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

时间:2022-03-15 02:14:51

导语:在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网络经济;技术联盟;技术创新

一、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

信息化为最大特点的网络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市场竞争的环境,使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再是面对面的、单一的交流,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实现高效、互动式的交流。企业获取、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网络经济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产品更新速度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企业需要更加复杂的知识结构来应对创新的需要。技术创新的风险加大,资源投入的风险也加大,企业为了共担风险,合作解决技术知识的匹配问题,往往采取合作技术创新的模式来适应动态发展的竞争环境。由此,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技术联盟“确实使成员能够分担生产前研究和标准设定的高成本,分散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的风险,大大缩短技术创新的时间,实现了把稀缺的资源集中于提高联盟成员竞争力的努力上。”在传统经济时代,技术联盟也是存在的,网络化战略下的技术联盟是企业合作战略的深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面对技术生命周期缩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压力,市场竞争不再是终端产品的竞争,而是核心竞争能力之间的竞争。企业联盟将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来实现联盟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在企业内外部进行网络建设,关注创造价值的联盟企业间关系,并把这种关系作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出发点。

二、企业基于古诺模型选择技术创新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将通过建立古诺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企业在不同经济形势下选择技术创新方式的成本、产量和利润,从而验证企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建立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为了构建模型的需要,本文利用了谭峰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问题。假设前提:(1)为了研究方便,本文简化为两个企业进行博弈,同时不考虑企业间生产产品的替代性;(2)p为产品价格,qi为企业i的产量,a为需求函数的参数(a>0);(3)企业的单位成本为c,且0

(二)比较分析

本文考虑两阶段即研发阶段和产出阶段的过程,在研发阶段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或是结成技术创新联盟。首先采用逆向分析求出产出阶段的均衡结果。

产出阶段:企业的利润πi=pqi- ciqi-Ii =(a-qi-qj)qi-(c-xi-βxj) qi-1/2bxi2

qi=1/2(a- qj-c+ xi+βxj) (3.1)

对应的,得到

qj=1/2(a- qi-c+ xj+βxi) (3.2)

联立公式(3.1)(3.2)求解:

qi=1/3a-c+(2β-1) xj+(2-β) xi(3.3)

qj=1/3a-c+(2-β) xj+(2β-1) xi(3.4)

将(3.3)(3.4)代人πi中,可得:

πi=1/9a-c+(2β-1) xj+(2-β) xi2-1/2bxi2

研发阶段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第二种是企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结为技术联盟。

第一种情况:企业在传统经济中,假设β=0,即为企业可以完全保护自己的技术秘密,防止溢出效应的产生,此时企业间的信息不共享。

由πi=1/9a-c+(2β-1)xj+(2-β)xi2-1/2bxi2

得到xi=4/(8-9b)*(xj-a+c)

对应的,得到xj=4/(8-9b)*(xi-a+c)

考虑到企业的对称性,可以得出下列均衡结果:

xz=4(a-c)/(9b-4),此时有Xz=xz

qz=3b(a-c)/(9b-4),πz=(9b2-8b)(a-c)2/(9b-4)2

第二种情况:企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建立技术联盟,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了技术溢出的程度,为了简化计算得出较为明显的结果这里假设β=1,即企业间的技术溢出达到了最大值1。由于企业i和企业j是对称的,此时两企业共同决定xij=xjj,

企业的利润为πj=1/9(a-c+(2β-1)xj+(2-β) xi2-1/2bxi2

令dπi j/dxij=0,dπj j/dxjj=0,得出均衡的结果:

Xj=8(a-c)/ (9b-8),qj= 3b(a-c)/ (9b-8),πj=b(a-c)2/(9b-8),

根据求出的均衡结果,当β=0和β=1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比较:

Xz= xz< Xj, qz< qj,πz

由此,可以得出比较分析的结论:(1)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时的成本降低幅度小于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结成技术联盟的成本降低幅度。技术联盟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企业间可以协调研发投资,优势互补,同时由于技术共享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避免重复研发。(2)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联盟可以提高产品产量,降低产品价格,可以提高消费者剩余和厂商剩余,为总社会福利的提高做出贡献。(3)在利润方面,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联盟的均衡利润大于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均衡利润,这样就能够激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企业间信息的交互共享结成技术联盟来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三、网络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冲击

1.企业需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具体表现为消费者需求和替代效应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在网络经济环境中,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增长,这对企业的响应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其次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的主要要素投入,由于这种生产要素的共享性和再生性,使得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专业知识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替代性。

2.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技术环境。首先技术生命周期和研究开发周期的不确定性加强。新兴的科技革命带动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有技术和产品遭到迅速淘汰,技术的生命周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中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很难准确预测出新兴技术的研发周期。

3.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环境,网络的出现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得全球企业处于同一个信息网中,这表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

四、网络经济条件下建立企业技术联盟的效应分析

1.加强对国外大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获取。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信息的流动与扩散大大加强,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为技术联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外大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信息网络的背景下加快了技术扩散的进程,通过合作研发强化了知识和技术交流的平台。通过与国外大公司建立技术联盟,能吸取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中国企业研发管理水平的提高,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创新体制。

2.改善中小企业联盟的竞争形势。传统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资源投入、规模经济等原因受到了限制。在全球化信息网络的背景下,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处于同一个交易平台之上,打破了原有的限制,使企业面临同样的机遇,可以平等地接收相关技术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了解最先进的技术趋势。

3.进一步提高联盟组织的竞争力。网络经济的创新性意味着网络经济环境中的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弱化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防止新竞争者的进入。技术联盟中的企业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同企业的技术优势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联盟的核心竞争力。当联盟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份额,联盟就可以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来设置进入壁垒,从而维护自己的市场领导地位。

4.使卖方和买方的议价能力下降。全球化信息网络的形成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得联盟企业可以在世界各地平等地接触供应商,降低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为联盟企业节约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联盟的规模效应,产品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提高了联盟产品的性价比,降低了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5.通过长期合作一定程度上规避替代品的威胁。成功的技术联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长期的合作来强化其竞争优势,长期的紧密合作可以增强联盟的学习能力,使联盟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研究开发新产品的速度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联盟的核心竞争力和其规模效应可以提高联盟产品的性价比,联盟如果能够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主流化程度,缩小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并且增强其消费的便利性,联盟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其替代品的威胁,维护其市场优势地位。

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信息传递的方式,实现了企业间高效、互动式的交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获得持续的核心的竞争能力,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适合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对于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应该调整其竞争战略树立国际化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于企业技术联盟,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1]程海.技术联盟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大学.2004

[2]谭锋.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07:30~38

[3]王瑞.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竞合关系的演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3):100~101

第2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26-03

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处于技术创新前沿的企业,具有高产出、高附加值和高渗透性的特点,并在发展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技术创新能力越高,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的效率越高,从而竞争实力就越强。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得以增长的重要源泉,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更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出于本文的研究需要,在参考既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获取难易程度等因素,笔者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侧重从技术创新活动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及技术创新活动产出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近年来,包头市通过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连续多年居全区首位。因此,选取包头市30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获取所需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38.473,相应的概率p接近0。同时,KMO值为0.645,因此,可知原有变量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前五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0.843%,即前5个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原指标80.843%的信息量。

从表2旋转后主成分负载矩阵可知,主成分F1在从事研究开发人员数、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数、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发表科技论文、近三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总数、新产品销售收入这6个指标上有高载荷。而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所以,将F1命名为研发能力因子。主成分F2在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3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这三个指标均体现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将F2命名为技术产出能力因子。主成分F3在留学归国人数、留学归国硕士人数、企业R&D项目经费3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并且这3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人力资本及资金上的投入,因此,将F3命名为技术资源投入因子。主成分F4在工程技术人数、全部科技项两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这两个指标都与科技有关,因此命名为科技因子。主成分F5在从事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两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因此将F5命名为比重因子。

三、综合评价

采用计算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对30个样本所处的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权重的确定是关键。这里,仅从单纯的数量上考虑,以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因此,计算公式为

结论

由表3可以看出,从包头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均值来看,包头技术创新能力由高到低的领域依次为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下转151页)(上接27页)服务业。而分别看企业所处的各个技术领域,包头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和约束因素各不相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此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主要依赖于企业从事研究开发人员数、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数、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等表示企业研发能力的这些因素。新材料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产出能力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其中比重因子对其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贡献不大。由于电子信息技术是需要高科技、国际领先水平的投入,因此,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因素主要是技术资源投入能力,主要包括留学归国人数、留学归国硕士人数、企业R&D项目经费,所以此领域要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应首先考虑增加高科技人员及经费的投入。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科技因子及比重因子,即工程技术人数、全部科技项、从事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因此,若想提高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主要从增加工程技术人数,增加科技项目方面努力。而对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企业研发能力及技术产出能力对其的影响较大,想要提高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要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及技术产出能力。

参考文献:

[1] chun-hsien wang,Iuan-yuan Lu,Chie-bein Chen.Evaluating fi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der uncertainty[J].Technovat,

Ion,2008,(28):349-363.

[2] 程正中,吴永林,谢朝阳.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8,(6):50-59.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文勘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R857.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化进程加快,水利工程成为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在我国水文勘测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勘测事业,对于推动水利工程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促使我国水文勘测由单一的主站固守断面朝向站队结合的模式转变,并且逐步稳定运行。同时,提高了对水文的勘测能力,使水文勘测工作的技术手段更加的专业化科学化。

一、水文勘测的特点

水文勘测是指按照计划方案为系统收集相关的水文资料,从而进行水文检测和调研。水文勘测的特点包括基础性、地区性与综合性、长期性与时效性以及公益性等。

(一)基础性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对水文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调研与了解,而这些工作的基础就是水文信息。

(二)地区性与综合性

由于建设规模与建设层次的要求不同,所以需要提前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水文信息进行了解,形成点、线、面模式的水文勘测体系。

(三)长期性与时效性

水文勘测不只是对空间信息的积累,也是对时间信息的积累。因此,对水文信息的检测必须紧跟经济建设活动的步伐,保证时效性,同时还需要进行长期调查,提供持续的基础信息。

(四)公益性

由于水文勘测工作枯燥乏味,工作条件相对简陋但工作任务艰巨,因此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有一颗甘愿为国家建设贡献的心。

二、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在提高水文勘测数据准确性以及水文勘测能力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水文勘测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面对河道控制受水面涨落以及冲淤等因素影响的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找到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解决,改善水文勘测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区域或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文勘测区域,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手段,改善水文控制条件以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第三,对水文勘测工程中的设施设备以及配置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要对信息化条件下水文勘测设备的结构和变化进行总结,还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功能的水文勘测站点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设施设备以及配置方式进行统一管理。第四,加强研究不同水文勘测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避免出现一些盲目情况,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只有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水文勘测工作,为水文勘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机制不健全

水文工作包含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快更好的推进我国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水文信息在管理、存储、服务、分析、传输以及处理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了综合效率和技术手段。但是由于政府和相关企业一味的重视对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技术手段以及设备更新方面的支持。虽然在投入机制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够健全。虽然将自动测报系统以及ADCP测流新方法投入使用,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与之对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水平有限,限制了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利于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技术引进滞后,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投入机制不健全,不能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水文勘测站不能及时的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一定情况下制约了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发展,对水文勘测工作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水文勘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硬件设施上的技术更新不及时,在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无法及时的做出合理的解答,导致在工作中出现滞后情况,严重影响水文勘测工作的效率,严重阻碍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三)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为了适应水文勘测信息化发展的速度,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既精通计算机又能够熟练掌握测绘以及水文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线职工对设备仪器的使用以及维护都无法熟练操作,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健全培养机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是一线人员和实际操作工作者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对我国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水文事业的发展。

四、完善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应当以水文勘测为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加快水文信息化进程,同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国水文勘测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开发进行不同业务信息采集、处理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如下:

(一)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的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水文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水文事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水文信息化不断发展离不开数据库的发展,推进水文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对我国水文数据库进行同意比对和审查,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补录和解决,进一步完整和准确水数据库,早日实现跨流域以及跨河流,跨地区以及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软件和平台,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综合需求,使信息的传输与管理更加的便捷高效。

建立功能强健的自动勘测系统,保证水文勘测的工作质量,对水文数据进行实时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勘测任务。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尽量减少员工的工作量,要根据勘测地域的实际情况,保证水文勘测质量的前提下,研究出更适合本地水文的测验设备,测验技术以及相关软件,并投入使用。

通过建立相关检测河道数据库,把水流的实时数据库作为工作基础,地理位置的信息系统作为工作平台,利用防汛会商的系统,综合运用B/S三层体系结构,通过WEB 服务,对防汛水情的基本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同时,政府和相关企业部门也应该对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

发展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应用软件系统,不断促进我国的水文勘测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实现资源的共享。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研究与推广,进一步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二)全面培养具备信息化技术的水文勘测专业型人才

我国水文勘测事业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离不开作为水文勘测工作实施的执行者的专业型人才,也是保证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和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无论在知识框架结构问题、实践操作问题,还是人才建设结构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建立健全水文勘测综合性专业型人才培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要根据实际需要,满足我国水文事业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到地区的综合性与差异性,培养全方位的现代化水利知识专业人才。使他们充分掌握先进技术的使用方法,了解设备的具体操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广泛引用,而且对于推进水文勘测事业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促进水文勘测事业信息化与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了水文勘测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现代化程度的加深。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解决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对相关环境和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模,尽快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之中。推进技术创新,使水文勘测系统更加的完善,使勘测数据更加准确,有利于推进水文勘测信息化与现代化。

五、总结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环境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包括河湖、地貌、植被、地形,这些改变对水文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虽然面临这机制不完善、人才缺乏、技术设备不先进等问题,但我国水文勘测事业依旧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只要完善对水文勘测信息化制度的建设,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基于完善的数据库建设,就能够充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文勘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水文勘测的工作效率和数据检测的精度,使水文勘测工作朝向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促进水文勘测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结平.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中洪水标准复核计算[J]. 中国农村水利水

电, 2008,(04) .

[2] 贾志宏.川中地区公路中、小桥涵水文设计新方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1,9(5).

[3] 段其所.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CAD 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J]. 珠江现代建设,2008,(5) .

第4篇

(一)进一步加强我校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努力管理水平。由信息技术教研组,党员教育、为农服务小组牵头,依据模式三学校工作标准要求,层层分解试点任务,给教师压担子,做到计划、、课时及资源四落实,要确保应用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抓好远程教育的各项应用研究工作,努力研究水平。我校属于模式三配置学校,远程教育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年内在应用研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专业教研组要认真组织我校学生积极参加省第六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动员广大师生踊跃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各专业教师要身先士卒,做好特长学生的帮培指导工作。

2、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抓好教师的再培训工作。由信息技术教研组成员牵头,做好专业引领工作。年内安排不少于一个月的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远程教育设备应用培训一次,让全体教师实现由机械型应用向灵活型应用、由必然性应用向自然性应用的大转变,达到县局提出的“青年教师过硬、中年教师适应、老年教师过关”的总体目标。

3、继续组织好一年两次的校级远程教育教学观摩、评教赛讲。文化课组、专业课组、信息技术教研组要在学校的安排下精心筹划、细心组织,确保活动收到实效。

4、各教研组要从一点一滴抓起,积极收集学校教师优秀的课例、案例、教学设计、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等,形成远程教育应用成果汇编。

5、深开展“远程教育应用年”活动。按照县电教中心及上级的安排,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县远程教育应用大赛活动。

第5篇

关键词 多元化 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世界,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有效地对周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成为人们处理和利用信息的首要手段,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也是全国教育改革中的首要任务。

1多元化评价法在高中息息技术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热潮的到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也跻身于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目标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目标给义务教育的课程理念和评价取向都带来了新变革。综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的表现,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意识到了单一的笔纸测试和标准化考试对评价课程教育的效果有着诸多的弊端。任课教师单纯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言之,传统的一元评价法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所以多元化评价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2关于多元评价法的分析

2.1多元评价方法的含义

多元评价的即真实性评价,具体定义是指用贴近“真实生活”的方式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把评价和教学有机的统一结合起来,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利用上,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开拓学生思维,鼓励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获得自我满足的机会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在学习中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通过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2.2多元评价法的目的和实质

多元评价方法强调的是多元化,即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等。与传统的一元评价法相比,多元评价的目的一是恢复教育本来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培养、职业道德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解决问题手段的培养,摒弃单纯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培育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二是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不足,挖掘潜能,补充不足,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能。

2.3多元评价法的分类

目前多元化评价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首先是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分析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指教师和家长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资料,定时进行研究分析,以反映出学生近期在学习和身心成长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好的成就要及时予以鼓励。档案袋评价法中的档案袋主要包含学生作品,包括与学习课程有关的作品以及课外兴趣方面的成就。另外,多元分析法还有多维度智能评价法、雷达图评价法二种,这两种方法不常用,再次不做详细分析和说明。

3多元分析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3.1信息技术知识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概念和特征,针对该学习目标,主要采取老师讲解有关知识概念,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概念。因此,这种类型课程的评价方法中评价主题是老师和学生个体,评价重点是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态度。

3.2信息技术技能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技能型课程是以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的课程,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演示、自己亲手操作、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自我探索等方法完成和掌握操作技能。评价主体是学生自身,内容主要是学生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应变性和熟练性。

3.3信息技术创新作品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创新作品课程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点和操作技能之后独立自主应用信息软件完成创新型作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类型课程中创新作品的评价尤为重要,可以设计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老师评价。学生对自己作品以及同学作品的内容、色彩、布局、创意等多方面做出综合评价。老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做出详细的专业性的分析评价,给与学生合理的建议和积极的鼓励。

4结语

通过多元教学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还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好的发展。因此,多元化评价法应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南宁华.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因素[A].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2003.

第6篇

从企业发展的历程看,每每出现经济腾飞和重大技术的突破都依赖于人们不断地进行着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正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企业,已成为生产力中新的经济增长要素,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提升石油和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成果、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快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决定,从今年8月份开始与中国知网共同举办2013“中国知网杯”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创新发展与服务网络大赛。旨在以中国知网的海量资源和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大赛的形式鼓励引导广大企业和职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为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这次企业创新发展大奖赛不仅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而且还鼓励和支持企业职工积极参加。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在工作中发挥巨大的潜能,这是企业管理者要挖掘的最大潜力。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力与企业要发展的目标和愿望结合起来,形成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职工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中人的管理始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心,特别是职工作为企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职工的参与。只有更多的职工关心和参与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的创新活动才有基础,有后劲。企业才会步入发展和进步的正轨,才会拥有参与市场、立足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发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企业强调吸引职工参与来调动劳动积极性与提高生产效率的做法,就证明了鼓励和支持职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更是企业追求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全员参与的企业创新发展活动,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有效提高参赛单位及其职工的创新自觉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这次活动征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优秀成果、优秀论文以及科学的构想和合理化建议等,解决企业运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技术与管理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为了向参赛者提供更多信息资源和网络知识,协会联合中国知网在大奖赛期间免费向广大的参与者提供知网海量的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获取、整合与再创造,拓展科技与管理创新的新途径,为创新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第8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随机前沿分析

一、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创新的引领作用,把创新发展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攻坚时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转变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园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不仅可以为提升示范区创新竞争力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对全国其他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壮大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目前已有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研究,如张等(2012)利用29个省份的数据研究金融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胡振华和杨琼(2015)把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研究各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运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发展相应高新技术产业的策略;刘伟(2015)利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研发效率,研究认为未对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等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前存在低估纯技术效率的问题。

已有研究多从行业或区域经济等宏观层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创新效率分析,而较少基于企业或科技园等微观视角测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并探索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中关村科技园2011年~2014高新技术产业的全样本调查数据,将知识生产函数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相结合,测度高新技术产业不同技术领域的创新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有效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促进我国创新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三、 实证分析

1. 数据与变量说明。本文使用数据为2011年~2014年北京市中关村海淀科技园的全样本调查数据,涵盖了科技、财务、人力等多项微观信息,根据《高新技术领域代码》的四位码分类标准,中关村海淀园高新技术产业内共包含59个技术领域,数据来源为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因变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使用专利授权数来表示,记为Y。自变量的选取中,R&D存量用拥有有效专利数表示,记为A;研发人员数采用R&D全时人员数表示,记为L;其他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影响的变量从金融支持、政府扶持、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等方面考虑,选取的具体变量包括:以银行贷款及各种社会融资总额反映金融支持水平(Fin);以补贴收入和税收优惠反映政府扶持情况(Sup);计算59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反映产业集中度(HHI);以产业整体收入水映产业发展规模(Size)。

2. 模型结果。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方程一测度了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影响作用,方程二测度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非效率项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计算得到的γ为0.99,显著不为0,证实了使用随机前沿模型方法的合理性。由模型构建部分可知,方程一中产业技术创新非效率项系数为负,因而若方程二中的影响系数为负,这说明该变量对技术创新非效率的影响为负,从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为正。可见:

(1)R&D资本存量、研发人员投入和产业发展年限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D存量水平提高1%,创新产出相对提高0.23%;研发人员规模提高1%,创新产出水平提高0.27%;发展年限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创新产出的影响系数为0.49。

(2)金融支持,政府扶持和发展年限对技术创新非效率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这些因素可以有效驱动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产业规模对技术创新非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而对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业集中度对高新技术产业非创新非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金融支持和政府扶持水平每提高1%,创新效率会提升0.12%;产业规模每增加1%,创新效率会提高0.64%。

究其原因,随着R&D资本存量和研发人员数量的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从而促进了企业自身和产业整体创新产出水平的增加;外部的银行贷款等金融支持和政府相关财税扶持,有效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成本,缓解了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促进了企业创新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产业整体的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水平也有所提升;发展年限的增加对创新效率和产生水平的正向影响可以理解为研发和管理经验累积及能力提升带来的促进作用;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的内在动力相对于新兴企业可能有所减弱,从而创新效率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3. 创新效率分析。根据式(8)计算中关村海淀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创新效率均值2011年~2014年分别为0.27,0.29,0.30,0.35,呈平稳增长趋势,从数值上看,该指标与最优生产效率差距较大,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创新效率水平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011年~2014年间,创新效率均值排名前10的四位码高新技术领域见表2。可见,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的创新效率均值最高,4年间均值为0.69,且呈稳定上升趋势;排名2到5位的技术领域分别是其他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微电子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及相关产品、信息处理设备。排名前5的技术领域在二位码分类下均属于电子与信息产业,这说明近年来在中关村海淀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与信息业的创新效率最高,也印证了电子与信息业作为中关村龙头行业的重要地位。排名6到10位的高新技术领域分别为中药、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设施农业工程与设备、航天器、人工智能产品。从数值上看,排名前10的高新技术领域中仅前2名创新效率超过0.50,说明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潜力仍待进一步释放。

四、 结论

本文基于Rome-Jones知识生产函数和随机前沿模型方法,测度了中关村科技园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并就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R&D资本存量和研发人员投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0.23%和0.27%;金融支持、政府扶持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业集中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仍然较低,但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到2014年总体创新效率均值为0.35;对不同技术领域的创新效率进行排名,整体创新效率偏低,排名前5的技术领域均属于电子与信息产业,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充分释放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潜能,提高创新效率,现提出几点政策建议:①协助高新技术产业拓宽银行贷款、股权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增强外部投资者对产业发展的信心,缓解高新技术产业由于研发成本大、风险高导致的融资难问题;②为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财税支持环境,制定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器的培育作用;③借鉴近年来创新效率排名领先的技术领域发展经验,并结合不同产业的发展经验和未来规划,给予创新动力不足、效率偏低的产业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黄德春,马昭结.产业集聚与产业创新效率:金融市场的联结和推动――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创新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2,(6):17-25.

[2] 胡振华,杨琼.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2):32-35.

[3] 刘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测算――基于三阶段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34(1):17-28.

[4] Griliches, Z.,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1):92-116.

[5] Battese,G.E.,Coelli,T.J.,A model for tec- 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production frontier for panel data[J].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2):325-332.

[7] 董晓辉.技术效率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促进机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

[8] 李晓梅.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12.

[9]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10]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

[11]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2] 张金胜.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4]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5]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1ZD157)。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它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特征:信息化、柔性化、创新性和适应性。知识管理产生与知识型企业的管理实践均已得到了成功的验证,正成为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的新趋势。管理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既可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又可创立一个新的组织机构,还可筹划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以及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能带动实施新的制度改革。显然,高校图书馆作为从事知识信息资源的专门机构,研究和借鉴知识管理的经验,不断改进现有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很有必要。

1知识管理是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1.1知识管理是时代的趋势

网络通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要以新知识为基础,加强合作,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地、努力地去适应新的社会化生产和流通方式。知识管理成为重要的解决思路。

1.2知识管理是服务工作的创新需要

1.2.1坚持用户中心的服务取向知识管理贯彻

以用户为中心,把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用户结构、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及比例、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和方式、对图书馆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将来的发展等参数,连续地收集用户数据,深人研究用户信息需求,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对策,扩大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层次与水平。

1.2.2强化服务内容的知识性

知识经济对图书馆提出了较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也要着重于基于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利用。首先,在服务内容的深度上,实施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思考信息开发和利用有序化,使原有信息和知识得到系统、综合和深人地揉合融化,再通过新思想、新观点的酝酿再生,产生具有针对性、使用性更强的知识,实现资本知识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其次,在服务内容的广度上,应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依托图书馆丰富的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积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1.2.3拓展方式灵活的知识服务

图书馆应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调动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特定问题的分析、诊断和解决来开展知识服务。采取方式要灵活多样,诸如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服务工作的创新,包括新技术的采用、新成果的开发以及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的创新。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2.1凸现数字、网络服务的发展重点

图书馆在向数字化转化过程中保留书目检索、书刊阅览和借阅等传统服务项目之外,还要创建信息咨询中心、展览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部门。利用数字化和网络手段,进行业务重组和服务创新,以提高信息获取的力度。电子阅览室由于可为读者提供海量信息,可作为重点项目优先发展。建立电子阅览室不但要考虑数字文献的品种与数量,而且应重视管理模式和运行手段。电子阅览室和书刊阅览室具有优势互补关系,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文献载体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要尽量保持本馆核心刊物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今后,图书馆应重点发展的项目应该是咨询服务业务。咨询业务不要只限于书目查询,要向深层发展,利用馆藏文献和网络信息承接专题咨询或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中心或参考咨询部应面对用户的直接需求,开展有偿服务,成为全馆最具吸引力和大有作为的业务部门。专业图书馆如果能有针对性地筛选网上资源,创建不同类型信息资源库和各类元数据库,将会使咨询业务更加贴近科研工作。

2.2推进技术创新与知识整合

信息技术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保障。随着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结构化整合日趋完善。“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公共书目查询、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和网上预约、续借等。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局域网上建设共享的、特色的、实用的各类文献数据库,并提倡相互合作,形成规模。CERNET给160多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提供了高速宽阔地连接通道。它将图书馆服务工作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知识整合即是对外部需求做出迅速反应,运用内部不同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现代技术集结在一起,形成科技信息集成服务的环境。可以通过Intern et对可“存取”电子资源和大量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按照用户的需求,通过各种信息和手段,进行规范、科学的组织整理,以满足读者方便、快捷地利用。这种整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整理,而是学习、研究和图书馆实践的有机结合。并重视和强调知识信息在传承聚变中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使现代图书馆以数据库的形式、结构化地存储所有显性知识,打破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逐步实现了网络化作业和数字化信息服务,使人类信息交流进行更为生动、更为高效,获取的范围更为宽大,这样读者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又可激发知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见信息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更为便利和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

2.3图书馆馆员的创新管理

2.3.1建立图书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在高等院校的图书情报专业中加强管理学专业的建设,有目标地培养一批年轻有为和高素质的馆长;选送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较高文化素质的在职人员到大学图书馆管理专业或管理研究生班学习深造,学成后直接进人图书馆管理层,以改善和更新图书馆管理人才结构。

2.3.2营造图书馆管理创新氛围,鼓励创新活动

首先,转变馆长既是决策人又是管理人及政府官员身份,从行政制度上打破官僚化、僵硬地管理和应变迟钝的作风。其次,规范图书馆在图书馆的性质、职能、社会地位以及图书馆的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资源布局与共享等。最后,要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发挥才智的积极性,形成一种鼓动人、激励人、催人奋进的良好文化氛围。把文献资源利用与开发作为文献开发的前提和保证。

2.3.3确立馆长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长的创新意识、决策能力及其感召力。不能因为管理创新提倡全员参与性而轻视馆长在实现管理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角色。

2.4建立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

2.4.1馆员要更新观念,努力使自己具备多种素质

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仅仅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图书馆馆员要在知识管理中担任许多新角色,例如,“知识分析家”、“知识管理者”、“知识领航员”等等。角色的转变要依赖于馆员思维方式的转变;馆员要掌握多项技术,努力成为多面手;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促使馆员只有不断的学习创新,才能为自己赢得发展机会;馆员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通力协作共同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

2.4.2馆员培养自我管理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