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15:09:30
导语:在国情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资本主义决不仅仅是财富欲望扩张的结果。
因为财富欲望在包括清代皇权中国的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来说,更根本的条件,是以清教伦理为契机的“价值体系理性化”,即人们出于担当上帝赋予自己的社会责任、彰显上帝荣耀的空前自觉,从而砥砺自己的生活、勤勉地积累财富,由此实现了在经济领域中的成功,并最终使无数个人的经济奋斗,汇集成为一种自由的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
韦伯还指出: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向的那些制度之中,以“清朝官员”为代表的中国皇权制度是典型之一,这些权力阶层代表了一种堕落的贪欲,“这些人对黄金的贪欲要比一个英国人在同样情况下来得强烈得多,也不讲道德得多”,所以在韦伯看来,这种非理望驱动之下对财富的竭力追求和恣意挥霍,根本不可能导致资本主义产生。
韦伯上述思路(简称“韦伯命题”)是今天制度经济学经常引述的理论范式。不过我们中国人理解西方“清教伦理”难免有些隔膜陌生,所以还是举几个我们身边的实例来做说明。
“权门商人”万通对“韦伯命题”的反衬
笔者所以经常举出许多具体的实物图例来说明制度学问题,乃是因为这些实物印证之功的深刻有力实在让人惊叹。比如本文的图例就分别说明了中国制度环境下“韦伯命题”的两个侧面。
图1所示万通墓中出土的这批宫廷金器,不仅显示了当时最高权势阶层的极端奢靡,而且其背后的故事更值得介绍:万通出身商贾,是深得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恩宠的万贵妃之弟,他成为贵戚之后更竭力在全国各地扩张贸易,其家人徐达也因为深通经商之道而大得万通赏识,被授予“百户”的官职并世袭不替。万通死时两个儿子分别是两岁和四岁,都被授予官爵;连徐达都被擢升至四品(与知府的品秩相同)、任指挥佥事,官位和爵禄依旧世袭。深荷恩宠的徐达当然以加倍的规模牟取“权力经济”的利益,他曾向朱见深奏请、并立刻获准运销淮盐3万引(600万斤)的特权,其垄断经营规模之大、攫得暴利之惊人可见一斑。
又据《明史》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一批最令朝野切齿的宦官首领和特务头子,如钱能、汪直、梁芳等等,都是争着通过讨好万贵妃一家而经营自己的权势、并借机大肆中饱私囊,结果是“苛敛民财,倾竭府库”,“糜费无算”。由于当时朝野人物竞相通过此道而发达显贵,于是北京城里的群起效仿使得这场行贿拍马的竞赛热闹无比,社会风气也因此“竞尚侈靡,僭拟无度”!
显而易见,如此制度法则之下,万通、西门庆、薛等历代“权门商人”经济规模的大肆扩张、显赫富贵到“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地步,非但不可能促使新经济形态的产生,相反却总是一次又一次成为巨大社会灾难的前奏。
平民商人韩人的悲剧
我们知道,中国从来不缺乏如韦伯所称道的“清教伦理”式勤奋节俭和以财富积聚为生命目的的观念,比如明末清初《豆棚闲话》一书中描述徽州商人长期克己勤俭,一心积攒钱财:“徽州风俗原是朴茂,(商人汪华)往往来来,只是布衣草履,徒步肩挑,真个是一文不舍,一文不用。做到十馀年,刻苦艰辛,也就积趱了数千两本钱。”同样,中国商人阶层也不缺乏通过风险投资而追逐更大利润的欲望,比如《拍案惊奇》里的《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就描写一些致力于风险投资的商人,虽屡经巨大的挫折,但最终“顽铁生辉”,成为巨富的故事。
但为什么中国不可能有韦伯所说的“清教伦理促成新经济形态”的制度路径呢?
为了看破这中西异路的原因,再讲个康熙年间(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前期)的故事:
当时扬州有位名叫韩人的商人,他不仅悉心经商,“每日打探各处柴米价值,某处价贱,即往买来发卖。某处价贵,即改往贱处贩卖”,而且缩衣节食、勤俭成性,从来不肯浪费一文钱,结果“空手未曾十年,创业家赀约有千金”。后来韩人又看准市场变化的机会做红草生意,于是更加发达:
(红草)每千束本银不过七八两,盘运至扬(州),即卖至十五六两,除去船赀杂用,每千(束)竟有四五两之得。韩人大喜,整齐本银,用两只大船,往来装贩多次,果然大得重利。
没想到不久以后,官府强行用极低价格买断红草(关于为何商品价格不能由市场、而只能由官府来决定,详见作者在《一则小故事背后的大问题》中的介绍,本刊今年第7期),于是韩人立刻从“大得重利”跌落到破产的边缘:
奉总河大老爷宪行,立等要红草打坝,着令江都县将一切草船封贮,运送河塘,候领官价。韩人心急如火,暴躁如雷,无极奈何。忍着性气,只得随至河官委员处候领草价,十分不得五分。又用去盘缠杂费,亏折三十余两,自己焦愁恼闷,饮食减少……
韩人因此气恼烦闷而一目失明,即使如此,他仍然拼尽死力经营生意;可叹在“权力经济”的威势面前,最终只能落得更加悲惨的结果:
又闻知瓜洲南米到了极多,价贱利重。因此不候痊愈,就到瓜洲买了一船米,贩到扬州卖。不意船到扬子桥,河路涌跻,被一漕船上篙捣着米船,将船戳漏,米被水浸,急忙另雇一船,呼人挑运过船,已是许多水入船,坏去米三十余石,每石不得半价,人尚憎嫌不要。韩人气填胸膈,不由不焦愁气恼。漕船是奉上行运粮的,谁敢控诉?无极奈何,只得隐忍而归,形容顿变,饮食减少,只是昼夜叹气。才四五日,腰上忽起一发背大疽,……
脓血淋漓,日夜叫喊,竟至命绝,寿止四十二岁!(清・石成金著:《通天乐》)
〔关键词〕论文耦合 著者耦合 核心期刊 CNKI 文献计量学
〔分类号〕G350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alysis of 6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u Zhengyong Jia Konghan Jia Yuwen Dong Yan
Management School of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116029
〔Abstract〕Based on bibliometrics methods and the data of CNKI,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6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2005, including paper coupling, author coupling, coupling intensity, coupling ratio, the paper of most coupling, so as to provide a reliable and objective criter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6 core journals. It also disclo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es.
〔Keywords〕paper couplingauthor couplingcore journalsCNKIbibliometrics
论文耦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开斯勒(Kessler)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这个定义是以论文本身为基础的,即以被引证文献为耦合链把某些引证论文联接起来,从而体现引证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1]。论文耦合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技文献之间的潜在规律,对研究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以至科学学和预测学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几十年来,论文耦合的研究始终因其独特之处吸引着不少学者,而且其理论和方法还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入,但总体而言,我国对论文耦合现象还未全面进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更鲜有所见。
因此,下本文通过统计CNKI的数据,对2005年国内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耦合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与比较,以期得出一些重要的有益结论。
1统计数量说明与引文基本情况
笔者基于CNKI的统计数据,对其中收录的2005年出版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情报资料工作》这6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为统计源,提取其中的4 235篇引文作为统计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CNKI搜索引擎生成的数据,对样本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统计分析。来源期刊中的“动态”、“通知”、“简讯”等消息性文章不计入统计中。在此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文统计结果全部基于CNKI收录与生成的引文数据,与6种期刊的印刷版本中的原始数据有一定的误差(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为76.78%,低于2004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96.12%[2]。这种误差的原因主要是CNKI在论文录入时有引文漏录或CNKI系统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但本文只对具有引文的论文进行耦合比较,不影响结果。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2.16种来源期刊论文耦合比率
本文通过期刊某段时期论文耦合的篇数占全部具有引文的论文量的比率来反映6种来源期刊的耦合情况,以进行定量的比较。根据CNKI所录的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所有期刊论文耦合比率,统计2005年6种期刊论文与6种期刊2005年以前收录的论文耦合比率及2005年6种期刊的论文耦合比率(见表2)。
《情报学报》和《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其他学科期刊或论文的耦合率最大,分别是6 955%和6 987%,这说明这两刊的研究范围最为宽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加频繁、渗透更加深入。同时也可看出其余来源期刊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比率也很高,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著者知识面比较开阔,易于采纳其他学科的新思维、新方法,善于借鉴和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与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管理科学等密切结合,产生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大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2005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与2005年发表的论文耦合比率最高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图书情报工作》,其次是《情报资料工作》和《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却比较低,这说明《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的论文具有比较高的时间上的科研延续性,论文的某种属性较大,相关性较高,包括论文的主题、引证的数据、资料或背景较为相近或具有延续性。相反,《情报学报》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率很低则说明其论文的延续性较低,但开创性较高,研究方向比较开阔与宽泛,创新性强。《情报理论与实践》与《情报资料工作》则位于上面两者之间。
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耦合比率的顺序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从中可以看出前几种刊物的耦合比率都相差不多,唯独《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大学图书馆学报》本身的引文率相对比较低有关。据统计,《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引文率在几种刊物中一直是比较低的。例如,2004年6种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依次是:《情报学报》100%、《情报资料工作》99.32%、《情报理论与实践》98.39%、《图书情报工作》97.32%、《中国图书馆学报》96.03%、《大学图书馆学报》82.31%[2]。论文引文率高说明借鉴能力强,反过来论文引文率低也可能是原创性高,当然,这种引文率低也是相对的,《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绝对引文率也是很高的。
从6种来源期刊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差不多,但相比之下,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要高一些,特别是在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上,这说明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联系略强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自身发展演变要快于图书馆学。
2.2耦合强度比较分析
论文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论文的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越大。著者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著者数量,揭示了一种学科专业人员在结构成分组成上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著者之间的相关性越高。根据CNKI提供的数据,本文统计出了6种来源期刊2005年刊登的论文的论文耦合强度和著者耦合强度(见表3)。
上。6种期刊中论文与著者平均耦合强度最高的是《情报学报》(1.37),从中不难看出情报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要高于图书馆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说明情报学的论文的相关性要高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者相关度要大于图书馆学,被引证的论文与著者的数量多,也反映了情报学的研究更宽泛一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强一些。
2.3论文耦合最大分析
期刊中每篇论文与其他论文耦合所形成的相关网络大小是不一样的,对期刊中与其他论文耦合最多的论文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某些相关属性,为包括文献规律在内的文献研究提供分析基础。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中与其他学科期刊中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情报学报》第1期的论文《基于粗糙集加权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590篇),作者是胡清华,谢宗霞,于达仁;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558篇),作者是吴慰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6种来源期刊中这两篇论文所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与其他学科或论文的交叉渗透最深,涉及面最广,是2005年图书情报学最为重要的论文之一,其作者也是图书情报学比较优秀的学者,对这个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所涉及的范围。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与2005年以前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5期的论文《竞争知识与竞争知识管理――关于情报与情报学本质的探讨》(26篇),作者是龚蛟腾;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作者是吴慰慈。可以看出,这两篇论文在各自期刊中的传承性较强,与以前的论文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对这些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各自期刊论文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变迁情况,对图书馆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能做出某种科学上的预测。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耦合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10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的缺憾及思考》(7篇),作者是陆刚,其次是《情报理论与实践》第3期的《论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作者是向英明。这反映了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在2005年的论文中具有最大相关网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2005年图情学研究的最大热点。
2.4耦合强度最大分析
对期刊中耦合强度最大的论文与著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期刊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论文和著者,能为学科中的论文检索与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可以组成相关著者群,为进行学术交流建立通讯网提供线索。从表5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的最大耦合强度都为4,《中国图书馆学报》与《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最大耦合强度为2,《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凡是有耦合关系的论文耦合强度均为1,因此可以分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2005年联系最为紧密的是表中耦合强度最大的几篇论文,他们反映出2005年图书情报学研究最为一致的主题。例如《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7期的论文《当代图书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及应用研究取向》就与第5期的论文《图书馆学的科学化与合理性》有很强的相关性,两篇论文应该结合起来研究。表5中论文的作者可以建立必要的通讯网,加强之间的学术交流,读者在阅读本主题的论文时,可以集合起来阅读,收益会更大,同时,也可为学科专业课题提供定题检索的途径,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4-20978-01
1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除规定了具体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还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体现数学教学的文化性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如非欧几何的产生导致绝对真理的丧失;统计学的产生导致人们世界观的重大变化;以数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仅引起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起到巨大的作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降水概率、空气质量指数、经济运行景气指数等数学名词成为日常用语。由此可见,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是重要的。
数学教学首先是文化的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包括教师,各自的生活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性格不同,个性不同,心理状态不同,这样的交流讨论 ,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应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引申运用
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把一些解题规律和程式化的做法归纳提炼成思想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数学题,还要善于把数学思想类比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数学地思考问题,从而体现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比如在学习时,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矩形,把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这一思想又延伸到求不规则图形体积时,把它补成规则图形体积。不仅如此,关于补集的性质可看作是割补法的运用。而“化零为整”和“化整为零”便可看作是割补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更进一步地说,社会上各企业间的合并、重组也可看成是割补思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延伸,或者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数学中的割补思想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再如整体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从加减法中的加减数合并到一起到合并同类项、解方程(不等式)的换元法、各种代(变)换等,这种思想折射到电子技术中便有集成电路,折射到管理学中便有1+1>2,通俗地说,“团结就是力量”。这些可看作是数学中整体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要靠教师恰当的点拨与引导。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出现频率高、实用性强,教师在分析数学问题时, 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并不失时机地将数学思想加以延伸,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成为会归纳、能抽象和善于类比的人。
4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职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数学科内容丰富,能有机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如联系勾股定理、《九章算术》、杨辉三角等我国古代的杰出数学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经济增长的指数函数等进行国情教育;联系常量与变量,近似与精确,定点与动点,有限与无限的教学进行辨证法的教育;联系希腊人开辟了研究无理数系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性”的出现,体现了数学在不断反思、不断批判自己;理性思维感到有问题时就要变,体现了数学在不断否定自己;从怀疑部分到怀疑自己的整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联系数学科知识点多、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败而不馁的心理素质,一丝不苟、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刻苦勤奋的良好作风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编撰、选用、讲评各种练习和检测中,也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让他们逐步学会全面正确地观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周密严谨地思考,准确细致地操作,逐步形成敢想敢干敢拼搏,善思善学善总结,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勤奋自信,勇于创新,胜不骄、败不馁,沉着冷静、敏锐果断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素质。
在教学中要留出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并给予鼓励。 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想退却时,教师要及时加以点拨并给予鞭策;当学生有创新的解法或想法时,教师要给予褒扬;当学生解题常犯低级错误时,教师要给予耐心的指导……这些做法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5 发掘美学因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需要去发现,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数学落实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内容之一。有人不相信数学能与美学联系,那是他不了解数学。谁说数学只是枯燥的数字和符号?每一个遨游在数学海洋中的人都会惊叹她所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宝藏。数学定义的精确美,公式的简洁美,逻辑的严谨美,内涵的丰富美,变化的灵活美,更有函数图象、方程曲线,数形结合,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数学之美不仅仅是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与和谐美等外在表现,更有数学的内在美,如圆锥曲线,当学生知道这几种曲线可以通过平面截圆锥而得,觉得不可思议,联系到它们的方程都是对称的二次式,这其中既有圆锥曲线的优美,又有数形结合的风采;既有二次型的数学底蕴,更有描摹天体运动的功能。数学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达到美妙的程度。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揭示数学之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提高数学审美活动能力和评判能力。
6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好数学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同时,教师要在课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勤动脑,勤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课外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还可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些教具,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验操作等,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有些学生怕学数学,除学习目的不明确和基础较差等原因外,主要就是怕苦怕累惰性大,遇上难题就抄袭或考试作弊,这也是劳动观念不强的表现。我们必须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抄袭作弊、弄虚作假就是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另一方面,又要深入了解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确定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差生对教学目标也看得见,跳起来摸得到,进而激励他们动脑动手,用自己的劳动获得进步,获得好成绩。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为掌握好现代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7 结束语
在不断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只着眼于本学科知识的机械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数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使学科教学成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过程,成为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冯爱珠. 普通中专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D]. 1999海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