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01:44:26
导语:在留守老人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留守儿童是需要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上了学,他们在祖辈的呵护、老师的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学习和生活基本有保障。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行为、学业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生活上缺少照顾。各地乡镇和村组合并,辖区扩大,学校也随之撤并,一个乡镇往往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初中,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的留守儿童上学无人接送,早晨5点多钟即要起床赶路,天黑才回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还有交通安全隐患,有些孩子合乘农用三轮车,7人座位坐进20多人。兴化市临城镇有一双留守儿童姐弟乘电瓶车回家,被卡车撞死。
二是行为上缺少监管,留守儿童多数是祖辈监护,而祖辈老人不少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孩子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有些则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上学迟到、早退、逃学、旷课、说谎、不做作业,甚至沾染上打架、赌博、喝酒、抽烟等不良习气。
三是学业上缺少辅导。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只对孩子的食宿、安全负责,对学业的关心和辅导很少,不少孩子学业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成绩下降。一些父母本身文化不高,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但双双在外,无法顾及。而有些家长则抱着“读书无用”的想法,对孩子期望值不高,只企求混个文凭外出打工。许多家长对留守子女抱有愧疚心理,即以物质补偿代替精神慰藉,常常多给零花钱,导致有些孩子胡乱花钱,甚至进网吧、游戏机室,成为网迷,严重影响学业和成长。
四是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巾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內心有说不出的苦恼,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他们十分想念常年在外的父母,实在想得厉害了,就拿出父母的照片或送给他们的玩具看看,有的边看边流泪。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还有自卑感。淮安市楚州区一个孩子为了不让人知道他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开家长会时,花5元钱雇了一名三轮车工人代开,被发现后很难堪。据扬州市某小学调查,有50%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只会闷在心里,43%的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的感情越来越淡薄,16.5%的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
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出现的。这些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既是劳动者致富的需要,又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劳务输出仍将是江苏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战略措施。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进城农民工有孩子的占三分之二,而携带孩子出去的只有10%左右,绝大多数收入水平较低、无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无奈把孩子留在了家乡。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未来,更关系到新一代江苏人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应当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解决好。正如一位基层镇党委书记所说:外出打工的、高考出去的,回到家乡的不多,如果再不把这些留在农村的孩子教育好,新农村怎么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长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于是,其在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上易出现偏差,因此,特殊坏境下成长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堪忧。留守儿童的存在不应是时展的产物,更不应是家长外出务工所产生的牺牲品,然而,无论是从生活状况还是从心理状态上,这一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端,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77.5万,其中儿童人口130.39万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据调查,全市0~15岁儿童98.96万人,农村儿童73.43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6.41万人,占0~15岁儿童的27.38%,占农村儿童的35.97%。两乡镇是留守儿童高比例区。
1研究过程
1.1研究方式:两岔河乡多山区,居民居住地散乱,多分散分布于各个山脚与山腰,采用走访山区调研的方式,为期7天;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共采集有关留守儿童有效调查报告405份。
1.2研究对象:两岔河乡山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大圩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35人。
2数据结果
2.1监护类型统计情况,见表1
2.2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与双亲联系较少,明显缺乏亲情沟通,感到孤僻、烦恼、无助等问题严重,详见表2、表3、表4。
2.3在调查中还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不佳,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详见表5:
3分析
3.1三种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1单亲监护型家庭的留守儿童主要是存在因长期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所带来的性格偏向。母亲的存在,在家庭生活方式中是无可估量的重要,缺乏母爱的儿童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而父亲,则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往的机会。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3.1.2三类调查对象中的留守儿童多是跟随祖父母一同生活。因为其父母认为,祖辈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血缘关系等能使孩子在情感和精神上有所依托,减少了寄养在他人家中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类型的监护人员多半是老人,有些年迈的老人还要照顾不止一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大约八成的老人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还有少数老人家行动也不是很方便,同时,因为身处山区,生了病也难以下山治疗,于是如咳嗽等小病便也演化成了沉疴,照顾起孩子来便更是吃力。同时,在教育方面,祖辈与孙辈年龄平均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再加之祖辈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根本不能给予帮助,在成长与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孩子们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缺乏正确的交友引导,同时心理调适能力差,道德意志薄弱。
3.1.3对于“亲朋监护型”,亲戚对所托管的留守儿童不敢严词管教。毕竟并非亲生,于是便对孩子过问的少之又少,只顾孩子吃穿,任孩子自由发展,只求到时能把一个完整的人交给留守孩子的父母便万事大吉。假若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此后便更加不愿意听从管教、愈发的叛逆等情绪化现象。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与成长。
3.2建议:扮演好父母、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的角色。
3.2.1引导外出务工的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增加联系频率尽量做到每日联系,假期接孩子一同生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2.2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进行培养教育,若客观条件不允许则应寻找合适的临时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临时监护人,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要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正确的引导。监护人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3.2.3社会及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营造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应杜绝社会青年在学校的不良影响,避免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人为伤害。此外,学校更应积极展开课外活动、鼓励团体协作,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力量,摒弃自我封闭心理带来的自卑、虚荣、消极等不良心理状态。学校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早发现其心理问题并与监护人沟通。社会各界应普及和完善“家长学校”,定期调查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而又固执的对现实的抵抗。对于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探讨和关注,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守正,李友忠.留守儿童问题及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131-13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52-01
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家庭的因素在成长过程中,更加需要我们去关心关爱。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初中班主任管理好留守儿童的一些措施。
一、初中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因素,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照顾,在成长中必然而然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心理上,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成为了我们所重视的教育人群。经过一些实践观察以及相关调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学习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照顾,这些负责对他们教育的老人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多数为文盲,知识水平较低,并且年纪较大,无法给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多数为农村儿童,家庭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家庭学习氛围不好。老人对儿童的教育较为宽松,使得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留守儿童也多数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甚至存在逃课、辍学等情况。
2、身体素质不好
缺少了父母的照料,在初中这一成长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很多因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营养,饮食习惯不好,营养不良,这也使得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往往身体素质不好,身体瘦弱,很容易造成发育不良的现象。
3、心理存在问题
由于和父母见面较少,缺少父母对其的关爱,留守儿童常常存在着性格缺陷,他们往往自卑,缺少自信。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中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在与他们的沟通中也是感觉他们内心较为封闭。
二、管理好留守儿童的相关措施
1、用心教育,多进行家访
在初中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中,用“心”去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关键因素。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教育下的留守儿童中,他们往往受到溺爱,在学习上过于随心所欲,没有合理的家庭约束。在亲友教育下的留守儿童中,亲友往往忽略对他们学习上的关心,只是任由其自己学习。
作为初中班主任,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多进行一些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成长情况和学习氛围。然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制定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方案,对其家庭的负责人进行说服教育,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加一点关心,这样用心工作能使得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2、用爱教育,留住留守儿童的心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人群,更需要关爱。他们缺少了父母的爱,缺少了社会的爱,造成了他们成为问题学生的几率提高。面对班里的学生,班主任是他们在学校中的负责人,生活上的引导者。
首先,应该对留守儿童做好定位,不因他们的家庭、学习等问题将他们划归为问题学生。应该将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关心,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多倾注精力去学习。其次,对他们的错误予以纠正。留守儿童因为情况特殊,在初中这一容易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机会,不是一味的迁就,而是从原谅,到批评再到严厉教育。对于班主任来说,适当的原谅他们能使得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度提高。最后,让课堂变得精彩。老师是他们学校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者,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才能使得他们感受到关心。在课堂上,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地方,要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从小方面来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
3、规范制度,约束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关爱和关心是必须的,但是严格的制度规范也是让他们良好成长的关键因素。
不少留守儿童因为制度散漫造成了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的行为,由于缺乏管理形成了不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道德行为差。在班主任的管理中,对待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定,初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我们应对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制度的约束下,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不良习惯。
4、用集体进行温暖
班级是一个家庭,正像魏书生所说的一样:“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我常常觉得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学生们走出家庭,通过这个小社会实习,才具有了一定的适应大社会的能力。”初中班主任应该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感受到班级大集体的温暖,具体措施可以分两点:
第一,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趣味运动会”“歌咏比赛”“才华展示”等等,并且对留守儿童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去表现自己。同时,班主任应注意对孩子特长的观察,对留守儿童的特长予以鼓励,让他们多参加一些团队的活动,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二,装扮好班级。一个班级就是同学们的家。每一个同学都是班级的一份子,让同学们参与到班级的维护中,将教室装扮好,保持干净,清爽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提供班级装扮的意见,采取最优方案后,班主任给同学们安排任务,让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学生切实参与到班级大家庭的维护中。
总之,初中班主任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关心他们的同时,约束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得留守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学困 对策分析
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现象主要出现在农村,由于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使得农村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从而形成了老一辈带小一辈的现象。可是老一辈与小一辈之间的年龄代购比较大,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并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老师给予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留守儿童学困原因
(一)师资力量不够,学生发展受限
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师资资源较为匮乏,老师有时候一个人要顾着几个班,这就导致老师没办法顾及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要知道,每个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工作任务的繁重,使得老师很难全面照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学生求知欲强烈,但是学习资源有限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留守儿童获取知识、满足好奇心的平台更多的是在学校,但是学校的学习资源有限,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没办法得到满足。学习资源有限主要表现在学生阅读书籍数量比较少,学校设备落后,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狭窄。
(三)学生消息效率不高
留守儿童出现学困的很大原因在于他们在课后遇到问题没有可以询问的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而老一辈的知识能力是比较低的,要想让老人教留守儿童知识是有很大难度的,这就使得留守儿童没办法将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掉,久而久之,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使得留守儿童遭遇学习困境。
二、留守儿童学困问题的对策分析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场地,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学习的条件,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摆脱学困的困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一)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
前面提到,因为学校师资力量不够,使得老师很难“分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建立相互监督机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监督学习来减轻老师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举个例子,老师在教《春晓》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两两之间进行相互背诵,然后双方默写《春晓》这首诗,并相互检查是否有错别字。通过这种相互监督学习的机制,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老师也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在进行两两分配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从而促使学生摆脱了学困的困扰,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农村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拥有的课外书籍很少,有的孩子甚至一本也没有。虽然社会对农村教育给予的帮助很多,但是老师也可以利用农村自身的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将农村的现实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举个例子,老师在教《要下雨了》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野外探索,在要下雨的天气下,学生们研究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然后记录下来,再跟课文进行对比,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描述和认识,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课文,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深入体验自然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三)分层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水平
由于留守儿童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加上回到家中没有合适的长辈进行指导学习,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再将学生分层好的学生进行交叉分配,使得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一组,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互补,从而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落后的状况。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对故事进行演绎,为了能够更好地演绎出故事的精髓,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会互补,基础好的学生会指导基础差的学生,从而保证使得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而基础好的学生又可以在不断训练中巩固。可以说,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友谊加深了,而且从小就养成了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过在分层的之前,老师务必要做好基础差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进步得更快,使得分层工作能够顺利进展下去。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针对留守儿童学困的情况,老师务必要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农村的教学情况,最大程度地为留守儿童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从而保证农村教学的有效性。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村学校在为留守儿童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外,也需要社会更多的帮助,从而真正地让留学儿童摆脱学困的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飞,王卉子,向熊波,王昕,郑红云,张丹阳,张雯. 关于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讨――以陕西省宝鸡市彪角镇为例[J]. 绿色科技. 2011(11)
[2] 张巍茹.让留守儿童共享阳光――望奎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J]. 黑龙江档案. 2011(05)
——挣了票子莫误孩子
近几年来,我市与我国其他中西部地区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日渐增多,打工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市劳动就业部门获悉,2003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已达到12万人,按全国农民工月均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收入计算(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2003年农民外出务工的月平均收入达到690元),其年总收入达到9600万元。对**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老、少、山、穷”地区来讲,无疑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财源之一。
打工浪潮,势不可挡。外出打工挣票子,已成为一条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那么在打工族中留守的学生怎么样?前不久,市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从关心下一代出发,组成调查组,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南坪乡和团堡镇2所初中、20所小学,共152个教学班9500多学生和190多名教师及部分家长,采用问卷、座谈走访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出务工农民留守学生基本情况
1、外出务工农民的留守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0%。可以说,有一半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其中家长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占全部留守学生数的55.5%,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需要监护人。
2、家长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中,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占61%,由外公外婆代管的占21%,由叔伯和亲友代管的占14%,还有4%的学生无监护人。
3、家长双双外出留守的2688名学生的相关表现:
A、学习成绩方面:好的只占23.5%,一般的占40.6%,差的达到35.9%
B、思想道德方面:好的占43%,一般的占37%,差的达到20%
C、身体素质方面:好的占53%,一般的占30%,差的达到17%
D、经常性迟到旷课和逃学、辍学的分别占16.4%和9.95%
E、随家长外出辍学打工的初中学生166人。随打工家长在异地上学的仅238名。前者实属非法童工,后者所占比例太小。
二、外出务工农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上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外出务工,尤其是家长双双外出务工给留守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它影响着留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妨碍着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如果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这一代人的素质,甚至会制约他们未来谋求生计。调查者同部分小学1—4年的班主任座谈得知:家长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由“差”变“好”的几乎没有,而由“好”或“一般”变“差”的则为数不少,且逐步增多。这类学生大致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孤独——内向——上课打瞌睡——作业马虎——与同学打斗——不做家庭作业——不洗脸、不吃早饭上学——不换衣、不洗澡、不理发——生疮长虱——撒谎、旷课逃学……。调查者按同类方法对初中1—2年级的部分任课教师座谈得知:虽有90%以上是住读学生,但由“好”变“坏”的比例也占了10%。他们大致经历的过程是:上课打磕睡——抄袭课堂作业——假日回家向监护人撒谎多要钱——上馆子、打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牌赌博——与社会上“浪子”纠合——偷家里或别人的东西变钱——强拿硬逼勒索弱小学生的钱物……。南坪初中牟校长说:“家长双双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中,虽然没有因交不起学杂费和生活费而弃读,但是无道德建树,无学习兴趣,无师生亲情、友情的“三无学生”多达20%。
三、造成挣了票子误了孩子的原因分析
1、留守学生家长中,在处理挣钱与育人关系上认识片面。他们认为,在家守穷,没钱送孩子上学,对不起下一代。有钱上学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成不成才,那是孩子自己的造化,是老师的责任。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监护人。社会细胞分裂,第一责任人外出,隔代养育,亲情疏远,对留守子女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庄稼误一春,育人误一代,多挣几年钱,害了儿女一辈子。
2、监护人对留守学生的管教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从调查和走访中得知,家长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中,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代管的占据82%,这些监护人都在55—75岁左右,他们除了种地之外,还要种菜、做饭、洗衣、喂养牲畜。其中多数观念陈旧,缺乏辅导学生的文化知识,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有些老人对孙辈溺爱迁就,任其自流。许多老者对此叫苦不迭,他们说:“只要保证孩子不冷不饿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管不了也不会管。”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3、留守学生“钻空子“,三面撒谎,欺骗家长、老师和监护人,以期达到“多用钱,少上课”的目的。由于学校、家庭和监护人之间缺乏沟通,让留守学生趁机钻空子。对此在初中学生中较为突出。有的以学校增收某种费用为由,向外出的父母亲或向监护人要钱;有的以祖辈送人情为由,向老师或亲友借钱;有的以祖辈生病为由,哄骗老师而逃课;有的以老师有事,班上放假,哄骗监护人,趁机到处游荡或在家看电视,或与放牛娃一起“斗地主”等等。至于那些无人监护而“自理”的学生就不言而喻了。
4、校方召开家长会,监护人多数不到会。教师家访收效甚微。
通过座谈走访得知:一些中学召开家长会,本想与监护人相互沟通,但多数不到会,说什么,只要不欠学杂费和生活费就行了,学不学得好,家长帮不了忙,眼下活路正忙,哪有时间去开会。于是留守学生变成了“家长”,对于留守学生中的“差生”,学校领导或相关教师也进行过家访,以期相互沟通,但事与愿违。讲到学生成绩下降,思想品德滑坡等问题,要么就是互相推诿,进而互相指责。往往不欢而散,结果收效甚微。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随着打工浪潮的涌动和打工经济的兴起,给外出务工农民的留守学生带来诸多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一般问题。关系到承上启下,后继有人的社会问题。外出打工挣钱重要,教子育人更重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把教子育人纳入议事日程。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的同时,还要加上“农村教育”,把“三农”变成“四农”。既要重视打工经济,更要重视打工族中的留守子女的教育,在乡规民约中加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明确家长的监护责任,使这些本该成龙子不变成虫。
第二、建议外出打工的家长,留下一方在家里管教孩子,以减轻老人的沉重负担和留守孩子的精神压力,为孩子上学读书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三、尽量减少“叔叔和亲友”代管。据了解,这类代管者,往往在与家长之间,与双方孩子之间会产生许多误会和摩擦。以免如报所载“13岁留守女学生当妈妈”的悲剧重演。
第四、在留守学生较多且具备相当条件的学校开办“留守学生教学班”,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心理和学业状况,思想动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五、要多鼓励外出务工的家长把学生带在身边就近上学。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对打工农民子女的教育机制。在收费、求学、毕业、升学多个环节上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同时,地方政府应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带回家乡办企业,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第六、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中,入学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男性达53%,女性只占47%。如今开展的“关爱女孩行动”在留守女学生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乡村”是个美丽的场所,如今看起来却更像个乌托邦;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乡村”是个静态的田野调查文本,相隔数十年仍有现实意义。与之不同,在传播学领域,
“乡村”近些年却面临尴尬——当一个突发性新闻发生时,那一个地方几乎人人皆知;而大部分时候,那里真实的图景则不为人知,甚至被遮蔽。
在全国新闻战线2011年8月以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文汇报》率先启动,8月12日起推出“第一现场”专栏,刊登记者深入社区、工厂、医院、田间地头、科研院所、文艺院团等工作与生活第一现场采写的报道;8月17日,又在头版突出位置推出了“乡土中国”专栏和与之联动的《天下》专刊;8月24日,推出第三个专栏——“蹲点日记”,刊发记者到乡镇农村等一线“解码”和谐社会“基因”的观察与思考。
《文汇报》迄今刊发了数百篇记者“走基层”的稿件。在3个专栏中,
“乡土中国”应该算是着力较多、走得最远,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专栏。在头版的“走转改”专栏以及在《天下》专刊中,共推出了60余篇稿件,记者深入一线,写出了“牵挂小餐桌”“追踪小餐桌”“艰辛上学路”“乡民口述史”“吾海吾民”“跋涉独龙江”等一系列受到读者欢迎的报道,引起较大反响。
为什么想到开设“乡土中国”专栏
在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当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有宏大叙事、浅层描述,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可是今天,不管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报道的涉及面和质量远不能与之匹配,而呈现“三多”:记者们近的地方走得多,不费劲、容易采访的人和事写得多,浮光掠影、潦草粗率的文字多。
《文汇报》作为一家有全国影响的主流报纸,一直以来在深入各地和各行各业、关注世态民生和解析社会现象、趋向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和传统特色。
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之前,在201年初开展的“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文汇报》便推出过一个“乡土中国”的专题。在2011年春节期间,经过认真策划,布置记者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深入云南、安徽、广东、浙江、湖南、陕西等地的乡镇和村落,以记者的敏锐、“乡亲”的情感,用脚步和目光度量我国东部、南部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土地、山丘、水塘、巷陌,记录那里生活着的人们和人们的生活,细致观察不同的个体。记者笔触涉及坚守土地的农民、返乡创业的青年、亲情缺位的留守儿童、身处城市却仍然是异乡人的进城农民工,以及少数民族青年婚礼习俗的变迁等等。虽然只是无数个乡村中的几个,呈现的却是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希望这样的“田野调查”和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乡土中国的窗户。
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初步实践,我们深感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促使记者“接地气”,走得更远、关注得更广、写得更扎实而贴切。因此决定把“乡土中国”这个栏目长期开设下去,能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的观察和感受社会生活之窗。
“乡土中国”专栏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2011年8月17日,“乡土中国”专栏开始推出,开栏首篇发表青年记者许旸的“田野调查”——《被自己的热爱“困”住了》。
这篇报道以真实的事例、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语言,讲述了两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嘉善农民许金海身陷市场接纳与保护传承都不“给力”的双重困境,呼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许呖此前曾多次做过乡村专题报道,在她看来,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每一次“脉动”,往往隐藏着大量社会现象的线索。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正好是贴近记录乡土冷暧的契机。
此后,专栏又陆续推出了《走访“世界海拔最高学校”》《“最美乡村女教师”》《踏遍深山“一对一”》等记者从、贵州、云南等地发回来的走基层报道。
2012年3月10日、20日、30日,“乡土中国”专栏刊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曾维康数年来深入江汉平原的一个村落,采访26位乡民,以口述实录形式——翔实报告当下农民“原生态”》的长篇报道,以及12位乡民的“口述实录”。这些口述人包括村党支部书记、老干部、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私营企业主、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等。专题报道着眼于一个村落,展开对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微观研究,翔实而尖锐地呈现了农民和农村的困惑和现状,告诉读者不为人知甚至被遮蔽的真实乡村,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读者认为,这些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并对朴实、扎实的作风和文风感到敬佩。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2012年重阳节前,记者来到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南,并选择了岳阳县新墙镇大桂村作为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的样本。记者来到老人周小珍的家中,与她同吃同住,观察她的生活,走进她的内心。周小珍告诉记者,自己“养儿”最初是为了“防老”,没想到自己老了,儿女却一个都不在身边。小孙子浩宇是老人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个沉重负担。对孙子,她不仅照顾得无微不至,还因为担心孩子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每天带着他去耕地。
她的故事,真切地体现了农村留守老人孤单、隐忍,和孙子相互依赖又不堪监护重负的现状。2012年10月24日,这篇题为《两个人的耕耘》的报道推出后,广受社会关注。
关注社会民生,回应群众关切,是媒体应尽的职责,而将社会现实,包括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图景真实呈现给读者,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年,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将那些同样接上“地气”、冒着“热气”、写出“生气”的调查报告和文章推荐给读者。
以专栏提升专业带动队伍
所谓“专业精神”,不仅包括优秀的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在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即使在新闻领域,这样的专业精神如今也已经被稀释、被弱化、被淡忘了——确实有一部分记者成了网络信息的下载者、通稿的二传手、通讯员的“小跟班”;不管是新闻采访还是写作,都受到粗暴和浅薄的对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此,在今天重拾新闻的专业精神、敬畏新闻的专业精神,显得更为紧迫与重要。这是“走转改”活动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层次的思考,也是我们将“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抓手而不是宣传任务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从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的世博故事”报道,到2011年年初的--“上海春早——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再到2011年8月起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我们希望努力做好一个系列产品,来提升一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带动整个队伍。
“乡土中国”栏目的开办,可以说是《文汇报》作为一张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大报,在面临新媒体冲击时的探索之一。由于新媒体具有及时更新、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优势,令传统纸媒望尘莫及。而“乡土中国”的应对之道是做高质量的新闻: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消息,还要通过扩展性的报道,把新闻做深、做透,为读者梳理新闻背景、提供独特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天下事。
“乡土中国”的一大特色是着眼全国,不局限于一城一地之事。也不自缚于某一领域之内。它将报道的触角延伸到整个中国,扩展到当下乡土社会的各个领域。记者必须走出大城市,前往偏远山区、乡镇和村落。在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之后,记者才会对事件、人物拥有深刻而独特的感知,并将这些感知付诸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以每个个案的地域独特性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相观照,为读者展现一幅全景式的“天下”图景。
“乡土中国”的另一个特色是深入。从一人、一事出发,提供翔实的新闻背景,深入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拓展了新闻的宽广度。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人力资本投入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长期以来,国家公共投入的不足以及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的低下,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中,更是由于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导致农村地区人力投资的绝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从教育程度来看,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总体状况是受教育年限较低,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34年;文盲率5.7%,比全国(4.08%)高1.62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达82.5%,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从教育支出来看,农村地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仅8.4%,比城镇地区(12.08%)低3.68个百分点。
(二)农村精英短缺,劳动力不断外向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多年的城市偏向政策,农村各项建设严重滞后,人力资本报酬低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本要素单向流动。1995~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由5066万人增加13212万人,年均增长9.1%。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占农村就业总人数的36.97%。而外出农民工中,67.2%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比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高,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留下来的农民精英短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严重
由于农村青壮年不断外出,农村“386199部队”、空心家庭、空巢老人等等问题突出,留守问题严重。据统计,全国农村地区留守妇女47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人,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农村劳动力的妇女化、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人口逐步空心。这不仅导致了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减慢,同时引发了农村利益流失,农村经济萎靡,区域经济发展落后。
(四)外出务工工资报酬低,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据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城乡工资差距大。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外出务工的农民中加入工会组织比率仅为44.6%,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88.5%)4个百分点。
二、培育创新型农民的政策建议
培育现代农民,推进农民群体结构合理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整个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中,如果把农民群体看作是金字塔,那么塔顶便是“创业型”农民,塔中是“学习仿效型”农民,塔底是“传统型”农民。
创业型农民包括当今农村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生力军,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要充分发挥创业型农民作为人力资源培育体系高端的源头作用,以创业型农民为抓手,引导学习仿效型农户,层层推进并培育新的创业型农民,优化整个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创业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设立创业农民发展专项支持资金
在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农民主动创业积极性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在试点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尽早设立创业农民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土地优惠、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经营补贴、政策优惠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农村创业大户、农民创业园、农业合作社、创业经营项目、创业基地和各种种养基地等予以扶持。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如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逐步完善农民创业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创业帮扶作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坚持试点先行,搭建农民创业平台
选择按东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加大范围开展试点,已经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地区要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参加试点。鼓励各地建立创业农户平台和培训基地,如在中东西部设立创业农户试点,考虑不同产业,通过试点初步形成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搭建农民创业平台,形成多个比较有实力的农民创业基地、种养基地甚至是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农民创业工程的建设,逐步推进创业农民的发展。
(三)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民,增加农村教育科技培训
一是通过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降低培训成本,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逐步建立起政府、用人单位、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二是适度调整扶贫和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教育和相关费用支出,以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三是利用专项资金,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农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四)积极引导扶持“执照农民”,提高市场主体意识
农户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交易成本高,农业比较收益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充分发挥创业型农户的带动作用,向创业农民颁发营业执照,开设“执照农民培育服务通道”,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发展“执照农民”,大力培育农产品种养业、农业服务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创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通过明晰农民主体资格、提高农民的资信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门槛的能力,提高农民品牌意识、市场主体意识、合同意识和农村市场化程度,增加企业、合作社与农民间的产品交易,扩大涉农企业、合作社的影响面,实现“村村有项目、家家都参与,村级集体与家庭经济双赢”的局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五)鼓励兼业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一直非常不错,青年农民工逐渐提升进城务工的幅度,很多已经结婚生子的人也融入这个群体中。基于他们在经济等方面的局限还有就是目前国内城乡之间的隔阂,相当一部分人在进城务工的同时把孩子放在了老家,让祖辈或其他比较亲近的亲戚负责照看,导致和孩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一起生活,他们的孩子就是一般所言及的留守儿童。妇联在2013年春夏之际曾经颁发有系统的调查报告。该文件中依据国内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估计对应数据,该文件认为国内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六千一百万,在占比上超过了37%,这个数值相对于全国的占比也达到了21.88%。系列数据比2005年的对应数据要高出一些,期间具体额度增长为242万。因为这些儿童成长生活的环境相对特别,总体数量也非常大,所以他们相对于社会的适应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焦点甚至热?c之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经济进步对我国的伟大复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同样也应该备受关注。
所谓的社会适应实际上说的是在社会环境有所改变的情况下,个人的思想及活动模式等会有所变动,以便让其自身和环境更为融合和谐的过程 [1]人从出生到进入社会,都在不断地去适应社会。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高低对于一个人将来能否良好融入并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景,个体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从何处得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呢?据研究表明,这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培养源于儿童时期,并且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大家都清楚的是,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非常关键,尤其是对于儿童阶段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该阶段,孩子能慢慢涉及到生活生存需要的系列活动规范和德行需求,在父母或老师们的引导下思考接纳为社会所认同的系列理念、活动及认知等,打造较好的适应潜力,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于留在家里的孩子们来说,家庭的残缺和双亲的缺位很容易制约他们适应社会的效果及速度。缺少了父母这一角色所承担的示范和引导功能,在这种父母监护与亲情陪伴双双缺乏地情况下,留守儿童会倾向于向同辈群体获取生理上,心理上的陪伴与存在感。然而由于年龄段相仿,都未形成稳定的三观,自身情绪带有不稳定性,所以易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 同辈群体人际关系适应现状
同辈群体实际上是年龄相近的伙伴群体,当然也包括辈分相近的类似群体,虽然不是太正式,不过却是一个人初步接触的首要思考群体,该群体内部的系列成员,在经历和见识等方面有很大相同,而且彼此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其本身固有的文化理念也类同。 [2]相关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在和其他人交际的过程中,滞留家乡的孩子对教师的信赖度较高,和伙伴们相处如果不乐观的话,对陌生人会非常的不信任。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容易处于被欺负的地位。也是校园欺凌的多发群体。哪怕是遭受到统领伙伴表现为肢体等方面的欺辱,这些孩子很可能放弃抗争,反过来选择过于消极的受着。由此易导致不良的心理状况。很有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再则留守儿童会因为类似境遇或者共同爱好而结成“小团体”,其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留守儿童为了维持这样的陪伴与认同的人际关系,极有可能做出积极或消极妥协,去适应这段人际关系。
据研究发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树河镇,彝族的农村留守儿童相较于宏观上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人际关系适应困境问题,更涉及到民族认同的问题,在民族理念普遍多样化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地位及势力偏弱,他们文化相对于主导型文化态势而言属于弱势的类型。该群体面临着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困扰,所以他们在同辈群体的人际交往中障碍更甚。
3 同辈群体人际关系适应困境影响因素
3.1 自我因素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缺失了父母的角色功能,他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去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个体如何认识自己的用色、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低都会作用于贸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习得。自我角色的定位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民众对自身定位预期中担负对应的责任,而且展示出和预期相适应的系列活动。对于孩子而言,他们需求演绎的活动关键是作为一个小孩和小学学子。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出现角色混乱,这是因为在监护人家庭里面,他们往往不止要承担孩子的角色。因为实际上由于负责监护他们的老人年龄较大身体不够强健等因素,滞留在家的孩子往往需要做较多家务,甚至还有兼顾照料弟弟妹妹的责任,部分还有需要照看年衰之监护主体的责任。这样一来,除了扮演孩子和学生,留守儿童还需要扮演家长的角色,承担本不该由自己这个年龄段应该承担的角色义务。多方面的责任及对应角色尽管能较为切实地提升孩子对于生活适应或者自生能力,不过在怎样良好地处理系列定位,或者说落实彼此之间的适当变化,对于这些滞留在家的孩子们来说存在困难。如果有混杂等现象的时候,他们的相关表现偏于成熟,这种情况会削弱他们自身角色的演绎,致使他们自身和同龄人沟通交流出现很多的实际困难,无法在与同辈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取得良好适应。
3.2 家庭因素
学者周晓虹的研究显示,家庭是每一个人出生后一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及打造诸如身份等方面情况的关键环境氛围。通俗的说,孩子在儿童阶段对家庭的依赖度非常高,该阶段的成长同时是人生最为关键的阶段,所以家庭在他们生产过程中是第一位的要素。在特定家庭里,架构的健全、氛围的良好、教养模式的适当等均会有一定的制约力度。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来说,最直接的变化在于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双亲中的一个或二人都进城务工,滞留在村的孩子跟着祖辈的老人或其他亲戚一起生存,三口之家的架构遭遇到破坏
。这种家庭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交由祖辈等监护人照顾,监护人因此承担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照顾、教养等全部职责。在这些监护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祖辈,他们在照顾留守儿童时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以照顾日常生活为主,少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双亲和滞留在村的孩子唯有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通信工具实现沟通,二者之间的关系亲密度下降,家庭氛围质量也急剧下降,滞留在村的孩子们会有更深的寂寥感觉。已有研究表明,若留守儿童和父母能够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和谐,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得优于其他与父母关系不好的留守儿童。当他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上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他们缺少可倾诉和排解情绪的渠道。这时候同辈群体的陪伴作用也就日益凸显。
3.3 学校因素
在对滞留在村的孩子们而言,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一个场所和要素。学校以系统化的正规教育向学龄儿童传授价值观、社会规范,传授生产技巧、规范认知等体系态势和漫长的熏陶对打造孩子们的系列活动规范有其他无法比拟的意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不仅教授儿童各种社会适应能力,还为儿童扮演社会角色和进行社会互动提供了场所和机会。学校因此成为儿童社会适应的主要和关键场所,而学校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也深深影响着儿童的社会适应。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得知,学校、老师和同学在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情感依赖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就是说,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不足,学校应当对留守儿章特别关照。但实际情况是,留守儿童并未得到学校和老师足够的关注,学校和老师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在偏远的村落里,支撑义务教育的资源本身就不多,不管是老师数量质量抑或既有设备等,和孩子们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足。
3.4 社会宏观环境因素
社会是个体学习和掌握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地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扮演并适应社会生活。在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寻找并建立自我角色和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对“我”的概念和认识的内化,其行为和价值趋同于社会所认同的模式。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首当其冲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部分研讨成果现实,电视让滞留在村的孩子们接触到暴力等方面的太多内容,制约了他们本身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虽然有快捷等系列有点,在内容灌输等方面非常顺利方便,有着过往学校教学所不及的优势。大众传媒替代了以往学校和家庭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功能,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那些对满世界事物非常惊奇而且善于效仿的孩子们而言,如果没有长辈或教师的耳提面命,他们会陷入对影视行为中而难以自拔,这样会导致他们自身活动的扭曲,造成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特别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由于地区经济等限制,他们的课外活动更为缺乏,因此一起观看电视成为同辈相处的重要模式之一。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认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3.5 社会政策倾向与社会福利支持因素
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从体制层面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适应。首先,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并没有形成针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法律条款。现在国内在法律规范说明中基本上没有直接涉及滞留在村孩子们的内容,充分展现了这些留守儿童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顶层设计的合理关注。在社会福利服务层面上,无论是官方福利还是民间个人、社会组织的爱心活动,都说明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但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纵观这些为留守儿童开展的福利和服务,他们多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阶段性、长期性的服务和支持。还有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系列组织背后的盈利目的因素,或者说费用方面的原因等等,引起普遍的怀疑,而没能继续为滞留在村孩子们提供系列服务的现象。如是短暂活动终结后,其给留守儿童短时段的照料、引导及情绪开导等也跟着终结了,这些孩子们感到的依旧是漫长的孤寂,觉得类似服务等均属于外界对自己同情的结果,反过来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自卑感,更加缺乏自信,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同样有损他们对社会适应潜力的打造。
4 同辈群体人际关系适应困境对策
4.1 对家庭的建议
众所周知,家庭是人类生长的摇篮。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来自远出在外的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尤为重要。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在获得认同接纳上,更需要父母的引导与鼓励。所以笔者建议父母外出务工的同时不要忽视遗忘与留守在家孩子的沟通,积极关心她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状况。同时注意沟通方式,学会尊重理解孩子,认真倾听他们的情感表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回家探亲的次数,或者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务工所在的城市。再则家长也不应忽视与校方的沟通,应保持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以便对孩子的情况有个及时的了解与掌握。
4.2 对学校的建议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为其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针对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等差异,应该积极引导汉族儿童对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理解与接纳。从而促进其同辈群体之间良好的人际适应。同时应拓宽家长联系渠道,以便外出务工的家长能及时了解留守在家孩子的情况。教师群体也应该多多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同辈之间的交往问题。
4.3 对社会的建议
“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娃儿她不带,跟着奶奶吃咸菜,根本没有人来爱!”这是在“留守儿童”中广泛流传的一首童谣。
“留守儿童”是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去城里打工拼命挣钱;另一方面,农民工由于至今无从得到所在城市的“市民待遇”,无法将他们的子女留在身边。为了生存,他们不能轻易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离开城市,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导致。留守儿童虽有父母,但仍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儿童”群体,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主要是安全问题,包括人身安全、饮食安全和心理安全。本刊记者在实地调查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极度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正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缺位而逐渐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出于适者生存的自然属性,他们的心被包裹上一层硬壳,以致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逐渐变得冷漠无情。即便父母回到身边,他们也早已失去快乐起来的能力。2010年,《中国青年报》上的―份《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一些孩子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监护,有的失去生命,有的被反复,有的流落社会,扭曲了整个人生。
悲剧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反复上演。
在越来越多的社会慈善人士关注下,农村中自发成立的类似“留守儿童之家”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这些组织带给了孩子心灵上的很多抚慰。但即便是“留守之家”的创办者,也仍然感叹自身力量和社会公益力量之杯水车薪。
改革开放最大的红利来自于人口红利,而中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正是低成本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他们正在“献了青春,献了健康,再献子孙!”当我们重新回到大山深处、回到偏僻的农村,当我们面对孩子们那期盼、纯真眼神的时候,也许会突然省悟到:就是这些孩子,在为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城市便利生活埋单、为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经济高速发展埋单的时候,恐怕任何人都难以承载对他们“原罪”式的负疚感。
“留守儿童”虽然隅居农村,可是谁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他们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如何让“留守儿童”不再感觉自己是“孤儿”,这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无良树霸,对10岁儿童下黑手
2月18日,被害孩子小龙的“头七”,记者去了小龙家。此时县、镇领导刚结束慰问,小龙一家仍沉浸在悲痛中。强忍悲伤的爷爷殷军成用低沉的乡音,一五一十地诉说他知道的和他听说的一切……
2月12日晚7点,小龙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后跟小伙伴去村口玩。6年前,小龙父母远赴深圳打工,多年没回来,直到2011年暑假才把小龙接去深圳,小龙在那儿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夏天。在老家,爷爷奶奶快70岁了,每天还要干很多活。平日里,小龙跟爷爷奶奶话不多,就喜欢跟同龄的小伙伴玩。
这天晚上,他们在村口一家五金店铺前玩捉迷藏。小龙躲到商铺大铁门边上,敲着铁门,以吸引蒙上眼睛的小伙伴。正巧,一个膀大腰圆的男人路过此地,这个人可能被敲击铁门的声音惹恼了,二话不说,走过去朝着正在淘气的小龙身上就是一脚。其他孩子见有人来,便四散跑开,各自回家。小龙无缘无故被踹一脚,怎肯罢休,与男人顶撞起来。争执中,男人拽着小龙走进了胡同……此后发生的事除犯罪嫌疑人外无人知晓,村口多部摄像头也没捕捉到该男人的行踪。
“平时吃完晚饭出去玩耍,最晚8点多他就回来了,可当晚都10点多了,小龙还没回来。我和他奶奶觉得有点不对劲,就出去找…一直找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钟也没有任何消息……”小龙的爷爷回忆道。
2月13日早上6点不到,小龙的爷爷又早早起来,在村口街道上逢人便问,把平时跟小龙关系要好的几个孩子家的门都敲开了,这些孩子一致说昨晚跟小龙在一起玩过,后来小龙被人捞走了(方言强行带走)。他们回家后并没告诉父母,也没什么异常表情。其中一个孩子说:
“昨天小龙大哥把他拉走了。”小龙的爷爷很意外,小龙的哥哥大龙今年刚满17岁,过了年就跟他爸爸去深圳打工了,没回来过呀!
接着,小龙的爷爷奶奶又去寻找,老两口越找越着急,都往不好的方面想。小龙的爷爷打了110报警,110回复说,孩子失踪不到24小时,不能立案。
将近8点,其他孩子都要上学了。小龙的爷爷跟老伴商量,还是去找那几个孩子,带我俩去他们昨晚和小龙一起玩的地方看看吧,也许能有什么线索。很快,孩子们带着小龙的爷爷奶奶往村口走去,还没到村口,正赶上昨晚那个男人出来,几个孩子落荒而逃,一边跑一边喊:“就是他!就是他把小龙捞走了!”
小龙的爷爷上前质问此人:“你是不是打过小龙?”
“我没打过!”
“是不是竹对小小龙捞走了?”
“我没有!那孩子说话你敢信?”
“那咱们到派出所说去”
“我不去。我要回家,我又没有杀人,去派出所干吗?”
听到这话,小龙的爷爷心头一震小龙很可能已凶多吉少。他马上给田湖镇派出所打了电话。很快,警察将这个男人带进派出所。
此人叫汪小峰(化名),是邻村远近闻名的无赖。后来记者在汪小峰居住的毛庄村了解到,汪性格孤僻、不合群、易怒、多动,之前曾打伤过两人。
后来的审讯记录显示:“2月12日晚7时许,汪在从田湖村行至和店村路边时,碰见受害人殷某在和几个同龄孩子玩耍,汪某朝受害人蹬了一脚,遭到受害人辱骂而发生争执,汪对殷某殴打至休克,然后将受害人扔到渠中,致受害人死亡。”
2月14日早上10点多,小龙的尸体在村西北方向的深渠里找到。
小龙的爷爷对记者说:“我抱着孩子,看到他只有下巴到脖子还有一点点血色,其他地方早已没人样了,全都是黑青色的”“孩子是被连打带淹、硬生生折磨死的啊!为什么这么心狠手辣?天理何在啊”
后悔过后,沮丧父亲深深无奈
经过一次又一次平复情绪,小龙的父亲首度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在与记者对话过程中,几乎每次开口都要哽咽好久,嘴唇几次抽搐到无法说下去。
《家庭》:你们平时和孩子的感情怎样?
小龙父亲:我们对不起孩子。他稍大一点能走路时,我们就去深圳打工,现在孩子10岁了,我们都没回过家,就是去年暑假带他去深圳玩了一趟。这孩子学习一般,很腼腆、老实,从来不跟别的孩子打架。这些年,我们欠孩子的太多了,以后也不可能弥补了,那种痛苦实在……
《家庭》: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回来见孩子一面?考虑过让孩子跟你们一起生活吗?
小龙父亲我们刚去深圳时,每个月就400多元工资,现在每个月1300元工资,加上加班费,总共不到220。元,除去我们和老人、孩子的生活费以及孩子的学杂费后,就剩不下什么
了。
我们也想过把孩子接去深圳上学,可私立学校上不起,即便是上公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也要找人托关系,不然每年还要额外交1万多元费用。我们人生地不熟,上哪去找关系啊?那么多钱我们根本无法负担。其实要论基本工资,在河南本地和在深圳差不多,之所以那么多人背井离乡去那边打工,就是因为可以多挣点加班费。在河南,工作时间是8小时,即便加班也没有加班费。而在深圳,我们每天工作11小时,从早8点一直到晚8点,中间有1小时吃饭时间。为了多挣3个小时的加班费,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整个家庭的分离,结果连孩子的命都不能保全……
《家庭》:现在,你在家庭和工作上有什么打算?
小龙父亲:大儿子和他妈是请假回来的,过些日子还要回深圳:我已经辞职了,留在家里等待这件事的最后结果,亲眼看行凶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老人年纪都大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需要有人照顾,我得留下来照顾他们。欠他们太多了。
采访手记:
不要让“留守儿童”成“问剧儿童”
记者在相邻的和店村和毛庄村走访时发现,事发当晚,确有村民听到呼救声,却以为是有人酒后打架,没引起重视,致使小龙失去最后的求生机会。记者在面对曾和小龙一起玩耍过的孩子时,他们竞嬉笑打闹,根本没意识到他们的同伴失去生命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如果他们中有人在第一时间报警,结果也许不会是这样。他们也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冷漠早已成为普遍状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容易被伤害的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他们的安全问题与心理问题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采访小龙事件后,记者走访了六个村子的近百名“留守儿童”,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几乎不知道如何在危急情况(如触电、火灾、溺水)时自救,他们感觉记者的提问是谈笑。更有甚者,他们在公路上随意奔跑,在车流中“见缝插针”,对自身安全漠不关心。尽管他们是孩子,尽管他们的家长不在身边,但发生的每一起事件之后带来的都是整个家庭的灾难,这些幼小生命的损失无不在用血敲响警钟――不应让“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人们呼吁了太多,但类似悲剧仍不停上演。在生存的压力下,“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挥洒汗水,无暇顾及孩子的健康和教育。也许,我们无法真正懂得他们的伤悲。但我们清楚,经济发展增速数字的背后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孤寂童年,是他们在城市打拼的父母离家时的背影和无奈的血泪。如果说这是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那么,也请大家别忘了这些被牺牲了的一大批儿童。“留守儿童”已成为个别家庭的创痛,千万别酿成社会之痛!
连夜回家,竟撞见女儿不堪一幕
2010年9月3日清晨7点,老柄从深圳风尘仆仆赶回南塘镇农村自己的家。大门敞开着,里面停着一辆草绿色的摩托车,老柄心中有种不祥预感,于是快步>中上楼去。大女儿小艳的房门没关,她和本村的烂仔阿诚衣衫不整地躺在床上。看到这一幕,老柄气得发抖,拽着小艳的头发就把她拖起来。小艳吓得“哇”一声大哭起来,分辩说自己是被迫的。
被惊醒的阿诚,见此情景夺路欲逃。老柄一把扯住阿诚往外走,说要到阿诚父母那里讲清楚他怎么会睡在小艳的床上。这时,老柄看到本村另一个烂仔阿晨惊地从二女儿小梅的房间里跑出来。老柄正愣神问,阿诚拼命挣脱,蹿到了一楼,推着摩托车准备逃跑。老柄抢上一步堵住大门口。阿诚心慌,连摩托车都顾不上,一溜烟跑了……
连羞带惊,小艳和小梅抽噎着告诉父亲,头天晚上11点多,阿诚、阿展还有阿伦、阿树爬窗进来了她们。老柄心中五味杂陈,他暴躁地把两个女儿打了一顿,同时又深深地自责。
老柄告诉记者,女儿小艳还没出生,他就出外打工了。妻子除了怀孩子回家分娩外,其他时间都在外地和他一起打工。小艳和小梅一直由她们的外婆带着,2003年姐妹俩的外婆去世,两年后她们的妈妈也病逝了,这给两个孩子的心灵和家里的经济造成极大打击。
更无奈的是,姐妹俩越是孤苦,老柄越是不能留下陪伴她们。因为家里的田很少,种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他只有外出更加卖命地干活。每年最多在过年的时候回家两天。平常,他把姐妹俩的生活费寄到在村口开药店的侄子处,由小艳去取……前段时间,他听到了一些闲言闲语,说经常有很多烂仔到他家“鬼混”。他又生气又不安,连夜从深圳坐车赶回来,竟撞见小艳和烂仔睡在一起的那一幕…
老柄狂怒地报了警,然后带着两个女儿去南塘镇派出所录了口供。第二天,警方根据现场遗留的证据,逮捕了姐妹俩供出的四人中的阿伦和阿诚。
女儿受罪,父亲的心一阵阵揪痛
听到女儿向警方的供述,老柄怎么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他的家,居然被村里的不良少年当成乐场所――姐妹俩向警察列出曾过她们的名单竟有10多人。
早在2008年下半年,小艳小学六年级时,好友介绍一个男孩子给她认识。那个男孩子有一次去她家里玩时了她,后来,这个男孩子又多次她和小梅。
小艳被那个男孩子后,渐渐地,村里有更多烂仔发现小艳姐妹家里没大人在,就经常来“欺负”她们。有一次,一个试图小梅的烂仔因进行得不顺利,一边骂骂咧咧地扇小梅耳光,一边强行拍下她的……
姐妹俩不开门,烂仔们就爬窗进来,或者撬锁进来实行,然后洗个澡,整理一下衣服,就骑着摩托车绝尘而去,偶尔还会留下过夜――这一套,他们已经轻车熟路了。这些烂仔一来就是一大帮,姐妹俩害怕,既不敢也羞于对外人说。
2010年9月2日晚,小艳把自家两层小楼的大门从外面锁上,然后蹑手蹑脚地从楼梯旁的窗户爬进屋里上二楼睡觉。她这样做,是想制造没有人在家的假象。这种“空城计”虽然曾成功地让一些骚扰者悻悻而归,但还是有些人不会上当。
晚上11点多钟,小艳躺在床上听见一阵攀爬走跳的动静,知道安恬的睡眠只是一个奢望了。那天小艳来例假,也没得到烂仔的丝毫怜悯,依然胁迫她发生性关系;而妹妹小梅更是惨遭三人…前一天,也就是9月1日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刚刚小学毕业的小梅本该去镇里的中学注册,但不断的骚扰使她没心思去,念初二的小艳也无心回校上学……
听着两个女儿诉说所受的罪,老柄的心一阵阵揪痛,还是努力劝她们回学校上学。虽然村里和小艳、小梅差不多大的青少年很多都出去打工了,但老柄深知,只有读好书才可以让女儿有机会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不用再像父辈那样做着又辛苦又低薪又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可小艳姐妹怕报案后遭到烂仔和烂仔亲戚的报复,更难以面对这件事公开后村里人的目光,便不想待在家里上学。半晌,小艳才松口,说买一辆自行车给她,她就同意回学校,也可以载妹妹上学。
于是,老柄连忙去买了一辆自行车,又给女儿交了学费。三天后,老柄就匆匆赶回深圳干活去了。老柄没想到,两个女儿上了两三个星期的学就不愿去了,上千元学费又退不了,他很生气,可隔得那么远又管不了她们。于是,小艳姐妹带着自行车去了茂名打工,之后又辗转别处,有意无意地不再与父亲联系。就这样,老柄失去了两个女儿的音信。
留守姐妹两年被十多人,谁来回答这沉默的拷问
沉默拷问,姐妹俩远走他乡
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此事,2012年2月17日,记者去了南塘镇老柄家所在的村子。
村里较少行人,许多一两层的房子稀落地散布着。一位老人家告诉记者,村里600多人,其中400多人外出打工去了。青壮年都出去了,小孩就留给家中的老人带。记者向他打听到了老柄家的住处,兜转一阵来到老柄家的房子前――电表上写着老柄的名字。这是一幢外层铺设淡黄瓷砖的两层小楼,锃亮的大门紧闭。
坡下住着的那位阿婆告诉记者:“自从前年发生了那些不好的事情,小艳和小梅就没回家了。阿柄报警之前,我劝阿柄不要去告,私了就好,他偏不听。现在全村人都知道了,多不光彩……
记者找到在村口开药店的小艳堂哥,老柄一向委托他转交生活费给小艳,可他拒绝谈任何关于姐妹俩的事,称“不关我的事,我一点都不了解”。
而对案最关心的人反而是犯阿伦、阿诚的亲戚。阿伦的叔叔阿振坚称侄子是被冤枉的,是那姐妹俩自己生活作风不好。阿诚的父母也一口咬定,儿子没她俩,全家人正想方设法为其翻案。
最后,记者走访了姐妹俩曾就读过的乡村小学。―位教过她们的女教师说:“她们都很乖,成绩也不错。尤其是小梅,每次考试都在前五名,只是读到高年级不知怎么经常迟到,不来上课,成绩也不好了。和她交流,她只说是去走亲戚。跟家长也联系过,也没有什么改善…后来的事情我也听说了一点,唉……”
离开村子,记者的脚步越发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