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网站开发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3-01-18 22:30:23

导语:在网站开发课程设计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站开发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网页制作;职业能力;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柳珺(1963-),女,北京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35-03

一、高职教育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所学知识、技能具有岗位针对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过程应以“项目化”的实训任务为引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挖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迁移能力。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而“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强调理实一体、做中学的理念,[1]因此“任务引领”教学模式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任务引领”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主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将所要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渗入学习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活动、教材内容和教学条件等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实践和理论高度融合。[2]

“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题;以掌握能力为目的。任务引领让学生在享受工作过程的乐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责任、积累信心、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3]

在教学实践中,将“任务引领、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的了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网站开发工作流程和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构建以“网站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网页设计制作的知识和技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理念

1.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员”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培养学生网站规划、设计与网页制作能力的课程,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是网页设计与制作员。因此,该课程的目标是掌握网页制作方法、强化网页制作技能、积累网页制作经验,以满足网页设计与制作员职业岗位的需求。

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根据网站开发和网页制作技术领域和网页设计与制作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网站开发和网页制作的职业资格标准,以网页设计与制作员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并考虑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选择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善统一。

3.以“任务”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全过程围绕任务(实际的网页)进行,把网页设计与制作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术要点穿插到各个任务中,教师边分析讲解、操作演示,学生边模仿操作、动手练习,真正做到讲练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学习、自主学习。

4.通过“阶梯上升式”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置了课内实训、课外拓展、模块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四个阶梯上升式实训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不断实践,实现网页制作技能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不断推进。而每一个实践环节,都围绕着真实任务(网站或网页)进行,最终使学生达到与网页设计与制作员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阶梯式上升式”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以培养学生开发网站与设计制作网页的职业能力为课程设计的主线,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突出“应用”、“实用”。教学中注重处理好理论知识讲授与技能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课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与才干。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按照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根据行业企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并考虑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确定课程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同时按照实际工作流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流程图如图2所示:

在选定课程内容的前提下,选择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网页设计三剑客软件包分别作为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的工具,把网页制作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三种软件使用方法的学习。

四、“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施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网页、网站的开发设计能力、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与网页设计与制作员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了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引领、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均是围绕着一个个教学任务(网页案例)展开。课堂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实际网站或网页)驱动,学做一体化授课,将知识点嵌入项目中进行讲解、练习、实验,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1.课程结构“模块化”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为了适应网页设计与制作员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并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将网站开发工作流程和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构建以“网站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将知识和技能分为网站规划、网页制作基础、网站管理、初级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高级网页制作、网站维护和综合实训9个模块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又包含若干个具体操作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

2.课程内容随着网页制作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更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页设计三剑客软件包的版本在不断更新,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为此“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也必须根据网页制作技术发展不断地改进、更新,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过时。

3.教学环节标准化

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都按照“任务展示”、“教师演示”、“课内实训”和“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在任务展示环节,教师首先说明本次课要完成的目标并展示本次课任务(网页)的浏览效果,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需要完成的任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演示环节,教师逐步示范任务(网页)的制作过程,给出任务的操作方法;在课内实训环节,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完成相应任务,训练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在总结提高环节,教师对任务完成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要点进行归纳讲解,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阶梯上升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课程教学的生命线,而以“做”为特征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重视实践教学更是具有突出的意义。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学生动手练习才能变成学生具备的网页制作职业技能。基于这些,形成了“课内实训、课外拓展、模块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阶梯上升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说明如表1所示。

5.采用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高职层次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厌学理论知识、乐学实际操作,因而最适合“做中学、学中做”。基于此采用了基于真实项目的“任务引领、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过程围绕着一个个任务(网站或网页)进行,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分析解剖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围绕一个个实际网站的构建及实现的方法,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引导学生制作网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练,以练为主,最终完成实训任务,达到“课完即会、课后即能”的效果。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我院“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已经形成了“围绕一条主线,通过三个构建,实现三个目标”的教学特色:

一条主线即任务;三个构建为任务引领、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的构建和“阶梯式”实践环节的构建。

达到三个目标,第一,素质综合化,通过任务的学习和网页设计开发,培养了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加深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设计个性化,通过任务的学习和网页设计开发使学生的设计思想得到充分的展现,设计的作品更具有个性;第三,能力岗位化,通过任务的学习和网页设计开发让学生的能力更符合岗位的要求,实现与网页设计制作员岗位“零距离”接触。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引入“任务引领、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用任务作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通过学生主动的实践、探索,使学生在获得网页设计与制作职业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达到了学生与网页设计与制作员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李亚桂,竺辉.“任务引领型”专业课教学的实践与启示——以《建筑组合体的投影》一节课为例[J].职业,2011,(11).

第2篇

第一,行业企业调研。调研的企业或部门有行业主管部门、软件企业、数据库管理部门、软件销售企业等;调研人员有行业专家、企业领导、技术人员、毕业生等。

第二,岗位分析。软件技术专业的人员从事的岗位有系统分析员、软件销售员、项目管理师、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软件测试员等。

第三,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和学习领域。经过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和专业建设团队论证确定了适用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和学习领域。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中小型软件开发公司程序员岗位、测试员岗位、数据库管理员岗位从事软件开发、网站建设、软件测试、网站维护及数据库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方向有程序员、测试员、软件销售员等。专业学习领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C#程序设计、Html+CSS+DIV网页样式与布局、SQLServer2005数据库设计、Java程序设计、动态网站开发技术、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JSP动态网站开发、软件测试与质量管理。

第四,本课程的前期、后续课程。它的前期课程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设计、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后续课程是Web网站企业级开发、Java EE企业级开发。

第五,课程作用。在软件技术整个学科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起支撑作用;本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连接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训课起桥梁作用。

第六,课程定位。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是我分院软件技术专业第三学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主要针对程序员岗位设置的,并向软件工程师、网站工程师领域拓展的一门核心课,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网站开发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一,知识目标:理解软件过程模型和UML统一建模语言;熟悉软件与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及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掌握Rational Rose的安装及各种模型的建立。第二,能力目标:具备软件建模的能力;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耐心细致的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根据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设计了“软件工程基础”、“UML与Rose认知”、“桌面系统建模”、“嵌入式软件建模”、“Web软件建模”5个学习情境,以一个软件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教学项目有桌面系统建模(图书管理系统、ATM机)、嵌入式系统建模(MP3播放器)和Web软件建模(在线销售系统)。

三课程设计

第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内容过程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按照“需求分析———用例分析———系统逻辑设计”的工作工程展开,通过典型项目的学习,以“做”为中心,“教、学、做、评”为一体。

第二,结构与进度设计。情境1软件工程基础和情境2UML与Rose认知是准备工作(热热手),20+4课时;情境3桌面系统建模———ATM机(一般难度建模),20课时;情境4:嵌入式软件建模———MP3播放器(中等难度建模),16课时;情境5:Web软件建模———在线销售系统(复杂难度建模),12课时。

第三,认知设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理论实践一体化,逐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第四,教法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课程内容的安排均围绕学习项目的完成来展开,过程贯穿,环环相扣,理论实践一体化。

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有企业参观、项目演示、视频、多媒体、网络平台等。采用的教学过程为引入项目布置任务知识准备实施任务结构演示项目评价。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的权重为60%,其中出勤10%,学习态度10%,作业40%,终结性考核的权重40%。

总之,通过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使我受益匪浅,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能够很好的归纳总结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虽然,在课程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但是,它使得我有了一次课程内容研究的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抓住每一次机会去锻炼自己,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志安,袁瑛.UML与Rose建模应用[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2).

第3篇

根据笔者的统计,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探讨网站快速开发及敏捷开发或模块式开发的文章近366篇,提出了13种解决方式,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属于国内较流行的方法。有些方法以工程实践的形式展开,有的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前序课程提出的网站设计方法,有的是基于编程语言的方法,例如:JAvA语言教学在课后要求学生自学等;有的基于培训性质,教授某一门语言如LT技术等。在教学方法的提法上,有的是以传统的编程语言来命名,如C语言、JAvA语言、.NET语言等。有的是以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式来命名,如瀑布式开发模型、胡戈式开发模型、单元测试开发模型等。尽管有上百个研究文献,但是从教学方法方面展开探讨的论文却为数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马飞、张敬普、程荣花专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网站快速开发模型的引导作用伙湖北襄樊的曾燕,根据网站的特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提出了一些教学的模式及教学方式闭。上述教学方法,虽然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把目光都集中在了如何从理论研究上来认识这项技能的方面,对于如何具体实现涉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因此,本文从教学方法研究的层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网站快速开发能力及如何提高文科类学生的技能,巩固其基础知识。针对文科类院校网站快速开发的教学方法理论,本文提出的网站快速开发是一种与文科生基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吸收传统的快速开发的经验的同时,将开发的方法总结为理论概述、实例演示和项目驱动。

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把整个网站开发的这个流程展示出来。比如说,当用户打开百度这个网站,第一眼看到的只是它的一个前台界面,包括网页的颜色、功能。而当用户点击“百度一下”,就可以搜索到很多内容。但实际上,用户看不到的是前台展示背后的后台程序处理。当用户键人所要搜索的内容,看到的东西其实全都是经过后台的处理的。当后台处理完成之后它会把检索到的资料再显示给前台,用户就可以看到搜索的结果。因此,整个课程的安排是:如果需要在12课时内讲完的话,就需要安排前6次课和后6次课。前六次课教授一个网站的前端开发工程师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后6次课教授网站的后台开发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技能。一般来说,这两项是要学生分工来完成的。由于教师需要在一学期内把它讲完,要让听课的文科生能够掌握,就必须在讲述方面注意加快进度。网站开发教学方法理论概述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在分类上尽量做到明晰,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前6次课讲授HTML、Dlv、css、Jav滔crint技术,在讲述完四个概念之后,教师安排一次切图的实践课,内容是对一个整体的网页进行切图。具体来说,当学生收到一个网页的首页设计图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切图的工作,这也是网页前端开发工程师所需掌握的技能。

当然,切图完成之后,它只是一个静态的网页,最多能够实现的动态效果是:当鼠标滑过,图片能够切换,或者是,当鼠标放在图片上图片会放大等效果,但是无法实现一些更深层次的动态效果。后6次课会讲授到一些后台的开发技术,包括PHP、Mysql等技术。这些是以实例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制作一个留言板的系统,学生需要自己在第一个页面上画上文本框和按钮,然后填写用户的姓名和留言,点击“我要留言”按钮,就会指向另一个页面,另一个页面的内容是展示所有留言的记录。这样就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实例,把后台的技术串联起来。依靠实例的讲解并联系实际生活课程设计在所有的课程讲授完之后,拿出一个普通的CMS系统,来讲解CMS系统在一些新闻网站上的应用。比如说校内的一些新闻网站,以各个系的名义一些信息内容、通知公告等。这在社会上的应用很多,学生们也非常熟悉这类网站。使用这些实例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比如,网站的长网址很难记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发出一个仿照百度短网址功能的网站,把一些长的网址生成为一些短的网址。通过此功能,我们只需要记忆短的网址,就可以访问网页。这也是一个很简单很实用的应用程序,可以拿来给学生作为一个实例来讲解。

项目驱动型教学在课程的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上机实验课使用项目的方式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项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课上的时间比较紧促,因此所学到的知识点都是一些较为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其他很多琐碎的技术细节都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比如说一些小的问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因此这种项目驱动的方式更适合本课程。团队分工合作在上机实践课中将学生分成网站前台开发工程师和网站后台开发工程师。由于他们的分工不同,教师首先讲解一个网站整体的开发流程,然后分为前台开发和后台开发两项工作。前台开发工程师被分配的工作是使用前台的静态页面技术进行切图,主要运用Dlv+css技术和Javascrint技术就可以完成。当学生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就会感到这种技术很容易在合作中掌握。后台开发工程师的工作是使用动态网页编程技术连接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等操作。当他们在团队分工合作中得到锻炼,灵活应用之后,一些有兴趣的同学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

作者:朱俭 李领 黄梦莎 王乔

第4篇

关键词: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Web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所教非所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培养机制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职业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如何针对职业岗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开发出一大批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从而有效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这是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下面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开发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就业岗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IT行业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一线程序员岗位,培养能在IT行业的软件开发领域内从事计算机程序开发、软件编码测试、软件技术服务和管理、软件销售和推广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比较,它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把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培养“素质+能力+专长”的应用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net方向)就业岗位包括: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实施及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岗位进行归纳总结,确定Web程序员、Web应用软件产品支持技术员、网站开发程序员、Web产品工程师作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 《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软件开发技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核心骨干作用,是培养基于.net技术Web程序员的主要支撑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重要的拓展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Web程序员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属于职业准备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为学习本课程和职业岗位准备基本技能,后续课程是《软件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属于岗位技能应用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相一致。

如何让学生利用Web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使用.net技术进行中小型Web应用程序开发;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基于这一背景开设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类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而开设的。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课程设计理念

《软件开发技术》课程开发以Web应用产品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Web应用开发程序员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与Web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紧密合作,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3.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软件开发市场、软件企业、行业对Web开发程序员的需求,确定“Web程序员”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按照Web应用项目开发流程(生产过程),确定工作任务。归纳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梳理成课程教学模块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最终选取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一体化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培养Web程序员应具备能力的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模块如下图1所示。

4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4.1 面向就业岗位

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明确本课程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包括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实施及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岗位进行归纳总结,确定Web程序员、Web应用软件产品支持技术员、网站开发程序员、Web产品工程师为课程重点针对的教学岗位。

4.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分析面向就业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了以下岗位职业能力。

确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课程能力模块选取如图2所示。

4.3 选取企业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教学载体

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实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选取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课程主要教学案例。因为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是与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素材全面,包括源代码、数据库设计、相关维护配套工具、说明等资料齐全。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案例涵盖了Web应用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能涵盖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5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5.1 按企业WEB应用项目开发实际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以真实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做中学”为实现途径,以煤矿安全资格考

试系统开发流程中每个工作任务要使用的技术为依据,以工作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设置,将课程内容序化为8个学习情境、16个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如表1所示。

5.2 单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

下面以学习情境四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设计中工作任务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任务导引:数据库设计。教师引导复习煤矿资格安全考试考试系统概要设计,并引出新任务:数据库设计。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案例演示: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设计。教师演示教学案例,学生观看演示案例。

(3)任务提出与分配: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教师下发开发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本阶段的任务,进行任务划分,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

(4)实施。学生阅读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概要设计文档,学习Power Designer工具的使用,使用Power Designer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编写数据库设计报告。项目经理审批数据库设计报告。创建并生成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教师点评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完善自己的作品。

总之,通过以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为载体,设计8个学习情景、l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能实际经历Web应用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职业素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Moodle平台;开发与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13-02

Moodle平台是一款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开源代码软件使用者可以利用它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并根据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自从Martin Dougiamas博士于2002年1.0版本起,经过14年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目前已到3.13版本。根据2016年12月Moodle官方平台(http:///sires/)显示的数据,使用Moodle平台的共有121029个网站,这些网站分布于232个国家,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一。根据相关文献显示,Moodle本土化于2004年,2006年以后引起研究热潮,随后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Moodle期刊、论文为样本,并从内容和数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归纳出国内基于Moodle平台研究的进展及为例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Moodle平台的安装及功能介绍

Moodle传人中国伊始,国内研究者对其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早期关于Moodle的一些论文以及研究主要集中在Moodle的安装问题及功能介绍等方面。例如:刘新阳、王秀芳等(2006)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特性及各个模块的功能。王秀丽(2007)等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安装配置方法以及Moo-dle平台的功能特点。

2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软件,为教师和使用者提供了非常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使用者不需要掌握高端的技术,只需要熟悉各个模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邓国民(2008)以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网课为例,介绍Moodle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对学习环境、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何元(2008)以《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为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臧艳美(2009)从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以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它们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并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流程,与此同时还探讨了学习单元的设计方法。许仕杰(2013)结合《信息技术基础》设计开发前期对学习者和课程的分析,总结了基于Moodle进行课程设计的原则,提出了Moodle平台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并依据设计原则和模式,归纳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为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提供了依据。给出了课程内容的设计实例,以教材中的《字处理软件》一节为例,按照设计流程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将设计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使用平台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章节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在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教师和研究者从开始的设计课程到反思总结,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课程设计实践模式,研究由浅入深。

3利用Moodle平台探究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林军来(2009)探究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实践。仉明珠(2010)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m》一课为例,对其进行了课程设计、架设和实施,还做了后期调研,完成对Moodle平台下的协作探究式课程的评价以及用户分析。李明(2011)详细论述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并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苏仰娜(2016)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翻转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评估的原则,构建具体化、实践化的翻转课堂学习评价方案,并利用Moodle的测试、讨论、互动评价与电子n案袋等功能,实现了对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记录与追踪。沈良忠、胡捷臻等(2016)以.NET网站开发技术课程为例,利用Moodle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在线延伸,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成效。张琼(2017)以《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为例,介绍了利用Moodle学习平台对《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为效。实践表明,多元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4利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师培训

目前,教师的专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刘晓峰(2007)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唐洛(2010)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出混合式培训教学,弥补了传统培训的缺陷,对完善“农远工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孙晓云(2013)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借鉴美国BFR-DA项目和我国以往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来研究国内外远程农民培训,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新模式。通过对Moodle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实现了视频直播以及视频会议功能,还设计了农民远程培训课程。马振中等(2015)总结了目前幼师培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幼师培训平台的设计与构建,并结合了混合式教学,从中总结了成功的经验。

5起到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

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邵敏等(2007)分析了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以及Moodle平台的优势,并比较了Wi-ki、概念图等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如何利用Moodle平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黄欣钰(2008)以Moodle平台为实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改的学习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实践中删。王文旭(2010)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Moodle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

6对Moodle功能模块的二次开发

对Moodle平台的功能模块方面的研究由最初的模块的简单应用,到根据个人或者教学需求来写代码进行开发。刘平(2008)通过创建以及安装HTML板块,展示了Moodle平台模块的二次开发删。许亚锋(2009)系统地分析了Moodle相关技术及架构,研究了Moo~e平台可供二次开发的接口,最终总结出四种主要的Moodle功能模块扩展方式,并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终实现了,需求分析中的相关功能。王新勇(2010)总结出了板块开发的一般步骤,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了一个具有简单功能的板块。李如亮(2014)介绍了Moodle系统中QQ登录模块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实现过程,并分析了应用的效果,同时讨论了目前该模块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倒。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动态网页 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

一、课程性质、作用和地位

1.课程的性质

《动态网页设计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具有系统的网络设计、数据库技术、软件编程技术和网站构建方法与技术,实践性很强且面向实际应用的重要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ASP动态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利用ASP技术开发动态网站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为适应职业岗位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是继《网页设计基础》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ASP只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ASP动态网站的创建与维护、ASP动态网页的编写、通过ASP动态网页访问数据库,使学生具有ASP动态网站开发的初步能力。

3.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动态网页设计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态网站制作能力及MIS系统制作能力,这一能力是用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网站建设方向高职学生提出的核心能力,它综合了图片处理、页面设计、代码编写、数据库等知识,是网站建设方向高职学生就业的根本保障。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动态网页设计基础》课程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特征鲜明。教学过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中做与做中学”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目标。

整个课程建设,以个人学习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施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5个学习情景来展开,教学过程即是项目实施的过程。

2.课程建设思路

建设思路:专业领域的技术要求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标准。

建设原则: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建设宗旨:进行基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工作过程导向的《动态网页设计基础》课程建设。

建设过程: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行动领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①总体能力目标

具有动态网站总体设计与构建的能力;

能够自主开发留言板、BBS、聊天室等简单Web程序的能力;

② 单项能力目标

能够搭建ASP运行环境、访问ASP页面;

能运用html编写简单页面;

能够实现客户端的身份验证;

能使用Request对象获取客户端的数据;

能使用Response对象向客户端输出信息;

能够使用Session对象记载特定用户的信息信息;

能够使用Application对象记载所有用户的信息;

能够使用Server对象创建COM对象和Scripting组件;

能够创建数据库,会添加表和查询,会用基本的SQL语句;

能够连接数据库;

能够实现ASP存取数据库;

能够排序显示数据;:

能够添加不完整记录能够分页显示数据;

能够制作交替变换的广告Web页面;

能够批量制作超链接;

能够开发计数器。

(2)知识目标

掌握IIS的配置及运用的方法;

掌握HTML语言的基本知识;

掌握VBScript的基本语法及基本知识;

掌握ASP的5个内置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掌握ASP存取数据库技术;

掌握ASP组件的用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对具体实用的小项目演示讲解,学生动手完成项目任务,激发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习惯;

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通过项目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1) 知识模块划分

对现有知识点进行了解析与重构,划分出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4大知识模块。Asp基础知识;Asp内置对象;Asp存取数据库;Asp组件。

(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采用真实工作案例――基于ASP技术的留言版,将本课程能力点和知识点包含在项目中,并将该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渗透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讲解ASP知识和训练项目。

留言板是网站中常见的功能模块,对界面要求简洁美观,功能要求简单实用:对普通客户,能浏览和添加留言。对管理员,还要增加删除和回复留言功能,同时在页面中添加了计数器和动态广告显示功能。分为如下10个子项目:①搭建ASP运行环境、访问ASP页面;②留言板界面设计;③留言内容过滤;④数据库设计;⑤添加留言;⑥显示留言;⑦回复留言;⑧删除留言;⑨制作网站计数器;⑩制作交替变换广告Web页面。

期末项目作品选择的是网站中常见的功能模块在线通讯录,其开发技术与流程和留言板基本一致,界面要求简洁美观,功能有如下要求:有注册登陆模块;有添加新记录的表单页面;可以实现动态更新、删除功能;按时间降序显示。

(3)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分为四大只是模块:

一是Asp基础知识。对应的能力目标有:①能够搭建ASP运行环境、访问ASP页面。②能运用html编写页面。③能够实现客户端的身份验证;对应的知识点有:①动态网页概念、工作原理、添加IIS组件,设置主目录,添加虚拟目录;掌握访问动态网页的3种方法。②掌握HTML标记及对应的属性、语法。③掌握VBScript基础知识。

二是Asp内置对象。对应的能力目标有:①能使用Request对象获取客户端的数据。②能使用Response对象向客户端输出信息。③能够使用Session对象记载特定用户的信息。④能够使用Application对象记载所有用户的信息。⑤能够使用Server对象创建COM对象和Scripting组件。对应的知识点有:①掌握Request对象的方法和属性。②掌握Response对象的方法和属性。③掌握session对象的方法和属性。④掌握Application对象的方法和属性。文件Global.asa的功能与用法。⑤掌握Server对象的方法和属性。

三是Asp存取数据。对应的能力目标有:①能够创建数据库,会添加表和查询,掌握最基本的SQL语句。②能够连接数据库。③能够实现ASP存取数据库。④能够排序显示数据。⑤能够添加不完整记录。⑥能够分页显示数据。对应的知识点有:①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掌握Select、Insert、Delete和Update语句。②掌握利用connection对象和基于OLE DB方式连接数据库的方法。③利用SQL语句对记录进行查询,添加,删除和更新。④Connection对象的属性和方法。⑤Recordset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四是Asp组件。对应的能力目标有:①制作交替变换的广告Web页面。②批量制作超链接。③开发计数器组。对应的知识点有:①掌握广告轮显组件MSWC.Adrotator的用法。②掌握文件超链接组件MSWC.Nextlin的用法。③掌握计数器组件MSWC.Pagecount的用法。

3.教学方法设计

(1)项目导向法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能力项目的开发流程为依据展开的。

(2)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动画视频等先进技术进行教学

利用动画手段,将网络程序复杂的运行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逐步向学生进行介绍,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程序设计ASP的基本概念和网络程序运行过程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3)分组教学

因为本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综合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学习难度较大,采用分组教学同学之间互相探讨,相互帮助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启发式教学

采用“布置任务分组完成提出问题老师指导解决问题”教学流程。

4.考核方法设计

学期总评成绩采用百分制,着重考核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期总评成绩由四部分构成:(1)学习态度、考勤占10分;(2)理论作业占20分;(3)平时训练子项目30分;(4)期末项目作品占40分。

四、结束语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根据个人学习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施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习情景来展开,教学过程即是项目实施的过程,强调“学中做与做中学”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尚俊杰. 网络程序设计――ASP(第3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尚俊杰.网络程序设计―ASP案例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第7篇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阐述了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发明显,社会对页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编写及其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巨大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其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技能,该课程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身,授课知识涵盖了图形图像处理、平面与色彩设计、flas制作、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内容,但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并且由于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指导思想落后

尽管在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逐步加大了该课程实践课时的比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没有真正转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体现,与实际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的教学大纲基本还是沿用之前的内容,只是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调整,没有质的改变,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的更新均已滞后,对新知识的引入和使用程度较低,与当前计算机建站技术日新月异的现状不相匹配,缺乏完整的案例开发指导,导致学生进入社会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还是沿用填鸭式的风格,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还不够充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分离,制约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的考核方式未能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阶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整体性掌握的考核,考试成绩中实践部分占的比例偏低。

(五)对知识应用缺乏整体感

当前教学的模式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办法从整体层面考虑实际的应用问题,因此,当课程学习完毕,如何从整体上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还需要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没有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实践环节缺乏目标和方向。

(六)缺乏实际工程项目开发体验

本课程是非常强调实践过程的,如果没有实际的开发案例作为训练,只停留在理论讲解和浅层次的模拟层面,学生就无法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发现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方法

(一)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提出的,它是以构建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前提,以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教学目的是更好地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与教学内容或者知识点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其次是与企业需求或者现实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具体目标,可以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达到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项目教学中,会采取分组的形式来实施,由老师指导各组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首先由学生讨论选择开发的项目以及进行项目分工,并对项目开发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项目开发,围绕项目的实施,由学生小组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活动;项目结束后,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完成情况,并由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给出合理的改进措施。通过项目的开展和总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根据某个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动手环节,有利于学生在接近日后工作流程与项目开发方法的环境下逐步累计项目研发经验,所以在高校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中采用此教学方法非常合适。

(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项目化教学是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和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实施的,它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该方法同样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项目化教学的理论体系,根据不同的实际项目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作业。

3、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在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于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它不仅包括教与学角色和组织结构形态的变革,还包括考查评估方法的创新、教学文化建设等,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牵引,不仅能激发大学办学的生机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等内在需要。

4、与实际岗位技能紧密相关

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模拟性,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高度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和教训,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化教学法是以构建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所以,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其教学思路和上述设计原则,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一)项目设计

本文以《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为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以项目需求和功能为主线,贯穿融合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核心的内容,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关键,必须充分地考虑项目的可行性、适度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选定项目后,第二步需要完成的是制定项目实施的计划,把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并把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能力要求进行整理,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表,形成最终的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达到每个项目所必须的能力要求,具体步骤如下:1、制定计划。制定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设计方案,时间安排进度表以及分工情况等。2、情景设置。以知识点为依据,设置仿真场景,模拟现实环境。3、明确任务。结合场景的内容,总结归纳出所包含的需要完成的知识点。4、操作演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演示知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实际问题解决当中的作用。5、学生实践。让学生对同类型的场景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动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解决项目打下基础。6、协作学习。通过组内的分工协作实施项目,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7、学习评价。根据项目的完成标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三)实施计划

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老师的统一指导和协作下,由各组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实施前,老师首先要把项目实施的基本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准备好,以减少意外因素对项目进展的影响,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和难点,通过统一讲解和指导的方式来完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检查评估

项目控制是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进度表定期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保证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对开发过程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并把各种常见的错误情况及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各个小组。

四、项目化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项目的最终成果,更加重视项目实施的过程,要求师生共同完成这个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教师应改变观念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项目化教学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教师不是针对理论知识去引入实践环节,而是需要针对一门课程去设计一个贯穿的项目,并且将项目分解为模块,通过模块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的理念,对课程本身及其应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项目本身与课程考核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教师的合理引导非常关键

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工作由学生小组完成,但是教师的引导和掌控作用不可忽视,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项目开展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以扩展,教师的引导不仅包括对学生小组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引导。

(三)项目设计要正确把握工作任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只有同时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才是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项目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项目内容把两者很好的关联起来,教师在选择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划分项目模块时要与教材的章节对应,在实现功能时要与技术细节相关联,把操作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实践为主,理论够用”。

(四)及时开展项目后评估活动

学生小组完成项目后,应该及时开展项目评估和总结。在项目设计阶段,应该设计较为全面的指标进行考核,既有定性的考核指标,也有定量的考核指标,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发现自身的不足,指出改进的方向,加深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五、实施效果

在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我们利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和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的契机,以赛事中对网站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以赛事作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实践证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能够从总体上很好地把握系统开发的流程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近几年参加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也说明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六、结论

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目标更加明确,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网站开发的基本流程,对网站开发的关键技术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可以考虑在经管学院计算机类课程中逐步推广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专业教师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以获取更多的项目教学案例,进而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波.信息技术课的六种有效课堂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1,80:154-155.

[2]尹强国,张慧如.项目教学法在JAVA面向对象编程中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18-19.

[3]李博.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13,29:355-356

[4]张广群,汪杭军.项目化教学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04:72-75

第8篇

【关键词】网络数据库 项目导向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70-02

网络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培养网站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和数据库管理工程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2011年开始,我院陆续推行课程教学改革,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引入到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重视“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能体现这种思想的学习情境。通过这样的改革,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重现和锻炼,从而能形成知识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等综合职业能力。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最初来自于德国,由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行动为导向,对于技能型要求较强的课程非常适合。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设计好一个能贯穿课程内容的实际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任务为驱动,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协作学习。实际项目和案例是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最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学生除了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对于网络数据库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合适。

二、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具体实施

(一)教学项目的设计

基于项目导向模式的教学改革,教学项目主项目和子项目的设计非常重要。本课程采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规划、设计、创建和管理作为贯穿整门课程的综合项目,然后在这个项目的基础上再划分若干个子项目,网络数据库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全部融入各个子项目中。具体如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开发一个完整管理信息系统(购物网站Webshop)的数据库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项目,课程共分为15个项目,详细教学时数分配如表1所示。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

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一般遵循如下步骤来学习和掌握知识:通过现实的案例引起求知欲通过初步的演示过程感知知识通过深入详细的讲解理解知识通过自身的模仿练习巩固知识通过参加实践项目运用知识。

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演示一个总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学习要完成的任务,二是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欲望。然后结合所演示的教学项目,详细分析讲解,同时把总项目按数据库管理的技术过程进行划分,可分成若干个子项目。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然后让各个小组长讲解演示本小组的划分子项目结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

在划分完子项目后,为学生详细讲解在每个子项目中的数据库对象创建、管理和操作过程则是教学重点内容。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这个过程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要讲解的技术点应采用边讲边输入代码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编程现场感觉,提高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二是对每个演示讲解的技术点,应配套有3~4个案例,教师讲解完成后,马上给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有利于对随堂所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后,还应配套有相应的课外拓展案例练习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在各个子项目都实现之后,学生也完成了对本课程知识和新技术点的学习,这时教师应跟学生们一起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纲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和技术点。最后,再布置一个能串联起所学技术点的综合练习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在复习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热情。

(三)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

课程整体上按照课堂纪律、平时成绩、技能成绩和期考成绩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即两个学期均是课堂纪律占10%,平时成绩占15%,技能成绩占35%,期考成绩占40%。

总之,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项目教学法、问题探究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导向的网络数据库课程改革和实践,最终能让学生具备数据库系统管理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数据库开发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祯,孙玉宝,王艳华.基于工作过程的“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2]孙力群.项目化教学下企业项目的教学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12(9)

[3]杨涛,吴婷.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基金资助项目(2013JGA351),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资助项目(桂教人[2014]39号)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融合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

随着当代信息科技的进步和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也在经历着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教学模式变革。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十分普遍和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普及进程中的热点话题,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将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毫无例外地也会对高校小语种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小语种课程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广西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对小语种人才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以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为技术手段,首先完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东盟非通用小语种各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失为一条新路。

《泰语视听说》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开设在普通高校的泰语专业的高年级。顾名思义,可知该课程是让学生通过“视”(即看)、“听”的不断训练,以达到学生能“说”和“译”之目的。故教学内容本身来自影音媒体,多为电视台和网络的节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看懂听懂节目内容,掌握重要知识点,能运用泰、汉双语复述、归纳大意。该课程注重学生的听、译能力,以及泰、汉双语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前续课程为泰语听力、泰语口语,该课程在泰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核心地位的作用。

基于该课程的视听属性,与多媒体技术有着紧密的关联,授课教师有着很好的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但又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所以该课程非常适合成为信息技术与小语种类课程开展深入融合研究与实践的切入点。

通过本文,笔者将总结自己在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中的经验,为今后小语种学科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构建信息技术教师和泰语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团队

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的融合建设涉及泰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科交叉、信息技术应用等诸多问题,若单纯依靠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对薄弱的泰语专业教师,或单纯依靠缺乏泰语基础的计算机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来开展课程融合建设,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组建既各司其职、互相依存、又紧密配合、通力合作的强有力的双向教学团队,方能达到目标。

团队通过集体听课、集体研讨、集体理论学习、专家咨询访谈等形式进行集体研究,共同探讨《泰语视听说》课程目前的授课模式的利弊,寻找课程信息化建设切入点和实现途径。团队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师组和泰语专业教师组的分工和职责:

信息技术教师组主要负责根据泰语专业教师提出的需求,依据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完成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实现。具体来说,就是与泰语教师探讨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网站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设计授课所用多媒体课件的问题,素材统一制作的技术问题等。

泰语专业教师组主要负责整理课程多年来的教学成果,收集课程所需的影音、课件、文本等资料,并对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加以分析,研究课程授课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结出课程中哪些部分适合课堂讲授,哪些部分适合网络学习,哪些部分需要什么技术或媒体去展现等问题。

总体而言,信息技术教师组完成课程多媒体素材整理制作和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泰语专业教师组完成传统课程模式分析和优化课程设计的工作,我们研讨得到的实现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融合的技术路线图和流程如下图:

三、课程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情境的构建

课程网站的建设和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我们深入总结了《泰语视听说》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网络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两者相互关联、紧密相扣的理念。具体做法是:泰语专业教师组提出,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中的“看”“听”设计到课程网站中,将“说”和“译”在课堂上由教师多媒体课件指导完成的想法。信息技术教师组按照泰语专业教师的需求,依据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和网络学习的客观认知规律,提出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主题单元,并进一步将原有的授课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细分和碎片化设计,这样便于学生针对某个细小的知识点进行网上自学。

经过讨论,我们将课程知识以“主题单元―总课―微课”逐级缩小范围的细分方式进行划分。微课是网上课堂中最小的教学单元,每个微课仅阐述一至两个知识点,几个相关的生词或短语的内容。微课中包含“引―讲―看―听―练”五个环节,“引”是在页面上罗列微课中所要学习的生词和短语或者相关的句型;“讲”是指录制教师授课视频微课,时长约10分钟;“看”是指看视频素材片段,每个微课的视频片段均截取自总课中完整影视素材的重要内容片段;“听”是指听视频片段中泰语的讲解、对话、发音等;“练”是指看完教师授课视频微课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并观看视频素材片段后,根据视频素材片段中的内容,完成微课网上小测验,检验自学效果。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微课完成课程教师要求的“看”和“听”环节,还可以通过做网上小测验,初步检验知识点学习的效果。总课包含完整的影音素材和网上测试题,但没有教师授课视频微课。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听懂看懂,能表达,会翻译,所以,“说”和“译”还需课堂面授,教师指点方可。若干个主题内容相近的总课的集合即为主题单元,通过多个总课的学习,能够训练学生和主题单元相关领域的听说技能和会话与翻译技能。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得到构建《泰语视听说》课程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情境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

四、整合各种媒体,构建移动学习平台

语言学习贵在多看多听多说,重在日常应用。单靠教师课堂面授和网上学习,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多媒体终端设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认可生活方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课程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教师组在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开发了手机课程站点,方便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学习课程。建设手机学习站点的关键在于多种媒体的重新整合,将课程多媒体资源重新整合、细分、归类,制作成适合移动终端和3G网络浏览的格式。为了既适应传统互联网浏览,又适应3G网络浏览,我们不单将课程知识进行了微课化设计,还将每个教学视频微课、视频素材、图片素材进行了统一处理。由于受到目前3G网络流量的限制,我们在保证视频清晰度的前提下,将视频素材的大小限定在20M以下,图片素材限定在500K以下,所有网上在线测试题都使用Flash格式制作,很好地保证了手机在3G网络环境下浏览课程资源。学生也可以在学校内利用无线校园网将课程资源下载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进行离线学习。

课程媒体资源的再整合和手机课程网站的建立,提供了“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特点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选择学习。

五、实践研究结论

通过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的实践探索,我们达到了以下几个目标:

1.建立了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自学―手机移动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新《泰语视听说》课程体系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

2.提高了泰语专业教学团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研发能力。

3.泰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学生问卷、外教问卷、同行问卷等形式,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应用于教学都得到了各界的认可。泰语专业学生在迎接泰国留学生、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语言交际能力明显提高。

4.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将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融入计算机类课程中,通过计算机专业师生互相研讨和合作开发,完成了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处理、手机网站开发等多个项目,极大的激发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 中国电化教育,2009(9):7-16.

[2]谢幼如. 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 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05-30.

[3]李克东.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

[4]罗奕原. 网络多媒体课件与泰国概况课教学初探.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212-214.

[5]章木林.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78-81.

[6]党雪妮. 广西沿海泰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钦州学院学报,2011.8(4):9-13.

[7]胡博巍. 建立《综合泰国语》课程网络教学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阅读,2012(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