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03:23:55
导语:在法学生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对大学生活的态度及方式:
82.3%的同学态度比较积极,对学校及系部的活动比较积极或有选择的参加一些,认为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感觉大学生活充实,比较有意义。生活费用95%以上的同学主要通过家里供应,一小部分通过国家和社会资助,个人打工只够少量生活补贴。53%的同学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听学术报告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素质,62%的同学认为学校现在学习风气一般。
2.对学校及系部的发展建议:
对于学校和系部的改革与发展,广大同学普遍表示比较关注。有84.6%的同学认为本系近年来的工作较有成效,肯定了本系的工作。88.5%的同学对于学校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满意,同时对于系部以后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建议,认为应该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另有81.2%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学习风气较好,认为良好的学习风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3.对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方面,95%的同学表示最喜欢参加社会实践这种教育活动形式。89%的同学参加过社会实践,并且其中一部分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在提意见一题中,大部分同学表示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渴望。这表明大部分同学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来增长才干,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磨练意志是持肯定态度的,说明大家都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重要性。
4.对于心理问题: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91%的同学认为目前生活充实,很有意义。另有8%的同学表示生活悠闲、快乐,没有太多想法。可见大部分同学感觉自己目前的生活学习状态是积极地;在选择目前最苦恼的事情时,85.4%的同学选择了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以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这表明广大同学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感觉到学习成才的紧迫性,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未来的就业问题也显示了极大的关注;对于遇到烦心事,会如何应对?95%的同学选择了找人倾诉或参加文体活动,另有部分同学选择了向专业人士需求帮助。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处理烦恼与不快时普遍选择了恰当的方法,这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是有极大的帮助作用的。
5.对于就业问题:
79.7%的同学感到大学生活中最苦恼的是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就业前途迷茫。56.35%的同学对自己的毕业后前途存在“数不清”的迷茫。30.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感到乐观,比较有信心。13.2%的同学表现出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由调查可知: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消除就业心理误区,做好科学的人生职业规划尤为重要。
6.个人建议:
(1)72.1%的同学认为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的就业,至少要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议企业领导作报告或以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促进就业。
(2)43%的同学认为要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对篮球场、足球场地进行修缮,对宿舍条件的不断改善,对电子阅览室、餐厅饭菜质量改革的要求比较迫切。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我校学生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调 查 人(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调查原因、调查方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和建议五部分。
小学生近视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一、 研究原因: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小学生近视情
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
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视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三、调查分析:
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 不合理饮食
9 看激光
10 在车厢里看书
11 遗传因素
12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
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全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要求“起点公平”向要求基于“起点公平”的“过程公平”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广东小学数学教育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充分。研究表明,有些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理解不够,数学表达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提升。还有一些教师的数学理解不够深刻,限制了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有些教师数学表达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目标达成。
2. 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不到位。(1)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确,数学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2)教学中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形式,强调情景的创设,弱化了数学内容,在教学评价导向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因此,我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与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解决。
二、调查方法
(一)样本选取
根据广东省教育信息平台2016学年初报表数据,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12.87万人,占全省小学教师的26.48%。其中男教师4.49万人,占比34.89%,女教师8.38万人,占比65.11%。
本次调查从21个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选取样本。样本来源于两个途径:一个是正式途径,也是主要途径。采取分层抽样与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全省22个地区各选择12间学校,包括城市学校、县城学校、农村学校(包括中心乡镇学校和乡村学校)各4间,涵盖教学质量优、中、弱三类学校,其中至少有一间民办学校。另一个是非正式途径。主要在“小学数学教研”微信群中通知,请群内的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填写并转发。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共收到有效问卷5810份。
(二)调查内容
本研究以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界定为五个方面: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和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三)调查工具
本研究以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11年研制的《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为主要参考,结合自身研究需要,研制了《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从教师自我报告的角度,调查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本研究主要通过专家函询法进行内容效度检验,主要向5位小学数学教研员征求意见,并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修改问卷结构和项目,保证了较好的内容效度。
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10个项目。第二部分是调查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包括47个项目,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五等级量表法,考察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五个方面的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有些符合、符合、非常符合),正向题的符合程度越高,分值越高(赋值为1-5分),反向题则相反。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研究数据的初步处理与分析由问卷星网站自动生成,研究者根据需要运用SPSS18.0软件再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状况分析
根经验,我们将教师专业发展设定为五个水平:水平I,极弱(2分以下,不含2分);水平II,较弱(2-2.99分);水平III,尚可(3-3.74分);水平IV,良好(3.75-4.49分);水平V,优秀(4.5分以上)。从教师自我报告的情况来看,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总体状况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73分,即在“有点符合”与“符合”的程度之间,如果用100分来计算的话,相当于74.6分,接近良好水平。
从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情况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情意(3.91)、专业精神(3.90)、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73)、专业自主发展意识(3.38),这一特征在22个地市(区)的表现较为一致,即五个维度平均分可归列为三个梯次:第一个是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得分最高,且两者平均分相当;第二个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分居中,且两者平均分相等;第三个是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得分最低。
从20个观测点的平均得分情况来看,得分情况存在不均衡现象。在教师专业精神的发展现状中,得分最高的是爱生精神(4.48),其次是求真精神(4.23)。说明我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持续钻研,寻求问题的解决。得分偏低的是求进精神(3.25)和服务精神(3.65)。如对于“您觉得教育工作单调繁琐,很少有发挥创造性的空间”这一题,选择“不符合”与“非常不符合”的人数比例为41.86%,近六成的教师认为教育工作单调,难以发挥创造性。对于“您只求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尽量避免有额外的负担”这一题,选择“不符合”与“非常不符合”的人数比例为31.65%,表明近七成的教师不愿意承担额外工作。
在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现状中,得分最高的是教学策略知识(4.02),其次是学生数学理解的知识(3.92)。说明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自认为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难点、错误,并且了解原因;他们自认为能够准确而清晰易懂地讲授教材内容,可以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得分居中的是学科知识(3.76)和课程知识(3.66)。得分偏低的是实践知识(3.40)和通识知识(3.62)。如对于“您时常感觉教育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脱节”这一题,选择“不符合”与“非常不符合”的人数比例为32.03%,近七成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脱节。
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现状中,得分最高的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4.00),其次是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3.98)。说明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自认为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和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得分偏低的是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3.46)、教学反思能力(3.52)和教学研究能力(3.63)。如关于“您不喜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因为在课堂中比较难于管理和控制”这一题,选择“不符合”与“非常不符合”的人数比例为51.41%,说明近半数的教师不喜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现状中,得分最高的是教学效能感(4.27),其次是职业情感体验(4.05)。说明绝大多数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从工作中获得了乐趣和满足。得分偏低的是职业坚守意向(3.40)。如关于“如有可能,您希望改行从事其他职业”这一题,有两成多的教师选择“非常符合”和“符合”,也有两成多的教师选择“有些符合”,只有略高于半数的教师选择“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说明小学数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不够。
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发展现状中,两个观测点的得分都偏低:专业发展规划得分为3.17,自主学习意识得分为3.58。如关于“您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与规划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一题,有25.39%的教师选择“非常符合”和“符合”,有32.03%的教师选择“有些符合”,只有略高于四成的教师选择“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说明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意识整体还比较薄弱,有待加强。对于“您参加教研活动通常是由学校或教研室安排的,您大部分是疲于应付”这一题,仅有略高于四成的教师选择“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近六成教师属于疲于应付状态。
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较严重问题依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89.88%);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61.46%);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52.22%);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缺乏(28.29%);专业知识水平低(18.62%);教育教学能力低(16.92%)。关于工作任务方面,比较集中的意见是承担太多教学之外的任务,是导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城乡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分析
样本中有城市学校的教师共1708人,占29.40%;县城学校的教师共923人,占15.89%;中心乡镇学校的教师共1656人,占28.50%;乡村学校的教师共1523人,占26.21%。以学校类型为分组依据,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体状况、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分别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状况、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情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适合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教师专业能力不适合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因而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非参数检验。
根据教师自我报告的情况,广东省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状况的平均分为3.73,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学校(3.76)和县城学校(3.76)、中心乡镇学校(3.71)、乡村学校(3.69)。
在专业发展总体状况方面,城市教师与县城教师的平均分相等,两者均高于中心乡镇教师和乡村教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教师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00)。进一步采用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城市教师与中心乡镇教师、乡村教师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3,p=0.000);县城教师与中心乡镇教师、乡村教师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0,p=0.000)。
(三)不同群体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分析
本部分主要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专业背景、教龄和职称的教专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1. 男女教师比较
调查对象中,男教师1587人,占比27.31%,专业发展状况的平均得分为3.68;女教师4223人,占比72.69%,专业发展状况的平均得分为3.74。女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自我评价好于男教师,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00)。
2. 不同专业背景教师比较
调查对象中,具有数学或数学教育背景(简称数学组)教师3325人,占比57.23%,自我评价专业发展状况的平均得分为3.74;不具有数学或数学教育背景(简称非数学组)教师2485人,占比42.77%,自我评价专业发展状况的平均得分为3.71。从总体状况上看,数学组教师高于非数学组教师,且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40)。
3. 不同小学数学教龄教师比较
根据教师生涯发展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将小学数学教师按教龄分为五个组别,其中,“3年及以下”的共1144人,占19.69%;“4-10年”的共1013人,占17.44%;“11-15年”的共788人,占13.56%;“16-20年”的共1149人,占19.78%;“21年及以上”的共1716人,占29.53%。
各教龄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平均得分自高到低依次为:“21年及以上”组(3.80)、“16-20年”组(3.74)、“4-10年”组(3.71)、“11-15年”组(3.70)、“3年及以下”组(3.64)。对教师教龄与专业发展得分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教师教龄与专业发展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139,p=0.000,说明教师教龄与专业发展得分之间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龄越长,教师对专业发展水平的自我评价越高。
4. 不同职称教师比较
将小学数学教师按职称分为四个组别,其中,未定职级组共1153人,占19.84%;初级组共1267人,占21.81%;中级组共3283人,占56.51%;高级组共107人,占1.84%。各职称组教师专业发展平均得分自高到低依次为:高级组(3.84)、中级组(3.75)、初级组(3.69)、未定职级组(3.68)。对教师职称与专业发展得分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教师职称与专业发展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085,p=0.000,说明教师职称与专业发展得分之间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职称越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评价越好。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接近良好水平,但各维度发展不均衡。从五个维度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的自我评价最高,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处于中间,对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自我评价最低。
2. 广东省城乡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显著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城市学校教师与县城学校教师的水平相当,两者都好于中心乡镇学校教师和乡村学校教师。
3. 广东省不同群体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表现各不相同。女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状况好于男教师。数学组教师好于非数学组教师。不同小学数学教龄组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教龄越长,教师对专业发展水平的自我评价越高。不同职称组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之g具有显著差异,职称越高,教师对专业发展水平的自我评价越好。
(二)对策与建议
1. 找准薄弱环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建立相应的教师学习保障、激励、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学习欲望。(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转化。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特别是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以实现知识转化。(3)加强生涯指导,使教师制定适切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实现策略,促进专业发展。
2. 关注乡村教师,推进队伍整体发展。广东省省城乡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乡村教师的自我评价低于城市和县镇教师,因此需要将乡村教师队伍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1)把握专业发展现实需求,找准突破的重点。根据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与现实需求,加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实现重点突破。(2)发挥信息技术功能,突破教师研修的时空限制。(3)提高乡村教师地位与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从教。
3. 加强分类指导,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同群体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因此要分类培训和指导。(1)组建多层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针对具有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群体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与培训,提升培训目标、内容与方法策略的针对性。(2)开发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块,为不同教师群体“量身打造”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内容的实效性。(3)建设主题教研优秀实践案例,以优质教研资源促进各级教研队伍建设,夯实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4)创设多元展示与交流平台,为不同教师群体提供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展示交流机会,提升教学效能感,激发专业精神。(5)评选不同类别的优秀教师典范,为教师树立标杆,让教师看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努力方向。
(二) 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问卷中,试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学只有10%,90%的同学选择暂时没试过。参加勤工俭学或兼职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占70%,仍有30%的学生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买了某种价值不菲的商品但后来现被骗后只有46.7%的同学会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40%的同学选择直接到商店找负责人赔偿,6.7%的同学选择把商品扔了,当买个教训,6.6%的同学选择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买。这说明学生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但可喜的是,当问到当你真正处于一件法律案件中 有83.3%的同学认为自身法律意识不够,但懂得咨询专业人士,16.7%的同学则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足够,而且懂得咨询专业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三) 守法、护法意识。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虽然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自觉性仍有待提高。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有40%的同学坚决不做,56.7%的同学选择会视情况而定,还有3.3%的同学则不介意,跟大众一起做。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63.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去买,36.7%的同学则会买,因为很喜欢。
(四) 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当问及一次你的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费,答应三个月之后还,你会要求他(她)写借条给你吗? 时,46.7%的同学认为不用写,30%的同学认为写不写都无所谓,只有23.3%的同学认为应当写。大多数同学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法律心理阶段,只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远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思想体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与普通人一样犯了罪,应当公平对待。该选项得到了96.7%的支持率,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已经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同学都希望能不断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说明同学对法律意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五) 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考查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各题答对率如下:
9、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30%
11、父债子还,是否正确?76.7%
1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67.7%
16、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43.3%
18、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别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规定称为?66.7%
19、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最低法定年龄是10%
20、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0%
21、投毒杀人,当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但抢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属于。60%
22.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33.3%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是明显欠缺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大多数同学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那么,即使是当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也不懂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亟待增强。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修养,提升法律思维水平,不仅是我们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
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
①法律至上意识。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强制性,更源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和崇尚。
②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培养树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③主体意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主体经济,只有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为真正主体是,才会有竞争,有效益,有资源优化的配置。也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因此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除了具有很多共性外,还有某些特点,例如:职业教育是集文化提高、职业技能训练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学生绝大多数尚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上、身体上尚不成熟,且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完成学业后面临直接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所有的这些特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没有普通高中学生们的升学压力,但他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面临着社会的挑战与考验。特殊的学习、特定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会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心理上产生了一些有别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新变化和新矛盾,给职教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考。
这次调查的目的就是掌握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使职业教育工作者做到有的放矢,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调查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三、调查时间
2011年3月7日至2011年5月12日,共计67天。
四、调查地点
阳信县职业中专。
五、调查对象
对阳信县职业中专的全体学生(1900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824份,回收820份,有效问卷800份(问卷附后)。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职业学校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心态:
1、既有升学的愿望,又有升学、求职两落空的担心。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始从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取考生以来,许多一度对高考失去信心的学生,又萌生出升学的念头。有40%的学生选择职业中专的目的希望继续升学,但又担心自己成绩差考不上大学;少数学生自信经过本人努力升学有望,却又顾虑家穷无力负担日后的读书费用;一部分学生同时还担心因准备升学而失去较好的求职机会,因而显得有些忧心忡忡。57.6%的学生最大的困惑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对毕业后找工作信心不足,认为自身素质差,社会轻视职业学校毕业生,难以战胜他人的竞争。毕业班的学生在此方面的心理负担尤其严重,他们希望社会和学校多提供一些就业信息,老师多进行求职指导,以便出校门后尽早找到一份工作。
2、有较高的理想和追求,但大多缺乏振奋精神。
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努力工作,在某一行业出类拔萃,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虽然他们比高中生缺少深造的机会,但同样渴望成才,期望将来能够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他们却怕吃苦,怕困难,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52%的学生对未来工作要求过高,如环境舒适、报酬高、自在等,有点不切实际;有部分学生甚至存在非现实的奢望和幻想,梦想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便可“住洋楼、坐名车”。
3、自我意识充分发展与社会适应性差相矛盾。
职业学校学生处于十七八岁的年龄,自我意识发展较快,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渴望早日独立,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建设,然而,面对着即将进入的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他们却常觉茫然和无所适从,独立处理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比较低。有一部分学生为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紧张而苦恼不安;许多学生渴望异性的友情,却又不知道如何沟通和交流,女生尤甚。正如某位女同学所说:“我最怕离别和适应新环境,每想到要离开好友和同学,走到另一个新地方,我就忧伤烦闷。”他们渴望老师家长多传授一些为人处世的知识和技巧,教会他们学会与别人打交道,帮助他们适应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建立挑战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4、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与学生本人实际水平有差距,从而造成心理的自卑及困扰。
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因中考竞争失败而进入职校就读的。由于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差,在职业学校学习中,他们面对专业化的理论和技能更觉有心无力、困难重重,从而感到前途渺茫。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读书有自卑感,有负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而某些教师对学生的嘲讽轻视更是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加重了自卑感。此外,也有些学生自言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纯属屈从于家长意见,读书索然无味,厌学甚至常常逃学。所有的职业学校学生均呼吁老师多些爱心,家长多一点跟自己的沟通和交流。
5、思想活跃,但明辨是非能力较差。
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压力小,课程也较轻松,课外活动时间相对普通高中生宽俗,自由活动的空间相对较宽阔,故而接收的社会信息比一般普通高中生多,获得的知识更加纷繁复杂,思想更加活跃,但由于涉世不深,阅历不广,缺乏对社会信息的辨析能力,以致优劣兼收,容易受到错误观念思潮的影响,甚至思想混乱,导致行为出轨。例如,在艺术品位上,60%的职业学校学生倾向于欣赏港台流行歌曲,崇拜歌星影星,女生最爱看港台言情小说,男生则沉迷于武侠小说的刀光剑影。11%的职业学校学生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
七、思考与对策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现有的特殊心理,我建议有关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谆谆善诱,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1、爱字当头,鼓励为主,激发学生自信自强的心态。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如果他们长期被自卑困扰,就会逐步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而动摇成才信念,阻碍其人生奋斗;而且,背上自卑包袱的学生更易用灰色眼光看待人生,从而悲观失望,甚至走上逃学、弃学、绝望轻生之路。因此,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满怀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轻易挖苦、讽刺和批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之不足,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承认差别,分层次、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发挥特长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到自己是有出息的、是有所作为的,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和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力量,自强不息。另一方面,教师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在学习中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侧重专业的技术性和使用性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发展学科才能。
2、强化竞争意识,开展就业指导。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充满竞争。职业学校学生要在社会中站住脚,就必须学会在竞争中生存。学校在新生入学伊始,就要强化他们的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教会学生竞争的方法,学会战胜他人,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树立敢为天下先、勇夺桂冠的决心,为毕业后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竞争心理基础。具体可在班级工作中,组织一些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竞赛、劳动竞赛、球类竞赛、棋类竞赛或模拟市场竞争等对学生进行训练。此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求职指导。学校和教师要热情主动地做好学生的参谋,寻找和提供多种职业信息,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支持和便利。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意愿和职业能力倾向,扬长避短,有目的地择业,特别是多传授一些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例如,进入工作单位前要进行调查研究,警惕上当受骗;学习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实习时要注意自身形象和自我推荐艺术等等,使学生形成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3、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防微杜渐。
由于明辨是非水平低、自制能力较差,近年来职校学生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应随时注意他们的行为变化,及时防微杜渐,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建立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多渠道、多功能教育和防护网络。首先,学校要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把德育活动和法制教育落到实处,通过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建立家校教育网络,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客观地对待子女的学习和思想问题,联手形成育人合力,减少学生违纪违法的诱因,做到防患于未然。还有,学校要密切联手街道、派出所、公检法、共青团、教育等社会部门,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的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生在校有人教、在家有人问、出门有人管、人人齐关心的一条龙教育防范网络。
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资料:《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涉及全国6000多名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中,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调查中仍有77.3%(34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还有20.5%(9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务实了,甚至为了就业而降低了期望。
解读:
1. 用人单位考虑:从公布的调查报告信息来看,这个报告似乎倾向于有影响力的高校毕业生。如,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报告显示77.3%用人单位还是认为就业者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我认为一方面跟就业者的名校情结有关,以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实际上是,皇帝女儿虽然好,但用人单位怕娶不起。因为养媳妇,不仅仅需要考虑钱,更需要考虑新媳妇与婆婆与家人相处共事的环境,即新进人员的个性与固有的企业文化凹凸差的比重。
2. 就业建议:一方面登陆用人单位网站或通过熟悉的朋友详细了解单位的特点和企业文化,根据自己的个性寻找适当的契合点;一方面要敢于谈必要或适当的待遇,零工资的想法固然是善意,但用人单位往往觉得更难办。
调查报告资料: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解读:
1. 用人单位考虑: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这个数字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意思。在实际就业成功率上,可能要比这个数字低数成。
2. 就业建议:找工作就像谈恋爱,恋爱就是练爱,一见钟情定终生,是幼稚的表现。刚毕业的学生,不妨多创造面试的约会机会,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怯场、不自信的弱点,提高娴熟得体沟通的技能和技巧。
调查报告资料:截止到5月底,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有27.3%(12个)受访者承认招聘时有性别倾向,而有72.7%(32个)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招聘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工作的性质和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解读:
1. 用人单位考虑:用人单位用人不考虑性别,那肯定是不实际的。
2. 就业建议:男性就业者多选择基础性、技术性和市场业务工作考虑,熟悉单位环境和市场环境,才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学管理和法律专业的,尤其要考虑性别的差异。女性就业者,建议一般不要太强调能力,而要在与人接触、言谈举止等方面下功夫。
调查报告资料:课题组依据16所大学所在的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间,调查结果显示,东部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校则依次分别为47.88%、41.73%和43.39%。
1.用人单位考虑:一般而言,一方面经济活跃地区,新生的就业机会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和效率比中、西和东北部高。
2. 就业建议:对有能力或想体验人生更多角度、多层面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就业者,应当跳开熟人圈和地域圈的限制,去寻找全新的机会。学历只是证明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标签,趁年轻身体棒,精力好,有冲劲的时候,多积累经历、游历和行业认识资历,是一生的财富。
调查报告资料:此次调查根据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调查结果显示,农学就业率最高,达到78.38%,而法学仅有37.85%;医学最低,仅为31.01%。而且通常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1)尽管法学专业的总体水平一直以来都不是很高,但并不说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没有市场,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专业的法律人才都是稀缺的。关键的是一方面学校课程结构和学教方式需要做很大的改进,法律人才在中国不是过剩,而是太少,少得可怜到已有法律人才根本就不足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2)农学就业率最高,就业期望值低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需求量,是卖方市场在起作用,其次是人的就业价值改变。
2. 就业建议:(2)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大胆打破专业限制,选择不同的行业就业;(2)就业者选择农业、农村、农商甚至农民,将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天地。
调查报告资料: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1.6%的学生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例高达51.29%,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则重点依托学校的推荐,相应的比例都在四成以上。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践能力培养
在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方法学课程[1]。这门学科旨在传授社会调查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调查研究的操作过程、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适应专业岗位的能力奠定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然而传统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通过理论知识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系统连贯地讲授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却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相互脱节的现象,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教学方式的效果不佳,有学者报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总体质量不高[2]。为此,我们曾经对我院公共管理专业四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针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访谈,主要反映的问题有:理论部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例如抽样方法、层次谬误等概念;该门课程理论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但应用能力提高不明显;实践课效果不好。传统教学方式是讲授理论之后,选取部分章节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未能很好地结合,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处理实际问题。因此,本次实践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教改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且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因此,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课程章节连贯性要求高,因此具体教学方案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在社会调查的前期准备阶段、调查过程以及最后分析总结阶段依次展开。我们将实习课程内容分为几个环节:选择主题、确定测量值、制订计划书、拟订调查提纲、选择调查方式和方法、现场调查、资料录入、整理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练习和实践强化,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项目时知道如何下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调查选题、方案设计、实施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们对学生的具体安排如下。
(1)学生以7人左右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每组选出组长,统筹组织管理。由组长负责总体安排和对组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
(2)授课第三周后开始选题,课题可以在教师建议的选题中选取,也可由小组根据兴趣和课题的可行性来确定。
(3)选题确定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及访谈提纲、实施社会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及撰写调查报告等。调查方案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内容包括:调查目标、调查类型、调查内容和工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地域、调查时间、调查队伍、调查经费以及工作安排。首先开展小组内讨论,商讨确定实践内容,每个小组分别制作PPT进行汇报,然后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设计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4)开展现场调查,进行资料收集。
(5)理论课讲完“调查报告的撰写”之后,要求学生在问卷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交代清楚调查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结论,重点是把调研结果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写出来。调研报告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并在实践课上汇报。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调研报告进行总结。
2教改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已经在2012级、2014级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是将课程学习变成学生有兴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外,评价方式更全面、更公正,能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具体能力和学习态度。
2.1系统地设计整个实践环节
按照进行一个完整问卷调查的程序,系统地设计问卷调查的实践环节,带领学生逐步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完整的调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布置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分别是选题确定、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撰写调研报告,这几个环节教学内容由易至难。在教学方式上由分项练习到最后的综合报告,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主要手段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专业素养,锻炼学生全面考虑、综合判断的能力。
2.2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意识到理论指导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学习理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抽样方法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没听明白或者印象不深刻。当学生在实践课中研究自己调查方案中的具体抽样方法、样本规模等时,会主动看书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水平均有提高,最终达到教与学相结合,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制订与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环节,课程考核的设计是40%的平时成绩加上60%的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最后的成绩。这样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为了保证社会调查的严肃性和认真性,平时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参加社会调查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二是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依据学生自我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调查报告的评分依据材料的真实性、调查对象的典型性、观点的新颖性以及格式是否正确、叙述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分、语言是否准确等。
3教改的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受到了这门课程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的密切关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3.1教与学结合,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普遍对课程的教学方式给予了肯定,认为课程教学打破了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实际操作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氛围轻松,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起到了督促学生注重理论学习的作用;学生普遍对社会调查研究有了理性认识和浓厚兴趣,了解到社会调查要经过系统的流程、遵循特定的原则、应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团队合作才能获得有效结论;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从理论到应用的学科逻辑体系,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并从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
3.2全程评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科学的考核方式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按照教学进度进行过程性考核,教师可以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3结合实际,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
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调查课题并与组员及调查对象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
4教改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教学技术和完善教学设备;其次,由于实践内容涉及众多学科,例如卫生统计学等,需要学生掌握统计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备分析调查结果的能力;再次,受到研究场所和调查时间的限制,目前学生一般只能在本市或者校园中做调查,调查题材比较单一,很难进行大范围问卷调查;最后,调查研究需要经费支持,而目前费用完全由任课教师自主承担。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4]。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今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制订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确保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维萍,郑建中,张雪芬,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182-184.
[2]刘珊珊,杨东辉,徐瑛.学生对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讲授社会调查方法的态度和学业成就的调查及原因分析[J].才智,2011(3):326-327.
[3]钱雪飞.高校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探索———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69-171.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及时掌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社会信息,科学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十分重要,为此,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其必要。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社会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有效提高在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工作其他领域中收集、分析、整理各种资料的科学性和效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往课程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重理论、重讲述、轻实践的现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因此,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及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极其重要。
一、《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许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笔者所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我们通过实地发放和网上发放的方式对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以及承担过该课程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随机分布于吉林、辽宁、北京、四川、云南等省高校,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6份。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基本概念与方法,选题、研究设计、撰写调查报告等理论知识和内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认为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90%的学生认为“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大的收获”;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参与研究,学生能较系统地学习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实际社会调研打下了基础, 但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该课程所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二)教学形式方面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先进行理论讲授,后进行实践,实践往往限定在校内,或者网上调查及收集资料。长期以来,以教师主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只顾听和忙着记笔记,缺乏课上的吸收理解及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这种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不便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未能很好的结合。问卷调查中,在你曾经学习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讲授、案例学习、讨论;但是讨论中,学生主动发言的少,气氛不踊跃,师生互动少;有在课程讲授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仅仅有9%;学生在选择喜欢的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课外实践、案例学习、讨论;学生们更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希望教师与同学之间进行较多的互动,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知识趣味性。
(三)考试形式方面
收到的调查问卷中,本课程是必修课的专业,90%以上要求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的学校虽然在人才方案上注明由老师确定考试形式,但是90%以上采取了闭卷考试的方式;本课程是选修课的专业,95%的学校不限制考核方式,闭卷考核和课程论文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95%的老师采取要求写调查报告、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形式;但是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大多数是文献查询的资料整理完成,极少是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真实反映;教师反映这些考核方式基本能反映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收获,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准确性。
总体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还没有完全实现理论性和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还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主体―客体”为主的师生关系
当前,教学活动中还没有摆脱“教育者中心”、“受教育者中心论”和“互为主客体论”,局限于用“主体―客体”范畴来界定师生关系,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角色自居,自认为是传播知识的主题,学生仅仅受接受知识信息的受体,“讲与听”的教学模式,自然导致,“演员”与“观众”的师生关系;尽管教师在教学的“舞台”上,非常认真的讲课,努力扮演称职的“教师角色”;但是,无法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与和谐,不利于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了等待被灌输的、能力缺失的客体,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对人的塑造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体现。
(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否
随着社会快速变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着变化,高校教与学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影响下,日益游离在课堂、网络与社会之间,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受到前所没有的冲击。
(三)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知识和具体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课程的讲授中,由于学校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与课程很少能达到一致的,加之考虑到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人身安全等问题,许多学校在人才方案上设置了课程同步的实践环节,但是,却不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时量和调研目标。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就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自身素质
由于部份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教学观念落后 ,不精通网络媒体技术;理论功底薄弱和教学经验的欠缺,这就使得教学中,在教学深度、难度、广度等方面受到限制;有的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在设置调查课题方面,不能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者不能设置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社会资源能够获取丰富信息的课题,从而导致调查的实践环节不容易有序、有效地展开。
三、构建“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及实施途径
在社会调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强化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的教学模式。“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双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进行知识的吸收、应用的主体;“一强化”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两翼”分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在左翼的引导下,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查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推广到右翼的实践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左翼与右翼的共同推动下,才能畅游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知识汲取和社会实践调查的领域中。“一结合”就是实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一)确立师生的“双主体”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坚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其个性的发展,接纳学生、教师由“主宰”向“主导”转变,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主体,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观众、转变为参与课堂讨论、发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观点,成为积极进行课堂互动的参与者;转变为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主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价值感和实践意义。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性质以及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教育部精神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各高校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例如根据课程的内容,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等知识讲解后,要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有针对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缜密的安排、调查前的联系工作、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必要时购买学生安全保险、检查学生的社会调查进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调查方法和技巧、解决临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师生交流和调查总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课堂学习的调查方法和具体实务技巧、并运用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沟通、倾听、观察等技巧,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中还要注意社会调查的伦理准则等等。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三)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认真讲授社会调查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的基础上,本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问题研讨、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教学活动及实验室模拟的方式,学生可结合课程进度,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学习体会和调查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开展研讨活动;根据设计的课题开展个案调查、集体访谈、实验法应用等模拟训练活动;尝试网络教学与研讨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就是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一方面根据当前社会现象选择和确定调查题目;一方面可以与自己及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特别是以社会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的应用性课题的论证和立项,确定调查内容,制定社会调查方案,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自拟调研题目。学生根据确定的调研题目、组织调查小组,设计调研方案、设计问卷等;学生带着科研任务,做好调查前的一切准备,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收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多样化
对于课堂研讨、社会实践的过程进行实时评估。对于参与课堂互动、实验室模拟训练活动的情况进行讲评,将讲评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进行社会调查之后,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对调研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调查报告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选,记入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中;或者直接以研究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报告作为课程结业考试成绩。
(五)教师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的授课对象是90后群体,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其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且大都都有一技之长,形成授课对象本身知识的超前不规则集聚状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分析、结合90后自身特点和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寻求最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最佳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主题富于时代性,扑捉课程所在学科最新理论、方法和技巧,掌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权。
四、小结
二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到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的环节,进行了“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的尝试,主要利用开课学期所在的双休日、“端午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时间开展具有明确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对我校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进行跟踪分析,收到了实效,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标。今后,学校可以与驻区、所在城市的人大、社区、政协等部门联系、就当地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涉及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注释:
①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关键词:市场调查;课程建设;分析
1 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市场营销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从业于营销调研、促销策划几实施、市场开发、市场管理、市场维护维护等岗位,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是为满足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必备的市场调研技能而开设。作为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市场调查与分析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具备从事市场调查分析工作基本能力,为从事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作用
(1)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市场调查与分析》是《市场营销策划》、《整合营销》等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完成市场调查与分析的二十一项情景有助于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3)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依托合作企业,通过把模块项目的情景任务融合到企业实际工作之中,既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实训和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了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三)课程设计理念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办学精神,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其设计理念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采取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融为一体,使课程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达到"能干、会干、干好"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强化了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设计能力、数据获取处理能力、市场调研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组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扬弃、整合和补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形成了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岗位职能"要求对本门课程的适用岗位进行社会调查及统计分析,例如营销人员和市场调查人员等典型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中发现,对于营销人员无论销售代表还是销售主管,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定位、出具调查报告是这两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对于各类商务等,尽管其职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负责信息的搜集、整理、并出具调查报告。据此设计主要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每一项目教学的内容紧扣岗位工作任务。
(2)体现"课证结合"根据营销师和市场调查分析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不仅要求掌握调查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而且要具备能熟练应用各种统计软件及进行市场预测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保留了较完整的市场调查定位和撰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形式增加了对应用 EXCEL 软件进行分析及时间序列法、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的内容。
(3)体现"统筹兼顾"首先,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统筹兼顾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重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市场调查员,但同时也要兼顾营销、商务等岗位的知识能力需要,以确保良好的岗位适应;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学生工作岗位的晋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其次,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统筹兼顾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在市场调查与分析各项目教学中,利用统计学、市场营销的知识来识别宏观市场、微观市场各应调查哪些内容,并通过调研分析对本企业或某产品定位和品牌的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等;市场调查与分析为后续课程《市场营销策划》、《创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实训》、毕业调查报告的完成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本课程拥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了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主渠道,以"合作企业"为纽带,以学院文化为背景,以图书馆为资源库的学习平台,以校园数字化为支撑等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硬件条件。形成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主渠道的学习素材,开放的精品课程建设网为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提供最佳学习途径。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进程表、电子教案、音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学习指南、实践指南、实训平台、 在线学习、考核方案、丰富的教学案例以及大量视频资料等资源库,实现全部教学内容电子化。
(六)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聚焦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主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和形式,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采取 "六结合"教学法:即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指导性练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课后辅导答疑与习题练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学好教材与吸收课外参考书知识相结合。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表、动画、声音能刺激学生感观系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进度和质量。特别是将调查的实践性录像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
(2)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理论课教学,强调教学观念与学习观念的更新,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课程论文、课堂习题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置疑,勇于创新,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堂指导性练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在课堂上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性练习,避免学生无目的、无组织的盲目课外训练。使得课外训练达到预期目的。
(4)课后辅导答疑与习题练习相结合;
合理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方法真正吸收、掌握。充分利用课后答疑将学生在课堂、在实践中的疑问消除。利用课后活跃的氛围,探索式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课堂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课堂上没有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和探讨,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与本课程各知识点有关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各部分内容发展及研究的现状。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6)学好教材与吸收课外参考书知识相结合。
鼓励并要求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并以专题的形式交读书心得。在交流中更好的吸收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