上做文章。对此,我们围绕沙河站镇提出的“畜牧富镇、工业兴镇、旅游强镇、商贸活镇”的奋斗目标,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双方在畜牧、工业、农业、商贸等方面的合作,相互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立足贾悦镇在畜牧业发展上的传统产业优势,组织我镇的营子、杨家水墩、王庄、葛家同等畜牧业专业村与沙河站镇的沙南、冯洼、李村、辛庄等村结对子,引导他们发展家兔、山羊等“短、平、快、省”的发家项目,加快农民增收步代。
(二)针对沙河站镇的工业以化工、建材、印刷、建筑安装为主的实际,我们对号入座,组织我们镇的家乐木业、红蓝俊杰涂装材料两公司分别和东平天成家具厂、东平泰山鹰化工有限公司结成对子,产业上互帮,市场上共拓,资源上互补,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了镇域经济实力。
(三)在商贸发展上,镇党委、政府通过到沙河站镇考察论证,决定于近期投资100万元,在东平县设立东方帅领服装超市,主要销售东方帅领公司及诸城菲比特制衣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服饰,该超市的建立,既能宣传诸城,提高贾悦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东平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把经济协作与全面交流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一是派员挂职交流。2004年5月21日至7月20日,沙河站镇副镇长孟华到我镇挂职副镇长两个月。挂职期间,我们安排专人靠上,陪同该同志全面考察我镇的综合情况,并重点围绕工业发展中的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挂职交流结束后,该同志高兴地说,挂职交流,不仅增强了自己抓项目运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实现了根本转变。
为充分认识现阶段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面临的难点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十二五”期间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出对策建议,2011年初,自治区政协把“促进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列为当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去年9月,自治区政协农牧委分别向巴彦淖尔市、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政协和锡盟政协下发了联动调研通知和13项问卷调研提纲。6个盟市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各旗县市对农牧民收入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按照问卷式调研提纲,撰写出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在盟市调研的基础上,全国政协常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政委主委董恒宇于12月初率领政协农牧委、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民盟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深入到巴彦淖尔市4个旗县进行了进一步调研座谈并走访农牧户。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将提高农牧民收入落到实处,本刊记者专访了董恒宇副主席。
记者:提高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实现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区,富民优先”目标核心所在。您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目标有没有难度?
董恒宇(以下简称董):“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强农强牧、惠农惠牧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这一核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农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牧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单位工资上升,国家和自治区对“三农三牧”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我区“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长12%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充分显示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的决心和意志,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记者:“十一五”时期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较快,您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增长?农民和牧民收入的增长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董:“十一五”时期农牧民收入增速快于“十五”时期。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适时营造了非农非牧就业机遇,拓宽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渠道。与此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惠农惠牧和支农支牧的政策性补贴力度,使农牧民政策性转移支付收入逐年增加,这是农牧民增收快于“十五”时期又一因素。例如,锡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90元增长到2010年的6153元,增长一倍之多,年均递增16.3%,高于“十五”时期的12.8百分点,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区和全国高3.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从全区看,“十一五”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3.1%,比“十五”时期高5.5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比牧民收入增速快。“十五”以来的10年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快于牧民人均纯收入,有的盟市农民增速更快。如,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在“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1%,而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12.4%。牧民收入增速滞缓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人口和牲畜数量超出了草原自然再生产的能力,致使部分草场退化,畜牧业经济效益逐年递减。其二,草原畜牧业由于受基础设施条件、经营方式、生产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走势弱于种植业和农区畜牧业。其三,种植业和养猪有补贴,而2010年前畜牧业养牛养羊无补贴或补贴较少,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了牧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记者:“十一五”以来,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有哪些显著变化?
董:长期以来,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单一,一产独大,这也导致农牧民收入形态单调,结构单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收入结构逐步有所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入形态货币化。随着农牧业生产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以实物收入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被以货币收入为主的市场经济所替代。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不断增长促使农牧民现金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2462.5元,2010年达到4575.1元,5年增加了2112.6元,年均增加422.5元;2010年现金纯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2.7%。
另一方面是收入来源多样化。作为传统农牧业区,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一直十分单一,收入渠道狭窄,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但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观,家庭经营纯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资、转移等非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转移支付政策的陆续出台,拓宽了增收渠道,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大头。2010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036.8元,占当年纯收入的18.8%,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1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1310.9元,同比增长26.4%,增幅比上年高出11个百分点,对农牧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4.6%,拉动纯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2010年转移性纯收入达到658.6元,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为11.9%,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11年我区农牧民转移性纯收入达775.6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各项补贴收入为448.6元,同比增长42.2%。同时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2010年为66.4%,2011年下降为60%。
记者:影响和制约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突出问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