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歌曲论文

时间:2022-12-06 18:08:54

导语:在艺术歌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歌曲论文

第1篇

认真地分析作品的词和曲,这是演唱好任何音乐作品都首先要做到的,但对演唱好艺术歌曲而言,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各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1.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

很多艺术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饱含丰富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就是以音乐形式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浓缩和凝结。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古典时期的作品声音力度不是很大,强弱的幅度对比也不是很强烈……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就着重强调自我主观意识的表达,作品多以理想事物、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的结合,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重视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体现民族性。

2.要分析作品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既明显又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借助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科研支持,更好地分析和演绎不同国家、民族风格作品。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含蓄、内向、诗意,声音要求圆润、情绪变化幅度小,情感更加细腻,小动作多……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演唱就比较倾向于热情洋溢,大起大落,感情很外露夸张,因此,意大利风格的艺术歌曲演唱需要更多的热情浪漫,声音的变化和幅度可以强烈些。我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自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风格内向、典雅、小巧精制、文人气比较浓。

3.要分析作品的创作风格

舒伯特和舒曼同为艺术歌曲大师,但是由于其生活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他们不同的音乐风格。舒曼多表现人的内心情节,很少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情抒发,其对歌词的诠释分别放在了歌声与琴声中,有时甚至用琴声代替了歌声,伴奏和演唱都成为作曲家的创作手段;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较多地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悟,在其作品中,钢琴伴奏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但仍以歌唱为主。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作家中,黄自的作品风格精致、典雅,赵元任的作品简朴、醇厚等等。

艺术歌曲的“根”是个体精神层面的艺术表现,演唱者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寻“根”的过程,力图去最好的表现他的精神内涵。

二、要尽力融入作品

声乐演唱必然要贯穿情感,通过对艺术歌曲歌词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准确把握演唱时的情感基调,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艺术歌曲意境,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1.要展开场景想象

场景想象即想象作品描述的场景,并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设身处地的感受。如舒曼的《献词》,演唱者可“移情”于这样一种场景:一个热恋中的充满朝气充满幻想的年轻人,急于向心上人表达自己的心声,心上人是那么美丽、高贵。再如《核桃树》,美丽的钢琴琶音音型和一再出现的主题动机,把春风荡漾、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以及青年人对爱情的幸福憧憬,表现得无比生动。

2.要进入角色

艺术歌曲的表演和其他表演创作一样,始于想象,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演唱者都需要进行艺术想象,以便最终进入角色。如拉威尔艺术歌曲套曲《天方夜谭》里的第二首名为《魔笛》的歌曲,所展现的是一幅穆斯林后宫的画面,当主人睡着的时候,心爱的人在享受着情人吹颂的曲调,悠悠的笛声时而悲伤、时而欢快,每个音符飘拂而来,好似神秘的轻吻。尾声渐弱渐慢的处理,犹如克洛德?德彪西的风格。演唱者不仅要完美的运用发音,更要有令人沉醉的情感抒发。

3.要把握好度

在演唱艺术歌曲过程中,要让几个音乐符号去让观众感动,让观众明白作品所表现的内涵,是离不开演唱者对音乐形象的塑造的。而这种二度创作,除了要有美好的声音条件、对艺术歌曲的理解等,还要有歌唱时应有的状态,即有控制的歌唱状态。控制的度过了,声音发硬,嗓音过损;控制的度不够,声音苍白扁平无力。如:舒曼的《月夜》,这首艺术歌曲,先后出现了5次e2音,极不好唱。难点就是对其的控制,不能太强,否则将破坏整首乐曲的神秘、肃静的气氛,也不能太弱,太弱的艺术歌曲的支撑点就“塌”了。

三、要反复锤炼作品

要演唱好艺术歌曲,需通过不断的“打磨”过程,找到最佳的艺术感觉。

1.“面”的扩展应建立在“点”的真正突破上

艺术歌曲大多音域适中、结构较紧凑、表现细腻,很适合演唱者培养和加深有控制的“自然状态”,并形成一种“有控制”的演唱意识。许多声乐大师都有这样一种意识“唱好了中声区、高声区就成功了一半;唱好了弱音,强音也容易唱好了”。当然,要达到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有声乐理论家将这个过程归纳为“简——繁——简”。简是自然的状态,通过声乐练习,进入技巧运用之繁,但最终仍要归于“简”。总之,“面”的扩展要建立在“点”的真正突破上,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2.精益求精、烂熟于心

准确、熟练把握乐谱非常重要,歌词是演唱的基础,声乐艺术之所以能感动人,除了本来的美妙外,重要的原因是听众能通过歌词与演唱者进行直接交流。要准确拼读歌词,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要字对字的翻译,勤查词典。其次,发音要准确。西方语言的特点是多音节语言,辅音要清晰,非常靠前,元音非常明亮、非常纯正,唱时发音要连贯,每个音要显得很平。再次,音准、节奏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演唱者对作品的表达。

3.要内化为内在的艺术素质

演唱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没有艺术修养作底蕴,充满美学意义的感情传达是很难实现的。要通过反复实践,建立良好的表现能力和适度的表现欲,具备在舞台上控制自我、驾驭作品情感的能力,有对作品比较丰富的形象思维,有表演意识和创造能力,有适应舞台和观众的能力。

演唱艺术歌曲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功夫在“诗”外。演唱者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对生活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歌唱技巧,还有对声乐事业的热爱,才能收获到艺术歌曲那最深厚的美。

参考文献:

[1]马俊芳.树立原作意识,寻求声乐演唱的最佳途径.音乐研究,2007,(2).

[2]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上海:华乐出版社,2003.

[4]刘再生.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5]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第2篇

后,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变化:清朝的没落、民国政府的建立;西学的长驱直入、中外文化思潮和文学艺术观念空前冲撞、汇合,这一切丰富了艺术歌曲的题材内容,使它们既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对白话新体诗的选用;又承继着传统文学艺术的血脉,如以古诗词谱曲;同时更有大量反映时政生活的内容,显示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1.古诗词及白话新体诗的运用

艺术歌曲精巧、清丽、高雅的美学特征要求歌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中国古诗词和白话新体诗自然成为作曲家们的首选。分析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可以发现,很多作曲家都喜欢为古诗词谱曲,古诗词所具有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为歌曲创作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古诗词中,作曲家又特别偏爱一些反映爱国主义思想和描写离别思念的题材,这种偏好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外来的侵略、军阀的混战、政府的无能使作曲家们内心十分苦闷,他们既不满于动荡黑暗的时局,但又无力扭转乾坤,因此通过古诗词来借古喻今,宣泄情感,表达他们的愤懑、痛苦、伤感心情。如林声翕《满江红》(宋·岳飞词)、谭小麟《正气歌》(宋·文天祥词)等表达了爱国忧思;青主《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应尚能《我侬词》(元·管道升词)等描写了离愁感伤;此外,也有如黄自《花非花》(唐·白居易词)、陈田鹤《枫桥夜泊》(唐·张继诗)一类的意境刻画作品,表达了作曲家们对理想之境的向往。

在为古诗词谱曲之外,选取白话新体诗入曲也是当时的一种趋势。“五四”引发的诗界革命使得白话新体诗蓬勃兴起,新诗在音韵上走出了传统的格律韵式,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同时,新诗普遍反映了“五四”所带来的乐观向上、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具时代气息。因此,众多作曲家都积极选取新诗谱曲以表达自身对个性解放、民主思想以及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如赵元任《也是微云》(词)、《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黄自《玫瑰三愿》(龙七词)、《春思曲》(韦翰章词)等。这些清雅优美的歌词与抒情诗意的音乐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浸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2.现实生活的反映

中国20世纪早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歌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这类题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爱国题材。面对政府的昏庸无能,众多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示了深切的担忧,如萧友梅《问》《南飞之雁语》、应尚能《吊吴淞》等。他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责问、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表达了鲜明的爱国思想,发人深思。同时,针对外来侵略,作曲家们号召民众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土,如萧友梅《“五四”纪念爱国歌》、黄自《热血歌》《抗敌歌》等。这些作品篇幅短小、气势雄壮、通俗易唱、令人振奋。二为反映黑暗社会和人民痛苦生活的题材。如赵元任《卖布谣》、聂耳《铁蹄下的歌女》、张寒晖《松花江上》、陆华柏《故乡》等。这些作品直接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困苦生活,对他们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无论是对古诗词、白话新体诗的运用,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刻画,20世纪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民众的呼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二、作曲手法的民族化

尽管20世纪早期不少作曲家都曾经留学欧美,系统掌握了西洋的作曲技法,但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他们都自觉地进行了民族风格的探索,将中国的传统音调、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新的创作风格。

1.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

要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吸取民族民间音调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赵元任是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我国第一批具有时代特点、民族风格和较高技巧水平的艺术歌曲,其歌曲创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中国派”音乐语言的探索和实践。在创作中他常将民族民间音调加以发展变化,以增加歌曲的民族性,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对京剧西皮原板过门进行加工,使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句贯穿全曲,同时以调性变化对比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音乐中的“合尾”原则,既强调了“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主题句,使人印象深刻,又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再如《卖布谣》里传统五声音阶的运用,以及模仿无锡方言语调的旋律,再加上颇具口语特征的五拍子节奏,使整首歌曲民族韵味十分突出。同时,赵元任还经常将我国民歌、戏曲、曲艺中常见的滑音、花音、句中加腔和句尾拖腔等润腔手法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去(如《上山》中的滑音、《织布》中的花音等),以突出作品的民族色彩。此外,作为语言大师,赵元任尤为注意汉语言的声调特点,将其与音乐写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采用戏曲道白中仄高平低的办法来谱曲调,风格幽雅精美”。

赵元任之后,更多的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调进行了广泛的采用,如张肖虎的《声声慢》中用富于民族风格的吟诵式的歌调,抒发了对灾难家园的感伤和怀念;青主《大江东去》里运用了我国昆曲的吟唱调和江南丝竹的尾腔;贺绿汀《嘉陵江上》以汉语语调为基础写成的朗诵调;任光《渔光曲》中对江南民歌曲调的采用;张寒晖《松花江上》的旋律是以民间“哭坟调”音调为基础加工而成等等。

2.中国风格的写作手法

除运用民族民间音调外,作曲家们更在西洋作曲手法上大胆创新,使其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如黄自《花非花》,原诗为四句。一般情况下欧洲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应为创作的首选,但黄自却采用了由两个大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拉长的乐句使情绪的表达更为完整、舒展,与古诗词悠长、连绵的情调十分吻合;同时,简单的节奏节拍、四度模进的句法、起伏不大的旋法以及中性的调式形态更使《花非花》具有了较为浓厚的古曲风味,对原诗的情感及韵味把握得十分准确,把中国古诗词言简意赅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早期的作曲家们积极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性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模式和规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渐抛弃了对欧洲音乐创作方式的单纯模仿,从而把民族的审美习惯与西洋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和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至今已有8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早期的歌曲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西洋作曲技法在中国广为传播,更在民族特色与西洋作曲技法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世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的借鉴。尤其是早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风格更值得当今作曲家借鉴、采纳。

内容摘要:20世纪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戏曲、曲艺作品有着迥然不同的面貌,是中西音乐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但另一方面,它又扎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土壤,符合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要求,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其民族性主要体现在题材内容的中国化、作曲手法的民族化等方面。

关键词: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

参考文献:

[1]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的艺术歌曲.交响,2001,2

[2]余虹.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交响,2004,4

[3]梁茂春.百年风云百年歌.人民音乐,2002,3

第3篇

内涵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这首歌曲所要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歌曲的基础。歌曲是作曲家的艺术结晶,其中渗透着他们的心血、意图和感情。由于作曲家作品的特殊性,他不可能像画家、雕塑家和文学家那样可直接就和观众见面,而且一目了然,而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者的再创作,把纸面上的音符变成美妙的声音,让歌唱者真实、朴素、美好的歌唱向听众传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首歌曲时必须首先对歌曲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特点、风格流派、以及有关地区的民俗、民情有所了解,才能很好的掌握作品。“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这就无法理解作品,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只能是唱音符,唱一个一个的字音,就不可能把自己从事的表演专业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这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声乐家沈湘教授也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单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一首歌或长或短,都是凝聚着作曲家和作词家强烈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歌唱者认真去发掘和领会。

例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聂耳和合作的歌曲《梅娘曲》,它创作于1934年,当时正值期间,是民族存亡的危急年代,这首歌曲是话剧《回春之曲》中的插曲。它表现了侨居南洋的青年高因民族危亡回国参加,但不幸负伤,失去了记忆力。他的恋人梅娘闻讯回国探望。想用歌声唤起情人的记忆,歌词深情、细腻。旋律如泣如诉。歌词的旋律都是从碎人心肺的呼唤:“哥哥,你别忘了我呀”和柔情似水的“我是你亲爱的梅娘”开始。感情真挚、委碗、亲切。歌曲的第一段:回忆在南洋时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的甜蜜,为此演唱时既要表现出美好回忆的语气,又要体现出呼唤亲人的深情,音乐在舒缓的中速进行中展开丰富的内心想像,在深入规定情景中去抒情达意。歌曲的第二段:叙述他们参加抗战的爱国热忱和牺牲精神。音乐也增添了因梅娘不能同去的别离时的惆怅和忧郁之情。歌曲的第三段,描写情人伤重已不认识梅娘的痛苦心情。歌曲中连续的强拍休止及三连音的运用,似抽泣、如呜咽。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演唱时同样要注意体现梅娘在规定情景中的处境,当深情呼唤无望时:“但是……但是你已经不认得我了,……”那种不可抑制的内心痛苦之情。总之,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

2、歌曲意境的想像

歌曲的意境想像,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像力。歌唱者应将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就好像电影演员和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身临其境。要尽可能将自己融入角色的感情、环境之中,这就是一个好的演唱为什么能演什么像什么的原因。例如:尚德义作曲的《七月的草原》这首歌,歌曲的前奏一开始就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一片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阵阵微风扑面徐来,地面上绿浪滚滚,此时仿佛闻到了一阵阵青草的清香:绿色海洋上:蜜蜂采花、蝴蝶起舞、毡房像银星、羊群像云朵。赛马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多彩的服饰,一切是那么的美!此作品具有鲜明的新疆维吾尔民族舞蹈音乐,它能烘托出人们载歌载舞的欢腾情绪,演唱者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热烈、欢快的歌舞场面之中。又如在演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插曲《黄河怨》时,眼前又会出现一个被敌人蹂躏的妇女,独自站在黄河岸边,哭诉自己内心的仇恨和痛苦,凄凉又悲愤……这样一幅画面。只有这样动其真情才能用自己的歌声感动听众。“因而歌唱者解释音乐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进而深刻的理解和表达作品的内涵。”

3、音色的运用

当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时。除了要明确思想感情外,还要考虑运用什么样的声音音色才能符合作品情感表达的要求.才能更生动形象的塑造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比如说演唱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铿锵的声音。演唱圆舞曲时应用明亮华丽的音色,而演唱摇篮曲时则需要柔和甜美的声音等等。总之,我们要善于调整出自己不同的音色,力求符合不同歌曲的不同情绪。“你可以把声音设计为‘轻柔的纱布在微风中飘渺’、‘树叶轻轻落下’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等等。”一般来说,抒发强烈感情的需要柔美圆润、连贯自然的声音:表现欢快高兴情绪的需要明亮有光彩的声音:演唱气势宏伟或抒发强烈爱国情绪的要洪亮、高亢的声音。例如歌曲《斑竹泪》共有四个乐段。每一个乐段都有每个乐段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所以我们就必须去很好的对自己的音色进行调整以符合每个乐段的不同情感色彩。第一段描写古舜帝和妃子一起游山玩水,所以要用圆润甜美且连贯自然的音色去唱出他们相依相偎、相亲相爱的情形:第二段是回忆他们俩在一起互相追逐打闹非常尽兴的一段,所以明亮、轻快、活泼、跳跃的音色特点比较符合:到了第三段整个的情绪与前两段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这里要运用阴暗、空洞甚至是抽泣、哽咽的音色去表现妃子在皇帝突然驾崩后悲痛欲绝、哭天抢地的情形:到了第四段。演唱者就必须跳出前面第一人称的情绪,以第三人称来评判这一场爱情,声音音色应该是高亢、亮丽且稍微坚定的语气特点,烘托出这场爱情悲剧的凄凉和洪烈。

4、“渐”字的妙用

前面谈到在进行歌曲的艺术表现时,如何去表达丰富的歌曲内涵,以及怎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用不同的音色去表达不同的情感,那么如何使感情的发展升华,或是不同的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更趋于自然完美呢?这就必须做好一个字——“渐”,即音符上面的“渐快”、“渐慢”、“渐强”、“渐弱”等这些常见的力度符号或文字。它们在表达丰富歌曲情感和细微的感情变化时,使其更细腻,在不同情感交替转换时,使其更统一也更完美。

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抒情歌曲。作者在歌曲的第三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渐强、渐弱去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我们在演唱时如能充分地发挥这些渐强、渐弱的表现力,就能使歌曲的旋律更加舒展、起伏,情绪更加高昂、激动,从而表达出主人公对党深厚真挚的感激之情。

又如《岁月悠悠》中最后的结束句“旧情不堪重回首”中最后一个“首”字,演唱时这个拖音一定要尽量融合在尾奏的旋律中并逐渐弱下去直至消失,并且眼神也表现出很迷茫的样子慢慢飘向远处,仿佛岁月在追忆中悠悠地远去……

总之,要做这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几年如一日的练习,其中还涉及到对声音技能、技巧的要求,才能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更能完整的去表达歌曲的意境。

5、各种对比手法的关系

5.1快、慢关系

当我们唱比较快速、活泼的曲子时,内心应有稳定感。强调旋律的流畅和连贯,不能因为这首歌快就一拍紧似一拍的往前赶,这样就显得紧张和慌乱。以至于失去了旋律的美感。越是快的歌曲,越应以句子为小单位,在交代清楚每一乐句的思想前提下。把它一气呵成,以完整、优美的线条表达出歌曲的感情。例《姑娘生来爱唱歌》这首歌速度为“快板”,其中“噻啰噻啰”的歌词比较多且非常快,这就要气息跟情绪的稳定和“落”,再带上姑娘们爱唱歌和会唱歌的那种比较活泼、火辣、且自豪、外向的小姑娘情绪,歌曲情绪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同样的,唱慢曲子时也不能因为它速度慢而一拍拖着一拍唱。显得沉重而无表现力。例《岁月悠悠》是一首慢板的歌,在演唱时应带上回忆故友、追忆情谊的情感加上旋律线条的流动感向前推进,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歌曲旋律中去,情感越深,就越有韵味,且不显得拖沓。

5.2强、弱关系

我们在《基本乐理》中就学到过各种拍子的强弱规律,因此在歌唱时只有做到强弱分明。才能使曲子具有一定的律动感,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时,总是唱得强有余而弱不足,有的甚至是把强弱给唱颠倒了。如《大森林的早晨》中歌曲开头的前两个字是从弱拍起的,而多数人都没有太在意,只认为开头就是要唱成强蝗,这样的话就破坏了歌曲的强弱规律。当然。强音也不是从头到尾都一样强的,例如:唱一个延音的强音时,它都有一个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的过程,因为在唱的过程中得有一个感情情绪由内而外的深情铺垫,这样唱出来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强音需要弱音的铺垫,弱音也需要强音的衬托。就好像生活中矮的能显出高的,胖的能衬出瘦的,红花需要绿叶的衬托。

5.3高亢与低回

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曲时,它们的线条(包括旋律线条和情感线条)都是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使乐段(乐句)与乐段(乐句)之间的情绪变化得到充分对比而更有感染力。试想。我们在唱一首歌,从头开始就觉得他唱得很亢奋,恐怕一首歌唱下来,唱者气喘息息而听者索然无味。只有做到适当的对比,才能对歌曲进行完美的表现。

第4篇

演唱技巧并不是衡量学生声乐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演唱技巧加之音乐综合素养才是评判声乐学习水准高低的最科学的标准。流行歌曲是学生所喜闻乐唱的,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听唱完全是自发的。所以,通过采用流行歌曲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最佳的选择。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要将流行歌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得学生在丰富的音乐素材中,汲取更加全面的营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学生在听唱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基础知识及演唱风格,借鉴流行音乐中有价值且适宜的元素,进行音乐创作。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性的选择流行素材,国外国内、民族的、古典的、纯音乐、轻音乐等。为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

二、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素材

1.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宜的流行音乐素材对于青少年来说,其思想认知正处于一个从青涩向成熟过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其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模式较为多变。情绪多样化、思想叛逆成为青少年时期学生最凸出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管理的难度。在声乐教学中,流行歌曲的引入掀起了学生追逐时尚潮流的热潮。很多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并非是出于单纯声乐鉴赏的目的,而是被曲目演唱者的外貌、衣着所吸引,流行对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而并非是一种听觉享受。因青少年的审美观尚未成熟、定性,其思想意志较为薄弱,所以学生跟风从众的心理较为严重。这一心理特征使得流行曲目的选择脱离了学生声乐学习的实际情况,流行素材的引入对学生声乐学习的水平及质量并未起到实质性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流行歌曲曲目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与声乐教材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书本中的专业素材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无趣的,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明显低落,声乐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不良的心理特征致使不良学习动机的建立,这一学习动机使得声乐教学中流行音乐素材引入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偏离了声乐教学的轨道。因此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大思想引导和行为管制,使得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加强自身的辨别能力,选择对自身声乐学习有帮助的流行曲目;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不盲目跟风从众,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和审美眼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流行音乐中有价值有营养的成分,比如歌唱者的舞台表现力、演唱的技巧、扎实厚重的基本功、不断进取不断挑战自我的音乐精神、热爱音乐的浓烈的情感等。

第5篇

关键词:艺术歌曲;文化;美学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至今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歌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音乐基础,贴近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就是突出美学价值的过程,在当代艺术文化中不断凸显。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产生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当代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特点

1.1 鲜明的民族性

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当代艺术歌曲鲜明的特点,它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言。音乐界经过探讨,普遍认为艺术歌曲的演绎需要民族化,要与中国大众接受的风俗人情、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相结合,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情感都应该具备气质的气派,最终对艺术歌曲的唱法达成了共识,并将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往前推进了一大步。[1] 改革开放以后,新思潮的涌入使得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奏出现多元化状态,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中华民族的艺术歌曲作品在世界舞台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2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学习和借鉴的姿态容纳世界上政治和文化上的优点和长处。艺术上的体现更是丰富多彩,多种新思潮的融合让艺术歌曲的创作、演绎、传播迎来了鼎盛时期。当代艺术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歌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潮流。

1.3 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性

将源自于西方的体裁中国化、民族化是创新,用中国传统诗词作为艺术歌曲创作题材是创新,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调式和民间音乐相结合是创新,将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伴奏形式引入艺术歌曲表演是创新,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和民歌演唱风格融入艺术歌曲演唱依然是创新。[1] 当代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中,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性贯穿于始终。中国艺术歌曲既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又吸收借鉴外来优秀音乐元素。中国艺术歌曲不断融合的过程不仅表现在体裁的西为中用方面,而且表现在中国艺术歌曲对西方艺术作品的理解、认识、应用上。

2 艺术歌曲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有接近于欧洲艺术歌曲的表现方式,也有具有美学价值的突出形式。当代艺术歌曲一方面体现了学习欧美作曲技术,走发展民族音乐道路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具有“诗化”的意蕴和典雅的气质等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歌曲作曲家在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的传统音乐,为发展民族音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艺术歌曲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2.1 意蕴深远的诗歌之美

诗贵意境,词贵意象,是诗界的一种习惯的说法,并非歌词歌诗无须讲究意境,恰恰相反,意境美是中国艺术歌曲歌诗的重要的美学特征。[2] 中国古代作家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中国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将其引用到创作当中。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道家的自然乐论和儒家的礼乐文化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音乐思维方式。

2.2 兼收并蓄的技巧之美

当代艺术歌曲是一种讲究技巧,对音乐技法有严格要求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歌曲是旋律与歌诗的完美融合,只有扎实的音乐功底才能将优秀的艺术歌曲演绎出淋漓尽致的效果。音乐艺术是技术性很高的一门学科,作曲家没有技巧就没有话语权。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忽视技术的掌握,让情感表现代替技术运用,用内容来取代形式,这种行为得不偿失。方式技巧的欠缺,会使作品编得无力与贫乏。当代中国艺术歌曲业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技术之美。作曲家在创作中体现出音乐风格的同时,也努力探索民族音乐表现技巧,突出了中国美学品位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2.3 贴近社会的现实之美

贴近中国社会的现实之美是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最普遍的美学特征。例如,歌颂祖国的艺术歌曲有《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描绘爱情的有《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等。这些歌曲成为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也成为了大众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作曲家不仅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突出了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之美。在人民的现实生活积极地讴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之美,起到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承担着反馈、监管社会形态、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整个艺术歌曲创作的历程见证了不断走向中国的复兴之路。在社会实践中,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存在,用这种方式真实地记录社会,及时地反馈社会,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发展。

以传统技法创作与现代技法创作的现代艺术歌曲,表现出了兼收并蓄、尊重差异的整体美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让听者感受到了意蕴深远的诗歌之美。艺术歌曲的创作源于现实生活,折射出了贴近现实的社会之美。伴奏表演的技术之美,影响着艺术歌曲界的发展方向。对当代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立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平衡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传递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我们要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和审美情趣,大力推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为中国艺术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岳李. 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轨迹初探[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581-630.

第6篇

关键词:黄自;诗性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04-01

一、通过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营造出“诗化”的歌曲意境

任何一首成功的艺术歌曲,实际上都是风格鲜明的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的完美结合,是沟通文学和音乐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成功的艺术歌曲创作要求创作者本人不仅要对艺术歌曲创作的音乐技巧造诣精深,而且对艺术歌曲的文学内容要有超人的感悟能力和发自内心的眷恋和热爱。黄自先生能够创作大量的艺术歌曲,和他骨子里对中国诗词的深厚情感是分不开的。他自己曾说过:“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时年幼,连字的意义都不能完全了解,更谈不到什么领略诗中深意。我喜欢它,只因为它的音节铿锵,念起来非常好听。这种对于诗歌的素朴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时期黄自先生的艺术创作倾向,并成为其后来艺术歌曲创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艺术歌曲《思乡》创作于1932年,韦翰章词。歌词似于散体诗结构,长短句的歌词清丽典雅,富于韵味,语言凝炼,但寓意深刻,是一首对故乡深情的恋歌,表现的是悠长、缠绵的乡愁情绪,情感的表现是深切、怀念的,音色的基调突出沉静、悠远的特点。歌词所表现的意境是“清明刚过,柳树也已绿上梢头,正是游子思念故乡的时节。当我凭栏而立,无语思乡之时,那杜鹃也在喊着:‘不如归去!’。我不禁在心中激起了万般离愁别绪,恨不能随微波向南流去的落花,一同归去。”黄自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旋律与和声技法成功地渲染了景物和心境的对比,比如,在歌曲开始时,音乐用“抑扬抑”(弱强弱)的摇弋的织体表现柳丝轻拂、和风暖照的画面,把人带入明媚的春天。上下起伏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又衬托出了温暖宜人的景物和心中惆怅的思乡情绪相互左右的心境。当人声进入时,带入的是淡淡的忧愁情绪,声线由低到高,情感由浅入深。让听者仿佛融入歌曲之中。

二、通过旋律音韵之美,深化歌曲的“诗化”特征

黄自先生作为艺术歌曲创作的大师,成功地利用了词的句式结构,结合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诗句音韵特点,巧妙地表现出了诗词的深厚意境,从而实现了对艺术歌曲“诗化”特点的深化。

以《思乡》的歌词为例: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更那堪墙外鹃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愿与它同去!这首词短短几句,却已经向读者描绘出了一位异乡旅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和惆怅之情。那么运用怎样的旋律来衬托才能为诗词的意境锦上添花呢。黄自先生曾在《音乐的欣赏》一文中提到:“我们需能辨别什么是主要‘乐意’,然后追溯其如何经各种变化……一方面要使各句、各段变化万千,层出不穷。音乐家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用一个主要‘乐意’加以各种变化……什么是‘乐意’呢?‘乐意’是一个有个性的精短乐句。”这里的“乐意”指的就是旋律的表现,它的特性是由长短、节奏、曲调起落而定的。作为音乐中达情表意的重要因素,黄自艺术歌曲中的旋律与诗歌语言的配合可谓恰到好处,就象是从歌词的朗诵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一样。他善于根据诗词的内容,使用多变的旋律手法,抒写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情感内涵。就《思乡》歌词情绪的起伏来说,情感的推进大致是一个推进的波浪式。

三、通过和声之美,来深化诗词的“诗化”意蕴

黄自先生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功,除上面提到的通过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和旋律的运用来深化诗词的“诗性”意蕴外,和声技法的运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黄自先生的和声技法集中表现在他的和声手法的多样化、民族化以及恰到好处的运用等方面。他系统接受了西方的正规音乐教育,精通西方和声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和声风格民族化的早期探索。在和弦结构上,他较多地运用了附加音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空五度和弦等,使和声音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五声性的风格,从而与五声调式的旋律或具有一些五声音调的大小调旋律更为融洽。

和声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性的选择。在《调性的表情》一文中,黄自详细地论述了其所持的调性观念“:作曲家表情的方法很多,或以曲调,或以和声,或用节奏及音色,但我以为最细腻而微妙的要推调性的表情”“大调的色彩是鲜明的,好似晚霞那般的红,晴空那般的碧。小调是幽晦的,或如薄暮的暝色,或如昏夜的漆黑。”黄自不仅对调性的色彩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文中还对转调的手法及转调对乐曲意境、色彩的影响作了仔细的描述,他所持的调性观念对其艺术歌曲的创作自然产生了深刻影响。《思乡》作为黄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这首作品就很能体现他的调性手法的特点。在这首歌曲中一开始便是一个#F音,形成小二度的旋律进行,之后多处出现这样升高半音的旋律,增强了乐曲的色彩变化。

综上所述,以《思乡》为例纵观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他以诗词为载体,运用其灵活多变的音乐手法与和声技巧,借助艺术歌曲这一音乐形式,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深化了诗词的美学内涵和美学意蕴。更尤为难得的是,在《思乡》这首歌曲中,更融入了中国儒家的“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并没有一味地沉溺于低沉、惆怅的情绪,而是强调情感的节制与和谐,表现出了一种对自然美的关注与推崇,这种重视人与自然契合的思想,既有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子,更有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意味。黄自先生用他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品味将中华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人的艺术歌曲创作树立起了一座重要的丰碑。

参考文献:

[1]黄自.《黄自遗作集》之《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

[2]黄自遗作集·音乐的欣赏(文论分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3]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4]黄自遗作集·调性的表情.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第7篇

1.《中学音乐教材》(上、中、下册),1947年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2.《风琴演奏法》,195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55年北京音乐出版社重版。

3.《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

4.《音乐常识讲话》(上册),195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5.《世界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音乐欣赏讲话》(上、下册),198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7.《外国名曲轶话》,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8.《肖邦的叙事曲》,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9.《欧洲音乐史话》,198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0.《外国国歌史话》,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11.《中外国歌纵横谈》,198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欧洲音乐简史》,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3.《外国音乐欣赏》,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4.《钱仁康歌曲集》,1995年内部出版。

15.《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下册),199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6.《黄自的生活与创作》,199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7.《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18.《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9.《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与钱亦平合著),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1.《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编》,200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二、主编、编注、校订和参加撰稿的图书42种

1.《辞海艺术分册》,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

2.《辞海》,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

3.《音乐欣赏手册》,撰写条目44条及“怎样欣赏音乐”,1981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

4.《外国音乐曲名辞典》,郑显全编,钱仁康担任校订作序,1982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初版。

5.《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撰写“第三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论文,198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美学与艺术》,上海市美学研究会编,钱仁康撰写“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一文,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7.《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撰写介绍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的文章13篇。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编,1985年2月出版。

8.《外国音乐词典》,担任全书校订工作,翻译H―J部分的条目,1988年8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

9.《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编写国歌部分,1988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一版。

10.《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担任音乐学科编辑委员、音乐体裁分支主编,撰写释文56条。1989年4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版。

11.《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撰写“词乐”部分19篇。1989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2.《音乐欣赏手册》续集,撰写条目73条及“世界各国国歌选介”。198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3.《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笔名企释,撰写前言《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考》,1990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

14.《弘一大师歌曲集》,主编。1993年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15.《文化鉴赏大成》,撰写音乐条目45条。1995年7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第一版。

16.《中国百科大辞典》,撰写“世界各国国歌”长条。1999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版。

17.《简明牛津音乐史》,G・亚伯拉罕著,顾囊耄与杨燕迪合作校订。199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三、报刊文章300余篇

1.《释印象主义音乐》,国立音专校刊《林钟》(1939年6月出版)。

2.《清末的爱国歌曲》,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二号。

3.《旧国歌史料拾存》,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三号。

4.《音乐教育的心理建设》,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七号。

5.《鬲溪梅令(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一卷创刊号。

6.《宫调辩岐(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九号。

7.《宫调辩岐续(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号。

8.《忆黄师今吾》,1946年12月1日《音乐杂志》第2期。

9.《论民歌》,1949年2月10日《音乐评论》第36期。

10.《解放区音乐一瞥》,笔名金戈,1949年6月18日《音乐评论》第43期。

11.《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约1955年《华东师大学报》。

12.《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1958年第4期《音乐研究》。

13.《谈〈〉交响乐的音乐思维》,1961年7月22日《文汇报》。

14.《德彪西评价初探》,笔名余大庚,1963年7月15日《文汇报》。

15.《反对沙俄奴役的爱国音乐家肖邦》,1978年第1辑《音乐论丛》。

16.《试论舒伯特》,1979年第1期《音乐艺术》。

17.《模拟体歌曲――欧美工人歌曲的一个组成部分》,1979年第2辑《音乐论丛》。

18.《贝多芬的交响曲》,1980年第3期《人民音乐》。

19.《试论威尔地的思想和创作》,1981年第2期《音乐艺术》。

20.《苜蓿生涯说海顿》,1982年第2期《广州音乐学院学报》。

21.《〈清平调〉古谱的来历》,1983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22.《论顶真格旋律――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一》,1983年第2―3期《音乐艺术》。

23.《黄自先生八十诞辰感言》,1984年第3期《人民音乐》。

24.《一曲回肠十二音――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赏析》,1985年第4、1986年第1期《音乐艺术》。

25.《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一),1988年第1期《音乐艺术》。

26.《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二),1988年第2期《音乐艺术》。

27.《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三),1988年第3期《音乐艺术》。

28.《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四),1988年第4期《音乐艺术》。

29.《赵元任的歌曲创作》,1988年第1期《中国音乐学》。

30.《〈老八板〉源流考》,1990年第2期《音乐艺术》。

31.《弘一大师临终遗墨考》,1991年第1期《音乐艺术》。

32.《器乐中的声乐和声乐中的器乐》,1996年第1―6期《音乐爱好者》。

33.《句句双 天下同》,1997年第4期《音乐艺术》。

34.《“双拽头”和“双拽尾”》, 1998年第1期《音乐艺术》。

35.《大地之歌唐诗谜 十七年前已解疑》,2000年3月23日《光明日报・文化周报》。

36.《“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2003年第1期《音乐艺术》。

四、为图书、曲谱作序32篇

(略)

五、译著、译文24种

1.金仕唐(钱仁康的笔名)译P. W. Orem的《乐理与作曲》,前有“译者序”,后有“汉英译名对照表”,1936年12月中华书局初版,1941年5月第三版。

2.钱万选(钱仁康的笔名)译纽曼原著《歌剧小言》,见约1943年出版的《求是》月刊一卷六号。

3.钱仁康编译《当代大演奏家逸话》,1949年4月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4.钱仁康译爱・阿・李普曼的《理查・瓦格纳的美学传统》,见1981年第6期《音乐译文》。

5.钱仁康译卢梭《音乐词典》中的“音乐”,见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

6.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7.钱仁康编译《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2006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六、译词配曲

钱仁康教授从1946年编写《中学音乐教材》开始就致力于外国歌曲歌词的翻译,60多年来共翻译了800多首歌曲,如:

1.钱仁康编《中学音乐教材》三集,1947―1948年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其中由编者翻译歌词的外国歌曲有32首(上册10首,中册7首,下册15首)。

2.20世纪60年代翻译苏联歌曲100余首,在“”中被抄家遗失,只有硕果仅存的几首,如《有谁知道他》、《神圣的战争》、《等着我》等散见于后来出版的《苏联歌曲佳作选》(薛范编,198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爱的罗曼史》(199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苏联歌曲101首》(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歌曲集。

3.钱仁康编《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内部发行),包含154个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歌注,除我国国歌和少数国家的器乐曲国歌外,歌词均由编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

4.钱仁康、蔡良玉、仲仁合编的《欧美革命历史歌曲选释》(1989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含钱仁康译词的外国革命歌曲61首。

5.钱仁康编《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1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90个独立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国歌志”或“国歌简介”,叙述产生国歌的历史背景和新旧国歌的沿革。凡有歌词的外国现行国歌和旧国歌,都由编译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共计译了164首现行国歌和71首旧国歌的歌词。

6.钱仁康译注《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9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76首德语传统歌曲。每首歌曲的歌词译为汉文,并有说明词、曲来源的歌注。

7.钱仁康注《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书中引证钱仁康译词的外国歌曲84首。

8.钱仁康译注《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2003年3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全书包含36首舒伯特艺术歌曲,每首歌曲并列原文歌词和汉译歌词,并有说明歌曲创作年代、歌词来源、音乐形式和词曲关系的歌注。

9.钱仁康译注《舒曼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0.钱仁康译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1.钱仁康译注《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0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2.钱仁康译注《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七、译注或解说外国音乐

教材和外国音乐作品19种

(略)

八、音乐创作

㈠作曲:

1.歌剧

(1)歌剧《江村三拍》(蔡冰白编剧),包含《序幕》、《樵歌》、《渔歌》、《犁歌》和《尾声》。1940年4月8日由许幸之领导的大钟剧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卡尔登戏院(今黄河剧场),黄永熙指挥。

(2)歌剧《大地之歌》(蔡冰白编剧),分四幕,1939年―1940年作曲,1940年12月31日起由乐艺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兰心大戏院(今艺术剧场),窦立勋导演,黄永熙指挥。

2.戏剧及电影插曲

3.钢琴曲6首

4.合唱歌曲9首

5.独唱(齐唱)歌曲72首

㈡编曲170余首

㈢谱写校歌、班级歌、纪念歌40首

九、翻译古谱170余首

1.1941年,译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17首词的旁谱为五线谱。

第8篇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舒伯特之夜——张立萍独唱音乐会”于2012年10月16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再次唱响。音乐会上,张立萍携手钢琴家张佳林、单簧管]奏家范磊、竖琴]奏家孙诗萌等为观众献上了《幸福》、《谁是西尔维亚》、《小夜曲》、《暮春》、《圣母颂》、《水上吟》、《五月的夜晚》、《冬夜》、《崖上牧羊人》等十余首“艺术歌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经典声乐作品。关注张立萍、关注艺术歌曲的人不难发现,这套曲目并不新鲜,自从今年4月盛世音乐周推出以来,张立萍已经带着这套作品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独唱音乐会。虽然对于歌唱家本人和资深听众来说,这种重复多少缺乏挑战和新意,但对那些尚未体悟过艺术歌曲独特感染力的观众来说,以这些经典作品为起点,并藉由张立萍精彩的诠释进入到艺术歌曲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无疑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作为西方艺术音乐中一个独特的品种,艺术歌曲以其宁静致远的文化品格,精致多变的声乐技巧几个世纪以来而受到听众的喜爱。舒伯特作为德奥乃至欧洲艺术歌曲的确立者,将之前的独唱歌曲升华为诗歌、声乐、器乐三位一体、高度融合的音乐品种。后又经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等作曲家的创作,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德奥的利德(lieder)、法语艺术歌曲(mélodie)和俄罗斯的浪漫曲(romance)都植根于不同文化传统上的艺术歌曲并产生了众多的传世艺术精品。由于艺术歌曲大多是以经典的诗作为歌词创作的,因此对]唱者的控制力和艺术修养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唱艺术歌曲的大师,都是歌唱家中的知识分子和技巧大师。正如张立萍所说,“艺术歌曲非常考验]唱家、]奏家的艺术积累,只有具备足够的学识,才能准确表达艺术歌曲的意境。”①

作为业界公认技术功底扎实、音乐修养全面的歌唱家,张立萍的声线兼有抒情和花腔女高音的特点,声音的个性虽不十分突出,但可塑性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音量不属于大号,但音域宽广,高音灵巧通透、中音醇厚扎实。难怪歌剧导]希尔德一安德松说:“张立萍有很高的索质,既能]绎成热女性,又能]很年轻的角色,实在不容易。”②而她所]唱的艺术歌曲,更是有别于其歌剧舞台上的表现,显示出一种温婉隽永、意蕴深远的高雅气质。这种气质的获得,首先源自于她对美声歌唱音色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游学欧美多年深得美声]唱精髓的张立萍鲜明地提出“我们的音色同西方人不太一样”③,这种不一样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于美声]唱观念上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东西方人在生理、文化上的差异。对此,张立萍特别强调吐字和发声方法等技术问题,在追求西方人歌唱松弛、通畅、圆润、柔和状态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着属于自己的声音观念。这种扬长避短、兼容并包的科学态度,加之个人的先天才能和艺术道路上的不断体悟和积累,使张立萍达到了艺术表现上的自由王国,也使其]唱在具有纯正西洋美声]唱味道的同时,又兼有一种东方人特有的温婉、灵秀的特质。

在]唱技术上,张立萍有两点给人留下突出的印象。一是气息的自然顺畅与连贯。艺术歌曲特有的诗化的而非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决定了歌曲乐句大多具有气息悠长、结构规整的特点。而要保持音乐的顺畅与连贯,就要求]唱者具有充沛的气息以完整地表现乐句,合理的分配气息以使悠长乐句的每个细部依然富于表现力。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如《小夜曲》、《圣母颂》、《艺神之子》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张立萍在歌唱时对于音乐呼吸的精雕细琢。以《小夜曲》为例,她的]唱都是每个乐句换一次气,使音乐的旋律线条保持充分的连贯性,从而将包含着大跳音程和不稳定节奏的动机置于悠长线条的统领之下,而且在]唱的音色、气息运行上也是相当平滑。这种方式有别于我们惯常听到的,将这些材料加以分解,而产生的如泣如诉、断续效果的处理,使得整个音乐更加洗练、朴实。进而,每个乐段的四个乐句之间虽然有间奏的插入,但歌声总是与之恰到好处地衔接,间奏陈述时旋律线条也并未间断,因而整个乐段也达到音乐表现上的一气呵成。这种对于音乐高度概括、精炼的处理建立在艺术家深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技术功底基础之上,给人听觉上的印象十分深刻。这一技术运用在《圣母颂》当中,使音乐表现出一种简洁、庄重的气氛,更好地传达了作曲家虔诚、圣洁的宗教情怀。

另一个让人过耳难忘的是张立萍出色的弱声]唱技术。众所周知,在专业]唱(奏)技术当中,弱唱(奏)都是最难掌握的技术之一。这是因为,所谓“弱奏”不仅是音量上的减小,而是要做到轻而不衰、弱而不虚,即使在很小的音量上声音依然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穿透力。如在《暮春》一曲中,张立萍的声音始终保持在mp甚至更弱的力度上,但音乐随着情绪的变化仍以一种清晰的层次渐次展开,意蕴悠远,将原诗中融融的春意和诗人字里行间隐含的淡淡忧伤贴切形象地刻画出来。这种独特艺术表现力的获得,源自歌唱者充分打开喉咙使得腔体形成的良好共鸣,加之对于声音高超的控制能力,使声音在mp乃至更弱的力度上依然结实、集中而富于穿透力。而她在乐曲处的由强突然转弱的处理,更是给人一种欲言又止、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出色的]唱技术为基础,加之对于音乐作品风格的准确、深刻把握和诠释,使张立萍的]唱为听众带来极大听觉审美体验的满足。透过她的歌声,也为我们]唱和欣赏艺术歌曲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首先,我们对于艺术歌曲要保持一种诗意的态度。如果说,歌剧唱段是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那么艺术歌曲便是音乐与诗歌的奇妙联姻。看似简单、短小的歌曲,如欢愉轻盈的《幸福》、灵动明亮的《艺神之子》、忧愁阴郁的《五月的夜晚》等等,]唱起来往往只有一两分钟,却像一副淡雅、空灵的风景画,将一个景物、一种情绪刻画得生动、贴切,并且往往在看似单一的情绪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音乐上力度、速度、伴奏织体以及调性等诸多音乐元素的微妙变化,传达出诗人、作曲家内心细腻、深邃的情感。仅以《纺车旁的格丽卿》为例,表面看乐曲表现的只是一个纯洁善良的纺织女形象,其实它却是以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为背景而创作的,在格丽卿这个人物身上有着美好、坚贞和悲剧性的多重性格。因而在从头至尾保持着16分音符律动的伴奏下的歌唱“兼具艺术与技术性,人生旋律语气细腻多变、情绪幅度宽广,时而叹息时而陶醉,时而平静时而激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有戏剧性咏叹调气质”④。试想,如不了解这首作品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及主人公的象征意义,谈何]唱呢?而且,由于艺术歌曲(特别是浪漫主义早期的艺术歌曲)具有很强的沙龙文化的特色,多在私人聚会的小型场合表],因此即便是像《冬夜》、《崖上牧羊人》这种篇幅比较长达、结构复杂、情绪多变的作品,也有别于歌剧咏叹调所强调的戏剧性冲突、生活化真实的原则,更突出自身的室内乐性质,追求更为内敛、含蓄的表现风格。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整体意识。艺术歌曲音乐会通常只有一架钢琴、一位歌手,完全凭借歌唱家和钢琴家的艺术造诣来打造一段唯美细腻的艺术体验。我们欣赏艺术歌曲时也应当从其“诗歌、器乐与人声高度结合”的特点入手体味其艺术趣味,不仅要将对于歌词大意乃至文化背景的了解作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进而,更要认识到器乐声部已经摆脱了原来依附于歌唱声部的伴奏地位,在音乐意境的烘托,艺术形象的刻画上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艺术歌曲的人声和器乐声部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构思和写作,]绎过程中也不能轻易改动,否则将会使原曲的意境和表现力大打折扣。张立萍和器乐]奏家们的精彩配合,为听众很好地诠释了艺术歌曲这种综合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在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崖上牧羊人》中,张立萍的]唱就与器乐伴奏特别是单簧管声部构成了彼此的模仿、对话乃至竞奏,很好地传达出作曲家试图将人声器乐化的创作意图。她的]唱与单簧管的衔接、对位自然流畅,特别是在歌曲第三部分加入的灵巧、华丽的花腔]唱,与单簧管的快速行进的乐句交相辉映,将音乐兴奋欢愉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直以来,艺术歌曲教学和表]在我国的声乐事业中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其中有观念性的问题,如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错误地认为,艺术歌曲由于篇幅短小、情绪单一,]唱起来较歌剧咏叹调简单,因而只将其作为声乐学习的入门歌曲安排在低年级时学习,学生一旦进入高年级后,学习的重心便开始转向歌剧咏叹调。另一个方面是文化背景的因素,由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我们往往不能充分认识艺术歌曲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只是从音乐技术层面对其进行肤浅的评判。这些认识的误区,不仅妨碍了我们充分挖掘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我们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更影响了我们对于西方声乐文化的整体认识。其实,这种好大喜强的倾向,不单是美声]唱领域独有的问题,在近年来的民族声乐界同样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很多人唱得好篇幅长大、恢弘激昂的新创歌曲,对于短小精炼、韵味浓郁的民族风格小曲却唱得苍白乏味。“中国的美声歌唱家唱不好中国歌”、“民族唱法歌手唱不好传统民歌小曲”成了当前中国声乐界一个令人尴尬的普遍现象。从这个意义上将,张立萍在]唱、推广艺术歌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将对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①http:///1470/2012/04/10/289@157746.htm.

②赵艳艳《张立萍的艺术成就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第5页。

③田玉斌《我们的音色同西方人不太一样——与张立萍谈歌唱》,《人民音乐》2005年第3期。

第9篇

音乐论文参考文献一:

[1]应诗真着.钢琴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李晨阳.巴赫《帕蒂塔》的世俗性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王倩.舒曼《升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沈阳音乐学院2013

[4]李应华着.西方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5]吴晓.格拉纳多斯的《12首西班牙舞曲》之舞蹈元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4

[6]韩萌.肖邦夜曲的旋律结构、人文性解释及演奏诠释[D].燕山大学2014

[7]潘雅清.钢琴演奏的心理调控技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8]姜珊美.浅析舒曼《阿贝格变奏曲》Op.1[D].西安音乐学院2012

[9]蔡良玉着.西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10]邹建平,施国宪编着.罗西尼[M].东方出版社,1997

[11]姜洋.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初探[D].沈阳音乐学院2013

[12]张鹏.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和声运用特征之探析[D].沈阳音乐学院2013

[13][美]保罗·亨利·朗格(P·H·Lang)着,张洪岛译.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4]王一凡.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5]刘碧琳.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风格特征与演奏诠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4

音乐论文参考文献二:

[1]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三联书店,2004

[2]王黎平.浅谈电影音乐审美的多元化[J].电影文学.2010(22)

[3]邢艺,主编.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肖晶.罗西尼声乐套曲《威尼斯赛船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郭赛男.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D].山东师范大学2011

[7](美)弗里德伯格,着.成功钢琴家攻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8]高为杰,陈丹布编着.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着,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0](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着,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1]曾睿娟.罗西尼歌剧唱段中女声花腔部分的特点及其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6

[12]宋晶.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3]李京宪.罗西尼艺术歌曲《舞曲》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把握[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4]高晓光,吴国翥编着.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15]钱仁康,钱亦平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16]张玲玲.透过歌剧《塞密拉米德》看罗西尼次女高音的风格及特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9)

[17]喻家燕.钢琴学习中的踏板基本运用技法[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音乐论文参考文献三:

[1]邱鑫.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王少维.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

[4]冶鸿德.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5]石慧.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1

[6]邱鑫.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7]蒋长清.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王艺.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山西大学2010

[9]陈昀.福斯特歌曲在美国大众音乐发展中的地位[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0]王菲.军旅歌曲《热爱》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1]耿仁甫.音乐分析法研究[D].贵州大学2008

[12]欧阳文思.音乐鉴赏中动漫的现念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3]许黎.无词人声作品类别与特征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4]张盼盼.约翰·斯塔米茨交响乐的音乐学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4

[15]刘岩晶.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6]金华芳.《陕北四章》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心得[D].中央音乐学院2011

[17]司季发.序列“准则”与赋格“结构”的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8]蒋长清.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程露.高平《舞狂》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