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03:40:19
导语:在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传媒大学试图把动画学设置成与设计艺术学、美术学等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自主增列了动画学专业,招收动画艺术、动画技术和动画产业等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这种把动画由专业向学科转变的尝试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要建立规范的动画教育体系,就必须先建立规范的动画学科体系。动画学学科建设重在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形成、转化研究成果及研究组织建设等,所以要将动画人才培养提升一个层次,也有赖于规范的动画学科体系。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只有将动画建构成一个从属于艺术学门类下的独立的二级学科,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动画艺术创作、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至此,动画学科概念提出之后,就研究方面而言应该分为三个领域:动画史、动画理论、动画批评,这三个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合作。
动画的分支学科研究状况
(一)动画史方面动画史是研究动画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动画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影院动画、电视动画、实验动画等动画类型的历史,涉及动画师、动画作品、动画理论和动画流派等各方面。在动画史学科中研究方向无非以下几大类:动画通史、断代动画史、区域动画史和国别动画史等。动画史是对中外动画发展历史进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它为我们了解动画的来龙去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寻当代动画的发展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我国关于动画史论的建设已经起步,目前有多个有关中外动画史的著述问世。研究国内的动画史书籍有《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中国动画电影史》、《动画发展史》以及2010年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承担,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动画史》。研究国外的动画史书籍有《亚太动画》、《非主流动画电影:历史•流派•大师》、《世界动画艺术史》、《世界动画电影史》、《日本动画全史》、《迪斯尼动画艺术史》等。中外结合研究的动画史书籍有《中外动画史———动漫与媒体艺术》、《中外动漫史》、《中外影视动画史》等。随着动画史学科独立性的加强以及对动画自身现象与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动画通史和国别动画史方面的研究近十年以来成果渐丰,然而动画思想史、动画风格史等方向至今还未见成体系的专著面世。
(二)动画理论方面动画理论是对于动画实践的科学总结。其广义指动画史、动画基础理论和动画批评。学术界通常取其狭义,即指动画基础理论。动画理论的研究任务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并揭示动画的起源、本质、形态、创作及功能等一般原理,揭示动画同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相关研究又形成相关的理论和学科,如动画社会学、动画经济学、动画本质论、动画特征论、动画形态学、动画文化学、动画心理学、动画美学和动画教育学等,这些都是动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是总结和研究动画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流程和方法。在这方面涉及动画材料学、动画技法学、动画语言学、动画音乐学、动画风格学、色彩艺术学、造型艺术学等诸多学科;三是探索广义的动画理论自身。除基础理论外,还包括动画史和动画批评的发展规律,总结其成败得失,寻求其如何提高和完善,如动画批评学、动画研究方法论等问题。动画学会副会长欧阳逸冰在首届中国原创动漫展映研讨会上表示,“理论和创作是艺术的双翼,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起飞。中国动画能否成为世界动画之林的一枝奇葩,主要看中国的动画理论体系能否建立起来,动画理论能否和创作结合起来。”[3]近十年来动画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状况如下:在国家课题方面,动画产业理论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画、漫画产业价值链的建构:以深圳为例》、《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动画比较理论有《中日韩动画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动画美学有《动画美学》、《中国动漫产业民族化发展趋势研究》、《动画电影视阈中的汉传佛教文化》、《敦煌壁画造型动漫角色设定研究》。动画与传播学结合研究有《数字动漫艺术的视觉传播》。动画与音乐学结合研究有《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发展研究(1935———2008)》。[4]在博硕论文方面,随着部分高校招收动画方向的研究生后,推动了动画理论研究范式的演进与视域扩展,几乎触及到上述动画基础理论的各个研究领域,但是整体研究起点不高,理论思辨也不够深入。在动画理论书籍方面,动画出版物虽然非常丰富,动画技法方面的图书很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专著非常少。针对此问题,贺万里教授曾指出:“使得我国近几年的动画热具有了一种‘偏头痛’似的症候:动画热,热在了动画影视产品的制作、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周边产业的开发上,而动漫理论,似乎还没有随之跟进。”[5]动画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正是由于动画艺术具有跨艺术与技术两个领域的特点,所以动画理论学科中亦可分为动画基础理论与动画应用理论两部分,就当下来看,两者研究水平已经失衡,动画基础理论有待于加强,与动画相关的边缘和交叉学科急待建立与完善。
(三)动画批评方面“所谓‘动画批评’就是对动画作品的判断和评价。换言之,动画批评,是以一定的动画观念、动画理论为指导,以动画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动画现象(包括动画创作、动画接受和动画理论批评现象),以具体的动画作品为主体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6]动画批评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组成,它们分别是动画思想及观念批评、动画行为及现象批评、动画创造主体批评、动画本体批评、动画接受批评。动画批评是促进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动画批评与动画自身在近十年内的发展势头相比很不相称。动画批评作为一门学科,它与动画理论、动画史都是动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是动画学研究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因而,在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该占有恰当位置,然而国内整个动画行业和教育内动画批评还处于缺失的状态。
1.在学科理论框架中失语在动画学科研究的框架中,以动画史为中心,动画理论与批评为两翼,动画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动画批评与动画史、动画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它们构成了动画的基本内容。从目前全国动画的理论构成格局来看,有关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些,而动画批评几乎完全处于失语状态。当下动画评论散见于网络媒体,一些CG刊物刊登部分自由撰稿人的随感式的评论也屡见不鲜,但是这些现状并不是对动画范畴的价值判断的理性反思。
2.在动画产业中失语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理论批评营造有利于创作思考的良好气氛。当下从中国动画实践的发展现状看,动画产业在“繁荣”的镜像背后隐藏着许多浮躁、困惑和现实问题。对于动画产业政策扶持的不到位,动画市场的无序,动画从业者的良莠不齐,动画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时下中国韩文利论高校动画学科体系的建构115动画教育如何真正服务于动画市场等重大的现实问题,却没有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动画批评出现。产业界需要动画批评,表现出对动画批评的巨大的功利诉求,批评在促进动画产业化过程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在动画教育中失语在高校动画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开设动画批评的相关课程,在动画理论上培养一批可以引领业界朝健康、合理、进步的方向发展的从业者,同时也可促进中国自身的一套动画理论系统的形成。然而动画批评的教育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以动画艺术的概论性理论著作《动画概论》为例,《动画概论》是动画专业基础理论课,可是在近年来出版的四十多本的相关教材中,能够涉及到动画批评这部分内容的还很少见,只有少数几本编有动画鉴赏的章节。从这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动画学界对动画批评的相关知识了解和研究是相当有限的。
建构高校动画学科体系的思考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近年来的动漫理论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其对中国动漫理论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肯定;理清动漫的相关概念;动漫艺术和动漫史的研究层面取得新进展;拓展动漫理论研究的领域以及动画理论研究的学科分类上四个方面进行阐述。[7]这段话准确地把近些年来动画发展的概况和研究趋势概括出来。虽然领导小组对动画理论建设和研究方面给予肯定,但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整个动画学科体系确立、研究和完整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就建构高校动画学科体系具体问题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动画的学科地位动画学科地位的缺失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就高校动画教育而言,国家层面没有给予动画以合理发展自身学科地位和政策理由,导致有关动画的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不能在相关层面得到注重。动画的知识传播和身份认知,也常常由于没有相应正规的学科架构作为实施依托,造成动画界内部也由于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致使从业者对一些基本概念还认识混乱。因此,明确动画的学科地位,建构完整的学科体系,有利于扫除动画学科领域中的盲区,使学科范畴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得以全面进行。此外,同一学科体系中的诸多子学科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比较性研究与跨界研究,从而促进学科整体推进。
(二)加强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高薇华在《中国动画教育,瓶颈如何破解》一文中指出动画“科研水平较低,国家级动画科研项目还比较少。科研方面,大多院校还是以校级项目为主,省部级项目为辅,国家级动画科研项目总数很少。”以及“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期刊”等问题。[8]时下,关于动画历史、流派、代表人物、美学特征的纯理论性书籍和学术期刊是很少的。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整个动画界重视制作技巧而忽略艺术理论的现象又很普遍,加强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的研究势在必行。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史论的学习,动画制作也需要从业者有丰富的理论做指导,只有这样做才能扩大动画学科的学术视野,实现学术上的互补和相互渗透,意识到学科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对我国动画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动画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还没明朗的今天,加强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关键词]器官系统;医学概论;消化系统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高等医学院校师生的认可[1]。2013年,根据我校的教学安排,我们把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课程合并为《医学概论》,教学学时由原来两门课程共272学时缩减至204学时。同时,打破我校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正常结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良。本文以消化系统为例介绍《医学概论》器官系统化教学的具体实践。
1、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目前仍有众多医学院校的课程采用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各个学科的教师对其他课程的讲授内容没有充分了解,从而导致部分内容的重复,如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都会有所涉及。另外,分学科授课模式使同一个器官的医学知识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学习完全,如消化系统中的肝脏,先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掌握肝脏的形态、位置及毗邻,然后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学习肝脏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结构,而肝脏疾病的相关知识则至少需要学习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及外科学等众多课程才能了解,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非常不利。同时,分学科授课使得教师很少注意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鉴于此,本教研室在在编写《医学概论》教材时,围绕各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基本按照“正常结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的顺序,分器官系统的进行整合。在对各学科内容进行重组的过程中,我们以“够用”为度,删除各学科中重复的内容,适当精简过于繁琐和复杂的知识,注重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同时,针对非医学专业特点,努力提高易懂性及实用性。以消化系统为例,在众多消化系统疾病中,我们选择了发病率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痔及急性阑尾炎等进行讲授,而且在教授内容上更偏向于临床表现及一般治疗,让同学们了解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根据教学需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2013年以前,本教研室主要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这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基本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目前提出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和我校学生教师比较高、教学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逐渐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过渡,在保留传统授课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实施了CBL-TBL教学法。
CBL-TBL教学法是将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两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了一起。以消化系统为例,首先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我们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胃溃疡和肝硬化两种疾病,编写了相应的医学案例,同时提出问题(如肝硬化病例要求同学们分析患者为何会出现乏力、纳差和上腹饱胀不适的症状?为何间或有牙龈出血及鼻衄?为何查体显示“前胸及面颈部见数枚蜘蛛痣,双手见肝掌,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患者直立时下腹部饱满,仰卧时腹部两侧膨隆呈蛙腹状”?等等)。提前两周把案例和问题以PPT的形式交给学生。然后,每个班的学生分为两个组,自行组织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途径查找所需要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为代表,以多媒体课件、小组内提问或表演的形式(由学生自行决定)在课堂上汇报该小组对案例的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根据每组汇报的表现及随机抽查答疑情况等进行现场评分,每次10分,取教师评分和小组互评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整个小组学生的最后得分记入期末成绩评定。
在积极推进实施CBL-TBL教学法的同时,我们及时根据同学们课堂上的反馈和课后座谈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逐步改进和完善。本教研室各位教师也积极查阅新的书籍、文献,及时获得医学新进展,努力把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动画、视频等的展示,可以使抽象复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同学们理解、记忆和掌握。如在讲授消化系统的器官与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借助于解剖学图片、HE染色光镜下图片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图片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器官的大体形态和微细结构;在学习胃的分泌功能时,通过“假饲实验”动画使同学们了解胃液的收集方法;在学习消化系统肝外胆道系统时,播放一段胆汁从肝脏中分泌出来后,在肝外胆道系统中流动、贮存,最后排入十二指肠的视频,使学生对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及生理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注重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目前,《医学概论》课程一年的教学中,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32.4%,共有22次实验。我们教研室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相关基础学科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整合性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与消化系统内容相关的包括“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两个设计性实验。
总之,通过近两年《医学概论》器官系统化教学的实践,我们觉得这种教学模式使非医学专业学生能更好的系统学习医学相关知识,也确实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但同时在各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有待于在下一步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授课内容;讲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58-02
《生物技术概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通过向学生讲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向,初步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及工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其具备向生物学其他相关领域发展的基础知识,如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作物分子育种、动物育种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1]。
作为生物技术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内容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比较多。而且在我校又是新开课程,面临的问题更多。通过几届学生的学习,作者有以下几点的心得体会:
一、适时选择授课内容,控制课程内容深度
生物技术概论是涵盖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我校选取的课本是由宋思扬、楼士林编写的《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第三版),该书全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应用领域。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概要介绍了对生物技术发明创新的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等。全书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所有内容,就一般院校的计划学时来说很难一一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对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删减,侧重结合专业特点,对部分教学内容做适当拓展与延伸,以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我校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学生的专业方向是制药方向,因此在授课时加重了与医药相关部分的内容讲解。比如在介绍细胞工程时,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动物细胞工程。而对植物细胞工程比如人工种子的研制、单倍体的诱发,只求学生能够有初步的了解。而在讲解生物技术应用时着重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制药和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讲解时授课老师先搜集生物技术药物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配合动画、影音,务求能让学生能直观和深刻地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另外生物技术概论属于承接学生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专业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性质的课程。在授课内容选择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虽然生物技术概论中已经包含了四大工程的内容,但学生还将分别对这几个工程进行专项的学习。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整个生物技术脉络,做到深入浅出。
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不可能一一进行介绍。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讲授[2]。本校将生物技术概论安排在大三上学期讲授,学生已经有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基础,比如: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1.采取互动式教学。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尤其是它的应用更是非常广泛,很多应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备课时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授课老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力求把最新、最热的生物技术资讯传递给同学。在某些章节也可让学生结合课本,查找文献,自己完成课程的讲授。通过这些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刺激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授课资源,一举两得。
在备课中还注意收集图片、动画和影音,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3];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以问题为导向,启发性教学。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科研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就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转基因技术时,就让学生对目前社会上针对转基因的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考。转基因技术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武器?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能有效规避转基因技术的风险?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另外在讲解完生物技术四大工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后,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在讲解基因治疗时设置几个具体病例,如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和乙型肝炎,先让学生寻找不同病例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基因治疗和普通治疗方法间的区别。
三、加强双语教学的比重
双语教学是授课发展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双语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学的接收程度也不一,不能因为一味强调双语教学而挫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时调整,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4]。
我校已经有很多课程部分采用双语教学,针对生物技术概论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双语教学的比重,采用“混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将部分课件和参考文献完全替换为英文原版。采用双语教学和原版教材搭配,能使教师快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且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外语听、读、写能力,最终达到能自如地看英文文献和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还将安排学生自己完成英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四、课程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应用于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领域,尤其在医学和药学上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很多非生物专业学生也对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今后可以将《生物技术概论》作为一门非生物专业选修课针对全校学生进行讲授,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5]。以上是我根据《生物技术概论》几年的讲授所总结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能给其他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老师一些借鉴。
总之,我们在教育中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思杨,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
[2]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6):224-225.
[3]王国霞,赵奇,杨玉珍,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9-121.
【摘要】本文对动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针对动画专业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法其本质就是在项目教学上,借鉴企业项目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学习方法,并尝试以项目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有创新、可研究性的课程体系,以确立正确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项目化、实践化,从而来提高动画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真正的专业性人才,这也为该专业的长远发展发挥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画改革 项目教学 实践 人才
一、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动漫产业已经是“朝阳”文化产业,处于龙头地位。在发达国家,动漫早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社会趋势下,根据当前市场对转化专业的需求,在我国各大院校相继的开设了动画专业,培养动漫人才。
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教育,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重点,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主线,及时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由此,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以下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从事动画创作、教学及策划管理等工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述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的动画专业教学仍然采用说教式教学、分学科教学、个体化教学等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只是对知识的传递和灌输,枯燥乏味。因此,运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它将自创项目或者企业项目带进课堂,将具体的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按照分解过的项目进行教与学,将各专业课程项目化、实践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设计的前期阶段,制定项目任务。教师选定企业项目或者是自创项目,项目的选择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的中期阶段,将项目带进课堂,项目课程是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的,其中模块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素养知识、理论知识、技能知识、拓展性知识等,将项目“分解”为几个模块,进行学习和实施。设计后期阶段,项目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项目教学法的预期效果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能够使动画专业课程更好的付诸实践,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动画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方法,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动画专业课程中的运用
图1
项目教学法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的运用。首先,确定项目任务,并制定计划。根据《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专业性特点,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作性,将课程最终项目任务确定为运用本课程知识,制作完成一分钟动画短片,要求故事情节简单,有情境。其次,根据知识能力不同,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项目,对模块进行学习和实施。每个模块项目中又划分为若干个由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构成的小项目,其中包括设计能力、电脑制作能力、色彩处理能力、导演思维能力等,如图。
在制定计划之后,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是技术基础理论阶段。主要学习软件的应用,完成对项目模块基础项目的学习,学习形式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各个项目模块为主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讲解新知识,学生进行练习,完成项目模块。这样反复通过讲和练相结合手法掌握新知识,为研究下一步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模块学习之后,进行阶段性考察,这种阶段性考察可以安排在每个项目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教师给出模块中的一项,进行考察,可以锻炼设计能力和色彩能力等。这种阶段性考核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对本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打分、评价,并找出不足之处,学生及时改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技术教学阶段。主要对四大模块能力的掌握,这个阶段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可以采用校外实训的方法提升理论知识模块中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或学院合作的企业,将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带进课堂,使学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直接到企业中接受实训。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训练阶段。在本阶段中需要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项目任务。首先,学生了解剧本,熟悉整个制作流程。其次,按照预先设计的台本和设定稿,分解情节及动作进行表演,将学生很快融入角色,构思动画情景。最后,动手绘制草图,电脑进行制作,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能力,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几个团队小组,以团队为单位,学生讨论、想象和表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项目讨论后,组长按照工作量多少、能力的不同分配任务,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得到相同程度的训练。完成后,组长收集成品,交给后期制作人员,进行后期合成。
五、结语
在设计学科的背景下,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推动教学改革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通过实施和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独立研究,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不仅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并对动画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40-140.
关键字职高;土木工程;概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71-01
为提高职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在总结同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专业荣誉感、改革教学方法、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职业规划、提高教师执教水平等方面,结合该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对授课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实践表明,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
1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与专业素质的培养
土木工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有待于日后不断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充实,而工程意识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甚至是教训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是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并从专业角度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如:在讨论房屋工程的建设过程时,介绍它包括规划、审批、勘察、设计(建筑、结构和设备)、施工、验收、交付使用等阶段,使学生清楚工程建设的过程是各部门、多工种全面协调合作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建立统筹整体、协同工作的大局意识。工程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理论联系实际,灌输实际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概念,树立专业的思维方式,为工程意识逐渐形成日后的自觉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性、典型工程实例引导等教学方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该课程面向刚入学还没有建立工程、专业概念的新生,既要向他(她)们介绍土木工程形式、建造技术、发展等知识,更要传授他(她)们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包括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实验等环节的注意问题,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帮助他(他)们树立专业观念、工程意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她)们热爱上建设事业,热爱上土木工程专业,激发起学好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一步接触专业的其他课程前,充分了解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极大提高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有目的性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演讲,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效果更好。有条件的话课余时间安排若干场有关土木工程各领域发展前沿的讲座,聘请设计或施工企业知名的设计、建造师、和其他专家,让学生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见面,探讨土木工程发展成就、专业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弥补课程教学之不足。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人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人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J嗅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遨遏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一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数字教材;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86-02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辩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后来杜威提出反传统,提倡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近六十年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统计,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带有不确定性,有些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的角度来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4.教学模式日益向数字化教学发展。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充分利用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日益向数字化教学发展。其核心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数字教学,将新式课本替代传统课本,是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使数字教学成为可能。轻便、便宜、易于修改的数字课本正在逐渐取代厚重、昂贵的传统纸质课本。数字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它区别于普通电子书,是基于3G、4G、WIFI网络在Windows PC、Pad、智能手机上呈现的数字化书籍。它集中了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三大领域的前沿科技,支持3D、高清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地理定位等多媒体学习内容,可进行网络社交、提供基本阅读、视听学习、索引定位、全文百科字典等功能,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二、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课程研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课程,基于“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对象是相关大学课程的学习者,也适于成人教育学员。“学生自主学习”指的是由学习者自行安排、主动学习的活动。该学习平台不是一个单纯的课程视频,也不同于其他的学习平台,而是一个强调以“三基教学”为教学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已有能力和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第一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包含了教、学、管全部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由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开展靶向教学辅导,进而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制作理念。大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是教学,教与学之间的媒介是教材,而各种教材的编写和制作、选用应当符合大学教育的使命。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以更快的速度不断涌现,学校无法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记忆力再好,也绝对不可能把老师传授给他们的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和应用。大学教育只能通过启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强化自学能力;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以现有的知识为媒介,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这“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能够具备明显的“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
3.制作方法。按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设计,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分段设计,分别制做。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必要知识与针对“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培养的媒介知识的必要加入和有机结合,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相互关联。课程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总体知识面,为方便教学,按照一定的关系划为章节。每一章节有相应的知识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全部知识)、需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以及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所讲内容的考试题目(检测点)。具体要求:
(1)确定课程内容,所选媒介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觉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尽量相关。
(2)将课程内容分解为相应的章节,并确定能以点带面的知识点以及检测点(拟定向学生提出、并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相关问题)。
(3)以文字脚本的方式,按教学章节顺序列出:
A.每章节全部教学知识点,并加以标注;
B.每章节要求学生必须回答与各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多项问题组;
C.与每个多项问题组正确答案相对应的标识;
D.与每个错误答案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如视频、图片和/或文字),并加以标注;
E.错误答案的引导,指引学生答错后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
F.在学习结束后要向学生再次显示与错误答案相关的类似问题,由学生回答;
G.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让学生过关,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否则,重复前述过程,直至学生给出正确答案。
4.教学过程设计。要求尽量以网络游戏过关的理念设计课程:
(1)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视频、图片或文字)引入课程,向学生展示与每一章节第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教学内容。
(2)提出与本章节各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问题(检测点),要求学生以已有知识给出初步的答案。
(3)如答案正确,则可初步断定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及知识面。给学生记分、鼓励,并展示下一个问题。此处的关键之处在于各检测点的选择,而检测点的数量不受限制,以能确定学生掌握知识面为基本要求。
(4)如答案错误,则引导学生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开始学习,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5)每一章节给出的问题必须100%答对,否则不予下一章节的学习。
(6)以1-4的方式展示本章节下一个教学知识点,直到完成本章节的内容。
(7)以1-6的方式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并以80%的比例记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
(8)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实际,汇总与全部知识点相对应的问题,并按适当方式及比例制成试卷,由学生完成,并以20%的比例计入考试成绩。
(9)以80%平时学生成绩+20%考试成绩给出学生在本课程学习后得到的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5.课程制作要求。教师按以上或类似格式,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形成网络课程,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要根据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把视频、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视频、音频替代图片、文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完一堂课犹如看完一场引人入胜的电影,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会自动提醒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在必要时把学生的学习质量数据推送给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以便教师及时提醒学习进度落后的学生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数据,使教务管理部门动态掌握学生学习的学习状况。平台也会把老师的教学质量数据提供给各校教务处,在教师责任不到的情况下提醒教师,动态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让教务处能以虚拟工作量为教师计算实际工作质和量。
1 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的设计
一个好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够把学生的能力、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并予以引导,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
教学测评的多元化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评价活动,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的多角度,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还包括对学习的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考查。一句话,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在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中,我们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测评设计了“课程学习能力学生自我测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客观地为自己做一个能力测评。
2“信息安全技术”学生测评分析
我们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编写了以实验实践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教材1,全书通过一系列在因特网环境下学习和实验练习,把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了实践当中,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和实验练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的各个方面,涉及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备份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防火墙与网络隔离技术、安全检测技术、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病毒防范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与灾难恢复、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内容。全书共设计了可选择的25个实验、1个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设计。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70%)+课程设计成绩(3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此课程时,一般减掉课程设计环节。
在学期末,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总结,根据自己学习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填写学习能力测评表,即在表1“测评结果”栏中选择合适的项打“P”。
3 “数字艺术设计”学生测评分析
“数字艺术设计”(又称“艺术设计概论”)一般是为计算机专业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或者是动漫、游戏设计等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我们为该课程设计了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实验练习(共17个实验、1个课程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实践)2。实验练习内容涉及熟悉数字艺术设计,基本要素、美学原则与文字图案设计,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网页艺术设计与Fireworks Web图像制作,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等数字艺术设计知识的各个方面。
该课程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90%)+课程实践成绩(1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本课程学生学习能力测评的分析内容以及两轮课程自测表中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值见表3。
4“电子商务概论”学生测评设计
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练习涉及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电子商务与现代企业管理、网络银行与电子支付、网络建设与解决方案、移动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系统管理等电子商务知识的各个方面,包括21个实验和一组可供选择的课程设计。3
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能力测评表如表5所示。
5 测评数据的方差分析
如前所述,一方面,教师主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得到的实验和实践(例如课程设计等)成绩求和得到学生课程成绩,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通过表格量化处理得到该课程学习能力的自我测评数据,我们利用Excel软件对这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教育统计中的方差分析主要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总体间是否有显著差异。根据分析因素的数目可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例1:2006/2007学年“数字艺术设计”公选课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06/07“数字艺术设计”公选课学生自测方差分析
假设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显著水平α取0.05。由图1可知,P-value值为0.922722 ,F统计量为0.009449,远小于F0=3.91755,表明假设成立,教师与学生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
例2:2007/2008学年“艺术设计概论”专业选修课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07/08“艺术设计概论”专选课学生自测方差分析
假设教师与学生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显著水平α取0.05。由图2可知,P-value值为0.78886,F统计量为0.072264,远小于F0=3.977779,表明假设成立。
例3:2006/2007学年“计算机安全技术”专业选修课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假设教师与学生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显著水平α取0.05。由图3可知,P-value值为0.263693,F统计量为1.260845,小于F0=3.915138,表明假设成立。
例4:2007/2008学年“信息安全技术”公选课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假设教师与学生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别,显著水平α取0.05。由图4可知,P-value值为0.528862,F统计量为0.398359,远小于F0=3.901761,表明假设成立。
图306/07“计算机安全技术”专选课学生自测方差分析
图407/08“信息安全技术”公选课学生自测方差分析
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该课程进行学习能力测评,学生自我测评和教师主观打分的平均结果相当一致。
6分析与体会
除上述课程外,课程学习能力的学生自我测评还体现在诸如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网络管理技术、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人机界面设计、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均有相关的具有实验实践特色的课程主教材或实验教材)。
实践证明,在教学测评环节中引入学生自我测评,为实现教学的多元评价增加了积极的评价因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审视自我学习状况,提高对课程学习和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评价数据来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和评价尺度 (尤其当教师评价数据与学生自测数据有较大出入时),分析学生由此反映的教学意见。
同时,通过教育统计的方差分析等手段,也可以指导教师参考学生自我测评数据,来调整教学测评的结果。这样的课程测评设计在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苏. 专业课程教学测评的创新实践. 北京: 计算机教育. 2008,(4).
[2] 周苏. 从公选课随堂问卷调查得到的启迪. 北京: 计算机教育. 2008,(3).
数字媒体艺术是随着20世纪末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趋势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和艺术创新领域,是将人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近年恚数字媒体艺术日渐成熟化,逐渐渗透并深入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它不仅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更是涉及艺术设计、图像处理、计算机语言、信息通信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既受益于技术进步的催生,又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丰富、拓展了媒介传播的形式和途径,让传媒和艺术设计都得到了新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究,一方面可以根据当今时代背景分析其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探寻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李四达编著的《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就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入手,深入结合了近年来的相关科技成果,以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完整的理论架构分析、阐明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及其社会应用。综合而言,该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路清晰,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该书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脉络展开论述,涵盖媒介进化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图像拼贴与教学艺术、科学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简史、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信息化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未来八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每章的最后一节都设有相应的思考练习题,不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也留给了读者消化吸收和反思总结的空间。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可以说几乎无处不在,虚拟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现实社会;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性、设计性、技术性也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了创新性发展。而作为媒体设计专业的教授和硕士生导师,该书作者长期以来从事媒体艺术、交互设计、媒体动画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另著有《新媒体动画概论》、《数字媒体艺术史》等多部艺术设计类著作,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该书作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在该书作者看来,现代科学对艺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正是由于摄像机的发明,才诞生了摄影、摄像这一类的视觉艺术,让人们可以发现并定格生活中的美,并可以将其应用到广告设计、动画制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等。当今的艺术设计不仅作为审美诠释而存在,而且更多地关注人类情感意识和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由此可见,该书作者无论是在研究思路还是研究视角上均具有新颖独特之处。该书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也值得相关领域研究者以及设计爱好者们深入挖掘和体会。
二、学以致用,社会应用价值高。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作品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使之既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意愿,又能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才算得上成功的艺术作品。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应用价值高、应用范围广是创作者最为看重的地方。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夯实自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进行设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作出既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又利于社会发展的数字媒体作品。该书非常凸显这个方面,它把发展中的数字媒体艺术化为连接艺术与生活、科技与时尚的桥梁。例如,在对图像拼贴与数字艺术这一章进行论述时,作者便将图像拼贴和现代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阐述拼贴摄影艺术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在作者看来,数字拼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如当代摄影拼贴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和杰瑞・尤斯曼所创作的拼贴艺术作品那样,既是对超现实主义的借鉴,又远远超越了单个图像中所蕴含艺术魅力的叠加,且随之而来的拼贴动画更是开创了后现代电影发展的新时代。现如今,无论是拼贴摄影还是拼贴动画在广告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见拼贴艺术的魅力和社会价值之深远。此外,光能渲染、光线跟踪、数字绘画等电影特效技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更是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末以来电影业的发展。该书运用图文并茂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新颖且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案例来佐证其理论观点,尤其在创意产业和数字媒体信息化设计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思想,不仅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彰显了该书极强的可读性和社会应用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我们只有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开阔视野、创新思维,才能让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深入人心,走上民主化、大众化的发展之路。综上所述,该书既可以作为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教材,又可以助力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理论建设,也有利于相关行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部兼具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优秀著作。
(作者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