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时间:2022-02-02 12:17:00

导语:在描写田园风光的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第1篇

提起江南水乡,人们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泱泱的碧波、绿绿的水田、袅袅的炊烟;耳畔总会响起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牧笛、嘹亮的渔歌。水乡是宁静的,水乡是清秀的,水乡是灵动的;水乡是雨、湿漉漉的,水乡是亮晶晶、绿油油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这千古传诵的名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令人神清气爽的水乡风光之中。

唐代诗人韦庄的《稻田》与王维的这句诗的意境颇为相似:“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肥。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这是一首如画的诗作,诗人只用淡淡的几笔,就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稻田碧波荡漾;一群洁白的鹭鸶飞来,犹如点点白雪,冲破烟云,落在如画的水田里。画面色彩鲜艳,碧绿之中嵌入点点雪白;诗人构思精巧,在绘静景之后描绘动景,使画面呈现出无限生机。诗作不仅直接描绘了禾苗的肥壮,而且通过鸟“入”画屏的镜头,让人想象到禾苗那茂盛的长势。一个“更”字,使得诗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本来,那前推后涌的禾苗就已经使人心旷神怡了,白鹭的出现,又顿使画面呈现出灵动之态,读者不禁油然爱上了这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

如果说《稻田》给人以丰收在望的联想的话,那么,宋代虞似良的《横溪堂春晓》给读者带来的则是劳动的喜悦:“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这是诗人在浙江横溪堂写下的一首诗,它既是插秧时节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一曲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颂歌。一把把绿秧插下去,身后随之出现了一片麦田;天空中飘洒着细雨,水田里弥漫着淡淡的烟雾。一阵东风拂过,那数千顷秧苗迅速返青,绿油油的一片,好像被染过色一样。白鹭飞来,怕也不知道在何处落脚了吧。诗人以飞寻故地的白鹭为描写对象,在千顷绿田之上横进几行白色的生命,构成了一幅壮阔、清丽而又富有生机的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及劳动者的满腔喜悦之情。试想,在那漠漠的水田里插秧,偶尔抬头看看自己创造的那一片崭新、碧绿的世界,心里该是怎样的一个甜!而当东风染绿禾苗之后,心头漾起的自然是对丰收的希望!

明代杨慎的《出郊》和以上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这是诗人外出郊游所见之景,诗人将其描绘得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令人不由得陶醉于其中。诗人先从大处落笔,形象地勾画出了壮丽的田园风光:在高高的山坡上,一级级的山田,好像一层层的楼梯;宽广的原野上,一块块的畦田,恰似一个硕大的棋盘。两个比喻,一绘高山,一绘平地,纵横交错,使画面具有了立体感。三、四两句从小处着笔,生动地描绘了秀丽的水田风光:白鹭忽然飞来,点破了秧苗的一片碧绿。诗中的这一“破”字,平中见奇,堪称诗眼,给开阔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灵气,顿使整首诗为之生色。整首诗画面内容丰富,上至山田、飞鹭,下到平畴、“秧针”,皆历历在目。

田园诗如同中国画,宁可有粗气、稚气,不可有世俗气。《稻田》《春晓》《出郊》这三首诗皆力避俗气,其题材都是乡村野景,都有一个王维诗中“漠漠水田飞白鹭”的镜头,但又各有意趣:韦诗巧用比喻这根魔棒,趣味盎然;虞诗展开想象的翅膀,虚实相生;杨诗直言白鹭飞来,自然巧妙。换言之,韦诗重趣,虞诗重意,杨诗重自然,皆独具机抒、别出心裁。如果我们把王维的诗比作一幅水墨小品,那么,韦诗、虞诗、杨诗则是三幅各具特色的素雅画轴。

第2篇

咏物诗这类诗以自然界事物或其他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外物为歌咏对象。它起源很早,从现存作品看,《楚辞》中的《九章・桔颂》已开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大诗人杜甫咏物诗数量多,题材广,举凡山川日月,花鸟虫鱼,无不摄入毫端。

咏物诗名目繁多,单就歌咏自然事物而论,即有咏花、咏鸟、咏月、咏雪、咏草、咏石之类,尤其是历代咏花、咏鸟之作,都是成千累万。在咏花诗中,咏梅、咏菊、咏兰、咏牡丹、咏荷花等数量都很可观。

咏史诗这类诗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歌咏或评论对象。它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一诗,唐代咏史诗已臻于高度成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众体大备。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都留下了许多名作。

历代咏史诗取材广泛,又有一些热门题材,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如咏昭君、咏西施、咏荆轲、咏诸葛亮、咏岳飞等。其中以咏昭君最为突出,东汉后,几乎每代都有题咏,现存昭君诗达600余首。

咏怀诗这是抒情述怀一类的作品,多用诗骚以来的比兴、寄托、象征一类手法,以含蓄为其风格特征。起源于诗人阮籍,他创作的《咏怀诗》今存95首(其中五言82首,四言13首),“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为后代作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咏怀诗有其特写的涵义和作法,不采用直抒方式,所以即兴式或随感式的作品通常不包括在内。有时却可以以其他品类的面目出现,诸如咏史、游仙、题画、咏物、怀古等,这是与咏怀诗的特殊手法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历代咏怀诗的创作数量是相当大的。

田园诗这类诗以田园风光、村居生活和隐逸情趣为歌咏对象。它渊源于《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艰苦的劳动生活,可算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而自觉地进行田园诗的创作,是从东晋陶渊明开始的。他的《归园田居(五首)》等,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南宋范成大把劳动、隐逸和田家苦三者归拢一起,谱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田园交响乐章。他的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元以后也不乏有分量作品,但只能说是田园诗的余响。

山水诗这类诗以描写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为主。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应推曹操的《观沧海》,尽管作品别有寄托,却不失为山水诗的前驱。山水诗的真正创始人,是东晋初年的庾阐。他的诗现存20首,山水诗占了将近一半,诗中所写都是山水景物。

到了唐代,山水诗更走向完美、纯熟。初唐的王绩、宋之问、陈子昂等已多有佳作,盛唐诗坛进而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首领,宋代的山水诗里,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颇多佳篇,杨万里尤多。元明清时期,山水诗的创作仍有新的发展。

边塞诗这是一类描写边塞风光、戍卒生适和战争场面的诗歌作品(也有少量反映民族间友好相处的)。边塞诗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小雅》中《采薇》《出车》《六月》三篇,应是最早的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蓬勃兴起,可谓盛极一时。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等佳作连篇,迎来了边塞诗创作的初步繁荣。随后的盛唐更出现了阵容壮大的创作群体――边塞诗派,掀起了边塞诗创作的。

爱情诗爱情诗起源极早,《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记载的上古传说中的涂山氏之歌,便是它的先河。而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坛已涌现出大量来自民间的爱情诗作。随后屈原创作的《山鬼》《湘君》《湘夫人》等,是文人诗中爱情诗的发轫之作。

爱情诗有若干分支,主要有恋歌、弃妇诗、思妇诗、悼亡诗等。

第3篇

孟诗以五言为主,前人以“空淡”二字概括其诗之特点。何为“空淡”?

我们先来读读他的《晚泊浔阳登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此诗写自己长安落魄后归乡,千里迢迢,不见名山一座,落帆于浔阳城下,方见那香炉峰。此时,想到了东晋的高僧――远公,不禁怀念起他在尘外的踪迹。远公的修禅旧寓“东林精舍”就在不远处,可是只听到日落时佛寺的钟声。

长安落魄,事必铭心,归程千里,见闻自多,但诗中并无描述之笔,只以寥寥十字概而叙之;名山奇峰,雄秀多姿,诗里却只“点”不“染”;庐山之上有千年神话,万载传说,登山名人甚多,诗人却只缅怀一个遁入空门的远公。就连诗人所向往的“东林精舍”,诗中也是虽近未睹。所“见”所“怀”不可谓不“空”,而结句“日暮闻钟”则更显空灵飘然。然而空灵之境却给读者留下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挂席千里,未逢名山”仿佛使人体味到诗人落魄后的惆怅失望,以及归途中的一份轻松;“泊舟浔阳,始见香炉”似乎让人看到惆怅失望的诗人有了欢乐与希望;“独怀远公”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寻踪觅迹步其后尘之情;飘然而出的“日暮钟声”又让人领悟到诗人追效高僧而不能的失落之感。由此可见,孟诗之“空”是以空灵之境界蕴藏丰厚之意蕴。

再来看看他的另二首诗:

其一

过 故 人 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此诗描写田园风光,表现宾主情谊。首联用语极为平淡,主人备好肉食,客人应邀而至,平淡的叙述却反映出宾主之间往来的随意与友情的淳真。颔联描写田家环境,“绿”“青”“合”“斜”尽显自然色彩与形态,纯朴深厚之情与自然幽美之景和谐地融为一体。颈联以白描之法写典型的生活细节,主客酒席上的举止言谈进一步表现了君子之交的真情。尾联以毫无拘束掩饰之语表达了诗人情犹未尽,又以重阳为期,再来“故人庄”饮酒赏菊之愿。全诗近似农家语,却蕴含自然之幽美,农家之欢乐,宾主之深情,隐居生活之惬意。

其二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4篇

关键词:华兹华斯;人化;英国风景;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79-05

引言

自然风景早已存在,但只是在被“人化”的过程中,才不断呈现其价值。“人化”有“物质化”和“精神化”两种方式,因而自然风景的价值总体上表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大类,而且经历了一个从物质价值上升到精神价值的过程。就英国风景而言,其价值在华兹华斯(1770-1850)以前虽然已有诸多形式,但更多体现在地理存在、物质利用、宗教启示、绘画题材等方面。华兹华斯出现后,英国风景价值开始多维呈现,并达到了一个新境界。那么。华兹华斯如何使英国风景的价值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呢?

一、确立风景独立的文学题材价值

和爱情一样,风景本是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中国在东晋时期就有了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山水文学和田园文学。英国乃至欧洲风景文学发育迟缓,远远晚于中国。但随着华兹华斯的出现,风景便开始具有独立的文学题材价值。

古希腊罗马时代,萨福、维吉尔、贺拉斯都描写过自然风景,赞美过田园风光,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诗。文艺复兴以后。走向自然、赞美自然成为欧洲人的一大审美时尚,但在自然风景画派蔚为大观之时。风景文学流派并未形成,与中国“先有诗、后有画”形成鲜明对照。就英国而言,在华兹华斯之前,斯宾塞(1552-1599)、马娄(1564-1593)、莎士比亚(1564-1616)、纳什(1567-1601)、赫里克(1591-1674)、弥尔顿(1608-1674)、蒲柏(1688-1744)、汤姆森(1700-1748)、格雷(1716-1771)、柯林斯(1721-1759)、彭斯(1759-1796)等都有自然风景之作,但这些作品总体上看是将风景作为背景而非主题,而且描写泛泛风景不涉具体山水,也不能被称为风景诗,与曹操《观沧海》不能被认同为中国首篇山水诗一样。

华兹华斯从四个方面对英国风景具有独立文学题材价值作出了特殊贡献。一是广泛创作风景诗歌,使风景文学具有量产性。华兹华斯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风景为主要题材的诗人,终其一生不间断地创作了大量风景诗歌。在他的诗歌中,风景不再作为背景而存在,而是成为被尽情赞美的主题。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评价华兹华斯“在他的旗帜上写上了‘自然’这个名词,描绘了一幅幅英国北部的山川湖泊和乡村居民的图画”。二是描写英国实名山川,使风景文学具有具象性。考之中国文学史,谢灵运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山水之歌都能与具体的景点联系起来,其游历之处甚至在今天被开发为谢灵运诗歌旅游线。华兹华斯描写过英格兰的泰晤士河、瓦伊河谷、西北湖区(以下简称湖区),威尔士的斯诺登山,以及苏格兰的雅鲁河、高地风光等,为英国风景文学的定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诗歌艺术成就高,使风景文学具有可比性。华兹华斯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主要凭其风景诗歌,而且不在于这些诗歌数量多,更在于其思想成就和艺术质量高,《丁登寺》、《水仙》、《致杜鹃》、《绿山雀》、《致雏菊》、《威斯敏斯特桥上有感》等毫不逊色于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放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四是创立“湖畔派”,使风景文学具流派性。当时的人们公认“华兹华斯所创之诗篇风格新颖,独具一格”,将他和与其诗风相近的柯勒律治(1772-1834)、骚塞(1774-1843)并称为湖畔诗人。虽然1807年以来,《爱丁堡评论》等杂志和拜伦(1788-1824)等诗人责难和攻击华兹华斯等人,言其诗歌背离主流传统:但这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兹华斯诗歌的划时代意义。

可以说。正是华兹华斯的亲力亲为,才使得英国风景呈现出独立的文学题材价值,与中国山水田园诗相近的西方风景诗(自然诗)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才正式宣告诞生。华兹华斯以后,在英国、在欧洲,自然风景诗歌独立成派,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展示风景全新的审美愉悦价值

第5篇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诗从表面上看是在写景,是景物的累加,而实际上通过这些意象的串联,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失落和愁思。

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果关系,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联系。我们不妨用这个观点来分析这首诗。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他可以有插花游街的风流,可以有衣锦还乡的荣耀。然而,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感受到了周围景物带给他的愁思,各种景物和声音又都紧紧围绕着“夜泊枫桥”这一特定的环境。诗人由远而近,目之所触之景,耳之所闻之声,都罩上了他内心的感受:“月落”、“霜满天”、“乌啼”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寒山寺”、“客船”、“钟声”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时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落第的诗人飘泊他乡的孤独情怀。

作者对这些景物和声音的描写,不是胡乱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条件、因果关系,安排了先后顺序:“月落”点明了夜已深。因为只有在深夜里,才能听到乌鸦的啼叫;借着星光的余辉,才能看到浓重的霜露;又因为是深夜,所以才会有“渔火”;而“寒山寺”是诗人停泊的所在地,寺里和尚有半夜敲钟的习俗,所以诗人很自然地写到了“寒山寺”:并由此引出了“钟声”,再由钟声引出了“客船”。可见,诗人是抓住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第6篇

一、开放教学观念

教育专家于漪这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任何一种真正的学习都需要兴趣作为推动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促成学习的成功。语文综合性学习也不例外,它更加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习达到最大限度的参与,这样才能使这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二、开放活动题材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积极整合教材内容。第六册语文教材只是安排了“了解家乡的环境“、“感受父母之爱”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增加活动题材。比如学到描写春天景物的课文时,学生对描写春光的诗词很感兴趣,就开展了“春之声”诗歌朗诵会;当学生为寓言故事所吸引时,可以组织学生课余多读寓言故事,再举行“寓言故事会”;还可以尝试灵活运用“宽带网”这一板块,开展相关的综合性学习。

2.活动生成综合性学习题材。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学生的亲身经历等灵活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为了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组织班上学生开展“书籍的变迁”综合性学习活动;寒假到了,某社区组织全区少先队员在寒假开展“十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将此次活动拓展成“过个有意义的假期”语文综合性学习;学校开展创建“市绿色学校”的活动,教师抓住机遇,在班上开展“我为创绿做贡献”环保专题语文综合性学习……

3.结合社会现象进行活动探究。东莞市政府了“禁摩”通告,在全市范围内逐步禁止摩托车通行。摩托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本市人民出行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因此,虽然大部分市民支持禁摩令,但也引起了少数市民的异议。结合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农村,大部分家长都是摩托车主,“禁摩”也成了学生茶余饭后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在班上开展以“话说‘禁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总的来说,教师应该尽量开放活动题材,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快乐之“源”。

三、开放组织形式

1.我们要开放综合性学习的“大课堂”,努力让活动过程“好玩”一些。第八册语文课本安排了“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在指导老师的提示下,开展课外活动时,我向学生做了如下布置:(1)询问父母:老家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2)让父母带着走进当地农村,观察田园风光,实地采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3)把查阅到的资料和采访结果整理好,再谈谈自己的感想,作一个小报告。在此之后,我经常看到学生们课余时间凑在一起议论,大概在交流各自的发现和采访见闻吧。孩子们纷纷对我说,能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新奇的农村生活,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太“好玩”了!

2.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打破“课内展示”的定式,让成果展示多元化。比如:进行“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活动的成果展示时,可以以班级的名义在互联网上开辟一个以“乡村大发现”为主题的网页,让学生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成果(照片、日记、资料、总结等)上传,从而形成了一个班集体创作而成的“乡村大发现”专栏。

3.语文教师也可以采取和其他学科教师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活动,如何和数学老师共同开展“身边的数学――我的数学日记”“商场购物”等活动。

四、开放评价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不仅仅是结果。强化过程,淡化结果;强化自评、互评、家长评,淡化师评;强化全面参与,合作探究,淡化个别优胜。尽量做到让智力发展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相同的成就感。

由于每次综合性学习的题材、组织形式、学生参与形式的不同,评价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总而言之,教师应尽量做到开放评价方式,实行多元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成就感,并对下一次综合性学习充满信心。

第7篇

“从去年8 月开始,公司从小松镇定高、湖头等村流转土地73.3 公顷,一期投资4300多万元,新建40 公顷高标准现代化的钢构大棚,3000 m2分拣包装车间,3 个容量800 吨蔬菜速冻冷藏库,同时建成了集生产管理、专家咨询、远程诊断、产品追溯、产品推介为一体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体系。”25日,翠松公司董事长俞峰玉介绍说。

置身翠松公司温控连栋大棚,一股强烈的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温度智能化控制,苗床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移动……这里的农作物采用的是立式栽培,既可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单位面积产量2~3倍。此外,这家公司还从以色列引进“水肥一体化”设备用于灌溉。这种设备可根据作物各阶段的生长需要,将肥料溶液以较小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既能节水节肥,又能大幅提高作物产量。

物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是翠松公司发展设施精品农业的亮点。“公司在水肥一体化总控室安装了一体化计算机和自动缓冲洗机,然后利用物联网技术用来控制灌溉和过滤水,调节温水、冷水使用。”管理员连华亮说,总控室不仅和办公室联网控制,还与省农科院联网,既可让农科院的农业专家们通过远程视频系统诊断农作物病虫害,也可为客户实时提供所定制的大棚蔬菜种植、施肥、除害等现场画面。此外,从这里出去的蔬菜都会贴上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可进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从而了解到这个作物的生长地块、农事、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信息。

第8篇

诗歌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想象性,具有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等多种美学内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自由跳跃,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诗人之间建立交流的平台,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品味到古典诗歌中留白的无穷魅力。

诗画相促,再现诗歌中的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千古定评,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诗歌具有图画美的特质。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自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至塞上》是初中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在赏析完此诗后,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构图知识,在画纸上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进行合理组合,将诗中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一起品析。通过诗画相促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诗中陌生的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教王维的诗歌如此,在教其他古典诗歌时教师也应尝试诗画相促的方法。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老师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田园风光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同时,携心灵跟随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去领略诗人笔下的“南山种豆图”、“晨耕图”、‘“月归图”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图画美。

借助音乐,聆听诗中节奏之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相连。诗歌教学中学生要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丰沛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乐器、音乐是诗人情感速写的工具。教师如果遇到有关乐器的诗句时,除了讲解该乐器相关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因素,并根据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古典诗歌中与乐器、音乐紧密相连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身居陋室,却一边“调素琴”,一边“阅金经”,其安贫乐道的情操在诗人闲适的乐声中流淌。学习《陋室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聆听,一边把握诵读节奏,在轻松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抒发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怀。学习此诗,教师应该选取具有边塞风情且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羌、笛等乐音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思乡情怀和诗人一起感怀;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一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学习此诗,教师可选取一些高亢豪迈的曲子作为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在铿锵有力的诵读节奏中猛烈搏击。由此可见,诗歌历来是以诗载歌,古典诗歌教学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弹奏出最美的生命力。

理清结构,体会诗歌结构美

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诗歌中,结构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建筑”。它影响着诗歌的内部组织和构造。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凝结心神进行缜密的结构设计。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挖掘意境,品读语言,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美。诗歌追求的结构方式有很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拜黛玉为师,黛玉对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起承转合”是古人作诗遵循的章法结构之一。

第9篇

关键词:营造情境;注重朗读;拓展资源;发展评价;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72-1人文素养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目前小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它担负着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

一、营造情境,实施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人文荟萃,浓缩了许多人文精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包含文化观点、道德观点、审美观点、个性观点等),努力营造人文情境,创设出一种根植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境交融,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中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最终达到“共同发现、共享快乐”的人文境界。

苏教版第十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诗篇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教学这首诗,我们可利用文中的的配画,也可利用有声有色、动感逼真的多媒体音像手段,创造诗歌情境,为学生展现美妙的世界:篱笆、小路、绿树、菜花、蝴蝶、儿童――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情趣盎然的儿童活动场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和诗人的心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深深地陶醉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二、注重朗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语言优美,意蕴丰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巧妙点拨,辐射全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遍地朗读课文,读出课文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验中,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不仅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陶校长的演讲》“第一问”一段,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明白“健康第一”的观点。这一段的教学应侧重抓住词句进行朗读训练。我们可以抓住关联词语进行语言训练。“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教师出示这段话,让学生找出关联词,通过比较和朗读明白健康的重要性。抓住两个“离不开”,指导学生朗读“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弄清这一段的层次,作必要的学法铺垫。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激励和鞭策自己养成好习惯。

三、拓展资源,丰富人文底蕴

广泛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开启心智的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拓展延伸”的教学观,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我不仅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还让学生去阅读他的著作《昆虫记》。孩子们了解到法布尔是个杰出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是个取得巨大成果而又享有92岁高龄的成功者,他的成功并非易事,跨过了贫穷和偏见两大高坎。他甘于寂寞和清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研究和创作。《昆虫记》是法布尔根据自己近40年的仔细观察和细心研究,又花了30年功夫写成的,是一部不朽的名著。它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它与司马迁的《史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阅读,有效地激励了学生培养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钻研的精神,他们更加懂得一个人只有执着地追求,才能在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可利用写作拓展故事情节或延伸主题,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例如教学《滥竽充数》,这是一则成语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故事到这结束,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我让学生思考,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南郭先生后来是怎么做的?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故事一个符合情理的续集。在他们的丰富多彩的续集中,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社会。